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教学论文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改教学论文(共8篇)

语文课改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新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的思想的改革。“新课程”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品质和写作素质在“新课程”的人文关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感受到写作教学已经走出瓶颈,教师正运用新理念把它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可以说,从“新课程”里看到了教育的明天。语文教师如何将这一世纪重任得以完美无憾地承传下去,需要有以下的思考:

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统一教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需要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如果确有必要且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方法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我们为何不去做呢?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能盲目否定,需要继承和发展,更不能割断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谈改革,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要继承。

二、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语文”。

3.应用性实践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语文

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三、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练习测试,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此才能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高效、实效地进行。

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论

http:// 2010-12-2 16:01:33-

论文关键词:放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改革的延伸和深入。由于学生的阅历与知识结构、信息渠道与信息整合能力、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的不同,高中生已经养成了自学与独立思考的怡情养性习惯,具备了“自学”与“自教”语文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去牵制他们,而是放心、放手去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言课程改革的延伸和深人,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全面深入推进我们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同仁面前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课程改革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要算语文学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外延最大,人数最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学科的启蒙教育已由原来的学前教育延伸至“胎儿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把家庭语文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大量激发孩子识字、阅读、写作兴趣的语文读物,着力培养孩子会话、作文等语文能力,它为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了必备的基础。按照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uJ(睨’要求,我们现今的初中毕业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写作和会话等语言能力。基于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有理由和信心提出:高中语文老师,请你用“放手——牵手——放手”的方式教语文。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放手”,给出学生自由振作奋飞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是十分民主的,他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肃杀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治国想法罢了,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大家不分长幼,畅所欲言,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大家纵横侃侃,无所顾忌。在这节课里,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容器”。师生问是一种融洽的探讨和研究学问的朋友关系。实在是最早的民主语文课堂,也是最早的“放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一文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存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兴趣是从多个渠道获得的。它可以从与一个擅长交谈的作家那里获得,也可以从泥巴裹满裤腿的幽默的老农那里获得;可以从优美的诗文朗诵会里获得,可以从一次动听的故事会中产生,还可以从自己亲身上课的体验中培养,今天,更多地还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获得。总而言之,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多样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智力,这是“放手“的第一个理由。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这是应该“放手”教学的第二个理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早就告诉我们:“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他旗帜鲜明地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人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这样做!

记得我在两年前放手让高

一、高二学生“自己学语文”、“自己教语文”的那些日子,师生之问的那种学习语文的乐趣无与伦比。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学生去完成高一下学期“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会将王羲之的生平逐一讲个够,然后逐句讲解《兰亭集序》,再发展到重复讲解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等。学生上课时会按照我的意图做好笔记,然后囫囵吞枣地“吃完”,至于他们需要哪些,能够消化多少,真正掌握多少,我是无法预测的。过去所上的《兰亭集序》,学生课后对王羲之兴趣不浓,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至于问到古代文人为何要“曲水流觞”,更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更觉得纳闷的是,我为了上好《兰亭集序》,准备了四个课时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可是收效并不理想,学生对王羲之的了解非常肤浅,正中了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难以达到“多快好省”。基于有了以上教训,我在完成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教学任务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决定让他们当“老师”,我来当“学生”。同学们高兴不已,也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兴趣。

本次课,我将学生设计为五组,全体组员都去准备,最后各组由三名同学讲课。先讲的第一组是这样做的:

1、系统介绍王羲之书法特点;

2、展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

3、王氏书法的价值与珍藏价值;

4、王氏书法的流传;5如何欣赏王氏作品。

第二组的做法:

1、介绍王羲之生平、兴趣、爱好;

2、解说王羲之书法的风格;

语文课改教学论文 篇2

一、教师要改变理念, 更要理性地去做

这三年是我们新疆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轮, 我们教师也是第一次接触到新课程改革, 而且对于新课程下的高考模式与内容仍然存在一种不确定性。但是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我们一线教师会毫不犹豫地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刚开始时, 我们老师大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课时不够, 课上内容讲不完, 害怕这讲不到那讲不细, 于是我们会竭尽全力去讲。其实, 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感兴趣或不懂, 又怎么能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呢?所以, 无论必修内容还是选修内容, 作为教师的我都会在精心预设下, 坚持让自己在课上少说精讲, 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我甚至主张“太难舍之, 太多选之”的做法。

