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体会(推荐10篇)
因此作为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负有很大的责任。根据几年来对孩子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孩子刚上学对学习各门功课是陌生的,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家长首先要认真给孩子反复讲第一要听老师的话,第二还是要听老师的话,这样形成一个概念就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就能有好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孩子思想里老师就有了一个高大的形象,比家长要高大,时间一长尊敬师长的美德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当然这当中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老师优秀成绩的故事,同时家长要带头尊敬老师,保持一定的沟通。
一个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坏,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培养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几年来作为家长深有体会。我的体会是只要是老师和学校要求的就一定要求孩子认真去做决不马虎,差不多的思想和做法是 会害了孩子的,几年来的体会是深刻的,我的孩子现在学习、办事都比我认真,这点上我觉得是一个成功的经验。记得一个名人说过:“一个学习办事认真的少年长大以后,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原则问题决不妥协。记得孩子刚刚上学一个多月,孩子的妈妈中午来看她,孩子竟然提出下午不上学要陪妈妈玩一下午,不同意就又哭又闹,当时奶奶看到后竟然说给请半天假,我很生气,不头疼、不脑热凭什么这样惯孩子,我是坚决反对毅然拉着孩子上学了。经过这一次严厉的举动孩子得到深刻的教训,从此上学比谁都积极,从不耽误一节课,而且感冒发烧还没完全好也要赶去上下午的两节课。记得一个教授说过:“小孩子小时候找准一个错误认真教育一次能使他一辈子受益。”
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差,这就需要家长一步步引导他管理自己。这就要平时多注意放手叫他自己去做一些事,小件衣服要自己洗,平时要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成为一个勤快的好孩子。我发现凡是平时勤快的孩子,学习上、办事上都认真,成绩上也不错。凡是好吃懒做的孩子,要想学习好挺难的。好学上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着重培养,好的习惯养成了家长就可以放心了。
网络社会中青年一代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问题。仓禀实, 而需礼仪,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 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 寻找我们必须继承的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和需要弘扬的传统美德, 积极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它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道德教育面临互联网的严重挑战
(一) 互联网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遇到新问题.
网络社会有许多新的特征, 虚拟性、无限性、流动性、平面性等。人在网络社会的行为样态也多样, 形成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的人际关系。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全球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 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 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提出挑战。
(二) 互联网使相当数量的青少年道德失衡
为深入掌握大学生对传统道德的了解及思想道德状况, 笔者对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3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有的学生除了聊天、学习、打游戏, 还进入色情网页, 网络构建的虑拟社会把许多腐朽资讯传播给青年学生, 所以说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道德”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给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挑战。
(三) 时代呼吁对青年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面对21世纪,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变化, 道德建设遇到许多新的挑战。仓禀实, 而需礼仪。德育应当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础, 它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它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 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规范着每个中国人。中国传统道德演变的历史是中国人形成自己的人格, 并成为中国人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在东南亚各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们道德建设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如在现代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是中国宋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新加坡, 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德治与法治并举, 政府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种美德做为治国之纲。
100余年来, 我们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遗产, 重批判、轻继承;剔除了糟粕也淹没了精华;“破”字当头、未能“立”在其中。有人试图抛开自己的民族文化, 去构建新的文化, 如同揪着自己的头发, 想离开土地一样不明智。然而, 对于自己民族文化越是无知的人, 越是胆大妄为, 越是敢于“全盘否定, 彻底砸烂”。失却了自己民族的精华又没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就必然生成一种东西方文化糟粕相混合的劣质文化。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只有怀着一颗赤诚之心, 到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智慧当中, 去开发德育的新资源。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国家伦理、社会伦理、个人伦理, 从内在的修养到外在的行为方式, 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要对传统美德也要进行历史分析, 从中选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部分, 进行整理后形成新的德目, 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正本清源”的作用。
(一) 传统公德在当今公共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公共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进行交往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美德今天依然具有社会公德意义。譬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高层次的社会圣德规范,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社会美德规范等等, 都应大力褒扬和肯定。这类崇高圣德和社会美德, 不仅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制尊严有积极功能, 而且其崇高和美好形象自身的道德感召力, 对于强化社会公德也有重要意义。
