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收费标准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九年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共8篇)

九年义务教育收费标准 篇1

一、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凸现的是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它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极具时代性的理念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而提出来的。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关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研究的课题,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发生的潜移默化。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再见吧,亲人》这样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我们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会抓词抓句,体会课文重点。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这样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三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新型玻璃》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商品促销‛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训练学生用说明的方法来表达的能力。再比如,学完《长征》一课,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室里观看长征之路的录象,阅读有关红军的故事,在网上找找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等。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试析‚语文素养‛结构

一、困惑

新课改实施三年多了,‚语文素养‛是什么,依然是一线教师无法直面的内容。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但未能澄清语文素养的要素是如何确定的,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具体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怎样从语文素养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这些疑惑,导致了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只能依据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句话对语文素养作简单理解。而对于知识与能力要达到什么程度,过程与方法要学会哪些,情感态度要培养什么则难以更精确把握。老师们更多的只是跟着感觉走,不知三个方面如何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因此,要真正消解对‚语文素养‛的困惑,使一线教师能更为明确而清晰地认识和把握语文素养,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必须澄清三个问题:课程目标为何从三个维度设计,三个维度间的关系如何以及语文素养的结构怎样。

二、明晰

作为课程目标取向的语文素养,必须根据‚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这一基础教育课程价值观进行定位。这就必然要求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语文素养的主导取向。而在经验学习中,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绪过程的统一,是思维与行动的统一:学习者的需要、动机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相辅相成的;学习者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及其操作能力(行动能力)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因此,把情意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领域(理智知识和能力)加以整合便成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质,这两方面也成了语文素养结构的第

一、第二维度。

在知识与能力维度中,理智知识是‚概念原理知识‛与‚过程方法知识‛的集合。前者表征一门学科的探究结果,后者表征的是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但在我国传统的课程知识观里,承认和强调的只是前者,而忽视、排斥后者,使学生的理智过程与整个精神世界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此,新课标中为了突出过程方法的知识而将之从‚知识与能力‛的维度中抽离出来,形成第三个维度:过程与方法,以资强调。

因此,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取向并不是并列平行的。如图1所示: 根据三个维度结构,本文认为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品质三部分。

形成如图2结构:

三、语文素养结构内涵

(一)语文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具体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又称为信息性知识。这类知识的特点是种类繁多,知识间联系性差,迁移性差,一般通过记忆获得。语文陈述性知识可分为静态语言知识和动态语文知识(语用知识);我国传统语文课程中所明确的主要是静态语言知识。如在新课标中,这种知识包括汉字知识、发音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实用文章的表达方法知识等。而动态的语用知识,如语境的知识、语言成分的知识、选词炼句的知识、语段和语篇的知识、语体的知识等还没能真正引进语文教学,至于如何使用更无暇顾及。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主要用于对外办事的实际操作,也称方法性知识。这种知识可以为实践技能的形成定向,直接指导技能的练习和形成。语文课程需要养成学生多种言语技能,因此,也就需要有多种相关的方法性知识来指导这些技能的练习。如:如何品评和选用词语,怎样辨识和选择句式,怎样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意义,如何搜集和处理信息,怎样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如何观察大自然等等。有效的语文课程应该对这些方法性知识都有所交代,以有利于在言语实践中养成熟练的技能。以方法性的知识来审视当前的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它还是比较贫乏的。

策略性知识是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指依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的知识。它实质上用于调控认知过程,因此也叫过程性知识。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策略有:识字策略、写作中生成语境的策略、假想读者的策略、选择语料的策略、言意转换的策略、组成语篇的策略、言语创新的策略、阅读中感知语言的策略、还原语境的策略、联想意义的策略、全程阅读的策略等。因此,用策略性知识来审视,我们又可以发现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存在大量的空缺。

这三类知识共分三个层次。从结构内外层次上看,语文信息性知识处在外层,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疏松,而方法性与过程性知识处在内层,越向内,知识间的联系越紧密:从迁移上看,信息性知识处于外层,几乎没有迁移性,方怯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处于内层,越往内,迁移性越强;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看,越处于深层次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越紧密,即语文能力与其拥有的语文信息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不大,而同其方法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有密切的关系。语文知识在言语活动中,具有直接的工具性作用,它是语文能力‚运作‛的对象,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容易得到、也容易遗忘的特点,故语文知识处于语文素养结构的最外层。

(二)语文能力

所谓能力,就是完成——种活动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那么语文能力就是指完成语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语文活动就是语言运用的活动。简单地说,语文能力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运用的过程主要靠语感,因此可以说,语文能力在个体素质能力结构中的心理特征就是语感。

语感是个体认知结构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快速、直接进行言语构建的能力,其本质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

首先,语感是一种言语的建构能力。建构是指主体在把握客体时用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来解释和说明客体,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言语主体吸收言语材料的信息必须与言语主体的语感图式相适应,同时这些被吸取的言语信息又反过来调整改造主体的语感图式。言语主体如果真正把握了一个言语对象,也就是在他的感知中出现了一个以这一言语对象为蓝本的新的整体。这是言语主体的语感对言语对象进行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构。这种组织和建构通常表现为两种:主体的语感图式同化言语材料、主体的语感图式顺应言语材料。因此,建构的实质就是通过主体语感图式的同化和顺应功能使主体与言语材料由最初的不平衡过渡到逐步稳定平衡,从而把握言语材料。这就决定了语感的生成不是完成于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完成于学生自己的建构。

其次,语感的最基本特征是直觉性。直觉并不是‚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恰恰相反,它是‚逻辑思维的高度浓缩‛。语感直觉思维并没有超出人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思维的一般的认识过程,但语感是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回到感性和经验的层次上。这不是简单的回退,而是在理性和思维的基础上实现的理性直觉和思维直觉。理性和思维的内容退隐到幕后,沉降到底层,成为一种蕴含在言语直觉背后的深层的内容。语感之所以在简明直接的形式中能够实现深刻丰富的意义建构,微妙之处就在于这个由理性到感性、由思维到经验的过程。当然,这种语感直觉的产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长时间言语活动体验的稳固积累息息相关。

再次,语感须在语境中形成。语境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语感体现于言语活动中,而言语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受动机支配而表现于外的活动。言语行为的本质是合于目的。所以要真正理解言语材料,不但要弄清按一定语法规则说出的音义结合的话语的字面意义(话语行为),而且要弄懂包括说写者言语目的和情感态度在内的话语的实在意义(语外行为),还要顾及话语在听读者那里产生的实际效果(言致行为)。而无论是传达还是接受话语的实在意义,都不能脱离语境。语感的语境性决定了语言学习不能脱离语境,过去那种机械背诵字词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之所以无法培养语感,就是因为无视语感的语境性。

最后,语感是个体化的,以个体以往的社会和语言的经验为基础的。语言的差异必然导致语感的不同。即使同操一种语言的人,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所属的民族、所生活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走过的生活道路以及其它千差万别的影响,他们赋予语言的意义,或者说某一言语对象所能唤起的感受经验,也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个性的烙印。因而语感具有鲜明的个体性。这便决定了如何选择适合学生语感图式的言语材料、如何拓宽学生的生活阅历、如何熏陶学生的情感这些问题是语感培养所必须注意的。语感相对于语文知识而言,比较稳定,它在形成过程中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但是,它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消失‛。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运作上,故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结构的中间层。

(三)语文品质 语文品质是语文素养结构中情意因素的统称,它是整个语文活动的‚动力一一维持调节‛系统。语文学习的欲望靠动机,语文学习的习惯靠养成,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靠意志,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靠情感支撑、靠态度保证。

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言语活动的特殊倾向。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地听说读写。同时,它也是确立正确语文学习态度的开端。

语文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原动力。它的作用是使学生的言语活动得以激发、维持和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从外部客观条件(诱因)和内部心理因素(内驱力)两方面考虑。因此,更新语文课程知识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将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语文学习动机。

语文行为意志是一个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某项任务(如听说读写),以实现语文学习动机的心理状态。它是调节、控制言语行为的内部力量,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特点。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固的个体内在结构,是调节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由此可知,态度是以个体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态度,实际上就是学生对语文的高级情感。它具体表现为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上;具体表现为高尚的道德情操;表现为良好的审美情趣。它将有利于完善语文课程目标,增强语文学习效果,渲染语文学习气氛,提高言语活动的质量。

总之,语文习惯、语文动机、语文行为意志、语文态度这四大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标示着言语主体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的个性特征。(四)语文素养结构的动态生成

