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稳态与环境题

2025-03-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稳态与环境题(精选9篇)

生物稳态与环境题 篇1

1.生长激素:促进茎,抑制侧芽,产生向光性

细胞分类素类:促进细胞生长分裂

赤霉素类:促进种子萌芽,茎、叶生长,开花结果

脱落酸:抑制生长,休眠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2.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

3.外正内负-极化;兴奋:外负内正-反极化

极化-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极化:复极化

4.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联系

6.下丘脑:某某释放激素

垂体: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促进重吸收>,催产素<刺激子宫收缩>

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和分泌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的生成和分泌

促卵泡激素:促进精子、卵子生成、成熟

黄体生成素:卵巢、睾丸间隙细胞促进卵泡成熟

生长激素:全部组织<刺激蛋白质合成和生长,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生成,促进脂肪分解>

黑色细胞刺激素:上皮色素细胞<增加黑色素的合成与扩散,变黑>

甲状腺激素:生长发育,能量代谢,促进骨骼成熟,发育与代谢<缺乏呆小病>

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生命;盐皮质:调节电解质,水分,保持稳态

胰岛素:<蛋白质>,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心肌收缩

肾上腺髓质:紧急情况,血糖浓度升高

7.细胞免疫<细胞内的感染,T主要无B>:抗原-辅助T成为MHC受体-记忆细胞毒T分裂分化-效应细胞毒T+被感染的体细胞(排出)+免疫活性物质-记忆细胞

8.体液免疫<细胞外体液感染,B主要T辅助>:抗原-辅助T+记忆B-分裂分化-大量效应和记忆B

9.HIV攻击辅助T,逆转录酶病毒

10.种群:同一物种

群落: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及非生物群落<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1.种间关系:竞争,寄生<一利一害>,捕食,共生<共利>

种内关系:斗争,互助

12.陆生生长型:乔木<最高>、灌木<第二>、藤本、草本<最矮>、附生、地表

13.(P)生产者:自养<硝化细菌>

(C)消费者:异样

(D)分解者:异样、腐生

14.能量金字塔无倒置

15.NH3-硝酸盐:硝化

含N有机物-硝酸盐:氨化作用

硝酸盐-N2:反硝化

16.负反馈:维持稳定

生物稳态与环境题 篇2

1.1研 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以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为平台,研究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将生活素材嵌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让高中生物课程真正体现出价值。

1.2研 究意义

与其他模块相比,《稳态与环境》模块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更紧密。通过对该模块的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 究对象

选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采用生活化教学,学生总人数为50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学生总人数为50人。

2.2研 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了解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进程,熟悉生物教学方法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及对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探讨情况,等等。在这些相关理论和经验的掌握基础上,让本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

2.2.2实验法 :在进行《稳态与环境》模块教学时 ,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加强生活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后对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方面分析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2.2.3调查法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态度等;和其他生物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总结一些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及效果。

3.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3.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可预计估测学生通过学习可能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起着导向性作用。所以,一堂课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如何确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3.2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方式主要以活动方式为主。活动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学生走出了常规的“课桌—讲台”模式,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领略到当学习的主人的充实感,体会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3.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打破了将教材作为与学生沟通的单一媒介模式,回归生活的生物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人”,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 选择贴近实际生活和和社会生活联系的学习内容,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生物与自己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4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呈现最佳学习状态,这些都是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无法实现的。

3.5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生活化”课堂的教学评价核心是多元化的、发展性的。 教学评价不仅激励学生开发潜力和特长, 而且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评价的方有很多,比如教师与学生互评、学生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小组互评等。

4.高 中生物 《稳态与环境 》模块生活化教学的成效分析

4.1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的比较

实验前,实验班在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对实验班实施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成绩比较结果见表1。

注:满分为100分。

表1中的数据表明,实验后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照组(P<0.05),表明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班级学生成绩比传统教学的班级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

4.2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通过访谈了解到,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班级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度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特别是实验班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相对明显的提高。学生认为其学习兴趣的提高与老师采用了生活化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 教学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觉得学习“更有用处”,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

