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共7篇)

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 篇1

工作标准是为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协调,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对各个具体岗位的工作制定的标准。工作标准是企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工作标准对于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企业高效运行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的要素、标准的协调性、工作标准与质量体系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工作标准的制定原则进行论述。

“人”的要素

工作标准的对象是人所从事的工作或作业。“人”是工作标准的主体, 是标准的执行者, 是工作标准诸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在制定工作标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要素, 通过这一最活跃要素把所有要素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标准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要素, “人”具有以下特点:

差异性。不同的个体存在体力、脑力、耐受力、劳动技能、身体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所学专业等方面的差异;同时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每个人的工作能力的差别, 也决定了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工作岗位。

能动性。劳动者通过业务学习、技能培训等方式可以掌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可以通过训练熟悉岗位工作直至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是人的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易疲劳。人的体力和精力是有限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 人的体力和精力会下降, 出现疲劳感, 影响工作质量。

协作性。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合作, 可以完成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且通过个体间的合作, 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可激励。人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 通过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可以激发调动个体的工作热情, 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以上特点, 在制定工作标准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岗位的任务靠岗位工作人员完成, 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否适应该岗位的要求, 对能否完成岗位任务起决定作用。工作标准中应有岗位人员的基本资格和技能要求, 包括文化水平、操作水平、管理知识及水平等。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员应有执业资格证书或作业资格证书。

(2) 通过总结经验或试验, 优选出较为理想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运用工业工程对工作程序和方法进行优化, 并将优化结果纳入工作标准, 以达到提高效率、减少差错、使技术不断熟练。

(3) 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工作频率及工作强度, 保证劳动者身心健康, 提高工作效率。

(4) 岗位分工要明确, 每个工作岗位都应有与其承担的任务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避免推诿塞责;同时要注意岗位间的协作。但任何岗位都不能孤立发挥作用, 都要与其他岗位合作。这种相互分工、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关系处理得越好, 系统的效益就越好。

(5) 应根据标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规定考核条件及奖惩办法,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标准的协调性

协调性是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制定工作标准时, 应注意标准间的协调性, 包括工作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协调性、工作标准与管理标准间的协调性以及工作标准之间的协调性。

(1) 工作标准与技术标准间的协调。技术标准体系是企业标准体系的主体, 工作标准体系应与技术标准体系相配套, 以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作用。技术标准的执行需要通过工作标准来实现, 因此, 在工作标准制定工作标准时, 应考虑把企业技术标准体系中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纳入到各个相关的工作标准中。通常情况下, 一项技术标准应与多个工作标准的内容相互联系, 如原材料标准与采购标准、生产标准、检验标准间存在关联关系;反之, 一项工作标准的内容也与多项技术标准相联系, 如检验员的工作标准与多个检验方法标准相关联。正是由于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间的这种互相关联, 使得企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制定工作标准时, 要把握好标准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保证标准的协调性。

(2) 工作标准与管理标准间的协调性。工作标准就其属性来说是管理标准的一种类型, 是对每项具体的工作 (或操作) 岗位所做出的规范。企业的管理标准体系是以管理目标为核心形成的多层次管理系统, 工作标准可以看作是最末端的管理标准, 是实现企业目标管理的有效措施。企业的方针目标, 需通过制定各部门各分系统的管理标准, 尤其是通过制定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标准, 才能最后落到实处。因此, 管理标准与工作标准是相辅相成的。制定工作标准时, 应充分考虑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协调, 做到以下几点:

(1) 使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服从企业总目标, 形成全员的目标管理系统。

(2) 对每个工作岗位赋予与其承担的任务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有职无权以及责、权脱节会削弱管理效能。

(3) 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应侧重于效率和服务的要求。

(4) 确定合理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使岗位之间互相衔接, 保证整个生产、管理系统的协调。

(5) 有数据说话, 逐步实现管理定量化, 以便于监督和考核。

(3) 工作标准间的相互协调。现代企业以分工为特征, 岗位是分工协作的产物。任何岗位都不能孤立发挥作用, 都要依赖其他岗位的协作。这种相互分工、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关系处理得越好, 企业的综合效益就越好。要达到上述目标, 制定工作标准体系时, 应考虑各项工作标准间的相互协调问题, 满足下列要求:

(1) 决策层人员的工作标准内容由最高决策者确定, 相互之间不宜交叉, 各负其责, 协调接口, 互相支持。

(2) 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应注意尽量避免交叉, 明确接口, 工作内容由主管管理者确定。

(3) 对每个岗位按作业顺序列出工作 (作业) 的细节, 明确输入、转换的各环节和输出的内容, 并与其他工作 (作业) 接口处相互协调。

工作标准与质量体系的关系

质量体系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是企业质量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一个要素都要承担一项或一组相关的质量职能, 而质量职能是通过过程或活动来完成的。为了实施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就需要制定“工作程序文件”, 对完成过程或活动的具体方法作出具体规定。

为了使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都得到恰当而连续的控制, ISO9000对工作程序文件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 要求每一文件规定一项活动的目的范围, 包括应该做什么, 由谁做, 如何做,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 使用什么设备、材料和文件, 以及各级领导和从事各项质量活动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各项活动之间的接口和协调措施、对各类人员工作能力要求等内容。如此, 保证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 确保产品质量能够持续地符合规定的要求。

“工作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工作标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使工作标准适应质量体系的要求, 标准的内容应能包容工作程序文件的内容, 做到覆盖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 不缺项、不漏项。而要如此, 则必须通过各项质量职能的展开和各部门全部职能的汇总, 列出各部门主办职能和配合职能的清单, 为制定工作标准提供划分职责、权限, 明确分工界限和协作配合关系, 为解决职能间接口问题提供基本依据, 实现工作标准与质量体系的有机结合。

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 篇2

无论是制订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个体的绩效目標都必须符合上述原则,五个原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SMART原则不仅对企业管理者有启示意义,对于工作、学习、生活中制定有效目标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目标的制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从SMART原则的五个标准出发,结合高职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谈谈 SMART原则对于高职学生制定就业目标的启示。

1.SMART原则一:S(Specific)——目标的明确性

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

许多高职学生认为就业、找工作离他们还很遥远,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没有目标、缺乏动力,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盲目中虚度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另外,因为没有明确目标,很多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会采用广撒网式的求职方法,随意改变求职意向,无论是否专业对口,因此往往只是失望而归,即使签订就用协议之后的毁约率也较高,无端浪费就业资源。

为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高职学生入校之后,应尽快适应高职学习生活,调整心态,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清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及能力等,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有了目标就能有的放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要敢于面对,善于解决。高职学生尤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不管是专业实践还是社会实践,都是丰富自己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途径。

2.SMART原则二:M(Measurable)——目标的衡量性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就业目标的制定不代表就业目标的完成,如何能够实现就业目标,这就要学生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采用可量化的具体目标,并时刻督促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各阶段得以实现。

为了使目标量化,一般按照时间的长短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对于长期学习计划的制定,学生应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各项能力、专业特点而制定出一个较长时间段的目标,比如大学三年要掌握某一项技能等,为了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就可以采用倒述的方式将长远目标分解为学年、学期、月、周、日的学习目标,例如小到一天背多少英文单词等,并在每个阶段的学习、实践结束之后进行自我检查,检查目标的执行情况,一旦与所指定目标相背离,迅速查找原因并加以解决。

职业目标的可衡量性使高职学生能对照具体的目标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和管理,按照每一个阶段的目标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不断的积累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达到自己的就业目标。

3.SMART原则三:A(Achievable)——目标的可实现性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高职学生在制定就业目标的时候,应当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把握机遇,以发展的眼光制定就业计划,特别对于职场新人来说经验的积累比金钱的多寡更为重要;另外,高职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做好规划、要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同时,制定就业目标时眼光要长远,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学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十分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应先选择一个职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实际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最后,高职学生在择业时更应考虑职业对自我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是否有帮助。高职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正确择业。

4.SMART原则四:R(ReIevant)——目标的相关性

——R代表相关性(Relevant),指绩效指标是与工作的其它目标是相关联的;绩效指标是与本职工作相关联的,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这个目标即使被达到了,意义也不是很大。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对必要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外,更应当注重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高职学生也应当注重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影响,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优缺点,性格、兴趣、特长等特点;高职学生应充分分析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特点,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从而有目的的制定与之相关联的目标,调整好就业、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确立实际有用、与市场需要相关联的就业目标,积极参与竞争,勇敢地迎接挑战,才能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5.SMART原则五 T:(Time-based)——目标的时限性

