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研究(通用8篇)
农业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农业劳动和农村经济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更深层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让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更加迅速、全面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的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市场信息化等多方面,可以说,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是让一切农业活动都实现信息化,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让农民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各种农业知识,进行农业原料的采购等农业活动。
1.2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计划的原理
农业信息化不仅会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还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主要有:全面进入到生产力系统,通过劳动工具和对象间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会提高农民的业务水平,还会节省资源,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效率和质量;如果把农业信息化应用到农业管理层面上,人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让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2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问题
2.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硬件基础,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村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并不乐观,电信部门曾经有过统计,到,我国固定电话数量为22149.4万户,其中农村用户只有8101.5万户,只占总数37.8%,在地方政府的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村村通电话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到了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农村信息基础的.建设还是远远不够,农业信息化不光要做到村村通电话,更应该让家家户户都由网络,这样才能更好的采集、加工和存储信息家家户户都有计算机,家家户户都会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获取最新的农业讯息,这样才算是有了农业信息化的基础。
2.2农业资金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力不是很高,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发展的速度非常缓慢。薄弱的农业基础让我国农业资金非常匮乏。而现代信息技术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的资金,回报的周期又比较长,我国农业有限的资金还要用于农田建设,这成为限制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3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策略
3.1加强农业学习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信息网建设
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是走信息化的第一步,要让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共同解决农民的信息鸿沟问题。鼓励农民自己建立互联网,购买计算机,对农民的计算机技能进行培养,让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此外,有关部门还要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有一个交流的平台。
3.2加强政策引导,营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信息技术投入高,风险大,政府应当担负起相应的职能,加强宏观体安康,集中人力物力,提高研究效率,制定合理的扶持发展政策,为农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协作攻关克服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
3.3联合社会多面力量共同参加信息服务
要想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脚步,单靠政府的力量并不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引导,让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各类咨询服务企业都参与到信息服务中来,让他们直接向农民开展信息服务,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共享化。
结束语
一、农业信息化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农业信息化即将信息化管理手段融入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去。我们一般从不同的细分角度来理解农业信息化。从具体的农业经济活动相关的流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将农业生产流程、农产品销售流程、农业宏观决策流程、农业科技研发与管理等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综合;从农业生产的各个产业部门来看,农业信息化是指将林业信息化管理、畜牧业信息化管理、水产业信息化管理以及种植业信息化管理等综合起来实现信息化的全面管理;从农业经济具体运用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指的是将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态管理、农业生产培训管理等进行系统的综合管理。
(二)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1.农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与农业产成品的市场信息化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市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主要指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作物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购买上不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资料的质量、价格和品种等信息,导致其在购买过程中增加了时间成本与财力成本的耗用,并且很多情况下买来的生产资料可能与实际生产所需的资料要求不符,延迟了生产的进行。反过来,对于生产资料的供应者而言,他们也没有合理的渠道去发布有关生产资料价格、规格等的信息。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了交易的效率。所以,农业信息化在这一块的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生产资料的销售与购买问题。同理,就农产品销售的角度来说,使用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者们就能够及时地将产品的销售信息发布出去,尤其是农产品这类保质期不长、注重产品新鲜程度的产成品,更是需要及时的销售。农产品得到及时、合理的销售,能够明显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甚至会关系到某一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使得农业信息的市场化建设覆盖面更加广泛,有必要投入完善以计算机联网的基础性建设。
2.农业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