生活化教学消除了“死记硬背”、“填鸭式”的弊端,逐渐养成了爱问、敢问、想问“为什么”,不再是书的奴隶,而是主人。在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发挥能动性,逐渐提高对自我的认同感。

4.3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对教师的积极影响

4.3.1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在生物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除了备好课外,还需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课前, 教师要熟知该节的教材内容, 捕捉与之相关的生活信息,查找大量相关资料,将收集到的素材融合到教学内容中,这个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生活常识和前沿进展充分掌握,而且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这样教师在知识储备量和信息加工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也有所降低,教师无法预料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能提到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量,同时能“随机应变”突发状况。

生物稳态与环境题 篇3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稳态与环境 疾病实例

实例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并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疾病,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是高中生物课堂中良好的实例。在“稳态与环境”这一部分内容中,涉及大量理论模型,尤其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内容多且易混淆,是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将与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疾病实例加入教学内容,既有利于知识点的学习又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其健康意识。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探讨疾病实例在其中的应用。

1.教学过程中疾病实例的应用

1.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疾病实例的应用

突触小体的结构与神经元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机制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其中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出后膜的膜电位变化,引起新的神经冲动或者效应器动作。之后神经递质被前膜重新吸收或者被分解,神经传导结束。

针对此过程,可以启发性对学生提问,神经递质过多或者过少会有什么结果,引发什么症状?如何解决这种由于神经递质释放过多或过少引发的症状?将学生讨论的内容总结后,便可讲解杀虫剂中毒的实例。

有机磷杀虫剂是杀虫剂中重要的一类,其中的“敌敌畏”更是家喻户晓。这一类杀虫剂的作用原理为抑制神经递质的分解酶,组织神经递质的分解,从而使神经长期处于冲动状态,导致包括呼吸肌在内的肌肉保持紧张抽搐,最终导致死亡。人误服了有机磷杀虫剂后,解救方式之一就是复活被有机磷杀虫剂抑制的神经递质分解酶,减少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

通过这两个实例,就可以形象解释突触的作用过程及其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点。

1.2“通过激素的调节”中疾病实例的应用

相对于“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本节的内容涉及的方面较多,仅课本中介绍的内分泌腺就有八个,提及的具体激素种类有九种。课本详细介绍了其中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激素种类多,不同激素的化学成分也相差很大;量极微,但在体内起到的作用很大。

要深入理解激素的上述特点,仅书中的内容并不能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此时介绍由于激素分泌失调而引起的疾病,配以疾病的图片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能够加深学生对激素的认识并帮助其掌握此知识点。

课本中介绍了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及二者协同调节血糖的机制。在学习完机制后即可提问如果这两种激素分泌出现问题则可能出现的结果。大多数同学便会联想到低血糖和高血糖及由此引发的糖尿病。糖尿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疾病,其发病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对高中生普及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于其良好生活饮食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糖尿病分为I型和II型两种,都会出现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并导致尿中出现葡萄糖,这也是糖尿病名称的由来。首先应当启发性的提问血糖升高的可能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一是糖的摄取过多,比如饮食习惯等;二是糖的消耗较少,比如运动过少等;三是糖原合成减少,补充知识为肝脏损伤等。在此基础上总结糖尿病的诱因:饮食中糖的摄取过多,运动太少,以及肝病等,由教师再补充遗传背景等糖尿病的发病诱因。

在分析发病诱因之后,介绍糖尿病的分类。I型糖尿病病人没有胰岛素的分泌,而II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介绍完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情况,从体内糖平衡和激素调节的角度,提问学生可能的治疗措施。总结学生的回答内容,由教师补充为I型糖尿病必须进行胰岛素的注射治疗,而II型糖尿病除了使用胰岛素外,也可以从减少糖摄取,调节糖代谢等方面进行治疗,比如使用糖苷酶抑制剂,糖代谢调节剂二甲双胍等。

