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读后感优秀(通用10篇)
《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有了“隆中对”才有了三国的历史,才有了刘备、诸葛亮的青史留名,才有了让后人荡气回肠的三国历史风云。
《隆中对》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识和他的各种能力,不仅要求他本人的智商要高,知识面要广,而且需要不断地勤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达到思维和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正如孙子兵法上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读《龙之魂》札记
闲暇之余,于书栏上览毛泽东的历史笔记解析《龙之魂》,书中毛泽东自成一家,反叛历史定论,挑战史学权威,他认为百世流芳文景帝是维持会长,窃国大盗新王莽是代表农民,荒淫暴君殷纣王是开拓功臣,千古绝唱隆中对实乃决策失误,荆州,这座在蜀汉政权建立过程中立过汗马功劳的地盘构成了蜀汉政权不可克服的战略缺陷。
毛泽东认为蜀国的失误在“隆中对”中,孔明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固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可身卒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就是史学上堪称极品的“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从图中原”的隆中决策。毛泽东指出这个战略的缺陷就在于使本来有限的刘备兵力又分散了。刘备占据荆州后,再占益州,就必分兵让关羽守荆州,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后来,刘备占了汉中成都之后,诸葛亮又长期领兵经营汉中,这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三分兵力”,千里之遥而分兵,必首尾不能相顾,结果关羽失了荆州。刘备起兵伐吴,大败而归。至此,蜀汉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诸葛亮无论多么能耐,亦无力回天了。从总的战略角度看,孔明兵出祁山,无荆襄之兵呼应,战胜的可能性不大,且祁山道路险峻,不易运送粮草,司马懿只守不战,孔明粮尽必退,因此从征伐割据的战略角度看,兵出祁山并非良策,似乎只能是一种以攻伐守的防御战略;从战术角度看,孔明每次兵出祁山,都是大军进攻,用兵方法缺少变化,过于呆板,不符合“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原则。《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战略。《项籍》中苏洵亦言:“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并翻译重点语句。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及谋略,认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一)资料助读 陈寿所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自读完成:
1、给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 量 力()信大 义()....猖()蹶()吴 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 戎()乐()毅 ....汉沔()箪食()()壶浆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隆中对()莫之许()()谓为信然()().....器之()谓先主曰()就见()屈致().....宜枉驾()顾之()诣亮()凡三往().....因屏()()人 倾颓()度()德量()力 ......信大义()遂用()猖蹶()....然志犹()未已 计将安出()()非惟()....抑亦人谋()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图()....利尽南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民殷国富()存恤()...
3、一词多义:
已 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然 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因 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 贤能为之用()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此可以为援()之 时人莫之许也()此用武之国()孤之有孔明()而 则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而智术浅短()汉室之胄()箪食壶浆()()日密()....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⑤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⑥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⑦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探究研讨:(可用原文回答)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安徽宿州市现代英华学校马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提问重点字词句导入。
二、理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自主合作探究(1)理思路
(2)诸葛亮分析当前的形式是怎样的?他认为在此形式下刘备有何可乘之机?
(3)依据当前形式,诸葛亮提出的具体方针是什么?目的何在?(4)诸葛亮和刘备各是一个怎样的人?(5)你能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吗?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有疑问的地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解决。学生展示自学成果,老师补充归纳:
(1)课文的主要内容:推荐、拜访、对策。(2)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和益州两个战略要地有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3)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整理,北据曹操。目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语音、动作、肖像、神态、心理描写;还有正面、侧面和细节描写。本文主要运用语音描写,刘备思贤如渴、有雄心大志、礼贤下士、信任并重用人才;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淡泊名利。而且在刻画诸葛亮时还采用了正面加侧面的方法,例如开始写诸葛亮的身高和喜好是正面描写,通过徐庶的话语和刘备的表现是从侧面描写。(5)主要运用语音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正面和侧面描写的结合;详略得当。《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用了很多篇幅,37、38两回。而本课只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一个祥写,一个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大家知道文章详略的安排是为主旨服务的。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小说,为吸引读者,有许多文学加工,“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目的重在体现刘备的思贤如渴,诸葛亮作为隐士的神秘;《三国志》记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它是史传作品,尊重历史,不重视情节的渲染,而且本文是诸葛亮传,重在突出诸葛亮的才能和远见卓识,故略写三顾茅庐的情节。
三、延伸拓展
1、出自本文的成语:三顾茅庐、如鱼得水
2、积累从《三国演义》演化出来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刘备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有些史书认为诸葛亮不应该等刘备来请他,而应该毛遂自荐。结合现实,说说真正的人才应该“等待”呢还是“毛遂自荐”?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过程】
《隆中对》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
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
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
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着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着《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⑼信:通“伸”,伸张。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⒁挟:xié,挟持,控制。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2、学生熟读并翻译课文。
