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教育大会讲话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省教育大会讲话(精选8篇)

全省教育大会讲话 篇1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地位和作用的论述,进一步增强做好群体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书记明确指出,体育在中国是神圣的事业;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以人民为中心,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对中华体育精神必须继承创新、发扬光大。我们要准确理解把握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对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激发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全省群体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二)急人民所需,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把全民健身的工作目标提升到“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来,从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做到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的工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群众体育的发展成效。

(三)丰富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目前,我省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差异较大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当前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些年,我省一直致力于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加大投入,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开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我省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身需求。面对新任务和新需求,各市和各单位要以更大的投入、更有效的组织、更务实的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资源,真正解决群众便利健身、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安全健身等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构建完善大群体格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群体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力度,进一步发挥群众体育在建设健康山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不断推进群体事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尤其是与卫生、教育、科技、旅游、文化等领域的融合,围绕“体育+”和“+体育”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百姓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要建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机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项目普及发展。要把群体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格局中,把群体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精心谋划,全力推进,不断提升群众体育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全面落实“八个助力”战略,不断加快群体强省建设步伐。李政局长在全省体育局长会议上提出,山东体育工作要谋划和推进好“八个助力”,主动在山东和全国体育的大局中找准定位、全面融入,在服务大局、贡献大局中加快推进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我们要完善群体强省的构建要素,夯实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建设基础。要探索建立健身和健康深度融合理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服务机制、管理机制。要发挥群众体育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动力源作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提供优质增量供给,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要坚决完成体育扶贫任务,推动农村体育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的农民共享群体事业发展成果。要不断丰富完善全省冬季项目全民健身运动会办赛和参赛模式,搞好冰雪项目的普及推广。要充分利用我省海洋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建设形式多样的健身设施,推动海洋体育实现大的发展。

全省教育大会讲话 篇2

(一) 强化认识, 明确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基本素质和知识技能形成、发展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根基, 其水平直接影响着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乃至学生终身的发展。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 义务教育涉及面最广, 社会最关注, 群众最关心, 是唯一一个依法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阶段。毫无疑问, 义务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占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 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 按照国家部署,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做好义务教育工作。2002年, 我省作为全国第十二个通过“两基”评估验收的省份, 在全国较早地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5年, 我省又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 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较好地解决了普通百姓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标准, 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 一步拉平全省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率先在中西部地区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 较好地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创造性地分批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 将偏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 整体迁移至乡镇中心学校或县城学校就读, 与城区学生同享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 我省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又进一步提高到小学400元和初中600元, 高于国家的基本标准。应该说, 对于海南这样财政总量较小的欠发达省份, 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十分不易。在总结回顾成绩的基础上, 在这里, 我想特别强调和提醒大家一定要警惕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就是有的地方、有些同志认为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想上就上”, 不需要再重点关注了, 不需要再加大投入了, 甚至认为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了, 这种倾向是千万要不得的。大家一定要时刻牢记, 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最主要的教育阵地。事实上, 如果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 不能做强、做精义务教育, 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无论是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都不可能在低水平的义务教育基础上办得好。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与我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实施科教兴琼战略、人才强省战略的要求相比, 我省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从整体而言, 仍处在较低水平普及的阶段。要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地位, 我们在工作当中要时刻谨记:

