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全文(共7篇)

《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无障碍环境建设及其相关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便于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进行的建设。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定期组织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评估。

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应当征求残疾人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意见。

第五条 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对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发展改革、规划、信息化、交通运输、公安、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卫生计生、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及相关管理工作。

残疾人联合会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做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

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及有关社会团体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无障碍环境建设,普及无障碍知识。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公益宣传,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意识。

第七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对外服务机构,应当对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无障碍知识教育和必要的辅助服务技能培训。

第八条 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应当遵守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规定,自觉维护无障碍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侵占无障碍设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对损坏、侵占无障碍设施以及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的行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九条 残疾人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就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及时办理和答复。

第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对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无障碍设施建设

第十一条 本市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的无障碍设施,应当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并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

新建的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周边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第十二条 有关单位进行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时,对未按照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无障碍设计的,不予审查通过。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组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对无障碍设施进行验收;无障碍设施未按照经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下列建设项目在组织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残疾人等代表试用,听取残疾人等代表对无障碍设施的试用意见: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对外服务场所;

(二)交通运输、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公共服务场所;

(三)金融、邮政、电信等营业场所;

(四)大中型商场、餐饮、住宿等商业服务场所;

(五)供养、托养机构等公共场所。

第十四条 无障碍设施改造由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负责。

无障碍设施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制定的无障碍改造计划进行改造。

第十五条 无障碍设施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对无障碍设施予以保护,发生损毁或者出现故障及时进行维修,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无障碍设施所有权人和管理人应当约定对无障碍设施的维护、修复责任;没有约定的,无障碍设施所有权人应当承担维护、修复责任。

第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优先推进下列机构、场所的无障碍改造:

(一)特殊教育、康复、社会福利等机构;

(二)国家机关的对外服务场所;

(三)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场所;

(四)交通运输、金融、邮政、电信、商业、旅游等公共服务场所;

(五)街道、乡(镇)及社区(村)的公共服务场所。

第十七条 本市大中型公共服务场所的公共停车场和大型居住区的停车场,应当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设置并标明无障碍专用停车位,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免收停车费。

无障碍专用停车位为肢体残疾人驾驶或乘坐的机动车专用。

第十八条 本市主要道路、主要商业区、大型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应当按照无障碍工程建设标准配备无障碍设施;人行道交通信号设施应当逐步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

第十九条 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客运码头等交通枢纽场所应当逐步设置具有语音、文字转换功能的电子屏幕,并设立无障碍通道。有条件的场所应当指派工作人员为残疾人和其他有需求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无障碍服务。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共汽车站点的无障碍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标准,适合各类残疾人和其他有需求的人员使用。

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应当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

对采取改装或者购置的方式推行使用无障碍出租车辆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第二十条 无障碍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无障碍标识。

无障碍标识应当规范、清晰、明显。

第二十一条 因城市建设或者重大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临时占用无障碍设施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临时占用无障碍设施,占用单位应当设置警示标志或者信号设施。临时占用期满后,占用单位应当及时恢复无障碍设施的原状。

第三章 无障碍信息交流

第二十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无障碍信息交流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并采取措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

第二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发布重要政府信息或者与残疾人相关的信息,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

第二十四条 本市应当为残疾人参加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提供便利;有盲人参加的,应当为其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

第二十五条 本市应当为残疾人参加选举提供便利,并根据需要为视力残疾人提供盲文选票。

第二十六条 市、区电视台应当创造条件,在播出电视节目时加配字幕,每周播放至少一次配备手语的新闻节目。

公开出版发行的影视类录像制品应当配备字幕。

第二十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创造条件开设视力残疾人阅览室,为视力残疾人阅读书籍、使用互联网提供便利。

第二十八条 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

第二十九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举办有听力残疾人集中参加的大型会议或者活动时,应当配备手语翻译或者提供字幕。

第四章 无障碍社区服务

第三十条 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等社会成员提供参与社区生活的无障碍服务。

第三十一条 火警、求助报警、医疗急救、交通事故等紧急呼叫系统,应当逐步完善适合听力和言语残疾人使用的文字信息报警、呼救功能。

第三十二条 对有需求并且具备改造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给予无障碍改造补助。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一)设计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规范和标准设计无障碍设施的;

(二)施工单位未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施工规范、标准进行无障碍设施施工的;

(三)建设单位将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无障碍设施交付使用的;

(四)监理单位未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标准执行监理,将不合格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工程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坏无障碍设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 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对直接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2

上述各类群体在参与社会生活中都需要无障碍环境。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方便老年人、伤病人群、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设施, 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有的内容,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标志。多年来,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关学术研究正在开展起来。

1 关于无障碍的相关概念研究

无障碍研究有三个主要概念, 一是无障碍, 二是无障碍设施, 三是无障碍环境。研究者认为, 无障碍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一个行动方便的、安全的活动空间, 创造一个平等的、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和信息交流无障碍”[2]。无障碍设施是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 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3]无障碍环境, 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伤病人、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 在道路、公共和住宅建筑、居住区等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人文环境[4], 包括无障碍物质环境、信息交流无障碍和无障碍社区服务[5]。

