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分析测试仪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精选8篇)
刘永宏(2016211539)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随着对分析测试仪器的需求不断地增长,我国的电化学分析仪器的研制开发有了很大发展。本文通过对恒电位仪、极谱仪、分析测试系统三大主要电化学仪器进行分析,综述了电化学分析测试仪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关键词: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恒电位仪;极谱仪;发展趋势
1引言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环境、能源、新材料和人类健康的重视,对分析测试仪器的需求不断地增长,同时对分析测试仪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分析测试仪器的发展除了继续追求更低的检出限、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外,有如下一些特点:小型化和便携式;自动化和智能化;通用型和专用型;联用;原位、在线;快速、高通量。
近代电分析化学的研究不仅能对组成和形态进行分析,而且对电极过程理论,对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恒电位仪、极谱仪恒电位仪、极谱仪、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是进行电化学分析、测试、研究的基本工具。PC微机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为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的微机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应用平台,使电化学分析测试仪器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也使现代电化学仪器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电化学分析仪器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 我国电化学分析仪器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 但主要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生产和使用的国产电化学测量仪器的种类很多, 但是性能比较单一, 准确度也不高, 具体表现在技术系统性差、集成度不够、持续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约73%的分析测试仪器需要进口, 其中电化学高档精密仪器进口比例份额还要更高。
随着电化学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测量仪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高灵敏度、专一性、低成本、速度快、取样少、简易便携的电化学分析测量仪器是研究和展的方向。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和集成模块的大量使用, 仪器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大量自动快速新型的测量仪器不断问世。从酸度计的发展历程来看, 20世纪80年代前后, 为指针式仪表, 准确度低, 误差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 数显式酸度计逐渐取代了指针式的仪器;近几年酸度计更是快速发展, 集成模块的应用使操作更加简单, 使测量数据更加准确。
为此本文拟从恒电位仪、极谱仪、微机化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等三个方面综述国内电化学分析测试仪器的发展现状。
2.1 恒电位仪
恒电位仪是电化学测试中最重要的仪器,其性能的优良直接影响电化学测试
结果的准确度。恒电位装置在教学、科研、冶金、石油化工、原子能、医药等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早起由于半导体集成技术相对落后,恒电位仪主要由大量的分立元件构成,存在体积庞大、机构复杂、恒电势控制差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恒电位仪在便携性、低功耗、精度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涌现出一批新型的恒电位仪,比如基于无线遥控技术的双通道恒电位仪和高性能芯片级恒电位仪。
溶液电阻R的存在是造成恒电位仪电位控制误差的主要因素。许多课题组从不同方面研究了消除R引起的电势误差的方法。从样品溶液阻抗角度出发,一般可以用增加样品溶液的浓度或降低其黏度等方法来提高介质的电导率,以减小溶液的总电阻进而降低R值;另外,研究表明,移动参比电极的位置,使其尽可能地接近工作电极,可以使R所占比例减小。Bruckenstein等人提出并验证了使用微电极的优越性,主要是因为使用微电极产生的电流非常小,这样不仅简化了实验设计,而且无须考虑参比电极的位置,可以极大地减R值,进一步降低了电势控制误差。以上这些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上都难以推广,一方面由于检测对象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只针对某一测试体系设计检测溶液,不可能满足通用测试的需求;另一方面微电极制作不仅造价昂贵,而且受制造工艺水平的限制,难以在实际应用中推广。
目前许多研究者更偏向于运用电子学手段对溶液电阻R进行补偿,这种方法具有设计灵活、制作简易,成本低、恒定控制效率高等优势。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VLSI)技术和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芯片级恒电位仪开始见诸报道。这类芯片有别于传统的恒电位仪电路,它功耗低,具有超高灵敏度,稳定性好,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器件本身的耦合噪声,同时可以结合微电极阵列,搭建一先进的微型检测系统。Prakash等人基CMO工艺技术设计出芯片级恒电位仪(见图1a),它主要由电压跟随器O P1、基于运放OP2和R1的反馈电路、基于运放OP3与反馈电阻Rf的电流跟随器等三部分组成。要达到恒电位仪的设计性能,运放部分必须满足如下要求;高增益(>50dB),以实现电位恒定;轨对轨输入输出,尽量满足输入输出动态变化范围;具备大电流处理能力,从而驱动传感器阵列发生电化学反应。但是基于CMOS技术集成的芯片供电电源电压通常比较低,一般采用0.18µm CMOS技术设计的标准单端型恒电位仪,其最大供电电压为1.8V,将无法驱动大部分样品溶液发生电化学反应。针对这问题,Martin等人基CMOS技术设计一种新型的全差分恒电位仪(见图1b),主要利用全差分运放OP6来动态控制工作电极与辅助电极之间的电压,达到增大信号摆幅的目的。
图1 基于CMOS技术的恒电位仪电路原理图
在使用同样供电电源的条件下,全差分型恒电仪的信号摆幅几乎是标准单端型恒电位仪的两倍,极大地提高了检测范围。除此之外,在低电压电源条件下,不仅整个电路功耗低,而且有效地抑制了共模噪声,这种设计非常适合微型电化学检测系统的要求。
2.2极谱仪
自从1922年海洛夫斯基提出极谱法,极谱分析很快成为电分析化学中最重要和最成功的一种分析方法。极谱仪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并成为测量微量元素的常用分析仪器。它能测量纯金属中的杂质,检测有机物、无机物中金属类微量元素(如金、银等)和非金属微量元素(如砷、硅等)的含量。
近二十年来,人们围绕极谱仪的改进与微机化开展了许多工作。1980年代初,极谱仪的记录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从原始的人工记录转变为记录仪记录或示波器显示,如慢扫的笔录式极谱仪和快扫的示波极谱仪。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式、微机化的示波极谱仪也就孕育而生了。裘民洲研制了可直接读取元素含量的数字快速极谱测定仪。吕民达等人将JP-2型示波极谱仪与紫金-ÒB微机进行联机,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分析速度。龚学贤采用Z-80Ò型单板计算机控制方波极谱分析仪,使测量速度提高,输出结果直观,自动化程度提高,尤其是保证了方波电压、固体开关的通断和采样三者之间严格的时序关系,使电容电流的影响减到最小。这种方法是常规仪器较少采用的。但是,以Z-80Ò型单板计算机控制的极谱仪仍然存在局限性,功能单一,数据分析效率低,仪器体积大,操作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1990年代的极谱仪又派生出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天津职大研制的MC98-A型多功能极谱仪采用了STD标准总线结构和宽带放大器,把新极谱法和方波、微分脉冲技术结合起来,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并集多种功能为一体。李申等研制了CP-A微机极谱仪。成都仪器厂的JP-303极谱仪是专用微机控制自动分析仪,其可靠性、稳定性、重现性和准确度较好;江苏电分厂的XJP-821新极谱仪的最小检测电流可达10pA,具有扫描幅度宽、扫描速度快等特点;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的JPS全微机化极谱仪和江苏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AD系列极谱仪也有其特点。此外,采用APPLE II和PC微机的多功能电位溶出分析仪则是溶出分析检测不断发展的结果,微机化的计时库仑仪、XHX-1型便携式电化学分析仪等也有所报道。
2.3 微机化电化学测试系统
电化学分析测试方法主要包括:恒电位、恒电流、线性扫描、脉冲、方波、交流技术、阻抗测试等,人们使用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得到电化学体系较全面的信息。若不用微机来组成包含这些技术的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则是相当复杂的。1980-1990年代PC微机在国内的普及,大大地加快了电化学综合分析测试系统的微机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电分析仪器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开发和生产的MEC-12A多功能微机电化学分析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微机化电化学分析系统,并在1990-2000年出现了研制开发智能化、多功能、微机自动控制电化学综合分析测试系统的一个小高潮。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研制的KD586微机电化学分析系统通过成果鉴定,其主要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自1990年以来,我国在电化学测试仪的微机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将微机化电化学分析与微机化电化学测试有机结合,研制出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功能微机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例如:朱迎春将MEC-12A多功能微机电化学分析仪与APPLE-Ò型微型计算机配套应用于腐蚀中;许荣达研制的微机化多功能电化学分析仪还可进行(多扫描)电位溶出和计时电位溶出实验;还有计算机化的多功能超微电极电化学仪器、计算机控制的腐蚀电化学测量与分析系统、智能电化学分析系统等。