第一, 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巩固普及成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省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距今已经八年多时间。八年多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 义务教育辍学率到底是在下降还是在反弹甚至上升, 我希望这次会后各市县教育局的领导带着这个问题下到学校认真进行分析研究。虽然我们年年都统计、逐级上报义务教育巩固率、辍学率等数据, 而且大家上报的数据都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但是, 根据我们从多方实地了解的情况看, 不少地方、不少学校对控辍保学、巩固普及的工作存在日益松懈现象。目前我省不少市县初中阶段的实际辍学率已经出现了波动。辍学的主要原因早已不是因贫辍学, 而是教育教学质量不保证, 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而厌学辍学, 当然也有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急于外出打工而辍学的。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法》的法定要求, 请大家高度警惕辍学率的反弹上升, 真正将巩固提高普及成果、消除辍学现象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第二, 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教学有效性和教育质量整体偏低是我省义务教育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持续改进的关键问题。我们每年都印发关于各地小学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和全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通报, 大家也都看到了这几年的情况。以2010年为例, 全省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的及格率只有44.5%, 低分率达到了31.6%, 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七科成绩中只有语文和政治的平均分能达到61分, 其他都在60分以下, 英语的平均分甚至仅48.7分。如果将我省的义务教育学业水平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 其结果更令人担忧。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08年对全国八省共50个县 (区) 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抽样监测结果, 我省学生数学学习总体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可怕的是, 我们的学生不仅是学习成绩差, 而且课业负担还相当重。尤其是学生的补课比例相当高, 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周一到周五补课的比例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睡眠不足、补课最多还成绩差?我希望我所说的这些数据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共同反思如何提高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 特别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深化认识, 明确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 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对我省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 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的法定责任。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均衡配置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 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上好学”的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面推进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真正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二, 推进均衡发展是促进我省义务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 我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探索了一条适合省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子。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的工作距离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义务教育的期盼, 距离均衡发展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均衡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不均衡的程度仍然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弱”而“空”、城市学校相对“强”而“挤”, 农村学校“弱”就弱在办学硬件上、弱在质量上、弱在师资上;农村学校“空”就空在生源上、空在高水平的校长教师队伍上。这种现状的直接结果就是城镇学校越来越挤, 学位满足不了就读的需要, 生均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 2010年我省初中大班和超大班占总班数的比例达49.26%, 70、80人甚至更大的班额在部分学校仍然存在。而一些农村学校学生数锐减甚至“空校”, 教育资源严重闲置浪费, 办学失去基本的规模效益, 难以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

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基础的差异, 我省地区之间、县域之间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08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无论在四年级还是八年级的学生数学成绩上, 我省省内区县之间的差距值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特别是在八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上, 海南是八个参加监测的省份中, 同一省内区县差距最大的省份。

三是校际发展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 各地形成了一批相对较好的小学和初中, 这些学校无论是办学条件、校长教师队伍素质, 还是办学水平, 都明显好于普通学校, 导致“择校热”愈演愈烈, 人民群众对此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强烈, 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一些薄弱学校长期以来投入少、条件差、师资弱, 受关注程度低, 学校发展恶性循环, 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提升慢甚至持续下滑。如不加以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 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很可能还会出现持续拉大的趋势。

(三) 统一认识, 明确全面推进县域内均衡发展是落实两个“重中之重”、发展我省义务教育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落实好义务教育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 首先从认识上要统一。落实两个“重中之重”最根本、最关键的举措就是要以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 真正将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心调整到缩小“三大差距”, 即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上来。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 更艰巨、更复杂, 用的时间会更长, 大家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我省要重点推进、率先实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围是“县域内”, 程度是“基本均衡”, 如何理解“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首先, 从范围上看,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县域内均衡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基础,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县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其次, 从均衡发展的程度上看, 要把基本均衡作为均衡发展程度的要求。目前国家三部委正在研究制定《关于重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其中对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普及水平, 基本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时入学率、巩固率达到规定标准;第二是办学条件, 基本要求是大部分完全小学、初级中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校舍、体育运动和艺术场馆、安全设施、卫生设施、寄宿制学校的寄宿设施、教学仪器设备、信息技术设备、图书等基本达到规定标准, 学校之间无明显差异;第三是师资队伍。基本要求是所有教师具备教师资格和达到学历要求, 学校之间教师学历水平、高级职务教师比例无明显差异;第四是教育教学质量。基本要求是学校能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校际之间教学质量差距不明显;第五是办学行为。国家教育部将我省列为首批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十五个省 (区、市) 之一, 今年3月9日, 我省人民政府已经和教育部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省政府从七大方面, 向国家和全社会作出庄严承诺, 这份备忘录既是国家对我省的重托, 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军令状”, 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其中明确规定了我省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省22个县 (市、区, 含洋浦) , 到2012年底要有4个县 (市、区) 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2015年底累计要有11个县 (市、区) 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2020年底全省所有县 (市、区) 要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二、抓准关键环节, 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一) 合理调整、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一是根据城镇化趋势, 合理调整、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布局调整应坚持“先立后破”, 避免简单撤点并校。

