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练习课(精选14篇)
(姓名:杨超全性别:男职称:小学高级学历:本科单位:开阳县永温乡万达小学电话:***通讯地址:贵州省开阳县永温乡万达小学邮编:550306)
(文摘: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国、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学习中的遗漏和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要注意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加强对解题的正确指导,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思想方法上作必要的概括。数学教学中,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相当大的比重。但在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练习课教学改革往往被忽视,往往把练习课当作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仅仅做完,讲完了事,基本上一题一题地对答案,形式比较单调。其实数学练习课是让学生从“理解”过度到“熟练”,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由“熟练”过度到能“灵活应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练习课)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相当大的比重。大多数教师对新授课教学较为重视,对练习课重视不够,在公开课和示范课中教师展示的是新授课,专门研究练习课的公开课少之又少,怎样利用40分钟的时间做到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掌握好,同时还要把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拓展出知识的新高度,是对练习课提出的最严峻的要求。在新教材中,练习课的重要作用表现的特别显眼,因此重视练习课的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而且也是必须给予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练习课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精心设计
练习课的设计不能只以学生做了多少道习题为标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要使优生和后进生都有所收获。因此,练习课的习题应该注意:习题要分易、中、难三个层次,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照顾了优生。要注意难题难度不能过大,要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在几分钟内会做,并且使大部分学生在当节课能够掌握。而太难的题目也不适合学生,小学生本身的知识不多,更会使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厌倦数学,这也是一节数学练习课最失败的地方。
练习设计应与教材习题紧密结合。要以教材习题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
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可将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组合和练习形式的改编。在综合性练习当中。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教学实际,需要加大练习量,这时可适当补充有针对性针对或学生容易犯错的习题。课堂练习必须突出重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设计练习。如果练习课只是设计简单的题目,而没有层次性,这样不是得不到旧知识的巩固,对于优生来说感觉无味,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但也不能过于难,要考虑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
二、讲究灵活多样。
1、练习题要注意形式多样,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在我讲《百分数的应用》的练习课的教学中,我出了三道复习题,1、甲数是50,乙数是60,乙数比甲数多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多20%,乙数是多少?
3、乙数是60,乙数比甲数多20%,甲数是多少?通过学生的理解,完成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再让学生对比这三题有什么不同,已知什么量,要求什么量,要用什么方法。一题多种形式。灵活新颖的习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题型要由易到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层层深入的练习设计,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提高。
3、解题方法不局限一种。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解法,只要学生能提供合理的解题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启发学生理解自己的想法。如:乙数是60,乙数比甲数多20%,甲数是多少?提倡学生既可以用算式方法解决,也可以用解方程方法解决。只要合理就可以了。也不能要求学生两种方法都掌握,只要求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就可以了。
三、分清课堂结构,发挥主导作用。
在以往的练习课的教学中,练习课只是“以学生练习为主”,许多教师都以评讲练习,学生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去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节练习课的关键。练习课既学生动手,还要让学生动口去说。练习课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巩固性练习课,巩固性练习课较注重基础练习和专项练习,要结合前一节课或前两三节课内容,做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由“理解”到“熟练”。另一种是综合性练习课。这里讲究的是综合性,练习课注重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并且重视知识发展的综合性练习。使学生由“熟练”到“灵活应用”。
因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体现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巧妙导语上。教师应当做到:(1)精心设计练习,要以教材的练习为主,而补充练习为辅。(2)讲解练习题时教师的语言巧妙。要用一些比较激励的言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练习课要让学生多动手做,让学生大胆地说,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师只要在中间作穿针引线。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4)要多给机会给后进生去表现。因为后进生的基础差或者是比较懒,给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并且他的能力能达到的练习题。不管他说的对不对,都用一些激励的语言表扬他们。这样可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上一节《组合图形的面积》的练习课时,我只用了一两分钟时间穿针引线,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练去说,这节课我上得非常成功,学生反映非常积极,非常活跃,就是平常不说话的学生都大胆举手回答问题。(5)优化训练,将这节课要学习的几个知识点结合起来设计练习。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实现由基本技能到能力的转化。(6)在练习课的教学中,学生暴露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争取做到新知识在练习课内得到巩固、消化和提高。
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练习设计要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围绕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弱点来精心设计练习,但是练习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设计符合他们实际的必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设计选做题。
其一是针对学生情况选编习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练习,都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其二是针对教学内容选编习题,针对重点、难点内容可设计变式练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考顺序来理解掌握知识要点。针对易混淆知识可设计对比练习,通过对比使学生分清概念间的差别,抓住数量关系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针对学生心理定势可设计混合练习。
五、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习题的编排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难易适中,有坡度但高而可攀,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多层次的练习中前进。习题的层次一般有:
基本题:它是为识记、巩固、再现学习内容而编排的题目,具有再认性。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思路,熟悉基本法则,这一层练习可以是模仿性习惯,起点要低,反馈要广,保证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理解掌握。
变式题:这是一种知识的本质特征不变,而改变非本质特点,以“新”面貌出现的习题。旨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防止僵化和机械套用的弊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综合题:这个层次的习题选编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思维的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新授完“混合运算”之后,针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内容,可安排一堂练习课,选编如下习题。(1)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36-19×7 52;(540-360)÷(18×5);(372-16×9)×3。(2)把正确算式的题号填在横线上。①90-15×6÷3;②(90-15)×6÷3③(90-15×6)÷3 ;④(90-15)×(6÷3)第一步计算“15×6”的算式是;最后一步是求商的算式是;计算结果等于0的算式是。
