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精选12篇)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1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诗歌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中心,详略得当的叙述方法。

3、感受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互文修辞方法;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板书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

一、情景导入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大家可知道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花木兰》(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正字音

2、指名读检查,齐读巩固

机抒Zhù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èi 燕山:yān

胡骑jì 戎机róng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 傍地走bàng

3、自由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

4、分段读(指名读,集体评价)

5、参考注释,理解文义

6、指句串讲,适时补充指导

积累下列文言语汇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三)理清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1、首字提示背诵全诗

2、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3、复述故事情节

(四)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4~5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三、小结

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的哪些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

四、拓展延伸

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2

以“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为主线, 结合名著、诗句和历史背景资料深入理解、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和“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并读写结合, 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感受异域风情。

教学重点:

明晰作者表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的方法, 进而体会“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简介导入新课

早在1935年, 季羡林就远赴德国, 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 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 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已是满头白发。有人问他:“你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什么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

二、初识景色的美丽

1.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 概括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感悟景色的奇丽

1. 默读课文, 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理解“奇丽”, 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 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

2. 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 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预设一:感受花多花美。

预设二: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想象“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

3. 重点理解“山阴道上”。

学生想象“山阴道上”景象。

课件出示有关山阴道的介绍及东晋王献之、南宋陆游、明代袁宏道有关山阴道的妙句, 引导学生感受山阴道之美、哥廷根街道之美。

4. 指导学生背诵有关景色奇丽的描写。

四、体会风情的奇特

1. 质疑: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2. 师生交流反馈:

A: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 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B: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 理解“脊梁”。

(2) “莞尔一笑”。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从这样的表情, 你又明白了什么?

3. 感受风情奇特。

这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风俗和习惯改变过吗?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 深入理解“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五、了解异国的文化

1. 学生汇报1934—1945年季羡林在德留学期间德国的情况。

2. 教师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投降, 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 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 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讨论:德国战后物资奇缺、生活困窘, 为什么哥廷根的街道还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3. 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谈感受, 进而体会这一切都缘自于德国人民的精神———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六、德国精神在我心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3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4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三、引导质疑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小黑板: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东东的心理有担心、紧张、高兴)

(2)读出这种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深入学习课文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

(二)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1、东东为什么会感到委屈?

出示小黑板:

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1)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2、出示小黑板:

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她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他联想到什么?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小黑板:

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

(2)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刘老师知错就改)

(3)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你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完成课后练习123。

4、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6、酿

尊敬 纠正

东东 老师

感谢 表扬

奶奶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5

《紫桑葚》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五篇课文中最后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难忘的岁月。《紫桑葚》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关心人民群众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许世友为人民群众着想、关心群众利

益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甚、蠕、豁、役”几个生字。正确读写“若有若无、舒坦、若有所思”等词语。

2. 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3. 帮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

教学难点: 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紫桑葚》,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这篇课文以物命题,是不是

写紫桑葚的呢?(不是,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以“紫桑葚”作题目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紫桑葚》。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借助注音读准生字的音,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围绕“紫桑葚”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课前同学们已经初读了《紫桑葚》,知道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事吗?

3. 通过课文后的“学习链接”,我们可以对许世友同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咱们快来读读吧。(学生自由读“学习链接”中的内容,读后说说自己

了解到了什么)

4. 这样一位上将将军是怎样对待普通的老百姓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后一定有很深的感受。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

了一件什么事。

5. 各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在本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改进

并推荐代表发言。

6. 反馈学习情况:

《紫桑葚》这篇课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喂养人民群众家的蚕宝宝的故事。

7、各个小组互相讨论,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段意。

8、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四、学习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关于孟良崮战役有关资料的幻灯片。

孟良崮战役是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的战役,战斗十分激烈,从1947年5月13日一直激战到16日,最终全部歼灭国民党

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共歼敌三万二千余人。由此可见,孟良崮战役是十分紧张激烈的。许世友同志在如此激烈的战役中,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

事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感受许世友同志是个怎样的人。

2.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学习了一些读懂写人文章的写法,谁来回忆一下?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

4. 就让我们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了解许世友同志。我们可以在令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作适当的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1) 同学们先进行自学批注。

(2) 自学后可以在学习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

(3) 在全班交流。

(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到许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四、 总结课文,指导复述。

如果请你把这个故事简要地将给别人听,你准备怎样讲呢?

