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IT运维管理经验谈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力行业IT运维管理经验谈(精选9篇)

电力行业IT运维管理经验谈 篇1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大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将渗透到电网业务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技术引领与业务驱动并重,信息化与业务创新将深度融合。电力业务与信息化全面融合信息化一定要和业务密切结合,这是信息化成功与否最根本的前题。包括电力行业在内的很多行业,其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就是把先进的IT技术和IT理念引进来,逐步改善生产流程和生产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为提高集团的整体竞争能力,大多电力公司在业务和管理上都实行了集团化的整合与变革。在这种大集团为主体的格局下,很多现有的电力信息化网络也在经历从纵向分割向整合方向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更需要考虑如何将信息化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

实际上,信息系统在监控电网运行情况、采集实时电量、进行电网潮流分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业务和管理工作要全部融入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之中,如财务系统、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营销、CRM,ERP、电子商务等。任何业务部门的信息子系统的开发建设均纳入公司统一规划和统一的平台之内,实现关键软件、关键数据的集中化管理。统一的平台规划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型企业的通行信息化模式,是现代企业高效的必备的信息系统模型。

集成式IT运维管理势在必行

随着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人员要考虑的已不能是面向某方面应用(如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或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而是要站在更高层面上思考信息化如何为企业的集约化管理服务、如何为提高客户用电满意度服务、如何为实现资产优化运行服务,因此,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势在必行。

“SG186工程”是实行集中化管理的一个标志,“1”就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做到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即建立一个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

具体到IT运维管理方面,就是企业需要一个统一的IT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统一、集中、全面、分层次的IT运维管理,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电力公司内部管理和领导决策的角度看,各系统大多基于各地市或者是各县,对省局来说,不方便总部集中管理以及实现对下属单位的考核。

二,由于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较早,各种生产系统、营销系统、计费系统等应用众多。众多的硬件设备、应用系统也有不同的管理工具,但这些系统之间没有进行资源共享,各种IT系统分散而孤立,造成信息孤岛,需要整合在一个综合管理平台之上。

三,对于核心的业务系统,如营销管理系统等,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公司领导能够实时掌握相关业务的精确数据,为决策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充分发挥现有系统的价值,使决策层能够更好地管理整个公司的运营。

电力行业IT运维管理经验谈 篇2

电力供应关系国计民生, 河南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国有特大型企业, 承担着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优质电力保障的责任。河南省电力公司主要承担河南省内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负责全省18个市、2 000多个乡镇、1亿多人口的供电服务任务。

华中电网和华北电网首次并网运行, 标志着我国由此形成了一个跨越14个省 (市、自治区) 、装机容量1.4亿k W、南北距离4 600 km、超大规模的交流同步电网, 堪称世界电网第一巨人。这次联网使河南电网运行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华中电网末端变为南北电力交换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河南电网位于华中、华北、西北联网枢纽地位, 在“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格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2 项目需求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实用化考评的深入开展以及SG186工程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 河南省电力公司网络运维管理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提供信息服务的IT软硬件的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 IT软硬件的运行情况与公司各部门业务的捆绑越来越紧密, IT软硬件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对信息部门的全系统安全、运营和维护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通过信息系统的专门监管对其业务进行支撑。

河南省电力公司服从服务全国联网的战略需要, 对IT管理方案主要有以下需求。

1) 河南省电力公司下属18个供电单位, 出于业务管理及监管的考虑, 省网公司需要对下属单位区域网络进行直接、实时的跨地域监管。公司及其下属18家供电单位也要对内部网络实现独立的分级管理。

2) 管理整个网络系统中的设备和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对各个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控, 对各设备的运行性能进行分析和统计, 完成对各监控参数的配置管理, 保证各项配置项管理满足运行维护的需要。

3) 根据公司业务需要, 对所发现的物理网络和设备涉及的参数进行预警, 运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IT运维管理软件对所有与业务系统相关的事件进行广泛监控, 系统按公司的业务计划需要自动采集事件、提供精细的分析, 能够将分析结果以短消息、E-mail等手段通知业务相关人员。

3 北塔BTIM一期引入

北塔软件针对河南省电力公司的实际需求, 专门安装部署北塔BTIM IT运维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1) 提供跨地域的层次化管理模型, 兼顾到广域网络带宽限制以及管理的实时就近性, 北塔BTIM采取分层管理的运维解决方案。通过分别在河南省电力公司总部中心设立中心管理节点、下属18个供电单位设立区域管理节点来搭建跨地域实时管理平台, 同时每个管理节点配置网络管理机独立管理本区域网络, 确保省电力公司通过层次化管理实现拓扑集中、全局报表等功能。

2) 按照部门级别建立不同IP地址规划, 提供全网用户信息一览表, 通过对IP、MAC的定位, 捕捉地址盗用及非法设备移动, 通过IP地址管理实现网络设备管理实施授权, 对各类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实现监控管理, 保障网络运维安全、提升网络可用性和服务质量。

3) 为IT运维管理人员提供了故障管理阈值因需设定、自主定义故障事件是否触发报警等个性化设置模块, 同时系统可主动通知运维人员当前的问题, 并提供故障告警实时查看、告警日志分析功能, 以及多渠道的告警方式输出方式。

4 项目需求变化

电网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其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当前, 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已经进入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的阶段, 积极在全网系统推进实用化评价考核。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强调了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 (以下简称IMS) 在实用化评价考核工作中的重要性, 要求各省以IMS系统提取的指标督促各个业务系统的应用水平, 定期通报应用系统的实用化评价考核指标和消缺整改情况。

5 北塔BTIM二期建设

针对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 北塔软件与时俱进, 积极提出应对方案, 在现有北塔BTIM运维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升级信息运维综合监管模块, 协助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展IMS的本地化工作。

