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讲爱国故事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讲爱国故事(精选11篇)

小学生讲爱国故事 篇1

为营造良好的“书香班级”氛围,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增进孩子们的爱国热情。我校推选一名选手于2017年4月24日在永和镇中心校参加了讲故事比赛。旨在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分享阅读成果,挖掘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表现自我、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锻炼与展示的好机会。

此次比赛活动是经过积极准备。对选手的参赛故事进行了反复的筛选并进行了反复的指导。在老师的教导下和选手的努力下,选手的水平有了明显进步,选手的故事讲的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赢得现场老师和同学阵阵热烈的掌声。突显了“讲故事”的特点,提高了比赛的质量。

总结本次比赛,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手比赛时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肢体语言大方得体,声音抑扬顿挫,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体现出了学生的多才多艺。

2、虽然年龄小但他的故事讲得十分流畅,而且表演得惟妙惟肖。

3、选手在讲故事的同时能够加上了自己的表演,使故事通过表演而显得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引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小学生讲爱国故事 篇2

一、创设情境, 营造英语氛围

教师应依据《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和使用, 在教学中遵循“词不离句, 句不离境, 以句带词, 以句达意”这一语言学习的规律, 把单词放在句子里学, 在词与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记忆和运用单词, 做到言之有物, 提高交流能力, 使学生乐于用英语交流, 形成英语交流的氛围, 这样就为“讲英语故事”打下了“听说”基础。

二、听说模仿, 建立英语语感

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英语的语境当中, 身边的人都说英语, 学习者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模仿”状态, 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学习英语。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模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可以理解的输入信息, 如找一些难易适度的故事, 让学生带着任务反复听, 在听、读时尽量模仿语音语调, 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并适时给予评价。在足够的听说模仿之后, 学生的语感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再辅之以背诵, 英语小故事的讲述方式、语音语调和常用词句就了然于心了。

三、巧用教材, 培养说的习惯

教师要遵循“大量输入和有控制输出”这一原则, 针对目前小学英语课时少的现状, 利用教材提供大量的以日常交际为目的的听说训练内容, 充分激活教材的知识, 把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整合教材, 突出兴趣培养, 适当提供课外材料, 培养跨文化意识, 做到先易后难, 先课本后课外, 不断增加阅读量, 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 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指导学生整合教材所学知识,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变被动输入为主动输出, 说理有头绪, 叙事有头尾, 达到“言为心声”的目的。

四、树立信心, 提供听、讲故事的平台

小学生讲爱国故事 篇3

【关键词】作文;自己的故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个人表达观点、诉说故事的一种方式,初中作文教学由于在中考占据很大的分值而备受师生的关注,然而什么样的作文课堂才是高效的作文课堂?背诵经典段落、积累名人轶事之类的考前作文训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训练吗?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讲出自己的故事。文章通过对中美两国两篇优秀初中生论文的比较,提出当下我国作文教学的新的突围路径:关注每个学生并让每个学讲出自己的故事。

从表一核心词汇分析比较表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的初中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也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美国的中学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关系,也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二,大海与小溪的关系,群山和砾石的关系比之于昏暗与光亮、下雪与太阳的关系,在哲学的普遍意义上远远不如后者的概括性和理论性,是具象思维在抽象思维面前的相形见绌,这与中国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关注别人、关注外界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愿意歌颂集体的伟大,而这种虚假的歌颂并不能解释普遍规律,也不能唤醒学生自己内部的情感共鸣;而美国学生对于“昏暗时人对光亮的苛求,下雪时对太阳的想念”的揭示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和作者本人的切身的体验和经历密切相关,是真实的,而这样的体验是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第三,当下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还在搞什么考前背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写进作文来博得阅卷老师的喜欢之类的训练、考场写作把司马迁、项羽、屈原至少一个写进自己的文章增强文章的历史感,这样的训练为什么会让考生在考后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些训练关注的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和自身无关的材料的堆砌,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即关注学生主体[1]。

当下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最习惯做的事情是让学生掌握比喻、排比、反问、设问等等的修辞方法,掌握诗词名句、典故、成语等等,唯一缺乏的是掌握自己的情感状态、了解自己的经历、总结自己的体验、诉说自己的情感,缺失了对每个学生个性体验的关注的作文教学是注定失败的、枯燥的,难以可持续的,当下的中国的作文教学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序[2],而这个“序”就是学生情感和生活的“序”。作文教学反映生活也好,和阅读结合也好,所有这些必须建立在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邓彤.作文教学:从混沌走向有序[J].中学语文教学,2012(10).

[2]张建鹏,胡足青.美国语文[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小学生讲爱国故事 篇4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近日,陈希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必须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一以贯之,深深厚植人民至上情怀。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而是一项具体的、实在的行动。现实中,部分领导干部把“利民”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实际上干的是“利己”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虚假政绩,把人民的利益抛之脑后、不闻不问。这些都与为官从政的出发点背道而驰,是人民群众极其厌恶反感的,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毕生追求,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事,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肌体细胞。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简单直白的语言道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党的干部,就应当时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特别是要在脱贫攻坚一线,聚焦困难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堵点痛点,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想方设法化解他们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让人民群众舒心、放心、安心,不断在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中,赢得万人心。

小学生讲对联小故事 篇5

从前,某员外有一女一子,女儿及笄待嫁。儿子尚年少,正在塾中读书。那塾师生性刁滑,常常给学生留下作业就出去游荡。一日,他给学生出了一句上联: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学生对不上,就去求姐姐代对,姐姐对道:

无人共枕,枉存一片痴心。

塾师回来一问,知姐代弟对,便自作多情,以为小姐对他有意,于是又出句:

六尺绫罗,三尺系腰,三尺坠。

小姐看后,挥笔而就:

一床绵被,半床遮体,半床闲。

塾师一看,认为小姐对自己含情无疑,便欲立即与小姐定情。赤裸裸地又写了一联:

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小姐见塾师心术不正,立即严词训斥:

山高水深,劝渔翁及早回头。

塾师看了,心中凉了半截,但未死心,去硬着头皮纠缠,继续传联:

桃李杏梅,这些花哪时开放。

小姐不客气地回敬道:

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至此,塾师也无计可施,但心中总是忿忿不平。不久,便眼睁睁地看着小姐出嫁了。一年后,小姐生了对男双胞胎,回娘家做满月,那刁塾师凑上去,指着双胞胎戏弄小姐说:

谁是先生子,孰为后生儿?

小姐一听,塾师又出污言秽语,就撕破面正颜道:

后生为我子,先生是我儿。

塾师自讨苦吃,只羞得无地自容,在场的众宾听了,一个个笑破肚肠。

对联小知识

对联的要求

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腹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具体说来,对联 的要求是: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红梅绿竹称佳友

翠柏苍松耐岁寒

德如膏雨都润泽

寿比松柏是长春

寿考维祺征大德

文明有道享高年

琥珀盏斟千岁酒

小学生爱国经典故事 篇6

敌人乱喊着,继续往上爬。眼看着他们罪恶的爪子快要爬到城楼顶了,贺子珍猛地喊了一声:“打!”赤卫队员们马上跳起来,有的使劲往外掀云梯,有的举起梭镖直刺刚冒出城墙垛的敌人的脑袋。有几架云梯比较短,离城墙还有一段距离,队员们就搬起石头往下砸,只听得城外一片鬼哭狼嚎声。一架架云梯翻倒了。梯上的敌人被抛在半空中,然后重重地摔到地下,许多人当场摔死,不死的也跌成重伤。敌人第一次攻城失败了。

敌人接着又组织了第二次进攻。他们把云梯重新驾起来,一面向城上打枪掩护,一面向上爬。贺子珍看到离她最近的一架云梯下,站着一个指挥官模样的敌人,手里拿着枪,正逼着敌军往梯上爬。她举起枪。对着这家伙的脑袋开了一枪,敌军官应声倒下了。敌军看到他们的一个头目被打死,一阵慌乱,有人连忙从梯子上退了下来。

正在这时,另一个敌军的小头目跑过来,重新逼迫敌兵往上爬。贺子珍愤怒地举枪瞄准,一扣扳机,这个敌人又倒下了。

当赤卫队员第二次把云梯掀倒时,南乡的农民自卫军点起了土炮,朝敌人密集的地方放。儿童团员也点响了空铁桶里的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耳欲聋,更增添了土炮的声威。一时间,敌人弄不清赤卫队使的是什么武器,阵脚一下子乱了。他们攻城不下,忽然又听到营地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猜出是老窝遭到袭击,于是无心再战,赶忙下令分东西两路撤退。

贺子珍一看敌人要溜,立即命令赤卫队员打开城门,冲出城去,踏着敌人丢得满地的死尸,追击敌人。队员们的梭镖全派上了用场,向逃跑的敌人背后猛扎过去。有的队员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给了敌人很大的杀伤。

溃逃的敌人在半路上又遇到了埋伏的自卫队,被打得溃不成军,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这次战斗,共消灭100多名敌人,缴获了一百多枝枪。

品牌故事如何讲 篇7

一、品牌故事由谁讲?

1. 明星代言品牌

站在广告的角度来看, 品牌代言人是品牌故事的第三方讲说人。回顾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广告实践, 名星代言品牌是较早采用的品牌传播方式。这种做法, 常见于日常消费品的宣传。最初, 品牌与代言人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并不太强, 企业启用形象代言人, 主要考虑明星的社会知名度和靓丽外形, 其目的是借名传名。随着品牌营销的逐步发展, 明星与所代言的品牌之间的内在关联度越来越大。比如, 姚明代言的“要投就投中国人寿”, 蒋雯丽代言的“有家有爱有方太”等, 在很大程度上都考虑了消费者对明星特性的认知, 代言人的话语设计也从直接推荐产品转变为塑造品牌的特质。

2. 企业家是品牌故事的一号主演

说到底, 是企业家缔造了企业品牌。试想, 如果没有韦尔奇, GE的品牌会是如何?如果没有乔布斯, 苹果的品牌又将如何?综观国内企业界, 我们不难发现, 王石无时不在讲“万科的故事”, 马云无处不在讲“阿里巴巴的故事”。尤其是在新兴产业, 企业家本身就是品牌故事的导演兼领衔主演, 由其来讲品牌故事, 更具有传奇色彩、人格魅力和可信度。事实上, 企业家的品牌与企业的品牌很难截然分开, 如果说品牌具有人格化特性, 那么企业品牌人格化后的形象即是企业家的形象, 因此, 许多企业家成为企业品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甚至是品牌的核心。比如雷军之于小米, 刘强东之于京东, 董明珠之于格力, 褚时健之于橙, 王健林之于万达。而聚美优品的广告语独具特色——“我是陈欧, 我为自己代言”, 广告主题歌则更是感人且富有哲理:“你只闻到我的香水, 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 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 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 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 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 是注定孤独的旅行, 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 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 也要活得漂亮。我为自己代言。”

