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精选10篇)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1

12、ひま13、やくそく14、きんむ15、ちず16、ほうほ17、くわ

18、みせ 19、けんぶつ 20、きも

二、1、言葉2、調べる 3、約束 4、歩く 5、覚える 6、薬 7、勤務8、販売9、質問10、慣れる 11、元気 12、机 13、選ぶ

14、案内15、旅 16、大切 17、習う 18、選手 19、放送

20、遠慮

三、1、を 2、から 3、と 4、に 5、が 6、は 7、から 8、に 9、が10、か

四、1、B 2、C 3、C 4、B 5、C 6、A7、C 8、A 9、D10、C 11、B 12、A 13、B 14、D 15、B 16、D

17、D 18、C 19、A 20、A

五、1、A 2、C 3、D 4、B 5、B 6、A 7、A 8、D 9、B

10、C

六、1、没去公司在自家工作叫做在家上班。开始在家上班的公司好像有很多。职员的家里设有机器传送公司工作的指令。职员按照指令进行工作。

举例销售的工作,通常,早上去公司接受工作的指令,然后不得不去商店订货。然而,在家上班的时候,早上在自家接受指令。所以,能比其他公司职员早到商店,能先订货。有些公司用这种方法好像能增加40%的销售额。

2、最后,看一下进入房间和出来时使用的语言。这种场合应该说‘失礼了’。表示进入对方的领域是失礼的,从对方的领域沉默地出来也是失礼的心情。出来的时候说‘失礼了’这是表示对对方做了失礼的事情的心情。对方很迷惑的时候,不能不用婉转的语言。对方的房里弄坏杯子的时候只说‘失礼了’就回去是不应该的,应该说‘对不起’。

3、日本的物价高。学校生活很辛苦。我这个月初开始打工。日语不是很好。所以做简单的工作。一周两次在饭店干活。从6点开始到10点上班。7点半到9点左右很忙。在店里也能很好地学习日语。店里的人都是日语老师。

七、1、自分がやりたくないことを他人にやらせない。

2、彼は全部の体育運動が好きではありません。

3、車を借してもらえませんか。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2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北京师范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双年度教育国际研讨会。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国际教育学科方面享有盛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该学院已有十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并自2006年起连续成功合办了三届教育国际研讨会:2006年的“适应不断变化环境中的教师教育 (伦敦) ”, 2008年的“学习社会中的领导力 (北京) ”和2010年的“全球化世界中教育与公民身份 (伦敦) ”, 在学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回响。

本届会议主题确定为“教育公平与质量”, 是鉴于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 得到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切关注, 不仅有7位国际一流教育专家到会做主题发言, 还有15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教育实践中的公平”“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全纳教育”“研究、研究者与教育公平和质量”“交流、文化与认同”这5个维度在大会的分论坛上展开热烈的探讨。本文着重采撷大会7个主题发言的主要观点, 供大家一窥此届盛会之精彩。

一、多样性环境下的教与学

在全球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今, 教育如何面向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社会符号学研究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冈瑟·克雷斯 (Gunther Kress) 教授以“认可” (recognition) 为核心词, 从全球相关性的视角提出一种在多样性环境下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教与学的理念和思路。

克雷斯教授以他在研究中积累的具体事例, 向与会者展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符号或象征的理解往往千差万别。例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差异——就像一百个人的心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欧洲儿童和非洲儿童对白雪公主有迥然不同的理解;不同职业背景下的理解差异——一幅在克雷斯教授眼中的剧院施工图, 一位医生却理解为一张人体手术示意图;不同语言背景下的理解差异——中国幼儿与阿拉伯幼儿的涂鸦线条不同, 但相关于各自的母语, 前者形似一块块汉字, 后者形似一串串阿拉伯文。那么, 国际化的教育如何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呢?

克雷斯教授提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认可”的教育学, 其基本要义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要以学习者的兴趣为出发点, 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则设计学习环境, 以促进学习者有效转化、正确“认可”所学内容——发生有效学习, 获得意义。为此, 课程与教学的设计需要所有学习者共同参与决策, 以明晰学习者要建构怎样的意义, 并设计有效工具检测学习者是否真正建构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符号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而不是检测学生的记忆和模仿。这样的教育学不仅有助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而且有助于课堂形成良好的社会伦理取向, 达成多元文化之间的“认可”。

二、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刘精明教授以大量详实的数据作了题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及相关问题的社会学讨论》的主题报告。刘教授指出,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扩张, 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争议, 有的认为扩张“增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有的认为扩张“减弱”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例如“农家子弟机会减少”这一说法。