北塔软件BTIM二期IMS建设, 优化了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网络部分的接口网关, 帮助河南省电力公司与国家电网总公司及其下属18个供电单位之间实现接口的顺利对接, 完成系统上传网络设备监控数据的通畅, 实现了对公司主要信息设备、业务系统的实时在线监控, 进一步规范了运维流程, 有效地提升了公司信息系统运维工作规范化及管理水平。

北塔BTIM二期安装并实施后, 北塔软件派专人负责河南省电力公司及其下属18个供电单位的项目调配维护工作。本次升级在一期项目确保内网建成IT综合运维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对IMS接口进行了优化, 强调在统一展现运维流程标准化的同时达到闭环控制的目的。

6 项目效果

北塔软件BTIM二期IMS建设涵盖了真实呈现、实时监测、授权管理等功能, 现已覆盖河南省电力公司及其下属18家供电单位, 接入的业务系统包括人资、财务、物资、生产、营销等各类应用系统, 同时结合北塔BTIM诊断分析工具抽取的应用数据, 集中在IMS系统展现, 从管理和技术上加强了各业务部门业务系统使用率, 深化了实用化考核的成效, 把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落到了实处。

北塔BTIM IT运维管理系统有效地帮助用户降低了IT运维成本, 提升了信息系统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运维管理水平, 确保了河南省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护卫中国南北电力枢纽的平稳供电做出了积极贡献。

7 关于北塔BTIM和北塔BTNM

北塔BTIM (Betasoft Integrated Management, IT综合管理软件) 是以业务价值管理为核心, 强调企业对IT的全方位管理, 并集北塔软件多年IT管理实践精髓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北塔BTIM产品设计思路从企业IT业务服务管理角度出发, 切合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 将业务管理与IT管理进行有效融合。采用符合ITIL理念的设计思路, 形成紧密贴合业务的综合一体化协同管理平台, 平台通过直观的事前管理呈现、先进的根源因定位和智能联动分析, 为用户IT管理提供全面综合管理解决方案。

IT运维管理六大趋势 篇3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IT网络,Gartner发布的2013年对众多公司和组织机构具有战略意义的十大技术与趋势,关于IT运维管理包括以下六大趋势:

趋势1:支撑数据大集中管理

2013年,大数据成为IT界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大数据正在从专注于个别项目向对企业战略信息架构的影响上转移,对数据量、种类、速度和复杂性的处理正迫使许多传统方法需要发生改变。同时为企业内部和运维产品提供商带来前所未有的难题,大数据时代,随着企业IT架构的不断扩展,服务器、存储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多,网络也变得更加复杂,从而给运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分支机构众多的大型企业或垂直层级较多的政府单位,为了保障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数据时效性,运维工作显得十分艰巨。IT监控系统每分钟要进行上万个数据采集已非易事,而对采集上来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才是更难的挑战。如果数据未经过处理,这就对运维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大数据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的2013年,在此背景下具备实时采集和海量分析能力的IT运维管理产品将会成为数据分析应用的新增长点。

趋势2:虚拟化监控管理同等对待

在虚拟化诱人的高额回报面前,相对滞后的IT运维管理已经让众多CIO熬过了艰难的2012.在虚拟化后,IT运维部门需要对新增的虚拟网络、数据存储、虚拟机、ESX/ESXi主机数量、集群对象提供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而这种方式就是消除虚拟化主机“不可见”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支持边缘应用的虚拟机和支撑核心应用的物理服务器同时存在环境中,IT运维产品需要具备“同等对待”的能力。很多方法可以实现这种管理模式,比如,在虚拟交换机和虚拟机之间仍然采用“实体连接”的方式进行管理,等等,这样才能消除虚拟化运维的死角,才能支撑传统数据中心全面升级换代至“云数据中心”。

趋势3:存储系统融入一体化监控

大数据、虚拟化对运维人员来说如临大敌,存储则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其稳定性、性能都是确保核心任务运行关键,存储系统发生事故、灾难往往给企业形象和业务连续性带来极大的威胁。

趋势4:主机监控更加细化

在Gartner发布的2013预测中,IT操作流程自动化成为了影响数据中心发展的技术之一,而实现IT管理流程自动化仍是IT管理人员降低IT操作成本和复杂性的一个关键目标。另外,在影响数据中心的技术中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将继续在企业IT运营基础设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对主机系统更加完备运维工具可以帮助IT运营的建立、维护、可视化和监视逻辑应用程序或者服务拓扑管理和跨系统的依赖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自动化的IT运维工具力争出错率趋近于零,可以有效减轻人工控制流程的负担,同时也对提高业务服务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主机层面的监控只有做到精细化,便可有效的预测、预防、隔离、诊断和解决发生的问题,掌握各种系统资源的利用情况。另外,IT运维产品的发展趋势决定了,要在企业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和系统面前毫不畏惧,有这种实力才能实现业务系统所依托的网络平台资源、服务器资源、应用系统资源、信息服务资源等进行统一综合管理。

趋势5:BSM运维产品认可度攀升

从IT运维管理在企业收益价值链的位置来看,以往的IT基础设施管理、IT设备维护和管理、IT服务流程管理等,只是对业务发挥着间接辅助作用。而唯有IT与业务融合的创新管理模型,才能对用户业务开展有直接价值,这也正是2012年众多企业用户对BSM理念进行了广泛讨论和最佳实践的原因。而在厂商层面,必须将产品与BSM理念耦合度做到最紧密,才能帮助那些缺少IT运维项目实施经验企业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我们从更多的用户层面上了解到,在2013年的起点处开始,许多CIO极其所带领的团队都希望利用BSM产品将业务清晰化、视图化,并在此基础之上才更好地执行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在企业中的兑现。

趋势6:运维产品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IT运维管理的需求是随着企业规模与成长速度逐步调整形成的,从技术与管理两个维度来分析,企业IT运维管理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IT基础设施管理阶段、综合业务管理阶段、全域集中管理阶段。而在实际运维中,企业则可以通过对着三阶段的了解,“对号入座”。

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案例 篇4

摘要:

某部委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肩负着电子政务主干网建设、维护、运营的使命,致力于提供安全、高效、快捷的IT服务。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网上运行的业务应用逐步增加,计算机机房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大型主机、服务器、客户端等硬件平台,政务应用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等软件平台日益复杂,服务的用户(包括应用使用单位、人民银行、税务、海关、各代理银行等)越来越多,如何维护好日益增多的网络和系统等各类设备,保证各个应用系统安全顺畅地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做到网络和用户之所及,管理和服务之所及,是政务业务能否可靠运行的关键所在。

1.案例背景

某部委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肩负着电子政务主干网建设、维护、运营的使命,致力于提供安全、高效、快捷的IT服务。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网上运行的业务应用逐步增加,计算机机房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大型主机、服务器、客户端等硬件平台,政务应用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等软件平台日益复杂,服务的用户(包括应用使用单位、人民银行、税务、海关、各代理银行等)越来越多,如何维护好日益增多的网络和系统等各类设备,保证各个应用系统安全顺畅地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做到网络和用户之所及,管理和服务之所及,是政务业务能否可靠运行的关键所在。

中心目前还处于初级的IT服务管理状态,在组织结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和技术支撑方面,还没有构建一个综合的IT服务管理体系。对网络、设备、系统、用户等的管理和服务是分散的、不关联的,没有实现数据、信息和知识库的共享,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流程化,因此,管理和服务是粗粒度、低效率的,这种管理模式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政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因此,需要梳理服务管理需求、规范服务管理流程,开发和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融合组织、制度、流程、技术的IT服务管理体系,从粗放和分散型管理,逐步过渡到规范化、精细化和主动式IT服务管理,使IT服务管理体系成为中心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政务核心应用系统顺利运行和应用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支持和推进政务改革提供管理和服务保障。

中心决定启动运维系统建设项目系统化地解决以上难题,构建IT服务管理体系。在经过对众多国际知名及国内咨询公司的考察和比较后,最终选定ITGov专家和信诚致远®(http:// 在构建基于ISO20000的IT服务管理体系时,ITGov倡导构建“六位一体”(包括人员、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管理手册和文档、工具和共通词汇等)的IT服务管理体系。

图4-13 “六位一体”的IT服务管理体系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从而实现从“项目型IT”转变为“运营型IT”和“服务型IT”。

图4-14 IT服务管理促进组织转型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3.2咨询方法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ITGov采用结构化的咨询方法,确保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项目的成功。

图4-15 咨询方法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ITGov将负责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的项目规划、培训与知识转移、前期需求的整理、调研评估、体系总体规划、体系设计(优化组织架构、梳理管理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构建绩效考核和运维成本核算体系等)、技术实施方案设计、协助选择软件产品和实施厂商以及进行第三方项目管理和协助过程监督等。

该咨询方法论将具有以下优势:

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降低项目风险

ITGov负责梳理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需求,从管理、流程、制度、人员、组织结构、技术选型等方面规划IT服务管理体系。

在实施阶段,实施厂商在ITGov规划的基础上,具体结合产品实施IT服务管理体系。ITGov作为中心的外部顾问,将全程参与后期服务管理体系实施的全过程,为集成实施提供管理服务和考核服务,设定实施里程碑和基线。定期对项目计划和阶段目标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顺利如期完成,降低实施风险。

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有助于降低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风险,最大效益地发挥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的作用,开创适合中心需求的创新型IT服务管理之路。

有利于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对IT服务管理体系进行规划

ITGov将从中心业务需求出发,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需求调研,分清重点和难点,排定优先级别,确保项目目的的达成;同时从全局的高度,构建融合人员、组织结构、流程、管理制度和工具的IT服务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心的效益和IT服务的改善。

借鉴ITGov的经验,提升项目建设的效果

ITGov通过对中心IT服务管理现状的调研,结合业界最佳实践进行差距分析和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对症下药”,从而保证项目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ITGov借鉴其在业内开展IT管理服务项目咨询的经验,和国内外同类政府组织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最佳实践,作为本项目的参考,“站在巨人的肩上”,提升项目建设的效果。

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知识转移

ITGov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对中心相关人员进行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和方法论的培训和咨询指导,搭建业务部门、信息技术中心、集成商、产品提供商之间的沟通平台,使各方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对项目目标和实施方法有统一的认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另外,在项目后期,管理体系构建完成和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实现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培养IT服务管理的专业人才。

对后续集成实施和产品选择的全过程进行项目管理和风险管控,持续优化管理体系 ITGov作为中心的外部专家,主持制定《中心IT服务管理系统需求说明书》,对体系架构和流程平台产品的各功能点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说明,并针对目前业内流行的平台产品进行评测和比较分析,提供分析数据,为产品选型决策提供支持;同时,ITGov对项目的各个功能点的技术和开发风险进行评估和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降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此外,ITGov还将参与后期项目的产品选型和集成方案招投标工作,对集成实施和产品选型进行专家审定和把关,对各项投资进行预期的绩效评估,保证把资金用于项目的关键点上,降低实施成本。

在体系建设完成后,ITGov作为中心的外部专家,将定期分析业务需求,持续优化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对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和提出改进建议。

4体系建设过程

4.1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架构

在项目过程中,ITGov以“体系化”的思路协助中心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持续改善机制”,面向业务和应用,以服务为导向,创建创新性的政府IT服务管理体系。

IT服务管理体系涵盖组织管理模式、制度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三个层面的内容。

图4-16 ITGov IT服务管理体系架构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组织模式层:确定和规范IT服务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岗责安排、机构设置,将IT服务相关的全部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形成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机制,实现对客户的端到端服务。在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模式下,按照IT服务管理任务科学设置或调整组织机构,划分任务、角色、岗位,合理配置IT服务管理资源,达到人、工具、流程的有机融合。