(二) 传统职业美德在当今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我国古代职业美德与当今社会职业道德有许多共性的东西, 对当今社会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现实价值。我国传统的“义利观”主张“见利思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即对“利”要有一定的理性制约, 不苟取, 不妄得。我国搞市场经济, 应当借鉴古人的义利观, 不能为了个人蝇头小利损害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以诚为内在的道德信念, 是一种求真务实的道德品质, 诚而无欺、诚而有信, 诚则灵;以信表现人与人之间一种彼此平等、相互承诺的关系, 它是兑现所有“契约”、“合同”的道德基础。“利在义中”、“利在信中”、“利在诚中”,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应成为中国特色的职业道德价值观。除此之外, 传统职业美德中还有秉公执法、廉洁奉公、惠民利民、救死扶伤、“心存救世”、童叟无欺等对今天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 传统家庭美德在当今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弟子规”集中表现家庭美德, 当今成为青年积极崇尚的传统家庭美德。虽然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但调查结果显示, 他们崇尚并愿意实施家庭美德, 有90%的学生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 73%的学生表示, 父母老了以后, 愿意与他们住在一起, 照顾他们。良好的家庭美德氛围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
(四) 传统的修身美德在当前公民道德修养中的现实价值
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道德修养的方法, 对当前公民道德修养具有现实价值。例如, “慎独”是我国古代君子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是儒家创造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在《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一语后, 郑玄注曰:“慎独者, 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 不见闻, 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 是为显见, 甚于众人之中为之。”在他看来, 当个人独居、独处时, 由于公众舆论的压力暂时不存在, 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往往容易偏离道德规范的约束, 作出平时不敢作出的事情来。慎独, 就是要求人们在独处之际, 仍能保持道德操守, 独善其身, 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一个作到“慎独”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在网络社会条件下, 受负面效应的影响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出现的道德"空场", 增加了当代青年道德选择的难度, 使得一些青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精神失落、是非观念混淆、公德意识薄弱的现象。网络社会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 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增强自省意识, 培养自律精神, 是提高当代青年的道德修养、培育道德人格的关键环节。
三、当代青年传统美德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 丰富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 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一般地说, 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本人的行为, 凡是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 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西方教育家斯泰洛齐说过:“儿童的道德感首先是从他们富有生气的纯洁的情感所引起的;然而他们必须练习自我控制, 并教导他们关心一切和善良的东西;最后, 他们必须通过思考和比较, 自己形成关于他们的地位和环境所应有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观念。”他阐明了青少年的德育水平通过自我意志的锻炼才能促进其提高。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总结了“自省自克”、“改过迁善”等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强调了道德修养要依靠自觉努力。
(二) 较强的道德辨别能力
道德辨别能力即道德评价, 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 在评价中不断地深化道德认识, 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 确定合理的行动, 为道德行为定向。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发展趋势应当从“他律”到“自律”、从“结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促进学生提高道德认识的过程, 就是授之以知, 晓之以理的过程。
(三) 顽强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观念付诸于行动、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集中地体现了人的心理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才能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 排除或抑制不道德的欲求, 调节与控制消极的情绪, 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四、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设置中华传统美德课程, 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就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 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以学校为主阵地, 可使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主要形式有:开设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素质课、用各科教学渗透、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进行等。
建立校园德育网。我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利用信息高速度、大容量的优势, 使网络为我们所用。德育工作必须占领这一新阵地。学校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网”, 在网上开设德育聊天室, 使互联网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信息库、宣传站、广大师生的谈心屋, 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德育功能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互联网大有作为。
总之,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承传的道德成果的总和。目前, 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不约而同的在研究儒家思想, 如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在“东方传统与今后的新加坡”的演讲中甚至提出, 要在“借西风”使新加坡经济、科技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 需要“借东风”, 要发扬东方文明, 吸取儒家的伦理观, 以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这实际上就是主张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 社会的发展, 历史的前进, 都要求教育培养的一代新人, 必须是既能创造物质文明, 又能建设精神文明的新人。西医治标, 中医治本, 中国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时代, 是有重新提倡其价值的必要, 廓清社会歪风, 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 重见我国道德文化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雷晚蓉, 李翠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传统美德现代价值的途径研究[J].文艺生活2, 009 (11.)
[2]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4) .