二是确保每一所学校基本硬件达标。

(二) 加强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切实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 依法纠正各种违规办学行为。重点解决城镇中小学校超大规模和大班额的突出问题。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均衡编班。要加强招生管理,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规定, 实行“阳光招生”。要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 规范考试次数和评价模式, 不炒作中考成绩, 不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努力加强师德建设, 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有偿家教, 把节假日和周末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各地要以《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指导, 千方百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 督促中小学教师自觉规范职业行为, 立足岗位, 奋发进取,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二要全面推行全省统筹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开展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严把教师入口关。继续推进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等,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三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素质提升工程。四要扎实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工作, 探索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教师区域内定期轮换交流办法, 促进城乡师资配置均衡。

(四) 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指导学校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定期对学校教学常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各中小学校要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校本教研, 着力提高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要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切实落实省编办、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我省教研队伍建设的意见》, 大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教研工作机制建设, 配齐配强教研人员, 把教研队伍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专业骨干力量, 发挥好其在教学研究和指导中的应有作用, 形成直接服务学校的专业支持网络。三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测。教育部已将我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的建立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我们将借助项目的实施, 以探索建立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方法为目的, 形成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五) 创新体制机制, 形成均衡发展制度保障

一是拓展城乡共同发展机制。要通过整合重组、校长教师定期交流等多种途径, 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 促进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

二是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通过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和跟班学习培训等形式, 支持名校带动薄弱学校, 使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方法影响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孩子。

三是完善考试和评价机制。继续实行重点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指标到校”的做法, 将部分招生指标分配至每一所薄弱初中学校, 并从中留出一定的比例奖励办学进步显著的初中学校。

三、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 明确县级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

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 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 统筹协调同级财政、发展和改革、建设、国土、人社、社会保险、公安、物价、文化、卫生、司法行政、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落实法律责任, 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政策的落实。省教育厅将继续为省政府当好参谋, 并主动会同省有关部门在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县 (市、区)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支持。

(二) 加强督导评估

1、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期监测制度。

2、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奖惩制度。对按时获得国家认定的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 (市、区) 省里给予奖励。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力或未按规定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和资源的将启动问责, 严肃追究有关市县及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全省教育大会讲话 篇3

张杰辉副省长同时指出,我省工业发展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工业效益增速大幅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关于下一步重点工作,他强调:

一要千方百计抓运行、保增长,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快项目建设。重点围绕“十百千”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好国企、民企、域外“三驾马车”的作用,抓紧谋划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二是开展企业帮扶。各地各部门要以拓市场、解瓶颈、减负担为重点,组织开展企业帮扶。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重点,积极组织与重点项目的产需衔接,努力扩大产品销售。进一步完善银企对接机制,采取个性化、一对一的方式,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严禁征收“过头税”。三是加强监测引导。要密切监测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加强关联分析和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要引导企业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千方百计挖潜增效,特别要密切监控资金流变化,确保资金链安全。