1.回忆一下简要复述的方法。

(抓住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还可以先编写一个提纲,再练习简要复述)

2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

3我们就自己选择方法来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4指名在全班进行简要复述。

六、作业布置

简要讲述一个你敬仰的革命前辈的故事,和同学说说为什么敬仰他。

《紫桑葚》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了,我认为上得最成功的一点,那就是我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课堂的引导者。在上课中,我更加相信学生,引导学生靠

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来学习课文,同学们在学习中,都能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重点语句,通过反复朗读,从读中体会人物

的高尚品格,感受人物的伟大。这一点,也正好符合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放手,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来自主学习的理念。当

然也有不足的地方,没有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从图中再次感受人物的品格的伟大。

总之,在以后教学中,我会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6

-

《战风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厮”等四个生字。

2.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堂吉诃德一心行侠仗义、行动盲目可笑的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2.难点:体会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堂吉诃德》,导入新课

1.教师淡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一个章节《孔明惜箭》。今天,我们要带领大家走进另外一一部名著《堂吉诃德》。

2.展示,资料介绍《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巨匠塞万提斯的经典名著。作者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l6世纪末到l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堂吉诃德是一位富于幻想的理想主义战士。这位50来岁的穷乡绅虽然身体不太健壮,甚至还有些瘦弱,但他却沉迷于骑士小说,满脑子尽是些比武、打仗和恋爱之类的荒诞故事。他决心要恢复古代的骑士精神,于是便学着骑士的做法外出闯荡江湖。在第一次短暂而失败的单独出游后,堂吉诃德说服了老实的穷邻居桑丘做他的随从一同冒险,条件是有朝一日让桑丘做海岛总督。第一天,他们来到郊野,远远望见了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对桑丘说:“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我去艰他们交手,把他们打死,咱们得了战利品,就发财了。”尽管桑丘大喊这是风车,想阻拦他,但堂吉诃德脑子里却装满了各种妖魔鬼怪的东西,反而责备桑丘太胆小。他托着长枪冲着一架风车杀上去,并用长枪刺进了他认为是巨人胳膊的风车翼,这时,恰好刮起一阵风,转动的风车翼把他的长枪折成了几段,并将他连人带马地甩了出去。亏得桑丘上来搀扶,他才好不容易从地上爬了起来。当晚,他们在林子里度过了倒霉的一夜。

3.揭示课题,导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教师板书课题:战风车)

二、提纲导路,学生自读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静读课文。

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⑵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⑶和同学交流你读书后的感受。

2.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其他正音,教师强调。(重点:“厮、虔”)

⑵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一读。

堂吉诃德 桑丘潘沙 巨人 风车 满不理会 翻滚在地 狼狈不堪 弗瑞斯冬法师

⑶引导学生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堂吉诃德误把风车当作巨人,准备和“巨人”打一场“正义战”。他的朋友桑丘潘沙告诉他那是风车,他满不理会,径直向风车冲去,结果风车突然转了起来,堂吉诃德翻滚在地,狼狈不堪,醒来还说是弗瑞斯冬法师来夺他胜利的光荣。

3.指名说说读课文后的最大感受。(有趣、好笑、滑稽、不可思议……)

4.教师小结:是呀,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三、研读文本,领会人物形象

1.教师导读:那么,文中是怎么描绘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述堂吉诃德语言、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

2.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3.教师指名反馈,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4.引导学生品析句子,体会堂吉河德的特点。

⑴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

充满正义感,愿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

⑵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我一人单干,跟他们大伙儿拼命好了。

勇敢、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

⑶你们这伙儿没胆量的下流东西!不要跑!来跟你们厮杀的只是个单枪匹马的骑士!

勇敢、毫不怯懦、永不退缩。

⑷甭说了,桑丘朋友……他的邪法毕竟敌不过我这把剑的锋芒。

滑稽荒唐、有点阿Q。

教学步骤:⑴学生自由反馈,自由谈自己读后的感受。⑵互相补充,教师点拨。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小结:堂吉诃德执著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与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不愧为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这个只身向旧世界挑战的孤单的骑士,虽然屡战屡败,却越战越勇,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四、角色朗读,巩固所学

1.教师提出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2.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派小组代表上来分角色朗读,集体评议。

4.小组内根据反馈的情况与本组成员进行交流,进行二次小组分角色朗读。

5.指派优秀小组上台分角色朗读。

五、谋堂小结

教师总结:堂吉诃德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这一章节中,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在他身上还发生了许多稀奇、有趣的事情,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堂吉诃德》这部小说。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小说《堂吉诃德》。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谈谈你对堂吉诃德的看法。

主要内容:

对堂吉词德的看法: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7

1.学会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

2.学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3.弄清征文启事的要点, 学会参加征文活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人物写生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能”激趣, 引出话题

⒈师:同学们,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小能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我身边的小能人”?

讨论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文题。

2.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小能人, 比如, 数学学得好的, 英语说得棒的, 古诗背得多的, 体育、舞蹈、唱歌、电脑等方面有特长的。想一想, 你准备写谁, 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特别“能”。

学生交流时,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他 (她) 哪个方面或哪些方面‘能’”。

(设计意图:“情动而辞发”, 紧扣文题,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能人,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以“能”设境, 学写具体

师:同学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小能人, 三言两语地介绍, 不熟悉的人能相信吗?对, 必须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下面请同学们回想回想, 你想介绍的小能人有哪些突出的方面?

