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四大名著心得作文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四大名著心得作文(通用12篇)

阅读四大名著心得作文 篇1

以前电视上经常放《三国演义》,我心里就有个想法,想看看原著是怎么写的。终于放假了,可以有机会实现我的想法了。妈妈带我去书店给我买了一套《三国演义》的书,回到家我就兴致勃勃的看了起来。由于是半白话写出来的文章,所以我的阅读的时候有许多都不是太明白,还好有爸爸在一旁指导讲解给我听,花了好长时间我才看完一本,爸爸说以后有时间再仔细揣摩。

通过阅读,这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著作想我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本书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应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于转化。书中刻画了进两百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物。历史跨度大,人物众多,要把这些都写得有声有色,前后关联,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见作者的文学功底是相当深厚的。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仁的重要性;这本书,使我感到了那个战国时期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本书,使我终生受益,一直勉励着我,鼓舞着我做一个重情义,讲义气的人。这本书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让我们翻开这本传世之作,让我们在一次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别样人生。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比较欣赏刘备这个人。他文武双全,凭借着自己的仁义和虚心,将不少名将都招入自己的势力中。著名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都收入他的膝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阅读四大名著心得作文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名著阅读,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种书面表达, 是一种思想和信息的输出, 只有输入足够多的信息才能有东西可表达。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名著阅读应给予充分重视,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同时, 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学习写作的基本技法, 写出情理兼备的作文。

一、小说阅读引导学生记叙类文章写作

记叙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写作文体, 很多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写人不生动, 叙事不具体, 故事没有波澜, 读起来没有兴趣或者深入阅读下去的欲望。阅读完作文以后, 没有多少情感的触动, 也不能够从中得到一般或者突出的生活感受或者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 尤其是一些小说, 让学生能够学会借鉴方法和技巧, 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 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并能够得到一定的情感陶冶和思想启迪。

例如, 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 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感知作品“永不言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主题, 然后, 从写作的角度, 让学生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 以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 将人物形象在具体描写中塑造出来, 让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感知生动鲜活而又饱满的人物。在以后的写人类记叙文中, 从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方面写人, 这样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 就会具体起来, 就会丰满起来。又如, 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其中很多的小说不仅人物鲜活, 而且故事情节设置也值得借鉴。比如, 阅读其中的小说《祝福》, 鲁迅先生在情节安排上先让祥林嫂在热闹、祈福的祝福节日中死去了, 然后再从祥林嫂初次到鲁镇、离开鲁镇、再次回到鲁镇、再次离开鲁镇来安排故事情节。这种倒叙的手法, 是小说设置的一个悬念, 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 通过倒叙的手法, 让叙事类作文更吸引人, 引发人的思考。

二、现代散文阅读帮助学生学习散文写作

小说和散文占据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 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支奇葩, 以其叙事、写景、抒情更为具体细腻, 更能够表现人的心境, 为人所喜爱。高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大家的散文集, 感知文人细腻的心理, 从中更好地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高中散文名著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文、阅情、阅人生的基础上, 借鉴一些散文的写作方法, 以此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也能写出文笔隽永、情理兼备的散文。学习写景散文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 学习叙事散文中生活事件的选取、叙事和心理情感的表现, 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中, 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和感悟, 以此写出优秀的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 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他的散文集列入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名著阅读书目。比如, 《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在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 表达自己的感受, 运用比喻修辞描摹景物, 描绘画面, 把人带进一定的情境中去, 以此更好地感受景物, 理解心情。郁达夫在我国现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的散文也是值得学生阅读的名篇, 让学生在阅读他的散文时学会写作, 又如, 《故都的秋》是最为代表性的作品, 让学生感知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学会散文的写作, 如何将写景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能够在文中更好地应用, 以景物表现表现其特质, 以直接抒情表达情感。这篇散文开头两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达对古都的秋的强烈向往之情, 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 进一步突出北国之秋的特别的清、静、悲凉;结尾一段又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秋的喜爱和留恋, 构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学生在写作散文时完全可以依照这种模式, 来开头和结尾, 表达情感;中间部分借鉴《古都的秋》或者《荷塘月色》, 景物描写和画面描绘, 很好的写景抒情类散文。

