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长征》教学实录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窦桂梅《长征》教学实录(共7篇)

窦桂梅《长征》教学实录 篇1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册

学生:长春市双阳区实验小学六年六班。

地点:长春市双阳区影剧院。

说明:邀请课。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礴”,读。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 2 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 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

,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生: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

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

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生:(自由讨论)放歌曲《长征》辅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想。

师:不要着急,再读这首诗,一会再说。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

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师:还有补充吗?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

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生:(读略)

师:往下谈。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略)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读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 11 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

师:哪不难呀19阳F常难呀!不是很轻

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

师:太好了。

师:全班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

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

铁索桥上—————桥下——

——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生:(齐诵)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

师:现在看整首诗,有一句还没有谈。“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的话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生:(齐朗诵)师:看得出,这节课同学们感受确实比上堂课深。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现在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还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信息,看谁有第三次超越。

生:我想回答上节课那位同学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不写更喜千里大草地”。因为在过草地之后,红军还有漫长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还面对艰难险阻,而过了岷山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所以毛主席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那个同学明白了?我还有一种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他不说“更喜千里大草地”。这雪呀,有一种意境,洁白高旷,代表一种象征,这里用“千里雪”不单单写因为马上到六盘山。这里还有一种意境,展示红军的辉煌前景,一望无垠,一片洁白,也象征我们的胜利勇往直前。

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分析,我知道这首诗正是这一代红军形象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好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师:随着人生经历的成长,你一定会感悟的更深。

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课后发言:语文主体教学的构建与阐释

窦桂梅

一、理解依据:

有这么一句话评价以往语文课的教学:把聪明的教笨了,把笨的教傻了,把傻的教“死”了!针对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社会对语文的啧啧批判,我向我的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过去五年语文学习存在什么问题?

2、学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3、怎样学好语文?在给学生提供古今中外一些名师、专家一些关于学习语文的观点材料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最后我们共同归结为三点:

(1)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做几道习题,也不仅仅是为了能写几篇文章,更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而是为了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一言以蔽之,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又通过语文来培养健全人格,使其具有良好的现代素质的人。

(2)阅读的内容必须是公认的好文章。

(3)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是靠自己读书,靠自己作文,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学语文主要不能靠老师的讲解,而要靠自己不断积累,多读多写,自立成才。

就这样,“诵读千古关文,饱览影视精品,纵横网络时代,培养中华巨人”成了我班语文教学的口号。具体说明就是通过语文的学习,要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那么,如何实现这一任务就需要有一个体现“科学、民主、个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把小学阶段识学、阅读、写作、情感、灵性这些基础夯实。

二、模式的构建:

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我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以“积淀、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整体结构框架,意在宏观上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及各要素的内部关系。并确定了语文课堂的基本操作模式,袁在定出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和可行性,从而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将自己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及美好人性囚子开发出来,并不断完善自己,打好一生的精神底于。下面以《长征》为例谈一谈。

语文课堂教学中操作程序:

(一)自学交流

“自学交流”是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基础上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这是学生语文中第一次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上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汇报整个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要在正确流利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弄清《长征》讲了什么。

2.汇报有关背景资料。力所能及地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汇报基硅知识掌握的情况,要水学生在自读时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及能力解决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新词等基础知识。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及精彩之处。

由此看来,学生们进行的自读汇报不是放任自由的滥读、瞎读,而是按一定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二)点拨谤导

“点拔谤导”是教师学生自学艾流后的点拨。疑点、难点、关键之处的开窍性的指导,又是学生在第一次自学习、自悟基础上进一步的指点升发。这一环节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轮自我超越构建平台。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做以下工作:

导法:学生要进入第二次自我学、自我超越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重点,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然后教给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思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实现“自奋其力”、“自改其知”的境界。例如教学《长征》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要与作者或文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并动心、动情。最好的办法一是阅读时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二是可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教师可通过一些电化手段,促使学生能最快地达到这种境界。三是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指导不是仅这一次就没有了,而应是随时随地的去拉学生一把,助学生一臂之力。“导”应贯穿整个过程。例如导疑:学生把自读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后,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疑难。再比如导情:教师要用动情的语言去激励学生,鼓舞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唤醒、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学时首先做到“课即始,情即生”。其次“课进行,情更浓”。比如感悟“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教师运用富有 16 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就是达到传情、激情的目的。

由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独奏者”的角度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通过动之以情,授之以法,诱之以思,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茅塞顿开,如鱼得水,变死学为活学。

(三)展现“超越”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自学交流后以及教师点拨后进行一种体悟课文的过程。即第一次超越自己的过程。它不是把课文机械化地按宇、词、句、段等进行‘‘技术化”、“复杂化”地装卸与分解,而是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受课文,或领悟主旨,‘或品味意蕴,或体会情感。是“心灵体验,激情燃烧”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长征》这篇课文单元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对学生第一次自读汇报的总结,让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目标,即怎样体会丈中更丰富的情感后,学生调动自己各种感官及心智活动。通过品词析句,反夏朗读,联想想象,旁征博引„„与毛主席或文中的虹军战士产生感情共鸣。

当然,“展现超越”的过程决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把所体悟到的讲深、讲透。他们也可有一些模糊、朦胧的认识.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地“发酵”,以此留下空白,使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可见,这一过程是学生知识、能力内化的过程,它不但完成了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吸收和存储,而且把学10的知识变活,转化为能力,来实现认识过程的再认识。

(四)拓展升华

“升华拓展”是在学生“自学汇报”、“点拨诱导”、“展现超越”后再一次深入体悟课文内容发在自己独到见解、实现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也是以本课为例于,辐射相关知识内容,进一步延伸课文的过程。这是前两次荦生不断超越自身体能的、智慧的、精神的极限后的第三次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作为一种运用知识、提高能力、求得发展的动态潜在的感悟和提升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

性,有的同学跑在前面,有的同学落在后面。对于跑在前面的同学,要让他跑的更快。所以这一环节让他们在纵横交错的思维和信息交流后,思维火花互相磕撞,使之出现观点的交锋,可以发表求新、求异的独特见解。比如可以对课文提出新的感悟,也可以对文章提出批判修改意见,或者通过本课学习触及其它内容,产生进一步探求或阅读其它文章的兴趣等等。

其实,在这一环节教师也可以提供与课丈内容相关的拓展练习,如扩写、练句,或是扩读与其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懂得,一片贫瘠的土地不可能长出旺盛的生伞。一篇文章即使再文质兼美,也难免挂一漏十,只有扩展教学内容广泛阅读,才使学生触类旁通,如虎添翼。如果有了孩子自身达到这样扩读兴趣,就会形成更多的写作积淀与精神积淀,这也是超越自身的培养。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试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自学、自悟实现学生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升华的过程,自我创新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是科学,但更是艺术,需要讲究融情、审美、得法。可见“模式”是不能僵化、教条的,它是一个动态变 17 化的过程。我想,不管你用什么模式,你都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确定;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显现;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是否优化;是否发掘了他们智慧的潜化,展示他的生命的活力?是否显示了创造精神的萌芽,进发出创造精神的火花?

窦桂梅《长征》教学实录 篇2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观的启示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建立了教学预学-共学-延学的教学模式, 探求语文教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主张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无论从小学语文教学论上还是在小学语文课程观层面上都有重大启示。

从教学上来说, 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主题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并上升为教学理论的过渡性中介, 使教学实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搭建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的桥梁。 窦桂梅团队本着整体建构、主体性为先的原则, 区别于传统的六步教学模式, 在主题理论的实践中开发出静态动态一体的教学模式。 从课堂教学来看, 建立了预学—共学—延学的教学模式;从具体操作来看, 构建了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的操作框架[1]。 这种模式很好地处理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以主题进行统领, 以学生为主体, 丰富了教学内容, 将主题教学的触角延伸到了生活里。 这种操作框架要领简便, 步骤清楚, 衔接紧密;课堂容量、授课时间地点均不受限制;可供借鉴, 方便推广。 要真正做到主题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 还需要一线教师对主题教学理论的研读解析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打磨。

从课程层面来看, 建立了开放的语文课程观。 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课程部分标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2]。 主题教学是向着语文的广度开拓, 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主题教学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设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 主题教学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相关资源的利用。 由于地缘关系, 附小与清华大学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这有利于开放语文课程观的建立[3]。

结合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来看践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做了说明:“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以主题为主线, 将知识、经验串联起来, 构成综合学习[4]。 这里的知识除了语文外, 还包括历史、自然、美术、文学、艺术多学科的知识。 这里的经验, 指生活经验, 既有教师的生活经验, 又有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窦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 谈谈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在课即将结束时, 窦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 说说对圆明园被毁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在认清历史的真相后, 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 主题教学提倡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窦老师这样写道:“课上, 我们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 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一起和大师对话, 和专家讨论素质教育, 听教授的专题讲座;课下, 窦桂梅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 到部队进行夏令营活动, 到农村去体验生活。 ”在实践中, 学生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如:听说读写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主题教学本身就是综合性学习的大课题, 本身是对综合性学习理念的贯彻, 每一个上面都有综合性学习的影子, 综合性学习并不是摘取整体中的一点, 由这些个点组成了综合性学习的整体, 不可分割。

二、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启示

主题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从主题教学课程的设置到主题教学板块的设计, 做到了以生为本。

从课程设置来看, 主题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生本课程开发。 每个学生都有天赋特性、偏好和天生优势, 这就需要从每个学生的条件出发, 或是兴趣、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为标准等, 进行课程开发。 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就要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 对于学校教学来说, 重要的一环是课程的开发, 即设置生本课程。 窦桂梅小学主题教学的1+X课程已经具有生本课程的意味。 在《构建“1+X课程”,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一文中, 窦桂梅老师指出, 主题教学“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课程”, 学校开设了四十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1”是国家基础性课程, 如语文、数学等, 面向学生全体;“X”是拓展性的校本甚或生本课程, 如武术、曲艺、围棋等,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5]。 “1+X”课程从儿童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具体到教学板块来说, 主题识字教学注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5]。 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主题识字正是抓住了学生这一重要时期。 并且, 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符合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 从一定意义上讲, 每一个汉字都是事物形象的结晶体。 如“燕”、“鱼”、“刀”等字, 字音是诉诸听觉, 字形诉诸视觉, 字义能微妙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 由此, 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意象性使其具有调动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内在功能。 文字可以展示出音乐式的节奏与韵律, 文字可以表达出空间的形象与彩色。 为了充分利用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主题教学开发和实施了绘本课程。 图文并茂, 艺术的线条, 和谐的颜色, 精妙的构图, 在契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 使学生感受文本的文学魅力、陶冶情操。 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教学活动更容易开展, 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三、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这里的德育不同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单纯的文化教育, 它是指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以实现语文立人为目的, 为学生人生奠基为最终目标。 主题教学注重学生精神生长、人格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养成。

从主题教学的德育理念来看, 重视培养学生完整的精神、人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对学生德育目标做了明确说明:“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的文化进行熏陶感染,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语文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格。 主题教学提出要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这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发展, 为学生的成长打上健康的生命底色。 对于主题的提炼, 如向善、母爱、高贵、朋友等, 使学生对人性深处的善与恶、美与丑、反思与救赎的领悟。 学生对这些价值主题认同消化和吸收, 并最终成长为自身的一部分。 主题教学还提倡诵读经典, 阅读经典, 在与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传统文化的接触中[7], 学生感受先人的哲思,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并从其中寻找到做人处事的立身原则。 另外, 母语文化系统中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是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必不可少的精神底蕴。

具体到德育活动, 主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 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 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是非判断标准的确立, 应渗透在母语学习中[8]。主题教学以母语强大的包容性、深刻的内蕴,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主题德育实践中, 主题将一个个德育内容串联起来。 老师们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 按年级梳理出渐次成长性的德育主题, 德育目标递次推进, 德育内容不断丰富深刻[5]。 学生德育不用再另辟他法, 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核心价值观得到渗透, 学生能够求真, 向善, 尚美。

总之,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步实现, 人们越发意识到了母语———汉语, 在中华文化的传播、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势必会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8) :47, 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 15, 18.

