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剧情电影观后感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赵氏孤儿剧情电影观后感

赵氏孤儿剧情电影观后感 篇1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很著名,解放后却被刻意冷落了,它当中宣扬的忠、义、信,如敝履般扔到一旁。得知有人要巨额投资拍成电影,我便期盼这电影早日上映。周日值班忙了二十多个小时,昨日午时回来后像烂泥般躺了四多个小时,体力、精神便恢复过来了。晚上,忽然想起能够独自去电影,在医院QQ群里打听了时间,晚上九点五十分还有一场。九点钟连忙赶往市桥。买票时,旁边站着另一个男人等着买票,我掏出一百块钱(每张五十元),说:“我要一张票。”可能我说话声音小了些,那女售票员抬头着着我,问:“要两张吗”“就一张。”我竖起右食指,稍大声说。男青年不能独自看电影的吗

言归正传。《赵氏孤儿》作为贺年片,各媒体广泛宣传,老少配“王学圻--范冰冰”的绯闻也造了出来,也够狠的。网上都说是看了前半部好片。我认为那有失偏颇了。前半部分讲述赵家被害,托孤,换孤,情节惊心紧凑,场面有气势,后半部则较温情,讲述程婴抚养赵孤。最终才再来个马战和不甚激烈的决战。导演想在影片后半部展现温情和人性,从网上所谓的影视评论家眼里后半部分是失败,可见导演又超越了人们的理解本事。

程婴带着赵孤投奔屠岸贾(杀赵家仇人)当门客,并让赵孤认贼作父,认屠岸贾为干爹,暴戾、奸险、恶毒的屠岸贾信以为他真是程婴的儿子,教他习武,还教他做人的道理,十足一慈父。屠岸贾发现眼前的义子程勃(剧中赵孤的名字)竟是赵家留下的唯一血脉,当年斩草除根行动并未成功。马战时想借刀杀人,生死攸关时刻却于心不忍。最终赵武(赵孤在历史上的真实名字)带着程婴上门决斗时,屠岸贾对付一个十五岁少年和一老弱的郎中,完全能够几招内置他们于死地,也多次不忍心。最终屠岸贾刺程婴时,分神,才被赵武一剑刺死。--这便是陈凯歌导演竭力要渲染的人性。精彩、刺激,有半部电影就够了,在复仇片里讲人性,我认为是礼貌、提高之举。虎毒不吃儿,奸恶之人也有父子深情。渲染血腥和暴力的被批判,宣扬人性的又嫌不够刺激,观众的胃口太难侍候。陈凯歌导演敢在一商业大片里不顺从大众,而是站在高位引领大众,也是有胆识之举。

对应着历史讲情节吧。春秋时代晋国重耳公子流亡十九年,最终在秦国的帮忙下成为晋国国君。即历史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多年跟随他的人当中,除了被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都封了官,赵衰是其中一员。由赵衰起赵家在晋国政治界位高权重,这是个起点,随着历史的发展,赵氏的后人最终参与了“三家分晋”,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赵国。“赵氏孤儿”故事虽然于《史记》有记载,但不可全信,《史记》之前的史书很多没有记载,有记载者也多有出入。“赵氏孤儿”故事有多个版本,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让赵武认屠岸贾作义父,可见陈导演的版本与纪君祥版较相似。纪君祥版太著名了,此刻很多人说陈导演版有“大改编”,则有点牵强了。“赵氏孤儿”在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里,程婴携赵武远走荒野。一老头(古人寿命短)带着一小孩躲藏于荒山,要教他文化和武艺,还要帮忙他复兴赵氏,成功的可能性极低。如果认丧子的.屠岸贾作义父,则赵孤长大成人,并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很大,并且活在国都政治圈中,日后利用政治斗争复兴赵氏的可能性便高出许多。即便从情节的曲折性,以及忍辱负重的道德说服力来看,纪君祥版也是值得今日的投资者借鉴的。

葛优不愧是中国贺岁片男演员一哥,把程婴演活了。真的英雄并非都高喊着口号就义。他就一江湖郎中形象,甚到有点猥亵。本来是局外人,但他受托孤儿,有意无意中以亲生儿子替换了赵孤,看着儿子被摔死,夫人被刺死,他还要忍辱负重把赵孤抚养大,还要想办法让赵孤为赵家,为程婴其本人报仇。当然还要复兴赵家,这点于电影里并未表述。程婴的活比公孙杵臼的死,难多了,程婴是真的英雄!葛优把英雄演活了,范冰冰和黄晓明的光芒都被他掩盖了。你不得不服他,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

最终我还想一些不太和谐的话。或者在很多人眼里无关痛痒,但也期望该博文读者明白。这影片犯了一个极严重的历史错误。26前不可能这么壮观的马战!原因很简单,马镫还没有发明。没有马镫,骑马是件很危险,很痛苦的事,要靠双腿夹紧马身。坐不稳,何谈马背上潇洒挥舞武器赵国的“胡服骑射”时没有马镫,秦始皇的轻骑兵也没有马镫,后者可从秦兵马俑中看到。轻骑兵更多只是骑马赶路,以到达快速行进。具体何时发明马镫,历史学家也不敢断定,能够肯定东晋时期有了马镫,而马镫在西方的出现,则是八世纪初。决定作战本事的要素有三:机动本事、攻击本事、防御本事。在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是骑兵,所以蒙古人能够一向杀到欧洲。热兵器时代陆战之王则是坦克,空中则是战斗机。制片方不可能不明白这些历史常识,我估计是为了迎合观众,仅有车战,不如加上马战过瘾。但这有明显的误导的成份。

赵氏孤儿剧情电影观后感 篇2

一、情节设置之不同

比之于电影, 杂剧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和干脆利落些, 情节发展前后紧凑有致, 没有更多表现人们内心的矛盾挣扎。杂剧中的屠岸贾之所以灭赵家是因“二人文武不和”、“朝纲中独显赵盾”、“信中生忿”, 然后他设计陷害并杀掉了赵家三百多人, 并诈传灵公之名, 着赵朔服一朝典而亡。电影中除去文武不和, 屠岸贾嫉妒赵盾外, 还从赵盾赵朔父子日常的傲慢骄纵方面加深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公主托孤于程婴形式没有多大变化, 目的都是为保住赵家唯一的血脉, 但思想是绝然相反的, 杂剧中的公主交代程婴好生养大孩子, 长大后定要为家族报仇。而电影中的公主告诉程婴, 不要告诉给这孩子他父母的身份, 要让他想平凡人一样过老百姓的生活。