当然, 我们虽有了新课改理念做旗帜, 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一定要理性渗透, 我们始终要记住教师的任务是什么。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可我们始终别忘了我们是引路人, 只有我们引得巧妙, 引得科学, 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有效。

二、统筹安排教材, 进一步取舍整合

诚然, 新教材中的课文, 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 这些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选择编排后才组成了必修的五个模块, 可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仍应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情进行统筹安排,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教到新课标第二册第四单元《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及《我有一个梦想》时, 我就想起了第一册中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这些篇章都属于演讲范畴, 如果将它们整合起来, 联系学生实际有重点的突破, 不是既省时又省力吗?这个迟到的发现让我自责起来, 我赶紧找来所有的必修模块, 拿出了主妇揉面团的本事开始了细心揣摩。“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在不久之后的必修三的教学中我就尝到了甜头, 这一册中开始了议论文的教学, 面对基础薄弱连话都难说通顺的学生我感觉一筹莫展。好在我发现必修三、四、五这三册书都侧重议论文的教学, 于是我静下心来先了解学情, 后揣摩教材, 针对实际情况制订了系统的议论文教学计划, 如先引领学生温习议论文知识, 掌握一般议论文的写法 (三段式) , 正确运用论据, 合理进行论证———这样就避免了机械性地运用教材, 也不会盲目拔高学生, 而且既把握了教材安排的教学重点又能使议论文教学一步步落到实处, 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这也告诉了我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胆子应大一点, 在教这一册的第四单元时, 基于我们学生知识面狭窄, 语文基础差的现实, 我只按阅读文的要求讲析了《动物游戏之谜》, 而放弃了对《宇宙的边疆》及《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讲析, 只是选择了一些相关内容以播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 这既避免了学生可能产生的面对书本无效学习的情况, 又同样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也可以说以另一种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重视精读课文的范例作用

新教材安排了两类课型, 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师对这两类课文的特点应有所了解。精读课文既体现单元教学的重点, 又是带动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范例”, 叶圣陶先生主张“精读”重在教方法规律, “略读”重在举一反三, 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举一”, 让学生“反三”, 运用推广“精读”中学到的方法规律。在教必修三文言文单元时, 我就成功地突出了精讲篇目的作用。在上第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时, 我从文言知识积累、文言文阅读方法、课文内容分析、思想内容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大到篇章结构小到字词句读无一不落到实处, 用时近四课时, 可到《师说》时, 我只是用活动的形式用时一课时就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引导, 课下, 学生竟派代表找到我说以后我们就像学《师说》一样学文言文吧。我想这就是精读课文起到了范例的作用, 教师由教到扶到放, 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

四、积极推进学生评价体系, 有效督促学生全面发展

回顾我从高一至高三的语文教学, 对学生积极推进并实施新的评价体系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可能过于单一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新课程则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给了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 更要把握好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一个度。我仍然以“严师出高徒”为前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我总是在学期之初就向学生明确了学业评价细则, 即我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 小到考勤、养成习惯、学习态度;大到学习成绩、明辨是非、为人处世。对每天的学习知识我也有明确而硬性的要求, 诸如提问、回答问题、作业、记诵, 这些要求一定要落在实处, 教师要隔三差五去督促, 要定时反馈, 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就养成了习惯, 有特长的学生能积极培养特长, 懒散的学生也会在收敛中进步, 这为我的有效教学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篇3

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统一教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需要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如果确有必要且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方法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我们为何不去做呢?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能盲目否定,需要继承和发展,更不能割断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谈改革,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要继承。

二、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语文”。

3.应用性实践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三、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练习测试,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但却徒有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上语文课,老师把课文条缕分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训练课,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和审美的熏陶。而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可现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既没有了必要的训练,又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大家都很好都很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养。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六年级语文教学课改总结 篇5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六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炮手》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看到这篇觉得写得很好,很有针对性。自己的感想是:

、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74-02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畹哪抗狻6嗫浣焙⒆用恰昂眉?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芦花荡》一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感知课文后,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在感知课文内容后提问:《芦花荡》中,老头子最后将两个女孩送走时他说些什么?老头子的性格会因这一次失误(女孩受伤),而产生变化吗?然后同学分成四人组,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这种教学设计,给了学生选择内容的空间,给学生合作的空间,给了学生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了学生兴趣,不但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探讨 篇7

从上学期开始,我校教研组全面落实教育局“贯彻新理念,实践新课程”的要求,在校长室和教导处的具体指导下,大力加强校本教研,以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为重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主题,更新理念,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与时俱进,将我校教学教研工作推向新的平台。教研组还配合教导处深入课堂,对各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进行了解、指导,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以人为本,优化主体作用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性个性,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意识,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过程性、手段性,同时又要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目的,把对人的关注扩展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以人为本的课堂内容,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合每一个“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教学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手段,贴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用学生易懂、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做主要的体裁,要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因素,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基础,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1. 激发兴趣,以学生的需要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成绩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不但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 尊重个性,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本。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

三、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渗透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只作为选修,必会削弱本身的地位,因此如何在两难局面中照顾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内容的学习,是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虽然,初中阶段这些内容高一学生都已学过,但初高中的要求深度、广度不同,中国古代史学生相对还熟悉点,但世界史内容他们是在初三学的,由于初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好世界史的内容。所以,若在高中阶段学生不接受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就会出现严重脱节,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教育“三个面向”中“面向世界”的要求;从微观角度来说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中国是世界一部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在高考综合科目考试中,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内容又是出题的“热门”内容。所以,高中生掌握世界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是历,并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及不同的性别,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差异,在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自我发展。

3. 独立思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生只有在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科学运筹,优化课堂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要解决好教学时间限定性与课本知识容量丰富性的矛盾、知识的积累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学习的高效率。

1.坚持时间意识,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规划。

人们对时间的态度总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想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活动,必须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规划,通过系统分析课堂中的时间及其利用方式,认识到时间的价值。还要根据新的情境随时对课堂计划进行调整。

2.坚持时间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的损耗。

要提高课堂时间的效益,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将教师、学生可能造成的分配时间流失的人为因素减少到最低,保障规定时间落实处,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3.保持适度信息量,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获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少,环节分散,就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低,也是浪费时间。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信息量。

很有必要的。我们在这一点上决不能囿于大纲,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对高一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在给学生讲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时就不能单纯从中国国内历史的演变去考虑,而应将其置于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之中进行分析。新教材已注重到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引言”就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这些内容,用好这些内容,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教材,找出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和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0.[2]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边建松.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新课标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

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

刘会玲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以便达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突出能力、注重实用”的目标,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管理能力、能胜任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生产者及初中级管理者。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应遵循“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克服聋子与哑巴英语,强调打好基础与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注重实际语言交际技能的训练。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以上教学要求,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自身特点与现实需要,探讨切实可行的英语教学改革。

进行教学改革,必须对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袁伟征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分析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即学生英语底子差,且差异性较大;课堂教学时间偏少,而教材内容偏多;教学班级大,教师教学任务过重;学生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等问题,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觉得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正常运转的保证。采用优良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的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本人。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所说:“教授之力,仅为诱导之具,而自动之力,实为成功之基。”教师的教授是“他力”,“他力”仅起启发诱导作用。要通过“自力”才能促成知识

4. 提高学生专注率,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

专注率是指分配时间内学生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时间所占的百分比。一是要抓住机会及时施教;二是要选择恰当时机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三是要提高学生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成功率。学生只有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成功率,才能证明其课堂时间是有效的。

三、以情唤情,优化师生关系

由于教学管理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必然存在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好这些关系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又一重要方面。在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因素。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把自身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管理的严重障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他就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同时将之视为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它是由师生的知觉、注