3. 员工是品牌故事的群众演员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我们不难发现, 其实每个员工都是企业品牌塑造者, 也是企业品牌最大的代言群体。员工是亲手造就产品的人, 员工也是处在第一线与顾客距离最近的人。好人品铸就好产品, 一流员工提供一流服务。员工的一言一行, 一动一静, 品牌故事即发生在其中。所以说, 员工的劳动付出化作了品牌, 品牌是员工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实不为过。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 每个员工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品牌的传播者。有先见之明的企业顺应趋势, 充分发掘员工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中的潜力, 把优秀的员工推到媒体前面, 为本品牌代言。除了拍摄广告片, 不少品牌还鼓励员工开微博, 希望员工通过在微博中讲述品牌故事、发布产品资讯、描述亲身经历等方式, 成为企业的“公关大使”, 塑造品牌的良好形象。

4. 顾客是品牌故事的超级传播者

真正的品牌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而是要经得起客户的深度体验, 所以客户才是品牌故事的超级传播者。要想达到这个境界, 就必须做到让消费者感到物超所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消费者付出货币换取商品和服务, 二者之间是等价交换。但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分析, 如果消费者花钱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可以满足他的高层次需求, 那他就会乐于向他人传递这种满足感。在这方面, 奢侈品品牌无疑最懂消费者心理, 所以奢侈品广告的价值诉求度集中在人的精神需求满足上。它背后的逻辑是消费者的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品牌故事讲什么?

品牌故事讲什么, 主要是指品牌的内涵。我认为, 不同领域、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品牌内涵侧重点不同。

1. 品牌的保底内涵是功效, 即有用。

早年的一则知名度较高的广告语“不看广告看疗效”精准道破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最基本的需求和认识。处在这一阶段的品牌, 故事核心要抓住“价廉物美”这一核心和关键。

2. 品牌的基本内涵是安全, 即无害。

在消费者满足了基本的温饱 (即生理) 需求后, 安全成为品牌消费的核心诉求。现在人们特别关心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而且, 购买力越强, 对安全系数的要求越高。

3. 品牌的高级内涵是个性, 即自我。

消费者如何通过购买品牌实现个性张显, 实现自我表达?这是品牌发展的第三阶段要研究的消费心理。因此, 寻求品牌与目标消费群体之间的共性就成为品牌研发的关键。通过归纳目标消费群体在年龄、性别、收入、阶层、职业、爱好等方面的共性特征, 形成产品与之相称的材质、颜色、风格、价格、渠道、终端等细化定位, 体现消费者的价值品位。从品牌的传播来看, 这个阶段的品牌故事, 更加侧重揭示或者描述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这个阶段的品牌故事, 对产品与服务本身的介绍已是其次, 重点要体现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与心理、精神层面的感受。如果品牌策略能够精准把握消费群体的心理诉求, 使品牌走进消费群体的精神世界, 这个品牌就一定可以成功。

三、品牌故事如何讲?

品牌故事如何讲, 与其说是个理论问题, 不如说是个实践问题, 因此答案只能来自于实践。

1. 大制作, 大投入, 大手笔

2013年, 《中国合伙人》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新东方热。我认为, 这是2013年度最好的品牌故事。这个品牌故事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传播, 是大投入带动大产出的大手笔。在这部电影的带动下, 俞敏洪受邀走进了许多中学进行演讲, 在中学生的心目中, 俞敏洪俨然是知识英雄、时代骄子。在这部电影的带动下, 新东方暑期招生再掀热潮, 市场份额又创新高。据悉, 这部电影的最初编剧是新东方三位创业员老之一徐小平, 新东方的创业历程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原始的素材。陈可辛导演的独立执导, 不但使该电影保持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又使新东方的品牌传播开创了先河。这种大制作大投入大产出的大手笔效应, 背后是不做则已, 要做就做最好的思维模式, 值得大品牌学习借鉴。

2. 等待时机, 把握时机, 创造时机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品牌营销也要等待时机, 把握时机, 甚至创造时机。比如张瑞敏砸冰箱, 陈光标砸宝马, 都是择机而行, 如此才能产生预期的品牌效应。比如许多品牌赞助体育、参加行业定期举办的大型展览, 即是把握时机, 搭顺风车、乘专列, 过期不候。为什么许多品牌都喜欢赞助体育?因为体育精神的精髓是公平竞争、挑战极限, 这与许多企业品牌的追求不谋而合, 所以企业品牌与体育赛事捆绑就成为品牌营销常用手段。因此,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企业品牌的顶级竞技场, 为了取得这个竞技场的入场券, 同行同类品牌之间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境地。

钓鱼岛事件后, 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8月31日, 陈光标在《纽约时报》登广告宣示钓鱼岛主权。这一行为, 既是“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的彰显, 也是把握时机传播品牌的成功案例。

3. 与先行者同行, 与先知者同在

举一个电视媒体的品牌营销案例。众所周知, 湖南卫视最早走品牌化路线, 一贯打造“快乐”价值。围绕这一品牌价值, 打造了几个品牌栏目, 诸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 收视率稳居全国前列。但是后来受到浙江卫视的赶超, 收视率趋下。2013年, 湖南卫视再度发力, 以一档亲情节目《爸爸去哪儿了》引发一场湖南卫视热。反思节目走红的原因, 我认为有三个因素, 也是蕴含在节目背后的深层次价值, 那就是:童真、亲情和名星效应。前两点在当下社会体现得最为珍奇与可贵。童言无忌, 童心无猜, 这是成人世界、商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经过层层包装之后, 人们对于真诚的渴望, 表现在这档节目中就是对童真的欣赏。同时,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过快, 家人聚少离多, 亲情变得十分稀缺, 人们渴望密切的亲子关系, 表现在节目中就是通过节目体验亲情。最后一个明星效应也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追星情节。名星是大众共同的熟人, 在互联网时代, 对于熟人隐私的好奇心, 也是决定这档节目广受关注的传播学的依据。