杂剧和电影中程婴救孤和孤儿复仇的这两个情节在从内涵上说是有非常大区别的。杂剧中程婴的身份是医生加上赵朔的门客, 只因家属上没有他的名字, 才得以逃过赵家灭门之劫。从公主手里接过遗孤后, 他找到公孙杵臼商量保护孤儿的办法, 最后为保全孤儿和被屠岸贾抓起来的晋国婴儿的性命, 决定用自己的婴儿作交换。整个情节在人物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下紧凑的承接下来。电影中的这一情节就相对复杂得多, 电影中的程婴只是个普通的平民医生, 偶然得到机会为庄姬夫人把脉, 遭遇到赵家被灭门, 受庄姬托付, 不得已才答应将孤儿偷偷带出府给公孙杵臼。当他在慌乱时将孤儿带回家后, 孤儿阴差阳错的又被屠岸贾的官兵带走, 这样一来, 程婴的儿子就不得不成为孤儿的替换者。再加上公孙杵臼的出城失败, 程婴被迫向屠岸贾说出婴儿藏身之地, 城中百余婴儿垂危的性命, 一系列的阴差阳错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程婴不得不向屠岸贾交出自己的孩子。这正如电影上半部的编剧高璇所说, “把赵孤和三百个婴儿打包捆绑成群体利益, 用程勃标彰一己私利, 再用无数外部力量压迫程婴, 终于在屠刀悬颈一刻把他的大爱挤压出来。”

在孤儿复仇的问题上, 杂剧处理得很干脆利落, 程婴被屠岸贾主动接受为门客后, 忍辱负重地抚养孤儿, 孤儿在屠岸贾和程婴文武双重的教育下张大成人, “甚有机谋, 熟娴弓马”。而后程婴设一小计谋用画卷告诉了孤儿他的真实身份和他所背负的家族仇恨, 孤儿听罢, 伤心的晕倒, 苏醒之后, 满腔悲愤的说:“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 只要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 更和那合宅的家属”。而后, 孤儿寻一机会捉住了屠岸贾, 并施以残忍的刑罚。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杂剧用一看似喜剧式的结尾结束了这个悲剧。在电影中, 这一情节就复杂而纠结的多了, 程婴儿子妻子被杀后, 极度痛苦的他决定利用这个孤儿来为自己的妻儿报仇。他去请求屠岸贾收他做门客, 将孤儿认作干儿子, 有意识的让孤儿和屠岸贾发展感情。可以说, 孤儿成长的十五年中, 程婴心中所怀的痛是难以言说的, 他恨屠岸贾, 却还要靠近这个仇人并取得他的信任, 他看着孤儿长大却为孤儿是否真能杀掉屠岸贾担惊受怕。缠绕在痛苦、仇恨、惊怕中的程婴每天就像浸在苦水里。但十五年后, 当程婴和韩厥把真相都告诉孤儿后, 孤儿坚决不相信。为了救被韩厥暗伤的屠岸贾, 他甚至威胁程婴要自杀, 但当屠岸贾亲口将真想告诉孤儿时, 不由得孤儿不相信了。孤儿必须找屠岸贾报仇, 但事实上这对他们两个而言都是极为残忍的事情, 而孤儿此时也并没有复仇的能力。到最后程婴用自己的死化解了他跟屠岸贾的恩怨, 独留下痛苦受伤的孤儿。

二、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

整个故事中, 地位很重要且文本和电影有差距的主要是四个人物——程婴、屠岸贾、韩厥、孤儿, 下面就这四个人物的形象做以下分析。

杂剧中的程婴是个带有一些英雄色彩的义士, 忠诚于赵家, 关键时候, 舍身救孤, 为报赵家灭门之仇, 跟随屠岸贾做门客, 忍辱负重二十年, 最后终于帮助孤儿报了家族之仇, 这是个主动救孤的人。除此之外, 他还是个心思缜密的人, 在托孤、救孤的过程中, 他一再怀疑公主、韩厥、公孙杵臼是否能抵挡住屠岸贾的盘问, 是否会泄露婴儿的行踪。可以说, 公主、韩厥虽都为就孤儿而死, 这其中, 也不能说没有程婴不信任的原因。另外, 在告诉孤儿真相时, 他也采取了一个很巧妙的计谋, 使孤儿很快相信了他的真实身份。电影中的程婴是个普通的人, 他有私心, 他的救孤是在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和矛盾中被逼出来的, 而且他把孤儿复仇原因的重心转移到了自己妻儿身上, 这更加重了它的小人物形象, 他是个被动救孤的人。但是, 他也是个有感情的人, 养了孤儿十五年, 他早已把他当成亲生儿子, 在孤儿和屠岸贾的决斗中, 他又挡在孤儿面前, 最后死在屠岸贾的剑下。这是个很普通善良又能隐忍的小人物形象, 是命运把他推上了不平凡的舞台。从整体上来说, 电影中的程婴就是个普通的父亲, 而且是好父亲。

屠岸贾的形象在电影中要比在杂剧中复杂, 杂剧中的屠岸贾是个阴狠残忍的奸佞小人, 为了自己的嫉妒之心将赵氏三百多家属灭门, 待他权倾朝野后, 不辨忠奸, 糊涂昏庸, 公孙杵臼说他“见不平处有眼如蒙, 听咒骂处有耳如聋”, 只会贪图眼前享受。电影中的屠岸贾同样很阴狠残忍, 但电影也着重刻画了屠岸贾的内在感情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他与孤儿相处十五年, 对它视如己出, 当他隐约知道孤儿的身份后, 有几次机会都可以杀掉孤儿, 但出于不忍他都没下手, 直至最后被逼无奈。还有, 屠岸贾做灵公的替罪羊硬生生地吞下围棋子, 他教孤儿怎样看待敌人:“只要你不把自己的敌人当敌人看, 你就没有了敌人。”这又显示出了屠岸贾智慧与胸怀。