上述研究都认为, 无障碍设施的服务对象不仅是残疾人, 还包括其他在行动和交流上的弱势人群。对于无障碍环境的界定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现代理念, 即将人文环境也作为无障碍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形成的共识。

2 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研究

国内对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多, 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建筑、公园、城市道路及标识的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方面。如张丹 (2011, ) 对医疗建筑的楼梯、地面、厕所、扶手、电梯等无障碍设计进行的探讨;李汉琳 (2012) 针对人行天桥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布局、设施细节和系统性、美观性问题进行的研究;张蕾、张品 (2003) 指出了老年人在卫生间所需空间的大小和无障碍设施的种类, 提出了老年人家中卫生间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方案。谭露露 (2013) 对株洲市主城区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内无障碍设施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 发现无障碍交通设施存在危险、有些公共建筑内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十分合理、公共信息无障碍设施存在盲区等, 对无障碍设施的再设计、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设施的统筹设计和协作互补、设计的前瞻性等提出了比较独到的观点。严亚丹、过秀成 (2011) 从设施配置、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一体化的实施对策。

上述研究, 主要集中在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研究。如贺喜 (2014) 从科学规划无障碍设施的布局、合理配备无障碍设施、重视整体美学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常成等 (2014) 提出了老年住宅中无障碍设施设计人文化的建设理念。李玲玲等 (2014) 、齐一聪、董茜 (2012) 以通用设计理念探讨无障碍设施设计问题, 李玲玲系统化的全面审视体育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从进入场馆到观看比赛再到赛后离场, 系统分析了行动不便人群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站在通用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谢宏忠、叶惠恋认为, 我国无障碍设施设计未能真正考虑使用者需求, 无障碍环境建设缺乏系统性。例如一些楼梯扶手高度、无障碍厕所内的设施设置以及公交车的无障碍扶手等, 都没有完全按照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来设计, 导致无障碍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造成资源浪费。一些无障碍设施设计未能真正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缺乏通用性和便捷性, 例如出入口坡道一般设在两侧, 距离出入口过远。[6]

3 关于无障碍设施管理的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无障碍设施管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应加强建设。谭力、沈萍 (2006) 认为无障碍设施管理在立法方面急需加强和完善, 因为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行与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目前全国各地制定的适用于本辖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用词不统一, 规范性不强。

二是无障碍设施管理主体不明确。谭力、沈萍 (2006) 认为, 目前各省市对管理无障碍设施建设主体的规定没有明确的指向。如2005年颁布的《广东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行政区域内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负有领导和监督责任。”“各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规划、建设、市政管理、交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无障碍设施建设、养护和使用, 实施监督和管理。”可见“各级人民政府”为主管机关, 其他各委员会、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这一提法, 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管理主体, 因此造成对不实施无障碍设施的行为惩处无力, 甚至没有处罚。针对管理主体不明确这一问题, 谭力、沈萍建议在相应部门内单独设立一个“无障碍设施建设部门”。

三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管理监督工作薄弱 (李炜冰, 2012;谢宏忠、叶惠恋, 2014) 。李炜冰指出[7], 无障碍环境设计的审批、监督制度还没有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 违反强制性标准的现象较为多见。对不执行或违反无障碍环境设计、施工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理办法;对故意不执行法规的组织和单位没有惩罚权和威慑力。谢宏忠、叶惠恋指出, 无障碍公共设施、建筑物未能形成有效、系统的监督管理制度。首先, 对无障碍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审批流程不严格, 导致一些违法违规的无障碍建设时有发生。其次, 对在建、改造的工程的监督力度不够, 工程验收过程太过松懈;此外, 我国无障碍建设初期, 大多属于政府倡导性条款, 没有对此做强制性的要求, 并且无障碍立法中关于责任主体、处罚主体以及相关的处罚措施的界定模糊不清, 导致管理者在处理当建未建、当改未改以及占用、破坏设施等行为时有法难依。

研究者主要从法律法规建设和行政管理方面提出了加强无障碍设施管理的对策建议。朱久兵 (2010) 、齐一聪 (2012) ) 提出完善无障碍设施的相关立法, 制定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和维护管理的相关制度, 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规划、实物设计、工程施工到设施维护都要明确责任主体。建议由各地残疾人联合会行使监督监督权并有残疾人代表参与管理过程。因为残疾人更了解他们自身的出行障碍, 他们参与其中, 可以把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做得更全面, 更实用, 更人性化。张旭山 (2006) 、钟莹 (2006) 认为应建立一个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无障碍工程建设全过程审查把关制度的地方性法规政策。李炜冰 (2012) 提出我国政府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应担负起提供法律保障、财政保障、组织保障和监督管理保障的职责及策略。吕世明 (2013) 提出对已建设施应加强管理, 特别是对占用盲道、破坏无障碍设施的现象建立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新建道路、建筑物执行《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的监管。王臻 (2009) 将无障碍环境体系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以分区域的分期建设和公共交通的辅助, 完善无障碍线路的连续性;以控制性的无障碍需求指标指导具体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使之与城市物质空间互相融合, 让无障碍环境成为连续有效的城市物质空间。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检索来看, 国内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研究相对较多一些, 从公共管理视角针对无障碍设施管理的研究明显不足, 而且关于无障碍设施管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缺少更具操作性的管理手段、错误方面的研究。

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学术研究成果, 综述了学术界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主要观点, 如加强法律规范建设, 加强规划、建设、维护的全场监管。文献研究结果表明, 国内关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研究相对角度而公共管理研究明显不足。

关键词: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OL].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

[2]张旭山.厦门市无障碍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 2006 (1) .