四、达标提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⑥此人可就见()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自董卓已来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患有所不辟也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3、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
B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5、(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所着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在教陈寿的《隆中对》时,我首先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就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读”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评‘对策’”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
这种方式的学习,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最终实现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同所有上过的课一样,这一课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概括诸葛亮对策的要点时,表现为语言不够简练,要点不够全面,意识不到对话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老师再认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引导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弥补这一缺失,力争把每一课都上到最好。
早上我和学生一道,分析隆重对话中关于蜀国最后失败的原因,原文如此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两个人,何人是敌何人是友。曹操是强者,不可与之争锋,那么能不能和曹操结成盟友?学生也很明白,如果和曹操结为盟友,一旦曹操灭掉了孙吴,那么,回过头来肯定会吃掉刘备;东吴为何能为外援,因为东吴和蜀国一样,也面临强敌曹操,他们顾虑的应该和蜀国一样,就如现在俄罗斯和中国的联盟,目的是为了对抗强大的美国。刘备在关羽被杀之后,出兵东吴兵败,破坏了蜀国战略,把蜀国带入了亡国的境地,这就是战略的重要性。
第三个人是刘表: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虽然刘表和刘备有一点亲戚的味道,但政治是没有感情的,无论《三国演义》怎么说,诸葛亮在隆中和刘备谈了这么一些话之后,刘表就是死定了,不管是骗还是抢,刘表如果不让出荆州,都会别刘备给灭掉了,还好刘表早亡。这就是战略的需要,刘备太需要一个战略的立足点,刘备前半生就是因为缺乏一个战略的立足点,所以如丧家之狗,到处依附,何况,就算刘备不夺荆州,刘表也守不住荆州,肥水不流外人田,刘备取走荆州是势在必行,赤壁之战之后,曹孙刘都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备拥有零陵、武陵、桂阳、江夏等地,实际上是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三国演义》说东吴为了联刘抗曹,借了荆州的这和时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无论如何,得到荆州是刘备的战略决策,非得拥有不可。同样的道理,从刘璋手中夺得益州也是势在必行,无论是骗还是抢,都只不过是手段不同,政治是不讲感情只讲利益的。
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关羽失荆州动摇了国本,再加上刘备进攻东吴,再次动摇国本,这直接导致蜀国后来的一蹶不振。
2、凭据新课程尺度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门生本质的全面进步的要求,联合课本的特点和门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部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
本领方面:明白隆中对的课文布局,理清作者思绪
情绪方面:领会刘备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精力
3、此中的知识目标和本领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历程中,我将领导门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对门生的阐发:
作为初三的门生,已经具备肯定的文言文底子知识,比较课下解释及东西书能根本明白课文内容,但是门生的生长是不屈衡的,他们的团体程度存在差别,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分身各方面,以促进门生的团体生长。
三、教法、本领的运用
新课程中要讨老师应有的讲授观是: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讲授是老师和门生的双边运动,以是讲授中我遵照:老师为主导、门生为主体,门生是讲堂的主人的引导原则,在讲授方法上,重要接纳: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实变更门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将当代学习的方法的特点表如今讲堂学习的历程中,使门生从感知到明白,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门生既学到知识,又进步本领。
为增大讲堂讲授的容量,进步学习服从,我接纳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本领。
四、讲授历程
1、引发情绪,导入新课:
与诸葛亮有关的针言、故事、谜语许多,对这小我私家物,同砚们已经相称熟习,基于这个环境我计划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如许将活泼讲堂氛围,引发门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用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配景简介及解题:
这篇课文距我们这个期间很迢遥,因此有须要对门生举行有关配景的先容,如许有助于门生对课文的明白和意会。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解的好,就象交给门生一把意会课文的钥匙,能使门生从团体上掌握课文内容。(板书:隆中对:隆中---诸葛亮的隐居地。对—答复、对策)以上两个内容将用4分钟时间。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部门将接纳诵读法,以读为主,以读促学,可分为:门生自读,开端感知课文内容;老师范读,进一步明白课文内容;师生共读,挑生朗读,目标是范例字音、句读、语气。这三个关键一环扣一环使门生渐渐加深对课文的明白。这表现了语文课程尺度中对阅读讲授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讲授都要器重朗读。。以造就门生的语感。这部门将用10分钟时间。
4、深入课文,熟习课文内容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将摆设15分钟的时间完成这项使命。新课程尺度要修业生:可以大概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为了变更门生积极到场讲堂学习,我开展:课文翻译角逐运动,对每个门生的翻译,老师要多发明长处,实时表彰和鼓励,这表现当代老师讲授举动的特点:那便是要夸大恭敬和赞赏门生。对门生在翻译历程中出现的疑难,我们师生互动,配合解答疑难。这反应了当代的讲授观: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
5品读课文、明白课文布局
这是课文的难点部门,将占用15分钟的时间,方法是:老师引导,门生讨论,让门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明白,门生讨论,表现了新课程:互助探究的理念。
在老师引导方面,我出示一系列的题目,板书: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目标(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
依据(须要性-----荆州)
大概性------益州
这三个题目标提出不是根据课文的次序,而是根据由总到分的次序,这切合门生了解事物的纪律。
老师在门生交换总结的底子上对课文布局举行归纳总结,目标是使门生团体掌握课文布局,熟习课文内容。
五、课后延伸: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
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请学生猜一个谜语:有一诗如下: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
全班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隆中对”赏析。
1、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借助地图)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18前的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腐f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氏、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之志。
2、刘备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呢?
