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理论精华(推荐8篇)
一、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需求分析
1、需求的概念: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基本要素:购买欲望、购买力和时间。
2、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和炫耀商品或声望商品。
3、恩格尔曲线:表明的是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消费者对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对高档饰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恩格尔系数表明,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高。
4、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需求量反映的是某一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购买量,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而需求则是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5、影响需求的因素:
(1)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对于高档商品和正常商品,收入增加,需求增加;(2)消费者偏好。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该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3)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
(4)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若预期价格在未来上升,会导致需求增加。
6、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为每一价格水平下所有个人需求量之和。
(二)供给分析
1、供给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给的三个要素:厂商出售商品的欲望、出售商品的能力和时间。
2、供给法则:供给量与价格正相关的关系。供给法则表明,价格水平越高,商品的供给量越多;反之,价格水平越低,商品的供给量越少。
供给法则的例外:如历史文物、古董等不可再生的商品,还有如土地。
3、供给与供给量
供给量是指与某一价格对应的商品数量,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本身的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而供给指整个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是指由于价格不变,其他条件变动所引起供给数量的变动。
4、影响供给的因素
(1)投入要素的成本。要素成本越高,商品的供给就会越少;(2)生产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越高,供给就越多;
(3)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越多,互补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越少。
(4)厂商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
5、厂商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
行业供给量等于该行业所有厂商的供给量之和。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
1、均衡价格的概念: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恰好相等,能够市场出清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机制的自发性作用下形成的。
市场机制:价格、供给和竞争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市场机制。
2、均衡数量:经济学中把这种市场出清的状态称为市场均衡,能够实现市场出清的价格为均衡价格,供给量或需求量为均衡数量。
3、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很发生变化。
4、供求法则或供求定律: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按同方向发生变动;供给的变动则会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需求、供给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供给法则或供求定律。
5、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是对价格的干预,包括通过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两种方式进行。
支持价格是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制定的高与均衡价格的价格,如对农产品实行支出价格的政策;
限制价格是为了防止价格过高而制定的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如对某些原材料或关键产品实行限价价格;为了限制某一行业的发展,也会对该行业的产品实行价格限制;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对于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产品或服务,政府实行限制价格;在战争期间或出现饥荒时候,为了稳定市场,也要限制价格等。
2007年考题分析
15、沿着个人需求曲线,当()时,需求量增加。A.价格上升 B.价格下降
C.消费者收入减少 D.消费者收入增加
16、一般情况下,低档商品的消费,()A.与收入同向变化
B.与收入反向变化 C.收入减少时下降
D.商品价格下降时上升
17、玉米价格下降一般会导致()A.玉米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增加 B.玉米片供给曲线左移 C.玉米供给量增加 D.玉米片供给曲线右移
64、假设供求力量自由作用。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激励生产者减少生产这种商品,同时使消费者增加消费这种商品。
2006年考题分析
15、在市场经济中,供给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A.要获得利润而需要出售的商品数量 B.能够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数量
C.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出售并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D.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16、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
A.供给增加
B.供给量增加 C.供给减少
D.供给量减少
64、需求法则表明,需求量大小与商品价格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65、一个国家或者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就越低。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一)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如果仅仅是某一种产品实现了均衡或某一种市场,如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实现了均衡,经济学中称之为局部均衡。如果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既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既实现了生产者均衡,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也同时实现了均衡,即各种产品和要素即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才有可能实现。
2、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经济社会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增加,也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减少,社会既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被称为帕累托标准,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状态。
帕累托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包括交换的帕累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条件、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条件。
这些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实现。
3、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经济效率的代名词。
(二)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
假如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自由的最优配置,即为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中存在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充分。
2、垄断
垄断是指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商对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完全的或某种程度的控制。
垄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2)专利制度;(3)规模经济,这是形成自然垄断的重要原因;(4)准入制度,如军事工业、通讯、银行等;(5)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自然形成垄断。
垄断导致市场失灵的表现:(1)垄断厂商制定的高价格和低产量,导致生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2)剥夺消费者利益,导致分配性低效率的存在,从而无法实现消费者均衡;(3)技术性低效率,从而无法实现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均衡难以实现;(4)导致寻租的产生,导致经济效率的降低。
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微观政策有:
(1)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是一种重要的管制措施,如企业分拆;(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3)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5)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3、外部性
外部性的含义:当市场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又不能使市场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于其他成员赔偿的时候,就会产生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如雇员培训而跳槽
和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如企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烟尘和污水。
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水平低于最优水平,而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并给其他经济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都表明帕累托标准未能实现。
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产权不清晰有关。
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传统的关于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通过合并企业使外部影响内部化;消除外部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明晰产权。
4、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指任何人如果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公共物品的特征包括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在任意一个给定的产出水平上,如果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并不需要增加该产品产量,因而也不会增加成本,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广播、电视等;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经济社会客观上存在公共物品,就不能阻止任何人不支付价格也能消费该产品,既存在免费“搭便车”现象。如国防和公安。
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方面起完全的调节作用,而对于公共物品,由于它失去了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市场调节就是有限的,或者无效。
对于公共物品,一般选择由政府来生产。
5、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
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称和相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通常会导致产品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如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逆向选择,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即公司经营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等。
了解政府对于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法。
6、市场与政府
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 大市场和小政府。2007年考题分析
18、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情况叫做()
A.看不见的手
B.信息不充分 C.市场失灵
D.垄断
19、在负的外部性的例子中,有效的政府政策是()A.适当减少其赋税
B.适当增加其赋税 C.适当增加其补贴
D.对企业进行国有化
46、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有()。A.规模经济
B.准入制度 C.收入的非公平分配 D.专利制度 E.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65、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2006年考题分析
18、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情况叫做()
A.看不见的手
B.信息不充分 C.市场失灵
D.垄断
19、在负的外部性的例子中,有效的政府政策是()A.适当减少其赋税
B.适当增加其赋税 C.适当增加其补贴
D.对企业进行国有化
46、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有()。A.规模经济
B.准入制度 C.收入的非公平分配 D.专利制度 E.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65、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17、经济处以一般均衡状态是指()。A.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B.要素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C.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
D.所有经济单位即各种产品和要素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状态
46、垄断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A.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B.分配性低效率
C.技术性低效率
E.出现寻租现象
D.垄断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三、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均衡
两部门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均衡。三部门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均衡 四部门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均衡
经济社会的宏观经济均衡条件: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也就是说投资等于储蓄。
(二)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
在现实生活中,衡量一国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即增加值之和。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常住居民所获得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它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所得。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三)GDP的核算方法
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
(四)名义和实际GDP 名义:按当年价计算 实际:按基年的不变价计算
GDP缩减指数:也称GDP隐含缩减指数,是指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概念实际GDP的比率。
GDP缩减指数与通货膨胀率的换算关系:
(五)潜在GDP和产出缺口
潜在GDP:也称潜在产出或潜在国名收入。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也可以定位为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
产出缺口:是指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不一致,即GDP缺口=实际产出-潜在出产。
若实际GDP高于潜在GDP,称正缺口,说明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在此情况下,通常会出现资源短缺或通货膨胀,此时经济过热;若实际GDP小于潜在GDP,称负缺口,表明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既存在失业或通货
紧缩,此时经济过冷。
(六)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这种核算体系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产出;也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的福利水平。
200年考题分析
20、经过GDP缩减指数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净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21、如果某年的GDP缩减指数为1.05,这表明该年()。A.通货膨胀率为105% B.通货膨胀率为5% C.GDP增长5% D.名义GDP为实际GDP的105%
47、若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下列表述()是正确的。A.将人们取得的生产要素加总
B.将生产出来供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加总 C.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总
D.所有厂商的收入减去使用的中间投入品的成本加总 E.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出口 2006年考题分析
18、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后成为国民生产净值。A.中间消耗
B.固定资产折旧
C.生产税净额
D.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
19、如果一国的实际GDP大于潜在GDP,表明该国()。A.经济增长过快
B.出现了通货紧缩 C.产出出现了负缺口
D.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47、从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需求看,支出法GDP的组成部分包括()。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利息支出
D.政府需求 E.净出口
四、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总需求
凯尔斯定律: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只能引起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相应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
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即
Y=AD=C+I+G+NX 上式就是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的公式,也被称为收入恒等式。
期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为内生变量,也被称为是短期内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二)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是指与总需求相等时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的总收入恰好与总支出相等时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
表现在图形上,即AD线与45度线相交的点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产出。
存货变动机制:如果实际国民收入大于均衡国民收入,这时经济中一定存在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这就意味着实际存货水平大于正常存货水平,即非正常存货大于0,此时,厂商就会减少产量;反之,若实际国民收入小于国民收入,这时经济中存在过度需求或供给不足,厂商的实际存货水平下于正常存货水平,即非正常存货小于0,这意味着厂商的产品供不应求,厂商就会增加产量,从而增加总产出。
(三)消费函数
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始终是影响消费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消费函数:如果把消费需求看成是收入的函数,可以一般地表示为C=f(Y)。如果把收入之外的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也考虑在内,并假定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就可以得出消费函数:
C=C0+cY C0称为自发消费或自主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引致的消费变动量。
平均消费倾向:消费与国民收入的比率。
(四)储蓄函数
储蓄也是收入的函数。S=-C0+(1-c)Y 其中,C0为自发消费,是一个负值,表示当收入为零时,消费者不得不动
用过去的储蓄用于消费,故当前的储蓄为负。
1-c为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引致的储蓄的变动量,称为边际储蓄倾向。
可见,边际储蓄倾向等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
(五)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产出公式:总收入等于自主消费与投资二者相加后除以边际储蓄倾向。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自发消费和投资需求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
注意掌握简单的计算。
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投资等于储蓄
结论:均衡产出的多少既取决于自发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大小,也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因此,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也可以提高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或降低边际储蓄倾向。反之,当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则可以通过抑制消费和投资以及降低边际消费倾向或提高边际储蓄倾向的方法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六)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