韩厥的形象由于杂剧和电影情节的不同也有很大差距, 杂剧中韩厥是个义士形象, 他头脑清明, 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它不但放走了程婴, 还自刎以绝程婴的后顾之忧。而韩厥在电影中形象有些暧昧不清,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个有侠义心肠的人, 救出孤儿后他一直和程婴商量怎么实行复仇计划。但他也怕在屠岸贾面前获罪, 救孤儿却是在公主的苦苦哀求下才同意的。他有侠义心肠, 但这一侠义总会为内心的感情和外界的压力所牵制, 显得并不稳定, 所以他并不是纯粹的侠义之人。

电影中的孤儿和杂剧中的相比, 更多了些感情和心理矛盾的情节, 而这些矛盾的形成和程婴是分不开的。杂剧中的孤儿身负的是家族的仇恨, 加之程婴设计用了一种可以让孤儿接受的方式, 所以孤儿的复仇显得顺理成章。他让屠岸贾所受的刑罚是非常残忍的, 丝毫没有念及二十年的养育之恩。电影中的孤儿之所以刚开始不相信程婴, 就因为屠岸贾是个非常疼爱他的干爹, 有关孤儿得知真相后的痛苦和矛盾电影中都有表现, 所以, 电影中的孤儿应该来说是更人性化了, 而他对屠岸贾复仇更多的是对程婴的爱, 而不是对屠岸贾的恨。

三、杂剧和电影背后所体现的思想观念

杂剧和电影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之所以有很大差别主要是因其背后的主导思想不同。中国古代社会提倡“尊儒”, 儒家所宣扬的“仁”“义”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舍生取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看作是一种很崇高的品质, 所以韩厥自刎前说, 他本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怎会做出卖人的苟且之事。公孙杵臼为救婴儿, 甘愿忍受“绷扒拷吊”之刑, “有恩不报怎相逢, 见义不为非为勇”, 他把恩与义看成是一种行为准则, 一种义务。其中最突出的就属程婴了, 他念到往日赵朔对他的恩情, 宁愿让自己的唯一的儿子代替孤儿受死, 而所做的这些他都心甘情愿, 毫无愿言。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在注重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同时, 也更加关注自我个性的发展。人们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生命之间的平等。所以, 程婴在面对自己儿子和孤儿的抉择时会矛盾痛苦, 他只是个很爱儿子的普通的父亲。一个父亲在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摔死时的心情他都会有, 由此, 他才会想到利用孤儿为自己的儿子报仇, 但当他最终发现, 这一选择对孤儿是很残忍的, “该杀的是我”他最后拦在屠岸贾面前说。但是不能不说现代社会就完全抛弃了仁义, 公孙杵臼在电影里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仁义之士。在仁义的基础上,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现更多的是人性。

复仇是这两部作品里都非常重要的情节, 虽然两个程婴所要孤儿复仇的缘由不同, 其复仇的本质是相同的, 都是要在最大程度上伤害复仇的对象。复仇题材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了,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伦理为重的社会, 儒家以孝悌为本的思想对血亲复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 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 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 一间耳。”由此可知, 古代的儒家思想对复仇行为是肯定的, 通过暴力手段或者有过当手段的都不会被称之为不正义。所以, 杂剧中的孤儿通过程婴之口了解到自家的灭门之灾后大呼“兀的不痛杀我也”, 抓到屠岸贾后, 还准备将他钉上木驴, 狠狠地剐上三千刀也不解恨, 也不念屠岸贾二十年对他的恩情。孤儿的复仇行为是对中国传统复仇思想一种很清晰的体现。电影中的程婴到死也没有放弃为儿子报仇的念头, 他最后之所以挡在屠岸贾和孤儿的中间, 是因为他怕孤儿死在屠岸贾的剑下, 另一方面, 他终于明白不该让孤儿来承担他和屠岸贾之间的冤仇。在一个尊重个体生命的人性化社会, 仇恨总是以双方的最大伤害或者毁灭来结束的。

杂剧《赵氏孤儿》是以一个大团圆来结尾, 是个大团圆式的悲剧, 因为中国人向来有种因果报应的观念。而电影《赵氏孤儿》可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种悲和痛从开始伴随到结束。不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和比较这古今两部作品, 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也应当有不同的诠释和解读。

摘要:《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的作品, 是讲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 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2010年陈凯歌导演根据此题材利用现代价值观重新翻拍了一部同名电影。本文将从情节设置、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三方面对从文本走向荧屏的《赵氏孤儿》做简要的比较。

关键词:传统,现代,复仇,人性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团结出版社, 2005:122.

[2]臧晋叔.元曲选[M].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1476, 1490, 1495, 1483, 1485.

关于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3

昨天和老公去看了最近热片《赵氏孤儿》。故事很悲,一开始就悲,看完后心情很难过。故事和历史的赵氏孤儿相比进行了些改编,使情节更加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个电影诠释了一个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品德,那就是承诺。这个故事中的每个人都信守着自己的承诺(包括屠岸贾),程婴对庄姬的承诺,保护了她的孩子,赵朔的妻子庄姬夫人虽然是一介女流,却也兑现了自己对丈夫的承诺,保住了赵氏家族的最后一枚血脉。故事一开始,就让人为这个孩子的生死存亡捏了一把汗,不知道他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发展,看到屠岸把程婴的儿子摔死的那一刻,我落泪了,可怜的孩子,刚出生没多久,竟以这样的方式被结束了生命,他甚至可能都不记得自己母亲长什么样,他甚至都没有怎么好好感受过这个世界,确因为政治斗争成了无辜的牺牲品。他的死虽然拯救了赵氏孤儿、虽然拯救了100多条婴儿的生命,但是,让我还是悲从心底起。看到此刻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仔仔,她是这么的可爱,作为一个妈妈,我也会和程婴的夫人一样,到最后都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还有那个庄姬夫人,为了让程婴顺利的带着她的孩子逃走,不惜牺牲自己。对于一个母亲,刚产下自己的孩子,却又面临不得不母子分离痛苦,这是怎样悲啊,难道她不想和她的孩子亲近么?难道她不想抱抱自己的孩子么?难道她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么?当然,所以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可是,在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候,她无从选择,她只能不顾一切的保护他孩子的性命,母爱是这么的伟大,无私,无法用任何爱替代。

