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贝壳为话题的抒情作文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贝壳为话题的抒情作文(精选7篇)

以贝壳为话题的抒情作文 篇1

小说以叶叶父亲的遭遇,引出另外两个少女的故事。叶叶曾患有青春抑郁症,家人、朋友,不能让她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而一直隐瞒真相。叶叶虽然受到了爸爸的信,但依然觉得不真实,不对劲。

她总是梦见爸爸离自己越来越远,她努力克制自己,克制自己。之后,引出刘莎,李佳同和蒙,她们共同帮助叶叶,可是,一切辛辛苦苦,都被唐伟的一时冲动而破灭了。叶叶的脑子里一直在重复着:爸爸在监狱……爸爸在监狱……

一直到了最后,到了深棕色大铁门缓缓打开的那一刻。一个人,提着一个小包,走在明媚的阳光里,“砰”,铁门又关上了。是爸爸!爸爸回来了!一种激动,一种心酸,一种温暖全都涌动在砰砰直跳的心里。

那是一个鲜红的发卡,红得纯正,红得大胆。那是一个造型别致的发卡,一颗小小的心,一支利箭贯通了心脏。一个古老的爱神丘比特的传说,一个对少女最美好的祝福。所有少女,都拥有充满祝福的爱,让我们带着祝福,飞向更美好的未来!

以贝壳为话题的抒情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贝壳为话题的抒情作文 篇3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以贝壳为话题的记事作文 篇4

一天,涛涛到宽阔的大海边玩耍,大海一望无际,望也望不 到边,真美啊!一艘大轮船在航行,海鸥在船前低低地飞翔,好象 在说:“我来给你们带路吧!”;浪花也迈着轻快的步子走来了, 轻吻着船舷。柔软的沙滩上有五彩缤纷的贝壳,有的象号角,有的 象扇(shan)子,还有的象蜗(wo)牛。涛涛光着小脚丫,都能 触摸到每个闪着光芒的贝壳,他真高兴啊,心想要把这些美丽无比 的贝壳带回家,让亲爱的妈妈也开心开心!

专家点评:

这篇叙事文章记叙了涛涛到大海边玩耍这件事,文章叙事完整,语言流畅。文章中作者能够将贝壳比作号角,扇子,蜗牛,为文章增添了文采。小作者在看到美丽的贝壳能够想到带给妈妈看,可以看出小作者的孝心。

初中以贝壳为话题作文 篇5

记得有次和妈妈去海边游玩,突然看见有位阿姨的袋子破了,里面掉出了漂亮而闪亮的紫色贝壳,我连忙叫住那位阿姨,将那枚紫色贝壳捡起来送还到她手里,那位阿姨笑了:“你是一个好孩子,希望你以后一直做一个好孩子。”随后把那枚紫色贝壳送给了我。我接过贝壳,郑重的点了点头。

有了那枚紫色贝壳后,我一直努力当一个好孩子,因为每当我把贝壳拿出来,我看见那枚贝壳在闪闪发光。记不清多少次我将辛苦攒起来的零花钱丢进乞丐的碗里;记不清多少次我将地上脏兮兮的硬币捡起来交给老师;记不清多少次在公交车上我将座位让给老人……数不清,这或许是那枚贝壳在背后鼓励我。我感谢那枚贝壳。

可随着时间流逝,那枚紫色贝壳随着我儿时的玩具一般被我束之高阁。多少次想往乞丐碗里扔钱,仿佛听见有个声音在说:“得了吧,现在有几个乞丐是真穷的?”多少次想捡起地上的硬币,仿佛听见有人不屑地说:“这几个硬币也拿来交公?”多少次想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仿佛听见有人用嘲笑的语气说:“自己坐得好好的,没事把位子让给别人,傻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做的“傻事”越来越少。

想来想去,我总觉得缺了些什么。我感到困惑:“我还是个好孩子吗?”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想那枚贝壳上已经蒙上了一层灰。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一次次抉择面前,我在怀疑:我真得长大了吗?