其他条件不变,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税收的增加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反之亦然。
因此,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要增加国民收入,刺激经济增长,就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的方法;反之则相反。
(七)投资乘数
乘数是指经济中作为自变量的总需求中的任何一种需求发生变动时,作为因变量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变动幅度。
投资乘数:是指变动一个单位的投资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计算公式表现为边际储蓄倾向(或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八)其他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变动一个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计算公式同投资乘数
税收乘数:变动一个单位的税收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计算公式表示为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比率(负值)。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公式同税收乘数(正值)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在实行平衡预算时,即政府支出和税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结果为1。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意味着政府如果实行平衡预算,就不可能试图通过增
加政府支出的办法使国民收入实现多倍的增长,因此也就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如果政府试图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方法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实行赤字预算,而不能实行平衡预算。
(九)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的功能:交易媒介、储藏手段、核算单位和延期支付手段。
货币:是指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通货以及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通常用M1表示。也称为交易货币。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即银行储蓄帐户上的存款、由证券交易经纪人经营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帐户存款、有商业银行经营的货币市场存款帐户中的存款等)。
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处于交易动机,即为应付日常的交易活动所持有的货币数量。一般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也被称为谨慎性需求,是指人们处于谨慎动机,即为应付经济生活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所持有的货币数量。从全社会看,它仍看作是收入的函数,二者正相关。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指处于投机动机,准备在有利的实际买卖有价证券以获得更高收益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它是利率的减函数
实际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是人们想利用利率水平和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行投机而牟取收益所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函数L=kY-hi 其中,k是L对Y的敏感稀疏,即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国民收入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变动量;h是L对i的敏感系数,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表示利率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变动量。
凯恩斯陷阱:表示当利率下降到很低水平时,货币需求会趋向无穷大。
(十)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函数
1、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通货和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个人和厂商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即M1;广义的货币供给除包含M1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货币供给有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之分。如果对货币供给进行了价格调整,即为实际货币供给。
2、货币供给的决定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名义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利率水平无关,因此是一个外生变量。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如果货币当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了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曲线向后平移,货币存量增加;反之,如果货币当局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减少了货币供给,货币存量减少。
货币供给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或通货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存款准备金之和;货币乘数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所导致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货币乘数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
货币乘数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的条件是:(1)商业银行不存在超额准备金;(2)银行客户应将其一切货币收入都存入活期存款帐户
结论: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货币供给量越少;反之亦然。
(十一)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
利率:在经济学中,利率被视为货币的价格或借入货币的价格。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也称货币利率,它所衡量的是每一元借出货币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货币收益;实际利率是在名义利率的基础上根据通货膨胀影响矫正过的利率,通常把它定义为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此时利率称为均衡利率。货币市场的供求机制:如果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均衡利率,货币供给量就会大于货币需求量,这时,货币供大于求的压力会迫使利率水平下降;反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低于均衡利率,货币需求量会大于货币供给量,货币供不应求的压力又会使利率水平上升。最终,货币市场的供求机制会迫使市场利率趋向于均衡利率。
(十二)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1、投资函数:如果把非利率因素对投资影响视为常数,并假定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就得到投资函数I=I0-bi 其中,b是利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数量,称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系数或投资的利率弹性。
2、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利率水平越低,投资需求越大,总需求就越大,因此,总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国民收入增多;反之,利率水平越高,投资需求越小,从而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就减少。因此,利率是影响国民收入和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杠杆。
当经济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失业增多,货币当局就可以通过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的办法来增加总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反之,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从而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则可以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抑制投资需求,进而抑制经济过快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只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条件下的利率才是均衡利率。2007年试题分析
23、坐标的纵轴代表总需求,横轴代表总产出或国民收入。45度线表示了()之间的等量关系。
A.实际产出和均衡产出 B.总需求和国民收入 C.国民收入和总产出
D.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24、当你去书店买书时,你将货币作为()使用。A.交换媒介
B.计量单位 C.价值储藏
D.延期支付手段
66、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率水平越高,投资需求越大,总需求就越大,从而国民收入越多。
2006年试题分析
20、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要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可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提高边际储蓄倾向
B.提高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C.降低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D.提高利率水平
21、货币的四种主要功能中,()是货币最主要的功能,其它功能都是这一功能的延伸。
A.作为货币储藏手段的功能
B.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 C.作为核算单位的功能
D.作为延期支付手段的功能
2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将会()。A.不变
B.增长
C.下降
D.升降不定
48、如果其它条件不变,降低利率水平,将导致()。A.投资需求增加
B.失业增加
C.失业减少 D.国民收入减少 E.国民收入增加
66、均衡产出是指经济社会的总收入恰好与总支出相等时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
67、在影响消费需求的诸多因素中,价格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持续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含常规波动的、可持续的、稳定的经济增速;均衡的含义是指在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平衡。
2、充分就业
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在经济学中,充分就业虽然是指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就业状况,但并不排除摩擦性失业的存在,如果经济中仅仅存在摩擦性失业,此时的失业率成为自然失业率。
如果实际失业率不超过自然失业率,社会经济即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稳定价格水平目标
4、平衡国际收支
5、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率每高于潜在GDP增长率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0.5个百分点。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稳定价格水平之间的矛盾关系或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要降低失业率(即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通常就要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要降低通胀率,也要以较高的失业率或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二)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涵
财政政策的概念:是指政府通过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工具:一是政府支出;二是税收。政府支出又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的基本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在产出出现负缺口,经济过冷的时候采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正好相反。注意: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以举国债为前提。
2、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中存在的能够自动减轻需求波动对经济运用的冲击和经济波动的机制。主要包括
(1)税收制度(2)政府转移支付制度(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三)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的概念: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抑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基本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 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好相反。
一般性货币工具: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在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也被称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选择性货币工具: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其它货币政策工具:如道义劝告。
2、具体措施
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或卖出有价证券。
3、内在稳定器
(1)利息率效应,即凯恩斯效应(2)货币余额效应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应用
行政主体概念的引入为我国行政法学者研究行政主体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也为学者更好的研究行政法奠定了基础。但是, 随着学者对行政主体的认识逐渐加深, 同时结合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出现的诉讼主体, 我国对行政主体研究的缺陷也日益凸显, 即传统上认识的行政主体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诉讼主体的确立存在矛盾之处, 我国引入行政主体概念时, 为了解决实务中对行政主体的认定采用了这种法人认定的方式, 但是在行政诉讼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主体和行政主体的统一, 不但未引入国外的分权思想, 反而把行政主体的范围与行政诉讼主体的被告范围进行互相影响, 结合行政诉讼的被告确定行政主体范围, 即行政主体和行政诉讼被告是统一的, 强行的把两者作出统一, 反而违背了行政主体原有的意义。为了对我国行政主体的概念重新定位, 笔者从法国行政法的行政主体理论出发, 通过对比研究, 以期为我国行政主体的完善提出建议。
1 法国行政主体的现状
行政主体概念由法国行政法最早提出, 法国学者一般将行政主体称为法人或公法法人, 王名扬教授曾在《法国行政法》中指出法国的“行政主体只能是公法人”。对于行政主体公法人的身份认定, 使得行政主体与私法人、自然人以及无法人资格的公共行政机构等都有所区别。行政机关只有在实施行政职能时才能成为法国行政法上的主体, 从而成为法国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从特征看, 行政主体是实施行政权能的组织, 行政主体需要具有实施行政权的能力, 并且承担由于实施行政权力而产生法律后果的主体。该概念包含两层含义: (1) “权”法国行政主体是一个实施行政职务的主体; (2) “责”法国行政主体是一个负担行政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主体。
1.1 法国行政主体的种类
法国行政主体包含三类:国家、地方团体和公务法人, 笔者对以下三种主体类型作出阐述。
1.1.1 国家
根据法国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行政权属于国家, 国家是当然的行政主体, 并且国家是法国行政法中主要的一类主体。正如法国学者所说, “像法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大量的行政管理任务一向被视为国家利益, 因而由国家承担”, 可见, 国家在行政主体1.1.2地方团体
根据法国现行宪法 (即1958年宪法) 的规定, 法兰西共和国的地方团体包括市镇、省和海外领地, 这些地方团体依法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自主进行管理, 即国家将部分行政自治权分给了地方, 因此除了国家这个行政主体外, 又产生了地方团体这一行政主体, 这一行政主体是以地域为基础进行组织管理。
根据法国宪法的规定, 地方团体的权力由宪法规定并受到法律保障, 具有独立的权力机关与执行机关, 具有法人资格和财政自主权, 有权在行政法院和审计法院的监督之下进行独立的公共服务和财产管理。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 法国的地方团体拥有自己的议会与政府, 不仅具有行政法上的地位, 同时也是地方自治单位, 所以还具有宪法上的政治地位, 地方团体能够独立地承受权利、义务和责任, 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此, 法国的地方团体主要是分权的产物, 也是中央和地方分权的重要单位。
1.1.3 公务法人
法国的行政主体除了国家和地方团体外, 法国还有一类行政主体即公务法人, 公务法人是指法律规定某种公务脱离一般行政组织, 具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人格, 能够享权利、负义务的行政主体。即公务法人是“经营管理特定公用事业为宗旨的”公法法人, 公务法人可以行使公权力特权, 拥有可独立支配的资产。
公务法人与地方团体不同, 区别在于:地方团体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自治性单位, 而公务法人是一种以管理公共事业为宗旨的单位, 所以其地域性并不突出。公务法人与国家行政机关是不同的, 最主要的区别表现在:公务法人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而行政机关不具备独立法律人格。因此, 公务法人是另一类独立的行政主体。
1.2 启示
结合法国的行政主体类型, 可以看出:地方之所以自治是以地方分权为前提的, 地方分权就是对地方自治的肯定。通过地方的自治, 可以看出, 法国的行政主体并不包括法国的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行政机关并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只是代表地方团体行使行政权, 所以行政机关不是行政主体。而行政主体的认定基于分权, 行政主体必须是法人才具有该资格。
地方团体和国家行政权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第一种关系体现分权, 中央和地方各自分工, 在各自权限和事务范围内, 享有充分自治权;第二种关系体现制衡, 地方有足够的政治实力, 可以反制中央的随意干预, 更有宪法的保障, 中央不能擅自单方面减少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限;第三种关系体现合作, 中央政府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 所以在某些事项上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作业。
2 我国行政主体的现状及完善
我国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不同学者的定义也不同, 笔者采用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主体的定义:行政主体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或社会公权力, 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 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社会公权力组织。从这个概念出发, 行政主体特征: (1) 权, 能依法享有并行政职权; (2) 名, 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行政职权; (3) 责, 由其本身对外就行使职权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根据这一概念和特征, 著者把我国的行政主体分为: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社会公权力组织这三类。结合我国的行政组织法的规定, 国家行政机关的体系包括中央行政机关体系和地方行政机关体系两大类, 中央行政机关体系包括国务院及国务院所属的的部委, 地方行政机关体系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但是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以及权力分配来看, 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为行政主体, 已经与法国的法人概念做了区分, 同时我国社会公权力组织要成为行政主体仅停留在理论探讨范畴, 我国已有的法律并未确立其真正的法律地位。
那么根据法国的分权理论, 结合法国行政法上对行政主体的认定来分析, 国家顺理成章地应该作为行政主体, 而地方公共团体与我国的地方政府基本一致, 但是在对行政主体认定时, 并未对政府工作部门的地位确立下来, 法国的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只是地方政府的执行部门, 最终权力依然来源于政府的授权, 同时, 法国的行政主体多了一个公务法人的概念。我国对行政主体认定时, 并未把国家作为一个行政主体, 并且在最终确定行政主体时, 为了保持行政诉讼法与行政主体的统一, 在认定行政主体时借鉴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把代表政府工作的政府工作部门也认定为行政主体, 而这一认定, 使得我们在引入法国行政主体的概念之后, 并未从实质上确立下来行政主体的理论。
通过对两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在行政主体制度的引入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我国对行政主体理论的移植, 实质上只是移植了“行政主体”的概念和形式, 把民事主体和法人的相关理论模式引入到了行政法中, 并且对法国的行政主体的理论进行了内容的改造, 从而我国形成具有民法特色的“机关主体模式”。
结合法国行政法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我国对于行政法的认定在公务法人这一部分有待于再完善, 法国行政主体中的公务法人的“经营管理特定公用事业为宗旨”, 与我国的社会公权力组织实质上有相似之处, 但是, 我国并无公务法人的认定, 因此, 在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 对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地位已经提到:社会公权力组织属于行政主体。可是, 我国大多数学者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以及我国现有法条对行政主体的规定中, 还未关于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地位问题。因此, 结合法国行政法的行政主体理论, 我国对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行政主体认定有待于再完善。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贾建平.我国行政主体的理论进程与实证分析[J].云梦学刊, 2013 (9) .
