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与教育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创意与教育(精选8篇)

文化创意与教育 篇1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发明教育

在当代信息社会里,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对于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而建立创新发明教育体系又是高校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必须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高校中建立和完善创新发明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地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作 者:王玮 Wang Wei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刊 名:设计艺术英文刊名:ART OF DESIGN年,卷(期):“”(3)分类号:G71关键词:文化 创意产业 创新发明教育

文化创意与教育 篇2

关键词:设计教育,教学方式,文化创意,文创园区

什么是“创意”?“创意”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 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什么是“文化创意”呢?它是指体现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的文化性设计, 文化创意的实现通常由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体现, 简称“文创”。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非常有代表性和特色, 特别是动漫创意设计、新媒体创意、产品设计创意等方面, 都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刚好这次去台湾交流学习, 通过对其高等职业教育中设计教育的相关考察分析, 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设计教育方式与特点

现在台湾的浓厚文创氛围应该源于其对公民进行的美学启蒙教育的普及孕育了人们对文化美学的高品质要求, 加上十多年前由于高科技代工产业的萎缩, 台湾经济需要转型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于是文化创意领域的职业教育也随之而发展起来, 使学校成为培养创意人才的摇篮。

在台湾设计教育发展进程中, 从专科教育起步, 其高等设计教育的成功经验, 来自于“产学研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机制, 初步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教育模式。

我在台湾建国科技大学进行了设计相关专业实地调研。该校创立于1965年, 其设计学院下设四个系, “商业设计系”和“空间设计系”成立时间最早,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随后成立了“数位媒体系”和“游戏产品系”, 现在设计学院的专业课程总体都是文化创意产业来开设, 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工作室制的教学。专业设计课程通过工作室制的教学方式进行, 工作室通常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 工作室布局都是按实际工作岗位工作要求进行设计, 这里的学生是在学习、做设计同时也是工作。

2.高水平师资队伍。台湾大学的师资水平都比较高, 大多数教师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并且都具有高学历, 科研和实践能力都很强。

3.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学校教学环境宽松, 支持师生经常参加各种设计创意比赛, 会有许多人获奖, 学校重视对获奖者的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二、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实战化教学

台湾设计教育是全面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实战化办学, 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 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都与国际先进设计大学基本同步。

1.注重多元文化融合。在许多院校都有外籍设计教师担当核心课程的教学, 建国科技大学的数位媒体系就有两位受聘法国教师。而且本院教师基本上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并有学历与学位。

2.注重实战化教学。许多学院的设计工作室经常会承接设计创意工作, 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校的教师许多具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 学院还长期聘请企业设计总监为兼课教师, 在设计教育上与市场充分接轨。以建国科技大学设为例:“空间设计系”一年级的作业是“印象建国”的设计模型制作, 一个班的教学由三位老师共同教学, 两位本校专任老师, 一位外聘公司总监。

3.注重教学与国际接轨。台湾的院校推行双语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领域通常使用外语原版教材及设计软件, 为学生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4.注重打造与推广。通过教学的实战化, 许多学生的作业直接参加展览就可获奖, 学校也常常带着学生作品校内校外进行展出, 政府会给予学校很多支持, 鼓励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意和设计创新, 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作品会很快转化为文化创意商品, 以建国科技大学例:“商业设计系”学生的包装作业是完成后将要参加全台设计大赛的作品, 全部要求学生做成系列的实物, 而不是设计图稿。

三、文化创意产业源于良好的设计教育

我们通过学校办学了解了台湾的设计教育, 那设计教育对于文创产业发展有何作用, 我认为因为良好的设计教育基础才奠定文化创意事业蓬勃发展, 所以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一位设计师给我说:“在台湾人们需要提高审美品味, 文化消费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中于文创园区, 所以文创园区体现了台湾现代文化的特色, 以几个有文创园区为例。

第一个是台中文创区域——打造台湾美术馆周边环境, 台中创意文化源于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 由美术馆衍生的文化艺术十分浓厚, 沿着美术馆周边的绿园道, 一路设计精美的店铺、时尚前卫的城市雕塑以及与广场音乐节设施混搭后构成的独有的艺术氛围, 这里是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普通大众经常光顾的地方。

第二是台南创意文化园区——文创商品为特色, 台南有两个文创园区“林百货”和“台南旧酒厂”。古旧老店“林百货”的所有商品以及店中商品布置都被精心的设计装饰, 外观充满老上海情调的商店中陈列的是最为时尚的创意商品。“台南旧酒厂”为台南创意生活媒体中心, 是文化生活与产业环境整合的创新平台, 这里有定期学生的设计展出。

第三是高雄的驳二艺术特区——注重浓厚的创意设计, 类似北京798, 是码头仓库改建, 是高雄市营造文创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现已转变成台湾最成功的艺文特区之一, 结合艺术、音乐及美食, 让各地游客络绎不绝的来此参观游览, 同时也是人们将艺术融合在生活的集中体现。

文化创意与教育 篇3

关 键 词: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 设计教育 实践教学

当前全国各种类型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的概念也在传统艺术设计企业和艺术设计运作过程中被不断强化,显现出一种积极地发展态势。这种态势一是和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创意本质被发现、被强化、被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知直接关联;二是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转型需要新的引擎推动、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原创性力量支撑有因果关系;三是和世界范围内原创性产品升级换代给中国艺术设计行业带来的刺激和影响密切相关;四是来源于中国几代设计人创新理想升华的直接推动。这些因素,导致中国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环境、发展模式出现全新的变化,同时也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发展以及艺术设计教育变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相关政策综述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澳大利亚1994年公布的一份文化政策报告,其中提出了“创意国家”的概念。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则是出现在英国文化媒体部1998 年11 月发布的“创意产业报告”,该报告对“创意产业”明确定性为: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智慧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并把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行业列到创意产业里。[1]我国是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 “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部分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

