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精选8篇)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1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 ”这一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年,镇党委、政府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文明镇,张坊村、师水社区被评为全市文明村(社区)荣誉称号。回顾我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构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工程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引导是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必要手段,针对我镇农村实际情况,我们区别不同层次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一是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期xx人精神。在全镇开展“新时期xx人精神”大讨论活动,提炼、概括出体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催人奋进的新时期xx人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广泛开展政策法规教育、形势教育、发展前景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促进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大力加强村民行为规范教育。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和“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现代化文明素质。

(二)加强文化工程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1、提倡精神文明新风尚。在农村广泛开展集体主义、法制观念和移风易俗教育,制定村规民约,解决农民在集体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开展“美德在农家”、“五好家庭”、“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学校教育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在全镇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心、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规范。

2、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创建和谐平安xx、文明村庄、绿色生态家园。搞好绿化美化、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工作,努力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科技、文体、卫生、法律“四进农村”活动,积极创建健康村庄、绿色村庄、学习村庄等特色村庄。

3、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村委会、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结合本地民俗和传统节日,开展了腰鼓、龙灯、民俗舞、民间操等特色文化比赛、表演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骨干和文化阵地的应有作用,大力开展村组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了农要各阶层的文化需求,促进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开展了特色文化之村、特色文艺团队和特色文化家庭的评创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和水平。

二、强化举措,保障体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我镇建立了健全的运行机制。一是完善了镇、村两级精神文明建设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考核。二是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评先争优、选树典型,吸引各村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事迹、先进个人的表彰力度,鼓励各村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每年都制定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办法,每季度督查一次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充分发挥各村村民代表会、治安委员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群众监督,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2

一、双牌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双牌县位于永州市中腹, 西与广西全州接界。2014 年, 双牌县地区生产总值449, 969 万元, 同比增长9. 3%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27, 491 万元, 同比增长4. 8 % 。2014 年, 农业生产形势大好。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 052 万元, 同比增长19. 6% , 其中, 农业产值54, 353 万元, 同比增长76. 3 % ; 林业产值113, 268 万元, 同比增长13. 7% ; 牧业产值55, 888 万元, 同比增长1% ; 渔业产值6, 041 万元, 同比增长12. 5% 。2014 年,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24 元, 同比增长9. 8% , 其中,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106 元, 同比增长11. 4% 。全县总面积1, 751 平方公里, 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现辖4 镇10 乡2 国有林场和1 个国家森林公园, 195 个行政村, 5 个社区, 总人口20 余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 人口数量少、经济总量不大的一个县,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认真践行强农、支农、惠农政策, 立足县情, 利用内外两种资源, 优化村域发展环境, 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形成了特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其主要特征与基本经验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 一) 加快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支撑。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是按照“生产发展”的要求, 加快产业发展, 尤其是通过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 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支撑。

1. 加快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林业生产。在种植业方面, 严格按照“扩面积、增产量、不抛荒”的总体要求, 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和制止耕地抛荒工作。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 万亩, 总产量7. 8 万吨, 耕地抛荒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以蔬菜、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 7 万亩。平福头乡采取“统一供种, 统一翻耕, 统一技术”的模式, 在岭脚、平福头、枫木山、冲头四村大力开展连片油菜种植, 计划落实油菜种植面积2, 000 余亩, 目前翻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养殖业方面, 以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为重点, 大力推进养殖业发展。目前全县规模养殖户总数达到1, 076 户。全县年出栏猪、牛、羊, 分别达到38 万头、2. 41 万头、20 万只, 出笼家禽达到263. 7 万羽。特色养殖成为双牌养殖业发展新亮点。竹鼠、山鸡、鸵鸟、药鸡、肉鸽等特色养殖总户数达到306 户。在林业生产方面, 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7. 2 万亩, 占永州市计划数的131% , 其中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6, 000 亩、世界银行贷款造林9, 760 亩、巩固退耕还林造林6, 800 亩、配套荒山造林2, 500 亩、速生生产林造林30, 000 亩, 此外完成大苗造林3. 994 万株, 占永州市计划数的333% 。

2. 大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做强龙头,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212 家,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 家, 市级龙头企业15 家。

