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论坛各地联谊会之台港澳海外联谊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姓氏论坛各地联谊会之台港澳海外联谊(精选3篇)

中华姓氏论坛各地联谊会之台港澳海外联谊 篇1

陕西省海外联谊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祭黄帝陵活动由陕西省领导人主持,在清明节举行。

1955年清明节公祭,由陕西省副省长成伯仁主祭。陪祭人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高桂滋、秘书长李连璧,省文化局副局长赵望云等。参加公祭的还有黄陵县各界人民1300多名。1956年清明节公祭,由陕西省副省长韩兆鄂主祭。陪祭的有陕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文良,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黄子祥,黄陵县委、黄陵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的负责人和各界代表2200多人。

1957年清明节公祭,由陕西省副省长杨玉亭主祭。陪祭人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黄子祥等12人陪祭。主祭人杨玉亭在黄帝陵前上香,献爵,献花圈,并向群众讲述黄帝开创民族基业,发展生产和文化的功绩,接着陪祭人黄子祥等相继讲话。

1958年清明节公祭,由陕西省副省长杨玉亭主祭。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杨子廉等陪祭,黄陵县各界代表3000多人参加了公祭。最后,杨玉亭讲话,叙述了黄帝对发展中国农业的贡献。1959年清明节公祭,由陕西省副省长孙蔚如主祭。陪祭人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杨伯伦等12人。陕西省、黄陵县各界代表5000多人参加了公祭。主祭人等向黄帝陵墓献果并献花,孙蔚如向参加祭扫的群众讲述了黄帝开创民族基业的功绩。

1960年清明节公祭,由陕西省副省长孙蔚如主祭。陪祭人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省民政厅厅长杨伯伦等21人陪祭,孙蔚如向参加祭扫的群众讲述了黄帝开创民族基业的功绩。陕西省、黄陵县3000多人参加了公祭活动。

1961年清明节公祭,由陕西省副省长任谦主祭。陪祭人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杨子濂等22人,在祭扫仪式上任谦、杨子廉等分别讲了话,陕西省、黄陵县各界代表3000多人参加了公祭活动。

1962年清明节公祭,有陕西省和黄陵县各界人士3000多人参加。由陕西省副省长时逸之担任主祭。陪祭人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杨伯伦等20多人。

1963年清明节公祭,有陕西省和黄陵县各界2000多人参加。由陕西省代理省长李启明主祭,陕政协副主席苏资琛等陪祭。人们冒雪祭扫黄帝陵墓,并瞻仰了轩辕庙。

1964年至1979年公祭活动中断,1980年恢复。随着改革开放,黄帝陵迎来了海内外同胞共祭黄帝陵的盛况。

1980年清明节公祭,有陕西省暨黄陵县各界群众以及知名人士,台湾同胞2000余人参加。省、地、县分别向黄帝陵墓敬献了花篮、花圈。由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张汉武主祭,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谈维煦、省政协副主席刘聚奎以及延安地区行署和黄陵县的领导人陪祭。谈维煦副省长在祭扫仪式上讲话,说:“当我们站在丰隆的始祖的陵墓之前,展望云天,心潮澎湃,无法抑制对一水之隔的1700万台湾骨肉同胞的深切怀念。”他最后说:“我们相信,凡属黄帝子孙,华夏后裔,都会珍爱祖国声光,弘扬民族勋业,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统一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以造福于人群,造福于子孙后代并以告慰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赫赫之名。”在祭扫仪式结束后,各界人士瞻仰了轩辕庙并植树留念。

1981年清明节公祭,有陕西省暨黄陵县各界以及知名人士、台胞、归国华侨2000余人参加。由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作宾主祭,副省长谈维煦、省政协副主席范明、胡景通等陪祭。

