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共6篇)

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 篇1

近年来,我局在省XX厅的领导和XX市人民政府关心、支持下,法治信访建设取得一定实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为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重点要在系统对接、机制完善和成果固化上下功夫,切实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今年以来,我局相关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法律是社会利益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对群众诉求善于用法律政策来衡量,切实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绝不随意突破法律政策界限,更不为一时一事的解决搞“花钱买平安”。

二、全面落实诉访分离制度,依法维护群众利益。深刻认识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信访工作作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工作做实做好,要加大信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引导和规范信访行为,提高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全面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

三、推进依法分类,科学处理信访诉求。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组织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按照法定途径清单依法分类处理信访问题,确保群众合法合理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法合理的结果。着力解决“不愿分、不会分”的问题,确保信访事项依法分类处理工作全面推开、落地见效。

加强制度建设 畅通信访工作渠道 篇2

一是狠抓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素质。信访工作涉及到上访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他们要求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服务人民为荣、危害群众为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把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区人大常委会还定期听取信访工作情况汇报,对重点案件由主任会议例会研究,从而有力提升了信访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是建立规章制度,严格办案程序。制度的建立使信访工作有章可循,提高了工作质量。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吉林省信访条例》和通化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的相关要求,制定了《东昌区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办理暂行办法》、《东昌区人大常委会信访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以及《信访人的权利和义务》等相关规章制度,从而使区人大信访工作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三是建立绿色通道,形成大信访格局。在内部机制建立上,形成了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信访办公室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件件有记录,件件有回音”,重点案件实行定期反馈、严格督办。区人大常委会每年还通过联席会的形式,召集“一府两院”等相关部门主管信访工作的领导及负责人,结合信访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研究信访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篇3

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整治治安重点‛三项活动,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法治修水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是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

一、中国进入依法治国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

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话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2013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2014年1月7—8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之所以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执政理念的重大变革。过去共产党执政实际上是‚两杆子‛,一靠枪杆子,二靠笔杆子。靠笔杆子把群众发动起来,靠枪杆子打倒反动派。

今天共产党执政靠什么治国理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四轮驱动——枪杆子、笔杆子、刀把子、钱袋子。刀把子就是法治。

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习近平对刀把子的问题做了专门的讲解,他说,政法机关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公安机关是刀把子的刀尖和刀刃。

第二个维度:执政基础的重大变化。历代领导集体执政最根本的权威性、合法性、合理性基础是什么?老百姓凭什么支持拥戴共产党执政?

第一代领导集体,人民群众支持拥戴的基础在于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解决了政治解放的核心问题。第二代领导集体,人民群众支持拥戴的基础在于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解决了经济解放的核心问题。

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社会公平正义起来,解决社会解放的核心问题。

第三个维度:执政主体的重大变更。

第一拨干部打江山坐江山,干部队伍的主体是军转干部。

邓小平时代的干部队伍的主体构成,主要是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人组成的,因为要解放发展生产力,要更多地创造财富。

现在,干部队伍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到一个以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背景为主体,国外一些法治国家,总统、国会议员、公务员整体的构成状况,也是如此。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基本格局,也是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基本趋势。

1996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题是依法治国。江泽民说:“我们这代人没有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的权威,没有邓小平他们这一代人的智慧,我们靠什么来管理国家?靠什么来治国理政?不靠法治不行,不靠依法治国不行。”

毛泽东说:我是和尚打伞——无发无天;邓小平总结历史的深刻教训,得出一个结论:“搞人治危险得很,搞法制才靠得住。”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习惯用政策、拍脑袋。今天,要靠‚法治思维‛的智慧,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

国家治理和依法治国进程处于重大历史关口——

从文明进程看,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是一个国家外树形象、内聚民力、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明国家的崛起,从未离开过法治能力的彰显。

从历史方位看,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培育制度优势、建设法治文明是复兴之梯、崛起之魂。

从现实挑战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亟须凝聚共识、建立诚信、维护权利,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国家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法治中国建设之路还有很多关隘要闯——

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2012年12月28日,湖南衡阳市召开第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527名市人大代表出席。在差额选举省人大代表过程中,发生严重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的违纪违法案件。有56名当选的省人大代表送钱拉票,涉 案金额人民币1.1亿余元,518名衡阳市人大代表和68名大会工作人员收受钱物。(代表受贿率98.3%,受贿人均近20万,行贿人均近200万)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童名谦(时任衡阳市委书记、市人大换届领导小组组长)失职渎职,对本案负有直接领导责任。2013年12月18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2014年8月1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童名谦作出一审宣判,以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湖南华容县公捕公判大会案。10月23日,四中全会闭幕。也就在这天,媒体曝出,湖南华容县在17日召开公捕公判大会。对13名犯罪嫌疑人实行依法公开逮捕,对2名犯罪嫌疑人公开刑事拘留,对6名罪犯进行了公开宣判。县四大家分管领导和公、检、法、司“四长”出席会议,5000多人观看公判活动。

早在1988年,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就已联合发布《关于坚决制止将已决犯、未决犯游街示众的通知》,明确指出:将已决犯、未决犯游街示众,这种做法是违法的,必须坚决制止。宪法规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这反映,在法治建设大势下,有些党政干部柄权乱为,不知法、不信法、不守法,法治观念不强、法治思维不彰、法治能力不足。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必须紧紧依靠法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

习近平在《决定》说明中指出,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立法领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立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规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不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性不足,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的立法实际上成了一种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决,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造成障碍,损害国家法治统一。

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

《决定》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进行论述和部署。

科学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严格执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法律得不到实施,形同虚设。

法律的实施,就是要让权利得到实现,义务得到履行,禁令得到遵守。然而,在我们身边,不难看到‚谁耽误发展一阵子,就让他难受一辈子‛的强悍标语,不难听到‚我有关系‛‚我上面有人‛的故事;常常不相信法院会做出公正的判决,担心对方‚关系硬‛;遇到难以维权的事情,常常选择上访而不走法律程序。

公正司法: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英哲学家培根

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全会精神对我们的影响

这次全会的精神有些什么内容,对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更严密充分的保护

——财产权得到更好保护。“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

在现实中法律实施存在一定问题。如拆迁,官员‚大手一挥拆迁‛,‚官本位‛、‚唯上是从‛,使得以言代法、特权压法现象并不鲜见。

法治和居民财富有什么关系,用最通俗的一句话来说,风可进、雨可进、皇帝不可进。不论我的房子有多么破旧,风雨都进来了,但是对不起,国王不能进来,因为这是我的私有财产。只有健全的法治,才能为公民提供最严格、最牢靠和最可信的财产权保障制度。‛

