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做中学(精选8篇)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 天气
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做中学’ 实验教学的案例研究”课题组
2011年9月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探究:
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交流: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淮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第二课 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怎样记录天气呢?
二、探究:
【活动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活动二】室外观察天气。
1.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2.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3.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4.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三、交流:
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第三课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探究:
【活动一】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活动二】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三、交流: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
【活动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活动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活动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交流。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2.学生猜想: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3.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
【活动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活动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交流。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 【活动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活动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3、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交流。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
【活动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活动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三、交流
小学科学教师日常集体备课采用教材解读、课堂观摩、课例研究或主题报告等。我们发现:这些形式虽然信息量大, 但基本是“口耳相传”的单向信息传递。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说,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过程本质的理解以及学科专业精神等难以用“口耳相传”的渠道进入他们的内心, 也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小学科学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如何让每一位科学教师最有效地参与集体备课?我们借鉴美国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 提出了“做中学”集体备课模式。
二、“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目标
“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模式, 是基于学与教两个维度进行重构的体验式学习, 以关注教师的现实世界为前提, 以教师动手亲历的体验活动为学习内容, 以疑难问题的研讨解答为认识提升, 以教师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标。具体到小学科学教师, 就是希望通过“做中学”, 使教师科学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能力三个维度协同发展。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前提, 让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 (特别是兼职教师) 都能提前备好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 做到先备课后上课。
◆以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为基本方式, 让教师下水操练科学技能, 在做中学中体悟科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 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 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移情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合作学习、经验分享, 让专业精神在团队活动中习得。
三、“做中学”单元集体备课的设计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活动指向, 以“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培训内容的主题设计, 创设基于学生科学课堂的真实情景, 辅以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形成每一单元约120分钟的参与培训时间。活动一般可分为组织、体验、研讨等三个基本阶段。
(一) 单元集体备课的活动设计:整体规划探究与研讨内容
以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 谈谈具体的过程设计:
这样的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过程设计, 实际上是该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的活动浓缩。
(二) 具体体验活动设计:精选“疑、难、简、土”四类内容
一“疑”:教材中的重点疑难问题。例如《形状与结构》单元, 教材共有8课15项学生活动。我们认为其中的6项活动特别重要, 于是就相应地设计了6项教师动手的基本活动, 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精选其中2~3项如活动一、活动三和活动五进行体验, 其他活动以主讲教师演示讲解为主;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参训者分成三大组, 每一组在30分钟内亲历两项活动, 然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由教师汇报交流, 在分享中实现对整个单元活动的理解。
二“难”:教师“不会”的内容。很多科学教师并不是科学教育专业出身, 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或活动教师自己也不会做。例如用一次性筷子“搭一个正方体框架”,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做法, 我们就要在体验活动中让老师学会这些“不会”的技能。
三“简”:教材中语意不详的内容。教材中有一些观念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很有帮助, 但是并没有设计出具体的学生活动。比如, 圆顶形这样的结构, 教材上只呈现一句话“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我们补充设计了“探究组合拱形的力量”的体验活动,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 将一个拱条插入圆圈,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2) 加上一个拱形, 与第一个拱形交叉而置, 测量承受的垫圈数, 作好记录, 并与一个拱形承受的力做比较。 (3) 如果将三个拱形叠在一起, 先预测, 再实测承受的垫圈数;再叠放一个, 它将变成什么形状呢?测量, 并做记录。随着拱条的不断增加, 教师体验到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过程, 达到了目的。
四“土”:与本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由于教材要面向全国, 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本土科学教育内容, 不可能全部进入教材。所以, 在“做中学”学习中, 要拓展这样的关注本土科学与生活的内容。例如泰顺廊桥是温州著名的桥,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搭一座不用铆钉的廊桥”就是基于上述考虑而拓展的一个体验活动。这种活动的设计有助于教师打开教学思路, 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
1. 环境创设: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准备上
“做中学”模式要求现场有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材料, 主讲教师就得“背着行囊去上课”。如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 我们列出的材料清单, 并备有与参与人手一致的实物份数。
我们准备的材料清单是:
主讲教师备好单元的全套材料, 提供样本或者介绍来源时, 都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 把握好材料准备的难易尺度, 这种类似于“现身说法”的方式最能赢得教师信赖, 让教师明确每一个活动怎样的材料最适合教学实际, 又最大限度减少教师备课时间。
2. 过程指导:注重在细节中渗透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严格按活动的提示和步骤进行, 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描述, 及时做好真实的科学记录。并要求主讲教师相机追问: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是在你的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会怎么说?当我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时, 很多教师就会联想自己的课堂, 审视自己的过去, 并在相互启发中体悟科学教育的本质。
3. 研讨交流:设计基于学与教的问题提升
在体验活动后, 我们均要设计一组基于学与教两个层面的问题交流与研讨。在互动讨论中, 鼓励教师提出不同见解。以《抵抗弯曲》为例, 研讨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为什么不先出示桥梁、房屋的图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2) 为什么从体验直尺的平放和立放来感受直尺承受力的不同开始教学?