2004年3月,国家统计局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形成了一个认同度较高的“文化产业”概念,即“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核心层包括: 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及原创产品服务等四类;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原创设计其他文化服务等三类;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3]

2006年,文化部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文化产业创新机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扩大原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和销售,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4]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这个规划里,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原创设计、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为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为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及设计创意活动的展开打开了思路。

二、艺术设计产业创造性本质的重新回归

设计,《大英百科全书》界定为“符合人类功利目的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很明显艺术设计产业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多元化发展的行业。近年来,在文化创意政策的引领下,设计界对自身的反思和行业自身创造性的实践,都对艺术设计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的探讨主要体现为艺术设计产业创造性本质的回归,即不断强调原创性的设计理念。

艺术设计产业创造性本质是提升产业地位和建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计产业性质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动态发展过程,是设计产业伴随着社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既是政策层面引领的过程,更是设计产业界与学术界良性互动、不断创新的过程。从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历程看,中国学界和业界对艺术设计产业性质的认识经历了第三产业、信息产业和创意产业三个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面对着多元复杂的经济形态,管理部门在政策上对社会产业采用了三个产业的划分标准,第三产业主要是指非直接物质财富的行业,这种划分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经济形态的混杂性,另一方面也为边缘模糊的新兴产业寻找政策性支持提供了便利。中国艺术设计产业从企业注册、工商管理层面是作为第三产业而蹒跚起步的。改革开放之初最早成立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为了获取政策上的支持,提出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定位,这为艺术设计产业的市场开拓奠定了基础,也为设计产业的发展扫清了政策上的障碍,但由于第三产业的模糊性导致了设计产业的边缘无限放大,好像什么形式的企业都能与艺术设计产业挂上点关系,“泛设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了艺术设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匮乏和社会影响力的低微。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需求剧增,以及IT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成本降低,信息产业逐渐从旧有的三大产业划分中独立出来,由信息产业所主导的信息社会成为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第三个社会形态也逐渐成为共识,信息产业一时成为社会的“沸点产业”。 设计产业经过“第三产业”定位时期的知识、技术和资本积累,整个行业初具规模,但也亟需再次确认产业定位,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艺术设计产业中的视觉设计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讲,是属于信息传播的服务性行业,因此,在信息产业声誉日隆之后,设计产业为了寻求资本市场认可和提高社会声誉,向信息产业的定位积极的转变与融合;但却忽略了设计产业与信息业之间的区别,湮没了艺术设计产业本身的创造性价值和独立性。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多元化和社会社区化的背景下兴起的融合性产业概念,创意产业的提出从道德、理念和制度等层面上丰富了信息社会的内涵,并为信息社会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生产力基础。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在文化艺术滋养下不断地创造出满足受众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各种样式和具体的物质产品;艺术设计产业的创造本性使其成为信息社会鲜活的生产力,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领域。

nlc202309041038

所谓“产业”,是指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既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5]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细化的必然结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第三产业、信息产业和创意产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艺术设计产业已经成为高度成熟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源节约型和文化创意型产业。

三、创意产业环境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在文化创意背景下,从制造到“智造”,从设计到策划,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创意产业紧密相连。艺术设计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负有很大的责任,为创意产业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反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影响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有效的和具有重要推动力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而且还在产品研发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创新、传播、应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创意人才包含了广告、设计、电视广播、数码娱乐、电影与录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和古董及文物交易等行业。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具备新的国际环境下实际业务实践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素质,创意产业市场环境变化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

1、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

设计人才的创新性体现在具备一定素质的原创性能力,并具有个人创作或者团队创作的能力,也需要具备适合洞悉创新性市场前景的前瞻性眼光。当然不管是创新产业中的电影、服装、动漫、艺术设计、游戏、奢侈品等,其中的任何一项都需要具备相关的独特的原创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长时间的创意训练中培养出来。

2、设计人才的持续发展性

持续创新需要几个动力:好奇心、洞察力、学习力、创造力、可推广力等,创意产业包含艺术、设计、广告、媒介等很多个方面,其中的核心从业人员们都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特征。他们在长期训练中培养起来的持续创新的能力,是产生好的创意作品的基本动力和源泉。

3、适合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

除了传统的创新性培养之外,具备相应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对外交流能力、适应现代创意企业工作的能力、以及相互协作沟通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创意人才和过去单纯的阳春白雪式的纯艺术是有很大差别的,现代的创意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底蕴和文化修养,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国际视野,当然更少不了适合产业发展的各种综合能力。

4、设计人才团队意识的培养

“真正的创意设计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创意和设计,同时还包括市场、顾客研究、设计效果追踪、人体工程学研究等在内的设计配套服务,需要工程技术、市场研究、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相关人员的团体协作。”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执行董事克莱夫?鲁克斯这样定义。创意设计的开拓是全方位的,这些都要靠创意团队来完成,团队建设是创意设计开拓能力的重要保障,这个要求我们的设计人员,要改变过去个体户式的单打独斗,相互配合与协作来实施,作为设计人才必须将团队合作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素质来培养和训练。

四、创意产业环境引领设计教育变革

1、艺术设计教育更要贴近市场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与市场相结合,做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艺术教育的养分,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培养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意人才。过去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重视鲜活的社会现实案例,学生的市场观念淡化。文化创意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是大众共同的精神享受,要求我们的设计创意适用大众需求,精英化的教育体制导致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会越来越少。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走出固定的课堂,贴近市场,融入现实生活。

