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案第一课时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猫教案第一课时(精选11篇)

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宠物,能说一说你家养过哪些宠物吗?(指生说)养过猫的同学请举手,你仔细观察过猫吗?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指生说)你们喜爱猫吗?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也非常喜爱猫,他还专门为猫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老舍先生家的猫吧。(书写课题:15猫)请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0页,自由的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遇到生字时请用笔把它画出来多读几遍,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里总共写了几只猫呢?好,开始吧。

点评读书:我发现我们的班的同学都非常会学习,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用笔在划,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都非常的认真。那生字都认识了吗?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出示生字)2.指生读(2个),我们来读一读,好不好。(生齐读)屏幕上的有两个字的颜色和其他的不同,谁能说一说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指生说,不要把乖写成乘法的乘,不要把痒的病字头的一点一提给丢了)(评价:观察的真仔细)

再齐读生字,记清楚它的字形

3.看来生字是难不倒你们了,你们敢挑战一下词语吗?(底气十足啊)(出示词语)指生读每人一行,开火车读,齐读。(注意词语中带颜色的字,多音字)指生读,齐读。自读红色的词2遍。

三、再读课文

1.看来词语也难不倒大家了,同学们,看来生字词都难不倒你们了,谁能回答我之前的问题,课文里共写了几只猫呢?指生回答:2只)(板书:老猫、小猫)

那么老猫有什么特点呢,小猫又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特点,看谁最快完成。

师:有的同学边读边用笔在划,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有的人已经找到了,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老猫有什么特点,小猫又有什么特点呢?完成了的同学请用你的坐姿告诉我。(指生说)古怪、淘气(评价:找的真准)板书:古怪、淘气 2.你们和他们找的都一样吗?大家读的都很仔细,那么课文是怎么样写老猫古怪的呢?请学们快速的默读1-3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用波浪线划下来,完成的同学请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我。指生读。刚才从她读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到它是一只古怪的猫,具体的说是哪一种性格特点呢?(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是什么?对,老实、贪玩(板书)。谁还愿意读一读写猫老实的句子(指生读)师问:同学们,无忧无虑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指生说,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去想)谁能用无忧无虑来说一句话?好,同学们,看样子都已经理解了这个词,那么还有谁愿意再给我们读一读猫老实的句子呢?指生读(读出猫老实的感觉来)

谁来读一读猫贪玩的句子呢?(指生读)你觉得这段话那个词能体现猫的贪玩呢?(任凭)谁再来读一读?谁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只非常贪玩的猫?

3.任凭如果让你换一个词,你会换什么词呢?出示课件(无论、不管)放到文中读一读,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都有谁呼唤老猫,是怎样呼唤的呢?(指生说)猫的反应是什么样子的呢?(外面特好玩了,不想回来)外面太好玩了,饭都不回家吃了,这能体现出它的什么特点?——贪玩(任凭谁这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4.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指生读(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它是一只——尽职的猫)板书:尽职

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这是一只尽职的猫?(指生说)谁能理解屏息凝视?什么意思呢?(控制住自己的呼吸,眼睛盯着看)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屏息凝视的动作好不好?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老猫的尽职呢?(出示课件)指生读(2-3人)齐读 从你们读的句子里我听出了猫的耐心和决心(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屏幕,来填一填,(指生填)这只猫有点时候很老实,有点时候又贪玩,有的时候又非常的尽职,这真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古怪的猫。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同学们,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老猫的性格古怪呢?(第3段)指生读

文中说它要是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那个字最能体现猫的温柔可亲呢?(蹭)指生说 谁知道蹭是什么意思?(摩擦)为什么用蹭呢?(体现猫的温柔可亲)。是轻轻的蹭,还是重重的蹭呢?(轻轻的)

谁能给我们读出猫的温柔可亲呢?(指生读)

你们听老师来读一读,试试能不能体会到轻轻的蹭的感觉。(师范读)我们温柔的女生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这是多么温柔可亲的猫啊)刚才读的时候有一个地方我不是很理解,谁能帮帮我?在写作的时候,猫会跳上来踩印几多小梅花,哪里来的梅花呢?(小猫的脚印)作者把什么比作成什么呢?(脚印比作是梅花)这说明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对猫的观察非常——仔细,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想把文章写的生动形象,也要仔细的——观察

4.同学们都见过猫,都听过猫叫,谁能给我们学一学猫叫呢?(生学)你自己学一下你最喜欢的猫叫,好了,刚才同学们在学猫叫的时候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有的声音粗、有的声音细,用书上的词语你会怎么概括它呢?(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出示课件)我们一起读一读

5.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老猫性格的古怪?指生读。这只猫有的时候会高兴,有的时候会生气,有体现出它性格的?(古怪)