请学生根据所占有的资料回答。教师补充。
要点: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概而言之:无兵、无将、士,无地盘。
3、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重点突破)
先请学生讨论三分钟,然后再回答小组意见。
A、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
a、如何对曹操?理由?“此诚不可与争锋。”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可举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见许攸。教师或学生举例皆可)
b、如何对孙权?理由?“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依上举一例)
c、如何对荆州?理由?“将军岂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为什么?刘表将死,内部有矛盾。老师讲之。)
d、如何对益州?理由?占据。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e、如何看自己?政治优势——帝室之胄(汉宇正统,得民心)。信义优势——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举例,如张松献图)
B、科学决策。
a、占地盘——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逐鹿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总结:此番隆中对策体现了诸葛亮准确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决策能力。
4、再读“隆中对”这段文字,体会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四、课外拓展。
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主要请学生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总结:诸葛亮在军事(如火烧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汉)、外交(如智激孙权、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门八卦(如摆八阵图)、工具制造(如诸葛弩、木牛流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五、课外作业。
可借助有关资料思考这个问题:诸葛亮除了他的聪明才智之外也有不足之处,那么他的“不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准备以下资料:①刘备②诸葛亮③曹操④孙权⑤刘表⑥刘璋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了解陈寿与《三国志》。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中判断句、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
学习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分钟)(学生先自行查找资料,教师进行补充)【补充材料】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内容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接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出兵“成霸业,兴汉室”。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形象刻画的生动丰满。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环节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10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视完成质量酌情加分,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然后进行记忆巩固。)
一、《隆中对》节选自《
·
》,作者
,字
(音),是 .朝人,家,所著本书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对”是
的意思。
二、基础知识检测(1).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2. 自董卓已来(已,通“ ”)..
(2).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顾 古义:
今义:).2.凡三往(凡 古义:
今义:).3.此殆所以资将军(殆 古义:
今义:).4.遂用猖獗(用 古义:
今义:).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古义:
今义:)..
环节三:课堂探究,对重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试完成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
(3).中考链接:选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1、()()A、亮躬耕垄亩 / 事必躬亲 B、先主器之 / 器宇轩昂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图穷匕见 D、然志犹未已 / 争论不已 ....
2、()()A、不可屈致 / 错落有致 B、枉驾顾之 / 三顾茅庐 ....C、孤不度德量力 / 审时度势 D、总揽英雄 / 独揽大权 ....
3、()()A、此人可就见 / 一蹴而就 B、凡三往 / 不同凡响 ....C、名微而众寡 / 寡廉鲜耻 D、百姓孰敢不箪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4)重点句子翻译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诸葛亮献给刘备的对策以及这一对策所持的根据,背诵精彩语段。
学习过程:
环节一:品味本文疑难妙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剖析:此句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
(2)凡三往,乃见。
剖析: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
环节二: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出自《隆中对》的成语有(至少写三个)2.在本文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在内政、外交两个方面向刘备提出了“,,”的战略方针。3.在本文中,刘备说到自己信任和倚重诸葛亮的程度,有个形象的比喻:。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曹操时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拓展阅读。(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后答题,师生共同评讲订正,试完成情况酌情加分)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 3
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隆中对读后感优秀】推荐阅读:
《隆中对》读后感11-02
隆中对第二课时导学案06-18
《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06-19
《隆中对》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12-16
说不尽的古隆中作文09-10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读后感06-12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个人读后心得体会12-07
边城读后感优秀07-18
《意林》优秀读后感11-27
《红岩》读后感优秀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