2、艺术设计教育要狠抓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切实完成设计项目。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通过建立实习工厂与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这与我们当前文化创意引领下的设计产业发展和设计教育变革的理念非常吻合,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与市场得以紧密结合。包豪斯的实践教学理念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实行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所培养的艺术设计从业人员集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于一身,既有工艺技师娴熟的技艺又有艺术家独立的创作才能与研发能力,实践和毕业创作采用岗位生产制,让学生以普通技术员工的身份到合作企业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真正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正好符合我国当前培养艺术设计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6]

这些教育思想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众多的艺术设计院校与市场深度融合,广泛联系相关设计公司等作为学院的教学实践单位,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设计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做项目,在做项目中体会学习,实践效果最后由单位对学生考核评价。通过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掌握了实际操作规程、方法和一些具体材料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设计,以实际成果来检验实践教学或毕业创作。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对于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实得非常好,可作为代表性的典型个案深入考察研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前提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参考意义。学生主要在所学领域进行专业研究和设计开发,这得益于导师创建的设计工作室,导师的个人工作室是传统教室与实训室的融合,通过工作室承接的项目来接收行业信息,把握设计动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力、艺术表现力和责任感,非常成功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五、结语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命题和创意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迅速被多数发达国家提高至战略发展层面。中国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为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为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及设计创意活动的展开打开了思路。各地的创意产业园区从北京的798、上海的田子坊到杭州的LOFT49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众多富有创意的设计人才脱颖而出,艺术设计的原创性价值得到全新的肯定。

创意产业已经起步,创新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在当前形势下,对于高校而言,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改革,培养创意创新人才成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任务和急迫使命。

注释

[1] 范林:《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创意人才现状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10(7),第96页

[2] 参见《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五)。

[3] 参见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4年3月29日颁布。

[4] 参见文化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年颁布。

[5]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6]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参考文献

[1] 乐景彭著,《创意产业》,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

[2] 厉无畏著,《创意产业导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年6月。

[3] 蒋三庚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4] (奥)哈特利著,《创意产业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5] 参见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4年3月29日颁布。

[6]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9年6月。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篇4

(名词)文化产品 亦称文化商品,是指通过人们的劳动(包括脑力和体力如肌肉的消耗)创造出来,用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

(名词)附加值是指通过产品的深加工,降低物耗,提高效率,改进设计和包装,开发产品新的使用功能等途径,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艺术含量乃至“魅力价值”,使原有产品增值的一种创造结晶。

(名词)品牌 指用于区隔产品,服务或企业的可感知的标志系统或抽象的理念,象征。首先,它具有品牌名,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设计的组合体,一种令人将某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的方法;其次,它代表一连串的附加价值,提供消费者功能与心理两者兼具的利益点。

(名词)会展策划围绕会展活动的目标,在充分占有并全面,深入分析会展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策划方法,制定会展活动的最佳方案。会展策划不仅可以使某项会展活动具有最佳的实施方案,为会展提供总体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节约会展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会展的运作更科学,合理和规范,有利于塑造会展的品牌形象。一份完整的会展策划包括,策划者,策划对象,策划依据,策划方案和策划效果评估。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简答)文化产品组合产品组合是指一个企业提供给市场的全部项目和产品线的结构方式或组合方式。产品项目是指企业所生产的具有不同功能,不同尺寸规格和不同包装形式的各项产品。

产品组合可以从组合的广度,深度,关联程度三个要素来分析。产品组合的广度是指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产品线的数目,它反映出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种数目或产品系列数目;产品组合的深度指每条产品线中所包含的产品品种规格,深度越大,意味着企业能够提供较多规格和型号的产品;产品的关联度是指各产品的使用对象,生产技术条件,分货网店,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以及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的程度。

扩大文化产品组合的广度,增加文化产品生产线,就能扩大企业的销售领域,增加经济效益,还有利于分担文化企业的营销风险,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增加文化产品组合的深度,增加文化产品的项目,挖掘潜力,增加花色样式,就能够适应同类文化产品更多细分市场的需要,满足不同类型文化消费的独特要求;文化企业增强文化产品组合的关联性,可以加强企业的生产能力,降低成本,便于企业搞好分销,促销和售后服务等,从而提高文化企业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减少文化产品组合的相关性反过来会有利于企业适应动荡的市场变化。

(论述,结合材料和案例,谈纸质传媒的策划。无标准答案。P128)

1.宏观的策划原则——整体定位宏观策划是对媒体整体定位和长远打算的思考,是为了使媒介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寻找理念上的支撑。其中对受众的明确定位和鲜明的差异性分析是媒介理念的核心。媒介首先必须寻找到自身理念上的支撑点,然后理清思路,突显差异性,增加含金量。

2.中观的策划原则——彰显风格理念是作为一种媒介精神而存在,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当仅有媒介理念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理念可以转换为某种外在形式的时候,理念才算得上务实。中观政策所要完成的工作正是通过媒介运作的具体环节,以及环节之间的组合关联,在感性上彰显媒介的理念风格,即令其宏观的策划最终以品牌的形象展示在受众面前。

3.微观策划的原则——出奇制胜微观策划是新闻策划的最基层,也是受观众感受媒体存在的第一直观。出色的微观策划不仅能实现宏观策划和中观策划的意图,丰满媒介的形象,而且对受众的冲击力也不可小视。同时,新闻价值的多重性,也为微观策划的差异性突破提供了多种可能。

媒介产业策划的不足:1.纸质传媒产业中,往往缺乏对策划的评估体系,导致某些策划流于无效。2.策划缺少创新性和差异性。

(简答 简述网络文化产业策划的原则。必考题)

1.结合消费需求,深入发掘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策划要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和个性化,时尚化,科技化,全球化的新特征,瞄准网络文化资源,通过不断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创 1

