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方式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直接融资方式(精选9篇)

直接融资方式 篇1

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直接融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和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资金融通形式,其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商品的商业信用,如企业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商品实现资金融通;另一类是提供货币的商业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发生的预付定金、预付货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提供与商品交易有关的货币,以实现资金融通。伴随着商业信用,出现了商业票据,作为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明。

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资金融通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国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筹措资金,如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等。国家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筹措的资金形成国家财政的债务收入,但是它属于一种借贷行为,具有偿还和付息的基本特征。

消费信用:具体而言,消费信用指的是企业、金融机构对于个人以商品或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企业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房屋或者高档耐用消费品,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

民间个人信用:它指的是民间个人之间的资金融通活动,习惯上称为民间信用或者个人信用。

为什么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导致企业融资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造成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在银行体系高度集中,金融体系缺少足够的弹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虽然直接融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仍不协调。融资主体结构不平衡,中小企业利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十分有限。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就包括提高资本市场股票、债券直接融资比重,逐步降低银行间接融资比重,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直接融资是资金直供方式,与间接金融相比,投融资双方都有较多的选择自由。而且,对投资者来说收益较高,对筹资者来说成本却又比较低。

直接融资比率的提高能解除公司对银行贷款、货款拖延的过分依赖。

发展直接融资会带来企业股份化、资产证券化、证券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新和成通过参股、控股形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市场运作,有利于提高公司自有资金的配置效率。

发展直接融资还可以改变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分散负债风险,形成一种更合理、更富效率的融资结构。

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从而弥补了间接融资的不足。

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直接融资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和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资金融通形式,其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提供商品的商业信用,如企业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通过提供商品实现资金融通;另一类是提供货币的商业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发生的预付定金、预付货款等,这类信用主要是提供与商品交易有关的货币,以实现资金融通。伴随着商业信用,出现了商业票据,作为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明。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资金融通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国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筹措资金,如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等。国家发行国库券或者公债筹措的资金形成国家财政的债务收入,但是它属于一种借贷行为,具有偿还和付息的基本特征。

消费信用

具体而言,消费信用指的是企业、金融机构对于个人以商品或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企业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房屋或者高档耐用消费品,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

民间个人信用

它指的是民间个人之间的资金融通活动,习惯上称为民间信用或者个人信用

直接融资方式 篇2

今年中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 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2011年春节前夕, 央行在《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 将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接近金融高层的人士透露, 决策层希望今年的社会融资总量能够保持平稳。某央行人士解读称, 这表示贷款要向下压一点, 直接融资要向上一些, 要不断调整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现在银行信贷与非信贷融资比例是56∶44, 未来这一比例可以更加优化。

由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 失业率居高难下, 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 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 导致我国的通胀压力加大。为防通胀, 至2011年1-4月央行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二次上调基准利率, 直接导致银行信贷规模收紧。

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我国政府通过各种调控措施传递的信息来看, 企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那就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合理调整融资结构, 为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增强后劲。

二、目前, 我国企业常用的几种直接融资方式有企业债和公司债、中期票据、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券等品种

企业债是指企业 (由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 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公司债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 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它是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一种特殊的债务工具, 区别于传统的纸质商业汇票贴现融资, 采取电子化方式发行, 期限一般为3~5年。中期票据与短期融资券同属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

票据贴现贷款:是指票据持有人将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 取得扣除贴现利息后的资金。在我国, 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这种融资方式的好处之一是, 银行不按照企业的资产规模来放款, 而是依据市场情况 (销售合同) 来贷款。企业收到票据至票据到期兑现之日, 往往是少则几十天, 多则几个月, 资金在这段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票据贴现融资, 远比申请贷款手续简便, 而且融资成本很低。票据贴现只需带上相应的票据到银行办理有关手续即可, 一般在3个营业日内就能办妥, 对于企业来说, 这等于是“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当前, 由于银行信贷规模收紧, 贴现利率在高位运行, 对企业来说, 成本较高。

短期融资券 (以下简称融资券) , 是指企业依照《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三、几种直接融资的方式比较 (见表1)

四、当前我国直接融资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种直接融资的方式比较》一表可以看出, 当前的几种直接融资方式中的融资规模都受到净资产额的40%的限制, 我认为这是目前发展直接融资的瓶颈所在, 应该取消, 可以通过其他的考量指标来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另一个问题是目前的直融业务审批流程较长。

总之,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分析, 那就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及时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合理调整融资结构, 降低财务风险、财务成本,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创新直接融资 篇3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因素影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融资困境突显。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提出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融资模式