延安地区行署专员李森桂恭读祭文。谈维煦副省长讲话说,清明是一个怀祖思亲的民族节日。在这一天,华夏后裔,黄帝子孙,不论身在何方,无不翘首引领,共寄爱国思乡之深情。当我们在此祭扫黄陵之际,尤其对一水之隔的台湾骨肉同胞深切怀念,不胜依依。他希望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爱国之士都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四化和祖国统一大业,立民族大志,树一代新风,振奋精神,团结战斗,同心同德,并肩前进。各界人士瞻仰了轩辕庙,在陵园植松树留念。

1982年清明节公祭,有陕西省暨黄陵县各界群众2000余人参加。来自全省各地的30多名台湾同胞、去台人员亲属、归侨、侨眷参加了祭扫仪式。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汉武主祭,副省长白纪年、省政协副主席范明、刘聚奎、胡景通、傅道伸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延安地区、黄陵县负责同志陪祭。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延安地区行政公署等分别向黄帝陵墓敬献花篮和花圈。范明在祭扫仪式上恭读祭文后,白纪年、傅道伸和台湾代表杨素玲先后讲话。讲话完毕鞭炮齐鸣,各界人士绕陵一周,并在陵园内栽植了100株纪念树。1983年清明节公祭,有陕西省暨黄陵县各界以及台胞、台属、港澳同胞共3000多人参加。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毅忱主祭,陕西省副省长李连璧,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任委员沈尚贤,延安地区行署专员阴汝平,黄陵县县长杨海潮等50多人陪祭。张毅忱恭读祭文。李连璧副省长、沈尚贤副主席在讲话中,深切怀念台湾同胞,热诚地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大义为重,顺应民心,捐弃前嫌,早日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

1984年清明节公祭,有陕西省暨黄陵县各界群众代表3000余人参加。陕西省省长李庆伟主祭,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张策、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熊应栋,省政协副主席胡景儒等陪祭。在古乐声中,李庆伟、黄陵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的负责人、台胞、台属和省青联的代表先后向黄帝灵位敬献了花篮、花圈。延安行署专员高树岐恭读祭文,李庆伟、胡景儒先后讲话。他们在讲话中说:5000多年前,轩辕黄帝率领聪明、勤劳、勇敢的先民,以大无畏精神,大胆创造,使我国的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尔后,子孙后代不断争光添彩,终于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使我国成为举世称颂的东方文明古国。今天我们处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为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新贡献。在祭扫黄帝陵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同根同源,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大业。我们要以民族大义为重,携起手来,为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而奋斗。

1985年清明节公祭,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明主祭,副省长林季周等陪祭。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台胞联谊会、省归国华侨联谊会以及延安地区、黄陵县等有关单位敬献了花篮、花圈。陈明恭读祭文。林季周讲话,说:“在我们缅怀始祖轩辕黄帝的时候,应当继承和发扬先人不屈不挠、勇于创造的进取精神,努力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陪祭人、省政协副主席胡景儒在讲话中说道: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同根同源,应该携起手来,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而共同奋斗。主祭人和陪祭人在黄帝陵前植了纪念树。

1986年清明节公祭,有陕西省暨延安地区、黄陵县各界群众6000余人参加。还有应邀专程来陕的20多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陕西省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台胞、归侨、侨眷的代表参加。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和延安地区、黄陵县的领导机关等,分别向黄帝陵墓敬献花篮和花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承华主祭,副省长徐山林,省政协副主席魏明中、孙天义和延安地区、黄陵县的负责同志等陪祭。何承华恭读祭文后,徐山林、魏明中先后讲话。徐山林说,今天,当我们缅怀开创民族基业的始祖的时候,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和一往无前的精神,为完成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宏伟目标,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魏明中在讲话中殷切希望台湾同胞、去台人员亲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继续为沟通海峡两岸各方面的交流发挥桥梁作用,群策群力,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各界人士绕陵一周,并在陵前栽植柏树100株。

