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类活用教案(精选7篇)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例:狼不敢前(前:上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名词+“者”
例:红装而蹇者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蹇”粘附在“者”的前面,作“骑驴”的意思讲。名词+“之”
例:名之者谁——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陈胜王(王:称王)
②因屏人曰(命人退避)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①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②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③代词前的名词 ④名词后的名词 ⑤副词后的名词
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⑥“所”+名词(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跟动词或动宾词组)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4、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名词放在动词之前不作主语就作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一般而言,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动词,且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带宾语“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1.活用为名词。
2.用作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例:“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凄神寒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 → 以为„„美丽
5、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念悲其远也 《触龙说赵太后》
数词的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2、数词用作形容词
一、由于不理解词的本义而误作活用
词类活用是相对于词的基本用法而言的。汉语的词类在上古就已基本确定, 一般来说是明确的, 相对固定的。但由于历史原因或语法需要,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又可以灵活运用, 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 作别的词类使用, 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 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 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 此处活用彼处未必。下面举例说明。
【前】《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史记·鸿门宴》:“若如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前”有的教材均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有误。《说文·止部》:“不行而进谓之前。”《广雅·释诘》:“前, 进也。”因此, “前进”乃“前”的本义, 是古代的常用义。既然“前进”为“前”的本义, 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二、误把引申义作活用
词的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 它在词义系统中是作为一个义项而存在的。引申义都是常用义, 它与词性偶然变化而产生的临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不加区分, 就会把词义的引申误作活用。
【闻】《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战国策·赵策》:“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吕氏春秋·察传》:“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以上各句中的“闻”, 有的教材注为“使动用法”, 实则误将词义引申当作了活用。《说文·耳部》:“闻, 知闻也。”其本义是“感知”。用听觉感知到和用嗅觉感知到都曰闻, 引申为“传”、“达”。《墨子·经说上》:“闻, 或告之也, 传也。”《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大雅·崧高》:“揉自万邦, 闻于四国。”其中“闻”, 皆被训为“传”。古注有不少训“闻”为“达”者。《淮南子·主术训》:“而臣情得上闻。”高注:“闻, 犹达也。”《礼记·少仪》“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 孔疏:“闻名, 谓名得通达也。”
三、误以兼类词为活用
兼类词是指分属两种以上的词类而意义相关的词。“词有定类”, “类有定职”。既然是一词多类, 则其所属每一词类的功能均为正常用法。活用则指的是某词不属于某一词类, 仅仅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这类词的功能, 这是兼类词与活用的区别所在。但是, 由于古今词义的变化, 使一些词所属的词类发生了变化, 有的词古代是兼类词, 现代汉语里则专属某词类。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 兼类和活用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由活用而产生词义引申或产生兼类词, 这是词义变化的途径, 而词义变化的途径与变化了的词义是两回事, 不能混同在一起。如果不注意兼类与活用的区别, 就会把古代的一些兼类词看作单类词, 从而误作活用。
【面】《列子·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有的教材注“面”为“名词用如动词”。实际上“面”是兼类词, 名词义为“颜面”, 动词义为“面向、面对”, 两义都是常用义。《说文·面部》:“面, 颜前也。”段注:“谓自此而前则为目, 为鼻, 为目下, 为颊之间, 乃正乡 (向) 人者。故与背为反对之称, 引申之为相乡之称。”郑注:“今文乡为面。”由此可见, 面与乡同义。《礼》经凡言面者皆乡之也。故《广雅·释诘》:“面, 向也。”古注多训“面”为“向”。如《礼记·玉藻》:“唯君面尊。”郑注:“面, 犹乡也。”《丧服小记》:“于门外之右, 南面。”孔疏:“南面, 向南也。”《孟子·梁惠王下》“东面而征西夷怨”, 赵注:“面者, 向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昆虫凯泽, 回首面内。”集解引韦昭曰:“面, 向也。”很明显, 介词或动词义“向”是“面”在古代的常用义之一, 不是临时活用。
判断一个文言词语是否活用,主要依据现代语法。名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动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数词一般与量词合作作定语,偶尔也作补语,在文言文中数词活用的情况不是很多。这四类词如果在句中打破了以上常规,那这个词的词性也就会发生改变,成为活用词语。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句子中,处在谓语位置的是名词,那说明这个名词具备了动词的语言特点,即它能带宾语,它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转用作动词了。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左右的人要用兵刃杀掉相如。
2.名词后面带了补语,活用作动词。
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进帐替他们祝寿,祝寿完毕,就请求舞剑助兴。
3.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借助于船的人,不是能够游泳,但却能横渡江河。
4.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它们不是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其中的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心,轻信张仪的话,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5.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一定为动词。
如:乃丹书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于是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着“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到的鱼腹中。
6.方位词,也可作动词。
如:秦师遂东。(《殽之战》)——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
