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爱国精神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教学中的爱国精神(精选8篇)

英语教学中的爱国精神 篇1

张秋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排除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责无旁贷;将道德教育融入英语教学,同时也不容忽视。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应是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的。

一、从学科本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只有有效的引导,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首先通过教师对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影响的介绍,如:中文是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世界上使用中文的人口最多;中文对我国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掀起学习中文热潮等。从而使学生感到做中国人光荣,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对英语在世界上的作用,使用范围及其历史背景的介绍,通过分析近百年我国落后挨打的历史,使学生懂得,作为中国人,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必须打好英语基础,将来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吸收国外的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二、从实际教学入手,不断提倡爱国教育

英语教学中虽与汉字打交道不多,但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百个英语单词中,有些可以直接做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点,有很多教学内容值得发挥借用。譬如在教授PEP教材中的Unit 1 中的重点句型“I’m from China.”时,可同时教授单词“Chinese”,并让学生用英语说“I’m a Chinese.”(我是中国人)。并向学生讲授中国的历史,如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compass(指南针)、gunpowder(火药)、printing(印刷术)、papermaking(造纸)。借此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认识到世界各国对这些成就的肯定,从而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如在教motherland“祖国”这个单词,在英语里它是个复合词,是由mother“母亲”和Land“土地”这两个单词组成的。在学习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先教Land“土地”这个单词,然后让学生说出早巳学过的mothcr“母亲”这个单词。教师把这两个单词合起来写在黑板上,请学后动脑筋思考mother“母亲”和land“土地”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英语单词,它的汉语意思是什么。在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我们中国人常把什么比作母亲”这样教师不用过多的说教,无需使用过多的汉语,就能使学生通过学习“祖国”这个单词的过程,感受到把祖国比作母亲是世界各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的情感表现,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

而在学习单词 “flag ”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可以先要求每位学生画一面国旗,(或教师出示一面国旗)要求学生注意国旗的特征。然后教师提问:What’s this?(这是什么?)What colour is it?(它是什么颜色?)How many stars on it?(它上面有几颗五角星?)接下来教师指着一面国旗,有感情地说一遍,并要求学生重复:We love our national flag(我们热爱国旗。)We love our motherland.(我们热爱祖国。)通过画国旗,说国旗,最后上升到表达对国旗、对祖国热爱之情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不用一句汉语进行说教就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对句型和课文中的教育素材,需要挖掘,选择合适的渗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枯燥的说教。

在学习单词 “panda(熊猫)”时老师可向学生讲授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的憨态可掬为全世界所喜爱,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而在学习单词monkey时,可同时引出monkey king(孙悟空)。这时老师就顺便介绍一下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认识,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同时也对学生渗透了热爱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思想。并且教师也可让学生在课下查找有关国外对我国文化的评价资料。这样,学生在增加知识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增强爱国之情。

三、加强文化意识,渗透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提倡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爱国教育,既有必要性,也有实效性。

鉴于学科的特点,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教育的较少。但是我们在学习有关知识时,不妨渗透一下我国的文化。例如在学习圣诞节Christmas时,可同时讲授中国的传统节日: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oon Festival(中秋节)、Spring Festival(春节)等。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的民俗,陶冶爱国情操。

并且在学习外国的饮食名称时,可以同时学习中国的饮食文化,例如中国的特色小吃:rice dumpling(粽子)、dumpling(馄炖)、vermicelli(粉丝)等。并学习了解我国的特色餐具:chopsticks(筷子)。通过学习这些,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加深对祖国饮食文化的了解。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来介绍我国的风土人情,它们含有大量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领略到祖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爱国意识。

学习英语不仅为了学习语言,也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其道德情操,还有助于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英语时,不妨利用各种机会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素质,使之成为学习教育的真正主体。例如,在学习Book4 Unit4中的warm、cold、cool、hot 时,我让学生先自己在课下查资料,了解在同一季节,我国不同地方的天气情况。让学生在领略到我国幅远辽阔的同时,也能激发其爱国意识。

