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共1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1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及沛公①至高阳传舍②,使人召郦生③。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④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⑤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节选)

注释:①【沛公】即汉高祖刘邦。②【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③【郦生】郦食其,人名,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④【倨】通“踞”,叉开双腿坐着。⑤【倨】傲慢。

7.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美:认为美丽 B. 故诸侯相率而攻秦 故:所以

C.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 道:道义 D. 于是沛公辍洗 辍:停止

8.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于:对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之:的

C.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 方:正在 D: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且:并且

9.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臣之妻私臣——我的妻子比我自私。

B.今齐地方千里——现在齐国这个地方很广阔。

C.夫天下同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都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D.延郦生上坐,谢之——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谢谢他。

10.【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郦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劝谏。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邹忌和郦生是怎样劝谏的。(4分)

答:

7. A 8. D 9. C (每题2分)

10. 邹忌委婉劝谏齐威王。他从妻、妾、客赞美自己比徐公美这件生活小事说起,以此类比国家大事,启发齐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委婉劝说齐威王要广开言路,纳谏除弊。(2分)

郦生直言不讳劝说沛公。他义正词严,直言劝说沛公做大事者,不应该用傲慢不礼的`态度接见长者。使沛公立刻明白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并真诚地向长者道歉。 (2分)

课外文言文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2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训练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既克,公问其故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两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色各是什么?

4.曹刿和邹忌性格有何相同点?鲁庄公和齐威王又有何共同点。

【参考答案】

1.(1)已经 (2)于之(在那里) (3)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4)間或、偶尔。

2.(1)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2)命令刚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口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

3.甲: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乙:以设喻说理,颇有说服力。

4.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责任感,善于进谏,有很强的劝说服人的说话技巧,善辩。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知人善用,开明公正。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篇3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 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今齐地方千里: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时时而间进: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小题3】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用这个成语造句。( 2分)

【小题4】“王”下令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2分)

【小题5】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2分)

答案

【小题1】的确、实在;土地方圆;当面;偶尔。 ( 4分)

【小题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分)

【小题3】门庭若市;造句略。 ( 2分)

【小题4】颁布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命令,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2分)

【小题5】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诚在这里是的确、实在的意思。诚还有表示假设的用法,译为“如果”“假如”,如《陈涉世家》中的“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燕”。注意“地方”是两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的意思。面是当面,时时是偶尔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注意谤议的翻译,批评议论,市朝是公共场所,闻是使……听到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小题3】试题分析:出自这段选文的成语是门庭若市。要造句必须先弄清这个成语的意思。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考点:本题考查成语解释及运用。

点评: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做题时既要知道成语的原意,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小题4】试题分析:从原文“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得到第一问的答案。齐王下达这个命令的目的是让人们敢于说真话,科学地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点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小题5】试题分析:先指出那句俗语有没有错,再分析没有错的原因。主要从劝诫别人要注意对象、注意方法技巧、说话的语气的角度去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探究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4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及: )[

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 )(如: )

⑶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地: )(方: )

⑷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刺: )

2、解释下面各组词语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⑴孰:吾与徐公孰美( )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⑵朝:朝服衣冠,窥镜( )

于是人朝见威王( )

⑶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为下面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A、偷看 B.看 C、观察 D.侵扰

⑵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

A、没有什么 B.没有谁 C、不要 D、日落之时

⑶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A、遮掩 B.掩护 C、隐藏 D、(受)蒙蔽

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A.听见 B.听说 C、懂得 D、声誉

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于”。

⑴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⑵皆以美于徐公( )

⑶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5、翻译下列文言句。

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⑵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佛山试题)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 )

A、世界杯快要开赛了,各地的球迷滔滔不绝地赶往德国。

B、他热情大方,豁然开朗,很让大家喜欢。

C、“六—”的`儿童公园,张灯结彩,五光十色,真是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色。

D、为了办好文学社,我校学生会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师生们的意见。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0荆门试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二、同步解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臣之妾畏臣:

⑵闻寡人之耳者:

9.解释下列句子。

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⑵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0.怎么理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句话的含义?