(3) 公平实验在本节课中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4)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预测和解释?
这几个问题则是对教材乃至课程思考的理性提升。
4. 活动组织:创设和谐的团队氛围
我们在活动前的人员组织, 角色分配, 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组织中常用的手段, 在这里也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一次培训中, 主讲教师让教师做一个“找对子”的游戏, 抽到同样号码的对象被自然编为一组。大家相互认识, 组建小组, 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 教师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团队学习活动就会彰显同伴互助的魅力, 专业精神在彼此交流中浸润。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师发展研究, 2008, (15~16) .
[2].陈素平.参与式培训:小学科学教师集体备课新模式[J].科学课, 2009, (11) .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课堂教学 活动设计 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76-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现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科学》教学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体现在活动中动手、动脑的学科特点,激发学生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真正的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科学课程尤其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和直观,从而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又具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也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取更多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探索宇宙》这课中,我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播放了“宇宙”的视频,从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到地球,浩瀚的宇宙,美丽而神秘,既巩固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了课堂氛围,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火山和地震》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生活中地震与火山发生时的真实视频场景,学生们被这些震撼人心的情景所吸引,看得专注而入迷,一下就进入到探究知识的环境中。
二、引导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把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很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三、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
中国现代著名学生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而严谨的小学科学学习能够似游戏一样诱人,那么孩子们势必会乐此不疲地陶醉其中,徜徉于迷人的游戏化的科学海洋之中,他们的身心情智必将自然和谐地得以发展。”我在教学“植物和我们”一课时,围绕“识别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这个内容教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植物的各部分的认识,并将食物与植物建立对应关系,我通过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来实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将教室布置成菜市場,并让他们自带植物,扮演卖菜与卖菜的角色,然后互相探讨,我们平时都吃了植物的哪部分。我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游戏,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而且根据已有经验将食物与植物建立了对应关系,为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埋下伏笔。趣味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式教学,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乐学,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趣味性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欢乐,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以上只是我对趣味性教学的看法和一些尝试,只是一些浅显的认识。通过趣味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还需我们广大教师积极探索。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做中学”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教《加热和冷却》时,可以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随后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动脑思索,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科学课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做中学”,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刘开封.《浅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5。
“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注重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英国专家,联合国亚太地区理科咨询员在北京的一次培训班上提出:小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任务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就是教学生怎样科学地看事情,让学生懂得他身边的自然事物包含着许多科学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怎能样去弄明白这些科学问题。综上所述,“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与自然(科学)教学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将“做中学”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与自然(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并有以下感想:
首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服务。特别是实验仪器、器材的准备,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学生要,教师无”的情况。
其次,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
设置有趣的情节,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把他们“吸引”过来,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会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摆的秘密》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没计的`:
出示:摆钟;(学生对摆钟非常感兴趣)。学生观察:钟的特点;教师介绍:这口钟叫“摆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摆的知识。
第二步,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学生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如《摆的秘密》一课,学生认识摆后,提问:有没有办法让摆球摆动的快些?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让摆球摆动的范围大些;有的说,让摆球变得重些;有的说,让摆长缩短。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
第三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科学知识: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砖头(小的4、5块,大的一块)、锤子、砂纸、锉、木板、带盖的塑料瓶(半瓶水)、一个大的水桶。
2、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冷水)、碎砖渣一块。
3、课件、冻成冰的瓶子。卵石评价表
一、引入新课,欣赏卵石
师:(出示健手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 有什么特点? 生:老师手里拿着是一对健手球。生:圆溜溜的,很光滑。
师:对,这是人们用石头做的,用来活动手指健身用的。你知道大自然里有没有这么漂亮的石头吗?