农业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顾名思义,是将信息化融入到农业生产与管理活动中去。农业生产受到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包括天气、虫灾等。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农业信息化网络能够使农业经济生产者提前获知可能发生的灾害,并且在灾害发生后,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信息化的融入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工作效率,促使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3.农业资源开发的信息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极其不均衡,每一个地方所分布的农业资源都差异巨大。地方与地方之间由于生态污染、资源耗费等原因,其农业资源都可能在一定时间后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变化,所以,农业资源开发中引入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帮助农业生产者及时地掌握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情况,从而更为有效地制定生产计划作出更为有效的决策。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业信息化能够帮助调整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通常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所以是否能够充分掌握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还不够完善,道路交通不便、信息沟闭塞等问题较为严重,所以,农业生产者很难准确地掌握市场的相关信息,对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够及时地察觉,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的同时另一地区同种农产品却供不应求。所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让农业生产者们更好、更便捷、更准确地了解到市场的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以免出现生产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2.信息化能够促使农业经济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化趋势也深入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面对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农产品的竞争。为了应对无法预测的市场频繁的变化,农业生产者必须充分掌握信息,并且以信息为基础来分析农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地作出反应。农业信息化的引入,将有助于农业生产者更高地审时夺度,生产出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更为受欢迎的服务模式。政府则可以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及时地对农产品的提供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符合质量要求。同时,对整个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使农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更加的顺畅与高效。
3.农业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基于市场经济,通过发达的市场经济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现代农业要发展必须要每个经济环节的相关信息都得到参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闭塞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将传统农业中的各个经济要素如资本、劳动力、耕地资源等等都通过信息化的渠道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挖掘与使用。
4.农业信息化促使农业经济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科技进步及普及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的有效保障。而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普及与传播,使得更多的农业生产人员可以接触到农业科学技术,普遍提高农民的生产知识水平,从而高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化能够产生的效用体现在现代农业经济生产的每一个可见或者不可见的环节之上,比如农业技术的更新与推广、农业市场的开拓、农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农业生产人员的管理等等。详细地比如在农业生产开始之前,需要根据市场目前的供求状况、市场预期需求能力的变化情况等等,来引导农业生产者合理制订生产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在农业生产阶段,要根据出苗率、有效结穗率、种植量等等来对各个环节的生产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达到计划的总产量;在农业生产结束后,根据生产过程中记录的物资消耗等信息来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此来完善物资的使用,提高各个阶段的技术水平,最终降低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促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以此作为信息化活动展开与普及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据的原则是:政府主导、联合建设、统一建设、彼此联通、资源共享,同时要求坚持公用和专用相结合。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农业信息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在国家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以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为前提,调动各方面的建设积极性,共同做好联合建设工作。在联合建设中,实现“有线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的联合十分关键。要综合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将传统的电网运营机制,开发转型成为企业化经营模式,使得各部门的专用电信网和公用电信网之间可以相互连通,实现规模效应,提高成本效益率;要加快普及农村的有线电视网,并且将互联网引入到电视网络中去,加强互联网融入农村生活和生产的程度。
2.利用信息技术高度开发农业经济中的信息资源
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先对信息加以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处理,比如去伪存真、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使得保存的信息之间更具有逻辑性等。其次,要对已经经过初步处理的信息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往往是构建计量模型或者是对比分析等。然后,根据已经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实际经验,总结规律,预测未来,以此来指导以后期间的农业生产决策的制定与工作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使信息的价值得到成倍的增加。
3.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全民使用意识
加强农业信息化的使用,最关键的是要在农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间树立信息化意识,通过这些主体来将信息化普及到农业经济的各个流程中去。所以,为了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政府有必要使用多种形式来宣传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意义,彻底改变农业生产者心中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并且要对农业生产者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巩固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实际运用。只有加强信息技术的实践,让农业经济生产者尝到了信息技术的实惠,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全民农业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
4.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合作与交流
我国在信息技术上整体要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农业信息技术上也很有必要积极借鉴与引入国外的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对于这些先进技术的开发利用,缩短与国际农业经济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农业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注重信息资源的双向流通,将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地推广到国外,走向国际市场,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互利互惠。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耕地面积也较大,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提高主要是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实现的。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资源耗竭的代价,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而信息化则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模式。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周真.关于农村信息化问题的几点商榷[J].安徽农业科学,2014,(3).
[2]张辉.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97-01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特点