甲状腺激素是课本重点介绍的第二类激素,如果说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紊乱能让学生认识到激素调节在体内稳态中的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甲状腺激素的知识会让学生对激素在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直观认识。在学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基本内容后,就可以介绍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缺少导致的呆小症和分泌过多导致的甲亢。

结合三种激素和三种疾病的介绍,会让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制和重要作用有深刻印象,并对激素的特点牢固记忆。

2.疾病实例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要点

通过“稳态与环境”这一册教材的学习,对使用疾病实例达到增强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简单总结疾病实例法的应用要点。

2.1疾病实例的选取

疾病实例的选取是其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重中之重,一个好的疾病实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中的几点乃至所有特征。一是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疾病的机理与知识点紧紧相扣。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思考和引导大体推断出疾病的机理,这样对知识点有了牢固把握。通过疾病的具体介绍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二是疾病耳熟能详,学生对疾病较为熟悉,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疾病的科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高中教育不仅是课本知识的简单灌输,更要借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四是同一知识点下,不同疾病实例各有侧重,共同完成知识的全面阐述,这既是单一实例无法完全涵盖知识的缺点,又是强调不同重点的优势。

2.2疾病实例在教学中出现的方式

在教材学习中,疾病实例如果出现得生硬,那么既令教学内容形似缺乏重点,又让学生感觉突兀,无法吸引其注意力。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引申而引出疾病实例就显得自然又能让学生感到此知识点的重要性。启发性提问是该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式。高中学生囿于自己的知识面,不能对疾病的机理有深刻认识,更无法将知识点自觉地与疾病联系起来。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提出基于知识点的问题,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回答,就可以有效引出疾病实例。通过提问,更能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疾病实例的后续引申

在介绍完疾病实例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如果直接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那么一方面在热烈的讨论后,课堂气氛无法很快回归平静,学生情绪不能很快回到学习状态,对于下一知识点的学习不利。另一方面,无法完全发挥所选疾病实例的作用,达不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目的。在完成知识学习后,纯粹从科普角度,简单介绍预防疾病的注意事项,既有利于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又能起到深远的教育意义。

总之,疾病实例与高中生物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教学和育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人教版.

内环境稳态高中生物知识点 篇4

2、血浆pH稳态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 ==== H2CO3

H2CO3 ==== H2O+CO2 ↑(从肺部排出)

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OH-+H2CO3 ==== HCO3-+H2O

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3、体温恒定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可比安静时高出10余倍。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4、水平衡、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

5、反馈调节: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返回影响过程的现象。

正反馈:正反馈是结果对过程产生促进作用,即反应的产物反过来促进反应的进行。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类似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也升高的关系。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篇5

华中师大一附中

汪红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2.基本的绘图能力。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教法建议 1.谈话法。2.讨论法。3.实验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教学目标达成]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2)淋巴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总结: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2CO3发生反应,生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生理意义呢?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师讲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疾病。

教师投影:(1)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患病?

(2)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引发什么现象?(3)体内的尿素和无机盐过多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1)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2)血钙过低影响骨发育,血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症状。(3)引起尿毒症等疾病。[教学目标巩固]

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分析: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不可能是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 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分析: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稳态,机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注射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浓度相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变形或吸水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答案:A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分析:毛细血管壁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葡萄糖、无机盐等小分子进出,进入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但当毛细血管壁受过敏反应的影响通透性增加时,原来应留在血管中的血液大分子蛋白质也能透出细胞间隙,组织液的浓度就会增加,渗透压提高,水渗出增多,导致组织液有所增加。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因素是

A.pH

B.渗透压

C.酶

D.温度

分析: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主要有pH、渗透压和温度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答案: C 5.维持血液pH恒定的缓冲物质是

A.强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B.强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C.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D.弱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分析:血液中的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答案:C [布置作业] 复习题一、二。●板书设计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华中师大一附中 汪红兵 教材分析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兔疫》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均有涉及,本章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它主要从内环境的稳态、营养与健康、兔疫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

