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通用14篇)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1

一、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目标渗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标。因此,理顺教学观念、明确高职阶段教学目标甚为重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决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专业技术培训。前者是基于大量基础学科学习,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办学宗旨的体现,而后者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高职教育若等同于专业技术培训,那就无法显示自己的优势、特色,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最终必将在形形色色的培训学校“合击”之下失去立足之地。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产生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所开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层次帮助修课同学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所以高职语文教育应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起,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性知识学习,是处理好工作关系、增强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二、改进教学方法,开展过程渗透

教学过程是思想、知识渗透的关键环节。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挖掘、分析,学生只能被动的听和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忽视学生是独立的主体与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需要这样一事实。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力开展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进入独立的言语活动实践中去。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采用专题教学、增加课外欣赏、创新教学手段、强化课堂训练等手段,提高渗透水平。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及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鼓励创新思维,共同感受、理解文中的美的意蕴,从而使学生内心世界充实、丰富、健康。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及时引入课堂。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语音室等贴近生活的手段,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变枯燥单一的口头分析为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

三、突出教学实用性,结合专业渗透

高职语文应该是高职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工作和科研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科。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高职语文应该具备其独特的功能,表现为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质,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围绕旅游市场的现状、导游的职业素养以及一系列关于古今中外有关历史诗文、山水词赋的教学与导读,提高语文与专业的联系紧密程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教学与就业发展的共赢。

四、提升职业素养,注重道德渗透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劳动者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高职语文教材中,有着不少风流蕴籍、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启发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良好人生观、职业观,达到单纯的思想灌输无法达到的实际效果。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明确目标、把握方法,就会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把语言知识、职业素养等一系列知识、信息传递、渗透给高职学生,提高高职语文教育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2

近年来, 由于高职院校在教学和就业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我国加强了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在教学方面, 高职院校改变了单一的技能教育模式, 开始培育全方位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使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能获得一技之长, 也能学习一定数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在高职院校的文化课程中, 中文课程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中文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并认为缺乏情感渗透和融合是其主要问题, 结合实际院校情况, 提出了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渗透和融合的具体方法。

一、情感渗透的意义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心理情感积蓄到一定程度上时会产生相应的生理现象, 从而对人类的实际生活有所影响。情绪是与情感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 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1]。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积极的情绪有益于学生思考和记忆, 而消极的情绪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和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情绪的客观因素, 渗透着饱满情感的鼓励型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 情感渗透式教学方法将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以往研究表明, 相对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达成目标的重要心理动能。

二、高职院校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 高职院校对中文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技能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往往将大部分文化艺术类课程替换为综合实训课程, 尤其是中文课程, 大部分院校难以保证完成教学规定的课时。笔者调研四所高职院校后发现, 四所院校的《公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每学期均不到十课时, 不到十课时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公文写作的需要。在者, 少量的中文相关课程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沟通, 即使教师拥有丰富的情感教学经验也难以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发挥。

(二) 教学模式机械, 缺乏情感教育

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 仍有部分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师在探索中文课程的教学新方法。但是, 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机械化, 教师以讲课为主复习为辅的情形依然存在, 课上死板不够活跃, 老师一味传授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 与学生缺乏交流, 讨论式教学未得到广泛应用。机械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和教师在课上缺乏激情, 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和融合更是无从谈起。

三、高职院校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及融合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及融合不是单纯采取单方面措施即可达成的, 而是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方方面面, 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 教学者应全面研究教材, 寻找情感爆发点

教师在进行中文教学时所迸发的情感不是凭空出现也不是随意而为的, 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学习和钻研。教师需要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寻找文章作者写作时的情绪, 抓住并放大情绪, 令文章的情绪感染本人。在教学过程中, 触发情绪, 使学生受到情绪的感染甚至被文章感动。同时, 教师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经验, 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可以使教师设身处地地站立在文章作者的位置上思考, 从而准确地抓住情感线索。

(二) 教学者将情感渗透到学生人格发展中

在中文教学模式中, 需要渗透鼓励性和关怀性等情感因素。在罗杰斯教授开创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中, 要求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投入大量的关注[2]。在渗透情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可以充分理解课程目标, 并积极参与由教师引领的情绪体验中, 从而在融洽的环境中了解自我、表现自我, 最终拥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 中文教师应在课程中鼓励冒险精神

相关研究表明, 冒险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内在动机, 具有更强冒险精神的学生不仅易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也更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3]。教师在中文教学过程中, 应在课堂中布置任务, 营造一个刺激的学习环境, 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并对成果优秀者给予奖励。同时, 在设置冒险情境的过程中, 中文教师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设置合理的任务, 不能大范围的超出学生能力, 导致学生难以完成任务而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 对处于不同状态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对任务失败的学生要积极鼓励, 使其争取下一次完成任务。

(四) 高职院校应对中文教师进行职业培训

从客观方面讲, 高职院校应鼓励中文教师进行情感渗透融合式教学。首先, 学校应组织中文教师参加培训, 提供情感教学的具体方法。其次, 学院应在每学期的教师考评过程中加入教师是否实行情感渗透教学项目, 使情感渗透教学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最后, 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中文教学的重视, 适当增减中文相关课程的课时数, 使教师和学生建立长久牢固的情感沟通桥梁。

总结

高职院校的中文教师不能单纯地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技能, 还应贯彻”文道合一”原则, 在课程中渗透情感融合情绪, 培养学生对中文的兴趣。从宏观角度来看, 也有益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摘要:中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文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运用文字的水平, 陶冶学生情操。良好的中文课程需要教师渗透情感并融合多种情境, 但当下高职院校中缺乏渗透情感的中文课程。本文总结了高职院校中中文教学的不足, 提出提升中文教学情感渗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文教学,情感渗透

参考文献

[1]李占强.高职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02 (11) :150-152.

