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精选11篇)
一、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师:坐正,上课!同学们好!小朋友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啊?
生:上海、南京、北京„„
师:小朋友们去的地方可真多,有一个地方我想大家都很想去但没去过,那就是——西藏拉萨。老师带来了一段西藏拉萨的风光,先来欣赏欣赏吧!(欣赏拉萨风光)
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布达拉宫!
生: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还有牛!
师:你们觉得拉萨美吗?
生:美!
师:这儿有一组和拉萨有关的词语(出示),会读吗?
生:朗读词语:拉萨日光城布达拉宫圣地
师:要注意读好“萨”和“圣”这两个字的读音哦!
日光城是拉萨的一个别称,看到这个名字,你就在想拉萨一定—— 生:充满阳光、阳光很灿烂„„
师:布达拉宫是一座很雄伟的宫殿,读好它的名字,读溜了。
生:布达拉宫!
师:“圣”是后鼻音,不太容易读好,谁当小老师再带大家读好它? 生:圣!
师:怎样写好这个“圣”字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师黑板范写,生书空)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纸上认真描红。
生:认真描红。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拉萨,不看别的,就看——
生:拉萨的天空!
师:对!拉萨在海拔那么高的高原上,阳光又是那么的充足,所以那里的天空比起我们头顶上的天空一定有意思多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去欣赏
欣赏吧!
【教学感悟:一开始,教师就安排一组拉萨美丽风光的图片,配上好听的富有拉萨特色的音乐,马上拉近了学生和西藏、拉萨的距离,学生也对拉萨有了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作下了较好的铺垫。再学习一组和拉萨有关的词语,则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拉萨的了解。然后解开课题,明确了本课学习欣赏的重点。】
二、顺畅阅读,感知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拿起课文纸,课前有没有读课文?读了几遍了?
生:很多遍了!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比赛之前,请小朋友们花两分钟再自由地练读一下,争取把课文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比赛开始了!请男生选出你们的代表,女生也选出你们的代表,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生:男女生代表读书,其余学生小声跟读。
【教学感悟:课文朗读比赛的形式,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读书的热情,比赛之前还给了他们两分钟的练读时间,又能让学生读得更好,更有自信。男女生代表读的时候,让其他学生跟着一起小声地读,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读书比赛中来。】
三、研读文本,感受“蓝”味
师:读了课文,拉萨的天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湛蓝、透亮、蓝晶晶、蓝宝石。
师: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不长,可是描写天空时,有个字出现的次数却很多,是哪个字呢?
生:蓝!
师:对!你们看,除了第一句话,几乎每一句都含有“蓝”字。
再找找,含有“蓝”的词语也很多呢!
生:蓝天蓝宝石湛蓝蓝晶晶蓝得让人神往
师: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教学感悟:一步步层层递进,引领学生感受到“蓝”是拉萨的天空最大的特点。】
师:拉萨的天空,让人最难忘的就是它的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藏,走进拉萨。抬起头来,看,拉萨的天空多么蓝啊!(音乐声中出示拉萨的蓝天)这样的天空,你们觉得怎么样啊?
生:很蓝很蓝,蓝得很干净„„
师:(出示句子)谁来美美地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句子。
师:见过蓝宝石吗?(出示蓝宝石图片)瞧,这样的颜色——清澈的深蓝,还透着光亮呢!这就叫——湛蓝、透亮。读好这两个词语,怎样读好这两个词语?
这么美的蓝宝石,再用清水一洗,该会怎样呢?
生:更加蓝,更加干净,更加亮了„„
师: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湛蓝湛蓝、透亮透亮。真是美得没话说了。加上第一句话,谁来美美地读好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感悟:教师用蓝色的拉萨天空的图片和蓝宝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对拉萨天空的“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师:拉萨的天空,不仅是蓝的、美丽的,它还很奇妙呢!出示学习要求:大声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句子。
师:四人小组,互相说说看自己的想法。
交流1: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师:“掬”是什么意思知道吗?让我们也来捧一捧蓝天洗洗脸,什么感觉? 生:凉、舒服、清爽„„
师:天怎么成了蓝蓝的海了?真的太妙了!读好这句话。
生:朗读句子。
交流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师:声音真的能碰到蓝天,手真的能摸到蓝天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生:人们与天空很近。
师:(出示白云缭绕图)让我们看看这幅图。
生:白云离我们很近、我们好像站在白云中间了„„
师:对啊,我们好像成神仙了!拉萨的蓝天,给我们神仙一样的感觉,真奇妙!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奇妙来。
生:朗读句子。
交流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师:这句话说,拉萨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还是怎样的?