另外也可让学生进行有关我国地理、民俗知识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包括科教文、散文、短片小说、故事、剧本等,这些都是了解地理及民族文化的最生动丰富的材料。这样学生在增加词汇量和阅读量的同时,也充分的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波澜壮阔。

英语教学中的爱国精神 篇2

一、爱国主义与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

(一) 爱国主义精神内涵

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古老的情感, 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象征。它既是一种长存于民族意识中的强有力的民族精神, 也是民族整体意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我国, 对于“爱国主义”这个概念的界定是有不同理解的。有的学者认为, 爱国主义是具有阶级性的, 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 他们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凝结而成的情感;也有的学者认为, 爱国主义是人们和自己祖国的一种价值关系, 包括人们对祖国的认识、热爱, 体现出的是一种价值, 而且由此产生的一种肯定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爱国主义是以国家和民族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柱1。列宁说过,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包括热爱自己出生的民族, 热爱自己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地, 尊重本民族的宝贵传统和共同语言, 珍视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它既为自己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无限喜悦, 又为国家、民族的困难和不幸满怀忧虑2。

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

每个人每种群体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艺术家也不例外。文学家以朴素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机智;建筑家用优美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祖国山河的壮丽与隽美;绘画家用缤纷绚丽的色彩渲染出祖国丰富多彩的壮丽景色;音乐家则用跳动的音符表达出对祖国的深深依恋之感, 也用音响的形式唤起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爱国是一切具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人们自然的感情, 但爱国主义思想的产生却不是自发的, 特别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更需要通过教育、实践、升华才能逐渐形成。3音乐本身通过音响的方式来宣泄情感的, 而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它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往往与国家的政治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 它具有阶级性, 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 所以音乐教育也是实施爱国主义精神的途径之一。但是和其它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不同, 音乐教育具有特殊性, 它不是单纯的字面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媒介——声音。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 在时间中展现, 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有规律的乐音运动构成特定的音乐形象与听觉艺术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音乐是音响、时间、表现、感情的艺术, 它的物质材料是音响, 必须在音响的流动中进行和存在。音乐和诗歌不同, 黑格尔在它的《美学》第三卷中把“诗”中的声音和“音乐”中的声音进行对比, 认为诗中的声音“是一种独立的感性客观存在物, 作为情感思想和观念的单纯符号, 正因为它只是这种符号, 它就具有本身固有的外在性和客观性。”而音乐“并不同于以声音来组成语言的词, 而是任声音独立的成为音乐的因素, 正因为它是声音, 就把它作为目的来处理。因此, 声音系统, 由于不是用作单纯的符号, 就获得了独立自由而变成一种表现方式。”4音乐家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把自己内心对国家、民族的深厚的情感通过音符呈现在书面表达上, 然后由歌唱家、演奏家, 经过他们二度创作展现出来, 人们只能通过声音去感受作曲家的意境, 因此“音乐”与“诗”中声音的客观性就形成了对比。

音乐家如何使人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音乐教育是引导启发的有力手段, 尤其在引导中小学生领会作者意图, 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5爱国主义的概念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音乐教师把这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形态通过教学手段展现出来, 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

《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 直至大学的教育、育人的全过程中去……”对中小学生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爱国情感教育也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要的内容。音乐教育是一个以审美功能价值为核心的功能网, 正是由于它的特殊性, 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 音乐是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 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当前, 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尤为重要, 特别是中小学生, 他们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朝气蓬勃, 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因此,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义不容辞。

二、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对于知识的掌握水平在不断提高,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 学生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手段、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 学生对爱国歌曲的熟知程度