0 引言

发源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已蔓延至欧洲、亚太等地。据高盛估计,全球金融危机的总损失将高达1.4万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及财政货币政策影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缺口庞大、资金链断裂困境。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双缺口”,即“资本性融资缺口”和“债务性融资缺口”。在正规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筹资有最低资本规模限制,通常超过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发行费对于小额发行者显然过高;财务制度也有严格要求,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和承受的。中小企业在债务融资方面同样存在困境。业内的内部贷款、贸易信贷、非正式渠道融资以及银行贷款等构成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基本来源。然而,由于规模较小、信用记录缺乏、股本金不足、抵押担保缺乏,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提供的正规贷款在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居于次要地位。这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自身融资需求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融资难的现状。中小企业有其鲜明的自身特点:风险高、资产规模小、资金需求量相对大、盈利能力不明确,成长不同阶段资金需求和融资渠道呈现出不同特点。Berger&Ude;(1998)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认为: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金融成长周期,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记录和业绩积累及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选择会发生改变。初创期信息不透明的企业多依赖初始内部融资、贸易信贷或天使融资;当企业逐步发展时可以获得间接融资(权益资金来自风险投资,债务资金来自银行、金融公司);如果企业持续成长,则有机会通过公共权益和债务市场融资。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金供给,融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特点也是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新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作为资金需求者,企业对自身信用状况、项目前景、违约概率等拥有信息优势;而资金供给者,我国主要是商业银行,则很难甄别对方信息披露的真伪,处于信息劣势。以“纳什均衡”和“囚徒困境”理论解释:商业银行和期望融资的企业进行资金借贷交易,具有相互转嫁成本提高自身获利的可能,因此双方在交易中存在“共赢性博弈”关系。在一次性博弈中,企业有极强“机会主义”倾向,占优策略为不守信。银行处于信息劣势,但可预期借款人存在明显“机会主义”倾向,其占优策略是拒绝贷款。然而,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不能放弃中小企业这一潜力较大的客户,企业也很难完全依赖自有资金运营,双方关系发展为长期重复博弈。企业是否违约取决于银行的追缴概率和追缴力度;而银行是否追缴则取决于企业的违约概率和对其追缴难度。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准确估计企业的违约概率,如果提高利率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企业退出市场,或诱使企业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最终导致银行贷款的平均风险上升,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因此,银行宁愿选择以较低的利率贷款给信誉更好的大型企业以获得安全收益,而不愿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企业的申请。这也正是中小企业一般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根本原因。

2 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平台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存在供需不平衡、成本收益不匹配的矛盾。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不足时往往倾向于通过外源融资方式——股权融资筹措资金。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和产业的联动逐步形成了市场的发现和筛选机制,不断培育新科技,发掘新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以美国风险投资与NSDAQ对中小企业资本支持为例,据统计1995年至2006年,美国风险投资累计达3759亿美元,共45931笔交易,按照保守估计支持了15000多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一些企业在NSDAQ上市,发展为著名企业,例如:微软、苹果、惠普等。风险投资不仅培育了大批中小企业也造就了NASDAQ的市场地位,开创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了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的途径

我国中小企业过度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阻碍了企业发展。借鉴于国内外理论实践经验,应积极支持中小企业选择与自身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直接融资方式,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由专业风险投资机构或职业投资者向高风险、高收益、高潜力的尚未成熟的企业进行的投资。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性主要表现为:①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投资高成长性项目,帮助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科研投入,吸引优秀人才,实现集约型转变。②风险投资是权益资本,投资者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会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企业转型有指导作用。③风险投资属于长期投资,可满足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组织营销等各环节资金需求。④风险投资具有严格规范的运行机制,通过财务规划和财务监督,帮助企业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引导企业进行品牌建设、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社会地位和信用度。

3.2 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主要指创业投资后期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不仅投资期长、增加企业资本金,还可以带来管理、技术、市场和其他支持。如果投资者是大型知名企业或著名金融机构,其名望和资源在企业未来上市时有利于提高股价。其次,相对于公开市场而言,股权投资资本市场是更稳定的融资来源。此外,引资过程中信息披露仅限于投资者,可以对竞争者保密。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者主要分为战略投资者和金融投资者两类。①战略投资者是与引资企业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选择战略投资可获得技术、产品、上下游业务或其他方面的支持,提高企业盈利增长能力,提升企业的资信度和行业地位。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控制和董事比例要求更多,可能增加管理和企业文化上磨合的难度,也可能成为潜在竞争者。②金融投资者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数金融投资者仅在董事会层面上参与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金融投资者关注投资的中期回报(通常3-5年),以上市为主要退出机制。

