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之:唤醒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进学生心灵之:唤醒(共8篇)

走进学生心灵之:唤醒 篇1

孚玉中心小学

黄文龙

去年我班(603班)有个学生叫刘周,我发现她总是低着头,上课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老师课堂提问,她缄默无语。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甚至连最基本的计算题都做错,每次测验,语文、数学都只有三十、四十分。学校里教过她的老师都认为,这孩子基础太差,性格内向,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又到了六年级,提高看来是无望了。只要她遵守纪律,上课不影响别人,就行了。我听了,不觉从心底泛起一股凉意。就这样走出校门,面对这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叫她如何生存哪!只要孩子一天在我这里学习,我一定不能放弃她!于是我开始了围绕她的工作。首先,是家访,搞清楚她的家庭情况。来到她家,正碰上她在家烧饭。原来她父母都是常年在外打工,将她托付给了奶奶,而奶奶年纪大了,家务都压在她柔弱稚嫩的肩膀上。我心里一阵感动。但是与她奶奶的交谈又让我心里的凉意变成了寒意。因为她成绩太差,家里打算让她念完小学,就让她出去学裁缝!我劝了两句,奶奶的一句话让我傻了眼,“她的成绩那样,进了初中也学不了,还不如早点出去挣点钱。”

听了这些话,我的心情格外沉重,难道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就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开学校,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吗?回到学校,我就找她谈话,可她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哎,缺乏爱的滋润,长期承受学习落后的打击,总是徘徊在无人关注的角落,让她产生了自闭的心理。

每每看到她“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她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她重新竖起搞好学习的信心。

针对她的情况,思虑再三,我决定从两大方面入手。首先,我抓住一切机会亲近她,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她的心弦。有次她突然头疼,我连忙送她到附近医院„„,经常找她闲谈,引导她用感恩、心态看待现实生活„„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几名同学来帮助她,跟她一起玩,跟她一起做作业。让她感受到同学对她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她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又感受到无穷的快乐!10月19日是她的生日,我知道后,连忙买来蛋糕,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班级生 日会。她那天高兴极了,脸上泛起了幸福的红晕。经过联系,吹蜡烛的时候,她父母如约打来了电话。这时,我分明看见了她眼中悬挂的泪花。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泪花,是感谢的泪花,是打开心门向过去告别的泪花。

其次,与其他科任老师统一意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她。其实,她身上的闪光点还是挺多的,12岁的孩子,烧饭、洗衣等家务活都会做,还能照顾年迈的奶奶„„我们抓住这些表扬她、鼓励她。学习上的一点小进步,我们适时鼓励她。一次数学课上,叫她上黑板板演,这个沉默的女孩居然做对了。我非常兴奋,对她大加褒奖,并说:“看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看,这道应用题你做的非常好,你一定昨晚预习了吧!只要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她点了点头。有了这次,在这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鼓励”的方法。她的成绩也一步步上升。与此同时,语文在科任老师的帮助下,也有了起色。这样一直坚持下去,最后,她以语文69分,数学75分的成绩顺利地进入初中!

爱心与鼓励是实现刘周同学成功转化的两大支柱。

1、奉献爱心,增其自信。我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特别是留守的学困生,教师应给她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她们,使她们增强自信心。

2、运用鼓励,促其发展。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学困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学困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加予引导肯定: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她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

走进学生心灵之:唤醒 篇2

一、尊重接纳, 维持健康气氛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包括弱智、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就必须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 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 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老师, 决不能以成绩的优劣、行为习惯的偏差、长相和穿着、生理或心理的问题对学生另眼相待。老师通过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肯定, 可以改变一些思维定式对孩子自我认识产生的影响。事实上, 学习优秀的孩子往往容易赢得同学的喜爱和尊重, 心理上具有优越感;学习困难的孩子往往被同学轻视, 心理上有弱势倾向。而不同的自我认识其学习的状态也不同。所以, 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转变学生的这种认识。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 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和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接纳每一个孩子, 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老师给予的那份平等的爱。然而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 仅有教师的尊重还不够, 还应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如:课堂中有很多表现的环节, 可以告诉学生, 可以指出别人的不足, 但不可以嘲笑他人。一旦有不当的现象发生, 应当及时加以制止并晓之以理。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理解同感, 叩开学生心门

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 还应善于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 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 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其实, 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引导时, 便会冷静地看待自己的问题, 进行自我反省, 从而得到自我教育。如:音乐课的课前排队要求安静、有序。一般情况老师会在前面带队, 后面由一位小干部协助管理。一次, 负责的小干部等大家坐定之后告诉我:某某同学在路上唱歌, 唱什么“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话毕, 少数外向活泼的孩子马上笑出了声, 其他孩子也不由得把目光射向那位小男孩, 转而又射向我。当时, 我笑着对小男孩说:“你在路上唱歌, 而且是在课还没正式开始时就不由自主地唱起来, 说明你很喜欢唱歌, 这不是件坏事。只是你不该在这时候唱, 这首歌也不适合你。”听了我的话, 小男孩由开始的一脸紧张转而露出羞涩的笑容, 并朝我点了点头。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当中, 他发言特别积极。当然, 要创造具有真诚、理解的课堂氛围, 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以同情心思考他人的言行。如:教学中, 有时需要临时组合小组, 各班总有个别学生遭到同学的拒绝或出现有同学打同学的现象。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由学生思考对方的心理及自己行为的后果, 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一些倔强的学生, 有时会说:“你肯定不是有意这么做的, 你只是……”给学生一个台阶, 淡化他思想上的一些不当想法, 强化他向善的意识。这种由理解同感引发的自我教育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同时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