三、于名著阅读中历练议论文论说能力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 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生动准确而又鲜明突出地摆出自己的观点, 安排合理的作文结构, 如何写得有理有据, 让人认可, 叫人信服, 成为教学的重要突破点。很多学生写作没有素材, 说理不够透彻, 选材较为浅薄。在名著阅读中让学生积累素材, 学会建构文章, 做到说理充分有力,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 阅读古代论说散文, 学习名家立说树言。比如, 苏洵位列唐宋八大家, 他的散文不少都是表达个人观点, 说理充分有力, 代表性散文《六国论》, 阅读时, 苏洵开头开门见山提出的自己鲜明的观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这种一破一立的方式值得学生借鉴, 在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中, 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中间论证通过比喻论证、引证、对比论证, 生动形象而又充分有力。阅读荀子的《劝学》, 让学生借鉴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分析为何要学, 论述如何去学。学生写作议论文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 并借鉴比喻说理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素材, 更好地充实自己的文章。

总之, 著名思想家朱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句告诉世人如何才能够让心如此澄清, 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活水。也在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有更新思想, 才能不至于落后腐朽, 唯有多读书。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将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丰富学生情感、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借鉴方法和技巧, 全面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宗斌.高中作文教学模式浅析[J].吉林教育, 2014 (16)

阅读四大名著心得作文 篇3

一、链接文本,拒绝内外剥离

功利化的阅读,功利化的教学,让四大名著阅读教学失去了本色,一些形式化的东西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注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烦。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读词句,自主探究,而非猎奇或者消遣。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文本出发,拒绝课内和课外的剥离,真正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在《失街亭》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向对话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评论者对话,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提高名著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三国演义》情节入胜,很多学生喜欢看,但需要知道其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回目”的形式来概括故事情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从“马谡拒谏失街亭……到周鲂断发赚曹休”,学生们各显神通,自创回目各具特色。例如“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告,魏军四面包围成功破敌”,还如“马谡三笑显张狂,孔明三哭实无奈”等。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们对情节有了准确把握的同时,也对人物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深化拓展环节,我们就“马谡三笑、孔明三哭、蜀兵三败”等做了精彩的点评。学生说:他从马谡三笑中读到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轻敌自负,这为后边的失街亭埋下了伏笔。有的学生说:他从孔明三哭中读到了诸葛亮的多情和决绝,诸葛亮也有识人不佳的时候,人无完人。层层铺垫,步步为营,整个课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在四大名著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读文本,在有必要时才会适当的引用课外的补充材料,不能直接跳过课本,而直接就将现成的、大维度的内容告诉学生,这样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无济于事的。

二、结合影视,升华全新感受

四大名著作为经典作品,反映的社会环境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而在作品语言上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加之篇幅过长,很多学生很难坚持都下来。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读书,不阅读名著,实际上,我们也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改变名著教学的方式,结合影视作品,升华全新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作品的主题、主要人物、基本情节等又一个全面的把握,让教学做到与时俱进。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对《红楼梦》仰慕已久,但真正能坚持读下来的则寥寥无几。就连课文中节选的部分,他们也会选择跳读。经过了解,他们对文中繁杂的服饰描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非常头疼,一时间很难掌握。如果我还是选择按部就班的教学,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或弄清人物关系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效果也不理想。于是,在课下布置好预习问题的同时,我也在资源平台上发布了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经典,用声情并茂的表演来吸引学生,带给他们全新的感受。等到课上讨论时,根据预习学案,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不同于过去的无话可说,不同于照搬参考书上的意见,这次,学生们有了自己的主见,还对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进行了点评,效果超出预想。