3.3 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 中小企业集合债属企业债的一种,是由一个机构做牵头人,多个企业联合申请发行的债券,通过多个企业的融资和信用捆绑在一起的方式,使得风险分散化。我国首次上市发行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2003年12家高新区企业捆绑发行的总额8亿元的中期债券。2007年,“07深中小债”和“07中关村债”两只中小企业集合债获准发行,深圳和北京30多个企业分别获得10.3亿和3.5亿发行融资。中小企业债无疑是一种创新,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途径、新模式,如果得以推广并健康发展,不仅可以较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风险和收益不对称问题、融资难和担保不足问题,对于化解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不足并存的难题也会是一个突破。

创新的融资方式不仅为广大中小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完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权益性和债务性融资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发现和筛选机制,不断培育新科技,发掘新经济增长点,开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晓求.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谷秀娟.代投融资—理论、工具与策略.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3]张春.公司金融学.2008.

[4]William A. Sahlman .创业企业融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Zou Hong,and Jason Zezhong Xiao.“The Financing Behavior of Listed Chinese Firms”,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06.Vol.38. 239-258.

我国直接融资的监管制度探究 篇4

股市异常波动以来,金融监管的话题不绝于耳,业内多数人认为,既然同为金融机构,对直接融资的监管想当然地借鉴间接融资的监管逻辑和框架,更有甚者认为直接套用间接融资的监管框架也是必然选择。

事实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存在着本质差异,直接套用间接融资的监管思路不仅抑制直接融资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监管无效。

1、直接融资的起源。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相对应的概念。其最早源于 1955 年《美国经济评论》刊发的论文《从金融角度看经济增长》,在该文中作者定义“直接融资”为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商或者在金融市场上由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的资金融通活动。“间接融资”则为资金盈余者通过存款等形式将闲置的资金提供给银行再由银行贷款给资金短缺者的资金融通活动。

国际惯例一般不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Market-orientedFinancial System) 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Bank-oriented Financial System)。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指以金融市场为基础和核心构建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总体来说上述两组概念上是对应的,但也存在一定差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概念更多指的是融资增量 ;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更多指的是规模和存量,可概括为融资存量。

一般认为直接融资就是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直接交易,间接融资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不直接交易。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重要区别在于间接融资通过金融机构担任资金中介,其中资金中介以负债的形式筹集资金,资金所有权转移至金融机构,而直接融资中并无承担资金中介作用的金融机构。相应地,这些金融机构本身不是证券(或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而是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代理人,致力于便利资金供给方的交易,提升市场效率,金融机构仅起到供给双方代理中介作用。

2、美国直接融资监管经验教训。

1933 年《证券法》和 1934 年《证券交易法》确立美国直接融资的监管逻辑。1929 年股灾之后,为通过可靠信息和明确的诚信交易,恢复投资者信心,美国制定直接融资监管基础的《证券法》,从法律上将所有带有融资性质的合同确定为证券,其主要目的有两个 :一是要求对于公开销售的证券需要向投资者提供相关财务和其他重要的相关信息,二是禁止欺骗、误传和在证券销售的其他欺骗行为。这和美国直接融资监管的第一个常识不谋而合,在此目标下,通过发行方披露重要财物信息的注册制实现。这些信息使投资者而非政府做出是否购买一个公司证券的决策。同时,美国证监会要求提供的信息要准确,但并未对发行者公开的信息进行保证,由于信息披露不完全或者不准确而造成购买证券的投资者受到损失,法律支持其求偿权。

依据 1934 年《证券交易法》,美国国会成立了证监会(SEC),依法赋予 SEC 在证券各个行业的监管权,其中包括经纪商、移交代理公司和包含国家证券自我监管组织、交易所及结算机构的注册,调控和监督。同时该法案对超过 5% 的股权收购及内部交易做了详尽的规定。

1933 年《证券法》和 1934 年《证券交易法》基于美国直接融资监管的两个常识性理念,是美国直接融资监管体系的法律基础,确立了美国近百年直接融资监管的逻辑。后续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基本是在外围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对上述两部法律坚守理念和监管逻辑的强化和加强。

美国直接融资监管的进一步完善。为进一步规范债券类型证券的发行,保护国家公用利益及投资者的利益,使债券持有人的.受托人负责任,1939 年美国出台《信托契约法》,首次将债券类型证券发行和投资者利益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从制度层面规定了受托人的资格、职能和义务。

1940 年为系统地规范共同基金(mutual fund)和投资公司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美国国会相继出台了《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投资者将资金汇集投资公司并聘请投资顾问。作为基金治理的重要内容,《投资公司法》为最小化基金复杂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冲突。该法案要求投资公司在销售证券之初随后时间需要向投资者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投资策略,法案的重点在于向投资公众披露基金的信息和投资目标以及投资公司结构和运作情况。《投资顾问法》主要监管投资顾问,除某些例外之外,该法案要求公司(或合伙人)的从业人员对其他有关证券投资的建议进行补偿,且必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以保护投资者。