不知是否脱胎于《爸爸去哪儿了》, 2014年春晚推出的《时间去哪儿了》也引发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以为, 如果说人生而平等, 也只有在时间面前如此。《时间去哪儿了》浅表层是妈妈对孩子的付出与爱, 引起听众共鸣的深层次精神诉求是感时、惜时, 感恩、报恩, 更深层的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惆怅。一个是电视节目, 一个是一首歌, 原本风马牛不相及, 但二者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去哪儿了?”, 这一疑问句, 悄然引发了社会集体的无意识反思, 传递出一个微弱却很清晰的信号, 扣准了当下人们的软肋。我很佩服那些高水准的品牌传播语, 无形中创造了一种语言范式, 引发人们依范式进行填词的极大兴趣, 就在这种接力赛一样的再创作中, 品牌获得了“病毒式”的传播。

最后举一个妇孺皆知的案例。2013年起, “中国梦”系列宣传画走进社区, 市民也从这些宣传画中感受到了“中国梦”的魅力。从品牌传播的角度来分析, 本届政府适时提出的“中国梦”无疑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如何阐释这一愿景?由中国网络电视台整体策划的“中国梦, 我的梦”大型公益广告亮相城市街头。从内容上来分析, 宣传作品大都弘扬中国儒家价值观。从色彩上来分析, 作品整体色彩丰富, 装饰性强。从表现形式上来分析, 作品取材多为自然、乡村, 人物形象也采用抽象形象。从作品的艺术价值上来分析, 突出了宣传品的艺术品位, 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美。总之, 这种传播理念的方式, 是对大红标语硬梆梆说教方式的超越。通过大量采用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大师级艺术作品, 营造与中国梦相匹配的宣传氛围, 实属国家品牌和时代精神传播的成功案例。总的来说, “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 这16个字, 是“中国梦, 我的梦”大型系列广告的设计理念, 也是“中国梦”品牌宣传的具体做法。

总之, 要想讲好品牌故事, 要与先行者同行, 与先知者同在。

讲一个好故事 篇8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初中学生考场作文的首选文体。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难度大,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较高。而教师教学随意性大,学生学习的随意性也很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都对学生写作的选材提出了要求。

王国维先生说过:“为文如造屋。”建一个房子,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建房子的目的是什么?造什么式样的房子?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建造和装修?写一篇文章也应思考这样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一篇什么样式的文章?用什么样的材料和语言技巧来写这篇文章?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都为选择材料而苦恼:有的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敏感,觉得生活平凡而枯燥,没啥可写;也有的学生有一大堆材料,却不知道从何写起;还有的学生积累了相当多的材料,但不知道哪些材料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因此对学生进行选材的指导尤为必要。

一堂作文课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会学生恰当地选材?如何将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容易接受?如何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走过场,真正地能一课一得?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通过故事化的整体构思,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学生怕写作文,更不喜欢上作文课。因此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先是采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获奖感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来导入,并且提问“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都听过些什么故事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把记叙文的选材比喻成讲一个好故事,整堂课就围绕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展开,课堂训练也设计为“讲一讲咱班有趣的事儿”,结尾再呼应莫言的获奖感言,这样就使得这堂课的内容通俗易懂,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使他们想说,愿说。

二、通过比较和选择的教学方式,有效达成目标

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什么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可是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打动人,成为一个好故事,写成好的文章,就有讲究了。一般来说,好的选材要做到以下几点:(1)真实典型;(2)小事入笔;(3)力求新颖;(4)紧扣题旨。如果直接把这几点教给学生,未免显得枯燥,且学生难以接受,更谈不上运用了。因此,我从学生的习作当中选择了几组有代表性的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对几组材料的思考进行比较和选择,最后自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掌握了记叙文选材的要点。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辨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课堂上学生真正地有所得,而避免了机械地识记、被动地接受。

三、引导学生贴近生活选材,辅以适当的激励措施,寻求课堂精彩的升华

一堂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要让学生说得精彩。为此,教学设计当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课堂上采用的几组材料全部来源于学生平时的习作,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而课堂的片段训练题目也紧扣学生的生活——“咱班有趣的事儿”,基本上学生一拿到这个题目就能很快有故事可写,而且也能扣住选材要求,写得生动有趣。

在学生自己写的基础上,结合选材的几点要求进行小组推荐,选出组内的好故事,然后在课堂交流展示,比一比,最后评出班级的好故事,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积极性、好胜心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总之,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更要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不仅要会写,更要让学生乐写,这样才是成功的作文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明确记叙文写作选材的几点要求;

2.学以致用,当堂训练,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文写作选材的几点要求。

教学难点:

化理论为实践,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由莫言的获奖感言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他吗?

生(齐):莫言。

师:没错,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获奖感言中他说了这么几句话: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师:莫言靠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我们平时写记叙文,其实也是在讲述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讲一个好故事。(板书“好故事”)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听过什么故事呀?

