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完美版(精选8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老师的解释和教材中的注释,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学会背三首古诗词并默写。教学难点:能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教材书、PPT课件。
教法: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鼓励法。学法:小组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
2.能结合教材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背诵古诗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代诗人?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你们想学吗?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理解新词、掌握生字
1、板书生字,组织学生读生字并组词。亭:敬亭山
2、指导书写
四、释题
1、“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写景的观察点)
2、是谁“独坐敬亭山”? 李白
3、试说诗题的意思。
李白(我)孤单一人坐在敬亭山上(观看)。
五、理解诗文意思(1)“众鸟”指什么?(天上的很多鸟儿)(2)“尽”是什么意思?
(一个也没有)(3)“孤云”是什么意思?(孤单的一片白云)(4)“相看”是指谁与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5)“两不厌”是什么意思?
(厌,满足。这里可以理解为“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互看不够)。
六、感情朗读,升华诗意
1、背诵诗。
2、默写诗。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那首诗?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八、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并组词。2.背诵古诗。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
2.能按照老师的解释和教材中的注释,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背诵古诗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课件中显示的图片来介绍洞庭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三、理解新词、掌握生字
1、板书生字
组织学生读生字并组词。庭:洞庭,家庭 潭:潭面,古潭 螺:青螺,螺丝钉
2、指导书写
四、释题
“望洞庭”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望月下洞庭湖所见到的美丽景色)
五、理解诗文意思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 遥望:从远处看。
这句诗意:从远处看洞庭湖的水光山色。(4)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洞庭湖的水面比喻白银盘。
这句诗意:银白色的盘子里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六、感情朗读,升华诗意
1、教师领读。
2、学生课堂有感情的展示读。
3、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老师希望大家从小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考上内地大学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盘点里的词语。2.背诵古诗。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这首词中出现的生字会读,会写并会组词。2.理解词意,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2.背诵这首词并默写。教学过程:
一、巩固导入
白居易不仅诗写得好,填词也相当出色,想不想学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的词:《忆江南》。
二、认识词牌
请同学们就这首词与前面学过的古诗比较,看看有什么区别。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歌唱。词的句子又长又短,又叫长短句。)
三、初读全词,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四、自学交流,探究词意
1.“江南好”这是词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2.“风景旧曾谙”中的“旧”:从前,指词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暗”:熟悉。
这句可理解为:江南真美啊!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明媚,天蓝水碧,由于红日映照,所以江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显得更加碧绿,“蓝”字形容春水的深碧。
4.“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巩固练习
1.先小声练习朗读,读出词中的停顿,再次朗读。2.朗读并背诵。
六、课堂小结
把你感悟词人情感的方法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背诵这首词。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绝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春天美景,感受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中鼓励学生多读、质疑、查阅工具书、讨论交流等方法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诗意,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背诵古诗,弄懂诗句意思。
2、感受春天美景及儿童生活情趣。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学习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泥融飞燕子”。学习准备
1、学习课件,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赞美春天。画家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音乐家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诗人写出了一首首赞美春天的诗歌。老师听说你们会背很多古诗,那有没有赞美春天的诗呀?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草》、《咏柳》、《春晓》、《忆江南》)
2、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配乐诗朗诵《绝句》,板书课题《绝句》)
3、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读懂大意,想一想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丽。
3、背诵课文。
(二)围绕自学提纲自学。
三、合作探究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相信大家有了许多收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吧。
(一)读通读准,学习生字词。
1、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
2、读生字卡片:快看,调皮的生字朋友跑这来了,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念? 迟日泥融沙暖鸳鸯(你们见过鸳鸯吗?课件出示图片。喜欢吗?觉得怎么样?那咱们再读读。看图后再读鸳鸯,注意指导读好轻声)
4、这些字词朋友又回到诗里面去了,你们还能叫对它们的名字吗?看看谁能读正确读流利。
5、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哇?
6、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二)理解诗句,想象感悟。
1、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2、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博士吧。(指导口语交际:我们应该怎么向小博士请教,小博士才愿意告诉我们呀?学生问小博士答:《诗经》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观察插图: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呀?(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风:你从哪看出风来了?)
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课件: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自由读、评读。
师导:你们还读懂什么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2)“融”什么意思?
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玩、报告春天、啄春泥)也有的小燕子在衔融化的泥土筑巢呢。想看看吗?
