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10篇)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孰若孤/孰视之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答:

参考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事/完成)B.见往事耳/胡不见我于王(了解/引见)

C.但当涉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D.孰若孤/孰视之(谁/通“熟”仔细)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

伤 仲 永(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 权 劝 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2分)

泯然( )众人矣 卿今者才略( )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 即书诗四句 孤常读书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蒙辞以军中多务

3.翻译句子:(4分)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分)

翻译: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伤仲永》运用 表现手法;而《孙权劝学》用 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两篇文章同样说明了 。(10个字内)(4分)

1.消失 才能谋略 2.A

3. (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士别三日(读书人、有志向的.人分别三天、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篇3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②但当涉猎( )

③及鲁肃过寻阳 ( ) ④卿今者才略(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或以钱币乞之。

C.自以为大有所益。D.此独以跛之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小题4:吕蒙从“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给你的学习启示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只到了……的时候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与谋略

小题1:B

小题1:士别三日,就应重新另眼相看。

小题1:开卷有益,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会学有所成。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B与例句“以”都是“用”。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孙权劝学》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4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当                     B.见往事耳(了解)涉猎(应当)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非复吴下阿蒙(收复)(好处)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孰若                 曾不若孀妻弱子孤

B.蒙乃             久而乃和始就学

C.卿今者             二者不可得兼才略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味道, 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C.本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3分)

译文: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9.D(应为再)

10.A(A项两个若均译为如或比得上;B项第一个乃译为于是,第二个乃译为才;C项第一个者附在时间词后,译为……的时候,第二个者附在数词后,译为个、样、种;D项第 一个乎是感叹语气,译为啊,第二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

11.C(正面不正确,应为侧面)

12.(6分)

(1)(3分)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托)。(辞翻译正确给1分,以……多务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正确给1分,译文表达通顺给1分)

孙权劝学练习题 篇5

(一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即更刮目相待 更:

(2)及鲁肃过寻阳 过:

2.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文章写了两件事,分别是_____和______。

4.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

答案1.(1)重新。(2)到。 2.(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2)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该重新用新眼光看待。 3.孙权劝学 鲁肃惊赞4.侧面衬托吕蒙才略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二)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 今: 现在 当涂: 当道,掌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推托 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 好处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 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邪:通“耶”,语气词”吗”

但当涉猎 但: 只是 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耳 见: 了解 往事: 历史

耳: 罢了

蒙乃始就学: 乃: 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了……的时候

过: 到

卿今者才略 今: 现在 才略: 才干和谋略 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 不再是

即更刮目相待 更: 重新 刮目: 擦擦眼

2. 翻译以下句子。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啊!

(2)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4)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6)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3. 用原文回答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

A.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B.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 说说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豁达、大度,开明,待人坦诚,平易近人,关爱下属;

(2)吕蒙:坦诚,豪爽,机敏精干,善于学习;

(3)鲁肃:忠厚的长者,爱才,惜才。

5. 解释下列成语,并任选一个造句。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造句:几天不见,你的变化可真大啊,真让人刮目相看。

6.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 对吕蒙严格要求,有充满关爱的`期望 的态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 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 的态度。

7.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5《孙权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篇6

精彩开篇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ɡēnɡ)

2.解释下面的成语。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作者链接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4.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自以为/大有所益(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权谓.吕蒙曰. 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卿:你

当途:当道,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用,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孤: 我岂: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谁(哪一个)若: 比得上„„。蒙乃始就学。就:从事,做。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士大夫或读书人。此指有才德有志气的人。

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解答下面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求学的高学位。

(2)士别三.日

古:几天,这里指“少”

今:确数

(3)但.当涉猎

古:只。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见往事耳...往事 古:历史

今:过去的事 耳

古:语气词,译为“罢了”。今:耳朵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2)卿今当涂掌事 “涂”同“途”

5.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字

(1)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正)

(2)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3)就: 蒙乃始就学(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6.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交流点拨】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7.概括情节,理清结构。

【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伴为朋友的故事。

“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二)深层探究

1.揣摩人物语言。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

“蒙辞以军中多务”他这样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照样能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辞。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交流点拨】“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 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鲁肃叹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交流点拨】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小结: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鲁肃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2.分析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严格要求,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三)手法探究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1)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2)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3)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四)体验反思