合理运用影视作品,让学生倍感亲切,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授课效率也会更高。

三、开展活动,迸射时尚活力

随着快餐文化的影响,中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深度大打折扣,很多人更倾向于那些轻松、幽默、娱乐的题材,更乐于通过新媒体观看各种娱乐视频。他们当中很多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形式上的功利化阅读”,并没有真正理解到四大名著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韵味。为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起,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读书周、人物名称竞猜、经典片段表演、相关讲座等活动,让四大名著迸射时尚活力,体现名著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多样性原则。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教学之后,我要求大家在读书周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精读《水浒》,并搜集有关《水浒》的相关知识。随后,我们进行了《水浒传》知识大竞赛,我精心布置了几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谜语精彩“斗转星移”(时迁)、“左右开弓”(张横)、“单刀赴会”(关胜)、“古往今来”(史进)等,妙趣横生,很受欢迎。通过这一环节,很多同学都能熟记一百零八将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我还精剪了百家讲坛上的品读《水浒传》视频给大家播放,名家新颖、独特的视角带给大家别样的领悟,让大家感受到名著的独特魅力。

我们千万不能一厢情愿的要求学生喜欢上四大名著,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自己去感悟名著的传奇。

阅读名著读书心得 篇4

读《在人间》心得体会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著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 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也阅读了许多,包括生活这本难“啃”的书。我羡慕高尔基灵活、流畅的文思,随时随地就能吟出一首小诗来抒发情感。当然,这自然是他的外祖母的功劳。

高尔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还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构成了一个天堂吗?天堂与人间只一线之隔,却就大不相同了。有的人家有万卷书,却腹无点墨;有人做乞丐,却也能读好书,学到不少的知识。人间与天堂是人心的两个表现,被凡尘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间;反之高洁的心灵就如鸡群中的鹤,与众不同,成了天堂。

只要肯干,脚踏实地,人间也会变成天堂。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落.每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经,懂得怎样去敷衍与游戏.在肮脏的环境与低俗的思想里,在狭隘的天地与无聊乏味的日子里,调情与淫荡似乎成了大家唯一有趣的嗜好.“大家都相互欺骗着,这里面没有爱,大家都只是胡闹而已.”爱情已经完全扭曲为一种简单的肉体上的依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大家不都过的很正常吗?谁叫社会所需要的只是他们能够提供简单的劳力而已.读《水浒传》心得

令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在描写两方交战时的高超技巧。就拿杨志和索超在大名府的那场比武来说吧。不谈两人的盔甲武器,也不谈双方打斗的场面,单是两人的马,作者就写得活灵活现。索超的马“色按庚辛,仿佛南山白额虎;毛堆腻粉,如同北海玉麒麟。”而杨志的马“骏分火焰,尾摆朝霞,浑身乱扫胭脂,两耳对攒红叶。”作者观察细致入微,虽然在这里只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在描写杨志的马时却用了四种不同的物来比喻马全身不同的红,使人觉得可信、真实,足可见作者技巧的巧妙。除了看,当然也要思考,我思来想去,就是一个问题不大清楚,那就是何为好汉?一个人的好与坏是由法律、真理来判断的,那书中所谓的好汉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那是兄弟情深,也就算了。可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在张都监家看马的也被他莫名奇妙地杀了。这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连面都没见几回,有什么理由杀他?就因为他帮张都监看马?武松见孔亮喝酒吃鸡,自己只有熟菜,便打跑他,自己霸占了,这也能称作好汉? 想着想着,倒也想出了几分道理。以前,人们把“义”看得特别重,史进不就看在朱武和杨春重义气上,放了陈达吗?如今,做事都得依法律,如果也学他们一样,反而会害了别人。

因此,时代变了,人的观念变了,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把它当成教科书。

读《昆虫记》心得范文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 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水浒传名著阅读心得 篇5

“逼上梁山”是民间的一句俚语,是描写一个人走投无路之下选择的无奈之举。水浒传中的英雄个个都是历经了无数的险阻,他们可以说是“仗义疏财归水泊山,报仇雪恨上梁山”.水浒英雄的忠、信、义,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还有宋江的领袖才能、吴用的神机妙算、李逵的粗鲁莽撞、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武松的神威神勇、林冲的骁勇善战、燕青的伶俐机灵……他们每个人都险象环生,他们背后的故事又怎是能用一篇篇文章所可以表述的呢?