二是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中心,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一要大力推进“十百千工程”。十大工业基地,要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要求,以大企业、大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制定优惠政策,优化软硬环境,努力建成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百家优势企业,要按照规模效益好、技术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要求,在项目建设、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争创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或唯一,加快打造一批“航空母舰”和“行业巨人”。千项名牌产品,要以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为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质量建设、品牌营销的扶持力度,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竞争力。对“十百千工程”重点基地、企业和产品,要制定目标考核办法,实行弹性、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考核排名,达不到标准的退出,达到标准的进来,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机制。二要持续加强技术改造。今年的技改投资目标是增长27%左右,达到75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5%以上,这是一项硬指标,必须确保完成。要坚持以增量调整为主,重点围绕产业升级、“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等方面实施技术改造,突出抓好千项技改工程。三要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要围绕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着力在放宽市场准入、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加大创业辅导、融资担保、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用地、用工难题,确保今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5%以上。要突出转型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开展“百强民营企业”、“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帮扶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三是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一要明确培育重点。把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万元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新建工业项目作为培育重点,从要素供给、专项资金、项目用地、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力促成长型企业尽快做大规模,新建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对符合入统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组织申报入统,做到依法入统、应统尽统。要积极推进“个转企”(个体工商户转企业法人)、“小转一”(小规模纳税人转一般纳税人)工作,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今年将在沧州、保定、衡水三市开展试点。二要加强政策引导。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列为各级减轻企业负担重点联系单位,对入统后三年内新增的税负,本着不让企业吃亏的原则,由各级政府通过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形式给予全额补贴,充分调动企业入统积极性。三要实施目标考核。最近,河北省工信厅将分解下达各设区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目标任务,各设区市也要逐级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相关企业,逐级采取过硬措施,切实加大推进力度。对各设区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将按季度定期通报,并在年底组织考核。

四是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发展壮大县域工业。一要推进聚集发展。产业集群的载体是园区,内核是特色产业。要切实搞好园区规划,集中政府掌控的资源,支持每个县在县城周边和特色产业比较集中的乡镇重点建设1-2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增强服务功能,抓好项目聚集。要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根本,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通过项目入园、龙头带动、链式发展,着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要切实抓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二要加强政策扶持。省政府已经明确,在下达各设区市的土地指标中,按照每县(市)不少于150亩的标准用于县域工业聚集发展,各地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今后省里仍将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努力保障县域工业发展用地需求。要统筹使用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等省级专项资金,加大产业集群和县域工业项目支持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财税、融资、政府采购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对产业集群和县域工业给予倾斜支持。三要实施分类指导。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对强县、弱县、中间县逐一明确工业经济总量超越、位次前移目标,指导各县(市)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具体推进措施,并抓好督促落实。从今年开始,省里将把各地县域工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列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并在全省予以通报。

全省教育大会讲话 篇4

罗志军讲话

6月11日,江苏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围绕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集中剖析反面典型案件,教育引导全省领导干部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在会上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主持大会。

会议开始时,与会同志一起观看了省纪委组织拍摄的警示教育片。警示教育片集中剖析了陆正方、周绪仁、洪月江等人玷污党的纯洁性的典型案件,既触目惊心,又发人深省。

罗志军在讲话中指出,陆正方等人曾经身处重要领导岗位,却放松自我要求,放纵个人欲望,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经受不住考验,玷污了党的纯洁,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全省党员干部一定要引以为戒,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真正做一个纯洁的共产党人。

罗志军指出,做一个纯洁的共产党人,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多变、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的新形势,党员领导干部要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

心,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真正做到以学增智、以学立德,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

罗志军指出,做一个纯洁的共产党人,要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牢记党的宗旨,多办惠民实事。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把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与推进“八项工程”紧密结合起来,与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党员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改进作风、提升境界、纯洁心灵。

罗志军指出,做一个纯洁的共产党人,要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恪守清廉底线,自觉拒腐防变。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诱惑面前多几分淡定,得失面前多几分从容,管好小节、守住大节,防止因一念之差开启贪欲腐败之门,一步之遥走上违纪违法道路。要主动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握和处理好各种亲情、友情、乡情,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罗志军强调,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既是对党员干部的现实考验,也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当前,全省市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一批60年代末、70年代甚至80后出生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不少同志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复杂环境考验,这在给各级领导班子增添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全省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牢记组织重托,牢记人民信任,牢记干部职责,做一个纯洁的共产党人,以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在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篇5

一、推进科技进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浪潮此起彼伏,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许多领域将出现重大创新和飞跃,这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打开新的广阔前景。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许多国家为了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纷纷实施新的科技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科技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只有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当前,我省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很好。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0.4亿元,同比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8.7亿元,增长13.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309.2亿元,增长46.4%;地方财政收入822.3亿元,增长27.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3.6亿美元,增长59.9%。高新技术发展比较快,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提高到20.6%。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比如,经济结构还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配套水平低、对外依赖严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等等。这些既是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也是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重大课题。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科教兴鲁”战略,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把重视科学技术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