以青春为话题的抒情作文 篇6

你的身边是否也曾有过这样一群人···在你满腹委屈嚎啕大哭的时候,轻轻拥你入怀说“哭吧,有我在”;在你吊儿郎当无所事事甚至误入歧途的时候,温和却霸道地拉住你说“跟我走”;在你或深思或忙碌或发呆时候,屁颠屁颠嬉皮笑脸地凑过来说“呦呵,咱都是奔二的人啦”;在你心情不好满面愁云的时候,到你面前撒娇“开心一点嘛”;在你孤单无助的时候,默默地陪在你身边,直到你明白她会一直都在;在你望着她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时候,不忘回头给你一个调皮的微笑;在你们自习课上偷偷聊天的时候,突然发神经地说“我来这里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遇见同桌的你”;在迫不得已要离开的时候,不住地叮嘱你“我不在要好好爱自己”。

终于,曾经以为会一辈子在一起的人,在时光列车下走散,在决堤的泪水中又匆匆收拾好行囊,奔向属于自己的站台,在火车抑或岁月的隆隆声中,一去不回。那一场盛大的离别让我明白,没有人会因为我的舍不得就不会离开。和那些深爱过的人在彼此望不见的地方,看陌生的人,听陌生的歌,在陌生的苦难中挣扎,歇斯底里后长大。所有的欢笑都在青春的风中匆匆赶往天堂,才发现地久天长只是一个年少无知的谎,不再有人陪我抵挡世态炎凉。

多年后的茫茫人海会不会有人在擦肩而过的瞬间,一眼认出我?单纯的目光暖暖的笑,会不会一如夏末的相逢从未改变?

以贝壳为话题的抒情作文 篇7

翻译学代表人物Toury在其《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中说:有些文化人意识到译文文本在社会或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于是就创造出所谓的译文文本, 以之服务于目的语社会或文化。此类文本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原文, 当然也谈不上“语言的转换”即翻译, 因此这些作品即为“伪译”本或假译本, 这种现象就是“伪译” (pseudotranslation) 。据此, 图里认为, “伪译”作品在被揭穿之前是作为译文文本而存在并且得到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 有些“伪译”作品甚至还在本国文化中风靡一时, 并有可能促进了本国文学样式的革新。假若研究者不对这种已存现象加以关注, 那么翻译研究就不能算做是充分的研究。 (2001:40) 在危机管理研究中, “伪译”现象就时有发生。

2 危机管理研究中的”伪译”现象

案例1.旅游危机管理中的著名案例:

在旅游危机危机管理的实证性研究中, 有一个广泛采用的案例, 即“美国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会议与旅游署灾后恢复的公关策划”, 该安全被大量的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者津津乐道。上网查来, 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家网站都有转载, 有八本专著和教材中都曾引用这个案例的部分内容或全文。这么“重要“的一个案例是出自何处呢?根据文章结构及行文习惯, 很明显这是一篇译自国外的翻译稿。出于一个翻译研究者的好奇心, 我根据案例中所提供的线索, 对其原始出处进行了追踪, 结果却让我很失望。

原译文:“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这个旅游与会议目的地一夜之间突然变得面目皆非。1993年夏季的一场特大洪水把这一新型美国城市变成一座四处皆水而无水可喝的城市。七月11日当育空河水漫过得莫瓦尼斯水厂大坝时当地40万人口中有25万人口的供水中断。得莫瓦尼斯因较长时间不能恢复供水而闻名美国。……在8月举办的爱荷华州博览会和新一届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时, 休闲旅游已经恢复正常。得莫瓦尼斯大学花园假日酒店的总经理奥讷认为得莫瓦尼斯市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使休闲旅游恢复到近于正常的状态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甚至国际传媒也对这场洪水进行了报道。”

该案例涉及到的时间是1993年, 地点是有着40-50万人口的美国著名旅游城市爱荷华州得莫瓦尼斯市, 事件是大洪水造成的旅游危机。而该市有一所得莫瓦尼斯大学, 有著名的花园假日酒店。洪水的主要祸首是育空河。而当年八月还在该市举办了得莫瓦尼斯航空博览会。