语文品质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比较起来更抽象、更稳定,它对言语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动力性功能,故处在语文素养结构的中心位臵。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品质三者构成了语文素养的有机整体。根据这一认识,本文提出了语文素养产生机制的模型及结构如图3。

图中的行为空间是由个体素养所决定的个体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或问题)的空间的总和。人的行为空间是有限的,圈内代表个体能够达到的行为,圈外代表个体能力达不到的行为,即未知世界。语文行为空间实际上便是听说读写的空间。空间越大,意味着语文素养的能量越高,语文水平越强。反之则说明语文素养的能量越低,语文水平越弱。而听说读写行为空间的大小则是由语文知识、语感、语文品质共同决定的。从知识结构上看,听说读写可以看成是一组相关知识的‚组合体‛,当个体语文知识能够‚组合‛成某个知识组合体时,听说读写行为便产生了,语文知识是听说读写行为的‚原材料‛;从能力结构上看,听说读写是探索答案的过程,是个体语文知识的排列、组合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自动完成的,是需要语文能力去支持,需要语文能力对知识进行‚运作‛的;从语文品质结构上看,听说读写是语文品质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的激发和控制过程。语文品质是听说读写行为的开端和动力,因而在语文素养结构中,它处于核心的位臵,具有定向、动力和调节的功能。由语文品质‚激发‛相应的语文能力,再由语文能力因素去建立个体内部相关语文知识间的联系,通过语文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外化成具体的言语行为。这便是听说读写行为产生的本质与机理,如图4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品质同等重要,三者缺一不可。是这三者的乘积决定了听说读写行为空间的大小。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结构设臵必须符合三者之间的平衡性、互补性和敏感性要求。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品质三者是平权的,对行为空间的贡献是同等重要的。三者缺一不可,一项为零,行为空间就为零。

个体语文素养结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某一因素存在一定缺陷时,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由另一项长处来弥补,如我们常说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便是互补性的体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品质三者尽管对听说读写作用是平权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三者对行为空间的大小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存在一个‚敏感项‛的问题,即最弱的因素,它的变化对行为空间的影响最大。

四、启发

语文素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以‚语文品质‛为核心动力的运动系统,对它的深入了解将启发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为什么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倾向,课堂效率低下或高效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应该在哪些环节着力最能提高教学效能等等,这将引发教师更深层次的对自身素质的反思: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与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否对应,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与增补,以尽快融入新课改,实现理念与实践的转化。这样的反思恰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动力源。

语文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养成系统,它的形成与发展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界限。这不仅更凸显了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过程意识‛一一不仅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生成‛,更关注隐性的目标、长远的目标,使教师们能更从容地面对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使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师更增强合作意识,能协同一致,连续一贯地努力

语境〃语用〃语感与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育的任务与语文素养的内涵

教育的任务是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社会学告诉我们,人类为完成自身精神、肉体上的延续,必须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这一过程,即为人的社会化进程,人的社会化进程是由教育来完成的,教育的直接目的便是把人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交际工具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人做为单个的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而存在,其借助语言文字与别的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进行交流,完成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等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环节。由此可知,做‚社会人‛最基础的问题便是做‚语文人‛的问题。语文教育的任务便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语文人。

当然,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教育阶段,对培养学生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和语文人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①这是对这一阶段的‚社会人‛的要求,具体到对‚语文人‛的要求上来,依据语文课程标准②的要求,则表现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简言之,在此阶段,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成为此阶段合格的社会人的基础。所以,语文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承担的是培养社会化人的最基础的任务,即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语文人。语文素养是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不是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也不是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相加之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关照和认识语文素养(不是语文素养可以分成这样的三个部分):一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语文素养侧重于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以及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三是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语境的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肯定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单纯地展示‚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定义用‚交际‛一词为‚工具‛定性。交际的工具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必须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主体介入,强调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又是带有强烈主体色彩的、灵动的、有悟性特征的媒体,对掌握和使用这一工具的人,具有发展和调适功能。由于交际与生存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均处于由语文信息构成的语文交际圈里。语文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它的外延应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与运用同样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语文教育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单个的交际主体是单个的语言活动中心,多个语言活动中心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话题进行交际,构成语文交际圈。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交际主体通过交流学会使用语言;交际主体在一定语境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不断增强自身对语文的感悟能力,以此培养语文素养,获得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这是语文交际圈的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教育活动是在一定时空条件形成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场所的设备、布臵等有形环境,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和学习氛围等无形环境,都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内和校内的狭隘的空间,它尤其需要开放的良好环境。‛广义的生活环境或学生所处的生活场景在某些时间固然能对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中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有所帮助,但若要使这种生活环境或场景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必须加以优化。这种优化了的‚一定时空条件形成的环境‛是学习者得以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生活的最佳场所,在这个场所里,学习者得以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带着学得的收获走出。这样的‚一定时空条件形成的环境‛对每个交际主体而言都是平等的语文化了的交际圈。笔者认为,交际圈的外在表现一是课堂,二是课外语文活动,三是家庭和社会。

课堂语文教学是以语文资源为载体的教学,有明显的‚借书育人‛特点。基于课文的语文教学只能在由写作者、文章所展现的环境、学习者、从教者等构成的特定的环境中才能进行,交际主体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这里获得。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或开展与之有关的语文活动,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语文素养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语文教育的任务是培养语文人,这与其他学科的任务是不同的,是高度优化了的关于学习者如何学习语文这一方面的目标。在课外语文活动场所,交际主体大多进行专题或类似专题的活动,而这种活动的针对性则体现了此语文交际圈的优化特色。课外语文活动是学习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实验的最佳场所,学习者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生活的主体性方面也只有在这个环境里,才能得以最佳发挥。而家庭和社会做为学生社会化活动的‚终点‛,是语言学习者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自由天堂‛,是语文活动不很优化的场所,语言学习者进行语言运用的最宽泛场所。在这个场所,交际主体处于完全自由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角色,也只有在这个场所里,语言学习者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化‛。

由此可知,无论是课堂语文交际圈、还是课外语文活动,都是从教者、学习者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极佳场所。怎样的语境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圈效应‛,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育研究者应研究、探索的问题。语境是语言的存在环境,同时,又是学习者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环境。她就象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在这个语境中形成自已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将一个语言交际主体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影响和教育。语文课或语文活动就是让学习者进入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境当中,收到最好的‚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文学素养,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语文有自身的规律,语言运用有种种方法,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教学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课堂和语文课外活动做为优化的语文交际圈,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创设这样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能把读写听说活动当作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把培养语文素养当做一种自觉行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直接来自于他的读写听说实践,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把多个交际主体放在同一个环境里,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教学。既然如此,那么从教者与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使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回归‛就尤为重要。因为现代语文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平等交往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就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大观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所做的并非如此,众所周知,中国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去问题教学‛,即教师通过问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若学生把教师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成为教师教学的最明显特征。学生把教师的解读或教材编写者的观点当作对课文的最佳的解读,如此的教育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及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教者的观念、教法也应发生变化。

三、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在语用中培养语感

汉语教学,与其他国家的母语教学有所不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汉语是一种‚人治‛的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其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形成不依靠形态的变化,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因此,学习语言,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直觉感受;理解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这些语言所蕴涵的社会生活的理解,所以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通过汉语认识社会生活、获得语文生存能力的过程。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生活的能力,是人类存在于社会的一种能力。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能力,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表现为语文能力。基于此,中、小学语文教育更应注重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培养。那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素养呢?

