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生物(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1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2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圈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另一个就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呈现方式也直观,前者是通过图片以及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种类;
2)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能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试着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依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目前人类所关心的话题,生物与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这一个知识点也是学习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的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探究的一般过程。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又是初中课本第一次出现的探究活动。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过程。这是初中课本出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由于初一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比较难以实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解决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认识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征
学习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面。他们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说教法
1、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容量。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教师指导作用。
3)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2)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
3)视频教学。
四、说流程
(一)设问导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对生物有无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展示图片,请看:鱼缸中的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同学们所说的因素可分两类来研究。
空间、水温、养料、阳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鱼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图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分析。
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非生物因素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吧。
请同学看书P14中“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学生分析归纳探究过程的步骤)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甲壳纲,潮虫科。播放《找鼠妇》视频,让学生观察讲述鼠妇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它很快就爬走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c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五、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还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总结归纳等学法。
六、说评价
1、通过开放性问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从归纳总结中评价学习效果。
小结: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习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3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学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体系起始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为下一节学习“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力求通过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由于本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告知学生探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试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目标,本节课教师的教以情境启导为主,学生的学以活动探究为主。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
课前准备
课内教学
课内教学分四个环节,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共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具体说课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热情洋溢地对学生说: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晏子使楚》的视频片段,你们想看吗?
视频导入落点在:使学生认识“生物的生长受一定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不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还为后面的活动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活动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通过精问启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然后再去自己寻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二: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首先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指导过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明确,应重新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再次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无疑是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爱上生物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本活动力求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个实验,先操作,再体会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6、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打算将鼠妇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实际行动爱护动物。
对活动的总结还包括对本次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教师有意识地点出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呢?学生边看资料边感悟,再请一名学生归纳: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因素。
活动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在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还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明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竞争关糸、合作关系、捕食关系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动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动地受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让学生观察四组图片,感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
通过实例让学生去感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在活动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展示一组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图片。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直面学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强烈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环保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教学环节(三)梳理总结,形成系统
先由学生自我盘点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梳理板书:
让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实现知识树的建构。
教学环节(四)练习巩固,拓展迁移
1、据图找出与水稻生长有关的生态因素。
2、材料分析: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并将以前因好奇心产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学习责任,鞭策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3、课外探究:
复习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五、优化思考
1、本课活动设计避免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学观点的形成。遵循实践—体验—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学观点的认知规律。
2、本课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多多指教,谢谢!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4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A口腔B咽C喉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A有“C”形的软骨支架B肌肉较松弛C气管比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A鼻B咽C喉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5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chuyi生物必修本第x单元第x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6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1.地位。
本节内容是烃的衍生物的第一节,在知识体系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性质这一中心,掌握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烃的性质,又为后面醇、酚、醛、羧酸、酯、油脂和单糖等烃的含氧衍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掌握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素质。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掌握溴乙烷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溴乙烷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点,从而让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应具备条件的分析及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离子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用化学平衡知识认识溴乙烷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规律;(2)通过实验让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溴乙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重点、难点的突破,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1) 溴乙烷结构的特点可通过分子模型来展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掌握溴乙烷结构的同时,学会逻辑推理;
(2) 通过实验探究和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抓住官能团和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受反应条件的影响两条主线展开教学。
二、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利用视频,动画演示,以及乙烷和溴分子的结构模型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3.电教法:运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及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展示溴乙烷的空间结构,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溴乙烷化学反应的本质。
总之,通过巧妙设疑、启发讲授、知识回顾、归纳总结、实验探究、讨论总结、指导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整体。
三、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要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方法、总结归纳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有机物时利用模型的方法、对比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实验探究→整理收获→得出结论
1.导入新课。
观看《全球保护臭氧层》视频短片;展示塑料管、不粘锅的图片,解释相应的化学成分;展示臭氧层空洞的图片。
【提出问题】(1)请问氟氯代烃是烃吗?(2)溴乙烷C2H5Br是否与氟利昂属于同一类物质?