关键词:中学生 道德教育 美德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五、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六、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另外,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做到多看、多听、多了解、多分析。教师一方面多看、多听、多了解学生中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广泛收集、了解和分析社会上出现的,且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素材,经常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警示教育。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生活、融入生活,并帮助学生不断发现、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困惑和道德难题。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特殊的生长环境所至,社会责任感不强,但自我意识却很强,他们很少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相联系的。因此我们要注意挖掘传统的伦理教育的精华,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美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逐步学会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伦理规范,思考自我道德的选择与完善。
各学科教学应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教师应把学生中现有的或可能产生的思想道德倾向,适当地、巧妙地与各学科内容和其他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合理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教育的效果远远优于被动教育。在集体的熔炉里,学生不仅自觉的认识、审视了自己的言行,也认识、审视了他人的言行,这样,学生就在对照、体验中不断成熟。
顺溪小学梁国忠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润育了中华儿女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优秀的民族品质和良好的民族礼仪,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修养,弘杨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德育教育永远不变的主题。当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道德倾向,如见利忘义、损人利已、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等,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尤为显得十分重要,结合自身教育实践,下面就中小学校如何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需要情感和氛围,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一是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具有较强直观性的文化,它能直接体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等,从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入手,优化育人环境。
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要注意,“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株花草会都说话”。浓郁树荫、涓涓清流、别致假山、四季繁花„„孩子们长期生活其间,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美,更是积淀在孩子们身上的、浓浓的文化韵味和修养。学校要大力提倡书香校园,致力文化氛围的营造,引导文化时尚。如在校园内悬挂民族英
雄、伟人哲人等人物的肖像和生平事迹,悬挂美德格言、名言警句、名诗名画等,通过宣传,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精神,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每一幅图案、每一句名言、每一张字画,都散发出文化的气息,学生置身于书香的世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二是要优化校园人文关系环境。培养良好人际关系,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排除和避免各种矛盾和冲突,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优化校园人文关系环境,要帮助全体师生自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提倡“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理念;要帮助全体师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激发起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美德;要帮助全体师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倡“与人为善,互爱互助”的思想。
二、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校是书声朗朗的地方,是歌声朗朗的地方,是笑声朗朗的地方,课堂教学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导渠道。
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内涵,善于发现并利用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进行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教材中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灿烂文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崇高的民族气节等等,形象生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激起学生的强烈民族自豪感,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另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创设情景,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讲一讲传统美德故事,如“孔融让梨”、“ 毛遂自荐”,让学生唱一唱美德歌曲,如“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看一看传统美德电影,如《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让学生画一画美德图画,并在校园张贴展示。通过课堂丰富多彩的美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深化。
三、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学校常规教育紧密结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要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首先,把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教育学生要爱国爱民、立志勤学、创新求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勤俭节约;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教育学生要谦虚礼貌、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其次,把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各种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主题教育是对学生最直接而有效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重要途径,学可以组织国旗下讲话、班队主题对会、品德标兵评选、美德故事演讲、朗诵比赛、板报评比等主题教育。比如,旗下讲话,选那些美德小标兵作为升旗手,使其发挥模范作用,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这一庄严时刻,使学生知我中华,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再次,把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美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就必须善于总结提高,很下功夫。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舆论中自我反省、自我纠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德修养水平。如 “内省”、“自讼”、“吾日三省吾身”之类的均可借鉴。
自2007年初,**省**市**县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为全面了解活动开展情况,近期,我们对39所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研。在初步掌握活动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近3000份,分别对学生(1400人)、家长(1200人)、教师(280人)进行调查,最终形成
了这份调查报告
一、教育内容
(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从幼儿园到初中合理安排诵读内容,本着精炼、通俗、生动、易于接受的原则,小学着重从“孝、礼、勤、诚、耻”,中学从“忠、信、义、宽、廉”的内容安排诵读。内容涉及改良《弟子规》,易懂易记的古诗、儿歌,《千字文》,《朱子家训》,精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部分篇章,《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等。
(二)开展优良传统教育
例用各节假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教育。2008年5月,我县洙泗小学以庆祝“第二届中华母亲节”为载体,邀请国内著名学者30余人,分别作了以孝道、国学启蒙、儒家伦理、家长讲堂等方面的报告,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当地文化资源融入当代教育之中,在全县掀起爱母、敬母、孝母热潮。
(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校的校园、走廊、教室、黑板报、宣传栏等处都精心安排中华美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班级张贴《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句段,让学生时刻耳濡目染。金庄镇中学以“兴仁、敦义、崇礼、弘智、仰信”为路名,把42块圣哲经典的大幅宣传画矗立道路两旁,让学生在行走、活动之间受到教育。同时,在楼道内设置了传统美德、“感恩”、励志等不同教育内容的版画,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开展儒家思想培训
2008年10月,我县以“尼山圣源书院”揭牌庆典活动为契机,邀请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6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我县开展儒家思想教育培训活动。举办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论坛讲座等共8场报告,为40名骨干学员及全县500位干部、教师进行授课,为深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播撒了种子,夯实了基础。
二、实践效果
(一)我县中小学生在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表现