(3)欣赏课件: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美丽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着了。
(4)指导朗读:要读出春天的美丽哦!自己练练,可以加上动作。评读。
四、拓展训练
1、把整首诗练习读读,试着背背,练好了,老师还给你配上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呢。
2、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小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五、堂清检测
1、按原文填空。
迟日__________________,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泥融__________________,沙暖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春晓》、《绝句》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许多,再搜集一些,背一背,在读书交流会上展示给大家。
堂清反馈: 板书设计:
绝句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
地
对
他
说
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 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望洞庭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ィ煤玫亓炻砸幌伦婀慕跣宸绻猓?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忆江南
一、说教材
《忆江南》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但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各人对故国国土和优美事物的无穷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课本中是初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文体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开端感觉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辟学生的视野,感觉故国江山的优美。教学初志:中国事一个诗的国家,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宝贝。小学语文课本中共有四十首古诗必要学生学习、掌握,新大纲也提出每学年背诵良好诗文不得少于二十篇。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迷恋于此中从而熏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紧张的。同时我力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表现《语文课程尺度》的四个根本理念即:一是造就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发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在;三是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四是设置装备部署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依据单元目的、学生的认知程度、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简直定为:
1、开端了解词这种文学文体。
2、能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明白词的意思,想象词所刻画的画面,领会词中表达的情绪。
4、造就学生具有开端观赏本领和富厚的想象力,引发热爱古诗词的情绪。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凭据词所刻画的风景,想像画面,领会词中表达的情绪。
2、有情感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履历,已经积聚了肯定的诗词,对付学习古诗也有了肯定的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让“读”始终贯串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觉古诗词柔美精深的语言笔墨的和富厚的人文内在;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索;在读中受到情绪熏陶得到头脑启示。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一首古诗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我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3.想象读,入境。
诗重情感,诗重想象,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显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睁开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眼前目今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着这柔美的诗句,学生的情绪就悠然而生。再通过睁开想象,把好像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觉,用自己的诵读转达出来,从而化语言笔墨的标记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本首词语言简练,笔墨精致,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富厚的头脑情绪内在。凭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的,学情等,着眼学生生长,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重复诵读中,感觉柔美精深的语言笔墨,受到情绪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绪、美读意境,进步欣赏古诗词的咀嚼和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赏歌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中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玩味其中因此我课前安排学生欣赏《忆江南》歌曲,并简介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板块:读出词中美景 ﹝一﹞读通词句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词”这种体裁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流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得障碍,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4、教师指导读好“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句子中间的停顿。
小学语文的古诗,语言十分简洁、精美,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炼美,凝练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最能表现语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体悟、情感升华的基础,这一环节很重要,需要时间长,老师要巡视指导、点拨,不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二﹞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
1、引导学生弄清“忆”是什么意思?(回想、缅怀)墨客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明白(你好像看到了什么)(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明白(你看到好像了什么)以此来开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3)男女生互助读。在明白内容阶段,只有让学生重复吟读,互助读、比拟读细致咀嚼,才气让学生确当代生活、情绪、理念与古代人的生活、情绪、理念相融合,并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孕育发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2、云云风景,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照旧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明白“旧曾谙”的意思。
3、读着“江南好”三个字,引导学生去回想以往学过的关于写江南的诗句。
4、学生齐读一、二句。第三板块:体悟景中蜜意
1、引导学生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重复朗读中咀嚼语言,想象情境,领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绪。末了,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领会浓浓的缅怀之情。
2、墨客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此时老师出示资料,学生在相识墨客的配景资料之后,信赖肯定能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领会。墨客忆的不但是江南景,另有江南人、江南情。在重复频频的情感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3、江南景致奇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墨客又怎能忘记?在明白了墨客表达的头脑情感的底子上再次引导学生齐诵本诗。第四板块课外拓展赏词
首》教案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俺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2.板书诗题,读题.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俺还”.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俺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俺还”.)俺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5.指数名同学说.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俺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协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同学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俺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俺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俺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置解.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4.同学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同学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俺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俺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练习背诵.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俺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干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同学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难过、心事重重的感觉.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俺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10.就让俺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难过,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议深情
1.同学任选一首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俺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俺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括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俺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计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3.有感情诵读。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2.有感情诵读。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1)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出图)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
(3)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a、指名读。b、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1)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
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七绝《魏王堤》
(2)引读体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
(3)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一句的含义。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2)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3)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4)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六、板书设计。赞美 忆江南-----------好 词思念 春日
一、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规范书写汉字。
jìngtíngtánmiàndîngtíng
十、课内阅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2、关于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正确的是()()山()()
qīngluïyáowàngbáiyín
()()()
三、辩字组词。
壮()仿()峰()峦()状()访()锋()恋()
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孤云独去闲.()A悠闲,自在;B文雅,雅静;C熟悉。
2、相看两不厌.()A饱;B满足;C讨厌,厌恶。
3、湖光秋月两相和.()A和谐;B温和,暖和;C连词,与,和。
4、风景旧曾谙.
()A熟悉;B昏暗不明;C深黑色。
五、根据句意写出诗句。
1、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2、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是白银盘里盛着一枚青螺。
六、扩写句子。
1、小鸟飞上了天空。
2、我们唱歌。
七、修改病句。
1、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
2、海底不仅有鱼类,但是有贝类。
八、用动物名称将古诗词补充完整。
1、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2、儿童急走追(),飞入菜花无处寻。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
九、按原文填空。
1、“众鸟高飞尽,”这首诗我题目是《》作者是代诗人。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代诗人。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A、日出 / 江花 / 红胜火。B、日出 / 江花 / 红胜 / 火。C、日出 / 江花红 / 胜火。
3、这首词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是哪一句?
4、词中与“风景旧曾谙”相照应的句子是
5、这首词的作者是,词牌名是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之情。
十一、课外阅读。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窗台,小扣柴扉....
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
2、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应怜:小扣:柴扉: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是
4、这首诗作者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来赞美,同时表达了作者对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课文。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三、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画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所
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 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ppt 师导案 生学案
自主学习(7分钟)
本文写作背景: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
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俚俗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1、小组里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结合以下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茅檐:
醉里:
吴音:
相媚好:
翁媪:
锄豆:
无赖:
3、解题
“清平乐”是------,------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清平乐”的“乐”要读成“------”,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引导学生读熟古诗词,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
1.朗读词后,说说这首词上片主要写了什么?下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你认为作者想要通过本文表达什么感情呢?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班级展示汇报。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根据“相媚好”的意思,想象两位老人聊些什么?想想当时情景,写一段对话。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句子中,“卧剥莲蓬”是怎样的情景,用心想象一下,描绘出来。
【1古诗词三首完美版】推荐阅读:
1.古诗三首06-09
人教版《古诗三首》教案05-30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01-1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0-15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设计一11-01
23课古诗词三首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