练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注重突出新意;也不同于复习课,侧重于理顺知识体系,练习课必须从练为主,但“以练为主”并不是一练到底,为什么要练,练什么,怎么练,我们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我们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该灵活地运用各种练习形式,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索、兴致勃勃地投入每一道习题中,有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总之,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吹来了,因此练习课的教学要在实践改革,要在实践中大胆常试,取长补短,使我们在上练习课中更有效率。
一、重视知识的归纳整理, 注重“记忆、理解与踏实”
概念知识的简单重复将是枯燥而低效的, 经过笔者多年的摸索与总结, 我认为如果直接将复习的有关定义、定理、公式等编成练习题, 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复习, 效率将大大提高。此时题目要简单一些, 覆盖面要广, 把一些基础知识组合起来, 重点突出, 条理性强, 使学生看到题目就能想到所要用的概念、定理、公式。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回顾、整理学过的基础知识, 完成练习, 效果比教师单纯地讲述要好得多。
二、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
复习不是简单地重复, 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关键是例题的选择, 通过一道题的学习, 把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彻底讲透, 这样既强化了双基, 又提高了能力。因此, 所选的例题应具有典型性、延伸性、创造性和启发性。
三、及时查漏补缺
复习课最大的问题, 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 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者往往很难兼顾。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一定要有针对性, 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可以一笔带过, 对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内容, 可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
四、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讲解的艺术性
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情境, 激发热情, 可以采用下面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 通过表扬、鼓励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 题目设计要由易到难, 让学生有成就感, 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给学生指导, 让学生自己掌握解题方法等等。通过以上的种种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快乐地学习。
练习课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掌握运用数学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然而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提高练习的实效,拓展练习的功能。
一、要创设一种充满探索和求知的练习课课堂气氛。
课堂设计要让学生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极其巨大,是打开学生学习的一把钥匙。其次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题中培养合作、探索、提问、讨论、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精神.如已知矩形ABCD中,一条直线将该矩形ABCD分割成两个多边形,若两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M和N,则M+N不可能是( )
A.360 度 B.540 度 C.720度 D.630度
对于这道题,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兴趣浓,热情高,积极动脑,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二、练习设计要明确目的,讲解有策略。
传统的练习课,一般是老师出题、学生照做。没有既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本节课练习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因此传统的练习课在很大程度上显得了无生机。练习课更应该注意学生情感的倾注,更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更应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且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题量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我用了去超市买苹果为例:“去超市买苹果,假设2.8元一斤苹果,所花钱数y与买苹果的斤数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它是个什么函数?”“花50元钱买苹果,所买苹果斤数y和苹果单价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它是个什么函数?”接着用“苹果现在的价格是2.8元一斤,经过两次涨价到y元,苹果价格y和增长率x之间是什么关系?”用这三个例子复习了前面所学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
三、练习设计和讲解要有针对性。
练习设计要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围绕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弱点来精心设计练习,但是练习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设计符合他们实际的必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设计选做题。从而让所有学生都有题可做,都有所收获。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给予训练,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学生的练习不用面面俱到的逐一讲解,对错误较少的题目可采用单独讲解,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则采用集体讲解的形式。讲解题目时落脚点不能只是追求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注重方法的传授,分析解题思路,让学生真正的能够得其法,在今后才能举一反三。
四、练习设计要多层次、小坡度,多反复。
练习一般经过模仿、掌握、熟练和创造几个阶段,因此在各个不同的阶段,练习设计要体现现代化,一定要由易到难;如果刚练习时,我们就直接练习高难度的题目,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而由易到难很容易让学生有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还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通过综合练习,积累知识,最终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练习设计要形式多样,注意习题的质与量。
学生注意力是很难持久的,尤其对单一的活动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可以采用填空、判断、选择、匹配、组合、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新鲜感,又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这样不仅能让学习继续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对单一的习题是很容易失去新鲜感的,我们不仅要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更应该去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的练习课上起来才会是有滋有味的,才容易使我们的练习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对手边使用的习题进行删选,不能一讲到底。要选取典型试题,不让学生去做那些重复的、无用的、甚至错误的试题,保证学生做题的质量。在让学生做练习时一定要适量,题量太大,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试想在学生厌烦的心态下,做题质量怎么能保证呢?在题目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再控制好数量,这样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一、教学活动目的:
1、通过了解火灾事件,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自身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从而做到重视安全,珍惜生命。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学会正确使用液化气,煤气,电器,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与逃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3、通过电脑、书籍以及其他各种工具学习,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二、教学活动重难点:
掌握消防常识,学会灭火自救方法,增强安全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一些“消防安全事故”视频。
四、教学方法:
1、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式。
六、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火灾视频,导入新课。
1、展示各种火灾现场视频,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想到了什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惨不人睹的场面?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把所见所闻讲述给同组同学听。)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谈感受以及还在哪见过类似事件。(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火灾的严重危害性,以增强火灾预防等安全意识。)
(二)合作交流,了解火灾自救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特别的棒,当我们遇到火灾时又该怎么逃生呢?