制度规范层: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IT服务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从IT服务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三个层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定运维费用的组成与计算方式,规范运维费用的来源保障,实现IT服务管理的量化管理。具体内容包括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流程的设计、评价考核体系的执行、运维费用的管理等。

技术支撑层:建立针面向业务客户的IT服务请求响应窗口和面向技术支持人员的体系运行管理窗口,建立负责IT服务管理流程运行的流程管理平台和负责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监控的集中监控管理平台,根据不同类型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管理职能,建立技术管理子系统,建立知识库、配置库、报表及日常操作等共享支持子系统和为业务管理提供服务的业务服务管理子系统。

4.2建设过程

本次IT服务管理体系咨询项目将采用先进的科学评估体系和业界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法论,借鉴最佳实践和实用模型,按照国际标准ISO20000的要求,规划设计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其中主要服务内容分为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总体规划,体系设计,技术实施方案设计,培训和后续服务六个主要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4-17 IT服务管理体系咨询内容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首先,ITGov将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材料分析以及管理体系评估等方式对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现状进行调研,除此之外,ITGov还会就相似的外部单位相关成功案例进行调研,总结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其次在此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心IT服务管理现状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比最佳实践和国际标准,从组织,人员,流程和技术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同其他部委或组织进行标杆比较。同时,根据业务需求,在诊断报告中需要对各改进项进行优先级排序,对改进方法和成本绩效进行说明,作为管理决策和总体规划的参考。

再次,ITGov会从总体方案的角度,制定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实现目标,规划方法,并设计IT服务管理体系的总体架构、阶段过程说明里程碑定义、列出资源计划表,对项目风险进行分析和规避。

接下来,ITGov会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子体系的具体范围进行详细设计,同时还会按照中心现阶段IT服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分别进行IT服务管理流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服务报告等流程)、组织架构设计、管理制度与规范设计、绩效考核指标、运维成本核算体系等的详细设计。此部分的设计将按照业界最佳实践ITIL和国际标准ISO20000的要求,符合服务标准,确定服务目标,定义服务活动,设计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角色,分配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模板。

然后,ITGov将这对中心目前的服务管理流程平台需求和基础设施监控管理需求展开梳理评估工作,明确被管对象,定义管理架构,设计管理与监控的关键衡量指标,同时按照体系规范的要求,完成IT服务管理体系流程平台和监控平台的架构设计和集成规范,并且按照相应的概要性设计规范,进行相关产品的功能性对比和厂商的综合能力的比较。

在完成上述技术实施方案的评估和设计工作后,ITGov将针对中心项目组合相关人员,开展三个层面的培训工作,即ITIL理念和最佳实践的培训,ISO20000培训,实施过程和方法论的培训,以及IT服务管理体系本身的内容培训和推广所需要的用户培训,另外,ITGov 还要总结项目相关文档,与中心相关人员进行知识转移工作。

最后,在项目正式验收后,ITGov还会本着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思路,在约定时间范围内帮助重点对本项目进行定期回访,经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和服务质量提高的计划。

5.收益

本项目通过为某中心开发和建设科学高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系统地将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管控制度、绩效考核、运维成本核算以及技术平台贯穿融合,项目效益体现在以下两方面。5.1 内部效益:

通过建立基于业界最佳实践的标准化流程体系,规范了运维管理的流程,改进运维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提高管理IT变化的能力和水平,降低IT运维的成本和风险;

通过对流程和权责的定义,监控管理流程、进行绩效评价;

建立运维成本核算体系,了解自身资源情况和能力水平;

优化运维组织机构和完善运维管理制度,清晰划分部门权责,提升端到端的服务质量;

进一步统一IT人员服务管理的意识,培养服务管理的文化,加强中心对业务的支持力度,沟通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协同力,并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持续改善机制,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业务和用户满意度。

5.2 外部效益:

建立符合国际最佳实践ITIL和国际标准ISO20000的IT服务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水平,提高业务和客户满意度,提升中心IT运维服务管理的整体形象;

IT运维团队的组建及管理总结 篇5

如何建设一支能够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有活力的、不断进取的IT运维团队,并带领这支团队,充分发挥这个团队的优势力量,是运维业务有效开展的关键。运维策略是直接体现运维业务的经济价值所在。好的运维措施、方法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该设备、物品应有的作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错误的运维措施、方法可能缩短设备使用寿命或毁坏设备,严重时会带来一场巨大的灾难。信息安全是IT运维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只有通过有效、可行的管理、监控手段才能降低安全风险,防止重要数据泄漏,保障数据安全。

IT运维队伍组成

IT运维涉及的专业有: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服务器(包括小型机)、存储、桌面运维、视频会议、门户、美工、业务管理系统等。这些专业的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化人才进行运维管理。各专业知识面不一样,能从事运维工作的业务面也不一样。如从事网络、操作系统专业的运维人员可以从事桌面运维工作,但从事桌面的运维人员不一定能从事网络、数据库、存储维护工作。对涉及信息安全的专业必须分开运维,如网络权限、数据库权限、操作系统权限、存储权限、业务管理系统权限管理这几个专业必须独立,不得互相兼用,但做技术的可以兼用。IT运维中技术难度低的工作,工作量较大,人员需求较多,而技术难度高的工作,工作量相对小,人员需求相对较少。因此以上提到的每个专业的人员都必须有,但总的工作可以统一协调安排。

IT运维管理人员较少,工作量大,因此对人员专业面、专业素质要求高。对重要专业要能吃得透,在项目建设中能把握住方案的要害,所组建的设备、系统平台既要保证运行可靠、高效,还要不浪费,而且便于维护。在运维中要能制定合理可行的运维策略,完全了解所管辖的设备运行和停运的风险。在指挥运维作业时,能指出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能意识到相应的风险,并能做到不瞎指挥,不违章指挥。