年安然和世通公司因粉饰财务报表被曝光并相继倒闭,使美国上市公司的公信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 年美国出台《萨班斯-奥克斯法案》,旨在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财务信息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披露并和公司及会计欺诈作斗争,以保护投资者。

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然后迅速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美国和全球的金融体系,而且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为重塑美国金融体系,通过改善金融体系的问责制与透明度以促进美国金融稳定,终结“大而不能倒”,通过结束紧急救助以保护美国纳税人,防止滥用金融服务业务以保护投资者, 年美国通过《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并将私募基金的投资顾问纳入注册,接受监管。

为便利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成长,通过《企业创业促进法案》,同时出台相应的监管规则,完善监管体系。

该法案规定小额公众筹资必须通过专业经纪人或集资门户来进行,同时对上述专业机构行为进行限定,即上述机构仅可以从事经纪业务而不能从事交易业务,同时必须经过注册,当然上述条款对应相应的投资者保护措施。

从美国直接融资的监管历程来看,1933 年通过总结 1929 年股灾的教训确立的两个常识性认识成为美国直接融资监管的逻辑起点。随后出台的法律规制,都是在这两个常识问题进行深化和改进。

3、当前直接融资的监管问题及建议。

一是对直接融资概念和内涵缺乏科学的理解。当前,一些人认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无本质区别,并将直接融资监管和间接融资监管等同,忽视了直、间接融资的本质区别,特别是将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同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等同,错误理解上述机构的定位,造成认识误区,并误导实践操作。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本质区别在于直接融资没有承担资金中介的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仅仅是资金供需方的代理人,是代理机构。理解直、间接融资是监管工作的基础,因此势必要明确直、间接融资的概念,科学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以指导实践。

二是套用间接融资监管逻辑监管直接融资。金融机构是间接融资的监管对象,核心是用金融机构充足的资本补偿其负债的风险,故而监管的重点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负债成本和资金投向。由于间接融资的核心和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存在本质区别,监管的重点和核心本应不同,现实监管中存在套用间接融资监管直接融资的问题,将直接融资监管内容等同于间接融资,对直接融资代理机构实施资本金等监管而非行为监管,忽略两者的区别,造成监管无效。

三是多头监管造成监管竞次引发监管套利。目前针对直接融资,各个监管部门均发行法律属性和经济功能极其类似的产品,但在产品属性定位、募集方式、管理机构、信息披露及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规制标准不同造成的监管竞次、分割监管进而形成监管套利,极大地扰乱竞争秩序,掩盖金融风险和杠杆程度。

因此,要厘清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界限和本质区别,科学定位直接融资金融机构的代理中介地位,对直接融资实施科学的监管方式。明确直接融资的监管目标、监管对象和监管方法,吸收国际直接融资监管经验,建立与之适应的监管体系,并在保护投资和利益前提下采用与间接融资不同的行为监管。针对目前直接融资监管的乱象,利用监管改革,还原直、间接融资产品的本质属性,回归对口监管,解决监管套利。

直接融资方式 篇5

积极运作直接融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山东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看,融资渠道狭窄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尤其是直接融资发展步伐较慢,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不够.下面谈几点看法:

作 者:王越军 作者单位:聊城市招商局刊 名:山东经济战略研究英文刊名:SHANDONG ECONOMIC STRATEGY 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直接融资方式 篇6

欢迎加入池州省考交流群: 189240735

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发出了从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的宣言,过渡期是6年。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高效、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6年的工作任务包括,加快建设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债券市场,拓展期货市场,着力优化市场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实现发行交易方式多样、投融资工具丰富、风险管理功能完备、场内场外和公募私募协调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建立高效而活跃的股权、债权、期权、产权市场。如果此举成功,将使我国的银行业摆脱社会经济输血站的尴尬角色,实现全社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果此举不成功,6年之后将出现可怕的局面,利益不能共享而风险由全社会共担,投资者不仅对股市失去信心,对债市、期市等也失去信心。

直接融资能否成功,取决于两点:一是市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做到信息全面披露双方公平交易,二是融资资金是否高效配置到了财富增长的领域和企业,而不是在政府之手的引导下流向了低效、高负债、没有正确激励机制的财富毁灭型企业。

市场化是建立高效配置体系的基石。新国九条提出,尊重市场规律,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境内外融资的畅通、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是超出市场预期之外的惊喜。未来中国企业跟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跨境融资,一些低效的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企,没有必要保持控股权,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股权转让交给更有能力的经营者。

