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m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rm管理系统文献综述(精选8篇)

crm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1

课题名称: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专 业 : 软件开发与测试 学 生 姓 名 : 李祥坤 班 级 : 0813113 学 号 : 30 指 导 教 师 : 卢正洪 完 成 日 期 : 2011-10-23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客户己经成为企业与公司争夺的焦点。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简要介绍了CRM系统的结构和分类,以及CRM的发展,同时对CRM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基本功能作出了描述,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管理系统、CRM系统、客户

一、CRM概述

1、CRM的体系结构

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数字、实时、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1 ]。从逻辑模型角度来讲,一个完整的CRM 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界面层、功能层和支持层。其中,界面层是用户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获取或输入信息的接口。通过直观的、简便易用的前台界面,为各项用户操作提供方便。功能层是由各种功能模块构成,包括销售自动化、营销自动化、客户支持与服务、呼叫中心、电子商务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模块,执行CRM的各项基本功能。支持层是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通常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等。

2、CRM分类

通常,CRM 系统分为操作型、分析型和协作型三类。(1)运营型CRM。运营型CRM为分析和客户的服务支持提供依据。运营型CRM 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市场活动信息和客户服务的信息,使得销售、市场、服务一体化、规范化和流程化,主要包括销售、市场和服务三个过程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在销售方面,包括销售信息管理、销售过程定制、销售过程监控等。在市场营销方面,提供从市场营销活动信息管理、计划预算、项目追踪等功能。

(2)分析型CRM。分析型CRM主要是将大容量的销售、服务、市场以及业务数据进行整合,使用决策支持技术,将完整的和可靠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感兴趣的、可靠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必要而有意义的预测,为整个企业提供战略和战术上的商业决策,为客户服务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准确依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协作型CRM。协作型CRM是为了实现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交互服务与收集客户信息,实现多种客户交流渠道,并使各种渠道融会贯通,以保证企业和客户均能得到完整、准确和一致的信息。三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运营型系统为分析型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型系统的进一步工作需要协作型系统,在分析型系统给出分析结果之后,系统自动地将相关的客户联络方式送到Call Center ,通过Call Center 和客户进行互动、关怀。这就需要协作型CRM。

二、CRM系统的发展

(一)CRM系统应用现状

由于CRM的实际实施过程并没有真正的严格执行标准的CRM实施过程,没能有意识地将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与CRM 系统运用相结合,这就造成了CRM的高实施失败率。例如:很多企业会不会如同实施一个竞争战略一样动用庞大的力量来实施一套CRM软件。为了有效降低CRM 系统实施的失败率,用户需要将战略管理方法应用于CRM系统实施过程。在CRM系统标准实施方法之前,用户需要进行正确的环境审视和评价,避免系统的盲目上马,为系统设计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另外,企业要从竞争战略角度来高度认识CRM的重要性,企业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营销、销售、服务等前台部门,而要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资源的配置、观念的改变、激励政策的制定,对系统的实施成功提供更多的保证。用户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提供正确定义的系统评价指标,这有利于在系统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纠正,避免更大的损失。

(二)CRM系统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拥有海量的客户数据。为了能够对生产经营和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海量数据需要被有效的存储和管理,需要企业有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计算与分析。近年来,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企业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1、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就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提供用户用于决策支持的当前和历史数据。借助于数据仓库,CRM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数据仓库的分析结果,制定市场策略,产生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的利润。在基于数据仓库的CRM系统中,系统将数据抽取、集成、转换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并通过OLAP和报表,将客户的整体行为分析和企业的运营分析等传递给数据仓库用户;用户利用这些分析结果,制定准确、有效的市场策略。

2、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在CRM系统中,数据挖掘就是对大量的客户数据,借助各种分析方法,透过无序的、表层的数据挖出内在的信息,并根据信息设计模型,对未发生行为做出结果预测。数据挖掘技术在CRM 中的一些重要应用如下:(1)客户的获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把大量的客户分成不同的类(群体),适合于进行客户细分。通过群体细分,CRM 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发现整体客户行为和群体客户的行为规律,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同时,通过对不同客户的群组之间交叉分析,可以使企业发现客户群体间的变化规律。

(2)重点客户发现。重点客户发现就是找出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客户,重点客户包括:有价值的潜在客户;有更多的消费需求的同一客户;更多使用同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客户;需要保持其忠诚度的客户。重点客户发现在CRM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客户流失分析。判断具备哪些特性的客户群体最容易流失,能够帮助企业对有流失风险的顾客提前采取相应营销措施。利用分类技术来构建预测模型,较准确地找出易流失客户群,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最大程度地保持住老客户。

(4)交叉营销。商家与其客户之间的商业关系是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的关系,通过不断地相互接触和交流,客户得到了更好更贴切的服务质量,商家则因为增加了销售量而获利。交叉营销指向已购买商品的客户推荐其它产品和服务。

(5)市场性能评估。市场性能评估用来评价市场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以客户所提供的市场反馈为基础,通过数据仓库的数据清理与集中过程,将客户对市场的反馈自动地输入到数据仓库中,从而进行客户行为跟踪。性能评估与客户行为分析和重点客户发现是相互交叉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CRM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三、CRM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基本功能

目前多数CRM系统的设计是先实现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以此为基础整合成一个CRM 应用,最终为客户提供服务,这恰恰是CRM 系统失败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是信息化后能不能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织,能不能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而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具体体现的CRM 系统,如果以先设计业务流程,再整合提供服务的设计思路进行,那么以前的业务系统固有的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只是从一种表现形式转化成了另一种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为了突出CRM 系统理解用户,服务用户的本质,CRM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应遵循以客户的需求出发,组织整合企业业务流程,再设计实现业务系统,最终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思路。

一般地,CRM 中客户的需求可划分为咨询、交易、合作等服务需求类型.这些需求贯穿了企业的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三个基本商业流程。CRM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正是围绕对服务需求的描述和商业流程组织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首先,针对客户的不同应用需求,依据用户自定义的客户分类方法和标准对客户的“身份”进行识别,将客户分类,如按照客户的购买意向、购买历史、合作历史、信誉记录、咨询记录等进行分类。然后整合或重构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三项业务功能,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展开协同服务。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一个完整的CRM 系统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基本功能:(1)客户资料登记能;(2)客户信息调查和客户留言功能;(3)客户呼叫和客户沟通功能;(4)客户信息储存和分析处理功能;(5)客户业务处理和信息反馈功能等.而把这些功能进行抽象后,可以归结成三个方面的实现即商业和应用逻辑(商业组件)、呼叫中心(Call Center)、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也就是说这三部分构成了企业CRM系统的应用框架,具体内容需根据各企业自身的应用需求定制。

四、设计原则

1、系统的先进性原则

系统的设计从软件选型上,采用先进的开放式Internet/Intranet(B/S)结构,提供专用系统服务和Web开放系统服务相结合的多种先进功能。

2、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开发成功,随着业务的开展,会有很多新的业务不断涌现出来,我们开发出来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配备足够强大的业务生成工具,让用户可以自已生成业务流程和可扩展性,为将来业务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3、系统的高可靠性原则

系统设计中根据其功能、重要性等分别采用冗余、容错等技术,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系统同时提供高度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使无关人员不能存取超越权限的信息。

4、系统的扩展性原则

网络系统能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展,无须重建系统。应用技术能随着技术更新而不断扩展。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能随着功能扩展,版本迁移而顺利升级,无须重编程序代码,更换底层支撑软件。

5、系统的共享性原则

企业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中心,所有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中心进行共享、存取。