3. 着力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公司+ 协会+ 农户”模式养殖。双牌县农民历来有养猪的习惯, 生猪生产一直是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受养殖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够规范、规模小等因素影响, 该传统产业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近年来, 双牌县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养殖环境氛围. 充分利用国家对生猪产业扶持政策, 促进该产业逐渐由传统产业升级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养殖业。比如在线口村成立了乐坪牲猪繁殖有限公司, 成立了养猪协会, 培训瘦肉型猪养殖技术, 发放资料到养猪户, 农民的养殖管理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双牌县畜牧水产局在该村创办万头猪场养殖基地一个, 年出栏牲猪5, 000 头, 带动该村发展牲猪养殖, 目前线口村年出栏牲猪达1. 5 万头以上, 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沿海和江浙一带。养殖业作为双牌县的支柱产业, 经历了由松散到紧密、由低级到高级、由矛盾到和谐的发展历程, 通过着力发展“公司+ 协会+ 农户”模式, 让养殖业由传统产业升级变成优势产业。二是订单农业带动其他产业。近年来大力发展甜玉米订单, 发动村民成立了甜玉米协会, 把订单农业做大做强, 让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以甜玉米产业为基础, 促进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在家创业的人多了, 外出务工的减少了; 运输业发展起来了, 成了又一经济增长点: 畜牧业兴旺起来了, 甜玉米秸杆可作为猪饲料和鱼饲料, 进行生态养殖, 提高猪和鱼的成长速度和品质。三是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一畜兴, 六业旺。双牌县做大做强瘦肉型猪养殖业, 带动了生态农业蓬勃发展。该县立足养殖业, 大力实施沼气建设。积极推广“猪+ 沼+ 果+ 灯+ 鱼”生态立体型种养模式。农民做饭照明用沼气、浇菜淋果用沼液, 水下鱼虾游、水面鸭欢叫、水边猪牛壮的景象到处可见。

(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双牌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良好机遇, 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4 年, 新建农村公路76. 37 公里, 招呼站12 个, 成为永州市第一批行政村100% 通畅的县。双牌县被获批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 五年内可望到位资金近亿元, 争取了农村沼气国债项目, 完成新建沼气池300 口。与此同时双牌县被列为湖南省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 270 万元, 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 550 处, 完成人饮安全工程11 处, 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 25 万人。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850 万元, 比上年增加110 万元, 新增农机具3, 259 台 ( 套) ; 完成机插秧大田面积4. 6 万亩。五里牌镇、茶林镇被评为湖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理家坪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完工, 完成投资890 万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6, 000 亩。麻江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创建秀美村庄为契机,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2014 年共投入80 多万元, 主要对永连公路沿线村庄进行了规划编制; 投入建设资金200 多万元, 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危房改造、乡村公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改厕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 发挥最大的资金带动效应。

( 三) 开展环境整治改观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村貌。双牌县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 高度重视, 强力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一是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力度。结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 通过采取“户定点、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 农村各类垃圾得到了有效整治。全县共投入农村垃圾治理资金2, 830 万元, 购置垃圾桶8, 990 个, 建设垃圾池640 口, 配置垃圾车37 辆, 建焚烧炉88 座、垃圾填埋场49 处, 新增农村保洁员310 人; 15 个乡镇78 个村建立了垃圾清扫保洁长效机制,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6% , 农村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二是扎实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划定农村集中式饮水水源保护区, 完成了500 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调查。全县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4 处, 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7. 21 万。全面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 累计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7, 739 座, 涉及121 个村, 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村庄比例达到61. 8% 。环保部门全面开展了县、乡、村集中供水水源地污染整治, 按要求开展了水质监测。三是扎实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面完成“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工作。全县603 家畜禽规模养殖场, 完成污染治理设施改造219 家, 达标率达36. 3% 。四是扎实开展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全县先后关闭污染严重企业6 家、小造纸厂5 家、小建材类厂3 家、小酿造厂和食品加工厂2 家, 确保了农村无一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农村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

( 四) 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一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法制宣传教育, 帮助村民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体系, 大力推行村务公开, 村级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全县195 个村, 有62 个村建立图书室, 有78个村建成文体广场, 有55 个村建成篮球场。组建群众文体活动组织26 个, 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广大农村组织开展了“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 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普遍呈现出干部团结奋进、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 五) 抓好示范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提质改造。双牌县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示范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是认真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茶林镇桐子坳村为湖南省为民办实事新农村建设村。该村共完成建设项目9 个, 完成投资580 万元, 完成景区游道建设1 公里, 公路扩宽1. 5 公里, 浆砌河道1 公里, 绿化大苗500 株。二是竭力推进“乡村风貌”工程。大力实施永连公路沿线“乡村风貌”工程, 创办茶林镇老院子村、麻江镇麻江村2 个示范点, 共完成投资393 万元, 种植绿化大苗3, 000 多株, 完成房屋立面改造41, 500立方米, 拆除空心房67 座, 安装太阳能路灯109 盏,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全力推进示范村建设。全县10 个新农村示范村和8 个建设扶贫村共完成项目65 个, 完成投资2, 900 万元。四是加快推进全省“百城千镇万村”工程建设。如依托各种资源, 在洞里村投资800 万元, 完成了村活动室和村幼儿园建设, 修建通村公路3 公里, 完成葡萄扩园300 亩, 发展种养大户30 户, 新建项目30 个。

二、双牌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少数农民和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体现在: 一是“简单化”。我国农村问题的复杂性, 农村长期落后的实际以及农村人口众多的现状等因素, 都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认识上, 大都视为短期运动, 简单问题。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 注重形式, 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 忽视了全面发展, 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等问题, 措施乏力, 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开展。