股市注册制的实行,债市发行主体充分的信息披露等,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股票注册制的推出,证监会与交易所的功能将重新调整。新国九条提出,强化证券交易所市场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职能,注册制不再进行审批,由交易所决定能否上市,而投资者根据业绩决定是否买单,监管部门专司监管之责,把原来扭曲的职能给正过来。

政府所起的作用就是顶层设计与监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履行好政府监管职能,实施科学监管、适度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市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抑制凌驾于游戏规则之上的权贵交易者,抑制小团伙内部的出老千交易者,保障信息的全面、准确、透明,将破坏游戏规则的人驱逐出市场,这才是监管层应该做的事。监管层不再主导审批,而是铁面监管,监管发生本质变化,他们能当铁面包公吗?

谁能够获得金融资源?由市场说了算。

地方投融资公司准备发债券,要做的是如实披露项目、质押品、预期收益等信息,中介机构给予评级,至于发行收益率是多少,高价还是低价发行,由投资者说了算。

考虑到中国资金消耗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基建等,未来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主要还会集中在这几个行业。从房地产看,2013年新增表内房地产贷款0.64万亿元,推测实际需求是5.7万亿元;从去年6月底的数据看,银行贷款仅能满足56%的融资需求,债券满足10%——其他资金来自何处?非标,境外融资。房地产与基建效率、收益,直接决定了未来直接融资市场的风险与收益,着力监管的应该是房地产开发与基建投资。

中小投资者是否能躺在新国九条上睡大觉,坐等无风险收益?错,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信息披露、发行没有问题,投资亏损,损失只能由投资者自行承担。银行靠规模取胜的日子过去了,贷款为主推动经济发展的时期过去了,投资者获得无风险收益的日子也过去了。

更多池州省考备考相关信息,欢迎登陆:

池州人事考试网池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局网

直接融资方式 篇7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完善融资体系, 在具体思路上, 则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个思路自1996年起便已存在, 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指出中国金融体制不健全, 需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而到了2010年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依然是“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这15年中, 尽管政府大力提倡, 但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幅度依然不大, 以银行信贷为主的直接融资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在2010年, 中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25%, 虽然超过了2007年的的21.3%, 但相比10年前的2000年反而略低, 2000年直接融资比重为27。

1996年央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这个提法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商业银行仍然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 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三角债”问题严重, 不良贷款率过高。因此, 处于降低信贷违约风险、发展金融市场的思路, 央行开始提出这个理念。在国际上, 典型的直接融资体系发达的国家就是美国, 近几十年来, 美国的直接直接融资比重都在80-90%之间, 但主要是债券融资。在提出这一理念的同时, 中央政府也注意到, 效仿美国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话, 优先发展的必定是债券市场, 通过发展金融债和企业债市场来解决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务院当时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这也是重要的时代背景。因此, 尽管政府多次呼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但这仅限于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论层面, 实际的金融体系依然是银行主导的局面。

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导致国内融资结构的畸形——企业债市场不发达, 直接融资主要是国债和股权融资。国债发行量和股票发行规模决定了直接融资的规模。纵观全球资本市场, 这种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倒挂”的情况较为罕见。作为高风险资产, 股票在家庭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不应过大, 这是金融市场的共识, 因此, 美国、日本等国的股权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均为10%左右, 主要的直接融资均为债权融资方式。因此, “发展金融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的思路值得我们反思。

二、中国发展直接融资面临的问题

基于畸形的发展结构, 中国的直接融资发展遇到了上文所说的瓶颈。在笔者看来, 目前直接融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

1. 银行业通过上市壮大自身, 提升间接融资比重

2006年以来, 工农中建四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纷纷上市, 通过IPO和上市后再融资, 银行业可以不断增加和充实资本金, 满足巴塞尔协议等严苛的监管要求, 从而在稳健发展的同时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因此, 一个悖论产生了:股权融资越发展, 越容易导致间接融资规模增加, 从而使直接融资比重难以上升。银行业从A股市场获得的巨额融资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抵御风险提供了保障, 而其上市以后, 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有企业盈利丰厚的背景下, 银行业盈利增长又成为中国金融体制可以维持现状的绝好理由。