近年来,我们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作为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时代特点进行转化: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这“八德”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开展“八德”教育,可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自2007年初开展活动以来,广大中小学生的现实表现如下:
1、忠。当升国旗时,我们面对国旗肃立,95.6%的学生认为一定要行注目礼。在当班级获得荣誉时,87.3%的学生都表示很高兴。
2、孝。59.7%的学生经常做力所能及的家务,33.7%的学生只是偶尔做家务,极少和从不做家务的仅占6.6%。91.8%的学生认为应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69.8%的学生知道父母生日,20%的学生只知道父亲或母亲的生日,10.2%不知道父母双方的生日。
3、诚。42.5%的学生从不撒谎,49%的学生偶尔撒谎,8.5%的学生经常撒谎。
4、信。64.6%的学生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能做到,34.6%的学生有时能做到,仅0.8%的学生答应别人的事做不到。
5、礼。86.7%的学生见到老师或家长能够主动问好。64.7%的学生能够经常使用“请、您、谢谢”等礼貌用语。
6、义。乘坐公共汽车,看到有人为老人、抱小孩的妇女或伤残人士让座,92.8%的学生认为是应该的。在校外,遇到同学打架斗殴,83.4%的学生会上前劝阻或拨打110。
7、廉。56.8%的学生生活节俭、不讲究吃穿、不互相攀比;27.6%的学生有时会互相攀比;15.6%的学生讲究吃穿,互相攀比。
8、耻。考试时,当老师因故离开考场,有人作弊时,68.3%的学生能够保持平静心态,继续答题;28.8%的学生会看看他人的反应,再做决定;只有2.9%的学生会抓住机会作弊。76.3%的学生能够做到知错就改。
从以上八个方面来看,我县中小学生在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表现较好。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作用
我县中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良好表现,是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的。49.8%的教师认为通过传统美德教育的开展,学生品格修养进步很大;48.7%的教师认为有些进步,但效果不明显;仅有1.5%的教师认为没有影响。49.7%的家长认为学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较大,42.2%认为有些影响,6.5%认为作用不大,1.7%认为没影响。62.3%的家长认为活动对学生正常学习促进效果明显。53%的小学生和77.7%的初中生认为活动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见表1)表1 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对学生正常学习的影响(调查对象:学生)
对
学习有
促进作用 不 利 于
正常学习没影响 无所谓
小学生 298(53.0%)64(11.4%)185(32.9%)15(2.7%)
初中生 501(77.7%)25(3.8%)112(17.4%)7(1.1%)
(三)家长、教师及学生对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态度
调查发现45.7%的家长、55.8%的教师对青少年诵读国学经典表示非常支持(详见表2),62.1%的家长很关心孩子的传统美德教育,86.9%的家长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应该不断加强完善,61.1%的小学生、63.8%的初中生对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表示非常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集体活动(详见表3),对于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更是乐于参加。家长、教师支持,学生有兴趣参加,因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还要继续深入持续开展下去。
表2 家长、教师对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态度
非常支持 比较支持 不 支 持 也不反对 反 对 家长 458(45.7%)321(32.0%)187(18.6%)37(3.7%)
教师 150(55.8)102(37.9%)16(5.9%)1(0.4%)
表3 学生对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态度(调查对象:教师)
人 数 百分比
全班学生都主动参与 102 38.1% 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 162 60.4% 小部分学生主动参与 1 0.4% 极少部分学生主动参与 3 1.1%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我县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在以下方面还达不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要求:缺乏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不能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心胸不够开阔等。
2.我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方式单纯、缺乏实用性,重形式不重结果,不能持之以恒,内容欠充实具体等。
3.活动开展不平衡,总的来看小学好于中学。部分学校还处于启动和初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思路和特色,与活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五)征求到的主要建议
教师的建议是:1.增加行为习惯、社会公德、文明礼貌、诚信做人、遇到挫折不气馁、动手能力、爱心、责任心、集体主义、团结协作、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内容;2.强化教育工作者的传统美德教育,率先垂范;3.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渗透到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开展;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家长的建议是:1.完善科目内容;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知道礼貌的重要性,使他们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公民;3.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使其在成人的基础上再成才。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活动,传统美德开始悄然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广大中小学生较好地形成了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爱护校园环境等。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读书兴趣,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另外,通过“小手拉大手”,使传统美德教育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
为把这项活动深入持续扎实地开展下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既要以“五德”教育为总抓手全面开展,也要突出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以爱国主义、基础道德、法律法规常识、人生理想、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为重点内容(见表4.教师、家长对德育内容重要性的排序)开展教育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团队意识、节俭意识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见表5.教师、家长对青少年应具备的能力素质重要性的排序)。表4 教师、家长对德育内容重要性的排序(从高到低)
德育 内 容
教 师 家 长
德 育 内
容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
基础道德 基础道德
法律法规常识 法律法规常识
人生理想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人生理想
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
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
人际交往 劳动
劳 动 人际交往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表5 教师、家长对青少年应具备的能力素质重要性的排序(从高到低)
教 师 家 长
能 力 素
质 诚实守信 尊敬师长
文明礼貌 诚实守信
团队意识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尊敬师长 知错就改
知错就改 团队意识
节俭意识 节俭意识
二是注重实效。把“五德”中的每一个方面都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家校同步开展道德践行活动,促进全社会道德素养的提高。摆正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主题:学会感恩
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礼仁信俭,培养学生有孝心和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出示幻灯片1.2)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二、讨论:自己怎样认识感恩的?(出示幻灯片3)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学会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多体谅老师,那就是感恩。
学生3: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三、讨论:
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四、继续讨论: 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1.分组讨论发言 2.教师总结
3.教师出示三篇文章:(1)宗教是最崇尚感恩的。他们感谢天神,感谢主。当然,我们感谢的,远比他们要多很多。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不是乐观么?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
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生活将变得无比精彩。感恩描绘着生活,将生活中大块的写意,挥洒得酣畅淋漓;将生活中清淡的山水,点缀得清秀飘逸;将生活中细致的工笔,描绘得细腻精美。所以,感恩,是一种多样的艺术(2)常说:“三有三为。”
心中有祖国,为祖国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伟大的祖国么? 心中有集体,为集体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温暖的集体么?
心中有他人,为他人做件事。不是为了回报、感谢生活中的每个人么???
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学会珍惜你的幸福,学会感谢你身边的一切,因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天长地久……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3)学会感恩,应该是对待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学会感恩,本质上就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做出回应,做出回报,而不是漠视,而不是淡然处之;学会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学会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只有学会感恩,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只有学会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五、感恩小故事