——蓝天碧水有望回归。“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公权力与私权利边界更清晰。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习总书记讲,‚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现在公权力太大了,公权力侵犯私权利。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将),涉案金额200多个亿。2014年1月12日,在河南濮阳老家,其被查抄的财物装满四辆卡车,其中包括一艘寓意‚一帆风顺‛的大金船、一个寓意‚金玉满盆‛的金脸盆以及一尊纯金毛泽东像,仅军用专供茅台酒就装满了两卡车。**在老家占地十几亩,仿造故宫的建筑风格建造了‚将军府‛,结构匠心独运。在上海,一块军产卖了20多亿,大约6%为**的回扣,回扣就一个多亿,触目惊心。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市公安局长武长顺案涉案金额高达74亿多元。国家能源局煤炭司一个副司长家里,搜出两亿的现金。发改委刘铁男打个招呼,儿子的账户就可以进帐上千万,说明审批权腐败的能量有多大。

李克强总理讲,‚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 公权力无限扩大,私权利受到打压。有些干部动不动就斥责老百姓:‚谁让你这样干的?‛‚谁给你的权利?‛凡是没有明文禁止的,老百姓就可以干,这是天然的权利,并不需要谁授权。

公权力行使必须授权,也就是于法有据。看外国或者香港的警匪片,警察把枪指向犯罪嫌疑人时,说‚因为你涉嫌某某犯罪而逮捕你‛,这是讲法律的授权。我们的警察抓人,被抓的人问警察:‚你凭什么抓我?‛警察反问:‚你说凭什么抓你?怎么不抓别人单抓你呀?‛不讲抓人的依据,反而问被抓者。

现在提出政府要制定权力清单,明确享有哪些权力,哪些是不应该享有的。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已经成为这两年法治建设方面的重头戏。国务院专门印发文件,开展清理工作,消除行政审批灰色地带。一年多来,已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保证司法公正。“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加快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决定》还明确指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不如笔头(领导批示),笔头不如口头(领导交代)‛,形象地描绘出了行政机关‚权大于法‛‚以权压法‛严重问题。

安徽检察官举报自己,称曾被行政干预制造冤案。《北京青年报》2014年10月23日报道,安徽一名检察官,65岁的孟宪君,称临退休前,一起自己认为‚明显无罪‛的案子被办成有罪。八年后,他去最高检举报自己,作为案件检方承办人,提起诉讼和抗诉是出于被迫。

2005年8月,孟宪君接到一起案件。他两次提审嫌疑人,仔细阅读案卷。得出结论:这是个民事案件,不能作为刑事案件处理。意见报到市检察院,但分管政法的市领导意见,‚无罪也要起诉‛。

这是一起罕见的案件,因为提起诉讼和抗诉的检察官居然为被告人喊冤,权力干扰司法的问题严重性大曝于天下。

自2013年以来,河南李怀亮案、浙江张辉叔侄案、福建念斌案等一批重大冤假错案相继被平反。

2015年3月12日,周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报告最高法院工作,各级法院依法宣告778名被告人无罪,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让平安就在身边。“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

——将有更多的尊严。‚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尊严,就是公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宪法规定:“国家尊重与保护人权”。“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003年,一个名叫孙志刚的青年在广州街头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执法人员送至收容人员救治站,受到野蛮殴打,三天后不治身亡;

2009年,上海司机孙中界本是好心搭载‚路人‛,却被认定‚非法营运‛,遭遇‚钓鱼式执法‛,18岁的他愤而断指自证清白……

2013年7月,歌手吴虹飞在微博上声称想炸北京人才交流中心的居委会和建委,并无任何行动和后果,被刑事拘留;

2013年8月,安徽砀山一名网民将10死5伤的交通事故说成16死,被行政拘留。

维护公平正义,首先在于维护像农民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这样弱者的权益能不被侵犯。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了2.74亿人。他们正当利益能否得到维护,直接关系到他们个人和家庭,更关系到背后几亿农村人口和谐稳定。

自身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和落实,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需求。从全会决定具体的措施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将会进一步增强,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将更加畅通。

(二)更完备便利的服务

——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对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为了最大程度实现社会公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避免法律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每个人得到的法律服务更加充分。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扩大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作出重要决策,直面矛盾和问题,以法治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三)更广泛深入的参与

——参与立法。“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过去想决策就决策,多半是‚一把手‛提出来,叫‚一把手工程‛。‚三拍‛:做决策是‚拍脑瓜‛,执行决策是‚拍胸脯‛,决策执行完是‚拍屁股‛走了。现在要公众参与,要专家论证,还要风险评估,更重要的合法性审查。

据新华社10月14日报道,广州市耗资8亿元建成的陈家祠广场,仅使用4年时间,即因为地铁建设需要‚推倒重来‛,‚短命建筑‛挥霍谁的血汗钱。

10月22日报道,安徽萧县2000多万的办公大楼慑于八项规定不敢用,如今成了羊圈。2012年,原县委书记毋保良因贪腐问题落马,导致工程搁浅至今。修水:(1)黄山谷塑像2005年11月26日揭幕,2006年拆除;(2)县委县政府2006年南迁;(3)西摆改造2012年底拆迁;(4)老城区拆除办公楼。

——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

——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

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到立法中,可以让其过程更加透明,使公众意志更好地上升为法律,这也是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表现。公共政策制定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协商的过程,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让大家进行充分的讨论,可以使公共事务决策和政府行为更加合理合法,这也是法治精神培养的重要过程。

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一)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到《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从《土地管理法》到《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为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部分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社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但许多地区仍旧保留着部分传统观念。

去年,华中师大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村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农民的法治观念存在着‚重守法,轻用法‛等误区,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主要面临着四大瓶颈。

一是于法无据。法治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要。如土地流转之后种粮补贴发给谁?是真正在‚种粮食‛的承包者,还是已经离开了农业生产的流转户?一些地方为完成指标,强制、强迫进行流转等现象,都需要借用法治的力量进一步规范。

再如,目前征地补偿标准低,且补偿款常被挪用、截流,失地农民常常会为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上访,许多暴力性群体性事件也因此而来。频频发生的各类征地诈骗以及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所折射的便是法律在此方面的薄弱。二是有法不依。法治运行不规范,基层政府不依法办事、侵害农民权益行为时有发生,存在‚执法不公‛问题。调查数据显示,五成农民认为当前法律执行缺乏公正,认为存在‚权大于法‛现象占比66.3%。一些地方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非法占有农民集体资产等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常出现公司与农户互相‚撕毁合同‛问题;毁占耕地,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案件屡见报端。