1、小组交流讨论消防安全应注意的事项,火灾扑救的方法,及逃生方法。
2、全班展示。
3、教师总结。(播放幻灯片学习自救知识 及几种逃生方法的总结:(1)、关门求生(2)、测试门的温度(3)、从窗户逃生(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6)、安全出口逃生)
(三)小组内交流讨论发生火灾的原因。
(四)既然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发生火灾的原因,那我们应该做到正确使用液化气,煤气,电器,提高自身的防火意识。
七、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安全教育课别开生面,很有教育意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外延伸:
一、备教材: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导思想,确定课的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因材施教,使学有所获。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做到灵活运用。在武术教学中,要体现 “健康第一”的精神,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要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能力等。每一次课的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模块教学的总体目标以及本次课在本模块的课次等确定本次课的五个维度的目标。每次课的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课的整体结构的连贯性,使课有所依、教学相长,既要进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准备,还要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二、备学生:学生是一节课的主题,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备学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确定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并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三、备学法: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课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强调以
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便会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因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定学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去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生成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方式。因此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
四、备场地、备器材:在备课时要考虑:如何保证学生安全问题、如何充分的发挥、挖掘场地器材问题等。课前提前安排和布置好场地,既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可以制作各种各样小型武术器材等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我们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谈中小学音乐课中的竖笛教学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中小学校的音乐课也由原来的唱歌课开始加进一些器乐教学的内容。
竖笛作为一种音色优美、简单易学且携带方便的管乐器, 开始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作为学校音乐教师,怎样把握好教学内容、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实施教学,是使学生准确、熟练掌握这件管乐器演奏技法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
一、关于吹奏姿势的教学 一般在课堂音乐教学中我们大多采取坐的姿势,教师应要求学生胸部自然挺起,呼吸控制自如。两眼正视前方,不要过分低头或仰头。身体与乐器保持45度俯角为宜。按孔时,两肩自然放松,胳膊不要紧贴在身上,稍微张开些。考虑到今后改学吹横竹笛的方便,一般我们在集体普及教学中大多采用六孔竖笛,在指导学生持笛时应向学生交待清楚,右手的无名指按住第一孔,中指按住第二孔,食指按住第三孔;左手的无名指按住第四孔,中指按住第五孔,食指按住第六孔。按孔的位置是手指第一关节前的部分(手指第一关节的指肚),按孔时手指必须将发音孔按严、按实,否则容易出现按孔不严而造成音孔漏音、发音不准。关于嘴含笛的姿势,教师可以2先示范给学生看,然后形象的给学生讲述:笛头含在嘴中,一般下唇含笛头上端部分的三分之一,上唇含笛头处小于上端部分的三分之一。吹奏时嘴唇两角如微笑状,不要鼓腮。
二、关于吹奏呼吸方法的教学 吹奏的呼吸方法非常重要,其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吹奏的音准与流畅性,在教学时,应首先用比较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呼气和吸气的方法与我们吹竖笛的呼气和吸气方法有什么不同,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呼气和吸气的时间大致相等,但吹竖笛则要用深呼吸,就是用横膈膜着力,即胸腹联合呼吸法。教师可以边讲边练,指导学生练习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为了使学生确实掌握好运气的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吹奏长音作以下两种练习:
1、慢吸慢呼的练习深深的吸一口气,吹一个长音。吸气时要求吸足而不出声,呼气时要求均匀、平稳,时间长而不费力。吸足气就象一只气球打足了气,如果一下子把气全部从球中挤出来就不对了。所以,当你呼出一口气时,在这口气还未呼完之际(约留五分之一左右,这时小腹横膈膜还处在控制之中),即应吸入第二口气。一定要使胸部的活动与横隔膜腹部的运动始终保持连贯,否则,进入吹口的气流就一定不流畅,而且容易出现嘴角漏气、出音尖叫、音色难听的现象。
2、快吸慢呼的练习这是吹奏竖笛时运用最多的一种呼吸方法。吸气时间越短越好,然后,象前一种方法一样,把气慢慢的呼出。
三、几种常见吹奏技法的教学竖笛的音域和其他民族管乐器一样,也能吹出近两个八度的音域。同时也能演奏连音、吐音、滑音、倚音、颤音等效果。就吹奏指法来讲,教师首先教学生学会全按作
5、全按作
2、全按作1三种常用调的指法(见音乐教材上的基本指法表),然后边讲边示范、边指导学生练习,待学生掌握了这几个常用调的指法之后,便可以开始教学生了解其他一些吹奏技法了。
1、关于长音练习长音是吹好竖笛,练好“气功”的基本方法。他对增强嘴的力度和气息的控制能力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在每次指导学生练习乐曲之前,首先进行几分钟的长音练习。练习中要对学生强调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每个长音从起音到结束,音准要始终如一,不能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向学生强调:吹低音时,风门大,口风缓,“口劲”就要放松些;吹高音时,风门小,口风急,“口劲”就要收紧些。这样,“风门”、“口风”、“口劲”三者紧密配合练习,音准就会保持得好一些。第二是要防止漏气。强调吹低音时要求音色圆润、浑厚;吹高音时要求音色清脆、明亮。第三是吹奏时呼吸要自然。练习时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每次呼吸多少,要根据乐句长短而定。一般长乐句多吸,短乐句少吸,不宜过剩或不足,否则会造成呼吸忙乱,影响吹奏流畅。
2、关于连音与吐音的练习在若干个高低不同的音的上方标记一条连线时,表示要将连线以内的音符演奏得连贯、流畅。吹奏技法是将连线以内的第一个音吐一下,其他的音就不再吐且一口气连贯、圆滑的吹完。吐音的吹奏技法是将舌尖紧贴上齿龈,形成阻塞,然后让气流突然冲出口腔,发出“吐”的声音。练习时可指导学生反复作“吐吐吐吐”的舌头动作练习,使其发音短促而有弹性为止。练好了单吐之后,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练习双吐和三吐技法了。双吐的吹奏技法是在发出单吐的“吐”字声音以后,将舌根抬起,紧贴软颚,形成阻塞,然后让气流突然冲出口腔,发出象“库”的声音。练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作舌头的“吐库”两字的吐奏动作练习。要求“吐”与“库”两字的力度一样,不能吐得一个重、一个轻。练好了单吐和双吐方法之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将单吐和双吐结合在一起进行“吐吐库”和“吐库吐”的练习就成了三吐。在练习中,要指导学生一方面多进行舌头敏捷、短促的练习,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和舌头的配合。口风要对准吹口,上下嘴唇不可抖动,防止发出“嘶斯”的漏气声。
3、关于倚音与颤音的练习记在正拍音符左上角的小音符叫做倚音。倚音是竖笛演奏中常用的装饰音,在教学生吹奏倚音时,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是吹奏倚音时不能增加原有拍子的时间。
第二是奏单倚音时,其倚音用吐音演奏,而正拍音不用吐音演奏。第三是吹奏复倚音时,第一个小音符用吐音吹奏,其他的音都不用吐奏,但要吹奏得连贯些,因为几个小音符只占本音时值的一小部分,所以吹得越快越好。
颤音是由一个为主的音与其上方(或下方)相邻的音迅速、均匀、连续、反复交替奏出的一种装饰音效果。记谱中一般用“tr”记号标记在为主的音上方表示。颤音的特点是奏出来的音响效果有波浪形感觉。
是木管乐器吹奏中常用的技法,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示范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吹奏要点: 先放开为主的音孔手指以及这个音下方几个音的音孔,然后将按其上方相邻音孔的手指迅速、均匀、连续反复作一按一开的动作。(如:吹三孔为主要音的颤音时,应将下面三个音孔全放开,然后让按第四孔的手指快速、反复、均匀的作一开一按的动作。)以上是有关竖笛吹奏的一些常用技法及组织学生训练的方法和要点。