随着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农业信息化可以定义为:“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使各种涉农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将现代信息技术大范围地应用于农村和农业经济各个方面,深层次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使其产业化,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增长,进而使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
认识把握住农业信息化的特点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农村信息工程的开展和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走捷径、少走弯路。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地域广散性。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生活区域分散,这些特征增加了农业信息化推广的成本和风险,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技术难题。
(二)内容复杂性。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两层属性。因此,农业信息化具有相当复杂的时空分布和产业特性,这决定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量大、内容多,复杂性强。
(三)发展长期性。农民和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应用者和服务者,这种特定的服务对象使得农业信息化在基层的推进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四)社会公益性。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带来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农业信息化可以缓解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技术匮乏问题。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户最缺乏的是主要还是技术,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尤甚。要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除了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还要使农业信息化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如使用农业专家决策系统,可以指导农户选择最适合的作物品种和制定种植计划,进行最合理的灌溉,还能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做出预测,制定出准确的防治措施等。
(二)农业信息化可以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近年来,中央对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前所未有的提升惠农力度。这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产品快速实现了扩张,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局部过剩阶段。但是农产品“卖难”、“价跌”问题日益突出,农民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收集整理分散在各地的农产品供需信息,以网上销售的方式,方便快捷地将农产品推销到有需求的地方,突破地域限制,远销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三)农业信息化可优化资源配置。农业信息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生产各个环节,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虽然传统现代化的手段和措施也能使农业经济得到增长,但不可避免的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保证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各个流程紧密衔接,同时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抗击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农业信息化可扩大农业产业化活动。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工作以及在线农业科技教育、农业信息中介、定单农业、农产品网上交易和结算、农产品物流配送等农业信息活动产生推动。农业信息化也可以促使我国农业加入到国际竞争中来促进其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还会巩固延伸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从而引发农业新品种的产生,拓展了农业产业化活动范围并提高其发展水平,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五)农业信息化可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第一,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推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铺路石和润滑剂,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对构建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土地流转和执法监管服务平台,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农业的市场化水平。自从我国加入 WTO 后,农产品不仅要面对国内的竞争,还面临着国际产品的竞争,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必须充分掌握信息,科学地分析农业的市场形势。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为农户审时度势,精确把握农业市场的方向,为广大农民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 第三,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可以在网络上及时发布最新市场动态,实时监督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发展状况,确保各农业产业化组织正常运作,提供各种有助于农业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设备并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指导,使其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大大地提高,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三、研究结论
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科技知识,日渐成为体现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及组合、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物化才能创造使用价值,才能发挥经济效益。农业信息化加快了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使农业生产经营的面貌得以彻底改观,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除了传统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外,大力推进和实施农业信息化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追求农业大发展的大增长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和功能,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最终实现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茂生.信息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1-144.
[2]薛村波.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23-24.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0 引言数字农业技术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机工程装备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由3个部分组成,即信息获取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智能化农业机械。其中,田间的信息获取技术是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目前,田问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有传统的田间采样、田问GpS采集、智能农机作业和多平台遥感获取等4种方式。通常所说的“3S”技术中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是田间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它是实现数字农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一。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由地球导航卫星、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GpS接收机等3个主要部分组成。现在最常用的是美国Gps系统,它包括在离地球约20 O00km高空近似圆形轨道上运行的24颗地球导航卫星,其轨道参数和时钟由设于世界各大洲的5个地面监测站与设于其本土的一个地面控制站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得在近地旷野的GpS接收机在昼夜任何时间、任何气象条件下最少能接受到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通过测量每一卫星发出的信号到达接收机的传输时间,即可计算出接收机所在的地理空间位置。