[3]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08.[4][日]佐藤学, 著, 李季湄, 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过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83.

[5]窦桂梅.构建“1+X课程”, 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1) :6, 7.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96.

[7]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371.

品读窦桂梅 篇3

读课:窦老师的悄然改变

作为窦老师的一位粉丝,近几年听过她的不少课,《晏子使楚》《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窦老师的学养、才情,她的教学智慧、课堂魅力,一直深深震撼着我。她那用激情演绎的一堂堂语文课,让我始终有高山仰止之感。只是略有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教师的光芒常常把学生的精彩给掩盖了。记得在厦门听她的《游园不值》时,我发现,窦老师对诗歌的解读是孩子们无法企及的;去年在福州和杭州,两次聆听她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惊叹于窦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以评书的风格彰显朗读指导的无限魅力之时,也深感窦老师站得太“高”了,她已忘却了课堂的主人应是学生,教师该引导学生主动地朗读、主动地理解、主动地发现。

然而,这次聆听窦老师的《牛郎织女》,却让我感到眼前一亮,这是我们熟悉的窦老师吗?这堂课,她以“预学、共学、延学”的结构来组织教学,80分钟的课以问一问、聊一聊、说一说的轻松状态行进着。透过课堂,我惊喜地看见她的学生观改变了,看到她对学生的尊重,看到她真正把学生放到自己的心里,看到她蹲下身子,不再一味展示教师的风采,而是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这一“让”,“让”出了学生的无限精彩。无论是交流“预学”中的困惑,还是“共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后的汇报,既解决了同伴的不少问题,又生成了新的、更有思考深度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精彩的对话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在窦老师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为话题的“共学”中,她先帮助学生理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用梳理人物关系的方法来概括故事梗概。接着,师生继续研究这一民间故事是“怎么写”的。在看似轻松的聊一聊中,学生发现民间故事写法的一些特点:情节的一波三折;巧设悬念;想象合理又离奇;一般以时间为线索;表达美好的情感。悟得民间故事的这些写作特点对孩子今后的阅读和写作都是很有帮助的,这一环节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最后,窦老师领着孩子们聚焦“为什么写”,她秉承“主题阅读”的一贯主张,引领学生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这几个民间故事加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密码,感受民间故事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到了课堂的“延学”环节,窦老师还让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思考、当下的生活对接,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言。孩子们的发言虽然稚嫩,但率真,不乏真知灼见,博得满堂喝彩。

窦老师的《牛郎织女》是一次教学理念转变的尝试,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她的课堂更加开放了,学习的方式也得以改变。学生主动地质疑,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基于问题组织课堂对话,课堂中不时闪现学生精彩的话语,这样的课堂,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孩子们不仅学习实践、运用语言文字,更是在主动积极的发现中学习语文,积淀情感!

读人:不知疲倦的窦老师

每次见到窦老师,她总是那么步履匆匆。这次能有机会近距离地见到窦老师,心中充满期待。然而,第一天的活动,一直没能见到她的身影,接待我们的是学校的一位年轻主任,据她介绍,窦老师正随北京教委的领导同赴天津。第二天上午的观摩课过半,终于看到她悄悄进入会场,原来,她刚参加完一个会议。上午活动结束后,她用沙哑的嗓音热情地与我们各位学员打招呼,合影留念,并安排我们中午参观清华园。下午本是安排她的点评,却只看到学校里的两位年轻教师坐在台上。就在评课即将结束时,窦老师匆匆赶来了,与教师们说了几句话。原来,她刚到医院挂完点滴。接下来,本是她与我们这些学员的对话交流,但我们内心都充满矛盾,既期待这样的交流分享,又不忍让她带病继续工作,况且,明早还有她的观摩课。但她毫不犹豫地把我们带到学校的教工图书馆,与我们开始了面对面的交流。

交流虽时不时因为窦老师剧烈的咳嗽而中断,但丝毫没影响她言语中流露出的自豪感。她特别引以为豪的是学校有一支强大的学术团队,有4个特级教师。她的管理团队有个特点——去功利化。她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老师。

记得曾经看过窦老师在接受搜狐网记者访谈时说:一个好的校长首先得是一个有思想的校长,一个校长的思想有多远,就能带领教师走多远;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是懂教育的校长,应该是长期坚持在“一线”,从“一线”里面走出来的出色的教育者;好的校长一定要充满教育情怀,能够把在一线里面的思想和经历化作一种情感和情怀,他(她)会将这个职业转化成他(她)的事业,更能够带领教师们走向明亮的一方。窦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校长。她立足学校的文化特色,为学校描绘美好的愿景,带领自己的团队共同学习。她要求清华附小的语文老师对于教材中出现过的作家,一定要读过他(她)的几本书,每人至少要阅读50位作家的作品,要有这样的文化垫底,才能去上课。“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老师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地阅读。每学期初,她和团队的教师们就共同研究,把教材分成几类,培养教师审视教材的眼光,对教材中值得讲的定篇、样本,领着教师们认认真真研究几篇。

交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在学校的办公室主任提醒她还有一个会议要参加时,我们匆匆结束了这次的交流。在窦老师的生活中,有多少个这样繁忙而劳累的一天啊。在这样的日子里,她把疲惫和辛劳留给了自己,把灿烂的笑容和殷殷的叮嘱送给了他人。

读书:浸润书香的校园

在清华附小听了两天的课,学生的文雅和多识令我们感叹。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常常引来我们的啧啧赞叹,课堂也因为学生的精彩更添魅力。孩子们为何这样出色?漫步校园,我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个浸润着书香的校园,每一间教室的门前都有一个开放式的书架,架子上的书并不整齐,看得出是孩子们看过后随手放上去的。专用教室除了门前的书架摆着与专用室相关的书籍外,窗台也成了一个开放的书架,书脊一律朝外,需要的书顺手可取。图书馆前的“读小说”“赏漫画”“查工具书”“看绘本”等书架上,一本本书或立、或躺,图书馆前的走廊上是一组组放大的绘本,窗台前放着一个大箱子,贴着“还书放箱内”。就连楼梯下的小空间也不浪费,墙上写着“杂志与你交朋友”,摆着八张半圆形的书桌,一本本的杂志静静地躺在桌上。

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窦老师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清华附小有个书单,必读多少本,选读多少本,都有明确的规定。清华附小的学生在6年里能读近200本书,并把读书纳入考试系统,纳入课程。窦老师曾无比自豪地介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培养孩子读书这一块,清华附小做得还是挺不错的。据了解,4月份是清华附小的读书月,每周都有一次大的活动。第一周每天下午全体停课,学生各自在校园里选地方看书,教师也看;第二周是跳蚤市场卖书;第三周请作家来讲书;第四周把书编成剧本演。学校把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窦老师希望学校里的每一位语文老师不仅会讲课,还能一篇带几篇,一本带几本,让学生多读书。可以想见,在这浸润书香的校园里成长的孩子们是多么的幸福!

窦老师的座右铭是:“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她说:“生命是一条河,要流动,就要蓄积水的容量和力量。读书,就是给自己生命的河流蓄积知识的容量和精神的力量。”是读书,让她的教育、生活走得更开阔、更深远;是读书,让她的团队教师们成长得更迅速、更稳健;是读书,让她的学生们浸润在书香的校园中,更幸福、更快乐!

窦桂梅 《朋友》课堂教学实录 篇4

作者:窦桂梅

文章来源:网上

点击数:1431

更新时间:2006-4-12

《朋友》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窦老师刚和同学们见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

生:窦老师,我想问你,你平时喜欢交朋友吗? 师:你说呢? 生:喜欢。

师:对呀!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愿意和我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你们是六年级,我女儿今年正好上初一,其实,年龄和你们差不多。我和她是朋友,自然而然就和你们也是朋友啦!师:新朋友见面,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读读吧!

生: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师:同学们,这句话围绕一个词来写的,顾名思义,就是“朋友”。谁来到前面大大方方、重重地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一学生上台,按老师说的,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朋友”两个字。)

师:说起“朋友”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很轻松。你看,刚才咱们一见面就成了朋友。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央台王纲叔叔主持的《朋友》这个栏目? 生:„„

师:王纲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起“朋友”这个词很轻松,真正地要去体验它、感受它、实践它,那却并不轻松。比如窦老师在36年的人生历程中,伴随着朋友的搀扶、点化、纠正,伴随着快乐和泪水,伴随着老师的成长,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朋友真好!(老师深情地叙述,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凝神注视着老师)

师:每每在生活中交朋友,在书本中咀嚼到这样那样的朋友故事的时候,我都以朋友的真情来激励自己的成长。最近,我就看了几本丛书,是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里面有一个栏目,专门讲了“朋友”。每每我读的时候,我就被里面的故事所感染,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我想,我应当把书本中获得的对朋友的感悟印下来,和同学们分享,想到这儿,我就选了四篇文章,就是同学们手中拿到的四篇。(这四篇文章分别是《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以及《朋友》。)

师:我相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读了文章后,多多少少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篇来谈谈,可以说主要内容,也可以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生:我对《管鲍之交》这篇文章有很深的感受。齐桓公登位后,要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却极力劝说,并坚决辞掉相国之位,推荐管仲。这是出于对朋友的真情!齐桓公不记前嫌,重用管仲,并不是因为管仲的才华有多高,其实是被他们的情谊感动了。而管仲深知鲍叔牙对他的深情厚谊,就不辜负鲍叔牙的深情,逐渐施展出了才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师:通过对《管鲍之交》内容的理解,你觉得“朋友”应该怎样理解? 生:我认为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取长补短。师:好,就请你把这句话写下来。(生到黑板上书写)

生:我读了《记住的和忘却的》这篇文章,深有感受。„„(学生对主要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你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朋友”应该怎样理解?