[3]朱久兵.我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反思:以南京市为例[J].社会科学家, 2010 (11) .

[4]李炜冰.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J].苏州大学学报, 2010 (3) .

[5]张东旺.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北学刊, 2014 (1) .

《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3

第一条 为规范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安全,维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以下分别简称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就医、购药以及申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以下简称参保单位)对参保人员进行内部管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及其有关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调机制,设置由本级人民政府主管负责人和社会保险、卫生计生、财政、审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物价、公安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调机构,明确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负责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日常管理,并受委托开展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确定机构或者人员负责本单位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有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医疗机构有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本省和有关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的`规定以及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的约定,为参保人员提供及时、合理和必要的医疗服务。

第七条 零售药店应当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制度,确定人员负责本单位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知识培训,并按照国家、本省和本统筹区有关规定以及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的约定,从事药品销售等活动。

第八条 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过程中,不得有下列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造成基金损失的行为:

(一)允许非参保人员冒用参保人员名义或者参保人员冒用他人名义就医;

(二)允许使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非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或者参保人员按规定应当自费的医疗费用;

(三)使用伪造、变造的诊断证明、病历、处方等证明材料或者虚假医疗票据、收费明细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

(四)办理虚假住院或者虚记医疗费用;

(五)不根据病情诊治需要,滥用大型设备检查、贵重药品治疗,或者向参保人员提供其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六)允许使用基本医疗保险凭证套取现金、有价证券或者购买日用品、食品等非医疗用品;

(七)将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信息化结算终端设备出借、转让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八)违反价格管理规定收取需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

(九)其他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造成基金损失的行为。

第九条 参保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参保人员的内部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的有关证明材料。

参保人员与参保单位的劳动关系(人事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参保单位应当及时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条 参保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就医、购药时,主动出示基本医疗保险凭证,接受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证件查验,自觉履行诚信义务;

(二)不得采用冒用他人基本医疗保险凭证就医,伪造、变造诊断证明、病历、处方等证明材料或者虚假医疗票据、收费明细等手段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三)不得将本人的医疗保险凭证出借给他人就医或者出借给医疗机构使用。

第十一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管理服务工作的需要,可以与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签订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规范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行为。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本省和本统筹区有关规定以及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议的约定,建立有关费用结算关系,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履行协议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健全业务、财务、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审核、费用支付、财务管理等业务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向社会公开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信息。

第十三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将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医疗服务信息和参保人员的就医、购药信息纳入实时监控范围,并与社会保险、财政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发现违反国家、本省和本统筹区规定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或者可能造成基金损失行为的,应当及时查明情况,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可以约谈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并提出限期改进管理的意见。对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不得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发现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按照规定的职责和委托权限无权处理的,应当将线索和证据移交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保障其信息系统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监控信息系统和费用结算系统互联互通,并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传送有关信息。

第十五条 承办医疗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机构和承办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有关协议的约定,为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和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第十六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调查处理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违法行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或者及时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场所进行调查,询问与调查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其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二)查阅、记录、复制与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管理有关的材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灭失的材料依法予以封存;

(三)根据监督检查工作的需要,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就监督检查事项进行审计;

(四)对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或者可能造成基金损失的行为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

第十八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者应当予以协助,如实作出说明、提供有关材料,不得谎报、瞒报,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十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由社会各界代表和专家等人员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通过开展专项审计、组织专家评议、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定期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以及有关活动实施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投诉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以及有关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公开举报投诉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接到举报投诉的部门和机构,对职责范围内的举报投诉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定期对开展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的单位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建立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制度,并可以向社会公布违法失信行为及处理结果。

第二十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监督管理职责,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不及时、不依法处理,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职责的;

(二)克扣或者拒不按时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

(三)丢失或者篡改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记录的;

(四)骗取或者协助他人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

(五)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八项规定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价格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违反本办法第八条其他规定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项规定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项规定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并可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各类补充补助和大病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的医疗服务,以及离休干部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4

第一条 为了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南水北调工程的保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南水北调工程,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等及其配套附属设备设施。

第三条 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保护工作,指导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组织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统筹协调南水北调工程保护的重大问题。

省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单位(以下简称运行单位)具体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

水利、公安、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保护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跨区域和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完善水利调度、防洪、工程保护执法、水质污染影响和渔业捕捞等工作的通报和会商制度,研究协调解决南水北调工程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对本行政区域内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职责,开展工程保护的宣传教育,做好工程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 农村村民委员会、社区等基层组织应当协助当地政府各有关部门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宣传、保护等相关工作。

