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用11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三.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五、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个性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创造性思维是以问题开始的,教学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之间交流、展开思维常用的途径,通过质疑问题,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就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小学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内在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觅、去探索、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创造动机有着无形的推动力,学生能在较好的气氛下,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易于联想,自由地发表意见,积极地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激发创造求新的动机。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并建立起师生共究、相互合作的精神,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从而产生出新的想法。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更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起到平常预想不到的效果。爱迪生小的侯学习成绩不好,老师认为他智力上有点问题,叫他的母亲把他带回家。爱迪生的母亲当过老师,同时她也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她首先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并用从平常人成为科学伟人的故事激励爱迪生树立求学的信心与志气,然后创设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让他自主学习,大胆想象,自然地步入到自然科学的奇妙世界里去,增强他的求知欲望。这一宽松民主的环境保护了爱迪生的个性发展,使他勤于思考、爱好实验、善于动手、敢于创新。
二、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那如何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呢?
1、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交流氛围。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磁性”课堂。合作学习的情景来源于教师有目的地创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自然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习产生合作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课题学习:拱桥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学习要求提出任务:
(1)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了解它们的形状及相关知识;(2)查阅资料或访问专家,了解桥梁的种类、历史及计算公式等桥梁方面的有关知识;
(3)根据教材提供的条件,进行设计并做出设计图,求出桥拱的抛物线表达式;
(4)制作所设计桥梁的模型。
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去分别解决这些问题,再在班上进行交流评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小组内合作交流的精神,非常自然地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有超越创新的一面,因此合作学习的精神还要靠教师进行有计划地预设,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势,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必须正确引导。
由于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者要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培养语文学习的合作交流精神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防止学生出现怕动脑、不思考的依赖思想,靠自己的合作交流伙伴来代替自己的思考,变交流为抄袭,变合作学习为合作应付老师,应付作业和任务。这样,不仅不能促进语文成绩的提高,反而会造成成绩退步。防止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抄袭和产生依赖思想的危害,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习惯,正确理解合作交流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对语文学习有真正的促进作用。
3、潜入学生心灵,对每个学生都给予期待。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挖掘和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如果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或正面的看法,这种潜能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被激发,从而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期待方向,产生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自我控制调节能力。
例如:教学诗歌《回乡偶书》,教师不再是读——讲——总结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电视剧、电影制作过程来教学。教师设计的教学结构是“选导演、演员、观众——理解诗歌大意——编剧本——表演”。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把具有组织才能的学生选为导演,愿意受他领导,想表演的学生当演员,其余的学生做观众,观众要给出影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接着则由剧组成员根据诗歌大意,展开想象,编剧本,最后分好角色进行表演。没想到,这一节课获得了成功,最精彩的是表演部分,看着学生们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大观众”、“小观众”捧腹大笑,笑后惊叹:学生的想象力确实丰富,表演确实出众。在这一节课中,不仅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大意,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审美能力。由此可见,课堂结构的创新,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所以,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首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重点应放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既要量力而行又不要随心所欲,使各层次的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在学生身上,有意无意的驱赶着学生走教师自认为的理想道路,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阻碍了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使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从小利比的话中“我”得知:小珊迪没有及时把零钱送到“我”手中,是因为被马车撞倒,腿也断了,说不定会死的„„时,“我”听后心里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自由读第二段,尽可能多给学生时间去边读边思考。有的说:“我错怪了他。”有的说:“我很着急,很想去看看他。”我对学生的答案不满意,请学生再读这一段,接着我又引导:从我自身去考虑,会怎样想呢?读后,有一个学生回答:“我可能会自责,如果我当时自己去换零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正是后文我愿意永远照顾小利比的一个原因。说明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
首先教师在培养创新意识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
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 教师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沟通,这样学生才能精神放松,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课堂上才能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已见的学习场面,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问,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在引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一个与时代步伐相融的新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观念,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而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成为不断进取,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l、《创造性想象》,[美]奥斯本,王利明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语文创新教育探索》,苏盛葵,四川教育出版社。3.《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再隋,语文出版社。
一、开放要求, 培养创新思维
理论研究表明, 把创新思维与语文相结合, 找出具有语文特点的方法, 是创新能力学科化的体现, 也是创新性教学的重点所在。我就是应用创新这一理论改革了作文课堂教学。
如《我眼中的秋天》一文, 我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观察, 课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可以把这次习作写成诗歌、小说或散文等形式。结果, 一篇篇经过观察、充满真情实感的好作品迸发出来。这种训练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丰富积累, 唤起创作热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话无疑是文学爱好者的共识, 而作为教师更应该懂得, 学生作文的水准如何, 不单单是教师一个人的事。世事洞明, 人情练达尤为重要,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灵感不行, 而灵感的来源则是生活。所以, 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生活点滴, 积累丰富的感性素材, 学生的内心深处———创作宝库有所积累。这样习作起来才能文思泉涌, 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教学中, 除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外, 还要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搞社会调查等, 留心周围, 体验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素材。在我正确、合理的疏导下, 学生写起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且每有创新的火花在佳作中点缀。
三、美文汇总, 激发写作兴趣
在教学中, 我尽量创造人人展示作品的机会, 使学生倍感成功。教学中我除了在学生习作中全批少改,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更注重开创展示佳作的途径。我鼓励学生经常向校报投稿, 为此, 班里还成立了《小旋风》文学社, 出版学生自己的作品, 还利用编写“手抄书”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动机,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几年来, 学生的作品集已百余册, 自己的报纸已印刷了十余期。学生的写作兴趣高涨, 自然而然地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 其创作水平越来越高, 创新思维也在逐步完善。