1. 对国歌熟悉程度的调查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 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爱国歌曲中, 最熟悉的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它深沉厚原, 慷慨激昂, 在抗日战争中, 它曾鼓舞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奋起抗日, 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但当今, 随着流行歌曲的普及, 国歌已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全国人大代表罗美元根据《长沙晚报》特别专题“唱起来, 别让国歌尴尬”, 提交了关于加强国歌教育力度的建议,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公民进行国歌教育的力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 加强国歌的教育力度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第一中学和实验小学的学生 (每个年段10人) 进行国歌熟悉程度的抽样调查, 结果如下: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完整唱出国歌的占总人数的89%, 只记住旋律的人数占8%, 完全不会唱的人数占3%。由此说明, 在学校当中对于国歌的教学情况比较乐观, 但这只是对一个地区的调查, 还不能说明国歌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在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 国歌的重复出现的次数还是比较少, 而且, 在很多场合, 都由原来的“唱国歌”改为“奏国歌”, 不但使国歌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而且也阻碍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此, 要加强对国歌的相关教育, 增强学生对国歌的认知程度。

2. 对爱国歌曲熟悉程度的书面调查

笔者根据教材大纲要求, 制定了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对爱国主义歌曲及知识的掌握情况 (见附表1、2、3) 。

从表1、表2我们可以看出, 喜欢听爱国歌曲的学生占所调查学生的59%, 对于爱国歌曲的了解占了总人数的41%;能准确说出我国国歌全名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97%, 在看到《歌唱祖国》这首歌名时能一下子想到旋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0%;由升国旗想到的人物或画面基本上都能与歌曲的性质相符合。从调查情况来看, 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爱国歌曲, 并且对于其掌握程度比较乐观。

(二) 教师对爱国歌曲采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领会爱国歌曲的情感, 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因此, 教师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音乐的教学法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依据, 它包括类型法、欣赏法、演示法、以及讲授法、谈话法等;另外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依据, 包括唱歌教学法、器乐教学法、律动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创作教学法;现代的教学手段有多媒体教学法、互动式电脑教学方法、程序性自助式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法都可以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手段。下面是对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的20名教师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对爱国歌曲的喜欢程度不只是体现在学生主体上, 教师作为传达爱国情感的媒介, 自然可以从学生对课堂反映的气氛来判断学生对爱国歌曲的喜欢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 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对爱国歌曲是喜欢的。从表2的调查情况来看, 教师对爱国歌曲采取的教学手段主要体现为唱歌教学法和听赏教学法。唱歌是作为教学最有效的手段, 学生可以在唱的过程中感受民族的风格和音调、感受歌词当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欣赏教学也是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在欣赏过程中, 借助多媒体播放的音响图画、音乐主题的乐谱, 达到了声、色、动、画等信息的融合, 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形象、具体的效果。对于采取律动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占总人数的80%和75%。

在调查的同时, 笔者还听了一些老师的讲课。有的老师在对爱国歌曲采取的教学手段上还不能完全改变传统的观念, 他们只认为把课上完就可以了, 而且往往局限于课本和原有的课件, 很少对其课件进行创造性加工。在新课标出行之后, 他们在对于如何把握新课标, 如何利用教材、确定和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 以及如何设计教学活动等问题的解决还存在欠缺。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缺乏与学生互动, 学生有“想一想”的思考习惯、“试一试”的表现欲望往往被抹杀, 从而无法满足了学生的探求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无法真正促进了学生主动去感受美、表现美。

(三) 爱国歌曲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爱国主义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 必然以爱国主义歌曲的形式出现。爱国主义情感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性的爱国主义情感, 它包括对国家标志物的情感体验、对家乡的情感体验、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情感体验;另一种是间接性的爱国主义情感, 包括爱父母、爱同伴、爱教师等, 也就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感, 从中折射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6