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平台,发掘出更多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进而有效地提高文化创造力。

2.利用市场细分,敏锐地把握产品前景。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策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消费者的需求,把握产品或服务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3.树立民族特色,走民族化产业道路。传播的全球化并不能掩盖信息内容的民族化,超越民族的网络文化是不存在的,网络信息内容依赖的正是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依托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对象。所以,网络文化产业的策划应该坚持民族化,没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生机的。

4.注重网络内容,实现注意力经济向影响力经济转化。网络文化产业作为内容产业的一支,生产,销售网络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首先应该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内容提供商”。影响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实现网络文化产业由“注意力经济”向“影响力经济“的转化是实施网络产业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5.重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网络产业的策划应当注重网络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网络文化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是确保网络文化产业策划能够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我们需要通过产业策划来加强和深化网络游戏的正面影响,将一些新的文化理念渗透给大众,从而广泛传播网络理念。

(简答动漫产业策划的要求和方法)

1.适当引导消费,拓宽动漫市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生产者不能仅仅迎合和满足消费者,还要引导消费者。引导消费者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有力的宣传手段和广告手段,创新的受众互动的模式等等都有利于引导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行为的发生。

2.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发展动漫产业。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内,世界上许多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环境和机会,将新型媒体动漫产业发展起来。

3.充分发挥文化优势。中国动漫产业在创意和策划中,可以打文化牌,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在主流动漫中体现各自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既是对本国文化资源的传承方式,也是弘扬本国文化价值的有力渠道。

4.将动漫品牌的树立作为发展战略贯穿始终。动漫品牌的重要性不仅对动漫作品本身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还关系着整个动漫产业链的生存发展。

5.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动漫企业应尽快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版权登记,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等途径保护自身产品的知识产权。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以及必要的法律措施来制约国内动漫市场中泛滥的侵权和盗版行为。

6.改进营造体系和手段,寻求最佳营利模式。从最大营利的要求出发,中国动漫产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构建适合自己身发展的销售体系。

7.顺应科技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致力于开发三维(3D)动漫。如果在动漫的创意与策划中加大三维制作的比重,无疑会使动漫更具有吸引力,所以要投入三维动画的科技开发,增加我国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材料分析1.电视剧,通过《来自星星的你》反观中国电视市场

2.电影,通过《白日焰火》分析艺术电影的市场运作。

文化创意与教育 篇5

一、研究背景。

创意产业是各种行业发展的先驱,它推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向大众推广许多新的思维、设计、理念,所以值得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培育创意人才。由此诞生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旨在为设计行业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因为其历史较为短暂,课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想办法解决。

二、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1、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

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的当下社会中发展出的新型产业,它非常推崇创新,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和思维的活跃性,它需要现代社会高端的电脑技术、活跃的信息传递作为基础。在满足这些需求后,创意产业能够爆发出相当大的创造性,以自身的先驱性领导其他产业飞速发展。创意产业的涵盖面非常广,它是一种文化产业,但是却可以涉及广告传媒、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电影戏剧等各个方面,并且在这些产业中占据领导地位。不过除了社会物质基础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文化创意必须是人的文化创意,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基础。我国为了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不同领域均开设了培育创意人才的教育课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现今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重要性。

文化创意产业在其他产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其相应的创意人才也是各个领域行业的抢手人才。因为创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隐性资产,它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在竞争中始终走在其他企业的前方,这一份优势对于竞争激烈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许多企业争相发展的方向,一些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也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能够促使这一产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意味着一份产业的发展逐渐具备输出与输入两方面。我国为了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正逐渐在教育中也增加相应的教育课程,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素养的创意人才,但是我国创意教育尚受到教育体制的制约,面临着许多挑战。

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1、创新性不足。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以学为主,无论是哪项科目,学生都是在教师的领导下学习先人的知识,以掌握和运用知识为主。艺术设计教育虽然主打创新思维,但是由于其课程采用的仍是和其他课程相同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仍然是前人的经验,继承的是前人的思维和成果,缺乏相应的延伸和发展。并且,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同,上的课程、做的练习都相同,很难在这种统一的学习中发现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在固化死板的学习模式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思维的能力。

当然,艺术设计课程中,对于经验的继承是必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评判与鉴赏能力,了解优秀的前人是如何思维的,这有利于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也能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眼界,但是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重心仍然应当放在学生的自主创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判断的能力。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等着教师为他们指出设计的重点、方向和方法,那么他们将逐渐失去自主思维的主动性,而这本是艺术设计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生会逐渐习惯模仿前人的手法、视角和构思,在思维中形成固定的程序,让视线范围开始变得狭窄,最后导致培育出的人才在前人的道路上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但是缺乏自己走出一条道路的能力,从而也限制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2、文化素质不高。

从高中教育分科开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存在一种观念,那就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选择艺术专业。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想法,艺术与文理科都是平等的方向,选择艺术的学生同样具备很强的文理科学习能力。但是,这一观念却在现实中被广泛认可,文理科被当成高中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在文理科方面无法取得很好成绩的学生才去选择艺术类的方向。这就导致了高校开展艺术设计课程后,所招进的学生大都是人文素养较差,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再加上这几年高校逐渐扩招,放低了招生要求,使招进的学生素质进一步下降。实际上,能够在艺术设计中取得较好发展的人才,势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只有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在艺术设计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比如建筑设计,学生需要掌握数学与物理方向的知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历史与语文方面的背景知识。比如服装设计,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素养的培养。

