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复习总结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控制技术复习总结(共9篇)

计算机控制技术复习总结 篇1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在线方式和离线方式?

答: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生产过程和计算机直接连接,并受计算机控制的方式称为在线方式;生产过程不和计算机相连,且不受计算机控制,而是靠人进行联系并做相应操作的方式称为离线方式。

2、实时的含义?(名词解释)

答:所谓实时,是指信号的输入、计算和输出都要在一定得时间范围内完成。

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答:由工业控制机和生产过程组成。

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形式?

答: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监督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

控制系统。

第二章

5、什么是接口?什么是过程通道?

答:接口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的桥梁;

过程通道是在计算机和生产过程之间设置的信息传送和转换的连接通道。

6、CPU与外设所交换的信息种类有哪些?

答:数据信息、控制信息、状态信息。

7、CPU与外设之间的传送方式有哪几种?

答:程序查询方式、中断控制方式、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

8、l/O接口的编址方式及区别?

答:l/O映射方式,l/O地址和存储器地址在空间上是独立的,独立编址;

存储器映射方式,把l/O接口当做处理器一样处理,统一编址。

9、数字量输入接口与输出接口的作用?

答:输入接口起到缓冲输入数据的作用;输出接口起到锁存输出数据的作用。

10、A/D转换的种类和每种的特点?

答:逐次逼近式,转换时间短(几微秒~几百微秒),抗干扰能力差;

双斜积分式,转换时间长(几毫秒~几百毫秒),抗干扰能力强。

11、采样保持器的作用?

答:A/D转换过程中,保证模拟量不变化;A/D转换结束后,保证输入信号跟随模拟量

变化。

12、模拟量输出通道输出方式及其特点?(未完待续)

答:电压输出,电流输出,在过程控制中基本使用电流输出,稳定性强。

13、计算机抗干扰系统的三要素?抗干扰措施?干扰的传播途径?干扰的作用方式及抑制方法?答:有干扰源、干扰对象、传播途径;

硬件措施、软件措施、软硬件结合措施;

电场耦合、磁场耦合、公共阻抗耦合;

串模干扰,对来自空间电磁耦合所产生的串模干扰可采用双绞线作为信号线,也可

采用金属屏蔽线或屏蔽双绞线;

根据串模干扰的频率与被测信号的频率分布特性采用相应的滤波器;

当对称性交变串模干扰电压或尖峰形串模干扰成为主要干扰时选用双积分式A/D转

换器;

当被测信号与干扰信号的频谱相互交错时采用调制解调技术。

共模干扰,采用变压器隔离;光电隔离;浮地屏蔽;采用仪表放大器提高共模抑制比。长线传输,终端匹配;始端匹配。

14、接地系统抗干扰技术接地的目的?都有哪些地?

答:安全接地、工作接地;

模拟地、数字地、安全地、系统地。

15、软件抗干扰技术数字滤波技术的优缺点(与模拟滤波相比)?有哪些方法?各适合什么样的干扰?

答:优点①用程序实现,不用增加硬件设备,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②可对频率低的信号实现滤波;

③根据信号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滤波方法和滤波参数,具有灵活性和和方便性。缺点①比硬件滤波速度要慢;

方法①算术平均值法,适用于周期性的干扰;

②加权平均值法,适用于纯迟延较大的系统;

③中位值滤波法,适用于偶然的脉冲干扰;

④限幅滤波法,(未完)

⑤惯性滤波法,适用于高频及低频的干扰。

16、输入数字信号与输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措施?

答:输入数字信号,多次重复采集,直到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得到相同的采样值为止;输出数字信号,重复输出同一个数据。

第三章

17、什么叫系统误差?误差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消除的方法?

答:⑴指相同条件下,经多次测量误差的数值保持恒定或按其某种已知规律变化;⑵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变化规律可以掌握,产生误差也是知道的;

⑶在系统测量输入通道中存在零点偏移和温度漂移,产生放大电路的增益误差及器

件参数的不稳定现象;

⑷①数字调零②自动校准。

第四章

18、位置式和增量式PID算法有什么优缺点?比例积分微分的作用?(未完)

答:位置式算法的当前一次输出与过去状态有关,计算时要对误差累加,计算机运算工

作量大,而且输出对应的是执行机构的实际位置,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会引起执行机构的位置大幅度变化;

增量式算法的控制器输出对应执行机构位置的变化量,计算机发生故障时影响范围

小,手动自动切换冲击小,算式中不需要累加。

19、数字PID控制器积分项和微分项的改进有哪几种方法?(要会做课后四题)

答:⑴①积分分离②抗积分饱和③梯形积分④消除积分不灵敏区。

⑵①不完全微分PID控制算法②微分先行PID控制算式。

20、最少拍控制器的局限性?

答:①最少拍控制器对典型输入的适应性差;

②最少拍控制器的可实现性问题;

③最少拍控制器的稳定性问题。

21、最少拍有纹波控制器的缺点和产生纹波的原因?

答:缺点,只保证在最少的几个采样周期后,系统响应在采样点时稳态误差为零,不能

保证任意两个采样点之间的稳态误差为零,系统输出有纹波存在。

原因,控制器的输出在若干拍后不为零或常值,而是振荡收敛的。

22、设计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的必要条件?

答:①r(t)=1t,t≥NT时,y(t)=常值;

②r(t)= t,t≥NT时,y(t)′=常值;

③r(t)=½t平方,t≥NT时,y(t)′′=常值。

Gc(S)中必须含有足够的积分环节。

23、串级控制有什么优点?主副控制器如何选型?

答:优点①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②克服对象纯滞后的影响,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

③副回路是随动系统,把非线性对象包含在副回路中能适应操作条件和负荷的变化。选型,主控制器采用PID控制规律,副控制器采用PI控制规律。

24、前馈-反馈相结合有什么特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复习总结 篇2

1 计算机检测控制技术概述

与过去的信息获取的方式相比, 在信息时代, 数据的获取、捕捉基本都由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检测控制是一种较为精密、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而计算机检测控制技术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怎样运用计算机技术从外界获取正确的、必要的信息, 这也是要进行计算机检测控制的前提;另一方面则是要研究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 怎样合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设计出能够自动地进行检测、控制的信息系统。

掌握的计算机检测控制技术, 就能够更为了解计算机检测控制系统是如何在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中发挥作用。如今, 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以此才能够保证汽车质量合格、各项性能符合人们的需求, 也才能够保证汽车企业的效益。而只有充分掌握了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工作状态, 才能够实现对汽车生产的全面控制。进行检测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获取数据, 进而进行严密的控制。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实现了全面提高对于汽车的检测控制性能, 达到了快速检测、精准判断、高效生产的目的。

2 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中计算机检测控制技术的应用

2.1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装置

汽车的发动机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多个部分。一是燃油喷射控制装置, 该装置主要是用来控制空气与燃料的比例, 从而保证汽车能够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减少耗油量、控制废气的排放量, 同时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二是汽车点火时间控制装置, 该装置的作用是保证发动机即使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 依旧能够达到最佳的点火状态, 能够在发动机的最大动率或转矩之下进行点火。三是怠速运转控制装置, 该装置的作用则是保证汽车的冷却系统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防止发动机在工作时出现过热等情况而损坏发动机。四是再循环控制装置, 该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将燃料未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具有污染性的气体再次回收, 并进行再一次的燃烧, 从而降低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2.2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装置