作为中小学课堂集体教学,除以上吹奏技法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情况组织一些合奏训练,以此加强音准、节奏的训练及培养其集体音乐活动的能力。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丰富、更加活跃。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师对三维课程目标的渗透, 那么怎样上好物理规律课?首先对物理规律剖析如下。
一、物理规律的分类
1.实验归纳法:从对事物、现象的多次观察、实验出发 , 在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 发现一定条件下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而得出结论, 或建立假说, 再通过实验检验成为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2.理论演绎法 :理论演绎是从已知的规律或物理理论出发, 对某特定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推理, 从而得到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成为规律。 例如, 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
二、具体教学设计分析
由于教师对本节内容价值的理解不同, 因此同一课题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进行教学设计分析。
探究模式1:多种假设并存探究模式应用案例。
发现问题、提出多种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图片展示人推小车, 小车开始运动;停止推动, 小车停止不动。针对这种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小组讨论, 提出猜想:
第一组:提出生活中大量的生活案例, 将问题情境还原到现实生活中, 提出如下假说:物体要是运动需要有力作用到物体上, 没有力作用到物体上, 物体就静止不动。
第二组:分析生活现象, 提出小车不受推力后仍然前进了一段距离这种现象。没有推力运动多远能停下呢? 设计实验, 让小车在不同路面上撤去推力, 进行“比较”, 提出假说: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可以运动, 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也可以运动。
第三组: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中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知识点进行讨论, 根据撤去力小车还运动一会展开讨论, 观察第二小组的实验现象, 再通过“对称类比”, 大胆提出如下假说:有力作用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不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即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 物体一直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小组间辩论分析:
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中, 也能够更加平等和谐地比较小组间结论的优缺点, 最后整体进行总结分析, 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
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进行分组实验:以相同的初速度, 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平面上的运动, 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分析三种接触面阻碍作用力对小车的影响, 然后对这种运动趋势进行合理外推, 得出运动中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得出结论:
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实验验证、推理, 最终说明小组三结论的正确性。这样, 学生更容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探究模式2:“渐进实验———结论”理想实验探究模式应用案例。
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物体在没有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
设计渐进试验:学生设计实验:分别在毛巾、棉布、桌面等表面上, 进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下滑至平面上的实验。在这三种实验中, 要让小车手的阻力越来越小。
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这种现象, 小车在平面上可以移动的距离越来越远。
理想外推:如果小车在撤去推力后阻力减小为零, 则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结论:运动物体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理念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做中学”, 在亲身体验合作学习中得到收获,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 师生关系和谐、平等, 共同快乐学习。
“学会转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的第7课。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来安排的,目的是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语文基本功。本课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说明性文字,第二部分为一幅插图,提示了一个转述的情境。“学会转述”是利用生活中的平常事,让学生转述别人的一件事、一段话,通过听与说双向互动的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本课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教学注意事项。
一、围绕话题
口语交际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话题。我将本课的话题设定为“听清楚、说明白”。从课前交流入手,让学生明白“听”的重要性。课前交流的几个绕口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班长转述完教师的话以后,我又提出问题:“谁敢像班长这样挑战自己的小耳朵和小嘴巴?”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为听录音做好了铺垫。从课前交流到听录音,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主题是听和说。
二、创设真实情境
口语交际的性质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情境性。我在教学中,试图创设交际的“真”情境。如让学生听完录音以后,我扮演班级语文课代表,因为去办公室送作业而没能听见通知,让其他学生转告给我。这个情境创设的效果很好,学生在转告时又复习了录音里通知的内容。后面李响请假,请学生把通知内容转告给李响又是一处情境创设。这里的打电话、发短信、见面转告等情境都是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情况。有了真实的情境,学生表达起来自然而流畅,语言中还带上了生活气息。
三、做好教师示范
在口语交际课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二年级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较弱,因为胆怯、不自信、怕说错话,多数学生面对陌生的内容和话题不敢开口说话,在课堂上很难达到互动交际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存在没有良好的交际习惯,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表达时结结巴巴,语病较多等问题。因此,教师恰当地示范在学生口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会转述”这一课,我采取先和学生示范打电话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打电话转述事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然后让学生选择情境自己表演,学生有了依托,表演起来绘声绘色。
四、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互动起来,不仅取决于交际情境的创设,更重要的是强化师生的角色意识。我在教学中先后扮演了语文课代表、打电话给李响的同学。我的表演让学生看到,进入角色很重要。学生在表演时也在进行角色转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他们主动交际的欲望。
另外,互动性还体现在评价上,对于每一次的交际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思考,能够适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发表意见。
五、提升学生语言水平
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如转述时要听清楚内容,说话要响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听到;说话要文明有礼,尊重别人才能让别人尊重你。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懂得了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这些做法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为本的教学理念。