6.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猫的古怪?什么都怕说明胆子——小(板书:胆小)但是它有的时候又会非常的——勇猛(板书),这有体现了它性格的——古怪

谁来读一读?(2—3人),齐读

同学们,你们觉得老舍先生爱他家的这只猫吗?对,请同学再自由的读一读这3个自然段,再体会一下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想一想,这几段都是在围绕着哪句话再写的?(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着这三句话在写,我们称它为——中心句

我们刚才读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如果这只猫是你家的,你会怎么评价它呢?(出示课件)这是一只------的猫。

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2

1. 初步了解24 时计时法, 知道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 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感受24 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生活能力。

3. 在探索活动中, 发展空间想象力, 培养探索精神, 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小钟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学导入

1. 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天线宝宝》视频片段。

教师:大家看, 这是谁啊?

2.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的是电视台的一档栏目, 你们想知道这档栏目在电视上几点播放吗? ( 夜间8 点) 电视台的播音员阿姨又是如何报时的呢? ( 20 时) 为什么会这样呢?

3. 教师揭题: 大家通常说的夜间8 点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 但是播音员阿姨报时用的是24 时计时法, 这两种计时法其实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不熟悉的24 时计时法。

二、实践操作, 加深认知

1. 教师提问: 大家对于24 时计时法有怎样的了解呢? ( 让学生交流探讨)

大家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说的是对的, 有的则不对。那么24 时计时法到底是如何计时的呢? 怎样用这种方式表示一天中的具体时刻呢?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2. 认识0 时到12 时。

( 1) 如果我们将晚上12 时设定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个时刻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是0 时。大家想想那个时刻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估计在美好的梦乡里吧。

( 2) 时针慢慢转动, 到了早上6 点,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起床了。大家看到的上午6 时用24 时计时法也可以简单表示为6 时。

( 3) 时针继续走动, 到了上午7 时,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学了。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 时。

( 4) ( 时针继续转动到10, 汇报, 再转到12) 时针走了一圈, 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吗? 自己轻声说一说, 谁来说?

中午12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 时。

( 5) 从0 时开始到12 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 在这12个小时中, 用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

小结: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如果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上午, 用24 时计时法则不需要。

教师提问: 大家来说说,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大家除了上学、上课外, 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3. 认识13 时到24 时。

( 1) 大家看自己的钟表, 当时针转动到13 时时, 这是什么时间呢? 如果用24 时计时法来表示这一时刻点, 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

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到底哪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原来13 时就是下午1 时, 你有猜对吗? 其实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转化, 12 + 1 = 13 便是两种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大家明白了吗?

( 2) 时钟继续转动着, 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大家想一想, 从13 时到24 时之间一共经历了几个小时呢? 这段时间内的每一个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在表示时有哪些不同呢? 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 原来在这段时间内,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下午或晚上, 用24 时计时法计时则不用加, 但是要在时间点上加上12。

三、知识巩固, 教学拓展

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1. 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知识学习中我们认识到, 从0 时到24 时代表一整天, 在这一天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吧。

2. 教师出示四副图画, 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说明: 大家可以尝试用24 时计时法来说说图画中这些小朋友在哪些时刻正在做哪些事情吗?

这个教学过程旨在巩固学生对于24 时计时法的认识, 并且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 让他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 并且合理安排与利用时间。

3.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了这些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后, 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吗? ( 教师隐去两幅图, 留下上学的图画和睡觉的图画)

大家看到这两幅图中, 始终都是指着九点, 为什么其中一个是9 时, 而另一个却是21 时呢? 大家来相互讨论一下。 ( 两个分别是上午九时和晚上九时)

4. 展示资料。

教师提问: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仔细学习了24 时计时法, 大家从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 哪些地方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计时的呢? 下面请大家进行资料共享。

教师提问: 大家都说得很对。除了大家找到的这些资料外, 还有这些地方也是采用24 时计时法的 ( 教师出示: 火车票、电影票、营业指示牌) , 大家能用两种计时法分别读出上面的时间吗?

总结: 生活中不同的行业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与制度, 我们应当遵守这些规则, 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加井然有序。

教学总结:

猫教案第一课时 篇3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图片,想不想看看?

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资源卫星、侦探卫星……)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跟踪台风的卫星。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台风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跟踪?为什么要跟踪?)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

(3)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出示词语。(指名读)

气象卫星 盯住 跟踪 监视

波浪滔滔 狂怒 厉害 泄气

师: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你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领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注意:汪老师指到哪个词,你就读哪个词,看谁反应最快。

师:词语光会读还不行,还要理解词意,读出感情。在第一行词当中,有两个词都有看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师:“狂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很生气;生气地都发狂了……)课文中还有几个和狂怒意思相近的词语,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狂怒 怒吼 狂暴 暴跳如雷

师:怒吼什么意思?(很生气,而且发出了吼叫声)对,所以“吼”字是“口”字旁。暴跳如雷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都见到谁暴跳如雷?能表演给大家看看吗?