在电化学测试仪的微机化过程中,曾出现以单片机为前端机,结合HDV-7恒电位仪研制的微机化电化学测试系统,电位分辨可达0.1mV,输出信号放大10倍。但是,从微机化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的实用性和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单板机控制恒电位仪的电化学测试系统仍然存在问题:首先单板机的支持软件少;其次,系统是利用自制专用接口与计算机连接,但这些接口一般是针对某种机型的计算机设计的。因此,人们又改进了微机化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于是形成了现在以单片机为下位机,以微机为上位机的二级系统。单片机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存贮,微机进行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处理。例如,于庆泽等研制了适应性广的腐蚀电化学测试分析系统,并配置有专门研制的恒电位/恒电流仪。
到1990年代末期, 我国的微机化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不断完善, 逐步走向成熟, 如天津兰力科公司生产的LK98 系列微机电化学分析系统。他们首先推出的主要是用于电化学分析的LK98A, 恒电位范围为±4V, 电流为100mA, 电流检测下限≤200pA;随后与长春应化研究所研制的ECS2000电化学测试系统相结合又推出LK98B微机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恒电位范围提高到±10V。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软件开发力度加大, 他们生产的LK98ǁ系统能够进行30多种不同方法的电化学与电分析化学测试,系统稳定,性能上也有明显的改进,恒电流范围达到±500mA,电流灵敏度也可达到≤50pA , 软件的数据处理功能明显增强。另外,还有江苏电分仪器厂MEG-12B多功能微机电化学分析仪、中腐公司的PS-168系列电化学测量系统、郑州杜甫仪器厂的DF-2002电化学工作站等,这都展现出我国微机电化学分析系统已迈向自动化、智能化。
交流阻抗测定是微机化电化学综合分析测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复杂电极表面动力学行为、金属腐蚀等方面,交流阻抗技术是强有力的手段。国外的微机化交流阻抗测试仪相对成熟,但价格较高。国内的电化学分析测试系统中也逐渐融入交流阻抗测试技术,如林广等研制的电化学暂态联机测试、隋青美等研制的微机自动控制电化学测试系统等。另外,人们对独立的交流阻抗测定系统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张小武等发明了采用LAPLACE变换的交流阻抗微处理机测量系统(0.01kH-10kHz,董泽华等基于高速数据采集并采用计算机拟合研制了频域法的阻抗测试系统, 徐和春等则提出一种高精度测量阻抗实部的新方法。总之, 交流阻抗测试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 但进一步提高频率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缩短在低频区的测量时间和改进仪器设备将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化学分析仪器发展趋势
业内专家认为,21世纪分析仪器的发展将向在线分析倾斜,并向综合、联用、信息网络化方向发展,同时更趋微型化和智能化。近期行业的发展重点将围绕科研、生产、人类环境三大领域的需求以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及环保、医疗等领域需要的分析仪器和技术含量高的中档产品为主。重点开发的
产品将包括在线检测与质量控制仪器,人类健康与环境检测仪器等。快速、准确、便携将成为电化学测量的宗旨。有专家预测,作为中国仪器仪表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化学分析仪器,将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新技术、电子集成化新型电化学测量仪器。目前,字图像处理式的电化学计量仪器正在开发和试用中。其可通过计算机控制器和数字模型进行数据采集、运算、统计、分析、处理,提高了分析仪器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些仪器大多采用微电脑处理系统和数字显示,在分析信号处理的方法上,引入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为分析信号的压缩、去噪、分辨及背景肖除等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看,我国在分析信号处理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用这些方法生产的测量仪器量程宽泛、线性好、重现性高、价格低廉、维修方便。
(2)特殊行业使用的电化学测量仪器的开发。这些仪器可以测量非水溶液的电化学指标,测量误差小、便于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
(3)“测量过程控制”方法的引用,测量和控制一体化。可以从根本上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实时监控。大量在线仪器的使用。使计量控制一体化得以真正的实现。此外,还可通过生产过程的监控,实现参数反馈,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人为误差,提高生产效率。
(4)适应新型仪器的计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将出台,并可以进行量值传递与溯源。结论
综上所述, 电化学测量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测量仪器的研发和使用会更加宽泛、精密和便捷, 操作也会更加简单方便。虽然目前有些计量检定的方法和仪器的发展还不同步, 个别计量检定和测试项目还不能满足测量仪器的需要, 尤其是在线仪器的计量检定和实际工作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随着我国电化学测量的发展, 在广大化学计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电化学测量技术将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汪正范.从第13届BCEIA看分析测试仪器进展,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2] 朱果逸, 张月霞.国外电化学分析仪器进展, 现代科学仪器, 1992,(2):19-21 [3] 陈昌国, 刘渝萍, 吴守国.国内电化学分析测试仪器发展现状, 现代科学仪器, 2004,(3):8-11 [4] 张蓓.我国电化学测量仪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计量, 2006,(4):16-17 [5] Harrar J E, Stephens F B, Pechacek R E.Analytical Chemistry, 1962, 34:1036-1037 [6] Rocchitta G, Migheli R, Dedola Sonia, etal, Sensores and Actuators B, 2007,126(2):700-709 [7] Britz D.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1978, 88(3):309-352 [8] Bruckenstein S.Analytical Chemistry, 1987, 59(17):2098-2101 [9] 钟海军, 邓少平.恒电位仪研究现状及基于恒电位仪的电化学检测系统的应用, 2009(2):1-5 [10] Prakash S B, Abshire P, Urdaneta M, etal.Circuits and Systems, 2006:5555-5558 [11] Martin S M, Gebara F H, Strong T D, etal.Circuits and Systems, 2004, 4: 892-895 [12] 龚学贤.采用单板计算机控制的方波极谱分析仪.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1 98 9,(4): 7 0-75 [13] 蒋敦斌, 付植桐.MC98-A 型多功能极谱仪研制.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1995, 1(3): 2-6 [14] 李申,张溪,宋义民.CP-A型微机极谱仪的研制.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15(4): 19-21
近年我国高校教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门类不够齐全, 借用、套用和简单改编现象仍然存在。这就暴露出许多问题。笔者在《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 曾多次与本校同事和有关院校同行交换意见, 也进行了学生对所用教材评价调查分析, 从中得出一些肤浅的认识, 作为一管之见愿与同行交流。
《物理化学》课程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受到全国农林院校或有食品类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普遍重视并相继开设。据悉, 目前全国有食品专业的院校均无专门的《物理化学》教材, 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十一五规划教材”或“二十一世纪教材”, 极少有使用几校合编教材的。它们是化学化工类院校所用的《物理化学》教材的原版或简编版。有的力所能及地补充少量与农林院校有关的知识内容, 但很少涉及食品专业内容。其教材体系不是针对食品专业而建立, 缺乏专业相关性, 突显不出其专业基础课作用, 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联系专业实际不紧密, 因而影响学习积极性;有的在化学化工类专业教材基础上压缩内容, 但令普通高校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感到缺乏系统性, 普遍认为难学, 影响学习效果, 也给教师授课带来许多不便。如何在保持《物理化学》学科框架和联系专业实际方面做到两全其美, 是一个非常关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识之士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1]。
1. 农林院校选用的《物理化学》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
据笔者所知, 在普通高校的教材中, 至今没有一本专门为食品专业师生编写的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化学》教材, 农林院校所用的《物理化学》教材, 因其专业众多, 各异性较强, 要满足普遍适用性必然缺乏专业针对性。
2. 教材脱胎于化学化工院校同类教材, 没有自成体系, 缺乏特色
目前食品专业所用的《物理化学》教材在《物理化学》框架的完整性和食品专业所需内容的丰满性未能很好地兼备。所编内容也不是结合专业展开, 因此, 缺乏特色, 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应该从食品专业实际需要出发, 建立新的《物理化学》教材体系, 使教材具有专业需求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3. 简编教材缺乏浅显明了的教材特点
时下使用的农林院校《物理化学》教材尽管篇幅不大, 但内容不少, 在有限字数内难以系统地将涉及的知识表述清楚和充分, 在限制篇幅的同时, 也易忽视通俗性, 体现不出作为教材应有的深入浅出特色, 不便于学生阅读。对高校扩招后的多数学生普遍感到不好理解和掌握, 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4. 教材章节间内在联系不紧密, 核心内容不突出