第二章 工程运行

第六条 运行单位应当遵守南水北调工程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国家和本省技术规范、工程设计运行技术条件要求,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宣传工程安全与保护知识,保障工程安全运行。

第七条 运行单位应当建立南水北调工程巡查养护制度,配备专门人员对工程进行日常巡查养护,如实记录巡查养护情况。

运行单位发现危害工程安全的隐患,应当及时处理;对工程存在的外部安全隐患自身排除确有困难的,应当向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和工程所在地政府报告。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和工程所在地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处理。

第八条 运行单位应当定期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检测、维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对工程安全风险较大的区段和场所,应当进行重点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当及时改造、更新或者停止使用。

第九条 运行单位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巡查养护、检测、维修等作业时,工程沿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条 运行单位应当制定工程安全应急预案,按照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并配备抢险救援人员和设备,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

第三章 工程保护

第十一条 从南水北调工程取用水资源的,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申请。

禁止擅自从南水北调工程取用水资源。

第十二条 工程所在地市、县(市、区)政府应当按照依法征收的工程用地范围组织划定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并公告。

第十三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内禁止从事下列行为:(一)取土、采石、采砂、采矿、爆破、打井、钻探、开沟、挖塘、挖洞、建窑、考古、修坟、拦汊等危害工程安全的行为;(二)排水,排污入渠,弃置固体废弃物、生产和生活垃圾等影响水环境质量安全的行为;(三)修建桥梁、码头、厂房、仓库、道路、渡口、涵闸、泵站、管道、暗涵、缆线等与工程无关的建筑物及设施;(四)游泳、捕捞、垂钓、洗涤、打场晒谷、在非社会通道上通行车辆等影响工程运行的行为;(五)其他危害工程安全、影响水环境质量安全和工程运行的行为。

第十四条 工程所在地市、县(市、区)政府应当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保护范围并公告。

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按照下列标准划定:(一)兴隆水利枢纽、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的保护范围为自管理范围边线向左右岸各延伸一百米,办公、生产、生活区保护范围为自管理范围边线向四周延伸一百米,大坝保护范围以大坝中轴线向上下游各延伸五百米;(二)引江济汉干渠工程的保护范围为自管理范围边线向外延伸二百米,引江济汉东荆河节制工程橡胶坝的保护范围为自管理范围边线向上下游各延伸一百米。

第十五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在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第十三条第一、二项所列的危害工程安全、影响水环境质量安全的行为。

第十六条 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物及设施的,应当符合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工程运行安全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审批、核准时,审批、核准单位应当征求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对拟建工程设施建设方案的意见。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在施工、维护、检修前,应当通报运行单位,施工、维护、检修过程中不得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行。

第十七条 在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边线外三百米内、水库大坝保护范围外一千米内实施爆破、开采地下资源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安全。

第十八条 运行单位应当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边界和地下工程所在区域设立界桩、界碑、标识等保护标志,在工程经过的主要路口和村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泵站、水库的重要部位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在禁渔区、限行区设置相应的禁止性标识标牌。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南水北调工程的行为:(一)侵占、损毁输水河道(渠道、管道)、堤防、护岸等工程设施;(二)侵占、迁移、损毁、妨碍观测、通信、照明、输变电、交通及防护等工程配套设施;(三)在输水隧洞、渠道、管线、倒虹吸等上方种植深根植物、堆放超重物品;(四)移动、覆盖、涂改、损毁标志物;(五)在工程设施上超限行驶或者通行履带车辆等;(六)其他损害南水北调工程的行为。

第二十条 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跨河(渠)交通桥、生产桥和输变电线路等非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主体及管理责任,国家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由所在地市、县(市、区)政府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

第二十一条 位于南水北调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农用地维持既有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方式,非农用地可依法调整规划改变土地规划用途。规划调整应当符合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保障工程运行安全。

第四章 监督保障

第二十二条 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南水北调工程执法工作的监督与协调,工程所在地市、县(市、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南水北调工程的日常执法工作,运行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南水北调工程执法工作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

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相关保护工作。

第二十三条 运行单位是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应当设置与治安保卫任务相适应的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保障工程安全,对重点部位定期开展巡查。工程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对运行单位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正。

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治安保卫工作实际,在南水北调工程重要部位设置警务室,维护管理秩序,保护工程和水体安全。

第二十四条 运行单位履行日常管理职责时,对于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采取下列保护措施:(一)进入现场调查取证,了解有关情况;(二)检查有关文件、证照等资料,并有权复制;(三)及时制止违法行为,要求限期改正;(四)依法采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南水北调工程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引导公众自觉保护工程安全。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保护的公益性宣传,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危害南水北调工程安全的行为进行检举,有关部门或者机构收到检举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造成南水北调工程损坏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范围内从事游泳、捕捞、垂钓、洗涤、打场晒谷或者在非社会通道上通行车辆等影响工程运行的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运行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履行巡查养护、检测和维修、应急演练等职责的,由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不良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乱用职权、徇私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5