[2]苏枫.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黑河学刊, 2013, 05 (34) :132-13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命意识 关爱生命

自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有关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作为全国中小学新学期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要上的第一课,让全国的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增强生命意识教育,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守护生命。生命意识指的是作为生命体的人,能够意识到客观生命的存在,意识到客观生命之间关系的存在,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并由此而引发出对自己及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它是由对生命的感知和注意构建而成的对生命的主观体验。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能自觉地注意生命、关爱生命,进而保护生命;在挫折或危难来临的时候,能挖掘最本能的原动力来捍卫生命,捍卫弘扬生命精神的意识和载体。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命,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意识,是每个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文本,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可以围绕“了解生命”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可以让同学们课后收集各种生命体的资料(包括植物和动物),以班级墙报比赛的形式展示,既锻炼了学生课后阅读、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从而引发他们对生命的赞叹和热爱。也可以举办 “我所了解的生命”的知识竞赛,从人类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甚至由植物到微生物,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繁复和伟大,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

可以带学生走进文本,去领略自然界生命的顽强,体味尊重生命是人世间一种美好而崇高的情愫。也可以给学生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将对生命的了解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中去。提示他们路旁的一棵小草,那是微小而伟大的生命;受伤的一只小猫,那是脆弱而坚强的生命;而经受磨难的人类,则是世界上最复杂而又最纯洁的生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兴趣,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体悟生命的博大和深奥,从而热爱生命、守护生命。

下面以七年起(上)的教材为例,从四个方面谈谈我是如何将生命意识的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过程中的。

一.走进文学的殿堂

七(上)的第一篇课文是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向初一学生介绍了文学的特征、功能以及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意义,让他们懂得文学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而语文老师则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开启这扇大门,带领他们有选择、有计划地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看到了泰戈尔的“榕树”那茂盛的枝叶,闻到了金色花的芳香;也仿佛和于漪老师一起深受国文老师入情朗诵的感染,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又似乎和迅哥儿一道急切而欢喜地去赵庄看社戏,品尝偷来的蚕豆的美味。从对联到古诗,从天上的街市到蔚蓝的王国,从七颗钻石到皇帝的新装, 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着文学的甘露,享受着文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我则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化精髓的部分,启示他们应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好好拥有这颗文化宝珠,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它增彩。

二.聆听生命的绝唱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哈尔威船长遇难的那个段落:“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在对文本做了深入的理解、分析之后,我提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你当时就在被哈尔威船长救出的人群里,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什么?”“如果你是哈尔威船长,你又想对被你救出的人们说些什么?”旨在让学生身历其境,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记得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哈尔威船长,你放心地去吧。虽然你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是你的精神将永远陪伴我们。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你一定会给我力量,给我勇气,我一定好好热爱我的生命,不辱没了你今天的付出,我一定好好学习,让我的生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另一个学生则这样写道:“善良勇敢的人们,你们放心吧,我虽然离开了你们,可是我的生命已经谱写了最壮丽的诗篇,我深深爱着我的的“诺曼底”号,我已经用我的行动实现了我当初选择这个职业时的誓言:船在人在,人在船在。请你们珍爱生命吧,也给他人一点关爱,就把这作为你们对我最好的感谢吧。”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感受到了生命价值的意义,从灵魂深处激发了他们的生命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感受自然的美好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第四单元的课文从各个不同的季节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无穷的美丽。春花秋雨,夏虫冬雪,在作家笔下充满无限生机,绽放无穷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生命虽然渺小,却也是非常伟大的。比如:让学生体会朱自清的《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的妙处时,学生能很快领会“钻”字表现出春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的挤劲,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我启示学生:“生命是如此的顽强,那么为什么要‘偷偷地’钻出来呢?”经过思考,他们得出结论,原来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长出来的情态,也写出了春草的可爱。最后我稍加总结:“原来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的顽强,又是如此的美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生命呢?”学生马上能从意识深处感受到每个人都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济南的冬天》让学生领略到了几十年前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夏》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的旋律,《三峡》则向学生展现了三峡四季山水的美丽风光。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而且感受到了自然景物的优美,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不仅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兴趣,更让他们懂得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应该热爱他们,善待他们。

四.崇尚科学的力量

第五单元的课文或是议论文,或是说明文,还有人物传记,也介绍了古代科学方面的成就。学习了这个单元的课文,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方面的成就,也了解了伽利略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注重实验的精神,懂得了宇宙是无穷无尽的,不能满足于事物的一个正确答案,要有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的时候,我侧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了对文本的基本解读之后,提问总结:“宇宙是物质的,也是无穷无尽的,学习了这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一个同学回答:“我觉得宇宙是无穷的,而我们人类是渺小的。”我紧跟着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茫无涯际的宇宙呢?”这个同学很自然就回答:“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研究宇宙的奥秘。”另一个同学补充:“我觉得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命,这样才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愿望,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太空。”可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也可以加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罗曼.罗兰说:“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有这样一个调查结果,25%被调查学生都曾经想过自杀;浙江省的中小学生中有13.3%曾计划自杀,4.2%想过要离家出走;上海市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24.39%的中小学生都出现过“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可见,热爱生命的教育刻不容缓。一个热爱生命的孩子通常会乐观、豁达、宽容,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在遭受学习或者生活的重大变故之后,也能勇敢、坦然地面对并且很快寻求到应变的措施。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这样的学生都能用自己的心灵去倾听世界的美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丽的世界。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4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学校,只有更好地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更佳的人文素质、不断的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获得良好的成果。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论述,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人文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不仅需培养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应共同努力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所谓的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对理性的崇尚、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个性的张扬,它更关注于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相比于技术或者工具的理性,人文素养更强调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与实用主义相比,它更追求人的精神与理想主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则主要体现在追求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二、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学生缺少正确的理想信念