生:纯净、明洁。
师:读好这两个词语。什么样子是纯净、明洁的?
生:干净没有杂质、明亮纯洁„„
师:读好这两个词语,读出干净、一尘不染的感觉来。
生:朗读词语。
师:是什么把天空衬得这么美呢?我们再去看看。(闭上眼睛,听老师说话,展开想象„„)睁开眼睛,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草地、白云、一望无际的蓝天„„
师:如果没有这白云,没有这草地,你们会觉得?
生:天空没有那么美丽了,没有那么蓝了。
师:是啊,有了白云的映衬、草地的对照,拉萨的天空才会越发纯净、明洁。请男生和女生再来比一比,读好这句话。
生: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师:读到这儿,我想拉萨的天空在你们心中一定是感受满满的,是这么的美丽,如此的奇妙。
【教学感悟:二年级的学生要正确地理解映衬、对照下的天空的纯净、明洁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词语、句子的解释,而是通过最直观的图片的出示,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来感受这份对照下的美丽,起到的效果是不错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好第一第二自然段。(师配乐朗诵)
假如现在你就在这蓝天下,你想做些什么呢?
生:大喊、唱歌、跳舞、画画„„
师:老师觉得你们的心都飞到蓝天上去了,这就叫——神往。(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教学感悟: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和学生的自由表达,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对拉萨蓝天的喜爱和向往也达到了一个高点。】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师:这就是拉萨的天空,是那么的——(湛蓝、透亮);是这么的——(纯净、明洁);是这么的——(令人神往)。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蓝天,想不想把它装在心中带走啊?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面吧!
出示学习要求: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边读边想想,边想象边记诵。
生:自由朗读,背诵。
师:配乐,指名背诵。
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神奇、美丽的拉萨的蓝天,还记住了美丽的文字,小朋友们收获大吗?老师告诉你们,西藏拉萨除了这蓝天美丽动人,还有蓝天下的布达拉宫以及这片高原上的土地也同样让人陶醉,让我们课后再去感受,好吗?
生:好!
【教学感悟:随着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的熟悉、理解,也随着学生对拉萨蓝天的越来越喜爱,把课文中美丽的文字记在心中就变得很自然,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情感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另外,引导学生课后去认识拉萨蓝天外更多的美丽、神奇的地方,也为学生进一步地探索、了解西藏拉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
师:(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生边观察、边书空、边练读)
【点评】板书即为范写时。课前板书、屏幕出示,看似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学生看不到老师的书写过程。赵老师以过硬的书写基本功,边板书边导写,教师运笔,学生模拟,课堂养成自觉书空的习惯。
师:自读课题,想一想,从题目中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我觉得课文主要写拉萨。
生:我认为主要是写天空。
生:写“天空”。但不是我们这里的天空,而是拉萨的天空。
师:说得有道理。读课题,要边读边思,体悟题目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可是写什么?所写内容的范围是什么?读时,要注意语气和停顿,注意强调“天空”一词。(生练读课题)
【点评】读课题,首先关注语音、语气、语速,指导学生用心体会“拉萨”与“天空”的领属关系,从文题中明白课文写什么,写什么范围的内容。这样,把“解题”与“审题”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读课题,感悟题与文的关系,既为阅读课文张目导向,又为习作“审题”做好铺垫。
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标示拉萨、仪征的方位)家乡的天空,我们抬头即可仰望,拉萨远隔万水千山,那里的天空怎么样?想看一看,比一比吗?
生:想!