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不是一个知识点,也不是某一个概念,她的内涵极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形成,主要靠的是他对语言文字的‚悟‛,没有学生自己的悟,他便不可能有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学生对语言的‚悟‛,我们将其称为语感。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做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知道,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才能得以实现。这种运用不是分段、概括大意,说中心思想,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能动地认识、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进行语感迁移,进而形成自己的用语习惯和语言风格。语感属于人的认识范围,不能超出根本的认识规律的制约,瑞典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教学法的倡导者)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以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以上理论告诉我们,语感实际上是在语用过程中,学习者借助精选的文本材料(这种材料往往贯穿着写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蕴含着写作者个人的语用经验),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写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提高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宜昌市语文教学采取了多种方式,一是在课堂,通过‚内引、外联、对比‛三种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二是在课外,进行以‚四大支柱‛为主体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衔接教学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写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提高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纵观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教学层面,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好解决了‚在语文交际圈里教师如何教语文的问题‛。在衔接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了回归,教师与学生同课文之间,真正实现了对话,做到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第一,所有的课文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当作需要修改或创造的东西来对待。衔接教学努力将课文‚还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让学生臵身于语用状态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走进教材,探究写作者的语用经验,然后,让学生带着写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修改或创造。第二,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性的内容。相反,教师是以一个语言活动中心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中去,同多个语言活动中心就某一话题(多数表现为围绕课文文本的话题)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在与语文资源、多个交际主体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实现语用体验的传递和语感的迁移。

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做为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理应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由语文资源、教师与学生所营造的语文交际圈里,学生的学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主、一种合作、一种探究。

交际主体和单个语言活动中心在从事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时,以自主学习为主。自主学习是学生做为一个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能否进行自主学习,是一个人是否学会学习的根本标志。在语文交际圈里,在师生的‚聚会‛里,学生做为单个的活动中心,应是充分自由的,他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取决于他自己。这表现为一种自主。所谓自主,就是在交流中,交际主体主宰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需要,主宰自己的学习环境、兴趣领域和合作伙伴,主宰自己的意志、情绪等心理品格,主宰自己的选择力等等。人的语言活动是在群体中进行的,合作学习因为群体生活而显得尤为必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下的互助性学习。对课本知识、教师知识、互动产生的知识做更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探究中获得语感体验、学得语用经验,进行专题研究便很有必要,这便是一种探究式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在优化的语文交际圈里,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此的语文教学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在这种情景与氛围里,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真正解读、语用的训练和语感体验的转移、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成为一个能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社会的人。‛

[摘 要]《语文课标》明确地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教学理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和突破;教师正确理解把握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它的实质和重点,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的具体实施都从‚三维目标‛出发、做到整体协调推进,是关键、是核心。

[关键词]语文素养;三维目标;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首先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据统计,‚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在整个文本中前后出现了十次。那么,以‚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究竟有何意义?‚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如何才能变成实实在在、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行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切实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打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呢?

一、正确理解把握理念

《语文课标》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我们知道,语文教育改革,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双基训练‛;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打牢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很明显,《语文课标》提出‚语文素养‛这一理念,丰富并扩展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说是语文课程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和突破。对‚语文素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可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入手:

1、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有这样一段阐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很明确,‚语文素养‛体现了对培养对象在语文方面的要求;‚语文素养‛中的核心是语文能力,与‚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对应知识、能力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对应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说‚语文素养‛是上述诸方面的有机融合。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更加具体形象地说,就是语文课程既要求教师要教学生做人,又要教学生学习语文;学生既要学习做人,又要学习语文。

语言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语文素养‛的内涵进行的界定,能加深我们的理解: 巢宗祺认为‚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崔峦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语文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雷实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认为‚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彭小明从语文行为层面对‚语文素养‛作了以下的定义:语文素养就是语文学科所达到的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对‚语文素养‛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理解和认识:是指学生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所达到的母语素质和运用能力水平;《语课程标》将‚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2、语文素养的外延:

《语文课标》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要求(外延)。比如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能力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和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出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法,提倡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等等。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素养的外延也是十分丰富的,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也表现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其基本点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语言界的专家学者对‚语文素养‛的外延有很多研究探讨,学习这些论述对我们全面、正确把握‚语文素养‛这一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会有很大地帮助:何惠、李东航从《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出发,揭示了‚语文素养‛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语言的积累,语感能力等;二是过程和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绪、审美情趣、文化品质、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李山林将‚语文素养‛分为‚学科素养‛与‚基础素养‛两部分,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属于语文‚学科素养‛部分,而思维品质、知识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品位等属于‚基础素养‛部分。彭小明把‚语文素养‛分为四个层面:语文知识层面,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语文能力层面,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实用能力;语文心智层面,包括和语文有关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情意层面,包括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等方面。

笔者通过研读《语文课标》和对语文课改实践的总结后认为,‚语文素养‛虽然内涵丰富、涉及范围广泛,但重点是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三个方面。下面着重对其内容加以阐述

关于语文学习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这里必须明确的是,语文能力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反复历练、逐步生成的。由知识转化为能力不能单靠‚做题目‛,而要靠语言实践,要靠孩子对生活和语言的兴趣。兴趣是最伟大的动力。在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教师是榜样,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与情趣,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决定性作用。如果再提得高一点,培养语文能力实际是提高学生语言智慧问题。传递知道不难,传承能力也不难,能给学生以语言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明师。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充满语言智慧的明师。

关于语文学习方法。其内容主要是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这些语文学习方法归结为一点,就是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叶圣陶先生在谈到学习语文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发现、习得学习方法,才能逐渐学会学习。这说明学习方法不应是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习得的。我国古人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熟读精思,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这些见解先于‚课改‛提出,又完全符合‚课改‛精神,我们要发扬光大,为我所用,养成习惯。

关于语文学习习惯。其主要内容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其中,最要紧的是读书看报的习惯。因为,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学大师梁启超说过: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学习理念和语文学习目标。

总之,‚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的要义,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的话来理解就是:‚小学生从语文课程中要学习语文、学习做人。学习做人好比握好方向盘,有了浓厚兴趣、良好习惯,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学习方法、语文能力犹如高超的驾驶技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会使学生如虎添翼。这几方面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二、探索科学实施策略

[案例展示]《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片断:

镜头一:

(出示图片:一座高大的丰碑)

师: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石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英灵筑起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个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出示课题——我的战友邱少云)生齐: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生:我的战友邱少云。师:请再自豪些。生:我的战友邱少云。

镜头二:

师:哪些同学和他同样读了第八自然段,但从内容上、感情上有不同的、更深的感受。生:从‚烈火在全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中的‚才‛字,我体会到了火烧得大,烧的时间长,从中我体会到了邱少云牺牲时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

师:抓住一个不起眼的字来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很好。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哪些词最能反映邱少云的光辉形象。用波浪线画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老师巡视,把学生画出的重点词写到黑板上;纹丝不动、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学生齐读黑板上的重点词;……)

师:大家看,‚一动不动‛是这里边哪个词的意思? 生:纹丝不动。

师:没挪动一寸地方还是—— 生:纹丝不动。

师:没发出一声呻吟还是—— 生:纹丝不动。

师:怎样读才能把‚纹丝不动‛的感觉读出来? 生:声音要轻点儿。生:声音短促点儿。师:(读)生:纹丝不动。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词来解释这个中心词,‚纹丝不动‛就是—— 生:‚纹丝不动‛就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生:‚纹丝不动‛就是一动也不动。

镜头三:

师:‚纹丝不动‛这个词,我们在课文中描写邱少云潜伏的地方读到过它,在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时候想象过它,也在邱少云壮烈牺牲的时刻强烈地感受过它。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读懂了‚纹丝不动‛这个词,‚虽然敌人已经感觉……拿了出来‛。师:‚看家本领‛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战友们潜伏得特别好,可以肯定大家一直都是‚纹丝不动‛。师:很会读书,从侧面读懂了战友们‚纹丝不动‛。

生:第三自然段中写‚我‛看到一团烈火把邱少云包住了,也是纹丝不动。师:火把他包住了,还‚纹丝不动‛,书上写了吗? 生:没有直接写。师:这段写的是什么? 生:作者的想像。

师:你读懂了,通过自己的想像读懂了‚纹丝不动‛。

镜头四:

生: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这一次作战的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师:做不到‚纹丝不动‛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你再读一遍。生:但是这样一来……

师:战斗计划全部落空。角度新颖,从反面的角度来题解,即做不到‚纹丝不动‛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给同学们提个建议:读书光理解没感受不行,光分析没感情更不行,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把自己的感受、感情读出来,这才是真读书。谁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当时紧张的气氛。

生:(紧张地朗读这一段)师:谁能读得更让人感到紧张? 生:(更加紧张地朗读)

师:你们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

师:如果你是这个班的班长,当你意识到这么严重的后果时,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生:这样一来,我们整个班……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邱少云,当你意识到这么严重的后果时,你又会怎么读这句话? 生:这样一来,我们整个班……

镜头五:

生:我从第七自然段读懂了。师:读出来。生:(读第七自然段)

师:这是从结果读懂了‚纹丝不动‚。仔细读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都在描写邱少云的感人形象。朗读的时候,你觉得强调哪些词,才能够更清楚、更强烈地表达这一点。

生:(读此段)

师:还有没有从原因的角度读懂‚纹丝不动‛的呢? 生:太阳渐渐爬上山头……都可能被敌人发现。

师:这就是直接原因。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名战士,联系课文,60多米远的地方就是居高临下的敌人,甚至讲话都听得见你会怎么样?