五、CRM 系统设计

进行系统设计,首先要明确系统要包含哪些功能,这是基本的前提。现在国内某些公司进行CRM系统的开发时,一味追求大而全,想要把所有功能包含进去,而对于很多应用企业来讲,很多功能是根本用不到的。这样就会造成系统的浪费,对于企业来讲这是很不经济的,也容易造成使用人员的迷惑。系统的设计包含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1、硬件部分

要建立CRM 系统,首先需要建立硬件系统。这一系统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的硬件和网络系统,甚至是电话呼叫中心等等。该系统应覆盖企业内部的销售、营销、服务、管理、客户服务中心和仓储等部门,与企业内部主要的数据交换系统相连接,例如企业内部网、公用电话网等等。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基于电话呼叫中心和Internet 呼叫的客户服务中心,并进一步将末端延伸到各个销售子公司所在的城市,甚至可以将代理商的信息一起加入到这一系统当中来,在客户服务中心内,可以将传统的电话、传真、寻呼机和现代的Email ,Chat ,IP 电话和Internet 浏览等结合起来,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终端。

2、软件部分

(1)资料管理。资料管理包含区域信息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竞争对手管理三个部分。其中客户信息,和竞争对手管理只有管理员可以看到。

(2)我方信息管理。我房信息管理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员工信息管理、货物信息管理、重大历史进程等四个方面。这一子系统有助于管理员了解我方的各种信息,方便人员及货物的调度。

(3)统计分析子系统。这一子系统主要体现在分析客户的级别和来源,同时给予多角度的业务分析报告。

(4)用户管理。这一部分包括了当前的客户和联系人管理,还包括潜在的客户管理。主要是对当前的客户及其联系人的基本信息以及相关的基本活动和活动历史、订单进行管理;生成建议书和销售合同,跟踪与客户的联系,记录客户的内部机构设置等等信息;记录业务线索,并进行升级和分配;进行销售机会的升级和分配;跟踪潜在客户。这一部分还可以包括时间的管理。

(5)系统维护。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数据的备份、还原及清理工作。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还可以包括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商业智能、网上营销等模块。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用到所有这些功能的,各个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功能模块,既可以防止开发无效模块导致浪费,又可以提高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

六、结束语

CRM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挖掘信息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现有客户,减少或防止客户流失现象的发生;可以挖掘新客户,拓展公司业务渠道;可以合理调整企业的市场和营销举措,从而降低销售成本。CRM 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了一道桥梁,使得企业与客户之间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沟通。当前,CRM 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其技术和理论还很不成熟。虽然中国这两年的基础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还很不齐备,发展CRM 所需的各种规范、各种知识库、各种必要的网络设备、安全技术以及使用成本等方面都还不符合应用服务商的要求,因此在中国CRM的发展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crm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2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核心期刊关于管理控制系统的文献进行整理, 试图从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去察看管理会计研究的研究动态。基于一个大的框架对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章进行整理, 而不着眼于细节的相关事务处理部分, 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是非常精确的特指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献, 而不包括管理控制系统有关预算管理, 激励机制、绩效评价等具体的控制工具的相关文献。管理控制系统主要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历程。1965年, Anthony开创性的研究首次将管理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从学术研究中分离出来, 将控制细分为三个不同的流程, 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他认为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是企业控制的三个相对界限分明的层次。接下来有学者开始研究更具综合性的控制框架和不同的控制模式。如Ouchi于1979年建立的控制框架包含三种不同形式的控制:行为控制、结果控制和氏部控制。对这三种不同形式控制的运用取决于两个环境因素:一是对所期望行为的了解程度, 二是衡量结果的能力。而Merchant (1985) 开始将控制框架相关的学术研究发现运用于特定环境的组织, 如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组织、外资和跨国公司以及非营利组织等。Simons (1995) 提出了另一种控制框架, 在他的“控制杠杆”框架中, Simons认为高管人员应该在他所界定的四种不同控制形式中, 对每一种控制形式的使用程度作出明确的选择, 这四种控制形式是:信仰控制、禁区控制、交互控制和诊断控制。而Otley于1999年提出了另一个分析框架, 旨在强调保留对控制系统研究的整体观, 而不是仅仅关注控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认为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控制模式都能产生良好的控制结果, 这样的话, 如果每次都只研究控制系统设计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噪音。与管理控制系统领域相关的研究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基本方法。而实证研究中又可以分为分析性建模、实地 (案例) 研究、实验研究和大样本档案研究这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这些方法中, 实地 (案例) 研究方法成为全面研究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方法, 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而实验研究法由于要符合比较多的条件, 因此是最不常用的方法。

二、管理控制体统研究综述

(一) 理论研究法

Ariela Caglio和Angelo Ditillo (2008) 对自Hopwood (1996) 提出“对管理控制的讨论不应仅局限于企业内部, 还必须跨越企业边界”这个观点以后, 不同学者对于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Stephen A.Zeff (2008) 则对哈佛商学院自1908年起到1980年对于管理控制 (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领域的) 的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进行评述。主要分以下部分:早期哈佛商学院在会计领域的领导地位、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课程上面的影响和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发展、芝加哥大学的影响、回顾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领域改革上的贡献。Teemu Malmi和David A.Brown (2011) 提出应该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 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五种:计划、控制论、回报和报酬、行政控制和文化控制。主要是基于在决策过程中和引导员工行为的控制过程中的不同特征而把管理控制系统分为这五类。国内文献中对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刘霄仑 (2010) 针对企业相关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概念的相关困惑, 从厘清公司治理与战略目标关系、企业机会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着手, 通过对企业设立阶段和运营阶段不同风险的分析, 提出了风险控制概念, 并界定了其目标, 进而通过分析风险控制的主体边界、客体边界与组织边界, 明确了风险控制与企业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管理控制、传统风险管理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等相关概念和领域的关系。池国华 (2009) 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成因, 并运用战略管理、系统论、管理控制等理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终构建了基于战略导向和系统整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他指出一个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应该至少包括战略计划 (含预算) 、内部信息传递、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与内部监督等要素。王海妹和张相洲 (2009) 分析了西方管理理论观的变化, 探讨了依据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及其规范体系应进行的相应调整和变化, 以期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为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他们认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管理控制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最终推动管理控制理论由传统观念向开放、自然的现代管理控制观转变, 而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势必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张先治 (2008) 将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融入公司理财之中, 形成创新的公司理财体系框架, 论述了基于价值的公司理财创新与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及管理控制的关系, 明确它们在公司理财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不是直接地对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 而是将管理控制理论作为一种工具, 对内部控制或者公司理财等主题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理论的直接研究还是很缺乏。