[3][法]让·里韦罗, 让·瓦利纳.法国行政法[M].鲁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4]王明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北大学出版社, 2007.
在《组织发展与官僚体系的命运》(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s and the Fate of Bureaucracy)中,本尼斯承认官僚制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官僚制“可以完美地适应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和要求”。但是,官僚制的存在和发展也有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不可避免会带来相应的弊端。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官僚体系存在着“内适应”和“外适应”的明显缺陷。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民主制度有着内在矛盾,个性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同工业组织的理性和秩序往往不兼容。官僚体制在刚刚兴起时,否定了专制主义、主观武断和感情用事,以组织等级取代了社会等级,以制度依附解除了人身依附。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官僚制暴露出了十大缺点:妨碍个人成长和个性成熟;鼓励盲目服从;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僵化的权力和控制系统;缺乏充分的裁决程序;无法有效解决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矛盾;内部沟通会被压制和阻隔,湮没创新思想;无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法吸收新的科学成果;扭曲人的个性。总之,官僚体制下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异化,人变成了组织的附属物,抑郁、灰暗,屈从于规章制度。本尼斯用小说语言,形象地批评了“该死的官僚制度”在现实中造成的两种怪异类型。
(1)墨迹式组织(organization as inkblot)。个人在组织中没有意义感,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没有确定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此时的个人,感受到的是无形的压力,越来越焦虑、多疑、虚无。似乎是在等待命令,但是所等待的命令却迟迟不来。此类形象在卡夫卡的《城堡》中有具体的描述。在强大、蛮横的官僚制金字塔结构面前,个人确实显得渺小,如同巨大机器里某个偏僻角落的小螺丝钉,被固定在那里,却不知道自己的用处是什么。
(2)老大式组织(organization as Big Daddy)。个人在组织中被严密控制,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瞬间反应都暴露在父亲般的“老大哥”监视下。私人空间完全被侵蚀,个人生活完全控制在“老大哥”的手中。此类形象集中反映在奥威尔的《1984》中。本尼斯的学生查尔斯·汉迪有句名言:组织就是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与组织打交道,老子式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式的“桃花源”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面对个人空间和参与组织之间的纠结。说得可怕一点,个人笼罩在组织的阴影里,在官僚制结构面前暴露无遗,显得无助和无自主性,还不得不依赖于它。
旧的官僚制如影子般跟随着我们,乃至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本尼斯把它的特征概括为:控制、命令、可预测性。他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道,官僚制结构难以适应现在的环境。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分化,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都将对现有组织产生巨大影响。在我们的环境中,相互依赖性增强,变数和不确定性增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跨国企业在全球化的发展中越来越活跃。在人口方面,大众教育开始发达,使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上升,组织中的知识型员工越来越多。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进修和培训变得稀松平常。同时,职业的频繁更换、交通的日益便捷,使劳动力的流动更快。这都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人们要求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度,也不再束缚于传统的价值观,但更易受他人的影响。组织的任务和目标更加复杂,更具有突发性,因此需要团队合作。在此环境中,组织将具有相互依赖、处于动荡环境、大规模等特征,不再是官僚制所能适应的竞争、稳定、小规模和可预测的状态。所以,本尼斯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官僚制气数已尽。
在本尼斯的概括中,官僚制面临四种威胁。
(1)迅速而难以预测的变化。就知识的爆炸、人口的激增来说,官僚制所遇到的情况都是前所未有的。
(2)组织规模的增长,使得官僚制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化的局面,如管理费用的剧增、规则和结构的陈旧。尤其是在组织中存在的控制与冷漠问题,官僚制的尾大不掉与个人的漠不关心、缺乏积极性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且积重难返。
(3)研发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现代技术的复杂性,要求组织重视知识型员工和他们之间的协作,而且劳动人口越来越年轻,流动性强,文化程度高。官僚制在这些因素面前日益显得僵化、呆板。
(4)管理理念的变化。这跟二战之后行为科学的兴起有关,更与麦格雷戈、阿吉里斯、德鲁克等人的理论贡献有关。这个变化主要表现为:①关于人性的认识。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复杂人”假设,个人不再是无知的、简单化的、按钮式的,而是复杂的、活生生的,其需求是多样的。②关于权力的思考。权力不再是建立在强迫和威胁之上,而是建立在协作和理性之上,强调个人的意愿以及相互间的合作。③关于价值观的变化。组织价值观不再是官僚制所具有的忽视个性、机械地看待人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人道、民主的理念,重视个人需求及其创造性。
综上而言,在相对平静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官僚制,难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不能对外界保持敏锐、快捷的反应,不能有效处理突发问题;它难以灵活面对新问题、迅速接受新创意,良好愿景很可能经多层传达后遭到扭曲、变味;它难以保持员工的高昂士气、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组织成员的自主性和潜能,他们在组织中感到疏离与无意义,对工作投入度不足,很可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会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本尼斯认为,在管理理论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由官僚体系与个人发展的冲突造成的二元对立:个人与组织,民主与法制,理性与自然,社会平等与金字塔结构,参与管理与等级层次,人际关系与科学管理,正式与非正式,外向与内向,软件与硬件,机械论与有机论,关心人与关心生产,X理论与Y理论。新的组织理论应当从这种二元对立中走出来。为此,他评析了许多相关的管理理论。他认为,巴纳德和西蒙的“诱因-贡献交换理论”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是一种“新韦伯主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了社会合作,利克特的工作集体理论强调了自主,阿吉里斯的个性发展理论强调了人性化,这些都为新的组织理论提供了前提;麦格雷戈的Y理论发展最为充分,新的组织理论已经呼之欲出。然而,此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组织内部,而事实上官僚体系真正崩溃原因在于环境变化。所以,组织理论变化的着眼点要放在“外适应”上。
本尼斯认为,现代组织面对的核心问题可分为五类。
(1)整合。即如何将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现代个人主义与现代工业主义的矛盾。个人的主体性在近现代得到弘扬,但现实中的个人不时遭到工业组织的摧残、践踏,甚至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被泯灭个性。在重视个人的前提下实现组织的发展,是个体和组织难以回避的问题。
(2)社会影响。即群体关系问题,核心是权力及其分配。在本尼斯眼里,集权式管理变得不切实际,授权与发扬自主性日益显得重要。
(3)协作。主要是应对和解决组织内部冲突问题。在官僚制结构下,组织过于庞大和复杂,离心力越来越明显,难以笼络组织成员的人心,不易维持和增加他们的工作投入度。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合作,是组织面对的一大难题。
(4)适应。组织如何面对动荡的、不可预测的环境,硕大、臃肿的官僚制显然不够敏捷。
(5)复兴。指组织重获力量、完成自新的过程,事关组织的发展或衰落。它的要素包括:整理和利用已有知识;改善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自我分析;把握自己命运。这五类问题决定着组织的成败。官僚制显得拙于应对这五类问题,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呼之欲出。
在对官僚制弊端进行透彻研究之后,本尼斯提出,一种科学模式正在兴起。新的管理结构与科学探索有很多相似之处,故称之为科学模式。它是基于变化、适应变化的制度,鼓励个人创意,强调兼容并包,能够容纳异议,而反对盲信教条与权威。科学模式需要民主的氛围。在本尼斯看来,民主是一套价值观体系。它包括以下要素:充分、自由的沟通,不管等级高低、权力大小;依靠多数意见而不是胁迫或妥协来解决冲突;相信影响力是基于技术能力和知识,不是基于个人一时的异想天开或特权;允许甚至鼓励任务导向的行为以及情感表达的氛围;承认组织与个体之间必然会有冲突,但也愿意理性地处理和调停这些冲突。在科学模式中,个人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而不是被排斥、压制。个人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不是被视为机械式的工具。个人拥有自主权,发掘自身潜力,充分表现自己。
就未来组织形态而言,本尼斯认为绝对不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组织,而可能是网络、集群、跨职能团队、临时系统、专门工作组、模块、矩阵等等。未来组织将更加简炼,它的层级将会更少,基于共同目标而建立,能够参与跨国的合作和联盟。未来组织很可能体现坎特(Rosabeth M. Kanter)的5F:快速(fast)、专注(focused)、灵活(flexible)、友好(friendly)、有趣(fun)。本尼斯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未来组织:临时的。它意指反应迅速、适应力强的临时系统。本尼斯把这类组织称为“有机适应型组织”。它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易于适应变化的环境;一般围绕待解决的问题而成立,以任务为中心;由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人组成,重视团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按有机模式而非机械模式管理,避免官僚病;领导力属于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而非论资排辈。未来组织不再是威严的、冷冰冰的金字塔,而是一个随环境变化可重新组合的有机体。
3.工程造价的作用:项目决策的依据;制定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依据;筹集建设资金的依据;评价投资效果的依据;利益合理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的手段; 4.工程计价的特征:单件性;多次性;组合性;多样性;复杂性;
5.静态投资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等;
6.动态投资包含静态投资所含内容外,还包括建设期贷款利息、投资方向调节税、涨价预备费等;
7.生产性建设项目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两部分;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只有固定资产投资,不包含流动资产投资;
8.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9.工程造价两层含义: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建设工程价格管理;
10.建设工程的全面造价管理包括全寿命周期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和全方位造价管理;
11.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合理地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12.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三项原则: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实施主动控制;技术与经营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
13.工程造价管理组织三个系统:政府行政管理系统;企事业单位管理系统;行业协会管理系统;
14.国外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政府间接调控;有章可循的计价依据;多渠道的工程造价信息;造价工程师的动态估价;通用的合同文本;重视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15.造价工程师的素质要求:职业道德方面;专业技能方面;身体方面;
16.按照行为科学的观点,作为管理人员应当具有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文技能和观念技能;
17.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审核及项目经营评价;工程概算、工程预算、竣工决算、工程招标标底价、投标报价的编制、审核;工程变更和合同价款的调整和索赔费用的计算;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程经营纠份的鉴定;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编制、审核;与工程造价有关的其他事项;
18.造价工程师的权利:使用造价工程师名称;依法独立执行业务;签署工程造价成果文件、加盖执业专用章;申请设立工程造价咨询单位;
19.造价工程师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格守职业道德;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在执业在保守技术和经济密秘;不利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业;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工程造价资料;
20.经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统一考试合格的人员,在取得合格证三个月内持下列材料到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申请初始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申请表;造价工程师执业考试合格证书;工作业绩证明;
21.有下列情形的不予初使注册;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受过刑事处罚的,且自刑事处詈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起不满5年的;在工程造价业务中有重大过失,受过行政处罚或者撤职以上处分的,且处罚处分至申请注册之日起不满2年的;在申请注册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22.申请造价工程师初始注册程序:申请人向骋用单位提出申请;聘用单位审核同意后,连同规定提交的材料一并报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对申请注册的有关材料进行初审,签署初审意见,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准许注册,并颁发造价工程师注册证和造价工程师执业专用章;初始注册有效期两年,自核准之日开始计算;
23.申请造价工程师续期注册的,在有效期到期日2个月前持下列材料向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申请:从事工程造价活动业绩和工作总结;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工程造价继续教育证明;
24.有下列情形的不予续期注册:在注册期内参加造价工程师执业年检不合格的;无业绩证明或工作总结的;同时在两个以上单位执业的;未按规定参加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或者继续教育未达标准的;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业的;在工程造价活动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在工程造价活动中有过失,造成重大损失的;
25.申请续期注册程序:申请人向骋用单位提出申请;聘用单位审核同意后,连同规定提交的材料一并报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对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续期注册,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应当在准予续期注册后30日内,将予以续期注册的人员名单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续期注册有效期为两年,自准予续期注册之日起计算;