( 二) 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双牌县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落后, 传统的产业生产暂未改变, 从产业化的要求看, 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尚存差距, 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效益比较差。龙头企业不仅数量少, 且规模也小, 集群化发展的优势暂未形成; 农业产业链短, 农产品精深加工少, 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低; 主导产业尚待进一步培育。此外, 土地的分散耕作方式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 集中规模经营土地, 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发现, 当前双牌县土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为17% , 且多是农户的个人行为, 流转的土地比较分散, 没有形成规模, 使许多想多种地、想集中连片种地的农户或者农村经济农户不能得到足够的土地,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

( 三)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双牌县地理位置偏远, 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 思想保守, 开放度不够, 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观念还比较严重。虽然农民的收入不高, 业余生活也比较单调, 但他们都对自己的现状比较满意。在双牌县农村, 多数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 只觉得自己已经衣食无忧, 小日子还过得去, 于是安于现状, 不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怎样发展生产, 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 以致于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 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 缺乏年轻有文化的后继带头人, 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在调查走访期间, 碰到的大都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 几乎看不到30 岁左右的年轻人, 特别是离县城较远的农村, 刚毕业的学生大都在城里找到工作岗位后, 在城里安家, 离开祖辈父辈耕种的土地; 40 岁左右的青壮年, 则把家里的耕地转包给他人, 带着老婆孩子进城打工, 挣了钱竭尽全力供孩子在城里上学, 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缺乏年轻人, 村里无法发展年轻共产党员, 致使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 缺乏活力。此外, 农民主体意识不够强, 少数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投入建设的, 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 四)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虽然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较多, 但资金的数量有限且不稳定。一是财政支农数量较小。长期以来, 国家对农业投入太少, 结果是, 农业因资金匮乏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 以吸引本部门多余劳动力。二是金融资源从非农产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流动的机制和渠道尚未形成, 对农业的反哺和对农村的支持都没有实处。调查的情况为, 从事传统小农经济的农户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少, 投入的生产资金主要靠自身收入, 基本上能维持生产成本的需要, 即使有缺口, 90% 以上是通过邻居、亲戚朋友借款来解决。而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农户所需要的信贷资金较多。78% 的农户明显觉得生产资金紧缺, 有65% 的农户期望得到贷款支持, 但得到贷款支持的只有21.5% , 有38. 5% 的农户靠民间借贷来解决。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中, 双牌县尚未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而计划中的建设资金受到条块分割的限制以及地方政府统筹资金的原因, 致使部分村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除此之外, 由于资金的逐利属性目前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也颇为罕见, 不仅社会资本导入农村存在困难, 农村的资金还在大量外流。

三、促进双牌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一) 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根除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症结。建设好新农村, 农民和乡镇村级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尤为重要。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没有通, 单凭上面拨钱给物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1. 深化对生产发展的认识。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 是首要前提, 没有生产发展, 就等于无本之木。很多人都把生产发展狭隘理解为农业生产,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生产既包括农业, 也包括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生产发展的中心应将主导产业的培育置于首位。

2. 深化对生活宽裕的认识。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是基于农村实际提出来的目标。宽裕和富裕概念不同, 在短期内实现富裕不现实, 实现生活宽裕就得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 强化协调发展意识。“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但不是全部内容; 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但不是全部目标。新农村建设还应包括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标的乡风文明建设, 以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村容整洁要求, 以管理民主为目标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

( 二) 进一步推进城乡产业对接,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和落脚点, 很难想象仅仅把农民集中居住, 而没有产业支撑的建设能够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美丽乡村建设, 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意味着在农村铺摊子、上项目, 占用耕地, 搞污染重、耗能大的制造业、采矿业等等工业项目是行不通的, 必须有赖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以双牌当地的优势产业为核心, 依托城乡网络, 实现加工企业和原料生产基地、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城市与乡村的有效对接; 科学布局现代服务业, 促进农业休闲产业发展, 形成以工带农、特色发展、工农互动、城乡互补、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城乡产业交融、基础设施共享的城乡产业格局。以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为重点, 通过市场调节引导城镇资源投入现代农业, 加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 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 建立科技情报员制度, 充分利用全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为农户提供各类农业现代化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及其资金支持的途径。