(二) 实地 (案例) 研究法

实地研究主要分析真实环境中的公司控制实践, 如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等。实地研究方法旨在对相关的现象提供更深入丰富的认识, 尤其是对某些特定的环境。这些丰富的认识可以使研究超越“是什么”和“是怎样的”的一般问题, 而去回答特定现象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存在。实地研究法是管理控制研究的主要方法。Julia Mundy (2010) 以一家非常成功的提供多项财务服务的企业Fin Serv的欧洲总部为主要研究对象, 应用西蒙的有关控制的框架的杠杆学说, 调查了当经理们在同时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进行指挥和授权的时候会面临哪些挑战。发现一系列因素, 包括内部持续性、逻辑过程、历史趋势、处于支配地位、受到抑制等会对组织对于管理控制系统不同用途的平衡能力产生影响。这篇文章的发现对于管理者如何能使得管理控制系统发挥作用并保持管理控制系统的平衡有所启示。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 (2010) 指出生态控制是财务和战略控制方法在环境管理上面的应用, 他们运用来自加拿大制造行业一家企业的数据对生态控制是如何影响环境和经济表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生态控制对于经济表现没有直接影响, 却通过对环境表现的影响从而对经济表现产生影响。具体地讲, 环境控制在以下背景中对经济表现有着间接的影响:高度的环境暴露;高度的公众知名度;高度的环境关注;大的规模。本文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贡献在于创新地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管理会计的角色和所作贡献进行阐述。Robert H.Chenhall, Matthew Hall, David Smith (2010) 对澳大利亚的一家NGO组织Carewell进行一年的实地调研, 运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 即在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下对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描述了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元素是如何通过增强和抑制社会资本而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产生影响的。Richard J.Boland Jr, Arun K.Sharma, Paulo Se′rgio Afonso (2008) 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对混合组织中如何设计管理控制系统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运用了大量的来自不同行业的例子。包括建筑、工程、制造行业还有油气行业合资公司的六个案例说明: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时候应该高度重视新组织形式的形成。Maria L.Velez, Jose M.Sa'nchez1, Concha A lvarez-Dardet (2008) 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 对一家名为CMD (假名) 的制造企业和作为其分销渠道的176家小型代理机构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双方都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能够产生承诺与信任, 有利于提高组织双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信任关系。Brian Jorgensen, Martin Messner (2009) 综合运用面谈, 现场观察, 研究内部文件等方法对一家商业机构进行研究, 研究不同控制机制是如何联合发挥作用帮助组织达到效率与灵活性的平衡。研究发现:这些调整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这暗示着当重大战略发生的时候, 管理控制系统的调整还需要得到更多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干预。Umesh Sharma, Stewart Lawrence1, Alan Lowe (2010) 对一家电信企业Telecom Fiji Limited (TFL) 进行管理控制改革的时候, 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 之后公司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运用制度理论和采取访谈、讨论和研究文件等渠道所取得的数据详细说明Telecom Fiji Limited (TFL) 这家公司是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化的。Margaret Woods (2009) 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对伯明翰城市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虽然控制系统的结构依然属于通用模型, 但是运行的细节之间的不同表明控制效果是依据以下主要变量而定:中心政府的政策、信息与沟通技术、组织的规模。Mikko Sandelin (2008) 通过设计了两个管理情境对成长性企业的管理控制活动进行研究, 特别是集中在文化控制、个人控制、行为控制和结果控制四方面的控制活动。提出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受组织职能驱动。控制职能包括了很多元素, 而管理控制系统的形成则依赖于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与此同时, 管理会计的变化与发展受非正式管理手段的影响。Sinikka Moilanen (2008) 研究了会计是如何通过影响管理控制系统在跨国企业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西方跨国公司在前苏联的附属公司, 这家公司作为母公司与母公司在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的中间层级公司。文章分析显示即使母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基于预算活动和当地活动明确地对中间层级公司进行控制, 但是中间层级的公司还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巧妙地过滤母公司的要求。这是因为中间层级的公司可以一方面符合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报告要求, 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运用会计手法而使得自己的经营符合本地化的要求。Timo Hyvonen, Janne Jarvinen, Jukka Pellinen (2008) 通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 (Actor Network Theory, ANT) 来对跨国公司中是如何建立多部门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实证数据来源于Paper Group公司四个部门中的Alpha部门的ABC和ERP项目 (包括Phoenix and SAP R/3系统) 的贯彻过程中的不同行动方案。在案例中的Alpha部门里, Alpha部门下的代理处被贴上“虚拟一体化”的标签, 存在的目的变成了为部门产品链提供新的利润点。通过研究发现, 管理控制系统是不稳定和相当复杂的, 特别是在其运行过程中。国内学者运用实地研究法对管理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程新生、宋文洋、游晓颖、王慧 (2010) 以权变理论为指导,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 聚焦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等权变因素对信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 探讨了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信用风险控制系统设计原则。高晨、汤谷良 (2010) 基于Simons的管理控制框架, 在理论上梳理交互预算的控制特征、重构交互预算与其它管理控制方式间的协同关系, 通过对天津一汽丰田公司预算控制的案例描述与理论分析, 阐明了有别于传统的诊断预算控制, 交互预算既能够克服传统预算方式的制度弊端, 又能成为适应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战略管理工具, 还是促进企业上下级对话沟通、组织学习和管理创新的机制;另外, 交互预算控制也是契合管理控制系统中信念控制、边界控制等其他控制方式的制度安排。汤谷良、穆林娟、彭家钧 (2010) 以海尔集团SBU制度为对象, 采用实地调研、描述性案例研究方法, 剖析了海尔SBU制度“过程化”的要点、诠释了海尔SBU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在概念、体制创新、管理整合方面对西方SBU制度的扬弃, 揭示了海尔这类中国企业在战略实施、运营管理、流程组织、员工激励计划等方面对管理控制理论研究的贡献和对管理实践的示范效应。文章最后指明了推行SBU体系需要引以关注的持续改进的问题。汤谷良、王斌、杜菲、付阳 (2009) 在梳理组织设计与管理控制系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 介绍了中国华润集团首创的6S管理体系, 剖析了6S管理体系在重塑母子公司组织结构、完善利润中心制度、夯实扁平化控制、打造强势总部等集团控制系统设计上的理论贡献、实践启迪与改进路径, 并据此归纳出多元化战略集团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的逻辑框架。

(三) 档案研究法

Mohamed Z.Elbashir、Philip A.Collier、Steve G.Sutton (2011) 通过采用澳大利亚的一家提供全球商业智能系统服务的机构所提供的客户联系资料, 对全球612个不同的商业组织中的1873位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商业智能系统主要通过绩效管理和分析的杠杆作用使得主要的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研究发现:组织的吸收能力 (即收集, 消化新的外部信息并将其与自身战略有机结合的能力) 是建立符合组织要求的技术基础和建立与组织利益相一致的商业智能系统的关键因素。Antonio Davila、George Foster、Mu Li (2009) 指出:最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在表明管理控制系统是促进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重点研究管理控制系统在制造行业的运用。采用调查问卷和面谈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项目转折点、计划与运行情况的对比报告、项目发展的预算报告、项目挑选的过程、产品投资组合的路线图、产品概念测试流程、项目小组形成的准则等, 在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的运行情况。研究发现, 存在着六个组织采用管理控制系统的原因, 其中的两个外部原因是订立契约和合法化, 而其他的四个内部原因分别是:管理人背景、聚焦策略的需要, 学习需要、组织混乱。

(四) 数理模型实证研究法

Neale G.O’Connor、Sandra C.Vera-Mu·oz、Francis Chan (2011) 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和实证数据, 对竞争力量 (如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以及买方议价能力等) 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重视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的国际市场化导向是否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正相关, 与那些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企业相比, 那些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的这种正相关的关系表现更加明显。研究还发现, 与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公司相比, 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公司中, 买方议价能力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之间的联系表现更为明显。为了加强研究数据的解释能力, 文章还同时采用了访谈中国企业的经理以及访谈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的经理等相关的定性数据。文东华、潘飞、陈世敏 (2009)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环境不确定性、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三者之间的关系。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系统应当随着外部环境、技术、战略、规模和文化等权变因素的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 否则将导致不利的后果。在高度确定的条件下, 企业应当建立理性化、标准化、常规化的 (即机械式管理控制) , 而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 企业应当建立试验性的、学习导向的、开放的 (即有机式管理控制) 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二分模型, 研究发现:二元模型对管理控制系统中“控制”和“探索”两项基本功能的划分有重要意义, 控制功能促进内部经营业绩, 探索功能对客户与市场业绩有正面影响, 两者都对财务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三、结语