26.申请变更注册,按下列程序办理:申请人向骋用单位提出申请;聘用单位审核同意后,连同申请人与原聘用单位的解聘证明,一并上报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情况属实的,予以变更注册;省级注册机构或者部门注册机构应当在准予变更之日起30日内,将变更注册的人员情况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年内再次申请变更的,不予办理;
27.继续教育内容: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行业自律规定和有关规定;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理论知识;国内外工程计价规则及计价方法;造价工程师执业所需的有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国际上先进的工程造价管理经营与方法;各省级、部门注册管理机构补充的相关内容;
28.继续教育的形式:参加各种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培训、专题研计活动;
29.参加有关大专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课程进修;编撰出版专业著作或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承担专业课题研究成果;
30.继续教育培训学时计算方法:参加国内外工程造价学术交流、研讨会,第满一天计八学时;参加有关大专院校工程造价管理继续教育培训,每满1小时,计算1小时;发表专业论文和著作国际杂志上发表每篇计30个学时国家级杂志上第篇计15个学时省级杂志上第篇计10个学时正式出版社出版工程造价方面的著作计40个学时参加继续教育讲课的教师第讲一次计20个学时;
31.咨询业的社会功能:服务功能;引导功能;联系功能;
32.甲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标准:已取得乙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满3年;企业出资人中注册造价工程师人数不低于出资人总数的60%,且其出资额不低于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60%;技术负责人已取得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并且有工程或工程经济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从事工程造价专业工作15年以上;专职从事工程造价专业工作的人员不少于20人,取得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的人员不少于10人,其他人员注有从事工程造价专业工作的经历;企业与专职专业人员签定劳务合同,且专职专业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执业年龄(出资人除外);专职专业人员人事档案关系同国家认可的人事代理机构代为管理;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企业近三年工程造价咨询营业收入累计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人均办公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齐全;企业为本单位专职专业人员办理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除手续齐全;在申请核准资质等级之日前3年内无违规行为;
33.乙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标准:企业出资人中注册造价工程师人数不低于出资人总数的60%,且其出资额不低于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60%;技术负责人已取得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并且有工程或工程经济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从事工程造价专业工作10年以上;专职从事工程造价专业工作的人员不少于12人,取得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的人员不少于6人,其他人员注有从事工程造价专业工作的经历;企业与专职专业人员签定劳务合同,且专职专业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执业年龄(出资人除外);专职专业人员人事档案关系同国家认可的人事代理机构代为管理;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50万元;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人均办公建筑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齐全;企业为本单位专职专业人员办理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除手续齐全;暂定期内工程造价咨询营业收入累计不低于50万元;在申请核准资质等级之日前3年内无违规行为;
34.业务范围:建设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经济评价报告的编制和审核;建设项目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核,并配合设计方案比选、优化设计、限额设计等工作的进行;工程造价分析与控制;建设项目合同价款的确定;合同价款的签订与调整与工程款的支付;工程结算及竣工结算报告编制与审核;工程造价经济纠纷的鉴定和仲裁的咨询;提供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等;
35.现金流量三要素:现金流量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6.利息和利率在工程造价活动中的作用:利息和利率是信用方式动员和筹措资金的动力;利息能够 促进企业加强经营核算,节约使用资金;利息和利率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械杆; 37.影响资金等值的因素:金额的多少;资金发生的时间;利率的大小;
38.经济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盈利能力评价;清偿能力评价;抗风险能力评价; 39.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确定性评价方法;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40.经济效果评价方法按其是否可考虑时间因素可分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 41.经济效果评价根据指标性质可分为时间性指标、价值性指标和比率性指标; 42.偿债能力指标:借款偿还期;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
43.确定基准收益率时应考虑以下因素: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投资风险;通货膨胀; 44.投资方案分单一方案(独立型方案);多方案(互斥型方案、互补型方案、现金流量相关型方案、组合--互斥型方案、混合相关型);
45.互斥方案静态分析常用增量投资收益率、增量投资回收期、年折算费用Zj=Kj/Pc+Cj、综合总费用Sj=Kj+PcCj评价方法进行相对经济效果评价;
46.计算期相同的互斥方案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净现值;增量内部收益率;净年值; 47.计算期不同的互斥方案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净年值;净现值(最小公倍数法、研究期法、无限计算期法);增量内部收益率; 48.设备更新决策问题,就其本质来说,可分为原型更新和新型更新两类; 49.设备更新方案比选的原则:不考虑沉没成本;逐年滚动比较; 50.设备的寿命:自然寿命;技术寿命;经济寿命;
51.设备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52.设备租赁与设备购买的优越性表现在: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既可用较少资金获得生产急需的设备,也可以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可享受设备试用的优优惠,加快设备更新,减少或避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风险;可以保持资金的流动状态,防止呆滞,也不会使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恶化;保值,既不受通货膨胀也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设备租金可在所得税前扣除,能享受税上利益;其不足之处在于:在租赁期间承租人对租用设备无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故承租人无权随意对设备进行改造,不能处置设备,也不能用于提保、抵押贷款;承租人在租赁期间所交的租金总额一般比直接购置设备的费用要高,即资金成本较高;长年支付租金,形成长期负债;租赁合同规定严格,毁约要赔偿损失,罚款较多等; 53.影响设备租赁和购买的主要因素:项目的寿命期或设备的经济寿命;租赁设备需要支付租金,当企业需要融通资金时,究竟是向金融机构借款,还是通过融资租赁取得资金,或是采取发行企业股票或债券来融资;企业的经营费用减少与折旧费和利息减少的关系;租赁的节税优惠等;企业是否需要长期占有设备,还是只希望短期需要这种设备;
54.设备租赁与购置分析:第一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和技术状况,提出设备更新的设资建议;第二步,拟定若干设备投资、更新方案,包括:购置;租赁;第三步,定性分析筛选方案,包括:分析财务能力;分析设备技术风险、使用维修特点;第四步,定量分析并优选方案,结合其他因素,作出租赁还是购买的投资决策; 55.租赁费用主要包括:租赁保证金占用损失、租金和担保费;
56.影响租金的因素:设备的价格;融资的利息用费用;各种税金、租赁保证金、运费、租赁利差、各种费用的支付时间以及租金采用的计算公式等;
57.对租金的计算主要有附加率法(R=P(1+Ni)/N+Pr);年金法(期末支付R=i(1+i)n/(1+i)n-1;期初支付P=P(A/P,i,N)/(1+i);)58.设备租赁的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租赁费用--与销售相关的税金--所得税率*(销售收入--经营成本租赁费用--与销售相关的税金);设备购置的净现金流量=销售收入--经营成本--设备购置费--贷款利息--与销售相关的税金--所得税率*(销售收入--经营成本--设备购置费--贷款利息--与销售相关的税金); 59.设备租赁与购置的经济比选也是一个互斥方案的问题,设备寿命相同时,一般可以采用净现值法;设备寿命不同时,可以采用净年值法;
60.一般情况下,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如下:拟建项目数据的统计偏差;通货膨胀;技术进步;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其他外部影响因素;
61.常用的不确定性分析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
62.盈亏平衡分析只适用于项目的财务评价,面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则可用于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63.当产量变化后,各项成本有不同的性态,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
64.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税金 ; 销售收入=单位售价*销量;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固定成本;
65.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前提条件:生产量等于销售量;生产量变化,单位可变成本不变,从而使总生产成本成为生产量的线性函数;生产量变化,销售单价不变,从面使销售收入成为销售量的线性函数;只生产单一产品;或者生产多种产品,但可换算为单一产品计算; 66.用产销量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Q)=年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单位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单位产品增值税;用生产能国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盈亏平衡点销售量/正常产销量*100%=年固定总成本/(年销售收入-年可变成本-年销售税金及附加-年增值税)*100%;用销售额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S)=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年固定总成本/(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单位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单位产品增值税;用销售单价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p)=年固定总成本/设计生产能力+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单位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单位产品增值税;
67.敏感性分析有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两种;
68.敏感性分析的部骤:确定分析指标;选择需要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每个不确定性因素泊波动程度及其对分析指标可能带来的增减变化情况;确定敏感性因素;方案选择; 69.概率分析步骤:选定一个或几个评价指标;选定需要进行概率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预测不确定因素变化的取值范围及概率分布;根据测定的风险因素取值和概率分布,计算评价指标的相应取值和概率分布;计算评价指标的期望值和项目可接受的概率;分析计算结果,判断其可接受性,研究减轻和控制不利影响的措施;
70.决策树一般由决策点、机会点、方案枝、概率枝等组成;
71.影响工程寿命周期的因素:物理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和法律因素; 72.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
73.工程寿命周期成本是工程设计、开发、建造、使用、维修和报废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也即该项工程在其确定的寿命周期内或在预定的有效期内所需支付的研究开发费、制造安装费、运行维修费、报废回收费等费用的总和;
74.常用的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方法有费用效率法CE=SE/LCC=SE/(IC+SC)、固定效率法、权衡分析法等;
75.费用估算的方法:费用模型估算法;参数估算法;类比估算法;费用项目分别估算法; 76.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法中,权衡分析的对象包括以下五种情况:设置费与维持费权衡分析;设置费中各项费用的权衡分析;维持费中各项费用的权衡分析;系统效率和寿命周期成本的权衡分析;从开发到系统设置完成这段时间与设置费的权衡分析;
77.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法的一般步骤:明确系统(对象)的任务;资料收集;方案创造;明确系统的评价方法要素及其定量化方法;方案评价;编制评价报告;
78.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法的显著特点:当选择系统时,不仅考虑设置费,还要研究所有费用;在系统开发的初期就考虑寿命周期成本;进行费用设计,将寿命周期成本作为系统开发的主要因素;透彻的进行设置费和维持费之间的权衡,系统效率和寿命周期成本之间的权衡,以及开发、设置所需的时间和寿命周期成本之间的权衡;
79.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假定项目方案有确定的寿命周期;由于在项目寿命周期早期进行评价,可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高成本使得其未必适用于所有项目;高敏感性使其分析结果的可*性、有效性受到影响;
80.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实际应用给人们带来观念的变化:建立系统效率的概念;建立寿命周期成本观念;建立能量效率的观念;树立追求“系统经济性”的基本思想; 81.价值工程三要素:价值、功能、寿命周期成本;
82.价值功能的特点:价值工程的目标是,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使产品具备它的必须具备的功能;价值功能的核心是以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价值工程是将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价值工程强调不断改革与创新;价值工程要求将功能定量化;价值工程是以集体的智慧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
83.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又降低产品成本,这是提高价值最理想的途径;在产品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产品功能,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产品功能有较大辐度的提高,产品成本有较少提高;在产品功能略有下降、产品成本大幅度除低的情况下,也可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
84.对象选择的方法:因素分析法(经验分析法);ABC分析法(重点分析法或不均匀分布定律法);强制确定法;百分比法;价值指数法;
85.功能分析包括功能定义、功能整理和功能计量等内容;
86.按功能重要度分,产品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按功能性质分产品功能可分为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按用户需求分:功能可分为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按量化标准分:功能可分为过剩功能与不足功能;
87.功能整理的目的:明确功能范围;检查功能之间的准确程度;明确功能之间上下位关系和并列关系; 88.功能整理的一般程序:编制功能卡片;选出最基本的功能;明确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对功能定义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取消;把经过调整、修改和补充的功能,按上下位关系,排列成功能系统图;
89.功能计量可分对整体功能的量化和对各级子功能的量化;
90.各级子功能的量化方法:理论计算法、技术测定法、统计分析法、类比类推法、德尔菲法等;