中华姓氏论坛华中地区联谊会 篇2

邓氏宗祠祭祖联谊会

2006年3月,在湖北省通山县燕夏乡邓氏宗祠召开盛大的祭祖联谊会。为湖北20余县市大成谱首卷合修、通过主编邓其伟所作的史料考证达成共识,各支经济文化经验交流。2007年4月,在湖北通山县九门邓氏宗祠,召开了来自湖北23个县市的邓氏宗亲代表300多人的联谊会,各支交流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与经验,“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正式成立,选举产生了湖北联谊会领导班子,确定了2008编辑《中华邓氏族史》首卷初稿。同年10月,在两位主要领导人邓其伟、邓腾宗亲的主持下,在湖北浠水召开了由鄂东组成的宗亲代表,选举产生了“邓氏武翼公后裔宗亲联谊理事会”领导班子,从此这几个县市邓氏宗亲参与全省的合谱工作正式启动。同年11月,武汉市新洲区邓家松林大祠堂召开了数十县市260位邓氏宗亲参加的“合谱动员大会”,各支谱积极参与全省总谱首卷的合修工作。同年11月主要领导邓其伟、邓吉贵、邓光泉亲临洪湖,召开支持洪湖、仙桃、监利、嘉鱼四县市合修大谱,动员工作大会。同年12月,湖北阳新县举行通、星两户十二届续修谱(支谱)完工,近千人参加庆典活动。

2008年2月-4月湖北阳新县三洲邓氏家谱(支谱)顺利完成、湖北通山县邓氏家谱(支谱)授谱仪式,都举行的隆重的活动。2008年下半年,湖北分会主要领导邓其伟、邓腾亲自督促和指导,并经邓腾宗亲带头捐款4万多元予以资助,历时七个月,客服重重困难,湖北编撰的《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鄂川首卷》初稿终于印刊成册,与邓氏宗亲见面。

2009年上半年,在邓其伟、邓腾宗亲全力督导和邓腾先生捐的巨资支持下,浠水文峰全体宗亲积极努力,《中华邓氏族史.文峰卷》刊印面世。2009年在湖北阳新县邓氏通户宗祠召开了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第一届二次工作会议,报告《2008年工作回顾暨2009年工作展望》,继续动员全省邓氏宗亲积极参与搜集邓氏宗谱史料,进一步补充修订《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鄂川首卷》,并支持邓氏通户宗祠修缮和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支持武翼公后裔恢复浠水莲峰邓氏“汉唐家声”宗祠的重建工作。邓勇军宗亲被推选为副秘书长。同年8月,在武汉市水果湖广场大厦10F,执行会长邓腾主持召开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第一届三次工作会议,重点加强编委班子和工作进度,特别对筹措资金来源设想办法,并向全省邓氏宗亲发出了积极参与合修谱的倡议书。决定出席代表参加2009年11月份邓氏发源地河南邓州市委市政府举行的全球邓姓文化交流活动。2009年11月5日、6日、7日,参加河南邓州举行的全球邓姓文化交流活动,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在河南邓州市成立,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作为总会设立的湖北分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湖北分会”“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邓腾被推选为总会名誉会长,邓其伟被推选为总会顾问。

2010年元月15日—17日,省分会负责人邓其伟、邓斌、邓楚文、邓光泉、宗亲代表邓平安、邓泽翔等应邀参加了总会在深圳举行的《邓姓文化》杂志首发式和邓氏宗亲恳谈会,拜谒了邓小平铜像。并成立了总会建设项目和联谱工作两个协调委员会。我会邓世鸿、邓腾两位先生分别当选为两个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2月19日(正月初六)晚上,在武

汉弘毅大酒店二楼2号厅,湖北联谊会第一届领导班子部分负责人:邓其伟、邓国准、邓腾、邓兴华、邓隆飞、邓勇军等宗亲聚集在一起,借春节团拜的机会,为开好湖北联谊会2010年年会,并为在2008年12月出版的《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鄂川首卷》的基础上编修好《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进行了预备性商议,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与会负责人达成了如下共识:

1、完善湖北联谊会组织制度,结合几年来的运作和湖北邓氏宗亲联谊的实际情况起草并在年会大会上审议、通过湖北联谊会章程。

2、完善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并向“会议”与会宗亲代表报告。

3、扩大、充实领导班子组成。

4、规划、起草“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此次筹备会后约一周左右,由邓其伟、邓国准、邓勇军先生执笔起草的章程草案及“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草案已发送给湖北联谊会有关负责人。

3月9日下午,在武汉市政协办公大楼三楼会议厅,炎黄邓氏宗亲湖北联谊会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出席会议的有: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名誉理事长、武汉市政府协常委、法制委员会主任邓斌,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名誉理事长、吾离陵保护建设及各地邓氏纪念项目建设工作协调委员会党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武汉弘鑫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邓世鸿,炎黄邓氏宗亲湖北联谊会会长邓其伟、顾问邓国准、执行会长邓腾、副会长邓兴华、邓隆飞、邓乾树、秘书长邓坤文、副秘书长邓光泉、邓乾金、邓勇军,通山支会会长邓交松等。第二次筹备会主要就炎黄邓氏宗亲湖北联谊会章程(草案)、“会议”的议程及日程安排、与会代表规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接待等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人选进行了初步酝酿。

第二次筹备会议决定:

1、将2010年年会与《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编修工作会议一并举行。

2、与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协调,将总会拟举行的联谱工作协调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与此次大会一并举行,诚邀总会主要负责人及总会联谱工作协调委员会各位省外负责人到会,为编修好《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一道出谋划策,力争早日完成此书的编纂工作。

3、本次年会将进行换届选举,第二届领导班子将在第一届的基础上扩大成员规模,并结合近几年的运作适当作出人事调整,邀请一部分活动能力和号召力强、在宗亲事务中比较有影响、德高望重的宗亲加入到新一届领导班子中来,以便集思广益,让湖北联谊会更好地为邓氏宗亲事业服务。

4、本次年会将通过章程,以章程来规范湖北联谊会的运作。

2010年5月28日、29日、30日,在武汉科苑宾馆举行“湖北宗亲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中国.武汉邓氏文化研究会”,“《邓姓文化》杂志研讨座谈会”,“邓氏族谱研讨会”。会上有来自湖北省50多个县市的宗亲代表,还邀请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对族谱有研究的宗亲代表。邓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炎黄邓氏总会理事长邓洪军,副理事长邓光阁,邓香云,炎黄邓氏总会秘书长邓明珍,邓州市文化局长闫富传等十人亲临会议并对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会上选出了湖北宗亲会第二届领导班子。推选部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邓氏宗亲为荣誉和名誉会长,邓其伟再次当选为会长,邓兴华当选常务副会长,顾问邓国准,副会长:邓隆飞,邓乾树,邓坤文,邓楚文,邓佑华,邓有华,邓承贵。秘书长邓勇军,副秘书长:邓光前,邓肇义,邓思华,邓乾金,邓礼能。同年6月19日,革命老区红安麻城成立“炎黄邓氏宗亲红麻联谊支会”。

同年7月,德高望重,为我们邓姓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邓国准顾问因病逝世,这对湖北续修《邓氏族谱》,邓姓文化研究工作来说,将是很大的损失。

2010年11月13日、14日、15日,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在河南省邓州市举行先祖塑像揭

幕仪式暨邓姓文化联谊交流活动,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邓腾、邓散心、秘书长邓勇军、邓泽翔参加。在武汉梦天湖山庄渡假村接待香港邓氏宗亲一行30多人,会长邓其伟、名誉会长邓斌、邓世鸿、副秘书长邓光泉到场致词欢迎香港宗亲。

湖北在失去邓国准顾问这一得力骨干后,《邓氏族谱》主编邓其伟会长身体欠佳、深感气力不足,续谱工作不堪重负。2011年4月,会长邓其伟、常务副会长邓兴华、副会长邓隆飞、邓乾树、秘书长邓勇军、邓光泉会谈决定,为维持湖北续谱和文化研究等活动正常进行,需要尽快把湖北的下一届领导班子整合落实,与会在电话和名誉会长邓腾、名誉会长邓世鸿交流后,邓世鸿会长初步定于2011年9月份举行会议,完成湖北领导班子换届工作。