《人体的稳态》、《人体营养与健康》和《兔疫》这三节内容在知识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本章正是通过这条主线,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不仅更加深入了解了有关人体健康的知识,而且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涉及的“稳态”、“调节”和“免疫”的内容相对抽象,这里有分子水平的物质基础,有细胞水平的结构知识,还有个体水平上的调控和表现,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本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紧密,也容易与理、化的相关知识相互渗透,因此这部分内容还是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培养学生思维综合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章作为选修教材的第一章,在全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2.态度观念方面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3.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3.分析:稳态是一个在生理学中涉及范围比较广的概念,通过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稳态的概念,已经了解了它的温度、渗透压和pH等理化性质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呢?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内环境中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必须稳定。因此,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人体内水和无机盐通过生命活动的调节其含量是稳定的,对于深入理解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还知道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主要又依靠体液中的各种激素进行调节。具体人体内的水和无机盐是如何经过生命活动调节达到平衡的呢?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作为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依旧要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分析出完成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具体激素是什么,完成神经反射调节的具体反射弧是什么,具体刺激又是什么,由于激素调节涉及到尿的形成等有关初中生物的知识,神经调节涉及到的反射弧比较复杂,因此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

教学手段

1.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2.挂图、板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这部分内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健康生活的主体,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生理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经过教师的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分析有关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去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和“渗透压”都是学生已熟悉的概念,因此通过分析内环境渗透压的稳态很容易引出内环境这一溶液中溶剂——水的含量应该是平衡的,溶质——无机盐等化学物质的含量也应该是平衡的,具体通过哪些来源和去路来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分析讨论,自己总结出来。“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可先从学生更熟悉的水平衡的调节开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喝水多的时候,尿就会多;喝水少的时候,尿就会少”?通过层层设问,诱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刺激导致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调节水平衡的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分别是什么?效应器释放出的激素名称及作用是什么?等等问题,然后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生动的印象。关于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首先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阅读教材、分析图表、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无机盐平衡也是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自学,讨论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并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作为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学过程

(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水的平衡和调节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

2、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Na+

(2)Ka+

(3)无机盐的平衡调节:如下图、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对于维持人体稳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重难点知识归纳及总结

肾脏在维持水和无机盐平衡中的作用。

生物稳态与环境题 篇6

凝聚函数法求解稳态热传导系数反问题研究

将稳态热传导系数识别的反问题归结为一个带有多个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并采用改进后的基于极大熵原理的凝聚函数法将此非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一个可微的单约束优化问题. 在此基础上,采用乘子惩罚函数算法进行求解,给出了数值验证,并探讨了信息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证明该算法有较好的抗噪性.

作 者:阎军 杨海天 李兴斯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4刊 名: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42(4)分类号:O345关键词:传热 非线性规划 凝聚函数/反问题

生物稳态与环境题 篇7

反问题研究主要目的是由已知的测量信息来识别未知的变量, 研究如何选取测点位置, 提高观测信息的质量, 得到满意计算结果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虽然有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测点位置的选取对反演计算精度和解的稳定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尚未充分展开进行研究。文献[1]只是给出了测点位置的选择原则, 但是文中没有给出如何进一步地选择计算模型及其求解方法。文献[2]给出了参数可辨识条件的一般性数学描述, 给出了数学上的判断准则, 但所提方法仅限于正问题解析解能够给出的情况, 且隐含要求待求参量和各点处的观测物理量之间具有一一映射关系。文献[3]也仅从原则上探讨了测点位置的选取。在多数情况下, 人们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某些区域应该布置测点, 如何选取好的测点和布置较好的观测位置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热传导反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不适定性问题, 相关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虽然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 但大多数是在进行反演技术的研究, 而对测点信息的选取探讨还相对较少[4—5]。以往研究大多是针对特定宗量进行识别的, 目前多宗量反演识别已成为热传导反问题的研究趋势。多宗量反演识别要比单一宗量的识别困难得多, 对测点信息的要求会更高, 而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尚未见报道[6]。