统计结果显示, 仅自2006年大型银行在A股上市至今, 银行通过IPO增发配股融资, 股权融资总量高达5254亿元, 在2006-2011年公司融资总量中所占比例达20%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银行业通过股权融资得到壮大, 从而提升了间接融资的规模。在之前的几年中, 由于GDP增速较快, 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以来银行信贷的背景下, 银行信贷规模也以较高速度增长, 2009年的全年新增贷款余额高达9.59万亿元。较为严格的监管使得银行遭遇危机的可能性下降, 经营更加稳健, 股权价值凸显, 为日后从资本市场融资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悖论:作为服务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 由于银行业的IPO和再融资, 不但挤占了其他公司的直接融资份额, 也增加了银行的资本金, 使其间接融资能力得以加强。从而直接融资比重难以提升。

2. 股权融资市场的机制不完善

经过22年的发展, 我国股权融资市场规模得到飞速成长, 为解决上市公司的融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直存在一个巨大的顽疾:一级市场融资方的收益率极高, 而一级投资者收益率步入融资方, 但远高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收益率的不平等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产业资本视A股为“圈钱”基地, 通过IPO获得巨额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 A股市场财富效应减弱, 相较不再具有吸引力。这个现状显然与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愿望相违背。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需要改革目前畸形的直接融资市场, 一方面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鼓励业绩出色的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由于债券的保值增值功能远好于股票, 发展债券市场可以使投资者在承担较小风险的情况下获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 从而逐渐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整顿A股市场, 重点在于: (1) 改革审批机制、改为注册机制; (2) 强化退市机制, 避免A股沦为垃圾股遍地的地方; (3) 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严厉打击财务作假行为。

三、结论

从上文可以看出, 我国直接融资比重难以上升的主要原因还是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及错误的发展方向。首先, 银行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和上市后再融资, 不断增加和充实资本金, 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膨胀, 间接融资规模增加而直接融资比例难以上升。其次, 股权融资市场一直存在融资方暴利、二级市场投资者收益率远低于一级市场投资者, 无法体现财富效应。这两个原因导致中国的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无法提高。

摘要:从央行1996年提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至今, 这一目标仍未实现, 本文提出两个可能导致这个结果的2个原因:国有银行借助资本市场融资, 导致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加, 以及A股长期存在的融资方暴利、二级市场投资方实际亏损的收益率不均等。

关键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参考文献

直接融资比重提升为何如此缓慢 篇8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正确理念或成悖论

2010年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大约是1:3,即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至25%左右,超过2007年的21.3%,创下了近些年来的新高,但仍低于2000年27%的水平(图1)。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与融资体系完善的目标,在201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但如果从1996年朱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时提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算起,至今为止,这一口号已经喊了15年,而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幅度依然不大,银行信贷依然是中国融资体系中不可撼动的主要方式。

为何央行在1996年就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呢?主要是基于当初商业银行从计划经济下转制不久,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率较高,因此,为了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降低信贷违约风险,提出了这一理念。

这一理念的国际参照系中,最典型的是美国,美国长期以来的直接融资占比都在80-90%的水平(图2)。当然,由于美国的金融债也算在直接融资之列(中国央行则将金融部门发行的股票和债券都从直接融资额中剔除),故让信贷占比会显得更小些。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企业债发行规模是全球最大的,而且,在美国金融体系中,投资银行所参与的直接融资规模,大大高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假如中国1996年就借鉴美国的金融模式,那么我们应该优先发展的是债券市场,尤其是金融债和企业债市场。但事实是,中国银行规模庞大,不良贷款占比较高,所以当时还是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且,发展债券市场需要有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但当初国内经济还在遭受“三角债”的困扰,故优先发展的是国债市场。

这些大背景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尽管早就提出,但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作为一种理念见诸各个行政决策部门的报告中,中国金融体系还是维持着银行主导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直接融资占比的大小取决于国债与股票发行规模的大小,比如,1998年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至29%,原因是为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扩大财政支出以保持经济增长,于是国债发行规模达到389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400亿元。不过一般情况下,仍是股市对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A股市值到2010年底达到26.54万亿元,为2005年末的7.2倍;上市公司数量超过2000家,中国股市也成为全球市值规模第二的大市场。

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股权融资固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但纵观全球资本市场,无一例外都主要通过债权融资方式,最极端的例子是日本,债权融资占到七到八成,而信贷几乎为零。而美国的股权融资占直接与间接融资的总额不足10%。因此,中国借扩大股权融资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空间也不大,且股市发展20年来,在融资方面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银行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和上市后再融资,不断增加和充实资本金,规模不断壮大,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膨胀,间接融资规模增加而直接融资比例难以上升的悖论。

据统计,中国上市银行的A股股权融资总额为5632亿元(含IPO、再融资),再加上A股可转债融资755亿元,以及H股股权融资额5208.9亿元,合计总融资额达1.16万亿元。其中,仅自2006年大型银行在A股上市至今,银行的首发融资加上再融资,融资总额即达6009亿元,占过去5年上市公司融资总额的20.9%。可见,银行完全依赖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了自身,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市值分别位居全球银行业第一和第二。