3.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也要求我们认识的。

避 狂暴 惊慌

隔 嘲笑 懒洋洋

4.那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当中,你能把课文读好吗?

师:谁来读第一小节?如果读得正确,掌声通过。如果有问题,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第四小节中有句话比较长:“可他哪里知道……他再蹦跳也不管用。”同学们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好。(自由读)提醒:气象卫星站是一个词,表示地点,我们应该连在一起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读完了课文,你知道文中一共写了几个人物?(2个)哪两个人物?(板书:卫星台风)课文主要写的是台风和卫星之间的对话。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台风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卫星说的话,然后再读一读。

2.台风都说了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卫星又说了什么呢?谁来把卫星的话读一读。

3.先来看这两句(一、二小节)。第一句话比较长,谁来读一读?

谁来读读台风的话?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很好,读出了“嚷”。)

你真聪明!那小星星这句话该怎么读?(笑了笑说)你真聪明,就请你来笑着读一读小星星的话。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好,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4.这时台风和卫星的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呢?谁来读?同桌分角色练一练。哪组同学来试试?

……

师:他读得怎么样?(好。读出了感情。)你们想看看狂怒的台风时什么样的吗?(看录像。)告诉老师,台风狂怒时是什么样的?(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那现在你能把这段对话读好吗?

5.台风生气极了,一心想甩掉卫星,谁来读读这两句话?(指两对学生练读,请男生读台风的话,女生读卫星的话。)

师:那么卫星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放录像。)看到这儿,我们知道了,正是因为卫星及时向人们报告台风的行踪,人们才能有效预防台风,减少损失。

四、课堂回顾,指导写字

1.课文读到这儿,这些词语你还记得吗?

气象卫星 盯住 跟踪 监视

波浪滔滔 狂怒 厉害 泄气

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要写字啦。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字。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1)“厉害”的“厉”字怎样写才好看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厉”先写横撇,厂子头。接下去写被包围的万字,起笔横要伸出厂子头一点。下面一笔写什么?横折钩的起笔要写在横中线上,最后写一撇。记住了吗?

(2)“监”字我们怎样记住它。

(3)“设”这个字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还可以怎样组词?

(4)用习字纸写字。

(5)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学生点评。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搜集你最感兴趣的一种人造卫星的资料。尤其关注一下最近我国刚刚发射升空的北斗导航卫星。

《15-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4

陈玮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注重让学生整体阅读、体验文本,领悟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学习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也对猫的性格特点有了整体感知,为后面学习课文、体验情感做了铺垫。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以读促学的教学模式,以读贯穿整节课。第一次读课文,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主要任务是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再听课文朗读,掌握文章的中心句,理解猫的性格特点,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细节上,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猫具有什么性格特点?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将学生带入了文本。接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字词是构建语文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师生分类检查会认会写字词的读音,看屏幕,齐读生字新词,理解不懂得词语。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可以说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了课文。其次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弄清文章写了哪个时间段的猫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了文章脉络。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给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遇到生字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得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有助于学生更牢的记住生字,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堂课,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生字词中容易写错的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与形近字试着组个词;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容易读错字音;果然,学生经过观察,都能找出容易写错和读错的生字,要求会写的字中,有几个字容易写错,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提醒学生。如,“凭”字的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的上半部分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的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学习效果不错。可是我忽略了板书,有小部分的同学还有写错的情况出现。如果结合示范写,出错的情况也许会变得更少了。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话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用课堂充满生命活立;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丰富语言积累。学生在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时,教师能够就一些重点语句进行引导。课文中的多音字较多,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

《猫》第一课时优秀评课稿 篇5

何老师来自西北,我来自东北,每日比邻而居,欣赏的她的聪颖、乐观、谈笑风生。王崧舟老师去新疆,何平与之同台执教,上课的水平可见一斑。今日听她执教四年级上册的《猫》一课,仍然很“惊艳”,她全情投入师生交流时自然流淌出的喜欢、从容、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让我在内心叹服!

《猫》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经典名篇,他用北京人特有的平民化语言将对自己家猫的喜爱之情娓娓道来。文中无一处写猫的外貌、猫的生活习性,却通过对猫的“性格”的铺陈,写出猫的古灵精怪,猫如孩童般的惹人喜爱。何平也正是抓住这一秘妙之处,让这样一只猫的形象跃出文字,跃入脑海,真是爱猫没商量!