农田养分信息具有显著的空间属性,其空间变异性很大。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监测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位。
全球定位系统(GpS)提供了全天候、实时精确定位的测量手段。数字农业中,GpS主要是用来确定在田间的位置,结合其土壤的含水量、氮、磷、钾、有机质和病虫害等不同信息的分布情况,辅助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施肥、喷药等田间操作,其作用从本质来说是提供三维位置和时间。GpS主要应用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动态定位(即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发出的指令,实施田间的精准定位);二是农业信息采集样点定位(即在农田设置的数据采集点、自动或人工数据采集点和环境监测点均需GpS定位数据);三是遥感信息GpS定位(即对遥感信息中的特征点用GpS采集定位数据,以便于GIS配套应用)。由于GpS存在较大的误差,所以差分GpS(即DGpS)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DGpS可以消除卫星钟差、星历误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误差等,从而使定位精度大幅度提高。遥感技术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的电磁波特性,通过观测物体的电磁波,从而识别物体及其存在的环境条件。遥感技术系统由传感器、遥感平台及遥感信息的接受和处理系统组成。
其中,接受从目标反射或辐射的装置叫做遥感器(如扫描仪、雷达、摄影机、摄像机和辐射计等),装载遥感器的平台称遥感平台(如飞机和人造卫星等)。经过遥感器得到的数据在使用前应根据用途需要做相应的纠正、增强、变换、滤波和分类等处理。
遥感(RS)技术是未来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它可以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主要以下3个方面:一是作物长势及其背景的监测,运用高分辨率(米级分辨率)传感器,在不同的作物生长期实施全面监测,并根据光谱信息进行空间定性和定位分析,为定位处方农作提供依据;二是作物冠层多光谱监测,利用地物光谱仪和多光谱相机获取的信息,监测叶绿素密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与养分的关系;三是运用多光谱遥感信息(红外波段),在有作物条件下监测土壤水分。田间信息获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1 土壤水分和养分信息获取技术国内外已开始研究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来获取土壤水分和养分信息。目前,除了一些传统的常规测量方法外,已尝试采用的较新的技术,包括遥感、计算机及网络和地面传感技术等。其中,实践较多的是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的地面信息传感技术和以空间技术为支撑的遥感信息采集技术。
土壤水分信息的获取相对于其他土壤养分更易掌握,因此对土壤水分测量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种在线式的测量方法相继产生,如电阻法、时域反射法(TDR法)、频域反射法(FDR法)、中子散射法和近红外光谱法等。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电阻法的测量精度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很大;二是时域反射法在低频(≤20MHz)工作时较易受到土壤盐度、粘粒和容重的影响,而且价格比较高;三是频域反射法的读数强烈地受到电极附近土体孔隙和水分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使用套管的FDR测量;四是中子散射法虽然测量方法简单,但仪器设备昂贵,并且存在潜在的辐射危害。对于土壤养分信息(土壤中的N,p,K,pH值、有机质、含盐量和电导率)的获取技术,常规化学试验测量方法仍是现在土壤养分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具有破坏性和不及时性等缺陷,因此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的广泛性,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来检测土壤养分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近红外光谱法是根据水的红外吸收光谱来进行测量的,在红外区内,水的吸收波长为1 200,l 450,1 940和2 950nm,测量方式有反射式、透射式和反射透射复合式等几种。红外光谱水分仪具有无接触、快速、连续测量、测量范围大、准确度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在线水分监测,但在测量自然物体时因表面不规则使得反射率不稳定,影响测量精度,需对样本做简单处理。
土壤其他养分信息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壤中N,p,K,pH值、有机质、含盐量和电导率等信息的采集。现在,除了常规化学试验测量方法外,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来测量土壤养分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Shibusawa等指出,用400~1 900nm波段来预测土壤湿度、pH值、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有机质等,其相关系数从0.19变化到0.87 ;李民赞研究了基于可见光光谱分析的土壤参数分析,在1 1O0,1 350,1 398,2 210nm处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系数为0.934 ;于飞健等用近红外光谱法分析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素 ;He等对土壤电导率和常量元素的测量 ;鲍一丹等应用光谱技术研究了土壤粒度和含水量对预测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3.2 作物长势的监测技术对农作物长势的动态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墒情、肥力及植物营养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各种管理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监测自然灾害或病虫害对作物产量造成的损失等,为农业政策的制订和粮食贸易提供决策依据。应用遥感技术可对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进行监测,其基本方法是利用覆盖周期短而面积大的NOAA卫星资料,对地面植被吸收的光谱信息和地面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常规的方法和资料,建立作物监测模式,用以监测作物长势,发布苗情监测通报,指导农业生产¨。国际上,关于农作物生长状况遥感监测与估产有3个标志性的实验计划,即美国的LACIE计划、A—GRISTARS计划和欧盟的MARS计划。1974—1977年,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宇航局(NASA)和商业部合作主持了“大面积农作物估产实验”,主要品种是小麦,地区范围是美国、加拿大和前苏联。1980—1986年,执行LACIE计划的几个部门又合作开展了“农业和资源的空间遥感调查计划”,其中包括世界多种农作物长势评估和产量预报。欧盟所属的联合研究中心遥感应用研究所通过实施“遥感农业监测”项目,即MARS计划,也成功地建成了欧盟区的农作物估产系统,并将结果应用于诸如农业补贴与农民申报核查等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在农作物长势监测的方法上,国外科学家主要围绕适合大面积监测的NOAA—AVHRR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突破进展¨卜”J。我国利用气象卫星监测作物生长状况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应用气象卫星对农作物长势进行宏观监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3.2.1 作物根系信息监测技术作物根系信息基本上是通过图像识别的方法来得到的。例如加拿大产的ET一100根系生态监测系统,运用透明管材埋设在需要研究的根系周围,使用特殊图像捕捉系统对根系照相,然后借助专业根系分析系统对混合图像进行分析,从而跟踪了解其生长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非破坏性地动态追踪分析根系形态因子,根系相关数据能够定量化,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监测土壤水分状况,从而研究根系所在区域内溶质运移及水分胁迫所引起的生理变化。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园艺植物培养和作物生长模型研究等领域。
3.2.2 光合作用测定技术光合作用测定的一个例子是用叶室内装备最新的小型红外气体分析传感器(IRGA),测量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传感器接收信号,再用便携式微处理器控制叶室内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浓度,并测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交换。CIRAS一1植物光合测定仪根据精密测量叶片表面CO 浓度及水分的变化情况,来考察叶片与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参数,用以测量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孑L导度等与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参数。
3.3 作物营养监测技术叶绿素是吸收光能的物质,对作物的光能利用有直接影响。叶绿素含量和作物的光合能力、发育阶段以及氮素状况有较好的相关性。由于叶绿素之间的含氮量和叶变化趋势相似,通常认为可以通过测定叶绿素来监测植株氮素营养。