只是觉得电影起调很高,最后收尾的时候有点简单,让人觉得故事没讲完似的。可是心情却无法平静,只是想赶快回家,回家看我的仔仔,回家好好抱她,感受我还能爱她的感觉,感受最平凡最温暖最无法替代的爱。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4

电影《赵氏孤儿》以“赵氏孤儿”故事为蓝本,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悲痛伤悯、含辛茹苦、报仇雪恨的`故事。情节设计上把程婴由赵家门客改为民间医生,其子替死的过程也由意胆忠心改为命运的安排使之不得已而为之,最后又让赵氏孤儿认仇人屠岸贾做了义父,以期达到屠岸贾与赵氏孤儿先建立起父子亲情后,再揭露真相,让屠岸贾在悔恨、激怒、爱恨交织的复杂的情仇中痛不欲生,直至被赵氏孤儿亲手杀死。

可以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张力十足,扣人心魄,这里既把故事的因果交代清楚,情节处理上也极尽合理,让人自然而然接受了程婴以子换子的壮举。在预谋陷害段落,设计得精巧又紧凑,值得观赏。直到电影演到程婴阴差阳错不得已用自己孩子的性命保全住赵氏孤儿后,风格突然一转,开始上演赵氏孤儿漫漫的复仇之路。其实这一切乃程婴的复仇之路。如果按照电影情节的安排,当真相揭晓,这必将是一出及其悲悯的故事,仇人与仇人的后代建立了亲情,但这种亲情不得已需要被彻骨的仇恨所覆盖,这真是悲剧中的悲剧。但是电影最不给力的地方在于悲情在最后终没有给人以完全释放的出口,反而两个人物这时的性格塑造模糊,既不大恶,也不大义,这是电影最失败的地方。如果电影不能在悲剧中让故事得以升华,或许他能尝试着释怀仇恨,电影如果能在庄姬夫人临死前嘱托的话,“不要告诉孩子的身世,不要告诉仇人是谁,就让他过老百姓的生活”和屠岸贾有一次和义子说的话,“你不把敌人当做敌人了,就没有敌人了”多做做文章,或许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电影的结局其实是成就了程婴一个人,他本身出发点并不是原先的为主子报仇雪恨,而是把自己的仇恨强加于赵氏孤儿身上,最终看似是赵氏孤儿报了家仇,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程婴的复仇,而赵氏孤儿却成为了感情的受害者,他不仅要面对一个曾经的义父,还要接受突如其来的家仇,他也许会恨程婴为什么不早告诉他一切,为什么还要认贼为父,他本可以过一个平常老百姓的日子的,或者做一个单纯的复仇者,那样也许会更好。程婴这种几近自虐的复仇方式最后把自己也逼进了死胡同,他只有死去,他的仇恨才能消失,这是他对屠岸贾单方面的仇恨,和赵氏孤儿无关。

赵氏孤儿观后感 篇5

影片的开头气场很大,情结丝丝入扣,毫不拖沓,宫廷政变更是一个视觉上的小高潮,让观众产了较强的代入感(尽管这样的刺杀场景和十月围城一样,按照现实逻辑分析几乎不可能这么惊心动魄)。而大概出场十分钟左右就被秒杀的那个“王”虽然是一个没有多少戏份的配角,但却让我印象深刻,在凯歌的电影里,统治者往往是用荒诞手法塑造的集昏庸阴阳怪气于一身的主角,这和肤浅谄媚的张艺谋的构成鲜明比较,敢用隐晦的艺术形式去控诉极权主义政治,真实而不媚俗,是我最欣赏他的一点。

当然,依然不能否认这部电影里并没有完全褪去陈凯歌式的一些固有弊病,他对电影电影情节和结构的把握上,舞台化的痕迹还是比较浓重,讲故事的技巧和对全局的把握一向是他的弱点,尤其在人性刻画层面上总是缺乏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化的思考逻辑。

范冰冰在生产后看不出产后虚弱的状态,在自绝前也没有明显的内心挣扎的心理轨迹,依照常理起码应当苦情的眸视自我的孩子一眼;黄晓明放过赵氏孤儿的动机仅仅用良心发现来解释也太咸苍白无力,因为从之后的剧情推进中能够看出,这个主角的性格阴冷沉静,几乎不可能如此感情用事;葛优一向不让赵孤上学也未作交代。如果说以上都是些不痛不痒能够忽略的漏洞,那么以王学芹缜密诡诈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完全会在一开始杀掉真正的赵氏孤儿,更不可能有收留葛优作为门客的反常理行为;葛大叔在最终一刻突然放弃盘亘在内心十五年的复仇计划要带赵孤去过平淡的生活也显得突兀,莫名其妙;“三人连环刺”的结局处理太过于儿戏化,打得轻飘飘;葛优在被刺后倒下给了一个近五秒钟的面部特写镜头,一个常看电影的人应当有经验,这是给死人才运用的镜头手法,但没想到最终竟然葛大爷又支撑着残躯跑到大街市上兜了一圈(让我想到了《十面埋伏》里章子怡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直到把观众折磨到死的桥段)。总之电影后半部分情节有些分散,不紧凑,复仇的高潮走的绵软无力。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让我看到了陈凯歌电影中人文诉求的回归(前作《梅兰芳》简直就是一部流水账式的讲述艺术人生,感情人生,爱国人生的文艺版“叶问”),也不像《无极》那样过于晦涩的隐喻和指涉,让不明就里的普通观众如坠云雾,外加糟糕的剧情架构,严重破坏了一根本来很有深度的故事主题。

赵氏孤儿剧情电影观后感 篇6

一、人物形象

忠与奸的较量仍然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两大阵营的人物刻画都做出了符合现代思维的调整。