经过相关人员的走访调查,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诸多学生存在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缺少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只是单纯的将文凭与收入作为学习的目标。正是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甚至从未重视对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师缺少对于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而言,诸多教师更多的关注于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将基础知识与理论对学生进行硬性的灌输,单纯的使学生理解文章原意,而对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却从未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无法产生对人文因素的重视,进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教师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

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只是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对于学生的疑问不管不问,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程度不足,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自身更是无法提升人文素养。

(四)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

若想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必须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然而实际的教学则为学生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对于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相应的依据,使学生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小,难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虽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然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仍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作者通过某篇文章向学生传递较强的人文思想,深刻的揭示人生的真谛,极力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的将上述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加强人文关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极力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此教师应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教师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的进行意志表达。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需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努力进行解决。

第三,努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可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高职院校应大力的开设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密度,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以此来提升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的设置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人文素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此来加深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实践活动,例如诗歌朗诵等,从中外的名家名作中来感受深刻的人文内涵。

第四,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为此只有努力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思想,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其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在时刻向学生传递高尚的民族思想与爱国主义,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己任,通过对人文素养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发挥人文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五,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人文内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之所以较难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采用的仍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就进行积淀,进而无法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为此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人文素养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既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5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我的信念》这一篇文章时,初读课文,我就想:阅读这篇文章我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思考之后,我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居里 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 居里 夫人,交流 居里 夫人对大家的启示,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居里 夫人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居里夫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象这样的对文本的内涵的挖掘是必要的,我相信精神食粮远胜其它,并且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在新教材中,象这样的精神食粮是丰富的。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文本内容就包含了人生、生命、理想、人生修养、信念等十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在教学《散步》这一课时,我的收获是大大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在充满诱惑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们忙碌奔波的今天,它越来越被忽视、冷落。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老人们,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悲哀呀!物质富裕的今天老人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被莫怀戚的《散步》感动之后,我们走向了社会。首先,我们拜访了我们街道上一所“敬老院”。我让同学们带上一颗慰老的爱心上路了,他们以为“敬老院”的老人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通过到院的一系列参观、访谈,他们看到了真实的状况:老人们基本生活的费用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得到亲人的关爱。他们流泪了。这时我作了积极的引导,因为我们的社会福利体制还不够健全,经济还比较困难,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没想到,在同学们观后感中几位同学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要发奋图强,挣了钱,盖一个家一样的福利院。他们要奋斗,要改善这种状况,一种崇高的理想、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斗争。’”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激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仍时时敲打着我们。在好书、名言、警句中我们渐渐成长。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记得在教学<<理想>>这一课时,我不仅引导同学积累了书上提供的关于理想的格言,还引导同学们积累了课外的格言。如:“最糟糕的人,就是没有志向的人”(苏联谚语)、“人无志向,等于迷途的盲人”(朝鲜谚语)等等。好些谚语和格言被同学们作为座右铭,这些谚语和格言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动力,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导师。一学期下来,我班就积累了上百条格言、警句和谚语。这些都成了同学们的精神源泉。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6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 技工院校 教育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突出标志。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学工作。本文主要从做好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行动导向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技工院校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培养出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将来毕业后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技能人才。

一、做好为人师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嘴里常带脏话,你如何批评不懂礼貌的学生?如果教师衣冠不整,又如何教育不穿校服的同学?如果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打手机、迟到,如何令违纪学生信服?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爱因斯坦认为: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书本的知识,还有职业道德。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行,在教育中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使学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与学生共同商讨,定立了几条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条款:不讲脏话,上课不打电话,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为了公平,采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考核。要学生做到,教师自己必须做好:平时,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尊重学生,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笔者会列举一些案例进行说明。如某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因为手机响了两次,导致面试失败;某学生与人交谈,因为说了脏话,导致打架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本校大多数学生都是90后,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倍受父母的溺爱、宠爱,小部分学生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连最基本的家务都不会做,更不要说拆装机械了。这些学生有个共同的特点:怕苦、怕累,上课不认真,懒动手操作,追求享受,总是异想天开,总想着不劳而获(希望通过作弊,考试能合格)。如果放任自流,后果将会是科科不合格,不能毕业。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不仅给家庭、学校带来巨大影响,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教育这些“边缘”学生。 记得教物流021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在拆发动机附件时,用纸巾包住扳手来拧螺栓。他告诉我:“扳手上很多油,很脏。”我把扳手放在柴油里把表面清洗一遍,告诉他“已经洗干净了”,叫他捞上来用。当时,他不大愿意,但在其他同学的一再鼓动下,还是伸手在柴油里把扳手捞上来,并且很卖力地拆螺栓。课后我找这位同学谈话,了解到他因为家庭环境好,从来都不参加劳动,父母要求他只要在学校不参与打架、,三年后就安排他到自己的公司工作。我告诉他:不要永远生活在别人的庇护下,父母总有老的一天,不可能照顾你一辈子。人要自强,要靠自己,只有不怕苦,不怕累,才能学到东西,将来到工作岗位,别人才会看得起你。实操中我帮助他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与他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后来他操作不再拈轻怕重,而且掌握了很好的实操技能,还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技能竞赛。

教师只要做到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日常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团队精神