三是有法难用。法治服务形式单

一、载体缺失、内容缺乏。调查数据显示,由农民、社会团体或个人组织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占比合计仅为8.5%,64.7%的村庄未开展过法律援助服务活动。

四是有法不用。农民法治意识薄弱,用法意愿较低,信‚访‛不信‚法‛的观念盛行。调查数据显示,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67%的农民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诉诸法律‛,有52%的农民表示‚打官司太麻烦‛。

调查显示,在发生民事纠纷时,43.3%的农民首先选择自行协商解决;23.1%的选择上访或者找熟人关系;22.2%的选择由村干部进行调解;6.7%的选择其他居民调解;2.2%选择由乡镇政府进行调解;只有2.2%的农民选择走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绝大多数农民都将司法机关视作纠纷解决的最后途径。即使是遭遇犯罪,也仅有49%的农民会选择到派出所报案,寻求公力救济。

村民们遇到纠纷、遭遇犯罪时不愿采取法律途径维权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法律的不了解、不信任。繁杂的司法程序、高额的诉讼费用往往会让他们望而却步,但最主要的还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厌诉心理作祟。

在农村,一旦选择对簿公堂就意味着撕破脸,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不愿意把关系搞得太僵。

司法途径‚不受宠‛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解决纠纷方面的效率问题。很多时候,有什么问题直接找村干部、找政府反倒要比诉讼程序更快。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出现了不少空心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问题。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出现了新情况,遇到了新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

1、土地权益问题

近年来,围绕农民土地权益的矛盾纠纷增多,征地、拆迁补偿的信访案件呈上升态势。近两年,我县受理涉及宅基地纠纷、土地承包、权属不清以及征地补偿等案件共计信访件183宗,占信访案件的50%以上。

造城运动下的村官贪腐现象日益严峻

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官‛渐成腐败重灾区。从大吃大喝、奢靡浪费,到蚕食扶贫资金、粮食补贴,再到鲸吞征地补偿款、土地出让金。少数村官成了基 层治理的‚病原体‛,甚至成为触发集体上访、群体事件的火药桶。一项调查显示,‘村官’腐败所引发的群众上访、举报,占到了总量的70%以上。

去年7月,中央巡视组工作报告指出,一些地方‚乡村干部腐败问题凸显,‘小官巨腐’问题严重‛。统计显示,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开村官违纪违法案件171起,其中,涉案金额超过千万案件有12起,总金额高达22亿元。

2013年1月24日,深圳市纪委发布消息称,深圳龙岗区南联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副董事长周伟思担任南联村村委会主任期间,非法变卖村集体土地,违法承接商业开发,并以村委会名义向政府部门行贿,个人拥有物业包括私家住宅、别墅、厂房、大厦超过80处,豪车超过20辆,总资产超过20亿元。

《决定》指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征地补偿滋生的诈骗犯罪增多

在城镇化过程中,部分农民的土地被征收。由于没有关于征地补偿的相关法律,且补偿程序也多有漏洞,利用相关制度漏洞而进行的犯罪屡见不鲜。

2012年8月17日,华西都市报一篇题为‚四川宜宾一夫妇骗取拆迁费闪离,女婿迎娶77岁丈母娘‛的报道。根据当地按人头补偿的拆迁政策,与妻子商议离婚,并与77岁的丈母娘结婚,骗取了10万余元的拆迁补偿款后,再与丈母娘离婚,和妻子复婚。最后,被当地检方以诈骗罪提起公诉。这荒唐的事件,折射出的是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灰色一角。

失地农民问题易成突发事件导火索

与土地征收相伴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失地农民‛的生存权益保障问题。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现在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8000万至1亿,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

失地农民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并没有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及社会保障措施的跟进,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另一重大难题。

在当前中国的1亿多失地农民中,绝大多数都只是获得了货币补偿,既没有社会保障,也无法安排就业,同时货币补偿的数额也是很低。在物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当失地农民花完了手中的积蓄,在无法就业、也没有社会保障时,将很快沦为城市中的贫民,这必将对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

2、民间借贷问题

农村民间借贷现象非常普遍,这中间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一方面,借贷手续不全,民事纠纷难以举证并化解;另一方面,当这些民事纠纷难以化解时,往往会转化为性质更为恶劣的刑事案件,如非法拘禁、故意伤害。农村民间借 贷还滋生了新的职业——讨债组织。讨债组织的组成人员多为社会闲散人员,尤其以外来无业人员居多,此类群体流动性较大,给司法机关打击此类犯罪增加了难度。同时,讨债组织的存在也使得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另外,以高利诱惑,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现象。现今农村的特点,譬如熟人社会、简约单纯、高息诱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正当投资渠道、金融监管缺位,等等,易导致非法集资类犯罪案件频发。如何让农民融资投资渠道更加畅通和规范,‚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发文规范民间借贷。

3、婚姻家庭问题

农村婚姻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不履行法定的结婚登记手续。在农村依乡俗举行婚礼即视为‚结婚‛,不履行法定的结婚登记手续,这样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一方可随意提出解除同居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存在‚婚姻‛显然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

第二、离婚案件呈上升趋势。受市场经济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农村传统思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受到很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加上农村法治建设基础薄弱、文化生活缺乏,家庭暴力多发,离婚案件呈上升趋势。

第三、妇女权益不能受到有效保护。在绝大多数财产分割案件中,妇女权益往往不能受到有效保护。由于很多财产特别是房产,男方出资比例较大,女方往往操心费力,而且男方是主要劳动力,女方往往整天围着锅台、孩子转,无形的劳动较多,很难用有形的货币等来衡量。受‚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很多女方对男方隐匿的共同财产毫不知情,往往造成夫妻共同财产的漏列漏判,特别是在农村外出打工时的财产分割分歧很大,很难协调。

离婚案件往往存在财产分割不公现象,造成离婚后的女性在生产、生活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农村多元化调处化解婚姻纠纷机制,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是一个新的课题。

第四、家庭暴力现象普遍存在。现在离婚案件多数是女方提起,多数起诉书中都会不同程度的提到有殴打的情况。家庭暴力一直是婚姻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也相应的采取了一些救助措施,《婚姻法》,已经把‚禁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条文载入其中,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但是对农村存在的家庭暴力现象,社会关注度显然还远远不够,而受害者也得不到相应的社会救助。