首先是程婴的形象。在戏剧中,程婴是赵家门客,作为客卿,主家遭难,门客是有义务为主家做出任何牺牲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牺牲的伟大意义,使得忠的形象力量显得相对薄弱而没有震慑力,同时门客的身份不符合现代化的思考。影片将程婴改为一个普通市井郎中,其老来得子,并且是独子,妻子与其都十分珍视,他大可不必为赵家牺牲自己的孩子。程婴此时是权力斗争中的一个局外人,一个布衣百姓,在面对牺牲一个孩子还是一百个孩子,牺牲赵孤还是自己的孩子时,他有自己的挣扎。以自己的孩子换取赵孤,可以说是一个误会造成的结果,没有戏剧中的大义凛然,义薄云天,更多的是人情的拷问,这更符合现代人的认知结构。[1]在救孤过程中,程婴丧妻丧子,其抚养赵孤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着复仇与否的煎熬,其渴望给赵孤一个如普通孩子一样的成长环境,但又放不下身上背负的血海深仇,他不像戏剧中将赵孤当做一个复仇工具,使影片多了关于人性的哲理思考,也使得程婴这个人物鲜活。

其次是屠岸贾的形象,在戏剧中他是反面角色,是“奸”的形象,灭赵氏满门心狠手辣,但在电影中给其做了微妙改动。赵氏权倾朝野,虽无谋反之心,但飞扬跋扈,与屠岸贾是相对势力,赵氏经常凌辱屠岸贾,可以说屠岸贾是在屈辱中反抗,制造了赵氏的灭门。赵氏的飞扬跋扈让观众对屠岸贾有了一丝同情。影片后半段又刻画了屠岸贾的慈父形象,以至于赵孤更喜爱自己的义父。屠岸贾在走上权力制高点之后,更是表现出自古英雄多寂寥的情怀,这样屠岸贾就成了一个有情的枭雄形象。

再次是赵孤的形象刻画,其少年时期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并不知道自己背负的血海深仇,认杀自己满门的仇人为父,且视其为英雄,并且爱其多过自己的生父,在得知自己的身世背景后,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亲情与复仇的抉择让观众为赵孤的命运落泪。

二、主题选择

“复仇”是本剧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带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将赵孤抚养长大后,赵孤借助朝廷中的高层斗争矛盾,亲手杀死仇人屠岸贾,终于报仇雪恨。电影中程婴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实际上,此时的“复仇”已不是简单的偿命,而是“杀心”。他既要保证自己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同时又要让仇人屠岸贾对这个孩子产生感情,这样才能实现让屠岸贾“生不如死”的复仇目标。然而赵孤的英雄崇拜精神,让他喜爱屠岸贾胜过程婴,为了救屠岸贾,更是用逼迫的方式让程婴交出最后一颗救命药丸。影片结尾程婴也死了,幻象中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并跟着妻子渐行渐远,脸上是释然的幸福笑容,代表程婴终于从复仇中解脱出来,内心是祥和平静的。屠岸贾也对赵孤付出真感情,面对最后从赵孤手中刺来的剑,他更多的是寂寞。所以“杀人,杀心”,仇恨中心的三个人都受到了诛心之痛。

三、过度改编

《赵氏孤儿》是一部元代杂剧,故事取自《史记》。然而在电影中,陈凯歌对杂剧中的经典之处,做了删除和弱化处理。程婴主动献子,是杂剧对《史记》的重要改动。而在电影中,程婴献子却变成了一种阴差阳错的无奈,这种处理看似人性化,但取消了这个悲剧的核心。[2]

最大的改动,是略掉了程婴与公孙策划献子拯救全国婴儿的计谋。无论《史记》还是杂剧中,这个桥段都特别感人,“争死”与“死易立孤难”的故事,成为古人传颂的典故。也因为这个计谋,使程婴背负了出卖公孙的骂名,不得不被屠岸贾收为门下,忍辱偷生20年,孤儿也因此成为仇人的义子。可以说,这是引出下半部故事的一个重要动力。去掉了这个环节,程婴主动投靠屠岸贾就变得让人无法理解。

四、结语

电影《赵氏孤儿》对戏剧原著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一方面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又淡化了我国传统悲剧的美学内核。因此,如何在进行现代化解读时保留原著的精神内核是每一个电影人应该注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向雨.还原历史还是阐释现实——谈电影《赵氏孤儿》的改编[J].济宁学院学报,2012,(10):24-28.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 篇7

我决没有自虐倾向,圆满的结局是人人都期盼的。但是我相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本身应具有生命力,人物及情节不应该一味由作者掌控,而应该按照应有的方向发展。好的作者,要做的便是顺势而为之,把应有的结局还给作品和观众(读者)。何况《赵氏孤儿》的取材,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

当然,这一点瑕疵并没有削弱京剧“赵氏孤儿”的艺术魅力。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戏,一股英雄气笼罩着全剧。为了救赵氏孤儿——赵武,人们纷纷牺牲了自己。因为赵武在此处已不单单是一个孩子,他是个象征。赵武还在,被陷害被灭门的赵家就没有绝后,就还有个希望。有一天为赵家报仇平反,战胜邪恶力量。是的,战胜邪恶力量是剧中人物敢于牺牲自己所为的真实目的。所以,同样是为救人牺牲所有人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相比之下,“赵氏孤儿”更有一种神圣,更高于现实,更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程婴是这出戏最重要的人物。对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其成功之处并不仅仅是他的胆识、智慧和牺牲精神,更有其多年来被人误会的忍辱负重。扶孤与舍命,何难何易?公孙忤臼等人为了赵武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程婴却欲死不能,要承受着误会,要亲近佞臣,以图将赵武抚养成人。 可以想见,面对公主等人的责骂和不理解时,有多少次真相险些脱口而出,但是他不能说,他要对得起赵家,更要对得起公孙忤臼等英灵。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点上,这出戏应该再多一点描写刻画,使得程婴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一个历史事件被搬上舞台,势必会有一些出入。在戏中,程婴假装投靠奸臣屠岸贾,并让赵武认其为义父,从小在屠岸贾身边长大。这样的变动本身没有什么很大的问题,但是这样长大的赵武,是不是可以在知道真相后,毅然决然杀了屠岸贾?我不禁想到了《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我们很希望将黑与白,善与恶分得彻彻底底,于是不惜对人物逆人性而动。既然“窦娥冤”中的窦娥可以不用死,那么“赵氏孤儿”也不妨再多进行几次改变。狐狸说得对,京剧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与时俱进。