生:有,鹅卵石就像这对健手球似的。(板书卵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想不想看? 生:想。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
师:这些卵石漂亮吗? 生:(齐)漂亮。
师:这些卵石真的很漂亮,还想看吗?(点击“回忆烽烟岁月”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块石头,上面还有图案,是一个军人。生:还很值钱呢,能值八万元。
师:是的,这是老师从中国奇石网上找的,它既有欣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如果你们想知道更多的奇石可以去“中国奇石网”看一看。(点击图片)一定会满足同学们的眼福的。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卵石,你知道卵石有什么用途吗? 生:人们可以用卵石来铺路。生:用卵石可以做装饰品。
师:(点击图片)对,卵石不仅在建筑材料、欣赏价值等方面,还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很多的用途。
【说明】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卵石,及了解卵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做一块卵石,进而探索自然界中的卵石形成
师:既然,卵石有这么多的用途,我们怎么才能获得这些卵石,能不能自己也做一块卵石呢? 生:(齐)能。
师:那么你想有什么材料来做? 生:用着石头,把它的棱角磨掉。
生:如果是大块的石头的话,可以用锤子砸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师:哦,你用的是锤子。今天老师也提供了一些材料,等一会儿请你们的组长领回去,你们可以任意选择自所需要的材料去做,你们想需要多长时间来把卵石做成功啊!生:五分钟。生:10分钟。
师: 好,老师就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那么,在制作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在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自己和别人。
师:嗯,这一点很好,还有吗?
生:在制作是要有耐心,要小组合作。
师:说的非常好,要体现合作精神。那么请各小组的组长有秩序的来领材料吧。(教师发材料框:砖头、锤子、砂纸、锉、带盖的塑料瓶(半瓶水))(组长上来领材料,学生活动,教师巡视。(通过打、砸、磨、挫、冲刷,提示学生瓶子干什么用的,给与点拨)
【说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师:刚才,我们用了10分钟的时间,做了一块卵石。请每个小组把工具都放回原来的框子里,抓紧商量选择最成功的一块来展示一下吧。(按照小组的编号,放在实物投影上)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哪一组做的最成功、最接近于卵石? 生:五组。
师:(教师手举卵石)确实不错,很接近卵石了,掌声鼓励一下。你这一组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方法?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边说边板书,“做一块”,“我们”)
生1:先用砸,把大石块用锤子砸成小石块。
师:哦,用砸的方法。(板书:砸)生1:然后把小石块在砂纸上磨,用挫挫。师:哦,还用着磨和挫的方法。(板书:磨,挫)生1:最后把磨过的小石块放到水瓶里摇晃。
师:还用到水,(板书:水)为什么放到水瓶里摇晃呀? 生1:这样可以石块在水的冲刷下表面更光滑。
师:说的非常好,提出表扬,刚才我们用了砸、磨、挫和用水冲刷等方法来做了一块卵石,那么自然界的卵石是不是也有人用打、砸、磨、挫形成的呢?(板书:大自然)生:(齐)不是的。
师: 那么,自然界里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呢? 你能猜一猜吗? 生:靠水的冲刷形成的。
师:那么,水里的岩石哪里来的呢? 生:(齐)高山上。
师:高山上的岩石是怎样滚落下来的呢? 生:是由于山崩,使岩石裂逢,然后由于季节的不同产生的温度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岩石滚下山的。师:也就是与什么有关系。生:温度有关系。(板书:温度)
师:那么怎么通过实验来表现出温度对自然界的岩石有破坏作用呢? 生:我们可以给一块岩石加热,然后快速的放到冷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如果岩石有裂痕或杯低有粉末说明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师:你想用什么加热呢?