[2]

2011年清明节前夕,湖北宜昌支系明祖(洪武二年)邓有凤公后裔筹备宗亲联谊成员,推荐有能力的有凤公后裔带头发扬和传承家族文明、特别推选创业楷模企业家做带头人,作为一面旗帜,为家族年轻人树立榜样。

加强邓氏文化交流 弘扬伟大中华民族精神

一、历史的回顾

热爱祖国,怀亲思乡,朔宗寻祖乃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共同形成的传统美德,正是由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挥作用,才铸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家族的辉煌,祖辈的业绩,对子孙后代不无启迪勉励意义。我们今天的聚会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缅怀已故去的人士。激励健在族人奋力拼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用以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勤学奉献的家风,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可以昭未来。昨天是今天的回忆,今天必将成为明天的历史。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文明史,我国各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既反映了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动力,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力量;这种民族精神,既同我国传统美德相承接,又同社会主义道德相统一,永远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想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不掌握现代科学文化是绝对不行的。“四人帮”掀起的“文化大革命”,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无用论”等反动谬论,以及全盘否定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全部加上封、资、修的标签加以批判,对广大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实行残酷迫害,学校停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文化大革命”长达10年的内乱中,中国民主体制遭到严重践踏,许多人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总结沉痛教训,拨乱反正。更加坚强、更加成熟,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勇往直前。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子孙后代,懂得科学文化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中的重要作用。使每一个小孩从小就养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尊重历史、尊重我们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艰苦奋斗,勤俭向上的精神。逐步培养成知识丰富、智力发展的人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力拼搏,贡献力量。据历史考证,我们邓氏祖先血脉源于黄帝,受姓始于殷商皇族,殷商第二十二代国君武于继位后(公元前1315年),便把叔叔曼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市)当了国君,以后曼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因此邓氏得姓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三千三百年,真是名副其实的源远流长。邓氏家族由此繁衍,邓氏家族的始祖便是商王武丁的叔叔曼公德阳。至春秋时邓国中兴之君邓侯吾离,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以“邓”为姓的国君,今邓州市城郊吾离冢村还完好地保存了邓侯吾离墓,村名由此而来。周灭商后,邓国作为异姓诸侯国,臣服于周,得以幸存,至春秋邓祈侯时(公元前678年),邓国为楚文王所灭,因邓祈侯的妹妹是楚文王的母亲,邓为舅甥之邦,故楚灭邓国,只是改号易帜,邓国虽灭,国人尚存,但自此后,更多的邓氏族人迁