近年实行的教材统编制, 在体现博采众长的同时没有考虑到校际差异、生源差异和专业差异。解决了“放而乱”问题, 又带来了“统而死”的问题。另外, 某些教材编写内容相互呼应不够, 不同人编写的章节内容缺乏有机结合。因未考虑专业差异性, 对食品专业应用者来说, 自然不会出现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的局面。
5. 教材缺乏明晰而显见的条理性和归纳性
某些教材难点、重点、关键点不够突出, 使学生学习起来头脑中点、线、面不明晰, 没有抓手。目前食品专业所用《物理化学》教材, 有的标题下内容不充实;有的缺乏小标题;有的章节缺乏知识主线的前提示、后总结和中贯穿, 如“重点提示”、“理解要点”、“事项说明”和“应用实例”等。高校扩招后生源基础差的学校和专业, 学生不善于归纳、总结, 认为条理不清, 不利于理解和记忆, 影响学习效果。
6. 教材联系实际应用不够
有的农林院校的《物理化学》教材确有一些与生产实际、科研实际相关的内容, 有的则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说在知识阐述中结合食品专业实际的内容很少。应适当编入一些联系紧密、应用性强或比较新颖、前沿的研究和生产实际内容。
上述诸类问题, 都是因为没有专门的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 借用、套用或简单改编经典的《物理化学》教材所带来的, 并不是经典的《物理化学》教材本身的问题。
编写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必要性
1. 这类教材有教学需求, 是食品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
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化学与物理学, 《物理化学》课程是其专业主干课。开设食品专业的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该类教材, 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改有阵地和基础, 比较好开展工作。而其他院校对应用性强的物理化学教材也有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以及学生在学习时都非常希望使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教材, 目前缺乏这类教材。
2. 这类教材对促进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要搞好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建设, 必须解决目前教葈材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 确定出切合专业实际的教材体系, 编写出与食品专业紧密结合、注重系统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物理化学》教材, 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大幅度提高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对促进该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其教学实效性都具有普遍意义。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发展趋势
1. 高校教材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教材不宜全国统编、全国通用, 这样缺乏专业特色与灵活性, 不同档次院校的相同专业的教材也应有所区别。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根本没有统编教材[2,3],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被称为“人才摇篮、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大也没用全国统编教材[4]。西南联大之所以“是一个奇迹, 是一个永远的光荣和丰碑, 其办学经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宝库”[5], 就是因为它秉承“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6]、“兼容并包, 移社会一时之风气”[7]。事实上, 中国近年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 缺少动手能力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规定死板, 从教材上就规定死了, 如此培养的人才岂能不墨守成规?所以, 要想办出特色专业, 培养出优秀人才, 必须搞好教材建设。高校教材管理应该科学化, 摒弃简单化[8~11]。教材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选用最新的统编教材, 必须让自编教材、合编教材、统编教材、甚至是国外引进教材[12,13]“百花齐放”, 至于应该选用哪种教材, 学校或学院要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公平、公正地论证, 再做出决定, 并且该委员会要有全体授课教师参加。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看, 不宜过分强调统编教材, 将来统编教材“一统天下”、“一枝独秀”的格局一定会被各类高校教材的“百家争鸣”所取代。
2.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发展趋势
(1) 《物理化学》教材针对性会日益增强, 教材将按专业编写而不是按学科类别编写
近年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很快, 高校扩招、扩专业幅度也大, 一些新设专业没有专用的《物理化学》教材, 对于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都不利, 有识之士感触颇深, 对针对性强的教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物理化学》犹如一座大厦, 定居在各楼层、各房间的许多其他专业住户都在利用它的资源, 但必须按各自专业特点进行“装潢”、甚至“改造”, 让人走进某房间就知道里边是干什么的, 而不是直接居住在它的“毛坯房”内或各专业房间都统一规格和装潢。因此, 《物理化学》教材也会与其它学科教材一样, 从普适性走向专用性, 各专业各取所需, 各自重新建立新的教材体系。也就是说将来必然要按照专业体系编写教材, 而不是象目前按学科体系编写教材。
(2) 各专业的发展将给《物理化学》注入新的内容, 会极大地丰富物理化学的内涵
食品专业与其它需要《物理化学》学科作为知识基础的专业一样, 它的技术发展在不断地给《物理化学》学科提出新的要求, 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物理化学》的内涵, 甚至有可能产生与《物理化学》有关的新的边缘学科。这样, 就更需要从现在开始, 将《物理化学》这一传统而基础学科向着服务于它所覆盖的食品专业等各专业方向发展, 在新的学科和专业供求关系中找到更多的切入点, 形成更大的知识界面。
(3) 教材系统性与专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会更加和谐统一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 社会和高校都更加注重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就高校而言, 重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而教材是进行这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必须具备学科系统性和专业实用性的高度统一、知识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并重与和谐。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的建立
1. 编写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关键问题
(1) 结构的合理性与严谨性
新编教材既要体现出物理化学的知识框架, 还要体现出与食品专业的紧密联系, 围绕该类专业建立新的教材体系并进行编写。如果教材体系建立或内容编写不得当, 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涉及专业内容过多则成为狭隘的专业课教材, 框架不合理则成为残缺的《物理化学》教材, 故而有很大难度。
(2) 内容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教材编写要充分联系专业实际, 提供给读者解决专业问题和生产难题的基础知识与实用技术原理, 并且要求编著者有过多方面或某些方面物理化学研究经历, 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和方法解决过生产技术难题, 也发表过研究论文, 在教材编写时可以引入这些工作的创新技术成果。在语言方面, 要深入浅出, 借鉴国外教材或专著的灵活、浅显的写作风格, 重要问题结合实例阐述[2,14]。
(3) 编写的系统性与新颖性
在编写教材过程中, 对物理化学涉及的关键的、在食品专业有重要应用的内容, 如相分离技术、乳化技术、表面活性剂、乳状液、泡沫、分散体系流变性、应用电化学、凝胶等内容, 既考虑到结构的系统性, 又要注意引入近年新技术、新成果, 让学生感到新颖、满意, 以激发其学习兴趣[16]。
2 .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的建立与教材编写
基于目前教材现状和上述考虑, 有必要研究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 编写出适用性强的《物理化学》教材, 便于该类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必需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
我院物理化学教研组2005年开展了校级教育科研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研究”;2007年又开展了“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体系研究”校级教研课题;2008年, 申报并获批准开展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改革研究”, 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并编写教材, 该项工作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和佳木斯大学等校共同完成。
在前期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开始编写《应用物理化学》教材, 拟定六篇 (热力学、平衡体系、反应体系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界面、分散体系) 17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电解质溶液、电极与电池、应用电化学基础、表面与表面现象、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溶液、溶胶、凝胶、乳状液、泡沫、分散体系流变性) , 现初稿已完成过半。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是食品专业师生急需和企盼的教材, 是任何从事这方面教学和研究的机构或有识之士的共同责任与义务, 需要进行大胆尝试, 尽早编出, 应用,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摘要:目前国内没有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 开设该类专业的院校均采用化学和化工专业经典的《物理化学》教材, 缺乏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与本专业无关, 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困难。笔者认为应该建立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材体系, 编写与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 并提出了基本构架。同时认为高校教材不宜强制性全国统编, 应因专业而异, 百花齐放。