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交流点拨】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③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④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⑤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四、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详写)孙权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略写)孙权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侧面描写)鲁肃叹学──结友(惊赞)非复吴下阿蒙

五、拓展延伸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请你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交流点拨】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 篇7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孙权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9

(一)师:翻开《三国演义》,就会看到这样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一起来笑谈发生在英雄们身上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

(二)师:读课文,读准字音

生:邪(yé)这是个通假字。

师:卿,就是那个爱称,“卿”字对不对,大家找到没有?哦,这个字相当难写,我们一起用左手来写写看,这样会记得更深刻。

生:“更”,gēng 不读gèng,为什么这里念“gēng”,不念gèng呢? 生:因为是重新,改变的意思。

师:孤岂欲卿治经wéi博士,还是wèi博士? 生:wéi

师:因为他的意思是什么? 生:当

师:啊,是当,是作为的意思。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全文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我认为意思应该是“吕蒙用军中军务繁多来推辞。” 这是一个倒装句。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还有,“博士”应该翻译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生:还有,“耳”,是语气助词,是“罢了”的意思。

„„“博士”、“往事”、“耳”,这几个词都应该按照古代的意思来翻译,这些词跟我们现在都不一样了,我们把它称之为:古今异义词;

(四)师:现在我们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还有没有问题? 看大屏幕。一起来,朗读要准!学生读断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读得好啊,比读课文还要好啊,说明意思的理解到达了一种比较理想的境界。这其实就是读古籍啊,是不是这样子的,古籍都是由右到左的,而且都是竖排的,而且没有什么? 生:标点符号!

师:其实我们的古代人书籍上就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是谁加的我也不知道,但是,为什么要加标点啊?不加标点不也能读吗? 生:这是为了断句,使翻译时候意思更通顺。

生:有些时候,加了标点想把他想表达的语气给表达出来。比如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有一个反问的语气,他加的是感叹号,我觉得应该加问号,这样有一种反问的语气。

师:能把人的语气、感情、甚至是内心世界都传递出来。那么,你觉得我们的编者,标点加的好不好,哪一个标点用得最好?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不可不学!”中一个感叹号传递出孙权的强烈的要求。

师:其实这个感叹号还有前面的几个字相呼应呢? 生:不可不

师:但是,你是否觉得孙权太严厉了,以自己的权势来逼迫吕蒙啊 生:不是,他是为了增强吕蒙的才能,让吕蒙更好地为吴国效力。

生:他应该很信任吕蒙,你的武功已经很好了,如果加上一些才略你就智勇双全了,他要把吕蒙培养成吴国的一位名将。

师:大家的意思老师明白了。也就是孙权在向吕蒙下严厉的命令的同时,又同时透露着对吕蒙的一种期待。其实从一个字中可以看出来,哪个字? 生:卿

师:“卿”什么意思? 生:爱卿

师:情感上是非常期待,非常诚恳的,但是语气又是很严厉,坚决的,这叫——语重——心长!师:说的好不如读得好,谁来读? 一生读

师:心很长,语还重不重? 生:不重

生:我觉得“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个感叹号也用得很好,有让人回味的感觉。师:回味出什么感觉来呢?

生:好像是吕蒙在教导鲁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师:咦,这个吕蒙怎这么大胆?鲁肃可是吴国的三军都督啊

生:我觉得这里是透露出吕蒙已感觉到自己很有才华,他已经比较有自信了。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个感叹号可以看出鲁肃很吃惊啊 师:怎么个吃惊法?你能把这种感受具体地说出来吗?

生:这说明吕蒙的才智进步非常大,可说是飞跃,在吴下的时候,鲁肃感觉吕蒙还是很一般的,而吕蒙现在的改变已判若两人,所以这个感叹号表现了鲁肃非常的吃惊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感叹号与前面的另外一个词联系起来,那就能感受的鲁肃的吃惊了,是什么? 生:大惊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是说一说哦,“与蒙论议”,开始„„ 生齐读: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以前称吕蒙为什么? 生:阿蒙。

师:古人叫名字,直呼其名,其实是一种——不尊重。比如那个曹操,如果直呼其名,就叫他曹阿瞒,如果尊重他应该称之为“曹孟德”;而吕蒙,先前被人唤作“阿蒙”,现在则应该被称为“吕子明”。称呼的变化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吕蒙的变化之大和鲁肃的惊讶之深。