高度重视科技进步,要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当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落实,推动全省科技工作攀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一)切实把科技放在重要战略位置。确立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实施“科教兴鲁”战略,抓住了关键,事关长远。在新的形势下,我省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科技进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优先发展。要把科技体制改革放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新体制,为加快全省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依靠科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结构层次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用新产业、新产品改造老产业、老产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用先进技术替代落后技术的过程。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一方面要有保有压,把长线缩短,把短线拉长。但从根本上看,必须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加大能够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积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大力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形成山东的特色和优势,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着重抓好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力求在农业良种良法、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三)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家宝总理在山东视察时要求我们,要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大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有优势的和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努力打造制造业强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总理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大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要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为依托,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领域和海洋工程、环保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要抓好高新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创新经营机制,努力推动高新区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四)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这是事关我省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立和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建立以大学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以中介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原则,大力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要开展多渠道、宽领域、高层次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努力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要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要确立一批我省有基础,对整个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集中攻关,尽快突破,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积极促进战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五)努力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科技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物质力量。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更好地满足科技工作和科研创新的资金需求。要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率。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支持民间创业投资,形成政府、企业、银行、风险投资、民间资本等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加快实施人才战略推动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科技发展关键靠人才。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把积极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作为科技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充分认识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研人才的水平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水平。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278万人,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但是,科技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对科技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科技人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为科教兴鲁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要突出抓好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努力打造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要以“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为龙头,培养引进一批能够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知名专家、学者,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一批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以此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人才的工作力度,凝聚大批优秀人才来我省创新创业。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科技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技人才工作格局。

(三)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合理流动、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要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办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要有真才实学,看真本事、真水平,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努力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优良的环境是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保证。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促进科技创新、培养优秀人才、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要认真执行政策,用足用活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鼓励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要加大力度,确保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与国家、省的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加强科技法制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加大科技执法力度,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推动全省科技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加强对科技知识、科技专家、科技创新实践的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做好新形势下的科技工作,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驾驭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的负责同志,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真正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多为科技工作办实事、办好事,当好科技战线的“后勤部长”,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

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养,及时了解新的科技理论,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要把所学所思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学会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观察分析问题,探索本职工作的科学规律,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领导能力,适应新科技革命对领导工作的要求。

实施“科教兴鲁”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决不仅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大事。要充分发挥各级科教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在抓好本部门、本行业科技进步工作的同时,立足于区域科技发展的全局,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做好科技工作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要结合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真正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体、考核有力的工作体系。要加大对各级各有关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的检查督促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绩优异的要给予鼓励和重用,对工作失职的要实行责任追究。

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材料 篇6

刚才,中央组织部潘立刚同志宣布了中央任命我为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副书记,并提名为省长候选人的决定。我完全拥护和服从中央的决定,衷心感谢中央对我的信任。也向新雄同志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表示由衷的祝贺。

江西是块红色的土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人民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摇篮,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付出巨大牺牲,做出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培育形成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江西人杰地灵,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江西各族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难得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奋斗目标,开拓进取,团结奋进,江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江西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江西崛起的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能够来到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红色土地,与江西人民一道,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我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我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有以苏荣书记为班长的省委坚强领导,有新雄省长率领打下的政府工作的良好基础,有省各大班子的团结合作,有全省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我们一定能够用好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我长期在国土资源部工作,曾多次到江西调研学习,也曾代表国土资源部与江西省领导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商谈,对江西省情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去年八月,我到甘肃工作后,也经常关注江西的发展和变化。今年甘肃党政代表团考察江西之后,也系统地了解了江西的发展经验。来江西工作,对我来说是个新的起点和新的考验。我决心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恪尽职守,勤勉敬业,尽心竭力为江西崛起做贡献,全心全意为江西人民谋福祉,不辜负中央的重托和全省人民的期望。

借这个机会,我向大家表个态:

一、坚持勤于学习,尽快进入和适应新的角色和岗位。 我将不断深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虚心向在座的同志们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基层的干部群众学习。加强调查研究,尽快熟悉省情、抓紧进入角色、尽早适应新岗位要求。希望同志们多指点、多帮助。

二、坚持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将在以苏荣书记为班长的省委领导下,按照中央的要求,着眼于江西的科学发展,围绕实现江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用好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机遇,竭尽全力,真抓实干,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上有新作为。坚持立足省情、求真务实、尊重发展规律,不图虚名,努力使所做的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对安排部署了的工作,锲而不舍抓落实,抓不出成效不放手,确保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切实落到实处。

三、坚持执政为民,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将切实把江西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倾听群众意见,关注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坚持合作共事,精诚维护团结和谐的好局面。 我将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全力维护省委的权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注重加强同班子成员的协调沟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切实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弘扬江西领导班子合作共事的好传统好风气,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与大家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共促和谐。

全省教育大会讲话 篇7

一、近年来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围绕实施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创新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形成了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格局。2001年6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省以强烈的机遇意识,精心谋划部署,周密组织实施。当年,大连市10个县 (市、区)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行试点探索;2004年,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进入新课改。 各地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普遍设立联络员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研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了对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铁岭市自2007年开展的教育年活动, 锦州市委市政府2015年开展的基础教育建设年活动等,极大推动了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体系。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先进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启蒙运动。各地瞄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通过实施“万名乡镇初中骨干教师本科学历提高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等,采用“嵌入式系统型”模式, 全面实施“课题牵动战略”,培养了22万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647名学科带头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全面实现了持证上岗;建立了联片教研制度、城乡学校帮扶制度、教师轮岗制度,推动乡镇中心学校成为乡镇课程实验和教师发展的中心;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为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平台。

第三,建立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机制。在区域层面,重课程教学的规范、指导与课程体系的实践建构;在学校层面,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教师层面,重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各地各校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校长进课堂、 教师技能大赛、“公开课”等活动,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视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关注并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全省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学习的时空特征和课堂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第四,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地普遍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中小学广泛使用成长记录手册和档案袋,大力推行学业成绩等级制, 把学生的学业考试评价与特长爱好评价相结合,转变重分数的应试倾向;积极改革考试科目与命题办法, 实现了中考考试科目全覆盖,初步构建了学业成绩多元化考核与评定模式;将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成绩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充分发挥了考试评价对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激励导向作用。部分地区还开展了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工作。沈阳、大连等地都出台了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大连还研制了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了学业质量监控体系,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五,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开发、利用、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各地在用好国家和地方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积极组织信息化课程资源和专项资源建设,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相互补充,传统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专项资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沈阳市教育城域网资源全部免费向接入单位开放,现有电子期刊2000种,电子图书30万册,题库45万条,基础素材72万条;2012年开通的网络教育电视台累计发布课程3187部。大连市沙河口区用9年时间完成了1-9年级全学科26万余项课程资源和个性化资源的开发,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分学科区级自主建设的资源库。鞍山市开发校本课程500余种。抚顺市教师进行学院附中开发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其他各地中小学也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发实施了大量优秀校本课程。

第六,专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着力构建教研、 科研服务于教学改革的支持和保障体系,突出有效性,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各级教科研部门努力改变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广泛采取研训结合、集体备课、说课与听课、沙龙与博客、教学叙事、网上教研等活动,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各级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努力改变研究范式,大力提倡并有效组织校本研究,形成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式,构建起服务于教学改革的教科研支持体系。

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任务

从总体上看,全省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受相关制度、政策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课程教学改革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和学校的认识不到位,课程开设尚未达到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课程资源、专业支持力量等服务保障体系较为薄弱;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评价、管理制度不配套等等。因此,全省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毫不松懈、坚定不移地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为目标,以改进学生学习为主线,突出抓好农村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着力破解考试评价改革的难点,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我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改进学生的学,需要树立服务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观念,构建面向每一位学生、服务每一位学生的教学体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改进教师的教,需要树立服务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个性发展的观念,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热爱学习、幸福成长的过程。