调查研究显示, 家庭的阶层背景因素在教育机会获得方面的代际传承效应在不同时期一直都是十分明显的, 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扩张使各阶层的相对优势有所下降 (特别是普通本科教育) , 而在1998年后的扩张时期, 阶层差异反而有较为强烈的扩大, 主要体现为管理阶层、普通白领阶层的优势, 以及来自工人阶层急剧的机会优势增长, 和其他阶层之间的差异扩大, 各个阶层地位中的子代在教育机会获得上的差异化更加明显。可以说上层优势家庭的子代基本维持了他们在本科阶段机会获得的优势地位, 而中间阶层的子代, 在1999年扩招之后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机会获得优势。

即使是在强烈选择后的群体 (在校大学生) 中, 仍然体现出较强的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平等差异。将在校农家子弟分为三类:农户子弟, 上大学前户籍为农业户口;农村子弟, 上大学家住在农村;农民子弟,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从事农业劳动。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农户子弟已经为大多数, 所占比例为63.3%。农村子弟的比例也接近一半, 达48%。值得关注的是, 农民子弟的比例较小, 为25.8%。从时间趋势看, 三类农家子弟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相对总体而言, 三类农家子弟父母的文化水平更集中在高中及以下水平。而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家子弟进入985、211工程大学比例的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也发现, 农家子弟争取优势高等教育资源的途径在于一代一代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基于调查研究结果, 刘教授指出:教育不平等并非“零和游戏”, 总量的增减影响到全体民众;教育不平等根植于整个社会体系之中, 同时也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实质层面。因此, 教育不平等是否因为总量的增加而减少, 有赖于一个社会整体的不平等程度是在加深扩大还是在缩减;在既有不平等体系下, 扩大的机会提供了另一种“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致富”的相似模式;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是突破既有不平等体系最重要的方式, 因而也是下层崛起的重要途径;杜绝非教育因素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影响, 应是制度设计需要重点考量的内容之一。

三、教育研究中的种族问题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格洛里娅·拉德森·比林斯 (Gloria Ladson﹣Billings) 教授以《犹在镜中:教育研究中的种族问题》为题, 着重谈论“少数民族” (尤其是黑人) 在美国的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比林斯教授以美国历史上黑人奴隶制、种族隔离、反种族隔离斗争等的一些典型事例, 指出历史上的种族歧视、种族偏见仍留存于当今的美国教育。例如“智商之父”刘易斯·特曼 (Lewis Terman) 曾将“美国西南地区的西班牙、印第安、墨西哥以及黑人家庭中缺乏严格要求和规矩”的现象, 打上了“种族”特性的烙印, 这种观点现在仍在美国乃至全球流传。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 种族歧视表现为:以种族将人类界分为离散的群体;在不平等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将这些群体人为划分等级;认为人类群体的外貌特征标志着其智力、道德、性格等内在品质;认为人类群体的外貌特征以及内在品质均具有遗传性;每一个别的群体 (或种族) 都是自然界或上帝独特创造的, 所以认为这些种族的特性是天生的, 固定不变的, 也不允许有人为的变化 (例如异族之间的通婚) 。

由此, 比林斯教授呼吁教育界要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儿童的教育权益问题, 研究教育如何渗透他们的文化, 关注学校课堂教学中这些儿童的学习所得, 促进他们的发展, 以彰显美国宪法倡导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提高教育公平与质量。

四、教育的全球目标——普及学习

世界银行的伊丽莎白·M.金 (Elizabeth M.King) 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为何要将‘普及学习’作为教育的下一个全球目标”。金教授指出, 近二十多年来, 全球的普及教育有明显的改进, 发展中国家儿童入学率显著上升, 但入学率并不意味着就有学习, 所以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改进这些国家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教育质量, 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应对的问题。

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 使得社会对合格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不在于儿童坐在教室里的年数, 而在于儿童在教室里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者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也更有利于他们开创自己美好的人生。有研究显示, 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国家经济状况有相关性, 而学生在工作坊中表现的能力水平更能预示经济增长速率。因此, 我们要将教育的目标从普及教育转变为普及学习。

为此, 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行动:肯尼亚实施“额外教师项目”, 补充小学师资队伍, 以减小班额, 降低生师比;巴基斯坦采用学生和学校“报告卡”, 实行信息责任管理;采取教师奖励制度, 例如印度的安得拉邦根据学生在“安得拉邦学习随机评价”中的学业表现, 颁发教师奖金, 巴西的累西腓也依据学生学习结果给教师颁发奖金;巴基斯坦给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同样的人均教育津贴, 以使私立学校也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莫桑比克实施“儿童早期发展教育计划”, 促进幼儿发展;等等。一切的举措都在为实现普及学习, 提升全球教育公平和质量而努力!