部分学生,因家长过分的疼爱,事事都包办代替,使他们逐渐养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与人协作的原则和方法。对这些学生,教师要进行教育、引导,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比如行动导向教学,它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制订学习计划、确定方案,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在修理实习的理论教学中,有很多故障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很难用语言描述故障,而且枯燥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精力分散,造成学生厌学。学生虽然学完了,但对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却是一知半解。如发动机冷却系故障诊断与排除,教师会让学生分组起动发动机,进行动态演示操作,并引导他们对发动机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总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最后能把故障排除。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我们能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从平时的点滴抓起,有机渗透,让学生耳濡目染,就一定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录波.加强道德教育,还孩子一片蓝天[R].中国素质教育报告,1994~.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7

一、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缺乏人文精神渗透的现状

1. 高职教育的功利性注定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边缘化。

目前, 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还停留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认知领域, 高职教育更多是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 专业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被无限放大, 其成了考量高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也成了妆点学院招生数和就业率的门面, 一切学科教育都为学院的就业率和招生数让路,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在这种教学环境中, 学生主攻的就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而语文等基础学科被逐步边缘化, 人文教育被漠视, 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

2. 课堂教学的空洞性注定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乏善可陈。

语文教学应该是我们高职课堂教学中最丰富多彩的, 我们国家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无不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华, 散发着作者的人性光辉, 对提高学生的情怀节操、道德品质和品行修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 应试教育使我们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课堂更多的是采用以讲述为主, 这种课堂模式造成了老师在上面讲得滔滔不绝, 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 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差, 互动性不强, 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毫无用处。

二、如何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在高职教育的诸多学科中, 语文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在人文精神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拥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财富, 也位于高职人文教育的最前沿。由此可见, 为了更好地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就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宝贵时机, 特别是将语文教学列为人文精神渗透的重中之重。

1. 高职的语文教学应该将人文教育放在第一位,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俗话说:“欲做事前先做人。”这说明当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品德、完善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时, 他就成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人。高职生在毕业后最终也将融入社会, 要为社会服务。因此,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该树立“欲成才先成人”的观念。特别是在高职的语文教学中, 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努力培养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过程中, 应该首先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各地都纷纷推出了更加适合高职语文教学的一系列教材, 这些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内容安排都有了很大变化, 最大的特色表现为对人文精神渲染更加浓厚。诸如《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荷塘月色》等经典名篇可以带给学生很多启示, 所以, 通过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容去感染我们的学生, 引导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 培养其人格、气质和品行, 品味亲情、友情、爱情带给大家的愉悦心情。总之, 语文课程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位于人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们一定要扛起这杆大旗, 引领着广大学生开启自身心境、培养真善美, 共建和谐的精神家园。

2. 高职的语文教学应该改进教学模式, 采用多种方法宣讲人文精神。

高职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的单纯说教式教育, 以发展的眼光探究高职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前社会生活是处于多元化的阶段, 我们的语文教育也不能只是孤芳自赏, 也要与时俱进, 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渴望和兴趣所在, 充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只有认真研读学生并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才能找到更加适合高职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和微电影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和讨论, 学生们也可以通过QQ空间、微博、博客等诸多方法进行学习总结, 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 老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真正的心声, 又可以因势利导, 向大家宣导人文精神, 培养能力, 锻炼思维, 提高对人文精神的体会。总之, 教学课程是死的, 而我们教学过程是灵活多样的, 当采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 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后, 相信枯燥的宣讲也会变得生动起来, 也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3. 高职应该倡导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 锻炼出专业的教师队伍。

在高职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物, 也是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实施者。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实施人文精神渗透的关键, 正因为“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素养决定着学生最终的受益程度, 当教师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意识缺失的时候, 学生也不可能从他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多人文渗透。因此, 高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修养, 这包括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再教育的过程, 既要研读大量古往今来的名师大作, 又要接触一些现代作家的优秀作品。这种语文课堂一定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既能以广博的知识去触动每个学生的内心, 又能以自己言传身教的力量去带动学生积极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 很好地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渗透总之, 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努力完善自己, 努力传递给学生正能量, 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综上所述, 高职的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是加强高职教育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学又成为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鉴于此, 我们在开展高职语文教学的时候,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摒弃过去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是开展现代化教学的保证, 采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再次升华语文教学的内涵。除此以外, 我们的教师还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神圣职责, 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人格魅力, 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保证在兼顾高职语文专业教学的同时, 加强人文精神的宣讲, 培养出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合格高职生。

参考文献

[1]李楠.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J]安徽文学 (下半月) 2012.07

[2]陈晓平.高职语文与人文精神的塑造——以对话式教学为核心.[J]当代教育论坛 (校长教育研究) .2007.12

[3]顾俊.试议钱穆人文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文;初中

当下流行时尚的推崇使很多学生能够对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祥记于心,却读不熟字字珠玑的古诗文,甚至对古诗文敬而远之;过传统节日,却不知有何意义;听到民族英雄,却不知道具体朝代和事迹。在经济社会快速进步、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缺失了社会道德和精神底蕴,究其根本原因,很大原因是和传统文化的缺失有关。通过初中语文学习,学生能接触到古人的诗词歌赋,了解古人的精神文明价值取向,看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这个过程中,教学者所担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是很大的。

一、给学生以美感的享受

古诗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性,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感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配乐诵读法

古诗词与现代文相比,更音乐旋律中更能体现出其美感,其中的抑扬顿挫通过在音乐中诵读能够更加体现出来。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播放朗诵音频,或播放配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诵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到古诗文的意境中,体会古人在作诗的感受,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从而沉浸在“美”的意境中。