一、远离“审美疲劳”的`猫

一般人喜欢宠物,莫不是喜欢它娇俏的外貌,温驯的性格,而老舍先生的喜欢却与常人不同,喜欢这只猫的性格古怪。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明贬实褒的情感呢?何平从猫性格的矛盾之处入手,让学生想想:读过读文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一只猫呢?以这个问题入手,统领理解全文,既有整体感,又不乏有对重点词句的深入剖析。

学生找出“老实”“贪玩”“尽职”三处看似矛盾的特点,这诸多的矛盾也正是构成这只猫与众不同、惹人爱怜的重要原因。外貌的可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审美疲劳”,对温柔驯顺的喜欢也容易因相处的久了视而不见,人最喜欢的往往是神秘的、多变的、琢磨不透的、充满挑战的、难以驾驭的、甚至带给我们一点点痛感的对象,这只猫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性格也正是老舍先生想要告诉给读者的,也是文章表达的高明之处。

在和学生共同理解了“老实”“贪玩”“尽职”的对立统一后,老师又让学生在二、三自然段独立找出“高兴”和“不高兴”、“怕”和“勇猛”等对立的性格,从中再次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此处教学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既是对第一段的内容的追加与丰富,又是将学法举一反三的应用。可见教者不着痕迹的让学生通过内容的学习找到了读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对猫的性格揣摩中远离“审美疲劳”,真正喜欢上这样一只“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怪猫。

二、不乏“人情味儿”的猫

在写这只猫贪玩的时候,写到猫出走了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回来,此处的猫近乎不近人情,但是教者在设计的时候创设如下情境:

师:小同学也爱玩,可是谁跑出去过一天一夜呀?(没有)那么让我们把它喊回来吧?

学生1:“小猫,小猫,你快回来吧!我都想你了!”

学生2:“小猫,我可给你准备了好吃的东西呀!”

学生3:“小猫,外面可危险了,你在外面过夜会出事的!”

……

师:小猫回来了吗?(没有)可是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会回来,就是这个意思。谁能将“任凭”换个词?读这一句“任凭……也……”

师:一旦小猫回来了,老舍先生一点儿也不怪它,他对邻居说—学生读(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呢?)

师:老舍对朋友说——(读文)老舍对家人说——(读文)

这样一只看似没有人情味儿的猫,作者却对之寄予深情,爱到了不讲原则的地步,把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也反衬出这只猫平时与老舍先生情感之浓。

除此之外,“屏息凝视”“蹭”“踩印梅花”等处的理解,也恰到好处的让我们看出猫的可爱,看出猫因为有了人的宠爱而更加可爱。

三、充满“市井之气”的猫

老舍先生是北京平民文化的表现者,他的诙谐、调侃、口语化都为文章平添了生活气息。而教者的口语表达方式与老舍的文字表达方式非常贴近,这样就无形但传神的将字里行间对猫的喜爱之情传递出来。通过教者的读文、师生的对话、教师的结语,我们看出这是一只耍小性子、爱折腾、具有些“市井之气”的小猫,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作者对它的喜爱,读者对它的喜爱。作者成功塑造的猫,不仅通过教者的文本细读、教学预设体现不来,也通过教者亲昵的语言体现出来。

6 猫教案第二课时 篇6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玩个猜谜游戏吧!出示谜语: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褂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鹅)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大象)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蜘蛛)师:这几个谜语的谜底都是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写动物的课文。请大家放开声音,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师: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能把课文读通顺。现在,我请四名同学来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找,哪些句子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生汇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板书:猫可爱、淘气。)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三、赏析词句,品味含义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这里指猫的性格特别,让人难以琢磨。这是前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性格的集中概括。)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这是对猫老实性格的具体描述。表现了猫温顺安逸的特点。)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儿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对猫贪玩性格的具体描写。)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一连几个钟头”可以看出猫是那么的有耐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体现猫捉老鼠的决心之大。)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这几句话都是写猫高兴时的表现——温柔可亲。前面一个“蹭”字表现出猫对人的感情深;后面一个“印”字表现出人们对猫的宠爱,把猫踩在稿子上的脚印看成“小梅花”;接着说它的叫唤“丰富多腔”,表现出人对猫的欣赏。最后通过猫的“解闷”表现出这是一只富有生活情趣的猫,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猫的性格古怪?(板书:胆小——勇猛)师:这样相反的两种特点集于猫一身,谁能用一组关联词来说说猫这古怪的性格?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儿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猫淘气?(板书: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师:课文是用怎样的方法写小猫淘气的?用了哪些事例? 师:这节课,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用事例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大家能不能学以致用,也用这种方法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写具体呢?

小练笔:请你用事例把小动物的特点写具体。

四、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作者笔下的猫吗?为什么呀?其实这都与作者平时细心地观察、用心地感受是分不开的。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向老舍那样热爱生活,这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还能创造美!