生:紧张,担心。生: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生练读,指名读)

师: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惊天动地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气壮山河的‚纹丝不动‛。对这样一位英雄,我们心中怎能不充满崇敬之情呢?…… [案例评析]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本节课教者紧紧围绕‚邱少云‛这一英雄人物的伟大形象,在深入浅出的语言文字品析的基础上.以情带读.读中感悟。学生在用心灵体会着文中语言表达特色的同时。这些充满深情的语言文字也同样在雕琢着学生的心灵。在老师饱含对英雄崇敬之情的教学语言感染下,在绘声绘色的范读中,学生不知不觉身临其境,于是在人文合—中,在多元感悟中,在多维的视角中,在多向的对话中,我们清晰而深切地看到了一位‚组织者引导者‛,把设臵的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完美地体现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读书过程的体验与方法的感悟与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不断地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完全把自己放在了课文中,和文中的主人公一同演绎着那难忘的时刻。

回顾本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者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臵充分考虑了新课程目标体系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融合,目标全面具体地体现了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如知识和能力方面,在品析和积累‚纹丝不动‛、‚千斤巨石‛、‚刀绞‛、‚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等重点词句乃至段及全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邱少云的内心世界: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联系上下文、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含义,初步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段来读懂课文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邱少云严守革命纪律、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意志。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树立了爱集体、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再一次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教者在潜心研读、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既明确又具体,教学中目标的落实自然是成竹在胸。正是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使整节课开放灵活,重点突出、情思奔涌、效果显著。

教学过程中,教者把本课的‚三维‛目标充分体现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本课从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开始,作者就精心创设,实现了读者心、教者心、作者心的‚三心‛合一,唤起了学生心中对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从情感这一目标出发,首先唤起了学生读书的热情与渴望。叶圣陶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者锁定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引导学生在精读细赏之后使课文烂熟于胸.直至渗入潜意识之中,使学生对文中语言的感悟达到了极至。如教者引导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原因、从后果等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悉心揣摩,充分领悟这个词表情达意之精妙:再如抓住‚为了整个班……没发出—声呻吟‛这一段,通过比较、想象等引导学生多元感悟,从而激起了学生内心全部的激情,使段的积累与理解水到渠成。而之后顺势承接饱含深情的朗读:老师的引读、范读,学生理解后的读、感悟中的读、个性飞扬的读、情荡难抑的读……在品中、读中,积累了语言文字,得到了读书方法.感悟了邱少云的光辉形象。而最后引导学生怀着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来为英雄写碑文,深情、自豪地读碑文,更是将学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回应全文。整节课.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情感为主戏,用情感去触摸语言文字,用情感去领悟字词句篇,用情感去与作者、与文本交融,情动而辞发,披文以人情,教者充分、彻底地将语言文字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培养,情感的激发与升华,扎扎实实地落实在了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目标的每—个点,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巧妙串联,浑然一体,使目标的实现达到了‚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的境界。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认识某件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心理和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教学。教者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这—手段,与学生交流情感,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之中.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和理解了相应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犹如臵身于语言文字所展现的意境中。如课始引读的导语: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我的战友邱少云;让我们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顿时群情激昂。课中,教者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光理解没感受不行,光分析没感情更不行,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才是真读书。接着就通过‚纹丝不动‛、‚千斤巨石‛、‚刀绞‛等重点词、重点段,让学生来细细品味,使目标的实现如‚春风化与雨‛。过渡的语言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铿锵有力:这就是艰苦卓绝的纹丝不动,这就是意义重大的纹丝不动。对这样一位英雄,学生怎能不充满热爱与崇敬?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怎能不包含深情呢?可以说,教师恰当而准确地把握了课文与学生的特点,以语言的引读、情感的激发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合二为一,再通过灵活多样的‚读‛这一突出的手段入情入境,从而把文章的精髓活现于外,融会于心。[操作要点]

通过阅读案例和评析,我们会感悟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养,打牢协调持续发展根基‛这一核心理念,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完全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行为。其操作要领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施都要从‚三维目标‛出发。

第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三维目标‛出发。这是因为《语文课标》确立总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方面,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语文知识和听话、说话、阅读、习作、写字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过程和方法方面,包括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等。具体到一堂语文课、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学目标在体现多元、全面的同时,也应当有所侧重,突出重点难点。每堂课的具体目标一个个夯实,总目标才会落实。从这个意义出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各级目标都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海纳百川,每一堂语文课的目标都是学生语文素养不同层面的不断积淀。

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也要从‚三维目标‛出发。首先要紧紧围绕已确立的‚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是:怎样将一堂的‚三维目标‛细化、分解;怎样将所学课文的内容转化为目标具体的行为目标;达到‚三维目标‛的最佳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哪些评价手段来保证鼓励、反馈和矫正,确保学生完成好学习任务,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素质的转化。其次要按照教学方案,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要留心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调节教与学的和谐平衡;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思维的‚受阻点‛,及时引领点拨;要创造进行语文实践的良好机会和充足时空,使教学不断接近‚三维目标‛,使学生语文素养逐渐生成。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收费标准 篇2

关键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写字 (书法) ,课程标准

从一些文章、材料来看, 目前在讨论加强中小学学生的写字 (书法) 教育时, 思想认识比较混乱, 本文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写字 (书法) 的连贯相关文件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关于写字 (书法) 的解读入手, 厘清思路, 以便我们更好地开展写字 (书法) 教育这项工作。这里我用教育而未用教学一词, 是在说明, 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写得好, 还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更要让学生注入情感因素, 这也是教育部相关文件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的旨要。

199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 (试用) 》要求, 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掌握执笔、运笔方法。初步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 逐步做到铅笔字、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行款整齐, 有一定的速度。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 加强书写训练, 使学生从描红、仿影到临帖, 逐步做到毛笔字写得匀称, 纸面干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审美能力。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第二部分, 在课程结构中关于初中阶段一段中提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002年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 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 点明通过写字教学, 使学生初知书法、欣赏书法, 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

2011年教育部再次发文, 《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文件指出,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精神,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 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 (1) 充分认识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 (2) 在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总体要求中涉及两方面:对开设书法课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 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明确了对书法教学的要求, 明确了写字的基本要求, 即课标要求;增加了在毛笔书写方面的具体要求, 明确了使用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 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法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⑶为落实书法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从教育部的文件来看, 前两个是纲领性的, 具有指导意义, 是教材编写的依据, 在具体操作中就要解读课标。后两个意见带有强调、督促、落实性。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对四种能力的培养中, 把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放在第一位, 作为基础的基础,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 写字能力被弱化了, 甚至没完成。下面具体看看课标对写字 (书法) 提出的目标要求。

在语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 分阶段提出写字 (书法) 的目标要求, 具体为:第一学段 (1—2年级) 识字与写字部分, 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 (3—4年级) ,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 (5—6年级) , 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 (7—9年级) ,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对教学的建议,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学生评价上的建议,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如, 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关注学生日常写字的兴趣, 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 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在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 对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的内容, 只给了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一句话, 没有进行一定的阐释和要求。

对应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对涉及写字 (书法) 的相关信息, 整理如下:

人教版小学语文未附硬笔手写楷字, 每课生字都是用电脑打印的楷体, 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让学生对着电脑体练习楷书, 有的版本教材干脆用电脑体打出几个土红色样字, 让学生先描一描, 再写一写。编写者在语文教材中未附硬笔字的原因是以防天下一支笔, 硬笔字的组织、练习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完成。对没有开设写字 (书法) 课的地区和学校, 据我所知, 1—4年级语文教师会督促学生自己练习写字, 5—6年级教师只要求学生把字写好, 没有专项练习, 所以学生小学毕业, 写字还停留在四年级的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7—9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书法的素材如下:七年级语文上册P202附录丁永康硬笔楷书书写的李白《静夜思》、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唐诗“锄禾日当午”三首。P203选取司马彦节录书写的朱自清《春》文后面三小自然段的行书。P204—205配有郑红《写好硬笔行楷字》文, 简单地从四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写好行楷字”, (1) 多看一些好的行楷字作品, (2) 先把楷字写好, (3) 注意笔画之间的连带, (4) 注意笔画的“借代”。七年级语文下册P262附录《临摹、欣赏颜体书法》一文, 介绍临摹的两层含义, 临和摹的长处和不足, 建议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P263—65提出欣赏的意义, 简要介绍颜真卿点画和结构特点, 借古人语指出颜字的不足和优点, 列出颜的楷书、行书代表作。以《颜勤礼碑》为例, 截取国、司、楚、嶺四字, 从结构、笔画简谈临摹。P265—267又从笔画、结构、章法上欣赏了《祭侄文稿》。P268—269附两帧《颜勤礼碑》局部碑文。八年级语文上册附录P255—259, 附有《欣赏王羲之书法》一文, 简介王羲之和他的主要作品, 简介《兰亭序》的创作情况和下落。又从笔画、章法上欣赏《兰亭序》。再从笔画、结体、章法上欣赏《丧乱帖》。P264—265是《丧乱帖》图片。八年级语文下册前配图介绍郭沫若时, 有郭沫若硬笔书《雷电颂》手稿一页, 胡适的毛笔手迹:“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名句, 梁鼎光毛笔楷书的苏轼《水调歌头》作品。P241—245附录《欣赏唐人草书》, 简介草书的发展, 从汉代张芝“草圣”今草开始, 到唐代名家孙过庭、张旭、怀素。用米芾语“凡唐草得二王法, 无出其右”, 介绍孙过庭《书谱》。引韩愈“变动犹鬼神, 不可端倪”, 介绍张旭, 旭是“狂草”的创始人, 也被称为“草圣”, 流传下来的作品多, 草书作品有:《古诗四帖》、《肚痛帖》等, 然后对《古诗四帖》进行了介绍。附录图《书谱》一帧, 《古诗四帖》二帧。九年级语文上册前配图有毛