在经济高速增长、银行信贷成为融资主渠道的背景下,中国信贷规模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如2009年达到9.59万亿元。而监管部门为了降低银行资产风险,则不断提高对中国银行业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拨备率三大工具在内的资本监管指标,比如,对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及总资本的最低要求都高于巴塞尔协议III的规定,这意味着,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以符合监管要求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由此产生的悖论就是,资本市场原本是为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服务的,但由于银行的扩张也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这不仅挤占了直接融资份额,而且使得银行增强了间接融资能力。而银行渠道间接融资规模的增速不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二是中国股权融资虽然规模增长很快,但长期存在一级市场投资者收益率远高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局面,而一级市场融资方的收益率更堪称暴利。就上证指数与H股国企指数过去10年的涨幅对比看,前者仅上涨了35%左右,而后者则上涨了6.8倍。因此,国内直接融资市场存在极大的收益率不均等,即融资方(卖方)暴利、二级市场的投资方(买方)实际亏损(考虑交易成本和通胀因素)。这显然也与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目标相违背。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要从金融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

2010年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建立在信贷规模被严格控制的基础上,这并不能保证今后直接融资比重会不断上升,也不意味着信贷主导的融资模式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从金融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在今后中国经济增速放慢之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风险就有可能再度暴露出来。

记得2004年周小川行长曾对当初规模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作过分析。他认为,接近30%的银行不良资产是各地政府的不良决策造成的,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留下了巨大的不良资产;另有30%是国有企业经营不善所致;还有20%是银行自身因素造成;剩余20%则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经济结构调整原因。

可以说,2006年以来四大行的陆续上市,给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抵御风险提供了保障,而其上市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国有企业盈利丰厚的背景下,银行业盈利增长又成为中国金融体制可以维持现状的绝好理由。

然而,从全球每隔若干年都会爆发一次金融危机的现象看,金融风险的发生与金融体制和机制有很大相关性,而融资结构又与金融体制有很大相关性。比如,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巨大,尽管没有确切权威数据公布,但到2009年末,一般估算在8-9万亿元左右,其中银行信贷又占大头,估计在5-6万亿元左右;今后这一数额还会继续增加,这或许会成为未来银行坏账率迅速提升的诱因。因此,如何降低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以降低坏账风险,应该未雨绸缪。

为此,需要对现有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首先,银行与证券“适度混业”的模式是否可以试行?混业经营是目前跨国金融集团普遍采取的做法,比如德国早就建立了“全能银行”如德意志银行,而美国则经历了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再分业、再混业的过程。但金融业发展至今,实际上很多金融服务已经分不开了,次贷危机之后,又发生了美国银行合并美林,成为美银美林,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等案例,而之前是JP摩根和大通银行的合并。因此,要应对金融深化,满足投资者便捷通畅、模式功能健全的投资和交易需求,银行与证券业的深度合作是必然趋势。

就国内而言,随着中国货币供应量M2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对应的资产规模也急剧扩大,如A股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000家,房地产、黄金、古玩艺术品等投资品种非常之广,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就需要通过专业理财服务来提供资产配置方案了。目前的状况是,银行有众多的储户资源,但缺乏专业的理财水准;而券商因规模过小,虽有专业理财技能,却缺乏客户资源。因此,银证合作可以彼此取长补短。我们可否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允许商业银行控股券商?这实际上也有利于做大证券业。如美国的金融债发行规模超过国债,其中很大部分是给投资银行增加杠杆率的,而中国证券公司的杠杆率过低,如果能够通过发债来提高杠杆率,则有助于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银证适度混业的模式,可以让证券公司获得更多资金来源。

其次,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企业债规模增加的空间还比较大,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降低企业债的发行门槛。在目前的体制下,企业债发行由不同机构监管,比如,企业债发行归发改委审批,公司债发行归证监会管,中期及短期融资券发行归央行管。能否制定一个能够涵盖各种企业债发行的管理办法,并统一监管呢?这就需要对目前的金融体制管理架构进行调整。