生1:我听过《卖火柴的小女孩》。

生2:《海的女儿》,还有《老人与海》。

生3:我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

……

师:这些故事之所以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故事的选材。(板书“选材”)

二、以“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教师出示几组选材,探讨记叙文选材的注意要点

师:老师这里带来了我的学生写的一些故事,同学们想看吗?

生(齐):想。

师:那就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个故事。

多媒体展示:那一次,我很感动

故事1:听说村里有个孩子患了绝症,需要巨额医疗费,原本并不富裕的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变卖了自己的房子给那个孩子治病,甚至还去卖血。那个孩子的病好了,他却倒下了。

故事2:她平时很节俭,很少买零食吃。同学们觉得她挺抠门的,送她一个外号“铁公鸡”。一次在给山区穷困孩子捐款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储蓄罐里所有的零花钱,全班数她捐得最多。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两个故事。)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一组故事选材,说说你觉得哪个故事教材更好。

生1:我觉得故事2更好,故事1让人感觉不太真实,这样的人几乎不存在。

生2:我也觉得故事2更好,它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典型,显得真实可信。

师:同学们说得没错,一则好故事的选材首先要真实典型。(板书“真实典型”)

继续展示:

故事3: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武警官兵和医疗救援队以及志愿者,不顾自己的安危,火速前往灾区。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献出自己的爱心。那情景感动了我。

故事4:妈妈伏在电脑桌旁,她太累了。我悄悄走过去,无意间身体碰了一下鼠标,屏幕突然亮起来,看到那内容时,我惊呆了,那竟是妈妈为我精心制作的一张饮食计划表。我心里不由得一震,轻轻替她盖上了毯子。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两个故事。)

师:同学们,再看这两个故事,哪个故事选材更好呢?

生1:我觉得故事3好,地震后全国人民的表现确实让人很感动。

生2: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故事3的选材太泛,太空了,离我们太远了。

生3:我也认为故事4更好,因为它选择的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片段,很真实,也能写出我们自己的感受。

生4:我也觉得故事4选材更好,它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这样的小事却令我们感动着。

师:看来,一则好故事的选材还要学会从小事入笔。(板书“小事入笔”)

继续展示:

故事5:今天是我生日,我放学后一回到家,桌上已经摆上了丰盛的晚餐,旁边是爸妈给我准备好的生日礼物和插好了蜡烛的蛋糕,看着他们辛辛苦苦准备好的这一切,我很感动。

故事6:我感冒去医院,老医生给我开了一种副作用小价格也实惠的药。我和妈妈都不敢相信这么点钱就能看好病。他诚恳地告诫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打点滴,吃昂贵的药,那样会降低自身的免疫力。我被老医生真诚的态度和高尚的医德感动了。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两个故事。)

师:再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你觉得哪个故事选材更好呢?

生1:故事5没有故事6好,因为故事5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太普通了。

生2:我觉得故事5太陈旧了,这个内容我们小学时候就一直在说呢。

生3:故事6比故事5显得新颖一些。

师:我也同意这样的看法,故事5比较陈旧老套,属于“你有我有全都有”的老故事,很难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故事6通过老医生主动给我们开有效的便宜药并告诫我们这件事来表现老医生崇高的医德,选材比较新颖。看来要讲一个好故事,记叙文的选材还要做到“力求新颖”。(板书“力求新颖”)

师:那么是不是做到了这几点就是一个好故事呢?

(学生思考。)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选择题要考考大家。还是围绕“那一次,我很感动”为题,我这里列举了几个故事,如果从选材的角度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

1.下雨了,老师把伞留给了我,自己冒雨回家。

2.马航MH370飞机失联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不知去向。

3.放学路上车胎破了,修车大叔帮我修好了车。我到家想起书包忘在修车摊了,回到那儿时天已经黑了,大叔还没收摊,在路边焦急地张望,等我。

4.公交车上我给老人让座,众人投来赞许的目光。

5.奶奶大老远来看我,我忙于学习,没有陪她,看着她带来的一篮鸡蛋和她离开时在风中步履蹒跚的背影,我想了很多……

生1:我会选择3,我觉得3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比较真实典型,也比较新颖。

师:是啊,生活中往往就是一次经历、一番拼搏、一点收获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这点点滴滴经过我们的组合、加工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深深地打动我们每一个人。

生2:我还会选择5,5也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真实感人。

师:奶奶大老远赶来,就是为了看看我,还带来了一篮鸡蛋,这确实让人感动。但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个故事,除了感动,你可能更会感到什么?

生(齐):内疚、悔恨。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感动,我们更多的感到内疚。看来5不太适合。那么同学们为什么不选择1呢?

生1:故事1太陈旧了。

师:故事2大家为什么不选呢?这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应该比较新鲜了吧?

生1:但是故事2表现出来的不应该是感动,而是伤心。

生2:也可以是担忧,但不是感动。

师:那同学们不选4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1:这个故事第一比较陈旧,不够新颖,第二感动的不应该是我,也许老人会感动。

师:看来,不论你讲的故事有多么新颖,多么真实感人,也一定要切题,就是要紧扣题旨,符合主题。这是记叙文在选材上很重要的一点。(板书“紧扣题旨”)

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写好记叙文,讲一个好故事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选择真实、典型、新颖的材料,学会从小事入笔,贴近我们的生活,当然别忘了一定要紧扣题旨,相信大家都能讲出一个好故事。

三、当堂训练

师:古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也来讲一讲咱们班里的故事吧。

多媒体展示:

请结合今天上课所掌握的“好故事”的选材要求,以“咱班有趣的事儿”为题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