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相关文献的评述, 可以发现在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 实地 (案例) 研究方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环境的多变、竞争手段的丰富以及新型组织的出现, 管理控制系统研究也应不断发展, 如企业集团环境下的管理控制问题、战略联盟与网络组织管理控制问题, 甚至包括对具体业务工作的控制, 如对产研合作研发项目的管理控制问题。综观MBO、BSC、EVA等新型管理控制工具的出现, 无一不是观察、总结企业一线控制实践的结果, 甚至是在企业应用的推动下进行理论提炼的结果。从中也可以看出未来的管理控制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是应该以实地 (案例) 研究方法为主。在过去的50年之间, 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的发展。1955年, 控制文献只包括一些简单的管理原则和对由一些善于思考的商业人士发明的控制工具和实践的描述。如今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文献已经非常丰富多样, 由多个不同的研究框架和范式组成, 还包括大量的有关公司的控制实践以及在不同环境中, 哪些控制起作用, 哪些无法起作用的实践证据。同时已有的文献还列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管理控制系统因为该领域的复杂性, 到现在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因为控制文献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 同时研究人员又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分析层级来研究这些问题。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理论学科, 这一点区别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等会计其他领域的研究, 因为只是以经济学为基础。也许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会计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还处于尚未充分发展的状态, 尽管这一领域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巨大的进步, 但还是有更大的空间去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Neale G.O’Connor, Sandra C Vera-Mu·oz, Francis Chan.Competitive forc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emerging-economy·rm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orientation..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1.

[2]Julia Mundy.Creating dynamic tensions through a balanced use of managementcontrol systems.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0.

[3]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Eco-control:The in·ue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4]Robert H.Chenhall.Matthew Hall.David Smith.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A study of a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盈余管理定义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盈余管理 定义

盈余管理是当下会计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已有的文献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什么是盈余管理,为什么管理层要管理盈余,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哪些手段和途径),盈余管理的程度,制约因素等。盈余管理的定义仍然存在争议和分歧,而一个准确而可操作性强的定义可能是进行盈余管理研究的必要前提。有关动机研究的成果可能是最为丰硕的,因为关注动机有助于研究者完整地了解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本文通过对有关盈余管理定义和动机的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期从现有研究不足中的给出未来的研究空间。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什么是盈余管理?国内外理论界,实务界仍莫衷一是,即使在学者之间,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比较著名的至少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Healy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企业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表现的理解或者影响以会计报告盈余为基础的签约的结果[1]。与之类似的定义是由(Schipper,1989)作出的:所谓的盈余管理事实上是一种“披露管理”:在对外报告财务报表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干预,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不是保持中立原则[2]。

第一个定义使用了误导(Mislead)一词,事实上将通过职业判断使财务报告更具信息含量的活动排除在所定义的盈余管理范围之外。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出于其研究的目的:对以往的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给出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现有很多研究者均使用此定义而不考虑自己的研究主题,预先在心里给盈余管理戴上“不道德”的帽子,因此可能存在误用之嫌。Schipper的定义也将盈余管理的范围限定在对外报告的过程中,而将诸如发生在内部管理会计报告过程中的活动排除在外。Schipper的定义是在比较“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的基础上作出的。她强调盈余管理扭曲真实收益,但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同样扭曲了真实收益(True Income)。因此在经济收益观下,面对已经扭曲的报告收益我们可能不能区分该扭曲是由于盈余管理还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造成的,或者说将未加管理的盈余作为衡量报告收益与真实收益误差的基准以考量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个基准是存在噪音的。但是信息观下,会计数字具有信息含量的属性就不存在上述问题,因此从信息观角度定义盈余管理更准确更具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雪珀还将盈余管理的范围拓展到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比如改变融资或投资决策的时点,这给理论研究带来的困难是如何区分管理层的决策是正常的融资或投资行为还是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Dechow和Skinner(2000)认为这两个定义的主要缺点是它们很难直接通过会计报告数字对盈余管理进行界定而这些定义侧重于管理层的意图,管理层的意图是无法观察得到的[3]。Dechow等人的看法可能与其文章的研究目的有关。

第二类:是在与财务欺诈(Fraud),财务操纵(Manipulation)的比较中给出盈余管理的定义。

Dechow和Skinner(2000)将企业对盈余的做法分为四个方面:保守会计(Conservative),中立盈余(Neutral),激进会计(Aggressive),财务欺诈(Fraudulent)。前三项都属于在公认的会计准则范围内,而财务欺诈属于违背了公认会计准则[3]。可以这样认为:Dechow和Skinner是将合乎会计准则范围的做法分为两类:其他、盈余管理(可能包括保守与激进会计)。两者的区分标准是管理者的意图:是否是为了掩盖或者模糊真实的经济业绩。严格地说他们没有给出盈余管理的定义,但至少可以做出如下判断: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是公认的会计准则,一旦超出便是财务欺诈;盈余管理包括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判断是否为盈余管理的标准是管理者的意图。Dechow和Skinner的观点事实上没有超出Healy和Schipper界定的范畴,而且他们做出的区分标准—管理者意图亦是难以观察的。

Davidson,Stickney and wei(1987)①认为盈余管理是是在公认会计准则范围内采取一定的手段将报告收益拉向期望水平的过程。Goel和Thakor(2003)认为盈余管理是指操纵报告收益,使它们不能准确地反映在每个时间点的经济收益[4]。这两个定义该均失之过简,属于从经济收益观做出的界定。

我国的宁亚平(2000)认为盈余管理应有别于盈余操纵(Manipulation)和盈余做假(Fraud) 盈余操纵是指管理层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努力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而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5]。笔者认为宁亚平给出的定义巧妙地避开了管理层的动机或者目的,这可能是为了说明作者所下的定义便于界定管理层是否实施了盈余管理。但是该定义并没有超越Schipper界定的范围,该定义同样包含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它只是通过拓展我们常识中的盈余操纵概念,并运用了类似穷举的方法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

此外章永奎,刘峰(2002)给出定义是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6]。他们认为从对应计额的影响看,非会计方法或违反公认会计原则的方法都可能对应计额产生影响,所以强调盈余管理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准则与会计方法的范围内。此定义与Goel和Thakor(2003)的定义类似。

二﹑结论

通过对有关盈余管理定义的文献的回顾,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可能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具有普遍意义的盈余管理定义,因为这可能因理论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主题而异。即使有,在实践中这样的定义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它并不能帮助我们界定哪些企业和管理者实施了盈余管理。定义的多样性也反映了盈余管理动机的多样性和研究者对实证证据的不同理解。第二,理论上,盈余管理应该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实务界与学术界对此的不同看法与他们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盈余管理的态度不同有关。第三:盈余管理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会计数字本身,从信息观来界定盈余管理可能更加合适,这是因为对利润表数字的管理必然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中的数字。

文献综述-选课系统的 篇4

《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张 愉

摘要: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高等学校里纷纷建立了C/S或者B/S结构的网上选课系统。与传统的选课方式相比,网上选课系统利用局域网为学生选课带来了便利。学生在学校的公共机房或者宿舍的个人电脑上通过网络来选课,只要选课还没有截止,学生就能够灵活的修改自己的选课情况,大大提高了学校选课工作的效率。教务处的教师则通过选课系统的管理员子系统来管理学生的选课情况,使得学生选课工作达到系统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网上选课;分析;语言概述;概要设计

一、课题来源(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科技高速发展、网络信息迅速膨胀的年代,大量客观事实表明,一个崭新的计算机时代必将到来。随着知识经济革命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角,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且同时也吹响了我们迈向新生活的号角,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而两者的结合产物---计算机网络,在最近的几年更是迅猛地发展起来,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利用空间和方便快捷的现代通讯手段,同时它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尺度。