六、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新课标指出: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只有无拘无束,学生才会乐于交流。本课先是练习简单的绕口令转述,然后是课本内容的转述,最后是故事的巩固。由一句到一段,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练习听和说的技巧,大胆地与人交流。
七、强调生本意识
从课前交流到课堂上学生的表演,我都尽量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并且发展学生。如“学会转述”的重点就是要听清楚、说明白,在表达交流时还要有礼貌。对于这些重难点我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好的师德,责任心。教学语态外,还要学会如何上课。其实要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要注意一些技巧和平时的经验积累,不断吸取,观察,体验,准备与交流。因此,我想要上好一节课应该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正确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不明确,那它的环节设计的再好,也是空于一谈,所以,要上好一节课的首要条件是:目标明确。
二.能根据幼儿实际有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突出注意点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千变万化,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有浅入深,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用不同的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操作及运用。“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它是我们学习后段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难点”包含两层意思: 1.是幼儿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2.是幼儿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掌握了它就如同掌握了一把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想要突出重点,我们就应该在教材重要部分,花时间,下功夫,让幼儿真正理解并掌握它。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课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形式。它不同中小学上课,它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这时期的幼儿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好游戏是他们的特点。但由于幼儿年龄小,活动能力有限,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没有目的性,只是凭兴趣,觉得有味就听,没味道就不听也不看。所以很多教师都会觉得幼儿园的课不好上。针对定情况,给幼儿上课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游戏法
因为游戏使幼儿轻松愉快、毫无负担,很容易被幼儿接受,所以上课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选择不同游戏。如:在语言课、数学课中选用智力游戏,在音乐课的时候,不是枯燥的教他们唱,可以让幼儿边做律动边唱歌,在上语言课的时候,可以边讲故事边做些肢体动作,如:兔子跳、猫走路、青蛙跳等等,使幼儿学会各种动物的行走方式,在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来理解,加深故事内容。
二、观察法
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观察,观察可丰富幼儿感性经验,扩大眼界,发展幼儿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的认识是从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观察法是幼儿园上课的有效方法,也是幼儿园上课的常用方法。因此,在上课前,根据教学要求,做好观察前准备,包括: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拟定观察计划、创设观察的环境条件。观察开始时,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引起观察兴趣,也可提出一定的思考问题来引起幼儿观察。观察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势的指导作用,启发幼儿从不同方面去感知观察对象,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语言描述观察的对象,允许幼儿相互交谈,然后进行指导。在观察结束时,要总结观察的印象,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也可运用文艺作品,如歌曲、儿歌等,巩固所观察到的知识。
三、操作练习法操作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幼儿通过多次动手练习,从而使他们巩固地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操作练习法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方法,它不仅能使儿有效地吸取和掌握知识技能,面且能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认真工作等良好品德和习惯。首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教师必要的示范,幼儿练习时,教师加以指导,及时纠正错误,以保证练习活动的质量。练习时可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并逐步提高要求。练习时间的间隔应由密而疏,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以提高兴趣。当练习产生疲劳时,可适当改变练习的方式。当操作完毕时,教师要及时检查、评讲幼儿练习的质量。如发现错误,应即时纠正。在平时各项活动中要让幼儿多练习,在游戏、劳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有计划地指导全班或个别幼儿进行练习。总之,上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各科教学目的、内容及幼儿年龄特点、实际水平适当选择灵活运用。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
由于上课的过程是一个有情感参与的认知过程,教师在运用各种方法时,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以身作则是教师对幼儿配合默契的一种潜力,是运用各种方法取得成功的源泉。在课堂中教师应使幼儿的学习处于愉快之中,以便幼儿更有效地学习。一节课能否吸引幼儿,取决于它的设计是否新颖怎样结束一堂课是值得重视的,很多教师不注重结课,上课讲到哪就算哪,匆匆收场,虎头蛇尾,影响教学效果。平时,我们结课常用小结,活动和作业布置等。上课要有良好的开端,也要有完美的结束,要善始善终。完美的结束不仅保证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同时,也能令人回味无穷,留恋往返。总之,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的,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也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无论怎样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反思。
反思让我们在失败中前进,反思使我们锦上添花。所以上好一节课对于每一个老师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
如何上好一节语言课——“名、特、优”教师教学展示观后感本月,我有幸参与了武汉 市实验幼儿园首届“名、特、优”教师教学活动展示的活动,其中小班语言课《月亮的味道》 让我印象深刻。听完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孩子们上完这节课都非常的高兴。我想,不管是 什么内容,带给孩子最直接的是情感的体验,快乐就好!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进入了 角色,当老师说谁想尝尝月亮的味道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的想去尝一尝月亮的味道。整个教学活动中充满了童趣,教师淡化了教的痕迹,让孩子很主动的学习与感受。这节课 是以故事作为载体的谈话活动,教师以轻松愉悦的语调来与孩子们交谈,孩子们都很放松,在教师的引导下都想说都敢说都会说。我想,这就已经达到了上这节课的目标。
《月亮的味道》是一个绘本,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教师很善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对于孩子来说,吃,也许就是她或他最感兴趣的事了。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很兴奋,在让孩子享受语言学习带来快乐的同时,故事还让孩子们懂得了团结协作的艺术。在这一节课中还涉及到了其他领域的内容,例如:
1、什么东西是像月亮一样圆形的,是什么味道----经验整理、思维流畅
2、小海龟想尝一尝----行动
3、自己做不到----请别人帮忙----社会
4、动物一个个叠罗汉----部分和整体----数学
5、小老鼠掰下一块月亮给每个动物尝一尝----分享----社会在听完这节语言课后,自己有很深的感触,教师要想上好语言课,自身就要有比较强的语言功底。