该部分的控制装置中同样可以划分为多个控制装置。其中, 制动防抱死装置和驱动防滑装置是最为主要的汽车安全装置;自动变速器则是通过对实际行驶条件进行判断, 进行自动换挡, 使汽车的行驶更为安全、更为节能环保;电子控制悬挂装置则可以通过自动调节汽车车身的高度, 达到控制汽车的稳定性、舒适性的目的;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则是根据汽车行驶时的条件, 使汽车的转向更为灵活、安全, 增强乘坐者的乘车体验;四轮转向装置则是通过控制汽车的四轮来实现转向操作, 使汽车的可控性更高, 稳定性更佳;巡航装置则是可以通过对汽车进行速度的设定, 实现自动控制车速, 避免驾驶员因长时间减少而产生疲劳。

2.3 汽车车身电子控制装置

汽车车身电子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一是汽车空调控制装置, 该装置通过温度传感器来获取汽车内外的温度等信息, 并对其进行计算和判断, 从而控制空调的开关, 并自动调节出风的温度, 使汽车内温度和湿度最为适宜;二是信息显示系统, 这一系统向驾驶员输出汽车的车速、燃料、时间等多项信息, 对于驾驶员对汽车行驶状况的判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汽车电子灯光控制装置, 该装置通过对光线的感应, 控制车灯的开关, 使汽车的行驶更为安全、控制更为便利;四是汽车安全气囊控制装置, 该装置通过对外力的感应, 自动向安全气囊内填充空气, 防止驾驶员与挡风玻璃、转向盘等进行直接的接触, 从而保证其安全。

2.4 汽车信息传递装置

汽车信息传递装置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多路信息传递装置, 该装置通过控制器、显示器等多个部分共同运作, 接受外部输入的信息, 并进行处理, 再将信息输出, 从而实现对汽车的全面控制;二是汽车导航装置, 该装置通过接收卫星的信号, 并结合汽车自身所处的位置, 为驾驶员提供路况、行驶轨迹、多种汽车服务等信息;三是蜂窝式移动电话, 该装置实现了更为可靠的通讯功能。

现如今, 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中计算机检测控制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完善, 然而现在的技术并不算完美, 在未来的发展中, 计算机检测控制技术将会更为成熟, 能够达到更为优良的自动化、人性化、智能化, 使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实现对汽车更为全面的控制。

参考文献

[1]童峰, 许水源, 许天增.一种高精度超声波测距处理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4) .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教学研究;实验设计

0.引言

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偏于实际,忽略理论,将对学生深造和后续职业发展不利;偏重理论教学,难以将理论与应用结合,学生出校门却无一技之长,无法立即服务于社会;教与学的脱节,难于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的组织和实验的管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体系的安排,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点,共同进步。

1.课堂教学内容组织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首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是根据课程定位,兼顾基础性、实用性,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工程应用价值,舍去那些理论上先进而工程上极少应用的高级或复杂算法,舍去那些适用场合不多的硬件配置模式,整合其他的相关课程资源,依照学生的水平,重点突出,主要确保多数学生不掉队。选定的课程四大核心内容为:以数字控制理论为主体,从连续控制引入数字控制;控制算法及其编程方法;智能控制理论的应用;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设计。教学环节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1.1在讨论式教学中学会问问题

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思考,带着问题来思考,是最重要的学习原则。在课堂上要尽量多提一些问题,注意将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有些自我解答,有些找学生解答,有些则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下次上课时,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总结和讨论。

1.2培养兴趣,找到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乐趣,就能够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容易产生灵感,事半功倍。

1.3勤于动手,善于转化

要多给学生动手,以便能把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这一点会由于不同学生差别很大,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用实验室的时间不同。

1.4学会综合

要解决实际问题,靠哪一项单科知识都是不够的,靠的是综合后的知识。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包括多门已学课程的知识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硬件与软件的综合等等。所以要在课程学习中注重综合。

教学可以和纵向科研联合,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形成鲜明的专业教学特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也可以和横向项目相联合,建设校企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促成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是促进科技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2.实验的设计和管理

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所开设的实验多数是验证型实验,所有的实验对象都已经封装好,学生只需要插线联接,很快就可以获得实验结果。学生尽管完成了实验,但无法真正将各门课程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与实际工作中的设计过程差别甚远。

为此,采用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实验针对课堂上所设立的控制系统进行,如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首先,利用两个学时在课堂上讲解整个系统的功能、组成和工作过程;在学生对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初步认识以后,在实验室演示已设计好的控制系统,向学生细致说明理论内容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如计算机、加热元件、接口电路、出发电路、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等,再结合实物和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及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带到实验室去验证。最后是同学们对自己所设计的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

通过系统级—元件级的循环过程,同学们不仅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核心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亲身体验了实际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也充分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感受到设计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除了基础实验,按照从浅入深设计了四个综合实验:

2.1数字控制算法模块化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采用C语言对各类数字控制算法(包括:PID算法及其变形、数字滤波算法、最少拍算法、达林算法、状态观测器算法等)按照模块化设计思想进行编程开发,以方便系统使用。

2.2温度闭环数字控制系统

用简易电加热温度控制箱与微机实验箱构成一个温度闭环控制系统,由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控制方案进行系统硬件的连接和配置,同时从控制算法模块中选择需要的算法,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及外部扰动条件,观察系统的运行情况。

2.3步进电机数字闭环控制系统

用小型直流步进电机随动装置与微机实验箱构成一个步进电机闭环控制系统,由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控制方案进行系统硬件的连接和配置,同时从控制算法模块中选择需要的算法组态控制系统,通过施加外部扰动,观察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做实时记录分析。

2.4带上位监控的数字闭环控制系统

在数字闭环控制系统实现的基础上,可考虑开发带上位监控功能的在线闭环系统。通过该监控软件平台,可实现对系统控制算法的组态、控制器参数的调整和定值的修改等,同时要开发一些运行监控画面,包括系统工艺图、运行参数实时趋势曲线、报警画面和参数一览画面等。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该平台系统灵活的调整控制算法和对系统运行监控。该课程的实验内容更加符合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工程控制技术要求,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3.结语

最佳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依据生源情况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之外,教学的管理也很关键,实验教学,作业情况,答辩和最终考核都需要认真执行才能达到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不过带来的问题是:对教师投入的精力要求较多。另一方面,实验室还没有实现全开放,学生自由实验受到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因此,还有必要探究更加合理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手段,以达到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倪小勇,薛晶滢,乔培.再谈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5).