运维人员按专业设组,每个组至少有一名技术专家,该专家负责解决该专业的疑难问题,根据日常运维业务量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在信息安全不互斥的情况下可以兼用。对以下两个专业特别指出:一是网络专业,该专业覆盖面大,专业性强,影响面大,因此从事网络专业人员的数量有一定要求,并具有5年及以上网络从业经验。专业上具有以下能力:能够独立配置该公司所有品牌的网络设备,能够随意组网,能够优化网络设备的安全策略,能够利用常用工具快速查找、分析、处理故障。二是数据库专业,该专业风险大,数据库一旦故障可能造成所有业务管理系统中断,严重会造成数据丢失,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必须取得DBA证书,并具有5年及以上从事数据库开发或维护工作经验的,才能独立从事数据库维护工作。

IT运维队伍的管理

一个团队要有凝聚力,相互协作,听指挥。尤其在处理疑难问题和应急情况处理时,更需要团队的力量。每个运维人员必须有相应的岗位及岗位职责。IT运维的岗位应按以上提到的IT专业设置。由于工作量的不平衡,在信息安全不互斥的情况下,可以兼任其它岗位,相互渗透。而且便于人才的培养。每台重要设备确定一个主责任人,特别重要的设备可以增加一个辅助维护人员。

新技术学习、专业相互渗透、常规培训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和次数。IT技术更新极快,每人每周参加一次集体的培训,相互培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个专业的技术专家每年至少得参加一次一周左右的外送培训。

每天发生的运维业务很多,有常规的、有临时的、有应急的。如何使这些业务不落掉。做到每个运维业务定人定责,随时能跟踪运维进度。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我们的强项IT技术,建一个问题管理系统,对整个业务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做到定人提报问题或定时发布常规任务,定人分配问题。得到任务的人员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如果个人处理不了,可以找相应专业的技术专家处理,技术专家处理不了可以找团队共同处理,直到问题关闭。问题的处理过程及措施都在系统中体现。问题处理不及时,或没达到用户的要求。将会报警并产生扣分项。有了以上的问题管理系统,就可以监控、跟踪每个运维业务,提高信息共享、传输的效率,从而提高运维的工作效率,防止工作失误。周报、月报及每人的考核、团队的考核以系统中具体的数据为依据。

电力行业IT运维管理经验谈 篇6

监控为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作为业界领先IT运维专家的游龙科技认为:“只有深入运维一线,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数据,只有摸清客户最基本的需求,才能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在‘用得容易’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都兼顾”。

游龙科技已在证券期货行业服务了诸多的客户,如:新华期货、金石期货、江海证券、中海基金。如今,网络服务保障的目标更偏重于网上支付系统的稳定性,这对IT系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首先,网上支付系统涉及面广,一次成功的网上支付涉及到企业内部所有与支付有关的系统,包括柜台系统、中间件、内网、互联网出口等等,其中一项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网上支付行为的失败。其次,原有系统中也会有20%以上的对象存在不稳定因素,而一旦发生故障,很有可能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极有可能造成丢失客户的严重后果。

以江海证券为例,用户首先使用SiteView NNM对广域网线路、营业部AR系统服务器集群、上海双向和深圳双向报盘程序服务器集群,以及涉及到网上交易的每个对象都自动绘制了清晰的拓扑图。之后,网络中心的工程师利用SiteView ECC对业务系统进行了分组,并对网上交易系统中的每个对象重点监测,他们使用SiteView ECC内置的几十种监测器,并且根据网上交易系统的特殊需要添加了更多的监测器,完成了全网设备的统一监控,实现了“主动运维”的基本条件。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无间断运行”是确保客户满意度的基础,游龙科技认为:“以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为目标,把业务部门与IT部门的两只手握起来,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标准化的管理,这也就是ITSM为何成为银行、金融企业关注的原因。”而SiteView ITSM的关键是能够解决证券基金企业内、外网统一管理的难题。

电力行业IT运维管理经验谈 篇7

基于ITIL的流程框架的IT运维管理系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业务流程及业务发展变化需求的IT运维管理最佳实践,能够帮助企业从人员、技术和流程三个方面提高IT运维管理能力,本文就来为大家介绍基于ITIL的IT运维管理系统。

基于ITIL的IT运维管理系统可以逐步建立并完善、达到以下目标:

标准化——通过ITIL的流程框架,构建最佳实践经验的IT运维管理流程。

流程化——把大部分的IT运维管理工作流程化,确保这些工作都可重复,确保这些工作都能有质量完成。

自动化——替企业有效无误地完成一些日常工作,比如备份,杀毒等。

基于ITIL的IT运维管理系统为用户解决了哪些问题:

运行维护管理—重要性

事前管理——通过监控系统,及时发现故障隐患,主动的告诉用户需要关注的资源,以达到防患于未然,事前管理的目的。

迅即的故障报警—全天候自动检测与及时报警,通过多种告警方式实现网络的“全天候无人值守”,大大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例:通过短消息告警和远程客户端管理的结合,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轻松的管理自己的网络,解决问题。

ITIL的标榜—IT服务最佳实践

提供灵活的、流程化的IT服务管理,帮助企业完成流程定义、流程执行、流程监控以及流程的优化。将日常操作全部流程化,并通过自动化工具对流程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追踪。

业务流程化、流程自动化、服务规范化

通过流程管理来简化IT部门繁琐的业务,把维护人员从救火队员中解救出来,规范运营管理。本文叙述的IT运维管理系统以ITIL的流程框架,缔造一个流程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的IT运维管理系统。

以CMDB为运维核心,自动发现资源配置项

CMDB有两部分重要内容,一是CI,二是CI之间的关系,这两部分构成了CMDB比较核心的内容,在CMDB初始化方面,很多产品只是提供了手工输入的方式对CI 的初始化,用户需要面对大量的需要手工输入的信息,造成系统使用前的高门槛,而摩卡软件在这里提供了两种方式快速进行CMDB的初始化,第一种是自动发现CI,第二种是从Mocha BSM系统中导入,大大简化了用户管理员的工作,快速搭建ITIL最佳实践平台。