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又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知识不仅指数学事实而且包括数学活动经验,并且特别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实现知识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导学生激活经验,促进学生提升经验,使经验的构筑与知识的获得溶为一体。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情景导入,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知不觉的会接触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首先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如:郑老师便以学生喜欢的“俄罗斯方块”做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即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容易从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与学习。
二、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条件。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图形拼组、面积和面积单位、各种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是学生对于面积的真正内涵,尤其是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比较,还是处于相对模糊的认识阶段。本节课郑老师通过让学生数方格、重叠、割补转化等方法,来比较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少。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操作、辨析,使这些方法更为清晰,学生更加熟悉,并能够熟练掌握这些解决实际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巩固环节,让学生进行经验的迁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书本上许多抽象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一系列数学体验。如:郑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问题呈现以后,不是急于让学生讨论,而是在学生积极思考下的合作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间彼此启发,采取各种方法,得出的多种多样的结论,使很多孩子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引发反思,进行经验的迁移,碰出智慧的火花。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贴近生活的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自己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觉和策略解决问题。一个好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情景中确定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开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从而获得新知识。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热热身”的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先让学生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向左弯弯腰,向右踢踢腿,向上拍拍手,向下拍拍手,然后让学生说出活动中用到了那些方向词语,最后让学生猜猜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之间发生的联系。
四、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中渗透数学知识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对游戏、玩具都非常感兴趣,也乐于观察、思考。教师应该学会在游戏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学生做风车为诱饵,先进行一些图形特征的教学,诱使他们不断地折纸、观察,为后面的动手实践做好铺垫工作。在做风车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一个长方形怎样变成正方形,一个正方形怎样变成四个相同的三角形,以及一些图形拼组的知识。
整堂课以玩为主线,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动手实践能力、无形中渗透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对图形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五、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六、课堂上适当的表扬奖励学生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先要了解复习课的类型
在上复习课之前先要了解本节复习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及范围,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合适的课型,比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复习,侧重学生对法则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而几何部分知识的复习,则以侧重学生对定理定义的理解运用。所以在课型的设计上,要选取不同的课型,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二、要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在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无论以何种方式,教师都要以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提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有准备地完成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才不会毫无目的,迷失方向。
三、合理设计习题类型
复习课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可行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挑选例题和习题,对于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习题的难度要适当提高:对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习题难度的选择要有层次,既要照顾基础较弱的学生,又要使能力较高的学生得到一定的提高。对于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教师应做适当点拨,积极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课堂效果心中有“数”
复习课中,教师必然会安排充足的习题,教师也会对学生的习题进行适当的点评。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点评,对于学生整堂复习课的效果至关重要。哪些要详讲,哪些只做点评,就要心中有数,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平时检测或作业批改中的积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巡查学生答题情况时收集得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做题时要勤巡视,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心中有数,才能做到精讲多练,甚至精讲少练。
五、激发课堂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复习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高训练的课,所以很多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犹如吃剩饭,没有兴趣,更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再好的课堂学生不配合,也是徒劳,没有任何效果。只有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所以,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复习过程中来。比如,课前给学生安排复习准备任务,对有不充足的地方教师也不要马上纠正,而是在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放手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讨论,相互纠正补充。然后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学生存在有质疑性的问题,要给予展示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解答和指导。这样,学生整个复习过程动手、动脑、动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更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实现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做好总结反思
(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延川中学邮编:717200白江平)
摘 要:每当我自己讲公开课或者听别人讲公开课时,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几点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学习;课堂
一、明确教育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
二、改进教学理念