[关键词]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现状
近年我国高校教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门类不够齐全,借用、套用和简单改编现象仍然存在。这就暴露出许多问题。笔者在《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曾多次与本校同事和有关院校同行交换意见,也进行了学生对所用教材评价调查分析,从中得出一些肤浅的认识,作为一管之见愿与同行交流。
《物理化学》课程是食品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受到全国农林院校或有食品类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普遍重视并相继开设。据悉,目前全国有食品专业的院校均无专门的《物理化学》教材,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十一五规划教材”或“二十一世纪教材”,极少有使用几校合编教材的。它们是化学化工类院校所用的《物理化学》教材的原版或简编版。有的力所能及地补充少量与农林院校有关的知识内容,但很少涉及食品专业内容。其教材体系不是针对食品专业而建立,缺乏专业相关性,突显不出其专业基础课作用,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联系专业实际不紧密,因而影响学习积极性;有的在化学化工类专业教材基础上压缩内容,但令普通高校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感到缺乏系统性,普遍认为难学,影响学习效果,也给教师授课带来许多不便。如何在保持《物理化学》学科框架和联系专业实际方面做到两全其美,是一个非常关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识之士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1农林院校选用的《物理化学>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
据笔者所知,在普通高校的教材中,至今没有一本专门为食品专业师生编写的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化学》教材,农林院校所用的《物理化学》教材,因其专业众多,各异性较强,要满足普遍适用性必然缺乏专业针对性。
2教材脱胎于化学化工院校同类教材,没有自成体系,缺乏特色
目前食品专业所用的《物理化学》教材在《物理化学》框架的完整性和食品专业所需内容的丰满性未能很好地兼备。所编内容也不是结合专业展开,因此,缺乏特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应该从食品专业实际需要出发,建立新的《物理化学》教材体系,使教材具有专业需求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3简编教材缺乏浅显明了的教材特点
时下使用的农林院校《物理化学》教材尽管篇幅不大,但内容不少,在有限字数内难以系统地将涉及的知识表述清楚和充分,在限制篇幅的同时,也易忽视通俗性,体现不出作为教材应有的深入浅出特色,不便于学生阅读。对高校扩招后的多数学生普遍感到不好理解和掌握,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4教材章节间内在联系不紧密,核心内容不突出
近年实行的教材统编制,在体现博采众长的同时没有考虑到校际差异、生源差异和专业差异。解决了“放而乱”问题,又带来了“统而死”的问题。另外,某些教材编写内容相互呼应不够,不同人编写的章节内容缺乏有机结合。因未考虑专业差异性,对食品专业应用者来说,自然不会出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局面。
5教材缺乏明晰而显见的条理性和归纳性
某些教材难点、重点、关键点不够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头脑中点、线、面不明晰,没有抓手。目前食品专业所用《物理化学》教材,有的标题下内容不充实;有的缺乏小标题;有的章节缺乏知识主线的前提示、后总结和中贯穿,如“重点提示”、“理解要点”、“事项说明”和“应用实例”等。高校扩招后生源基础差的学校和专业,学生不善于归纳、总结,认为条理不清,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影响学习效果。
6教材联系实际应用不够
有的农林院校的《物理化学》教材确有一些与生产实际、科研实际相关的内容,有的则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说在知识阐述中结合食品专业实际的内容很少。应适当編入一些联系紧密、应用性强或比较新颖、前沿的研究和生产实际内容。
上述诸类问题,都是因为没有专门的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借用、套用或简单改编经典的《物理化学》教材所带来的,并不是经典的《物理化学》教材本身的问题。
编写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必要性
1这类教材有教学需求,是食品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
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化学与物理学,《物理化学》课程是其专业主干课。开设食品专业的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该类教材,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改有阵地和基础,比较好开展工作。而其他院校对应用性强的物理化学教材也有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及学生在学习时都非常希望使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教材,目前缺乏这类教材。
2这类教材对促进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要搞好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目前教材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确定出切合专业实际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食品专业紧密结合、注重系统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物理化学》教材,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大幅度提高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对促进该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其教学实效性都具有普遍意义。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发展趋势
1高校教材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教材不宜全国统编、全国通用,这样缺乏专业特色与灵活性。不同档次院校的相同专业的教材也应有所区别。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根本没有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被称为“人才摇篮、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大也没用全国统编教材。西南联大之所以“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永远的光荣和丰碑。其办学经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宝库”,就是因为它秉承“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兼容并包,移社会一时之风气”。事实上,中国近年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缺少动手能力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规定死板,从教材上就规定死了,如此培养的人才岂能不墨守成规?所以,要想办出特色专业,培养出优秀人才,必须搞好教材建设。高校教材管理应该科学化,摒弃简单化。教材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选用最新的统编教材,必须让自编教材、合编教材、统编教材、甚至是国外引进教材“百花齐放”,至于应该选用哪种教材,学校或学院要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公平、公正地论证,再做出决定,并且该委员会要有全体授课教师参加。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看,不宜过分强调统编教材,将来统编教材“一统天下”、“一枝独秀”的格局一定会被各类高校教材的“百家争鸣”所取代。
2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发展趋势
(1)《物理化学》教材针对性会日益增强,教材将按专业编写而不是按学科类别编写
近年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很快,高校扩招、扩专业幅度也大。一些新设专业没有专用的《物理化学》教材,对于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都不利,有识之士感触颇深,对针对性强的教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物理化学》犹如一座大厦,定居在各楼层、各房间的许多其他专业住户都在利用它的资源,但必须按各自专业特点进行“装潢”、甚至“改造”,让人走进某房间就知道里边是干什么的,而不是直接居住在它的“毛坯房”内或各专业房间都统一规格和装潢。因此,《物理化学》教材也会与其它学科教材一样,从普适性走向专用性,各专业各取所需,各自重新建立新的教材体系。也就是说将来必然要按照专业体系编写教材,而不是象目前按学科体系编写教材。
(2)各专业的发展将给《物理化学》注入新的内容,会极大地丰富物理化学的内涵
食品专业与其它需要《物理化学》学科作为知识基础的专业一样,它的技术发展在不断地给《物理化学》学科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物理化学》的内涵,甚至有可能产生与《物理化學》有关的新的边缘学科。这样,就更需要从现在开始,将《物理化学》这一传统而基础学科向着服务于它所覆盖的食品专业等各专业方向发展,在新的学科和专业供求关系中找到更多的切入点,形成更大的知识界面。
(3)教材系统性与专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会更加和谐统一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社会和高校都更加注重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就高校而言,重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而教材是进行这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具备学科系统性和专业实用性的高度统一、知识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并重与和谐。