WENJIAOZILIAO

泽东书《沁园春·雪》, 傅雷家书墨迹, 岳飞书《前出师表》,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后面至九下无涉及书法的附图。

通过解读, 我发现一些问题, 在此提出。

课本中让学生练习的字是电脑楷体, 这种电脑楷体如果不重笔描画, 就是拔尖高手也很难写好, 让学生怎么练?所以在小学毕业的学生中, 就是字写得好的, 也只能把字的间架结构摆匀、摆正, 基本笔画的起止笔无从学到, 加上目前学生写字主要用笔是圆珠笔和签字笔, 线条细弱, 写出的字所有笔画都变成了线, 如同电脑中的黑体字线条。

写字教材要丰富多彩, 应防天下一支笔, 硬笔字的组织、练习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完成, 这就又引出了一个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配套教材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的, 如果任课教师、学校为学生再配写字教材, 就需要学生家长掏钱, 如何协调解决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做的事。有人会说, 政府直接配套一本习字帖给学生不就完事了吗?我的意见是不可以,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如果是省配这样的教材, 就是在培养全省一支笔, 如果是全区统一, 就在培养区一支笔。为了体现学生书写的多样性, 选择的教材种类越多越好。但为了便于实施和教师交流, 最好是一所学校配备同一书写者的字帖, 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在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努力练习下, 六年的练习, 学生的硬笔书写会达到较高的水平。学生的毛笔练习也可参照上述思路。其实针对教材开发的好的硬笔字帖很多, 如:田英章、邹慕白、李放鸣等, 已做完了这项工作。

如果小学正常开设了写字 (书法) 课, 那么七年级上册所附的丁永康楷书就多余了。从课标来看, 进入初中阶段, 要着力培养学生练习写行楷, 何必在课本中浪费一页纸呢?

初中语文课本中附录的书法图文信息怎么处理?当然不应该丢弃不管, 在写字 (书法) 课的教学中应恰当地加以利用, 使有限资源不至于遭到浪费。

毛笔书法的练习是在小学高年级进行的, 到初中没有毛笔书法课时要求, 如何衔接?我觉得为了满足部分特长生的需要, 可以组织学生兴趣小组, 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积极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学校和上级各教育部门开展的书法比赛。

书法欣赏课要明确划分阶段, 不要造成“撞车”, 免得浪费课时资源。建议在小学高年级练习毛笔书法时, 穿插安排部分字的源流赏析。在初中练习硬笔行楷课中, 避免学生学习的单调乏味, 穿插安排经典名帖赏析。在初中美术课上, 要求适当安排篆刻欣赏课, 并要求学生用橡皮刻一枚图章, 与美术有关的书法布局的章法也可由美术课开设。

九年——教育的秋天! 篇3

曾记得1998年第一次踏上讲台,脸上镇定,内心却是“波翻浪涌”,紧张得手足无措;还会想起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就知自己“口若悬河”,不知孩子们“如饥似渴”;第一次和孩子谈心,开“夜车”,猛“啃”书,因为我怕伤害到那些幼小的心灵……

踏上岗位第一天,我就“拜见”了教育教学路上的师傅,她让我明白第一次的重要,告诉我第二次的必要,当然也提醒我每一次的不可缺少。“师傅”是我的领路人。为我开启教学之门,让我直达成功的彼岸。我的羽翼逐日丰满,期盼自由飞翔。就这样,我也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格言:“因为选择,所以无悔!”

在这蹒跚的路途中,我有师傅引领,但也需自身“修行”。钻研,谦虚,好学,用心……这些无一不是我教学路上的良师益友,陪伴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跟随我和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在学习的生活中幸福成长。孩子们懂事了,我也成熟了。我依然热爱自己的岗位,由最初的懵懂变为浅度的入门。第一个三年:青涩却深刻。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做教师,要“艺多”,也需“艺高”。说、写、画只是基本。唱、跳还不算最多。当你在孩子们面前,说得头头是道,写得潇潇洒洒,画得惟妙惟肖,你说哪个孩子会不服气?听你唱得委婉动听,看你跳得婀娜多姿,哪个会不佩服你呢?这样的老师,能不招人喜欢吗?当这众多的“技艺”集于一身时,你就不用担心,你的课堂上还有捣乱的身影,你的教学中还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孩子们只会沉醉于你的“艺多”,陶醉于你的“艺高”。潜移默化下,孩子们也会变得多才多艺。

第二个三年:在“艺”中坚强。教学之余,不忘苦练,为的就是达到理想境界。说,不曾担心;写,清晰端正;画,更是“绝活”,我倍感自信。带着师傅的嘱咐,稍上同事的期待,怀揣孩子们的祝福,我继续上路。有进步的空间,就有追逐的梦想。

台上3分钟,台下10年功

走过了春、夏,步入我教育教学的第三个三年——教育的秋天。最常用来形容秋天的词:成熟,金色,收获。那我的秋天是否也是如此?九年之后,回头望望一起走过的日子:路非漫长,但也用心;道非坎坷,却也坑洼;心非痛苦,可也艰辛。遥望着前方,看到了希望。

每一次课上的40分钟,和孩子们真情互动,思维火花碰撞;无数次的课间10分钟,和孩子心灵相通,彼此其乐融融。都知道“台上3分钟,台下10年功”,我们教师的40分钟和10分钟,是否也该用“10年功”来计算呢?台上3分钟是短暂的,也是揪心的,没有人能看到台下无数个“3分钟”,甚至是无数次的失败。为能把最美的一面在台上展现,需要不断地付出:30分钟,3年,10年……在看到台上光辉灿烂的一面时,不要忘了加以肯定;当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那一刻,不要忘记给予鼓励。

想要抓住台上3分钟的瞬间精彩,那就勇敢地付出,大胆地实践。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担心从头再来,因为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一次次实践课,让我收获硕果,不断扬长避短;一节节能手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形成独特风格;一堂堂市级展示课,让我得到锻炼,在挫折中成长。

九年义务教育收费标准 篇4

颁布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 2010-08-25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

教基〔1997〕7号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使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适应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要求,国家教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确定通过制订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科学规划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小学思想品德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整体衔接的任务。1996年6月7日国家教委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1997年3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现将《课程标准》印发给你们,并就贯彻实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精神实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的规章,《课程标准》着眼于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首次把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整体设计课程的结构和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网址:http://-1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材多样化的方针。单位、团体、个人凡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和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的规定》(教基〔1995〕2号)的教材均列人中小学用书目录供各地选用。

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各地要注意不断研究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将情况反映给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

程标准(试行)

修订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自1997年4月颁发试行以来,对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试行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中央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特别是德育课程的建设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为此,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的目的是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网址:http://-3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九年级加强国情、国策教育,课程结构作了较大调整。将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史部分合为一个单元;新增“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单元。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实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国两制”和“科教兴国战略”等国情国策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的知识。

三、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在一至六年级,删除对一些概念的认知要求;将对某些内容的要求确定为“知道”,以降低教学要求。

在七年级,删去部分纯心理学概念的教学内容,以及对这些概念的识记或理解要求,以淡化学科体系,减轻学生负担。

在八、九年级,删去了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法律条文和一些史实及概念化、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