关键词:汉语拼音;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让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快速掌握并能运用这些抽象枯燥的符号,是小学拼音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语拼音,使他们对汉语拼音感兴趣,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学好拼音。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使孩子掌握拼音知
识,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这对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是极为有益的。
一、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指能从不同角度分析考虑问题,能举一反三。
如教学“l”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你觉得它像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有的孩子说像粉笔,有的孩子说像打鼓棒,还有的孩子说像没有挂国旗的旗杆,让学生将自己不熟悉的字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形形色色的答案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字母教学中,拼音字母的形状是小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此方法能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字母的字形特点。
二、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体现于能够产生独特的观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条件。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进行思维独创性的训练。如学习“b、d”“b、p”“n、h”等极易混淆的形近字母时,我告诉学生:左手拇指一竖,其余四指握拳就构成了“b”,再启发学生对其他几个拼音发挥想象,最终找出较好的记忆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能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此外,可引导学生编拼音字母儿歌。还可让学生“画拼音”,也就是将与汉语拼音字母相近的事物画下来,既学会了拼音,又提高了绘画水平,增强了想象能力。
三、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但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地发展,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就要着力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做”的能力。比如第一课声调教学中,如果凭空讲声调符合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可以借助教材中汽车行走的图画编一则顺口溜:“一声汽车平平走,二声汽车爬上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汽车冲下坡”。配合手势,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就轻松地掌握了四声的读法。再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从读准四声深化到“要正确发音,就应注意声音高低的变化”这一层次,便是一次成功的思维深刻性训练。
四、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性即要求学生能触类旁通,迅速对语音符号做出判断,
及时敏捷地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利用游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例如创设情境:星期天,妈妈和我去逛公园,我们玩得可开心了!那里有美丽的花朵,有可爱的动物,还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让学生用音节告诉大家,自己见过的花朵有哪些,见过的动物有哪些,见过的树木又有哪些。类似的游戏还可以设计很多,可根据教学的进度不断加深游戏的难度,抓住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在“玩”中掌握了拼音。
汉语拼音是认读汉字字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对汉语拼音及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探索出更适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路子,同时一定要抓住这一思维训练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培养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
一、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
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班门弄斧”“异想天开” 目前,为数不少的初中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
候了。
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推翻原说另作新解。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做到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教师不要用现成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不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第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已有知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采取“愉快式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保证。关键词: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 愉快教学 开放性问题融洽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
前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说过,“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问题,即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作为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近几年,我在一所乡镇初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而且学习能力的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有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我认为欲对其实施创新教育必先夯实其数学基础。首先要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各种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教学;再次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教给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方法;第四要精选例题、习题,通过严格系统地训练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最后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及时补救,确保学生“双基”过硬。
二、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他们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找“船”和“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徂代疱”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伤其思维的积极性。
三、认真备课,力求在教法上有所创新。
万物在运动,教育在发展,教师的教法亦必须不断更新。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选择好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教师备课时,一要备教材,二要备学生。不仅要弄清教材编排体系、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而且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底细、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的切入点。从而选择出富有创新的、最适合学生的一套完善的教法。
四、抓住机遇,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然后举手发言!”话音刚落,不少的同学就举起了手,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这几种方案只要再测量出所需几条线段的长都可以求出水池的宽度,但在实际操
作中,难度不同,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比较归纳→得出结果的系列训练,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五、采取“愉快式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核心;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所谓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愉快教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所激发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智力因
素方面的不足,同时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除生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外,心理方面的变化更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动创新思维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保证。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保证了创新思维的有效实施。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渗透创新意识,并对其进行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从而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素质教育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市级论文
初中数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临泉县城关镇邢塘中学
中敖中学:唐道竺
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①。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末,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 1
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而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这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又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78年以来已修订过四次,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就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讲,也有个别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②
