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自查报告(精选6篇)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2007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的规定,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开展了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活动,认真对照《突发事件应对法》,仔细查找各种安全管理漏洞,及时补充完善安全管理尤其是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落实措施,力求最有效的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按照省教育厅琼教【2009】82号文、县教科局昌教科【2009】176号文要求,现将我县自2007年11月1日以来,贯彻实施《应对法》具体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按照要求,学校成立了以XXX校长为组长,XXX副校长为副组长,科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负责、有机构管理、有人员办事,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学校还根据当前教育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师生安全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专(兼)管人员、主管领导和分管校长,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校长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班主任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编制预案,提高实战能力。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科学编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结合各类《应急预案》,经常组织开展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演练。通过实战演练,达到模拟运行应急机制、管理体制,调整、充实预案内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解决在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机制。
2009年4月22日我们围绕地震、火灾、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高危领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通过开展预案演练,既熟悉并宣传了应急预案知识,检验了预案的实战性和可操作性,防止了应急预案成为一纸空文,还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和本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校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差距。应急预案的制订还不够全面、系统,所制定的预案不够全面,或不够实用。
三、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我校在此项活动的开展中,加强了老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了宣传、学习和培训,确保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真正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权益的依据和准绳。
学校常年坚持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同时,加大了参与辖区活动实践,积极营造安全、祥和的社会氛围。我校积极将安全宣传工作送入社区,利用宣传栏、安全知识现场表演、安全竞赛活动、网站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还利用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对家长、周围居民进行安全知识宣传,营造平安和谐氛围。
由于宣传教育深得人心,全校教职工、学生、家长、辖区居民法制、安全观念大大加强。切实抓好了学习培训。我校的主要负责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并通过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认真组织了学习活动,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普及,使得《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知识走进班级、走进家庭。
四、认真排查隐患,防止事件发生。
学校经常联系辖区派出所、工商所、城管、卫生部门不定期的对学校及其周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能够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同时加强对危险校舍、用电安全、体育设施、食品卫生等的安全排查工作力度。对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的重点部位、有关事项进行摸底排查,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恶性突发事件造成严重后果。
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对学校和学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我们都做到时时注意,经常检查,做到安全隐患“三查”和“五防”:“三查”是:查设施安全,看校园的设施是否有安全隐患,特别是学生集中活动的教室等场所的安全状况;查学生活动安全,检查学生在活动时间的安全情况,预防学生追逐打闹、攀爬栏杆等造成的安全事故;查暴力伤害隐患,留意学生间的矛盾动态,及时发现和阻止学生间的打架斗殴,尤其是注意陌生人进入校园活动,发现有陌生人进入校园,要立即报告学校有关部门,预防校外人员进校伤害学生。五防是:防抢劫、抢夺;防暴力伤害;防敲诈勒索;防盗窃;防火。
五、加强应急值班,畅通信息渠道。
为保证春节、五一、十一及清明、端午等节日期间的安全工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安排专人对节日期间的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着重落实好节日期间的值班制度,定岗定人,坚持日常检查,领导亲自值班,切实保障了节日期间的学校安全工作。学校配备的三名保卫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出入学校的来访登记。同时,为确保信息畅通,每月要核对一次教师的电话号码,一旦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机制。
总体来看,我校无论是领导还是全体师生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对教育宣传工作进行得也比较扎实,各项安全措施也比较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继续努力,切实将各项工作做到更好。
1. 灾害及事故频发要求政府提升应对能力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较多的国家, 各类突发事件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据统计:2003年, 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 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 损失相当于我国GDP的6%。2004年, 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 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2005年,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依然触目惊心。事故灾难方面, 全国发生各类事故近72万起, 死亡近13万人。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 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34起, 死亡人数同比增加17%。其中煤矿事故58起, 死亡人数上升66.6%[1]。突发事件频繁发生, 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迫切要求政府加强对灾害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直接体现出政府的行政能力水平。
2. 法律不完善导致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 颁布之前, 我国已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单项法, 单项立法的不足在于不能满足在法律上统一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由于突发事件的日益复杂化, 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没有综合性的基本法律, 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 并且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和得力, 致使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滞后、行动迟缓、应对能力不足、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 政府缺乏作为应对突发事件主体的意识