师:打开课本,让我们共同观赏那美妙的天空。
【点评】让学生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标示家乡仪征和“拉萨”,感受地域的遥远,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预期。
师:通读《拉萨的天空》,扫除拦路虎,读课文时(可圈、可画、可查、可议,可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拉萨天空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生:我认为拉萨天空的特点是“蓝”。
生:我认为还要加上“特别”二字。
生:我觉得拉萨天空蓝得出奇。
生:我感到拉萨天空蓝得迷人。
生:我感到拉萨天空特别美。
生:课文里一共用了11个“蓝”字,我觉得那里的天空不是一般的“蓝”,很想看一看!
【点评】以学生对自己家乡天空的感知为映衬,自主选择阅读方法,通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而,围绕课题阅读思考,感知拉萨天空的特点,感悟“题”与“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感到拉萨的天空别样蓝,特别美!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美丽的天空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心体会,将自己感受最深、最爱读的句子在班上展示朗读,与大家交流。(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来朗读展示第1自然段。(生读)
生:他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是“湛蓝”读得很有韵味,让人好像看到“蓝宝石一样”的天空。
师:“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蓝色?
生:“湛蓝”,就是很蓝很蓝的意思。
生:“湛蓝”,就是深蓝。
生:我觉得“湛蓝”还有一种“水晶晶”的意味。
师:还看过哪些东西也是这么湛蓝的吗?
生:一望无边的大海。
师:有同学告诉我,他对“湛”字很感兴趣。你们在课文预习时研究过吗?从“湛”的字形、字义联想到什么呢?
生:“湛”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甚”,意为水很多。
生:我查过字典,“湛”还有“清澈”的意思。
生:怪不得课文说,拉萨的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呢!
师:这句话写得好,咱们一起来诵读。(生读)拉萨的天空蓝得透亮,你们的朗读透出了心底的喜爱,咱们一起来背诵,好吗?(师生齐背)
师:这句话写得这么形象、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
生:把拉萨的天空比作蓝宝石。
师:(出示蓝宝石图片)看,这就是“蓝宝石”,晶莹剔透,闪闪发亮。
生:哇!
师:谁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赞美拉萨的天空?(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谁也来说说,好像什么?
生:透明的蓝绸子。
师:“蓝绸子”,好!请试着把句子说完整。
生: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透明的蓝绸子。
师:请注意,“湛蓝”与“透亮”之间是顿号,不是逗号,要注意顿号的用法和写法。还有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蓝”是上中下结构,“草字头”不能写成“竹字头”。
生:还要注意,“皿字底”写扁一点,“横”要写得长一点。(师田字格范写导练)
【点评】扎实的字词训练,是这一教学片段的亮点。其一品词析字。“湛蓝”一词从天空到地面,从远方到身边,多种感官参与,感受了“湛蓝”特有的色质;而“湛”字的辨析从字形、字义到课内外资源互补,迸发出“清水洗蓝天”的思维火花。其二由词及句,赏读、品读、评读,感受比喻句的作用,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调动积累,迁移仿说,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其三随堂习字。由学生从字里行间辨出来;“蓝”字的形体美、意韵美,田字格导练习书过程,让学生自己审视、体悟;习字练书,一笔一画皆倾心,既落实写字训练,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学片段三】
师:(屏幕映示: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妙”在何处?联系上下文读句子,演诵句子,相互品评。(生自诵自演、邻座合作)
【点评】学生乐于演诵,但也容易走过场。这一环节,留足自读、自悟、自我体验的时间很有必要。语言、动作、音韵、情感的协调融合,就有一个由内而外的感悟转化过程,互助合作也少不了。
生:“掬”演得好,双手轻快自然合拢。
生:“掬”,双手紧合,像是不让蓝天漏掉一滴似的。
生:仰面向上,这个动作我感到很亲切。
生:好像脸贴近了蓝天。
师:演诵入情、传神,品评合情合理。老师想问一问,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这些的?