全班同学交流, 在交流中锁定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小飞人” (此例视本班实际而定) 为例。

师:如果写咱们班的“小飞人”, 认为自己跑得快, 称得上“小飞人”的请站起来。同学们选一下谁算得上“小飞人”? (选定绝大部分学生赞同的一位) 你赞同××, 能举例说说选××的理由吗?你也赞同××, 能举不同的事例说明你选××的理由吗?××同学, 大家都赞同你, 你能讲述一件证明自己跑得快的事吗?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围绕“××跑得快”说了三件事, 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一件来写, 选择哪一件?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出“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

师:所以, 介绍小能人时, 应先多想几件有关的事, 再从中筛选最有说服力的一两件事来写。

(设计意图:以全班同学熟悉的“小飞人”提供选材, 从他人介绍的事例到本人讲述的事例,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说服力的”展开讨论, 结合具体情境, 分析、比较、判断, 将选择典型的技巧渗透到实践中, 为把各自的习作写具体、写生动打下基础。)

师:刚才大家选定的这件事, 虽然最能说明××跑得快, 但如果按现在所说的去写, 能让不熟悉××同学的人产生钦佩之情吗?怎样才能把××跑得快写活了, 让人产生钦佩之情呢?

众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教师适时板书这些词语)

师:噢, 这么多方法, 能结合刚才大家选定的最能说明××同学跑得快的事描述描述吗?

学生讲述时, 教师启发学生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比如, 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上, ××起跑时的神情、奔跑时的样子、冲刺时的动作、比赛后的心情、观众的反应等等) , 让××同学“飞”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写身边的小能人应分几步?要注意些什么?

师:要想写活小能人, 我们应该围绕某方面特长,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事, 并注意回想当事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 想清楚了才能写具体, 才能写活小能人, 不熟悉的人看了你的介绍才会心悦诚服。当然, 我们还要考虑习作的谋篇布局, 比如, 加一个合适的开头、结尾, 如果写某一方面的两件事, 或者根据两三个特长各写一件事, 还要注意写好过渡句。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 用智慧赞美赞美身边的小能人吧!

(设计意图:内容不具体仍是小学生习作的通病。结合全班同学熟悉的事例, 指导学生写具体的要领和方法, 既可以细微到某个词语的运用, 某个句子的梳理, 某个方面的渲染, 又可以宏观到整个片段框架的调整;既是个性的启发, 又是共性的指导。这里的指导不仅仅是技巧, 还可以拓展学生思路, 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 在师生交流碰撞中悟出写详细、写生动的方法, 这样, 刻画出来的小能人才会生动鲜明, 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 及时给请求帮助的学生点拨辅导。同时, 注意发现并选定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 准备在全班评讲。

(设计意图:除了请求个别辅导外, 教师不再作共性指导, 旨在不打断学生的思路, 不影响学生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自由习作, 一气呵成。)

三、围绕“能”字, 修改完善

师:老师发现大家写得都不错, 能从中选出最出色的一句与大家分享吗?

将巡视中选定的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典型的习作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评点和修改。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共同评点和修改的启示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同时, 教师着重指导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

师:请你 (指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 读一读修改稿。 (该生读完后) 与原来的习作相比, 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从中有何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最出色的句子”, 让以失败为典型在班级交流的那位同学与大家交流修改稿,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引导学生享受习作的快乐, 增强喜欢习作的情感和写好习作的自信心。利用典型习作, 随读随评, 随评随改, 点评贯穿在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中, 以点评的即时性、实用性、指导性引领学生习作和修改, 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独特感受, 实现个性化表达, 实现在改中悟方法、学方法、用方法, 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 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四、响应启事, 争做能人

师:同学们把身边的小能人写得这么好, 真能!要是能把习作发表出来就更能了。恰好《语文报》报社有相关的征文, 请默读。

出示征文启事

迎六一征文启事

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 本报社将举办“我身边的小能人”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 (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 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 。题目自拟。

2. 来稿要文从字顺, 条理清楚, 特别要把小能人的典型事例写具体。

3. 参赛对象为三至六年级的同学。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4. 来稿请寄:0 3 0 0 2 4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邮编:

5. 截稿日期:5月20日。

语文报社

2009年4月25日

师:读了这则征文启事, 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师:课后请同学们将习作修改好, 誊写清楚, 积极投稿, 争做写文章的小能人。祝你们好运!