第五、高额彩礼,娶妻变‚买‛妻。高额彩礼娶妻难,‚乡村爱情‛变了味。‚乡村爱情‛,是‚淳朴‛、‚单纯‛的,然而,如今的乡村爱情却成了‚高额彩礼‛,乡村爱情变‚昂贵‛。农村娶媳妇儿必备彩礼——‚一‘动’一不‘动’,三金一钻石‛。一动是车,不动是房彩礼钱(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的,一千张100元的和一大片50元的;‚三金‛即:手镯、耳环、项链,钻石即:金钻戒。

定亲送彩礼是整个婚姻中的关键环节。农村的婚姻彩礼市场有着一套地方性共识,就是常说的‚随大流‛,彩礼要得太少或者过多都是不大合乎规矩的,难免被说闲话。相较于前几年的三五万元,近两年的彩礼数额有了明显的提升,十几万元是现在彩礼市场上的‚大流‛。

《婚姻法》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订婚、退婚是民间的一种订立婚姻契约和解除婚姻契约的古老风俗习惯,这种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但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即财物纠纷,可以按法律规定予以处理。现时农村中有‚女退男全部还,男退女不给补‛的顺口溜,与法律规定相悖。男女双方不论哪一方退婚,彩礼均应当返还。

第六、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堪忧

法院受理的农村赡养案件调查,此类案件现状如下:

一是原告大多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且有超过一半的丧失配偶。

二是独生子女很少出现赡养纠纷,多为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子女。

三是多数案件只起诉自己儿子。农村沿袭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儿子继承祖业并赡养父母,女儿一般不继承祖业,在赡养义务上对女儿也没有要求。

四是被告不尽赡养义务的抗辩理由基本相似。多因父母不愿照顾孙辈或分家析产不均等农村生活琐事,拒绝赡养父母。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子女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子女众多,对赡养老人相互推诿。二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外流。打工者中有孩子需要老人照料的,尚能寄钱物回家,如不需要老人照料孩子的,老人便很容易被遗忘。

三是儿子不满父母行为。一些老人年轻时对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不够孝敬,甚至虐待父母,没有给子女树立榜样,在孩子眼里没有威信,年老不受尊敬。

四是基层治理弱化,农村基层组织的调解力度不够,部分干部图省事,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拖办或不予处理,致使矛盾激化。

4、非法上访问题

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也不断涌现,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日益增多,加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风疲沓、民风不正、道德滑坡等现象,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而导致上访事件不断。少数人在上访时,采取违法方式,如围堵塞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公路等,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

信访人不到指定的场所,按规定的逐级信访程序,到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机关或组织提出诉求,而是采取蓄意的、过激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限制或禁止的方式,以集访、闹访、缠访、越级形态出现的影响党政机关办公秩序,损害社会治安秩序,恶化地区建设发展环境,妨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行为均属非正常上访。

‚官风‛不正。一些干部为政不廉、以权谋私。在处理问题上,认人唯亲,拉帮结派,亲亲疏疏,对农民反映的问题不予及时处理。

‚政风‛不振,有的基层干部怕影响政绩,解决问题轻视或忽略法治,引发‚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等畸形现象。

‚民风‛不纯。一些群众‚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信奉潜规则,信访不信法。仅凭个人喜好处事,不考虑是否合法、是否合规。

5、打牌赌博问题 农村赌博的特点:

第一、小赌公开化,大赌隐蔽化。小赌多在白天,地点多在农户家中,隐蔽性并不强,有的甚至把赌桌摆到了院外,路人皆知。大赌则利用黑夜作掩护,聚集较为偏僻的房屋里进行活动,为了避免被发现,甚至有专人放哨。

第二、参赌人员多元化,男女老少齐上阵。由青壮年为主,发展到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均参与;由无业人员参与,发展到现在的退休教师、职工,下岗工人,学生,社会闲杂人员均参与的一种活动。

第三、赌博方式多样化,花样不断翻新。以前的赌博多以打扑克牌,麻将为主,方式比较单一,现在的赌博方式则是层出不穷,赌博机,自动麻将机,少数打工仔从大城市带回来了利用网络参赌和 ‚买码‛博彩的赌博游戏。

第四、赌博时间无天无夜、无闲无忙。现在农村赌博的时间不再局限于过春节,不管是农闲,还是农忙;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雨天,还是晴天。只要一坐上赌桌,短则三四小时,长则通宵达旦。

第五、赌资越来越大,赌注越大越下。随着参赌人数的增多,赌资也越来越大。在‚输了想扳本,赢了更想赢‛的心理支配下,赌资由几元、几十元逐渐上升到几百、几千元,有的甚至达到了几万元。再加上少数打工仔在外挣了点钱,回到村里显富,在虚荣心的驱动下,赌注越下越大。

农村赌博风的影响:

第一、赌博败坏乡风民俗。赌博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陋习,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形成一种恶性辐射。第二、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现在的农村,不管是农闲,还是农忙在牌桌上都能够见到农民的身影,总有人忘不了要摸几把。

第三、赌博诱发家庭和邻里矛盾。赌桌上,在利益的驱动下,因为一句话不对或是一个错误的动作都会引起纠纷,与邻里不和,加之有时输钱心情不快,吵嘴、打架等事一触即发,严重影响了家庭和睦和邻里团结。

第四、赌博易发生治安刑事案件。‚万恶赌为首‛,赌博有百害无一益,因赌博输光了钱,变卖家产的不在少数,可赌瘾依然存在,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盗窃,抢劫等,引发治安刑事案件。

6、侵财犯罪问题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增多,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农村‚两抢一盗‛(抢劫、抢夺、盗窃)以及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高发势头。

2014年以来,修水县公安局共破获各类侵财犯罪案件998起,打掉侵财性犯罪团伙16个,为群众追回现金205万元、85辆被盗摩托车、35部手机、40余台电脑和电视机、8条金银首饰、50余条高档香烟,有效遏制了侵财犯罪的高发态势。

短信诈骗。以‚100860‛号码发出的短信:‚您帐户余额少于10元,请适时充值以免停机,发短信请回复号码(免费)!‛由于该号码与中国移动客服电话‚10086‛极为相似,一些人遂按短信要求进行回复,结果手机话费被莫名扣除。此类诈骗类型比较新,类似响一声就挂断的电话诈骗。警方提醒:收到短信要看清楚短信内容和来源,接到可疑短信时不要轻易回复或按照短信内容操作。此外利用非法集资、迷信活动等进行诈骗。