[2]叶依如,叶晰.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04).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总结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用计算机来实现控制。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CRT显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计算机控制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然而,设计一个性能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讲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及设计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软、硬件的设计方法与实现途径。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

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的系统称为计算机控制系统,也称它为数字控制系统。若不考虑量化问题,计算机控制系统即为采样系统。进一步,若将连续的控制对象和保持器一起离散化,那么采样控制系统即为离散控制系统。所以采样和离散系统理论是研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在冶金、化工、电力、自动化机床、工业机器人控制、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工业控制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如在机械、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以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给计算机控制系统增添了理论工具,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新型控制规律的实现、构造高性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提供了物质基础,两者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而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由下列几部分组成:被控对象、主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自动化仪表和软件系统。

而我们学习的课本《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九章,这些章节主要讲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述,典型形式等,主要让我们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初步的入门知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讨论了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数字控制技术讨论了数字程序控制技术,重点介绍了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和步进电机控制技术;常规复杂控制技术,主要学习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技术以及相关的各类控制算法,了解了常规及复杂控制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主要介绍了采用状态空间的输出反馈设计法、极点配置设计法、最优化设计法;先进控制技术,控制技术中的模糊控制技术、神经网络控制技术、专家控制技术和预测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与实现技术,重点放在数据处理、数字控制器的工程实现以及软件抗干扰技术;分布式测控网络技术,学习了分散型测控网络技术,讲述了通信网络技术、DCS控制技术,另外还学习了现场总线技

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另外本课程还开设了实验课程,让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有了一个实践的机会,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使所学知识得到了验证。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后,我们也将这门课和这么课的课程设计圆满的结束了。学完这门课后,自己还是有一点心得体会。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它要求有较强的编程、操作及理论、算法分析能力。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各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掌握不同控制系统的算法,要学会自己设计控制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自己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使自己在学完微机原理及应用的基础上,掌握了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设计方法;进而学习了将生产现场各种物理量引入计算机中的方法。通过学习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提高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比较难得问题,这就需要自己及时的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我觉得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解决,这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自己遇到的问题很可能牵扯到其他的知识点,只有将自己的难题及时的得到解决,才会使自己的学习更加的顺畅。还有就是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听讲老师所提到的知识点,遇到重要的点后要及时的做好笔记。在上完课的时候要及时的拿出笔记进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2018计算机通信网复习总结 篇5

题型:单项选择、判断(或需要改错)、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含简单计算)(友情提醒:注意教材中的黑体字、常用英文缩写)

仅列出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内容,教案中有而教材没有的仍属于考试内容;教材中有而教案没有的,大部分不属于考试内容。后附页码是第四版教材。

第一章

概述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对“自主”的理解)* P1 大量相互独立但彼此连接的计算机共同完成计算任务(通过单一技术相互连接的自主计算机集合)

自主: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和通信能力

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资源共享、信息交流„„

P2~4 商业应用:资源共享(共享物理资源、信息共享)

通信媒介(电子邮件、IP电话)电子商务 B2B B2C 公共应用:远程信息访问(在线报纸、在线数字图书馆)

人-人通信(即时信息QQ、远程学习)电子商务 娱乐

普适计算(射频识别)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从传输技术:广播式、点到点式

P13 从覆盖范围(网络尺度):个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互联网

P14~21

4、什么是协议、协议的作用* P23 协议:通信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

协议的作用:协议是一组规则,用来规定同一层上的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搭式和含义

5、什么是协议体系*

P23 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垂直分层:每一层都将数据和控制信息传递给下一层,直到最底层物理层通过物理介质进行实际通信 P23 协议栈:一个特定的系统所使用的一组协议,即每一层一个协议,利用SAP产生协议间的关联组合称为协议栈 P24 封装:上层来的DU经过实体向下层传递时,都增加头(header)变成该实体的PDU。P25 解封:实体向上层递交的DU是去掉协议首部后的剩余部分P25 接口: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了那些原语操作和服务 P23 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每个实体对自己提供的SAP都会编号,实体通过SAP编号联系上层实体(教案)实体:协议实体,特定协议的软件或硬件执行体,一层中通常存在多个实体 P23

6、服务方式:

面向连接服务: 是基于电话系统建模的,为了使用面向连接的服务,服务用户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连接,然后使用该连接传输数据,最后释放该链接;分组交换-虚电路 电路交换。

面向连接的协议是指协议实体在连接上传输数据,提供同层的差错控制(序号,确认,重传)。不涉及层之间的接口。

面向连接的服务是指可以向上提供通信服务,向下要求建立连接,传输,拆掉连接的接口。协议实体工作相对复杂。无连接服务:

分组交换-数据包;基于邮件系统建模

无连接协议是有数据就发,收到数据就提交,无需编号也可无应答。无连接服务是只有向下发送和向上接收的层接口

协议实体直接传输数据,协议实体功能简单,容易实现

服务质量:

可靠否 描述是否会丢失数据 P28 可靠服务的实现:接收方向发送方确认收到的每一个报文,因而发送方可以据此保证报文已经到达接收方

7、服务与协议的关系* P30 服务是指某一层向它上一层提供一组原语(操作),服务定义了该层打算代表其用户执行那些揉作,但是它并不涉及如何实现这些揉作,服务涉及到两层之间的接口。

协议是一组规则,用来规定同一层上的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格式和含义,这些实体利用协议来实现它们的服务定义。

8、OSI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分层原则:

当需要一个不同抽象体的时候,应该创建一层; 每一层都应该执行一个明确定义的功能;

选择每一层功能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定义国际标准化的协议; 层与层边界的选择应该使跨越接口的信息流最小;

层数应该足够多,以保证不同的功能不会沉混杂在同一层中,同时层数也不能够太多,以追免整个体系结构变的过于庞大; 七层结构和各层功能: P32~35 物理层,功能:Bit的信号表示 同步 通信过程协调 物理介质驱动 传输速率 多路复用

数据链路层,功能:帧封装 Bit信道上帧传输(帧同步 信道的使用规则 帧边界识别)帧差错检测和处理(校验 重传)流量控制(收发平衡)

网络层,功能:路由计算 路由选择 报文分段和重组 拥塞控制 网络互连 传输层,功能:各种网络的适配 网络通信的分流和复用 多个并发通信的管理 流量控制

会话层,功能:会话管理(记账)会话控制 会话参数协商 表示层,功能:表示 加密解密 压缩解压缩 应用层,功能:各种基于网络通信的应用

互连设备:

中继器:物理层 P218 网桥:数据链路层P256 路由器IP:网络层P274(P257)PSTN Modem:物理层(工作层次 教案)

9、OSI模型与TCP/IP模型* TCP/IP模型结构和各层功能 P35~37: 互联网层: 传递IP分组,将整个网络体系结构贯穿在一起的关键层,任务:允许主机将分组发送到任何网络上,并且让这些分组独立的到达目标端; 传输层:TCP/UDP TC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允许从一台机器发出的字节流正确无误的递交到互联网上的另一台机器上。

OSI与TCP/IP模型的关系 P38~41(教案有很好的总结)相同点:都采用分层的网络设计思想,都是垂直的分层结构。分层的层次和功能大体相似。

OSI: 模型为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先有模型再制定协议。更倾向与面向连接。

优点:更清晰,更容易实现协议替换,通用性强

缺点:只有单一服务方式(没有无连接服务),模型层次相对复杂,协议复杂,难于实现,市场化失败。对于计算机及软件工作方式的忽视。

TCP/ IP: 模型只有四层结构:物理网,网络层(IP), 传输层(TCP/UDP),应用层。TCP/ IP先有协议,协议丰富后出现模型加以 描述和规范

优点:提供两种服务方式给用户选择,分层结构简单

缺点:相对模型结构不清晰,协议替换较为困难,通用性差,难于重新实现某些层 详细看PPT

10、计算类型:数据传输速率、与距离有关的(传播)延迟、位长、封装的开销等有关的计算。UPD(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不可靠的 无连接的协议

