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计划(精选9篇)
观看完讲座后,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实施地理教学实验太有必要了!我的理由是:首先,地理教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亲身体会到地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地理对自己的生活确实有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东西,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生活即教育等等,教学实验确实,可以弥补课堂上“满堂灌”的缺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地理教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如实地观察,测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让学生长期坚持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观察,培样学生的科学观察意识,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的的做事好习惯,这些素质都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再次,地理教学实验,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果。因为,实验的方法,比较直观,可以弥补学生想象力的不足,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实验更能是知识更加好懂,那么教学效果就高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普及, 地理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地理实验室是集声、光、电、网络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 它很好地整合了地理学科知识, 通过形象、逼真的形式展示地理概念、原理, 揭示地理规律, 是很好的地理教学资源。下面,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例谈地理实验室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地理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知识较为繁杂, 涉及国家、地理疆域的知识很多, 使得学生学起来没有一定的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就对地理的学习失去了信心, 学习积极性下降。为了刺激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时利用地理实验室展示地理常识, 让学生通过在地理实验室的学习, 直观了解地理课程资源,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技能。
比如, 在学习“认识国家”的过程中, 教师在地理实验室里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具体位置, 从经纬度上明确位置, 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圈点这个国家的疆域, 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这个国家是岛国还是沙漠之国, 是平原地区还是高原地带。通过音频介绍, 学生具体了解了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分布情况、民族种类、经济发展状况、地矿资源等信息。通过丰富的知识介绍, 学生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很想走进这些国家, 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常识、人文气候、经济文化等信息, 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地理实验室揭示地理规律, 突出地理学科教学特色,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方法是成功的金钥匙。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利用规律性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 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规律性总结, 通过教学资源的利用, 展示地理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 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 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过程中, 教师可将学生带进地理实验室, 先让学生观看墙壁上的中国地势和地形概况, 通过实物模型展示、不同颜色的灯光闪烁、音频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的总体概况, 为后边的地形分类、气候、水资源分布等知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在教学我国的河流、高原、盆地的分布时, 教师可利用数字星球逐项展示, 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比如, 展示黄河流域所经过的省份、面积、支流情况、忧患与治理等信息后, 学生能深刻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优势, 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运用地理实验室进行地理知识的过程展示, 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 是很难理解的, 尤其是那些过程性的地理知识, 如果单凭教师的口头陈述, 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如初中地理有关气候的形成、河流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等, 这些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年代久远, 过程较为复杂, 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使得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利用地理实验室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科学地展示相关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展示, 能降低理解难度, 提高教学的效率。
比如, 在学习“我国的气候”“海洋和陆地”的过程中, 学生对我国的气候了解得很少, 只知道当地的四季气候的变化特点, 如春、夏季东南风较多, 冬季西北风较多, 但对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基本没有了解。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我利用地理实验室进行了教学。我通过数字星球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我国的气候特点, 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通过数字星球的运用, 学生了解了我国海洋和陆地的关系, 深刻理解了我国海洋的分布以及海洋的变迁。这样动态的地理知识展示,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立体地理概念, 全方位了解地理常识, 从而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 地理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实现地理教学的现代化。因此, 地理教师应科学整合地理课程资源, 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直观、生动、形象、动态的地理信息, 使学生积极思维, 并激发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 实验教学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08-01
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内容与特点分析
初中地理实验,指的是通过观测观察、制作演示、绘制以及调查考察等一系列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探索并认识地理现象的实践教学过程。根据初中地理实验活动方式的不同,地理实验内容主要分为绘制地图类实验、演示类实验和观察调查类实验。绘制地图类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绘制、校园平面图的绘制等;演示类如模拟地球自转、经纬网以及海陆热力差异的实验等;观察调查类如野外辨别方向、调查家乡地理条件、观察当地气温等实验。初中地理实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科学性,即地理实验能科学表现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地理结论。其次是多样性,即地理实验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接着是启发性,即通过地理实验,学生的创造思维能被激发,通过实验能得到启发和帮助。最后是动态性,即随着地理内容的更新变化,地理实验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完善。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及案例研究