(二)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相对于前十一个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第一次讨论法治问题、法治建设,这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中央高度关注农村法治建设,破解‚法不下乡‛困局。

一号文件从三大方面部署推进农业法治建设的工作,即积极推进农业立法,着力强化农业执法,深入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教育。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立法,用法律来保护农民的权益。

‚一法定心‛,保障权益: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抓紧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统筹推进与农村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修改工作,抓紧研究起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

农村产权保护的法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这是一 个重要产权,集体资产所有权怎么量化到每个成员头上,目前在法律是个空白,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宪法规定的,什么叫集体?集体范围是什么?谁来代表集体?这都没有说清楚。农村还有集体资产,这个集体资产谁来代表?怎么量化、怎么落实到每一个成员头上?这些都需要法律来进行界定。

‚二法定制‛,规范秩序:健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市场调控、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及覆盖农村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方面法律法规。

举个例子,看到上海水产品价格高,农民说我们自己去卖水产,都是大户,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他们一去上海就掉价就赔,然后就回去了,回去了之后又涨价,为什么呢?非政府的因素控制了流通。政府要管这个事情,国外国外的合作能力很大,挣的垄断利润可以给农民分一些,我们的合作社没有发育起来,弄了一批假合作社,所谓的龙头企业,农业部对龙头企业是百般呵护。

‚三法定责‛明确责任:健全‚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各级政府‚三农‛事权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业资源环境法律法规,推动农村金融、扶贫开发等方面的立法。

研究制定规范各级政府‚三农‛事权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责任。

健全农业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依法推进耕地、水资源、森林草原、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等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相对比较薄弱,这就给农村环境保护的进行带来了很大阻碍。当前最重要的是,努力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规划,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机制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重要饮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水库等环境敏感地带,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预案。

推动农村金融立法,明确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支农责任。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无法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解决,需要适时启动相关农村金融立法。解决农村抵押担保难、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和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是当前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推进的重点问题。

加快扶贫开发立法。目前,扶贫开发立法缺失,制约了各级扶贫发展战略的制定。扶贫开发工作虽然依照国家有关文件在执行,明确了奋斗目标、基本方针、对象与重点、内容和途径,以及政策保障、组织领导等,但作为一定时期印发的文件,显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二是着力强化农业执法,依法保障农村改革发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合理配臵执法力量,积极探索农林水利等领域内的综合执法。健全涉农行政执法经费财政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三是深入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理性表达合理诉求。依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依靠农民和基层的智慧,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引导发挥村民民主协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法治宣传教育的问题:2012年5月3日,湖南邵阳市霸气广告牌。‚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历史的千古罪人!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人民的不孝子孙!谁不加快发展,谁就是邵阳今天的混世魔王!‛

2012年12月,南京六合区长芦街道拆迁办门口有一副对联霸气十足。上联‚拆天拆地拆天地‛,下联‚安民安心安民心‛。

‚野蛮标语‛‚霸气标语‛盛行,折射执政理念落后反映,执政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民本意识的缺位。制作‚野蛮标语‛,以为自己是来‚治民‛的,老百姓只有服从的份儿,把自己看成是高踞于群众头上的霸主,完全颠倒了官民关系。二是法治意识的淡薄。‚野蛮标语‛的内容,有的是对法律断章取义,有的完全违反法律,却又打着法的旗号吓人。三是暴力思维的盛行。‚野蛮标语‛凸显的是‚暴力治民‛的思维。

(三)要学法、守法、用法

最后和大家讲一讲我们老百姓要学法、守法、用法。

1、要学法知法。学法不是要记住多少法律条文,而是要培养一种法治意识、法治精神。中国人最缺什么法律知识?宪法知识,权利意识、法治精神。

中国普法从1985年开始已进入‚六五普法‛,但并没有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还是人大于法,情大于法,权大于法。

普法内容上,几乎都是专业性的法律。对非法律人士,只要知道损人利己的事不能干就得了。一个有认知能力的人,谁不知道杀人放火不行?谁不知道奸淫偷盗不能干?谁不知道贪污受贿是犯罪?

普法形式上,普法工作仅停留在‚购一本法律书、参加一次普法考试‛,说考试,实际上是抄答案。

有人发帖说,‚一年一度的普法考试又到了。还好,今年省去了许多麻烦,考试试卷就是让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工作单位,试题抄答案不需要自 己动手。然而考试费用是照收不误的,与往年一样,每人30元。‛

2012.3.11,汪洋在全国两会广东团讨论上说,官员不是当律师,普法考试不是要让官员会背多少法律条文,而是要培养官员的法律意识。

要学习现行的法律法规。学习一些法律知识,知道那些是能做的,那些是不能做的,免得以后吃亏。不爱看法律书的,没事多看看法律宣传的电视,中央12台、江西的经视、都市频道都有很多这样的节目。

2、要依法守法。

中国式过马路。南京交警整治行人过马路,一位五十多岁的‚哲学大妈‛迎着红灯,淡定地穿行在疾驰的车流中。交警将她拦下,她冲着交警发火‚拦我干吗?‛交警劝导绕行,她淡定回复:人生能有多少个几百米!闯红灯怎么了,我都闯了几十年了。反映的是公众守法意识淡泊。

中国‚不差法‛,缺乏的是法治信仰。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遇事不是找律师而是找关系、托人情,寻求法外解决;信访而不信法,把希望寄托于‚清官‛。

思想家托克维尔说,在美国,所有问题都会转化为法律问题。在中国,所有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上访问题,且很多法律问题也变成上访问题。

连警察、法官都不相信法律了!?

湖北法官冯缤穿法袍举“冤”字牌上访为妻维权被免职。妻子工作10年却被辞退,身为法官的冯缤为帮助妻子维权,穿着法袍多次上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0年7月26日,湖北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文,免除冯缤助理审判员职务,有人将其遭遇看作法律的悲哀。

警察身着警服进京上访举报公安局长。2010年10月11日,15名警察实名举报山东郯城县公安局长孙钦刚贪污受贿、变卖国家资产、违规集资建房等问题。警察陈卓等人穿警服、携签名的告状信进京上访。现在有些人‚信访不信法‛,信访部门也是要依法办事的。

2014年国家信访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员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该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在信访活动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哪些情况?