五、布置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虑()乖()耍()虚()乘()要()2写句子。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味语言, 认识草原特点, 感受草原的境界, 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感知草原“境界”

1.师:你们去过草原吗?我没有去过那儿, 但对那儿充满了向往, 最初就是缘于老舍先生写的散文———《草原》。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篇文章, 相信你们读了, 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2.学生自读课文。

3.请学生谈读后感受,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板书关键词, 自然理出课文结构。

4.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师生共同介绍陈巴尔虎旗及陈巴尔虎草原。

二、连词缀句, 走近草原“境界”

1.出示生字词, 指导读。

2.提问。

(1) 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不能多写一点:吟、貌;不能少写一点:襟、涩。)

(2) 哪个词不理解?圈出这个词在课文中的位置。再读读这个句子, 看看是不是懂了。

3.重点词交流。

(1) 渲染:指名读含有该词的句子。先讲文下的注释, 再看图, 着重讲“渲染”效果。 (颜色漫漫渗透开来, 越来越淡, 没有生硬的边界线, 柔美。)

(2) 迂回:让学生联系句子理解“迂回”的意思。课件出示莫日格勒河图片。介绍:流经陈巴尔虎旗的莫日格勒河据说有900多道弯, 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

(3) 襟飘带舞: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弄清“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带”指的是腰带、头巾。猜一猜, 腰带展开来多宽?多长?介绍: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 宽一米左右, 长可达五米。在重大的日子, 蒙古族男女都穿民族盛装, 配以彩色丝绸腰带。群马疾驰, 所以说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 比喻句:课件出示含有以上三个词语的句子, 指名读。

师: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阅读老舍的文章, 不经意间就会碰到一个比喻句。生动的比喻, 令人对陈巴尔虎草原浮想联翩。

三、研读文本, 品味草原“境界”

(一) 学习第1节:“天”

1.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

(1) 指名读课文第1句话。

(2) 提问:把“这次”放在前面, 还有个逗号, 强调什么呢?

(强调:终于看到了, 满含期盼已久的喜悦, 如愿以偿的欣喜。)

(3) 师:1961年夏天, 老舍等二十多人, 到内蒙古参观访问。那一年, 老舍62岁。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 一个看似普通的逗号, 却饱含着作者的情。这样的句子, 是要慢慢品的。

(4) 指导朗读这句话, 既可以高歌, 也可以低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指名读。

(2) 对比: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 空气清新, 天空明朗, 使我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读读这两个句子, 看看文字上有什么区别?

(2) 文字的差别带来了意思上的什么差别?

(3) 文字的差别还带来了感情的差别!老舍此时心中满满的愉快, 渗透在字里行间, 要喷发出来。谁再读一读?

3.小结。散文, 贵在有情。

(二) 学习第1节:“天底下”

1.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1) 借助《北朝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帮助学生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2) 提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 再次写到了草原的辽阔? (强调:全是……也还是……)

2.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学生介绍) 。

(1) 提问:什么叫“茫茫”?谁去过草原, 你能描述一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的景象吗? (三个层次:清晰, 一眼看到远方;不单调, 有不同的颜色, 有草地小丘河流的景, 有马牛羊的趣;有草原人民的情。)

(2) 小结。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3.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读议结合) 。

(1) 体会“绣”。羊与草地和谐, 融为一体。一个“绣”字又让这幅图变得精美。

(2) 体会“流”。草原与蓝天相接, 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远远望去, 会给人流动的感觉。草原有种内在的力量, 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在涌动。

(3) 小结。老舍被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说过, 我们写作须找到那最恰当最自然的字, “绣”“流”就是这样的字。

如果说“绣”让老舍笔下的图画精美, 那么“流”则让画面动起来了, 突显出草原的生机与活力。草原赋予天空大地明丽的色彩, 赋予小丘河流柔美的线条, 赋予了马牛羊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四、朗读背诵, 回味草原“境界”

1.听一段马头琴演奏的旋律, 进一步理解草原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草原的情感。

2.播放音乐, 先请学生先静静地听, 后请学生和着音乐朗读第1节。

3.欣赏摄影作品, 通过照片感受草原的美。

4.再请学生和着音乐轻轻地读或者背第1节。

《中国气候》第一课时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会分析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特点。

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分析,增强学生的读图技能,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竞争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读图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和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归纳法,联系实际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二组情境

情境1:在中国地图上动画展示小明放寒假了,去哈尔滨的外婆家过年,沿途经过了武汉、济南,最后到达哈尔滨,衣服由夏季服装换上了冬季服装,他仍感觉冷。放暑假了,海口的小明再去哈尔滨的外婆家。这时,小明有经验变聪明了,特意带上了羽绒服,可是他沿途又经过武汉,济南,到达哈尔滨,却没有感觉到冷。教师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情境2:“猜猜植被的所在地”,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在这幅图上有四个城市闪动,接着展示四幅不同的植被的图片,将这每一幅图片的植被合理安置在四个城市中。“猜猜民居所在地”。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在这幅上有四个城市闪动,接着展示四幅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图片,请同学们将这四个民居安置在四个城市中。教师提出问题:以上两组图片产生植被和传统民居差异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通过以上两组情境,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自主学习