梁山好汉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百姓们除暴安良,是人人嘴里的“救世主”.最终,他们在梁山上聚集了一百零八个头领,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本以为这就是结局了,可没有想到朝廷一声令下,让梁山的好汉前去征辽,当他们正要凯旋而归时却又奉命至江南征讨方腊,弄的一百零八条好汉死的死、残的残、隐的隐,稀稀落落,最后仅仅剩下了二十七人。朝廷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想“借刀杀人”,而梁山的好汉只不过是朝廷的一颗棋子,他们在战场上为朝廷杀敌,而朝廷却在背后想着如何斩草除根。梁山好汉已经落到如此下场了,朝廷却还不罢休,那些幸存者还是未能逃脱接蹱而至的厄运,宋江、卢俊义被毒死,李逵在宋江临死时被拉去一同陪葬,吴用、花荣自缢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悲惨的结束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不是阎婆惜的百般要挟,宋江又怎会杀了阎婆惜;如果不是高衙内的重重陷害,林冲又怎会手刃仇人;如果不是西门庆和潘金莲杀死了武大郎,重兄弟情义武松又怎会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

合上水浒传的那一刻,我心中也生出了一种怒火。我气愤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我痛恨那些阴险凶残的贪官污吏,我鄙视提出“借刀杀人”这个主意的人,同时,我也有一丝的伤感,我惋惜那一百零八将的悲惨命运,我感叹这一百零八个好汉的豪壮英勇,我崇拜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江湖义气。

名著《瓦尔登湖》阅读心得 篇6

梭罗是现实的,瓦尔登湖也不是一个理想国。看完这本书也许这样的概括最能体现我的感受了。梭罗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每条道路都是命运之路,唯独你自己的不是,既然如此请继续走你自己的路吧”他之所以来了然后有又离开其原因用他的话说“或许是因为我认为还有好几种生活等着我去体验,而且无法匀出更多的时间给那一种生活”梭罗是有信仰的,信仰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如电影《等风来》上的那句话:“人活着,总得信点什么”但不幸的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已不知自己还有什么信仰。终于明白了为什梭罗把那个“总是颂扬上帝,贬低烦人,反正他的头脑里只有这些崇高的思想”的哲学家视为贵客了。

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它的人也可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瓦尔登湖在梭罗眼中并不仅仅是一个湖,而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是一个心灵的归所。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在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更是给了我们信仰,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离开它,即使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样时常需要它。

名著阅读指导方略 篇7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时代的隔阂, 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 缺乏亲近感。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 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 倾向于文化快餐, 即使是为了应付考试, 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 对原著没胃口, 因此,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 是促使学生搞好阅读的关键。为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 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1. 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 利用它们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例如, 我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 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 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心, 就顺势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 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 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 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2. 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 不如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比如, 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 每堂语文课前, 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 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 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 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 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 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 学生觉得, 不读点名著, 似乎挺没品位。这样, 从交流的需要出发, 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 读出成就感。

3. 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 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前段时间易中天品《三国》, 将曹操说成是“可爱的奸雄”, 就引起了学生的热议, 同学们各执一词, 我就借此引导学生到《三国演义》中为自己的观点找根据。这样, 学生怀着积极的心态阅读作品, 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二、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文学名著, 顾名思义是中外文学史上有定评的, 在语言运用方面具有示范性特征的重要作品, 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 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 要读出成效, 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教会学生静下心来, 深入作品的内部,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 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对作品所描绘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和开掘。”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心态要平和并集中精力, 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 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中, 去联想, 去想象, 去感受, 去体验, 只有这样, 才能了解作品的内涵, 陶冶精神, 增进智慧, 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2. 教会学生不求甚解。