突发事件是群众特别关心、社会矛盾极为突出、应对难度极大的问题, 因此只能以政府为主导才能够从全局着眼, 合理配置资源、团结全社会的力量应对, 但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以前, 并没有法律对政府的主体地位加以明确规定, 导致政府缺乏主体意识和危机意识, 不明确所负责任, 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处理不够迅速。具体表现在: (1) 在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能方面, 中央政府缺乏统一协调的危机处理常设机构, 地方政府也没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相关的机构。另外, 由于传统的应对方式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由相应的行政职能部门分别处理, 导致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的协作互动机制不健全, 责任不明确, 应对综合性危机的能力不强。 (2) 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 我国传统的事后型应急管理体制侧重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理, 而轻视预警和重建工作, 应急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缺陷。 (3) 从公众参与的角度讲, 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机制不健全, 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与合理利用。只由政府独自承担应对突发事件各个环节的公共服务, 其能力有限, 效率必然不高。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提供新的机遇
行政能力, 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国家政务, 成功地履行其职责所必须具备的能量总和。行政能力包括政务管理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社会管理能力、行政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2]。其中的危机处理能力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之一。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能促进行政能力的提高, 政府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科学合理的危机处理机制, 有完善的处理方案和充分的资源储备, 有利于政府及时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决策, 调配资源并且组织各类应对主体有序而高效的处理, 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及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为政府提高危机处理能力及行政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该法的实施, 为汶川地震的整个救灾过程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统一指挥,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紧急行动,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及时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保证了救援工作有序开展。关于地震灾情和援救行动的信息及时发布而且高度透明, 保证了灾区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 并提高了全社会对这次大地震的关注程度, 大批志愿者奔赴灾区参与救援, 大量救灾物资及时从祖国各地运抵灾区。
汶川地震的救援和灾后重建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也是一个检验, 总结经验与不足对于法律的完善和各项体制机制的健全提供了契机, 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三、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 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建议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及颁布实施为我国政府切实提高行政能力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政府必须依据该法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主体地位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并且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3]。这说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主体地位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 今后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必须克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同时政府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 积极加强行政能力建设, 一方面, 以汶川地震为鉴, 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必须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应急指挥机构和完善预警机制, 最大限度的消除突发事件的隐患, 采取得力应对措施。另一方面, 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制, 将原来分散的决策权、指挥权等相对集中到同级人民政府, 有助于政府面对突发事件时快速反应, 有效整合资源, 保障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通畅。同时, 政府要落实好对突发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 把资源合理配置到相关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在《突发事件应对法》营造的良好法律环境下, 充分发挥政府提供相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潜能, 促进资本、技术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强有力地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
2. 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切实加强依法行政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 宏观上为我国政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主体提供了采取应对措施的法律依据, 微观上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各个环节提供了法律依据。这部基本法律将应对突发事件纳入了法治化轨道, 规范了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处理突发事件的运作程序。
这部法律严格限制政府权力的行使, 通过法律规范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运用权力的行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由政府集中行使处置权, 要对财力、物资和人力等资源进行调拨, 容易导致某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侵犯公民权利, 因而必须对政府行使的处置权力作出必要的限制和规范。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 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依法行政的核心。该法对处理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 能否将法律落到实处就需要加强行政法制监督, 切实做到权责相符, 用权受监督, 侵权要赔偿, 违法要追究。因此必须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是否有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 同时监督其他应对主体是否严格遵守本法的规定。通过行政法制监督, 将这部法律在社会生活的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有效予以实施, 维护和保障行政法治。
3. 实施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育各类非政府组织