生:课文。
师:很好,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再读读课文,回味回味,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生:从“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感到蓝天就在头上,(掬)动作要轻,当然不要发出声响。
生:“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个“摸”字让我感到蓝天太近了。
生:读课文、看图画,似乎蓝天就在自己头上。
生:我好像自己就在拉萨了。
【点评】“掬”字句的读悟、演诵、品评,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展示自我,表达各自的见解、感受,嚼出语文味。一句妙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体悟内中真情;反复揣摩,协调融合,演诵倾吐心声;情境回读,品味反思,沿波再探源头。
师:同学们读出了在拉萨的感受,太妙了!请结合学习情境,用“真是太妙了”说说你所感到的妙处。
生:这个“掬”字用得真是太妙了。
师:读读下文,想一想,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真是太妙了”?
生:有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真是太妙了。
生:有草地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真是太妙了。
师:课文写得真是太妙了,我们一起来背诵好吗?(生练习背诵)
【点评】找准结合点,沟通、渗透、积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读书、讨论、思考、揣摩表达,悟其道,获其知,习其法。同时,不失时机地迁移运用,诸如比喻句的仿造、“真是太妙了”句式的练说,就地取材的场景评说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仿,有所悟,有所得。
1、播放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目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部,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
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认读生字新词,了解词意。
(1)去掉拼音,读准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
(3)读准新词,并再回到文中,读懂新词。
(4)小组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先练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初步感知课文。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丶”的样子,摆好“丶”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戋”中的斜钓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第八次》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从蜘蛛结网终获成功的事情中,深受启发,重新振作起来,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也负伤后,几乎失去了信心。
本节课,我采用谈话导入,首先问孩子们在家预习了没有?都预习了些什么,在这轻松的谈话气氛中,我出示了贯穿课文的一些主要词语,找孩子们读,这时,孩子们争着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大声读课文,并根据这些词语试着复述课文,让孩子复述课文,其实是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了,概括能力的锻炼,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此方面的锻炼。
当学到王子看到蜘蛛结网受启发时,我先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们听,然后问他们都听出了什么?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倾听,孩子们陆陆续续的说出,蜘蛛结网反复失败,结了断,断了结,但它没有灰心,而是在第八次终于成功,紧着这我又问,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蜘蛛?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一只顽强的蜘蛛,不灰心的蜘蛛,由此体会布鲁斯王子此刻心情,王子看到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时,“布鲁斯感动极了。”我为了能让学生再次感受布鲁斯的心情,就出示书上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此时王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说:“他想:蜘蛛结网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它却不放弃,坚持不懈,最后结成了网。我如果也干第八次,说不定也能成功呢!”有的说:“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蜘蛛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为什么做不到呢?”还有的说:“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我终于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一定要干第八次!”从他们与布鲁斯王子一样的动作——手握紧拳头,从他们脸上坚毅的表情,从那高亢的声音,我想学生体会到当时王子的那种必胜的决心了。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清新凝练,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二、教学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朗朗的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这篇课文中,这几个句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老师共同探讨。
(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理解“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
对于词语教学,本册教材第二课介绍了“无字词典”。在本课的生词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了“无字词典”的理念。课文中一些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蓝晶晶”就可以利用了课件中的图片去理解。
(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这句是一句夸张句,可联系诗句“手可摘星辰”来理解。为什么说声音可以碰到蓝天,手可以摸到蓝天?)