1.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0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2.年轻母亲舍身救儿:2004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的全部。”
3.《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
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4.孝顺儿捐肾救母:2004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六、结束语:
做老师的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做好人,二是希望你们学习好。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的学生。父母养育你们,老师栽培你们,虽然这些是父母与老师应该做的,但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对你的好和爱。学会感恩,你才会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一、加强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屠格涅夫曾说“没有祖国, 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牢固的核心价值观, 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们这一伟大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是沉淀了几千年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遗产, 是几千年来主导华夏民族的思想源泉,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让我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走进课堂、走进家庭, 走进社会各个角落, 成为中国人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成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风貌, 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习惯在新时期落地生根, 引导人们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当代国人的精神文化品质, 切实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可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外在关系, 而是内在联系, 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华美德, 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结合的。可以说, 中华美德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更为准确地说———最为重要的甚或根本的核心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必须表达为中华美德这一实践理性, 贴近当代实践, 融入实践之中, 而不是游离于实践之外。这样才能成为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食粮。
2014年3月, 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强调,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重任。
当代大学生有着非常鲜明而独特的个性, 他们生长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文化、价值观剧烈冲击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政治文化领域的冲击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能全面开放的接收来自国内外的各类信息, 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前所未有的全面而及时。在多元化背景的文化影响下, 大学生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培育, 既有极强的必要性, 也具有迫切的需求。全球化的浪潮给传统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 让大学生拥有了一个横向对比的平台, 能够显而易见的看到中华传统道德的优良基因, 也能通过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对比, 坚定坚持和发展自身传统道德的决心。但是, 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 复杂的信息和多元的选择, 大学生在某些时候削弱了辨别真伪优良的能力, 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当前中国的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及道德教育, 成为了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合理运用这些优秀文化基因和思想观念,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传统道德教育, 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让其懂得在经济价值和商品价值之外寻找社会与人最贵重之追求, 使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自觉投身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当中去。
二、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除了理论的灌输与讲授, 还应当多形式的开展实践教育。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的教育路径。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路径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一)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阵地。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我国高校设置的公共必修课之一, 其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 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 增强对我们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目前, 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五科, 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这五门门课程均可能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几门课程的内容虽各有侧重, 但逻辑上是一以贯之的, 存在很强的一体性。我们应当理清五门课程的内在逻辑, 把课程中有关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系统化的串联起来。特别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中, 道德教育作为该课程的三个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地位可见一斑。在2015年8月新修订版本的教材中, 在教材的第四章中单列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从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同时, 还可以利用大学生经常接触的公共选修课、专业讲座等教学资源, 开展专题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教育。以丰富高校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的路径。
(二) 培植优秀的校园文化, 为传统美德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价值认同是个体的知、情、意、信、行在更高层次的集中体现。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文化环境, 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是增强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力保障。“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促进学生成才为目标, 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1]高校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中心, 展开式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荣辱观教育、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等等。用先进积极的文化环境, 铸造传统美德教育的环境基石。
(三) 通过社会实践切实落实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就曾指出: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2]青年学生处于人生认知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完善, 却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因此, 高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 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除了在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意外, 必须加强课外实践教育, 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意识到作为个体必须加强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实践, 以此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四) 发挥互联网作用, 营造良好的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快速传递, 网路空前发展的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运用的普及, 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离不开的学习途径,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就应当利用好网络这一有力的武器。网络这块阵地, 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占领, 就可能会被其他思想甚至是反动思潮占领。可以通过校园网, 特别是校园网的专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专栏、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也可以利用网络在课后开展学习和交流, 以此来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总之, 在大学生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在实践中加以实现, 以此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 树立自强、自立、自主创新的精神,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肖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17) :72-74.