叶绿素的常规测定使用分光光度计法,因为这种方法要进行组织提取和分光光度计的测定,所以既耗时间又对植被造成损伤。另外,从大田到实验室的运输和样本制备过程中很可能损失叶绿素,进而导致叶绿素含量发生变化。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种日本生产的SpAD一502叶绿素仪。这种叶绿素仪的工作原理是采用两个不同波长的光源分别照射植物叶片表面,通过比较穿过叶片的透射光光密度差异而得出SpAD值。因此,SpAD值是一个无量纲的比值,与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成正相关。在叶绿素仪应用的研究中,各研究者所采用的测定部位都大体相同,即作物生长前期取新展开的第一片完全展开叶作为测定部位,生长后期则取功能叶(小麦取旗叶和玉米取穗位叶)作为测定部位。
叶绿素仪在玉米株与株之间的测定值可能会相差15%,在同一片叶上不同位置的测定值也不同。一般认为,距离叶基部55% 处的SpAD测定值较大,且偏差较小,是合适的测试位点。
便携式高光谱仪是一种非损伤性测定叶绿素的方法,它通过测定绿色植物叶片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来测定叶绿素含量,这决定了高光谱技术在植被叶绿素含量评价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作物氮元素的高光谱及光谱测量进行了研究,并且各种反射率比值及植被指数用于监测植物的氮素亏缺 1卜。王人潮等利用叶绿素计和高光谱快速测定了大麦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光谱法来测定大麦的氮素水平¨ ;IJi等应用反射光谱检测了茶叶的叶绿素含量 ;方慧等应用光谱技术检测了油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光谱监测提供了一种自动、快速和非损伤性的植物营养状态监测方法,并且田问不同处理之间的冠层光谱差异为高光谱和多光谱遥感大面积监测氮素营养提供了可行性。
3.4 作物冠层多光谱监测技术植物冠层光谱特性是植物光谱特性与背景土壤光谱特性的综合。随着植物冠层的发育,土壤光谱特性的作用逐渐下降;在植物衰老时,土壤背景的作用又逐渐增大。一般叶面积指数(LAI)达到3左右时,冠层在可见光和中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基本稳定;而在近红外波段,LAI达到5~6时,光谱反射率才能饱和。冠层光谱反射率还受太阳光入射角、双向反射、气溶胶和风速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植物营养状况能影响叶面积、冠层形态和内在生理特征,而且不同营养元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利用冠层光谱分析可以诊断植物营养状况。现代”精细农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作物的营养状况与长势。与叶片光谱特性一样,氮素营养对冠层光谱特性影响的研究最为系统和深入。
随着氮素营养水平的提高,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和中红外波段降低,而在近红外波段却增加。诊断水稻冠层氮素营养水平的敏感波段为760~900 nm,630~ 690 nm和520~550 nm。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着明显差异,经植被指数转换后差异更为显著与稳定。因此,利用冠层光谱测试可以区分作物的氮素营养水平。
植物中磷钾营养水平与冠层光谱特性的关系研究较少见。总的来说,磷钾对光谱特性的影响不如氮明显。在水培和砂培条件下,不同磷钾水平的植物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显著差异,磷钾营养对冠层光谱特性的影响与氮的影响相似。随着磷钾营养水平的提高,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下降,而在近红外波段却有明显增加。利用光谱分析,可区分3~5级的磷钾营养水平。在田间条件下,由于磷钾的缺乏不严重,有时结果不太一致。
还未见报导。由于它们对叶面积、生物量以及叶片叶绿素等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与大量元素具有相似性,预计中量及微量元素对冠层光谱特征的影响也具有相似性,但影响程度将会差异较大。
目前,在国外应用的一种田间便携式分光仪可以方便地检测作物的冠层反射系数。用数学方法将几个波长下得到的反射系数进行合并就可以得到作物的“光谱系数”,或称之为探测值。经过优化的光谱系数在作物的拔节期和抽穗期与作物的供氮状况密切相关。利用这种分光仪探测原理,并加以改进而研制的拖拉机机载探测施肥系统已经很成熟。它通过探测系统将作物冠层信息输入计算机,经处理得出作物的需肥情况,计算机通过协调拖拉机步进速度和DGpS(差分GpS)数据,在考虑探测器间距离和施肥区范围基础上控制施肥操作。
作物冠层反射和土壤背景辐射在红外胶片上为不同的辐射显影。照片经计算机处理后,每个像素的色度变化都可以表示出作物反射光线的情况,而作物反射光线特性的变化正是作物营养变化,特别是氮营养状况发生变化的结果。这样分析作物冠层照片就可以准确地分析作物的氮营养状况。Hansen等用高光谱反射分别对小麦的冠层生物量和氮含量进行了研究 ;Daughtry等通过叶片和冠层反射率来预测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冯雷等应用多光谱技术检测了油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J。
3.5 作物病虫害诊断及杂草识别技术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子,及时、准确与有效地检测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程度是采取治理措施的基础。
目前,用雷达监测飞性昆虫、孢子捕捉器监测一些作物病原菌、性信息素诱芯或诱饵监测田间鳞翅目害虫以及灯光诱集飞行趋光性昆虫等,都是利用有害生物的习性开发出的相对省工和省时的监测手段。
随着遥感和高光谱技术的广泛应用,用光谱和遥感技术来监测作物病虫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采用高光谱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以达到大面积、快速、无破坏的病虫害监测和预测预报的目的。美国利用卫星遥感图片分析监测森林舞毒蛾扩散及危害程度,监测草地蝗虫危害等。中国科学院利用综合航空多光谱数字相机成像系统,监测蝗虫及主要棉花害虫。中科院还利用TM图像遥感监测东亚飞蝗的栖息地芦苇的植被指数和监测蝗灾的动态变化。北京农林科学院利用TM卫星图片监测麦蚜对冬小麦的危害。吴迪等应用光谱和多光谱技术对茄子和番茄的灰霉病进行了早期诊断识别-27]。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农药残留物的重视,对田间杂草清除的研究也逐渐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杂草一作物区分的研究可分为3种:一是人工区分;二是航空遥感技术;三是光学传感器。人工区分目前是区分作物和土壤背景的最佳方法,但既费时又费力;航空图片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作物大范围的图像,但是研究表明杂草密度对图像的可视性有严重的影响 ;基于地面多光谱传感器的研究使得对单种作物一杂草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Borregaard等研究表明,杂草与作物在几何特征和纹理特征方面的区分率可以达到91%l3。朱登胜等应用光谱技术结合神经网络模型使作物与杂草的识别率达到100%。结术语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是实现数字农业的关键,而数字农业信息获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卫星导航技术、遥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以此技术为基础的农业机械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进程与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数字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内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在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上,应以近中红外分析技术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为重点,并加快研究步伐,从而为我国农业数字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
文 章来源 莲1.2.1国外农业信息的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在经历了第一阶段计算机对农业科学的计算和第二阶段对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的开发后,现在到了知识处理、自动控制开发和网络技术应用的第三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主要发达国家都取得了一些成就。
美国现在以政府为主题构建了庞大,完善,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如美国国家农业信息库,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数据库,地质调查局数据库等规模化,影响大涉及信息数据中心库,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美国的农业信息化达到很高水平,虽然美国的农民仅占美国人口的1.8%,但农业信息化强度却高于工业的81.6%。美国大多数农场都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农业生产,美国的农业信息化早早迈入网络信息化时代。
德国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通过电子数据管理系统(EDV)、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和植保数据库系统(PHYTUMED)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电子数据管理系统是帮助农户获得作物的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生产原料的市场信息;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是通过邮局的信息网络获得农业信息服务;植保数据库系统可以联机检索农业技术信息。