计算机也慢慢的在各高校中被广泛的应用,相继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并充分利用校园网提供的新环境、新手段为校园的教学、科研和教务管理服务。以前大、中专院校里传统手工的学生网上课程管理过程繁琐而复杂,执行效率低,并且易于出错。而且近年来,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学校学生人数明显增多,加之学生分校区管理,给原本繁杂的院级选修课工作增加了不少教务工作量。网上选课系统的推出,使得选修课程的设置维护、学生选/退课及成绩查询、管理员对选课情况的管理等工作均能在互联网上完成。这不仅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快速查询,实现了学生网上课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而且减少了管理工作量,还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在完成此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需要翻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对其重点技术进行学习和使用。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专用纸 第2页

二、问题研究现状

1、有关学生网上选课系统的分析

1.1学生网上选课系统的主要模式

网上选课的系统结构模式现在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Client/Server模式(简称C/S模式);第二种是三层Client/Serve结构模式,它的一个变形是Internet实现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Browser/Server结构模式(简称B/S模式);第三种是分布式对象计算模式。(1)C/S结构

C/S(Client/Server)结构,即大家熟知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

C/S体系结构的最简单的数据库应用,是由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两部分组成。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应用服务器是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一旦启动服务器程序,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客户程序是在用户自己的机器上运行的,对应于服务器,可称为客户机。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时,客户程序就会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并向服务器程序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返回结果,这种情况就被称为“胖客户机”。

第二种情况被称为“胖服务器”。当服务器承担了较多的工作时业务逻辑编码就成为服务器上的Transact-SQL存储过程。与“胖客户机”情形相比,由于业务服务和数据服务在相同的处理空间,并且业务服务被捆绑在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搜索引擎中,因此在数据操作之前无须进行传送或拷贝,因而减轻了网络负载,加快了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但同时增加了服务器的负担。(2)三层架构

传统的客户分为两部分:应用客户和应用服务器。应用客户部分只是整个应用的一小部分,在该最终用户的层面上,只负责用户接口的展现和简单的逻辑处理,如输入校验;在应用主要部分占核心的业务逻辑则驻留在应用服务器上。应用服务器在体系结构上是位于前端客户机和后端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它通过LAN或WAN与前端客户机联结,接收客户的请求,处理请求并按要求访问后端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专用纸 第3页

数据库,然后把信息送回前端客户机进行显示。一个应用服务器可以为多个应用客户提供服务。因为把复杂的业务逻辑从客户端移出,所以就减少了客户端的复杂程度,相应地也就降低了客户机对硬件的需求。另外,又由于把许多用户的业务逻辑集中到单一的应用服务器上,应用的维护也相应集中了,消除了双层结构中对软件分发的考虑。(3)B/S结构

其实B/S结构和三层架构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采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的界面(也叫“瘦”客户端),不用再安装其他特别的软件。同时减轻了客户端的负载量,减少了不必要的空间浪费,大部分的逻辑都在服务器段执行。另外,客户端不必对软件进行维护和升级,由服务器端实现这些操作,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在操作同一个数据库,实现信息的统一。

1.2 C/S模式和B/S模式的各自特性

通过对C/S模式和B/S模式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或特点:(1)C /S程序交互性相对低,无法得到用户的反馈信息和意见,无法得知用户在使用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而B/S与用户的交互性是很高的,可以随时得到用户提供的信息,对异常进行处理。

(2)C/S模式在逻辑上比B/S模式少一层结构,所以C/S模式的网络通讯量要低于B/S模式。因此对于相同的任务,在速度上C/S模式相对于B/S模式来说要快一些,从而可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减轻网络负担。

(3)C/S所采用的标准只要在内部统一就可,它的应用往往是专用。B/S所采用的标准都是开放的、非专用的,是经过标准化组织确定的而非单一厂商制定,保证了其应用的通用性和跨平台性。

(4)B/S模式的应用逻辑由Web服务器承担,即这种模式的功能都在Web服务器上实现,这样只需开发Web程序,而无需开发客户端程序,从而大大缩短了应用程序的开发周期,而且维护工作也简单易行。

(5)B/S模式在客户端安装的是标准的、简单通用的浏览器,不需要安装应用程序,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

由于选课管理用户集中、需要处理大量数据,且要满足学生最大范围地使用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专用纸 第4页

该系统,系统可采用C/S结构与B/S结构相结合的体系统结构。开发C/S计算模式的应用,由教务处维护、调试和安装。因为对于系统的基本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利用C/S结构简洁、方便、快捷;并且系统内的大部分子系统只是给教务处内专职人员使用,并不是绝大多数人员使用(查询除外)。采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网络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序上也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一般来说,C/S模式的应用程序是为专有用户设计的,因此需要到各部门安装、调试和培训。假设将选课系统做成一个基于C/S计算模式的应用,那每个使用该系统的客户端都需要安装该软件,这样做的话,用来进行安装、调试、维护的费用是很高的,而且工作也是琐碎的。而在本系统中,包含大量的查询工作(例如成绩查询,课程查询等),这些查询工作应允许在任一终端进行,因此,系统不可能全部采用C/S结构。

为了解决院系级管理有大量的需要访问数据客户端的问题,提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使用B/S计算模式。只需开发Web程序(无须开发客户端程序),并将通用的应用程序放在Web服务器上,用户只需在客户端安装标准的、简单通用的浏览器即可随时随地进行一些通用操作。而不需要在各个院系安装应用程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很多用户端进行特殊的设置和软件的安装,从而更加简单方便。维护工作只需要在放有Web程序的服务器端进行,无须到各个客户端进行维护,简化了维护工作,降低了维护成本。

2、相关技术简介

2.1 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概述

数据库(Data Base,DB)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解释就是存储程序所用数据的仓库。而在计算机里,我们把组成二维形式的表格称为关系型数据库,简称数据库。而常见的数据库有Access,Microsoft SQL Server,Oracle,IBM DB2,Sybase等,其中SQL Server是目前易用性和效率最好的数据库之一,而且其学习门槛相对比较低。SQL Servers是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 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并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SQL Server 2005 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BI)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专用纸 第5页

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使您可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

与其他数据库相比,SQL Server 2005 在数据库平台的安全模型上有了明显的增强,由于提供了更为精确和灵活的控制,数据安全更为严格。SQL Server 2005的故障恢复功能更强,它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备份和恢复功能,当故障发生时,能根据备份和日志迅速恢复到某一正确时刻。同时,SQL Server 2005还提供了更好的并发控制功能以及大量的监控和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工具。综上所述,SQL Server 2005无论是从安全上还是从功能上都更优于其他的数据库,而且越来越多的开发工具提供了与SQL Server 的接口。所以SQL Server 2005企业版被选为我们毕业设计的数据库开发工具。2.2 C#概述

C#牾言自C/C++演变而来。但是,它更现代、简单、完全面向对象。如果用户是C/C++程序员,学习曲线将会很平坦。许多C样语句直接借用用户所喜爱的语言,包括表达式和操作符。关于C#最重要的一点:它是现代的编程语言。它简化和革新了C++中的类、名字空间、方法重载和异常处理等领域,摒弃了C++的复杂性,使它更易用、更少出错。使编程更方便的新功能是严格的类型安全、版本控制、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等等。这些功能的共同目标就是在于开发面向组件的软件。

