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精选5篇)
原文
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译文:
其一
春天里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见底。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北方人看着此情景切不要动了乡情。
其二
鲜红的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
桃花红颜容易凋谢就像郎君心意,春水长流不尽恰似我的忧愁。
其三
雨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泛着粼粼微波。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唱着民歌。
其四
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船帆。
托他给我那个冤家捎一封信,冤家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其五
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杯。
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妇女相伴,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其六
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浪冲击也不能摧毁。
懊恼的是人心比不上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其七
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
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其八
巫峡苍苍在烟雨迷蒙的时节,凄清的猿啼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断肠,但从来不是由于那猿啼声音悲哀。
其九
山上层层开满桃花李花,白云里升起烟火是山上人家。
一、白描艺术手法运用
刘禹锡写的《竹枝词》共两组。一组是九首,另一组为二首。《竹枝词》作为刘禹锡词中颇具特色的代表,最大的特色就是带有一定的民歌特色,广泛地使用白描手法,使得语言表现通俗易懂。在《竹枝词》中民间的口语、俚俗之语都融入在其中,没有太多复杂、绚丽的辞藻修饰,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词中有一句就将街头叫卖的元素加入其中,“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其中“捎家走”和“拣样挑”就是小商贩在街头叫卖的话语,刘禹锡都将它们入词,使得词中充满了生活气息。白描手法的运用,让词变得不再那么艰难晦涩,人人都能够读得懂,人人都能够学得会,直白的表现出民间的人们的生活风貌。白描使得语言表现的朴素简练,突出所描绘事物的主体性特点,不重视对周围环境的渲染与烘托,不看重浓墨重彩的辞藻修饰,以简练的笔墨直白的描绘生动形象的事物。
白描手法往往就以重点的几句话就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白描手法的不崇尚华丽的特点,使得其在,叙事上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白描手法运用的好,就能够表现出一种形神具备的特点。白描手法朴实地表现出民间老百姓的生活特色,让人们看到一幅广阔的民间生活画卷。在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他将这种艺术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在《竹枝词九首》中之一就有“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其中“南人上来歌一曲”就能够很明显的看出一种白描的创作手法,直接用“歌一曲”来表达南人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使得在内容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通俗易懂,使得人们能够较为直接的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竹枝词九首》之六中就有这方面的体现。“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就是表现出一种对于世事的无奈,“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描绘怨妇的由爱生恨的情愫,而实际上也蕴含着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概。在词中对于“景”与“情”的描绘,都充满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作者在看到民间一排欣欣向荣的同时,也描绘了一些失意的人和事,而这些失意的人和事成了作者自我倾诉的方式。
二、充分挖掘民俗元素
在刘禹锡的《竹枝词》中充分地挖掘民俗素材,对民间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描绘,使得词作中充满了地域特色,同时更加地贴近百姓的生活,使得他们也能够读者词重点的内容。民俗生活的丰富性开阔了词人的眼界,词人在如此丰富的民俗生活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以及诗词创作的宗旨。艺术来源于生活,诗词也同样来源于生活。市井百姓生活在诗人笔下,变得越加生动形象。刘禹锡善于挖掘民俗元素,充分的吸取巴蜀地区民歌元素,将其融入在诗词中,使得词作变得更加的“接地气”,词不再是“高雅”之物,而是取之于民间,用之于民间,民间老百姓的创造力的无穷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成为刘禹锡创作《竹枝词》的素材,这样一种对于民间文化的挖掘,为后世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禹锡与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他们诗词创造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创作。通俗易懂的《竹枝词》的创作,开拓了中唐时期词创作的风气,充分了表现了那一时期巴蜀地区的民俗生活,让人们从艺术的恶角度感知民间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在整个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刘禹锡在这一点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为宋代词创作从民间吸取养分奠定了基础,后世很多词人的创作都从刘禹锡的词中吸取了营养。对于民俗元素的挖掘,使得刘禹锡的《竹枝词》别具特色,人们阅读《竹枝词》仿佛就是在品赏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充满民间生活乐趣,使得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能够流传至今。
三、结语
刘禹锡的《竹枝词》在中唐词作创作中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在创作中广泛的使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不断地从民俗文化中吸取养分,融入了民间俚语、口语与民歌等,使得诗词中变得简单精炼,通俗易懂,对于民俗文化的渗入,使得作品别具地域性特色,为后世诗词创作的开拓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铁峰.“竹枝无限情”——论刘禹锡《竹枝词》的创作[J].娄底师专学报,2002(01).