(二)吟唱法

有一些古诗词被改编成歌曲,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已经成为当下耳熟能详的歌曲,利用这样的歌曲,老师在课堂上吟唱或是让学生们自己吟唱,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对学生学习古诗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古诗配画法

古诗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首诗词都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画面。老师在诵读之后,可以根据诗词,让学生们把自己的直观画面感受画出来,借助画面和色彩让学生欣赏传统社会独有的文化底蕴,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中意境的挖掘。

二、通过阅读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其精神世界

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就在于中国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历史,在一篇篇阅读材料中,屈原投江,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死而不屈等都展现了一颗颗爱国之心和不屈的民族灵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特点,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触发学生的热忱情感,同时还应抓住教材里的关键内容,给学生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让优秀且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对课本的利用,老师要结合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课后练习三个环节来教育、锻炼学生,让学生对文字内容和其中含义能够经过初步认知——整体感悟——深层理解这样的过程。

三、通过古诗词教学对民俗文化进行渗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中华民族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展现出其独特且多样的文化形式以及丰富浓厚的文化色彩。民族文化是中国发展历史的沉淀,也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展现出一个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们对物质文化的追究相当热忱,在学生的头脑里对民族文化的存储少之又少,追求潮流、时尚,却不知民俗文化为何物。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对历史发展和古诗词背后的意境进行了解,让学生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民俗文化包括了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传统节日等等。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老师在课堂中除了对学生们进行诗词讲解,还可以让学生们思考问题:古人的重阳节都会做一些什么事情?通过课堂交流,让学们们了解当时社会的习俗,了解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而引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习俗中,学生们可以体会到古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词的的讲解和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民俗文化,这对进一步学习古诗词也是一种激发和推动。

结束语:

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这也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同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者,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应该放在教学计划中,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有层次的、有深度的、系统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能够了解内在精神文化,将传统的课本教学引向精神文明教学,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

[1]温玉娟.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分析[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5:24.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9

摘要: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增加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推行环境教育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环境教育的准备不充足,需要得到各科教师的协作;学生的环保意识太淡薄。因此,应从提高高职化学环境教育理念入手,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课外拓展三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化学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高职化学;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愈加严重,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增加环境教育势在必行。渗透环境教育,是高职化学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创新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语文学科渗透教学设计 篇10

《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猫的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课文分为两部分:先讲猫的性格古怪,从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第一方面写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第二方面写猫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第三方面写猫既胆小又勇猛。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动物都有深深的喜爱之情,也学习过许多写小动物的文章,知道写小动物要抓住外形和性格特点。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作者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学习目标: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巩固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枝折花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探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师生在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必定产生个性化结果。教学中,教师力求创设多种情境,带领学生经历多种体验,从而读出真情、悟出真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猫活动的可爱画面。

2、学生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二、品味赏读,理解“古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找出自己认为猫性格很古怪的地方。

2、全班交流,提炼要点。板书: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吭

胆小

勇猛

3、学生自由品读第1自然段表现猫“古怪”的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读时的感受。

4、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体会“古怪”

(1)抓住“乖”类比生活体验,品味读好写猫“老实”的句子。(2)品味猫贪玩时的表现时引导想象: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法呼唤猫回来?

(3)品味“屏息凝视”这个词语之妙。

(4)小结:在尽职这一点上,我们大家都应该向猫学习。

5、整体回顾读第1自然段,体会猫确实古怪,但又着实可爱。

6、赏读第2、3自然段。(1)自己有滋味地读读第2、3自然段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边读边想想哪儿好,然后交流感受。

(2)多种形式理解读含有“蹭、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重点词语的句子。

(3)总体赏读,熟读成诵。

三、写说结合,拓展学习

1、教师再次出示小猫各种动作的图片,并出示小练笔提示:

猫的性格古怪。

它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

2、学生汇报自己所写所感。

四、阶段小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人有百性,这猫也有百性!老舍先生家的这只猫真是古怪至极,但我们又分明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并不古怪的东西在涌动,那就是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下节课我们接着读。

2、布置作业:

古怪、老实、无忧无虑、尽职、闭息凝视、温柔可亲、变化多端、勇猛,从中挑出两到三个,写出猫给你的印象。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吭 胆小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核心能力;渗透

【分类号】G633.3

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为了更深度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应将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渗透进高职语文教学,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开展也更为直接和更有针对性。首先,对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与阐述,为教学的设计提供思想认知。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以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高职语文与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的分析与对比,二者存在着不少的共通点,将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作为高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涉及,在日常课堂中不断渗透与滋润,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将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渗透到高职语文教学中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选择,并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语文教学现状与特点

1、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的相互融合,我们针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究。现阶段,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很多高职院校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度不高,一般的高职院校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专业领域教学上,在专业上的投入过多,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已将语文课程取消,课程边缘化现象非常严重[1],这是大学语文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导致高职

大学语文教育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次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本身对语文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一味的强调语文教学为具体的专业服务,忽略了语文课程本身的基础性,使语文教学丧失了课程的本体地位,成了各个不同专业的附庸。

2、语文教学的特点分析

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首先,大学语文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其中涉及到处于特定场地讲话的艺术、个性举止以及对待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评判等[2] 不仅仅传授学生必要的汉语言文化,同时培养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创新能力而言至关重要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其次,大学语文具有基础性的特点。语文教学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核心理念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对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些都与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是一致的。可见,将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应用到高职语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养成的有效途径

1、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是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渗透的重要条件

实現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首先应从教学内容设计着手,根据高职语文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共通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是职业