三、赏识宽容, 打开学习之门

古人云: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功。就是说你指出孩子十个缺点, 不如夸奖他一个优点。爱那些音乐学习突出的学生很容易, 爱言行很规矩的学生也不难, 但要爱上那些学习兴趣不高且调皮或音乐知识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就难了。通常教师在课堂上, 对表现优秀的孩子较为关注, 而对那些表现平平或是较差的孩子很容易忽视。老师赏识的吝啬逐渐使“表现不佳者”选择了放弃。其实只要老师细心地观察和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各有所长。如:夸奖胆小孩子的偶尔发言, 夸奖音准欠佳孩子的微小进步, 夸奖内向孩子的灿烂笑容等等, 赏识的机会无时不有。当得到了老师的注意和赞美的学生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时, 听课的兴趣也就来了。

要注意的是, 赏识孩子离不开包容。如果你不能原谅孩子的缺点, 宽容孩子的过失, 也就不能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

四、鼓励帮助, 领略音乐之趣

一位心理咨询师说过, 每一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善之心, 都有成为好孩子的心。我经常对孩子们说:“今天的你是全新的, 只要你今天比昨天有进步, 哪怕是一点点, 你就是优秀的!”然而有时鼓励的作用“立竿见影”, 有时却不那么奏效。

在教学实践中, 仅靠鼓励是不够的, 特别是对于那些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正因为能力上的差异, 总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也不可能行, 这种意识非常糟糕。因此, 要努力转变学生的这种想法, 把老师外在的“你能行”变为孩子内在的“我能行”。通过尝试, 我觉得亲近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这一做法比较有效。如:针对胆小不敢表现的学生, 就邀请他与老师一起表现, 学生既激动又不会很尴尬, 或是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记得一次歌唱表现, 一位胆小的男孩表现得很不自信。歌唱完毕, 我马上带头鼓起掌来, 说:“能站在这个台上演唱就说明你有勇气, 再来一次, 你肯定会比前一次棒的。”在老师的真诚鼓励下, 第二次孩子的表现果真进步了 (哪怕是一个眼神, 一句较响亮的歌唱或其他一点细微的变化) 。通过这次表演后我看到了一个学习面貌不一样的他。针对个别学习能力较低或方法不当的学生, 教师可利用课内的练习时间或课外找机会帮助和辅导 (“课内找机会”如:走近孩子的身边, 俯下身与学生同唱, 在相互倾听中提示学生, 使学生作出恰当调整) , 从而使学生在某一个小方面获得进步, 然后特意请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起点要低, 可以是音高的听辨、音的模唱、简短节奏的拍打, 亦或是某一乐句的演唱。目的只有一个, 让孩子感觉到“我也能行”, 让大家感觉到:“某某同学进步了。”“啊, 原来他学得也不错!”一点小小的进步, 一句真诚的夸奖在旁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 但在这个学生的心中, 或许就是一盏明灯, 能够温暖孩子的心, 照亮孩子前行的路。只有当孩子体验到了努力之后换来的进步时, 他才真正领略了学习音乐的乐趣, 他才会不懈努力, 不断进步。

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篇3

一、充分利用英语课本,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在现行的英语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都有色彩鲜明的图画,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能让学生对英语课本爱不释手。因为它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趋向,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所以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英语。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与课本成为知心朋友,让学生在五颜六色的图画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新译林英语5B Unit8《Birthdays》的时候,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生日这一话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过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正正式式的过一个生日。所以我利用课本中的彩色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感受过生日的乐趣。而且,我还事先了解了学生的生日,让学生们模仿课本中的生日场景,为今天生日的孩子过一个真真切切的Birthday party。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他献上祝福:“Happy birthday to you!”,并且为他唱起了英文生日歌。在赠送小礼物的同时,用上了“Heres a present for you. ”“Thank you!”等对话。学生不仅在活动过程中学到了关于生日的知识,而且还享受了过生日的乐趣。

可见,英语课本中的图画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画面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学生的心情愉悦了,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了,效果自然而然会变得更好了。所以,教师要重视课本,活用课本,让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通过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兴趣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们在做有兴趣的事情时,往往成功的几率更大。相反,成功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兴趣。如果经过努力以后,事情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会挫败人们的信心,从而对其失去兴趣,在英语学习中同样如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开展适当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此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新译林英语4B Unit3《My day》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对本课的单词记忆更加深刻,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自我价值,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为学生组织了一场小型的小组竞赛。我根据单词的含义准备了一些简笔画图片,有go home、watch TV、go to bed等。然后将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在他们复习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让各小组练习看图说单词和说单词指图。然后各小组出人上台,看哪个小组回答问题的速度最快,答案最完美,获胜小姐可以得到我的小奖品。在小组竞赛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都想为本组增光添色,不仅对所学单词掌握得更加牢固,还让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由此可见,一个良性的竞争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本身的争强好胜心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更是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增强学生的英语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天生活泼好动,生动鲜明的形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充分利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它可以将静态的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故事,它是英语课堂的有力助手。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现代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利用这些手段为学生组织一些感兴趣的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新译林英语5A Unit8《At Christmas》的时候,由于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学生虽然听说过,但是对它还是比较陌生的。为了增强学生对圣诞节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平安夜的快乐,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关于圣诞节的视频,同时还配上了英文介绍:Christmas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the West. It is on the twenty-fifth of December. On that day everybody is busy and happy. They don't go to work or to school. They ar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festival. They prepare some beautiful presents for their family. Most importantly, it is a custom that they make a Christmas tree and put all the presents under it. On that evening all the people give their presents to each other and say“Merry Christmas”. Then they have a big dinner.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当歌声《jingle bells》回荡在教室里的时候,学生们完全沉浸在了这种欢乐的气氛当中。

可见,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视频与音频,让英语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当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时候,兴奋点就会得到刺激,增强学生的英语兴趣。

走进学生心灵 篇4

华升学校校长

牛和泉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界,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知识、有个性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可以接受管理,又可以干扰管理,还可以组织起来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没有学生的参与,许多管理过程是很难进行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管理,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呢?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爱,一个古老永恒的话题,我们所处的世界处处都有爱的踪迹。朋友之间、亲情之间、陌路人之间、同路人之间、患难之间、危机之时,人们都渴望得到爱。只因有了爱生命才得以延续,人类才得以进化,社会才得以发展。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教育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只有教师的爱才能开启学生闭锁的心灵。