[2]刘铁峰.骚怨情怀:刘禹锡《竹枝词》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1(06).
[3]冯小萍.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特色[J].益阳师专学报,2000(01).
韩愈“以文为诗”,力图铺陈,用奇思幻想和僻字险韵,造成了一种宏伟奇崛的风格;李贺的诗歌更多地着眼于锻造新颖诡异、精警含蓄的诗句;白居易则努力创造一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诗风,努力提倡反映现实的新乐府运动,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刘禹锡则向民歌学习,诗风为之一变,给流派纷呈的大唐诗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刘禹锡学习《竹枝词》是受了屈原的影响,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屈原那样开一代新诗风。在谪居“巴山楚水”期间他注意学习当地民歌,希望在韩白之外独辟蹊径,于文人诗和民歌之间闯出一条路,独树一帜,最终实现文化的创新、诗风的转变。刘禹锡体会到了当地民歌《竹枝词》的艺术魅力,琢磨到这一民歌的“含思宛转”,认识到这种民歌在歌唱爱情和抒发愁绪方面的优势。刘禹锡对这种民歌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程度,而是虚心求教,并且学会了吟唱《竹枝词》,终于完成了对屈原创作《九歌》精神的师承,实现了对西南民歌的取法。白居易《忆梦得》诗中说:“年长风情少,官高俗虑多。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并自注说:“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通过体味白居易《忆梦得》诗句,我们知道白居易认为“竹枝歌”是超脱“俗虑”的,就文学的生成规律而言,文学不能附庸于世俗的生活,“文学如果附庸于世俗生活,那么世俗生活中的陈规俗套就会羁绊文学发现,使其毫无所得。”[2]这恐怕也正是“竹枝歌”超脱“俗虑”而别具艺术魅力之所在。
刘禹锡写的《竹枝词》共有两组,一组九首,另一组两首,合起来共十一首,篇篇都是佳作,句句皆为妙思,其中描写爱情题材的有三篇,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是诗刻画了一个初恋女郎在江边听到情人唱歌时那种乍疑乍喜的心情和聪明可爱的性格。作者描绘眼前的实景,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千古佳句。这是采用民歌常用的谐音入诗,以天气的“晴”与“不晴”来暗指对方的“有情”与“无情”。两种不相关的事物被巧妙地勾连在一起,情郎的慧黠,女郎的天真立现,旖旎妩媚、清新可爱的诗情顿出,可谓俗而不俚,别具匠心。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二中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措词流丽,酷似六朝。”并指出这两句诗沿袭了六朝(南朝)乐府民歌谐音双关的特点。
刘禹锡对大胆地用唱歌来追求爱情的方式,持明显的欣赏态度;但并未像今天某些论者所云——将这些歌者上升到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大胆冲破封建牢笼的高度。我们不能用自己所在文化圈的观念作为参照系去对边缘文化圈的行为进行诠释。文化相对论和双向人类学都强调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别,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研究者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周边的事物,对其评判要尽可能地摒弃主观臆断,更不能歧视与自己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当然,也不能无限夸大某一文化的作用和价值。人们往往被世俗的道德观念所束缚,内心的感情冲动往往被压抑,且颇多顾虑;而远离中原文化圈的边缘地区往往受儒家传统纲常伦理束缚少些,人们往往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并且彼此以对山歌的形式来抒发情感,这也正是那些士大夫听到、看到《竹枝词》后,眼前为之一亮的重要原因。正如白居易所說“年长风情少,官高俗虑多。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所以,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判定:第一,唐朝人民生活受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本就薄弱,第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表达个人情感方面本就如此。所以,也就无所谓为追求爱情幸福,敢于冲破封建束缚之说了。
其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这首诗勾勒出一位少妇托蜀客给自己久出不归的丈夫捎讯息,并再三叮咛住址,富于感情色彩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没有细腻的感情描写,而是采用大开大合的白描手法,勾出轮廓。作者在勾勒过程中,对场景的取舍是别具匠心的:“日出三竿”交代了时间,“江头”交代了地点,“蜀客”,交代了人物,还有一个不存在于这一场景的人物“狂夫”。他虽然不存在这一场景,但是,人们却能通过诗句感受到他的存在,甚至他存在的位置——即“成都万里桥”——颇有一种“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蕴。这种效果的出现得力于作者独到的场景选择能力。这种选择“将一种跨文本的真实性引入文本之中,将不同系统之中各种被选择的因素带入共同的语境,而这一语境把被选择过程淘汰的因素作为背景,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双向互释的过程:在场者依靠缺席者显示其存在;而缺席者则要通过在场者显示其自身。”[3]
另外,这位少妇在蜀客面前称自己的丈夫为“狂夫”。这“狂夫”二字用笔传神,可谓语少而意足,有无穷之味,把这个少妇爱夫、思夫,却恨夫不归的纠结之情表露无遗。于是,她便托这位蜀客给丈夫捎信……而 “住在成都万里桥”,以口语入诗,极富生活气息。