五、教育与社会公平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杰夫·惠迪 (Geoff Whitty) 教授着重谈论英国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问题。在英国, 不同社会阶层学生的学业成就之间有明显的差距, 现任英国政府提出要“消除”而不是“减弱”这些差距,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已有的数据显示, 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的学生学业成就存在差距, 不同性别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也存在差距。学业成就的差距影响了学生高中毕业后能进入哪一类大学继续学习。

费因斯坦 (Feinstein) 2003年的调查显示, 学前儿童家庭父母 (特别是父亲) 的职业背景与儿童在表现上的差距具有相关性, 即便在认知测试中得分不错的家庭背景弱的儿童, 其表现也低于来自家庭背景强一些的学生。后续他人的研究也显示, 家庭经济状况与幼儿在表现上的差距相关, 另外父亲职业阶层、母亲教育背景也与幼儿表现存在相关。还有许多数据显示, 不同家庭社会与经济阶层的在校学生学业成就呈现差距。

为此, 英国采取了系列教育政策改革, 以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这些改革政策中, 有效的改革政策有:在每一所学校实施“识字和识数国家措施”, 提高儿童的识字和识数能力;制定优秀教师标准, 注重提高教师素质, 同时引导学校以教师教学为重心开展工作;鼓励一些学校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服务, 例如额外的学习设备、在校学习时间等等;通过“伦敦挑战”项目, 伦敦的学校和学生其成就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设立自治学校, 赋予这些学校办学自主权;提供一对一的个体化服务 (例如阅读康复) , 关注每一个孩子。综观这些有效的改革措施, 尽管角度不同, 但着眼点均关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致力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也有人对这些改革结果提出质疑, 认为所取得的成效是否与社会经济或人口变化有关。惠迪教授认为教育界需要进一步思考, 在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这一问题上, 教育到底能做一些什么。

六、为公平和质量的教育改革价值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从教育改革的价值基础这一维度出发, 探讨了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郑教授指出, 中国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 以不断渐变的方式完成了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教育转型。在教育目标取向上, 国家、民族、集体、阶级以及政治意涵消减, 转向人的个体发展。德育让位于规则和权利教育, 社会主义和爱国概念让位于“关爱”和“感恩”教育, “集体主义”和“团结”让位于“合作与共处”, 等等。

郑教授指出, 教育培养目标的语境和历史变化, 是与原来的社会及国家的共同体的解构和教育的公共性内涵的变化相关的。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公共教育概念价值基础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了一些变化, 经济的全球化开始消减民族国家的边界和价值基础, 出现公共教育的危机, 具体表现在普遍把公共教育仅仅视为服务于个体和家庭“升学——就业——消费”的私人利益工具, 家庭一方面在子女教育上的选择、参与都有所提升, 但另一方面, 随着教育“专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几乎所有阶层的家长仍然会屈从教育改革的生存压力及教育恶性竞争, 例如应试教育和补习压力。

郑教授指出, 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公平的实质, 是通过公共教育激发儿童丰富的有人类价值的社会活力和人生活力, 而不仅仅是狭隘的分数和升学的追求, 或简单的个人挣钱发财的能力和欲望;通过公共教育培育的是人们在具体、现实的国家、民族、人类的共同生活中所需要的价值和能力, 而不是抽象的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也不是抽象的、指标化的“质量”和“平等”达成。

七、公平的教育体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公平中心的梅尔·安斯科 (Mel Ainscow) 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安斯科教授指出, 在全世界, 大约有7 000万的儿童未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即便在发达国家, 贫穷的儿童也未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例如, 与芬兰相比, 美国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校表现要远远逊于芬兰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而来自加拿大、芬兰、日本、韩国以及O E C D合作经济体中国香港和中国上海的学生, 无论其家庭背景如何, 都照样能在学校表现良好。这些现象让我们思考, 是否我们可以从改善教育体制的角度, 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对待?

基于社会公正的立场, 积极与有关的社会团体及系统进行合作, 安斯科教授与同事们在英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在一个有着重点学校、教会学校及综合学校等各类学校的学区, 14所学校共同合作, 从教育体制改革的视角对英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转化研究。

研究过程中, 各所学校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 与大学研究人员展开紧密合作, 着重对学习困难学生展开多方位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观察、学生访谈、摄像。通过调查, 教师获得了许多的信息, 例如有相当多的学生在7年级和11年级之间转到其他学校;那些表现不出众, 也不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关注;许多学生倾向于逃学。

各校研究团队不断地将调查结果形成报告, 在全校教师会议以及各校之间的交流会议上, 研讨交流, 相互支持帮助, 以寻求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学校系统有不断完善自身的潜能, 有必要加强学校内部及学校之间的合作, 学校改进应与社区发展联系起来, 需要建立一种基于责任共享原则的新的管理模式。

基于研究的结果, 安斯科教授提出了教育公平的生态概念, 其相关因素有:校内因素, 与学校及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关;校间因素, 与当地学校系统的特点有关;校外因素, 与学校办学相关的社会背景有关。公平的教育体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使这些因素处于良好的生态之中。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篇3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位于成都市府河源头的郫县团结镇,校园占地近800亩,在校学生9100余人,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学院建有教学楼群、图书馆、综合型室内体育馆、学生宿舍楼群、学生餐厅、学生活动中心、室外运动场所等现代化的教学和生活设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现已建成计算机软件实验室、通讯仿真实验室、光纤通讯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等35个实验室,学院还建立了动画制作中心等多个教学实践中心,满足了各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使我院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提高。