(一)地图绘制类地理实验教学分析
地图绘制类地理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了解并认识各种地图。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学生对地图有很强的亲切感,在实验中,学生能充分掌握地理知识,了解地理规律。
实验:七大洲与四大洋地图的绘制
实验材料:轮廓图、吹塑纸、大白纸、双面胶、剪刀和笔。
实验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培
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1.教师将学生按照四到六人一组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地图的制作。对于制作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
2.在地图制作完成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将自己组制作好的地图进行详细的展示和讲解。
3.对地图制作效果进行评价。同学互相间先进行评比,比较各自在制作工艺、创新程度等方面的差别,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地图作品的优点与欠缺处进行分析,同时提供参考性意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思考并改进。
这样的实验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并深刻的记住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分布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互相间进行合作学习提供了空间,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二)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分析
演示类地理实验指的是利用实验器材,通过演示手段及教师讲解,让学生对地理现象和事物进行感性认识。
实验:地球经纬网的演示
实验器材:经纬网地球仪
1.教师进行实验前的地理知识讲解,并向学生传授演示实验的步骤。
2.选派学生代表进行演示,使用经纬网地球仪对经线和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度和数量等进行展示。此环节,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是以学生为主角学的过程,两个过程互相结合、互相影响,同步发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经线和纬线的特点进行归纳性总结,促使学生的认识由点到面,由局部转为整体。
演示类实验是初中地理实验中使用较为频繁的实验,一方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尝试进行地理事物的演示,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有效的提升地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演示过程中,其他同学更有亲切感和熟悉感,因此注意力更为集中,演示效果更好。另外,演示类实验能帮助教师进行实验课堂的宏观调控,教学节奏较容易把握。
(三)调查、观测类地理实验教学分析
观测类地理实验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室外的地理现象或者要素进行测量和观察的过程。
实验:测量学校室外的气温
实验目的:促使学生学会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意识
实验器材:温度计、自制百叶箱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百叶箱的制作:用白色硬纸片制作高为0.5米、深度为0.3米,宽度为0.45米的百叶箱,使用小刀在百叶箱的四面划出五条宽度为3毫米的缝隙,将温度计悬挂其中。
2.将百叶箱放在学校的草坪上,离地面1.5米左右,门向北开,同时在百叶箱顶上放上防雨顶板。其次,进行气温的测量。温度计读数时应迅速敏捷,注意复读,防止出现误读和其他的差错。接着,进行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分析。以温度为纵轴、时间为横轴来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分析一天中温度最高和最低的时候,并计算平均气温。
3.各个小组的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验证各自的测量结果。
调查观测类实验重视学生的亲身实践,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及发现、解决问题的平台,克服了以往的注入式地理教学,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学生在器材准备、实验操作、记录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获取地理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大大提升。同时也体验到了地理实验需要一步一步实事求是来完成,科学探究不能有半点虚假,这对于学生日后学习态度的端正也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课程研讨课程研讨
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皆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 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 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 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 让学生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 据的技能”。可以看出,新课程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 标两方面对地理实验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 通过地理实验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 识,增强地理技能。
一、地理实验的涵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狭义的地理实验就是指课堂实验。广义的地理实 验不仅包括课堂实验,而且还包括地理观察、地理调 查和地理制作。
1.地理观察。地理观察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目 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描述性的 地理观察。这种观察主要是观察地理事物的表面现 象,了解其形态特征,建立起地理观念,获得感性地理 知识。它的观察方法是感性认识占优势,并以形象思 维活动为主,抽象思维活动较少;其二是分析性的地 理观察。这种观察主要是观察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了解其内在联系,建立起地理概念,获得理性的地理 知识。这种观察主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抽象思维 活动为主。
2.地理调查。地理调查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 料、开调查会等多种方式,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地理环 境、人类活动以及人地关系等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动。例如城市污 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光、噪声)调查、城市商业网 点调查等。
3.地理制作。地理制作就是配合地理课堂教学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满足课堂实验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地理教具、模型、简单仪器、课件等力所能及的制作活动。例如地 貌模型、地质构造模型、校园地图和立体模型、自流井 盆地模型等。
4.课堂实验。课堂实验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地理实 验,它是一种运用器材和设备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 物、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方 法,以模拟实验和教师演示为主,大多是物理实验,主 要运用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过程,以说明宏观的自 然现象和过程。例如大气热力环流实验、密度流实验、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实验等。本文研究的实验是狭 义的地理实验,即课堂实验。
二、地理实验的类型