91.确定功能重要性系数的关键是对功能进行打分,常用的方法有强制打分法(0-1,0-4评分法)、多比例评分法、逻辑评分法、环比评分法等;
92.方案创造的理论依据是功能的载体具有替代性,方法:头脑风暴法;歌顿法;专家意见法;专家检查法;
93.头脑风暴法以小型会议方式进行,坚持原则:欢迎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意见;希望提出的方法越多越好;对所有提出的方案不加任何评价;要求结合别人的意见提设想,借题发挥;会议应有记录,以便于研究;
94.方案综合评价方法: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有德尔菲法、优缺点例举法;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直接评分法、加权评分法、比较价值评分法、环比评分法、强制评分法、几何平均值评分法等;
95.项目资本金制度的范围:各种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国有单位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项目和集体投资,者必须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主要用财政预算内资金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项目不实行资本金制度;
96.计算资本金基数的总投资,是指投资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与铺底流动资金之和;投资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比例,根据不同行业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具体规定如下:交通运输、煤碳项目,资本金比例为35%以上;钢铁、邮电、化肥项目,资本金比例为25%以上;电力、机电、建材、化工、石油加工、有色、轻工、纺织、商贸及其他行业的项目,资本金比例为20%以上;
97.项目资本金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98.投资者以货币方式缴的资本金,其资金来源有: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家标准的各种专项建设基金、经营性基本建设基金回收的本息、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地方人民政府国家有关规定收取的各种规费及其他预算外资金;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及企业法人的所有者权益、企业折旧资金以及投资者按照国家规定从资金市场及其他预算外资金;社会个人合法所有资金;国家规定的其他可以用作投资项目资本金的资金;
99.项目资本金筹措的基本要求:合理提高资金需要量,力求提高筹资效果;认真选择资金来源,力求降低资金成本;适时取得资金,保证资金投放需要;适当维持自有资金比例,正确安排举债经营;
100.根据出资方不同,项目资本金分为国家出资、法人出资、个人出资;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建设项目可通过争取国家财政预算内投资、发行股票、自筹投资和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来筹集资本金; 101.102.按照股东承担风险和享有权益的大小,股票可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大类;
股票筹资的优点:以股票筹资是一种弹性的筹资方式;股票无到期日;发行股票筹资可降低公司的负债比率,提高公司的财务信用,增加公司今后融资的能力; 103.股标筹资的缺点:资金成本高;增发普通股需给新股东投票权和控制权; 104.式; 105.吸收国外资本直接投资包括:外商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及外商独资等形负债筹资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设备租赁和借入国外资金等筹资渠道; 106.我国发行的债券又可分为国家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107.债券筹资的优点:地出固定;企业控制权不变;少纳所得税;可以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108.债券筹资的缺点:固定利息支出会使企业承受一定的见险;发行债券会提高企业负债比率,增加企业风险,降低企业财务信誉;债券合约的条款,常常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较多的限制: 109.设备租赁的方式可分为:融资租赁;经营租赁;服务出租;
110.借用国外资金的途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吸收外国银行、企业和私人存款;利用出口信贷; 111.112.资金成本一般包括资江筹措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
决定资金成本高低的因素:总体经济环境;证券市场条件;企业内部经营和融资状况;项目融资规模;
113.资金成本作用:资金成本是选择资金来源,筹资方式的重要依据;资金成本是企业进行资金结构决策的基本依据;资金成本是比较追加筹资方案的重要依据;资金成本是评价各种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一个重要尺度;资金成本也衡量企业整个经营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 114.资金成本计算的一般形式:K=D/(P-F)K-资金成本率(一般也可称为资金成本),115.P-筹资资金总额,D-使用费,F-筹资费,f-筹资费费率(筹资费占筹资资金总额的比率); 116.各种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分:权益融资成本;负债融资成本KB=ib(1-T)/(1-f); 117.权益融资成本分为:优先股成本Kp=Dp/P0(1-f)=P0i/P0(1-f)=i/(1-f);普通股成本(股利增长模型法Ks=Dc/Pc(1-f)+g、;ic/(1-f)+g、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Ks=RF=B(Rm-RF));;保留盈佘成本; 118.企业筹资的经营风险:产品需求;产品售价;产品成本;调整价格的能力;固定成本的比重; 119.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结构指的就是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 120.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是通过分析每股收益的变化来衡量;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或股价最大化;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可使公司的总价值最高; 121.项目融资的特点:项目导向;有限追索;风险分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信用结构多样化;
122.项目融资的框架结构由四个模块组成,项目投资结构;项目融资结构;项目资金结构;项目信用保证结构;
123.项目融资的阶段:投资决策分析;融资决策分析;融资结构分析;融资谈判和项目融资的执行;
124.投资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工业部门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初步确定项目投资结构; 125.融资决策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选择项目的融资方式------决定是否采用项目融资;任命项目融资顾问-----明确融资任务和具体目标要求;
126.融资结构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评价项目风险因素;评价项目的融资结构和资金结构------修正项目融资结构; 127.融资谈判阶段的主要工作:选择银行、发出项目融资建议书;组织贷款银团;起草融资法律文件;融资谈判; 128.融资执行阶段的主要工作:签署项目融资文件;执行项目投资计划;贷款银团经理人监督并参与项目决策;项目风险控制与管理; 129.项目融资的方式:BOT方式;ABS方式;TOT方式;PFI方式;
130.BOT融资的优点:扩大资金的来源,政府能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利用外部资金建设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增加国有企来人员对外交往的经验及提高管理水平;发展中国家可以吸收外国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31.BOT方式的融资过程:项目主办方注册一家公司。项目公司负责与政府机构签为特许协议,股东向政府机构出具安慰文书;项目公司与承包商签定施工合同,按受保证金,同时接受分包商或供应商的保证金转让,与经营者签署经营协议;项目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协议,与出口信用贷款人签订买方信贷协议。商业银行提供出口信用贷款担保,并接受项目提保;项目公司向担保信托方转让收入; 132.133.BOT的具体形式:标准BOT,建设---经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经营--移交;ABS运作过程:组建SPC;SPC与项目结合;利用信用增级手段使该组资产获得预期BOO,建设--拥有--经营; 的信用等级;SPC发行债券阶段;SPC的偿债阶段;
134.TOT的运作程序:东道国项目发起人设立SPC,发起人把完工项目的所有权和新建项目的所有权转让给SPC,以确保有专门结构对两个项目的管理、移交、建造负有全责,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协调;SPC与外商洽谈以达成移交投产运行项目在未来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经营协议,并取得资金;东道国利用获得资金来建设新项目;新项目投入运行;移交经营项目期满后,收回移交的项目; 135.TOT方式的特点:有利于引进先进管理方式;项目引资的可能性增加;使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营运时间提前;融资对象更为广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36.PFI,私人主动融资,有三种典型类型:在经济上自立的项目;向公共部门出售服务的项目;合资经营; 137.PFI模式的优点: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能够广泛吸引经济领域的私营部门或非官方投资者,参与产品的产出;吸引私人部门知识、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公共项目的效率和降低产出成本,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最大优势在于是政府公共项目投融资和建设管理方式的重要制度创新; 138.项目成本管理原则:全过程成本管理原则;系统性成本管理原则;动态成本管理原则;成本管理责任制原则; 139.承包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两个层次的管理职能:企业管理层的成本管理;项目管理层的成本管理; 140.141.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流程:一是总体工作流程;二是单项业务流程;
按照动态成本管理原则和成本管理的内容,承包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流程具体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142.成本预测的方法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大类; 143.144.145.项目成本计划一般由直接成本计划和间接成本计划组成的;
成本计划的编制方法:目标利润法;技术进步法;按实计算法;定率估算法; 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项目决策成本控制;投标费用控制;设计成本控制;和施工成本控制等内容; 146.承包企业的成本控制重点应放在项目经理部,包括计划预控、过程控制、纠偏控制; 147.料; 148.149.150.项目成本控制的依据:工程承包合同;项目成本计划;工程进度报告;工程变更资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项目成本分析表法;工期----成本同步分析法;挣值法; 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表格核算法;会计核算法;
固定资产折旧从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月份的次月起,按月计提;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从停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提;
151.平均年限法:年折旧费=(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工作量法:按行驶里程计算:单位里程折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规定行驶里程,年折旧额=年实际行驶里程*单位里程折旧额,按照台班计算的折旧额:每台班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规定的总工作台班,年折旧额=原值*每台班折旧额; 152.153.双倍佘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 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154.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差额计算法;比率法; 155.156.比率法:相关比率法;构成比率法;动态比率法;
综合成本分析方法: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分析;月季度成本分析;成本分析;竣工成本综合分析;
157.承包企业项目成本考核,包括企业对项目成本的考核和企业对项目经理部可控责任成本的考核;
158.企业对项目成本的考核包括对项目设计成本和施工成本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和成本管理工作业绩的考核;
159.企业对项目经理部可控责任成本的考核包括:项目成本目标和阶段成本目标完成情况;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成本计划的编制和落实情况; 160.对各部门、各施工队和班组责任成本的检查和考核情况;在成本管理中贯彻责权利相结合原则的执行情况; 161.项目成本报表主要包括工程成本表、竣工工程成本表等
162.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企业的收入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163.施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是建造合同收入,销售产品和材料、提供作业或劳务、出租固定资产等取得的收入属于其他业务收入; 164.建造合同完工进度的确定方法有三种:投入衡量法,合同完工进度=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产出衡量法,合同完工进度=已经完成的合同工程量/合同预计工程量*100%;实地测量法;
165.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净利润率=利润总额-所得税 166.营业利润=工程结算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工程结算利润=工程价款收入-工程实际成本-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 167.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债券利息等;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68.利润分配顺序:弥补企业以前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提取任意公积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169.会计对象可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 170.171.172.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 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辩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权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官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从公共组织人员行为管理、公共组织群体的理论角度,以西南沿海地区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为例,分析地级市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选聘录用机制、培训锻炼机制、培养服务机制、保障激励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促进大学生村官把有用的知识带到基层、带到农村,并服务基层、服务农村,为发展农村经济出谋划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公共组织;大学生村官;管理;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起源及发展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这项工作自2008年在全国开展以来,各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逐步形成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六年来,全国累计有30万名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他们主动融入农村,带头创业富民,真心服务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从大学生村官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和各类人才越来越多。大学生村官工作战略意义逐步显现,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二)大学生村官的性质