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感情,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关联。用爱心育人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爱心奉献给学生。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只有一心一意爱学生,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被人们公认的“爱心之父”的裴斯泰洛齐,用他自己的行动谱写了爱心教育的奇迹。他面对的孩子,大多身体有缺陷,很多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长癞疮,或是衣衫褴缕、满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有的是不知羞耻,习于伪善和欺骗;另一些儿童为不幸所折磨变成猜疑和胆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面对这些孤儿、弃儿、病儿、弱儿,裴斯泰洛齐 和他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孩子生病时,他在身边,孩子健康时他在身边,孩子睡觉时他在身边„„。被孩子们称为慈父的裴斯泰洛齐说:“我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产生新的力量,在孩子们中间唤醒他们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亲切的人。”假如我们的老师具有裴斯泰洛齐那样的爱心、耐心、恒心,什么样的顽劣学生不能转化,什么样的心结不能解开呢?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爱每一个孩子必须相信每一个孩子,班主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欣赏,当成天才来培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坚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在教师确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其实,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每年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孩子们满怀热情,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随后,考试出现了,于是总有人名次排在后边或考试不及格。当这种现象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孩子的自卑感就会上升,勤奋感就会下降,表现为对学习的厌恶或抵制。学习反复失败是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从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探索领悟到相信、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他的女儿是一位双耳全聋、三岁半还是一个字不会说的残疾儿。他通过赏识,把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一个神童,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周弘第一次看女儿做应用题,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按说该发火了,可他没有。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对号,错的地方没有打红叉号。并由衷的赞扬:“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题就做对了一 道,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八岁的女儿听到这些话自豪极了,自信心得以增强。他成功了,她的女儿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像他说得那样:“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哪怕是孩子一千次跌到,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一位哲人这样讲:“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肯定的表现。老师要想获取教育的成功,就要相信、赏识学生。相信、赏识学生是爱心教育的具体体现。孩子需要理解、帮助,孩子需要信任,孩子需要赏识,孩子需要鼓励,拥有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同时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

民主: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时,才会产生最好的教育。要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心溶进学生的心,把自己的情溶进学生的情。将师生关系转化为师友关系,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同化。建立民主、自由、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谈到师生关系,大体可分三个类型:一是服从型,即教师居高临下,以权威者的身份,利用手中的特权,通过规章和奖惩使学生服从,学生口服心不服。二是认同型,即教师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认可,学生敬而远之。三是同化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这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要实现师生同化,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

第一、向学生学习。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曾经有过许多论述:《论语》中的“不耻下问”;《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在《师说》中的论述就更明确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这些说法似乎只就学业上来说的。而在思想、道德、人格上,“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宣传,给教师披上神圣的外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完人,教师也自认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封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奴才教育,在这种教育下面,向学生学习是一句空话。教师这种“道德圣人”的自我感觉,到现在许多教师还不自觉地奉行着。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有充分的理由和百分之百的资格去“教育”学生。正因为我们有这种观点,我们总以为学生一入校就品德不好,需要我们灌输“美好的道德”。从教育的起点上,我们已经把学生当作“道德病人”。而事实上,“人之初,性本善。”在很多方面,学生其实要比我们纯洁得多,这是有事实依据的。请看每次学雷锋的活动,参与热情最高的是孩子;每次各种公益捐款活动,积极性最高的是孩子;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最整齐最严肃的队列还是学生„„。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难道我们没想到自己的心灵锈迹斑斑了吗?作为教育者要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但决不意味着每个教育者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我们应当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师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师随时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自身的自我完善。在这个完善过程中,学生是我们的参照物和镜子。

加里宁说:“教师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尚诚实的人。”向学生学习,其意义在于还教师的真实。我们在学生面前是人不是神,我们有优点和长处,同时也有缺点和短处,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向学生学习其意义还在于还教育以诚实。面对当前弥漫着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消解着虚假教 育的负面影响,同时以诚实培育着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交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是教育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向学生学习,从教育角度讲对学生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会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是“见贤思齐。”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陶行之在谈到“民主教师”时,把“跟小孩子学习”作为民主教育的必要条件这一。他曾这样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去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学生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这是先生受学生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先生是受学生的锻炼。”正是在这“师生接近,”人格互相感化的过程中,教育便放射出“民主”之光。

第二、在民主管理中学习民主。今天,我们已走进新世纪的大门,今日的学生将是明天的公民,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就要传到他们手中。没有民主精神,就不能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任;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主的未来。看来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决非小事,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可让人痛心的是:今日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文明监狱,将学生管得死死的。个别教师,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只要他那张冰棍似的脸一出现。学生大气都不敢出,就象“耗子见了猫一样。还有部分班主任将班内的大小事物包揽无余,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从抓学生迟到早退到学生佩带校徽,从学生衣着是否整洁到学生是否洗脸,从和学生一起卫生扫除到陪着学生上自习,从学生吃零食到提着缺腿的凳子四处找木工。整日疲惫不堪,可得不到学生的理 解。自认为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缺乏“民主”精神。

独裁、一言堂、个人迷信是愚昧落后的产物,民主管理是文明与进步的选择。作为教师应把全体学生当作朋友助手。谁是学生命运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自己;谁是班级的主人,应该是全班每一个学生。如果不发挥他们主人的作用,时间长了他们就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失去了对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一个班级如果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那么他当班级主人的能力就越强。学生在班集体中主人翁作用发挥的越充分,他对班级就越热爱越关心。对教师就越信服越尊重。

魏书生老师在管理班级中,班级的每项制度,每件较大的事,在确定前都和学生商量。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把个人意志上升到民主意志,学生从民主管理中学会了民主,增强了民主意识。他们的班级,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魏老师即使多日不在家班级也能井井有条,学生学习成绩也能蒸蒸日上,其主要原因,在民主管理中学生学会了管理,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学习。