徙流落异乡,甚至漂泊海外。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邓姓人口约702万,排名第34位,至今已近800万,但分布极广,国内集中于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以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多,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次之,一部《邓氏族谱》印证了专家们的考证。《邓氏族谱》的出现,是1989年2月,马来西亚华裔邓威廉夫妇,回国寻根问祖带回祖国的,根据《邓氏族谱》的记载,邓威廉已是第一百一十四代传人,其先辈于一千多年前就从邓州迁到广东博罗,后其祖父带同宗下南洋。将《邓氏族谱》携至马来西亚,得以妥善保存,邓威廉一家几代人将《邓氏族谱》视为圣物,并将续写视为至高无上之事,邓威廉用了十年时间寻找祖先居住地,终于在河南邓州市的大力协助下,实现了夙愿。《邓氏族谱》是当今世界所见时间跨度最长的谱牒,由于时间长达三千三百年,能流传至今稀罕至极,本身已是十足的珍贵的历史文物。《邓氏族谱》几乎能算一部英雄谱,细读其文,你会发现,邓氏宗族,历朝历代中精英俊杰时有涌现,为历史名人有资格载入史册经传者不少。有学者这样认为,在流传于世诸多望族家谱中,《邓氏族谱》地位无可比拟,堪称国宝而当之无愧。为邓姓赢得美名的,当首推当代伟人邓小平,他是中共第二代主要领导人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掌舵人,在文革十年**后,他力挽狂澜、拨乱反正,领导全国人民掀起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高潮,为富民强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提高我国国际威望,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的骄傲。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如邓氏第十九世邓侯吾离;春秋时郑国大夫邓析,是法家、政治家先驱;西汉大夫邓通,四十七世东汉开国元勋邓禹,扶助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封元侯,还有邓太后、邓辰、邓涉;蜀汉大将邓芝;三国时期讨灭蜀汉的曹魏大将邓艾;晋文帝南迁后声誉卓著的名臣邓攸;唐代邓进忠;宋代思想家邓牧;元代书法家邓文元;清代邓石如的书法和治印;邓廷桢历任两广、两江、云贵、闽浙总督政绩辉煌,而且在鸦片战争初期,守卫虎门重创英军,更是大快人心;邓世昌是近代海军将领,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诗人邓辅纶,作家邓显鹤等都是千百年来受人景仰的杰出历史人物。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悉,湖南的邓中夏,是中共早期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之一;邓演达、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后为蒋介石暗杀;邓子恢,是新四军领导人之一,国务院副总理;邓华,人民解放军上将,曾任赴朝志愿军总司令;邓颖超,中共早期党员,中国妇女的领袖人物之一;邓力群粉碎“四人帮”后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邓柘作家,曾任人民日报社长;中共早期党员,广东邓发,贵州邓恩铭,湖北邓初民等。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光辉旗帜。

河南邓州市博物馆邓氏专展有文曰:“千百年来,邓氏子孙秉承开基始祖之遗风,奋发向上,历久而不衰,或以勋名著,或以高节称,或以理学传,或以艺文鸣,代有贤哲,辈见英豪,光耀史籍„„。”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流、兴衰更替的总汇。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姓氏谱系,正是具体而微地载承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是中华文明进化的轨迹,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因而中华姓氏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文化的伟大基石。

二、对《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川、鄂卷的评价

二OOO年,武汉邓其伟先生受湖北省华夏邓氏宗亲联谊会的委托,负责主编《中华邓氏族史》豫、赣、湘、川、鄂卷,经六年艰苦努力,收集邓氏族谱资料百余部,在古稀之年带病坚持编审工作,到二OO八年完稿成书,全书200万字,为精装本。

(一)编史目标明确。为了宏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寻根问祖,恢宏祖德祖功,主要是为

了勉励当代教育后人,鼓励奋发向上,弘扬勤学奉献精神。

(二)资料翔实。全书历史资料主要是根据《史记》、《后汉书》、范新翔先生所著《南阳邓氏族史》,江西邓宝仁先生编《邓氏族史》、《中华邓氏族史粤港卷》以及邓威廉先生1989年带回国的《邓氏家谱》等资料,取其精华,汇编成册。

(三)内容丰富,全书共四篇,第一篇邓氏源流,包括古代邓氏的产生与发展,邓氏的起源,邓氏史略等;第二卷,邓氏历代世系,包括历史名人为邓氏宗谱所作的“序”;第三篇邓氏文化,包括邓氏历史文献,邓氏历代名人列传及名人录;第四篇有关文献及附录。

(四)此书不足之处:首先是标题太大,按标题应包括河南、江西、四川、湖南、湖北五省的族谱,但世系表只是湖北十几个县的,故名不符实;其次湖北省大部分县市邓氏谱族没有入编;其三缺少湖北近现代名人传记;其四照片太多不严肃;其五错别字很多。这些都是在编辑湖北卷中要加以改进的。

三、关于编辑出版《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问题

编辑出版《中华邓氏族史》湖北卷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流传后世的重要工作,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历史原因各地族谱资料大多已经散失,故资料收集、编辑整理到印刷出版发行,工作量大,须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有一个经验丰富、坚强有力的写作班子,还要有一定的财力支持,根据当前湖北分会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原《中华邓氏族史》豫、赣、川、湘、鄂卷基础上加以修改补充,可大大节约工作量和时间。