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的建立
1编写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的关键问题
(1)结构的合理性与严谨性
新编教材既要体现出物理化学的知识框架,还要体现出与食品专业的紧密联系,围绕该类专业建立新的教材体系并进行编写。如果教材体系建立或内容编写不得当,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涉及专业内容过多则成为狭隘的专业课教材,框架不合理则成为残缺的《物理化学》教材,故而有很大难度。
(2)内容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教材编写要充分联系专业实际,提供给读者解决专业问题和生产难题的基础知识与实用技术原理,并且要求编著者有过多方面或某些方面物理化学研究经历,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和方法解决过生产技术难题,也发表过研究论文,在教材编写时可以引入这些工作的创新技术成果。在语言方面,要深入浅出,借鉴国外教材或专著的灵活、浅显的写作风格,重要问题结合实例阐述。
(3)编写的系统性与新颖性
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对物理化学涉及的关键的、在食品专业有重要应用的内容,如相分离技术、乳化技术、表面活性剂、乳状液、泡沫、分散体系流变性、应用电化学、凝胶等内容,既考虑到结构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引入近年新技术、新成果,让学生感到新颖、满意,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2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的建立与教材编写
基于目前教材现状和上述考虑,有必要研究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编写出适用性强的《物理化学》教材,便于该类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必需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
我院物理化学教研组2005年开展了校级教育科研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研究”;2007年又开展了“食品专业《物理化学》课程体系研究”校级教研课题;2008年,申报并获批准开展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改革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教材体系并编写教材,该项工作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和佳木斯大学等校共同完成。 在前期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开始编写《应用物理化学》教材,拟定六篇(热力学、平衡体系、反应体系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界面、分散体系)17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电解质溶液、电极与电池、应用电化学基础、表面与表面现象、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溶液、溶胶、凝胶、乳状液、泡沫、分散体系流变性),现初稿已完成过半。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血液制品市场需求与前景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是以健康人血液为原料,通过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特殊制品,是宝贵的人源性生物类药品。在医疗急救(如创伤失血、烧伤等)、战伤抢救以及某些特定疾病(如血友病等)的预防和治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血液制品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血液制品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同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血液制品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发改委及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调整产品价格,为维护血液制品价值的合理性、市场供应秩序以及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血液制品市场前景趋势分析:
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个进入壁垒很高,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在这种外不能支援,内血源供给持续减少的状况下,我国乃至全球市场的血液制品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供不应求。可以预见,对于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来说,未来五年,单采血浆站的数量及丰富的产品线成为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血液制品市场需求与前景分析报告,对血液制品从基本定义、生产研发、生产企业经营、消费与需求、竞争格局、原料市场供应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了血液制品的市场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血液制品市场投资机会与风险和市场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和预测。
班级: 09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姓名:吴莉
学号:0924620013 摘要:我国制药业有很强的原料药供应和仿制药物制造能力,但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国际医药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导致我国制药业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综合实力强的大企业、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不完善的制度环境等。加大国家投入、重点支持优秀企业,在产业链中找准优势环节开展分工合作、重点突破是提升我国制药业创新能力的可行途径。医药产品较之其他消费品,其消费者需求相对稳定。未来我国人口数量仍将持续增长,老龄化程度正在加剧,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将大幅上升。关键字:化学制药
中药
生物制药
一、化学制药
2009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国性金融危机对国内外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增长速度普遍下降。但是我过化学制药行业顶住了压力,各项调查数据均表现良好。近4年来,化学制药行业工业总产值一直稳步上升。虽然在国家整体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是扩张速度非常明显,行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企业数量稳步上升,从业人员的就业率也很好。
并且,我国医药外贸行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严峻考验,在我国和世界各国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多化学药西药类商品进出口从显著下滑转向回升。据医保商会统计,2009年我国化学药西药类进出口总额达327.93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其中,出口额为192.033亿美元,同比微降0.8%;进口额为1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3.59%。化学制剂作为医药中最大的子行业,其利润总额占行业的36%,也是医改受益面最广的行业。
现在,化学制药行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还比较多,风险仍然存在。化学制药行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国内外经济波动的风险;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等。
不过,对于现在的经济社会体制的发展来讲,也是化学制药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认识局势掌控方向,对化学制药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态势予以翔实的剖析,无论是对于中国化学制药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化学制药行业在具体工作中的突破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中药制药
中药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药材,历史悠久。特别是现今,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对中药的认同和重视已成为国际医药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并有渐成潮流之势。