第二章

物理层

1、物理层功能* P70:

物理层是构建网络的基础,该层定义了比特作为信号在信道上发送时相关的电气、时序和其他接口,物理信道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传输性能的不同(吞吐量、延迟和误码率)

2、傅立叶级数与数据传输速率的限制(不要求傅立叶级数公式及推导)P70~73 教案 数据传输速率的限制: 无噪声:奈奎斯特定理:(最大传输速率=2Blog2V,对于二级电平V=2,最大传输速率为2B,B信号带宽)

有噪声 香农公式:CBlog2(1S/N)B为信道带宽;物理意义:当传输带宽和收端信噪比确定以后,信息传输速率不会大于相应的数值

3、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公式(要求公式和计算)* P73

4、传输介质:分类、特点(带宽、距离、应用特点等)* P74

5、电话系统:

结构:(本地回路、交换局、干线)P109~110 本地回路:进入家庭或者公司的模拟双绞线(模拟信号)

交换局:电话呼叫在这里从一条干线接入另一条干线(电路交换技术)干线(中继线):连接交换局的光纤(数字信号)引导性介质(有线介质):铜线、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电力线 非引导性介质(无线介质):地面无线电、卫星、激光

特点:带宽大、距离远、低延迟、传输损耗小

特点:带宽小、距离远或近、延迟高、传输损耗大

干线上的多路复用技术(分类:FDM、TDM、CDM、WDM、SDH等)P104~108, 122~125

6、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原理、特点、对比)* P125~128 电路交换:在源和目的之间保持一条专用通路——面向连接的通信技术(呼叫期、通信期、拆除期)

分组交换:数据与分组的形式传输,不需建立或者拆除连接——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通信技术

7、物理层接口的基本类型及四大特性(教案)基本类型:RS-232C(异步传输)、RJ45(块传输,以太网接口)V.35/G.703接口(同步传输)、光纤Fiber/Optical(块、同步传输)

四大特性:

8、计算类型:与采样、编码有关的波特率、采样速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复用技术有关数据传输速率,与交换技术有关的延迟等。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1、链路层功能:* 对象:直接相连的机器之间P151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链路管理P153~157

三种服务:无确认无连接、有确认无连接、有确认面向连接P152

2、成帧技术* 四种技术原理和特点(要求能够进行动手操作)P153~156 字节计数法:

利用头部的一个字段标识该帧中的字符数(若长度字节传输出现错误,以后几乎完全不可能正确提取每个帧,反例)

比特填充的标志比特法 位填充首尾定界法:

首尾以01111110定界,帧体部分若出现5个连续的1,无条件插入0 字符(字节)填充首尾定界法:

帧体中的F和X都需要变换:FXy;XXz

违例编码法: 利用信息bit的码型特性,用非正常码型来进行位置界定 校验和法:

在帧长度固定、帧与帧首尾相接的传输方式中

信元中有一字节为校验和:Checksum:[]=[]+„+[]

3、差错控制

差错检测:

奇偶校验(最后一位为0,表示符合)CRC校验(能够运算)* P163~167 差错纠正:海明码(前向纠错)P158~161、差错控制协议(反馈纠错)差错控制协议:停等协议、滑动窗口协议(原理和效率)* P172~ P189 教案

4、流量控制:

原理:发送方以高于接收方能处理到达帧的速度发送帧,导致接收方被淹没 目的:

停等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在流量控制上的表现 P157 教案 停等协议:一种简洁的方式来保证可靠性

滑动窗口协议: 回退N协议:

5、链路控制协议:了解HDLC(教案,以HDLC为例的捎带应答、差错控制及流量控制的实例过程)、PPP(名字、特点、帧类型、)P189~ P192 *

6、协议描述和验证(教案)

能读懂状态转移图 了解有限状态机的作用,7、计算类型:与成帧有关的开销计算,与纠错、检错有关的校验码计算、开销计算(注意概率公式),与差错控制协议有关的开销计算、重传延时、窗口大小、序号范围等

第四章

介质访问子层

1、介质访问子层的功能*

广播式信道 P199 广播信道的分配:静态分配、动态分配 P199~202

2、竞争式协议的原理和特点P202~208

3、竞争协议、无冲突协议、有限竞争协议

竞争协议和无冲突协议的比较(高负载、低负载)P211 有限竞争协议的思想P211

4、桥、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P257~265)

第五章

网络层

1、网络层的功能* P274 网络层关注的是如何将源端数据包一路送到接收方,处理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最底层。

寻址:标识节点,节点定位

路由选择:P279)(1)传播路径信息、形成路径(2)选择路径 拥塞控制:P303 网际互联:P326 穿越多个同构或者异构网络

2、两大阵营和技术路线*P275

虚电路与数据报(原理、对比)P278

3、路由表(RIB):要素(目的、下一站、距离)(教案)

4、路由选择:*寻找各处站点,在本地建立路径的方向

路由选择算法特征P279:

最优化原则P281:

5、路由选择算法:* 分类:静态和动态算法(特点)P280:

扩散算法P284、距离矢量算法P285、链路状态算法P288(原理,要求能够计

算)

6、特殊问题的路由方法(了解就行):广播P293、多点播送P295、移动路由P298

7、拥塞控制

什么是拥塞(P302): 网络流量过于集中到某些节点和链路 信道过载 节点过载 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P303、开环方法与闭环方法*P326

拥塞控制方法:漏桶算法„„(名字和控制原理)P314

8、网络互联

网络的不同和互联的需求P327 协议转换(教案)、隧道*P330、协议覆盖P330(教案)分段:透明分段、不透明分段(方法,能计算)*P332 防火墙技术(过滤)P636

9、计算类型:与交换有关的开销、延迟等计算,与路由算法原理有关的开销计算、路由计算,最短路径算法,与拥塞有关的网络容量、开销计算,与互联技术有关的开销计算。

第六章

传输层

1、传输层功能*P382 传输层的最终目标是向他的用户提供高效的、可靠的和成本有效的数据传输服务,它的用户通常是应用层的进程。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传输层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层提供给他的服务。(在源机器和目标机器之间提供可靠的、性价比合理的数据传输功能,并且与当前所使用的物理网络完全独立 端到端的通信 与应用密切相关 与具体网络无关)

服务:屏蔽具体网络细节和不同网络差异,为上层提供与具体网络无关的端到端通信服务。

功能:各种网络的适配,网络通信的分流和复用、多个并发通信的管理、流量控制等。(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增强服务质量,扩大通信容量,将通信子网与上层隔离,在不可靠的网络上提高可靠的服务)

2、传输层与数据链路层的比较:

报文的延迟和重复现象* P392(教案):