生:就是要“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师:再简练一些。

生:记住恩惠,洗去怨恨。(生到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话)

生:我有补充,„„要知道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飞也飞不起来。师: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生:我对《胖子和瘦子》这篇文章有感受:在朋友有难的时候,我们要去帮助它,而不能选择逃跑!

师: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 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学生在启发下,脱口而出)

师:刚才的同学说得很好,就这样说,想补充的也行,谈别的文章也行。

生:读了第二个故事,使我想起了文章后面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朋友,应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这种友谊是高尚的,是纯结的。(学生联系相关的故事,来谈对朋友的理解。)

师: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她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把刚才的写上来。(学生在黑板上写感受)生:读了这几篇文章,我有四点感受:第一个感受是既然是朋友,就要记住朋友对你的恩惠,朋友对你的批评和鞭策,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自己翱翔,飞得更好;第二个感受是既然是朋友,就应该在危险的时候给予别人最大的帮助;第三,那些事不关己,一心想着保全自己的朋友,与他们不相交也罢。第四,朋友之间,应该守信用,这样的朋友才是最好的朋友。(台下一片掌声)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同学还想谈,好,这样吧!把你们想要说的话与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相互交流)

师:好,我们看看黑板,来齐读一下。(孩子们在黑板上写满了自己对朋友的理解的话,就像“小名人名言”。)(生朗读)

师:有没有发现问题。(指着其中的一句话,原来其中有一个字写错了。)生:我发现这句话中“谅解”的“谅”写错了。

师:是谁写?知道怎么写吗?(教师脸上仍然带着笑容,一学生赶忙上去改正错别字。)师:再读„„

你看你们多了不起呀,自己读书,就获得这么多对朋友的理解,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已,检查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同学们,我们能否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真正去走一趟,也在里面真正的发现自己,检查自己,超越自己呢?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点很难。下面我们就选择一篇我们这一生也许遇不到的一篇《朋友》,我们来好好地研究研究,体验体验,来谈谈我们的感受。

师:你就预先读了,现在你们就用心地来读这篇文章,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划一划,看看,哪些地方对你触动大,选择你自己的读书方法来读,大声读也可以,默读也可以。„„ 师:这对你有什么感触? 生:“无辜”这个词„„

(教师指名若干名学生开火车一句一句地读课文,并随机请学生说说感受。)

师:同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重要的地方,里面都隐藏着“但”这个字,我们把这段话找出来读一下。

(生读含“但”的两句话)师:什么时候用“但”这个字。生:转折的时候。

生:上面的意思就是没有人肯为朋友坐牢,但是达蒙真心为皮斯阿司坐牢,强调了他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一个人。

师:对,当文章的上面的意思和下面的意思完全相反的时候我们才用“但”,像这样的句式我们着重强调的是后半部的。联系上文,请你进一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这句话上面用了一个“但”字,证明为了朋友会去观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就从这件事来说,想回家看看母亲,但是没有人为他坐牢,就是这个朋友真的为他坐牢。师:所以你想突出这个意思。生:读书„„

师:他谈出了对这段话的理解,着重突出了“但”字,还有没有同学想谈。

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达蒙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别人坐牢,证明他已把当成自己最好最好的朋友了,旧砭秃苄湃伪舜耍嘈潘侵涞挠亚槭谴拷嗟摹?BR>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但”这个字看出来的。

师:从这两位同学对这段话的理解,同学们已经很了解了。我们再读一读。生:齐读课文。

师:就是这句话,若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你们能听出些什么呢?(教师朗读,注意了突出了“茫茫人海”等重点词。)生: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

生:没有一个人为皮斯阿司坐牢,只有他的朋友达蒙。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达蒙很信任皮斯阿司,达蒙是一个高尚的人。

师:茫茫人海,皮斯阿司还有很多的朋友,但谁愿意为他杀头的呢?别个怎么没出来?这说明达蒙怎样? 生:他很勇敢。

师:你读读这段话,要能让人听出达蒙是很勇敢的。(学生读这句话)

(教师二次读这句话,突出其它的词语)师:这一次,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他们有颗互相信任的心,他们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生:达蒙是心甘情愿为他坐牢。

师:再读一遍。要读出达蒙是真的原意为皮斯阿司坐牢的。(学生读这句话)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教师三读这句话,语气又有了变化,突出的重点词不一样了。)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之所以为皮斯阿斯坐牢,是因为他了解皮斯阿司,相信彼 生:达蒙不怕死。生:我听出了朋友里面的一些真情。生:我通过这句话听出了患难真情。师:那这段话中的——号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强调。生:读课文。

师:还有同学想读吗?其实,你想怎么读就可以怎么读,只要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行,谁来试试!

(一学生大胆尝试,深情地朗读)生:我也来试试。(许多孩子都举了手,教师点了多名学生读书。)师: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其实就这么简单!

师:同学们,现在来个实话实说。如果你们碰到了这件事,你们会不会替他去坐牢? 生:我会去,因为朋友之间的友谊是珍贵的,因为他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以我会去。生:我会去,如果我被砍头了,我就会千古留名,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千古留名,活得精 生:我是达蒙的话,我就不去,因为我的生命比他更有价值。师:你比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你也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生:我会去的,我信皮斯阿司,我知道他一定会来的。

生:如果我是达蒙,我就不去,因为我还没有做出一番事业就死去了。况且死了,也不好孝敬父母了。

师:如果还让你们接着说的话,你们还会说很多很多,你们刚才所说的去或不去,都是达蒙复杂的思想斗争,他会不懂自己的生命只有一次吗? 生:懂。

师:他会不懂自己的母亲也需要孝敬? 生:懂。

师:他了解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是无辜被处死的。生:了解。

师:达蒙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皮斯阿司是一个这么孝敬母亲的人。生:我的朋友一定会回来的。师:好,你信任他。

生:为这样的朋友去死,死也值得。

生:他心里会想,如果他不信任自己的朋友,朋友怎么能信任我呢。生:人生能得一知己,是很不容易的。

师:好了,同学们,就怀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决定,你们再读读这段话,如果你们是达蒙,单读还是齐读? 生:单读。师:好,谁来。

(多名学生读书)

师:日子如流水,却发现皮斯阿斯一去不回头,它也许„„也许„„,达蒙心里怎么想的?他还是面无惧色,还是洋溢着慷慨陈词的豪情? 再看这句话,“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他们会议论些什么呢?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还有的______。达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他还是„„面无惧色„„”请同学们自主选择一组,动动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反复揣摩这句话,把你的想象写出来,你的智慧就在你手中,一会儿请你朗诵给大家听。师巡视。

生:日子如水,皮克萨斯,一去不回头,他也许会来,也许不会来,但刑车上达蒙仍然抬头挺胸,不但„„,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朋友,我相信你,我相信你会来的,即使你不来,我也死得其所。

生:日子如水,皮克萨斯,一去不回头,他也许不回来,也许马上就回来,但行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不管他回不回来,我都理解他,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我了解他。

生:达蒙住进了监牢,吃的是窝窝头,住的是破旧的茅房,但行车上的达蒙抬着头„„充满豪情,他心里想,唉,皮斯阿司,希望你和母亲相聚,祝你好运!

生: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他们有的同情达蒙的遭遇,有的嘲笑他的愚蠢,还有的说他愚不可极,但行车上的达蒙„„豪情,他心里想,随便你们怎么说,我的朋友皮克萨斯一定会回来的,我相信你一定会回来的。

师: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回答使我想起了但丁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生:日子如水,皮斯阿司,一去不回头,他也许远走高飞,也许在回来的路上,但行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扬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他心里想,皮巳鼓悴挥没乩戳耍煤眯⒕茨愕哪盖祝一崽婺闳ニ赖摹?BR>生:达蒙住进了死牢,吃的是粗饭,穿的是破烂不堪的囚衣,住的是死牢的牢房„„

师:你说的是死牢的牢房,这死牢的牢房会是什么样的牢房?再想象 生:达蒙住进了死牢,„„ 师:你说是什么样的死牢? 生:是又臭又脏的死牢,生:达蒙住进了死牢,吃的是发霉的牢饭,穿的是破烂的囚衣,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牢房,但行车上的„„豪情,他心里想,皮克萨斯,我亲爱的朋友,你现在应该正和你的母亲度过这最后的时光吧?就算你不会回来,我也不会怪你,只要朋友开心,我也开心。师:还有这么多同学要说,这样,大家前后说,互相说,把你的快乐与别人共享。(生互相交流。)

生:这句话说明皮斯阿司是一个守信用的人,他本可以兆之夭夭,让达蒙做他的替罪羊,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守信用,他不愿让达蒙做他的替死鬼。师: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回来的。生:淋漓的风雨中

师:咱们这儿也下雨的,算不算淋漓的雨。生:不算,是淅淅沥沥的小雨。

师:他是在淋漓的风雨中来的,而且是在千里之外,飞奔而来,你怎么看待? 生:我认为他是马不停蹄的,一心赶回来,不相让他的朋友替他死。师:好,就请你把这样的感情表达出来。生:读。

师:累得没劲了,你刚才说得多好啊,他在远处喊:“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应该是“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声音拉长)谁再来读读。生读。

师:一般由远处远处传来的声音第一句低,第二句高,再试试。师读前半;生读“我回来了,„„”

师:我要是你们,我肯定会这样读,“我——回——来——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假如皮斯阿司回来了,他告诉人们没事了,我回来了,他想到了自己,会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师:假如他想到回来了,他会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

师:假如皮斯阿司回来了,他很累,上气不接下气,应该怎么说? 生:我回„„回„„来了!师:再说,可以有创造。生再说。

师:如果是我,我肯定急着说,“我回来了,我回来了”。每个人现在体会,你就是皮斯阿司,体会。

师:把手放在桌上,发出马蹄声,皮斯没学过普通话,他会怎么喊? 生:读。

师:没有掌声,再读,再体会,你就是皮斯阿司。生:激情读。师:此时此刻,“我回来了”(轻声读),又说明什么? 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师:同学们,就是我们凭着对朋友的信任,皮斯阿司回来了,此时此刻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哪两个字?