(二)关于全书内容:

1、增加邓氏图腾及释义;

2、湖北省情简介及地图;

3、增加湖北省各市县邓氏各支派世系表;

4、补充历代邓氏名人传记,重点增加湖北省邓氏名人传记;

5、增加湖北省近现代名人录(干部县团级以上、学历大学本科以上、职称副高以上);

6、各支宗派序列;

7、附录增加一些历史知识性内容:(1)邓氏东汉中兴功臣表;(2)九族宗亲等;(3)中国历代皇朝官名宗录;(4)“邓”字的起源和演变;(5)名言警句录;(6)各地邓氏族规录刊选;(7)湖北省近现代邓氏著作目录等。

(三)关于编辑班子。为了尽快完成编辑任务需组建一个精干的编辑部,参加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其次还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其三要身体健康,并能挤出时间参加这项工作;其四要有无私奉献精神。请各市县邓氏各支推选一两位负责本支编审工作,省谱编辑部在各支派中推荐选拔人员组成。

(四)关于编辑出版经费。编辑出版、发行约需经费20万元。

1、征集赞助费。发动省内邓氏族人特别是企业家捐助,凡捐款500元以上者上功德榜;10000元以上者登照片简历及事迹介绍。

中华姓氏论坛各地联谊会之台港澳海外联谊 篇3

世界罗氏宗亲联谊总会

世界罗氏宗亲联总成立

泰国罗豪杰任首届主席 印尼罗锦盛等任副主席

世界罗氏宗亲联谊总会暨泰国罗氏宗亲总会成立四十周年庆典于2008年3月8日由泰国罗氏宗亲总会主办假座泰国曼谷市罗氏宗亲总会大楼隆重举行,另外上述两会的庆祝晚宴则在泰国中华总商会光华堂盛大举行,筵开百席。

这一天曼谷市风清日丽,气候温和,上午八点半来自世界各国的十二个罗氏宗亲代表团和泰国各府罗氏宗亲代表近四百人陆续来到位于曼谷市中心罗氏宗亲总会大楼,非常热闹,大家排队签到登记,交换名片,互相交流认识,过后登上二楼豫章堂举行祭祖仪式,共沐祖德,表达对祖宗的无限崇敬、主祭者是泰国罗道楼理事长,陪祭者是新加坡罗焕文主席、马来西亚代表罗泉明主席,印尼罗锦盛总主席,罗青(中国风顺),罗健清(美国纽约),罗文昌(越南),罗汉专(柬埔寨)等,祭毕所有代表再上三楼豪华堂欢聚。

上午十时正,世界罗氏宗亲联谊总会成立仪式正式开始,中国驻泰王国大使馆张国庆代办和胡小兰参赞莅临增光,张代办还担任大会典礼主席,向世界罗氏宗亲联谊总会首届理事会主席罗豪杰及理事们颁发聘书,其他贵宾有泰国中华总商会正副主席吴宏丰和刘锦庭,九属会馆、潮洲会馆主席李光隆、客属总会理事长赖锦廷、泰华各姓宗亲总会(亲联)主席黄汉良,十县同乡会代表唐锡林,报社代表吴金城社长等,场面热闹,气氛融洽,真是世界华人一件大喜事,也是世界罗氏大盛事。