2.引出话题,推进新课。
【过渡】学习各类有机物的研究过程是什么?
【引导】我们选取溴乙烷作为卤代烃的代表物,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溴乙烷的结构和性质。
【展示溴乙烷的结构模型】
3.确定学习的总思路:与乙烷比较学习。
4.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1】观察溴乙烷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溴乙烷加水,溴乙烷加苯,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总结出溴乙烷的物理性质】
5.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的学习:
【提出问题】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反应,可能有什么物质产生?
【科学推测】若反应,则生成乙醇和溴化钠:CH3CH2-Br+NaOH→CH3CH2-OH+NaBr
【探究实验2】取代反应实验设计:
(1)设计溴乙烷在NaOH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2)请设计实验证明上述实验中溴乙烷里的Br变成了Br-。
【动画模拟】溴乙烷的取代反应过程
【得出结论】
消去反应的学习:
【探究实验3】溴乙烷的消去反应产物的探究
【实验】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溴乙烷和2mL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按装置图连接,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讨论】(1)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乙烯?
【动画模拟】溴乙烷的消去反应过程
【得出结论】
6.提出思考,巩固概念。
【思考】 (1) 什么叫做消去反应?
(2) 溴乙烷的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条件有何不同?
(3) 是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小结】比较溴乙烷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结论:溴乙烷和碱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有水必取代,有醇必消去。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简单的递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评委),大家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希望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1课《简单的递归》。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益求精,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北京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是学习信息技术递归的开始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递归的基本含义,并通过激发兴趣,为后面继续学习尾递归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刚刚接受信息技术中的程序部分,对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不了解,所以在授课中,除了要讲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对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有自己的理解,因此还需要引导和整理。所以本节课我将内容和方法相统一,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兴趣,培养其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递归的基本含义。
(2)理解简单的递归语句。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递归过程的实践与观察,增强自学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递归语句,培养想象力和合作意识。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递归的基本含义和简单语句的理解,而递归的应用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将采用的主要教法有“示范操作法”和“小组讨论法”。
这节课学生将采取“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来培养自我探究及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第一环节导入,采用趣味导入的方法:激发兴趣,故事导入。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由问答法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特点,即庙里的和尚讲的故事一直是开始本身的故事,故事的角色讲着这个故事本身,因此,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从而引出在Logo里,我们把类似这样,一个过程调用它本身的操作,就叫做递归。
当然,把含有递归操作的过程,叫做递归过程。引出今天的课题《简单的递归》。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故事中渗透了递归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接下来是第二环节:实践观察,讲授新课,我打算采取采用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演示法的教学方法。首先师生合作定义以下过程
接着每两人为一小组,执行命令DRAW
SXS,调用这个过程,让每两人为以一个小组观察并探讨发生了什么样的现象,在提示框里点击确定和在工具栏中点击Break,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探讨结束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可以看到小海龟在绘图窗口中高速运行,不断地重复着“画线、转向;
再画线、再转向.......”的操作,用长130步的线段组成了环形图形后弹出名为“Graphics”的提示框,单击提示框里的“确定”,关闭它,发现小海龟不会自己停下来,线也越画越密。
而在单击工具栏中的Break按钮后,小海龟停下来,命令窗口中会显示提示信息“Stopped”,表示已停止了执行过程的操作。对于学生的每个细节优点都给予表扬鼓励。对于有些操作失败的小组,进行问题归纳并进行纠错。如将递归语句字母写错等,提醒学生要细心认真。
再到第三环节:抢答活动,巩固提高。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结合小海龟执行的过程,探究分析每个语句命令会有怎样的动作现象。
6分钟时间到后,进行抢答活动,回答正确奖励小红花,回答错误不扣分,比比谁最终的小红花最多,则为本节课的代表。
问题分别为:第一个命令FD
130的作用;第二个命令RT
110的作用;第三个命令SXS的作用;第四个命令END的作用;工具栏中的Pause起什么作用;Continue又起什么作用?起到激励学习兴趣的作用。
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归纳,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邀请两位同学和大家分享,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总结,对于递归含义和简单递归语句的掌握情况。
最后,回家之后,和爸爸妈妈分享你学到了什么,那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像递归一样,调用它自身的操作,大家进行搜集,我们下节课进行分享。联系了生活,也让学生更深刻的明白递归的含义,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就是教师上课的脚印,教学重点讲到哪,板书的脚印就留到哪。我的板书为最基本的提纲式板书,主辅板分开,主板为有三条:
递归的含义、递归过程的含义和应用。副板书写学生的易错点和程序等。通过这种板书展示,让学生明了教学重点,巩固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莲塘四中