核心能力养成教育渗透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避免矮化倾向,保持教学内容的适度深度与绝对广度。不能因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原因而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更不能因为要为某些具体专业服务而窄化教学内容。越是经典的、人文底蕴深厚的文章,越容易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通,找到结合点。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尽量以古今中外经典为学习对象。经典作品中炉火纯青的文学语言对学生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熏陶、博大精深的思想哲理对学生深度思考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样,高职语文才能更好实现所有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2、优化与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环境

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紧紧抓住二者的相同点,以此为突破点,优化与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职业核心能力。为了更好地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引入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课文或生活原型中的不同角色,模仿书本或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学习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引导学生就某一确定主题开展讨论,自由地思考和联想,提出各自的设想和提案,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和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案例教学法学习,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学生既能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2、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将职业核心能力设定为考核指标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是通过试卷测试的方式,且试卷考核内容均以考察课本知识为主,学生的真实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应用能力并未得到施展与激发,为了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应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将职业核心能力设定为考核指标,这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关键,把学生的日常表现写入档案,将其作为终极成绩评判的指标之一,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去完善自身,对其未来就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例如,在高职语文考核时,应选择实践类考核,给予学生一些职场中的突发情况,“若作为一名人事管理人员,当员工出现问题时,应如何处理矛盾?”或者是“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在同一件事务的处理上自己与领导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应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都考察语言应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和个人素质等,在进行考核设计的过程中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对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重要性的分析,及其与高职语文教学具有的共通性,将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渗透进高职语文教学中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选择。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教育,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优化和创新的教学模式、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养成,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以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良胜,张琴华,刘彩霞.论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133.

[2]张亚丽.高职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101-102.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12

一、转变既往教学观念,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于教育而言,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使之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其最终目的所在, 因此教学改革方向应侧重于如何纠正以往被动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对此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而非偏重于如何教学。换言之,教师应基于学生学习特点设计课堂教学,认真组织课堂内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当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后,其能够积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实现融会贯通,最终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应开展赏识教育,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充分尊重,积极与之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并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重视改善师生关系,重在“合作”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教师主导, 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其一味讲求单向灌输,不重视发挥学生能动性。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的个人特点、兴趣及思想等很难有所顾及,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枯燥讲述,学生也很难有听讲的兴趣。笔者着眼于此点,重视改善师生关系,转变以往师讲生听的单一模式,而将自己与学生视为一个整体,在课堂上带领他们思考问题、探索答案。将彼此视为合作者,一同应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在讲述余秋雨《白发苏州》一文时,文章末尾一句:“我突然有点害怕,怕哪个门庭突然打开,涌出来几个人 :再是长髯 老者 ,我会既满 意又悲凉 :若是时髦 青年,我既高兴又不无遗憾。”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疑问:为何作者会因为长髯老者而涌现满意而又悲凉的心情,而见到时髦青年又产生高兴遗憾的心理, 这样的心理状态彼此矛盾吗? 学生由此陷入深思,笔者讲述了余秋雨散文的特点,点出了“他善于通过山水事物来探索人生真谛以及文化灵魂,并基于单纯的视野抛出关于古老历史文化的个人思考”, 引导学生锁定思考的重心,进而明确指出:若是长者,则说明苏州的古意和韵味还在但悲凉的是没有新人, 年轻一代对这个不感兴趣;若是时髦青年,则证明年轻人也受到了熏陶,并没丢弃中国传统的精华,但遗憾的是古朴的味道不在了,说不定往年能欣赏这些的老人们今日已无所寻觅了。学生对于作者民族忧患意识与睿智哲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更易于掌握文章主旨。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在“实用”

高职语文教学具有极丰富的内容,其教材涉及文学作品、写作及听说训练,等等。对此,高职语文教师应尽量以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内容为首选,以有效强化学生审美情绪,提高其文学品味及品德修养。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接受能力及现有认知水平选择教学内容, 有效激发学生热情与积极性,以吸引学生的话题及课堂主题为着眼点,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学习热情的文学作品。例如抒发人生感悟的与人生价值、情感职场、时间等相关的文学作品,均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在教师正确引导下也可使学生有所感悟和启发,指导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也可以古典文学作品为主,例如唐诗宋词及各类古典散文等,都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典范,其形式、内容及意境均已臻于完美。引导学生赏析此类作品,既有利于传承祖国文化,又使得学生语言品味得到提升,进而培养其审美情趣,如《诗经·伐檀》、屈原《涉江》、《前赤壁赋》、《劝学》等。

四、拓展语文活动,强调“综合”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 篇13

第一,把握渗透内容。高职使用的化学教材隐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的切入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这些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

第二,制定渗透计划。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有周密的计划,这一方面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计划应力求全面、准确、具体、可行。

第三,注重渗透方法。渗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讲授法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师在环境教育中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是在讲授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把与之相关的环境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讲到非金属元素硫的时候,结合硫酸的工业制法,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硫的产生、危害、防治措施等,使学生认识到污染的危害性,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凭借科学知识,可以治理污染。同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消除污染的方法,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多媒体课件展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情形。如水体污染、水源短缺等。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水体污染带来的危害,水资源短缺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抵制污染水源的行为,形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示范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良好行为和道德品质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自身行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如在用重铬酸钾测铁的演示实验中,从实验前的准备、到实验过程的操作以至到实验后的整理,教师自始至终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洗涤仪器时,用少量多次法达到节约用水、洗涤干净的目的;滴加指示剂时,严格控制用量,保证既能节约药品,又能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实验后整理,对剩余的重铬酸钾进行回收,把实验废物倒入废液缸,达到节约药品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课前三分钟演讲法鉴于高职化学课时少的实际情况,可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查阅报刊资料和上网收集资料等形式,广泛涉猎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等知识,并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小演讲。这种做法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查阅和积累资料的好习惯,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环保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其一,实验微型化。微型实验包括实验装置的微型化和药品用量的小量化。微型实验比常规实验节省试剂和时间,且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大大减少。开展微型实验可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减少污染。同时,也可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滴定操作中指示剂的用量问题,学生往往会取用多于要求的试剂量。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时,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试剂用量多时现象不明显、计算结果的误差大等事实,促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反应的试剂量越多越好”的错误思想;另外,在学生实验时,经常向学生提出:你取用的试剂量是否为最小量?实验后的废液、废渣是否置于指定的地点?你思考过使废水、废液、废气变为无毒、无污染的方法吗?并且从严要求,随时检查,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自觉养成一种符合环保道德的行为习惯。