冰心先生曾说, 少年时, 读《红楼梦》的兴趣并不大, 贾宝玉总是女声女气, 林黛玉终日哭哭啼啼, 都使她厌烦。人到中年, 再读这本书, 才读出了“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一个朝代和一个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所谓常读常新, 当年的不求甚解, 并非毫无益处, 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一种“积累”, 没有当初的感受和印象, 也难有后来再读的滋味。

3.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 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 评价鉴赏, 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教是为了不教”, 授之以法, 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 就拥有了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 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1. 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

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一本名著,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 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书,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 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要允许学生自主体验, 自主思考, 自主发现, 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比如, 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 在学生通读作品之后, 提问:“你们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读出了鲁迅的斗争精神, 有的说看到了一幅清末民初的世俗画, 有的说感受到了鲁迅温馨的回忆, 有的说看到了作品中理性的批判, 有的说看到了鲁迅成长的历程……答案丰富多彩, 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个性的光芒。我想, 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详细地解读文本, 向学生灌输诸如作品的主题等内容, 学生就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当然,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 学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 使得交流成了学生自主阅读中必需和重要的手段。

2. 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书目。

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 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 明确读书方向, 选择阅读篇目。名著有许多, 有中国的, 有外国的, 有古典的, 有现代的, 无论是哪类作品, 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以及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 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判断, 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不管选择什么名著, 只要乐于阅读, 善于阅读, 就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对名人感兴趣的学生, 可以选择《名人传》《凡·高传》《童年》等作品:喜欢探究动物的学生, 可以读《昆虫记》《自然史》等作品;喜欢旅游的学生, 可以读《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等作品。总之, 要给学生自主权,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分阶段地制订读书计划。

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篇8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阅读 现状 指导策略 人文素养

歌德曾说:“读一千本书,也许还不如讀十本好书那样可以得到更多正确的知识。”名著是千本好书中的那十本,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最终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

《新课标》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初三中考也加入了名著的考查,比重逐年增加。但名著阅读现状如何?从2011年珠海市中考名著阅读题2.6分(满分8分)的均分可知,现状并不容乐观。

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看,名著阅读瓶颈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少阅读时间。

课业负担重,从早读到晚自习,有很多课和成堆的作业;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中考压力更大,想考上好高中的难度远远高于考上大学;学段越往后应试学习比重越大,学生没有心力、时间顾及课外阅读。

2.缺少选择空间。

许多学生表示喜欢看名著,但不一定是老师或课本上要求必读的名著。很多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读名著的目的就是考试。正是老师和家长口口声声“考试会考到”的指导,让学生对名著产生了抵触心理。

3.缺乏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能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但主要是为了放松消遣,只愿意读点通俗读物。休闲轻松类读物贴近初中生生活,能满足他们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同时为课业繁重的初中生提供了追求个性、释放自我的空间,他们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慰藉。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读起来费劲,所以渐渐疏离名著。

4.缺乏必要指导。

许多学生不喜欢名著是因为名著内容高深,读不懂。有一位女同学坦言,听人家谈论《水浒》头头是道,自己也挺羡慕,无奈读不进去,不知道这部经典小说有什么地方值得欣赏,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

面对如此种种,我们难以“四两拨千斤”,只能转变观念、身体力行,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提供一些有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为改变名著阅读现状尽微薄之力。

二、指导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策略

在众多阅读材料中,如何让学生选取内涵丰富、学养深厚的长篇文学名著进行有效阅读,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尤其重要。

1.随文推荐,以点带面。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增强名著阅读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新课标》建议初中学生阅读的《朝花夕拾》(教材中选取《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水浒传》(教材中选取《智取生辰纲》)、《鲁滨孙漂流记》(教材中选取《荒岛余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材选取《再塑生命》)、《威尼斯商人》(教材选取《威尼斯商人》选段)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前,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设计一次有关《水浒》的语文活动,出一期有关《水浒》的板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水浒》,体验《水浒》,在《水浒》的氛围里,唤醒学生对水浒世界的向往,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

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可以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西游人物)”(演讲赛)、“《西游记》中的风俗人情”(读书报告会)、“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西游人物展”(绘画展)、“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一系列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读完《西游记》,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