不仅仅是生源问题,即使是高校的教育也仍然是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色彩、技术的运用,极少见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只有一些民间艺术方向的课程会保留一些关于民间艺术历史背景的课程。这种存在严重偏颇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进一步忽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当学生学成毕业后,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却缺乏知识底蕴,在工作中不能依托丰厚的人文素养进行设计。试想,当建筑设计师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当服装设计师不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当游戏设计师不了解受众人群的文化视角,他们设计出的产品,即使创造力十足,又如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何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如何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措施。

1、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艺术设计的发展,究其根本就是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在这方面,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完成,并将作业成绩记入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还要提出表扬。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各种自主社团的开设,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意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

教师在进行一些设计项目的研发时,可以招收一些具有潜力的学生作为助手,学生年轻活跃的思维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新的方向,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社会前沿的工作,提前为学生展现发展的方向。一些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学校,可以将已基本完成理论学习的学生送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走在社会前沿的设计行业是如何发展的,能够接触到一些设计专业的工作人员,体会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眼界,在受到新的思维激发后,也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2、提高文化素养。

艺术设计离不开人文素养作为基础,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首先,高中时期就不应该指引文化科目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文理方向,而是应当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选科思维。当学生倾向于艺术专业时,学校不能干涉学生的选择,还应当为其排除来自家长和社会的障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这样,高校在招生时,就能获得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学生,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校在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时,也应当开设与之相配合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可以包括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人体结构比例或者建筑受力分析等理科知识,也可以增加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规律等文科知识,还有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些可以作为学生必备的主修课程,也可以作为选修科目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例如心理学、数学、英语就应当作为学生在设计专业知识以外应当掌握的学科,而人体学设计、建筑力学、生态学等在特殊方向才需要的学科就应当在学生对自己将来涉足的行业有一定倾向后有选择地学习。学校也应当安排一些校园活动,例如人文讲座、文化竞赛、文化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也应当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它可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应当是艺术与文化、科学相结合的科目。学生应当明白文化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文化创意与教育 篇6

[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数目众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集合了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基本等同,都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产业区理论,他在1890年开始关注产业地理集聚现象。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原料和集中制造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共享基础设计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一般经济性成本开支,三是通过集中和批量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也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1]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意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企业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对提升区域的对外形象发挥着重大作用。北京的798艺术区是北京的城市名片和独特的创意地标,2003年北京市首度入选美国《新闻周刊》十二大世界城市之一,主要是因为798艺术区的发展证明了北京作

为世界之都的能力和潜力。

由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时间和发展状况与内地城市存在很大不同,因此本文所论及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仅指中国大陆范围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成都等城市纷纷依托各自的人才、资源、区位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各城市形成集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从全国的整体布局来看,截止2006年,我国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北京为主的首都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主辐射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昆明大理丽水为主的滇海创意产业集群、以西安重庆成都为首的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以长沙为核心的中部创意产业集群。[3]六大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特色不尽相同,总体实力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占有科学技术、信息、国际交流和人才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在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明显要领先于中西部城市。根据有关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除了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所占比例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外,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的营业收入已占到全国的82%。

1、首都创意产业集群

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已形成以北京为核心辐射周边的首都创意产业集群。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古玩艺术交易为主,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超过960亿元,远超过国内其他地区。2006年北京市出台内地首个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九大类,囊括了创意、生产到消费的全部产业链。目前北京首批规划拥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0个,创意类企业2万多家。此外,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并强调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引擎推动产业升级。

2、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核心,包括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上海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目前,上海市政府已经正式宣布四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名单,集聚区总数达到了75家,建筑面积225多万平方米。上海以成为“国际创意产业中心”为目标,推动着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额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创意人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创意设计方面的集聚效应。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聚集了一批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

划、动漫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两市为主。广州背靠“亚洲创意中心”的香港,其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目前,广州已形成了文化娱乐市场、书报刊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和文物字画、工艺美术品市场等具有相当规模、品种齐全的文化市场。深圳市提出了“文化立市”、“创意深圳”的口号,积极创建“创意设计之都”,在巩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深圳拥有平面设计公司400多家,平面设计师两万多人;动漫企业50多家,每年为深圳创造2亿元产值。2004年深圳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宗旨是孵化e媒体企业,推动科技

和文化的深度结合。

4、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以昆明、大理、丽江三市为主,聚集了一大批手工艺创意人才,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展台的提供者;世界小姐总决赛、南方新丝路模特大赛等诸多选美比赛都在三地举办。昆明市重点扶持广播影视业、“古滇文化”特色的昆明生态文化、音乐、美术、舞蹈创作、国内外体育训练、“节、会、展、演、赛”为一体的特色会展服务、现代传媒业、文艺学校、文化咨询、策划、审计和知识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发展等九大文化创意产业,力争到2010年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成为昆明新的支柱产业。丽江和大理已经成为影视、演出、服装、时尚活动的背景板。

5、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西安、成都、重庆三市为中心。2006年西安高新区的唐延路被确定为创意产业重要发展区域,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数字娱乐、文化艺术等高端产业,着力打造数字创意之都。成都市提出把培育西部地区重要文化中心的目标,现已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演出和娱乐业、数字娱乐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建立的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数字娱乐产业园,园区总体规划5万平方米,吸引了近50多家数字娱乐企业入驻。重庆市逐步形成了出版发行、广播电视、动漫网络影视制作、演艺娱乐以及印刷包装、当代艺术品生产等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初

具规模。

6、中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中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长沙市为龙头,辐射周边地区。突出打造传媒产业、人文旅游、文化休闲三大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我国中部“休闲娱乐文化之都”和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是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超级女声》等造星运动、“蓝猫”的热销、长沙卡通艺术节的开幕、金鹰卡通频道的开播,为长沙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47.25亿元,占GDP的9.7%,到2010年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占全市GDP比重的12%以上。[4]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在各创意城市内部也形成了产业就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多样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产