鉴于以上考虑, 现以热传导反问题为例, 从数值分析的角度出发, 借助有限元空间离散技术, 探讨了单一和多宗量组合参数识别时测点信息的选取, 给出了相关数值算例, 并对相关规律进行了简单归纳。

1稳态热传导反问题

稳态热传导问题的控制方程可写为[7]

边界条件为

利用加权技术[8], 式 (1) 可写成如下有限元列式:

式 (4) 中kij代表导热系数, T代表温度, Q代表热源, Ψ和xi代表所论问题域和坐标向量, 下标i, j (i, j=1~3) 为求和指标, Γ=Γ1+Γ2代表Ψ的边界, T, q, h和Ta分别表示三类边界条件, {P}表示右端等效载荷。

以一维杆为例, 对测量信息的选取进行探讨。设该杆由不同的材料组成, 将其划分为两个单元 (每个单元代表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 , 杆的左边是第二类边界或第三类边界, 右边为固定温度边界, 以1, 2, 3为节点的有限元方程为

式 (5) 中P1是与边界相关的等效载荷, P2, P3是中间节点的等效载荷, T3是固定边界温度, k1, k2是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系数。当内热源强度为零时, P2, P3均为零, 由式 (5) 可以求得材料热传导系数的表达式:

从式 (6) 和式 (7) 中可以看到:

(1) 当边界条件已知时, 即P1和T3为已知条件, 若仅给出点1和2的温度信息T1和T2, 可以唯一确定导热系数k1和k2;若仅给出点1或者点2的温度信息, 那将无法反演出导热系数k和k;

(2) 当边界条件部分已知的情况下, 即P1和T3其中一个为已知条件, 若仅给出点1和2的温度信息T1和T2, 那也将无法同时识别未知的导热系数和边界条件, 如:当同时识别k1, k2和P1时, 仅能得到导热系数k1和k2的关系表达式k1 (T2-T3) =k2 (T1-T2) , 无法唯一的确定导热系数以及边界条件P1;当同时识别k1, k2和T3时, 可以唯一地求出导热系数k1, 但只能得到k2和T3的关系表达式, 不能唯一地确定它们。

分析不能有效识别的主要原因是测量信息的不足, 若要同时反演出这些未知量, 必须添加测量信息。要想获得满意的反演解, 给定的测量信息量至少应该大于或者等于未知信息的个数。

当该一维杆由多种材料组成, 根据材料的不同, 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单元 (杆件的材料构成数与划分的单元数相同) , 当内热源强度依然为零时, 各导热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分别为

上述例子是测点均匀分布于各个区域, 当测量信息等于或者大于未知变量个数时, 可以反演得到各未知变量。但对于稳态热传导反问题, 并不是给出的温度信息量大于未知的变量个数时, 就能够由已知的信息反演出未知变量。例如:当测点信息全部分布在节点1~3之间时, 无论测点数目为多少, 由这些测点提供的信息仍然无法反演得到节点3右侧的导热系数和相应的边界条件。

2 数值算例

简单一维热传导反问题可以直接由上述有限元公式推导得到, 得到各未知变量的表达式, 而二维问题相对比较复杂, 比较难得到直接的表达式, 采用数值分析验证的方法最为直接有效。

算例1 板的尺寸如图2所示, 板的左边为第二类边界, 边界热流精确解为[500][J/m2], 板的右边为第一类边界, 固定边界温度值为1.0 °C, 导热系数从左到右共分为2层, 每层16个单元, 导热系数精确解分别为k=[30, 20][J/m°C]。测点信息分布如图2所示, 反演结果如表1~表3所示。

算例2 导热系数从左到右共分为6层, 左边四层每层4个单元, 右边两层每层8个单元, 导热系数精确解分别为k=[30, 25, 20, 15, 10, 5][J/m·°C], 其他参数与算例1相同, 测点信息及反演结果如表4~表6所示。

Case A:1, 5, 9, 15, 19, 23, 29, 33, 37, 43, 47, 51, 59, 63, 67, 71, 85, 89, 93, 97;