因此。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成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③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成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④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角度创新
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两种评价,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
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例如讲“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
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注:①《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②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③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对每堂课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让学生体验到“创新”。课堂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1. 导入要“新”。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要使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课堂结构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
二、鼓励创新,唤起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解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 “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经历观察( 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 、比较( 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 、归纳( 可能具有的规律) 、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已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 从这些解释中能做出什么判断? 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教育在培养民族创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课堂内外延伸,拓展创新空五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境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的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新见解要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新的萌芽。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创性,也就是想出别人想不到的观点,也可以说想的问题独特新颖。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质疑求异,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质疑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融会连接起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新奇的想法,激励与鼓舞学生大胆地想像。不但要积极保护教学过程中创新“火花”的出现,更要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激起学生强烈的想像欲望和对想像的渴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四、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的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课堂内外延伸,拓展创新空间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学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作 者:李敏 作者单位:通辽市科尔沁区解放小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
开 题 报 告
同心县第四小学 金晓琴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教育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措施方法,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在飞速发展的新世纪,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艰巨任务。美术手工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都比较强,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小学受家庭、经济、环境、师资等因素的影响,本来丰富多彩的手工课教学处于边缘化、淡漠化。作为美术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发美术手工课程资源,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美术课堂教学,受社会和环境以及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临摹,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也习惯以“像与不像”来评价孩子手工作品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仿制”得“像”,忽视了手工课教学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世界各国在创造型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途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创造方法等问题上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起步早、底子厚,具有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国外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较为细化,他们有系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模型以及测量标准,即评价体系;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真正的注重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本。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着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0年代美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当前,美国正在推广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阿尔法”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讨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智力、个性的关系。
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起步较晚,八十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验与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我国教育越来越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念无疑会被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而我国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就美术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体现还甚少。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课程,美术独具特色,它不仅以文字为载体,更通过大量的图形资料来展现,充分体现了其直观性和形象生动性。作为美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美术手工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动手的灵巧性,在实践中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手工类教学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制作材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践载体。美术手工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能有效引导学生互相合作、互助团结、共同进步。因此,美术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手工课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的新模式,发展学生其创造性思维。
3、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努力培养小学生在美术手工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研究怎样在美术手工课教学中挖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质疑、探究、创新,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本课题研究旨在于解决学生个性创作意识淡泊,个性创作能力低下的问题。在研究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美术实践能力,提升研究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和科研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在《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法与措施,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探索“美术手工课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开启学生创作的智慧闸门,挖掘学生创作的潜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的、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2.结合本校的实际,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美术学习评价体系和主体设计制作意识,掌握基本的技能技法,引导学生从临摹描绘逐步过渡到开发创作,激发创作热情,开拓创作空间,体验、享受美的创造过程,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手工课程学习创作中,引导学生敢想、能想、善想,借助双手美化生活、妆扮世界。在体验学习乐趣,获取成就感的同时,建立学习自信心,提高美术素养。
4.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以本校4-6年级学生为主,开展美术手工课教学研究,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创作能力。本课题拟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课题研究情况和实践情况,进行拓展性研究: 1.小学美术手工课学生作品缺乏个性创作的调查研究 2.小学美术手工课学习低效研究 3.小学美术手工课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4.小学美术手工课学生个性化创作的研究 5.小学美术手工课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 ……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始终坚持在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手工课学习与个性化创作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科学性原则: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选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保证研究的理念、策略、方法、路径科学正确。