赵氏孤儿-读后感 篇8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大忠臣叫赵盾,有权有势;另外有一个奸臣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当时晋景公听信了屠岸贾的话要将赵家满门抄斩侍卫拼死保护赵盾,但最终没能逃脱厄运还是被满门抄斩了,只剩赵盾的儿子赵武一人活了下来,屠岸贾也知道赵武活了下来,便开始全程搜捕。

赵盾生前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公孙杵臼,另一个叫程婴,屠岸贾知道一定是他们俩中的一个。而那两人商量了一个对策,一个人去告发另一个人,并把程婴的儿子掉包。最后抽签决定让程婴去告发公孙杵臼。正如他们所料,屠岸贾杀掉了公孙杵臼,并当场摔死了假赵武。

后来程婴一天一天把赵武抚养成人,并告诉了过去发生的事情。最后,赵武起兵杀死了屠岸贾,大仇得报,但程婴去了赵盾的墓前自杀了。

赵氏孤儿 _影评 篇9

《赵氏孤儿》也许没有完全符合史实,但它是件成功的艺术品。看过之后,眼前浮现的,心中感触的,不是那个乱世的仇和很,而是浓浓的人间亲情。这里面有程婴对自己亲生儿子的爱,对赵氏孤儿的爱,屠岸贾对继子的爱。还有庄姬对孩子的爱,“长大后不要让孩子知道他父母是谁,过平民百姓的日子”足以证明她用自己的死来挽救这个孩子,不是为了让他给赵家报仇,而是为了让他好好的活着。

同时,这个片子也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贯穿始终,给人的心灵以冲击。其实,人天性都是自保的,谁都首先要考虑自己,“愚忠”的行为也许在那个年代解释的通,但用我们现代人价值观绝对解释不通。观众也一定不喜欢。所以影片的很多人物行为处处在体现人的自保天性,韩厥开始说“我不杀这个孩子,别人就得杀我”,程婴最初想先救自己孩子出城,韩厥以为赵氏孤儿死了,指责程婴的背叛同时后悔自己牺牲的不值。屠岸贾对于程婴的判断,也是基于人都自保的这一出发点:“若是程婴自己的孩子,你不会把它交到我的手上....”——但是,人性又是可以被点燃的。也许最初只是一点点火光,到后来它可以变成一团熊熊的烈火,用它明亮的光辉给所有犹豫不决的人指出一个方向。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就是被这一方向指引,发展完了整个剧情。如果说最初庄姬舍掉自己性命名救孩子是因为母爱的天性的话,那么后来其他义士为了挽救赵家孤儿自己所做出的种种,绝不是源于天性或愚忠,他们是被点燃,被激发的。程婴,韩厥是被庄姬感动,程婴最后一刻都没有说屠岸贾手里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被公孙先生感动,韩厥对程婴的一拜,是被程婴感动…

剧中不存在导演的刻意编排,从始到终,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不牵强。我觉得这正是此部片子的难得之处,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缺乏感动,因为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理性。感人的东西往往不可信,可信的东西又往往不感人,可是人们内心又需要感动,这样这个世界才生动,心灵才不苍白。央视年年都要评“感动中国”足以证明。

赵氏孤儿影评 篇10

陈凯歌导演的片子人人都抱以希冀,不知是观众施加的压力太大还是导演的水平下降了,这部《赵氏孤儿》相比陈导之前的《梅兰芳》、《霸王别姬》,甚至是《无极》都不尽人意。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程婴在历史上是一个忠义之士,为救赵氏孤儿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然后忍辱负重养育赵孤,最后为主报仇,完成使命。在电影中,导演却颠覆了历史,堂堂一个赵家门客却成了一个市井郎中。不仅如此,程婴临危受命,在电影中却演变成阴差阳错的受命,一个事不相关的郎中不经意间卷入了朝廷之争,不得已接下这个托孤使命。失去了赵家与程婴之间的君臣联系,使得后面的复仇活动都违背了历史,变成了一个失去妻儿的男人养育孤儿来复仇只是为了一己之仇,这是其一。其二,黄晓明所扮演的韩阙在我看来是个多余的人物。首先,不论韩阙出没出现,程婴都可以带着赵孤离开赵府。如果韩阙没闯入庄姬房间,程婴也可以带着婴儿从密道中逃离。第二,导演虽安排韩阙与程婴密谋复仇的画面,但程婴却并没有听取韩阙的意见,仍是照着自己的意愿前行,谋与不谋都没关系。第三,弩是一种经改装后的弓箭类器物,射出的弩箭比普通弓箭的劲力要强得多,再加上弩上的特定装置,不许多大力气就可发射,所以去刺杀屠岸贾一事也完全可以有程婴自己完成。其三,是其他演员的表演脱离了角

色的本身情感。如程勃知道自己身世了脸上却没有一丝悲伤或者愤怒,即使和屠岸贾决斗时说话的语气都平淡无奇;庄姬身为他人儿媳和妻子,在听闻公公和丈夫被人杀害的消息后除了一点震惊外无半点伤心难过;百余名婴儿的父母在听到屠岸贾说若没有找到赵孤就要杀了全部婴儿时,没有一个人有表现出将失去爱子应有的情绪,像大哭大闹,呼天抢地啊,然后寅时已到,屠岸贾说“我们盼着的那个人没有来”,此时婴儿的性命危在旦夕,人群中的父母却一点也不慌乱,静静地如木头般站在那,最后屠岸贾宣布“你们的孩子都得救了”,台下的父母也没有露出劫后余生的欢喜,一句话,那些父母纯粹是摆设。