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
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
思路新——即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投影机教学已经是普及的电教手段,具有简单易行、生动形象、图像清晰、色彩艳丽、可静可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很有好处的。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人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公教学法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形式新—— 语言.板书和教风要灵活,少死板。
1.语言美。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进行交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做到:(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3)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世。(4)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总之,语言的表达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练。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与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课后要及时小结语言运用的成功与不足。应该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锻炼。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2.教风美。教学中注意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各类问题,特别是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从小受到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不同问题的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教学中能够欣赏学生,能够适时地鼓励学生。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成功或失败的情感体验的氛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
3.板书美。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画出的几何形体、简笔示意图,以及配合教学的需要粘贴的纸条、挂图等都属于板书。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语言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成功的板书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构思出来的。有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犹如一份微型教案;有的眉目清楚,展示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的形成与推导过程,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有的画龙点睛,揭示规律,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要注意;(l)注
意板书内容的整体性。(2)注意板书内容的概括性。(3)注意板书内容的条理性。(4)注意板书内容的直观性。
四、优化课堂教学
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和谐氛围,注重参与式教学
在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法指导
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以至融会贯通。
3.合理设计习题,有效提升知识
练习设计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编题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前进。
文课
怎样的一节课才算好课呢?我认为: 一节好课是将简单发挥到极致的课。
一节好课是将教师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尽情展示的课。一节好课是平实中闪烁着亮点的课。
一节好课是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发展变化的课。一节好课是动静相宜,静中生慧的课。
一节好课将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高度整和的课。
要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我就从五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面对儿童,我们要深入浅出
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课堂阅读要放松
首先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才有好的教学实施。那么如何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呢?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他说人生是一道风景,我们要慢慢地欣赏,慢慢地品味,读书更是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最能打动自己是什么地方,产生第一感觉。一句话,就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是一种放松的心态阅读。
三、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
四、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
这 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学生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们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说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例如,我在授《观潮》一课时,我通过播放声音,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就这样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教师在展示课文的意境,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种形式。3.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 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的内涵,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学生动情之时,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五、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在习惯思维中,第一课时没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读课文,理文脉,教一点文本,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有幸参加前不久在扬州举办的江苏省第六届“蓝天杯”小语会课观摩活动,感慨良多,如何教好小学中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现粗浅地谈谈。
一、引导学生读充分。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于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于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
与于老师坚持带领学生充分初读课文的做法相比较,当前教师基本上做得不到位。他们一般要求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也安排检查读课文环节,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都设计了指导朗读重点句段的环节。整个看下来,在一堂课中,学生读课文的遍数最多的不到3遍。学生没有充分阅读课文,被叫学生读书效果一般,还有部分学生读破句子、读得不正确,以致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学生答非所问。教师本想避免学生花在读书方面的时间多了,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实则得不偿失。因为没有让学生充分读,读充分,使得教学活动跌跌撞撞,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须讲究。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趣味,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因此,教师都重视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设计问题除了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层次和心理接受程度。设计一些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提倡问题带有开放性,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教师课堂应避免提问次数过多,问题过碎,过于简单。如一位教师教《螳螂捕蝉》,为使学生得出吴王固执的特点,在学生读过课文第1节后,设置了以下问题:
1、“固执”怎么理解?从哪里可以看出?