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六大产业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状况

我国目前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都建立了数目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些园区通过将众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共享生产要素,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便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产生互补效应,也有利于形成激励企业持续发展的环境,促进园区内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对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下表为中国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各城市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数及及相关简介: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从以上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原动力及其功能来看,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政策导向型、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及环境导向型六种。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这六种类型有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互相交叉和转换形成复合式的园区发展模式。

1.政策导向型园区

政府规划建设或大力推动并进行统一管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重要方式。当政府决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它会通过政策调控、城市规划、关系协调等措施,营造有利于集群化的生态环境、经营氛围和产业链条。政府导向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般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政策支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定的园区发展方向。但这类园区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劣势,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园区会导致市场的调节作用较难发挥,管理者与企业缺少对话,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利用中心城区闲置的旧厂房或旧仓库加以改造,或新建一块区域进行规划,集中发展某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大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实行招商引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行业内

重点龙头企业人驻,最终形成集聚区。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相继规划和建造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北京市规划了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杭州市政府规划建设了“杭州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昆明市也着力打造十四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艺术家主导型园区

艺术家自动聚集和自动孵化后形成某个产业集聚后由政府统一管理,政府对已经形成的园区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指导管理,把握好艺术生产社会标准效益,引导园区有效发展。这是创意产业园区最早的开发方式,得益于艺术家们专业知识的储备,园区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开发中被深度挖掘并凸显出来。艺术家开发力度十分有限,而且没有房地产开发和市场运作的相关知识,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实际运作中的帮助。但这类园区的弊端在于政府介入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原有的生态平衡,高涨的房租等导致一些入驻企业的退出,或与创意产业无关企业的进入。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上海M50、成都蓝顶艺术中心、深圳大芬村等都是此类园区。北京的798艺术区是由民间艺术家自发形成的。1995年-2001年期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租用了798工厂的闲置车间作为大型雕塑创作的场所,798艺术区由此揭开序幕。随后,798艺术区渐渐吸引了大批艺术家。2002年前后是艺术家进驻798艺术区的高峰时段,许多著名艺术家纷纷在此创建艺术工作室,使艺术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798艺术区作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象征,大大提升了北京的城市形象。

3.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开发商投资开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类园区一般由资本雄厚的企业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不仅操作方便、适用面广,而且节省人力物力、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市场调节作用,比起艺术家主导型的更易产生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开发模式往往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很少考虑社会效果和文化效果。开发商迫于资金压力会引进一些非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政府的规划和专家的指导。南京1912街区、创意东8区、上海8号桥、杭州乐富•智汇园等都是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的。杭州乐富•智汇园是由一家房地产商将标准厂房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整体形象包装,吸引创意设计类企业入驻,形成文化创

意产业集聚。

4.资源依赖型园区

根据资源富集情况来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其中一类是依赖周边高校的学术、科研、人才资源,依托高校建立文化创意和产业园区,借助高校的学术、科研资源,将其迅速转化为创意产业资源。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园、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深圳大学3号艺栈等都是依托周边高校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全国第一家依托大学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内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园中园,积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另一类是依赖附近业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享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利用公共技术和孵化服务平台。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及成都数字娱乐产业园等,都是通过在原有高新科技产业园的基础上中加入一种新的要素或依托原有资源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打造新的产业链

条,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效应。

5.成本导向型园区

创意企业或个人最初基于节约成本或资源共享而自发汇聚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者以行业内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集聚一批中小企业发挥规模效应。这类园区一般集中在距离城市中心较为偏远的地区,既有适合创意产业创作的空间,也有低廉的房租。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一般是基于成本导向的考虑:共享基础设施以节约成本,贴近客户以节约交易成本,互相交流以节约研发成本,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也会带来成本的下降。但是这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质化程度较高,易造成重复建设,形成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成都的浓园国际艺术村、北村艺术村、苏州的动漫产业园区都是成本导向型园区。以杭州的LOFT49为例,2002年美国DI设计库中国公司最先发现并租住,吸引其入驻的重要原因是其低廉的租金,此后这里吸引了大批设计类企业,自发形成一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6.环境导向型园区

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配套设施,悠久的历史文化,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及宽松、自由、活跃的环境,这些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条件。一些被遗忘的老厂房和旧仓库也是城市文脉的一部分,曾经创造过辉煌,融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生力量”,改造旧的厂房和仓库能够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是目前我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创意人才一般追求自由、宽松的环境。美国经济学家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认为,一个能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地区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即城市环境开放的、多样化的、有活力的地区在建构、吸引创意人才方

面更具优势。[6]

当然,上述六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模式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当条件成熟时可能会发生模式转换和混合。例如艺术家由于创作灵感形成的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被政府或开发商接管,由于租金上涨和创作环境改变,艺术家们出于成本的考虑或环境因素被迫离开原有园区,寻找成本导向型或环境导向型园

区。

但是,单一的园区发展模式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弊端,政府、开发商或艺术家主导的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应当探索建立新型的官产学结合的“铁三角”模式,努力搭建互利共赢的、具有良性循环功能的和园区自身特点的“食物链”和“生态环”。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科技大学(QUT)的创意产业园区(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CIP)是一个典范。CIP是澳大利亚第一个由政府与教育界共同为发展创意产业而合作的项目,投资六千万澳币(其中一千五百万澳币由昆士兰省政府资助),耗时三年建造,于2004年五月正式启用。这是一个由产官学共同合作而形成的园区,不仅试图培育澳洲的创意产业人才,同时运用其学术资源与官方关系影响着澳洲在创意产业发展上的走向。