Case B:5, 21, 31, 35, 45, 48, 63, 67, 89, 93;

Case C:5, 19, 33, 47, 65, 91;

Case D:5, 33, 47, 91;

Case E: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ase F: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Case G:17, 21, 33, 47, 65, 91;

Case H:19, 33, 47, 65, 91, 104;,

Case I:, 5, 19, 33, 47, 65, 87, 91, 95;

Case J:17, 21, 31, 35, 45, 49, 65, 67, 89, 93。

计算结果可以得以下结论。

1) 对于定常热传导问题, 测点信息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仅与测点的个数和布置情况相关, 而且还与所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相关。对于比较简单的情况, 进行特定宗量识别时, 识别的参数个数相对较少, 当给出的测点信息大于或者等于待识别的参量的个数, 一般可以得到正确的反演解, 只是他们迭代的步数不相同, 如表1所示。表1中第5组给出的情况, 相当于一维问题中仅给出了边界上一点的温度值, 因而未能识别出两个未知的参量。

2) 在进行多宗量识别时, 当测点的个数等于待识别参量的个数时, 要获得可行的反演解, 还必须要合理布置测点位置, 应该在含有未知变量的区域布置测点, 否则也可能不会得到可行的反演解, 如表3中第5组和第6组, 测点过于集中, 而在其他区域测点信息不足。

3) 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 测点的布置情况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如表4~表6所示。提供的信息个数应该大于或者等于未知参量的个数, 否则就难以得到可行的反演解, Case D就是这种情况。此外测点的分布要合理, 不应将测点集中分布在某一区域, 尽可能地均匀分布各测点, 做到在含有未知变量的区域有测点布置, 在多宗量识别时尽量避免整体测点均匀分布, 而局部测量信息不足的情况。

4) 对于复杂的情况, 有些测点的布置在识别特定宗量时可行, 而在进行多宗量的识别时就不行, 如表4~表5中的Case G, Case H和 Case J等,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局部信息量不足, 在增加测点信息时, 应该在含有未知变量的区域添加测点, 否则也难以改变信息量不足的情况, 得不到可行的反演解。

4 结论

从数值计算的角度出发, 对稳态热传导反问题测量信息的选取进行了探讨, 并且给出了大量的数值算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测量信息的个数首先应该大于或者等于未知参量的个数;其次测点的分布要合理, 尽可能地在含有未知变量的区域分布, 同时要避免局部信息偏少的情况;多宗量反演识别要比特定宗量反演识别困难得多, 对已知信息的要求更高, 相应测点的个数和分布要对反演变量的依赖程度足够大。

摘要:针对稳态热传导反问题, 从多宗量的角度出发, 对测点信息的选取作了探讨。借助有限元空间离散技术, 建立了正演分析模型, 利用误差信息构造最小二乘函数, 建立反演模型, 分别探讨了单一和多宗量组合参数识别时测点信息的选取, 给出了相关数值算例, 总结了一般性规律。

关键词:多宗量,测点信息,反问题,热传导

参考文献

[1]黄光远, 刘小军.数学物理反问题.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吕爱钟, 蒋斌松.岩石力学反问题.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8

[3]王登刚.非线性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博士学位论文)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1

[4]Shidfar A.An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with a nonlinear source term.Nonlinear Analysi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2006;65 (3) :645—621

[5]Haghighi M R G, Eghtesad M, Golbahar M R.Two-dimensional in-verse heat transfer analysis of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in estima-ting time-dependent surface heat flux.Numerical Heat Transfer.Part A:Applications, 2008;54 (7) :744—762

[6]薛齐文, 杨海天.二阶非定常多宗量热传导反问题的正则解.力学学报, 2007;39 (6) :774—779

[7]Yang Chingyu.Direct and inverse solutions of the two-dimensional hyperbolic heat conduction problems.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09;33 (6) :2907—2918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篇8

一 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三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四 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小组讨论、探究教学等。五 教学程序 一)、内环境稳态

(一)显示感性认识材料,说明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PH值等动态平衡。(血量小于0.1毫升的检验项目)

1、同学们每年一次体检,体检什么? 有没有验血?有几种验血方式?