爱国歌曲同样也有直接性的和间接性的, 但爱国歌曲与爱国主义情感不同, 后者是一种意识形态, 前者是一种具体物质, 直接性的爱国歌曲可以体现为曲式特点和歌词中的内容与歌颂社会主义、歌颂祖国、歌颂党相联系, 比如《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间接性的爱国歌曲主要是指歌唱家乡、亲人以及民族歌曲等, 如《茉莉花》《青藏高原》等。本人对小学、初中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高中 (湖南文艺出版社) 教材中的曲目进行分析, 剖析其中的爱国主义因素。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小学教材中, 直接性爱国歌曲和间接性的爱国歌曲分别占演唱歌曲数和欣赏歌曲数的46%和62%, 这个比例恰好在总数的一半左右。在统计过程中, 有些歌曲是比较难定位, 但可以发现, 在教材中, 真正涉及的民间歌曲还是相对较少。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提高, 教材中的音乐体裁也呈现出多样化。从上表可以看出, 民间歌曲只占总歌曲数的9%, 民间器乐曲占了总数的23%。把把民间歌曲和器乐曲数加起来, 只占了总歌曲数的13%。但在本国及外国的创作作品中, 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爱国主义情感的, 这一部分占了总歌曲数的16%。

高中的课程为欣赏教材, 从表中可以得出, 民间歌曲数占了总歌曲数的30%, 民间器乐曲占了器乐曲数的3%, 加起来占了总乐曲数的25%。在创作的乐曲中, 反映爱国主义及民族精神的作品比较多, 占了总乐曲数的30%。

三、总结

在学校教育中,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而且爱国主义情感是从低级到高级, 逐步升华和深化后才形成的。在小学阶段, 学生只知道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要做一名好学生, 长大报效祖国。他们只知道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爱国主义还没有形成概念。尽管这些社会基础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在内容的指向上有所不同, 但在心理结构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心理学家潘菽的爱国情感孕育论的观点认为“爱国主义情感需要在爱家乡、爱人民等情感的基础上孕育起, 它是一种最概括的道德感”。7所以, 这些基础情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前提与准备。

教师在贯彻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体现在爱国歌曲上。在中小学课本中, 体现间接的、直接的爱国歌曲颇为盛多。但在调查中可以发现, 有些爱国歌曲很难定位, 所以音乐教师必须深刻剖析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充分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因素, 更好地贯彻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 它对人类情感深化和启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国主义情感作为人类千百年构筑起来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如何利用丰富的音乐作品及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古老的情感, 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义不容辞。而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手段, 在贯彻爱国主义精神中显得尤为重要。本选题拟将通过社会调查, 以学生、教师、学校及社会为主体, 分析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现象及原因, 并对今后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更好地实施爱国主义精神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歌曲,中小学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钱可威.《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观》[J].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月刊, 2007年第1期.

[2].刘启林.《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条目[Z].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年版.

[3].佘双好.《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及其特征》[J].河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年第1期.

[4].黑格尔著, 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

[5].[美]贝内特·雷默著, 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6].陈淑琴.《祖国真可爱》[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论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 篇3

清代赵翼称陆游的作品“言恢复者十之五六”(《瓯北诗话》),他的爱国主义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主要有:

一、表现攘外安内、统一祖国壮志的

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亦仕途坎坷,但他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于是他“挺身而出,站在民族的立场,不屈不挠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穿卖国者的面目,并呼吁人民奋起抗争”。他早年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关有感》),在《夜读兵书》中也写下“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达了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亦“报国计安心,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陆游的爱国之情是很强烈的,他以社稷为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富国强兵,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所施展,可以创功立业,为受欺的祖国、受苦的百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的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出陆游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写出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激情。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这首《书愤》中,诗人从对早岁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忆出发,哀叹自己壮志未遂,抒发了无比深沉、愤慨的感情,并且倾泻出强烈的爱国激情。正如严修教授所言:“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新春》)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太息》),成了他永远的遗恨。”“他的诗在慷慨中有悲愤,豪爽中有沉郁……这些诗句是悲歌,是叹息。是诗人用泪水写成的……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揭露朝廷腐败、当局软弱行径的

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志士和诗人,陆游对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苟延残喘的统治者和卖国投降派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和愤懑。