生:酒精灯。
师:(出示材料)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酒精灯、镊子、火柴、盛冷水的烧杯、岩石。请你们的组长领会去试一试吧!(学生领材料框,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好了,通过刚才实验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在杯子的底部有一些粉末,可能是从岩石上掉下来的。这说明了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在自然界里夏天温度高,冬天温度低,产生了温差对岩石进行了破坏。
师:你的发现真好,在自然界中除了温度对岩石有破坏,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生:植物,一些植物的种子掉在岩石的缝隙里,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慢慢地发芽长大,它的根慢慢地把岩石的缝隙撑大。
师:很好,是不是这样呀,植物也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出示图片,板书:植物)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水,下雨的时候,一部分水渗下去,一部分水留在缝隙里,冬天的时候气温降低水结冰了体积变大把岩石撑开了。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见过水结冰吗?(出示冻了水的瓶子)看,这就是老师昨天晚上冻上的一瓶水,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瓶子裂了,这是水结冰后把瓶子撑裂的,这说明了水结冰后也会把岩石撑裂。
师:对,水对岩石也有破坏作用。像岩石受到温度、植物、水,还有风吹日晒的影响,遭到了破坏,这种现象叫做风化。(板书:风化)又怎么成了卵石了呢?
生:高山上的岩石滚落下来,然后在河流的冲刷作用下,岩石的棱角慢慢的变小,表面变得光滑了,就成了卵石。
师:在冲刷过程中岩石与岩石之间会发生什么? 生:发生碰撞,摩擦。
(板书:水的冲刷,碰撞,摩擦)
师:谁来说一说大自然里的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板书:岩石 卵石)生:大自然里的岩石在风化,水的冲刷作用下形成的。
师:通过我们的实验和研讨,同学们,有些累了。那么,我们来放松一下吧!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教师可以边叙述关键词如漂石)通过看录相,你有什么感想? 生:大自然很神奇,很伟大。师:那么在河流的哪一部分有卵石呀? 生:(齐)中游。
【说明】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卵石形成的原因,模拟实验更能解除学生心中困惑,然是真正的因素和物体的变化。
三、谈收获,拓展活动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自然界里的卵石是怎样形成得了。生:我知道了卵石有很多的用途。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卵石的形成是由于岩石的风化、水的冲刷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种风化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吗? 生:是的。
师:岩石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变化,那么,这些大山最终变成什么? 生:卵石、沙子等(出示岩石循环课件)
岩石的循环
造山运动→ 岩石风化 → 卵石、沙子、→ 土壤 → 地层 → 造山运动
【说明】知识性的拓展,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我想在未来时,带领我国的科学家们,先发明一个超级高倍的天文望远镜,并通过火箭将它送到太空中,以发现更多类地行星。光发现类地行星还不够。现在不是中国的人口过多,人均资源少吗?那我还要和我国科学家们联合起来,用从宇宙中提取的“猛码”超合金纳米金属来制造一艘“时空战舰”。用这种金属来制造的“时空战舰”那可是坚硬的无与伦比,就算用十枚原子弹同时轰炸都无法在上面留下痕迹。这“时空战舰”还是用宇宙中看不见、摸不着但能量巨大,特活跃的暗物质作动能的,只要少许,便可驱动战舰飞行数百年。它还装备了“离子大炮”,只要一炮,就连像地球一样的行星都能毁灭。大家别惊慌,我们可是热爱和平的人,这“离子大炮”是用来自卫的,不到十分危险的时候是不会使用的。我们也不会挑起战争。这“时空战舰”的主要功能是移民,它的内部可供上万人居住,这里的一切都是仿地球的:有重力、氧气、有白天黑夜、有水、有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四季和各种各样的天气。完全可供人们在这里居住十几年呢!还有就是我们的“时空战舰”的运行速度可快了,每十秒可以行驶一光年呢!更何况,它还可以穿越时空。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硬件设施相对比较齐备,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不重视,科学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开发和实施“家庭小实验”,来丰富科学实验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家庭小实验就是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家庭中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它不仅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拓展和延伸,也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家庭小实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 家庭小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每周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可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磁现象以后,适时的布置“汤匙变磁铁”这个有趣而又实用的家庭小实验。小实验中所呈现的新奇的科学现象,能自然地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而且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趣味性更加稳定,进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强烈欲望,会使教和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动手能力
科学课堂中的部分演示实验因需时较长,在课堂中无法完成,故可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如八年级科学中的“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植物制造淀粉等”。学生为了积极完成实验,就必须切实掌握课本知识,并根据实验要求,找出可以利用的实验用品。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时间一长,学生的创造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3. 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延伸。通过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但也可能存在着不少疑问,因此,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就尤为必要。如在学完“燃烧的条件”后,指导学生自己完成课后的家庭小实验———“烧不坏的手绢“,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其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
二、科学家庭小实验的实施
1. 家庭小实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1) 内容的选择。教师必须对实验精挑细选,可以选择一些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原因无法完成或演示效果差的实验,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后拓展实验等。但不管怎样,家庭小实验的内容选择须围绕教材内容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够对所学知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验内容既要满足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起指导作用。