(设计意图:《语文报》是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读物, 能在这份读物上发表习作是学生的心愿。借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 以征文启事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使学生乐于习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8

-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膝盖”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⑶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凄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再在品读关键语句中,深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涅利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⑵教育学生要自强、自立、自信。

⑶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懂得相互欣赏和鼓励。

重难点与关键

l.重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

2.难点:通过语句的品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刻画的人物特点。

3.关键: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膝盖”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爬横木对涅利的困难之大。

重点难点

l.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难点:体会爬横木对涅利的困难之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你们喜欢体育课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教师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走进一节充满爱和感动的体育课。

二、自读,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静读课文。

⑴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⑵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找出具体描述这节体育课的段落,再读一读。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自读情况。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

字音:“洛、饶”。

字形:“膝、臂、饶”。

⑵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

伤疤 膝盖 碍手碍脚 小菜一碟 双臂 握手 憋气

⑶开火车读,读中积累词语。

⑷理解词语。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旁若无人: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自高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们和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4.教师: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这节体育课的内容呢?(第六至十三自然段)

5.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那么,除去这部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6.集体反馈。

第一至五自然段:写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

第十四至十五自然段:写妈妈来接涅利,了解到体育课上涅利的表现,感到很快乐。

7.教师:请同学们按照课文所述内容的不同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8.集体反馈。

第一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六至十三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十阴至十五自然段。

9.教师:那么,在这节体育课上发生了什么呢?(涅利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爬上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三、再读,了解概况

1.教师导读:老师说了,这是一节充满爱和感动的体育课。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第二部分,一起去感受这份爱和感动。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爬上横木的同学的名字以及描述他们爬横木的语句。

3.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得洛西和科勒提像猴子似的几下就蹿了上去。”

“就连小普雷科西往上爬的动作也很灵巧,尽管他身上那件耷拉到膝盖的上衣有点儿碍手碍脚。”

“斯塔笛喘着气,咬着牙,脸变得像火鸡一样通红,可他还是坚持爬到顶了。”

“诺比斯比也爬了上去,还君临天下似的站在上面。”

“轮到加伦了,他嘴里嚼着面包,几下子就爬上去了,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涅利又开始往上爬。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可他没有听,努力坚持着。”

“涅利气喘吁吁,用尽了力气,爬到离横木顶只剩一臂远的地方。”

“他又一使劲,胳膊肘搭到平台上了,接着腿也上去了。最后,他终于站到了平台上,喘着气望着下面的我们。”

4.教师:请同学们反复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5.教师:你们从这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爬横木有些困难,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比较轻松和简单的,而对于涅利来说却非常的困难。)

6.教师追问: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语句中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反馈)

7.教师抓住关键语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涅利身体瘦弱,爬上横木顶这项体育活动又是那么的困难,可涅利做到了,他终于站到了平台上。他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这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以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拼音,写词语。

shānɡ bā xū shēnɡ shuānɡ bì ɡē bo zhǒu

( ) ( ) ( ) ( )

wò shǒu biē qì xī ɡài jīn fà bì yǎn

( ) ( ) ( ) ( )

4.比一比,组成词。

洛( ) 饶( ) 膝( ) 臂( ) 憋( )

落( ) 绕( ) 漆( ) 避( ) 蔽( )

5.补充词语。

七( )八( ) 风( )日( ) 气喘( )( )

君( )天下 旁( )无人 小菜一( )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设计 >语文 >五年级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体育课》教学设计作者:xyjs.org 时间:-03-27 10:23:09 来源:信阳教师网 核心提示:教学要求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膝盖”等词语。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探究涅利是怎样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并懂得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3.总结全文,给予学生启迪。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懂得相互欣赏和鼓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究涅利是怎样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2.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并懂得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摘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授课

1.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节体育课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爬上横木顶”)

2.教师:涅利是一个瘦弱的孩子,但他也爬上了横木顶。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突破重难点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第二部分。

⑴思考并交流:涅利为什么能爬上横木顶?

⑵谈谈你对涅利的认识。

⑶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有感情地读读。

2.教师指名反馈:爬上横木顶困难大,涅利是那么的瘦弱,他为什么能爬上横木顶?(因为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鼓励)

3.教师追问:老师和同学们是怎么关心、鼓励涅利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表达大家关心、鼓励涅利的语句。

4.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5.集体反馈。

“这时,加伦在胸前抱起双臂,眼睛盯着那些起哄的人,那神情很明白地告诉大家,就是当着老师的面,他的拳头也绝不会饶人。”

“老师对他喊:‘下来吧’!”

“可怜的涅利!我真希望能从底下帮他一把。”

“这时,加伦、得洛西和科勒提都在大声喊着:‘涅利,爬上去!再加把劲儿!”

“好样的!”下面的人欢呼道,“再坚持一下!”“瞧啊,涅利抓住平台了!”

“所有的人都在为他鼓掌。‘好样的!’老师也向他喊道,“好,下来吧。”

“我们又鼓起掌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7.教师小结: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鼓励下,涅利战胜了自身身体瘦弱的缺陷,终于爬到了横木顶上。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涅利是怎样爬上横木的。(教师再次出示描述涅利爬上横木顶这一过程的语句)

“涅利又开始往上爬。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可他没有听,努力坚持着。”

“涅利气喘吁吁,用尽了力气,爬到离横木顶只剩一臂远的地方。”

“他又一使劲,胳膊肘搭到平台上了。接着腿也上去了。最后,他终于站到了平台上,喘着气望着下而的我们。”

8.教师启发学生再读语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这些语句的朗读,感受到了涅利爬上横木顶的艰难。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句子,想一想涅利是个怎样的孩子?