多种渠道新建故障处理请求 为了提交企业各部门所遇到的IT故障处理请求,用户可以通过自助服务台、电话通知服务台、监控系统自动触发等方式发起故障处理请求。通过自助服务台用户可快速新建故障处理请求,并随时追踪该故障请求的状态,如该故障请求是否已经在处理当中,或者已经转为变更流程,需要继续通过变更管理才能解决故障等。

知识库与 FAQ 的紧密结合,IT运维管理经验的积累,IT运维管理经验的积累转入到知识库中

符合ITIL框架,规范IT部门管理

用户实施ITIL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规范IT 部门的管理,让日常运维更加规范化、流程化、自动化,在产品中是通过自动化和流程化来体现管理的规范化的。

客户化的IT运维管理流程,满足不同业务需求

流程必须客户化,产品如何做到呢?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可以方便的在用户所需要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版本流程的切换,第二个层面就是用户可以方便的通过可视化工具对流程进行定制,不需要二次开发的代码,只需要简单的鼠标拖动即可完成流程自定义。

可定制的KPI报表,度量流程执行绩效

系统中提供了很多和报表,来度量各个流程执行的绩效,报表是用来做统计用的,一般用来做各类别数量的统计或者是变化趋势的统计,KPI 是经过计算的,衡量各个模块执行绩效的,在首页上点击后下面列出的黄色边框的是报表,而绿色边框的是KPI。

IT项目收尾管理经验谈 篇8

2013年12月20日 09:24 来源: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267

所谓验收就是对整个软件开发、建设项目的结果的综合评价,是软件系统交付使用前对项目进行评估、认定和总结的过程,包括费用、质量、服务等多个方面,包括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业务流程重组的有效性、生产运作的效率等方面的一个评估,也是对IT项目范围的再确认。IT项目的实施,一般包括6个阶段,即项目的选型、培训、业务流程重组、基础数据整理、会议室试点、切换等,在系统切换后,紧接着的还有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就是项目的验收。

IT项目验收主要是通过对项目全面测试性检验,找出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最后的修正、完善,以使项目保质保量最终交付到用户单位每个使用人员手中。可以说,验收是IT项目最后关键的环节,它是对项目的实施质量和软件的可交付性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也关系到IT项目能否平滑顺利步入运营期、为企业创造效益,软件开发服务商能否实现收益标志之一。因此CIO必须高度重视,万莫轻视。

比如ERP项目,由于其软件的复杂性、规模性,CIO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它多变的需求定义、选型、个性化解决方案,却轻视了项目的验收工作,而验收需要大量数据测试、自定义扩展、长时间运行等后才能明辨优劣、成效,但是由于供需双方受种种原因的影响急需“结账”,从而使项目验收从时间、内容、范围、数量、人员等投入均显不足,而且由于多数信息化项目的验收评估标准难以具体量化,常使验收常流于形式,最终使实施结果不佳。

为何不少IT项目成了“鸡肋工程”甚至变成“烂尾工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后一个关--“验收”疏忽大意,没有把关好,前功尽弃,败走麦城。对此,作为企业信息官的CIO,负有重要责任。还有,一些用户单位CIO以为项目实施工作做好了,系统跑起来了,文档移交了,开发商确认了,还有什么必要大动干戈做验收?这些想法、做法,源于对验收的目的、流程、方法和意义缺乏认识,造成一个个延期工程、半生不熟项目或烂尾工程。

一、把握项目验收的重点内容

可以说,验收事关项目能否善始善终,悠关全局的成败,那么CIO如何做好项目验收?从哪里重点把握?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一般而言,IT项目验收主要应包括验收准备、数据移植、系统测试、系统评估4个主要过程。

1、着手验收阶段的准备工作

当单位始要进入验收时,CIO应着手进行相应验收的准备工作--向软件开发商收取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性文档,包括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源程序代码、可供安装使用的系统安装程序、系统管理员手册、用户使用手册、测试计划、测试报告、用户报告、数据移植计划及报告、系统上线计划及报告、用户意见书、验收申请等;然后对这些各类约定的技术文档和合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自查,要彻底了解系统目前完成的情况如何,是否已完成了与开发商达成的各项书面约定以及口头约定,没有完成的,如果是书面约定,准备采取什么策略去进一步完成等。

当然,此时CIO做一个详细的验收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用来作为验收阶段的工作指导,并组织管理层领导、业务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家成立项目验收委员会,负责对IT项目进行正式验收。

2、数据移植

如今不少企业都上了OA、CRM等系统,或淘汰老系统,在进行新系统(如ERP或PLM)建设并最终上线时,一般需要将旧系统的原始数据移植到新系统或调用企业原有的OA、CRM等系统内的数据时,则常需数据移植,此时CIO正好可籍此机会检验新系统的优劣、匹配性如何。这些应完成以下主要工作内容:

1)制订数据移植:除了要定义数据收集的格式、范围、进度外,还要考虑系统接口的影响,并建立数据移植完整性和准确性测试方法以及意外事件处理程序;

2)数据收集:项目实施常涉及到数据收集,应由数据收集小组根据数据收集格式,准确对数据进行收集,以确保数据提供人员了解和掌握对数据收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3)数据导入并核查结果:项目组成员将数据导入系统,并在导入后按照事先制定的数据移植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测试方法,对系统中的数据做进一步的核查,确保导入数据的质量;

4)数据移植后要进行适当时间的试运行,检测、确认数据移植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项目验收的关键环节,也是CIO最需花心思把关之处。以ERP软件为例,系统测试具体包括以下5大测试内容:安装测试、功能测试、界面测试、性能测试、文档测试等。而其中,功能测试是重点,必须高度重视。

下面结合ERP,重点阐述如何有效进行功能测试,其功能测试的用例设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试项目的输入域要全面。要有合法数据的输入,也要有非法数据的输入,CIO可以此检验系统的抗干扰性如何;