( 2) 材料的选择。针对每一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预先考虑该实验所需药品仪器在学生家庭中是否易得,排除进行实验的困难。如可选择输液管、小药瓶、牙签、微型注射器等器材; 食醋、纯碱、小苏打、碳酸饮料、食盐、面粉、各家种植的植物、果蔬、废旧金属等实验用品,既价廉物美,又安全可行。
( 3) 须考虑实验的安全性。安全性原则是任何实验实施的重要前提, 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可能发生的意外,防患于未然,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 4) 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所选择的家庭小实验与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越紧密越好。学习的目的之一,在于“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例如,安排小实验“有机物的燃烧”不仅把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而且能把学生的惊奇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 5) 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家长对家庭小实验的支持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做好与家长沟通交流,力争赢得家长的配合。家长不但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验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物质,还可以对实验的安全进行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使小实验正常开展。
2. 浙教版八年级( 下) 的家庭小实验
( 1) 汤匙变磁铁( 2) 自动倒下的一摞硬币 ( 3) 纸杯旋转灯
( 4) 空气的质量 ( 5) 烛火熄灭了( 6) 空中点烛
( 7) 烧不坏的手绢 ( 8) 有机物的燃烧 ( 9) 植物制造淀粉
( 10) 植物失水实验 ( 11)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 12) 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 部分实验是课本中探究实验,也有部分是学生感兴趣的拓展实验)
3. 指导学生做好现象观察和记录
观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由于家庭小实验大多比较简单安全可靠,易操作,因此实验实施过程的重点是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重点。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提醒并引导学生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实验观察。
三、实验评价和验收工作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课外完成的,他们的实验结果需要得到教师的验收和评价,这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科学的实验评价,会让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并根据评价反馈及时积极的做出相应的调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大部分的家庭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技能,每次实验完成后,我都要求学生书写家庭实验小报告单,报告单的内容有: 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成员,实验时间等等。每次实验后我都及时收回报告单,并认真批阅。安排适当时间在全班交流、评析,最后将实验报告单存入个人成长记录袋中。
当然,多数家庭小实验最后都能得到具体有形的实物样品,展示这些实物样品能直接反映实验完成的优劣,对于这样的实验可以采用实物验收的方式,师生共同参观验收,比较、评价,从而发现成功和不足,分析原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优化。
关键词:做中学;科学教育;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98—02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在现有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追求知识、方法传授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做中学”理论由杜威(John Dewey) 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强调将学习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学习是幼儿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中使用“做中学”理论可以体现幼儿的发展本位,让幼儿在“做”中体验求知的乐趣,并不断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一、开展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认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小学、幼儿园“做中学”实验负责人韦玉同志指出:“小学、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是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幼儿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惊奇。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会集中精力去观察、触摸、摆弄和操作,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创设有利的科学教育环境,及时而适当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指导十分重要。
二、实施“做中学”教学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实施者,其对教学理论精髓的把握、实施方法的运用和实施过程的调控,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优劣。
1.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起到支持者的作用。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甚至应该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在精神方面给幼儿最大的支持,让幼儿意识到即使自己做错了或者实验失败了,也不会受到责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幼儿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6岁之前幼儿的思维属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因此教师必须在物质方面支持幼儿,给他们提供最大的方便。如在沉浮试验中,教师选用的操作材料都是幼儿熟悉的木头、铁片、塑料瓶、塑料袋等等,这样便于幼儿归纳哪些是沉下去的,哪些是浮上来的。
2.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起到合作者的作用。所谓“良师益友”,说明“师”和“友”是分不开的。教师既是幼儿的老师更是幼儿的朋友,教师只有融入到幼儿当中才能真正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才能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或者喜欢的活动纳入到科学教育中。教师参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同时也会影响幼儿,让幼儿对科学更感兴趣。如在讲沉浮实验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全神贯注地在做沉浮实验,有几个小朋友对实验不感兴趣,这时教师说“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好不好”,这几个不感兴趣的小朋友听完以后也加入了实验当中,甚至和其他小朋友们展开了讨论。