在《醉歌》中,他揭露了“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的投降政策,因而造成了“穷边指淮肥,异域视京洛”的危险局面。他的《关山月》更是反对和议、批判苟安的名作: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陆游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盼望恢复统一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

四、表达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的感情的

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是统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上。不管是《农家叹》里百姓的“竭力事本业”,但因“县吏征租声”而“自计无由生”,《岁暮感怀》里的“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等等,无不表现了这一主题。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则揭露了异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如《题海首座侠客像》的“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在悲愤交加的同时,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

抗敌御侮、收复失地、为国雪耻,是陆游一生不曾放弃的理想,也是陆游生活与诗作的主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投降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他游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晚年又久居乡间,体察农民的欢乐和疾苦。他以清丽明畅的诗句写景,以清隽流畅的诗句写情,或发思古之幽情,或现明媚之风光,或寄怅惘之悲愤,多了对如画江山的热爱,多了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新俊逸、典雅韵致的千古名句,依然似清澈之水,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尽管放浪林泉,但陆游却没有忘记那象征耻辱的北方失地。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陆游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仿佛此时此刻的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并不是陆游的精神寄托,而是触发陆游爱国情感的导火线。一方面美丽的大自然使诗人感到审美的愉悦,“远游无处不消魂”;另一方面国家的事业毕竟是诗人终生的追求,透过“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浓浓诗意,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辛酸与惆怅。总而言之,在自然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的语境里,陆游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淋漓尽致的发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勾起他高昂的爱国激情。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山水田园诗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请看《金山观日出》:“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如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玉山、红翠、金盘、丹碧,诗人大放笔彩,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日出巨画。就是在梦中,诗人也未曾忘却祖国的自然山水,他忘不了“地瘴霜常薄,林深日易昏”(《梦藤驿》)的藤驿,忘不了“太华峰头秋意新,醉临绝壁岸纶巾。世间事迈惟堪笑,禹迹茫茫九片尘”(《梦游》)的美妙绝景,忘不了“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更对青萝峰。林间突兀见古碣,云外缥缈闻疏钟”(《梦游山水奇丽处有古宫观云云台观也》)的神秘。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是魏晋以来山水田园诗的又一次自我拓展和完善。

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不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他的爱国主义诗词“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竖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的旗帜”。

直到临终时,他还谆谆告诫他的儿子,国家统一之后,要在家祭时告知于他。陆游的《示儿》诗不仅感人至深,而且教育着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

英语教学中的爱国精神 篇4

Study the following picture carefully and write an essay in which you should ?

1)describe the picture, ?

2)interpret its meaning, and ?

3)make a comment on the phenomena.??

You should write about 160—200 words neatly on ANSWER SHEET 2.(20 points)?

范文:??

As autumn winds blow, leaves fall.Having separated from a tree, leaves decompose into the earth and eventually return to a tree’s original roots.Hence the saying: “fallen leaves are destined to return to the root.” ?

The picture above depicts the motion of leaves towards the root, which in turn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intense bond Chinese feel towards their motherland.?

More and more overseas Chinese are returning or have already returned to China.Despite the length of time they have spent abroad, or regardless of the life they may have lead, they are often disposed to return to their roots, to come home.It is commonly said that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Because they are grateful for their homeland’s nourishment and support, they return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country with the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wealth acquired abroad.This inclination is an expression of people’s attachment to, and love of, their homeland.Patriotism is a prevailing emotion among the overseas Chinese.The Chinese still living in China should also cherish and love their country, and give back with their knowledge and actions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country’s present and future.译文:??