——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高职学生制定的就业目标要具有时限性,根据学习任务的权重拟定出每个时段的学习计划,并且按照所制定的学习计划不断实践和落实,定期检查学习计划的完成进度,不断调整学习进展,注意不能无限延长学习计划。比如每学期开学后,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本学期学习计划,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学习目标、专业技能完成目标、薄弱环节改进措施、总体计划安排等,要经常对照反馈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方法,不能无限拖延学习计划,将本学期要完成的推迟到下学期甚至更远。一旦所制定的目标失去了时限性,目标也就丧失了其意义所在。

6.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学生应适时调整就业目标,参考SMART原则中目标确立的标准,不断调整心态,保持一个好的求职面貌,应该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的需要、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好地结合起来,明确就业目标、制定可衡量、能实现、相关联的目标、同时也要注意目标的时限性。

参考文献

[1]吕秋薇.SMART原则对高职学生制定就业目标的启示.科技经济市场,2009,5.

[2]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7.

[3]杨晶.从就业竞争力看高职改革.素质教育论坛,2008,2.

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 篇3

一、学习计划的制定原则

1.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

或者说按照目的制定计划。例如某人数学基础较差,他就制定数学复习计划,目的就在于加强数学基础,提高教学成绩。某人英语单词记不牢,他就要制定一个目的在于掌握单词的复习默写计划。计划的目的是根据各人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的。

2.要有学习内容和完成时间,也就是自己规定自己在某段时间内要做哪些事情。

例如某人在自己的数学复习计划中,规定自己在国庆长假中,把必修一数学的知识点全面复习一遍,于是他就要把复习的内容排成序列,假期的时间也排成序列,然后再把这两个序列合成一张复习进度表。

3.要想订好计划,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个人学习计划应服从于学校、班级的大计划。

两个计划的目的是一致的,在时间安排上可能有矛盾,个人计划活动时间只能在集体活动以外的时间安排。

(2)坚决保证常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自由时间。

常规学习时间主要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新知识,在这部分时的内,由于任务驱使,一般同学基本上是能保证完成任务的,自由学习时间是指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

在自由学习时间内,一般可以做两件事:补课和提高。补课,指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指深入钻研,发展自己学习的优势和特长。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讲,开始自由学习时间几乎没有或很少,以后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常规学习时间会逐渐减少,自由学习时间会逐渐增加。

由于开始时自由学习时间比较少,同学们往往不容易抓住它,这也正是他们学习被动局面难以改变的原因。一旦抓住并体会到自由学习时间给学习带来的好处,他们就会努力提高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来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长计划和短安排。

由于实际的学习生活千变万化,往往不好预测,所以长远计划不能订得太具体,不可能这个月就把下个月每天干什么全都列出来。但是,下个月在学习上应解决哪几个主要问题,心中应当有数。而本月的第一个星期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个星期每天干什么,就应当具体些。这样安排以后,在每天学习时,心中就会明白今天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全局中的地位,有了具体的短安排,长远计划中的任务可以逐步得到实现;有了长远计划,又可以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4)制定计划要从实际出发。

在制定汁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情况。不少学生在制定计划时满腔热情,往往忽略了实际情况,结果实行起来就感到紧张、困难。什么是学习的实际呢?首先是自己的知识基础。基础好,就要拓宽加深进一步提高,基础差,就要查漏补缺巩固基础。其次是自己的接受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订到什么程度,任务不能太多,要求不可太高,应做到量力而行。第三是时间的实际。每个阶段,能提供自由学习的时间有多少,应量时而订。第四还要结合老师的教学进度而订,很多学生个人学习计划的“破产”,就是因为不了解老师教学进度的实际,而使自己安排的学习任务不是过紧就是过松,还会出现自己安排的学习内容和老师的教学内容相脱节的现象。