师:老师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看看谁的故事写得又快又好。下面开始,让美妙的文字在我们笔下静静地流淌吧。

(学生拿出笔和纸当堂训练。)

四、小组交流,选出本小组最好的选材,课堂推荐

师: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写的片段,根据黑板上好故事选材的几点要求进行比较,推举出本小组内的好故事,并写上简要的点评。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五、小组派代表推荐本组的好故事

师:下面请每个小组推荐出本组的好故事。

生1:“哎呀!”传来一声尖叫,“小汤同学,单词会默了吗?”英语老师掐着汤庆哲肥嘟嘟的耳朵说道。“我,我……还不会……”说完便一溜烟地跑了。英语老师拿着三角尺在后面边追赶边喊:“汤庆哲,你要是背不完,就不要吃饭了!”“啊?”汤庆哲只好又溜回到了座位上,把头埋进了英语书里。

我们小组推荐的理由是:这是一件师生之间再小不过的事情,语言幽默,选材新颖,抓住了汤庆哲同学“有趣”的主旨。

生2: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真实,确实是在我们班上发生的一件事,也挺有趣。

师:一位可爱的老师,一个有趣的学生,他们一搭档,这趣事儿就一拨一拨地冒出来了。看来老师和学生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的班级里不断地上演着。

……

生3:我推荐我自己写的。

今天由于睡得太死,李杨同学匆忙地赶到班级,却没有发现裤子穿反了,他那两个带子迎风飘扬。不知是哪位同学发觉了这一点,想耍耍李杨同学,他把李杨同学的裤带子系在板凳上,然后拍了一下李杨同学的肩说:“李杨,老师喊你回答问题呢!”李杨急忙站了起来,“唰”的一声,李杨的裤子掉了下来,一条红色的内裤露了出来,全班立即大笑起来,男生们大叫,女生们捂住了眼睛,李杨的脸也红了。

首先声明这个故事是我编的,事实上班里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生4:这个故事还是挺有趣的。

师:同学们,如果他不说是他编的,你们相信有这样的事吗?

生(齐):相信。

师: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吗?

生(齐):应该会发生。

师:尽管是他编的,但也是源于生活。而且大家都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那也是能体现真实典型的特点的。

生5:我也推荐我自己写的。“快过来看看。”魏宇航刚一下课就大喊道。只见他挥舞着手中的书,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大家果然被他吸引了,纷纷围聚过来。魏宇航一把把手中的书扔掉,大吼一声:“看,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他一拍手掌,右脚斜跨一步一个360°,左脚踮起,双手旋转,带动着衣服鼓了起来,从原地一下子飞到观众的面前,脸上的严肃神色中免不了一丝笑意,突然,脚下一个不稳,后脚一晃,摔倒在地上,哦不,准确地来说,是跌倒在观众的脚下,还随着这个动作发出了“啊”的一声惨叫。屏息凝神的观众一下子被逗乐了,“扑哧”一声笑了,大家边笑边扶,很快扶起了他。

(学生听后大笑。)

师:请同学们来点评一下。

生6:作为这个故事的当事人,我最有发言权。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生7:我是这个故事的目击者,我觉得这个故事选材很新颖,很有趣,当然也非常真实。

生8:我认为这个故事选材不仅紧扣了题旨,新颖有趣,而且语言也很生动,动作描写用得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推荐了这么多故事,那你们认为在这些故事当中,哪个故事选材最好最有趣呢?

生(齐):最后一个故事!

师:既然大家都认同,那么这个故事就当选为“咱班的好故事”,这个故事是谁写的?请他上台来,让我们认识一下他。

(一个学生走上台来,教师和他握手。)

师:祝贺你获得咱班最佳故事奖,老师送你一个小礼物——笔记本,你可以在它上面写下你生活中的故事。谢谢你给大家带来的好故事!

(全班同学自发鼓掌为他祝贺。)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生活是万花筒,是百科全书。家庭、学校、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勤于积累,善于取舍和选择,我们也能像莫言那样讲出一个又一个好故事。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作文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堂课上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与学生配合较好,课堂气氛活跃。课后冷静下来,细细思考,才发现这堂课让我收获不少,也有一点小小的缺憾,可谓是收获与缺憾并存。

收获1:课堂容量不宜贪多,让学生一课一得足矣。

本次赛课,提供的课题是“记叙文写作指导(选材与结构)”。拿到这个课题,我就在想,一堂课的容量有限,如果选材与结构两方面都要兼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吗?很有可能造成两方面都如蜻蜓点水一般,走过场而已,难有实效。因此我果断地选择了其中一方面——选材。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整堂课围绕这一个内容,虽然知识点不多,但这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辨析,去领悟新知,去构思写作,去交流展示,实实在在地有所得。

收获2:学生知识的获得应由静态传输变为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提前确定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方法,通过思考、比较、辨析自己去获得,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巩固训练,这样的知识学生才掌握得牢固,知识的获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

收获3:贴近生活,走进学生,才能点燃课堂。

有人说,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心灵中真正留下轨迹,甚至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就要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点燃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愿说,甚至有话抢着说。学生的情绪一旦调动起来,整个课堂便被点燃,学生真正体验到分享知识的快乐和幸福,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走向高潮。

当然,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反思,发现不足,找出缺憾,这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课后,我也认真倾听了评委老师的点评,褒扬之余,他们指出:“对学生的片段作文的展示,教师不应该仅仅从知识点的角度进行点评,学生片段中如果价值观出现偏差,教师应适时引导。”确实,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也是我们的职责。只不过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太过和不够都是不行的。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中,这一点确实要引起注意。抓住时机,适时点拨,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更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适合小学生讲的故事稿 篇9

真可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若不是佳佳太爱幻想,怎可有这样生动的梦?