生:信任(师板出)

师:谁读,读出你的内心感受,读自己的。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能够想象,皮飞奔刑场,解下达蒙的绞索,然后紧紧拥抱在一起,风雨中,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一切尽在不言中,开心的泪,激动的话在彼此的胸中涌动,同学们把你们的所想,用你们的读来表现出来好不好?(出示了三句话,学生朗读体会:

句1: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

句2:但,刑车上的达蒙,抬着头,挺着胸,不但面无惧色,反而洋溢着慷慨赴死的豪情。句3: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淋漓的风雨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同学们,皮斯阿司回来了,达蒙站在这儿会怎样?大家想象。

生:雨越下越大,像断了线的珍珠,他们俩抱得更紧了,国王看到这一幕,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国王说:“你们真够哥么”,我就把你们放了吧。

生:所有的老百姓,官兵跪下来向国王求情,最后国王饶恕他们了。生:雨下大了,皮回来了,国王赏了他们一些厚礼。生:皮被处死,达接回他的母亲,养活了这位老人。(鼓掌)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公元四世纪,那么最终的结果怎样呢?就在这四本书本中的《上帝的笑脸》中,我想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文中的情感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朋友的信任,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受,带着对朋友这样的理解,回过头来再读其它的三篇作文,我想,再读这三篇时,你也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我认为朋友间是默默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信任重要。生:朋友的友谊是伟大的,是无限的,我们要信任朋友。生:一个人一生的成功都离不开朋友(写在黑板上)生:朋友应该当面指出他的缺点。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我们对朋友的认识有了一个升华,我们从书本上有了新的认识,在课文走了一个来回,这是学习文章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读有字之书犹如品味美味佳肴,这很重要。当然生活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我们也要悟无字之书和人生啊。因为我们周围有这么多活生生的教材,我们再走到生活中去,一会儿同学们到周围的老师中去,看看他对朋友有没有他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你还可以请教他,让他讲讲人生经历中朋友的故事,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看看谁最能够采纳信息,汇集信息,一会儿再到前面来汇报。(生采访现场老师。)

师:谁愿意抓住机会,汇报你的收获? 生:我采访的是后面的老师,他说朋友不在于多,只要是知心朋友就行了,有一句话特别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且知心朋友要当面指出错误才是。生:老师说朋友要心灵相通,要志同道合。(板书)

生:我采访的是邱老师,他说“朋友不要太多,只要有一个就行了”。生:我采访的是朱老师,他说:“在自己伤心痛苦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朋友。

生:当你把快乐送给你的朋友你就获得了双倍的快乐,当你把痛苦给你的朋友,你就减少了一半。

生:拥有了朋友你会拥有更多,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当你孤独无助时,你的朋友将会为你驱除烦恼,你将从痛苦中走出来。

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国为民,化敌为友。(学生把采访得来的这句话写在了黑板上)

师:亲爱的同学们,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谈。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又获得了这么多对朋友的理解,再让我们找回它,放声地读一读,开始。(生齐读黑板上学生们写的对朋友的理解。)

师:通过这堂课的理解,你对朋友想要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或者一首诗等等,或者你想唱出来都可以表达此时你对朋友的理解。

生:人世间最真诚的莫过于朋友间的友谊了。

师: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你想对谁说,你就说出来。

生:我想对徐薇,我想对你说,朋友间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不能互相猜疑。生(徐薇):我也想对你说要相信朋友,信任朋友。生:朋友,你是我人生中最亮的启明星。

生:你就像甘泉滋润着我的心田,你就像阳光驱走了永久的黑暗,你就像五彩缤纷的彩虹,为蓝天增添了光彩,朋友,你太伟大了。生:我想对老伯伯说„„

窦桂梅《长征》教学实录 篇5

窦桂梅·凤凰备课室 教学思考:

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学,在常规教学管理的基础上,以“主题教学”为核心理念,深入开展校本教研,迄今已5年有余。由最初在“精讲”课文中体现“主题教学”理念,到而今的“一课书带动一本书”的教学研讨,我们期待着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带动读书与教书的协同发展,探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此作为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按照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的论述,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多数情况下,我们将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定篇”来讲,这样做有可能会忽视了教材自身的体裁特点。于是,从《牛郎织女》开始,我校的语文校本教研,基于文本特质,该教材是一篇文学作品,那应该以文学理论为背景,支持教材的深入解读,开拓新的教学思路。

近一年来,基于对传统语文教学观的继承与提升,我们提出,主题教学,不应仅是指向“语言与文字”的教学,根据文本的体裁不同,适度让学生获得“语言与文学”熏陶教学的思考。就《三打白骨精》来说,选自苏教版十一册(人教版也有),主要情节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但又做了大量修改和删节。对于这样的压缩文本,我们姑且也起一个名字,叫“用具”——希望让学生以《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意义“主题”,更好地阅读《西游记》。因此,本课的课型是一节名著导读课。

这种探索,是主题教学思想的发展,即既注重教材自身的深度解读,又要体现“课外阅读课内整合”的特点,是带有“原创意义”的教学研讨。也就是,我们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力以文学理论对于小说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开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要带着理性的阅读兴趣,不是仅仅知道故事情节,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即将走向中学的学生们种下一棵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有专家说,这样的课,别开生面,其实践富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愿我们不负众望,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尝试中,获得同仁的帮助,并一起努力,取得语文教育的真经。教学思路:

利用小说中“环境”的描写,渗透《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 借助小说中“情节”的研究,探究《西游记》中的写作特色; 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评价,导读《西游记》中的意义主题。教学形式:

小说《西游记》中记载着一个个基于民间故事又超越现实的神怪故事,《三打白骨精》就是一例。以往,我们习惯于把课文当作种种大道理的载体,眼睛瞪得再大也看不出“故事”的情趣和意味。跟学生说故事,可以通过“聊”的方式,即对话。因此,承接上学期教学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经验——我们期待着继续以“聊”的方式,超越“讲”,教学中努力做到,比“讲”更轻松、更幽默、更开放、更亲密。这也是根据西苑学区教研重点——“转变教学方式”所做的一项研究。这种“聊”不仅是“说说”、“读读”,而是以儿童为主体,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故事因素,站在平等对话高度上的教学形式。因此,“聊故事”应该是语文课堂的风景之一。当然,聊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看似轻松,实则不轻松的“举重若轻”,那些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应当在师生不着痕迹的尽情对话中得以落实。“聊”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愿我们能籍此与学生的心灵实现对接。教学教材:

选自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讲读教材。教学学生:

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两课时。课前提前完成报告单。教学过程:

一、聊小说的要素

(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后,导入。)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板书:小说)。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板书: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不同学生依次说出。)。师:(板书:《西游记》)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板书: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这些人物也是和学生“聊”出来,然后出示唐僧四人取经图让学生整体感受一下。)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生:还有猪八戒,这家伙特好玩,胖胖的,样子特可爱,还很贪吃。

师:那我们就看看他可爱的样子和动作。(播放八戒动画。)《西游记》里说“俺老猪不是嘴长,耳大、脸丑,俺也是一个好男子呢。”(学生笑)

师:那咱再看看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放悟空动画),这次他看出的是谁? 生:白骨精。(板书:白骨精)

师:把你看到的送到词中,再读——生:白骨精(读出“吓人”的感觉)师:《西游记》里除了白骨精还有哪些要吃唐僧肉的妖魔?

生:红孩儿,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蜘蛛精,黄袍怪,蜈蚣精……(和学生聊出这些人物来。)师: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在一起,必然发生故事。有故事,就有故事发展的——生:情节。师:而这些人物和故事的情节,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活动场所,这场所就叫——生:地点。师:要说地点专指具体的地方,这活动场所也指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教师手势比划,提示学生。)

生:是环境,没错,就是环境。

师:多了不起,就这么聊,我们就聊出了小说的三要素。(板书:三要素)下面咱们就聊聊《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板书:之、三打,再完整读“三打白骨精”的课题。)

师:刚才我看了同学们的读书报告单,大家预习得不错。现在我检查检查同学们读书情况。生:(分自然段依次读课文,强调了“火眼金睛”这个词,并重点读了唐僧的话。)师:把读书报告单打开。结合刚才说的“三要素”,你发现报告单有什么特点?

生: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设置的。包括情节描述,人物评价,环境描写。第二部分是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有哪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师:好啊,这份报告单就是对你们学习情况的“前测”。结合“三要素”的具体填写,那我们就检查检查你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生:(该生用不太押韵的诗的形式概括。)师徒四人来山脚,白骨发现暗自笑。悟空饿了去摘桃,妖精乘机来捣乱。一变村姑二变妇,三变老公公想吃僧。悟空一来皆打死,唐僧却怨乱杀生。小人猪八戒无耻,去骗唐僧栽悟空。悟空再三辩无用,只得挥泪回敖来。师:你的概括形式很特别,这是一则故事,能否结合“故事”的特点来概括? 生:(该生基本把课文从头到尾叙述了一遍。内容略)师:你们同意他这样概括吗?

生:太具体啦,这不叫“概括主要内容”,这叫具体描述故事。

师:我们语文课的说法叫“复述”。其实,就故事的本身来说,把你们报告单中提炼的“起因、经过、结果”加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生: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村姑,又变成老太太,最后变成老公公,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结果白骨精终于被打死。师:同意他的概括吗?评价一下,如何?

生:他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的,很完整,也很简练。

师:真好,作为六年级同学,我看到了你们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呵呵,故事的情节虽然了解了,但难免有一些要探讨的问题。课前,我看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共28条。有的希望具体了解故事,有的对人物的做法进行质疑,还有的对故事结局产生进一步追问,很好。师:当然有些是有共性的问题,其中大多是对唐僧提出来的,比如:

1、唐僧为什么不相信村姑、老妇人、老公公是妖精变的,而且孙悟空把妖精打死后,唐僧还给念紧箍咒?

2、唐僧为什么说孙悟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而且还要赶他走?

3、妖精被打死后,唐僧又会说什么?

4、唐僧如果知道自己错怪了孙悟空后,会怎么样做呢? 师:有的问题是提给悟空的。比如:

1、金箍棒那么厉害,应该一棒就把白骨精打死,为什么二打不成还要三打?而且又为什么偏偏是三打,而不是四打或五打?

2、孙悟空为什么对唐僧那么忠诚?有个同学还提出,当悟空二打和三打时,八戒和沙和尚在干什么?

二、聊故事的环境

师:结合同学们的问题,我又进行了备课。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思考再次走进故事里,深入探讨。让我们先走进故事发生的环境。

生:读“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读得平淡。)师:在你的读中,我没看到“高山”,我看到的是一座“小土包”。(生再读,语气还不够)师:山还不够“高”,再读!(生再读,终于读出了高山的险峻。)师:再读原著里的这段话,看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生:不仅山高,而且仿佛看到“虎狼成阵、千尺大蟒,万丈长蛇”真吓人。比课文的环境恐怖多了!