法国农民可以利用电脑实施精细农业和全程实时监控技术。同时政府建立了“Internet”接力点项目,一是为青年农民提供上网获取信息的机会,二是提高农民信息技术素质。法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点是多元信息服务主体共存,在法国农业部的《农业网站指导》中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涉农网站就有700多个。
澳大利亚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化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方式提高农场主的信息素质以及通过市场化引导和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使澳大利亚迅速发展成一个集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和服务农业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达国家。在澳大利亚有55%的农场利用网络信息开展电子商务,47%的农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销售信息,获取种植信息和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澳大利亚的(CISC)农业信息网络信息量丰富,包括农业科技,自然气象,农业政策法规和相关行业的信息等。著名网络门户“Agrigate”链接了数百个世界权威网站,并提供无偿服务。
日本提出“IT”立国的口号,在农业方面则建立了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该系统是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它借助电话通讯网络把大容量处理计算机和大型数据库,互联网网络,气象预报,温室无人管理,高效农业生产管理以及个人电脑用户等联接起来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文献摘要,市场信息,病虫害情况与预报,天气状况和预报等信息。
原庸
一、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的水平,现代农业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脱胎换骨获得新的发展条件;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信息化将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相伴相随。
二、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信息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后,会比人工管理更为精密,应用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
2.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 1 亿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遍布全国的地面接收站,也可以提供电话语音和可视等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中国农业部也在建设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
3.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大工程,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帮助,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可以为政府提供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和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打破传统资源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三、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客观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业信息化的滞后,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相比,农村地域广袤,行业门类众多,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较强,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城乡“数字鸿沟”拉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投入不足问题突出,运行经费的不足也限制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和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二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共享程度低,大量农业信息处于部门所有、相对封闭的分散状态,在信息分类分级、指标术语、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合理,存在重复开发问题。三是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政府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不强,广大农民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服务。四是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四、加快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措施来抓,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地要建立健全农
业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别,明确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各级农业、林业、渔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气象、信息产业、科技、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配合协调,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把农业信息化重点任务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
政府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根据需要增加财政投入,重点保证信息应用推广、信息化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维护等方面的资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稳定、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加强以“金农工程”为主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工程,要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三期工程。“三电合一”工程是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要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重点开发完善一批监测、预警、监管、服务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同时要加快建设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视频系统,使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能及时得到研究和布置,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行政工作效率。
3.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大部分省都已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全省信息联播,建成省与各市、县的专用卫星通讯网,与农业部的卫星网连接,构成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内部网。其次,必须加强农业数据库的开发。其内容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的开发。因地
制宜建立与现代农业配套的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把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到乡、村一级,直接面向基层,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大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的水平
我国加人 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需要翔实、丰富、共享的高质量信息资源。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就在于信息资源的高质量,多数量与共享性。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质量不高,内容重复,共享性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数据库大约为全世界的百分之一,农业数据库仅局限于单机服务,农业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能力尚未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因此,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需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充实现有数据库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此外,必须解决信息的标准化间题。只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才能做到信息共享,系统兼容。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和权威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也是非常必要的。