学院现有25个本专科专业,涵盖工、经、管、文等学科领域,以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逐步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

学院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人文和科学素质;具备较强的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效果显著。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学改革,以系统的教学改革工程培育教学成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突出了实践教学地位,增加了综合型和设计性实验以及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的比例,积极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夯实基础。

学院注重以学生为本,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管理服务,拥有支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聘请国内外IT产业高级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业内资深专家、艺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教师和外教从事教学工作。教师治学严谨,科学施教,爱岗敬业,深受学生欢迎。

学院注重与国际上教育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等国外高校开展密切的合作及交流项目,以拓展国际交流、推进合作办学。

建院八年来,学院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机会,一方面不断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用质量打造品牌,以创新推动发展,实现学院的第二次跨越,努力把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建成全国一流的独立学院。

一、2008年招生专业

(一)本科专业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广告学、英语、艺术设计、音乐学(以上专业为文理兼收),电子信息工程(工业与民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汽车电子技术)、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多媒体技术)(以上专业为理工类)。

(二)专科专业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汽车营销)、商务英语、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以上专业为文理蒹收:计算机诵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制作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产品应用与开发)、无线电技术(汽车应用电子技术),以上专业为理工类。

二、2008年招生计划(见计划表)

三、毕业与就业

(一)学生学完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具印的毕业证书,对符合学士学位授予规定条件的毕业生,颁发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具印的学士学位证书。

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考 篇4

辅导班的选择(学而好,自考必备资料)

社会助学是连接自学者与国家考试的中间环节,是帮助自学者走向成功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助学的组织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广州自考网

(1)高等学校举办的自考助学。包括普通高等院校,也包括电视大学、各级党、团、干校等院校。这些学校助学多为可脱产学习的全日制办学形式,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开办的助学专业也较多,比较适合高中毕业生和非业余学习人员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2)委托开考部门和用人单位举办的自考助学。包括部门组织的学校、培训中心及各种形式的辅导站。

这种部门助学的最大优势是把自考助学的专业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系统有组织的助学活动,从参学职工的行业特点出发,学习的时间和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因而更适合在职职工按照从事的工作选好专业,参加助学。

(3)社会力量助学。这种助学组织多数属于民办院校,有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举办的学校,也有社会有关部门的离退休人员依托有关单位举办的助学学校。

选择学习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选择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自考机构审查、备案的,具有正式办学资格的助学组织。

(2)学校开设的是否属于国家自考系列,与考生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是否一致。在报考前,先看一下学校专业介绍和各省、市、自治区自考办的专业考试计划,将专业设置的课程目录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3)学校的助学方式和授课时间是否适应个人的情况,如全脱产、半脱产,业余、夜校和函授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计划,权衡哪种方式最适合自己。

(4)了解学校的办学质量,看一看学校的设施(硬件)和管理(软件)怎样?哪些教师任课?学生的课程统考及格比例在当地的水平如何?这些都是考生选择学校前应该了解清楚的。

(5)另外,自学考试的某些专业,或某个层次,对考生来说,还有具体报考条件的限制。比如报考医药类的的助学学校,是否具备较好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考核条件,这也是考生完成学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材的选择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实行两级管理。凡是全国统考课程的教材由全国考委组织编写、出版,并作为全国考委指定教材向考生供应;凡是省统考课程由省考委编写或指定教材。全国及各省自考办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开考计划,计划中对每门课程使用的教材都有明确规定,考生应注意所规定的教材的名称、作者、出版社等有关信息,以便按规定购买。自考教材实行主渠道供应,即由全国考办及省级考办、地、县各级考办向考生供应教材。供应教材是各级自学考试办公室的职责。

考生咨询有关教材问题均可与当地自学考试办公室联系。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5

5月8日 主要工作:今天是我实习的第一天,我到了实习的学校,向在校老师解了很多关于实习班级的一些情况,领导讲了实习的有关事项并让我第二天6:40准时到学校听课。

5月9日 主要工作:今天很早来到学校,主要目地是听课。在听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到了听课时,我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的重点是注意李老师讲解过程中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以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并琢磨一番.5月10日 主要工作;今天正式给学生上课了,所讲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一)。第一次上课感觉有点紧张,思路不够清晰。

5月11日 主要工作: 这是上课的第二天,我向本班数学老师了解了本班学生的一些情况。并备好了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5月12日 主要工作:这是我来到学校第四天,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做一名好老师的确很难。教学工作复杂而又繁琐,要管理好整个集体,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同时又要顾及班中每一名学生,不能让一名学生落伍。