当前,为了将中医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快速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遍布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有3000多所,中医从业人员达50多万人。中药产业不断壮大,2009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已达2300亿元,国际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2009年中国中药出口14.6亿美元。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医药调控政策,对医药生产企业影响深远,同时上游原辅材料、水电运价格普遍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2008 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上游原辅材料价格有一定波动,医药企业生产成本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是,总体来看,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和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深入实施,今后几年我国中医药行业供求状况仍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了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宏观协调,推动实施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和中药“三名”战略。二是以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链、保证中医药疗效为目标,不断提高中药产业和产品的创新能力。三是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大力扶持知名中药企业和名优中药品牌四是推动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生产经营水平。五是坚持中医中药在临床、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整体性。六是通过中药科技创新和标准化战略实施,推动中药产业建立规范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与促进作用下,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生物制药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是生物技术药物研发高潮迭起。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整体研发水平提高很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1989年,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获得上市批准。1991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个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方案。2003年,世界上第一个全身应用的肿瘤坏死因子药物在我国上市。2004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产品在我国上市。2006年全球首个溶瘤病毒药物在我国上市。可见,生物技术药物已成为我国药品市场中重要的品种,用于癌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基因缺陷病症和许多遗传疾病的治疗。
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扩大开发,如:脏器综合利用,血液综合利用,人尿综合利用等。2.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生物药物,我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主要研究开发如:①生理活性物质,②干扰素,③抗体,④疫苗,⑤抗生素,⑥维生素,⑦医疗诊断制品,⑧其他药品。3.从天然存在的生理活性物质中寻找新的生物药物。4.利用化学合成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创新的生物制药。5.利用中西医结合技术创新的生物药。
我国在生物工程研究、扩大生产及市场开发进程中,管理体制、资金、技术
人才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形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既存在发展的良机,也存在巨大的挑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与效益,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研发、生产格局,我国新型生物产业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用户依赖于电子商务的快捷和高效.电子支付系统是电子商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电话银行到网店购物,从网上转账到境外刷卡消费„„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电子商务凭借便捷、低成本的优势日益深入人心,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在线支付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购物的流行与快递行业的火爆,预示我国已开始加速步入电子支付时代。
1.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工业经济阶段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是将“通信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安全服务”等三项基本服务融为一体的商业活动。电子商务有巨大的市场与无限的商机,蕴含着现实的和潜在的丰厚商业利润。狭义的电子商务也称作电子交易,主要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在网上进行的交易活动,也通过Internet买卖商品和服务。广义的电子商务还包括企业内部的商务活动以及企业间的商务活动,它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还是买家、卖家、厂家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上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现有的系统结合起来开展业务的综合系统。
2.电子支付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1 电子支付的概念
所谓电子支付,是指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通 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
2.2 电子支付的实现方式
(1)信用卡支付。可以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使用,在因特网上使用时,它可以在各个银行相互认可的前提下,在不同银行之间进行资金的流转,因而能够更为快捷的实现电子支付,是电子支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的一种非现金流通的货币,其具有支付适应性强、变通性好、交易成本低廉等特点,是电子支付的最为重要载体。
(3)电子支票。电子支票是指将传统支票改变为带有数字签名的电子报文,或利用其他电子数据代替传统支票的全部信息。电子支票借鉴纸张支票转移支付的优点,利用电子数据传递将钱款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用电子支票支付,能够节约人力物力成本,而且银行还能通过网络银行为参与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标准化的资金信息。因此,电子支票日益成为高效的电子支付手段
2.3 电子支付的特点
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电子支付具有以下特征:
1、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的;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银行的汇兑等实体是流转来完成款项支付的。
2、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是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即因特网)之中;而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
3、电子支付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如因特网、Extranet;而传统支付使用的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联网的微机、相关的软件及其它一些配套设施;而传统支付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4、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PC机,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支付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支付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
3.电子支付的发展现状
3.1 基础数据 2007年7月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其中宽带网民数达到1.22亿,手机网民数已有4 430万,目前居世界第二。据中国信息产业网<2OO6—2007年中国在线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达到6 800亿元,2006年为10 000亿元。中国电子商务支付市场的规模发展迅速。2006年网上支付的市场规模为420亿元,预测2007年将超过690亿元,2008年这一数字将会突破1 000亿元。随着传统支付观念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网上支付。目前,利用电子商务业,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全球范围的收付款,已经成为企业改造传统业务、直接面对全球市场、降低运作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加速发展的最主要方式。
3.2 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
2005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信息产业部颁布了<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2005年4月1日首部电子商务成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TF式实施,之后银监会发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央行又发布了《电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见稿)。我国电子商务在基本摆脱了过去没有法律依据、缺乏权益保障的尴尬局面之后,广泛开展网上支付业务,大力推广网上支付建设就成为协调整个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及其他网络增值业务共同发展的关键。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交易安全问题
银行业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也融入了银行业,这迎合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网上银行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成本低、快捷方便等优点得到了银行业的积极响应。近几年更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网上银行所有内容都是以数据的形式流转于网络之上,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信息安全隐患。作为庞大资金流动的载体,网上银行极易受到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如果银行的网络遭到攻击,私人信息就可能会泄漏,若补救不及时,很可能给消费者造成巨大损失。2005年4月,多名“支付宝”用户工商银行帐户里的钱不翼而飞。6月,花旗集团丢失了一批记录着390万客户帐户及个人信息的电脑记录数据带。同月,包括Master、Visa在内的多家信用卡公司4 000多万用户信息被盗,涉及了近9 000张国内信用卡,~ 时间风声鹤唳,引发了信用卡安全的恐慌。黑客窃取用户资料、网络诈骗、虚假银行、网络钓鱼等支付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3.3.2 诚信缺失问题 在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危机也悄然袭来,虚假交易、假冒行为、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乃至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尽管电子支付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作为电子商务的中心环节,其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4.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