第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以体现新课程精神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指导课堂教学,加强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与教学过程的研究,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完整准确理解课程标准,从不同学科的特点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加强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精简教学内容,控制考试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知识的基础上有时间、 有空间追求个性发展、实现自主学习。

第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优势,以城乡学校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农村学校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进一步发挥乡镇中心校在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建立专门制度,由中心校对全乡镇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统一调配师资和教学资源,统一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充分重视乡镇中心校的教学研究工作,组织全乡镇所有教师共同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保证农村教师教学研究制度化、正常化。要加快推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促进城乡教师、不同地区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

第四,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要高度重视技术应用对转变全省中小学教学形态的重大意义,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农村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要普及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让技术转化为教学质量;要把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纳入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数字化环境中学习所必需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规划能力,尤其是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要更新传统实验手段,创设与应用虚拟教学环境,加强远距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创设交互式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环境。

第五,进一步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要抓紧修订完善对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细则,对应试倾向严重的指标要坚决取消,加强对评价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教师的岗位职责。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导向,逐步增加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和评估。普通高中实行“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考试办法,继续完善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政策措施。要认真组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测工作,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价,根据监测结论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进一步增强教学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第六,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要认真总结近年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和经验,积淀并推广优秀教学成果。从2014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遴选情况来看, 我们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去年,各地、各单位报送了181项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推荐材料。评审专家认为这些材料总体质量不高,优秀成果不多。 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41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48项、二等奖367项。而我省推荐的38项教学成果 (包括学前和高中) 中只有4项获国家级二等奖,且没有一线学校和教师获奖。每一所学校,都要在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和积淀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建构学校制度体系和教学实践行为方式,从而在内涵上铸造学校教学文化,以学校教学文化创新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三、切实加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把课程教学改革摆在突出位置,把“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及时转移到质量保障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学常规、考试评价管理、教学支撑体系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把质量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第一,不断提高教学保障水平。要按照相关规定安排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建立健全教育教学改革经费保障体系;要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为契机,加强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改造,定期增加和更换图书, 不断添置、定期更新实验设备和及时补充各种教学实验耗材,满足教学实际需要;要在“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以学科为单位,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与教师教学实际的联系,增加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网上培训和动态化指导,为全省教师构建共同的发展平台, 进一步提高网络作为教学环境的技术水平。

第二,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要将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试行)》 标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依据,树立先进的学校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把标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以校风校训建设为核心,以建立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推进义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扎实开展学校品质提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依法治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引领学校规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第三,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完善培训体系, 省级层面重点推进骨干教师、农村教师培训,实现5年一轮训,市、县级层面全面推进新教师培训、教师全员轮训和各专题培训,特别注重对农村教师、接受培训机会较少的教师的培训;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普通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共同体。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不同教龄的情况,进一步开发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模式,分类设置培训课程,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搭建中青年教师展示、交流的平台,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和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主动发展。

第四,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要配齐、配强教研人员,把教研机构建设成为教学研究的学术中心、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心、教师专业成长的研训中心、咨询和指导的服务中心。教研部门和教研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化服务水平,转变工作方式,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指导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扶植培养好的典型,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五,大力营造教学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坚决摒弃主要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错误做法,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提高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作为教育政绩的主要指标,为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平台,加强与家庭的沟通,用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影响家长,引导广大家长理解、支持、参与教学改革。要对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地方、 学校和教师进行重点宣传和大力推广,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引导作用和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为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全省教育大会讲话 篇8

今天,在大理州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家一起来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查找差距、研究对策,推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今天上午,我们参观考察了大理州4所职业学校,大理州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强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午,大理、楚雄、玉溪、临沧等州市和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负责人交流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做法,畅谈了改革体会,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人作了发言,对下一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很有借鉴意义,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推广各地职业教育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5年,国家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会议刚结束,我省立即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7年8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光荣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七大工程”建设;2008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按照省里的部署,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是先导。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调整教育结构,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持续不断地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不断破除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社会办学,面向市场施教,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路子,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领导是关键。实践证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的州市,基本上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各级领导干部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抓职业教育。由于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有关部门认识统一,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体制不顺、资源分割、教师缺编、增加投入等问题迎刃而解。