C#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如垃圾收集、类型安全、版本控制等等。仅有的“代价”就是,代码操作默认是类型安全的,不允许指针。不过,大多数问题光凭类型安全就可以解决了。但是,如果用户需要指针,仍可以通过非安全码使用它们,而且当调用非安全码时,不能含有列集。ASP.NET是一个统一的WEB开发模型,它包括用户使用尽可能少的代码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各种服务。ASP.NET作为.NET Framework的一部分,提供当用户编写ASP.NET应用程序的代码时,可以访问.NET Framework中的类。用户可以使用与公共语言运行库(CLR)兼容的任何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的代码,这些语言包括Microsfoft Visual basic c、C#、Jscript.net和J#。

三、系统概要设计

学生选课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教师和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专用纸 第6页

管理员。从操作功能上可以分为两个类:一个是通用操作,主要实现用户的登录注销和修改密码等;另一种是为不同用户定制不同操作,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通用操作(1)登录与注销

每个用户都可以用自己的帐号登录系统。用户操作完成后推出系统,注销后可以重新登录系统。(2)修改密码

每个用户第一次登录都用默认密码(教师和学生与帐号一样),如果想要自己设定密码,再进行修改。

2、用户所具有功能(1)管理员

设置选课时间段:管理员通过此项功能设置选课时段,只有在选课时间段里,学生才可以选择课程,超过此时间段,学生选课信息被自动锁定,不得修改。

录入学生与教师个人信息:通过此项功能可以实现对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信息添加删除。

录入教学楼教室信息:通过此项功能可以把学校里所有的教学楼教室的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以便教师在开设课程时候设置上课的教室。(2)教师用户

显示和修改个人信息:教师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查看和修改教师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电话,系部等。

开设课程:教师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开设课程,可以设置该课程为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可以设置该课程的最大人数。

上课时间:教师在开设了课程后,可以灵活地设置上课时间和地点。给成绩:课程结束后,教师用户登录系统,可以为学过课程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成绩,若及格,给予学生学分。

(3)学生用户

显示和修改个人信息: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查看和修改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电话等。

查看必修课程:学生登录后,可以查看所有的必修课程。查看该课程的信息,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专用纸 第7页

上课时间地点,开课教师信息等。

选择选修课程:学生登录系统后,在所有选修课程中可以选择至少两门选修课程,同时可以查看相关信息。

查看最终选课信息:学生登录系统后,可列出已选择的课程,若选课信息未被锁定,则可以退选,若所选课程少于两门,系统会提示选择的课程少于两门。

查看学分和成绩:课程结束后,学生登录系统可查看自己学习课程的成绩和已获的学分。

四、总结

网上选课系统针对在校学生和教师使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学校教学制度的改革,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实行的是学生的自主选课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按照学校安排好的课程上课)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仍然通过纸上的方式选课,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另一方面浪费时间以及会在人为的统计汇总过程中出现可避免的差错等情况。随着高校人数的增多,上述弊端会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如果利用网络进行选课,学生只要在计算机前输入自己的个人选课信息即可完成教务部门原来几倍的作业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提出代课申请完成课程发布的工作更加容易,得到教学的信息更加快捷,因此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方便了教学工作。

然而网络选课系统的性能也是一个关键,它在告诉我们,取得方便的前提是必须解决好选课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公平性及大批量用户并发访问等问题,因此要很好地考虑系统的结构和应用开发技术。本文提出的网上选课系统在实现了基本的学生选课、教师查询及教务员管理等功能基础上,具有学生落选几率小、选课结果公平及选课操作安全等特点,避免了传统手工操作的费时、费力及易出错等问题,使选课过程简单化、高效化。

而且利用B/S模式设计选课系统,便于维护,适用于多用户网络应用。无纸化管理也同时降低了人工管理的出错率,又更加环保方便。界面设计应保持简洁友好,便于用户使用,使得选课工作变得更高效。不论是何种方式设计的选课系统,在使用中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何使得校园教务信息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人性化,是每个程序设计研究人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目标。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专用纸 第8页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篇5

旅游管理专业 0701班 李艳楠

指导教师:贾渝彬

摘要: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消费,特别是女性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女性旅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极具潜力的市场,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宠。目前一些旅游企业正在探索适应女性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本文在分析女性旅游消费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女性旅游市场的细分和女性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策略。

关键词:她世纪,女性旅游者,女性旅游市场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就业人数不断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鉴于女性在经济领域和消费领域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人们已经开始称21世纪为“她世纪”。面对日益蓬勃的“她市场”,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女性消费,旅游消费作为女性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对于女性市场的发展前景,业界普遍看好。结合女性消费的特点和习惯,度身定做一些女性旅游产品,这对培育新兴的女性旅游市场以及推动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国外

Witan等编的《旅游与妇女》是关于旅游与女 性研究的最早研 究专集之一。它从旅游发展的角度论证了性别区分在旅游研究中的必要性和适时性,强调在旅游发展中形成的性别关系是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发生变化的。早期对女性比较关注的应该是女性主义研究者,他们发现:职业女性尽管在时间上受的限制比家庭主妇要多,但她们却有更多的休闲活动,也有更多的休闲机会。较高的文化程度与有酬工作也使女性有较强的自信去追求自己的兴趣。

美国女性人类学家斯韦从人类学的角度也提出了女性旅游研究方向,包括女性游客的心理趋向、女性游客的工作休闲情况、女性旅游动机以及社会性别间的关系行为和社会性别间的关系交易等。最近几年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一些女性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越来越表现出对旅游中的女性性别和女性社会地位的特殊关注,但以这些角度进行的研究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定性的,没有进行实证方面的调查分析。

(2)国内

在国内 ,对女性旅游消费市场的引导和细分还处于萌芽状态 ,理论界的一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女性旅游市场。许秋红等研究了女性旅游者的行为特征;邓敏研究了女性旅游市场的前景及经营对策;郑昌江研究了女性旅游者的动机。一

些学者开始翻译国外的关于女性旅游的研究成果,如苗学玲翻译了加拿大学者 Antoine Zalatan 关于妻子参与旅游决策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一些统计年鉴,缺乏第一手的资料,习惯于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上的论证和阐述,实际案例研究较少。

(3)国内外研究比较

总的来看,近十年来,国外、国内关于女性旅游研究的文献偏少,国内旅游学研究领域核心期刊,此类文章的发表较少。研究内容上,国外、国内存在一些异同。旅游者行为及旅游市场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旅游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女性旅游研究有出现多新的视角,如女性浪漫旅游、女性对危险的感知、对适合研究女性旅游方法的探索,角度选择微观且新颖。

3.未来展望

在“她世纪”,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女性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市场的热点。她们经济独立、思想解放、感情丰富细致、追求浪漫与情调,是一块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 ,理应受到旅游界的重视,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今后,我国女性旅游研究有必要学习国外的技术路线,借鉴国外开阔的研究视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辅助以实际案例,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为国内女性旅游市场开发及营销提供借鉴。

4.参考文献

[1] 丁雨莲,陆林.中国女性旅游 市场的现状及潜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1):72-75.[2] Smith, J.&C lurman, A.Rocking the Ages: The Yanke lovich Report on Generatinal Marketing[M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7.[3]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 2003 年 —2007 年[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4]Gibson,K.Restructuring Difference: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the City[M].M e l b o u r n e:Australia Housing and Urban Research Institute,1996.[5]来逢波,中国女性旅游市场发展前景与经营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

crm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6

前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电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中国电网调度必须通过技术进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和全国联网的需要。中国电网调度系统近期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实现主干通道光纤化、数据传输网络化、调度决策智能化、运行指标国际化和专业管理现代化,提高“公平、公正、公开”调度的水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电力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营和用户可靠供电;达到建立全国互联电网运行控制的分层分区模式,合理划分控制区域,统一协调和保证全国互联电网的安全运行目标,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系统;智能化