2)要适时利用边界值进行测试。如“订单预排”中一般要求预排的数量大于0,那么测试数据可以分别为0,-1,1,100000(一个非常大的正数),查看单据流转和控制情况,系统在执行MRP分解、工单下达、车间任务调度等操作是否正确;

3)CIO可不按照常规的顺序执行功能操作,查看系统计算的准确性,如仓库历史库存、当前库存、货位库存是否准确;

4)验证实体关系,实体间的关系有三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如一个MPS对应多个MRP,一个MRP对应多个车间任务,CIO对此检验,看能否对应;

5)执行正常操作,观察输出结果的异常性。如CIO删除某条记录对排序的影响,或执行审批后,单据的状态是否改变,报表的打印输出效果如何;

6)划分等价类,提高测试效率。要划分等价类,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少数用例进行测试,提高测试效率等等。

4、其它系统测试

除上述的系统测试外,CIO还有必要对系统的其他特性和需求加以测试,这些系统测试也很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负载压力测试,主要包括并发性能测试、疲劳强度测试、大数据量测试和速度测试,一般采用自动化技术分别在客户端、服务器端和网络上进行测试;

2)恢复测试,通过模拟硬件故障或故意造成软件出错,检测系统对数据的破坏程度和可恢复的程度;

3)安全性测试。通过非法登陆、漏洞扫描、模拟攻击等方式检测系统的认证机制、加密机制、防病毒功能等安全防护策略的健壮性;

4)兼容性测试。通过硬件兼容性测试、软件兼容性测试和数据兼容性

测试来考察软件的跨平台、可移植的特性;

5)性能测试,性能测试主要是测试软件的运行速度和对资源的消耗。

5、评估整个系统运行效益

作为信息部门的一把手,聪明的CIO应在项目合同上写明系统试运行2-3月后再来验收、付款的规定,以争取主动。CIO的做法主要是录入1-3月的企业相关经营数据进行核查,目的是利用此段时间来判断系统上线运行后能给企业带来哪些积极变化和成效--看它有无促使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管理基础、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全员素质、企业竞争力、企业形象、科学决策和信息的集成与处理等方面发生一些明显的改进、提高和创新;企业是否运用ERP系统对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相关环节和企业资源实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通过财务模块分析,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市场预测分析、加强财务管理、合理组织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压缩生产周期、降低物料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销售和实行电子商务等方面有无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等。如果在这些方面,用户感觉良好,表明系统运行成功,那CIO就可放心正式验收、签单付款了。

二、项目验收的几大注意事项

CIO把握、核检了项目验收4个主要过程了,并不表示万事大吉,尚需对以下几大事项高度重视,加以解决,以保证项目和验收全面顺利完成。

1、依据行业标准制定验收规则。验收是目前或许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业内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随意性大。而这种“验收的随意性”对于用户单位来说将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产生此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CIO常不知道或根本就没有制定合理的验收标准,从而导致IT项目在验收过程中,主次颠倒,忽视了对关键业务流程的验收。因此,只有明确了相关系统项目的验收标准,才会做到有备而来,从而达到验收的目的。CIO一定要重新明确、制定每个阶段验收标准和项目总体验收标准,时刻维护验收的严谨性、权威性和准确性,必要时可请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来帮忙把脉把关。

2、把握验收的时间火候。一般而言,要根据软件模块的多少、系统涉及部门人员、投入费用的多少,CIO要在验收时间上进行更多考量、把控,别急于收尾验收。大型的ERP项目通常是边实施边验收,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以便一边发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但中小型的ERP项目最好是成功切换后,录入了一个月以上的数据,运行一个月时间,再来验收。毕竟一个月才是一个小的系统周期,如果小的周期都没有跑顺,就更别说一年这样的大周期了。如ERP系统能做到平稳运行两个月以上,能够准确导出各类月度报表的时候,系统应用和各项业务操作基本正常、顺畅,通常而言,可认为系统已达到的效果或者是达到了先前预定的目标,系统项目上线成功了,验收可算通过了。

电力行业IT运维管理经验谈 篇9

【摘 要】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有了越来越大的通信行业的发展规模,也会增大覆盖的范围。另外,在实际的生产活动当中有了越来越复杂以及庞大的需要交换的信息和数据,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传统方式能够处理的实际范围。将通信技术引入到现代化的生产活动当中,能够有效促进信息的交换,进而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应该设计并开发出基于通信技术业务流程的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应该有效保证企业当中信息交换的准确、方便以及快速。在本文中,简单描述了电力通信运维管理当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阐述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并分析了管理系统的实现。

【关键词】电力通信 运维管理 系统设计 原则 实现

在电力系统当中,系统通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含的主要业务有电网的生产、营销以及调度,属于保证电网经济、稳定、安全、高效运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方面的支撑。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信息化和智能化,在很大程度上壮大了电力通信网的实际规模,也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为了能够对电力通信网的稳定发展进行更好的适应,对电力通信网的整体质量进行提高,优化管理运作的实际水平,应该对电力通信运维的管理进行足够的重视,有效保证通信运维工作的高效性、可靠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保证电网业务当中具有的综合能力。

1分析电力通信运维工作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电力通信的相关运维工作管理正在逐渐摆脱人工管理的阶段,向着电子化管理阶段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工作管理当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没有足够完善的运维部门工作的管理

通常情况下,运维部门的日常工作管理主要包括对相关的工作管理进行工作方面的计划以及通知。现阶段,没有非常标准的记录填写格式,没有极其严格的规范,有着各种口语化的描述,对运行状况的查询很难及时快速的进行;有着比较落后的数据统计方法,同时也有着比较低的工作效率,根本就不能为报告提供科学、有效以及全面的依据。应该对值班工作的相关记录进行规范统一,同时对工作记录进行集中性的管理,对日常的运维工作进行更加高效、规范以及快捷的完成,进而保证运维的基础工作。