(二)名词作状语
名词处在状语的位置上,起到副词的作用。在翻译时有的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的。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的。3.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的。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的。5.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6.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的。一般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要译为“认为……”“以……为……”等。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把名词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使……那样”“让……怎样”。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一般都是做句子的谓语,但是有时也作名词用,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以代替跟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土地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
(2)动词的使动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但如果动词采用了使动用法,那么,主语就不是动作的施行者,而只是主语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例如“臣活之”,不是“臣活”,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活。其中动词“活”就是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这个动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施行,而是由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一般可译为“使……怎样”,“让……怎样”。这种动词的使动用法,可分为两种情况: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能带宾语。但作使动用法时,便能带宾语了。
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和它的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两者都能带宾语。有些句子的宾语不是动作支配的对象,倒成了动作的施行者,这是主语使宾语发生了这个动作行为,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可以有三种翻译方法:①兼语式,使(让)……怎样②处置式,把……怎样③动宾式,及物动词+宾语。上例即为第三种翻译方式。
三、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主语,即用作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即用作动词。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有时也作名词用,以代替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能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如果给这个形容词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作动词了。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不仅用作一般动词,而且可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使……怎样”“让……怎样”。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语法功能基本上一样,所不同的是:使动用法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行为或动作,而意动用法只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状态和性质。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那样”。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成下列格式:“认为+宾语+形容词”,或者“以+宾语+为+形容词”。
四、数词活用
数词处在谓语位置即用作动词或形容词。
(1)数词活用作动词
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六国灭亡了,四海统一了。
(2)数词活用作形容词
文水中学
高华元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历来是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理解费力、识记吃力。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教学中总结出巧借成语学习和积累词类活用,可以说化繁为简、事半功倍。下面列举一二以飨读者: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动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示例】
打草惊蛇:惊,使……受惊。
劳师动众:劳,使……劳苦;动,使……惊动。
惊心动魄:惊,使……惊;动,使……动。降妖除魔:降,使……投降。
赏心悦目:赏,使……舒畅;悦,使……愉悦。伤风败俗:伤、败:使……败坏。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示例】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祸国殃民:祸,使……遭到祸害;殃,使……遭殃。汗牛充栋:汗,使……出汗。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示例】
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巩固)。良药苦口:苦,使……感到苦。治国安民:安,使……安定。虚怀若谷:虚,使……谦虚。涸泽而渔:涸:使……干涸。
此外,安居乐业、穷兵黩武等也属于此类用法。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㈠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示例】
不耻下问:耻,以……为耻。草菅人命:草菅,把……当成野草。鱼肉百姓:鱼肉,把……当成鱼肉。
幕天席地:幕,以……为幕;席,以……为席。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示例】
厚古薄今:厚,把……看得很重;薄,把……看得很轻。甘之如饴:甘,认为……甜。兵贵神速:贵,以……为贵。乐此不疲:乐,把……当成快乐。
三、动词用作名词 【示例】
见多识广:见,见到的;识,知道的。
送旧迎新:旧,旧的(东西、事物);新,新的(东西、事物)。救死扶伤:死,快要死的人;伤,受伤的人。
四、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示例】
衣冠禽兽:衣冠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即穿着衣戴着帽。衣冠禽兽常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莫名其妙:名本是名词,在成语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为“说出”。此外,“不毛之地”中的“毛”意为“长庄稼”;“不人不鬼”中的“人”“鬼”意为“像人”“像鬼”……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表示方位或处所 ㈡表示工具或依据 ㈢表示比喻 ㈣表示对人的态度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
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示例】
口诛笔伐:用言论、文字进行揭发或批判。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山盟海誓: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烟消云散:像烟和云似的消散,常用来比喻事物完全消失。风餐露宿: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一般指传闻的或没有根据的话。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常形容多而密集。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像瓦分解一样,常比喻彻底垮台或崩溃。类似的成语很多,如日积月累、龙盘虎踞、玉洁冰清、字斟句酌、内忧外患、雷厉风行、神出鬼没、斗折蛇行……
六、形容词做名词 【示例】
扶危救困:危,危难的人;困,困难的人。取长补短:长,长处;短,短处。推陈出新:陈,旧的;新,新的。
苦尽甘来:苦,苦难的日子;甘,美好的日子。
此外,喜新厌旧、拈轻怕重、弃暗投明、无恶不作等也属于此类用