1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2.读了这段文字,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1、⑴比得上⑵的确,实在;比⑶土地;方圆⑷当面;指责

2、⑴谁;仔细⑵早晨;朝廷⑶俊美;认为……美

3、⑴B⑵B⑶D⑷A

4、⑴对⑵比⑶向⑷在

5、⑴我与城北的徐公谁美?⑵照着镜子审视自己,再次更觉得远远比不上。⑶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啊。

6、D

7、A

8.⑴畏惧⑵使……闻

9.⑴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⑵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了。

10.只要内政修明,不须用兵,就能战胜别的国家。

11.邹忌以切身感受设喻讽谏齐王,齐王虚心纳谏及产生的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5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三年①春,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 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②;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③不如桓灵也。帝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注释: ①三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 ②官库:公家的库房。 ③殆:几乎。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1)期年之后: (2)皆朝于齐:

(3)喟然: (4)固为胜之: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可方汉之何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作为臣子要向君王进谏。

B.甲、乙两个选段中进谏的语言都很生动感人,打动了君王的心。

C.邹忌与刘毅在进谏时都是讲究策略、方式,从自身作比,用类比的方法,从侧面相劝谏。

D.甲段中的威王是个明君,乙段中的司马炎是个昏君。

参考答案:

20、(1)满 (2)朝见 (3)感概地 (4)本来

21、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22、(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 篇6

首先,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邹忌三问,妻、妾、客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且事事有三,呈现出一种结构上的整齐美。叙事如江水东流,十分畅达,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美,而且使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

其次,这篇文章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等人物语言上,在人物语言的错综变化中,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人物语言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做到了既有变化,又有轨迹可循,恰到好处,确实收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而这种对语言斟酌推敲的学习,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复次,本文的情趣美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文章篇幅不长,却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本来比美与纳谏是毫无关联的两件事,作者却通过设喻的方法把它们很自然地联系起来,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主要人物邹忌的刻画上,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于是入朝见威王”。人物行动描写连贯自然,一点也不牵强。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不但容量大,而且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曲折引人,全文充满了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折服其写作上的艺术技巧。

再次,这篇文章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然,邹忌和齐威王是作者理想化了的。文章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鸣”到“一鸣惊人”,奠定了齐国七雄之一的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史可考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窥镜自视,以及妻、妾、客的献媚,这些细节极有可能是虚构的。因而课文中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完全是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是理想化了的完美人物。

最后,文章通篇闪烁着哲理的光辉。本文的主题思想可以理解为比美的“自知之明”和纳谏的“战胜于朝廷”。齐威王的善于纳谏源自邹忌的善于讽谏。邹忌用家庭生活小事打比方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用的是设喻论证和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总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内容剪裁巧妙,详略适宜,结构对称整齐,思想富于哲理,确实是一篇美文。这种精巧别致而又朴实的文风,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和答案 篇7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差?”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干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干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干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8

春秋战国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

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窥镜:照镜子。

孰:谁,哪一个。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寝:躺,卧。

美我者:以我为美。

私:偏爱,动词。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纵横。

宫妇:宫中的姬妾。

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音节助词,不译。

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受:给予,付予。

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见《郑堂札记》卷四)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

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

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

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

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有:通“又”。

2、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

3、受:通“授”,给予、付予。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2、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6、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7、王之蔽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

窥镜而自视(古:照,看。今:偷看)

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于市朝 (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今:诽谤。讥,古:谏;今:讽刺)

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今:自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国君身边的近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莫,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

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

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

3、省略句

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一字多义

a、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问之(代词,他)

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臣之妻私臣(的)

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数月之后(不译)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b、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c、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d、于

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e、美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 篇9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yin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1)yìzhāoguānkuījcháojiàn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讽:委婉劝说。

⑧谤讥:公开指责。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板书:私畏求

妻妾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家事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

三赏

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②谓……曰:③利:

④力田:⑤泽: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谓……曰:对……说。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泽:恩泽。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0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来自网!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习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习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邹忌讽齐王纳谏成语 篇11