一、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 内环京津、外环渤海, 是京津及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十五”以来, 河北省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是,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投入大、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等问题依然严重, 集中表现为:与GDP增长相关的物质资源消耗总量、人均资源消耗和排放的废物与污染强度不断增大;再生资源损失数额提高, 大量的尾矿、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使得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依然沿袭浪费资源, 损害环境是粗放型增长模式;人民群众认购再生产品的热情不高, 众多的消费者包括政府部门对资源的多次使用、回收利用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低等。总体上讲, 河北省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已超过生态承载力, 且部分地区极为严重, 受到包括水、矿产及环境在内的各类资源的全方位约束, 环境可持续发展情况较差, 恶化的生态环境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 随着河北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资源、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强。

发展循环经济, 是解决经济与资源环境矛盾,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和生态改善共进的根本途径。通过逐步提高环境质量水平, 形成低投入、高产出, 低消耗、少排放, 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 对于缓解自然资源供给压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循环经济在河北省的发展不是应对资源紧缺的权宜之计, 而是关系地区前途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我们要补救过去发展中累积的环境旧账, 彻底解决将来可能发生的资源环境隐患,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 力争在较低的经济水平和较严重的污染程度下, 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进入一个良性互动阶段。

根据这一背景和要求, 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经济的、生态的、环境的社会财富为价值取向, 以促进资源循环为核心, 以增强资源环境生态服务价值以及培育绿色竞争力优势等为重点, 以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动力, 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不断提升循环经济在建设资源型、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和战略地位。通过逐步完善一系列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 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文化, 降低单位经济产出污染排放总量, 提高生态环境的产出效率,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好转、民众福祉增加的目标。

三、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建设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经济的增长特别是涉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推动甚至直接投入。发展循环经济要靠一系列制度来规范和保障,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责无旁贷。

(一) 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1、制定综合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这部循环经济基本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基础上, 需要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符合我省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以保障我省的循环经济全面、协调、稳步发展。同时, 尽快制定《河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农业循环经济条例》、《再生资源利用条例》等, 以进一步完善河北省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2、完善配套性规定。针对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的现行法律规定不足, 应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考虑河北省的地方实际问题, 可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规章。如《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办法》、《包装容器材料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办法》、《农村废物综合利用办法》、《循环经济示范区办法》、《河北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办法》等。

3、开展规章清理工作。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对原有的规章制度, 需要在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行认真地梳理, 及时修改、废止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其在循环经济中的调整和促进作用。

(二) 加大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1、制定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 尤其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 以及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 明确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指导各地方编制具体的发展规划及相关行政部门编制专项规划, 明确目标任务, 力求规划科学、合理、规范、实用。同时, 依照科学性与可实施性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地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所选择的指标既要能够与有关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相协调, 而且要能为政策决策部门提供有用数据。在此基础上,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2、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 运用财政手段,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规定, 落实国家和省对实施循环经济所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 逐步增加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同时采取财政补贴、信贷优惠、国家投资倾斜等措施, 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其次, 建立绿色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目前, 我国对政府政绩的考核仍然以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为主, 对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成本还不够重视。因而, 在经济核算体系中, 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考核方式, 开展绿色经济核算, 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纳入到经济核算中, 建立一套能够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考核标准, 并发挥出应有的导向作用。同时, 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纳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使各级干部都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 建立和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明确规定了生产者对产品的回收利用、奖励及相关责任制度。企业在设计、生产产品的过程中, 应当把产品的再商品化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纳入到企业经济考核指标中来, 为企业履行回收产品的义务创造必要的条件。政府应当综合采用自愿、强制、经济手段等实施方式, 对不同的产品分项、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通过激励和惩罚的手段规制企业行为。

3、建立技术研发和推广平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 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或现有技术水平下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很高, 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就不可能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但是, 企业和个人由于资力有限或者动力不足对循环技术的研发不积极,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创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研环境, 并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鼓励和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政府还应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引导企业实现相互间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 加快循环经济知识与技术的交流, 确保不同企业、产业间信息交流的灵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平台。

4、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就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首先, 政府要做好表率, 加强自我约束, 在工作中提倡节约, 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完善绿色采购制度, 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等绿色产品采购法律法规, 促进绿色产品采购向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发展。政府通过示范表率作用, 能够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构建。其次, 加强对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执行情况和绿色清单中所涉及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加大对违反政府采购要求的处罚力度, 提升绿色产品的竞争力。最后, 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引导公众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 进行绿色消费、适度消费。鼓励支持公众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 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宣传, 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 从而使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 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最终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 转变政府职能, 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公众和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公益性的特点, 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的政府在推行循环经济战略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集权化”、“强权化”。在发展循环经济,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中, 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应当是:找准政府职能定位, 对越位、错位的政府职能要退出和转变, 对于缺位的政府职能要强化和完善, 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推向社会, 推向市场, 将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 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1) 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对节能环保型企业和产品进入市场开通绿色通道, 严格限制或淘汰那些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企业。 (2)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资源环境产品的价格构成, 不仅要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 而且要补偿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 (3) 建立绿色标识制度。认真落实包括环境标识制度、绿色食品标识制度、无公害食品标识制度、有机食品标志制度以及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在内的绿色标识政策和法规, 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企业标识制度的实践经验, 为这项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有益参考。第二, 加强环境与生态资源保护领域中的公众参与, 构建政府与公众互动合作关系。如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环境赔偿制度和污染受害者援助机制等。第三, 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组织和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映企业诉求, 加强行业自律, 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河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层次。因此需要政府积极有效的干预, 通过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完善市场机制等, 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河北省,循环经济,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军工.循环经济法治化探析[M].法律出版社, 2008.