法。
最后应该指出,所谓的词类活用,是说某类词本属于某以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我们应该把它与兼语的情况区分开来。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退,使……撤退。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服,使……臣服。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去,使……回去。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鸣,使……鸣叫。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第三册《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第四册《促织》)昂,使……高。⒓宁许以负秦曲。(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鸣,使……鸣。
⒖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从,使……跟从。
⒗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⒘项伯杀人,臣活之。(第二册《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册《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③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第四册《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王,使……做大王。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④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第一册《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削弱。⒊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变弱。⒋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第四册《促织》)高,使……高。⒌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⒍臣请完璧归赵。(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⒏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安,使……安居。⒐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正,使……正。⒑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第一册《勾践灭吴》)耻,使……受耻辱。
⒒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第六册《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⒓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烦,使……繁琐。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⑤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⒉侣鱼虾而友麋鹿。(第四册《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第一册《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⒊成以其小,劣之。(第四册《促织》)劣,认为……劣小。
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第二册《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
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第一册《勾践灭吴》)女,嫁女。⒉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衣。⒊今夫差衣水犀甲者亿有三千。(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一册《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⒍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册《劝学》)水,游泳。⒒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第四册《滕王阁序》)襟,连带。⒓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册《师说》)师,学习。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师,学习。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三册《六国论》)礼,礼遇。
⒖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舍,盖屋。⒗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命名。
⒘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说出。
⒙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第三册《石钟山记》)名,命名。⒚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第三册《项脊轩志》)乳,哺乳。⒛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第三册《登泰山记》)烛,照。
23.此文人画士,心之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第三册《病梅馆记》)绳,衡量。
24.德何如则可以王?(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2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衣,穿。26.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第六册《报任安书》)衣,穿。
27.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舍,安排住宿。
28.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衣,穿。29.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嘻,发出嘻的声音。30.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刃,杀。3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第六册《屈原列传》)祖,效法。32.仗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第四册《促织》)仗,用杖打。3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函,用盒子装。
3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第一册《子路曾西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35.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爪,用手抓破。36.范增数目项王。(第二册《鸿门宴》)目,看。
37.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第三册《伶官传序》)函,用盒子装。3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第二册《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39.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第四册《前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中有: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第一册《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⒊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第一册《勾践灭吴》)郊,在郊外。
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第一册《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⒌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册《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⒍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汶水东流。(第三册《登泰山记》)西,向西;东,向东。⒎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廷,在朝廷上。