无名指:血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 静脉抽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

①具体哪些指标查哪些项目?

②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为什么?

不同人的各项值不同,同个人在不同时间也是动态变化。但总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健康的人)③如果超出此范围→患病 ④此人可能有什么疾病

2、非典时期(2004.4—5),去医院首先要量体温 正常人体温多少?

36.7℃~37.5℃ 小结:体温的变化影响因素

3、如果生病了,去医院打生理盐水,多少浓度?0.9%Nacl溶液.能否是其他浓度?预计会有什么结果?

4、那PH值呢?

呈现实验材料和数据→生物材料中有缓冲物质,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PH在一定范围内

小结: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浓度、渗透压、PH值等理化性质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得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二)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调节的呢?以PH为例来讲述 强冲溶液,NaHlO3/H2CO3;NaH2PO4Na2HPO4

1、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PH↑,如何调节? 乳酸+NaHCo3乳酸钠H2CO3

H2CO3H2OCO2

CO2刺激神经促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加速。

参与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2、吃了碱性食物

Na2CO3H2CO32NaHCO3肾排出体外

参与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二)、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意义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快过年了,大鱼大肉 酸性食物 碱性食物

摄入酸性食物过多的危害

请同学举例:内环境失衡引起的疾病,有什么症状?

发烧、尿毒症、空调病、大量出汗后喝很多水(而不是盐水)水肿、低血溏(图)、肌无力(Ca↑)、骨骼发育不良

得出结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动活动的必要条件(板书)解释:

温度

→酶活性

PH

C6H12O6 →能量

O2

三)、拓展(稳态概念的巩固和拓展)呈现案例:不穿航空服的悲剧

航空员穿的航空服有哪些是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设计的 压力、温度、湿度、CO2、O2、尿排出

稳态概念的拓展

细胞的环境→内环境的稳态

人体的环境→生态系统稳态、生物圈稳态 四)、最后讨论:预防稳态失调的方法 五)、练习巩固 五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非常接近生活实际。这是我备课时想的最多的问题,如何设置问题?如何选择教学材料?主要考虑接近学生的生活,尽量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我认为,知识点再完备,如果学生对这些不感兴趣的话,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很好。特点二,本节课收集材料很丰富。如血液检验化验单、PH值测定后的数据及图片、温度调查数据表、航天服、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等。特点三,突出重点——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先体验很多感性材料,最后归纳总结出概念,水到渠成。关于课堂教学,我的主要特点是亲和力较强,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的主体性较强。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积极讨论,积极回答问题等。师生双边交往很愉悦,体现快乐学习的理念。

消费与环境为主题的活动策划 篇9

活动主题:消费与环境

策划背景威海日报社威海晚报社威海新闻网威海市消费者协会威海市工商局

威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威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活动内容进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专题一、活动名称2006威海消费环境暨消费者首选品牌调查二、威海日报、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同时进行调查投票活动

1、设计一套有关威海消费环境状况的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消费与安全环境”、“消费与节约资源”、“消费与环境保护”等内容制作,让读者或网友参与回答,评出消费者最关心的威海十大环境问题。

2、企业参加消费者首选品牌调查活动,所有参加企业可有100字的简单企业品牌介绍。

3、请读者和网友分行业在媒体上公布的备选企业中选出“消费者首选品牌”100家。涉及房产、汽车、机械制造、金融、家电、电信、商场、酒水、家装、美容护肤、餐饮、皮革制品类、食品类等行业和类别。行业待定

4、从问卷和投票中抽出热心读者和热心网友各十名。三、在评选前期搞一次环保与节能产品展示活动在3月15日左右展示,用三天时间,注意是否与省里的活动冲突?