1.按照学生是否亲自操作,地理实验可以分为学 生动手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指学生利用学具、教具或其它地理实验器材,在教师 指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验结果或 数据等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地转偏向力时,总是让学生死记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不妨让学生亲自做一个这样的实验,每个学生准备地 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从高纬度地区、南半球从低纬度地区各滴一 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轨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在同样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观察蓝墨水的轨迹。可以 看出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 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 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让学生自 己发现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在北半球 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这样学生可以牢记规律了,印象深刻。教师演示实验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 要,设计并演示实验来配合讲解,使学生获得地理事 物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些实 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 性认识,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 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 性经验,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获得 较牢固的知识。在讲授“热力环流”内容时,许多同学 对这一过程的形成较难理解,做一个小实验来说明。实验准备:一间密闭教室、二根卫生香、一只1000瓦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炉、一盆冰块。实验过程:在密闭教室中点燃两根卫生 香,使香烟垂直向上,在卫生香的等距离的两侧分别 2 2008年第49、50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程研讨课程研讨
放置一只电炉和一盆冰块,电炉通电5分钟后,学生观 察卫生香烟的飘动的方向;再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 再观察香烟的飘动的方向。学生观察发现香烟始终由 冰块上方飘向电炉上方。这个实验中,学生对热力环 流的知识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按使用仪器和材料不同分类,分为真实实验和 模拟实验。真实实验是使用与自然界实际发生的过程 基本相同的材料和顺序进行的实验,只是在规模或细 节上有所不同。如沉积物分选的实验,将同样比例的 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只玻璃瓶中(不超 过容量的一半)。用水注满玻璃瓶,盖上瓶盖,剧烈振 荡,然后让瓶子平放,使瓶中物质自然沉淀,让学生观 察沉淀成分的排列顺序,是否是大颗粒在下部,黏土 细粒在上部。在这个实验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积过程 与自然过程基本一样,只是缩小了规模,放在玻璃瓶 里进行的。模拟实验是指由于地理事物分布空间上的 广大和演变时间上的久远,中学地理教学不可能把所 有、甚至大部分自然过程直接引入地理实验,但是可 以使用一些替代的材料,设置一些类似的条件或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境,模拟地理演变过程。因此,地理实验教学中大部分 实验是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又分为实物模拟实验和计 算机模拟实验。实物模拟实验,如模拟火成岩生成的 实验、再现降雨过程的实验等等。计算机模拟实验是 指运用计算机绘图、动画、声音和人机对话等功能,很 多在课堂上真实实验无法表现或不易观察的地理现 象直观的模拟出来,如(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地 球的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太阳 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可利用计算机多媒 体设计制作成三维立体模拟动画,实现虚实、远近、快 慢的变换,从而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实际上,对于那些时间、空间尺度较大的难以观察的 地理环境、现象、过程、规律等,如大气运动、洋流、水 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都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立体 直观地模拟出来。
3.按地理实验的时间安排不同分类,分为地理感 知性实验和地理验证性实验。地理感知性实验是指安 排于某学习内容之前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 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教师事先让学生在课外 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到方法进行实验,验证理论,以提 高教学或学习效率。在学习某一内容之前,在课堂上 先做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水污染的实验,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师拿一杯清水,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渐渐扩散出 去,来模拟水源污染现象。地理验证性实验是指安排 于某学习内容之后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来 验证所学地理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 解,要求学生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如初一学生在学习大气受热会抬升,受冷会下沉的气象原理时,常常停 留在对结论的机械记忆上,教师可让学生设计一个验 证性实验来感受该结论的正确性。
三、地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1.可操作性。许多地理过程、原理和规律并不能 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认识,因而应该选择那些能够通 过实验模拟、验证和探究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实验 过程要简单易行,每个环节都要切合实际,并给出可 操作说明,即说清楚某个变量该如何进行测量,或者 某个术语该如何定义。实验器具应尽量就地取材,在 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废旧 材料。这不仅物尽其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明显的针对性。地理科学与物理、化学等自然 科学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很多地理事物和规律无法 通过实验的手段加以再现。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 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 效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验。一般来 说,需要用实验来展示的内容,均属于教学中的重点 和难点。
3.典型性。实验内容的选取首先应突出教学中的 重点和难点,以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应联系学 生的日常生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实验时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实验过程的设计要能正确反映地理学 的基本过程、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实验必须有重复 性,从而使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树立正确的地 理观念。
4.教育性。地理教学中的实验对于学生全面发 展,特别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 力具有积极意义。从学生学习角度讲,地理实验有两 个层次:验证性实验和发现性实验。为了鼓励学生善 于思考和勇于创造,教师应该多使用发现性实验,要 多从学生自己操作的实验中得出地理原理、概念和事 实。这种没有现成答案下进行的实验,会使学生对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并在成功之后对自己充满信任和 成就感。学生还会在反复修改实验步骤、逐步接近成 功的过程中形成科学认识自然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验 证性实验也是必须的,教师可以先给出某一地理概念 或结论,学生可以有一定自由地选择验证的方法,使实 验具有挑战性。