⒏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第六册《信陵军窃符救赵》)北,向北;西,向西。⒐仓皇东出。(第三册《伶官传序》)东,向东。
⒑骊山北构而西折。(第二册《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⒒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前,上前。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中有: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第二册《过秦论》)席,用席子。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第四册《促织》)笼,用笼子。⒊日将暮,取儿藁葬。(第四册《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三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第二册《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第四册《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册《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第二册《师说》)好,喜欢。⒉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第三册《游褒禅山记》)明,照明。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⒌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终不怜公子姊也。(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轻,轻视。⒍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第六册《屈原列传》)短,揭短。⒎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好,喜欢。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⒊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轻快的衣服。
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册《师说》)惑,困惑。
词类活用出处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烛之武退秦师》)
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烛之武退秦师》)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
不可不语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
刑人如恐不胜。
道芷阳。
仕宦于台阁
头上玳瑁光
映带左右
一觞一咏
歌窈窕之章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朝服:穿上朝服(《荆轲刺秦王》)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军:驻军(《鸿门宴》)言:告诉(《鸿门宴》)王:为王、称王(《鸿门宴》)语:告诉(《鸿门宴》)事:做事、(《鸿门宴》)侍奉 籍:登记(《鸿门宴》)目:使眼色(《鸿门宴》)刑:施加肉刑(《鸿门宴》)道:取道(《鸿门宴》)
仕:任官(《孔雀东南飞》)光:发光(《孔雀东南飞》)带:环绕(《兰亭集序》)觞:喝酒(《兰亭集序》)歌:歌唱。(《赤壁赋》)
下:攻占;东:向东进军(《赤壁赋》)渔樵:打渔砍柴(《赤壁赋》)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
名:取名(《游褒禅山记》)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向上走。(《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识其本名(《游褒禅山记》)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向东(《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北:向北(《荆轲刺秦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向上(《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箕:像簸箕一样(《荆轲刺秦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鸿门宴》)头发上指。
上:向上(《鸿门宴》)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间:抄小路
(《鸿门宴》)
孔雀东南飞
东南:朝东南(《孔雀东南飞》)手巾掩口啼
手巾:用手巾(《孔雀东南飞》)卿当日胜贵
日:一天天(《孔雀东南飞》)晚成单罗衫
晚:在晚上(《孔雀东南飞》)西望夏口
西:向西(《赤壁赋》)东望武昌
东:向东(《赤壁赋》)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损害(《烛之武退秦师》)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鸿门宴》)
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加高(《离骚》)长余佩之陆离
长:加长(《离骚》)固前世之所厚
厚:推重(《离骚》)千万不复全
全:保全(《孔雀东南飞》)正襟危坐
正:调整(《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小得像(《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露出白色
(《赤壁赋》)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火尚足以明
明:照明。(《游褒禅山记》)
(四)、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远方(《荆轲刺秦王》)群贤毕至
贤:贤士(《兰亭集序》)少长咸集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兰亭集序》)不知老之将至
老:年龄老的时候(《兰亭集序》)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深度。(《游褒禅山记》)
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五)、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留待作遗施
遗施:遗施之物,纪念品(《孔雀东南飞》)往往有得
得:心得。(《游褒禅山记》)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游褒禅山记》)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游褒禅山记》)
(六)、副词活用作动词
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尽情享受(《兰亭集序》)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七)、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听到(《荆轲刺秦王》)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制止(《鸿门宴》)
樊哙侧其盾以撞
侧:使„„斜侧着(《鸿门宴》)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使„„流(《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
游:使„„纵展;骋:使„„开畅(《兰亭集序》)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赤壁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孔雀东南飞》)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错误,弄错。(《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有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也有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以此下心意
下:使„„委屈(《孔雀东南飞》)
(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于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于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于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数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于意动。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荆轲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认为„„奇怪(《荆轲刺秦王》)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以„„为王,称王(《鸿门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赤壁赋》)