1.当前我国电网的状况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的规划,国家电网的一、二次设备逐日增加,对电网的稳定安全可靠运行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电网按照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进行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统一调度与分级管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现阶段,我国的电网网络结构呈现出越发复杂的状态,这是由于电网的容量在逐年扩大,投入的设备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再加上对老旧设备的不断改造和极大程度的修整,电网的设备都在定期进行维修,对于一些没办法在使用的电网需要进行项目新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停送电,对发电机解列、并网等操作改变系统的运行方式;我国的调动自动化已经逐步取代了常规的监视仪表,在电网中得到了普遍

地运用,尽管如此,我国的变电站在调度自动化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当前电网调度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调度工作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网调度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由于现在有些电力企业对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与使用还缺乏一定的实际管理经验,对此并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调度工作无制度可依据,这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调度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电网调度系统虽然实现了自动化,但是关键的操作还得靠人来操 作完成,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电网调度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大一部分电力系统缺乏这样的技术能力强素质高的调度人员,使得系统的运行维护明显滞后,难以有效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影响工作效率。

2.3调度员失误造成延误送电或误送电

电网调度工作要求调度员要树立安全意识,但是有些调度员由于缺乏安全意识,责任心不强,习惯主观判断,对系统运行状况不清楚,也没有对现场进行核对,匆匆忙忙就进行操作,从而导致误下命令,造成误送电或者延误对重要用户的送电,严重的可能会引发事故。

2.4对设备检修维护不及时

依据相关导则,发电机组检修按检修规模和停用时间分为4个等

级,以取代原有的大修、小修和临修等概念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懈怠,未及时申请检修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就导致设备存在潜在风险,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水灾、雪灾等),问题将会暴露,致使电网受到严重损坏,从而影响全国电网的稳定运行。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电网工作人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提高调度部门的工作效率,使调度运行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

3.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措施

(1)建设健全的管理制度,实施调度安全管理坚持确保人身安全、电网安全、设备安全,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2)培养一批专业的电力工作者,维护设备安全。专门针对调度的缺陷进行管理维护,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清除设备缺陷,能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3)规范调度运行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调度运行信息、深化运行分析,有计划安排运行方式及检修工作;

(4)制定相应的调度计划管理,按照计划对各事项作好记录;

(5)深化电能质量管理,电能适量的好与坏影响着整个电网的运行。

4.电网调度运行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电网设置将向着跨区域化、超远距离化发展,这就对于电网的调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在电流容量、时效性、统一性、综

合性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的调度也会越来越复杂,电网安全运行的数据也会越来越多,稳定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电网高速发展和安全运行的要求了。新时代的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会是一种综合性的处理系统。它的数据分析、处理、承载量更大,同时对于电网故障的处理和分析也越来越快速,是一种综合性的大系统。综合以上信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4.1 数字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也在高速发展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在数字化方面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在对于电网运行数据的收集、处理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数字化的应用可以使电网调度所产生的数据规范化和层次化,使数据向着可视化和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实现智能调度,使其具有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

4.2 市场化

随着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对于电力需求的不断加大,电网也越来越复杂,传递的信息也越来越巨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饱和状态,另外电网的调度信息一般处于保密状态,随着发电厂和电网调度部门的分区划管理,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电网的调度也受到影响,市场机制如果不合理,很可能会对电网调度产生影响。因此,未来的电网调度必须与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行合理的市场化管理。可以预见,在趋向于市场化发展的情况下,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也会进一步完善,充分与市场接轨,在市场化的前提下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4.3复合智能化

传统的人工电网调度必然会被智能化调度所取代,虽然现在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智能化,解放了人力,但受制于当前智能化研究水平低因素的影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一部分的电网调度工作还需要人工的进行操作。可以说,受制于当前的智能化水平,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科技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这对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影响深远,不论是在电网调度的数据收集、处理和电网运营状况的监测和处理方面,都会有巨大的提高。可以预见,伴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也会随之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智能化电网调度技术的发展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种必然趋势。

5.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等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也会随之更新换代,这些领域的发展为电网调度自动化、智能化、市场化、数字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其适应将来电网发展形势的需要。电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根本,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确保电网调度运行的管理、努力地探索,就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6.参考文献

[1] 张冬梅.电网调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科技创业家,2013.11

[2] 罗成,温庆亮,陈定科.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应用及前景.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1

[3] 李维,胡江溢,程浩忠.电网调度运行知识库管理系统.华东电力,2004.5

[4] 李为皇.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电源技术应用,2013.11

[5] 朵向阳.电网调度运行管理及调度自动化的研究.自动化控制,2014.1

[6] 赖志强.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科技传播,2011.10

[7] 刘燕平.电力系统调度安全运行管理的研究.科技风,2013.12

[8] 林建平.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探讨.机电信息,2013.09

[9] 陈丽君,张涛.智能电网环境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信息技术,2014.1

[10] 赵遵廉.中国电网的发展与展望.中国电力,2004.1

[11] 刘芳,文强,陈春歌,李列平.电网调度系统安全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5

[12] 熊信银.发电厂电气部分.第四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采购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篇7

(一)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 最早见于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的代表作《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他在该书中首次将风险分析的思想引入企业经营研究中, 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从此之后, 国外学者对风险管理展开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1、国外风险管理基本发展。

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 美国企业开始充分利用保险这一风险转移机制来保护资本。1929~1933年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促进了风险的发展。20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产生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思。1931年美国设立企业经营者协会 (AMA) , 开展企业风险分析的研究和咨询活动。风险管理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1950年加拉格尔的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 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风险管理问题。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出版的《企业的风险管理》及1964年威廉斯和汉斯出版的《风险管理与保险》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来研究风险管理, 使风险管理从经验走向了科学。1980年美国成立了风险分析协会, 这标志着企业风险分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九十年代后, 企业风险分析的研究在欧洲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得比较广泛和深入, 风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这些风险分析模型将风险识别与评价贯穿于企业整个生命期当中, 体现了动态风险分析的特点, 是风险分析观念上的一大飞跃。

2、风险的分类

(1) 损失不确定说。美国学者George E Rejda在《保险原理》中指出:风险是关于损失的不确定性。

(2) 损失可能说。美国学者海尼斯指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中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 它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 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负担。

(3) 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变动说。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 时期内可能产生的结果的变动。威廉姆斯和汉斯提出:风险是在给定条件下, 特定时间内所可能发生的可能结果的变动。变动越大, 风险也就越大。

(4) 风险主观说。米歇尔·科罗赫等人强调的是“损失”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风险是主观的、个人心理上的一种观念, 是人们主观上的一种认识。认为风险的定义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估计, 不能以客观的尺度予以衡量。

(二) 国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段开龄教授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努力推动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应用, 1985年6月发表了《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教育》的专题报告。1988年在上海财经大学系统讲授风险管理及保险学课程, 努力将这门课程引入中国的高等教育。之后, 便有更多的学者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 并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1、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卢有杰、卢家仪对风险的定义是: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 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刘均通过对前人有关风险的概念和含义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 提出以下有关风险的特征:风险具有客观性, 风险具有个体上的偶然性和总体上的必然性, 风险具有损失性, 风险具有普遍性, 风险具有可变性。

2、风险管理体系。

许苹认为风险预警体系应包括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预警模型和预警界限。

张克友指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由预警信息系统、预测系统、预测指标体系、预测准则、预测对策系统构成。