网络存在着潜在的存贮容量,如果网络使用数据报技术,即网络内部的路由是独立进行的,就存在延迟现象扰乱预期的接收顺序,甚至他的重复数据包都到达目的地,他还没到。

3、寻址:TSAP的设置方案 P393

4、建立连接:序号的禁止区是什么意思?P397 确保在T时间内,不发送序号相同的分组 解决主机崩溃问题 三次握手(为什么要三次)P395~399 *

交通管理与控制复习总结 篇6

*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除保障交通安全、疏导交通、提高现有的通车效率的传统目的外,着重于采取各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来减少道路上的汽车交通总量,缓解交通拥挤、保障交通安全与畅通,并降低汽车交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分离原则、限速原则、疏导原则、节源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交通问题:安全、能源、土地、环境 *城市交通问题:(1)交叉口交通混乱,通行能力很低;(2)任意占用道路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路上任意停存车辆,占用道路或人行道;(4)在路上任意停车装卸货物,使道路形成“瓶颈”;(5)行人不走人行道或无人行道可用,任意乱穿道路;(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交通,互相干扰严重,特别是在交叉口上。

*交通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第一阶段:传统交通管理:建新路、配以提高老路通车效率措施的交通管理来满足汽车交通需求的增长。第二阶段:交通管理系统:以提高现有道路交通效率为主

第三阶段:交通需求管理:对交通需求加以管理、降低其需求量以适应现有道路交通设施能够容纳的程度

第四阶段: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应用到交通管理中

*交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1、城市交通管理现状问题与需求分析;

2、制定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目标和策略;

3、建立交通管理长效发展机制;

4、近期交通系统管理改善方案制定;

5、智能交通与高新技术发展应用规划;

6、拟定交通管理规划实施行动计划。

*交通管理法规立法目的:以法律的形式和正确应用法律的权威来保障交通安全、舒适与畅通,以维护道路交通的合法使用者不受其他不正当使用者的伤害或骚扰

*交通法规层次:一是全国性法规,具有全局性意义,是一种必须在全国统一执行的一些规定,是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依据。二是地方性法规,使当地具有全局性含义的管理措施,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及交通特点,在全国性法规为依据的前提下,制定当地必须统一执行的一些补充规定。三是局部性管理措施,是对交通法规的补充或外延

*车辆驾驶人的管理主要包括:驾驶证管理、驾驶人教育管理、驾驶人驾车管理 *对驾驶人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车辆管理:车牌证管理、车辆报废管理、车辆检验 *车辆检验类别:初次、定期、临时、特殊

*检验方法:

1、人工观察及路上试行;

2、测试设备检验

*交通秩序是人们维护交通安全和畅通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交通秩序管理就是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对交通参与者及车辆进行行驶规范化管理

*机动车行驶秩序管理:由分道行驶、最高车速和驾驶规则三方面组成的车辆运行及操作的基本规则,是车辆在路上行驶必须遵守的,用以维护基本的交通秩序

*道路使用管理是依据法律规定和权力机关授权的道路使用管理机构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先有道路,以及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使用道路的单位、个人、车辆、物品,按规定进行管理、监督的活动

*交通秩序管理设施:道路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以及其它交通秩序管理设施 *道路交通标志:主标志、辅助标志 *主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道路施工安全标志 *决定视认性的要素:交通标志的形状、颜色、图符 *辅助标志的颜色为白底、黑字、黑边框,形状为长方形

*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原则:

1、根据客观需求设置;

2、统一性和连续性相结合;

3、设在易见位置;

4、昼夜性作用标志的照明或反光性;5.交通标志照明方式

*车速管理是指运用交通管制的手段,强制性的要求机动车按照规定的速度范围在道路上运行,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限速的依据:①对于因受条件限制,实施通视距离不能满足最小视距要求的路段,应按实际通视距离验算该路段的限制车速②在该设而不设或不便设超高的小弯道上,应按弯道的转弯半径演算可通过的安全行驶车速作为通过该弯道的限制车速③驾驶人视野与车速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视野随行驶车速的增加而减小、注视点前移、形成隧洞视。同时视距变长,被认景物模糊,视认能力减退,导致事故率上升。

*控制行驶车速的方法:法规、心理、工程控制

*单向交通又称单行线,是指道路上的车辆只能按一个方向行驶的交通 *单向交通的种类:固定式、定时式、可逆性、车种性

*单向交通的优点:

1、简化交叉口交通组织,提高通行能力;

2、提高路段通行能力;

3、降低交通事故;

4、提高行车速度;

5、其它:有利于实施各交叉口间交通信号的协调联动控制,有利于解决停车问题

*缺点:

1、增加了车辆绕行道行驶的距离,增加附近道路上的交通量;

2、给公共车辆乘客带来不便,增加步行距离;

3、容易导致迷路,特别是对不熟悉情况的外地驾驶员;

4、增加了为单向管制所需的道路公用设施

*单向交通实施条件:

1、具有相同起终点的两条平行道路,它们之间的距离在350--400M以内;

2、具有明显潮汐交通特性的街道,其宽度不足3车道的可实行逆行单向车道;

3、复杂的多路交叉口,某些方向的交通科另有出路的,才可将相应的进口道改为单向交通

*交叉口的复杂性:A=nB+3nM+5nC

nB/nM/nC分别为交通流在交叉口的分流点、合流点和交叉点数,A=10~25枢纽简单,25~55中等复杂,>55复杂

*变相交通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变换某些车道上的行车方向或行车种类的交通 *变向交通分类:方向性、非方向性

*方向性变向交通实施条件:

1、道路上机动车道数应为双向3车道以上;

2、交通量方向分布系数KD>2/3;

3、重交通方向在使用变向车道后,通行能力应得到满足;轻交通方向在去掉变向车道后,剩余的通行能力应能满足交通量的需求;4在诚实道路上使用时,应在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上相应的增加进口道的车道数

*非方向性变向交通实时条件:

1、自行车借用机动车道仅适用于一块板、二块板的道路,借用后机动车剩余车道的通行能力应能满足机动车交通量的需求;

2、机动车借用自行车道后,剩余车道应能保证自行车通行的安全;

3、行人借用车行道适用于中心商业区,除定时步行街外,要对机动车流进行分流疏导和控制 *人行横道标线方式:条纹式、平行式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

1、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的人行横道线,采用两条平行粗实线划出人行横道的范围;

2、需在路段中间设置没有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线时,采用斑马线,并应在到达人行横道线前的路面上设置预告标示。用来提示车辆驾驶人前方接近人行横道,须注意行人横过马路按法让行人先行 *二次过街人行横道设置:

*路边停车是指在道路侧石车行道上的机动车停存,或人行道边的自行车停存。目的是使道路在“行车”及“存车”两方面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路外停车是指在道路用地范围之外的停车场或停车库内的存车.两者对交通影响存在区别.路边停车会对存车路段上的车辆或行人的通行能力造成影响,而路外停车仅对出入口附近的道路产生影响 *停车诱导系统(PGIS)是通过交通信息显示板、无线通信设备等方式向驾驶人提供停车场的位置、使用状况、诱导线路、停车场周边交通管制和交通拥堵状况的服务系统

*停车诱导系统功能:

1、提高停车者的使用方便性;

2、促进交通顺畅、确保交通安全;