佳佳的名气连幽梦森林的小精灵们都知道了,同样爱幻想的小精灵小影更是好奇,他决定走进佳佳的梦里,看看佳佳的梦到底有多奇幻。

当晚小影就对佳佳施了幻梦术,将自己化作一缕青烟,钻入了佳佳的梦里。

进入佳佳的梦中后,小影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座大草原里。草原被夕阳照得通红,无边无际,隐隐约约,还有几朵花在摇曳。太阳正一点一点地往下蹦,最终,蹦下了山腰,草原在最后一抹余晖中变成了深绿色。天色渐渐暗下来,月亮升起来了。

哼,这个有什么幻想的元素?根本就一点意思也没有呀!小影失望地想着,正准备离开佳佳的梦境。突然,一束光洒下来,一个头发棕灰、微微发卷的女孩,穿着星星做的衣裳,光着脚丫,忽闪在光束下。她的头顶上还有闪闪发光的光圈呢——这就是天使?

可爱的天使向他招招手,示意他跟过来,于是小影便跟着她飞啊飞啊,飞到了一个梦幻仙地。这里烟雾弥漫,前面隐隐约约在闪光。天使不走了,只是推了推小影:“去吧,婆婆在等你。”婆婆?什么婆婆?天使没有回答他,小影只好继续向前飞,飞到了那个闪光的地方。

那里只有一团星星,并没有什么婆婆。突然,那团星星说话了:“你叫小影?”小影惊讶道:“你怎么知道?”星星又发话了:“我还知道,你是一只精灵,一只幻梦精灵。你非常擅长进入别人的梦中。这次,我需要你去帮我偷梦。”小影扭过脖子问:“为什么?我可不做小偷。”婆婆说:“我也不是坏蛋。但是,我可以告诉你,需要你偷梦的那个仙子就是个坏人。”

小影不相信:“既然是仙子,怎么会是坏人?”婆婆说:“在我看来,她就是坏人。你看不见我的样子,就是她使的坏。”小影再次问:“那你偷他的梦有何用处?”婆婆立刻转为邪恶的语气:“我要报仇!”小影吓了一跳:“我为什么要相信你?”“你没得选择!这是地图。”

小学生爱国故事演讲稿 篇10

.大家好!我是昌乐特师附属小学五年级二班的„„。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为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昂首挺胸踏着时代的旋律走向辉煌的未来。但是,我们忘不了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忘不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忘不了手托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更忘不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

刘胡兰从小就志愿走革命道路,她十五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47年1月12日,叛徒石五则投降敌人,出卖了刘胡兰和六名民兵。审讯时敌人问刘胡兰,“你是共产党吗?“是!”“你替解放军干过事啰?”“干过。”“你难道不知道当共产党是要掉脑袋吗?小小年纪,你就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了。”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敌人看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这样吧,只要把你了解的情况说出来,我就不杀你,还给你地,给你钱。”“你就是给个金娃娃,也别想让我告诉你们!”刘胡兰依然斩钉截铁的回答。敌人恼羞成怒,把六名革命群众先后推向了铡刀,烈士的鲜血洒在了雪地上。敌人又来到了刘胡兰面前,声嘶力竭地叫道:“你投降不投降?”刘胡兰满腔怒火,大义凛然地说:“要我投降办不到。”“你才十七岁,你就不怕死?”“再活十七岁,我还是这样。”刘胡兰说完后,甩开押解她的敌人,从容地走上前,躺在铡刀的刀床上,鲜血喷洒,染红了白雪掩盖的黄土地。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她把短暂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伟大领袖毛主席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从此,刘胡兰这个伟大而又光荣的名字,在人民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是啊,祖国的河山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处处镌刻着先烈的印迹。为了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不!就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小学生爱国主义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神州大地,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多少爱国人士,古代有诗人文天祥,今有烈士吉鸿昌。他们都是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人,他们充分显示了我中华民族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精神。

例如,钱学森不但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科学家,还是一名爱国人士。

解放后,钱学森决定回国,却遭到了美国当局反对,美国一位海军次长甚至咆哮道:“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愿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后来,由于钱学森的抗议和美国友人的帮助,移民局把关押在拘留所的钱学森释放,但仍然对他进行监视。他和夫人蒋英继续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争,经过几年的抗争,钱学森终于如愿以偿的回到了祖国。

其实,像钱学森、吉鸿昌这样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很多。

著名革命家梁启超曾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讲出来的故事书 篇11

这个故事不光小孩知道,无数的大人也知道,而且深深为它着迷。人们把它改编成戏剧、芭蕾舞、哑剧,用故事中的角色做成各种纪念品,有的爱好者还收藏各种版本的“阿丽思”……

1855年,卡罗尔刚刚在牛津大学读完数学,获得了牧师兼数学讲师的职位。虽然卡罗尔专攻数学,写了很多严谨艰深又枯燥无味的数学论文,可是他也很喜欢写写小故事打油诗什么的,还向当时的报纸杂志投稿。卡罗尔的爱好很多,据说他还迷上了那时刚刚兴起的摄影。