2008年第49、50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摘要:地理课程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初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好各类地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课程并掌握新课程之下的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掌握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关键词:“书图并重” “理解记忆” “切题解答” “灵活应用”
新版初中地理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图象丰富新颖,又增加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三个栏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除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材要求,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认真,扎实理解和掌握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弄清各部分内容的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外,还要学以致用,重视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做到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回答有关的地理问题,进而是自己的地理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练习,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解答各种类型的地理问题.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好各类地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课程并掌握新课程之下的各类地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几年来,我在教学中试用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新教材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学习地理,掌握各种地理知识.]
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窨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例如:只有当你书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进行复习,掌握了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世界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等基础知识要点,同时又掌握了气温,降水等到各种气候资料,图表的含义,制作与使用方法等基本技能,才有可能根据有关的气候资料,气候图表(如各月或一,七月和全年气温,降水数字资料,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分配柱状图等)或某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等,对其气候类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答来.否则,是不可能的.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赤道附近,因终年受到太阳学的直射或近于直射,获得的热量多,促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又为热带植物,热带森林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样的植物和丰富的果实,则为多种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可见,地球表面热量
用心爱心专心的分布影响着水分的分布,从而形成一定的气候特征,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植被,而植物和动物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分析黄河流域的地势,气候,植被特点,可以推导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从而找出河流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同时受着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规律.像这样来理解记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其规律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有可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解答类似的各种地理问题.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
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一般说来,审题应做到:(1)不急于作答,先将要作的题目全部从关到尾阅读一遍,看看窨有些什么机关报题目;然后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确定先答哪些,后答哪些,作到心中有底.(2)在具体解答某题之前,再将该题仔细阅读一遍,弄清题目的要求,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想一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有几个要点 先后,主从关系怎样 用很短的时间理清思路,在心中拟个提纲,打个腹稿,做到方向明确,胸中有数,为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3)做完试卷或练习以后,还要将各个题目和答案对照进行系统检查,发现错漏之处,及时加以修改补充.总之,无论解答哪一类题目,者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据题回答,切题解答,既不要下大包围,更不能丢三拉四.例如: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只需答出大陆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三大特征,并简述其表面的主要标志即可;若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 为什么 ”则不仅要答出上述三点,还要从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这三大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胸中无数,提笔就答,想到哪点就答到哪点,势必造成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不得要领,或颠三倒四,重复遗漏,层次不清.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
初二地理组
王凤
根据文综组和初中部的整体工作安排,本学期我将紧紧围绕小单元教学、课题研究、教材研究、社团活动这四个方面对自己本学期教学工作进行安排。
一 小单元教学的尝试(课堂、教材研究)
所谓单元教学,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课或两课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整个单元的所有相关知识点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我准备开始初步尝试小单元教学。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二地理的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中国区域地理的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章:
第一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二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三章 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五章 建设永续发张的美丽中国
通过对整本书的研究,我觉得本学期尝试小单元教学的可操作性非常的充足。对于小单元的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体思想是——总分总
所谓的总——即通过学生自学学习整体感知本章的内容,尝试着自己把握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本身先有一个的明确的定位,自己在未来的学习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那节课,自己学习起来可能比较吃力的又是那节课。