3、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

4、增加商业区域的经济活力

*停车诱导系统组成: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发布

*平面交叉口的管理有全无控制交叉口、主路优先控制交叉口、信号灯控制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等。对于交叉口几种形式主要取决于相交道路上交通流量的大小和延误的大小 *全无控制交叉口是指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重要地位,从而具有同等通行权的两条相交道路,因其流量较小,在交叉口上不采取任何管理手段的交叉口

*主路优先控制交叉口,是在次路上设停车让行或减速标志,指令次路车辆必须停车或减速让主路车辆优先通行的一种交叉口管理方式

*优先交叉口的控制方法:停车让行标志控制、减速让行标志控制

*快速道路主要交通问题:

1、交通拥挤;

2、交通事故;

3、延误;

4、交通噪声 *按交通拥挤的发生特征,交通拥挤分为:常发性拥挤、偶发性拥挤

*交通组织优化原则:

1、优先考虑宏观交通组织优化的原则;

2、道路交通分离的原则;

3、道路交通流量均分的原则;

4、道路交通连续的原则;

5、道路交通总量削减的原则;

6、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的原则;

7、排障导流的原则

*交通组织优化措施:

1、宏观交通组织优化(控制交通发生源、改善交通服务方式、将道路交通转向广义交通);

2、区域交通组织优化(分离交通流、合理分配交通流);

3、微观交通组织优化(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路段交通组织优化)

*公共交通现状:

1、城市公交客运系统结构单

一、不完善;

2、公交线网密度低,线路布置不合理;

3、行驶环境差;

4、换乘困难;

5、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外部政策:

1、扶持政策(财政扶持、税收扶持、投资、票价政策);

2、限制政策(对私人小汽车使用的控制,主要是运用价格手段进行的控制;对私人小汽车使用的控制还包括时间上的限制)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内部政策:1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离;

2、引入竞争机制;

3、机构改革;

4、提高企业的自生存性

*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行管理,有如下常用措施:(1)公交车专用车道;是指专门供公交车行驶的车道;(2)公交车专用街:是指在这种街道上只让公交车和行人通行;(3)公交车专用道路:是指专门供公交车行驶的道路;(4)公交车专用进口车道:是指在交叉口的进口道中设置一条或若干条专门供公交车行驶 *交通信号的公交车优先控制的方法。

答:(1)调整信号周期:按公交车的交通量调整信号周期,以减少公交车在交叉口的停车延误;

(2)增加公交车通行次数:在行驶一般车辆的街道与行驶公交车的街道相交的交叉口上,一般街道如有两个相位时,可用其中的一个相位把公交车街道相位的绿灯时间分为两段,分别列在该相位前后,以增加公交车的通行次数并降低其延误时间;

(3)使用公交车感应信号:当公交车接近交叉口时,向检测器发出信号,检测器即把信号传给控制机,控制机指令信号灯由红灯改为绿灯,或继续延长绿灯时间。

(4)公交车放行专用信号灯:这种专用信号灯安装在公交车专用车道上的检测器测得有公交车到达时,即显示绿色,公交车进入交叉口后,一般信号等才显示绿色,其它车辆在公交车后面通行,以保证公交车优先通过交叉口。*交通系统管理(TSM)是把汽车、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行人和自行车的等看成为一个整体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多个组织部分来进行管理。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运营、管理和服务政策来协调这些个别的组成部分,使这个系统在整体上取得最大交通效益。

*交通系统管理同传统交通管理相比,它的显著特点是:传统交通管理采用着眼于局部交通祸害的单一孤立的治理措施,对当地的交通祸害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但往往是把该地的交通祸害转移到附近地区,而且单一孤立的治理措施也未必是交通效益最优的措施;交通系统管理,从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着眼,探求能使现有系统发挥其最优效益的综合治理方案,可避免各个局部措施把交通祸害转移地点的弊端,又可得到系统效益最优的方案。

*交通系统管理措施:

1、公共交通辅助系统;

2、公共交通运行管理;

3、存车管理;

4、行人、自行车管理;

5、优先通行管理;

6、交通工程技术措施;

7、交通限制措施;

8、货运交通管理;

9、改变上班方式;收费管理

*交通系统管理应用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般遵循如下工作过程:(1)对现有道路交通运输系统的调查与存在问题的分析;(2)确定治理任务和目标;

(3)提出治理问题的各种备选的综合治理方案;(4)确定评价方案的效益指标;(5)对各备选综合方案作出评价;(6)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优选方案;

(7)对优选方案中的各项治理措施作出详细设计;(8)方案的实施执行;(9)方案实施情况的监测与调整。*人们在交通管理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1、单纯地增加交通供应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的无限增长的,反而会给增、扩交通污染创造条件;

2、交通需求的无限增长,汽车滥用优先的道路资源是交通祸害的真正根源。人们对交通祸害的认识有了这样的深化认识以后,在交通系统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才提出“交通需求管理”的理念

*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理念在于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的使用(不滥用)道路交通设施的有限资源

*根据相关研究,交通需求管理的基本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通过对交通源的调整来减少交通发生量,就是要从土地利用规划阶段进行交通需求管 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的规划,综合控制城市各行业在不同区域地块的发展规模,合理引导人类出行活动的方式和方位,使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合理化,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长距离出行降低出行需求总量。(二)通过对交通方式的引导和私人小汽车的高效利用来减少汽车交通量。当交通出行总量基本确定之后,交通方式结构就成了道路上机动车交通量需求的主要因素。加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将大量的个人交通转变为公共交通,可以有效的降低道路上机动车交通量。(三)通过对出行车辆的出行时间和路径的诱导来使交通在道路的时空上均匀分布。交通发生时间和空间相对集中高峰时段、路段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通过车辆使用管理、交通流时空均匀管理等分散高峰时段、路段交通量

*交通需求管理主要措施:提供交通信息与路线导行、替代出行、停车管理、车辆拥有管理、车辆使用管理、引导出行行为、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停车换乘、合乘车、改变工作时间 *交通需求管理在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的应用体现在:

(一)促进与完善交通规划与交通管理的互动反馈作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交通发生源。(二)协调和处理有限的交通空间与不同道路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实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形成最大效能的交通设施能力。(三)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运能优势,引导其他交通方式的合理使用形成城市最佳的交通结构。(四)缓解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同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合理控制道路上私车交通总量,引导理智使用道路交通资源,使道路交通设施得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TSM 与 TDM 的主要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 20世纪70年代人们意识到有限的资源:环境、土地资源、能源等,是永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的,扩建道路不是一个永恒的满足交通需求的方法,TSM和TDM是在这个背景提出的交通管理方法,都属于“按供管需”的管理方法。所不同的是交通需求管理(TDM)侧重对需求的控制和管理,其要点在于减少出行生成和改变出行时间与方式,以减少减少出行过程中的时空消耗;重点在于对机动车拥有与使用的控制,压缩不合理出行。而交通系统管理(TSM)重点在于充分利用已有的道路交通设施以满足交通需求,其内容包含了提高路网容量的措施,包括技术管理、行政管理、法规管理、交通安全教育、交通控制等多种措施的整合。