3.读写结合,巩固提高。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主要靠积累。在课外阅读积累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好段好句进行摘抄;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文章或段落背诵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评价赏析。其实,名著中的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等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有着莫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读背、改写、续写、心得等多种方式进行深层次阅读。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得知识,打造厚实的文学功底,在厚实的功底中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热情。

名著阅读读书心得体会 篇9

《三国演义》出自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的历史风云,这本书以战争为主题,反映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连环计、千里独行等,我最喜欢的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了。

《三顾茅庐》主要讲得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做军师,去了诸葛亮家三次。前两次都没有碰到诸葛亮,第三次去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但刘备并没有吵醒诸葛亮,而是在外面静静地坐着等待。等了好久,诸葛亮醒了,刘备再三请求诸葛亮,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担任刘备的军师。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

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篇10

全书32开纸,393页,286千字,每天临睡前看几页,花了一个学期才看完。新学期开始,本打算还了,可转念一想,看完后,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呢?写完再还吧!

陶行知是我国有名的教育家,读他的书,就像听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娓娓道来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在指引着我们如何去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老师,如何做一个努力向前的好老师。读完后不仅叹服他的教育理论,满腹经纶,佩服他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更佩服他一生对教育执着的追求与实践,激发我像他学习,用自己的有限水平去教我的学生怎样学习及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我的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第一篇《教学合一》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教学的真正含义,懂得教师一面教一面学的重要性,有一种不学就落后的压迫感。他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而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教师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些话说得多好啊!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进步,市场上刚开始有CD碟,接着有VCD,然后是DVD,现在出现了EVD,产品不断进步,不断更新,旧产品就面临淘汰了。我们老师也一样,必须一面教一面学,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有的老师认为,白天忙着备课、上课、改作业,哪还有时间学习呢?针对这点,我校特意安排每周二、三上午最后两节课分语文、数学两个教研组进行业务学习,有些老师又认为太耽搁教学时间,嫌这样集中学习累和烦。陶先生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封于故步,就会觉得十分的枯燥,必定享受不到教学的快乐。我国出名的特级教师如王松洲、窦桂梅、于永正等上的课堂堂精彩,学生都舍不得下课,为什么我们上的课却没有这么精彩?为什么我们上的课有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一味怪学生吗?我的感受是我们的学问、我们解读教材的能力、我们的基本功远远不及这些特级教师,我们真的应一面教,一面学,从自身找原因,比不上就应多学习,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坚持学一、二十分钟或半小时等,每周坚持写一篇教学反思或随笔,只要坚持,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一名学生深深喜爱的教育专家!

佩服特级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更佩服陶先生的文采!他的教育理论通俗易懂,他到处演讲,演讲稿有理有据,号召能力强,他的诗歌更是幽默风趣。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章中写到:

“小孩子懂得什么?”

在这个态度下,牛顿是被认为笨伯,瓦特是被认为凡庸,爱迪生是被认为坏蛋。

你若想在笨伯中体会出真牛顿,在凡庸中体会出真瓦特,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的爱迪生,您必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你若不愿变小孩子,便难免要被下面两首诗说着了:

(一)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

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

你说瓦特庸,

你说牛顿笨,

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

若信你的话,

哪儿来火轮?

哪儿来点灯

哪儿来的微积分?

(二)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

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这本书有许多地方写了这样的诗,短小精悍,押韵极好,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教育意义深远。读完后,我扪心自问:我有无意伤害学生的现象吗?没有!但对后进生和调皮捣蛋者的态度有时不够平和,特别是一道简单的题,如6。5千米的打的路程,除去收起步价7元(3千米内),每超一千米1。6元,共收多少元?我画图帮助学生理解,总路程6。5千米去掉3千米,还超过多少千米?耐心提示了很多遍以后学生还弄不懂,自己就会变得有些不耐烦了,语气就会严厉些。今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克制自己,把自己当一个小孩子,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交流,耐心、不厌其烦地辅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警惕名著阅读快餐化 篇11