生:这地方令人毛骨悚然。你想啊,这样的环境,能生出什么好东西,什么大蟒长舌,没准白骨精就是它们的领导呢!(笑)

师:常言说,“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这穷山恶水的环境中,必定有可恶的妖精。这样的环境描写,真妙呀,它预示着惊险的故事情节即将发生。那咱就走进故事的情节。

三、聊故事的情节

(一)妖精“三变”的情节:

师:有情节就有故事的发展,咱得先从故事的起因聊起。谁来说说起因是什么? 生: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被白骨精发现了,直接原因就是白骨精要吃唐僧肉。师:看看文章中怎么说的?读给我们听听。

生:“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

师:妖精可是“自言自语”地说,那是怎样说?(生读,声音较大)

师:“自言自语”那可是发自内心的,自己跟自己说。你是太激动了,说话声音这么大,那不让旁边的妖怪全听见了?(笑)。

生:(马上会意)我该这么跟自己自言自语——(再读,声小,有语气、有表情,掌声。)师:瞧“这家伙”的表情,心里美的都控制不住情绪了,再看她是怎么自言自语的? 生:白骨精是“不胜欢喜”地自言自语的。(学生又读了句子。)师:这个“胜”,和我们平时理解的胜,是一样的吗?(生:不一样)不急于回答。我们先来看看白骨精怎么个不胜欢喜,自言自语的。(出示白骨精自言自语的动画)有感受?(学生举手要说)

师:把你感受到的,送到课文中去,让我们在声音中体会!生:(有语气读,还故意学着奸笑了几声。掌声、笑声。)

师:这妖精,“得胜的猫儿”,就像那撒欢的老虎似的,都找不着北了。说时迟,那时快。施展妖术,变成了——生:村姑。

生:“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师: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样的村姑呢?(生:美貌。)

师:形容美貌的词语我们积累的多了去了,不过,咱先看看妖精变得怎么个美貌,再聊好吗?(放课件:“变村姑录像”)生:好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子。

生:哇,“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笑)师:呵,看看原著中描写的吧——

生:“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师:《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评本,在妖精第一次变少女(故意重音强调)的文字描写后,批了一个字。你们猜,是哪个字? 生:是个“好”。

师:呵呵,女子加在一起是个“好”。再想想,变的那个村姑可是个少女。生:哈,明白,是“妙”字。想想,女子加个少,就是“妙”。

师:要不然怎么说“妙龄少女”呢。年龄变得妙,咱们看看白骨精变化后的长相,妙在哪? 生:“月貌花容、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师:那眉毛妙在——生:“柳眉积翠黛”;师:那眼睛妙在——生:“杏眼闪银星”; 师:那身材妙在——生:“体似燕藏柳”;师:那音色妙在——生:“声如莺啭林”。师:单看这变的长相,觉得妙。再想想她用的“计”,还妙在哪?

生: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那猪八戒就爱女色。她用的是“美人计”。(笑)

生:不仅是长相美,还心灵美,你看她还提着斋饭呢,就是为了讨好唐僧他们,让他们没有戒心。

师:这一切,都源于吴承恩写得妙啊。把原著中对村姑 “美貌”的具体描写送到课文中,再读读,看这“美”的后面,藏着什么?(学生用原著中对村姑美貌的描写,替换课文中的“美貌”,再读)

生:就是想吃唐僧肉,可见妖精有一颗狡猾贪婪而丑陋的心。师:真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原来美貌的外表下藏着不可告人的,不可言说的丑恶的内心。真是居心险恶啊。继续聊,看看妖精的二变、三变(板书:三变)又妙在哪里。聊妖精的哪一“变”的情节都成。

生:我想谈谈第二“变”:“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你看,妖精的变妙就妙在变成“八旬”的老人。想想八旬老人驼着背,走路颤颤巍巍的,住着拐来找女儿,多可怜啊。

师:是啊,中国有句古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想《水浒中》的李逵要杀假李逵,假李逵说自己家里还有80多岁的高堂老母,让那么暴烈的李逵的心顿时软了下来。

生:妙在“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而且还“一步一声”地哭着走过来。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一步一声”地哭着走过来,怎么走来的呢?我想表演一下。(学生声情并茂地表演)

师:谢谢这位同学的创造。谁再来读读,让我们仿佛看到这位八旬老妇走路的样子,听到一步一哭的声音。(该生读得声音较大,语气流畅。)

师:(对着刚才的学生)你可别忘了,那可是八旬老妇人,走一步,哭一声,走一步,哭一声。该怎么读?(学生再读,强调“八旬”读“一步一声”时,拆开读“一步”抽泣一下,“一声”抽泣一下,读得惟妙惟肖。掌声)

师:看着样子,听着哭声,真够可怜的。然而你同情吗?

生:不同情!我告诉大家,你看,这句话中“从山坡上„闪‟出一位八旬老妇人”。这个“闪”分明就是妖精变的!变成这副模样用的是“苦肉计”也想让唐僧哭,可怜呢。师:那这“哭”里又藏着什么呢? 生:是阴谋,是“笑里藏刀”。师:妖精可是“哭”啊。

生:那就是“哭里藏刀”。这哭里藏着一把刀,一把看不见的吃人的刀。师:感谢你的发现,好,继续聊。

生:妖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师:是啊,这回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原著中有这么关键的一句,读读,看看妖精这一变,又妙在哪儿?

生:“手拄龙头拐,身穿鹤氅轻。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 师:这不是佛家人的做法吗?这样的吃斋念佛之人可经常念叨—— 生:(读补充教材那些带“善”的句子)“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生:“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师:这可是有心向善之人经常诵读的句子,那么,这白发老公公是真心向善吗? 生:不是,这根本就是“无心向善”(板书:无心向善)

师:那这“善”里又藏着什么呢?生:藏着想吃唐僧肉的罪大恶极的心。生:用成语形容,叫口腹蜜饯、笑里藏刀,他善很假。也可以说说“善里藏刀”。

师:这真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十恶不赦。如果说李卓吾批评本,在妖精第一次变村姑的文字后批了一个“妙”字,通过你们的聊,我发现,这三变,一次比一次“妙”。应了个成语叫——(大部分学生齐说:妙不可言。)

师:这“不可言”加双引号。那是因为妙字后,藏着的是不可言说的,不可告人的罪恶。透过文字,我们发现了语言的密码。妙,真是奥妙无穷。那么,连起来想想妖精变化的先后顺序,这妖精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呢?

生:我觉得这白骨精变这三个人是一家人,变得很巧妙。不过我觉得这个老奶奶岁数很大,不可能生出这么小,这么年轻的一个女儿。出了一个破绽。

师:出了个小破绽?你有火眼金睛啊。也有人说此处是一处败笔,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确如此,你知道吗?原著里悟空的火眼金睛早就看到了这个破绽,他还跟师傅说明妖精变化的漏洞,可唐僧不听,一切完全信以为真。他才不管合理不合理,只知道这个老奶奶之前来了个村姑,就认定是她的亲女儿。

生:这三变,一变比一变妙,一变有一变的用处。第一变,妖精没有注意孙悟空,但她知道八戒的弱点,所以施了美人计,结果被孙悟空识破了。接着又施苦肉计后,发现孙悟空和唐僧有矛盾,唐僧不让悟空打村姑的妈妈,还给他念紧箍咒。后来白骨精再利用唐僧这个弱点变成老妇人的丈夫,白发老公。

师:用的是什么计?生:(生语迟,不能回答)sorry。师:那行,你先sorry着,先让其他同学聊,然后再和你讨论。

生:妖精变成一家三口不说,最后变为吃斋念佛的,跟唐僧是同行的。(大笑)师:那叫同道之人。

生:你想,在唐僧心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杀人一命要下十八层地狱。那一家人连伤三命,他得下54层地狱。再加上杀的还是一个信佛之人,更是罪加一等。

师:这可叫“雪上加霜”啊。故意用双重打击刺激唐僧。让唐僧无地自容,羞愧难当。生:于是,唐僧就越来越生孙悟空的气。这里妖精用了挑拨离间计。生:(对着刚才语塞的那个同学)就叫离间计。真是诡计多端。

师:谢谢你“故意不可言”,给同学们启发,最后你“可言”出妖精的这一计。哈哈。不是唐僧愚笨,实在是妖精太狡猾了啊。这三变的的确确——

生:妙不可言。师:这一次一次连起来,一环扣一环,用的还是——生:连环计!师:真是神机妙算。但这妙的背后藏的却始终是一次一次有意的作恶。你看,后人也发现了妖精无心向善的地方,用歇后语的形式,把这妖精的不可言说出来了(课件显示歇后语的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生:白骨精开口——不讲人话。师:张嘴闭嘴都想吃唐僧肉,这哪叫人话呀? 生:白骨精送饭——虚情假意。生:白骨精的饭食——碰都不要碰。师: 这个歇后语好,尤其是在今天的生活里。面对那些诱惑,真是“碰也不要碰”。能自己再编一个吗? 生:白骨精骗唐僧——没安好心。生:白骨精骗唐僧——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生:白骨精三变——诡计多端。

师:用上了刚才的成语,这就是创造。你们真是妙语连珠啊。给他们掌声。我们不仅看出妖精每一次变化的精明,也看出几次的先后顺序的精心策划。我看,这哪是变,分明是骗!所以,三变就是三骗!所以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这家伙的的确确成“精”了(点题)。你说,这样“无心向善”的妖精该不该打?生:该打,狠狠地打!

(二)孙悟空“三打”的情节

师:看课文,结合妖精的每一次“变”,聊聊孙悟空是怎么打的。

生:我想谈最后一打。前两次唐僧都反对,还有猪八戒挑拨,最后打出了真面目。师:我要是你就根据课文具体来谈。(学生把一打二打三打情节完整读了一遍。内容长。略。)师:好,下面我们把描写“三打”的句子直接提炼出来。读读。

生:“„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一打)生:“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二打)生:“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师:下面,我们再提炼打的三个动作。

生: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和学生一起聊出)师:联系妖精的变化,说说为什么三次打的动作不同?

生:比如第一打,劈脸一棒。谁让你妖精变得那么好看呢,我悟空就给你破相。所以,我就对着你的脸,劈脸一棒!(笑)

师:你的理解很有新意。你再看看课文的描写,悟空怎么不对着村姑的后脑勺打呢? 生:孙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迎面看见有妖精来不及多想,所以迎面劈脸一棒,动作迅速。生:第二次是当头一棒,从上往下打的。刚才同学说这个八旬老妇人,走路颤颤巍巍,一步一哭口,一定是低头,所以,顺势“当头一棒”!