5月13日 主要工作:不知不觉一个工作周过去了,我在这里过得很开心,同事很热情。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无数琐碎平凡的事总是忙不完,感觉过得蛮充实的。

5月14日 主要工作:休息日,整理资料,备课。

5月15日 主要工作:休息日,整理学生档案,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5月16日 主要工作:今天我又听了其他老师的一节,真的是受益匪浅:以后我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备课,注意板书设计。在这堂课中,我真的发现了自己很多讲解中的不足点。这也是其他同事曾经向我讲过的一些问题,可我却还是犯了很多错误。此外事先想到和准备的东西虽然没讲多少,但是却也没觉得有太多遗憾,因为大体了解了同学们的接受程度,认识到了自己之前想法的天真,这也很好。

5月17日 主要工作:繁忙的一天又过去了,我慢慢的了解到了本班学生的一些情况,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差,都是因为懒惰。在此我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些事迹,希望能他们能从中受到一点启发。

5月18日 主要工作:今天有两个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课后我给他们作思想工作,并从原班主任那里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两个学生的一些情况。原班主任向我讲述了很多处理的方案,我学习到了很多。

5月20日 主要工作:对我来说接受新事物是最开心的事了。今天,我觉得自己学到了一些,进步了一些,我相信,自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会继续学得更多。

5月19日 主要工作:休息日,整理资料

5月20日 主要工作:休息日,整理资料

5月21日 今天发第一单元的试卷,有十几学生九十分以上,这让我感觉到很欣慰。后来经过评讲,又出了些类似的题,那些差生也能做对了。

5月22日 主要工作:今天校长来听我的课,课后他向我讲述了很多有关数学教学的方法。并指出我本节课中讲解有点含糊,差生很难接受。

5月23日 主要工作:班里有几个学生的成绩不好,课后我给他们进行辅导。他们都很自觉地听我分晰题,这让我感觉很开心。我越来越能融入这个群体了,我已经在这里实习三周了,说是实习,其实我的工作量不比他们少。

5月24日 主要工作:休息日,整理相关资料

5月25日 主要工作:休息日,整理相关资料

5月26日 主要工作:我回顾这些天的一些工作,感觉自己的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很多学生的成绩都提不上来,这让我很担忧。

5月27日 主要工作:今天我又处理了学生吵架事件。感觉有些东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东西做起来容易看起来难。

5月28日 主要工作:辅导学生做资料,并讲解一些难题。

5月29日 主要工作:今天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我自己做了一个长方体纸盒,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并很快就学会了计算它的表面积。

5月30日 主要工作:今天找来了一些学生谈心,聊聊他们的学习的一些情况。

5月31日 主要工作:休息日,整理相关资料

6月1日 主要工作:休息日,整理相关资料

6月2日 主要工作:总结了一下自己的工作。教师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多关心留意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帮助。在这些方面,我真需要好好地学习!

6月3日 主要工作:评讲作业,并在黑板抄出一些练习让学生独立去完成。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6

第十六届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竞赛规程

一、竞赛目的:

艺术技能竞赛旨在展示学生在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需的艺术能力,检验教育教学成效,进一步锻炼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二、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涉及口语、声乐、钢琴、舞蹈、幼儿操、美术六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

三、竞赛时间:2014年5月18日(第十二周周日下午)

四、参赛班级: 2012级学前专科班1~8班、2012级学前本科1~3班

五、竞赛形式及要求:

1、以班为单位组织参赛小组,每一项限一个小组,每组人数不少于8人且不多于12人,学生人数在35人以下的班级每组人数不少于6人。

2、班级必须参加所有单项,每名学生至少参加其中一项。

3、每个单项负责人姓名、参赛曲目名称、参赛人员名单于2014年4月14日之前上报教务办,逾期上报视情节扣除团体总分。

4、声乐项目统一用自备伴奏碟或MP3。

六、竞赛奖项:

团 体 奖: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各项目单项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本次竞赛解释权归学前教育系,各单项竞赛细则附后。

学前教育系、教务办

2014年4月8日

口 语

一、内容:儿童文学作品表演,选材须贴近儿童生活和心理,考虑儿童欣赏习惯和思维特点,具体形式可采用讲故事、儿歌联诵、童话剧、儿童情景剧等。时间不超过8分钟。

二、评比细则(满分10分)

1、内容形式(2分)

选材符合要求,编排合理,表演形式生动新颖。

2、语音表达(2分)

语音标准,口齿清晰,表达流畅;

3、艺术技巧(2分)

熟练运用语调、节奏等技巧,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4、态势语(2分)

表情、手势、眼神、姿态自然得当,整体态势富有表现力。

5、舞台形象(1分)

着装得体,符合角色需求,台风端正。

6、舞台设计(1分)

鼓励自创道具,能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美术、游戏、多媒体等多种形式

儿歌角色唱游(Singing Game)