趣味性原则:学生的个性化创作以及学习美术的效率来自于学生对手工课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对该知识感兴趣,他就学得认真,做得用心;因此,在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富有童趣、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实践性原则: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创作,提倡学生亲身体验,亲身实践。教师为学生设计提供具体的创作思路和途径,丰富学生阅历和知识储备,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具体的人和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变通、求异。
激励性原则:鼓励课题组教师及学校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手工学习及个性化创作,并在学习与创作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或学习时,做出正面评定,在学生自尊和需要得到满意、肯定的同时,唤起学生自我超越的意识和欲望。
差异性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自由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美术手工课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四、概念的界定
手工课是指学生运用某些工艺材料,通过自己的双手或简单的工具,按自己的意愿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平面或立体且具有观赏性或实用性的手工作品。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四个学习领域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手工课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不仅体现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多种知识、技法的探索,而且对于提高孩子未来事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和美化生活等许多方面所需的基本素质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综合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善于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1、行动研究法: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在研究中对获得的信息、感受不断进行对比、分析,在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的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探索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
2、调查分析法:在研究前期,针对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现状开展调查,找出课堂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症结,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点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3、文献资料法: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专著,增强教师对实施本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及课题研究意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4、个案分析法:选择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建档分析,找出形成原因及改进方法、措施,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5、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不断对阶段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修正研究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及时肯定研究成果并指导美术手工课的教学。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指导:杨卫国(县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专职教研员)金宪英(同心县第四小学校长、小学特级教师)
主要职责: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把握方向,督促研究进程。
2.课题组长:金晓琴(美术一级教师)
主要职责: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整理完成课题研究成果。
3.课题副组长:苏爱荣(主管教学副校长、一级教师)
丁晓忠(一级教师)
主要职责:具体负责课题实施的主要工作,开展课题组成员培训工作、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总结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4.课题组主要成员:锁成俊 贺淑霞 马 静 杨绍琴 杨晓燕 金小英 王凤旭
主要职责:具体实施行动研究,并积累典型案例和经验,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七、研究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理论学习和指导,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认识和研究的能力;召开课题开题会,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制订科学研究方案,讨论确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步骤。
2.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6年12月)(1)调查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成员分组对我校美术教学中手工课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梳理调查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症结,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点和行之有效的途径,完成调查分析报告。
(2)具体实施研究阶段(2015年3月--2016年12月)①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及制定的计划开展行动研究。②积极与学校进行协调,开发、丰富手工课教学资源;定期开展集体商议,对课题研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灵活修改、完善课题研究计划、方案。
③全面开展子课题研究。
④课题组成员每年定期开展阶段性研究总结会议,进行课题阶段性评估,收集整理阶段研究资料,即教学设计、案例、论文、课件、做课与活动视频、学生个性化作品及影像资料等,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⑤召开课题组成员中期总结分析会,完成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3.总结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1)召开课题组成员研究总结会。(2)整理、撰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3)整理完成课题研究各项成果资料汇编。
八、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
1、完善和健全学生美术学习评价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机制。
2、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抓住要害,寻找切入点,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发、研究和实验,积累经验,查找不足和遗漏,纠正过程研究和操作上的偏失,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创新思维行为方法和策略成果。
3、整理编印“贫困地区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论文集、典型案例集、教学设计选编、活动图片集、学生作品、做课视频、光盘课件等研究成果资料。
4、形成“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的结题总结报告及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
创新思维是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有其独特的特点,如求异性和逆向性,具备创新思维,要求能够从不同角度,突破性的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式。作为教师,需要发现小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一、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
在新课改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大方向,与学生一同探寻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的手、脑得到充分利用;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进行转变。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
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学校多媒体以动画效果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拼合法”;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积极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问题闸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四、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上,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的灌输与记忆上,而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与探究,未能较好地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方法暴露出来,即使有应用,也只是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一题一解、一招一式的个别解决。反映到教学思想上,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解题、轻思路;重知识、轻思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要求教师:通过展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有三个因素组成,即学生、教师、教材,与此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三种思维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思维活动、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钻研教材,将教材中蕴涵的科学家的思维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2-1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12-24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
浅谈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01-0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发散思维11-2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12-15
简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论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