四、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1.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行为要求中,增加“大胆提问”。在三至五年级的行为要求中,增加“主动寻找答案”等。在六、七年级增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教学内容。

在启发式教学原则中,强调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网址:http://-5问法网——中国最快捷的法律咨询网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统筹安排一至九年级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考虑到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完全贯通的现状,就不同学制对课程标准的适用作了说明。

课时安排只规定了年段或年级的大约总课时数,不再按单元细分,使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弹性,便于教师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七、教材编写和选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审查和选用,依据《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九年义务教育的现状 篇5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00年是15万,2002年是106.5万,2003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篇6

初中语文第一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背影》教案及同步练习《背影》课件及音频朗读

3《儿子一家人》教案及同步练习《儿子一家人》课件及音频朗读 4《金盒子》教案及同步练习《金盒子》课件及音频朗读 5《羚羊木雕》教案及同步练习《羚羊木雕》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二单元 阅读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及同步练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及音频朗读

7《最后一课》教案及同步练习《最后一课》课件及音频朗读 8《我的老师》教案及同步练习《我的老师》课件及音频朗读 9《我的老师》教案及同步练习《我的老师》课件及音频朗读

10《十三岁的际遇》教案及同步练习《十三岁的际遇》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三单元 阅读

11《春》教案及同步练习《春》课件及音频朗读

12《济南的冬天》教案及同步练习《济南的冬天》课件及音频朗读 13《海滨仲夏夜》教案及同步练习《海滨仲夏夜》课件及音频朗读 14《秋魂》教案及同步练习《秋魂》课件及音频朗读

15《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教案及同步练习《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四单元 阅读

16《皇帝的新装》教案及同步练习《皇帝的新装》课件及音频朗读

17《古代英雄的石像》教案及同步练习《古代英雄的石像》课件及音频朗读 18《寓言三则》教案及同步练习《寓言三则》课件及音频朗读 19《盘古开天辟地》教案及同步练习《盘古开天辟地》课件及音频朗读 20《花的话》教案及同步练习《花的话》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五单元 阅读

21《<论语>十则》教案及同步练习《<论语>十则》课件及音频朗读 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及同步练习《扁鹊见蔡桓公》课件及音频朗读 23《狼》教案及同步练习《狼》课件及音频朗读

24《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5《诗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六单元 阅读

26《为学》教案及同步练习《为学》课件及音频朗读 27《木兰辞》教案及同步练习《木兰辞》课件及音频朗读 20《卖油翁》教案及同步练习《卖油翁》课件及音频朗读 29《宋定伯捉鬼》教案及同步练习《宋定伯捉鬼》课件及音频朗读 30《诗词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词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作文贵在创新 说话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 第二单元 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说话得清楚简洁

第三单元 说真话、诉真情 第四单元 要多读多写 第五单元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第六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一)第七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二)语文实践活动 汉语知识

初中语文第二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紫藤罗瀑布》教案及同步练习《紫藤罗瀑布》课件及音频朗读 3《挖荠菜》教案及同步练习《挖荠菜》课件及音频朗读 4《提醒幸福》教案及同步练习《提醒幸福》课件及音频朗读 5《白蝴蝶之恋》教案及同步练习《白蝴蝶之恋》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二单元 阅读

6《纪念白求恩》教案及同步练习《纪念白求恩》课件及音频朗读 7《小橘灯》教案及同步练习《小橘灯》课件及音频朗读 8《梅岭三岭》教案及同步练习《梅岭三岭》课件及音频朗读 9《七根火柴》教案及同步练习《七根火柴》课件及音频朗读 10《勇气》教案及同步练习《勇气》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三单元 阅读

11《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及音频朗读

12《卧看牵牛织女星》教案及同步练习《卧看牵牛织女星》课件及音频朗读 13《莺》教案及同步练习《莺》课件及音频朗读

14《数字杂说》教案及同步练习《数字杂说》课件及音频朗读 15《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同步练习《月亮上的足迹》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四单元 阅读

16《社戏》教案及同步练习《社戏》课件及音频朗读

17《安塞腰鼓》教案及同步练习《安塞腰鼓》课件及音频朗读 18《绝唱》教案及同步练习《绝唱》课件及音频朗读

19《在声音的世界里》教案及同步练习《在声音的世界里》课件及音频朗读 20《摆渡》教案及同步练习《摆渡》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五单元 阅读

21《桃花源记》教案及同步练习《桃花源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22《口技》教案及同步练习《口技》课件及音频朗读

23《孙权劝学》教案及同步练习《孙权劝学》课件及音频朗读 24《伤仲永》教案及同步练习《伤仲永》课件及音频朗读 25《诗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六单元 阅读

26《愚公移山》教案及同步练习《愚公移山》课件及音频朗读 27《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0《黔之驴》教案及同步练习《黔之驴》课件及音频朗读 29《工之侨献琴》教案及同步练习《工之侨献琴》课件及音频朗读 30《诗词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词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材料和主旨

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 第二单元 思路和结构 说话要连贯、严密 第三单元 文从字顺 第四单元 学会记“实” 第五单元 善于写“虚” 第六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一)第七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二)语文实践活动 汉语知识

初中语文第三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及同步练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及音频朗读

2《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教案及同步练习《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课件及音频朗读

3《“挑战者”号追思》教案及同步练习《“挑战者”号追思》课件及音频朗读 4《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及同步练习《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件及音频朗读 5《种树“种到”联合国》教案及同步练习《种树“种到”联合国》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二单元 阅读

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及同步练习《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及音频朗读 7《驿路梨花》教案及同步练习《驿路梨花》课件及音频朗读 8《一面》教案及同步练习《一面》课件及音频朗读

9《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10《吾家有女初长成》教案及同步练习《吾家有女初长成》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三单元 阅读

11《荔枝蜜》教案及同步练习《荔枝蜜》课件及音频朗读 12《猫》教案及同步练习《猫》课件及音频朗读

13《斑羚飞渡》教案及同步练习《斑羚飞渡》课件及音频朗读 14《心中的鹰》教案及同步练习《心中的鹰》课件及音频朗读 15《鹤群翔空》教案及同步练习《鹤群翔空》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四单元 阅读

16《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及同步练习《郭沫若诗两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17《现代诗三首》教案及同步练习《现代诗三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18《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教案及同步练习《我为少男少女歌唱》课件及音频朗读

19《乡愁诗两首》教案及同步练习《乡愁诗两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20《外国诗两首》教案及同步练习《外国诗两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五单元 阅读

21《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2《闲情记趣》教案及同步练习《闲情记趣》课件及音频朗读 23《周处》教案及同步练习《周处》课件及音频朗读

24《晏子使楚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晏子使楚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5《诗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六单元 阅读

26《五柳先生传》教案及同步练习《五柳先生传》课件及音频朗读 27《观潮》教案及同步练习《观潮》课件及音频朗读

20《小石潭记》教案及同步练习《小石潭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29《寓言四则》教案及同步练习《寓言四则》课件及音频朗读 30《诗词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词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合理交代记叙的要素 说话要讲究方式 第二单元

正确使用记叙的人称 说话要看对象 第三单元

掌握常用的记叙方法 第四单元 学习写消息 第五单元 学习写通讯 第六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一)第七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二)语文实践活动

让知识的火花燃烧起来---语文知识抢答竞赛 表情达意锻炼能力---说成语故事比赛 诗海遨游意兴盎然---古典诗歌背诵比赛 练好口才增长本领----普通话讲演比赛 拓宽视野锻炼才干

----社会采访与写作

汉语知识

汉语组合的主要特点 短语及短语的类型

(一)短语及短语的类型

(二)短语的扩展

使用短语应注意的问题 夸张 设问 附录

汉语组合的主要特点 短语及短语的类型 短语的扩展

初中语文第四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苏州园林》教案及同步练习《苏州园林》课件及音频朗读 2《中国石拱桥》教案及同步练习《中国石拱桥》课件及音频朗读 3《日本平家蟹》教案及同步练习《日本平家蟹》课件及音频朗读 4《万紫千红的花》教案及同步练习《万紫千红的花》课件及音频朗读 5《蜘蛛》教案及同步练习《蜘蛛》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二单元 阅读

6《向沙漠进军》教案及同步练习《向沙漠进军》课件及音频朗读 7《看云识天气》教案及同步练习《看云识天气》课件及音频朗读 8《死海不死》教案及同步练习《死海不死》课件及音频朗读

9《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及音频朗读 10《秃鹰之死》教案及同步练习《秃鹰之死》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三单元 阅读