廖颖林从管理工作流程的角度认为风险体系由风险信息来源、风险信息指标体系、风险组织体系和风险预警法规体系四部分组成。

杨乃定教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认为风险体系结构应该由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系统方法及企业风险信息有机结合而成。

3、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概率以及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的评价的研究, 它是在风险因素以及风险指标体系被确立以后又一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国内外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灰色理论、修正Z值风险模型、主成分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综合功效系数法等等, 这些方法也被大量地运用到了风险的评价当中。

黄崇福等、徐颖、沈国柱分别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了评评价。

鲁耀武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对采购供应商的选择进行了评价。

王福秋通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供应商风险因素进行评价。

肖美丹利用多层灰色理论对零售企业顾客满意度风险进行了评估。

二、采购风险相关研究动态

(一) 国外采购风险研究现状。

早在1980年, Spekman和Hill基于当时产业与经济发展状况, 建议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一套有效的策略经营模式以应对采购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1982年, Valla指出, 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风险, 采购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会因供应商和采购商特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互动必定会影响到彼此长期的合作关系。

为了提升企业的采购管理能力并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风险, Leenders和Fraron提出了五项主要的采购策略:供应的保证、供应的维持、成本的减少、环境的变迁及竞争的优势。

Alberto Sardinha (2008) 基于2007年采购的挑战, 设计了用于长期柔性合同的粘结力的供应链环境下, 对为均衡风险的混合采购行为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

彼得·贝利提出了采购风险管理的宏观方法:明确采购目的、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建立保证金制度、建立采购监督管理制度。

(二) 国内采购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采购风险的识别。

张明霞将对风险的研究带入企业物资采购中, 并指出了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外因型风险和内因型风险。外因型风险包括意外风险、价格风险、采购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内因型风险包括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存量风险、责任风险。

刘彬、万薇薇识别出采购风险主要分为采购内部风险 (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库存风险、责任风险) 和采购外部风险 (合同欺诈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意外风险) 。

吴新宇认为采购风险可以分为采购提前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外汇汇率波动风险、采购合同风险。应做好供应商管理库存、与供应商战略合作、采购数量分配、利用Va R方法做好汇率变化的走势预测, 规范采购合同文本等措施来规避风险。

黄荣文认为采购风险可以分为国家性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运输欺诈风险等, 需要利用相应的预测和评估国际贸易风险的方法来降低风险。

詹正华、刘诗宇指出非金融企业主要面临六类风险:环境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危害性风险。

谢玉文研究了油田风险的识别, 指出了风险识别的重要性和原则, 以及风险识别的四种方法:风险清单分析法、风险源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财务报表分析法。

2、采购风险评估。

佘廉对企业采购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从交货风险、市场风险、供应商资信风险、人员素质风险及财务风险五个角度入手建立了企业采购风险指标体系。

侯丽英在分析原料采购价格风险的基础上, 介绍了金融风险评价工具中的Va R模型及其参数估计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企业采购中价格波动风险的定量分析, 为科学地规避材料价格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万晓、闫琳提出了将风险值Va R方法引入采购风险测量过程, 利用Va R方法中的Risk Metrics模型对价格收益率序列方差进行拟合, 建立采购风险度量模型。

陈艳提出了用Va R模型对国际采购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并引入期货合约以降低国际采购风险, 为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决策提供量化的决策依据。

蒋望东提出了使用CVa R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采购过程中的基于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行量化, 为有效控制采购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高建伟以采购风险评价的一般分析为基础, 将风险矩阵引入企业采购风险评估中, 对企业的采购过程进行风险评估, 为企业采购提供了一种结构性风险评估方法。

3、采购风险应对。

刘彬、万薇薇以电力建设企业为例, 识别出电力建设企业采购过程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并提出相应的采购风险防范措施和采购风险应对策略。

孙智亮提出了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防范的六项措施:强化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强化对物资需求和物资采购计划的管理;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的监督;对物资采购合同台账;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管理;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监督管理;对物资采购绩效的审计考核。

雷辉提出了采购风险的三种管理方法:目标导向管理方法、行为导向管理方法、缓冲导向管理方法。

金涛对工程项目物资采购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对策:加强计划管理、集中招标、加强供应渠道管理、完善合同审查制度。

季辉提出了防范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张丹认为物资采购长期以来未能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 然而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相关环节。物资采购中会面对一系列的风险, 企业有必要提升自身的采购水平, 做好保障工作, 降低采购风险。他通过对物资采购相关理念的概述, 综合探讨了做好物资采购风险管理的保障, 以及做好物资采购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措施。

王明玉、许道云分析了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风险产生的环境背景, 以及主要来源, 并探讨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

三、研究评述

crm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8

1文献统计分析

从数量上看,自1992年到2012年共发表了22篇提及“档案行政管理主体”的文献,仅占同期全文中涉及“档案行政管理”的14633篇文献的 0.15%。

文献涉及16种期刊,其中,档案学期刊13种,占81.25%;发表文献19篇,占全部文献的83.36%。在13种档案学期刊中,核心期刊7种,发表文献13篇,占档案学期刊发表文献的68.42%。发表文献2篇以上的3种期刊,均为档案学核心期刊(《档案与建设》5篇、《中国档案》2篇、《档案学通讯》2篇)。档案学期刊是对这一研究关注度高且发表文章数量比最高的杂志群。

22篇文献分布在21年间,年均发表文献只1篇多一点。具体情况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研究一直呈时断时续,不甚活跃的状态。其中,只有1999年到2002年的4年,研究相对活跃。

22篇文献中,署名文献有20篇,共涉及20名作者。发表文章2篇以上的2人(李建芳、袁光),占全部作者的10%。20篇署名文献中合著2篇,均为2人合著,合作率为10%。没有核心作者出现。22篇文献中,署明单位的有17篇,涉及14个单位。其中,发表文献在2篇以上的有3个(江苏省档案局3篇、中国人民大学2篇、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2篇)。在14个单位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6个,占42.86%;高校4个,占28.57%;其他单位4个,占28.57%。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此的关注度高于高校与其他单位,但差距并不大。

2文献内容分析

22篇文献从题目中可取的主要关键词有15个,主要分为“档案行政”、“档案法制”与“档案事业”三个大类。其中,“档案行政”11个,涉及文献19篇。主要集中在:依法行政(5篇)、行政执法(3篇)、行政行为(2篇)、行政效率(2篇)和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管理、行政复议、行政处罚、行政相对人、行政不作为(各1篇)等方面。档案法制3个,涉及文献9篇。包括:依法行政(5篇)、行政执法(3篇)和档案法制建设(1篇)。其中,有两项8篇文献与“档案行政”的文献存在重叠。“档案事业”3个,涉及文献3篇,涉及档案事业、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馆(各1篇)。

在22篇文献的全文中,在提及“档案行政管理主体”时,强调“档案行政管理主体严重缺失”和“档案行政管理主体不适应”的最多,有7篇,时间跨度从1992年到2006年。其次,是强调:“档案行政管理主体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4篇文献,时间为2001年至2009年。再次,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既是档案行政管理主体,又是档案行政执法主体”、“档案行政管理主体与档案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管理者(行政管理主体)与被管理者(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关系”,各2篇。其他还有“档案行政管理主体的形象”、“行政管理主体应当对其行使的行政管辖权负法律责任”、“行政管理主体应当具备相同的法律主体资格”等。

3结语

档案行政管理主体研究整体上还相当薄弱和不成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与档案学其他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档案工作依法行政的不断推进,对档案行政管理主体的研究势必会成为一个热点,为档案行政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与成果。

上一篇:关于描写中秋节的优美古诗词下一篇:乡镇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