皆朝于齐(cháo ) 形貌i丽 (yì ) 朝服衣冠(zhāo guān ) 孰视之( shú )

窥镜自视( kuī) 谤讥于市朝(bàng cháo) 期年之后(jī ) 邹忌(zōu )间(jiàn)进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3分)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 形貌i丽 (光艳美丽 )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 齐王纳谏 (采纳接受 )

朝服衣冠 ( 早晨 )( 穿戴 ) 孰视之 ( 同熟仔细 )

何能及君 ( 比得上 ) 私我 ( 偏爱,动词 )

客之美我者( 以… 为美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

期年之后 ( 一周年一整月 ) 闻寡人之耳者 ( 使… 听到 )

王之蔽甚矣( 受 蒙蔽 ) 皆朝于齐(朝见 )

旦日 (第二天 ) 与徐公孰美(谁 )

窥镜 ( 照 ) 时时而间进 (不时,有时候 )( 间或偶而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 指责别人的过错 )(讽刺 )

三、通假字

1、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四、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形容词作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

(3)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2、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劝谏) 今义:( ,讥讽)

(5)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寝: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地方

(7)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委婉劝说) 今义讽刺

3 、“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 A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C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B ) ④暮寝而思之(B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E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C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F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D )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的人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的原因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人的 )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的话、的事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的原因 ) ⑤陈涉者,阳城人也( 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 )

⑦今者项庄舞剑( 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 )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的禾苗)

5. 掌握一词多义

上① 受上赏( 上等 ) 下① 乃下令( 下达 )

② 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 呈上 ) ② 受下赏( 下等 )

若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如 ) 朝① 朝服衣冠( 早晨 )④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② 门庭若市(好像) ② 能谤讥于市朝( 公共场合 )③ 皆朝于齐(朝见 )

之① 齐国之美丽者也 ( 的 ) 于 ① 欲有求于我也(对 )

② 孰视之 (他,代指徐公 ) ② 皆以美于徐公( 比 )

③ 暮寝而思之( 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 )③ 能谤讥于市朝(在 )

④ 吾妻之美我者 (用于主谓之间 ) ④ 皆朝于齐(到 )

孰① 孰视之(同“熟”,仔细 ) 私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

②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 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私下 )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方 ①今齐地方千里(方圆,纵横)

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 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才,刚)

善:①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 间①奉命于危险之间(中间)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④王曰:“善。”(好,高明) ④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五、古文默写

①、文中写邹忌对妻认为他美的看法的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文中写邹忌对“妾之美我”看法的语句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③、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语句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④、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

虽欲言,无可进者

⑤、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六、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是西汉末年 刘向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 的策略和言论。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七、朗读节奏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八、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2分)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8.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3分)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更漂亮

九、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3分)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

十、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3分)

*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2分)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3分)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6、“门庭若市”是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请写出其反义词

*门可罗雀

7、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十一、中考直通车.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 湖南省娄底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

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2分,蔽:受蒙蔽的意思)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B(2分,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D(2分,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2分)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1分)。

.(二)(20襄樊市)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2-16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 穿戴 )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偏爱)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切身经历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齐王纳谏 及其结果。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三)(黄石市)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请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1分)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查《古汉语词典》,“树”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 shù ”,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 ②作名词 ,规律,气数。三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1分)

读音: 词义:

3.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 (2分)

A、(1)时时而间进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吾欲之南海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5.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不杀烛邹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2分) (四)(2008盐城市)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1-14题。(15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偏爱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实在、确实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担任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离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5分)

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五)(2008浙江省丽水市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郑龙谏勿伤百姓

赵简子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

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选自《金楼子》)

【注】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②野人:农夫。 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5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身高)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3)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 (4)赵简子出畋(打猎 )

(5)故缘木愈高者愈惧(攀援、爬(树)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人爵愈贵者愈危。

人的爵位(地位)越高就越危险。

(4)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i丽。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

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4分)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4.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邹忌用的是曲谏――委婉规劝;郑龙用的是直谏――尖锐批评。

5.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

上一篇: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全文下一篇:有一种美丽叫坚持作文6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