实际上的情形怎样呢?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在《真切而生动的历史》(载于2008年6月8日《今晚报》)一文中讲到一件事:作者去某大学讲课,顺便调查一群将要成为硕士或博士的文学研究生的读书情况,其结果是约四分之一的学生读过三本以上的法国文学著作,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读过《红楼梦》,略过半数的看过《红楼梦》的电视剧。

专攻文学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少读,遑论中小学生?何以如此,作为长期执教初中语文的老师,我想就现实的情况试作一点浅论。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及课外培优过于沉重,已经让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和心情能坐在书桌旁去读书了,何况课外阅读本身也只是兴趣的一种,并非人人都会有这种兴趣,再加上名著阅读本身对读者还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现实中的学生课外阅读远非教材编者所预期。相反,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种种因素却被好心的培养了。

新课标是指导教学与考试的根本。既然新课标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地的命题者尤其是中考命题者岂能熟视无睹,于是乎一夜之间各地开始花样翻新地进行课外阅读的考查,特别是对教材推荐名著阅读的考查。有考内容概要的,有考具体情节的,有考人物形象的,有考作家作品的。

如【2008年辽宁大连中考卷】

1.《西游记》中写到孙悟空被老魔(狮王)吞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迫使老魔答应送唐僧师徒四人过山。

2.《童年》中奥夫相尼科夫家的三个孩子玩捉迷藏时,阿廖沙看到____________

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

3.《爱的教育》中恩利科与园丁一起去聋哑学校,园丁见到女儿吉吉雅时都有什么举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2008年湖南娄底中考卷】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你班开展“读名著,说名著”的活动。请你完成下面

任务。

1.请说出《水浒传》中鲁智深的绰号以及某一个相关情节。(2分)

绰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出《巨人三传》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另外哪部传记所组成的?作者是谁?(2分)

传记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考艺术成就、思想内涵等等的,不一而足,命题者唯恐考得不细考得不全。应该说愿望是好的,希望能借此逼迫式的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一读书。问题是学生面临的诸多因素让他们无法静心读书,特别是长篇巨著,而考试又要考,谁都知道考试的重要性,分数不能丢啊。于是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闹剧就在课堂上下开演了,我权且称之为名著阅读快餐化。

且看我们的教者是如何煞费苦心的烹制种种快餐的。分门别类的一句话概括主要人物形象,一句话描述精彩片段,简评故事情节,简析思想内容,简析作家作品成就等等,凡可考之内容,都能有所准备。于是在不到几天的时间里,学生就可以将多部名著的重点内容了然于胸,从容应对名著考查,哪里还用得上费力不讨好的阅读?问题是这样的名著快餐对学生的阅读真有好处吗?我看除了能应对考试以外,实在是害处多多,如同市面上大行其道的洋快餐一样,实为垃圾快餐。

首先,快餐阅读让学生失去了进一步阅读的欲望。我们都知道,小说尤其是优秀的小说首先就是有一个生动曲折而充满悬念的故事来吸引读者。而现在厚厚的一本小说,我们通过几句话的训练,让学生不需要读书就已尽晓其意,对其情节、人物等皆已熟悉,哪里还有悬念,还有震慑?爱好阅读的学生对名著没有了强烈的欲望,而对于懒读的学生来说,则完全没有再读的必要了。而这正像是给孩子喂食,只是一味地补充营养品,却不让孩子吃饭一样,他们得到的不是健康,而是病变。

其次,快餐阅读让学生懒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阅读形成素质的必要步骤。这些本是老师特意要让学生明白的学习方法,可而今我们的教者为了考试的功利性,让学生在对名著的掌握中不问过程不问方法,只求记住一个答案,硬将学生的学与思分离开来。快餐阅读让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对各大名著评点千秋,只可惜是人云亦云,说的都是正确的,就是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我想不必多言。