[2]、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 (冀政[2006]19号) .

[3]、陈东敏等.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9 (19) .

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办法全文 篇6

各市、地、县、市辖区建设行政管理的综合部门(建委、建设局等)和各专业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综合部门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综合、协调和归口管理。

第四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指定机构)是本部门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主管工作机构,在本部门内实行归口管理,其他业务职能管理机构是其主管业务范围内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分管工作机构。主管工作机构和分管工作的职责分别为:

主管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组织制定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年度计划和工作安排;

(二)建立、健全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制度;

(三)负责建设行政执法检查的组织工作;

(四)负责审查本部门对建设行政执法提出的监督检查意见和建议;

(五)负责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监督检查结果;

(六)其他有关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

分管工作机构的职责:

(一)提出主管业务范围内执法监督检查的年度计划和工作安排的建议;

(二)负责组织或会同主管机构组织实施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三)配合主管机构对重要行政案件提出本部门建设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河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全文 篇7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整洁、优美环境,促进城镇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及相关活动。

第三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政府应当将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五条 省级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县(市、区)政府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城管执法、公安、民政、工商行政管理、价格、卫生、交通、环境保护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有关的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对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工作进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履行维护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义务。

第六条 城市、县、镇政府应当按照规定组织编制重要地段景观、户外广告、照明、停车场、集贸市场、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编制城镇容貌标准,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实行责任区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责任区由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镇政府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划分:

(一)城镇道路、广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公共区域,以及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及其他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由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二)街巷、居民住宅区,由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实行专业物业管理的居民住宅区,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

(三)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管理区域,由本单位负责;

(四)机场、车站、码头、停车场、集贸市场、文化、体育、娱乐、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由管理单位负责;

(五)铁路、公路、隧道、河道、水域及沿岸,由管理单位负责;

(六)施工工地由施工企业负责,待建地块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

(七)临街商户、各种摊点周围由经营者负责。

责任区划定后,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镇政府应当将责任区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书面告知责任人,并与相关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责任人应当按照责任书的要求,做好责任区内卫生保洁、清扫冰雪、清除乱贴乱画等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工作,保证责任区符合城镇容貌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

第八条 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能源,推广应用数字化城镇管理模式,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效能和水平。

第九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应当加强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意识及公共道德水平。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享受良好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权利,负有维护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义务,并有权对损害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对在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城镇容貌管理

第十一条 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物需要进行外部装修或者改建临街门窗的,应当符合城镇容貌标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有关部门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应当征求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建筑物顶部、阳台外或者窗外擅自搭建鸽舍、棚屋。

第十二条 城镇主要道路两侧和景观区域内的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和其他设施的所有人、使用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保持建筑物、构筑物、雕塑和其他设施完好、整洁,并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时间、标准进行修整、清洗、粉刷。

第十三条 在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窗外,不得堆放、吊挂或者晾晒有碍城镇容貌的物品。

建筑物外走廊、阳(平)台需要进行封闭的,不得超出建筑物外墙面,其外型、规格、色彩应当符合城镇容貌标准。

在建筑物外部安装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防盗网、遮阳罩等的,应当符合城镇容貌标准。

第十四条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城镇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前,应当选用透景围墙、栅栏或者绿篱、花坛、草坪等作为分界;既有的封闭式实体围墙应当逐步进行改造。

第十五条 城镇道路的养护、保洁单位,应当保持道路路面的完好、整洁,每日巡查不少于一次。发现路面损坏时,应当及时组织修复;发现路面有杂物时,应当立即清理。

第十六条 在城镇道路上设置各种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由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采取必要措施,保持其完好、正位。

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对城镇道路上设置的各种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每日巡查不少于一次。发现或者得知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丢失、破损或者移位时,应当立即设立警示标志,并在24小时内补装、更换或者正位;未及时补装、更换或者正位的,应当采取避险措施;因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的责任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镇建立城镇道路设施综合巡查制度,对城镇道路上设置的各种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实施统一巡查。

禁止非法收购城镇道路上设置的各种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

第十七条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城镇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等部门编制城镇道路摊点设置导则,按照合理布局、疏堵并举、方便市民、整洁有序、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对允许设置摊点的道路路段、摊点种类、经营时间、保洁要求等作出规定,报本级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施行。

失业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根据城镇道路摊点设置导则申请在城镇道路上设置摊点的,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照顾。

第十八条 在城镇道路两侧和公共场地不得擅自堆放物料,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临时堆放物料,搭建临时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向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城镇道路两侧的经营者不得超出门窗或者外墙摆卖商品。