教师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管理密切了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相溶,班级管理从“必须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尊重:走进学习心灵的信用卡

尊重是人的需要。尊重和帮助他人,内心就充满了做人的自豪和幸福,从中也体现出做人的价值和自尊。尊重他人的付出,会换来他人尊重你的回报。相反,如果教师的自命不凡,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学生当然也不会买你的帐。古人说:“尊人者,人尊之”就是这个道理。尊重能换来尊重,关爱能换来关爱。让学生尊重教师,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集情感、科学、艺术于一身,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学生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同,但都履行同一项特定义务,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学分工的不同,绝无高低、贵贱、等级之分。教师应该把学生平等地看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曾经有这样一个教师,他所教的二年级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曾三次出现错误。这个教师当着全班同学们的面,在孩子的小脸上画了一个“×”号。以此作为惩罚。回家后,这个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害怕,我再也不去上学了。”难道说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有自尊心吗?是的,因为学生无论大小,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在教师的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堂堂正正的人,都有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基本权力。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善待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起码的师德要求。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冰凉的心、冰冷的眼,冰硬的语言、冰棍的脸。其实孩子所犯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连上帝都能原谅,何况是教师呢?面对灿烂的生命,面对花一样的笑脸,我们教师理应笑起来。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孩子的世界,把学生的人格提升到自己对等的水平上,师生之间才会产生心和心的交流,心灵和心灵的对话。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真正的素质教育理所应当的是个性教育,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们面对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庭、教养和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尤其要避免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 个性我们要从心灵深处去尊重那些倍受冷落和歧视的“后进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舞台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教育的职责正如《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特长。曾经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刚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时间不长,上课时他发现一个后进学生在那里涂涂抹抹,像是画画。老师来到学生身边,看到这个学生原来在给自己画像。老师并未生气地说:“嗬!画得蛮像,送给我作个纪念好吗?”这个学生吃了一惊,又惊又怕地把画交给了老师。下课后,老师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学生说:“你很有画画的天赋,今后你就负责办我们班的黑板报好吗?”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把黑板报办得非常出色。从此后这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后来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尊重学生特长、尊重学生个性是学生进步的潜在动力。

第三、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选择,没有选择只能导致停止、僵化、封闭、保守和落后,没有选择就没有发展。自然界也是如此,地球气候的不断变迁,对物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严格甚至残酷的选择;物种也在不断选择自己的演变方向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如生存地的选择,形态的选择,本能的选择,食物的选择等等。凡是选择了在大自然中正确的位置,就延续了下来,发展了起来,否则便会被淘汰。人之所以越活越好,就是因为大自然选择了人类,人类不断地选择大自然发展变化的方向。如恐龙也曾在大自然中称霸一时,但因它的选择背离大自然方向而灭绝。有选择才有特色,有选择才有多样化,有选择才有发展。教育同样如此,有选择才有教育的特色,才有教育的个性化。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足够的选择空间。学生的选择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我们理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 生的选择。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何使学生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所教的学科呢?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学生。让学生喜爱自己,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今后的教育不是教师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在新的历程里,教师要努力争取成为学生选择的对象。自己的教育内容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

教育需要走进学生心灵 篇5

——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课程有感

这学期刚来到学校,就看到了新的课表,当我看到周三下午有四节中小学教学名师论坛课的时候,我的心情其实不是那么好的,因为是连续上四节课,谁都会觉得时间挺长的。那么长的时间,会讲些什么呢?老师不会讲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吧?这些都是我当时的疑问。但是,当在第三周上课的时候,我突然之间觉得这课真的挺有意思的,刚一开始上课,就有老师主持,然后介绍当前讲课的老师,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感觉有点新鲜。然后当老师上台讲课的时候,我觉得真不愧是名师,说话、讲课、细节等等都注意得很好,这对于我这种即将步入教师行业的懵懂大学生来说,真的挺有益处的。她们让我们了解了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具备哪些品质,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真理,我们必须要在亲身实践中去总结,才能知道是否适用于我们自己。

我们这学期到现在,这门课总共上了四次,我现在觉得上得时间挺少的,为什么不多安排几次课呢?这学期总共听了四位老师的讲课,她们分别是林姗老师,李华老师,林碧真老师以及黄静老师讲的课,仔细想想,都是女老师,不知是不是因为女老师比较细致才成为了优秀教师呢?每个老师给我们讲了一次课,我个人觉得受益良多,有了一些个人小小的看法或者说是心得吧。我个人映像最深刻的是第九周黄静老师为我们讲了“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方面的一次课,我挺有感触的。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学生把你当作一个极好的朋友,与你谈心,这样老师才能做得更好。教育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要了解学生所想要的,要倾听他们的一些想法,教师上课不是“一言堂”,单纯的灌输怎能教育好学生呢?本来对于教师上课的好与坏,我并不是一位资深的教师,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经验。我只能从一个听课者或学生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就是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最重要的是要能打动学生的心,我们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渴望或想法,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师我认为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才是好的老师。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是不是也要走进人心才是合格的教育呢?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法国拍的电影,名字叫做《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故事的情节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大致是这样的:电影一开始就由音乐家皮埃尔的音乐演唱会开始,后来因为出席母亲的葬礼,他回到了法国家乡,儿时的旧友佩皮诺找上门来,送给他一本旧旧的音乐老师的日记,就由此引出了本片的主人公——克莱门特·马修。皮埃尔看着这本旧旧的日记,慢慢的回味起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开始浮现,一个失意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来到一个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这学校是专为问题少年进行“再教育”的。他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助理教师。刚刚走进学校就遇到学生把学校看门员马克森斯大叔故意弄伤的事以及被体罚而在擦地板的学生,就由此引出“残暴统治”这里的哈森校长以及他所奉行的“行动与反应”原则,还有那些被认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学生,以及那些被学生作弄过的老师。最后写道马修组建合唱团,通过他自己写的的音乐,当然之间经过了很多事情,幸好最后还是用音乐感染了学生的心灵,可以说是挽救了这些问题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场来自心灵的教育。