(三)改革创新是核心。一是改革招生方式。如玉溪市实行一年多次招生,积极营造“读完初中读职中,就业致富路路通”的浓厚氛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达到1:1.05;楚雄州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印制职业学校招生手册,建立乡镇长、初中校长、学生家长送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学的“三长送学”制度;临沧市实行常年招生、免试入学,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达到1:1.01。二是改革教学方法。临沧市的职业学校在农村初中加挂职业培训牌子,在初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实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玉溪市围绕当地“三优一特”优势产业及省内外用人趋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依靠行业、企业,极力打造職教特色品牌;大理州组建专业教学联谊会,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大理州职业学校先后与上海财经大学、东芝集团等十几所高校和二十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玉溪市的职业学校与长三角多家企业开展“2+1”带薪顶岗实习,2008年首次就业率达96.8%;怒江州着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云南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采取两个“三段式”教学(一个是“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另一个是“一年在当地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中心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四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积极组建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灵活开放的办学。玉溪市在2005年就成立烟草、工贸、旅游三大职教集团,联办企业发展到了上海、广东、青岛等东部发达地区.建立了实习、就业一体化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四)加大投入是基础。各州市在改革中,坚持政府主导,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各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努力扩大教育资源。如昆明市投资2亿多元,改建、扩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大理州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采取政府划拨、学校自筹、银行贷款、资产置换等办法,筹资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玉溪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每年1200万元投入的基础上,确保职业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逐年增加;临沧市采取招商建设、政府逐年回购的方式加快职业学校的建设步伐;楚雄、曲靖、普洱等州市积极筹集资金,建设职教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红河、文山、德宏等地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都达到历年新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五)队伍建设是根本。各地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长远的大事来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把优秀骨干教师送到省外进修学习提高,不断加大教师的招聘力度。如昆明市向省内外招聘优秀教师到本地任教;玉溪市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特聘教师”选聘工作为突破口,加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楚雄州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到20.24万人,比2007年增加2.22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49.29万人,比2007年增加6.08万人。全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由2007年的1:0.75提高到2008年的1:0.83,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502万人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对全省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教育上的具体体

现。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省第八次党代会也提出了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我们要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第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迫切需要。我省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对于我省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劳动者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8年,全省初中毕业生61万人,其中20万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21万人升入普通高中,还有20万的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有利于教育自身的健康协调发展。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办学资源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75%,而我省仅为52%。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只有307所,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80万平方米,平均每所学校只有1.6万平方米,而平均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1500人,按国家规定的生均建筑面积测算,校舍缺口达300万平方米以上。相当数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已经超负荷运行,教室拥挤,实作实训场地设备缺乏,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所等不足现象突出。二是发展不平衡。昆明、曲靖、楚雄、大理、玉溪、临沧等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仍有部分州市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在1:0.5以下;县一级的差距更大,不少县的比例在1:0.4以下。行业和企业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部分校企合作仅满足于企业内部的一般性培训。举办学历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筹资渠道单一。社会融资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仍然偏小。各州市每年投入的经费与发展需要差距很大。大部分地区难以做到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信贷和融资困难。四是办学水平有待提高。截至2008年底,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有1 85万人,生师比为26:1,远远高于教育部提出的16:1的要求。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万人,教师缺口达1.4万人。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缺乏,结构不合理。五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少数地区学校还没有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教职工全员聘用和校长公开招聘及任期制度。不少地区虽然已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但仅只是搭起了台,并没有充分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没有建立以服務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办学体制。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工作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在实施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委、省政府也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不断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发展现代制造业、构建特色经济、生态旅游业等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今年1月份,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江苏的职业教育工作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不发生大的波动,二是保证群众就业而不造成大批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发展,也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职业教育直接为就业服务,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在当前形势下,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和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按照教育部的计划,今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还要扩招50万人。三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上这些,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自觉地、主动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55%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30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到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70%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68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努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上一篇: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生产管理知识》复习题下一篇:描写难忘的中秋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