然后是影片内容上。现在,篡改历史,扭曲事实已是导演们常做的事。拍摄电影是为了什么?当然是获取收视利润了。时代不同了,拍出来的东西的符合各个时代人的口味。忠君爱主,大义凛然,无怨无悔,牺牲自我,这些观众看得多了,也见得乏了,那么就从别处落手吧,只要在结尾拐个弯能自圆其说就行了。于是一个关于忠义的故事就变改成了从复仇的故事。还有,影片前半部分表现内容还好,主要展示奸臣灭赵家的始末,然而到了后面,腥风血雨陡然一转成了温馨家居,一个复仇的过程却是三个大男人在讨论着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最后,在结尾里,程婴横在屠岸贾和程勃中间,对屠岸贾说“你该杀的是我”,这时,问题出现了,程婴的意思是他骗了屠岸贾所以他该死,还是说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与程勃无关,应该他死?到底是谁要报仇啊?报仇者反而向仇人低头,仇人还理直气壮的有理杀人,这不乱套了吗?。

最后是气势上。《赵氏孤儿》整体上看下来,是前盛后衰。前半部分就是程赢入幕屠岸贾门下之前,尤其以国君为赵朔设庆功宴那一出戏最为精彩。赵盾进酒,屠岸贾献犬,朝堂上硝烟暗起;赵朔得子嘲讽屠岸贾,国君喝酒被蛰而亡,暗地杀机一触即发;左右伏兵森然出鞘,赵盾失措全军覆没,郎中程婴无意受命,此为赵氏托孤始末。相比这一场宫廷喋血事件,后半部分的剧情发展则为平淡如水,就连影片中的唯一一场战争都只是在小树林里拼杀,丝毫显现不出战争的的气势宏大和残酷凄凉,反而给人一种围场狩猎游戏之感。最后的程勃和屠岸贾对决,由于程婴的插入,使得斗争戛然而止,人们心里不由一愣:嗄,这就完啦?!没有想象中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场面,也没有手刃仇人后的快感,也没有交代双方死后的“身后事”——韩阙怎么样了?屠岸贾死了,他府里没点动静?程勃今

读赵氏孤儿有感 篇11

诚信、忠诚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是全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心诚万里无阻,无信寸步难行!”是程婴和杵臼不昔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他们曾答应过赵奢的话,多么令人感动。同时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反思,自己曾爽快答应过别人的事,却空口无实,从来没有实现,一味的借口使我惭愧不己呀!

我对文中的程婴和杵臼十分佩服,是他们使我反思过去,是他们用生命见证了历史的传奇。后来的赵氏孤儿为父报仇,一洗冤屈,为地下的父母出了一口气。那我们呢?我们能做到这样无私、这样守信吗?这样的事实难道还不能提醒大家吗?难道他们这种一诺千金、在灾难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出卖朋友的精神,还不能呼吁我们诚信乃人之本吗?用韩非子那句话说:“巧诈不如拙诚!”

《赵氏孤儿》策划方案(精选) 篇12

一、影片基本情况:

片名:《赵氏孤儿》

英文片名:《Sacrifice》

出品方:星美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电广传媒集团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21世纪盛凯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导演、编剧:陈凯歌

制片人:陈红 覃宏 任仲伦 龙秋云

主演:葛优王学圻范冰冰黄晓明海清

发行:星美传媒

华夏发行

上海东方

类型:历史/动作/剧情

上映日期:12.4片长: 130分钟

拷贝:胶片、数字

色别:彩色

一、目标人群定位:

1、《赵氏孤儿》根据中国古典悲剧改编,影片悲悯的情怀和深厚的底蕴,相信会吸引很多中青年精英阶层的观众,作为实力雄厚的主力消费群体,这一部分观众会成为影片良好票房的基础保障。

2、虽然老年人不是通常的主力观影群体,但是《赵氏孤儿》这一经典戏曲故事相信也能吸引很多老年观众。

3、影片中黄晓明、范冰冰等偶像型青年演员都有很好的表现,并且有突破以往形象的演出,相信对青年观众也会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影片卖点分析:

1.时间档:影片于12月4日上映,是十二月份贺岁档的第一炮,由于《赵氏孤儿》声势浩大来势汹汹,同档期只有喜剧《大笑江湖》一部影片,而两片无论从制作目标观众、类型、风格都相去甚远,因此本片可以说是独当一面。

2.影片阵容: 导演陈凯歌,是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赵氏孤儿》是陈凯歌继《梅兰芳》之后的又一部力作,陈凯歌的作品公认的极富哲理性和文化性,而这次在创作《赵氏孤儿》的过程中,陈凯歌有意的选择了一个比较平时亲民的价值观和表现角度,并且还原了最本真的人性。改编自中外驰名的古典戏曲故事《赵氏孤儿》,开拍之初经历了换角**、意外塔台事故等诸多事件,也饱受关注。另外,影片集合了当今华语影坛最具实力的演员阵容,主演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等人,都有各自覆盖到的影迷群体。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葛优和陈凯歌的二度携手,之前两人合作的影片是陈凯歌的巅峰代表作《霸王别姬》,葛优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一员福将。希望此次的《赵氏孤儿》能继续《霸王别姬》的辉煌!

3.影片类型: 历史/动作/剧情

4.影片剧情: 《赵氏孤儿》取材自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故事,而此次陈凯歌的改编,将戏曲中被过分美化了的人物还原以人性的真实。经过导演的改编,虽然复仇的主线依然贯穿始终,然而通过影片,亦表现了人性美丽的真实,讲出了悲惨命运下人性善良的一面所爆发出的力量。主人公程婴背负着丧子丧妻之痛,凭着良心将忠良之后视如己出哺育成人的故事,相信一定会在当下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抚慰。导演也表示,这部电影拍出来,就是希望观众看过之后,能看到人性真善美的一面,从而“活的更踏实”。

5.影片背景: 影片的背景为春秋时代,虽然是一部剧情片,但影片流畅的叙事中穿插着许多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也不失为影片的一大看点!