大学村官是由中组部牵头,省区市组织、人事部门负 责具体的管理工作,选派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大学生村官是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由公共财政支付其报酬的,与政府的关系是由法律调节的,谋求公共利益,对社会与公众负责,并为国民服务的“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属于公共组织人员范畴。随着行政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范围的日益扩大,使得国家行政组织在公共部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政府不仅录用行政事务管理人员,而且也广泛地使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工作职责就包括行政性事务管理及专业技术服务等。
(三)西南沿海地区港市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状况 2008年以来,西南沿海地区港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有关精神,共计选聘了318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目前除了94人考录到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20人自行创业或另谋职业外,仍由214名在岗大学生村官。几年来西南沿海地区以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为宗旨,紧紧围绕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有发展”的目标,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健全关怀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加大考核激励等四项举措,扎实做好了各项管理、服务、培养、考核等工作,有效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为西南沿海地区港市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大学生村官逐渐成为了西南沿海地区港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二、西南沿海地区大学生村官管理模式分析
(一)健全选聘录用机制,提高村官队伍素质 西南沿海地区港市按照“严格标准、拓宽视野、竞争择优”的原则,努力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一是合理分配名额。该市组织人事部门每年向下辖县区下达选聘需求计划,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基层需求,确定当年选聘数量,统一组织实施选聘工作,保持大学生村官招聘人数符合全市需求实际。二是规范选聘程序。规定了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体检等一套完整程序,实行职位、条件、标准、过程、结果“五公开”,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度。三是提高选聘质量。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同等条件下“学生党员优先、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优先”。
(二)强化培训,注重锻炼,提升综合能力。
1、通过岗前培训、专项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
为帮助大学生村官尽早熟悉农村工作,西南沿海地区每年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农村工作实际,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各县区、乡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座谈会或培训班,认真倾听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情况,为他们搭建互相交流的平台,并结合实际开展工作业务知识培训,切实增长他们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才干;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安排调研课题,提供可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提升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比如,从去年以来西南沿海地区在安排大学生村官工作时,就明确了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到贫困村,确保每个贫困村都要有一名大学生村官。各县区也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锻炼。如,合浦县组织人事部门 每年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2次以上集中培训,主要是培训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熟悉农村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应对农村一些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加深了解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年初要求各乡镇制订出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计划,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镇、村(社区)举办的种养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及学历等各种学习培训,要求每年培训3次以上,努力提高农村工作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
2、通过“压担子”的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能力。
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村官在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中得到锻炼,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成长。银海区从今年以来就通过让优秀大学生村官挂任村两委副职的方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和能力的舞台。铁山港区则采取压担子的办法,尽可能将其安排到有重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任务重、基础较薄弱的村中磨炼,在完成各项艰难工作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基层工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和项目建设工作。
3、通过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创业示范基地学习考察,进一步帮助增强在农村开展创业的感性认识。
为帮助大学生村官进一步拓宽视野,增进对农村社会和农村创业的了解,该市还通过现场参观,实地学习等方式开展了培训工作。如,2011年西南沿海地区港市就组织了2009年及2010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到广西来宾忻城考察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学习他们的先进 创业经验。同时还选派xx镇大学生村官林茂源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农民致富骨干培训班,赴台湾实地考察,增长了致富知识。
4、成立创业基金会,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开展创业提供金融支持。
今年西南沿海地区还专门从市财政争取安排了100万元的专项资金,做为针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的启动资金,成立青年创业基金会(YBC)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进行指导和扶持。预计从明年起,将全面启动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工作。
(三)有效服务,加强管理,促进健康成长。
1、实行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结对帮带大学生村官制度。
西南沿海地区积极借鉴各地大学生村官管理方法,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实行人文管理,全面促进了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确保每位大学生村官至少有2名以上的班子成员结对子,传授村官农村工作经验,每周至少与村官谈心一次,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为他们开展农村工作夯实基础。比如,铁山港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经常利用手机信息等方式与大学生村官建立热线联系,及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咨询、思想引导、困难帮扶等服务,为他们的工作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服务平台。建立镇党委组织委员结对关怀联系大学生村官制度,召开座谈会、深入各村走访,了解村官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愉快 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2、采取“四级”共管的办法,全面跟踪,确保大学生村官履职履责。
为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该市通过实行市基层办、县区基层办、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四级共同管理的办法,对其履职、现实表现、思想动态等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督导,保证大学生村官切实履行职责。各县(区)基层办设立热线电话,指定联络员,为大学生村官排忧解难。建立大学生村官QQ群,通过网络经常性地与大学生村官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等。比如,合浦县组织人事部门每季度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1次检查,每年召开1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心声。要求乡镇党委坚持不定期的走访,听取村干部和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动态,每季度汇报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督促检查。还要求村委严格请销假制度,做好大学生村官每天上下班的考勤工作,并定期向乡镇党委报告情况。
3、联合考核,群众评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对大学生村官客观、公正考评制度。
为了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核大学生村官的德、勤、职、能,该市主要采取了由各县区基层办会同乡镇、街道党(工)委组成大学生村官考核工作组,参照本地乡镇公务员考核方式,通过查阅大学生村官的平时考勤记录,走访大学生村官所在村(社区)村(居)民、村(居)委,并组织群众进行评议等方式,全面考核村官履行岗 位职责和工作实绩等情况,特别是参与国家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新农保”推广、村“两委”换届、人口普查等中心工作情况。通过考核,进一步调动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保障机制,激发创业热情。
1、主动协调,定期督查,落实待遇。
积极沟通和协调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落实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医疗保险等待遇,定期对各相关单位进行督查,确保大学生村官各项待遇及时落实到位,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比如,海城区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工作。区选聘办及时协调街道安排外地村官入住宿舍,让他们与街道党建组织员一起搭伙,村干部、群众也经常邀请村官到家中用餐,并主动协调区财政、民政、人事等部门,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及一次性安臵费,及时办理养老、医疗和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并参照乡镇公务员工作生活补贴提高标准同步提高大学生村官待遇。
2、关心生活,提供保障,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生活上,市、县区委组织部、基层办领导还经常进村看望他们,给他们送去关怀和鼓励。并要求各县区和乡镇在物质生活上,认真做好工资福利待遇、食宿等后勤保障工作,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铁山港区选聘办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参加社会保险事项,还将大学生村官待遇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核定工资待遇,而且随着公务员工资标准的调整相应调 整提高村官待遇,保证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合浦县在办理大学生村官工资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要求乡镇政府优先给村官安排借支,暂时解决平时生活开支问题,并妥善安排好食宿。银海区努力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在文化生活上,通过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赴外地参观学习,开展秋游、摄影、征文比赛等活动,活跃大学生村官业余文化生活。
(五)完善激励机制,搭建再就业平台
1、完善机制,提供多渠道再就业出路。
为帮助大学生村官有效解决聘用期满再就业的“后顾之忧”,该市还为大学生村官制定了再就业“多项选择”的机制,实现了大学生村官既“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又“流得动、有发展”的良性循环。承诺三年聘用期满以后的“出路”是:“继续留任、考取研究生、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自主创业”。对三年来表现突出且自愿留任的大学生村官,除了可以继续享受中央财政补贴外,待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进入村“两委”班子。仅2011年就有8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该市还鼓励大学生村官利用年纪轻、有闯劲、有干劲、有思想的特点,继续扎根基层、服务农村。
2、传递信息,多方协调,搭建再就业平台。一方面该市要求各县区安排专人负责,及时关注有关的各类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招聘信息,并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信息群发方式,及时将企事业单位招聘招考的有关信息传递到大学生村官,为大学生村官的再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 部门还积极协调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用人单位,优先聘用具有农村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时传达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如去年和今年就先后两次组织有关的大学生村官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再就业现场招聘会。
三、存在问题
几年来,西南沿海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一些待遇落实不到位。在公务员工资标准上调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补贴得到了上调,但另一部分保持不变,各县区执行不平衡。影响了部分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培训和帮扶力度不足。每年专项培训经费有限,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培训方式方法也相对单一,难以达到真正的培训效果;部分大学生村官已有创业意识,但仍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扶持。三是部分村官思想不稳定。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原因很多,但部分村官想通过在村里工作一段时间后,能有机会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或者通过提拔等途径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所以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没能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
四、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落实政策,优化环境,营造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1、不打折扣,落实各项工作和生活待遇。要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有关待遇,特别是生活补贴标准,要按照所在乡镇公务员工资标准及时作出调整; 要改善生活环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帮助任职乡村的大学生村官落实食宿设施、办公地点,配备必要的宽带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使他们能够留得住、住得下、干得好。
2、进一步加强宣传,强化思想引导。
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选聘大学生村官的重大意义;要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充分认识到基层工作是个人成长进步的有效平台、重要舞台。