一、内容:融合音乐游戏、音乐律动、角色扮演、儿童舞蹈等。时间不超过4分钟。

二、评分标准:(满分10分)

1、富于幼儿年龄特色的歌曲角色唱游,突出角色意识。

2、演唱的儿歌清新自然,声音明亮,吐词清晰,表现力强。

3、编排新颖,角色配合默契。

钢 琴

一、内容:儿歌弹唱,曲目不少于两首,时间不超过5分钟。6人为一组。

二、评分标准(满分10分)

⒈难度不低于二年级教材,整体演奏配合默契、协调,双声部弹奏熟练、流畅。⒉演奏手型正确,节奏平稳均匀,音色清晰、明亮。3.演奏与演唱配合默契。

舞 蹈

一、内容:幼儿舞,时间6分钟以内。

二、评分标准(满分10分)

⒈动作规范、流畅 ⒉姿态优美、节奏准确

⒊舞蹈风格突出,表现力强

幼儿操一、二、内容:创编幼儿操一套(模仿操、韵律操、轻器械操均可),时间不超过5分钟。评分标准:(满分10分)

⒈创编内容积极向上,创编新颖,富有童趣,能充分体现幼儿年龄特点。(4分)⒉完成动作规范,充满活力,富有表现力,能体现个人专业技能。(3分)⒊动作、音乐、器械,服饰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整体效果好。(3分)

美 术

一、内容:动物简笔画,时间20分钟。

二、评分标准(满分10分)

⒈要求达到30个,少一个扣3分

⒉造型生动、形象准确

⒊线条生动、简练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大学小语种,大学英语选修课程

0 引言

在我国, 独立学院最早出现于1999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独立学院工作会议上, 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作了重要讲话, 指出独立学院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主要作用。独立学院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如何进一步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得尤其重要。在独立学院成立之初, 大部分独立学院延用母体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 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也不例外。然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母体院校学生主体存在诸多差异, 改革势在必行。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发展的教学模式, 大学外语教学也做出了许多改革。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设置一门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便为今后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Hutchinson T.and Waters, 1993) 。为了更好的服务三本学院学生, 开设更符合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 大学外语教学部首先也改革了大学外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学外语教学部 (以下简称大外部) 开设课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大学英语教学、二为大学小语种教学、三是大学英语选修课程教学。

1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变以往母体院校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计划及教学安排上进行了改革。根据我校学生英语基础特点, 在教学计划安排上, 第一学期增加了四周的英语语音课教学, 从第二学期开始增加四周的大学英语四级辅导教学, 以满足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的需求。在课程评价体系, 大外部也做了大胆的尝试。在成绩评定方面, 我校改变了原有其他院校通常所采取的3、7, 既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70%的成绩评定模式或4、6模式。而改为2+2+2+4模式, 即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自主学习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口语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改变了以往学生期末考试一次成绩定成败的状况,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能够更加自觉, 积极的进行大学英语学习, 并且在日常学习当中注重口语练习, 注重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此外大学英语教学推出小组学习模式, 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不管学生在中学阶段英语基础如何, 在大学英语学习中都会有所收获。将每个班的学生6人分成一组, 推选出小组长, 组织本组学生进行学习, 形成互助式学习模式。

2 大学小语种课程建设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指导, 云南省教育厅起草了《云南省关于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意见》, 以不断加强指导高校制定完善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措施。为建立多元化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我校针对这一精神, 依托外语学院众多的小语种课程和师资力量, 现已开设大学泰语、大学韩语、大学日语、大学法语等相关大学外语课程。学时与学分与大学英语相同。以上课程均为针对零基础起步的学生, 学生在选择小语种课程时主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来职业发展等方面。所有的同学均在同一起跑线上, 通过两年的学习掌握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按照云南省教育厅所提出的“以双语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注重学科融合, 强化双语或三语 (汉语、英语、小语种) 训练, 强调个性化教育, 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在今后小语种发展文面, 特别是在专业教学上将优势特色专业与小语种进行融合, 尝试“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语种的开设也为我校国际直通车项目提供了语言能力上的支持。

3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

我校大外部除做了以上改革尝试外, 也在进一步着手大外部选修课程建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不同兴趣及需求。

3.1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构想

大学英语是本科教育阶段的公共必修课程, 包括四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学习和后续学习。大学英语后续学习通常是以选修课形式出现, 它是基础阶段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延续和补充。1999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明确指出, 要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以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 立足国情, 根据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要求, 构建科学、多元、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从英语能力、学业学术英语能力、英语工作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领域设计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体现基础性与应用性, 提供多种选择, 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考研深造、工作就业和个人兴趣与发展等需要。在这一背景下, 大学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3.2 问卷调查