一、领悟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强的渗透,教师要精心挖掘、利用这些素材,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忠于人民,爱党爱国。在封建社会中,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屈原忧国忧民、矢志献身祖国、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 ,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时期和新中国的建设中,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为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3、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4、文明礼貌,仁者爱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正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立志勤学,报效国家。自古以来,志士贤人都十分重视立志向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治学、求知、建业、立国的根本。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唐代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后汉书?耿龛传》言“有志者,事竟成”。这些至理名言阐明了“立志”与“勤学”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了勤学对于学识、增智、成才的意义,并对勤奋学习的学风加以倡导与弘扬。立志勤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是育人成才重要条件。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科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重要的方法。
1、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丰富强烈的情感。一首诗词,一段音乐、一段视频、一个启迪性的提问、几句精彩的话语,讲述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都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焰。
2、发挥榜样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 “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同时,要注意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
3、进行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周恩来生活俭朴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注重幼儿“孝”的教育。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四二一”家庭中长大,所谓的“四”指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二”指的是爸爸妈妈,“一”就是孩子了,两大家子人都围着孩子转,只知道如何让孩子在物质上过得好一些,却忽视了对孩子“孝”的教育。试想一下,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祖国、爱人民?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的人又怎么会在社会上为祖国和人民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尽孝,绝不单纯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孝敬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整体教育的呼唤!
二、注重幼儿“仁”的教育。
“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对于幼儿“仁”的教育主要是善良、友爱教育。善良、友爱是一个人一生能团结他人、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让幼儿树立并永远拥有善良的心以及和他人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他会快乐面对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永远充满对生命的赞美、对人生的追求。因此,我们要把善良、友爱教育贯穿于幼儿美德教育的始终。
培养“仁”的美德,可以通过故事、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与幼儿一起学习和欣赏各种美好的情操,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如故事《三只蝴蝶》、歌曲《我的好妈妈》《蚂蚁搬豆》等艺术作品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在《三只蝴蝶》的故事表演中孩子们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萌发了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在歌表演《蚂蚁搬豆》中,孩子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了解到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在这一次次看似平凡的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的快乐,而是心灵的一次次洗礼,只要教师坚持不懈,使他们从小具有怜悯弱小、扶助弱小之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习惯成自然,形成善良、友爱的高尚品德。
三、注重幼儿“礼”的教育。
“礼”,在书中的解释是这样的:礼,就是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当今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霸道是孩子们的通病。家长把孩子看成宝,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各种需求,在这种注重物质供给忽略
基于这点,每周利用晨谈时间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夸大表扬有礼貌的幼儿,或者运用诗歌、故事、表演等方式,使幼儿从中受到启发,激励幼儿学会礼貌用语,从而提高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意识。