的转化。教师的一切努力只有在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而教学的现状却大多是教师在“讲英语”,黑板、课本加粉笔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教师是讲课主体,学生是课堂上的听众,学生没有真正的体验、训练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意识到这一点,就要努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重在启发、引导,以及互动式语言交流,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语言实践和训练的时间。并将其贯彻于日常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具体做法是:

1.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听听英语小故事、笑话等,讲述可由学生或教师进行,还可让学生听童谣、小诗,让学生模仿练习语音、语调和节奏,学会连读等多种朗读技巧。

2.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参与必须采取“多鼓励、不批评”的积极态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回答不出问题或担心自己见解不够成熟而不敢开口的学生,教师应不断给予鼓励。只要学生敢于开口,即使有错误或答非所问时也千万不要中途打断他们;只要不影响表达,形式上的错误可暂时放置一边。对学生的不断鼓励会使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3.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即兴发表见解等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不能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一个单词的发音到一条语法规则的掌握,从一个问题的解答到一篇文章的理解,教师都应把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而理解学习内

意、思维、情绪、意志及定势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统一。只有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纪律良好。良好的课堂气氛最明显的体现,是能在课堂上看到师与生之间毫无心理隔阂的交流。这种流畅的交往状态能形成师生间和睦的人际关系,既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又有利于课堂学习目标的达到。

四、适时激励,优化课堂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强调评价的教育、发展和激励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激励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高效进行的有力武器。即使在最佳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也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阻碍或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激励的作用才能使学生产生投入新的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适当合理的激励是学生进步的最强大的外来动力,它甚至可以内化为学习的内部动力,从根本上催人奋进。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语文欣赏教学初探 篇8

苏轼《赤壁赋》第一段充满诗情画意。传统教学在欣赏时,单纯的讲解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未免生硬。笔者告诉同学们,我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会想到画面的背景、主题、格调。如果把这段有意境的描写当作一幅绘画作品来欣赏,画面的背景、主题、格调分别是什么。同学们兴致很高,开始用心思考,积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实际上在脑海里开始勾画出一幅山水人物画。讨论结果,背景:清风、明月、一望无际的长江水、江面上白茫茫水气。主体: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举酒诵诗。格调:欢快。(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散文的意境,理解苏子与客投身大自然怀抱,尽情享受山光水色之美的思想感情,为感悟下文情绪的改变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导。

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一段也可采用这样欣赏方法。兰亭集会的盛况是艺术家们创作的一个很好的素材。此段描写文笔流畅,形象生动,意境鲜明。在欣赏时,首先让学生利用想象,初步感受文章的情绪,是热烈奔放的还是抒情优美的,是欢快喜悦的还是缓慢忧伤的。再通过对文章背景、主体、节奏、风格等的介绍,让学生对欣赏内容有大致了解。讨论结果,画面背景:天气晴朗,和风吹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群贤在曲水边,流觞、喝酒、做诗。格调:欢快。通过这样赏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魏晋士人超然物外、潇洒淡远的情怀。

以上例子是对两段有意境的散文欣赏。当然诗歌欣赏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以活泼壮丽秋景,抒发了诗人强烈革命精神。上下两片可以看成两幅独立的画面。在这里,仅分析上片湘江寒秋图。背景:连绵群山、重叠树林、碧绿清澈的秋水、水中轻快畅游的鱼儿、无数竞相行驶的船只、天空展翅高飞的雄鹰。主体:诗人独立橘子洲头,远望辽阔的江天。格调:欢快激昂。通过直观、形象的分析,同学们感悟到作者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中,把读者带到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通过高大、辽阔、巍峨、宏伟、壮丽景象,诗人拥有博大胸怀、关心国家命运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

笔者告诉同学,课下有兴趣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为绘画素材来创作。这样欣赏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领会了作品意境、思想情感、人物魅力。

语文教学贵在学生参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并且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思辨、讨论,展开探究活动,实现能力迁移,思维再造,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课本像《归去来兮辞》《故都的秋》《滕王阁序》部分段落,诗歌《山居秋暝》《登高》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欣赏。希望大家尝试。

上一篇:河南省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二年级语数学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