分——在学生整体感知本章内容的基础,再以小节教学的形式,对本章的章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本章内容再次进行深入的学习,掌握并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从而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总——在深入学习完本章节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梳理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一些相似或者相同的案例,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理解,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学会举一反三。课时安排
对于小单元教学的安排,我本学期计划是:每章教学结束后,利用一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对本章的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形成属于自己的地理
思维。
教材研究
在对本教材研究的过程,教师本身也必须时刻将小单元教学的思想贯穿始终,备课过程中将每节课的知识点系统的联系起来,同时在学案和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所体现整体化思维。二 深化思维性教学
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我将继续坚持思维性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1)学案设计
本学期的学案设计我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的内容,目的是保证班级内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预习整体感知完成;另一部分是拓展延伸,目的是对于班级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提升,知识的拓展。(2)课堂
课堂的整个操作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内容,整体感知,然后在花费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仔细研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的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就是课堂展示,这学期为了更好地激发初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我采取激励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上黑板画中国地图并在中国版图能够准确的划分出四大区域以及区域内的地形单元,通过画图,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寓教于乐。
在展示的过程中注意问题的设置,步步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完整的表达,并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调动知识的能力 三 课题研究的推进
在上一学期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这学期我将继续进行上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本学期我将继续以课堂为依托,教材研究为载体,社团活动为辅助进行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1-4周):确立课堂模式,初步尝试小单元教学,明确优缺点
本学期,我们地理的课堂教学模式紧跟文综组的步伐,做到以一单元进行一次小单元教学,教师提前一周确定单元教学的主题、模式,课堂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从而确保小单元教学的高效进行。
第二阶段(5-11周):针对于小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寻求突破口,并通过同课异构的模式进行实践,录制相关
视频,收集教学案例等,留下相关资料,并整理课题资料,对上半学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梳理总结。
第三阶段(12-16周):推进、深化阶段,通过期中学情检测等手段,反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优缺点,并通过公开课、申报课对课题在研究改进。
第四阶段(17-20周):收集资料,汇总上交 四 社团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本学期将成立由学生组织并开展的课间兴趣活动,把周末自主学习活动与学科兴趣社团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1、第一阶段(1—3周)召开文综课间兴趣社团成员会议,调整社团负责人,安排社团活动。
(1)为了使社团活动能有效衔接,这学期,社团中拟在初一增加副团长两名,其他部门各一名负责人。
(2)本学期为了使社团活动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活动的实效性,初步安排为分组进行,初一政治、历史、地理,初二政治、历史、地理分成六个组,每组负责一周安排活动。
(3)每次活动要求结合周末自主活动,提前安排,体现学科特点。
2、第二阶段(4—10周)由学生组织开展活动,保留相关照片和视频。
3、第三阶段(11周)在学校范围组织一次大型的文综兴趣活动展示。目前暂定为《一站到底—初中版》
4、第四阶段(12—17周)由学生组织开展活动,保留相关照片和视频。召开社团负责人会议,总结本学期社团活动的经验,以改进工作,为以后社团活动开展打好基础。
本学期的社团活动主要由我负责,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力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并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五 本学期应达到的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使学生知道并深入了解中国的地域差异,从位置、分布、联系、差异、环境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学会分析一个区域,并能整体化的将各个区域能够很好地联系起来,并能进行对比分析。学会分析现象,总结规律,归纳方法。通过课内阅读图片和文字、观看多媒体课件,课外搜集资料等途径感知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通过分析、归纳来总结区域的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3学会运用原理,分析新区。运用已经获得的某区域地理的原理,对该区域的一个局部的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4学会多维比较,理解联系与差异。既包括不同区域的比较,也包括区域内部的比较。
5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区域地理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区域内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区域之间的合作等,这些都需要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六 个人成长目标
1每月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或研究心得;坚持将课堂中灵光一闪的精彩记录下来 争取每学期至少开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 3勤于反思,完善自我。
在反思中,我学会了理性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像探索的科学家,不再只是辛勤的耕耘者。教师的成长仅有“经验+反思”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实践”,因为改革最终将发生在课堂上。我也将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学校积极贯彻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争取在新课程与校本的培训和实施中提高新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研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争取做到在“做中学”。
4、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
精心备课;有教案、不迟到、不提早下课、不拖堂等;尤其要多关注后进生,本学期采用“一帮一”以优带差、小组竞争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切实促进后进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制作