四、我国创意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功能及不足

产业集群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高级模式,一旦形成将会带来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诸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也不例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企业规模较小,应对竞争和风险的能力较弱。根据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以下功能:

1.磁吸与集聚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像吸力巨大的磁铁一样,对特定区域内外的人财物和信息等各种资源有很大的内聚力合吸引力,会在集群区域内形成大量的人才集聚、信息集聚、知识集聚、技术集聚、权力集聚。人才创意产业集群的磁吸力与集聚功能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产业食物链和产业集团来实现。

2.整合与互助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对特定区域内各个体之间的关系其整合、协调、互助和制定规范、促进良性竞争的作用。当本地或本国文化创意企业遇到强大的外来集群的袭击时,个别企业很容易被其所捕食,而通过行业协会、产业食物链和产业集团组织起来的产业集群则可能立即集结成群进行互助和防卫。

3.优化与改革功能

产业集群能优化产业环境,改良产业气候,整顿产业纪律,淘汰产业杂质,简化交易手续,降低运营

成本。

4.抵抗与竞争功能

产业集群不仅能有效提升媒介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媒介品牌效应和创新功能,放大媒介能量,促进媒介发展,而且能有效防御“自然灾害”,抵抗入侵企业,维护产业生态。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多种功能,既有利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团结、增强活力、集聚

能量,也有利于优化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产业园区只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模式之一,但国内其他集群发展模式尚未形成规模。单一的园区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创意创意产业的发展,但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它在促进园区内部产生集群效应,但与园区外部及其他行业的互动性较差,促进效果有限,而且很难与周围社区居民产生交互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范畴是极为丰富的,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而单一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多种模式共存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选择。

其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经过早期自发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而且政府已经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产业来对待,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面的意识淡薄,不仅民间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认识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政策及配套措施和不健全。从产业集群内部来看,城市与农村、南部与北部发展不均衡。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例,由于江浙两省南北部差异都比较大,北部发展相对较弱。杭州、嘉兴、南京、苏州等地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但浙北、苏北等地文化市场初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很陌生的概念。

最后,产业集群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大多数产业集聚区遵循政府导向的模式,盲目跟风建设,集聚区内缺乏领军式的企业,缺乏特色。纵观各地已建或将建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形态相似,势必造成集群的资源分散和产业的恶性竞争,最终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现状是只要一谈到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动漫和数字娱乐,各地的动漫产业园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划的各类动漫基地多达42个[7],而真正产生集聚效果的不多。

如果我们把创意产业、产业链内部和传统产业链的内部进行比较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创意产业在微观上也呈现出同传统产业各异的鲜明特点:首先,创意产业的市场是培养的。传统产业的市场是既存的,但创意产业的市场不是既存的,而是需要我们激活和培养的。实际上,就是将消费群体潜在的社会和心理需求通过一种手段将其挖掘和激活出来,并给予充分满足的过程。其次,创意产业链和中间环节的不可或缺。创意产业往往是由多种技术、生产和服务组成的,从前端到后端的产业链很长,除了前端的创意、策划、生产和后端的营销、传播等,还有中间环节的金融、法律、服务、专业媒体等,它们对于创意产业的健康成长是缺一不可的。第三,创新性。任何时代都需要少数具有原创能力的思想家,提出新的概念来界定和指引那个时代的学术和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强调创新性和前导性,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始终

文化创意与教育 篇7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且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大众的生活, 由此催生了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的文化产业形态。文化艺术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和依归, 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符号实践的舞蹈艺术活动, 同样服从着生产和交换的自然逻辑, 成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可开发的商品。在遵循艺术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如何开发舞蹈艺术?如何使舞蹈艺术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思考传承和创新的问题。邝嘉著的《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书, 系统地阐述了舞蹈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诸方面的问题, 界定了相关理论概念, 明晰了一些概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回答了在消费社会中的舞蹈艺术本土化传承创新与市场化的关键问题, 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和重要理论价值。

就笔者陋见, 以往的研究要么单纯从舞蹈艺术的角度讨论其现代价值或者发展策略, 如萧君玲的《变动中的传承——民族舞蹈创作的文化性与当代性》、田培培的《舞蹈艺术经营》, 要么从宏观视角讨论舞蹈与文化产业, 如慕羽《音乐剧艺术与产业》。发展舞蹈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已经出现, 如赵世林、陈桂波的《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 但将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不多见, 尤其从理论与实践、实用与操作层面, 结合现代文化消费心理, 从文化学、艺术学、市场营销学进行的跨学科系统研究更加凤毛麟角, 邝嘉著的《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 其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首先界定了文化产业创意的概念, 提出文化产业创意的思维特点如创造性、突发性、多元性, 以及文化产业创意的基本形式, 如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文化产业归根到底是市场行为, 文化产品独出心裁的创意和策划尤为关键。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休闲产业创意, 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 作者对休闲文化产业创意进行了专门阐述, 并层层递进至作为休闲产业的文化旅游业和演出娱乐业的创意, 分别对旅游文化旅游业和演出娱乐业的创意与策划进行分析。本书的最后一部分, 作者对最能体现舞蹈艺术的演艺形式, 从发展传承和产业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当歌舞艺术在旅游地以演出的方式呈现出来, 就成为了旅游演艺产品。“从旅游演艺产品的文化生态、文化内容、艺术特色综合观之, 它们主要分为艺术特色相得益彰的三大类型, 即山水实景型、民族风情展示型、文化遗产演绎型。”1