3.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杜威在《思维与教学》一书中写道:“教师在旧式教学里是独裁之王,在新式教学里是无用之物。但在事实上,他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儿童与青年的学问的集团)的领导者。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的渊渊博知识和成熟的经验。若说儿童享有自由以后,教师便应逊位而退处无权,那是愚笨的话。”从他的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杜威非常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龄前儿童对事物充满好奇,但是由于受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的不稳定性等等因素的制约,在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时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关心和指导,这类活动很可能会泯灭于萌芽期。但是幼儿与幼儿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产生对探索科学的兴趣,发掘每位幼儿的潜质。
三、“做中学”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学中思,思中用”
杜威的“做中学”提倡一切要让幼儿动手,让幼儿与事物发生直接互动,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性质。皮亚杰也认为,幼儿阶段情感的发展、社会性及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自我探索、主动参与、表达意见的机会,必须通过活动才能形成自我的世界观和思考的方式,让他们从问题出发,自己主动发现知识,不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现以“沉浮”一课为例,说明“做中学”的实施策略。
1.科学选择课堂教学材料。“做中学”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材料,怎样选择操作的材料非常重要:(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多处强调,教学内容应该选自幼儿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或者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科技成果,这样便于幼儿真正理解和内化科学知识并将科学知识真正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即选择幼儿操作的材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2)操作材料必须多种多样。如在磁铁一课中,要想测量几块大小不一样的磁铁谁的磁性最大,谁的磁性最小时,教师给幼儿准备了大小一样的曲别针和一张记录表,让幼儿边实验边记录,最后看哪块磁铁吸的曲别针多,哪块磁铁的磁性就大。
2.善于启发幼儿思考。幼儿光是靠做的过程是学不到东西的,必须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将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独立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而且幼儿在发现科学原理的同时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发现科学的兴趣。如沉浮一课中,在孩子都满足于知道了铁制品是会沉入水中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轮船是铁做的,它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这句话引起了孩子们的思考,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一个橡皮泥实验,教师将橡皮泥揉成一团扔到水里让幼儿来观察,孩子们都说橡皮泥沉入水中了,第二个实验教师将橡皮泥捏成一个片状再放入水中,橡皮泥竟然浮在了水面。孩子们个个都动起了脑筋思考这个问题:橡皮泥接触水的面积大了,水的浮力就变大了,所以橡皮泥浮上来了。轮船也一样,轮船虽然是铁做的,但是它是空心的,而且它和水接触的面积很大。沉浮实验的原理虽然很难,但是只要引导得当,幼儿非常愿意动脑筋思考,这样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科学探索。
3.鼓励创新。幼儿通过做中学、学中思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这时教师应该进一步的引导幼儿在思考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创新。如大气压一课中,当教师问“除了用塑料袋装空气还可以用什么来装空气?”幼儿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说用嘴巴装空气。这一事例说明幼儿在积极的动脑筋,并且很有创新性。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随时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或者将课堂上学到的科学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起着支持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的作用,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科学探索,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促进幼儿认知能力以及情绪情感的发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与幼儿之间有小组讨论,幼儿与教师之间也有许多互动,这样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总之,科学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更加全面的发展,培养其科学思想及创新精神,为幼儿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Learning by Doing”
in the Scienc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QU Shi-rong
(Lianyungang Yucai Kindergarten,Lianyungang 222006,China)
Abstract: Scienc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infant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Learning by Doing” requires teachers to become the supporters and cooperators of the children,to be the guiders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a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qualities of “Thinking by Doing and Using by Thinking” through scientifically choos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ffectively inspiring the children with thinking.
【小学科学做中学】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实践报告06-12
小学科学太阳教案06-18
小学科学知识故事07-12
小学科学教学体会07-20
小学科学育人目标09-07
小学科学听课记录10-05
小学科学课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教学的运用10-24
小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试题09-24
小学科学备课组小结06-01
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