秋风萧萧,落叶凋零。从树上飘落后,落叶在土壤里腐烂,最终又返回到了树根里。因此谚语说:“叶落归根”。?上面这幅图描绘了树叶向根部落去。这也可以比喻为中华儿女内心感受到的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科学精神,爱国情怀 篇5

—— 观《钱学森》有感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科学的旗帜,是爱国的典范。”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正直“十八大“召开之际,为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精神,学校组织党团员教师观看电影《钱学森》。今天下午,我也有幸观看了这部爱国电影。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却如同走进了钱学森的一生。钱学森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真挚的爱国情怀让我感动。

影片再现了钱学森参与领导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感人事迹,着重表现了钱老勇于创新和不断开拓的精神,生动反映了钱学森志在祖国、心系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正是钱学森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使他攀登到科学的高峰。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的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科学前沿的开拓者”,是“人民科学家的典范”。

影片中,钱学森近乎白手起家组织建立航空工业,大漠深处的两弹一星工程,都让我心中受到震撼。尤其是他面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尤其是张工农等),脸上显出的表情是何等失望。不过,他并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由此我联想到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的表现:比如面对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时,我先是努力再努力地劝学,帮助,然后为自己找个借口——我尽力了,就是无力、无奈地放弃;再比如,遇到一点事情没有静心去想想怎么解决就怨天尤人……我们并没有象钱学森那样坚持下去,直到成功。我想,其实我们应该把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哪怕只是一点。我们的努力工作可以为学校做点推动改善的事情,这也算是对给我们提供衣食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吧。如果这样做了,也能够在夜深人静时对自己说:我尽力了,问心无愧了。我们要学习钱学森那种“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精神。

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都为钱老的科学精神、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所感动,特别是听到钱老98岁高龄时说的那番话,许多人眼眶湿润,我甚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钱老心系祖国的赤子之情和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认真学习。

从影片中,我也深深感到:正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和关爱,使他能够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抱负,这是他成就辉煌人生的重要保障。

“这就是我种的苹果导!”钱学森看着导弹说出这句话的情景在我眼前一直抹之不去。此时,我的耳畔再次响起钱学森的话:“我们的航空工业缺少专业人才,但是不缺少为国家甘愿奉献的理想主义者。”我想我们的基层教育缺少的不是专业人才,而是甘愿为教育事业而奉献的理想主义者。如果我们有钱学森那样的情怀,其实我们可以做到。正如一位观众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留言:“因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改变国家的历史,当属钱学森;因一个人的精神和人格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当属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影片《钱学森》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影片让我深深感受到钱老一生赤忱忠贞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求真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它将极大鼓舞我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钱学森》有感

班级:口腔

姓名:年柱

时间: 2012-2

爱国名言精神口号 篇6

2.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过

4.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5.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6.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

7. 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8.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

9. 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福泽谕吉

10. 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拜伦

11.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12.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13.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14.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马蒂

15.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鲁迅

16.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

17.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18.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19. 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雨果

英语教学中的爱国精神 篇7

一、课前针对学生特点, 讲清历史背景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向初级中学过渡的小初衔接阶段, 他们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是零碎的, 他们对历史常识的含混不清或者张冠李戴, 给学习这一类的课文带来不少障碍。教者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的语文课既不能上成思品课, 也不能上成历史课,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但是面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必须考虑它的特殊性, 了解到这一点, 利用课前预习的时候讲清课文的历史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操作上可以是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查找相结合。六年级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等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者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仔细研读。