(1)集体上访:指人数超过5人的来访。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2)越级上访: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人没有向有处理权的机关提出而是上访到更高一级国家机关,就是越级上访。

比如某乡镇信访人反映土地纠纷问题,他的有权处理的本级机关是县国土局,其上一级机关是县政府(其指定接待场所是县信访局)和市国土局,如果信访人没有到县信访局反映而直接到市信访局走访,那么市信访局将不予受理。

逐级走访要求信访人必须到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的指定场所提出,而不是一级一级地向上反映。一个信访问题,无论向哪级机关反映,最终都要由有权处理的机关来办理,这是由行政级别管辖决定的。

(3)暴力上访:信访是一种法律救济渠道,信访人必须遵守信访规则,依法信访,维护信访秩序,但是有少数信访人却采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这种方式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

(4)长期上访:信访问题经过初步处理、复查和复核三个环节就已经终结。为满足自己不正当要求,利用信访为手段,就相同问题上访几年甚至十几年,这就是典型的长期上访甚至叫‚缠访‛。这种行为不能允许,其要求也不能被满足,如果信访人存在违法行为,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哪些信访行为是属于违法行为?

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不能破坏信访秩序,一定要按照规则行事,遵守法律和有关规定,‚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想法是错误的。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时,应当到有关行政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并禁止有下列行为:

(1)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或者其他公共场所非法聚集、静坐、散发信访材料、呼喊口号、打横幅、出示状纸、穿着状衣、围住、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

(2)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险物质或者管制器具,在信访接待场所、国家机关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实施自伤、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

(3)在信访过程中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4)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将老人、病人,残疾人、婴幼儿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在信访接待场所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摆花圈、停放尸体或者因抬摆花圈、停放尸体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的;

(5)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6)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对于信访人违反上述规定的,可以进行如下处理:第一,由接待信访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劝阻、批评和教育;第二,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第三,违反集会游行示威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臵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明确: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对反映涉及刑事、民商事、行政、国家赔偿、执行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的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政法部门依法处理。

各级信访部门对到本部门上访的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应当引导其到政法机关反映问题;对收到的群众涉法涉诉信件,应当转同级政法机关依法处理。信访部门不受理、不交办、不协调涉法涉诉的信访事项。

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要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现在有很多人‚信访不信法‛,现在要‚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归根到底也就是要依法办事。

作为党政部门,面对群众正常信访,应改变‚怕访‛‚压访‛‚躲访‛思维,主动迎访、入村听访,尤其要发挥司法调解、法律救助的作用。不仅要给农民表达诉求的平台,更要以法治手段实现公正公平的结果,确立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促进干部办事依法、群众遇事找法。

不要在网上传播不实言论,网络谣言传播不是言论自由。现在,农村也有电脑,有很多人上网。在网上传播谣言和不实言论的可以构成犯罪。大家看电视的就可以知道这两年党和政府已经处理了很多这样的事件,有的人因为情节严重还被判了刑。不能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例如,2011年2月10日江苏省响水县谣言称,陈家港化工园区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刘洪昌、殷浩被刑事拘留。

习近平说,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查处了100多名省部级以上官员和军级以上军官。其中,4名副国级及以上官员;14名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

十八大以来,到2015年2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查处问题数80759;处理人数106371;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33970。事实证明,党纪国法是带电的“高压线”,决不容逾越。推进依法治国,权力的笼子只会越来越紧,制度的篱笆只会越扎越密。

去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依纪依法反腐,以高压态势、制度约束、精神补钙等,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毛泽东:两袖清风,邓小平:百万富翁;江泽民:国库掏空,胡锦涛:腐败成风,习近平:如鸟惊弓。

3、要信法用法。

近些年来发生在农村的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中,重大刑事犯罪少、激情犯罪多。一般社会治安案件(不构成刑事犯罪)和一般刑事案件(抢劫、抢夺、入室盗窃等)居多,严重刑事案件较少,不仅起因简单,其社会危害性也往往较小。同时,发生在农村的刑事案件也多为激情犯罪,在这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事前并无预谋,在强烈的情绪冲动支配下迅速暴发犯罪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矛盾纠纷往往是‚诉诸拳头或以拳头相威胁‛,却几乎成了一些人的‚看家本领‛,遇事不用法、出事不靠法、办事不依法,‚底气‛就是力量,力量来自拳头,‚不服,老子打死你‛。

要依法行事,用法维权,不能情绪冲动,意气用事,用‚拳头‛说话。特别是不能暴力抗法,动不动就搞么得堵路、围堵政府。大家要知道政府也要依法行事,以后不可能再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事了。

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如何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篇4

按照苏州市吴中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2009法治建设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今年3月至5月期间,我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先后几次到辖区内的各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初步了解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辖区内各社区的调研,从中我们看到了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迫切性,现结合各社区的实际,得出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强化三种意识 提升干部的执政能力

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在社区的落实力度,经济的发展速度,地方的发展程度及社区的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重点抓实,在工作中,要以“三个强化”为抓手,提升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

一是“强化思想意识”。要使依法治居成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自觉行动。要切实加强对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工作的领导,居委会应及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由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副职干部为成员;并分工要明确,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制定工作职责制度,从而增强抓好创建工作的责任感。真正把创建工作列入党支部和居委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学习意识”。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政策掌握不够,“通不通三分钟,再不能龙卷风”,使工作陷于被动。所以街道党委每季度要对各社区干部进行政策法规培训,培训他们工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掌握主动,推动工作的开展。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及时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并把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落到实处,还要特别注重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困难户的服务,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准确地把握好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诚心诚意地为人民办实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行承诺制,每年最少解决一件群众最关心的实事,从而树立干部的威信,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强化普法教育、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组织党员、居民代表应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创建工作的认识,增强抓好社区民主法治示

范社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一)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营造家喻户晓的创建氛围。为使广大居民积极投入到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中,社区应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才能为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姜家社区在创建之前,该社区干部在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方面有所欠缺,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管理水平不高,治安形势严峻,经常发生小偷小摸,在开展了创建苏州市“民主法治社区”活动后,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副职干部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并围绕社区的中心工作和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社区”的标准,制定了创建规划,健全完善了创建网络,各组还成立了普法宣传员,按照规定将居民自治章程和创建工作意义等内容印制成宣传单形式,发到居民户手中,在每个居民组的醒目处张贴宣传标语或制作固定标语,在社区办公室里悬挂创建工作各项制度,在居民居住集中的小区设立法制宣传栏,让居民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民主法治创建氛围和受到了良好的法治教育,自从开展市级“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以来,社区干部逐步提高行政和管理能力,环境卫生明显改变,治安稳定,服务态度热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能按照街道的各项要求,落实各项制度,社区信息按时公开,做到民主理财,居民邻里关系和睦,全年刑事案件为零,并通过了市级的考核验收,今年还申报了省级“民主法治社区”的创建工作。