4.1 牌照争夺战引发行业洗牌。
随着《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的出台,电子支付行业监管力度加大,央行将全力打造以人民银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支付清算组织为补充的支付服务组织体系。以往电子支付行业内的无序现象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治理。对于陷入不良经营的电子支付企业,他们将面临一场无情的大清洗,80%的企业将被迫出局。市场只会留下行业内的先锋典范,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4.2 电子支付的行业化服务会更加深入。
随着支付市场的发展,支付的行业化服务迹象已经出现。将来,一些支付平台可能成为行业性支付平台。例如,环迅支付在机票旅游、教育考试、金融保险、直销等领域支付服务做得非常突出,环迅支付的产品体系有可能会细化为几个行业性支付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行业发展要求。
4.3 随着支付工具的丰富和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交叉风险放大,监管难度加大。目前主要支付卡种是银行卡(借记卡、信用卡),但一些预付费卡已经开始用于网上支付,以后各种支付卡种与各种账户的绑定、联合现象还会增多,不同体系的支付商账户、手机钱包、电话帐号、公用费用帐号、储值钱包、积分账户也会逐渐相通。
由于支付方式不断创新,用户可以通过网上支付、电子钱包(会员账户)支付、手机支付(接触式和3G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自助终端支付等多种渠道方便地进行支付。另外,随着支付公司电子钱包业务的扩展,以后用户还会享受到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但这些支付方式是建立在互联网、电信、移动等开放性网络基础上的,而且银行账户、电子钱包、电话账户等等各种账户之间相互绑定、关联和互通,所以交叉风险放大,多头主管部门的协调加剧,监管的难度也有所加大。
5.电子支付未来发展的建议
电子支付的安全性是客户信任度的关键,决定着电子支付产业的成败,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主要是通过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和不断完善安全机制以加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检测各种网络入侵,审核安全记录,发现对网上银行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并做出处理。其次,要大力提高软件的科技含量,特别在安全策略上,更应该注重采用新的技术,提高系统安全管理自动化程度,减少认为因素对系统安全的影响。最后我认为要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电子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立法步伐,为电子支付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
结论
第三方物流就是通过物流管理的代理企业 (物流企业) 为供应方和需求方提供物料运输、仓库存储、产品配送等各项物流服务。是在物流业务外包的基础上, 由专业物流服务公司以契约或合同的方式对物流需求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一种运作方式。由于竞争压力的加大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与区域化, 企业不得不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专注于自己的成本降低和运行效率的提高, 集中于核心竞争力, 将非核心的部分外包, 这就造成了物流市场的增长和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巨大的成长空间。技术方面看, 如果说市场机会显著的话, 电子商务、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也促进了物流外包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 第三方物流这一新兴的物流形态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2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2.1 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
(1) 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 处于发展初期, 而且呈地域性集中分布。 (2) 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 增值服务薄弱。 (3) 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 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 (4) 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 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2.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传统外包型物流运营模式:企业外包物流业务, 不仅能够节约物流成本, 同时可精简部门, 集中资金、设备于核心业务, 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契约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保证了自己稳定的业务量, 避免了设备闲置。这种模式以生产商或经销商为中心, 第三方物流企业几乎不需专门添置设备和业务训练, 管理过程简单。定单由产销双方完成, 第三方物流只完成承包服务, 不介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战略联盟型物流运营模式:在这种运营模式下, 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就包括运输、仓储、信息服务等方面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 内部信息共享, 相互间协作, 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 以扩大物流配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 以及服务内容。联盟可包括多家同地和异地的各类运输企业、场站、仓储经营者, 共同建立、整合信息平台。这种模式下, 联盟成员是合作伙伴关系, 实行独立核算, 彼此间服务租用, 因此有时很难协调彼此的利益, 在彼此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 要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优化就存在一定的局限。
综合物流运作模式:综合物流公司集成物流的多种功能———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和其他一些物流的辅助功能, 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 组建完成各相应功能的部门, 综合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 对上家生产商可提供产品代理、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 对下家经销商可全权代理为其配货送货业务, 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3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 现代物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第三方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了进程, 在服务内涵、经营模式、功能建设等方面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3.1 服务链不断延伸、专业化不断加强。
随着供需双方合作不断加深, 服务模式也日趋完善。同时, 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越来越专注于特定的目标市场, 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的优势。目前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锁定在IT、汽车行业、家用电器、化工、快速消费品等几个目标行业集中发展, 专业细分程度也在进一步加强。从过去什么都做的物流转变成更加专业化的划分, 按照市场和生产企业发展趋势要求, 企业也在做一些相应变化。
3.2 服务范围向金融领域扩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探讨
市场对外运产生的一些新的需求、新的机会。物流、现金流、资金流是供应链三大组成部分。在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体系下, 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造成的采购与供应短缺是造成供应链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前些年在流通行业比较明显。由此以质押、监管为代表的物流金融服务得到较大发展, 包括中外运、中远在内的企业纷纷开展此项业务。
3.3 物流行业的整合趋势非常明显。
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是物流全球化进程, 这一进程正在向中国扩展, 自第三方物流概念引入国内起, 以兼并收购为特征的全球物流整合深刻改变了物流市场格局。一大批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消失, 一批巨型的物流大集团在整合过程中迅速发展壮大, 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
4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加快我国物流中心向第三方物流基地转化, 拓展物流服务市场需求,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应对策略:
4.1 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物流理念