禁止在城镇道路两侧的护栏、线杆、树木、绿篱等处吊挂杂物或者晾晒衣物。

第十九条 城镇道路改造时,沿路设置线杆的产权单位应当按照道路改造标准同步进行线路改造,并自线路改造完成之日起30日内拆除废弃的线杆。

第二十条 在城镇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保持车容整洁,禁止机动车带泥上路。

运输砂石、土方、渣土、混凝土、灰浆等散体、流体物质或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应当对运输车辆采取覆盖、密闭措施,不得造成泄漏或者遗撒。

第二十一条 城镇供排水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供排水管网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证供排水管网设施正常运行。开挖城镇道路、维修管道、清疏河道或者排水管(沟)所产生的淤泥、污物,栽培或者修剪树木、花卉、草坪等作业所产生的枝叶、泥土,施工或者养护单位应当及时清理。

第二十二条 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保持回收场所整洁,对存储场所采取围挡、遮盖等措施,不得乱堆乱放或者焚烧废旧物品。

第二十三条 施工单位从事现场作业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临街施工现场周围设置硬质围挡;

(二)对车辆进出道路进行硬化;

(三)施工时采取防尘措施;

(四)及时清运渣土等建筑垃圾;

(五)保持驶离施工现场车辆的清洁;

(六)按规定排水,不得污染路面;

(七)工程停工、竣工后,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经批准占用城镇道路施工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批准的路段和期限内进行。

第二十四条 设置户外广告牌、牌匾标识、标语牌、指示牌、画廊、橱窗、霓虹灯、灯箱、条幅、旗帜、显示屏幕、充气装置和实物造型等,应当内容健康、文字规范、外形美观、安全牢固,不得遮挡、影响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不得妨碍交通通行。对陈旧毁损、色彩剥蚀,影响城镇容貌的,设置单位应当及时整修、清洗或者更换;对有安全隐患的,应当加固或者拆除。

第二十五条 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应当向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广告设置的位置、规格、色彩及效果图等资料,经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依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户外广告设施空置的,设置者应当临时设置公益性广告。

第二十六条 在城镇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上张贴、张挂宣传品,或者利用实物造型、悬挂物、充气装置等载体设置宣传品的,应当依法经有关部门批准,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和地点张贴、张挂、设置,期限届满后及时撤除。

第二十七条 禁止擅自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墙或者公共设施、路面、线杆、树木等处进行张贴、涂写或者刻画。

建筑物、构筑物、公共设施、路面、线杆、树木等的所有者、使用者或者管理者,发现张贴、涂写或者刻画的,应当立即进行清理。

第二十八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应当在街巷、居住区选择适当地点组织设置公共信息栏,供有关组织和居民免费发布便民信息,并负责管理和保洁。

第二十九条 城镇道路照明管理单位,应当保证路灯亮灯率、设备完好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城镇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构筑物及公共场所等,应当按照城镇照明专业规划的要求设置景观照明设施。

城市、县、镇政府应当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规定景观照明设施的开启和关闭时间。

第三章 城镇环境卫生管理

第三十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镇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和设施建设标准,组织建设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箱、洒水(冲洗)车供水器、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环境卫生作业人员工作休息场所等环境卫生设施。 纳入城镇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的环境卫生设施建设项目,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定点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建设项目施工。

第三十一条 城镇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道路新建和改建,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城镇环境卫生专业规划,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箱等环境卫生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所需经费纳入建设工程概算。

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集散点和大中型商场、文化体育设施、旅游景点、饭店及其他人流集散场所,应当按照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

新建公共厕所,应当建成水冲式或者生态式公共厕所;现有旱厕应当逐步改造成水冲式或者生态式公共厕所。

第三十二条 环境卫生设施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对环境卫生设施及时进行维护维修,保证环境卫生设施完好和正常使用。

公共厕所应当免费对外开放,设有明显标志,并由专人负责保洁。

使用公共厕所,应当自觉维护公共厕所的清洁卫生,爱护公共厕所的设备。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损坏环境卫生设施或者改变环境卫生设施用途,不得擅自拆除、迁移环境卫生设施。确需拆除、迁移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提出拆除、迁移方案,报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并依法进行重建或者给予补偿。

第三十四条 城镇道路、公共场地的清扫保洁责任人,应当按照作业规范和环境卫生标准要求,定时清扫、保洁。每日首次清扫保洁作业,应当在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严禁将树叶和垃圾扫入下水道、绿地和河沟内。

第三十五条 城市建成区内不得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和食用鸽。依法从事教学、科研或者其他特殊活动的除外。

饲养宠物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养犬人携犬出户,应当用束犬链(绳)牵领,并随身携带清除犬粪用具,及时清除犬粪。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随地吐痰或者便溺;

(二)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口香糖、塑料袋、饮料瓶(盒)等废弃物;

(三)不按照规定倾倒垃圾、污水或者粪便;

(四)不按照规定从事烧烤经营;

(五)在露天场所、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枝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六)其他损害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间等要求,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应当按照规定时间投放到指定的收集场所。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制度。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的区域、时间,由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分类要求,将生活垃圾装入相应的垃圾袋内,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容器或者收集场所。