9.集体反馈:涅利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自信、坚强、努力、自立)

10.教师小结:同学们,涅利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战胜了自身身体的缺陷,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出色地完成了爬横木这项艰难的体育活动。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三、总结,深化文章主题

1.教师:涅利爬上了横木顶,同学们是怎样赞扬他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找出有关的句子。

2.指名反馈。

“他很棒!”

“他跟我们一样爬到顶上了。”

“他是很勇敢的,您知道。”

“他很能干!”

“他并不比别人差。”

3.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语句夸一夸涅利。

4.拓展思维:同学们,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涅利说什么呢?(学生自由抒发对涅利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5.教师:同学们当着涅利母亲的面说了这么多赞扬涅利的话语,涅利母亲和涅利感受如何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指名反馈。(快乐、激动、自豪)

7.教师:从这一段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反馈:母亲对涅利的爱,她“握了握几个男孩的手”、“拍拍加伦的肩”是对他们给予涅利的鼓励和赞扬的感激。)

8.教师:同学们,文中还有几处对母亲的细节描写也为我们勾勒出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包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请大家再读课文找一找。

9.集体反馈。

“母亲一只手放在儿子的头上,轻轻地说着,每说出一个字,都让她费了很大的劲儿。”

“他的母亲默默地望着他,眼光中满是爱怜。过了一会儿,她犹犹豫豫地说:‘只是,我怕同学们会……’”

“我看到了他的母亲,正低着头从学校外面走过去,不敢往这边看。”

10.引导学生讨论。

⑴为什么“每说出一个字,都让她费了很大的劲儿”?

⑵涅利的母亲怕同学们会怎样?

⑶为什么涅利的母亲低着头从学校外面走过去,不敢往学校这边看?

11.集体反馈。

12.教师小结:是呀,这么多的理由其实都源自一个字,那就是“爱”,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沉而无私的爱。

13.教师:这篇文章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太多了,涅利的坚强、同学们的关心和鼓励、母亲的爱……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学文后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一节感人的体育课。更是一节对涅利来说永生难忘的课。因为同学们没有嘲笑涅利的瘦弱,反而给予了他真诚的鼓励和赞赏,这使自强、自立的涅利变得更加自信了。我们要像淫利那样做一个自立、自强、自信的人,还应该像他们的同学那样懂得给予他人真诚的鼓励和赞赏。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你读了课文后想说的话写下来。

3.多音字组词。

削xiāo( ) 尽jǐn( ) 划huá( ) 横hénɡ( )

xuē ( ) jìn( ) huà( ) hènɡ( )

4.读句子,说说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⑴得洛西和科勒提像猴子似的几下就蹿了上去。

⑵斯塔笛喘着气,咬着牙,脸变得像火鸡一样通红,可他还是坚持爬到顶了。

⑶我相信加伦肩上扛着一个人也敢爬上去,因为他强壮得像一头小公牛。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9

1、知识目标:

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并出示电视课堂里的小朋友的示范读。

(设计意图:插入农远资源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更好地体会诸葛亮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②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笑鲁肃:想些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体会,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品出人物的特点。)

③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④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⑤你们说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设计意图: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其文学价值不是一两节课可以领略。,本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投入其中,受其熏陶,实行“大语文阅读”的策略。)

八、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

妙算

知天时

晓地利

识人心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10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 士、民族英雄。同学们通过读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网上冲浪,一定也了解了不少,能说说你了解了他们中的哪些人?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今天,老师也带同 学们去认识一位民族英雄.板书课题《郑成功收复台湾》

(二)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注意课文围绕“收复台湾”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哪些地方写明了收复台湾的经过?人们是怎样评价郑成功的?你能按照提示给文章分段,并写出主要内容吗?(可在自读时进行勾画及批注。)

(3)想想郑成功渡海东征的时间和阵容,经历了哪些战斗,克服了哪些困难?注意郑成功是怎样指挥每次战斗的,面对敌军的顽抗及求和又是怎样说和做的。

(4)简要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5) 听了同学们的复述,你觉得郑成功有着怎样的品质?

(三)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

预设:

(1) 检查:

①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上打“√”

憎恨(zēngzèng)厦门(shàxià)乘势(chéngchèng)

应战(yīngyìng)喝退(hēhè)获悉(xīxì)

②你能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本课的四字词语吗?