1.2 不能有效实现运维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一般来讲,运维部门的调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有效实现故障业务的处理以及及时检修的工作方面的闭环管理,在实际的调度管理过程中,需要多个协作的部门来进行故障的处理,同时完成检修的相关工作,并对实际的过程进行跟踪记录。现阶段,相关的业务流程对逐渐发展变化的情况根本不能完全的适应,常常会产生跟随流程的反复性的工作,根本不能对工作效率的实际情形进行有效的提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相关工作的协调调度,应该在一定意义上提供全面完善的,同时能够有效支持变更的控制以及管理,有效实现全程新流程的管理,方便日后的相关工作总结,对同类的故障时延进行一定的降低,进而提高网络运维的管理水平。

1.3运维管理和其它的通信管理系统之间没有足够强大的互联互通

通信资源管理与运维工作管理的发展以及监控水平有着一定的差异,各个系统之间严重缺乏整合、数据的交互、资源的共享以及系统之间的联动。因为通信网有了逐渐广泛的发展范围以及逐渐多元化的业务需求,这就导致运维管理工作根本不能跟随其快速发展的脚步,在及时性以及效率方面有着些许问题。

1.4 没有非常强的运维工作的经验交流与分析总结

众所周知,运维管理当中的工作分析、工作总结、工作经验以及报告能够为运维工作有效的积累经验,为处理故障提供有效的建议来逐渐完善以及优化已经形成的相关运维部门当中的经验库和专家库,能够有效共享知识以及经验。

2系统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2.1系统设计的相关目标

经过对电力通信运维管理工作当中的基本工作流程进行探讨,得出了系统设计的具体目标,具体表现为:运用该电力通信的运维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管理相关的日常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推进所有部门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化、办公自动化以及规范化的程度,利用软件系统能够实现在线完成电力通信的运维管理工作,进而来实现管理、通信效率的最终目的。

2.2系统设计的相关原则

(1)稳定性与安全性。在整个系统当中,稳定性与安全性是保证稳定运行以及满足实践需要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数据安全属于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支撑以及关键,为了有效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应该数据进行存储加密,利用身份验证以及权限控制来对用户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避免泄漏比较重要的数据,另外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实时备份的相关策略,避免数据由于硬件故障或者软件错误而损坏或丢失。系统的稳定性是能够正常运行的根本,所以,在设计系统时,应该保证较高的容错性以及较强的兼容性,对比较重要的数据进行二次的校验,进而有效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2)可用性与易用性。通常情况下,可用性指的主要是系统可以对当前的业务需求进行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且还应该兼顾未来的实际发展需要,并对相关的接口进行预留。在进行了反复的对比之后,最终决定使用总体设计以及分步进行实施的方案来确定系统的技术路线。首先应该对总体的设计方案进行确定,并根据总体方案的相关指导来实现日常工作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功能模块,在实际的实现过程当中应该特别考虑模块的可用性与可靠性。除此之外,应该运用硬件的容错处理来对系统底层进行管理,进而有效保障硬件以及软件的可靠稳定。之后依靠螺旋模型安全稳步过渡到更高权限的管理功能以及更多功能的功能模块。根据上面提及的操作步骤来进行具体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整个系统紧密联系硬件环境以及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能够及时的得到试验以及调试,另外,还能有效保障系统在未来具有一定的平滑性、扩充性以及连贯性。

另外,易用性指的主要是对于直接的用户来讲,系统当中的易于学习与使用、可以有效减轻记忆负担、方便操作等特点。对系统的直接用户不同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熟悉业务程序的实际程度进行充分的考虑,因此,应该设计友好简洁的系统用户界面。为了更加方便不同权限用户来操作以及运行软件,利用界面将系统当中的大多数功能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清晰的传达给用户,并有效配置健全完善的帮助系统,能够更好的方便对系统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对系统操作更快速的掌握。

(3)独立性与协作性。其中,独立性主要是指系统当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独立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完成所属业务部门的相关工作流程,可以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正确接收并处理,进而构造出符合相关要求的数据来输出。而协作性指的主要是各个模块间可以按照工作的处理步骤和数据约束,根据系统接口来组成完整层次的系统。

3电力通信运维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

建设完成系统的结构以及数据库后,接下来就需要来实现系统的相关功能。首先来讲,应该对数据实现建模,记录电力通信运维管理当中的工作,组织并管理相应的数据资料,进而有效保证数据与调度值班的一致性,当实现该功能时,应该做好业务模型、告警数据模型、表单模型以及设备资源模型等,当录入数据库当中的数据时,能够按照工作当中记录的数据,在数据表当中进行分别的录入,对现实工作当中的事件进行模拟,运用系统来进行实施。在数据的选取时,应该运用统一的采集数据的标准,有效保证业务的相关性以及资源的相关性。

其次,应该严格规范业务流程,实现系统和工作之间的有机结合,当对流程进行规范之后,应该保持系统与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进而实现业务工作自动化处理的有效促进,因为完成系统功能的相关设计之后,那么在各个功能模块当中就包含着相关的处理业务的功能键,系统能够完全完成日常的维护工作,例如现场的作业管理等,在相应的功能模块当中对执行方式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消除了缺陷、验收生产、设备的清扫以及巡视等,对相应的功能键进行点击,那么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子功能的模块当中,在该模块当中,包含着比较常用的修改、删除以及添加的功能键,同时还包含着基本的网络维护的信息,例如,执行方式单、工作位置、仪器仪表、耗材使用等,当出现维护站点时,那么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能够在系统当中查询以及维护,并做记录。

4结语

经过探讨电力通信运维管理的相关系统设计以及实现,对该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所需要的基础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很好的实现相应的功能应该依赖基础数据,因此,应该根据基本的数据来有效保证数据资源的准确性以及唯一性。为了保证电力通信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提高,那么必须将信息化管理渗入到运维管理工作当中,进而来适应相关的运行要求,保证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上一篇:激励自己的早安励志语录下一篇:释放自己正能量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