5.加强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队伍
1.1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 加速改造传统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速实现农业企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1]。具体内容包括: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 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 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 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农业管理决策信息化。
1.2 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首先, 农业信息化是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内外农业政策及其变化的信息对农业生产者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只有合理利用资源, 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
其次,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手段。过去农民开展种植、养殖, 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 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闭塞造成销售难的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网络的出现, 不少精明的农民纷纷利用农业信息化资源生产和销售农副产品, 不再盲目生产, 学会利用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再次, 农业信息化可以减少市场交易风险, 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有了及时准确真实的交易信息作基础, 能够减少盲目性和滞后性, 降低市场风险, 大大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最后, 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改善农业就业结构,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业信息化的载体, 大大提高当代农民的素质。信息技术的引用, 带来农业产业升级, 改善农业就业结构, 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越来越少, 而从事信息技术劳动智力知识劳动的人越来越多, 有效地转移了一部分劳动力。
由此可见, 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
2 农业企业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农业企业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对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带动作用非常显著, 所以重点研究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有助于农业信息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国农业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过于分散和产品雷同的经济格局, 致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分散化、小型化, 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难以形成。而且由于农业企业多为传统的工厂制企业, 真正实行股份制运作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农业企业数量很少, 从而制约了信息化体系建设进程。
2.2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农业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基础研究能力差, 装备水平落后, 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低, 从而导致对信息化要求不高, 影响了企业建立信息化体系的积极性。
2.3 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队伍
农业企业家许多是农民出身, 在艰难的环境中, 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搏出来, 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缺乏战略家的眼光、经营家的精细和系统的理论知识。面对农业信息化的新形势显得无所适从, 难以改变传统观念。因此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难以有创新思想, 无法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2.4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很多农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 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般的企业只有几台电脑用于处理企业的日常工作, 只是简单地代替手工劳动。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 严重制约了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2.5 农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农业企业的员工多来自于县乡村, 很多农业企业的员工素质偏低,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又很少接受过信息化方面的培养, 导致农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匮乏。有资料显示, 在全国近9亿的农村人口中, 专、兼职农村信息管理员仅有22万人[2]。员工素质的低下造成了信息化人才的匮乏, 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开展[3]。
3 农业企业发展信息化的策略
3.1 完善经营管理体制, 推进信息化建设
企业的经营体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已经有太多的例子证明过了, 所以建立一个好的经营管理体制会在宏观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提高领导者素质, 增强创新观念和意识
企业的领导者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作用巨大, 领导者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农业企业的领导者多出身于农民, 自身素质决定其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经验办事, 缺乏创新意识, 对信息化这个既“新”又“老”的词不甚了解, 所以对自己的企业如何来开展也是摸不着头脑。鉴于领导者对企业的作用, 企业的领导着应该参加相应的培训, 增强其信息化意识, 使其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坚定其开展信息化的信心, 企业的领导者支持了, 工作开展就会顺利些。
3.3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即使企业领导者有开展信息化的意愿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应从底层保证信息化开展, 企业要实现基本的局域网网络设施, 各部门电脑应该联入此局域网。同时, 能共享的硬件和软件要最大限度地共享以节约开支,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留出部分资金。
3.4 培养一部分信息化人才
任何一个企业要开展信息化建设, 没有相关的人才是绝对行不通的, 即使可以把信息化建设外包给某个供应商, 但是实际上外包供应商不能解决企业的全部问题, 所以企业应该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培养若干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这些人对企业未来实施信息化的作用非常大。虽然外包商提供软件设计, 但是最终还是要由企业的员工来使用, 他们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决定了相关的效率。
3.5 建立企业核心网站及数据库
在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上, 网站建设应该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为各种农产品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信息和知识的系统;二是覆盖国内、国际市场的各种农产品市场信息, 特别是价格信息的系统。一个系统解决农民怎么利用信息的问题, 另一个解决农民怎么卖产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基本上覆盖了服务的重要方面。然而, 目前全国有17 000多个农业信息网站, 真正能提供普遍服务的很少[2]。
3.6 整合企业信息化资源