(5)计划要留有余地。

计划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安排往往与后来的实际不完全吻合。例如,某个阶段有的学科难度大,作业多,这样计划中的常规学习时间就会增加,而自由学习时间就会减少。计划中的学习任务就可能完不成。再如,有时集体活动比计划估计的多,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也会影响学习计划的落实等等。所以,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在订计划时必须留有余地。否则,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冲击时,会因没有办法调整而使计划落空。时间长了,就会对订计划的必要性产生怀疑而不订计划,成为无计划行事了。

(6)经常对照,及时调整。

计划订好之后,要贴在显眼的地方,经常对照,检查自己的执行情况。如果完成任务很轻松,余地较大,可以考虑进度加快一点。如果没有按计划完成任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必要时可调整计划,降低标准,减慢速度,使计划切实可行,为学习服务。

有的同学学得轻松快乐,成绩却很好;有的同学学得很辛苦,收效却一般。为什么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其中的学习方法,却是非常重要!

有的同学也想改进方法,但总感觉时间不够,不舍得将宝贵的时间用在改进学习方法上,而将时间全部投入到具体科目的学习上,殊不知这正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我们将各科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起,分成三类,对每一类问题制订出不同的策略。

分类方法是:

第一类问题是会做却做错了的题。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心里觉得很有把握的题,却没做对;还有明明会又非常简单的题,却是落笔就错;确实会,答案就在嘴边盘旋,却在考场上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一走出考场立即就想起来了;有时试卷发下来一看,都不敢相信是自己答的,当时在考场上怎么会做成这个样子,等等。

第二类问题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就是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或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的问题,等等。这类问题是记忆不准确,理解不透彻,应用不自如的问题。

第三类问题是不会的题。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蒙的。这是没记住﹑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

策略安排是:

有人重点攻第三类问题,轻视第二类问题,忽略第一类问题。这套方案对于个别同学可能有效果,但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收效甚微,经常是事倍功半,不可取。还有一些同学是按科目找问题来解决问题。按科目找问题没错,重要的是将各科的问题集中到一起分类。就差这一步,效果就相去甚远。将问题分好类后,首先要消灭第一类问题。

消灭第一类问题

许多人将第一类问题归结为“马虎”,基于这种认识,所以屡错屡犯总也根除不掉。有人认为“马虎”不是什么大问题,稍一留意即可铲除。但事实上这类问题的反复发生率很高。其根源在“马虎”的说法是一种定性的认定,没有定量。既是定性,则范围不清,形状不定,很模糊。消灭没消灭不很清楚。这次消灭了,下次可能又冒出来了。所以,我的办法共有六点:

1.必须明确﹑具体地找出错误原因所在。

如有的题做错了,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那就定义为“审题错误”;有的题做错了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那就定义为“计算错误”;有些错误是在草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漏掉了,那就定义为“抄写错误”;有些错误是字﹑词或字母﹑符号等写颠倒了,那就定义为“笔误错误”;等等。总之,一定要定义准确﹑清晰﹑具体。

2.一定要定量。

就是将这次考试的全部科目放在一起分析,查出每种错误共有几处。各科老师已经对试卷进行了分析﹑讲评,这非常重要,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老师讲的。但是老师多半侧重对解题思路﹑解析过程﹑解题方法等的分析。数学老师不太可能分析英语的试卷,语文老师也不太可能分析化学的试卷。学生自己一定要将全部科目放在一起,定量地找出每种错误究竟有几处。比如这次“审题错误”共七处;“计算错误”共五处;“涂改错误”共八处……

3.定目标。

将定量找出的每一种错误,设定一个经过几次要将其减少到趋近于零的目标值。如“审题错误”,我的目标是七处→五处→三处→零;“计算错误”,我的目标是五处→两处→零等。

4.将确定的目标用白纸黑字写出来。

对于自己的低级错误,仅仅是认识到,找出来,定了目标还不够,必须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发挥潜意识的能量。可以写在发下的试卷上,也可以单独写在纸上﹑本上,如能专门准备个“备忘录”则是最好的办法。至此,说明该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总结的方法,具备了人生的一项重要能力──总结能力。总结并订出目标,这只是解决了问题的2/5,更重要的,大量的工作是后3/5.