( 三) 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教工作,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 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 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 了解新信息, 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 二是法律知识培训,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 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 四) 进一步统筹协调, 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一是强化各方协调, 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 加大乡村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设立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建议政府对偏远贫困山区实行政策倾斜, 大幅增加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偏远山区有自己的特殊困难, 国家在制定和具体实施有关政策时应给予重点考虑。建议加大对林农的扶持力度。林区农民为保护生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要进一步出台惠林政策, 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取消针对林农的有关税费, 让林农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大对山区的支持力度, 山区条件恶劣, 各项建设的投入相对成本高, 在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上, 多考虑山区的特殊情况, 给予适当倾斜。三是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增加农村社区集体组织收入, 为新农村示范建设夯实资金投入基础。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农民是建设者和受益者, 硬件建设可以通过国家投入解决, 软件建设必须有农民的参与, 尤其是增强广大村民对示范建设投劳投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营造全民动手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四是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建立新农村建设资金经营理念的机制。农村金融问题的核心是供求不对称, 农业需要小额、短期、没有抵押担保的资金, 而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机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应当继续深化改革金融机构组织, 发展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 即非正规金融组织。降低开展社员资金互助准入条件和门槛,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社员资金互助合作; 允许农业龙头企业动产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 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 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视社会资本的力量, 建立社会筹集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的机制, 激活社会捐赠资金。家乡籍的社会名流、各界精英、致富能人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建议从税收机制方面鼓励社会资金通过捐助等形式进入农村领域, 直接捐献和用于新农村建设中公益设施部分的资金, 所得税允许税前列支, 给予税收优惠, 并对捐献数量巨大, 示范效果突出的企业或个人授予冠名权、提高其政治待遇, 满足捐献者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摘要:在即将迈入“十三五”新的历史时期, 新农村建设任务要求更加繁重和复杂, 如何立足自身实际, 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是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本文在充分调查新农村建设情况基础上, 以湖南双牌经验为案例, 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提出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根除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症结;进一步扶持、培育特色产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教工作,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资金筹措和保障机制, 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四个方面的建议, 以期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

参考文献

[1]蓝海涛.我国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3:21~25

[2]胡智超, 龙花楼.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8:1028~1036

[3]李炳坤.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11:4~9

[4]于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资金管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3) :11204~11206, 11223

[5]王芳, 陈忠暖.山东新农村跨越式发展战略初探——“后发南山”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7:1028~1036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3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氛围;教育;干部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

1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环境、新氛围

过去农村的重点是教育农民问题,都说农民是小农经济,目光短浅,其原因是农民收入低,难以解决温饱,追求物资享受是合情合理。农民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不如搞物资文明建设来得实惠,所以对精神文明建设可作可不作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党中央提出来,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肩挑,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是做起来往往偏重物资文明建设,所以各级领导在大会上讲,小会上也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不理想,自十一届三中会以来,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逐年提高,农民已不再为吃、穿、住发愁,腰包已经鼓起来,不再单纯为了追求物资上的享受,他们开始用精神来武装自己。所以,农村的环境和氛围发生了变化,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像过去的那样大会讲、小会上说的硬性灌输。应当采取启发式、引导式进行自我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 以自我教育为主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谈到自我教育绝不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经过长期以来的精神文明教育过程,广大农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内容、要求都十分了解,在此基础上乡、村干部应采取启发、引导、渗透的方法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高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广大农民的事,需要全体村民的参与,让广大农民懂得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的快乐。幸福和快乐绝不是吃饱、喝足、躺在床上享受什么都不做。只有在为社会做出奉献、助人为乐、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各项活动中寻找幸福和快乐,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更应该懂得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自己活着是为了别人活的幸福和快乐,只有别人生活的幸福和快乐,自己才能幸福和快乐。

3 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要看全体村民参与的热情高不高,这就给乡、村干部提出一个新课题,要求乡、村干部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改变原来的抓法,重点是发动全体村民的参与,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村民中涌现出的先进事例加以宣传推广,比如,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助,帮贫助残,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热爱党,热爱祖国,舍小家为大家等等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推广,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有方向,做有榜样,以先进带后进,少批评多表扬,鼓舞全体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这样以来把精神文明建设更具体化,更直接,更深入,比开会读材料,学条文的效果更明显。

4 开展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活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根据今天会议安排,我代表**社区作交流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创新举措,服务发展,努力实现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2010年以来,**社区党总支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紧贴社区实际工作情况,围绕创建“强基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等活动,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升思想作风、强力推进文明创建、着力改善民本民生,为实现各项工作较快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通过采取以下三项举措,营造出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基础

面对城市化的新形势,**社区始终把班子建设放在第一位。一是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社区新一届党总支有支委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人,35周岁以下2人,队伍结构素质不断提升。二是强基固本,扎实推进。社区完成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成为**区“强基工程”示范点。三是身先士卒,模范带头。为尽快做好新型混合型社区的调查摸底工作,社区班子成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提高工作效率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利用非工作时间前往居民家中填写统计报表,为社区整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二、把加强党员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要点

一是开展主题活动。社区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党员志愿者”等专项主题活动,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党员素质。二是探索分类管理。发挥在职党员自身特长,组织参加社区重大公益活动;为卧床不起的党员上门送学;同时要求流动党员按期上交思想汇报。三是坚持三会一课。四是发展合格党员。2010年以来,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预备党员转正3名,2名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确保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三、把真情为民服务作为党建工作的关键