世界罗氏宗亲联谊总会倡议者是马来西亚柔佛洲罗氏宗亲会主席已故罗廷樽诔ぃ竦眉∑侣奁艄庾谇椎娜χС郑绺鞴奘献谇祝006年5月份,世界赖、罗、傅三姓第十二届代表大会在印尼泗水市举行的时候,廷樽诔こ舜肆蓟偌澜绺鞴穆奘献谇状砜嵘烫殖闪⑹澜缏奘献谇鬃芑嶂乱耍鱿嵋檎呱踔冢哟锏挠新匏秤辏薇猓尬碌龋蚵〉挠新薰酆海羲挠新尥ü奕缫猓藓枞俚龋岳蚍业挠新奘秸瘢さ榈挠新藓核桑藓汗獾龋录悠碌穆藁牢模砝次餮堑穆奁艄猓錾拗久鞯龋泄⒏邸摹⑻ǘ加写聿渭樱嵋榫龆ㄍ獬闪⑹缆拮芑幔锉腹ぷ饔赏樽诔ち斓伎梗上У蹦月份当他率团去河南郑州拜祭黄帝陵后,去西安旅游时心脏病猝发不治逝世,后来由罗焕文宗长,罗启光、罗道楼、罗冠汉等继续搞联络与推动的工作,去年9月2、3日轮到泰国罗氏宗亲总会当东主,召集世界各国罗氏代表开会拟订章程,准备成立世罗总会,当时参加的有泰国的罗豪杰,罗道楼,罗炜达等,印尼的有罗观汉,罗秉光,新加坡的有罗焕文,马来西亚的有罗启光,罗錾ㄍ宕砺薹镎械龋007年12月份,各国代表又在新加坡开会,最后决定_____今年3月8日在曼谷成立世罗总会,秘书处设在曼谷,第一届会长秘书长及财政,为了方便工作都由泰国罗氏宗亲负责,担任副会长的有新加坡的罗焕文,印尼的罗锦盛,马来西亚的罗志明,中国的罗青,美国的罗健清。

世界罗氏总会发起人代表,新加坡南洋罗氏公会主席罗焕文首先致词,他说明创会的宗旨是团结全世界的罗氏宗亲,不分国籍和宗教信仰,敦睦族谊,加强联系,为宗族增光,发扬光大祖宗美德,为宗亲谋福址。

世罗总会首届主席罗豪杰致词时感谢大家厚爱,选他做主席,他将尽力而为,他强调世界罗氏宗亲加强团结,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华文教育以及与各族文化的交流,发展经济对社

会、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张国庆代办致词时对泰国罗氏宗亲总会与世罗总会表示热烈祝贺,并赞扬罗氏宗亲及其他各姓宗亲团结合作,弘扬中华文化发展经贸,繁荣社会所作的贡献。

泰华各姓宗亲总会联合会(宗联)主席黄汉良表示钦佩泰国罗氏总会,并认为泰罗是泰国宗联重要的成员之一,祝愿世界罗氏总会迈向光辉的前程,会务蒸蒸日上。

张国庆代办,吴宏丰主席,黄汉良主席,李光隆主席,唐锡林理事长还分别向世界罗氏总会首届主席罗豪杰献花等表示诚挚的祝贺,印尼罗氏代表罗锦盛,秉光,冠汉上台向罗豪杰主席捐献基金。

正式仪式结束之后摆设午宴招待,全场满座,有卡拉OK助兴,充满着亲切快乐的气氛,致使庆典园满成功。

世界罗氏宗亲联谊总会成立暨泰国罗氏总会成立四十周年双庆晚会在泰华总商会大厦九楼光华堂举行,席开百桌,宴会盛大,除了世界各地宗亲以外,还有众多贵宾,泰华各社团领导,中国使馆陈疆文化参赞出席晚会并致词,首先致词的大会执行主席,即泰国罗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罗道楼,他首先向嘉宾们表示热烈欢迎,然后讲述泰国罗总四十年来千辛万苦,在宗亲们热心支持及理事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创办山,兴建大厦,组团回乡祭祖,修建祖祠,捐资建校,参加华社各项公益,慈善福利工作,都有令人满意的成绩,只是往后的问题是会员老化,年青一代跟不上来,所以如何扭转这个现象,使年青一代能更多的参与宗亲会各项活动,能更好的认识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才能继承和接班宗亲会各项事业,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事情。

上一篇:高一的记叙文作文下一篇:兼职大学生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