为更好了解我校学生对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喜好和需求状况。特设置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涉及学生选择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动机和原因;喜欢哪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选修课程提高哪方面的能力;希望授课教师更侧重采取何种方式授课;考核方式等20项。共列出11门课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这11门课程分别是英语语汇与阅读、大学英语写作、英语语音、中国文化英语、大学英语口语、英美文学选读、英美影视视听、商务英语入门、英语教学入门、英语公众演讲和跨文化交际。调查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大二学生。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590份, 回收590份。此次问卷调查因是初次以课程群的形式开设, 规模较小。问卷未涉及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大三学生, 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小规模课程群开设的成功, 下一步将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进一步扩大课程群所开设的课程, 照顾到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以及兴趣爱好。

3.3 开课情况

经统计, 最后把学生选课率最高的四门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这四门课程分别是英美影视视听、商务英语入门、英语词汇与阅读以及大学英语口语。从此次所开设的四门课程当中不难看出, 学生更倾向选择实用性和兴趣性较强的课程, 对于提高型课程选择较少。经过一个学期的运行, 以上所开四门课程通过与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了信息反馈, 学生总体评价较高, 所开设的四门课程在学生评课方面全部为优秀。从第二学期学生选课情况来看, 四门课程均为一次性选满。这使得大外部担任选修课程教师信心倍增。

3.4 未来发展规划

此次选择课程的顺利开展为大外部选修课程群今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树立了信心。今后大外部拟开设以下方面相关全校选修课程:一是夯实实用类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二是开展提高类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群建设, 针对我校国际合作院校较多这一现状以及本硕直通车项目, 为学生考研, 出国留学等提供英语知识支撑, 并为下一步拟开设考研英语、托福、雅思、以及专业英语等相关课程;三是促进文化类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发展, 通过两到三年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以及基础英语发展, 不断提高全校学生对文化类英语课程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逐步开设英美诗歌欣赏、英语歌曲欣赏、英美文学选读、英美小说选读等相关课程。

4 小结

总的来说, 独立学院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定位来进行课程设置与安排, 转变原有教学观念, 既不墨守成规, 也不跟风跃进, 改变教学策略, 教学中既应加强英语基本功的训练, 也加强专业英语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面向社会, 将基础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and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1.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黄阿仙, 梅家象.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11) :173-175.

[4]http://paper.i21st.cn/story/93774.html[OL], 2014 (12) .

[5]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6]鲁卫平, 王润孝.研究型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3) .

[7]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普通高校本笠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2013) [Z].2014 (11) .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篇8

学院位于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内,地处成都市向东发展的核心地带,交通便捷。学院东枕龙泉山脉,西依狮山锦水,是届繁华闹市而无喧嚣的读书胜地。校园环境优美,新楼林立,草坪青翠,林荫蓊郁,绿化面积达65%。学院教学大楼、各种实验室、微机室、书画室、图书馆、演讲厅、艺体馆、体育馆、标准运动场、游泳池、形体房、学生及教工宿舍、实习酒店等硬件设备设施应俱全,条件优良。

学院以“创办学生满意的学校、培养社会满意的学生”为办学宗旨,坚持“文以养德、理以求真、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坚持“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奉行“以事为先,以业为大,以和为贵,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既具科学精神又具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全院倡导和谐、学习、反思、服务、创新和发展。

学院现有本科、专科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涵盖文、经、管、法、理、工等6大学科,33个专业。现有在校学生9400多名。

学院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及党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完善。下辖教学、科研单位14个:文学与传播学系、传媒系、管理系、外语系、经济系、政法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心理学系、艺术系、体育表演系、数学教研室、教育发展研究所、民歌研究所和策划经济学研究室;行政职能部门9个:教务处、政工处、院务办、教学督导办公室、学工部、科研处、招生就业处、合作处、计财处。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院已建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生师比匹配、年龄、学位、学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D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教师总数的44%,不少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在其专业领域亨有盛誉。学院不但注重多元人才的引进,丽目养用结合,着力打造专家型、学者型、学习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以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学院的创建。

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以科研促教学,在智能和人格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懈探寻与企业、事业、政府等单位合作培养的新路子,逐步建立了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架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畅通学生就业渠道。同时,学院以开放的姿态、开明的态度、开朗的性情办学,主张多元文化的融合,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探索国际国内合作办学的新思路,已与国,人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学院以“和谐教育”为理想,积极营造人文博雅的优良校风和学风,坚持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通过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优良文化培育提升文化品位和格调,走内涵发展之路,矢志将文理学院办成新机制运行下的优秀高等学府。