展示学习任务单:读教材30页---37页内容,找出如下问题答案: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2、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说出我国五个温度带

3、说出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4、1月0℃等温线大致沿 一线分布。

5、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6、我国南方雨季开始的 ,结束的 ,雨季 ;北方雨季开始的 ,结束的 ,雨季 。

7.根据气候的干湿情况,我国划分哪四类地区。

8.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

学生活动二:读图验证

1、学生读“我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读每两个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温差,和南北气温之间的差别总结归纳出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2、学生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出我国降水季节差异和地区差异: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多。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学生活动三:探究原因

学生读“我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地形图”、“我国冬季和夏季风分布图”、“我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下面问题

1、为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大?为什么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2、1月0℃等温线在哪偏离纬线,为什么?我国降水为什么空间分布不均?

学生活动四:学会辨析

学生读“世界五带划分图”和“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对比两图后,回答下面问题

1、世界五带划分为哪五个温度带?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世界五带划分的依据?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我国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区?

学生活动五:联系实际

1、大显身手:将中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填在中国地图上。

2、能联系:山东在哪个温度带?塔里木盆地在哪个温度带?你居住在哪个温度带?

3、知影响:将每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填写在中国温度带图上。将苹果、梨、桃、柑橘、芒

果、葡萄、香蕉龙眼等水果安置在中国温度带图上。

分析晾房、蒙古包、四合院、竹楼等传统民居与降水分布之间的关系?

4、能联系:读我国干湿类型分布图说出你居住在哪个温度带?

将各干湿类型与降水量和植被、耕地类型连线。

学生活动六:善于归纳

读“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干湿类型分布图”、“中国地形图”等总结归纳也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见下面:

1、大致与1月0℃等温线类似

2、冬季河流有无结冰的分界线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南方和北方分界线

5、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水田和旱田的分界线

7、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学生活动七:谈收获

第一课时教案 篇9

刘菲菲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pencil,pencilcase,bag,ruler,eraser,pen并能用英语介绍文具。

2.能听懂所接触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教学重点:有关文具的六个词汇pen,pencil,pencilcase,bag,ruler,eraser的学习,并用英语介绍文具。

三.教学难点:较准确读出各单词,尤其是eraser的发音。四.教具准备:单词卡片,文具实物。五.教学过程:

1.热身(Warm-up)

(1)Greeting:Hello,boys and girls,I am Cici,What is your name?(用歌谣的形式问名字),然后挨个打招呼,并带领孩子们唱“hello”song,(教授两遍动作,一起唱几遍)。

(2)打招呼自我介绍用Hello,I am------(操练这个句型)

(3)游戏:A Name Train(一个个接龙说自己的名字,用I am--------)2.呈现(Presentation)

(1)教师扮演魔法师变出一个书包,并让学生猜What is in it?一个个让同学摸实物,按照摸实物来教文具。

(2)教授新词pen pencil ruler eraser pencilcase bag

pen:touch and say clap and say(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当老师教读)

pencil:hop and say do exercise and say

ruler:throw and say jump and say

bag:音标拼读 大小声

pencilcase:剪刀石头布读,magic fingers(3)游戏:Show me your---------guess what am I drawing?(4)跟读,纠正发音。3.操练(Practice)

(1)闪卡(奖励第一个回答上的同学帮他画他想要的文具)

(2)小组竞赛(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老师告诉学生单词,同一组的同学猜,派出的学生能用Yes or No 来回答,用时最短者小组画文具)(3)跑卡片(抽两名学生,老师报单词 跑对的同学加分画文具)

(4)萝卜蹲(把单词卡发给学生,先从老师蹲,老师报到哪个单词,持有那个单词的学生蹲,错了受惩罚,在黑板上画老师说的文具)

(5)木头人(哪个同学动了,就得读老师指认的单词,不会的多教几遍,会的奖励)4.家庭作业

《鸟岛》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本文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课文在介绍鸟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还突出了人与鸟的朋友关系,意在让孩子们从小增强环保意识,懂得爱鸟护鸟。

全文分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鸟岛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第二、三自然段介绍鸟岛的鸟,春季成群结队返回故乡,夏季成了鸟的世界,第四自然段写鸟岛的游人都很爱护鸟。全文条理清楚,语句流畅,很适合朗读、背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鸟岛景象。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插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小朋友,你们喜欢鸟吗?你们知道哪些鸟?(学生交流)

2、老师来考考你:鸟类歌唱家是()森林医生是()庄稼保护神是()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跟鸟有关的课文。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在我国青海省的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鸟岛”。(板书课题、读题)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到鸟岛上走一走,看一看,好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效果。