其二,实验绿色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直接接触到有毒气体、液体、固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反应原理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尾气的吸收、废气废渣的处理等方面参与实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拥有环境保护知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增强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有效参与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具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使绿色教育思想真正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在预备实验计划中设计绿色实验高职学生在中学已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也形成了一些实验操作规范。在此基础上,应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写出预备实验计划,并考虑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污染,充分考虑怎样才能尽可能使用少量试剂、减少或避免有害物质的使用或排放,设计出绿色试验,并将此作为预备实验计划是否合格的标准。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促进环境意识的形成,而且可使学生养成查阅资料和积累资料的好习惯。

实验结束后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产生废液,这些废液大多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有的还含有剧毒物质、致癌物质等,这就需要妥善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在实验过程中,要向学生讲述废弃物处理的一般知识,让学生了解处理的方法,并在实验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何种方法处理。要求学生根据废液的类型,倒入指定的容器,然后统一处理。

实现废物的再利用“白色污染”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聚乙烯塑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废弃塑料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果能实现废弃塑料袋的再利用,不仅能变废为宝,而且可有效地降低污染。如在讲完乙烯和烯烃这节内容后,可以设计用废弃塑料制取凡士林、乙烯和汽油的兴趣实验。这些实验可让学生体会到看起来是废物的东西,可以转化为有益的物质;勤于思考就可能找到变废为宝的途径,就可能使资源再生,就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的良好习惯。

(三)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案》 篇1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⑴。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其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能否和谐。因此,构建家庭和谐是保证社会和谐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除了应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外,还应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语文教学。本文试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即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这一角度从现行初中教材(人教板)七年级上册语文选的当代作家张之路先生写的《羚羊木雕》一文谈起,说一点语文教学应重视渗透构建和谐思想教育的看法,以期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赐教。

一、常见教学资料对《羚羊木雕》中人物的评价

二、(一)、人教版两个版本的不同分析评价:

人教版1992年11月第1版,1999年5月云南第7次印刷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十八页倒数第2和3段的部分分析是:

……“我”被迫对朋友反悔,心灵上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痛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健康的天性被扭曲,孩子只能成为心胸狭隘,淡于人际交往的人。课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友情。

……含蓄的指责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是多么片面,课文写了6个人物,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下面是人教版2001年7月第1版,2004年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06页的分析评价:

整体把握: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

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的方面。子女的缺点也是父母的缺点,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没有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的。若从“我”这一面去看,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小时侯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问题研究中,针对内容,该版本编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并做了研究分析:

1、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2、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课文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研究第一个问题,应该进行评论性阅读。不难看出,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当然女儿拿来送人,也是意想不到的,但是羚羊木雕给女儿时,讲讲这件工艺品如何名贵,让女儿增长点知识,防止损坏,也属常理,再则,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是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推而广之,包括大人在内,有事同人商量,都是必要的。由此还可以明白,凡是考虑不周,就有隐患,要清除隐患,就要尽量想得周到一点。

研究第二个问题,先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他们这样做,使女儿非常伤心,从开头“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到结尾为反悔而伤心之至,始终被父母逼得难受。事情有没有别的处理办法呢?……例如:万芳妈妈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据此可以设想,“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的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的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董事。

研究第三个问题,应该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应该抓住几个关键,例如作者借奶奶之口,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结尾说,“这能全能怪我吗,言下之意“我”是被逼的,怪只怪父母。父母的话,特别是妈妈的话,句句生硬。课文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是多么真挚深厚,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娇艳的鲜花。作者的倾向很明显: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作者的褒贬倾向很明显,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人总是不理解我们,由此产生代沟。应该承认孩子总是不大懂事,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在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任志鸿主编的初中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5年7月第4版,2007年5月第四次印刷)的设计也大体跟人教版版2001年7月第1版,2004年6月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06至207页的分析大体一致。

(二)、从以上教学资料的引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1992年11月第一版,1999年5月云南第7次印刷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羚羊木雕》的分析,其立场完全是站在“我”一方的,对妈妈、爸爸和万芳的妈妈是持批评态度的。用今天的眼光看,无论是全站在“我”的一方,还是对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的批评,都是片面的,不公允的。而人教版2001年6月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羚羊木雕》一课的设计分析,笔者认为是较为公允合理的。同是人教版出的《教师教学用书》,为什么会前后分析设计的理念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认知的理性回归,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虽然很早以前儒家就提出了“中庸之道”,但在实际中常常是走极端的。

就拿对孩子这一问题来讲,在解放以前,强调的是家长权威:即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没有述说理由的权利,一切事情家长说了算!解放后的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推翻家长专制的目的,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特别是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今天:孩子的权利最大,是小皇帝。父母是大臣,是奴仆!于是形成孩子中心论。父母唯孩子的需要是从!再如教育制度,封建时代老师的话是权威,学生必须听老师的,为此,老师甚至可以体罚学生。可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老师不仅没有权威,并且稍不慎就要被学生随便找个理由批斗,因此教师是人人自危。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社会认知终于迈人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第二、编者的认识也是发展变化的,这些变化肯定会在编者所编的书中。