3、数词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下面仅就在文言文教学中探求出来的判断各种词类活用的条件,具体是什么样的词类活用,怎样翻译,简述如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a、名词+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本意是户口册的意思,但后面紧接着一名词,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该翻译为造册登记。
b、副词作状语+名词 汉水又东 《水经注 江水》 东,原为方向名词,在副词后活用为了动词,翻译为向东流。c、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原为物质名词,在能愿动词后为动词,应该翻译成游泳的意思。d、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孟子 梁惠王下》 乐,为音乐,在它之后有了补语,就翻译为演奏音乐。e、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是鱼网的意思,前有所就构成了所字结构,应该翻译为用鱼网捕捞。f、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g、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礼,本是礼节的意思,与前面的敬贤结构相对应,敬重贤士有礼节的招待有才华的人。
h、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花本来是名词,在整句话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花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开花的意思。
i、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立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梁惠王上》 权,在此结合句意,可以理解为权衡。(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用作一般动词,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与„„交好。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穷,用尽。(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A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至,原意为到达,在此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到达的人。
B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4)名词作状语 a、表示比喻。如
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地。b、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地。c、表处所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d、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e、表动作行为的方式,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5)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如:
烛之武退秦师 退,原为撤退的意思,使„„撤退。
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如: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逃走。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之,昂其值,居为奇货。《促织》 昂,使„„昂贵。C、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生,使„„活过来;肉,使„„长肉。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如:令尹南辕反旆。南,使„„往南走。(6)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于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于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于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于意动。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a、形容词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b、名词意动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7)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名词带宾语,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为„„” a、动词为动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死国:为国家死。b、名词为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为死人办理丧事。
一、传统名词活用说的概述
(一)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用作动词, 但必须由上下文来决定。当我们发现一个句子里有的名词用它原来的意义已经解释不通, 并且在句子中有了动词的性质, 居于动词的位置, 这个名词就是作动词用了,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副词 (特别是否定副词) 后面的名词往往作动词用。
名词不受副词的修饰, 这是它明显的特点之一, 副词一般也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因此副词 (特别是否定副词) 后面的名词, 它的词性一般发生变化。例如:
(1) 从弟子女十人, 皆衣缯单衣。 (《西门豹治业》)
句中的名词“衣”在这里被“皆”修饰作动词“穿着”用。
2. 代词“之”“我”与其前面的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时, 此名词往往作动词用。例如:
(1)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句中的“客”带上了代词宾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
3. 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
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另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或主语。
在古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使其中一个词性起变化的类型有:
主谓关系。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句中的“陈胜”是主语, “王”作谓语。是“称王”之意, 名词用作动词。
4. 名词与动词并列充当连动式谓语, 那么此名词往往作动词用。
词性不同的词是不能并列在一起充当一种句子成分的。连词“而”经常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短语。例如:
(1) 不耕而食, 不蚕而衣。 (《盐铁论·相刺》) 这里面的“蚕”活用为动词。
以上四种分类只能视为名词用作动词的主要条件, 它不能概括所有的情况。因此, 在古文阅读中我们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特点, 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去判断掌握。
(二) 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动词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所用工具对人的态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分四个方面来探讨。
1. 表示比喻。
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述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像……那样地”和“像……似的”。例如:
(1) 射之,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 这里的“人”是名词作状语, 表示比喻。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当做状语用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相当于现代汉语“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例如:
(1) 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句中的“兄”用在动词“事”前, 作状语, 表示对人的态度。
3. 表示动作发生所用的工具或依据。 (1) 失期, 法当斩。 (《陈涉世家》)
句中的“法”是“依法”的意思, 表示依据。
4. 表示动作发生的方位或处所。
(1) 范雎至秦, 王庭迎。 (《范雎说秦王》)
句中的“庭”表示处所, 名词作状语。
二、名词词类活用的再探
以上是对名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归纳。正是在这归纳中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人在对古汉语篇章的解读中, 由于不了解古汉语词语应有的意义, 以今绳古, 常把古文中一些词的词性弄错, 甚至造成古汉语词性定位的滥用。
(一) 理论上的质疑
古汉语里单音节词占优势, 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远比现代汉语复杂, 马建忠根据意义给词分类, 黎锦熙根据充当何种句法成分给词分类, 都得出“词无定类”的结论, 一方面说词无定类, 一方面又要给词分类, 这是明显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马氏提出了“假借”说, 其后陈承泽代之以“活用”说。后来的语法学者对马氏和黎氏的词类划分标准, 即确立词的“本用”标准多有批评, 那么所谓“活用”说在理论上就大可怀疑。事实上, 质疑意见也多半正是针对这些缺陷而发的。
正是这些理论上缺陷的存在, 难免使我们走入一个又一个的误区。
(二) 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的混淆
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所兼具的若干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 一个兼类词所兼具的若干词的特性都是它自身固有的。活用是指某词不属于某一词类, 仅仅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这类词的功能, 这正是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别所在。而人们往往混淆了词的兼类和词类活用的界限。
例如:“雨”, 《诗经·小雅·采薇》:“今我采思, 雨雪霏霏。”有的教材注“雨”为“名词用如动词”。实际上“雨”是兼类词, 名词义为“雨水”, 动词义为“水往下流”, 二义都是常用义。所以“雨”是一个兼具有名词和动词二种功能的兼类词。
(三) 引申义和词类活用的混淆
一个词的本来的意义,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 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 叫做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叫做引申义。它在词义系统中是作为一个义项而存在的。引申义都是常用义, 它与词性偶然变化而产生的临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不加以分析, 就会把词义的引申误作活用。
例如:“食”,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丈夫不能自食。”句中的“食”有的教材注为“使动用法”。“食”是一个兼类词, 名词义为“食物”, 动词义为“吃”。由动词义“吃”引申为“养”。例如《左传·文公十八年》:“事以度功, 功以食民。”杜注:“食, 养也。”又《孟子·尽心上》:“食而勿爱。”《论语》皇侃疏作:“养而不爱。”“养”与“食”同意替代, 可知“食”即“养”也。也就是说“食”在以上句中用的都是引申义, 是常用义, 而不是临时意义。我认为, 不能视作“使动用法”, 因此也就不能看成名词的词类活用。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表1
在文言文中,主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宾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和介词结构充当;补语主要由介词结构充当。如果将这些成分代入表1即可演变成:
名、代(主语)+[副词或介词结构]+ 动(谓语) +(形容词)+名、代(宾语)+〈介词结构〉 表2
由表2知:所谓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就是名词在谓语的位置上。于是将名词代入到谓语的位置上表2就变成:
名、代(主语) +[副词或介词结构]+ 名(谓语) +(形容词)+名、代(宾语)+〈介词结构〉 表3 这样就可以通过左右的句子成分关系推导出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名词
如果第一个名词作主语,那么第二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是名词,军是名词,晋是主语,军是谓语,所以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果第二个名词作宾语,那么第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吏民名词;籍是谓语,吏民是宾语,所以籍名词作动词)
②名+代(宾语)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句中名是名词,之是代词做宾语)
③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句:汉水又东 。(此句中又是副词,东是名词)
④名词+介词结构(补语)
例句:今王鼓乐于此。(此句中鼓、乐是名词,于此是介词结构做补语)
此外,依据一些词语的固定搭配也可名词活用作动词则需特殊记忆如:
⑤能愿动词+名词
例句:左右欲刃相如。(此句中欲是能愿动词,刃是名词)
⑥所+名词
例句: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此句中罾是名词,鱼网的意思)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推导过程与名词活用作动词相同。所以依表2推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副词作状语+形容词
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此句中素是副词,善是形容词)
②形容词+名词(宾语)
例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中绿是形容词,江南岸是名词)
③形容词+介词结构(补语)
例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此句中短是形容词,于顷襄王是介词结构作补语)
④还有一些固定格式,比如:能愿动词+形容 词。
例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此句中能是能愿动词,穷是形容词)
由表2可看出所谓的形容词作名词或动词作名词就是形容词或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①动词作主语:例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②形容词作主语:例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动词作宾语:例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④形容词作主语:例句,将军身披坚执锐
名词作状语:依据表1可知名词在谓语的前面,但又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也就是不做主语,那么就作状语。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表示比喻。例如,斗折蛇行
②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表示处所。例如,草行露宿。
④表示动作使用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⑤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特殊文言文句式
依据表2可以理解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倒装句式的字面意思,最后依据判断文言文句式的口诀,理解记忆。
口诀如下:句子顺序要记牢,定主状谓与定宾;句子主干主谓宾,附加成分定与状;句子主干只前置,附加成分只后置;前置谓前与宾前,后置定后与状后;除去前置与后置,还有被动与省略;标志"于"出现最烦恼,被动状后不易辨,辨析方法只一个,译出"被"字即被动;省略可由位置辨;判断句译时必有"是"
值得注意的是,掌握此技巧必须有熟记词性和文言句式标志的基础。
【文言词类活用教案】推荐阅读:
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05-28
词类活用习题06-04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及词类兼类07-08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0-09
词类活用倒装句式01-04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01-04
高中文言文教案09-07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11-21
文言文虚词教案11-22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