(1)读生字词。(个别读、集体读、去拼音读)

西部筑巢养育密密麻麻玉白色拾到人类朋友

闻名中外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2)读课文。集体读,随机正音。

(3)你觉得鸟岛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鸟岛在什么地方呢?有哪位小朋友来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2、你是从哪一自然段知道的?(指名读)(出示地图)

是的,看(出示地图),这是我国的地图,这里是青海湖,在它的西北部有一座长近500米,宽约150米的小岛,这就是鸟岛。这里水草丰美,有大量鱼鲜,(每年5、6月份有来自不同地区的斑头雁、棕头鸥、赤麻鸭、鱼鸥等100多种候鸟,就会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数量达10万余只,)这是鸟儿安家生活的好地方,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海西皮。

3、海西皮这个小岛非常有名,不仅中国人知道,有很多外国人也听说了它的名字。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它名气很大?(板:闻名中外)(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国内外都很有名气。)

你能给它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学生交流后板:举世闻名、驰名中外)

4、小结:正因为鸟岛有名,所以来这里游玩的客人特别多,来我们一起用自豪的语气读好这一自然段。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图1)看,每年春天,烟波浩淼的青海湖上,就不断地出现了各种鸟儿飞翔的身影,它们飞呀,飞呀,一群飞来了,又是一群飞来了,多美的景色呀!

3、鸟儿多吗?你从第二自然段的哪个词看出来?(出示“一群一群”,读出鸟儿之多)

那么多鸟儿是一起同时飞过来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出示:陆续“陆续”是什么意思?)

4、齐读第一句。读出鸟的多。(出示)

5、现在,这一座小岛成了小鸟们的家,小鸟们来到这样气候温暖,水草丰美的地方多开心呀!小鸟们把家建在这儿,小鸟的家就叫“巢”,还可以叫“窝”。(看书第二句)小鸟们在忙什么吗?(出示读词: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部筑育”

2、分析字形要点。

3、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4、教师范写。

让第一课时绽放精彩 篇11

【关键词】第一课时 低年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2-02

每当观摩阅读教学现场或实录时,总是被名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给吸引,他们大多浓墨重彩地呈现第二课时的教学,有的特级教师们会两个课时上完一节课。在敬佩之余内心总有个疑惑,第一课时该怎么上也能上得精彩纷呈?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把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上得高效呢?在多次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以《咏华山》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向四十分钟课堂要效率。

一、精巧构思,诗文相映成趣

(一)整体性

《咏华山》是一首文包诗,诗文共同描述了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本课的重点是对“啊!华山真高哇!”的品读与感悟及诗与文的对照理解。在以往的执教中,通常是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解决非重点段”的套路。分段朗读后理顺课文,结合第一幅插图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把三、四自然段简单读评一下,算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样的教学把二段从文本中割裂了出来,既破坏了整体性,又削弱了重点性。该如何巧妙地呈现整体呢?

【片段一】:初读课文,仔细看插图

师:看插图中的小孩儿是谁?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寇准!第四自然段讲的。

师:图中的大人是谁?

生:先生!

师:这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山?

生:华山!

师:这些都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第二幅插图,他们站在山顶,看到了壮丽的景色,寇准情不自禁地念了起来,先生一听连连称赞,称赞什么?

生: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他们在山顶看到了什么景色?看看课文第几自然段讲的?”

生: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把华山的高写具体,怎样来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的。

这样设计充分挖掘了两幅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概念,同时把今天的课时目标明明白白地亮了出来,条理清晰,段落分明。

(二)衔接性

《咏华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包诗课型,如何把诗与文巧妙的衔接一起是上好这一课的关键。按照常规学习,先和学生逐句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出示古诗,就诗论诗,讲解“与”、“齐”、“举头”、“回首”等字的意思。再回到前文,让学生找找哪两句话就是这两句诗的内容,最后对应读诗文。这样的设计割裂了诗和文的衔接性,硬生生地成了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教学,未体现文包诗的独特之处。那么“同步进行”就是一条快捷、方便又精致巧妙的路。

先自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哪句话中哪个字最能突出华山的特点,学生找到“高”,并引出中心句“华山真高哇!”。围绕“高”再次示标:课文是怎样把高写具体的呢?通过图文对照先学习第一句话,体会登华山之艰难,感叹华山之高。然后打破常规顺序,先学习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句话非常具有画面感,教师和学生可以边画边讲,趣味感十足,课堂氛围变得活泼,对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片段二】:

先板画一座华山,引导学生看图。

师:华山的前后左右远近都是山,有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

生:没有。

师:他们都在哪?

生:在寇准和先生的脚下。

师:课文里怎么说?

生: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教师板揭示“……都……”)

师: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了,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1:华山是最高的。

生2:华山第一高。

师:是啊,华山真高哇!再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比华山高?