师:有个标点,前面有个同学说感觉用得不太好,“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也觉得是不太好,这里应该是问号才对是吧?是责问他呀,孙权前面不是语重心长地跟吕蒙说吗?可吕蒙怎么办?推三阻四,我事情很多啊,作业很多啊(生笑),对不对?是感叹号还是问号? 生:感叹号,老师说这是责问,生:我认为这个时候孙权可能有些伤心,因为吕蒙不明白他的用意。

师:那你认为这个感叹号中透露着孙权的遗憾,可能没有伤心那么重,但有一点点遗憾。我们来看看下文:但当涉猎。他这个时候很生气吗? 生:没有

师:他还想干什么? 生:开导吕蒙。

师:这样看来,这个感叹号还是比较好的。这个感叹号透露出孙权内心的遗憾和对吕蒙的器重。我们试着用问号和感叹号再读一次 生读

师:有什么区别

生:我觉得感叹号有慢慢开导之意。而问号有些放弃,生气的意味。师::所以感叹号中透露着期待,我们再来读一次 生读:

师:如果把下面的话再加进去就更好了 生读

师总结:从这些标点符号中,我们渐渐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甚至感受到他们的性格。我们说出来,还要把它读出来。我们一起来合作一下。

师生分角色朗读。(一生当吕蒙,一生当孙权,一生当鲁肃,师生读旁白)

(五)师:八百多年后,有一个叫做苏东坡的人站在长江边吟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东吴,就是这样一个英雄豪杰辈出之地。他们是„„ 生读: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19岁继承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后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

鲁肃:治军有方,虑深思远,见解超人,继周瑜之后掌管吴军。三国时期吴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

师:他们都是英雄,但是我在想:今天我们所读的一个小小故事当中,你,能看出他们是英雄吗?能看出他们成为英雄的某些品质吗?从文中找,从句子里,从词语里面找。生:我认为鲁肃是英雄。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以看出。师:此话怎讲?

生:鲁肃在与吕蒙的论议中发现吕蒙竟然有如此的才略,马上就刮目相看,去拜见他的母亲,这说明他对吕蒙很尊重。

师:尊重吕蒙就要拜见他的母亲吗?而且是“遂拜蒙母”,“遂”什么意思? 生:于是,就

师:他干嘛要急着拜见吕蒙的母亲呢?

生:这有点像八拜之交的意思,也就是说吕蒙的母亲就像我鲁肃的母亲一样。师:按你的意思,这个“结友而别”的“友”,是怎样的朋友? 生:犹如兄弟般的朋友。

师:很有道理,这话可看出鲁肃怎么就是英雄呢?

生:他能完全改变自己原先对吕蒙的看法,变得如此器重吕蒙,体现他对人才的尊重。师:改正自己观点,尊重人才,广交好友,广交天下义士。

生:孙权他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当吕蒙用“军中多务”来推辞的时候,孙权不仅没有生气发怒,而是继续耐心地开导他,我在想如果没有孙权做一番耐心的教导,吕蒙也不会发奋读书,成为智勇双全的名将。

师:你的意思是孙权的一番话,改变了一个人。那怎么就是英雄了呢?

生:从他对待吕蒙这样一个将领中,就能看出他治理国家的方式,有长远的目光,而且善待人才。

师:这是一个会用人才,会发掘人才的君主。

生:我想说说吕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这里看出,鲁肃已经很吃惊吕蒙的才略了,说明吕蒙的才略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他在学习中一定下了很多的苦工。

师:你是从鲁肃这个角度看出来的,作为三军都督的鲁肃对吕蒙如此吃惊,可见吕蒙的进步之大。原先可能是“一介——武夫”,“一介——莽夫”,现在成了这么一个有才略的人。师:我们没时间继续讲下去,但是大家已经基本讲出来了。所以说那个孙权是很会用人的,有一次曹操看见孙权的军队,非常的感慨,他说:如果我有这么一个儿子就太好了。这个话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连诸葛亮都评价他说:贤能为之用。就是说很多有贤能的人都被他用起来了,在我看来,更确切的说,被他用起来后,那些人展现了他们的贤能之处。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依次介入资料并解说: 孙权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诸葛亮

纳鲁肃凡于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吕蒙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孙权 鲁肃

(吕蒙)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轻财重义见英奇,圣主贤臣是所依。——《三国门•鲁肃》

总结:鲁肃是个仗义的英雄,孙权是英雄识英雄,鲁肃是英雄敬英雄,而吕蒙则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把自己塑造为一个英雄。

(六)师: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些这些英雄的故事,我们还得感谢一本书,这篇作品出自哪里?谁编的?