马修刚走进教室,那些学生就捉弄他,抢了他的包,但是他替学生在校长面前隐瞒了;他知道是谁伤害了马克森斯大叔,但是由于他看到了校长惩罚勒克莱克也替学生隐瞒了,他只让那学生去照顾受伤害的大叔,并最后使这个学生的心灵感动而知错能改。还有莫朗奇画像取笑他,同学们叫他秃头,他也没说什么,只是画了一下莫朗奇的侧身像,引得学生都笑了。是啊,这学校就是因为太死气沉沉了,校长所强调的“行动与反应”原则以及暴力,能给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教育吗?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电影里的马修已经用他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学生的问题是不能用暴力解决的,而是要与学生进行交心,走进他们的心灵,用一些小小的举动感动他们,才能使他们心灵得到真正的受到教育,一味的暴力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用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感动他们,从而教育他们。

马修替学生隐瞒这些小错误,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其实已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一定的震撼。因为以前的老师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老师只要学生犯错,都是直接告诉校长,然后体罚,总之就是所谓的“行动——反映”原则:犯错,体罚;再犯错,再体罚,周而复始。这样是不可能真正教育好学生的,只会让学生害怕或者在他们心里产生仇恨心理。最后蒙东点火烧了学校其实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为什么会点火烧掉学校,其实就是因为他长期处在灰暗的环境里从而导致他心怀怨恨,才会烧掉学校的。我在想,如果这学校没有暴力行为,可能蒙东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吧。生活在这样一个经常发生暴力的地方,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学生,也可能会变得阴暗吧,更何况这些学生本身就是有问题才来这里进行“再教育”的呢?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可能就是马修发现许多孩子具有唱歌天赋之时,就萌生组建一个合唱团的想法,最后他真的成功了,他用自己写的歌曲来教学生们唱歌,在歌声中,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以及童年的美好,还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使他们的内心从长期暴力带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一场来至心灵的教育。至于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多少影响,这个不好说,只能说在当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心灵肯定有一定的感动吧。在那一阵阵优美的歌声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我们听着这些歌曲的时候,心里其实也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的,令我们不知不觉会想到自己以前的学习生活。无论以前学习生活怎么样,都会令我们在看这部影片时找到一些同感,发出许多感慨,我就深有感触。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都在强调老师不能体罚学生,国家也出台了一些这方面的法律,但是在一些地方还是时有发生体罚事情。不管你们信不信,在我的十几年学习生活里,我在初中被老师打过,我的许多同学也一样;在高中时也有同学被老师打过,当然打学生的原因可能有许多,或许是学生犯错,或许是学生考试考差了,也可能是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才导致的吧。老师们都认为是为学生好才打我们的,他们都是想让学生成绩好才打的,可能吧!反正我们好多人都是被老师打过的,说当时心里没有怨恨那是假的。其实现在想来,当时老师打我们越凶,我们就越害怕那位老师,也就越会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就越不喜欢听他的课,那科成绩越来越差也就不奇怪了。我以前初中的一位同学就是因为被老师经常打骂,然后转学了,后来这个同学的情况我再也没有听说过。在初中时,还发生过一个同学直接被老师打出鼻血的情况等等。现在我时常在想,如果在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没有体罚我,可能我当时会认真学习数学,我的数学就不会那么差了,那么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可能不会选择文科而是选择理科,我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还有我们老师如果没有打或者骂那位同学,他也可能不会转学吧。当然,我说的这些都只能是如果,都已经过去了。我只是希望我们现实中的教育少一点责骂,多关心一下学生,老师们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然后理解他们,用真正的爱而不是鞭子来教育学生。有句歌词唱的好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只想说:如果每个老师都对学生多一点爱,学生将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在中国的一些电影中讲述的好老师标准,大多数老师都是作为一个神而存在的,至少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因为几乎没有错误和缺点,不是任劳任怨,就是什么无私奉献、、、、、、就如《烛光里的微笑》、《美丽的大脚》这些电影里的老师,我个人看来都是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了。试想一个都不把自己当人看的教师,还能把学生当做人来平等看待吗?相比较而言,《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的马修老师更像一个人,他并不完美,但是他真实。从形象上来看,他长得并不好看,反而有点丑陋,同学们叫他“秃头”;从气质上看,他举手投足之间也没有什么突出的,他也会为了生活而到处奔波,他也有七情六欲,如他追求学生家长的事情。但这样他反而更真实了,更能与学生接触交流。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最终却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育了这些顽劣的学生。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用平等的眼光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并且站在人的基础上理解和宽容他们的一切错误。

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灵魂的和谐发展。”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身体、思想及灵魂的和谐发展。首先,我觉得老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人来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如果都像我以前的那位数学老师那样不把学生当人看,随意暴打学生,就不用谈其他的教育了。老师不能只喜欢学生的优点,也必须理解和宽容学生的一些缺点,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把学生当做一个平等的人。其次,我们可以从电影里的马修老师教学生唱歌的事情里看到,老师要把教学活动做成一种使学生愉快的活动,一种具有丰富性内涵的活动,一种学生能主动接受的活动。教学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我们现实中老师占主导的“被动式教学”“填鸭式灌输”,老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老师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6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间不能缺少爱。教育,就是从爱出发。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深的爱。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有一颗母爱之心。这种爱不是一个概念、一句口号,而是具体、鲜活、生动的情感和行为。有时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丝安慰都会打动孩子的心灵,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十多个年头了。在教育生涯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爱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能恰如其分地爱学生。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认真地与前任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以便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要熟悉自己的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与学生谈话等方式进行。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耐心、细心、交心和虚心。要因人而异,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我们都深有体会,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育学生时,由于方式不得当,引发师生间的语言冲突,往往使矛盾激化,有时学生脾气比较暴躁,教师与其交流时不注意语言艺术,也容易引发矛盾。碰到这种情况有的老师只是与学生大喊大叫,用自己的气势将学生压制下去,最后学生只是闷着头不吭声,或者表情麻木,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但并没有心服口服,表面上好像是老师赢了,但是学生的心理工作并没有到位,甚至起了负面作用,学生只是迫于老师的威势。