商家不但可以展示自己的产品,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商标,参加者为报名参加“消费者首选品牌”评选的企业。由报社进行组织,活动免费。

新开辟栏目、征文、大赛

1.开辟“你说我说话节约”栏目,形式活泼,力求读者的广泛参与性。晚报2.举办“XX杯企业节能、环保产品展示”大奖赛,要求企业参加,打破常规,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报纸上介绍企业的节能产品及节能理念。晚报3.举行“我谈环境保护”征文活动。晚报4.开办“消费与环境论坛”。威海新闻网5.举办XX杯3.15主题摄影大赛。由报社负责评选6.举办XX杯3.15主题FLASH大赛。由威海新闻网负责评选7.举办XX杯3.15主题漫画大赛。由报社-责评选进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专题8.举办XX杯儿童“我心中的美好生活”作品大赛。体裁不限,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勾画他们心中的美好生活的`样子由报社负责评选9.举办XX杯2009年度“消费与环境”新闻大赛。报纸五、在报纸上开辟“消费与环境”知识课堂联合消费者协会、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精神文明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办此栏目1.请各领域的专家讲解消费者关注的商品和服务知识。2.结合报纸上的栏目和论坛上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由专家进行讲解。3.邀请法律界人士讲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4.如果新闻网技术允许也可以搞一些专家与网友网上视频面对面讲解消费知识的活动。&nbs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3.15”宣传咨询活动方案p;六、颁奖晚会规模要大,规格要高,体现政府及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性1.邀请市领导出面。2.宣布“消费者首选品牌”100家评选结果,对入选的企业颁发证书。3.宣布获奖征文1项、获奖大赛作品5项名单,并为他们颁奖。4.宣布读者和网友最关心的威海十大环境问题。5.宣布十大热心读者和网友名单,并为他们颁发奖品。6.请市领导、报社及消协、工商、质监局、精神文明办的领导讲话,请入选“消费者首选品牌”的企业代表发言,请热心读者代表、热心网友代表发言。7.穿插一些文娱节目。七、颁奖晚会后的活动1.在报纸上刊登3.15主题摄影大赛获奖作品2.在报纸上刊登3.15主题漫画获奖作品3.在报纸上刊登儿童“我心中的美好生活”获奖作品4.在新闻网上播放获奖FLASH作品5.继续进行2009年度“消费与环境”新闻大赛6.新闻网上“消费与环境论坛”继续存在八、奖品设置

1、评出的消费者首选品牌100家挂红花,发证书。

2、评出的征文和大赛的获奖作品,向作者颁发证书和奖品,奖品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参与奖若干名。一等奖奖电脑一台,二等奖奖手机一部,三等奖奖MP3播放器一个,参与奖颁发纪念品。

3、评出的十大热心读者、十大热心网友各颁发奖品,奖品为纪念品。九、版权问题进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专题

1、所有参赛作品均讲究原创,所有投稿作品由威海报业广告公司与作者共同拥有版权,在未公布获奖名单之前所有作品不得另投它处。公布获奖名单后未获奖作品可自行处理,来稿一律不退。

2、所有获奖作品报社拥有完全版权。十、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

日期内容备注

1月23日

1、3.15主题活动启动。

2、在媒体上公布2009年3.15主题大型宣传活动内容安排。4、新闻网上论坛开始。

5、“你说我说话节约”栏目开始。

6、“消费与环境”知识课堂开讲

1月23日-3月5日

1、企业报名参加“消费者首选品牌”活动时间发动更多的企业参加评选

3月6日-3月12日筹备展示会

3月13日-3月15日

1、企业环保与节能产品大型展示会

2、在媒体上发布有关威海消费环境状况的调查问卷,请广大读者与网友回答。

-

3、将所有报名参评企业分行业在媒体上公布。

4、3月15日也是各项大赛除新闻大赛截止时间。这几天省里举办中国山东3·15名优商品服务博览会,不知是不是与我们的活动有冲突?

3月16日-3月31日

1、收集选票,评出各类奖项

4月1日星期六

1、举行大型3.15主题宣传颁奖晚会

2、内容参见本活动策划第六项

4月1日后

上一篇:竞选语文小组长发言稿下一篇:治庸问责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