2、“处死”怎么理解?
3、“死命令”怎么理解?不可更改的命令是什么?
4、大臣的劝告有理由吗?成功了吗?
5、由此可见,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之下,学生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回答,气氛开始热闹起来,但留给听课教师的感觉是华而不实。《螳螂捕蝉》是六年级课文,六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抓住关键词理解句意的方法,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我来为这一部分内容设计课堂问题,就提一个问题: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学生思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问题反馈时,也能相机强化学生扣住关键词理解句意的意识,培养学生品词悟句的能力。
三、课时衔接须明确。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扫清字词这个拦路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衔接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般在第一课时里教学一部分内容。这里的一部分内容的定位要准确,不能失之偏颇。依笔者的教学实践,第一课时所要涉及课文的一部分一般选择第一段文本,学完后,便抛出一个与后面文章有关的中心问题,激发学生课后预习,实实在在地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笔者也看到了另一个情况。再以《螳螂捕蝉》为例,教师在第一课时里就引导学生跳过课文的前几节内容,直接学习第9、11节,这两节分别写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及故事蕴含的意思。通过精读教学,学生都能明白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的祸患的道理。事实上,这已把这篇寓言故事所要阐述的深刻道理揭示出来了,也就是已经突破了这一课教学的难点。既然这样,那还要第二课时干什么呢?
四、讲练结合促有效。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即要求我们分配好时间,做到讲练结合。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练习不能停留在训练朗读课文上,还可以安排练习写字,练习仿写精彩语段等。试想,我们每一节课里,都能进行扎实有效地动笔练习,何谈学生写不出工整美观的字,写不出文笔生动的习作来。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练习环节应该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等学完课文再带领学生练习。这与不少专家、名师倡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动笔” 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就难求第二课时的精彩。这就要求我们虚心探讨第一课时的教学问题,搞清楚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从而上出与第二课时同样精彩纷呈的课来。
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小学 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看出小学 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仅从四个方面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今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充满激情呢?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
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例如,上课时称呼学生为“孩子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是一种爱;用一种爱的眼神去鼓励学生学习这也是一种爱;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请,这也是一种爱……
总之,我希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何教好小学高年
级语文第一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听后有感
溧城中心小学 萧萧秋月 今天,我有幸听宋月华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收获很大。宋老师年纪轻轻,敢于挑战,课堂效果有声有色,使我想了很多——
在习惯思维中,第一课时乏味了些。第二课呢,可以重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教好小学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结合宋老师教学的实际,现粗浅地谈谈。
一、引导学生读充分。
“书不读熟不开讲”宋老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也是这样做的。课前,宋老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其中一点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课始,他拿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读课文,保证每个学生最少读3遍。然后,挑战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每一句、每一段。
二、随文识字,随文解词
逐节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时,进行随文识字解词,识解的字词必须是学生不会不解的。真正做到解惑的效果。
宋老师在课堂上的识字解词教学非常扎实有效,解词方式不拘一格,难解词语采用选择词义;难写字,让学生自主想办法记形,如“虐”学生自用拆字法,“虎”字头下张开爪子,爪牙向外才能更好抓住猎物,所以雪子底朝外,多有创意的识字法!
遇到新词,学生的灵活运用非常重要。课文三四节中有许多生涩词语,宋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基础上,又进行填空练习:()的原野()的山峰()的蓝天()的青山()的原地„„灵活运用式的练习后,再让学生去发现所填词语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三四小节的意思:青海高原环境恶劣。
而易解词语忽略不提,真正做到解学生不解词语!
三、整体回归,理清脉络,感知内容。明白课文写什么?
逐节的检读课文中,词语解惑了,节意感知了。那么对于整体回归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也是迎刃而解。学生的对课文的脉络梳理水到渠成,所以宋老师课堂上的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也是顺畅而下。
四、课时衔接须明确。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扫清字词这个拦路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精读文本打下基础。宋老师为了更好地衔接第二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学完后,便抛出一个与后面文章有关的中心问题,激发了学生课后预习,实实在在地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五、讲练结合促有效。
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教师讲的时间,节约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即要求我们分配好时间,做到讲练结合。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练习不能停留在训练朗读课文上,还可以安排练习写字,练习仿写精彩语段等。试想,我们每一节课里,都能进行扎实有效地动笔练习,何谈学生写不出工整美观的字,写不出文笔生动的习作来。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练习环节应该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等学完课文再带领学生练习。这与不少专家、名师倡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动笔”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练习课】推荐阅读:
如何上好一节英语写作课07-15
如何上好第一节地理课07-16
如何上好高一数学第一节课06-02
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总结材料10-04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06-20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体育课05-29
如何上好一节作文课05-28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05-30
如何上好一节初中美术课05-25
如何上好讲评课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