3、锻炼与信任并重,切实做到组织支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把他们当做后备干部来对待,在工作上将他们当做重要人才来厚待,给他们多压担子,多交任务,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使他们能够迅速把自身智力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村级发展、带动村民致富、促动农村繁荣。
(二)多渠道、多途径并举,深入拓宽村官成才出路。拓宽大学生村官成才出路,妥善安排好期满后工作,是激发他们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农村工作的有力措施。
1、组织进行考试录用。
根据辖区内选聘大学生村官人数,确定招考职数(如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补缺时,优先从大学生村官中录用,考录职位不少于补充缺额的20%),放宽招考条件(如不限专业等),专门针对合同期满的村官组织进行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
2、推荐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或直接纳入事业单位编制。
对于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方法,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或可以直接纳入事业编制或留任村干部等。
3、积极向各类企业推荐。
组织举办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专场人才招聘会,主动为企业和大学生村官牵线搭桥。定期向期满大学生村官提供企业需求信息、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在论述行政立法之前,我们可以结合一般立法的内涵,给行政立法设置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从这个模型的各个基本点出发来对行政立法的理论基础作出一番探索,得出最后的结论,范文《论行政立法的理论基础行政法律文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行政立法所立的“法”并不是属于一种立法机关立法的范畴,它和一般情况下的立法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毕竟它是由一个具备了权力和独自的利益的部门所立的法,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自由裁量权的不稳定性,行政立法中的委任立法和授权立法将越来越少,职权立法逐步的增加,因为任何一个行政部门都在竭力运用各种借口来摆脱全民机关的监督和制约,以达到自身权力的扩张,没有任何一个权力部门希望自己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行政立法体现的只是众意,而不是公意,因此并没有完全的体现民意。
了解了以上的那么多东西,现在我们正式的进入我们的论题,即模型的建构。作为一个行政立法的理论基础,必须要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因此必需的要素是:(1)起源与理论基石;(2)立法程序;(3)利益导向。这三个要素在行政立法的问题上有着其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他们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行政立法的全貌,进而找出其理论基础。下面我们就可以循序渐进的对他们进行分析论证:
一、起源与理论基石
“政治生命的原则就在主权的权威,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则是国家的大脑,大脑指使各个部分动起来”,而在行政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几乎把立法权和行政权结合在了一起,合为一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已经违背了三权分立原则的初衷,立法权和行政权是相互制衡的,如果结合在一起只能会产生更大的腐败,所以在很多时候看来行政立法是历史的倒退,于是就有了行政立法是立法无能的表现之说,其实,这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面,我们姑且承认现代立法的无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事物的出现,立法机关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根本不可能把所有的立法事务都集中于一身,在这种情况下,才把一些立法的权限交给行政机关的。在崇尚效率的今天,人们在追求公平的同时已越来越注重效率的作用,甚至已经把效率作为一个更重要的要素来抓。而单纯的立法机关立法只能带来效率的低下,发展时机的延误,特别是立法成本的增加,立法机关不可能为了一个具体的单纯的问题而去进行全民性的公决,那样有的只是得不偿失的后果,盲目的规则主义从成本上分析是不可取的。还有的是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专业部门的法律的制定,立法机关是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去单独立法的。所以把一部分所以把一部分的立法权交给行政机关是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的是现在的行政立法所依据的还是法律上的授权立法,立法机关的特别授权立法、委任立法,其自身的职权立法并不多见,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给了行政立法以制度上的制约,法律是立法机关制定的,只有立法机关才有授权的权力。所以即使行政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他们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脱离立法机关的制约,行政立法的结果通常还是要经过立法机关的审议和通过才能够正式的生效,而且在行政立法的过程中还有这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和听政制度,最重要的是在行政立法之前就已经有了各方面的程序法,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已经从制度上制约了行政立法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行政立法受到了立法机关在技术和制度上的全面制约,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行政立法的成果可谓是历经制约方能生效。
组织客户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 组织间单项交易额的不断增加, 使得企业不得不重视一些重点客户的维持与发展。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维持企业与组织客户之间的战略合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然而, 在面对众多组织客户时, 企业不知道该如何分配有效地人、财、物等资源, 归根结底是对组织客户价值认识不清。虽然客户价值的概念提出已有近20 余年, 国外关于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成果颇丰。从20 世纪90 年代起, 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针对顾客价值理论的研究。但整体来说, 国内外研究的专题都主要集中在具有典型客户特征的家庭和消费者客户, 而对组织客户价值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基于此, 本文从组织客户概念、组织客户价值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关于组织客户研究的前沿文献进行梳理。最后, 指出现有组织客户价值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二、组织客户概念辨析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把客户定义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按照这个定义, 可以将客户分为个人客户 (消费者) 和组织客户两类。个人客户或者消费者是指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组织客户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或集体使用而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组织。虽然研究者对组织客户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了界定。一部分研究者主要突出组织客户的核心是对企业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客户, 还有一部分则强调组织客户与个人客户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是一个集体或组织。 (表1)
三、组织客户价值的研究
随着竞争的加剧, “以产品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战略逐渐被“以客户为导向”的战略所取代。20 世纪80 年代随着Jackson客户价值概念的提出, 市场营销理念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学术界和企业界越来越重视对客户价值的研究, 将其视为下一阶段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来源。从根本上讲, 组织客户价值依然是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贡献。个人客户对企业的价值侧重现金流的概念, 而对于组织客户价值, 其对企业的贡献, 除了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贡献外, 更多的是超越了这一点。不少学者将组织客户价值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主要指产品和服务的交换价值;另一种主要指买方—卖方关系的价值。
(一) 产品和服务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收入与相应成本之差来进行衡量。从商品交换的角度看, 企业是价值的创造者, 客户是价值的享用者。企业通过交换产品和服务而获得收益, 客户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 (支付价格) 来获得这种由企业创造出来的价值享用。很多学者都是从交换价值角度对组织客户价值进行研究, 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二) 买方—卖方关系价值。关系价值是组织客户与企业之间合作而产生共赢的价值, 即组织客户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或支持。企业既是关系价值的创造者, 也是关系价值的受用者。Wilson & Jantrania (1995) 最先对关系价值进行了定性研究, 把关系价值定义为提高关系双方竞争能力的合作关系的结果, 而价值创造则是关系双方发展信任关系和发现互利结果的过程。Hogan (2001) 把关系价值定义为顾客感知的从整个关系生命周期中获得的切实利益的净价值。他对这一定义进行了具体的解释:首先, 关系价值既涉及利益, 也涉及为获得利益而付出的成本, 如投入的资金、管理时间、交易成本等;其次, 关系价值聚焦于未来的净利益, 它是由资金增加、产品质量提升、技术转移等切实利益的净现值所决定的。
从以上组织客户价值的研究文献中, 可以总结出组织客户价值这一重要概念的几个特征:首先, 组织客户价值的核心是交换, 包括产品以及企业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其次, 组织客户价值是利益和牺牲之间的权衡, 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需要为此付出成本;最后, 组织客户价值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包括基于交换产生的当前价值和通过关系实现的潜在价值。
四、组织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不能评价, 就无法管理。”客户价值管理的核心就是客户价值评价。在近20 余年的发展中, 学者们主要从建立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方面对组织客户价值进行评价。目前, 很多学者均从时间维度出发, 用客户的当前价值与潜在价值这两个角度出发构建评价体系对客户价值做出相应的考察。CV-PV体系既考虑了客户的当前价值也考虑了潜在价值, 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
(一) 关于组织客户当前价值评价的研究。温巧夫 (2006) 、王瑞萍 (2006) 、端木文娟 (2009) 等学者在对组织客户当前价值进行评价时, 采用了齐佳音、舒华英 (2005) 在研究个人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提出的用毛利润、购买量和服务成本三个指标作为当前价值的二级指标。其中毛利润指标主要反映客户实际支付价格的高低, 购买量指标反映客户在分摊生产成本上的差异, 服务成本直观显示企业对客户服务的投入。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对组织客户是不合适的, 组织客户有其固有的交易特征。刘荣 (2010) 、谭静 (2010) 、张凡 (2010) 、赵宛婧、齐佳音 (2012) 等通过对组织客户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领域资深的专家进行访谈, 提出通过收入和成本两个指标来衡量组织客户的当前价值。其中, 收入指标主要反映组织客户购买企业产品和服务支付的现金总和, 成本反映企业为获取该组织客户和提供给组织客户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费用总和。对组织客户而言, 收入和成本这两个指标实际操作性较强, 比较容易核算和获取, 而且全面地反映了组织客户的当前价值。除了收入和成本两个指标外, 一些学者也尝试从其他角度对组织客户的当前价值进行评价。例如, 刘维庆 (2011) 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当前价值进行评价时, 还提出经营状况、客户信用、形象等指标。江书剑 (2014) 采用客户吸引、客户盈利能力、客户关系、客户诚信作为组织客户当前价值的二级指标。
从已有文献可以得出, 对组织客户当前价值的评价更偏向采用比较容易核算和获取的收入和成本两个指标。同时, 我们注意到, 一些学者也提出客户信用、客户关系、形象等指标, 这些研究显得过于零散, 给当前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进一步评价组织客户当前价值, 还有待更加深入的探索。
(二) 关于组织客户潜在价值评价的研究。马辉民等 (2003) 认为客户潜在价值是假定客户改变购买模式行为, 在将来可望为公司创造的利润增量现值。Hyunseok Hwang、Taesoo Jung、Euiho Suh (2004) 将客户潜在价值定义为当某一客户要购买额外产品或服务时为企业带来的期望利润。对于个人 (消费者) 客户而言, 陈明亮 (2001) 认为产生客户潜在价值的因素主要是客户增量购买、交叉购买和推荐新客户。而对组织客户而言, 其购买行为具有理性化、专业化特征, 组织客户的推荐行为并不能成为影响其他组织客户购买的因素。理论上, 可以通过客户的增量购买、交叉购买、推荐购买等客户增值行为来分析与评价客户的潜在价值, 但实际上, 上述行为又是很难分析与衡量的。齐佳音、舒华英 (2004) 提出可以用信用度、忠诚度/信任度作为评价客户潜在价值的二级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对所有客户而言都是适用的, 但由于组织客户所具有的特征, 其潜在价值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基于此, 国内一些学者对于组织客户的潜在价值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 试图提出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例如, 温巧夫 (2006) 进一步将潜在价值细分为内生潜在价值和外生潜在价值。内生潜在价值是由于用客户关系及客户能力等可控的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客户未来价值;外生潜在价值是由于产品市场需求、供应商竞争度、转移成本等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影响而带来的客户未来价值。其创新之处在于不仅考虑了客户能力、客户关系等内部因素, 同时还考虑到了对客户购买行为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 使评价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全面性。除了温巧夫提出的客户关系、客户能力外, 还有学者提出用战略价值、网络价值作为评价组织客户的潜在价值指标。比如, 刘荣 (2010) 就研究了组织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契合性、依赖性、创新性、示范性和成长性等五个方面的战略价值对潜在价值的影响。赵宛婧、齐佳音 (2012) 提出用寻找价值、进入价值、推荐价值来间接评价组织客户的潜在价值。
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学者们对于客户价值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然而现有组织客户价值理论的研究还很不完善, 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 组织客户价值研究仍将继续深化, 而且在以下两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 权威的组织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当前, 虽然有关组织客户价值评价研究的广度在不断地拓展, 组织客户价值评价所涉及的方面在不同的文献中出于不同研究目的被从不同的角度所提及和讨论, 但是学者们对评价指标构建体系的认识并没有达成一致。同时, 从研究深度来看, 现有关于组织客户价值的评价指标研究的文献多集中在硕博学位论文, 而在一些权威的专著和期刊中, 很少有关于这一方向的研究。因此, 未来的研究有必要从构建完整、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探究组织客户价值, 并需要学者们在未来的研究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 组织客户价值评价体系与数学建模的整合研究。与个人客户价值相比, 由于组织客户价值更难于量化, 目前专门针对组织客户的客户价值数学建模的研究比较少见。但通过建立评价体系的方法来计算客户价值的方法对企业相关客户数据的关注度较少, 主观因素占的比例过大, 往往只能对企业制定客户管理策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果能将构建评价体系与数学建模这两种定性、定量的测算方法结合起来, 无疑能更好地指引客户管理的方向, 并避免企业客户管理工作的失误。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构建
【科克利单位】王霏,长春大学。