四、注重幼儿“信”的教育。
“信,就是要诚信守法,一诺千金。”对于幼儿教育,主要还是诚实教育。我国幼儿园的保教内容中明确指出:向幼儿进行诚实教育。
——斜桥镇中心小学孝敬系列教育活动的实践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全球各社会、各个文化道德中永恒的主题。尽管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敬老养老的方式方法各有区别,但热爱父母、尊敬老人是全人类共同的道德基础和道德准则。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孩子、一个中学生连他的妈妈也不爱,还能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吗?”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孝”字。孝字上半个是“老”,寓意上溯人类祖祖辈辈是无穷无尽的;孝字下半个是“子”,寓意人类下衍的子子孙孙也是无穷无尽的。
进入2004年,党中央发出了青少年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要求,海宁市团委发起了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学习教育活动,而孝敬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正确的孝敬意识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强化、推进学校基础道德教育,丰富德育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决定从04年1月起在全体小学生中开展以崇尚孝敬礼仪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孝敬教育活动,并被海宁市教科所立为2004年市级科研课题。现就孝敬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比较分析,认清孝敬教育的意义:
(一)孝敬情况的滑坡与上级的教育要求反差巨大
1、孝敬的社会现实情况:
在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不孝敬父母,不尊重老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出现“吃老”现象;有的人当官有权有势了,或有钱有物了,便看不起父母老人;有的人甚至把年老体弱的父母视为累赘,不尊重老人,随意侵犯老人的利益,辱骂、殴打、虐待老人;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父母逼上绝路。据报载:对长辈的孝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离婚率的增加而不断滑坡:农村户均孝敬率由开放前的65%左右下降至40%左右,人均孝敬率由开放前的75%左右下降到45%左右;可见,孝敬教育刻不容缓。
2、有关孝敬教育的要求:
我国已把包括青少年孝敬教育在内的道德教育的内涵与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
题。教育、培养年轻一代敬老爱老养老,已成为当前公民道建设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因此,我校以“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把中华民族“崇孝”传统道德深入到学生中去,融于学校德育体系之中,这不仅能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对父母来说,自己既是子女的父母,又是自己父母的子女。学生孝敬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也应该更好地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所以,开展孝敬教育,这本身也是对父母、家庭的触动和教育。家庭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又必将有力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不仅能提高当前的社会文明程度,而且对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开展孝敬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以孝敬父母,尊老养老为重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学校正规教育和父母长辈的积积极配合,更需要学生的自我修养。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青少年学生自身的修养和不断道德实践,才能把外在的教育和帮助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因此,孝敬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孝敬知识,教育学生应该学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坚持孝敬的行为实践。通过这种养成教育,巩固和强化孝亲敬老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
二、多方结合,开展多彩的孝敬教育活动:
我校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开展了如下教育活动:
(一)明孝敬意义(1月12日—2月22日):
以学校文件的形式,印发《斜桥镇中心小学孝敬教育系列活动方案》给每一位教师,并利用全镇教师会、村校校长会、各校教师会及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班队会等多层次、多途经、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在师生中大力宣传开展孝敬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充分营造教育氛围,调动师生开展此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知孝敬内容(2月23日至2月28日):
开学初,镇中心小学印发《孝敬与听话》等教育资料给各班,各校利用国旗4、5月15日助残日,开展孝残活动。要求:有生活困难残疾人的村民组,以班中同村民组学生为单位,组织助残小组,开展帮残、助残活动,全校共组织了8个助残小组。这些学生在平时助残的同时,还要记好孝残日记并填好孝残活动记载表。5、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开展孝父活动。要求:(1)开展为父亲做生日(或节日)贺卡以及其它为父亲服务活动;(2)向吸烟的父亲分发禁烟宣传资料,宣传吸烟的害处。其中中高段学生写孝敬生活日记,每班上交日记2—5篇给镇中心小学,共收到优秀孝敬日记100多篇。
(六)讲孝敬故事(6月6日—6月12日):
低段学生:以班或校为单位,开展讲报上、书上或所看到的孝敬故事活动。中高段学生:以班或校为单位,开展以讲孝敬日记为主要内容的讲孝事活动。