乌鸦九年制学校 向宏梅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观察动物细胞”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48页的“动物细胞”一节的模拟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制作动物细胞模型并说出模型制作中各种材料代表细胞中的什么结构,要求试做植物细胞模型,并没有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的实际操作。
本节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膜的制作和展示,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细胞的具体结构,体验知识与技能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本实验以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为原型进行改进。原实验方法简单,形象美观,但作为实验材料的琼脂并不容易取得。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用较为常见的果冻代替了琼脂,使材料更易得、更廉价、更易操作,且可食用,利用橙子的圆形外皮作为细胞壁,以保鲜膜作为细胞膜,以桂圆核作为细胞核,花生或蚕豆作为液泡,绿豆作为叶绿体,形象直观,与真实细胞有很高的相似性。
四、实验器材
1、果冻
2、橙子一个
4、梅子核
5、山竹一个
6、绿豆5-7粒
7、挖勺
8、裁纸刀
9、保鲜膜。
五、实验目的及装置说明 实验目的:
针对细胞这样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通过动手和思考使学生建构细胞模型,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摆脱出来,使其在实验过程中全面地、直观地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新课改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的核心,提倡学生在“做中学”,需要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使“活动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装置说明:
橙子——细胞壁(保护、支持)塑料保鲜膜——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绿豆——叶绿体(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果冻—细胞质
梅子核——细胞核(染色最深球形)山竹——液泡(细胞液)(内含细胞液)
六、实验过程
1、用裁纸刀将橘子成二分之一划开,取一半用来做实验。
2、用挖勺将橙子的果肉小心地掏空。
3、将透明保鲜袋底部裁成合适的大小,塞入橘子皮内,让其贴在橘子的内壁。
4、用一次性杯子装半杯面粉,放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
5、将搅拌好了的面糊倒入橘子皮内,将梅子核放在面糊的左边,右边放一颗落花生,再在周围放5-7粒绿豆。
七、实验效果
1、本实验改进了初一生物课本中“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实验,并改进为更为复杂的植物细胞模型制作,用较为常见的生活材料作为替代,形象直观,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2、实验用具很常见,使实验可行性提高,并且可以在家中进行,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共同操作,享受亲子学习的乐趣。
3、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被充分地激发。
八、自我评价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具体就《项羽之死》来说, 学生们在高一时已经学过《鸿门宴》, 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而《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的最后阶段, 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 表现了他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壮谢幕!至此, 项羽这个形象在太史公笔下得到完满的诠释。对项羽形象的赏析有助于学生赏析推荐作品中的西门豹和大铁锤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对于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部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基于此, 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梳理知识点,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疏通文义。
能力目标:学会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与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品读诗人、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从悲剧英雄项羽身上吸取失败的教训,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项羽之死》是一篇人物传记散文, 因而把握作品如何通过颇具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 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而如何把握诗歌和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羽之死》是一篇自主赏析的课文。因而在教学中, 主要采取诵读法、自主翻译法、小组合作法、拓展探究法。将分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主要采用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和质疑法、小组合作法。第二课时重在赏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把握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 主要采用比较阅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在难点的突破上, 引导学生结合史家的评论, 合作探讨并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 以造成多种不同认识交流和争论的局面, 充分利用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让学生自主形成有关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项羽之死》虽是自主赏析课文, 但篇幅较长, 也是《史记·项羽本纪》最精彩最荡气回肠的一幕, 因而课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义和理清故事情节。分为四个步骤: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标注通假字。二是边读边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 大致疏通文意。三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义设疑、解疑, 难点词句由小组提交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四是理清文章脉络, 复述故事情节。而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放在第二课时。