杰·科克利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无疑是当代体育社会学研究中无法逾越的高峰。这部著作问世已有几年,其获得的赞誉与受到的质疑从未停止过。学界对这部著作中典型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特色给予了较高评价。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美国体育社会学界最为地道的治理理论,也能看到科克利对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独到见解。正是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成就了《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在社会学上的持久影响力。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从《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角度入手,在着重分析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特色的基础上,揭示了书中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形成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
一
近年来,我国关于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研究有逐渐兴起的趋势,其主要内容涉及新型体育组织的出现、拓展、治理路向等。杰·科克利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将现代治理理论与体育社会学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配合巧妙的切入角度,生动而凝练地描绘了一幅体育社会学发展史中诸多议题与争议并存的繁复画卷。在这部著作中,科克利指出体育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整合在一起的较为明确的社会体育群体,他们旨在构建相对稳定的合作形式。《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对体育社会组织的命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第一,科克利在书中阐述了西方体育社会组织使用的大量名词。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我们熟知的体育社会学意义上的各种名词,都具有基本社会属性。体育社会组织的命名,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學等相关内容,其研究与命名的视角逐渐从纯粹的理论架构转移到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应用层面。第二,科克利集中讨论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科克利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对这些关系的描写集中在组织职能、关系、资源依赖等路向,各种治理组织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对单个组织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基本路向。可以说,在相对封闭的社会语境中,社会大众如果对某个品牌的体育社会组织有较差评价,那么该组织就无法较好地参与社会治理,也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科克利关注了这一点,并展示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全新社会化表达形式。第三,在这部著作中,科克利指出,任何性质的体育社会组织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域文化特色;体育社会组织为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也是这部著作中大量使用关于经济管理、社会治理与政治文化变迁等名词的原因。借助科克利的笔触,我们看到了我国政府对体育社会组织的需求,也让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体育社会组织供给内容层面的差异性,并看到非政府性质组织在国外体育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我国的体育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显然是相悖的。我们不妨借鉴科克利的建议,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来做好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职能再分配。显然,科克利关于政府管理方式与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
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科克利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列举了大量带有地方特色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案例。这些案例描述了国外体育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展现的风貌与进行的社会实践。科克利精心挑选、提炼这些案例,目的是让这部著作能够承载更多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更深沉厚重的历史感,能表现更深刻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社会实践是体育社会学研究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之所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在于科克利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独到把握和他的实践检验能力。科克利在书中全面细致地阐述了体育社会组织灵活运用治理理论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这部著作的现实针对性。科克利创新了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体系,并结合实践探索,对我国当前体育社会组织的元素构成、整体框架搭建、发展规范、发展空间拓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科克利阐述了新时期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对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现代治理理论视阈下的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完善也具一定的促进作用。
科克利指明了当前体育社会组织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科克利看来,尽管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足以支撑体育社会组织的存在,但是,在较多的地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运行机制也不完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第一,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来源单一、职责分配不适合等方面。在科克利看来,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体制上的弊端较为明显。尤其是随着当前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水平与信息社会发展之间鸿沟的逐渐加大,体育社会组织配套的网络化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其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资源配置浪费,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极为低下。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的各种相关主体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体育社会组织无法发挥协调作用,管理效率也有待提升。科克利在书中举例,当前美国的社区体育发展存在较大的问题,指导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数量分布不均,这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第二,体育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完善。科克利在书中指出了国外体育社会组织运行中存在的管理不善、监管乏力、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尽管与我国国情不同,但关于这些问题的剖析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体育主管部门对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有的领导不支持开设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课程,认为社会体育参与者更倾向于加入对抗性较强的体育社会组织,这种看法限制了体育社会组织的整体建设与发展。第三,体育建设经费不足,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主要表现在经费缺乏,对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基本设施与装备的投入不够,对参与者素质提升的相关保障不足。因此,导致体育社会组织活动的普及率不高,相应效度得不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参与者身体素质的提升。第四,专业指导人员不足。指导人员在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与提升参与者身体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各行业的指导人员少之又少,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方面的专业指导人员更是稀缺。再加上缺乏相关的体育培训,指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也受到了制约。长此以往,会导致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社会体育参与者身体素质提升缓慢。第五,课程设置不合理,参与者不积极。主要表现在体育社会组织对建设课的设计多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参与者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没有积极的参与态度,大多数处于应付上课状态。第六,体育社会组织举办的比赛很少,并且赛制单一,没有尽可能地满足参与者需求,更谈不上长期、系统的基本身体素养训练。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体育社会组织竞赛体制,各组织之间缺乏交流,没有比赛时就不训练。在缺乏训练参与者的情况下,体育社会组织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升,参与者的身体素质也得不到提高。
nlc202309090751
三
《體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涉及的体育社会组织创新治理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科克利结合现代治理理论,采取了以史实为基本脉络的方法,对现代治理理论背景下体育社会组织的出现、发展、演变进行了全面、翔实的描述,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分析与归纳,进而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二,关于体育社会组织与治理理论的分析。科克利的思路较为开阔,他聚焦了民族文化特色、国家政策,并站在体育社会组织属性、职能、制度、机构设置、服务内容与实施路径等角度提出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条件及相关内容。第三,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模式的构建。科克利认为体育社会组织的构建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软件方面,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理论指导。在硬件方面,要在基本体育设施、体育机构、人员配备等领域给予支持。科克利在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规划与调研的基础上,对体育社会组织的规模、机构设置、权限、效度等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第四,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科克利认为,社会人群对于体育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基于不同的社会需求,要制定不同的供给机制、动力机制,以及效率机制、激励机制,通过整合机制来实现不同组织机构与治理理论的互补,进而探索相应的实现路径。
如上所述,科克利从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角度入手,在着重分析其特色的基础上,揭示了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形成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这部著作中看到了在创新社会治理理论体系背景下,学界与政府部门在体制改革、治理模式等领域的诸多尝试与科学路向。在科克利看来,结合社会发展环境,体育社会组织的功能应该进行相应的变革:不能被动地处理任务、请示、汇报、审批等,应简化程序和环节,让体育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让体育社会组织的地位得以提高,从而促使其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从科克利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探究其理论渊源,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创新治理理论。在笔者看来,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学者自身的原因。如上所述,科克利通过精心挑选和提炼,让作品能够承载更多内涵与外延,具有更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二,现代理论发展的需要。体育社会组织只有构建有地域特色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体系,才能进一步感受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层含义。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只有立足区域特色,才能满足更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第三,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实践创新的需要。科克利创作《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时处于现代社会学理论影响体育领域的关键时期,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西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科克利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打破了当时现代性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垄断局面,是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更新,体现了科克利的文化追求。与此同时,这部著作对我们反思当下中国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构建也具有较为典型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在《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中,科克利用厚重的笔触描述了其对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论的重视,正是科克利的坚守,我们看到了在创新社会治理理论体系背景下,学界与政府部门在体制改革、治理模式等领域进行的诸多尝试与采取的科学路向。
这部著作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要统筹协调,争取上级部门重视。体育主管部门应协同地方相关部门,结合各地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现状,制定长期的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发展规划。二是要经常组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比赛。如定期举办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运动会,开展常规性比赛。三是要结合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现状,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投入力度,提供最基本物质保障。四是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并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在世界民族体育之林占据一席之地。
【行政组织理论精华】推荐阅读:
自考行政组织理论笔记10-28
组织理论06-08
组织理论与设计新06-11
组织理论与设计复习要点11-06
医院行政组织结构图07-22
电大行政组织学试题10-16
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理论与构想11-06
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09-07
社会组织组织制度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