比如《卢沟桥烽火》讲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即“七七事变”。可以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和日本侵华史, 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了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多么艰苦卓绝,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从而让学生对先烈产生敬意, 更加珍惜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半截蜡烛》讲的是法国人民智斗德国纳粹、递送情报的故事, 情节曲折, 气氛紧张, 扣人心弦。学生可能对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和希特勒的罪行不甚了解, 教师在这里可以介绍一下二战的背景, 使学生了解到希特勒及其纳粹组织给欧洲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了解法国人民以及戴高乐将军的有关事迹, 从而对文中“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军队”等有更加清楚的认知。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讲述的则是在抗战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百团大战期间, 聂荣臻将军在战场上救起两位日本孤女的感人事迹, 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伟大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怀。我们反对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对日本人民是友好的, 正如聂荣臻元帅所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 所以坚持抗战, 誓死抗日者, 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 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 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 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 打倒日本军阀、财阀, 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诚然, 日本孤女是无辜的, 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聂元帅的话鞭辟入里, 大义凛然, 分清敌友我, 正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到这一点, 读读聂元帅的这些话, 对于理解课文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学中要抓住细节, 品味文字, 和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在课文赏读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当中感受人物的伟大品质, 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比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 注意以下几个细节: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 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 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日军恼羞成怒, 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一段描写活画出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和嚣张跋扈的嘴脸, 读来令人义愤填膺, 心中充满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恶之情。当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 冒着敌人的炮火, 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顷刻间刀光闪闪, 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 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当天晚上, 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 腰佩手榴弹, 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 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 看刀!’日寇猝不及防, 一个个人头滚落, 尸横桥头”这一段描写时, 一股壮志豪情油然而生, 我们的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示弱, 视死如归, 和凶残的日军做殊死的搏斗, 这是多么壮丽的史诗, 足可以惊天地, 泣鬼神, 战士们以山岳崩颓、风云变色的斗志击败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猖狂的进攻, 一个战士倒下了, 他的战友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抛洒下最后一滴热血, 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生命!学生读到这里, 自然会被战士们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文章最后强调:“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 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 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一心救中国。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中国人民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学生读到这里自然产生了热爱党、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感, 这里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 在读中自然而然就会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再如《半截蜡烛》一文中从“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 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伯诺德夫人知道,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 秘密就会暴露, 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 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烛焰摇曳, 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可以看出当时险象环生。伯诺德夫人全家为了打败德国法西斯, 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对敌斗争的过程中, 伯诺德夫人全家机智、勇敢, 随机应变地保存了机密, 巧妙地骗过了狡诈的敌人, 这又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扮演文中的人物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深对文章的深层次解读。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则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分清敌友我, 善待日本孤女的博大革命胸怀。文中“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表现了人民军队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 我们抗战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日本帝国主义, 为人类和平而战, 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人民是友好的, 明白了这一点, 学生自然就能理解聂将军救日本孤女这一行为的伟大意义。这里只要抓住细节, 多读多思, 学生和文章表达的情感自然就会产生共鸣, 以语文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英语教学中的爱国精神 篇8

首先,历史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历史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历史教师所教的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历史教师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崇高职责。教师应是学生的路人,车尔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应当是这种人。”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取得好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塑造,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老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师应是“经师”,教行为,教怎样做人叫“人师”。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历史教师的政治方向素质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应旗帜鲜明地证明理想、讲信念,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高尚的人生追求影响教育青少年,坚持全面发展、教书育人的方向。

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道德情感的领域的教育中赢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势、感人、可信,它“序事之中即见其指”,通过形象、具体、行动的人物的事件去感染、熏陶人,正可谓“细雨润物”,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所有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任何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杰出人物,无一例外都是爱国的。从古到今,自上而下,爱国事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明朝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冠的戚继光;明未清初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抗击扩侵沙俄,收复新疆,“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宗棠;辛亥革命时期,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的爱祖国、爱人民的赞歌,体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发扬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和崇高的品德,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在爱国主义教学中,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要充分利用,要对中外文化有辉煌的科技成果,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如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等方面长时间的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为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坦普尔在他的著作中说:“现代世界已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以上源自中国。”

十五世纪,西方国家更是参考我国的火药配方制成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堡垒,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用指南针原理制造了先进的罗盘仪,装备军舰和飞机对外扩张;在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首创古登堡印刷机,使教士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从中外科技发展史的对比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我们祖先曾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这让我们自豪,但我们不能用古代的辉煌来安慰今天的落后,同时我们也不能因现在落后而颓废,它只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更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为祖国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再次,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但教师的立场、观点和引导却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对不同类型的素材,施以不同教育方法。

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的讲述,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讲四大发明,如数家珍;讲黄海大战,声泪俱下;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历史教育中,教具的使用也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极好方法,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将秦始皇兵马俑、地动仪、长城等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上一篇:成本管理期末复习指导下一篇:六年级数学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