*交通信号是在道路空间上无法实现分离原则的地方,主要是在平面交叉口上,用来在时间上给交通流分配通行权的一种交通指挥措施

*交通信号灯用轮流显示不同的灯色来指挥交通的通行或停止

*设置信号控制利弊:交通口交通信号灯的设置相比停、让车标志交叉口,弱化了主路车辆的绝对通行优先权,增加了主路车辆的延误,降低了主路的通行能力,却降低了次路车辆的延误,增加了次路的通行能力,如果信号灯的配时设计能够做的比较好的话,能够降低整个交叉口的车辆延误,增加整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另外设置交通信号灯还能够使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在时间上分离,增强交叉口的安全性。当然,如果信号灯的设置不合理不仅不会起到正面的效用,相反会造成整个交叉口的延误增加,甚至产生更多的交通事故

*交通信号按控制范围分类:单个交叉口的交通控制、干道交叉口信号联动控制、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按控制方法分类:定时、感应、自适应控制 *

*.试分析交通感应信号的工作机理。答:交通感应信号系统共有四个控制参数:

1)初期绿灯时间ig;给每个相位预先设置一段绿灯时间,不管本相位或其他相位是否有车,对本相位必须保证放完这段时间。

2)单位绿灯延长时间0g;是在初期绿灯结束之际,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测的有后续车辆 到达时所延长的绿灯时间。3)最短绿灯时间ming;该绿灯时间是任一信号相位放行车辆的最短时间。为了保证初期 绿灯时间结束之际到达车辆能够安全通过,需要再设置一个单位绿灯延长时间,故最短绿灯时间实为初期绿灯时间和单位绿灯延长时间之和。

4)绿灯延长极限时间maxg;为了保持最佳绿信比而对各相位规定的绿灯时间的延长限度。信号到达绿灯极限时间时,强制绿灯结束并改换相位。

*半感应信号控制按照检测器设置位置不同分为两类,其运行流程也尤有不同。1)检测器设置在次要道路上,这种感应控制是次路优先的,平时主路上总是绿灯,对次路预设最短绿灯时间,当次路上检测到有车时,立即改变相位,次路为绿灯,后继无车时,相位返回主路;否则,到达最大绿灯时间时,强制改换相位,其运行流程图如图一所示:

计算机控制技术要点的探讨 篇7

计算机控制就是用计算机对一个动态对象或过程进行控制。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 用计算机代替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常规控制设备, 对动态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 这是对自动控制系统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的一种革新。这一革新, 改变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 也导致对这类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发生较多的变化。在初步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之后, 分别介绍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特点和基本设计过程。

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将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所不同, 但系统设计的步骤大体上相同,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进行总体方案设计。选择系统的软、硬件组成方式根据系统的价格和时间要求, 选择适当的方式组成系统。在时间要求比较紧的情况下, 尽量选购现成的软、硬件系统进行组合;而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自己设计电路模块。值得注意的是, 软、硬件工作比例的划分也将对系统的价格和实现时间产生重要的影响。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大概包括选择微处理器、确定存储器容量、选择外围接口电路、选择传感器、选择软件开发环境、硬件设计及调试六个基本内容。

1.2 确定控制任务

进行系统设计之前, 首先要对控制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熟悉工艺流程, 了解具体的控制要求, 确定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 包括系统要实现的功能、控制速度、控制精度、现场环境、完成设计的时间要求等。根据这些任务写好设计任务说明书, 作为整个控制系统设计的依据。

1.3 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要根据系统总的设计要求, 确定软件所要完成的各种功能及完成这些功能的逻辑和时序关系, 并用软件流程图表述出来。按软件流程图中不同的功能, 分别设计相应的软件功能模块。如模拟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出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通讯模块和键盘处理模块等。每一种模块都可以单独进行调试, 各种模块分别调试好后, 再按流程图逻辑和时序关系将他们正确组合、连接、调试。

1.4 现场安装调试

首先要按工艺流程图将系统正确安装, 然后对系统进行粗调和精确调试, 根据实际对象确定各种控制参数, 调整显示值或保存数据等。硬件调试和软件调试都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用对现场情况进行模拟的方式进行, 并进行必要的联合调试工作, 半实物仿真是系统调试的虽要基础, 而最终的系统级调试要在现场完成。

2 概述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而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由下列几部分组成:被控对象、主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自动化仪表和软件系统。

2.1 硬件部分

硬件部分用于一般数值计算和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称为通用计算机 (简韵;通用机) 。用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的计算机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 (简称控制机) 。通用机由主机和外部设备组成, 主机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和主存贮器 (俗称内存贮器) ;外部设备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部存贮器, 如键盘、CRT显示器、打印机、磁带和磁盘等, 起着人机联系和扩展主机存贮能力的作用。它们是主机正常工作和人们使用主机所必需的设备。'通用机主要是同使用机器的人交流信息, 控制机除了同人交流信息外, 要自动地控制生产过程, 它还必须与被控制的对象直接交流信息。这是控制机与通用机根本不同的地方。为此, 控制机必须具备直接从生产过程获取信息, 经过主机加工处理后, 把控制信息馈送给生产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主机与被控对象之间直接进行信息的变换和传递上, 具有这种能力的设备称为生产过程通道。相对于外部设备, 通常把生产过程通道称为主机的外围设备。因此, 可以简单地说, 通用计算机由主机和外部设备组成;控制计算机由通用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组成。

2.2 软件部分

软件系统是控制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适当的软件系统支持下, 控制视才能按设计的要求正常地工作。控制机的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系统软件是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对外进行联系及提供服务的软件。例如操作系统、监控程序、语言加工系统和诊断程序等。应用软件是用来使被控对象正常运行的控制程序、控制策略及其相应的服务程序。例如过程监视程序、过程控制程序和公用服务程序等。应用软件是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编制完成的, 它随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不同而异。通常应用软件由用户根据需要自行开发。随着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 应用软件正向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标准的基本控制模块由制造厂家提供给用户, 用户只需根据控制的要求, 经过简单的组态过程即可生成满足具体要求的专用应用软件, 大大方便了用户, 缩短了应用软件的开发周期。提高了应用软件的可靠性。

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点, 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一般常规的调节系统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精度高:通过多字长的数值运算, 可以实现常规调节器难以达到的控制精度, 而且不存在零点漂移、热噪声及元件老化对控制精度的影响。计算机具有分时处理能力。一台计算机 (严格说是一个CPU) 可以对多个控制回路进行控制。

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贮存和逻辑判断能力, 能够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 及时作出判断, 选择最合理的控制对策;可以实现复杂的控制规律, 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使用方便灵活。计算机的控制功能是通过硬件和软件共同实现的。在不增加硬件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修改软件来改变控制方案和控制机的功能。计算机除了能实现控制功能以外, 还可以同时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管理, 如生产计划调度, 经济核算等。

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DCS和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正在相互渗透发展, 并扩大各自的应用领域。原来一般流程工业的控制多选用集散型控制系统 (DCS) , 离散型制造业的控制多采用可编程控制器 (PLC) 。随着DCS和PLC相互渗透发展继而扩大自己的应用领域, 将出现DCS和PLC融合于一体的集成过程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网络将向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技术以及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结合, 产生了基于无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这种基于无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使得工业现场的数据能够通过无线链路直接在网络上传输、发布和共享。工业控制软件己向组态化方向发展, 工业控制软件主要包括人机界面软件、控制软件以及生产管理软件等。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控制越来越深入地渗透于生产之中。因此, 设计一个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和控制算法3个方面, 一个完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使系统能长期有效地运行。在综述部分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近年来我国在控制规律、控制方案、实施技术以及大规模的集中控制方面, 有一定数量的成功典型, 经济效益也比较显著。近年来, 还开始运用数学模型方法, 探讨和推广现代控制理论在化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结合微型计算机的推广应用, 不少项目开展了计算机控制和调度管理的研究, 使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耿宏伟.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系统的研制[J].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 1994.