三、影院销售推广建议:

1.销售:刚才提到,影片可能会吸引老年观众观影,建议针对这一人群排映优惠早场,另外,亦可针对文艺青年类人群,联系大学学生会组织包场。

2.推广活动:

(a)与社区票友组织联合,在影院表演《赵氏孤儿》片段,一方面弘扬国粹,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中老年观众观影。

(b)片中程婴含辛茹苦将程勃抚养成人,虽然不是亲生父子,但这份亲子之情令人动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爱往往因为其深沉的特质而被忽略,可为观众提供展示平台,通过征文、网站留言、大堂留言板、LED滚动字幕等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情感。

四、宣传语

1、最狠的复仇不是杀人,而是杀心!

2、为爱复仇

五、剧情简介:

赵氏家族已经显赫了好几代,父亲赵盾是宰相,儿子赵朔是将军,儿子媳妇是王的姐姐庄姬。这样一个家族却被仇人屠岸贾一天之内斩尽杀绝,三百余人无一幸免。在丈夫遇难的时候,庄姬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孩子。帮助接生的民间医生程婴带走了庄姬的儿子,庄姬却死了。

屠岸贾一定要斩草除根。他下令将全城的婴儿收为人质,找不到赵氏孤儿就处死这些孩子。

程婴的妻子在丈夫外出时,把赵氏孤儿交给了来搜查的士兵,留下了自己的孩子。为救赵氏孤儿,程婴只能承认这个孩子是他自己的儿子。

屠岸贾终于找到了隐藏的程妻,程婴自己的儿子却被当作赵氏孤儿杀死了。程婴将真正的赵氏孤儿带进了屠岸贾府中,作了仇人的门客。他发誓要让赵氏孤儿长大以后,要“把这个孩子带到屠岸贾面前,让屠岸贾知道他是谁,我是谁”,之后再为妻儿报仇。为了这个誓言,他在敌人身边生活了十五年,直到屠岸贾发现了这一切„

六、主创简介

导演:陈凯歌

美籍华裔著名电影导演,原名陈皑鸽,祖籍福建长乐,1952年8月12日生于北京。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在第47届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其父是著名导演陈怀皑。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初中毕业后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农垦局当工人。1970年,陈凯歌参军1974年复员转业1976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84年,他执导的《黄土地》,以其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为中国第五代导演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主要作品:《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无极》、《梅兰芳》等。制片人:陈红

1968年生于江西省的信江之滨,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自幼受好良好的家庭教育,她从小就显示出了艺术天才,从小学开始她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高中时担任了校学生会的文艺部长。1986年陈红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初出道时是琼瑶剧中的华美女主角,之后与导演陈凯歌结缘联姻,《无极》之后,陈红从幕前转型到幕后做制片人,成为导演陈凯歌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主要作品:《梅兰芳》、《和你在一起》、《大明宫词》、《风尘舞蝶》、《吕布与貂蝉》、《傣女之恋》、《红楼梦四部》、《你好,太平洋》、《雾宅》、《梅花三弄》

主演:葛优

父亲是著名演员葛存壮。后在昌平农村劳动,1979年入全国总文工团话剧团从事舞台剧表演。1985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盛夏和她的未婚夫》。而真正使葛优走上演艺之路的,是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的影片《顽主》,他的外型与表演都恰合了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银幕形象显得轻松、到位,获当年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从此,葛优星运亨通。1993年主演张艺谋《活着》获戛纳影帝,接着和冯小刚五度合作,成为中国贺岁电影支柱、当之无愧的百姓影帝。

主要作品:《霸王别姬》、《活着》、《天生胆小》、《秦颂》、《半生缘》、《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蝴蝶的微笑》、《大腕》、《手机》、《卡拉是条狗》、《天下无贼》、《窒息》、《夜宴》、《非诚勿扰》

主演:王学圻

1946年出生在北京。自幼热爱唱歌、跳舞及体育运动。他的少年时代在轰轰烈烈的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氛围下度过。14岁来到长春7311部队当兵,返城后当过工人。

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王苹的一部《我们都是八路军》把他带上艺术之路。王学圻后考入空政话剧团。在舞台话剧表演中,王学圻模仿力强,悟性高,又肯吃苦,话剧《九·一三》中80岁的捡破烂儿的老头使他从配角中脱颖而出,之后主演了话剧《远云和近云》、《凯旋在子夜》、《十五的月亮》等。

王学圻80年代初涉足影坛,先后与陈凯歌、张艺谋、何群等第五代电影人合作拍摄影片《黄土地》、《大阅兵》,电视剧《强行起飞》,在这些片中他均出色地担任了主演,王学圻的表演风格质朴沉稳,他塑造了一批成熟、正直、含蓄的男人形象,他的身影成为影片《远离战争的年代》、《让世界充满爱》、《凤凰琴》、《带轱辘的摇篮》及《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中不可缺少的亮点。最近在电视剧《军人机密》中,又让他火了一把。2008年底上映的电影《梅兰芳》中,王学圻饰演梅兰芳早年对手十三燕,其精湛的演技成为整个电影的亮点。

主要作品:《黄土地》、《离开雷锋的日子》、《凤凰琴》、《天地英雄》、《梅兰芳》

主演:范冰冰

1981年9月16日出生于山东青岛,不久后随父母定居烟台(冰爸是青岛人,冰妈是烟台人),1996年考入上海谢晋恒通艺术学校,在校期间与刘雪华合作拍摄了电视剧《女强人》,出演男主角邵兵的未婚妻一角,被刘雪华相中,推荐给琼瑶(1938—),1997年参演琼瑶剧《还珠格格》,没有第三部,并与琼瑶的经纪公司签约。

2000年与王京花签约,成为旗下艺人,2000年底华谊成立经纪公司,王京

花任总经理,范冰冰随王京花签入华谊经纪公司。

2007 年成立“范冰冰工作室”

2009年2月9日中国女演员范冰冰与两度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一同登上了《iLOOK世界都市》杂志2月刊的封面,东方美艳、西方智慧,如此奇妙的组合将该期的主题“世界是平的”表达的非常透彻,范冰冰也因而成为内地第一位与好莱坞殿堂级的导演“亲密接触”的女演员。

上一篇:房地产项目业主的设计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圣诞节贺卡送情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