人人都知道的阿丽思

一个叫阿丽思的小女孩。

一只掏出怀表看时间的兔子。

还有充满未知数的神秘的兔子洞。

小女孩阿丽思喝下一小瓶饮料便缩成拇指大小;吃下块蛋糕后又长高,高到被门卡住;女孩哭起来,眼泪变成泪池;拿起兔子扔下的扇子一扇,又变成小人,差点儿被自己的眼泪淹没……在这个奇幻世界里,婴儿只会发出猪哼哼,放在地上变成小猪跑来跑去;有会讲最干巴巴的故事的老鼠,咧着嘴微笑并时隐时现的猫,长鼻子长眼睛的鸡蛋,伤心流泪的甲鱼,抽着东方水烟管的毛毛虫,还有一个红心王后Q统治下的扑克牌王国。

这个故事,你的老师可能向你推荐过,你可能会在书店的儿童书柜上看到过。如果没有看到过这本书,没准儿你看过由它改编的迪斯尼动画片呢。

这个故事不光小孩知道,无数的大人也知道,而且深深为它着迷。人们把它改编成戏剧、芭蕾舞、哑剧,用故事中的角色做成各种纪念品,有的爱好者还收藏各种版本的“阿丽思”……

写故事的人是数学家

你猜猜,这个故事的作者——卡罗尔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出来你一定会吃惊得张大嘴巴。卡罗尔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数学教授,他在牛津大学执教了整整三十年。你一定没想到吧,创作出这样令人着迷的故事的人竟然是个数学教授!

1855年,卡罗尔刚刚在牛津大学读完数学,获得了牧师兼数学讲师的职位。虽然卡罗尔专攻数学,写了很多严谨艰深又枯燥无味的数学论文,可是他也很喜欢写写小故事打油诗什么的,还向当时的报纸杂志投稿。卡罗尔的爱好很多,据说他还迷上了那时刚刚兴起的摄影。

故事后面的故事

创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个故事背后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

卡罗尔有口吃的毛病,他不怎么说话,看起来有些木讷。说出来又要让你吃惊,这个故事最初不是卡罗尔写出来的,是他讲出来的!这是一个真正的讲出来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卡罗尔认识了利德尔校长一家,和他们全家成了好朋友。利德尔一家有一个男孩、三个女孩,卡罗尔特别喜欢跟三个小女孩一起玩,尤其喜欢小女儿阿丽思。他开始成为利德尔家的常客,与孩子们的交往越来越深。

1862年的夏天,卡罗尔带着三个女孩在泰晤士河上泛舟游玩,三个喜欢故事的小女孩缠着卡罗尔,要他讲故事。他边想边说,结果编出了一部奇妙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10岁的阿丽思最惹人喜爱,卡罗尔就把她的名字编到故事里去了。

第一次讲故事的日子是7月4日,多年以后卡罗尔仍牢牢地记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故事诞生的那个‘黄金下午’,一切宛如就在昨日——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河水清澈如镜,小船悠游闲荡。船桨慵懒起落,水声欸乃回响。昏昏欲睡的景致中闪过一丝生命的灵光,三张充满渴望的脸蛋,饥渴地等待着来自童话王国的消息……”

信口开河讲出的一个稀奇古怪的故事却让女孩们听得出神入迷,非常开心。她们不满足,要求卡罗尔把故事写下来。卡罗尔便把它整理成完整的文字故事,送给了小阿丽思。而后来的我们能有机会读到阿丽思的故事,得感谢到利德尔家做客的金斯利(《水孩子》的作者)。金斯利无意中读到了手稿,赞不绝口,他和另外一个作家一起极力鼓动卡罗尔把这个故事完善后出版成书。1865年,《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终于正式出版。

故事下面还有故事

后来,卡罗尔又续写了《镜中世界》。到1898年他去世时,这两本书已成为英国最畅销的儿童读物。据说,当年维多利亚女王看过“阿丽思”故事后非常喜欢,曾下令收集卡罗尔的著作,结果收上来的大都是深奥难懂的数学论文。

卡罗尔,这个奇特的人物,他的真实姓名其实是道基森,卡罗尔这个笔名只出现在他写故事、写日记、写信的时候。对前来询问作品的人,道基森电以不知情者的身份拒绝回答。在他,数学教授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而童话作家则是隐藏的一个梦。梦境来了,卡罗尔便出现,梦境消失了,则摇身一变,成了名叫道基森的牛津大学数学教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梦之所以为梦,因为它七彩绚烂,遥不可及。有梦的人是幸运的,将梦追寻的人是幸福的。道基森被人遗忘了,卡罗尔却和阿丽思永存。现实和梦同时存在着,你喜欢这样吗?《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节选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节选

阿丽思打开那小门,看见里头有一条小道通进去,只不过像耗子洞那么大小:她跪了下来,侧着头往里头瞧。嗳呀,好一个可爱的小花园呀!她真想走出这间大暗厅,走到鲜花清泉里游玩。可是那小门她连头也钻不进去,而且,阿丽思想道:“就是我的头钻了进去,要是没有肩膀子,那也没有什么用处。唉!我愿我像个望远镜,一缩就缩小,那就好啦!我想我会、的,只要有谁教我怎样起头,我就会的。”你想,阿丽思近来遇见这么些出奇的事,简直觉得天下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在小门那里白等着,似乎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她又走回桌子那边,一半也希望再找着一个别的钥匙,不然,或者也许找到一本什么书,里头有教人怎样像望远镜那样变小的诀窍:这回她找到一只瓶子(“我刚才一定是没看见在那儿的。”阿丽思说),瓶颈上系着一张纸条,上头写着很好看的大字“喝我”。

上一篇:锦城小学“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总结下一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