生:还有最后那个白发老公公。悟空把所有的愤怒都集中在这一棒上,心想必需打死他。而且,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叫来众神作证,万一唐僧再责怪他,也好让他们帮助说话。所以,这一次是想好了,劲儿运足了,那是从下使劲——抡,把金箍棒扬起,多有力量!一棒就打死妖怪,让她现原形,一堆白骨,上写“白骨夫人”。

师:知道金箍棒多少斤吗?生:三千五百斤。师:呵呵,少了一个数位。生:知道了,是13500斤的金箍棒。

师:那可是相当于几辆装煤卡车的重量,想当年,老龙王介绍金箍棒时曾说—— 生:“那块铁挽着些就死,磕着些就亡,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 师:你说这样的金箍棒,这劈脸,这当头,这抡起,打这么个妖精,那真叫小菜一碟!我们一起再跟着悟空三打这妖精。(教师把学生分组,学生分别读“三打”)师:真是越“美”越打,越“哭”越打,越“善”越打!用一个字形容,打得怎样? 生:妙。太精彩、解恨,痛快!

师:悟空的三打的确妙不可言!真应了那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生:(小声说)这是毛主席的诗。

师:你太厉害了,我用的就是毛主席的诗来赞美悟空的三打的。(师上前与该生握手,鼓掌。)

三)唐僧“三责”的情节 师:然而,唐僧的态度呢?

生:我们认为打得妙,可唐僧不这么认为。孙悟空第一次打妖精后,扯住孙悟空,责怪悟空无辜伤人性命。生:第二次,唐僧从马上摔下来,念了二十遍紧箍咒。

师:第一次是责怪,这次呢?生:惩罚,不,应该说是责罚,既有责备,又有惩罚。师:课文两次写悟空打后师父的责怪,责罚。悟空三打之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有个同学在报告单里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原著中描写的情景: 生:(看录像,悟空围在唐僧的四周,跪拜,恳求师傅留下的镜头。)师:悟空这样求唐僧,可他一再责难——

生:“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师:原来,妖精三变,悟空三打,唐僧也有三责(板书:三责)。这“三变”,“三打”,“三责”的情节,叙述的次数相同(板书:相同),可你们读着,重复吗?

生:(又是刚才语迟的那个学生)不重复。妖精三变,孙悟空就三打,唐僧就三责。师:呵呵,你这才叫重复。等于没说。还给你机会,因为你是一而再,再而三,执著地表现自己,建议你把刚才说的话具体说说,别人听着就不重复了。

生:(还是刚才的学生)第一次变成村姑,第二次是变成老妇人,第三次变成老公公。师:我要是你就概括成一句话,变的内容——

生:不一样。师:不同(板书:不同),好相信自己,接着讲。生:孙悟空三打的内容不同,唐僧的三责也不同。师:但课文是这样,三变写完了,再写三打吗? 生:不是。实际是一变一打一责,二变二打二责,三变三打三责。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程度都是不断加深的。

师:想想我们唱的歌曲,旋律大体相同,分几段歌词。歌曲这样演唱的目的是为了反复抒情。那么小说的叙事呢?生:叫反复叙事(板书:反复叙事)。师:对啦。这是文学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这样写,不变中有变,相同中不同。也正应了一个成语叫“一波三折”。让读着不感觉重复,却耐人寻味。同学们发现故事的结构密码,这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齐说)“妙”!

师:作者真是妙笔生花。刚才有个同学报告单上写“为什么非要三打,一打不就解决了吗?”现在该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了吧。

生:(点头)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作者故意这样写,让故事情节好看,所以才这样反复叙事。第二课时

师:反复叙事的写法,西游记里还有很多。就说跟白骨精反复次数相同的反复叙事,就有: 生:“三借芭蕉扇”。还比如《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师:当然,不仅仅是“三”的反复叙事,还有你们刚才说的《三国演义》中的“五伐中原,还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反反复复中,读着多引人入胜啊。(和学生一起聊)师:围绕反复叙事,让我们做一个游戏,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这是报告单中,我们填写的三打白骨精的结构图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要吃唐僧的那些妖精,请你做一个结构替换。生:把白骨精替换成红孩儿。题目就叫“大战红孩儿”。

生:起因是红孩儿要吃唐僧肉。经过呢,徒弟们大战红孩儿。结果呢,观音救助,降服红孩儿。(此环节也是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聊出来。)师:请你们再自己选一个妖魔名字,也来做个替换。

生:用蜘蛛精替换……(内容略)生:还有把白骨精替换成金角大王……(内容略)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只要把妖精的名字换一换,起因、经过、结果大体不变。

生:起因是妖精要吃唐僧肉,经过都是孙悟空他们和妖精大战,结果妖精被打败或者收服。师:当然,有些妖魔虽然目的不是吃唐僧肉,但也是师徒取经路上遇到的磨难,这些故事的大体情节结构也是相同的。回去阅读其中一个故事也可以完成一个新的报告单。

师:原来《西游记》里一个一个降妖除魔的故事,就是多个类似三打白骨精故事的叠加,整本书,也是反复叙事(回扣板书)。你看,我们不但发现了一个故事的结构密码,还发现了整本书的结构密码。真好。

生:只要记住妖怪的名字,进行替换,基本就了解了这本书,这不失为一种阅读的好方法。师:难怪有人说,一切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也许根由是它所创造与生发出的结构。同学们,《西游记》藏着的密码多着呢。比如人物名称的密码,为什么叫“悟空”、“悟能”、“悟净”呢?比如故事中的数字密码,像刚才说的孙悟空金箍棒的重量,御花园蟠桃的成熟年限,人参果的成熟年限等等,太多了。只要读进去,就会发现《西游记》真是奥妙无穷!师:可话又说回来了,反正都是大同小异的故事,西天取经写三五个得了呗。正如有个同学质疑的那样:孙悟空那么有本事,背着唐僧飞身取经不就得吗?作者吴承恩干嘛要反反复复写那么多一路由遇险到历险到脱险的故事? 生:表现取经的艰难,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呐。

生:也说明他们取经很有决心,有毅力啊,一次一次没有被打败,而最终取得胜利。师:是啊,这一个个情节,让西天取经的路途显得分外艰难,突出了唐僧师徒取经的决心与毅力。看来,这三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环境、情节,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好,最后一个环节进入“人物性格”的评价。

四、聊故事中的人物

(一)评价悟空和唐僧

师:看报告单。说说你对这些人物的评价。

生:我想聊聊唐僧,他主要的特点是不分是非、固执己见。生:我认为唐僧不是是非不分,他只是一心向善,太善良了。师:看来你们对唐僧的评价是两方面的。生:白骨精是诡计多端、阴险狡诈的人。

生(女):我觉得白骨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很顽强,很执着,很了不起。(笑)师:啊(老师想了一下),那你说说白骨精这么执著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要害唐僧,要吃唐僧肉。

师:结合她读读目的,你说,该怎么评价白骨精的这份“执着”呢? 生(女):(想了想)反正她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笑)师:好,你先想想,一会儿再和你聊这个问题。生:孙悟空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生:猪八戒好吃懒做。生:我觉得猪八戒虽然有缺点,但憨厚可爱。师:书上不止一处写到这一点,你怎么了解这么多? 生:我在书上、电视中看到的。

师:从你们的评价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人物,特点鲜明。当然,对一个人物的评价,不同人观点也不同。比如八戒和唐僧,很多同学都有争议。大家对唐僧的评价就很不一样。(问刚才评价唐僧“是非不分”的学生)什么原因导致你对唐僧有如此评价?

生:他是个认死理的人,宁可相信假变的妖精,也不相信有本领的孙悟空。你看课文中有一句话,“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唐僧说悟空“无心向善”,这明明该是我们对妖精的评价,却成了唐僧给悟空的评价。

师:那我们就先讨论讨论唐僧这个人物。好好读读这句话,唐僧有没有给悟空商量的余地? 生:没有!唐僧真的生气了。(让该生读读唐僧的话。)生: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可见语气多么强烈。

生:唐僧上来就说了一句“胡说”,一口否定了悟空。还说“你去吧”,实际上就是赶悟空走。他不分善恶,对悟空实在是太无情了。师:看来你们不同意唐僧的观点。把你们的观点告诉唐僧,咱得跟他聊聊。要聊,得有话题。结合报告单的“问题栏目”,我把同学们对唐僧提出的问题梳理了一下,把你们的问题变作了采访的话题,把唐僧的名字变成了“你”。那就请同学们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一问一答。听听人家唐僧怎么想的,然后咱们再做评价也不迟啊。这几个问题之外,你还想提问别的,也可以。(学生结合下列话题练习,然后汇报交流)

a山势险峻,虎狼横行的险恶环境,怎么会有人居住在这里,你就没有想到是妖精变的,要吃你?

b你为什么不相信悟空的话,还给他念紧箍咒?

c你说他无心向善,有意作恶,那你理解的“向善”是什么?

生:山势险峻,虎狼横行的险恶环境,怎么会有人居住在这里,你就没有想到那人是妖精变的,要吃你?

生:出家人慈悲为怀,想我大唐盛世,一片美好的景象,怎么能有什么妖精呢?你怎么就不往好里想呢?(笑)

生:你这是所答非所问。常言道“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你瞧瞧,眼下是什么样的环境?这山里的人那可是妖精变的要吃你!

生:反正我没有看见。就是有妖精,他不伤害我,我就不会伤害它。它要行凶我还要劝它呢!告诉它说:杀人一命,下十八层地狱,你就修炼不成仙,更成不了佛了。你要向我学习,我唐僧那可是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啊。(掌声)

生:你看,徒弟告诉你那是妖精,你为什么不相信悟空的话,还给他念紧箍咒?

生:因为他杀了三个人,我们取经的目的可不是杀人啊,而是取向善的经!看他连伤三人,我一次次阻拦他都不听,给他念紧箍咒,还是轻的呢。生:你是他师傅啊,怎么不相信徒弟呢,徒弟难道会欺骗你?

生:谁让我是肉眼凡胎呢(大笑),我眼睛里看的就是人,而且他们都是善良的人。悟空跟我取经,这才刚开始,想当年他野性大发,大闹天宫,搅得三界不安,我可不能完全相信他说的话。(掌声)

生:你说他无心向善,有意作恶,那你理解的“向善”是什么?