社区始终坚持将改善民本民生放在首位。2010年,社区投入15万元对周新苑二期的绿地、路灯、路面等公共设施进行修复,并创建成为**区“最优环境小区”;投入13万元用于谢家弄浜与顾道里浜两条河道的清淤和绿化改造工程;对享受征地补贴的老年社员发放每月300元以上的生活补贴,切实解决居民后顾之忧;为学龄前儿童和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额缴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秋节、重阳节期间为老人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春节前夕为44户困难家庭发放困难补助金5万余元。

2010,我们虽然较好地完成了社区的工作计划,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社区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结合“幸福**”建设活动,扎实开展“幸福**”建设,着力抓好班子建设,加强党员教育,服务居民群众,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具体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1、继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围绕学习型党组织这个中心,结合各条线工作实际,通过要求低学历的工作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组织工作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加强对学习情况的考核。结合每月“学习日”活动,班子成员相互交流各自分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下阶段的工作计划,使班子成员全面了解各方面的工作进展,有利于工作沟通和配合协调。

2、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系列活动。根据社区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争创措施。一是与社区实际结合起来。社区干部起带头作用,带动全体党员“创先争优”。二是与党员干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党员学习管理,通过邀请党校老师上课、利用宣传栏等工作空间搭建党员学习交流的有效平台。三是与建设和谐社区结合起来。关心居民生活、工作和思想,主动排查各种矛盾纠纷,及时做好化解工作。

3、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凡涉及与社区发展、居民利益的重大问题,都要广泛听取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的意见。要将相关情况采取党务、居务、财务公开的形式,及时公开或通报相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为民服务的质量和透明度,使工作结果更符合民意。

二、加强教育管理,拓展党建新内涵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作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社区党总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1、创新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方式。创新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采取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讲座的方式加强交流,推动理论学习不断深入。继续完善党员干部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重点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整体素质。

2、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今年喜逢建党90周年,借此契机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等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使广大党员在新的形势、新的挑战面前,坚定信念,再作贡献。

3、重视党员队伍的发展与管理工作。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定期考察、严格考核、保证质量;加强对在职党员的学习管理,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各项组织活动,发挥自身特长参加各项志愿者互动;关心离退休党员的生活和思想,组织他们参加有益身心的各项活动,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注重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三、牢记为民宗旨,增强居民幸福感

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以后,提高人居幸福指数和百姓幸福感觉成为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使命。为此,我们以幸福**为抓手,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效、环境优美、文化繁荣、人际关系融洽的新型文明社区。

1、紧盯投资项目,抓好经济发展。抓好位于胡埭工业园西拓C2地块,投资总额达3600多万元的40亩工业用地的建设进度,争取于今年年底竣工,为集体财力增长提供可靠来源;抓好新东广场8000平米商业用房的招租工作,重点促进项目落地生根,把前一阶段的推介、预登记、洽谈等各种努力转化为引资的实效。

2、强化环境创建,优化居住环境。结合“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周新苑一期的煤气中转房改造和垃圾收集房改造工程。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拓宽周新苑一期的中心道路;二是强化环境绿化整治。对小区内出现的草皮断垄,苗木缺株,部分草坪践踏毁绿现象进行补缺、修复,并确保树木成活率达95%以上,绿化配套设施完好;三是强化经营户管理。完成小区内店面房占道经营、乱贴广告等现象的整治工作,还居民一个整洁舒适的宜居环境。

3、推进惠民举措,巩固民生之本。扎实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继续关心弱势群体,定期开展走访慰问。继续对享受征地补贴的老年社员发放每月300元以上的生活补贴,使他们老有所依;继续关爱困难学生、贫困党员等困难对象,做到经常走访,解决实际困难,让居民真正体会到社区的关心和党的温暖,逐步建立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四、推进文明创建,展现社会新风尚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区将通过一系列创建机制,推动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利用创建“绿色社区”的契机,合力整治社区环境,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居民在思想与行动上得到转变;积极创建“标准化管理社区”,通过标准化办事程序,为居民提供更为全面、便捷的服务。通过“省级居家养老中心”的创建,全面升级**世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软硬件条件,提升老年居民的日托水平。以“一社区一景”为切入点,有机构建起计生活动阵地,进一步强化了计划生育服务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交流发言材料 篇5

努力发挥新农村指导员驻村工作的积极性

——莲峰镇党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在这个春意隆隆的日子,我们欢聚一堂,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畅想未来新农村的样子,我们充满憧憬,满怀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阶段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一年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有声有色,群众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生活习惯进一步改变、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加强、群众收入有了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指导员基本情况

派驻我镇的指导员共14人,其中省直部门2人,市直部门2人,县级6人,乡级4人。博士学历1人,本科4人,-1-

专科7人,中专2人。指导员有丰富的机关工作经验、专业特长、理论水平、工作热情,在实践中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拥有开拓创新思维,为我镇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持。

二、加强领导,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

根据市、县委的要求,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给派驻指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发挥职能作用的平台,镇党委全面谋划,统筹安排,积极为指导员创优工作环境,提供各种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支持,确保指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完善建章立制,加强驻村管理