(二)加大普法、学法、用法、营造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行依法治居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中央提出“五五”普法目标的要求。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社区都开辟了一个法制宣传阵地,有一所居民法制学校,有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并认真组织开展了法制宣传月、宣传日活动。如每年“12.4”法制宣传日宣传、“9月1日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日”宣传等,都认真组织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但是,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应更好地健全普法和依法治居领导小组,加强对本社区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社区要建立一个法制宣讲组,居民小组要设置法制宣传员,每户有一个“法律明白人”,队伍是实施法制宣传的具体承担者,队伍越强,法制宣传教育的质量就越高;要有一个有一定数量的法律图书室,要有一个法制宣传园地,有阵地就有依托,经常性法制教育才有保障;开展形

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如开展法制文艺宣传活动、组织法律知识竞赛、“讲案学法”活动、法制文明户评选活动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推动村民学法、用法、守法。突出重点对象的普法宣传,将青少年列入重点对象,组织他们参加各级举办的普法讲座。近年来,街道办事处多次在中小学联合举办了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学法守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使辖区内青少年普遍受到数次良好的法制宣传教育。要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突出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

三、规范民主制度,稳步推进依法治居

(一)居委会按期换届,社区自治组织依法选举产生。社区要严格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按期进行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如:在今年五月份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各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整个选举工作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充分体现了广大居民意愿。通过召开代表大会,健全各项民主制度和工作制度,修改完善居民自治章程,使其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二)、社区工作公开化、居民掌握知情权。在辖区内居民集中点设立《党务公开栏》、《居务公开栏》版面,使社区工作更加透明化,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事务让居民知道,让居民监督我们的工作,从而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如:姜家社区自开展创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活动以来,围绕本社区的中心工作和创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的标准,制定了创建规划,健全完善了创建网络,各组成立了普法宣传员,按照规定进行了法制宣传,并及时召开了社区干部、党员和居民代表大会。按规定通过了村规民约,及时进行了印刷,同时发放到每家每户,使大家学有方向,遵守规定有依据。并建立了学法登记制度和一系列的台帐制度,各项工作较为规范。新建了居民自治法制宣传栏和村务、财务、政务公开栏,使居民及时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社区里的有关情况,让居民参与评议,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观看率和居民的参与率,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三)、社区依法治理与道德建设紧密联系的,没有一个很好的道德氛围,依法治理工作也是很难得开展的。基于上述认识,街道司法所在居民中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请老党员、老干部做报告,针对有个别社区虐待老人问题,特别联合街道老龄委等部门进行《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法》宣传活动,使居民精神面貌、道德水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减少了邻里、家庭的矛盾的发生。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树立新风”的活动。组织召开了50余人参加的点评大会,点评中表扬了10名关心社区建设、讲究道德、行为文明、勇于奉献、积极为居民做事的榜样,改变了过去对陋习只能怨、不能言,只能忍、不能管的局面,形成了好事大家夸、陋习大家抓的局面,有力推动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对于这方面,我们还应该更多地切合实际的开展各项宣传活动,通过活动让居民从思想上根本认识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带动基层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

郭巷街道司法所

加强普法教育 建设法治广电 篇5

(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典型材料)

“五五”普法期间,县广播电影电视局按照全县“五五”普法规划总体要求和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依法治县的目标,广泛、深入、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理,全面建设“法治广电”,提高广电法治管理水平,促进了全县广播影视事业健康发展。

明确工作任务,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县广电局按照全县“五五”普法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广播电影电视工作实际,认真制定了《兴山县广播电视“五五”普法工作实施规划》和分普法工作计划。明确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使普法工作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为促进普法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检查。在全局建立起了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各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普法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把“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事业发展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将“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工作目标重点考核,与干部奖惩、评先评优、选拔任用挂钩。同时制定了普法领导责任制、法律新闻宣传规定、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实施意见、领导干部法制学习和讲座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考核制度、广播电视专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确保了各个层面的学法、用法、宣传法治活动向纵深开展。我局还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实行局机关、广播电视台共建共用一个普法活动阵地,加强仙女山发射台活动阵地建设;将普法经费纳入单位工作经费预算,为各部门开展普法活动提供经费等全方位的保障。

讲究方法步骤,注重法制宣教实效。在普法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普法与治理并举,积极探索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施教,针对不同对象,在教育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侧重和不同。全局共有3名职工参加了省市广电法规培训班,11名职工参加了县“五五”普法法制宣讲员培训,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到局内举办法制专题讲座3次,参训人数234人次;在电视、广播上开辟了3个法制类的专题节目,播出稿件3400多篇;

建立学法制度,加强培训学习。为了抓好对干部职工的法律宣传教育,提高普法实效,我们设立了“五五”普法宣传员,不定期地对全局职工集中进行学法辅导,提高干部职工学法积极性。采取自学、集中学习、以会代教、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规范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人口资源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各种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广电干部职工法制素质。建立“每季度学法日”制度。党委中心学习组做到每季度集中学习不少于一次,局党委中心学习组成员每年至少撰写1篇调研报告或学习体会文章,做读书笔记一万字以上;普通职工每年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文章,做学习笔记8000字以上。坚持“以考促学”、“以训促学”,提高学法效果。每年组织一次全局职工普法考试,局长带头讲法制宣传课,局领导班子成员分期分批参加《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电子政务培训,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以及政务工作水平;选送1名职工参加了县消防部门举办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选送3名职工参加了省工商部门组织的广告法培训和省广电局组织的行业法规培训;邀请县纪委、县劳动局等有关专家对职工集中进行反腐倡廉、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辅导讲座,参训人数达274人次。深入开展主题创建活动,以创促学,在全县广电系统深入开展了“一学三讲”、法律“六进”、创建法治机关、“文明执法教育”和法制“四制”活动和“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职工劳动竞赛活动。