A形容兵马极多、阵容强大。( 千军万马 )

B张开利牙,挥舞爪子。用作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或形容坏人猖狂的样

子,或形容人手舞足蹈时动作十分粗鲁。( 张牙舞爪 )

C无路可走。形容处境十分困难。( 走投无路 )

D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形容失望懊丧的样子。也比喻枯萎而没有了生

气。 ( 垂头丧气 )

E用箪盛饭,用壶盛汤。形容百姓热情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表示馈赠食物。( 箪食壶浆 )

(2)全文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起因:(第1--2自然段):自幼立志,驱除荷虏。

经过:(第3--8自然段):率兵东征,收复台湾。

结果:(第9--10自然段):宝岛回归,同胞欢庆。

评价:(第11自然段):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3)第三自然段:首先交代渡海东征的时间:1661年4月21日;还描述了那浩

浩荡荡的阵容和气势。

第四自然段:接着写敌军企图凭借战舰大炮阻击。

第五自然段:郑成功沉着指挥我军取得了登陆台湾的初步战果。

第六自然段:后来写敌军求和,郑成功义正辞严予以拒绝。

第七自然段:郑成功采纳了台湾同胞“切断水源”的献计,使守赤嵌城

敌军投降。

第八自然段:最后写郑成功用长期围困的办法逼迫台湾城内敌军投降,终

于在1662年初,收复了被荷兰侵略军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

(4)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怎样把这一事件的经过简要复述出来的? 把每段的内容串起来,就简要地把这个事件说清楚了

(5)(不可动摇的决心、沉着镇静的风貌、机制灵活的谋略……-)

(五)达标测评

(1)按提示抄写文中词语。

欢庆宝岛回归祖国:

郑成功的历史功绩:

(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 )就是我国的( )。( )末年,( )侵略者抢占了台湾。( )年4月21日,郑成功带兵东征,并于1662年收复了被侵略者侵占了( )年之久的宝岛台湾。

(六)拓展作业

读阅读链接、课外阅读有关台湾进一步了解她的过去和现在。或介绍郑成功其他事迹的书籍或资料,根据阅读所得,办一期小报,自命一个恰当的题目。

板书设计:

郑成功收复台湾

起因:自幼立志,驱除荷虏。

经过:率兵东征,收复台湾。

结果:宝岛回归,同胞欢庆。

评价: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11

《三克镭》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人类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即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研究成果据为已有。文章内容充满悬念,耐人寻味。通过学习本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并结合收集的资料,体验科学家伟大的人格魅力,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同时要落实本组的训练项目,引导学生从居里夫人的事例想开去,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活跃学生思维,激活创造力。

二、学生分析

在本册第二组的“读写例话”中,学习了《注意收集有关材料》,加上平时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关于“居里夫人”的资料,学生可在课前查找到。但大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对“三克镭”的深刻含义,学生会较难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朗读及适时的点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三、设计理念

课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同时受到思想内容中美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居里夫人一生所拥有的三克镭的来历,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二)、能力目标

继续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想开去,即联想周围的人和事。

(三)、德育目标

教学生: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四)、美育目标。

“醉心一事业的大公无私”同样是一种高尚的美,尽管她们的物质生活可能很贫乏。

五、重难点

(一)、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一生所有的三克镭的来历,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二)、难点。

理解居里夫人对待“镭”的问题上的执着态度,体会她的伟大人格。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2、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动脑、动口、动手,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汇报交流。(相机投影居里夫人的头像)

1、你知道居里夫人吗?你对她了解多少?(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

2、通过预习,你懂得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挖掘学生认知基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读顺、读连贯。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思考后小组讨论。(投影出示)

1、课文中的三克镭各是怎么来的?

2、为什么说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

3、你怎么理解“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这句话?

(四)、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五)、再读课文,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得到感悟。)

1、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什么样的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2、从居里夫人的身上,你想到了什么?(只要与文章有联系就可以,是本组课文训练“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项目。同时引伸内容,渗透教育,引导正确价值取向。)

(六)、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七)、总结

1、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谈话(略)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 句。

2、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

板书设计:

第一克 研制提纯 无偿公布

居里夫人 第二克 公众捐献 继续研究

(三克镭) 第三克 再次受赠 治疗研究

《花木兰》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12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是学生并不陌生的主题。《失去的一天》正是前苏联著名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围绕这一主题写的。课文写了妈妈在下班后发现佩佳在一天的时间里没有按要求完成栽树、读书的任务,而只是睡觉、吃鲜果、跟蝴蝶嬉戏、在桑树下休息,就带他去看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里的工作和收获,使佩佳为自己一天的游手好闲而羞愧。全文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浅显而不失生动,让读者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字词的学习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相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人物精神等。而语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加以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游手好闲”等词义。

2、过程与方法:巩固边读边思的习惯,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树立珍惜时间为荣,虚度光阴可耻的观念。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巩固边读边思的习惯,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内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样的道理告诉读者的

五、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游手好闲、羞愧、馋涎欲滴等。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 搜集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假期吗?那么假期时你们都做些什么呢?在娱乐休息的同时,你们是否抓紧时间去学习呢?

(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真是懂得合理安排时间的好孩子。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小朋友,(课件出示图片)他的名字叫佩佳,你们看,他的表情怎么样呀?