为确保工作队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力,战斗力,体现其眼界宽、办法多、路子广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员驻村作用,镇党委政府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莲峰实际,加强了对指导员工作的领导,按季度提出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目标,印发了指导员工作手册、镇(村)情介绍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任命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长兼任党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兼任所驻村两委领导,组建专门办公室,加强对指导员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结合我镇实际使工作队和指导员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经常化。

(二)提供后援支持,确保队员驻村

镇党委定期组织召开指导员工作例会,听取指导员们的意见想法,及时了解指导员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工作进度、任务完成情况。积极采纳指导员提出的关于驻

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合理性建议和意见,并组织实施,给指导员强有力的后援支持和工作帮助,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为指导员展示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加强沟通交流,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邀请工作队长、副队长列席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会议,听取工作队工作思路和做法。各村、各站所也采取邀请指导员参加办公会等形式加强沟通,拉近指导员和当地干部职工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消除思想包袱,使指导员安心驻村,并准确找好切入点和着力点。

(四)注重督查督办,强化工作落实

镇党委政府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指导员驻村进行督查。督查中除听取指导员的工作汇报、查看指导员驻村工作日记,询问当地群众和村“两委”成员,了解指导员驻村情况,建立台帐进行跟踪管理。对指导员争取资金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确保了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各阶段中心工作有效推进,同时又丰富了指导员农村工作经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推动驻村发展和提升指导员个人能力的双向目标实现。

二、统筹兼顾,指导员工作成效明显

(一)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指导员驻村以来,在掌握所驻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贴近群众,利用板报、标语、开群众会、入户交谈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涉及“三农”工作的法律法规,宣传上级党委、政府关于“三农”方面的有关决议、决策和重大举措。加深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增强了农民学用科技的意识、强化了知法守法的观念。一年来,指导员共向驻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3000余人次,各村出墙报12期,开展了各项技术培训共35次 3500余人。

(二)深入群众,强化村情民意调研,助农增产增收 一是组织工作队员认真学习镇情、村情,掌握总体情况。二是组织队员深入村组、农户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和掌握村组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干部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三是列席党委政府班子会议和村组干部会,及时了解掌握村组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工作运行情况。在充分调研后,结合所驻村实际,专题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找准工作突破口,围绕莲峰镇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战略,打造莲峰特色产业。

(三)多方联系协调,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20字方针要求,以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出发点,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和团队优势,协调项目,争取资金,及时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一年来,共

为莲峰镇各村协调争取项目建设15个,资金共计114.2万元。

(四)引导群众,维护农村平安稳定。

工作队员充分发挥知法懂法的优势,深入农户,与村组干部一道耐心细致地作群众思想工作,宣传、解释有关政策法规,公开公平地处理农村矛盾纠纷。对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明之以法、帮之以需,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维护农村正常秩序,强化了人民群众依法办事的意识。

(五)固本强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发挥制度建设督导员作用,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帮助所联系的村级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好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的深入推进。二是发挥组织建设指导员作用,积极协助镇党委政府及各村“两委”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各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有力促进了村级党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指导并督促村党组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党员教育管理,注重培养后备人才,壮大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2009年,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下,在指导员及派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6

2008年以来,白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省、市文明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目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为“龙头”,带动区级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农村的延伸和辐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多年来,白云区委、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了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白云区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量化的形式,列入到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岗位责任制的内容,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从而确保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发展。

一是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理顺和明确文明村镇创建的层次和任务,提出实行普遍创建与重点创建相结合,形成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创建工作机制的工作思路。

二是积极调研,充分准备。2009年年初,为做好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选点、推荐工作, 白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瑜亲自就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各镇创建工作的做法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等6条村作为白云区2009年度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候选单位,为创建市文明示范村做好了准备。各镇党委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创建村两委会创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通过创建推动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改变村民生活陋习,提高村民素质,切实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

三是加强统筹,科学管理。白云区不断加强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协调;督促、协调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为了保证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和文明城镇持续深入开展,白云区还实行了动态的管理方法,在每两年一次的复评中达到标准的予以保留,未达标准的给予摘牌,此举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之一,白云区通过有线电视、《白云时事》等各种宣传阵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亚运会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做法,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第一、二批示范点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好处,使其积极参与和支持创建活动。各村分别召开了各层次的动员会,向村民讲清创建文明示范村的目的意义,创建为村民带来的好处和创建工作的要求,统一村社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的认识,转变观念,使“要我创”变为“我要创”,增强创建主体意识。如江高镇水沥村利用村文化室举办了多期文明礼仪知识、就业、保健、农科等内容的培训班,宣传创建文明示范村的重要性,普及法律知识和文明礼仪规范,掌握就业技能,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制作了一批文明礼仪宣传品在村民聚集场所张挂。加强示范单位的宣传推广,对各村在创建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交流,通过各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树立形象,提高村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创建工作的提升。据统计,两年来,围绕迎接亚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区各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等600多次,广播宣传1200多次,板报宣传1400多期,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精神文明创建的宣传攻势,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从而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城乡共建,实现优势互补