第三十八条 垃圾产生者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严禁挪作他用。

第三十九条 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未接入污水处理系统的粪便,由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收集、运输。单位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单位负责收集、运输,或者委托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单位收集、运输。

生活垃圾应当运送到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置。

第四十条 从事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置经营活动,应当向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经营。

第四十一条 单位食堂和饮食业经营者产生的餐厨垃圾,应当按照所在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单独收集和处置,或者委托有关专业单位收集和处置,不得排入雨水、污水排水管道、河道、公共厕所或者与其他垃圾混倒。

对工业垃圾、医疗垃圾、电子垃圾等各类危险、有毒有害垃圾,应当实行定点收集,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不得投放到生活垃圾容器中或者随意丢弃。

第四十二条 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和运输单位运输建筑垃圾,应当向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后,方可处置、运输建筑垃圾。

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应当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证件,按照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时间、路线、数量,将建筑垃圾运送到指定的处理场所,不得擅自丢弃。

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取得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的运输单位运输。

第四十三条 居民进行房屋装饰装修活动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按照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定的地点堆放,并承担清运费用。

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委托环境卫生专业单位,将居民装饰装修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运送到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场所处置。

第四章 执法监督

第四十四条 城市、县、镇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应当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对执法人员加强教育、培训、监督,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第四十五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单位和个人提出的涉及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方面的行政许可申请事项,除当场可以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十六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遵守法定程序,做到公正、文明执法,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依照法定职责或者法定程序进行行政执法;

(二)对应当受理的举报、投诉不予受理或者对已受理的举报、投诉不予调查处理;

(三)打骂、威胁或者侮辱当事人;

(四)故意损坏、擅自处理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

(五)以吃、拿、卡、要等方式刁难当事人。

第四十七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制度,设置、公布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违法行为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并对投诉和举报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对投诉、举报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执法人员违法行为的,接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作出处罚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未作出处罚规定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责任区的责任人未按照规定要求做好责任区内卫生保洁、清扫冰雪、清除乱贴乱画等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工作的,由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劝导、告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超出建筑物外墙面对建筑物外走廊、阳(平)台进行封闭,或者其外型、规格、色彩不符合城镇容貌标准的;

(二)违反城镇容貌标准在建筑物外部安装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防盗网、遮阳罩等的;

(三)城镇道路两侧的经营者超出门窗或者外墙摆卖商品的;

(四)在城镇道路两侧的护栏、线杆、树木、绿篱等处吊挂杂物或者晾晒衣物的;

(五)擅自饲养鸡、鸭、鹅、兔、羊、猪等家禽家畜或者食用鸽,影响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的;

(六)养犬人携犬出户未及时清除犬粪的;

(七)随地吐痰、便溺或者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口香糖、塑料袋、饮料瓶(盒)等废弃物的;

(八)不按照规定倾倒垃圾、污水或者粪便的;

(九)不按照规定从事烧烤经营的。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未清理、拆除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在建筑物顶部、阳台外或者窗外擅自搭建鸽舍的,处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在城镇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顶部、阳台外、窗外堆放、吊挂或者晾晒有碍城镇容貌的物品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三)未及时清理路面杂物或者补装、更换井盖、沟盖、雨箅等相关设施的,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四)未经批准擅自在城镇道路两侧或者公共场所堆放物料,影响城镇容貌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五)对运输砂石、土方、渣土、混凝土、灰浆等散体、流体物质或者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车辆,未采取覆盖、密闭措施,造成泄漏或者遗撒的,按照污染道路面积及污染程度处以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但罚款总额不得超过3万元

(六)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或者个体经营者乱堆乱放或者焚烧废旧物品的,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七)施工单位违反施工现场作业管理规定,未在临街施工现场周围设置硬质围挡、未对车辆进出道路进行硬化、施工时未采取防尘措施、未及时清运渣土等建筑垃圾、未保持驶离施工现场车辆的清洁、未按规定排水致使污染路面、工程竣工或者停工后未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的,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八)未经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影响城镇容貌的,处以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九)未经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城镇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上张贴、张挂宣传品,或者利用实物造型、悬挂物、充气装置等载体设置宣传品,影响城镇容貌的,处以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十)擅自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墙或者公共设施、路面、线杆、树木等处进行张贴、涂写、刻画的,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清除或者拒不接受处理的,可书面通知通信企业暂停其在张贴、涂写、刻画中标明的通信号码的使用;

(十一)在露天场所、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枝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符合城镇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由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未拆除的,经县级以上政府批准,由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强拆,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坏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设施的,当事人应当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非法收购井盖、沟盖、雨箅等设施的,由公安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阻碍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在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城市、县、镇,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按照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确定的职责实施。

第五十五条 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照法定职责或者法定程序进行行政执法的;

(二)对应当受理的举报、投诉不予受理或者对已受理的举报、投诉不予调查处理的;

(三)打骂、威胁或者侮辱当事人的;

(四)故意损坏、擅自处理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的;

(五)以吃、拿、卡、要等方式刁难当事人的;

(六)其他玩忽职守、乱用职权、徇私的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上一篇:材料科学与性能结课论文下一篇:姐妹留言板留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