生:《资治通鉴》,司马光。

师:司马光大家知道,就是那个砸缸的小朋友对不对?(生笑)现在他是一个老朋友了,但是,我在想,《资治通鉴》是一部恢宏的史书,但为什么要选取这么一个历史的小插曲,小故事来讲呢?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说? 生1:我们要从小的故事里发现大道理。师:哦,什么道理呀?

生1:对待别人要谦虚,不要以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别人。

生2:以小见大,从小事情中也看见孙权、鲁肃、吕蒙这些英雄的才干。师:英雄,不仅仅是表现在恢宏的事业上。生3:一个故事中能体现三个人的秉性。

生4: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三个人不同的性格,而且从吕蒙的身上,我们可以明白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

师:哦,我们刚才说的这是一部史书啊,但你现在好像是在说一本学习用书(生笑),我还是接起先那位同学的话,吕蒙本来是一介武夫,但是他后来却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吕蒙打败了谁? 生齐答:关羽

孙权劝学反思 篇10

这篇课文,假若安排在初一或初二年级学习,怎样教才比较合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往的文言教学存在着重大误区: 一是起步太晚,严重滞后,耽搁了最佳学习时期;二是

初中伊始又行色匆匆,走得太快,强行超前。此外还有诸多问题,比如,起步阶段忽略积累经典语料,把诵读价值偏低的文本硬性规定成“背诵课文”,诸如 《口技 》《童趣 》等等。

我注意到,《孙权劝学 》 这一篇有的课本没有安排背诵。这是对的,因为还有更上口、更经典的先秦文言语料更值得熟读成诵。不过,毕竟《资治通鉴》 也还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典籍,适合于让初中学生多读一些。基于这种考虑,前些年我参与支教的时候,对这篇课文给予了较多关注。我调查某地学校一般教师所作的教学设计,大致是:讲两节课,第一课时读上一两遍,然后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孙权、鲁肃和吕蒙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总共百来字,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呢? 有的老师建议,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吕蒙在军帐中挑灯苦读的短文。———这自然比分析人物性格要略好一点,但还是淡薄了文言学习的特质。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把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回归于文言阅读的应有专责,回归于经典文本的自学、探究与交流,且放置在一种有联系、有趣味的文言阅读平台之上。第一节课主要学习课文;第二节课主要延伸课文描述的故事,所采用的经典语料均加上注释。资料1: 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选自《资治通鉴》建安十七年)资料2: 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馀。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选自 《资治通鉴 》建安十八年)还采用了若干起调节、联结作用的非经典文字,比如这段小说者言:“濡须之战,孙权与曹操相持月余。权尝乘大船来观公军,公军弓弩乱发,箭著船旁,船偏重,权乃令回船,更一面以受箭,箭均船平。”

【教学反思】

从教学实践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把当时记录下来的实况和感想,择要摘录在下面,作

为教学思路与反思的真实呈现。◎这次研究课,我不想扩充课时,还是安排两节课,但要让阅读 量 至 少 翻 一 番,提 出 了备课巩固和扩展文言教学“根据地”的实验设想。我

们本应该有文言教学这个“根据地”,从小学到中学都能够在相对独立的文言教学体系里,指导学生根据文言特点来有效地学习文言,进而和白话读写 教 学 体 系 建 立 相 辅 相 成 的 良 性 关系,在相互支持中实现双赢,最终使 学 生 形 成完整坚实的语文能力结构,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但是,我们还没有这个“根据地”。不得已而求其次,在“流寇主义”的夹缝中,尝试建立小规模 的 带 有 “根 据 地 ” 性 质 的 文 言 教 学 格局———

这次以《孙权劝学》为例,尝试着做做这件事。其要义,第一是“巩固”,删除空泛无效人

物性格分析之类,让前一个 40 分钟,每分钟都落实于熟读成诵、疏通文义和大致理解文意上,基本完成原来两课时才能做好的核心要务;第二是“扩展”,从课文内容出发,向临近的适宜的古典文献靠拢,扩大涉猎范围,激发自学与探究的乐趣。

上一篇:成长中的阳光作文记叙文下一篇:法律援助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