学院设有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文体奖学金等)、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四川省贫困大学生奖学金等)。学院还设立了勤工助学基金,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9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导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08职业技术教育学院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1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谢笑天教授、李劲松教授_02职业技术教育与管理夏昌祥教授、杨金华教授、马煜副教授045115小学教育(专业学位)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09初等教育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_00不区分研究方向朱维宗教授、余玫教授、杨吉华博士、副教授009文学院010106美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5美学原理④8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_01美育原理与方法樊华教授_02艺术教育禹志云教授_03中国美学思想研究余松教授_04中西美学思想比较研究骆锦芳教授040102课程与教学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4语文学科教学论匡锦副教授、成巧云副教授、谭超副教授045103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10现代汉语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_00不区分研究方向谭超副教授、匡锦副教授、成巧云副教授、胡彦教授、王乙教授、叶向东教授、禹志云教授、余松教授、李立教授、樊华教授、周华副教授、周春林副教授、高小和教授、张永刚教授、蔡燕教授050101文艺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6文学理论④811古代文论_01中国诗学余松教授、刘丽辉副教授_02文学原理曹静漪副教授_03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研究叶向东教授_04西方文艺思想李立教授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7语言学理论④810现代汉语_01应用语言学骆小所教授、周春林副教授、李洁副教授_02社会语言学戴庆厦教授、李洁副教授、王燕副教授_03对外汉语袁焱教授、周芸教授、罗骥教授_04秘书语言学禹志云教授、谭超副教授050103汉语言文字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7语言学理论④810现代汉语_01现代修辞骆小所教授、周芸教授、周春林副教授、王燕副教授_02社会语言学戴庆厦教授_03汉语史罗骥教授、涂良军教授_04方言学涂良军教授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6文学理论④812文献解读_01中国文献学史与中国学术史傅宇斌副教授、阳清副教授_02古典文学文献学阳清副教授、周燕博士_03古籍整理与地方文献研究王玉超博士、傅宇斌副教授050105中国古代文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6文学理论④81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10

【商丘师范学院排名】商丘师范学院特色专业-商丘师范学院录取分数

线

商丘师范学院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的结合部,东邻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淮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陇海与京九两大铁路、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与济(济南)广(广州)高速在此交汇,形成交通黄金十字架。学校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3个教学部,63个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是一所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十个一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综合类院校。现有专任教师168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00多人。教师中有博士、硕士学位的800余人。学校馆藏图书170万册,各种电子图书57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1亿多元。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000余人,招收有俄罗斯、蒙古国、印度等国留学生。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方面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先进高校党委”、“河南省文明学校标兵”、“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4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07年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评为“中国发展最快的123所大学”之一;2008年5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河南省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之一;2008年6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取得了优异成绩;2008年12月,我校被评为“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本科院校”;2009年5月,我校荣获“河南省本科类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之一;2010年5月,我校被评为“河南省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之一;2011年5月,我校被评为“河南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2012年4月,我校被评为“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2013年4月,我校被评为“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根植文化沃土 历史底蕴丰厚商丘师范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商丘市。其前身可追溯到与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应天府书院”一脉相承的、始建于1905年的“归德府中学堂”。一百多年来,学校几易其名,数迁校址。1958年、1975年曾先后创办“商丘大学”、“商丘

师范学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商丘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依托厚重历史积淀,植根千年文化沃土,自觉秉持大学之道,艰辛积养淳厚学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已经成为豫东地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师资力量雄厚 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倾力吸引高水平师资。现有专任教师168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800余人。目前,20多名教师被聘为研究生导师,学校还聘请了5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支持高层次科研,学术成果丰硕。2006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在国家一级期刊、国际权威期刊、被SCI、EI、ISTP收录、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的学术论文600多篇。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科研奖励350多项,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8项,各级各类获奖文艺作品200多件(篇)。教学设施先进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拥有平原路校区、文化路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厚。学校馆藏图书17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室414个,并建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模拟演播厅、影视数控室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1亿元。德国促进银行贷款2000万欧元全部到位后,学校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5亿元,办学条件将产生质的飞跃。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依托师范专业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目前,学校设置20个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公共体育教学部、五年制教育教学部3个教学部。现有本科专业63个、专科专业26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深化教学改革稳步提升质量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举办了“教师教育实验班”、“专业特色班”、“创新人才实验班”,实行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合作办学制等;学校以实行学分制为突

破口,以“激发潜能,自主学习”为主线,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压缩总课时入手,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社团活动丰富 注重创新实践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目前,校团委直接管理的学生社团22个,参与学生6000多人。周末文化广场坚持以“格调高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特色,以传播优质文化、提升审美品味为己任,融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群众性为一体,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的寓教于乐的大学生文化活动形式,已成为我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的品牌。“大学生素质拓展协会”等5个学生社团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学生社团。“新世纪读书社”被评为河南省青少年优秀学习型组织。近年来,学校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邀请校内外教授、博士和知名学者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举办高层次学术讲座,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尽早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践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不断提高青年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9年以来,共立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125项。在“赢在大学”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我校选手五位同学全部获奖且名列前

茅,其中张卓飞同学代表河南省入围全国前十名,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

上一篇:水产养殖安全生产知识下一篇:小学作文奶奶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