生:作为出家人,以慈悲为本,不光会念经,还要和徒弟一路行善。这是我的信念,还是那句话: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师:站在唐僧的角度一听,也有道理啊。他的眼睛看到是人,当然要保护,哪怕妖精也要劝善,与人为善,取人为善,劝人为善。心中想的是大慈大悲的“善”。

师:悟空在哪里?(教师和学生对话)师傅说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服气吗? 生:我不服,我打死的是妖精,他却说我打死了平常真正的人,还把我赶出去。我非常生气。师:师傅说你胡说,还给你念紧箍咒,疼得你在地上直打滚,那你为什么还要打妖精? 生:我师父其实也是好人,作为弟子,我当然要保护师傅,要不师傅就被吃掉了,所以即便我被念紧箍咒,也要打妖精。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师傅不理解,我还要打的!师:《西游记》后面还有师傅给孙悟空念紧箍咒的情节,请同学们回去阅读啊。看来,有心向善,不仅要有勇往直前和妖魔鬼怪斗争的勇气,更要忍受和排除来自自己同一阵营的好人的阻挠和误解,看来,要有足够的意志力才能成就一件善事。既然你不同意,你把师傅对你的评价改一个字。表明你的观点。

生:我是有心向善。(学生说出之后,到黑板上把“无”改成“有”,变成“有心向善”。)师:悟空(教师还对着刚才的学生),师傅不但给你念紧箍咒,还给你写休书,赶你走,那你为什么还要一次次围在师傅周围,乞求留下?

生:想当年,五行山下我被压了五百年,是师傅把我救了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对我无论怎么不好,我都要保护师傅。

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保护师傅,不离不弃,如果说对妖精不手软,那是正义,这里苦苦哀求,那是情谊。送悟空一个词——生:有情有义!师:请你最后陈辞,说说你理解的向善究竟是什么?

生:自古正邪、善恶不两立,向善对我来说就得爱憎分明,惩恶扬善!

师:哈哈,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如果两人都是火眼金睛,都是肉眼凡胎,情况也许会不同,可问题恰恰是一个基于道德,一个基于智慧。两个人理解的“向善”自然就不同了,结果一个越要打,一个越要念紧箍咒,甚至最后师傅无情地赶走了悟空: 生:(看悟空离去的动画,学生朗诵):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师:你看,一个说对方是“无心向善”,一个坚决认为自己“有心向善”,每个人都认自己的理儿,矛盾激化到如此程度,导致这么悲惨的结局,怎么办好呢?(板书:擦掉“有心”,留下“向善”。)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你们是怎样理解“向善”的?此时此刻,把你们理解的给他们讲讲,缓和缓和两个人的矛盾好吗?

生:我想劝劝唐僧。你的徒弟有一双火眼金睛,在西行的路上他能帮助你,这次也是在保护你,你却把他赶走,你是不是应该好好想想啊。

生(上面那个认为白骨精顽强、执着的女孩):孙悟空啊,师徒四人你本事最大,遇到妖魔鬼怪你都不怕,执着地保护师傅。以后遇到妖魔鬼怪,师傅一定会再找你,只要你有求必应,有情有义,师傅一定会再收留你的。

师:你现在又谈到了悟空的执着,你说悟空执着的目的和白骨精执着的目的一样吗? 生(女):不一样,悟空的目的是善的,白骨精的目的是恶的。

师:你真是“善恶分明”啊,那么,现在请你结合妖精的“无心向善”,再谈谈妖精的执著。生:妖精的执著用错地方了,妖精用的办法是狡猾阴险的,所以最后罪有应得。师:不仅仅是狡猾,更不是智谋,这执著,是不择手段的害人阴谋!也是说,方向错了,方式再好,那也是南辕北辙!(掌声)

生:我想对孙悟空说。宽容也是向善,师傅没有火眼金睛,你何必跟他较劲呢?你想,师傅既然救了你,自然就会爱护你,这次师傅真生气了,他又没有你的能耐,你站在他的角度想,就不会悲伤了。

师:刚才的唐僧、悟空呢?说说你们听了刚才这些同学的劝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吗? 生:(扮演唐僧的学生)听了你们的劝说,我知道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被妖精迷惑,错怪悟空,做师傅的也不能这样固执,当时我要是把我的想法告诉他就好了,不能只顾生气,赶走徒弟,这是师傅的责任。真想向他当面说声对不起,希望他早点回来。

生:(扮演悟空的学生,对着“唐僧”)我不应该和师傅您赌气,真的就走了,却没有考虑到师傅您不让打的真正原因。我要是从师傅的角度考虑,再耐心地和你说明白,就不会有后来让我俩伤心的事了。(让两个人握手。掌声。)

师:谢谢你们。原来宽容、理解、包容也是一种向善。遗憾的是你们没有在场,如果你们在场,帮助他俩沟通,让彼此对“向善”的理解能够相互沟通,那该多好啊,也许孙悟空就不会被念了那么多遍紧箍咒,就不会遭到严厉的训斥了,更不会含泪而痛苦地离去了。一切就变成完美的结局。然而,都像你们想象的那样,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没有情节当中人物的矛盾冲突,那你对孙悟空和唐僧有这样的深刻的印象吗?

生:没劲!会特别的无聊,当他们产生矛盾时,才有好看的情节,才会吸引我的眼球。生:让我流眼泪的情节,会让我们对人物有很深的印象。人物之间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会让我和他们一起兴奋,当然,也会有难过的时候,可越是这样,你就越愿意看下去。不然的话,就没意思了。

师:所以,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特别注重人物的矛盾冲突。因为有了矛盾冲突,才能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立场更清晰,情感更集中,表达效果也更好。

生:因此我们才会在情节发展中,和故事里的人物一起欢喜,一同悲伤。

师:也才能体验到阅读的快感。感谢你们的讨论,于是我们知道了名著中的人物特点之所以能那样惟妙惟肖,妙就妙在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相信你通过上面的讨论,对人物的评价一定会更客观,也一定能报告单上更客观地修正自己的看法。

(二)、解析八戒人物性格

师:既然刚才同学对八戒的评价有争议,咱就再聊聊这个人物。

生:课文写了一处: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这个“夺”字,说明他贪吃。师:再读读原著第十八回,八戒在高老庄当女婿的时候,有描写——

生:“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 师:看了这描写,你想说什么? 生:他不仅贪吃,还好色、贪睡。师:有一回的故事,让他探路,他走着走着,竟然说,我先睡一会再说,回去看是第几回。不但如此,还贪财。

生:对,把私房钱藏在耳朵里……

师:千万不要讲出来,同学们回去查查在第几回,读后你一定觉得好玩。那《三打白骨精》中,他给添什么乱了?课文里没有,咱们回到原著中,看悟空第一次打妖精后,八戒的表现。生:“唐僧才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师:猜猜白骨精变成老太太,变成老公公都被悟空打死后,八戒又会不会继续添油加醋地挑唆?

生:会的,一定会的。原著里写了,还有两处,这个故事中一共有三处八戒的挑唆。师:在三打白骨精的“反复叙事”过程中,白骨精有三变,孙悟空有三打,唐僧有三次责备,当然也就会有猪八戒的三次挑唆!(板书:“省略号”)报告单中关于猪八戒空白的部分,同学们读原著后,可以继续填写完整。

师:你们看,由此这反复叙事就更加环环相扣,人物关系就更加错综复杂,难怪后人说《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经典的故事之一。课后一定回原著中好好细读。你才能真正体会经典故事的妙笔生花之处。

生: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在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中,都是八戒帮助孙悟空取胜的。大战红孩儿中,悟空被其三昧真火熏倒,是猪八戒救了他。

师: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回花果山后,那开路化斋的活都谁去干去了,在三十一回唐僧有难时,是谁把孙悟空找回来的?

生:猪八戒。那一回就叫“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

师:还说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从27回一直到第31回,经历了那么多波折,孙悟空和唐僧的师徒矛盾最终又和解,三藏谢之不尽:

生:“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 行者笑道:“莫说莫说,但不念那话儿,足感爱厚之情也。” 生:让他们师徒和解的又是谁呢?还是猪八戒。

师:都说患难与共,我看,“磨难也能见真情”!这“亏了你也!亏了你也!”也可以说亏了八戒。现在,你又怎么看八戒这个人物?

生:八戒这个人呢,就像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优点缺点都有,不过感觉很真实,尽管他有那么多缺点,但正如刚才同学说的,他又是憨厚的。反正和猴哥一样,老猪也是有心向善的。

师:(回扣黑板中的“向善”。)那么,再读读唐僧和悟空的话,你又怎么看唐僧和悟空? 生:你看,唐僧赞美悟空的功劳第一,也是发自内心的。师傅承认错误,精神可贵。生:悟空的话呢,更有趣,“但不念那话儿,足感爱厚之情也”,这说明他是个有情有义的徒弟,所以早就忘了以前的难过了。

师:正如《西游记》中悟空说的,“师徒无隔夜之仇”。沙和尚是否在《三打白骨精》中有表现,报告单中同学们提了这个问题,我不说,你回到原著中读读看。再有,有个同学还提出,为什么吃唐僧肉就长生不老?那得请你读读原著后,再想想。当然,有些问题可能随着你的阅历和人生经历逐一理解。

五、聊故事的主题

师:有人说“一部小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整个取经的过程,师徒四人要取的,不仅是5048卷实在的经,每个人在取经过程中,反反复复接受考验、一次又一次地化解彼此间的矛盾,师徒四人在这样的磨砺中,修炼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取经的过程也是师徒四人修炼自己的过程,包括唐僧。原来,西天取经一路修炼自己怎样“向善”,也是要取的经啊。

生:(读课件文字)《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取材于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真实故事,创造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神话小说,弘扬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冯雅静)师:你们看,通过对环境、情节、人物的讨论,我们不仅读到了“扬善”,还读到了“向善”的主题,“扬善”是人的行为,“向善”是心的修炼。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超越啊。如果你们再回到原著里读,相信你一定会对“向善”,有更加深刻而丰富的理解。当然,对于这样一部鸿篇巨制,人们也一定会读出一些有自己个性的独特见解,这里不妨分享一下: 生:《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胡适)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有人在西游记中又读到了特别的主题:

生:《西游记》师徒四人组成了一个优秀团队:唐僧是稳健派领导,孙悟空是技术骨干,猪八戒是润滑剂型人士,沙和尚和白龙马是踏实型服务员工——团队所必需的要素全都占全了。(崔岱远)

师:哈哈,人们把白骨精作为一名员工,并演绎了三个角色,赋予了白骨精新的含义:“白领,骨干,精英”!(笑)(对着刚才说白骨精执著的学生)离开课文的具体环境,你的那份理解放在这里就合时了。(该生笑着点点头。)师:这里,有一名学生,也读到出了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从小学起,也就走上了一条荆刺丛生的道路,一路上也有着无数的妖魔鬼怪,有时是我们的懒惰,有时候是马虎,有时候是怯懦……只要我们战胜他们,就能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真经。(何松阳)

师:(《敢问路在何方》音乐响起)亲爱的同学们,相信,当你把这本小说从头至尾好好读的时候,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妙不可言之处,相信,你也会像她们一样,说点什么的!总之—— 生:考查明代社会不可不看《西游记》。外国人研究中国,也更不可不读《西游记》。(杨俊)师:下课!