11《食物从何处来》教案及同步练习《食物从何处来》课件及音频朗读 12《时间的脚印》教案及同步练习《时间的脚印》课件及音频朗读 13《气候的威力》教案及同步练习《气候的威力》课件及音频朗读 14《漫话小行星》教案及同步练习《漫话小行星》课件及音频朗读

15《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四单元 阅读

16《鲁迅自传》教案及同步练习《鲁迅自传》课件及音频朗读 17《哥白尼》教案及同步练习《哥白尼》课件及音频朗读

18《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教案及同步练习《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19《梵高传(节选)》教案及同步练习《梵高传(节选)》课件及音频朗读 20《邓稼先》教案及同步练习《邓稼先》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五单元 阅读

21《公输》教案及同步练习《公输》课件及音频朗读 22《核舟记》教案及同步练习《核舟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2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及同步练习《唐雎不辱使命》课件及音频朗读 24《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5《诗词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词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六单元 阅读

26《陈涉世家》教案及同步练习《陈涉世家》课件及音频朗读 27《韩愈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韩愈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0《与朱元思书》教案及同步练习《与朱元思书》课件及音频朗读 29《西湖游记二则》教案及同步练习《西湖游记二则》课件及音频朗读 30《诗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恰当安排说明的顺序 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 第二单元

正确使用说明的方法(上)说明要注意语言美 第三单元

正确使用说明的方法(下)第四单元 总结 第五单元

自传、小传与自荐信 第六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一)第七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二)语文实践活动 汉语知识 附录

第—单元 阅读

初中语文第五册目录

1《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教案及同步练习《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课件及音频朗读

2《谈骨气》教案及同步练习《谈骨气》课件及音频朗读 3《想和做》教案及同步练习《想和做》课件及音频朗读 4《哨子》教案及同步练习《哨子》课件及音频朗读

5《灰姑娘的时钟》教案及同步练习《灰姑娘的时钟》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二单元 阅读

6《怀疑与学问》教案及同步练习《怀疑与学问》课件及音频朗读 7《发问的精神》教案及同步练习《发问的精神》课件及音频朗读 8《论求知》教案及同步练习《论求知》课件及音频朗读

9《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及同步练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及音频朗读 1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及同步练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三单元 阅读

1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及同步练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及音频朗读

12《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及同步练习《<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课件及音频朗读

14《“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教案及同步练习《“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课件及音频朗读

15《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教案及同步练习《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四单元 阅读

16《故乡》教案及同步练习《故乡》课件及音频朗读

17《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及同步练习《我的叔叔于勒》课件及音频朗读 18《麦琪的礼物》教案及同步练习《麦琪的礼物》课件及音频朗读 19《范进中举》教案及同步练习《范进中举》课件及音频朗读 20《不朽的失眠》教案及同步练习《不朽的失眠》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五单元 阅读

21《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同步练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22《醉翁亭记》教案及同步练习《醉翁亭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23《满井游记》教案及同步练习《满井游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24《峡江寺飞泉亭记》教案及同步练习《峡江寺飞泉亭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25《诗词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词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六单元 阅读

26《<孟子>二章》教案及同步练习《<孟子>二章》课件及音频朗读 27《岳阳楼记》教案及同步练习《岳阳楼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20《越巫》教案及同步练习《越巫》课件及音频朗读

29《<世说新语>三则》教案及同步练习《<世说新语>三则》课件及音频朗读 30《诗词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词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一事一议--从叙述到议论的桥梁 开辩论会

第二单元 学会写提纲 开演讲会

第三单元 论点的提出 第四单元 论据的运用 第五单元 论证的展开 第六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一)第七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二)语文实践活动 汉语知识 附录

初中语文第六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中黎明的通知》教案及同步练习《黎明的通知》课件及音频朗读 2《有的人》教案及同步练习《有的人》课件及音频朗读 3《回延安》教案及同步练习《回延安》课件及音频朗读 4《雨说》教案及同步练习《雨说》课件及音频朗读

5《外国诗两首》教案及同步练习《外国诗两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二单元 阅读

6《藤野先生》教案及同步练习《藤野先生》课件及音频朗读 7《白杨礼赞》教案及同步练习《白杨礼赞》课件及音频朗读 8《菜园小记》教案及同步练习《菜园小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9《夏之绝句》教案及同步练习《夏之绝句》课件及音频朗读

10《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及同步练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三单元 阅读

11《孔乙己》教案及同步练习《孔乙己》课件及音频朗读 12《变色龙》教案及同步练习《变色龙》课件及音频朗读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案及同步练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件及音频朗读

14《孤独之旅》教案及同步练习《孤独之旅》课件及音频朗读 15《白色鸟》教案及同步练习《白色鸟》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四单元 阅读

16《威尼斯商人(节选)》教案及同步练习《威尼斯商人(节选)》课件及音频朗读

17《打渔杀家(节选)》教案及同步练习《打渔杀家(节选)》课件及音频朗读

18《白毛女(节选)》教案及同步练习《白毛女(节选)》课件及音频朗读 19《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案及同步练习《一个都不能少(节选)》课件及音频朗读

20《泰坦尼克号(节选)》教案及同步练习《泰坦尼克号(节选)》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五单元 阅读

21《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同步练习《鱼我所欲也》课件及音频朗读 22《隆中对》教案及同步练习《隆中对》课件及音频朗读 23《出师表》教案及同步练习《出师表》课件及音频朗读 24《墨池记》教案及同步练习《墨池记》课件及音频朗读 25《诗词五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词五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第六单元 阅读

26《曹刿论战》教案及同步练习《曹刿论战》课件及音频朗读

27《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及同步练习《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及音频朗读 20《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及同步练习《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及音频朗读 29《陌上桑》教案及同步练习《陌上桑》课件及音频朗读 30《<诗经>三首》教案及同步练习《<诗经>三首》课件及音频朗读

写作

第一单元 审题和立意 第二单元 构思和创新 第三单元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第四单元 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第五单元 毕业赠言

第六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一)第七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九年义务教育收费标准 篇7

一、版式设计及其基本作用

版式设计是指在出版物的版面内容上将字体、色彩等视觉元素在版面上进行艺术化的排列组合,以将作者及编辑的信息、思维与审美观念等有效地传递给读者,其主要目的是给读者传达信息,同时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它属于现代设计艺术的范畴,是视觉传达的重要形式。

图书尤其是教科书的版式设计绝不是简单的版面编排技术,更是编排技术与审美艺术的高度统一,是图书作者及编辑艺术修养和设计素养融合的作品。版式设计中的任何细节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和热切的期待。

一般来说,图书(含教科书)的版式设计包括封面设计、正文版式和辅文版式三个部分。这里,只就正文的版式设计进行探讨。

二、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版式设计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和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其教材的版式设计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版式设计,在考虑了图书装帧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求。版式设计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利用视觉语言引导师生与教材对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1. 体现了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内容与性质的变化。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力图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充分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认知奠基作用和多重功能;强调语文学习的经验和体验,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强调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大趋势;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其版式设计正适应并体现了这种变化,创造出了具有改革和新时代气息的艺术特色。

2. 有利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科书的版式设计就是教科书的形象、教科书内容的旗帜,既是教材编写者与师生对话的重要途径,也是教材与学生建立亲和情感的重要纽带,是培养其语文和审美等各种素质的有效媒介。简言之,就是研究以怎样的方式将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把教材编者的观念艺术地推介给学生的一种特殊创作。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版式设计对此做了努力追求。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程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等新课程理念指引下,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灵活及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在这种趋势下,课本版式的艺术化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从小到大,要完成从读图为主到读文为主的转变。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版式设计充分体现这一变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语文版式设计中充分考虑色彩变换的应用、插图的使用、字体字号的选用,更加艺术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入课本的情景中,从而快乐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例如,其小语课本大量使用了“我会读”、“我会认”、“我会写”、“我会画”等栏目图标,能较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自信心。

(2)发挥了审美与艺术熏陶功能。

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中小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是在多次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优秀的版式设计不仅给学生以知识的教化,更可为其提供健康、良好的美育氛围。语文课本的版式设计也是一种视觉艺术(或称造型艺术),是结合学生的审美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所设计的,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一般书籍的艺术价值。中小学生阅读语文教材也是一个艺术欣赏的过程、受到美的熏陶的过程。因此,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版式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去感知周围世界、欣赏美,使之成为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3)突出了教材的学习重点。