若此时教师能换个角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分析事情发展经过,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达到真正的思想教育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爱心、耐心上多下功夫锤炼。在平日多挖掘学生的优点,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不论到什么时候在家长眼里永远是孩子,在教师眼里永远是学生,即使是成年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更何况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呢?如何以宽阔的胸怀来容纳他们的缺点,但又不能对他们听之任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契而不舍的帮助他们改正,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以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我都看成既是教育学生的机会,也是提高我自身心理素质的机会,若能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教师的自身修养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二、爱学生就要“时时为学生着想,处处关心学生”

无论哪一种教育方法,都需要施教者捧出爱心,有了爱心,方法才灵验。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必然要在师生间建立和谐的情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以心换心,情感和谐的基础是理解和尊重。我对学生不仅从学习上关心,还要从生活上关心,如天冷叮嘱多穿衣,生病马上联系家长而后去探望并补课,平时随意聊聊学生的家庭生活等。一句话,一个细小的动作常常换来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敬意。每年的教师节有的学生手拿一张自制的卡片来到我面前,连声说:“老师,送给您!”望着一张张幼稚未脱的孩子脸,心里好感动啊!爱是无声的教育,是最有权威的,它让我的心灵得到震撼。

三、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如果不尊重学生,不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小学生活

泼好动,持久性差,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如果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遇事情绪急躁,用过激的话语,过激的行动教育学生,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使学生产生对立心理。因而我对待学生亲切和蔼,上课时尊重每个学生的求知权利。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共同对待,共同要求,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总能耐心解答。

作为教师,批评学生在所难免,可千万要注意适度。老师批评学生要选择恰当时间,一般来说,出了问题要及时处理。可对犯错误的学生马上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强,他会为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找出许多理由来辩解,尤其刚犯错误,态度不冷静,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过错,甚至会认为是老师过于计较,马上处理,老师也不便于了解实情、斟酌批评教育的方法。老师可以调查一下事情的原因,分析一下学生错误的性质,斟酌一下批评的方法,再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一定会诚恳接受的。

四、爱学生就要“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厚爱后进生”

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对待后进生尤应厚爱,因为后进生如果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往往更加缺乏自信,心理脆弱,哪怕教师一个轻视的眼神,就能熄灭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因此,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歧视、挖苦差生,应该细心捕捉差生的点滴进步,适时予以鼓励、表扬,让其感到“我也能行”,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勇气。

五、爱学生还要主动亲近学生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 课堂上,我经常深入到学生中讲课,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面带微笑地提问每一位学生,每提问一个学生后我总会以赞许的目光或鼓励的眼神示意学生坐下。有时

拍拍学生的肩膀,或是摸摸学生的头,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只有亲近学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做学生的工作。

六、爱学生,还要严于律已,给学生做好榜样,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处处注意为人师表,对学生感觉敏锐,模仿力强,思维尚不成定势,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映入他们明亮的心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去做的,自己要首先做好。

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篇7

管理“问题学生”是班主任最头疼的事, 对于“问题学生”很多班主任往往束手无策。如果一个班级的“问题学生”无法得以转化, 就难以形成和谐、凝聚力强的班集体, 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因此转化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必须面对与攻克的难题, 问题学生的转化也是班级管理的突破口。

“问题学生”的“问题”大致相同: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这些学生一旦被打上“问题”的烙印, 会被歧视、得不到尊重, 自尊心便受到伤害, 导致他们的心态有些“变形”。这种“变形”的心态使得他们与老师、同学往往处于对立的状态, 使得问题越积越多, 极难转化和教育。

二案例陈述

刚拿到班级的名单就有老师向我“祝贺”, 原先高一的几个“活宝” (问题学生) 全部分在我班里, 并把名字一一指给我看, 特意提到了张某。一个班级能否成为优秀的班集体,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关键。此时笔者开始酝酿转化这些“问题学生”的办法了。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特意给这几名学生, 尤其是张某更多的“关照”。

为了转化这些问题学生, 我做了很多准备, 向他们的前任班主任了解情况, 搜集他们的信息, 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开学一段时间这几名学生还比较老实, 渐渐地他们的“本性”就展现出来了。张某的表现尤为突出。我踏上了转化这些学生的漫漫征途。

一次课上, 张某趴在课桌上不听讲, 由于不知道具体原因, 我没有贸然处理。“怎么啦?”我轻轻拍拍他的头。张某依然没有反应, 我心中有些怒火, 但理性告诉我要冷静, 千万不能发火。“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我关切地问。张某抬起头表情痛苦地看着我:“我肚子不舒服!”我把张某搀扶到医务室, 面对医生的询问时他有些不知所措。当我拿起电话想通知他的家长, 让家长带到医院再仔细看看时, 张某惊慌地说:“不要家长来了, 老师!我能坚持!”这时我放心了, 张某根本没病, 他只是为自己在课上不注意听讲找借口。这样的情况以前也有过。我并没有戳穿他。“不用担心!身体要紧, 耽误的课我会给你补上的。”我和蔼地说, 依然坚持让家长接回去看病。“老师!我好些了!不要我妈来了!”张某有些坐不住了。我感受到了张某知道撒谎带来的后果, 我就不再步步相逼了。“好吧!那你休息会, 再去上课!下次不舒服, 一定要家长接回去到医院看看。”