(七)征孝敬事迹(6月13日—6月19日):
各班通过出孝敬日记墙报让学生阅读,或轮流读班级孝敬日记集,听孝敬学生讲孝敬事迹后,组织讨论评定出典型的有较大教育意义的孝敬事迹,让学生填写孝敬之星评选推荐表,教师改写学生孝敬事迹,并以此作为推荐校级孝敬之星的基础。
同时,学校工会印发征集表给各工会小组,在全体会员中开展征集书、报上看到的孝敬格言、童话、儿歌、寓言及剪贴孝敬画活动。有88位工会会员参加,共征集到孝敬格言109条,孝敬儿歌、诗歌49首,孝敬童话、寓言及故事59则,孝敬画27幅。通过此活动,使广大会员学习了孝敬故事,提高了孝敬意识,而且为孝敬读本的编写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
(八)评孝敬之星(6月20日—6月26日):
各校根据各班上交的事迹材料,考核确定校级孝敬之星若干名进行表彰,并在校级孝敬之星中推荐并选送参加镇中心级孝敬之星的评比,推选人数:完小2-3名,村小1-2名,镇中心小学德育领导小组根据各校上报材料,进行考核确认。上学期共评出27名镇中心级孝敬之星给予表彰,并发大红喜报给学生家长报喜。
(九)出孝敬小报(6月27日—9月15日):
暑假前,布置中高段每一位学生在假期中收集孝敬故事、格言,开展孝敬活动,写孝敬日记,以上述内容为主,编一份孝敬手抄小报(8开)。本学期开学初,各校分段进行手抄小报展示和评定,每班择优选送1-2份给镇中心小学进行展示和评比。从79份中评出优秀手抄报23份给予表彰。
3、离家或是回家,要向父母招呼;
4、未经父母同意,不准夜宿在外;
5、尊重父母教诲,遇事多作商量;
6、如有意见分歧,平心商讨统一。五、六年级评价指标:
1、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
2、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
3、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
4、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
5、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
6、有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
7、忌盲从,不迁就,谏父母真心;
8、重推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
上述教育评价指标由镇中心小学在每学期初以表格的形式分年级段印发给每一学生,每隔三周由家长评定一次,并随行为规范达标手册由学生带回学校张榜公布评价结果,每学期各次评定均达标的为孝敬学生。学期末,各校在孝敬学生中推荐评定出校级孝敬之星,镇中心再在校级孝敬之星中推荐评定出镇级孝敬之星。学期孝敬学生是行为规范达标学生、文明少年、三好学生评定的必备条件。
四、总结得失,深化拓展孝敬教育内容:
为了掌握学生的孝敬评定情况,上学期末学校对《学生在家孝敬情况评定表》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了了解师生、家长对孝敬教育的看法和进一步搞好孝敬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本学期初,学校印发了《孝敬教育问卷调查表》给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统计分析及学校孝敬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已取得了如下阶段性成效:
1、孝敬教育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从本学期初印发的《孝敬教育问卷调查表》中“你认为在学生中开展孝敬教育活动:A、很有必要,B、新鲜,C没有必要”可知:认为“很有必要”有379人,占总调查人数382人的99.21%。
同时,从上学期末《学生在家孝敬情况评定表》“家长评语栏”中的家长评语得到了佐证:
二(2)班吕铃薇学生家长的评语:经学校老师的辛勤教育,孩子各方面表现
表上的内容恰当、较恰当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7.07%、42.15%,即99.22%的人肯定了评价指标。为了使评价指标更科学,更符合师生、家长的要求,本学期对原来分中、高两段评价改为低、中、高三学段评价指标,并细化、充实指标内容。
2、增加评价频率,以求评价合理、有实效性。上学期及本学期,孝敬评价的频率为每2-3周评定一次,这样的评价是否恰当呢?从问卷了解到“你认为孝敬评价以多长时间为宜:每天评定一次、每周一次、每2-3周一次”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2.83%、50.52%和36.65%,所以,学校准备从下学期起,对孝敬的评价改为每周一次。以利通过经常性的督评达到行为习惯的养成。
3、拓展教育渠道,以求内容丰富,形式更具多样性。
建立孝敬日孝敬活动及写孝敬日记制度。根据调查显示:认为设立孝敬日有必要的占调查人数的95.03%;如果建立孝敬日,你认为什么样的日子为宜?认为双休日、父母生日、重大节日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8.17%、42.15%和9.68%;你认为写孝敬日记每星期一篇、每2-3星期一篇的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68.07%和23.04。据此,学校准备从下一学期起,把双休日和长辈的生日确定为孝敬日,为长辈开展孝敬活动,中高年级在双休日及长辈生日各写一篇孝敬日记,在培养学生孝敬行为习题的同时,达到了以日记促孝敬活动,以活动丰富写作内容的多重目的。
纵横联系,拓展领域,深化教育。从问卷调查中“你认为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活动比较好”的开放性答题(让师生、家长自行填写)看:“多为老人分担家务、给父母长辈过生日或送生日贺卡、为父母长辈服务、写孝敬日记并进行展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08%、24.10%、5.76%和4.68%,四项合计为85.62%。认为其它教育形式比较好的还有:文艺演出、小品表演、演讲、诗歌朗诵、听孝敬事迹报告、看孝敬教育片等。据此,学校将加强校内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与组合,如团队工妇等的协调、勾通,开展好诸如上述所列的一些教育活动,使教育形成合力,以求教育的延伸和效能的最大化。同时,学校将孝敬教育与家长学校及家长会、市镇关工委、社区街道等横向联系,以求教育途径和领域的拓展。
【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体会】推荐阅读:
弘扬美德小学作文01-09
小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06-14
小学生的中华美德颂演讲07-13
小学美德少年事迹材料11-23
看中小学生专题教育讲座心得体会01-20
小学感恩教育心得体会01-12
弘扬孝道美德优秀作文_小学生作文07-17
小学生读《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09-27
小学生家庭教育心得体会400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