在全社会都在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白云区积极组织和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围绕“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体活动共办、环境卫生共治、党建工作共抓”的共建内容,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内容,着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一是履行职责,指导到位。区政府的职能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绿化、环保、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把管理、指导和服务的内容和职能向农村延伸。既从宏观上规划和指导农村的建设,又将指导和服务深入到农村基层单位,到村、到社。区规划局重视抓好村一级的规划,特别是对文明示范村的规划督促镇及时规划和报批;区环卫局指导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垃圾,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区建设局和林业局指导和帮助示范村建设村民公园,以及搞好村头风景林、村内房前屋后的绿化建设;区爱卫办认真指导和督促农村爱卫工作开展,将改水、改厕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区卫生局指导村卫生站的建设和日常初级保健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区文化、体育部门加大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开展送电影进农村、送课下乡等活动,丰富和活跃村民精神生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利用“清明”、“端午”、“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开展了一系列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民风民俗活动,调动了全体村民创建工作的积级性。通过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每年向贫困学子自发捐资,使他们能够得到继续上学机会。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春蕾行动”等多项公益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了村民群众的一致称赞。

二是集中资源,帮扶到位。每年,农业、林业、水利、绿委、交通、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的有关专项资金集中向创建市级文明示范村的行政村投入。2009年,市、区、镇三级财政共投入12.13亿元,扶持各镇推进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公建配套等45个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帮助农民解决市场和技术问题。累计发放462.5万元农业农户综合发展专项资金,落实粮食直补等补贴192.1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发展生产资金难题。新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个,新增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9200亩高标准农田和1800亩鱼塘整治。方石霸王花、横沥韭菜花、水沥红葱、神山优质水产等一批高标准的特色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已经建成。特别是针对2009年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单位的建设项目,区委宣传部给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这6条村分别下拨20万元支持村文化室、休闲公园、道路建设、文化活动等项目,解决村民行路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区爱卫办下拨30万元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等5条村创建省卫生村,建设村公厕;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下拨650万元分别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和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太和镇北村、钟落潭镇的长腰岭村等行政村建设水泥路、文化体育公园、路灯照明。据统计,区直有关部门和各镇共支持各创建单位经费约1000万元。

四、多措并举,提升文明素质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白云区将迎亚运、创文明的重点工作覆盖到农村,努力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树立了地区良好的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

一是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在各镇村组织开展了“微笑服务月”、“文明出行月”、“卫生清洁月”、“友爱互助月”、“社区文化月”、“志愿服务月”、“礼仪推广月”、“法制宣传月”等8个主题月活动180场次,参与村民达10万人次;以“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全民习礼仪”、“全民学英语”、“全民勤健身”、“全民守秩序”、“全民齐清洁”、“全民传爱心”等六大专题以及“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镇共开展主题突出、成效明显的六大专题活动320场次,“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250场次;成立和培训了“农民阅读辅导员”队伍,开展了以“生态白云”为主题的阅读进农村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热爱读书、崇尚知识、丰富自我;开展了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新风尚。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全区各镇开展了主题突出、精彩纷呈的乡村文化活动240场次,内容涉及广场演出、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电影晚会等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7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上级十分重视, 基层认识不够抓手乏力。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80年代, 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95年, 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 在全国农村开展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 纳入“十一五规划”, 更加凸现了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然而农村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受到经济、文化、社会的制约较大, 阻力不小, 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甚至是滞后。

二是文化建设滞后, 消极腐朽封建迷信占有一定市场。尽管近几年来,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在不断深化, 一些村建起了像样的图书馆、篮球场、村民活动中心、农民会所等设施, 农民文化节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大部分村文化设施落后, 文化经费缺乏, 文化活动无声无息。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经费少, 设施陈旧, 人才队伍薄弱, 发挥乡村文化活跃作用较小。有些乡镇的农村, 宗教势力乘虚而入, 佛教、基督教逐渐占领农民的精神市场, 更有一些邪教如呼喊派、法轮功等蛊惑部分农民。农村的黄、赌、毒现象屡禁不止, 求神拜佛、上庙烧香等封建迷信的东西仍然束缚着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头脑。有些农村青年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是整体素质不高, 文明观念道德责任受到严重挑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 农民的思想觉悟和科技文化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整体素质与时代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突出表现是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 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 科技文化水平还不很高。部分农民受市场经济运作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不能正确对待负面的东西, 导致形成了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的甚至丢掉了勤劳致富的民风, 好逸恶劳、投机倒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直接导致了乡村文明风气, 道德素质受到严重的挑战, 对积极向上、健康身心的文明意识淡薄化, 态度消极, 追求低级趣味的东西, 给农村和社会带来各种不稳定因素。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意义