第一次的较量张某知道了我是不好糊弄的, 他的这些“小伎俩”再也没在我面前用过。问题学生的转化仅靠斗智斗勇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靠爱心和耐心感化他们。让学生感受到爱, 要学生发自内心地想改变, 不是因为惧怕老师而表面地改变。

一次班会课的主题是《只要努力, 每个人都会成功》。我给学生讲解了很多名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例子, 并让一些优秀的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及经验, 张某及几个问题学生一直低着头。同学们讨论得正热闹时, 张某突然抬起了头, 高高地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说, 全班顿时安静下来。张某满脸通红, 憋了半天:“老师, 你看我能成功吗?”话音一落, 顿时全班哄堂大笑, 张某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我突然一怔, 没想到他会问这个问题, 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说实话, 按照他目前这个状态, 到高三肯定不行的。我真的想实话实说, 但转念一想:张某提出这个问题不知要多大的勇气, 我如果实话实说, 会严重伤害他的自尊心, 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卢梭说:“要尊重儿童, 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我决定鼓励他, 作为问题学生平时得到的尊重和鼓励实在是太少了。“张×, 我要表扬你!你能参加这个讨论就是很大的进步!说明你是个勇敢的人!”这时的张×抬起了头, 眼睛里充满了渴望得到鼓励的眼神。“我认为张×在今后两年的高中学习中, 一定会进步!最后一定会取得成功!大家一起为张×鼓掌加油!”我带头鼓起了掌,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某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经过这件事后, 张某在尽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虽然有时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但他的进步是明显的。对于张某这样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 要给他时间, 允许他犯错误, 让他一点点地改变。转化问题学生需要耐心, 需要宽容。要允许问题学生的行为有反复。

张某渐渐地对我消除了戒心, 有什么事愿意和我说了。我也经常找他聊天, 除了学习什么都聊。在交谈的过程中, 他向我表达了心声。自从上初中后, 成绩就不好, 老师批评, 同学们看不起, 渐渐地自暴自弃了。张某说那次上课他肚子并不疼, 只是自己找的借口, 然而我并没批评他。我说当时我就知道了真相, 这让张某大吃一惊。

张某渐渐地改变了对我的看法, 尤其是班会课上我对他的尊重和表扬, 仿佛久旱逢甘露一样滋润了他的心田。这是他读高中以来老师第一次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自己。我感慨万千, 像他这样的学生太需要尊重与鼓励了。

对于张某及班级的几个“问题学生”, 我从小事抓起, 从他们的行为习惯抓起, 一点点地去改变。他们还是不断地犯错误, 但我并没有抹杀他们的进步。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能容忍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犯的错误, 用最大的耐心去宽容他们, 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耐心, 将会使“问题学生”在爱的温暖中一点点地进步。

“问题学生”进步了, 班级也和谐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 张某考上大学的专科, 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专业。对于这个结果他非常满意。后来他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老师, 遇到你以前, 我一直受到批评与责难。正是您对我的尊重和不断的鼓励才使我重拾信心。老师谢谢您!

三方法引航

每位班主任都会遇到像张某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策略无非是强攻和软化, 但这样做的效果究竟怎么样呢?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管用的, 很多学生是软硬不吃的。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要知难而上, 更要依靠智慧取胜。如何攻克这些“问题学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爱心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爱对于“问题学生”来说更重要, 爱是“问题学生”转化的动力。爱是理解, 爱是关怀, 爱是尊重, 爱是宽容, 爱是责任。作为一位班主任只有拥有爱心, 才能以平静的心态对待“问题学生”, 才能理性地对待“问题学生”犯的错误, 才能为“问题学生”营造和谐发展的空间。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是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 让学生拥有美好人生。因此教师要做到眼中有人, 心中有爱。基础差, 那就放低标准、循序渐进;思想懒散, 那就潜移默化。即使成绩不好, 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也是教育的成功。

2. 耐心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保证

很多班主任都讲, 我对学生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苦口婆心, 但我无论说什么, 学生都不往心里去, 我有什么办法?没有让学生有内化过程, 让学生把外部的行为转化成内部的主体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缺乏足够的耐心。教师不能期待一番说理之后就立竿见影,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 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班主任更应有耐心:只有有耐心, 才能宽容“问题学生”行为的反复;只有有耐心, 才能反复地开导“问题学生”;只有有耐心, 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立竿见影, 要反复抓, 抓反复, 用自己最大的耐心去对待“问题学生”。

教育家邹韬奋说:“我觉得忍耐性也是做教师的应有的特性。”教师要多给“问题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循循善诱地指导他们, 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哪儿错了, 为什么错, 让他们从根本上去改正错误, 由量变到质变。

3. 智慧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基础

“问题学生”大都是软硬不吃, 这让很多班主任头疼。其实, 很多班主任没有把握好软和硬之间的度, 什么时候软, 什么时候硬, 什么时候软硬兼施。如何把握好软硬之间的度是班主任最大的智慧。

首先, “问题学生”犯错误后, 班主任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要弄清事实真相, 要给“问题学生”倾诉的权力。作为班主任要认真倾听, “问题学生”把内心的委屈、不满发泄出来, 内心就渐渐地平静了, 情绪稳定了, 班主任再与之谈话, 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这时班主任再指出他们的错误, “问题学生”不会再排斥, 再情绪激动了。

其次, 换位思考, 对“问题学生”所犯的错误要理解,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地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自己。学生从情感上接受了你, 作为班主任要进一步启发他错在哪儿, 为什么错,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

最后, 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给予严厉的批评, 让学生警醒, 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学生心服口服了, 对批评也就能够接受了。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每次都让学生心服口服。值得注意的是“问题学生”犯错误总会反复的, 教师不要在“问题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时怒不可赦, 无法冷静, 不分青红皂白对学生一顿臭骂。那么, 前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白费了。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攻心为上”, 而且要注重策略, 有足够的耐心。要不断地重复上面的过程, 唤醒他们改错的良知和改正错误的行为, 形成内化。直到这时, “问题学生”的转化才真正成功!