原来《羚羊木雕》在初一(人教版)语文上册中是自读课文,现在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中是讲读课文。同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前后编排的目的不同,体现了编者认识的发展变化。因此,前后两个版本的分析评价不一样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人教版2001年6月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羚羊木雕》一课的设计分析,笔者认为虽然是较为公允合理的,但编者只注重事情本身的处理,没有设计如何防范类似事情发生的举例讨论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学生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是不够的。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给学生渗透构建和谐思想的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今社会最迫切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吸收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因此是非常及时和英明的:

(一)、从中国历史上看,社会不和谐的教训是深刻的。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不和谐现象就是战争,战争成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战争是无情的,其破坏是无法估量的。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次数及规模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按理说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保存语言文字没有中断沿用至今的国家,并且有儒家的“中庸之道”的论述,哪为什么战争却频繁发生呢?笔者认为不和谐的等级制度、儒家思想中不合理的成分,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内战的根本原因。

在不和谐的等级制度中,处在上一级的根本不把下一级的放在眼里,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格尊重都做不到,反过来,下一级对处在上一级的必须百依百顺,不管对错,为命是从。这种不尊重人的等级制度怎么会使社会和谐呢?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中最不合理的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过分抬高读书人的身份,导致读书人就连农业生产者也看不起,更不要说让读书人这一点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鲁迅先生的《孔已己》中表现最为突出。此外,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

(二)我国目前虽然提出了和谐思想,但完全实现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其原因如下:

第一、历史上不和谐的等级思想和儒家思想中不合理的成分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并且在一定范围及领域内的影响还较为突出。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不和谐现象:部分干群关系紧张,部分领导干部官僚作风严重,有的办事要求有尝服务,甚至腐化堕落,违法犯罪,此外。家庭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

第二、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台海局势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并且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还十分猖獗。

此外,西藏藏独分子也还没有停止分裂活动,这些问题处理稍微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战争,后果当然是非常严重的。

(三)、世界上,目前美国和日本是头号强国,然而只要读世界历史就知道: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内战很少的国家。

美国从独立后,国内仅出现过一次南北战争;日本国内战争也仅有几次,并且规模都不大。这里特别值得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天皇及其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他国的战争,最后战败,然而日本人民并没有起来推翻天皇的统治。试想,要是在中国,不发生内战才是怪事。按理说,日本文化跟中国的渊源最深,而日本国民为什么比我们做得更好呢?笔者认为,日本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外,日本人对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研究及运用是非常成功的,这就是日本国民为什么会原谅发动侵略战争的天皇和军国主义者的原因。此外,日本历史上的几次成功的改革,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从以上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虽没直接提和谐思想,但实质上两国历史以来就是比较重视和谐文化建设及应用的,故其国内就很少有内部战争,因而现在国力为世界最强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有力于国内的团结与稳定,更有利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构件和谐社会,必须要求全社会成员有和谐思想意识,且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除了在社会上要有较为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和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外,最有效的是在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谐思想教育。公民从小受到构建和谐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扎根于心中,在社会上就能形成和谐思想文化氛围。学校教学中,能更好体现构建和谐思想教学的又莫过于语文教材教学。因为“文以载道”,所以笔者斗胆建议专家们在选编初中语文教材时尽量选能体现和ఐ思想的文章。楤外,应大力加强初中语文教嘈对语文教学中渗透构建和谐思想的认识。然而,目前初中的语文教材虽然对构建和谐思想有所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还沉湎于围绕考分敉学的怪圈丬。因此,加强教师构廲和谐思想认识的力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羚羊木雕》一文渗透构建和谐思想教学的尝试

笔者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除了按常规教学外,将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体现构建和谐思想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防范类似事情发生的能力:

文中人物言行有哪些不妥?

2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当时是怎样处理的?

3在我们周围是否有类似文中的现象发生?

学了本文后,我们从构建和谐家庭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第一个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父母的不妥是给“我”羚羊木雕时,没有讲清楚不能将羚羊木雕转送给他人;“我”的教训是在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前,没有跟父母商量。

第二问题,大家踊跃举手发言,其中一个学生动情的说了这样一件往事:

有一回,我跟几个同学利用星期六不上课,去丹霞山(盘县水塘佛教名山)玩,去前没有跟家人讲,结果父母不知道我去哪里,到处找。我回来就被(父母)暴打一顿﹗

第三个问题,其中一位女同学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她家的一户邻居,男主人经常不跟媳妇讲就拿钱给自己父母亲用。为此媳妇经常跟男主人吵:“你太看不起我了,我又不是不给﹗”

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学生都认为,如果该邻居的男主人拿钱给自己的父母亲前先跟自己的媳妇讲一下,可能就不会发生吵架了。

第四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做子女的做事也好,还是给别人送东西也好,一定要先跟家长讲,得到父母的同意后才去做或送。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看法,然后接着补充道:“不仅作为子女的做事或给别人送东西要跟家长商量,就是成人做事或给别人钱财,也应先跟家中的主要成员商量,相互尊重,才能避免家庭矛盾的产生。再扩展开来,就是工作中,有许多事也要跟自己的同事商量或自己的下属商量沟通,尽量取得支持或谅解才能较好的开展工作,否则形不成合力,很被动”。

END

上一篇:高铁安全论文下一篇:建筑专业工作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