(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重点理解“纯净”、“明洁”的意思)
假如你现在正站在拉萨的大街上,面对拉萨这湛蓝、明洁、纯净、蓝晶晶的天空,你想说什么?作者也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4)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阶段,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朗读和交流,能使在读中解疑,又在读中获得言语美感。这种美感包含在言语所指的内容上,即拉萨的天空本身就是美的;其次还表现为课文遣词造句上质朴的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明洁”。在手法上又用“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勾勒出简洁的美。
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的生动优美,积累描写天空的语言。
2.朗读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拉萨天空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3.在朗读中,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比喻、夸张等写法的生动,感受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让学生建立起感性,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曹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美的地方。请看,(出示蓝天下的布达拉宫图片)这是哪儿啊?(拉萨)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是拉萨的?(布达拉宫,拉萨的标志)读“布达拉宫”。看到这幅图,同学们都被布达拉宫迷住了。拉萨它全年没有雾,阳光十分充足,所以是有名的“日光城”。拉萨上空那片蓝蓝的天空吸引无数人的目光,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片蓝蓝的天?打开语文书。2.齐读课题(明确课题的中心词是“天空”,因此,读文时要带着“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来读,带着神往的神情来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出示词语
(课件:生字词:美妙 视线 忍心 圣地 窗帘 贴着 依山而建 天空词:湛蓝 透亮 纯净 明洁 蓝晶晶
其他词:映衬 对照 隆冬 盛夏 雄伟 壮丽 河畔(2)指名读词语,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
(3)检查初读情况。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纠正;没读流利的集体齐读。
2.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写了什么。
(1)指名读,每人读一小节,交流每一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第二自然段:写拉萨天空的特点是纯净、明洁;第三自然段写我们看拉萨天空的感觉;第四自然段写有了这蓝晶晶的天空的映衬,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小结:第二~四自然段从不同角度写了布达拉宫的湛蓝、透亮;第五自然段写湛蓝的天空是圣地的窗帘。)(2)再读课文,作者笔下的拉萨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用“拉萨的天空是„„的”来回答。
(拉萨的天空是湛蓝的、透亮的; 拉萨的天空是纯净的、明洁的; 拉萨的天空是蓝晶晶的; 拉萨的天空是圣地的窗帘。)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过渡:同学们,老师看同学们的眼神都被拉萨的天空深深地吸引住了,那现在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上青藏高原,一起去看看这片美美的蓝天,去触摸一下这片蓝天。1.出示拉萨的天空组图。
2.同学们,这个景美,文章写得更美,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是如何把这片天空写得这么美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欣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节,哪些词语描写了拉萨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2)抓文章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比喻句)
“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形容蓝的词语很多,比如(天蓝、海蓝、碧蓝、浅蓝„„)。(“湛蓝”就是蓝得干净、清澈、透明,所以作者说天空像被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3)咱们一起再来读读。生齐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湛蓝、透亮呢?作者在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中作了具体的描写。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爱的词句,细细品读,你感悟到了什么?(1)课件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a.引导学生体会“碰”与“摸”。能碰到吗?能摸到吗?让人体会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拉萨的天空很蓝,作者把它比作海水,说话的声音碰到蓝天,伸手能摸到蓝天,说明拉萨的天空很低。)
b.体会“掬”的妙处(“掬”就是“捧”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体现出一种圣洁,轻轻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蓝天,用这美丽的蓝天流泻的“透亮”洗脸,这是多么奇妙的啊!说明拉萨的天蓝得干净、透亮。)
2拉萨位于海拔 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那里离天空就比我们这儿近,也没有很多高大的建筑阻挡,声音能很快传到天上。说话、伸手就能碰到如蓝宝石般湛蓝、透亮的天空,那天空蓝得纯净、明洁,让人有冲动,要掬一捧来洗脸。a.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读这两句,老师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叫《夜宿山寺》,会背吗? c.生齐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课件出示:一半文字“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映衬手法)一半拉萨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等图片。
①此时,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拉萨天空的蓝?(纯净、明洁)
②你能把天空蓝得通透、无瑕,用赞叹与喜爱的语气读一读吗?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通过抓重点句子,感知映衬的写法,体会作者笔下的拉萨天空蓝得纯净、明洁,作者写得很生动,抒发了对拉萨天空的喜爱赞美之情。)(3)课件出示:“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抓住“神往”、“紧紧吸引”、“不忍移开”,通过写人的感受来衬托拉萨天空的蓝。作者对拉萨的天空非常神往,其实是对拉萨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
(4)课件出示:“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①布达拉宫上空一年四季都是蓝晶晶的。
②有了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映衬)②课件出示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的图片。你看,布达拉宫坐落在这山上,它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是“依山而建”。
③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多有气魄啊!老师请男生来读,读出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感觉。指导朗读:重读“总是”、“更加”。(5)课件出示:“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①这句话中,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什么?(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窗帘)
②出示蓝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圣地的窗帘”。
③对呀,巨大的蓝色“窗帘”,装饰着圣地。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妙的比喻呀!让我们把这“窗帘”永远敞开在心中,永远留驻在脑海里。有感情地齐读第五自然段。
(六)回归整体,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好及作者的喜爱之情。尝试背诵课文,把美丽的拉萨天空永远留驻在脑海里。
(七)当堂练习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本教学设计立足于“阅读文本”,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拉萨天空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三、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1.揭示课题。
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日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让学生简单说说。
(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伊始,引导学生与课题进行对话,让学生透过“眼睛”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看看课后的生字表。(这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
(2)认读生字新词。
这些生字中有哪些是你在读文章之前就认识的?是怎么认识的?