(学生面面相觑,看看图,又读读课文,一会一只只小手就举了起来。)

生1:有!蓝天比山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2:图上画着呢,蓝蓝的天在山上面呐!

生3:课文里也写了“除了蓝天”就是说华山不和蓝天比,因为蓝天太高了!比华山还高呢!

师:大家都是爱动脑经的小朋友,“除了蓝天”就是说只有蓝天比华山高。一起读好这句话,咱们来感受感受华山的高。

(学生特别带劲地高声朗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老师用十个字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

(板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不能说诗句,只告诉学生是十个字,因为此时还未出现诗句这个说法,只是为诗文对照做铺垫。语文教学斟字酌句必须严谨。接着让学生再读第四句话,分半句对应读这十个字,一对应学生马上理解了“与”是“和”的意思,“齐”就是“等高”的意思,明白第四句话就是这十个字的意思,无需多费唇舌,诗与文巧妙衔接,浑然天成。在此基础上用同样方法学习“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学生反应积极,一点就通,难点一一突破。文的分析与诗的理解仿佛两条齐头并进的路最后交织在一起,精致又巧妙,一举两得。

二、扎实双基,字词落到实处

何为“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低年级教学恰恰是打好双基的时候,只有把学习的技能教明白了,学生才能凭借技能去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对双基的重视。因为文包诗,所以课文段落编排上有些特别。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但因文中插入两句诗,句首又都缩进两格,学生会错误认为是两个小节,而教师往往会忽略此处,何不利用小小的冒号进行一次双基教学?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就告诉学生共有四个自然段,别担心学生理解错误或不解,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马上把这个疑问解开。

【片段三】 :

(老师数句子,学生读句子。第二句只有一个字“啊!”,学生数的时候会把它和第三句“华山真高哇!”一起数作第二句。)

师:小眼睛看仔细,第二句是什么?

生:啊!

师:“啊!”只有一个字,为什么说它是一句话?

生1:啊后面有个感叹号!

生2:感叹号也表示句子结束。

师:你真会读书,读得这么仔细。原来一个字是一句话,就叫独字句。

这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细节中见本领。在数到第六句话时,绝大部分学生读到“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就结束了,此时老师引导继续读,学生会半信半疑地接着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因为看到了句号,读到这学生又停住了。老师要求读下去,学生的疑惑就更大了。读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马上映示完整的第六句话,引导学生观察虽然句首缩进两格,但前面有个标点符号,这个符号表示还没结束,后面还有内容,所以下面两行就是这个符号的内容。学生的疑惑瞬间解开,一下子就记住了,以后再碰到这个符号,定能熟练地运用这一技能。这就是把技能教给了他们,把双基的基石打扎实了。

此外可以用对比朗读体会“真”在语境中表示“确实”的意思;用动作示范来理解“举头”、“回首”;用先画一朵云,让学生读句子找茬,补画云朵来感受“朵朵”的多,再次加深了“量词重叠表多数”这一基本知识的印象,这些都是把字词落到了实处。此外,文中出现的二类字和生字,也通过词语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并用连词成句读来简化识字的心理过程,达到随文识字的目的,处处体现了字字落实的精神。

三、丰富板书,句篇水到渠成

对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低阶段学生来说,板贴一个大大的红苹果远比板书“红苹果”三个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要提高课时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把文本的重难点用精美又巧妙的板书来呈现,为教学锦上添花。要提高板书的含金量,可以紧扣以下三点:

(一)抓中心、显结构

本课的重点段落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共有六句话,一、三、四、五句话是对“啊!华山真高哇!”这句中心句的具体描写。每句话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每句话讲什么,文本结构在板书上一目了然。上课时每讲完一点就朗读中心句,为学生理清了思路,潜移默化地为将来写作文做好铺垫。

(二)突重点、解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意思。第二自然段采用了现代文与古诗两种形式叙述和赞美华山的高,特别之处就在于古诗的意思就包含在了现代文中,指导学生借文悟诗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板书精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将现代文与诗句左右句句对应展示,用一个“高”字衔接,架构起两者之间的桥梁。诗句展示在“咏”字下方,“咏”字含义不言而喻,难点一望而知。

(三)扣字词,巧背诵

很多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会在“到底是出示字词还是句?”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可以尝试“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这个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自然段就浓缩在九个词语、两句话中。通过学生自己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一句多读,由词到句,由句到篇,为背诵铺设台阶,降低整段背诵的难度。此外别小瞧了这九个词语,其中包含了七个二类字,两个生字,比起以往单纯的读词识字,这样的方法简化了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通过随文识字完成学会有关节段的生字词,初步背诵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目标。

文本结构、重点段落、教学思路、教学目标都体现在了这小小的板书上。

上一篇:快乐假期下一篇:公司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