语文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实现文化积累的最主要载体之一。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充满趣味、积极向上的语文课本版式设计,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版面设计肯下功夫,其版式设计思路清晰,文字醒目,尤其是低年级课本以色块划分内容,采用色彩突出重点的字、词、句,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

三、对人教版小语课本版式设计的思考

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版式设计,深化了我们对小学课本的版式设计的认识。

书籍的版式设计是书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字号、字体、图片、图形的选用及其编排和栏行的划分等来进行统一构想、设计的。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设法通过上述各种构成版式要素的组合,使版面上的教材内容章节分明、层次清楚、和谐协调、富有节奏感,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完整性和精神上的享受。

1. 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版式设计要体现生本思想。

义教课标语文课本的版式设计与一般图书的版面设计的基础要求是相同的,但教材版面设计尤其要考虑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易被新奇事物吸引的心理特点,故应设计相对活泼、感性、新奇的版式,以抓住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采用大32开本,符合中小学生阅读视野的要求,又具有现代气息;其次要充分考虑教材字体、字号的选择、行距的设定尽可能使学生阅读时感觉宽松而不局促,舒服而不压抑。

我们仅以1~6年级语文课本为例,来探讨其版式设计要求。

(1)一二年级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以识字为主,阅读的文字较少。因此其教材仍应以插图为主,配合文字使用。其字体应较活泼,可考虑以楷体字为主,这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接受,也提供了书写楷模,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书写训练;字号则应大于4号,以方便学生的阅读,降低阅读疲劳。版式设计中的文字编排宜灵活多样,可围绕插图排列,也可把文字排列成有趣的线条、简单的图形,使文字具有动感,增强页面的节奏感,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趣味。版式设计中的色彩对学生是最敏感的,小学课本的色彩,要追求明朗、和谐的风格主调。版式设计还要提供更大的构图空间,使主体文字展现得更加醒目。但是,无论字体、字号选择,还是文字排列等版式设计,都必须有助于学生阅读,不能为“新”而猎奇。

(2)三年级以上,语文学习开始由识字向阅读倾斜、扩展,小语课本的阅读量逐年级加大。针对这一状态,因此,教材版式设计应避免单调、呆板,要应适当加配插图,尽可能艺术地传达语文信息,以调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使他们获得多元视觉感受,丰富审美体验。这个学段语文的教材版式设计文字应选用较好辨认的字体,例宋体、楷体、仿宋体,且应避免笔画过粗、过细或变形过大,可采用小四号及其以上的字,字的行距不小于字号大小的1.5倍,每行文字也不宜过长,以防止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避免阅读乏味和注意力分散,甚至生产厌学情绪。

语文课本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求知、增智、了解世界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倾向于一种协商对话的过程,因此,其语文教材的版式设计要尽可能体现其编读平等对话和师生平等对话这一编辑意图。例如,小语课本的分栏应具有现代教材的可“协商”性,这学生与课本的直接对话,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课本和教师进行对话,也有助于学生与编者、作者之间的对话,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中小学语文教材版式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中小学语文教材版式设计中的色彩运用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一般涉及页面底色及插图的色彩、文字字体的色彩和纸张的色彩。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负担会不断增大。课本页面应以明亮、和谐、温馨的色调为主,采用柔和的底色,文字的色彩亮度与底色差距最好大于50%,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学生视力,又能使学生充分享受视觉快感,感受宁静、平和。这就要求设计思路清晰,有目的地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把不同的内容重点区分开来,以方便学生抓住重点、增强记忆。

此外,还要巧妙利用纸张原有的色彩,增强图案、文字的清晰度,尽量降低纸张可能对眼睛造成的负担。

结语

探究义教课标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版式设计理念,我们深受启发,深化了认识:进行义教课标语文课本的版式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 精通现代美学、视觉心理学和现代设计原理等专业知识, 了解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及其保健等相关知识,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并遵循其规律、要求,才能设计具有时代精神,知识、趣味、美观相融的课本版式,使课本成为学生与作者、老师与作者交流的良好媒介,使语文课本也成为学生都喜爱的好教材,完成教材版式设计的使命。

摘要:语文新课程的确定目标和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相应的教材版式设计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活动、教学对话的重要因素。课本的版式设计既要考虑实用、经济、美观, 更要考虑中小学生群体和语文教学的特殊需求, 通过艺术化的版式设计, 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

关键词: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版式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星.从小学生审美偏爱看小学生书籍的装帧设计[J].上海.编辑学刊, 2007, 1.

[2]王汀.版面构成[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159.

九年义务教育收费标准 篇8

《识字3》这篇集中识字的课文,它以对子作为文章的载体,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对对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激发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也是文章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如何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对子有兴趣?只有先让他了解对子的一些规律,发现对子的有趣的地方,再进行简单的试对。朗读是最有效地了解课文的方法,教师想通过由浅入深地读,有层次地推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正实现通过课文来学语文的理念。

[教学目标]

1 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产生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读生字、写生字,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学会对对子。

[教学课件],

PPT、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本次授课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题入境

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我们这个大家园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和可爱的小动物,我们都很爱它。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共同学习第一篇课文。(板书:识字3)

二、初读体会,认识生字

1 这是一首对子歌,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2 老师发现你们可真会学习,有的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了生字,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思考,还有的同学提出问题和小伙伴合作学习。相信你们的收获一定不小,谁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课文?

3 你们已经把课文读通了,很好。刚才你们在自学时还画出了许多生字,遇到了许多不懂的词。那我们就一句一句地读,把刚才不会的字学会,不懂的词弄懂。

三、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一)学习第一小节:

1 一句一句地读,把不会的字学会,把不懂的词弄懂。

出示:云对雾,雪对霜。指名读。

指导:云和雪小朋友肯定都见过,(点课件)那雾和霜有没有见过呢?

2 引导:雾是在早晨出现的,太阳一出来它就散了(也可以叫“晨雾”)。

点击课件,叶子上白白的那些晶体就是什么?霜。每到深秋的时候就会出现霜。因此有个词叫秋霜(生读晨雾、秋霜)。

3 点击课件,出现两幅图,朝霞与夕阳,想一想,这该是课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看课文。

解决:朝霞,夕阳,和风,细雨。图片协助理解。

4 再读整小节。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 课件出现花对草,蝶对蜂。指名读。

学习蝶和蜂。说出是如何区别这两个字。领读。

2 课件出示,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指名读。万紫对千红,去掉“对”字,指名读,一起读。边读边贴词卡。

提问:当你看到什么样的景象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说万紫千红?(指名描述)这个词多好啊,读一读。

3 出示课件理解“碧”给这个字组个词?理解“碧野”“碧绿的叶子”。

4 课件出示:桃对李,柳对杨。

理解:桃、李、柳、杨,它们指的是什么?李和杨还出现在什么地方啊?(都是姓)

5 课件出示:“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齐读。去掉“对”字,再来读读。自己把这两个成语读一读。(生边读,师边贴词卡)

假如你就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会想些什么?

三、复习巩固,练习书写

1 刚才,大家一边读儿歌,一边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弄懂了不会的词,你们学得非常认真,我们把黑板上的词再读一读好吗?

2 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课的字吧!你们仔细观察今天学习的字,看看有没有长得像的字呀?

3 生字我们都认识了,还有六个生字宝宝需要我们来写呢!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六个字,在写这六个字时,你有什么小窍门可以把这些字写得更漂亮些?

四、练习朗读,扩展识字

1 生字我们都已经学会了,我们再来读一读对子歌吧!你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练习读一读,和小朋友对着读都可以。

2 你们读得真认真,既然这是一首对子歌,那么我们就一问一答地读好吗?

3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场所,比如,大街上的牌匾,灯箱上的广告,小朋友的名字等等,只要你肯做一个有心人,在不经意间你就会认识许多书本以外的汉字,愿每个小朋友从现在开始,都来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认识更多的汉字。好吗?

[教学体会]

对子歌是一种传统的语言形式,句式整齐、押韵,便于诵读,但内容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蕴涵语言的智慧。作为识字课,是借助对子歌来识字,而不是阅读课,是为了识字而阅读。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自主识字,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识字与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识字中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看图片、找规律等形式去自主识字。教师始终以赏识的目光,以激励性的语言导引学生自主识字。

在教学中,教师穿针引线,释疑解疑,能让学生自行掌握就放手让学生去自悟、自练、自得,而不越俎代庖,发挥了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兒童识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课”,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个字。教师抓住儿童学习母语的特点,注意了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周围环境延伸,以开阔儿童识字更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职业兴趣的自我测评下一篇:包饺子_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