通常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能力的提高。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二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等的规定, 积极建立危机管理培训制度, 可以提高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 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应急演练, 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将这些法律规定贯彻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成熟程度对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作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中, 仅依靠政府一方提供公共服务, 其能力有限, 效率难以保证。政府应完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体系并积极引导其发展, 提升非政府组织人员及公民个人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和自救、互救能力, 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汶川地震的援救行动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 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和大批志愿者全力参与到抗震救灾中, 党和政府凝聚了全社会的力量抵御这次特大灾害。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 提升非政府组织人员和志愿者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和救助能力将有助于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 更好的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服务。
4. 保证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透明
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不仅公民个人要讲诚信, 党和政府也必须有诚信。一个诚信的政府, 信息必须公开透明, 政府必须尊重公民的知情权。《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通过相关的法律条文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让群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及政府采取的措施, 取得公众的支持与配合, 避免因不清楚态势发展而产生恐慌。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前提, 也是民主行政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举措。突发事件是群众极为关心、社会矛盾极为突出的问题, 因此把突发事件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切入点, 保障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方面, 通过全面推广电子政务实现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和业务流程的公开化, 规范政府的运作。将官员问责制的信息也公开化, 追究应对突发事件不力的官员的责任, 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法律的尊严。另一方面, 完善媒体监督机制, 媒体监督能够及时发现社会问题、揭露真相、促进问题的解决。“作为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最广泛、最有效手段的新闻监督, 同样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制度安排。”[4]
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媒体监督渠道畅通, 展示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 有利于取得社会各界的信任, 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权威, 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抵御突发事件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2007ztpdd/2007-11/08/content_1011027.htm.
[2]何精华.现代行政管理:原理与方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236, 2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总则第四条、第八条.
[4]房宁, 贠杰.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173.
[5]戚建刚《,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2) .
[6]李岳德, 张禹.《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若干问题.行政法学研究, 2007, (4) .
[7]陈群祥.浅谈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中共南宁市委学校学报, 2005, (4) .
摘要:目的:对西部高校大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认知能力和态度,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措施。方法: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然后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我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和方式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加强。
关键词:突发事件;大学生;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以贵阳中医学院在校学生400人为调查对象。按照各学院学生比例,选取基础医学院学生251人,药学院学生82人,骨伤学院学生67人,平均年龄(19.6±1.1)其中大一125人,大二136人,大三139人,各类人数比例都均衡。此外调查过程中未区分性别,采用男女随机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对象中,基础医学院学生较多占63.8%,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而剩下的学院的学生比基础医学院的学生所了解医学知识相对较少。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文献研究为辅,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93份,有效回收率为98%。问卷均是统一发放当场填写回收,回收问卷的时候均对试卷进行检查核对。
1.2.2 问卷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共由20道题目组成,题目设置类型主要集中在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突发火灾,学校暴力事件,突发疫情和疾病等学校常见突发情况上,以了解我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还特别设置两道题目来调查我校学生对于学校是开设安全教育相关选修课程的需求情况。
1.3数据分析
将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数据统计,然后将调查数据输入统计表进行分析,在保证数据分析准确、客观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科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
2.1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认知不足但是期待开设相关选修课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小部分学生对学校是否应该开设关于学校安全教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选修课程漠不关心,但是有72.77%的学生认为应当开设相关课程。这一调查结果与黄小欧等[1]的调查结果一致。相比之下,骨伤学院学生对于开始相关课程的要求要比其他两个学院强烈。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想学习应对突发情况的相关知识,但是仅有20%的学生会主动学习关于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知识。
2.2面对突发灾害学生处理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面对突发的疫情或疾病,过多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比如甲型H1N1流感的来袭只有34%的学生会很谨慎的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对于身边同学突发急病的情况有6%的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处理,仅有24%的学生知道打电话给校医院;甚至有29%的学生不知道也不能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校保卫科和校医院的电话号码。见表2。