生1:很不高兴,

生2:垂头丧气

师: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失去了一天。

师:那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0课《失去的一天》,看看他在假期里的一天究竟是怎么过的?他是怎么失去了一天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悬念,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

* 绿荫如盖:指桑树枝叶茂盛,就像撑开的伞一样。盖,伞。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谁能告诉老师什么叫意思?你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你理解了  ?

2 边读边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分成几部分来写的?

3、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本文内容浅显,学生易于理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基本的读书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三、细读感悟 ,突破难点

师:最后佩佳有了怎样的醒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谁来用书上的语句来回答。

课件出示语段:“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更有的放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预设1

师:佩佳这一天过的怎么样?你们认为哪个词语最能概括佩佳这一天的表现?

生:游手好闲:(板书:游手好闲)

生理解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师:为什么说佩佳游手好闲地度过了这一天,为什么会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在这一天她具体都做了些什么?快速浏览文章的第一部分,拿出笔来画一画。用“--”画出他的想法,用“~~~~~”画出他的表现。

1、生自学。

2、学生汇报。

妈妈布置的任务,佩佳没有做,他做什么了?

佩佳就这么游手好闲了一天,他……,……,……,……,没有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

睡觉   闲坐  吃鲜果  嬉戏

按时间顺序用文中的语句说说:清晨睡觉 太阳当空  闲坐 下午  吃鲜果  玩耍  嬉戏

教师板书:睡觉、闲坐、吃鲜果、嬉戏

③小结: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这就叫“游手好闲”。(板书:游手好闲)

为什么说佩佳游手好闲地度过了这一天,他是怎么想的?

1)想法:想再睡一会儿,还来得及呢,我先在这里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儿吧。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股类似的情况?你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和佩佳的一样?

看来大多数同学和佩佳的想法真是不谋而合,你能把这个句子加上佩佳当时的想法,和一些自己的联想再说一说吗。自己试着说一说,再小组进行交流。

3、读中感悟

1)师生配合读1--5小节。老师读佩佳怎么做的,同学们读佩佳是怎么想的。

2)重点指导: “再睡一会”、“还来得及呢!”、“在这里坐一会再开始干活吧。”等。

(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了课始提出的有关问题。)

老师和你们配合读1--5小节。老师读佩佳怎么做的,同学们读佩佳是怎么想的。

佩佳总是觉得时间一大把,总认为时间还来得及,时间多得是,因此我们在读佩佳想法时读出他的拖拖拉拉,读的缓慢一些。

现在让我们情景再现,回到佩佳放假的那一天,再来试试看。依旧是老师读佩佳怎么做的,同学们读佩佳是怎么想的。

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不错,我正在放假呢!

妈妈清早就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我不得不伸着懒腰、打着哈欠听完妈妈给我布置的任务。

妈妈对我说,今天今天的任务是,在农舍旁边栽一棵树,读完《远方的青山》这本书。

妈妈说完,便去上班了。望着妈妈的背影,我慢慢阖起双眼想着

当我再次醒来时,已是烈日当空的正午,我想马上干活来着,可又想了想

烈日炎炎当空照,习习夏风吹胸怀,正需降温好措施,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瞧,前方恰好有课桑树,这树长得郁郁苍苍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刚好撒下一地的荫凉让我休息,我迫不及待奔向大树,不由得心想

午后短暂的小憩后,肚子有点饿了,于是我蹦蹦跳跳地来到果园,找果子吃,并且还和一群可爱的蝴蝶做起游戏来了。

4、小结:

师:是啊!佩佳就是这么游手好闲地度过了宝贵的一天,他做事一拖再拖,睡觉、闲坐、吃鲜果、嬉戏最后一事无成,没有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既没有种下一棵树,也没有读完《远处的青山》这本书,他始终认为待会再做没有关系。因此,当晚上妈妈回来问起他都干了什么,他--(引读)

生:(读:羞愧得不敢望着母亲的眼睛。)

1那个词写出了佩佳当时的心情?

可用换词法理解“羞愧”的意思。

羞愧意思,对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后悔。

2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想一想:

所以除了心里羞愧还有什么?害怕

试着读一读,读出佩佳的羞愧和害怕。

谁能用声音让老师看到一个羞愧又害怕的佩佳?

佩佳就是这样游手好闲,难怪当妈妈问起时,他羞愧地不敢望着母亲的眼睛。

3课文中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出来。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自主交流、自主感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获得独特体验。明白佩佳的一推再推,才会做事拖拉。)

(二)预设2:

师:不过,现在他终于醒悟了,(再次出示课件语段:“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

生读出

师:那么,是谁?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他明白的呢?

生:是妈妈。

妈妈怎样帮助佩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什么办法教育他的呢?