再次,快餐阅读容易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阅读习性。现在的学校教育不客气点说就是一种考试教育,快餐化的名著阅读通过考试的评估很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趋利避害是常人之本性,当阅读对于缺乏兴趣或缺少时间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件有些麻烦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无需苦读也无需思考的快餐阅读就成了学生的最佳选择。而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2007年秋季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地区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去掉鲁迅、朱自清等系列名家名篇,而补之以金庸等大众作品,有一个理由就是经典名篇离学生生活远,学生难以读懂不感兴趣。我看离学生生活远是假,难以读懂才是真,长期浅尝辄止的阅读导致理解能力的下降。而现在由名著考查所引领的快餐化阅读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读不懂文章。

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无疑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好处。但正如强扭的瓜不甜,在学生不具备阅读环境的前提下,要求太多只会适得其反。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并能有所裨益,我想要么就切切实实地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创造环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否则,就请降低要求,让有兴趣的学生在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自己慢慢来品尝。只是千万别让快餐化的阅读方法过早的坏了孩子们阅读的胃口与脾气,更别让他们误以为“那些试题就是他们的文学”。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篇12

一、精选作品

学生普遍反映, 大多数名著容量太大, 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语言太深 (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 , 不易读懂;有的内容离现实太远, 读起来没意思。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 教师优选书目很关键。除了课标推荐的12本名著外, 教师还要与时俱进, 了解学生的喜好, 另外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 如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

二、制订计划

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一个好的阅读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我根据班级的阅读情况作了如下安排:从学期开学到阶段考前读完 (这期间还会推荐读一些别的书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书) 。具体的阅读进度及课堂教学安排如下:①先利用阅读课进行推荐, 包括介绍作者、讲故事梗概、朗读精彩片段等。通过这些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②让学生课下自由阅读, 主要利用星期天时间。③做读书笔记。④在常规训练时片段朗读。⑤在阅读交流课上讨论交流。这样安排对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指导都作出了较具体的要求, 整个过程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以集体阅读推动个体阅读, 以课堂讨论来检验阅读成效, 并通过一些辅助活动来进一步强化阅读习惯。

三、激发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名著大多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 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要有意识地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 让学生与名著亲密接触。

1. 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习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推荐学生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过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结局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学了都德的《最后一课》, 再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等等。这一环节的要点就是:浅读即可, 了解大概, 想从书中找到答案, 先让学生能打开书。

2. 播放影视片段。

有的名著拍成了影视剧, 可以播放一点儿其中的精彩片段, 然后告诉学生原著更好看, 吸引学生课下读名著。

四、合理安排, 形成习惯

1. 合理安排好阅读的时间。

七、八年级, 让学生每天抽出大约30分钟阅读, 更多的是利用星期天读, 寒暑假尽量多安排一些。九年级因为课业重, 主要在周日和假期阅读。

2. 在课前常规训练中推荐名著。

内容包括简单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概述主要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朗读精彩片段等。通过大家的推荐, 让师生发现更多的好书。

3. 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既可以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又可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读书笔记应每天一篇, 篇幅不限, 主要是为了养成习惯。

4. 开设阅读交流课。

两周开一节课, 主要是自由阅读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资料, 然后拿到课堂上交流, 这样同学之间都能够参与到名著的话题中来。如果说自由阅读课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交流讨论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机会。读的过程, 是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 又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一部名著的精神养分的汲取。这种对话是否成功, 可以由课堂上的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来检验。

5. 办手抄报。

每学期办两次手抄报, 主要展示前段的阅读成果。张贴在走廊的学习橱窗里, 可以自由打分, 选出自己认为办得好的,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不太喜欢读书的同学也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通过有计划地的阅读、交流和积累, 学生的知识储量将大大增加, 鉴赏能力将不断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渐渐形成。

六、以写促读

操千曲而后知音, 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充分酝酿, 便可以以名著为内容下笔成文了。写什么?可以确立一个中心, 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名著中的情节或某个人物, 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可以改写、缩写、扩写、仿写等;也可以采用故事新编写创新作文;特别是精选一个片段, 从选材的典型、叙事的详略、人物的描写方法等方面学习记叙文的写法。

上一篇: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下一篇:秋来秋去5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