然后,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仅有36%的学生知道自救和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面对校园和社会的暴力事件,比如遭遇黑社会势力威胁时,有11%学生会选择自己解决,77%的学生会选择向警方求助。面对宿舍楼突发火灾情况,大多数学生知道学校灭火器等的放置位置,但是仍然有13%学生不知道正确的逃生方法。这一调查比例与刘珺,张金学对湖南长沙高校学生应对火灾能力现状调查结果稍低[2]。
3 讨论
从上面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安全教育和应对突发事件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学习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不够。在面对突发事情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准确的处置方法,这个与王利[3]的调查结果一致。
调查发现,面对突发的疫情或者疾病,有29%的学生不知道也不能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校保卫科和校医院的电话号码,这说明我校对于校保卫科和校医院的宣传普及教育做的还不到位,应该加强对于校保卫科和校医院部门职责和联系电话的普及,方便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联系学校保卫科和医院。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仅有36%的学生知道自救和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而很多自然灾害瞬息万变,没有规则,难以精准预测和把握[4]。所以我们应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平时多开展有关突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的核心作用[5]。在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的时候,增强学生骨干力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临危机动处置能力.让学生经常参加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同时培养起一部分骨干力量,这样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在自然灾害下的逃生能力。
面对突发的火灾,仍然有13%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的逃生方法。发生火灾后掌握正确的火灾逃生办法非常重要,遇到火灾时首先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要放弃希望,要做到早逃生,逃生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呼吸系统,用湿毛巾、衣服等包住头脸尤其是口鼻部,低姿前进,以免受呛窒息[6]。除此以外学校应该定期开展消防演习,注重学生消防技能的养成,增加学生消防知识的储备,更好的提高其应对火灾的能力[7]。
除了突发自然灾害,和突发的火灾,学校发生的暴力事件也经常发生,可能遇到有心理问题的人持刀或危险器物伤人的事件,也可能会遭遇黑社会势力的威胁等。调查显示在面对学校暴力事件时,大多数学生知道第一时间通知学校防保科或者向警方求助,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去解决问题。
4.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为了实现对学校突发事件的更加高效的处理,应该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的处理机制[8]。首先是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应该加强学校的安保措施,有必要在学校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定期演练;其次是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反应机制,努力做到更早的发现突发事件,发现后更快的到达现场,到达现场后更好更快的做好相关的处置。最后是完善突发事件的扫尾工作,处了逐级上报事件之外,还要在每次突发事件后做好各个相关部门的反馈与总结。
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通过采取强化安全管理,开展应急演练,设置相应的选修课,加大安全相关知识的普及,重点培养部分学生骨干力量等相关措施,来逐步营造学校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发挥文化陶冶情操,文化改变行为的功能,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师生的安全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能力,形成预防突发事件的坚实堡垒[9]
参考文献:
[1]黄小欧,李壮.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统计,2015,(1):57-58
[2]刘珺,张金学.大学生应对火灾能力现状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高校学生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412-413
[3]王利.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与能力培养[J].才智,2013,(14):371
[4]易良春.我国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探析[J].华章,2012,(33):152
[5]孙爱玲,刘玉.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现状与提升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5,(2):117-118
[6]陆亚炜.论大学生在火灾中如何逃生与自救[J].科技视界,2014,(2):319-348
[7]刘珺,张金学.大学生应对火灾能力现状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高校学生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412-413
[8]董丹辉.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66
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情况汇报
我校根据县政府《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南教函 [2009]13号)精神,在小学生中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使小学生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能从容自如地应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我校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对教职员工及学生的安全教育
为了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我校配购了《校园安全法规选编》要求学校依法治校,依法从教,依法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同时制定了《XX小学2009年安全工作要点》,加大“平安校园”创建力度,通过“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为学校安全管理构建一个稳健的平台,促进全系统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1、强化教职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同时,向学生家长宣传安全管理常识和监护管理责任,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学生安全常识,使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学生安全。
2、加大安全教育。学校组织开展了多次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四方面的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不去营业性网吧上网。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积极主动、超前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三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安全教育,重点是防火、防电、防雷击、防溺水防甲流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去池塘河沟游泳玩耍,注意上学放学期间的路途安全,特别要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四是认真开展以提高小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避险、救生和报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自觉远离危险环境。通过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开展知识讲座、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不断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敦促学生家长做好学生在家期间的安全监管,确保学生在家安全。