读一读6-10段。

带他去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带佩佳去看了人们在这一天都干了什么。

师:妈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课件出示妈妈的话)

“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走吧,我会告诉你,人们在你失去的这一天中都做了些什么事。”

师:这是妈妈发现佩佳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后,说的一番话,请一位同学读读妈妈说的这番话,其余同学思考:妈妈为什么会对佩佳说出这番话呢?你是怎么理解妈妈的话的?

3、生畅所欲言:

生1:我知道了佩佳错在哪:“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

生2:我知道了他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一损失:“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

生3:我知道了这个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现在,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这些话是妈妈对佩佳的真诚的劝告,苦口婆心的教育,目的就是希望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读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对佩佳的关爱,读出妈妈语重心长的语气。

赛一赛,看谁读得好。

师:妈妈说的对吗?难道真的没有办法挽回这个损失吗?你怎么想的?

(学生自由回答)

生1: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光阴是无法挽留的,浪费了时间就等于浪费了生命

生2:今天过去了就不会再有了,哪怕你再去做今天应该要去做的事情,也已经来不及了。

生3:我们不能浪费时间,要珍惜时间。

师小结:妈妈的话,告诉佩佳这一天中失去的东西,无法再用这一天弥补回来了,因为这一天已不再回来了。这多么令人心痛呀,你怎么能读出妈妈的语气。谁能试着读一读

4、读好妈妈的话。指名读,评议,齐读。

你让我看到一位谆谆教导的母亲,我听出了你的心痛。

师过渡:妈妈不仅用语言,还用行动使佩佳明白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

(三)比较“佩佳的一天”与“人们的一天”,感受把握今天、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1、师:妈妈是怎么做的?

生:妈妈带佩佳去看了人们在佩佳度过的这一天里,都干了什么?

师:快速浏览,找到,这一天里人们都做了什么?

生答。

师板书:人们  耕地  砌墙  做面包 看书

2、想象说话:

师:在人们耕地  砌墙  做面包 看书的时候,同样是一天,而佩佳却在做什么呢?

生:睡觉、闲坐、吃鲜果、嬉戏

师: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是多么美好的时间啊!当佩佳认为妈妈上班睡觉才香,赖在床上不肯起床时,拖拉机手已经翻耕了麦茬地,为播撒种子而辛勤工作。佩佳因为睡赖觉而失去了一个美好的早晨。想象一下,这一天中,当佩佳在干什么的时候,人们还在干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同样的一天对于佩佳来说是-

生1、毫无意义

生2:游手好闲

生3:白白浪费

而人们的一天是--

生1:忙碌的、

生2:充实的、

生3:收获的、

生4:充实的

生5:精彩的

……

师小结:是啊,人们在这一天中珍惜了时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幸福,给社会创造了价值。如果说佩佳的一天是“失去的一天”,那么人们的一天是--

生:收获的一天   (板书:收获的一天)

师:所以,最后,佩佳才有了醒悟。(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个小节)。生齐读:

“可是我今天却游手好闲,”佩佳想了想低下了头。现在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

3、理解佩佳“失去的一天”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明白了为什么佩佳会这么不高兴了吗?他失去了一天,失去的是什么?

生1:失去的是学习的快乐;

生2:失去的是劳动的收获;

生3:失去的是成功的喜悦;

生4:失去的是知识的获取。

师.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

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

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佩佳终于明白了妈妈所说的话,--他明白了什么?

生1:明白了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补救今天失去的一切。

妈妈帮助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佩佳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能不能把这些体会送到句子中,让我们一听就能看到一个惭愧,后悔的佩佳?

可是

此时此刻你想对佩佳说什么?

4.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你认为佩佳应该怎样度过这一天?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理解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开拓视野,了解作者。

今天的课文,看似短小、普通,但是它给予了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是发人深省的,知道这个故事的作者吗?

出示课文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资料。

2、同学们,今天学习了《失去的一天》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启示呢?时间如流水,稍纵即逝。能不能恰当的用上一、二句“劝人惜时”诗句、名言,说一说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 布置作业

同学们,一天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历史就在这么多的一天一天中积淀的,所以我们要过好今天,就必须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瞬间。我们要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板书: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为了使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请你制定一份“快乐星期天”计划表。

今天的作业就是:1以你失去的一天(一节课、一小时、一分钟……)为题,写一篇随笔,写出从中明白了什么。 (感悟、体验诚可贵,迁移,实用价更高。本环节中的说一说感受,写一写自己的故事的安排,让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拓展积累

师:最后,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课吧!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6.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7.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皆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文嘉《明日歌》

(在扩散性阅读中,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的语言的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这样,语言和精神就能在广阔的心理空间建立最大的同构体。)

板书设计

20、失去的一天

佩佳     游手好闲    --   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人们    耕地  砌墙  做面包 看书  --   收获的一天

3、失去的一天                 收获的一天

佩  佳                    人  们

睡觉                       耕地

闲坐                       砌墙

吃鲜果                     做面包

嬉戏                       看书

游手好闲

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上一篇:中国电信客户服务管理下一篇:大年三十除夕祝福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