德育的魅力在于学生心灵的唤醒 篇8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教育挽救一个学生,是一项重要而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很有意义和快乐的工作,充溢着满足感和成就感。细细想来,有这样一个孩子的成长回味起来,感悟颇深。他,就是我们的学生小何(化名),一个来自江淮大地的安徽小伙,高高的个子,方方正正的脸,明亮闪烁的大眼睛……

鲁莽冲动的一年级

与小何接触下来,让我们常常感到,在他刚强外表的包裹下,是一颗脆弱、迷失、自卑的心灵,重点高中的失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长环境、就业前途不定等因素,注定了他一进校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心态。调皮捣蛋、旷课、旷操、冲动好事等不良行为就伴随着他走过每一天的学习、生活。

那是一个初秋的午后,同学们都在准备着下午的第一节课,教室的后门突然间被打开了,进来的是邻班的同学,他向班中一位小个子同学讨要着什么,争论声越来越响。最后,邻班同学对我们班的小个子同学拳脚相加打了起来,坐在后排的小何再也按捺不住那原本就倔犟冲动的个性,抄起身边的板凳向邻班同学的头上砸去。一瞬间,那位同学头上血流如柱,此时的小何惊呆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虽然教室里一片叫喊声、喧闹声,但是他一句也听不到,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出大事了,闹出人命了”。事情的结果是邻班同学的头上缝了七针,小何受到了学校留校察看处分。对于一个未谙世事的大小伙子,流血的场面、学校的处分,让他变得萎靡、消沉……

重拾信心的二年级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深深地知道,留校察看在一个大小伙子的心中意味着什么,他很有可能从此变得自暴自弃,一撅不振。青年时代的一个失误,很有可能会影响他整个的人生历程,如何扭转乾坤、教育挽救、变“废”为宝?如何启迪他走正道、上正轨,是摆在我们面前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经常彻夜辗转,不能入睡,深感自己肩负的担子是多么地沉重。在学习、领悟教育先导的理论中,让我们明白,在教育转变学生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立在哪里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因人而异,采撷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必须思索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常会有一种反叛心理,通过推心置腹的谈话沟通,我们发觉小何的这种心理特征尤其强烈,对于这样的大小伙子,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关爱他,深入细致地了解他、诚心诚意地走近他。不久,我们发现小何对声乐很感兴趣,于是鼓励他去参加“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赛前凭借我们的音乐特长给予他无私的帮助和支持,精心挑选歌,悉心做好指导,积极组织班上同学为他伴舞,通过如此过程,发觉他精神有些振奋,待人接物有了明显的转变,渐渐地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展示了年轻人应有的朝气蓬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小何成功获得了“校园十佳歌手”称号。初次的成功,带给小何极大的鼓舞。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持之以恒的教育信心。从此,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我们严肃要求他,遇到问题要学会冷静分析,万事三思而行,莽撞冲动行事,常会导致不可预想的后果,在严格教育的同时,又热忱介绍他阅读各类名人传记,想方设法逐步培养、提高他敏锐的判断能力和顽强的自制能力。

小何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每一场比赛我们都会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加油,为他每一个漂亮的进球而喝彩,为他每一次勇敢的抢断而高呼。集体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集体的鼓励也是伟大的,信任与激励是我和班级为他搭建的良好平台,也为他创造了一个醒悟、自律的良好氛围,一年的时间,他就通过自己怕努力和表现,撤销了处分。同年,通过竞选,当上了学生会体育部部长。

所有这些,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重塑自信、尊重理解、耐心细致、良好班风班貌的养成,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环境影响人、心灵唤醒人、工作教育人、理解塑造人,只要用心,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蓬勃成长的三年级

成功的体验带给了小何巨大的鼓舞,无论他在哪一方面取得些许成功,我们都会给予他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刻苦学习取得优良成绩也好,运动场上顽强拼搏赢得名次也好,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也好,只要他有成绩,我们都会紧紧抓住这些良机唤起他“更上一层楼”的强烈愿望,增强他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心,在我们的鼓励下他写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他内心政治上的强烈愿望,从此他便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对照党员标准来过好每一天,经过学校公推、学代会公选,小何当选为学校学生会副主席,这一光荣职务的取得,为小何服务学生、奉献学校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初春的三月依旧寒风凛冽,我们班级集体去公交公司擦车,很多同学怕苦怕脏不愿伸手,小何当时二话没说便脱下外衣向最脏最旧的那辆车走去。很多车子由于保养不当外表都有了斑斑锈铁,小何向公交值班室要来了砂皮细心地打磨起来,在他的艰苦操作下旧车换新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同学纷纷动手,一起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又增强了同学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这一年,他被评选为“上海铁路局优秀共青团员”,授予“上海铁路局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同年,又被学校推荐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

成熟稳健的毕业生

如果说情感教育是我们与小何之间沟通、交融的纽带,那么理想教育就使我们和小何共同获得了最大的人生价值。每一个人都想给自己找一份好工作,面临毕业的小何和所有同学一样,都憧憬着未来美好人生,如饥似渴地想给自己找一份好工作。2005年正逢安徽“合九”铁路公司来学校招聘,小何恰是安徽淮南籍生源,顺理成章地通过了应聘的门槛,但在选择工种时却遇到了难题,大多数同学都看中了内燃机车驾驶这个工资高、待遇优厚的工作,面对这一情况小何毅然选择了机车检修这个收入低、工种脏、累、苦的专业,老师们都为他感到惋惜,认为象他这样的优秀学生应该分配到一个更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却说:“机车检修是铁路上一个重要的岗位,只有把车修好了才能让它跑得更快,更畅通无阻地运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毕业前夕,小何被学校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并被团组织推优、建表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党组织考察培养的对象。

教育感悟

上一篇:骆驼祥子第四章好句下一篇:质量检查回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