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产生很多“信息孤岛”现象, 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开展, 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指出, 企业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集成即整合阶段[4], 所以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应该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包括软件系统集成和数据库集成等几个方面, 为今后企业信息化向更高程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农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整个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巨大, 联系到国家对“三农”问题和和谐社会的政策, 我们应该重视农业企业的信息化开展。本文提出的若干策略能对开展信息化的农业企业起到指导作用,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情况, 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对待, 相信在企业领导的正确领导下, 企业相关信息人才定能为企业信息化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信息处理角度为企业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魏德功, 徐素琼.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征[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6 (4) :253-357.
[2]黄建良.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3) :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6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迈入国际化进程之中,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也变得简单便捷,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农业问题一直是一个影响我们生活的大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人员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那么将信息化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必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随着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城乡的收入差距,也同时能够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快城镇化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现阶段农业信息化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农民自身的信息化意识薄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发展建设不完善,还处于落后的水平,生活相对于闭塞,对于外界信息传播与发展了解的较少,并且接受能力相对薄弱,对新鲜事物的获取意识不强。尤其是当前我们国家的国民收入差距过大,务农已经成为大多数青年所避及的工作,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一些年迈老人和无知孩童,他们对于网络的接受力明显下降,更加善于使用传统的作业方法,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应用和传播。
2.农村缺乏网络技术人才,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
经过调查研究,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能够掌握信息化技术和农业技术,大部分现有的网络技术人员能力水平过低,对网络技术的接触不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培训和管理,对信息化知识所掌握的九牛一毛。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对于网络技术虽然能够很好的掌握,但是又对于农业知识一窍不通,这就导致了信息化的发展无法完全依托农业常识进行,有可能造成加大成本,浪费资源的问题。我国现阶段从事农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大学生不到计算机专业的5%,而懂得农业知识并且还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更加少之又少。因此,我们的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只能通过现有的能力进行简单的开发与发展,信息化技术无法与农业技术深入的融合。
二、改善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加强农民的网络学习和培训,提高大家用网意识
现阶段,我们如果想发挥好信息化在农业管理当中的作用,就要从根本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源,加强管理和建设。首先,我们要重视农民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通过培训使农民认识到科技是现代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运用科学技术通过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保证提高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同时能够带动自身利益的发展。其次,壮大信息服务队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信息化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团队的建设,通过推广,充分发挥各地的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和选拔有识之士下乡务农,通过不断地带动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务农以提升农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最后,要善于培养出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业人员,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进行新形式的研发。提高农业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
2.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网站建设,优化服务水平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资源整合,完善农业信息网站的交流与发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作为网络信息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不断的进行资源收集,加工和分类处理,根据不同的农业使用人群,进行不同针对性的分类,确保资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还要学会如何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与社会媒体进行合作,完善资源获取的渠道,保证资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降低网络运营的成本,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并不是简单的能够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完善和分析好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入,然后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最有效率的发展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农业管理当中,加强农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确保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生产收入,减少贫富差距,从根本出发,促进社会主义的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等.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77.
[2]吕云涛.德州市“两区同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J].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31-134.
[3]翟志芳.ERP系统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6):28-29.
作者简介:
【农业信息化研究】推荐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06-03
农业信息化前景07-02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07-24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09-25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09-26
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01-03
农业信息论文11-10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05-28
市农业信息化的工作总结07-08
南丰县农业信息化工作材料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