二、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
1、有效预防校园周边和校内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学校对校园周边发生的及学生中间发生的各种欺负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采用简单粗暴和压制的办
法,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怀,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明辨是非的能力,防止他们遭受侵害和侵害别人。
2、加强刀具管理。4月、9月,我校开展了两次管制刀具大检查,把其作为维护校园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严防学生将刀具带入校园,严防学生打群架或结伙外出滋生事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和进驻校园警官的作用,采取召开学生大会、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教育学生远离刀具,珍爱自己,关爱同学,爱护生命,确保每位学生、每个家庭都受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向学校交出所持管制刀具。
3、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学校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不去无证小摊点就餐,不乱吃东西,不吃三无小食品,少吃冷饮,不喝生水。
三、切实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开学以来,我校确保保卫力量,加强校园安全巡逻,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安全预案,预防和减少违法案件的发生;加强校园安全巡查,确保报警电话畅通,严格执行门卫值班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无故进入校园,努力为广大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求助和服务。
学校建立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和突发性事件,立即启动安全预案,确保各方面人员及时到位,各方面工作规范开展,迅速果断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目前,我校安全防范及应对系统运行平稳。
根据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转发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河北省人事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公务员法实施工作检查验收方案〉的通知》要求,于7月16日至18日对我局公务员法实施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
公务员法是我国五十多年来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法律,贯彻实施好公务员法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项工作我局高度重视,始终把学习公务员法和公务员法实施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全市公务员法实施工作统一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抓好贯彻落实。为加强公务员法实施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以党组书记王长泰任组长,其他领导成员任副组长,人事干部任成员的《公务员法》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事科。
二、实施公务员法工作指导思想。
公务员法实施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有关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稳步实施。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按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要求,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培训公务员精神为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公务员队伍,加快推进我市体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建设“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做好公务员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学习和大力宣传好公务员法是贯彻实施好公务员法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全体公务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公务员法的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学习好公务员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深刻领会颁布实施公务员法立法背景、重要意义和精神实质,积极做好公务员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1、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公务员法宣传工作。
《公务员法》颁布以来,全体公务员对公务员法的制定和出台十分关注,迫切希望了解公务员法的立法背景、精神实质和实施步骤,为此我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做好公务员法宣传工作。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宣传重点,对当前普遍关注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认真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如公务员的范围、分类管理、工资福利、非领导职务与职级的设定、奖惩、辞职辞退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帮助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公务员法基本知识。在宣传工作中,准确把握政策,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对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请示报告,通过宣传,引导干部职工了解和把握公务员法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为公务员法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
2、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做好公务员法学习培训工作。
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要求,我局对公务员法学习培训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切实抓好落实,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研读原文。公务员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且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因此,学习培训中我们紧扣法律原文,在原原本本学习、吃透法律原文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使全体公务员真正了解了公务员法的基本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了公务员法的主要内容,为正式实施公务员法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领导干部是关键。我局领导干部学习公务员法的热情很高,全体领导干部特别是主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干部做到带头学习公务员法,积极参加市委组织部统一组织的培训活动。在平时自学和参加培训的基础上,多次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公务员法座谈研讨会。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法制观念,充分发挥了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参加培训和带头遵守的表率作用,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公务员法的积极性。