为什么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这不仅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有着现实的政治意义, 而且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认真研究的时代课题。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得农村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好风俗、好习惯、好风尚蔚然成风, 让农村的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 一种境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 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巩固

党的执政基础, 提升执政能力的有力措施。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陶冶、滋养人们的道德情操, 培养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形成良好文明素养和健康向上的民风。良好的民风对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巨大的影响, 对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 推进社会事业顺利、健康科学地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的精神文明需要先进的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发展, 树立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文明风气。用这股正气来打败歪风邪气, 弘扬文明正气, 遏制不良社会风气, 进一步推进党的政策的落实, 加快农村发展步伐, 从而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力和号召力。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总体要求, 把“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体现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明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二十字”总体要求既体现了物质层面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又体现了精神层面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 还体现了政治层面 (管理民主) 。充分体现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这个灵魂的重要性, 在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 更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在农村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新、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 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这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正是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离开了人们良好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文化素养, 和谐社会就象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是通过文化传承、凝聚、整合、同化, 规范社会群体的行为, 最终达到和谐目标。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我们要从我县农村的现状着手, 抓住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诸多要素, 找准切入点, 明确重点, 有的放矢地拓宽工作思路, 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创造更多的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新载体, 才能让那些积极、健康的朴实民风得到传承和发扬, 让崇尚科学、理性的现代文明之风深入人心。

1、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 (兼) 职干部的培训工作, 充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量, 使其更好更大地发挥作用。同时, 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 切实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把精神文明工作细化、量化, 并融入到农村工作全局之中去, 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人员、经费、措施、考核落实到位。

2、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因地制宜抓好农村宣传文化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农村文化发展条件。二是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指导力度。壮大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 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经常性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三是一手抓繁荣, 一手抓管理, 依法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健康、有序、发展。

3、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

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引导农民不断更新观念, 适应农村现代化要求的思想意识, 充分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结合“讲文明、树新风”、“八荣八耻”教育、“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 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结合“五五”普法,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针对农村实际, 大力破除封建迷信, 崇尚科学, 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4、要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一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好县委提出的“美化家园”整治活动, 把改善村容村貌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突出治理“脏、乱、差”, 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农村环境。通过整治环境, 提高农民的卫生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和秩序,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规范。二是革除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 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摘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当前我县农村的精神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们要充分认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组织领导, 创新工作方法, 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 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

参考文献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8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伟大成就 基本经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24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倍。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9500多万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立方米。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600多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00多万公顷。全国沙化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3平方公里,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国家林业局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61%;森林蓄积量达到137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34%。近2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增长,人工林面积达6169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38%。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2.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初具规模,具体表现在:

首先,我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大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这些年,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已经步入世界前列。实现了水电装机、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规模、核电在建规模、风电装机的增速四个全球第一。

其次,树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把循环经济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导模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较大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涌现出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示范园区,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再次,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各地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后粮食总产量增幅1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增长2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9%,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另外生态环境状况也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比1990年减少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21%,森林覆盖率增加3.7%。国际组织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蓬勃发展所显示的无限生命力,证明它已逐步走向成熟,必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生态旅游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全国新建森林公园850处,新增规划面积529.64万公顷,其中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283处。到2005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928处,总面积达1513.42万公顷,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5%以上,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达627处,面积为1105.15万公顷。森林公园优美的森林风景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户外游憩、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同时,国家林业局尝试开展的国家花木专类园建设,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以花木生产为主的苗圃探索出一条科研、生产建设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生态文化是生态建设的灵魂。我国人民已经确立了环保意识,树立了资源节約型消费观,培育着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全社会基本树立和形成了尊重自然、善待生命、节约资源的道德风尚。二是生态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展。生态文化、生态理念融入地方的文化节日和传统节日,生态文化节日得到大力发展。三是全社会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营造环境友好型文化氛围,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其基本经验在于:

1.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要做的事很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注重开荒,而且强调开荒的限度是以不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为限,强调要保持好生态系统的平衡,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持之以恒,而且把小流域治理、植被建设、水利工程互相配合,进行综合治理。这些措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法制建设,使生态环境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 ,始终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 “生态文明 ”的概念,但是在讲话和报告中,却大量使用“生态环境”、“生态保护 ”、“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意识”、“生态农业”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概念,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

2.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正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自然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为创立人—自然系统的最优化和协调化提供了方法论原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这一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生态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到了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要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社会的有序发展。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在“四个建设”协调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就在于深刻认识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

因而我国不是就生态文明建设而建设,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在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谋求生态文明的发展。

4.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伟大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生态文明建设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得益于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伟大实践。全社会已经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一种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观念已经树立。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人们已经树立了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消费者也在悄悄转变消费观念,一种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观念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 人民出版社,1972.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江泽民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仪式上的讲话[N].中国水利报,1997-11-11.

[12]江泽民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1998-3-14.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郑汉华.江泽民同志生态文明思想述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4.

[15]吴雪会.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上一篇:客人生日祝福短信下一篇:创业可行性项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