[2]于海生.计算机控制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浅析计算机通信中的传输控制技术 篇8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传输控制

一、前言

通俗的说,计算机通信就是一种將信息数据通过数据实现通信的传输形式,正是在通信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在今天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计算机通信系统中,保证信息的互通是其有效应用的基本前提,受到通信环境的制约,我国的通信技术较为单一,信息互通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改变信息传递可靠性差、通信传输与分发能力不高等方面的弊端,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传输控制技术。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简介

1.定义:顾名思义,计算机通信技术就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是一种将信息资源以数据的形式在各终端设备及计算机之间进行有效传递的现代化通信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通信技术因其信息处理、传递、利用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2.原理:简单来说,其基本原理就是将电信号转化为逻辑信号的同时,将数据信息用具有差异性的二进制序列予以表示。其中高压电平的转化方式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中的0和1来表示,将产生的脉冲通过一种媒介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以达到实现通信的目的。从专业角度来看也就是OSI物理层的运行。

三、计算机通信中的传输控制技术分析

传输控制技术是计算机通信的核心,只有充分掌握计算机通信中相关传输控制技术,才能是计算机通信得以发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更好的加以运用。

1.数据传输技术

①CSMA技术:这是一种总线争用技术,它主要通过利用分散式的方法一竞争的方式来使各节点获得总线使用权。一方面,节点发送时间具有任意性。另一方面,节点发送数据具有随意性,因此该技术具有发送效率不稳定、发送时间可能过长的缺点,但同时也具有技术容易实现、响应较为及时等方面的优势。

②集中式令牌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时间触发的介质访问控制机制,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内部的任务调表决定总线上哪一个节点拥有总线仲裁权,然后由该节点获得信道的使用权,最后缓存的信息就被发送到了总线上。

2.差错控制技术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是在所难免的,差错控制技术就是专门为有效修正出现的差错、还原数据的原始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服务的。差错控制系统的介入,实现了对传输数据的检验,并使错误的数据得到还原和修复成为了可能。在数据差错的检验中,链路层的检测和纠正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①自动重复请求法(ARQ):对于传输数据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传输来说,此方法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为减少链路层和传输层重传产生的干扰,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来自传输层重复的ACK进行抑制,阻止它们到达源端影响算法。除此之外,自动重复请求法往往应用于出错率较低的链路中,若在出错率较高的链路中运用,容易引起网络拥塞,造成不好的处理效果。

②前向错误纠正法(FEC):目前,因具有对TCP机制不会产生干扰等优势,此方法在无线环境中应用较为广泛。它主要是通过在数据块上附加冗余信息来实现对数据包的重建和修复, 可以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虽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传数据包情况的发生,但并不是说它就是完美的修复手段,尤其是在链路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毫无用处的冗余信息会对网络的传输速度造成延迟。

四、计算机通信中传输控制技术的实施要点

在对计算机通信中传输控制技术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对其实施要点进行分析,对于研究计算机通信中传输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输控制软件的功能模块松散耦合设计

信道检测与优选、协议装封与解析、信息发布与安全处理几大模块,共同构成了数据传输控制服务功能。功能模块松散耦合设计增加了安装功能构建的的可选择性,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独立性和可调性,使功能模块与信息传递要求更加协调。

2.可靠与实时传输相结合

利用计算机进行通信时,我们所要传输的信息并不是单一的,对于不同的信息类型传输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是计算机通信的基本前提,而无线信息传输信道的特殊性对数据传输质量往往造成较大影响,对此可通过在无线信道上采用三级缓冲机制的方法,同时增加人工确认,以确计算机通信可靠性与实时性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信息技术视域下,计算机通信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一个标志,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充分彰显出其自身的作用和优势。为促进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实现数据的高效率传输,就必须不断完善传输控制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孙长波.计算机通信中的传输控制技术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07).

[2]陈拥军.计算机通信中的传输控制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1).

计算机控制技术复习总结 篇9

(1)信息的收集 store

(2)信息的存储 collect

(3)信息的加工 process

(4)信息的传输 transmit

(5)信息的提供 offer

22.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或数据发生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或数据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或数据取出,并用某种技术手段在某种介质上记录下来。

23.二次信息收集:是指收集已记录在某种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实践与空间上已分离开的信息或数据。

24.二次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信息;二是正确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25.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ICFE

(1)及时(2)准确(3)适用(4)经济

26.三种管理类型(战略规划、管理控制、日常业务管理)的管理活动所要求的信息的差别是:

(1)信息范围不同。C

(2)信息源不同。R

(3)信息概括程度不同。S

(4)信息的时间性不同。T

(5)信息更新间隔期不同。I

(6)信息加工处理方法不同。M

(7)信息使用频率不同。R

27.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EDP)

(2)数据的系统处理(即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3)支持决策

28.MIS的特点:

(1)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2)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3)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29.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即可以利用一定的规则和公式来解决例行的和反复进行的、有章可循、可以“委托”给计算机处理的问题。

30.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特征:

(1)决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经常变动;

(2)支持决策的信息不能完全获得;

(3)支持决策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4)决策规则依决策者或决策环境而变化。

31.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32.DSS的特点:

(1)主要针对管理人员经常面临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2)系统主要应用数据和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研究,需要模型库的支持。

(3)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来使用。

(4)系统支持但不代替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

33.DSS的基本结构:一般由一个模型库、一个数据库、它们的管理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以及人-机交互系统(会话生成与管理软件DGMS)组成。

34.群决策支持系统(GDSS):它是支持一群决策者为获得有效决策结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GDSS除了进行决策分析外,还着重于决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系统中,每个决策成员可以自己运行不同的决策模型;计算机网络完成个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公用屏幕可动态地反映各成员的决策过程,显示各种决策方案,使不同地点的决策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终端参与共同决策。通过交流、磋商、讨论,可有效地避免个体决策的片面性和可能出现的独断专行行为。

35.专家系统(ES):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实际应用,它是使用某专业领域中专家的知识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目标是让计算机具有与该领域专业同等水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6.ES的特征:

(1)掌握丰富知识,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与经验。

(2)有通过学习或在运行中提升增长和扩大知识的能力。

(3)有判断和推理的功能。

37.专家系统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一个是存放专门知识的知识库;另一个是利用知识库的知识实现问题求解的推理机。

38.经理信息系统(EIS)executive:是向高层主管提供企业整体绩效信息的系统。

39.EIS特点:

(1)信息提取方便。

(2)提供关键成功因素的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

(3)自动识别例外情况。

上一篇:自然灾害的反思与应对下一篇:最新竞聘学校办公室主任演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