在笔者看来,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巧妙结合, 在书中的每一部分, 作者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进行论述, 如谈到文化产业创意的突发性特点时, 作者举例电视导演陈汉元创作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对长城和运河组成一个“人”字的突发奇想。在谈到文化品牌的品牌创新与维护时, 作者举例迪斯尼的“米老鼠”形象的创新和维护等, 以及本书最后一章的每一节都以某一知名案例如舞剧《月上贺兰》、土家族的“女儿会”、《云南映象》等来分析, 这种结合大量案例叙说的形式, 使本书的概念和理论内容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学习借鉴之余启发读者更深思考。

综上, 本书着重从产业创意与策划的角度, 对歌舞艺术与文化产业创意的现代融合, 进行了方方面面条分缕析的论述, 对当前歌舞演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由此, 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 本书也有一定不足之处, 譬如语词和概念表达, 结构安排等有不当之处。但是, 瑕不掩瑜, 本书在对舞蹈艺术和文化产业市场的研究割裂与分野情况下, 对两者进行了有机融合, 并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进行了系统阐述, 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如网络、动漫、广告、会展的创意也进行了细致分析和介绍。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摘要:在当前舞蹈艺术和文化产业市场研究割裂与分野情况下, 需要思考多学科的研究取向, 《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书从文化学、艺术学、经济学等角度, 对舞蹈艺术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现代融合进行了系统阐述, 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舞蹈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策划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与城市美学 篇8

文化创意与城市美学,涉及到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批判地建设;二是陈旧的传统与崭新的现代如何弥合;三是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氛围中,如何书写文化创意性强的城市美学。

文化创意与城市美学之中国文化传统继承,绕不开历史街区、名人故居、文化遗存,如浙江海宁徐志摩故居,是明代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建筑,且不说徐志摩,就是他的父亲徐申如,率先在当地开办发电厂、电话局,想方设法将沪杭铁路硬转一个大弯绕到海宁,使海宁现代化的交通便捷,比周边几个邻县提前了百年,就凭这两项,这座徐宅也应该当做文物保留下来。但在旧城改造中,硬是给拆除了。与此相反,拆去之后又要非真实性地重建,又是时下一些地方打造传统文化城市的热门行径。

事实上,真实遗存与非真实性地重建,它们之间的美学定义完全不一样!我们知道美学的内核之一是真,那么,相对这份沉甸甸的假,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做假的目的是为了一个城市以文化旅游带动经济,从而带动城市建设,这从一个方面來讲也可为善,而美学的另一个内核恰恰是善。美学在这里又该作何判词?且问题还在于这个假若留存几百年后将无从考证,它也就成了历史,成了真。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古老与现代,合杂与复建,这是文明轴线上的两个维度,也是时间轴线上的两个维度,虽然多元共生是发展的方向,但两者之间的难以把握就给它导致了非常厉害的摇摆性,当下的行为既是一种继承的发展,又饱含着极大危害因素在内的建设性的他者因素。这是一个悖论,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新的美学课题。

城市美学在陈旧的传统与崭新的现代中,该寻找创新的审美起点,即它们之间该如何弥合,更是一份现实的考卷。第一,实在的已经陈旧破败,新的在前面又显得模糊与虚空,两者之间该弥合的出发点在哪里。第二,高楼大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高楼大厦与传统建筑置配在什么程度、范围、地点才算美?作为一个陈旧的传统与现代文明之断裂,就像文言文的运用与新白话直至发展到我们今天的正在使用并在不断发展、不断糅杂新词的日常用语,任何贸然的肯定与否定看来都非良策,那么,究其是否对社会价值具有审美意义,它的审美标尺又该如何树立,它与全球视野的文化精神是否相悖,这是更应值得我们关注的当代美学的实质性问题。

中国的城市千篇一律,无地域个性特色已成一大病相之状,原因在于执掌建设审批大权的官员与经济在握的企业主,大多由于缺乏审美素养,盲目追求高大标志,洋人新款与相互攀比,导致中国特性地域特色的丧失殆尽。针对这一流弊,美学有必要高举批判的大旗,对盲目在建的官员与企业家大声疾呼,以美学的名义去建设我们自己的城市!当然,理性地讲,这里似乎更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城市文化创意离不开人口流动,这既是美学也是社会学的问题。2.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转变与城市年轻的特性与美学,与历史悠久城市的文化美学,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生态气象美学,三者若都视作主流,其实出现的会是互换互动的新城市概念,人们的“生活方式支配着经济与文化,他们在符号上和实际上占据着城市的空间”,作为美学的城市创意,是中和,还是倡导,抑或复盖等,值得推敲。

城市文化创意的美学内涵,不在于简单的解构或建构。它既是经济市场的汇集与膨化点,又是集体精神公共空间中心的碰撞与发展点,所以,它既不是经济独立体,也不是单纯的文化面,两者有机地融合与互动的表情,才能真正构造起一个城市表象世界在历史与现状中的关系作用。所谓关系作用,是指城市的灵魂是人,是城市在人的自我设计的自由生存与发展中,在积极的意义寻找中将自身生活化和人化。所以,城市的权威应该是美学的。

以新城市的现代后现代审美哲理观念而言,我以为都不必拘泥于这种形而上学,因为它多少有点虚构因素与名不副实。关键在于,城市的创意要有人情味,一个真正好的城市的创意,就如一个孤独的旅行者走进了一个有情的世界,一个干渴的长途跋涉者,来到了畅饮甘泉的湖边。要让市民在城市的生活行走中充分感觉到,城市首先是我的城市,这个城市是我寻觅的对象,我是这个城市最好的伴侣,那才是创意成功后体现出来真正的美。那才是真正的走入人民大众生活之中的充满温暖与激情的美学的城市。城市在寻找的,是永不满足的归宿。美,就在这永不满足的发展中求索与闪光。

城市的文化创意,应该是城市人主动生活状态下的一个审美的结构。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建设汇报材料下一篇:月下的守望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