首先确定的是“爱荷华州”, 虽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和《美国地名译名手册》上没有查到, 但港台及海外的有关介绍中多有提及, 即为Iowa State的不同译名。而Iowa的译名在以上两书中均译为:艾奥瓦 (衣阿华) 。在维基百科上译为:艾奥瓦, 又译爱我华州或衣阿华州。该州首府Des Moines, 即得梅因或德梅因。但在该州辖区内没有叫做得莫瓦尼斯的城市。之后, 经查美国1993年的特大洪水发生在密西西比河流域, 与美国西北部阿拉斯加州的育空河没有关联。在美国40-50万人口的城市有43个, 但没有得莫瓦尼斯市。在美国3600所大学中也没有查到得莫瓦尼斯大学。沿着航空博览会主办城市来寻找同样也没有发现有关线索。那么这篇被普遍传播的案例又是怎样的一篇译作呢?

案例2:比尔.盖茨 (Bill Gates) 的名言:

“微软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句著名的译文除了作为名人名言被广泛传播外, 在危机管理, 尤其是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文章与著述中, 简直是必须引用的一句箴言。在百度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8, 700条, 在谷歌的搜索中, 引用这句名言的有319, 000条。因为所有的引用者对这句名言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注释, 甚至发挥和创意。所以就使得了解这句名言的原文本意变得非常必要。首先, 这句名言中为什么要提到18个月这个具体的数字呢?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危机的提醒还是信心的保证?疑惑不解使得本文作者开始追踪这句名言的出处, 以正确理解其原文原意。

虽费尽周折但结果却是无功而返。不过有位网友找来了比尔.盖茨的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 经过认真比对分析后推测:这句经典名言可能是根据比尔.盖茨某次讲话的意思提炼出来的。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讲话中说过:简而言之, 在未来的十几年, 微软将节省数十亿美元, 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研发和营销成本。他们只需保留销售团队和技术维护人员即可, 并且这些人员的数量还会逐年裁减直至取消。我们知道微软可能还会再存在十几年, 因为他们没有太大的、真正创新的、为客户制作满意软件的压力。微软正在计划发布2008服务器系统 (距上次的发布时间为5年) , 视窗Vista已经推出 (距视窗XP的发布时间为6年) , 其它的一切都是每隔18个月就会升级一轮。

另外,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摩尔也曾说过:电脑芯片的更新周期为十八个月。这可能也会成为以上名言中“18个月”的创作根据, 故而比尔.盖茨的讲话就这样被“翻译”成了中国危机管理中的经典名言。这种现象也有人认为是编译, 但圣经翻译理论家Nida (1969) 认为, 不能说编译也是忠实翻译, 只能说它是一种“文化翻译”;Rado则更直接地表示:编译并非真正的翻译, 而是一种“伪译” (Shuttleworth1997:3-5) 。

3“伪译”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意义

Robinson (1998:183) 认为, “伪译”是西方文学界的一个通用术语, 始自波波维奇1976年的“伪译”定义, 他在定义中说:为了赢得广大的读者群, 于是便利用人们的阅读期待, 将原创作品伪装成译文作品出版发行, 以借助“翻译”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此类“伪译”的出现一般均具有明显的主观动机。按照图里的解释:就其文化地位来看, “伪译”与真译关系密切。某些作品以翻译的面目显现, 并非缘于某一文化中存在着“翻译”的概念, 而是缘于该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在该类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功能, 更缘于该文化中的人们乐于接受并承认此类功能 (2001:45) 。

西方社会中, “伪译”是用来输入文学新类型或文学新风的捷径, 由于本土文化往往对翻译作品采取宽容的态度, 故而“伪译”在墨守成规的传统文学实践中不会被非议。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坛的许多创新者都愿意打着翻译的旗号来进行自己的创作 (封一函, 2005:27) 。