其三: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人类为了使自己能够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就不得不克制个人的行为,使之合乎社群规范。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一些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这在个人爱情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挫折、忧虑、困惑,并进而致使精神文化如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产生。这首诗便是写一个深情女郎在爱情遭到挫折,个人情感得不到满足后的愁怨。她以“山桃红花”比喻自己的情郎,以“蜀江春水”自况。诗人在创作中“以山桃花的花瓣纷纷落满山头和蜀江的奔流不息起兴,紧接着从中引出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用女郎的口气写出了愁怨产生的原因和愁绪的深长,全诗戛然而止。由于比义紧扣兴义,所以上下文之间交相辉映,女郎炽热而又深沉的感情同明媚的自然景色溶合在一起,意境鲜明如画,韵味悠然不尽。”[4]另外,“郎意”和“侬愁”是彼此情感的真实,但是这种“郎意”和“侬愁”究竟是什么样子,作为一种情感,是无法触摸和感知的,于是对其进行了想象:“郎意”似“花红易衰”,而“侬愁”像“水流无限”,这便在现实与想象的二元对立世界中找到了平衡点。现实与想象的转换过程离不开虚构化行为,“正是虚构化行为的引领,现实才得以升腾为想象,而想象也因之而走近现实”,文本作为民歌的另一种载体也“可以顺理成章地看做是虚构、现实与想象相互作用和彼此渗透的结果。”[5]然而,“这些挫折与忧虑也是必须要消弭的……宗教、文学、艺术等精神方面的文化基本上是帮助人类在心理上作调适而出现的”。[6]诗中的多情女郎便是通过该地区可以配合舞蹈的民歌抒发自己的愁怨,宣泄自己的感情,希望使心灵可以得以慰藉。
综上所述,通过对刘禹锡的《竹枝词》爱情诗的探析可知,作者从民歌中吸取的民间文化成分是比较多的。从内容上说,诗中对青年男女用唱歌来追求爱情的方式,持明显的赞赏态度。诗中表现了劳动人民大胆追求健康、纯洁感情的美好情怀。从题材上看,《竹枝词》的题材比绝句广阔,特别是泛咏风土这一点,使它具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清代王士祯《带经堂诗话》说:“《竹枝词》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可谓评价至当。在艺术表现方面,《竹枝词》“不仅大量使用比兴和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还把民歌特有的那种清新刚健的语言和悠扬婉转的音节吸入诗中,从而使它达到了所谓‘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词意高妙’、‘奔逸绝尘’的境界。”[7] 正是刘禹锡《竹枝词》的这种独特艺术魅力,使其超轶当时,见称后代,遂使状写风土成为《竹枝词》的一种特殊内容,如苏轼的《竹枝词九首》,杨维桢的《西湖竹枝》,郑燮的《潍县竹枝词》四十首。他们的作品也各具千秋,其中以杨维桢的《西湖竹枝》更优。中唐以后,《竹枝词》俨然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诗体。对此,刘禹锡有肇始之功。刘禹锡《竹枝词》中的爱情诗无论从题材还是从风格上均臻佳妙,可以说是源于民歌而高于民歌,属于民歌的升级版。
注释:
[1]屈小强、郭新榜:《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济南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2][3][5]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第19页,第16页。
[4][7]卞孝萱、吴汝煜:《刘禹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第63页,第64页、第65页。
[6] 叶舒宪:《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2页。
《竹枝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前言】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翻译】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从第一首开始: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古诗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浪淘沙九首
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三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四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五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六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七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八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九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推荐阅读: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刘禹锡07-25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11-21
刘禹锡的《乌衣巷》01-07
作者刘禹锡的资料02-06
刘禹锡《陋室铭》注释赏析06-24
刘禹锡诗的赏析11-10
刘禹锡诗词:八月十五夜玩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