(以下附板书设计:)名著:《西游记》之 三打白骨精 小说 反 复 叙 事(三要素)(相同不同)环境 向善 三变 情节 三打 人物 三责 ……

葡萄沟课堂实录窦桂梅 篇6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葡萄沟》(齐读课题)。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看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开火车,齐读)(出示幻灯)

师:好!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课文,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葡萄沟的,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出夸葡萄沟这句话,找的后请用横线画出来。看谁读得最认真。开始读!

师:好!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谁来告诉我哪一句是夸葡萄沟的。(生答)(板书好地方)

师: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下面,我们就亲自到葡萄沟去一趟,究竟好在哪里呢,看看谁得收获最大,好吗?

师:接下来谁先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从第一段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师:为什么?(因为那里出产水果)(读第一段)

师:我们一起了解了解:葡萄沟在哪?(新疆吐鲁番)(出示幻灯片)

师:我们来看看它在中国的哪里?你能从地图上找出它在哪里吗?在葡萄沟有各种各样的水果,我们知道五月有——

师:

七、八月有——

师:还有没有?说出来。(九、十月有葡萄)

师:那是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我们不由得想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葡萄园看一看(齐读)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描写葡萄枝叶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描写葡萄果实的句子。

师:同学们,这里的葡萄种在哪儿?

师:看这小女孩手举得多好。在哪儿?你先说。(这里的葡萄种在梯田里)师:好,谁能再说说?

师:谁能把书上的话告诉大家?(一起说)(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师: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简笔画山坡)我们可以叫做什么?(山坡)

师:我们再来看看,像石阶一样沿着山坡向上的,(板书简笔画梯田)我们就可以把它叫作——(梯田)(出示幻灯片)

师:真好,种在山坡的梯田上的葡萄,有好在哪里呢?(出示幻灯)生:这些葡萄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了一个绿色的凉棚。

师:是说它的叶子长得怎么样?(茂密)师:我们读一读,告诉大家

生齐读: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板书简笔画葡萄架和葡萄藤)这是——(葡萄架,葡萄藤)师:书上说是茂密的枝叶,我们来看,(简笔画叶片),一片叶子能说是茂密吗? 师:那行,那两片、三片、四片、五片~~~~(不是~~~)

师:怎么样才是茂密的枝叶呢?(有很多很多,数不清的枝叶)谁想到前面来画画呢?(请几位学生上台画枝叶,画在藤上)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茂密的枝叶,师:这茂密的枝叶像凉棚,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出示幻灯生答)师:请问山上的凉棚就只有一个吗?(不是,很多)师:哪个词可以看出很多?(一个个)(出示幻灯)师:一个个的,你找到了吗?

师:有许多这样的凉棚在山坡上,老师只是画了其中一个,孩子们,在凉棚下,你的感觉如何呀?(凉快,冰爽,舒服)

师:是啊,一句话,好舒服哟,好凉快哟。谁会读,让人感到真的好凉快。

师:你再来,读出凉快的感觉。这个“绿色的凉棚”就感到凉快了。你们也来一起读一读。那种凉快的、舒服的感觉。)

(指名对比读——互相读——能读好的起立读

师:读得真好,听了之后什么感受?(听了大家的朗读,我感觉自己就真的在葡萄架下)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枝叶长得——很茂密。现在我们透过茂密的枝叶,看看葡萄长得怎么样?(出示幻灯)

生:到了秋季,葡萄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总之一句话,葡萄有很多的颜色,有红的~~~~~~~~~~~~(生齐读)

师:我这可有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葡萄,请你到前面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葡萄?自己上来拿,没拿到的小朋友待会有机会。我们来当裁判,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好吗?

(生站一排,介绍自己手中葡萄的颜色,师作引导,区别红色和暗红色)

师: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葡萄啊!瞧,这叫一大串,这也是一大串,一串串葡萄就是一大串一大串葡萄,请你们快速把葡萄挂到葡萄架上。同学们,现在我们看看,这么多葡萄的颜色,可以说是什么(五光十色)师:哪一个词还表示颜色多呢,那课文里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它也是指葡萄颜色多呀?而是用“五光十色”呢?(出示幻灯)自己读读,有什么不同?读读,聪明的小孩有两个了,三个,四个„„(学生比较说两者之间的意思)生:“颜”和“光”不同

师:给“光”组组词看(光明、阳光、光亮、金光、金光闪闪、金光灿灿)生:我们这里的光指什么?(亮光)

师:哪来的亮光?(阳光),阳光一照,葡萄就发光、发亮,就像一个个珍珠

师:像珍珠,像玛瑙,这样的葡萄不仅颜色多,而且会发光这就叫——“五光十色”

师:葡萄长得五光十色,我们不禁想感慨——美丽极了,谁能美美的把这部分读一读;谁能再读读让大家听听;举手的同学一起读;

师:同学们,我们不禁感受到葡萄沟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师:为什么这葡萄沟的葡萄长得这么好啊?(维吾尔族人民很勤劳,自然条件要好。)师:正因为维吾尔族老乡勤劳、能干、聪明,把葡萄种在山坡上,所以这儿的葡萄长得好。这维吾尔族老乡不仅聪明,能干,还有什么特点?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出示幻灯)(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总会摘下嘴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师:也就是说维吾尔族的老乡还怎么样?读读这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亲自去体验体验,老乡们到底怎么去热情好客?老乡们又怎么聪明能干的?好不好(头戴维吾尔族帽)师:谁来了? 生:维吾尔族老乡 师:谁来跟我打招呼?

师:汉族小朋友,你好!你称我什么? 生:维吾尔族阿姨好!师:汉族小姑娘好!

师:汉族小朋友欢迎你们到新疆来玩。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维吾尔族,是什么意思知道吗?

师:我们这个民族啊,维吾尔就是团结合作的意思。在我们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有维吾尔族,还有哈萨克族、回族等等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人们团结合作,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师:感觉我们这个地方怎么样?(请一位学生回答)你好,感觉我们葡萄沟的葡萄怎么样? 师: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五光十色;很甜)

师:是啊,所以今天我要让你们吃个够!课文中有这个词,读读这个词(吃个够)师:吃个够是怎么吃?(吃得很多;吃饱为止)

师:一句话,吃不了了还让你们吃,吃不下去了还让你们吃,没完没了地让你们吃,一个劲地让你们吃,就是让你们——吃个够!师:同学们,我们葡萄沟的葡萄就是让你们使劲吃,吃不了还可以带回家去给~~~~~吃,那么还有一些葡萄我们怎么办?刚才你们夸我们聪明能干,把葡萄种在山坡上,我们~~~~?(还有一部分葡萄变成葡萄干。)

师:真了不起!接下来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阴房是什么样子的用横线画出来,葡萄干在阴房里是怎样制成的,用小括号括出来。(点名读)

师:(阴房是用来干什么的(制成葡萄干)阴房是什么样子的,(点名回答)接下来老师领你们到阴房看看(出示幻灯片)

师:阴房里挂着成串的葡萄,它们是怎样制成葡萄干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里找,用小括号括出来。(点名读,齐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出示幻灯片)(点名两位同学)

师:太棒了,我奖励你们吃吃我们葡萄沟的葡萄干,刚才表现好的同学也来尝尝,边尝边观察葡萄干的颜色 师:说说看,我们维吾尔族老乡制成的葡萄干怎么样?(出示幻灯)(不知道,读读课文中的句子)生:颜色鲜,味道甜

师:颜色鲜,味道甜,能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吗?(色鲜味甜)

师:刚才老师带着你们去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看了葡萄园,感受了维吾尔族的热情好客。即将与老乡告别了,在这告别之际,对老乡说些什么?(谢谢你的好客)

师:谢谢我的招待(谢谢你五光十色的葡萄;谢谢你带我去凉棚;色鲜味甜的葡萄干;老乡)师:同学们,葡萄沟好不好,(好)

师:这次旅行我们真是眼见为实,不有的发出这样的感慨——(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出示幻灯)师:没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窦桂梅《长征》教学实录 篇7

【片段一】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 (生答)

师:你很会说话, “两千多年”的“多”就要多出好几百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大约2400 年左右的时间。想想, 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 (生答)

师:有谁查资料, 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 (347 公顷)

师:一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 (10000 平方米)

师:你算一下圆明园有多少平方米。 (3470000 平方米)

师:估算一下我们听课的会堂有多大。 (200 多平方米)

师:这么大一个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么大的会堂? (大约17000 多个)

师:是的, 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7000 多个这么大的会堂, 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 这么大的面积由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围绕在圆明园周围, 是怎样的景观!圆明园里所拥有的珍宝, 用一个词来概括, 那就是——— (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师:所以说, 圆明园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学生齐读这段话)

师: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 通过你的读让我们的的确确感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赏析】这是窦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环节的一个片段。窦老师运筹帷幄, 用一个个令人振奋、骄傲、自豪的数字, 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地调动并调节着学生的情感。这一个个鲜活的数字, 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有着多么悠久的历史, 在当时是多么辉煌, 其“不可估量的价值”是怎样的一种价值。随着对这些数字的感悟, 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引发、升华, 同时也为学习后面“不可估量的损失”做好了铺垫。

【片段二】

师:一天有多少小时? (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 (72 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 (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 (4320 分钟)

师:4320 分钟是多少个半分钟? (8640 个半分钟) 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 烧掉一个建筑, 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 (放半分钟火烧圆明园的无声录像) 火烧半分钟, 想象会烧掉什么?

师:这半分钟, 感觉长吗?

师:那么在半分钟内会烧掉什么? (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画家、书法家的作品;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师:把这8640 个半分钟加起来, 想象一下, 而且是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0 个半分钟啊。

【赏析】这是窦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损失”环节的一个片段。窦老师先引导学生明白“三天三夜=8640个半分钟”, 然后放了半分钟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这样设计, 很自然地让学生想到在这8640个半分钟内会烧掉多少个精美的建筑, 会烧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 会烧掉……学生心中那“不可估量的价值”都被大火无情地烧没了, 只留下残垣断壁, 留下对3000 多名侵略者的仇恨与愤怒, 留下“不可估量的损失”。

上一篇:缅怀革命先烈诗歌下一篇:生命和勇敢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