导语: (多媒体显示项羽图片并配项羽生平的文字)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 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 《鸿门宴》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胸无城府、暴躁易怒、骄傲自大、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缺乏政治头脑等) 这样的人是“英雄”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 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入给历代帝王作传的“本纪”中, 并且把他放在《高祖本纪》之前。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骚客讴歌项羽, 把他称之为英雄豪杰、西楚霸王。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咏项羽》诗云:“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的眼中, 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本节课将通过《咏项羽》诗与散文《项羽之死》对比阅读, 来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按照教学流程, 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大问题 (问题用多媒体展示)
1.想一想:李诗评价项羽生时是“人杰”, 文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杰”?作者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杰”形象的?
这一环节我将用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中的一小段视频, 设置情景, 形象化地再现四面楚歌之际的“霸王别姬”。并提问:四面楚歌之时, 项羽惊而起, 起而饮, 饮而歌, 歌而泣。慷慨悲歌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项羽? (明确: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 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 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 哀叹时运不济, 诀别名骓美女, 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进一步提问:“多情善感”似乎不应是英雄所为, 项羽还能堪称“人杰”么? (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 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泣数行下”, 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的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而“东城快战”则尽显其英雄本色。)
三问: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 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明确:东城快战中, 项羽三次出战, 第一次他“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第三次“驰, 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这一段在对比衬托中, 太史公用精彩的语言、动作和场面描写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无人匹敌、气势如虹的战神———项羽。但快战之前, 项羽则放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而不自省。)
概括:项羽的“人杰”形象———骁勇善战、多情善感。 (语言、动作、场面描写、对比衬托)
2.说一说: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李诗为什么说项羽死了也是“鬼雄”?
(明确:在“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 面对死亡, 却毫无惧色。“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 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寥寥数语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敢”, 而是“不愿”。面临一线生机, 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 而选择了慨然赴死。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战场, 涤荡秦军。而一旦意识到自己对不起人民时, 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他死了, 也必为“鬼雄”。)
拓展延伸:结合文后四首诗讨论, 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呢? (可以评价诗歌的观点, 也可以有自己的新看法, 倡导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多媒体补充:易中天评项羽之死———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 项羽死得壮烈, 死得英雄, 死得气势磅礴, 惊天地, 泣鬼神, 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 为之洪波涌起, 浊浪翻腾。显然, 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 他的死, 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概括:项羽的“鬼雄”形象———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手法)
通过赏析全文,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总结项羽形象: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 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 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而又极度自负之人。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 潸然泣下, 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以数十击数千, 当者披靡, 斩将刈旗。身处绝地, 杀人无数, 放言此天亡我, 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 善战之能激荡天地。乌江岸边, 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 实知耻重义之人。
3.比一比:李清照的诗歌《咏项羽》和司马迁的《项羽之死》都塑造了项羽的形象, 二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李清照的《咏项羽》给我们一个印象或者是结论: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他“不肯过江东”展现了人格的伟大。而《项羽之死》则通过具体描写项羽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项羽的英雄形象。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 说:“意喻之米, 文喻之炊而为饭, 诗喻之酿而为酒。”由此可见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a.诗歌的形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 散文形象着眼于具体逼真。b.诗歌形象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散文形象则更明白显豁。)
4.研一研:探究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 真如项羽所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吗?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多媒体补充太史公和刘邦、韩信等人对项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