三是抓好人事干部学习培训。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的要求,我局人事干部积极发挥骨干作用,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切实增强学习公务员法紧迫性和自觉性。做到了先学一步、深学一步,认真研读法律原文,认真参加相关培训,熟练掌握公务员法的精神实质和各项条款。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局公务员队伍实际情况,重点研究在实施公务员法过程中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难点,为公务员的顺利实施和解决好相关问题做出了努力。
四是抓好全员培训。做好公务员法全员培训是实施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广大干部职工更直观得研读公务员法原文,更好的理解相关内容,我局为全体公务员定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确保人手一册,为学习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的教材保障。在实施全员培训工作中,我局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员学习培训,人事干部认真解答公务员提出的相关问题,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检验全员学习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了公务员法知识测试,通过培训和测试情况看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公务员的法律意识,进一步转变了思想管观念,进一步提高了执政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原则,依法办事,积极做好公务员法实施工作。
随着公务员法的正式实施和配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我局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圆满完成各项公务员法实施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圆满完成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申报工作。按照市施公办《关于对参照单位进行审核审批工作的通知》(廊公发字[2006]2号)要求,具有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按规定进行参照管理,对公务员法实施以前已列入参照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需重新进行确定。我局根据自身性质和法律、法规规定,2006年8月按时完成了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申报工作,迈出了正式实施公务员法的第一步。
二是圆满完成公务员登记工作。公务员登记是实施公务员法的基础性工作,是公务员制度入轨运行的基本保证。在公务员登记工作中,我局严格按照我市公务员登记实施方案规定的登记原则、范围、对象、条件和程序执行,2006年11月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了参照公务员管理登记,同时按规定确定了职务和级别。共有25名同志符合登记条件(其中处级干部5人,科级干部19人,科员1人);暂缓登记4人(处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1人,科员3人)。通过公务员登记,我们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清理,经查我局无“吃空饷”的人员存在。在公务员登记过程中,我们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由于执行政策公正、公开、透明,未发生任何矛盾和不和谐现象,确保了公务员实施工作的稳定。
三是圆满完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在公务员登记和职务与级别确定完成后,第三步是工资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是广大干部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我局人事干部积极参加市人事局组织的业务培训,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工资制度改革办法,互相研究讨论难点问题,把政策规定和每一个环节全部学懂、学通。在熟练掌握政策规定的基础上,按照工资制度改革办法,认真细致的进行工资套改,反复进行核对,圆满完成工资制度改革工作任务,未出现任何错误和疏漏,切实维护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四是圆满完成暂缓登记人员考试报名工作。
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及时将暂缓登记人员基本情况上报了市施公办,为下一步暂缓登记人员参加全省公务员统一考试提供了信息,做好了准备。
五是圆满完成公务员信息库建设。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市施公办要求,以公务员登记为契机,加强基础建设。3月份将公务员个人综合信息全部输入软件,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登记后的公务员信息库,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五、完善规章制度,做好政策衔接。
做好完善规章制度和政策衔接是实施公务员法的重要内容。按照公务员法和相继出台的配套政策法规,根据市委组织和市人事局的有关精神,我局在做好学习和执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该修改的修改,该完善的完善,该清理的清理,该废止的废止,不存在与公务员法相抵触和不和谐的因素。
六、存在不足
1、在学习公务员法和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方面还需继续加强和巩固,为做好今后各项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据此内涵,突发事件对我们民政干部职工显得尤为重要,这与我们民政救灾救济的职能是相同相通的。其次,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应急管理,落实好各自负责的专项预案,还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第五,积极开展应急宣传培训。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公务员进行危机管理专题教育及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全面提升应对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认真学习,努力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第一,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如灾情演练,通过演练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民政干部减灾救灾的意识,从而使他们具有防灾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第二、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现在的突发性危机多具有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上,还是应该多发挥地方或下面的作用。这是因为,分
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如应对台风灾害,不仅仅是我们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财政、气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粮食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又应各负其责。
第三、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对社会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关和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理成本。
【《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自查报告】推荐阅读:
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06-22
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10-06
《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09-09
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研究06-27
谈如何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心理危机12-16
领导干部论文: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养06-13
朱集镇中心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自查报告06-19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报告10-20
粮食局突发事件报告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