在“伪译”的成因及其意义方面, 图里结合一系列的案例提出:伪翻者为了达到其最终目的, 都会在文本中加入某种特质, 使读者把某类文本的翻译或出自某种源语和文本传统的译本联系起来, 并通过突出与真翻译的相似性, 来使“伪译”在目的语文化中通行无阻 (Toury, 2001:45) 。

首先, “伪译”是引入某类新事物的便利途径。因为翻译被认为是次要的文本生成方式之一, 因此即使“伪译”本中带有“离经叛道”的内容, 也可以被容忍, 故而“伪译”可以为传播异类文化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有时, 有些作家为使自己的作品免于审查也会采用“伪译”的方式, 一方面缘于译本的来源是异文化的, 看起来似乎对目的语文化威胁较小, 另一方面是一旦出现问题审核部门也无法找到原作者。

再者, 有些已有名气的作家在试图改变自己的风格时也会采取”伪译”的方式, 即打着翻译的幌子来推出新作, 以此来保持自己在读者中的名声免于受到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作者则是利用某种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所特有的优势, 将自己作品伪装成该优势文化的作品的译本, 以达操控读者心理之目的。

另外, “伪译”并非总是一种个人行为, 在某种条件下很多“伪译”会同时问世, 它们源自同一种语言, 并在本土文化中形一种文化传统, 这远比单一文本意义重大。如果是大规模“伪译”本出现, 那就有可能是目的语文化内部整合的体现, 是权力机构利用文化机制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 (Toury, 2001:41-43) 。

我国危机管理研究中所出现的这种“伪译”现象虽然与图里所说的“伪译”有一定的区别, 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利用“翻译”即“舶来品或洋货”来提高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从而达到操控读者心理的目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出了社会心理的倾向和外来文化在目的语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使我们看出“翻译”的极其特殊的文化功能。

4“伪译”现象的研究

“伪译”现象在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大量存在, 它不应被当作赝品而排除。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权力政治因素的认识 (曾记, 2007) 。按图里的理论, 随着地球村逐渐形成, 随着著作权法的严格实施, “伪译”终将不再是某一文化体系中的特质, 也不会再居于文化体系的中心。不过, 对某个历史阶段来说, “伪译”研究将仍然会对整个文化和翻译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陆志国, 2003:114) 。如果说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那么“伪译”则是文化交流中的一枚“奇葩”。

“伪译”现象由来已久, 西方译界普遍对“伪译”现象非常重视。“伪译”对于文化研究, 尤其是对于历史上的文化导向翻译研究, 极具启迪作用 (Toury, 1995:41) 。我国译界也有个别学者注意到了“伪译”现象, 但研究中的主要术语还未统一, 研究规模还很小, 研究模式还很单一, 没有超出图里的讨论模式 (童亮, 2002:65) 。

事实上, 当代翻译研究早已超越了如何实现原文-译文等值这一问题, 不仅应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通过怎样的文本策略而形成了怎样的对应关系, 而更应注重追问译文和翻译活动在目的语文化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发挥的文化建构作用 (曾记, 2007) 。“伪译”借助翻译的名义参与到了话语的编织与文化的构建当中, 它似一面镜子, 反射出了“翻译”这一概念的诸多未经审视的问题, 也促使我们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建构功能。

摘要:“伪译”是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 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活动, 通过案例分析弄清“伪译”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说明对“伪译”的思考, 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各类因素的认识。

关键词:伪译,翻译研究,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陆志国.略谈翻译研究中的”伪译”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112-114.

[2]封一函.再创作的伪翻译属性[J].中国翻译, 2005 (4) :27-30.

[3]曾记.“伪翻译”的再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2007 (10) :77-78.

[4]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Douglas R.Pseudotranslation[A].Mona Bake.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8.

[6]Savory T.The Art of Translation[M].London:Jonathan Cape Ltd, 1968.

[7]Nida E A, 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1969.

上一篇:高一下期期末试卷下一篇:五彩的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