把自己在读文章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不认识的,或者感觉比较难读准的生字读几遍,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拼音去掉,用开火车领读的方式,读生字新词。
你们能为这些生字再找些新朋友吗?(学生说出与生字相关的词语、成语、诗句等均可,说后可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意图:让学生选择一些构词能力强的生字进行联想拓展,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面)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意图:让学生再读课文,触摸语言,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达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朗读效果,从而把读正确、读流利落到实处)
3.交流反馈。
(1)指名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朗读课文的同学要做到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其他的同学可以静静地听,也可以跟着默默地读。
(2)交流读书收获。
读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弄明白拉萨天空的特点,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会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并注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真诚的对话中,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价值,分享到获取知识的甜蜜,品尝到心灵成长的快乐)
4.写字指导。
这是本单元中的又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教学前,吸取了教学西湖一课时预习不足的教训,我让孩子们在预习时就把课文背出,尽管当时有学生嘟着小嘴,一副课文还没有教完就让我们背诵的不满样儿,但是大多数同学还是先背上了。
课始,我以一首《青藏高原》,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学生学习文本的激情被点燃了。
教学过程中,我紧抓一个“蓝”字贯穿始终,指导学生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由于学生课前都预习到位,学的自然也很轻松,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个体悟读、集体精读中,在反复欣赏中体悟明净的、纯洁的境界。
我想有一天,我一定会站在布达拉宫前,阎王深邃的天空,感受赤裸的阳光和那朝拜者一步一叩首的虔诚,然后躺在草地上,呆望那看似逍遥却心怀天下的雄鹰,接受心灵的洗礼。
拉萨是我神往的地方。
这篇课文把拉萨写得太美了,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我读了第一自然段我知道了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把“天空”比作“蓝宝石”,把拉萨的天空写的那么蓝、那么美,好像用清洗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读了这句话时,我就想到那耀眼的宝石,我的心仿佛要飞到拉萨去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
2.通过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磁带;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目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部,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
板书课题:
7、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认读生字新词,了解词意。
(1)去掉拼音,读准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
(3)读准新词,并再回到文中,读懂新词。
(4)小组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先练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初步感知课文。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丶”的样子,摆好“丶”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戋”中的斜钓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形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复习入种字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对拉萨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
1、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⑴拉萨的天空的特点:湛蓝、透亮
⑵品读比喻句。
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什么?由此你体会到什么?
⑶怎样读好这句话?
⑷小结: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令人神往的拉萨,走进那片圣地,去仰望享受那与众不同的蓝天。
2、自读二至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
⑴小组交流,并读一读。
⑵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⑶全班交流品味,学生读句,谈体会。
⑷图片展示
3、齐读第五自然段。
准确、形象的比喻,点明了拉萨天空的美,表达了对拉萨的热爱。
三、品读模拟,拓展眼界。
1、齐读课文,让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再次走进拉萨,欣赏拉萨的蓝天。
2、模拟情境。
假如你是一名拉萨当地的导游,今天你要接待一批游客,请你着重带领大家欣赏拉萨的蓝天,并有机地介绍有关拉萨的其他内容。
四、指导背诵。
1、可提供关键词语,理清层次,逐步背诵。
2、可借助各种拉萨天空的图片资料,以境助诵。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纯净
【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拉萨的天空读后感01-02
拉萨的天空语文教案03-31
《拉萨的天空》优秀教案设计06-15
冬天的拉萨作文07-15
拉萨的太阳课件10-19
拉萨作文12-10
拉萨韩语导游词07-04
拉萨大昭寺导游词06-28
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感07-15
六月的天空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