( 1) 地理实验的设计。选择合理的知识点设计实验, 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点。高中地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教学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地理实验又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 很多的地理原理无法用实验的手段得以揭示, 将地理实验过于理想化, 实际的实验现象可能并不明显, 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或者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不能科学揭示地理原理。这个就是地理实验的难处。物理、化学实验的结果基本都是可以预见的, 对于什么样的试剂滴入酸或碱中出现颜色的变化, 每个人来做都是一样的。地理实验需要不断改进,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2) 实验器材的制作。一般学校对地理学科实验器材投入不足, 不能要求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那样, 有专门的仪器和设备, 很多的实验器材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我们的器材制作吸收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本着简单、廉价、容易获得等原则, 特别鼓励对废旧物品的利用, 既减少学校投入, 又能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实验证明, 部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非常强, 制作出来的实验器材非常精美且具有创造性。
二、地理实验课程的主体参与与合理评价
在地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到一个很多地理老师都关注的问题:就是实验课上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较低。一部分同学在操作, 另外一部分同学事不关己地看着。这样的情况我校也存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通过找学生谈心、开展问卷调查, 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不外乎几个原因。
( 1) 实验分工不到位。教师在实验课之前要对班级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 一般为3~5人, 人多了一部分同学就没有机会操作。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以由教师指定, 小组成员的组成要搭配好, 并通过协商分工, 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要尽量做到全员参与, 不留离散人员。
( 2) 少部分同学动手能力不强, 怕自己的操作会搞砸实验, 不敢贸然参与。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是确实有, 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 鼓励他们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实验允许失败, 但不允许放弃, 让他们从别人的身后走到台前, 体会成功的感觉。
( 3) 极少数同学缺乏正确的态度。对于这部分学生, 教师要耐心对待他们, 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地理实验课堂之外, 可以通过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力, 慢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树立优秀模范加以鼓励。
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 也要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 通过培养对地理实验的兴趣, 让学生爱上地理学科。
三、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
要实现地理实验课程的常态化, 要做的工作很多。教师要将地理实验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在编制教学案的同时, 要将实验部分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在学案上, 没有实验课, 这一部分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要让学生重视地理实验, 积极参与地理实验。
本着“先做起来, 慢慢改进, 最终完善”的理念, 一年来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实验设计与器材的初步积累工作。实验设计和课程开设成功后, 我们将实验的设计、器材的制作、操作步骤、实验注意点、实验结论等相关内容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 作为下届学生实验课的参考; 能够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分类保管, 以便下次使用。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繁杂的。但是一个周期下来, 可以为今后的地理实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是值得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建构主义
《初中地理新课程论》中强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进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谓建构主义理论,就是通过设置真实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环境,在整个任务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及时进行反思。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贯彻建构主义理论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设置具体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的具体照射情况和五带、四季的划分规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好投影仪、合适的地球仪、手电筒和发光的太阳等,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堂讲授,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设置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使学生在可观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地理,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植被、气候、河流、地形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理解北方和南方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断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发展的眼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问题,即“你们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什么吗?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地形特征是什么?南方和北方的主要粮食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为什么南方和北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虽然一直被初中课堂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基本分类情况,分析当前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资源呢?在地球上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我国现在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合适答案。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媛媛,呼格吉勒图.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及实验[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陈实,李家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复习计划09-20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计划09-12
初中地理教学随笔06-09
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10-17
如何做好初中地理教学05-31
初中地理分层教学思考探究07-07
初中地理教研活动计划07-22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录10-24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11-19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