第三,现有的监管模式应该作相应调整。监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规范和持续发展,但由于目前存在监管过度、分业监管和监管延伸过长问题,这就会增加市场成本、降低市场效率。比如,证券、期货、外汇、黄金等交易所都是各监管机构的延伸部门,而在国外,这些交易所不是会员制就是公司制,不少都成为上市公司。中国能否也让交易所独立出来乃至上市?此外,我们是否还可以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转为“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甚至是集中监管的模式?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需要来自市场的力量,市场机制不发挥作用,进展总是缓慢的。以股市为例,过去中国经常因为市场低迷而暂停新股发行,投资者无法获得估值便宜的股票;却又会因为股票发行审批缓慢导致股市高涨时供给不足,故投资者获得股票的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发行市盈率水平为例,低的平均也要35倍左右,高的则80多倍,截至2010年末,二级市场的中小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为56.93倍,创业板公司平均市盈率达到78.53倍。据说,目前拟上市的中小企业还非常之多,假如能够让几千家中小企业都上市,那么,不仅直接融资的比重能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解决,小市值股票整体泡沫化的现象也将消失。

综上所述,直接融资比重难以上升的症结,还在于金融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从上面的监管架构、监管体制和监管方法,到下面金融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体制和机制,都应该进行适时改革和创新。

财政直接支付 篇9

2013-3-7 14:39:22东奥会计在线字体:大小

1111

目录

定义

流程

规范相关事项

与授权支付区别

定义

财政直接支付是国库集中支付的一种方式,是指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的资金用途,提出支付申请,经财政国库执行机构审核后开出支付令,送代理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财政零余额账户或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直接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收款单位账户。

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财政部门签发支付令,代理银行根据财政部门的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财政直接支付类型包括工资支出、政府采购和其他支出。

流程

财政直接支付的流程:

1、一级预算单位汇总、填制《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上报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

2、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审核确认后,开具《财政直接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和《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分别送人民银行、预算外专户的开户行和代理银行。

3、代理银行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及时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然后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送一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

4、一级预算单位及基层预算单位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作为收到和付出款项的凭证。

5、代理银行依据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的支付指令,将当日实际支付的资金,按一级预算单位、预算科目汇总,分资金性质填制划款申请凭证并附实际支付清单,分别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专户进行清算。

6、人民银行和预算外专户开户行在《财政直接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确定的数额内,根据代理银行每日按实际发生的财政性资金支付金额填制的划款申请与代理银行进行资金清算。

规范相关事项

规范财政直接支付相关事项:

1、财政直接支付是指财政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用于工资、购买(包括工程、商品及服务)、转移和其他有特定用途支出的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商或其他受款对象。单位不得将不应支付给职工个人的资金转入职工个人卡、折,严禁单位利用职工个人卡、折等套取现金。

2、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用途”栏中所填列的内容应与“预算科目”、“项目名称”或“专项描述”栏的内容基本一致,并按以下要求细化,不应只简单地填写成“费用”、“办案支出”、“公务支出”等粗略描述。

⑴购买商品支出,应简要说明商品类别,如计算机、办公桌、接待、水电、燃料等。

⑵购买服务支出,应简要说明服务种类,如修理、保险等。

⑶日常公务支出,应具体明确到当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书中经济类“款”级科目,如差旅费、会议费等;同一支付业务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款”级科目的,以金额较大的科目为主进行描述,如描述为“支付差旅费、文印费等”。

3、属于政府采购类型的支出,必须在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上面的“合同号”、“合同金额”栏分别如实填明合同编号、合同金额,以便财政部门在办理相关支付业务时核对。

4、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必须按“业务事项”提交,即一份申请书只能支付一个经济业务款项,不得将若干笔支付填写于同一份申请书之中,以防止因某一申请事项违规造成整个申请书被退回,致使其他填列正确的支付事项被延误。

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

(一)工资支出:指纳入工资发放范围的所有工资性支出。

(二)商品和服务支出:

1.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物品、服务支出(按市财政局最新公布的规定执行)。

2.虽未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但单件物品或单项服务超过1千元或批量总额超过1万元的支出。

(三)会议费支出:指单位在宾馆、酒店和招待所等地点召开会议发生的支出。

(四)国内及境外学习、考察支出:指经批准的人员到国内及境外学习考察、培训支出。

(五)拨款支出(含转移支付支出):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拨出款项和转移支付支出。

(六)财政部门确定的应该直接支付的其他项目。

与授权支付区别

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财政部门签发支付令,代理银行根据财政部门的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财政直接支付的流程为:由预算单位按照年初部门预算控制数或批准的部门预算(包括调整预算),按季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向财政部门申报,并由财政部门正式批复给预算单位。预算单位需要支付资金时,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分月用款计划,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向代理银行签发财政直接支付令,通知代理银行从财政零余额账户付款给收款人(垫付),同时向中国人民银行或预算外非税收入财政专户行发出清算信息。每日营业终了,财政部门从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非税收入财政专户付款到代理银行财政零余额账户。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为: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货物和服务采购支出。

上一篇:高考语文语音教案下一篇:有哲理的励志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