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流企业, 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 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 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 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流企业要解放思想, 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 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 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 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 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4.2 深化企业改革, 实现制度创新
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 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 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 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 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 结合转换企业机制, 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要优势的基础上, 向相关领域延伸, 发展现代物流。
4.3 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战略
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 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 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 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总之,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 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 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 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 实施行业自律, 规范市场行为, 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 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5 结论
目前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还很低, 但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现在处于多数的小型物流企业应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原则, 运用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 重新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健全网络, 把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规模后, 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 实现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慨念》中国物资出版社
[2]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国际商务研究.2001.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 发展现状 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由最开始的简单终端网发展为现在的分布式网路系统,从原来的有线网络到现在的wifi普及,都说明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人们对移动信息的需求量的上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争取早日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的网络技术服务。
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计算机网络由于用户多,网络环境复杂,是信息的主要集散地。博客、贴吧、社区等网络应用形式应有尽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模式。虚拟网络、远程监控等功能层出不穷,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基本上实现智能化,很大程度的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捷度。在生活方面实现了交流、购物的远程操作;在学习方面实现了知识共享,降低了学习的困难程度;在交通方面实现了GPS定位,解决了车主问路迷路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因素
2.1技术限制
计算机网络是由两种方式进行联网功能,一种是通过计算机与调节器和电话线连接开通上网功能;另一种是将有线电视中装入抗干扰设备和视频服务交换器,通过光缆和电缆与卫星或是数字微波信道进行连接,实现上网的功能,这就使计算机在技术上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就需要在各个方面提升技术水平。例如:在计算机系统方面,现如今的网络系统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可以操作多用户的UNIX网络,还有一种是在UNIX系统基础上进行更新,具有强大的网络构架,在局域网方面有着不可超越的地位,第三种系统是微软的Windows NT,具有完整的平台系统,可以实现小型网络系统进行独立操作。
2.2网络建设漏洞多
由于网络技术的便捷性,网络的安全也受到关注。网络建设中出现诸多漏洞,如:病毒攻击、网上泄密、不良信息泛滥、网上银行隐患等。许多网站在防火墙的设置中存在忽视态度,将访问的权限无限扩大,造成资源共享,丢失重要文件和信息,发生隐私泄露,资金受损的现象。近年来,网上银行诈骗的事件常有发生,这是骗子使用科技手段,利用网络建设的漏洞进行的诈骗活动,严重降低人们对网络的信任,不利于计算机网络发展。
2.3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太快,网上银行和网上购物等生活模式都是迅速在社会上风行,因此针对网上银行和网上购物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没有建立或是并不健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被骗的钱财不能及时追回,减少受害人的损失。同时,司法部门的立法标准还在探索阶段,不能建立完善的司法体制,导致发生问题无法可依,让骗子逍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惩戒,使网络环境具有很大随意性和无序性。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展望
3.1发展方向
当前的信息传送需要复杂的系统资料,占去了不少内存,降低了网络传输效率,未来发展模式将实现高水准、高质量的信息传递,点面间的相互传输,降低传输所需要的数据,攻克网络驱动的难题。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彻底实现了三网融合,即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的现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4G技术将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中坚力量,为保证人们的通信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电子革命”。
3.2技术的提高
IPv6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具有发展性的突破,IP协议的更新是增强的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通过身份验证等方式防范IP欺骗等网络攻击手段。新版本的IP协议通过对地址反复勘测,根据相邻节点的连通和分析利用邻居发现真实的IP,提升了相关的技术手段。在路由器技术方面,由于路由器的核心应用要求,使得路由器越来越复杂,在管理和使用上都存在着一定潜在问题,因此改进路由器技术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向之一。
3.3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的扩散速度快,传播范圍广且难清理的特点使网络病毒成为网络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针对网络病毒,网民应该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下载垃圾软件,设置坚固安全的防火墙,及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清理,从防护措施和引起原因方面加以重视,给自己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同时,政府部门应针对现实问题设置相应部门对网络环境进行监控和管理,并设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网络环境进行限制,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发布。
4结论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应用也越来越广。由此可见,计算机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发展计算机技术有着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从技术手段和监管方面都应作出一定的努力,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绿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勇.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06(03):135-137.
[2] 汤勇峰.信息技术发展背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与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6(08):37.
[3] 杨敏.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09):72.
【电化学分析测试仪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电化学高考试题分析09-29
光谱分析仪器和金属化学分析仪优缺点06-16
酸性蚀刻废液中铜的形态分布及电化学行为06-24
电化11-22
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应用06-03
党员电化教育系列一06-08
化学调研测试题之量分析10-31
16年党员电化教育记录11-11
小学电化教学工作计划01-05
电化分公司节能管理制度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