加强社会宣传工作,增强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2006年以来,与县普法办协调,抽调精干力量,开设了法制宣传电视节目《法制纵横》和《法治之窗》,累计播出181期;与农业部门联合开辟了农业专题节目《农村新天地》,大力宣传各地贯彻落实农业法律法规,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和运用,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累计播出112期,受到了县领导和广大农民朋友的称赞;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办了《教育之窗》电视专题节目,大力宣传全县各地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做法和经验,累计播出123期,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的广泛赞誉;2007年8月,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帮助残疾人家庭子女和残疾人学生上大学,县广播电视台精心编辑制作播出了28集电视专题片《园我大学梦》。节目播出后,社会各界纷纷为残疾学生捐款,累计捐款50多万元,帮助100多名学生园了学子梦。湖北枝江酒业还专程赶到兴山,为45名应届高中和初中毕业残疾人学习提供了20万元的助学金。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法治管理水平。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审批管理办法,规范了电视频道设置,强化对广播电视宣传从业人员管理,统一为新闻记者办理记者 证,做到持证上岗,并推行外出采访佩戴工作牌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县内广播电视广告的综合整治力度,规范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活动。依法加强卫星接收设施管理,2007年8月至10月,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对全县27401座“卫星锅”实施了转星调整,把“卫星锅”信号源全部转到卫星鑫诺3号、中星6B和亚太6号,从根本上防范了法轮功的干扰攻击和无证接收境外卫星节目,我局两名同志分别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和省局的表彰。经常性开展广播电视设施管理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破坏广播电视设施行为,维护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和安全播出,全县依法查处破坏广播电视设施的行为9起,行政拘留1人,追回损失近万元,依法追缴有线电视收视费20多万元。依法加强广播影视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广播影视事业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后,我们争取国家为我县下拨村村通设备168套,价值150多万元,帮助我县建起了78个集体收听、收看点,18个农村小片网。并加快省市县光纤联网建设,使兴山实现了省市县乡光纤大联通,开通了广播电视信号传送和数据通信业务。2009年以来,又启动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建设工程,共安装直播卫星设备2358套,较好地解决了边远贫困地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依法实施了农村中央、省、市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2007年,争取省广电局将我县仙侣山发射台纳入国家第一批建设的台站,争取中央财政投资75万元,用于添置设备、改造机房、修建公路。并争取省广电局优先安排省市广播电视频道在仙侣山发射台落地发射。目前仙侣山发射台共向全县无线发射中央、省、市、县四级10套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全县及周边地区20万多人。依法加快实施数字电视工程建设,县广电局对干线光纤网络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改造,电视信号传输质量大为改善,目前全县共传输数字电视节目116 套,全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了2000多户。依法加强全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管理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广电局为我县配发了一台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车、8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实现了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确保了全县每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

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法治思维;全面从严治党;环保工作

法治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环保局党组织在履行行政义务的同时,必须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加强环保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引领、规范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一、把法治思维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环保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在改革中要努力做到改革与法治相衔接,确保环保行政执法不错位、不越位。

(一)要推动环保工作向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转变

1.遇到问题找法

查找法律依据,弄清楚法律法规是怎样规定的,按照法律法规应当怎样处置、解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应当怎样办,做到依法理性地看待问题、研究问题。

2.解决问题靠法

充分研究有关法律法规。既要研究直接规范调整环保工作的法律法规,也要研究与问题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正确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3.创新发展“立法”

对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及时咨询上级环保部门或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出台相应指导意见,规范环保行为。

(二)要推动环保工作向既有秩序又有活力转变。更加注重维稳与维权相统一

把环境信访调处纳入社会治理大平台中,完善环境信访分流交办机制,实行领导干部公开接访、重点约访、包案下访“三结合”,切实解决好群众合法合理的利益诉求。

1.更加注重综合施策

一方面坚持源头控制不降门槛、打击违法排污毫不手软,另一方面坚持环保宣教全民化、主动服务常态化、舆论引导多源化,通过政策上明确、心理上疏导、舆论上引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更加注重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方参与

依托三大平台建设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环保建设,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环境治理体制。一是以环保政务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社会互动平台。二是以媒体曝光、“四群双评”预防监督机制为载体的环境管理参与平台。三是以环保公益基金会、环保志愿团队为载体的环境救助平台。

(三)推动环保工作向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

目前面临的很多环境矛盾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加以解决。要结合实际,通过建设“四维矩阵”模式助力环境矛盾化解。

1.环境监管维度

在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村(社区)环保员制度,实施“责任到人、每企有人”环境监管责任制。

2.矛盾排查维度

建立健全“矛盾排查化解源头信访、重点督办化解突出信访、定期回访稳控重复信访”的环境信访处理机制,做到疑难问题挂牌督办,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不断巩固工作成果。

3.区域协作维度

建立区域环境共建共批制度,共同探索项目合作开发,排出时间表,逐步清理整治区域交界环境问题,共建生态绿色隔离走廊。信息公开维度。抓好信息公开督查,全面、全程及时发布行政处理情况,依法强制推动企事业单位履行公开义务,做到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重点环境问题投诉处理情况、重点案件查处情况、监管对象名录“五公开”,着力打造阳光透明执法。

二、把依法行政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一)法定职责必须为是勤政底线

认真履行法定环保职责,按照“三定”规定中的职能界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责任,坚持为民惠民便民导向,认真负责,敢于担当,把全部环保职能都履行好。建立环保系统绩效考评机制,以“重实绩、重贡献、重效能”为导向,对各部门、各岗位每项业务工作的效能、廉政、规范等各方面进行百分制考核,推动工作提质、服务提效、形象提升。

(二)法无授权不可为是廉政红线

准确把握“两个责任”的基本内涵,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党组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班子及成员履行责任、纪检组监督责任”四个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厘清责任界限。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

(三)加强和改进依法履职是行政生命线

按照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规范执法主体,界定执法权限,整合执法资源。开展环境执法规范年建设活动,研究出台环境监察履职尽责规定,完善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程序和考核标准。强化环保司法联动,建立与公检法司对接机制,健全案件信息共享、司法提前介入、案件联席会商等制度,实行强强联手,齐抓共管,合力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活动。

三、把法治宣教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的根本途径

坚持把懂法和守法作为环保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提升履职能力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引导和支持党员干部在促进全民守法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环保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一)进一步提升干部学法用法能力

完善环保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把新法新规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把法治作为环保部门新进人员和初任领导干部的培训内容,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考核,努力使环保干部掌握工作所必须的法治通识、法律知识、守法常识,形成依法办事的自觉。

(二)进一步强化环保法治宣传能力

围绕环保法治建设,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等重要节日,将环保法律送进学校、走进社区,广泛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社会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环保普法宣传中的作用,与电视、广播、报纸联合制作专题、专栏、专刊宣传,做到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形。

(三)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上一篇:有理数的加法1习题下一篇: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