5.改进方法。

这里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通用方法──慢审题,快解题。这即是有人所说“袖手在前,疾书在后”的应试答题快慢观。再如“计算错误”是否由于草纸用得太乱。在考试时,草纸上的演算不能太乱。乱不乱的分界是当回头查找时,你能否找到看清。又如“抄写错误”、“笔误错误”,可以用检查程序予以解决。总之,你的改进方法针对性强否?实用性突出否?有效性明显否?如能满足这些要求,对你就是好方法。

6.验证。

第一类问题是会的做错了,掌握的丢分了,这是低级的错误。这是每次考试后最后悔的事情。但第一类问题没有必要反复念叨它,加强它。而是定好目标,选好改进方法。再考试时脑袋里想的不是分数﹑名次,也不要定分数﹑名次的目标,更不要在心中锁定某某同学,一定要超过他等。而一定要按着自己的既定方针目标实施。考前可看一下备忘录,考后验证只要是按计划减少了自己的第一类问题,这次考试就可以认定为考成功了。

攻克第二类问题

经考试证明,第二类问题是自己记忆不牢﹑理解不深﹑运用不活的内容。怎么办?一定要突出重点,一定要全力以赴,集中兵力攻克它。学习策略也可以简言之为统观全局,突出重点。但每个人对重点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将课本﹑参考数据上列出的学习﹑复习和考查的重点视为重点;有人将自己存在的难点视为重点;有人将薄弱科视为重点等。

我认为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重点,重点是动态变化的,进入初三复习阶段,一定要突出地将第二类问题视为重点。首先要搞清楚它是属于哪章?哪节?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的问题等。其次要在搞懂弄通上下功夫。考试出题的一个原则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因此不要一味的做卷做卷再做卷。有时需要静下心来,首先翻翻书,找到那个知识点,认真读一读,深入思考,细细回味……

经过这个过程还搞不懂,就要请教老师了。即使你自认为搞懂了,最好也要请教老师,印证一下你的思路是否清晰?你的分析是否全面?你的解答是否完整等。接下来就是找类型题演练,没有一定题量的积累是达不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水平的,当然也不必搞题海战术,这就因人而异了。

而且各科的学习方法也不应雷同。每做完一道题最好要停下来思考思考,不但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化归能力等的训练。各科老师都会讲许许多多学好本门功课的方法,都会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老师讲的都非常重要,一定要听老师的。

暂放第三类问题

第三类问题是自己不会的,考试时可能是蒙的,或是怎么也没做对的,或者根本就是束手无策的等。为了突出重点集中兵力攻下第二类问题,一定要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魄力,敢于暂时放弃,不去想它。暂时放弃不是不解决,而是要分批分期分时段的解决。

当经过考试验证第二类问题已经攻克,就可以向第三类问题进攻了。若你有充分把握第二类问题已经解决,也没有必要等待下一次考试的验证,完全可以着手解决第三类问题了。如果你平时没有精力和时间予以解决,可以利用假期集中精力解决。当然如果在时间安排上已经不可能,那就不是暂放了,那就要放弃。

不可能人人都考进重点高中。一定要认清形势,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实际的定位,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为胜利者。有得必有失,无失便无得。因此,聪明的孩子,理智的学生,决不会落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一定会挺胸昂头地走路,充满信心的有弃有攻。

课堂变速跟随

就是在课堂上时紧时慢地跟老师。一堂课中一刻不溜号是不容易的。全神贯注一点儿不溜号几乎无人能做到。若真有谁能做到,几天下来也会垮下来的。任何一名当过学生的人都清楚,溜号是正常的,是正常人的表现。关键不在溜不溜号,关键是能不能动态地﹑有预见地把握自己。

紧紧地跟着老师走是匀速运动,时紧时慢地跟着老师走则是变速运动。那么,如何变速跟随老师呢?就是如果老师讲的问题属于你存在的第一类问题,要注意听,这是你犯的低级错误。看老师是如何讲授的,一定要记住,理解更深透些,运用更自如些。

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 篇4

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讨论稿)

各市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保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的学制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0.5年。

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3.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市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全日制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5年为主。

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培养目标与要求

职业学校应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定位及专业特点,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中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选择。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选修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心理健康、职业健康与安全等。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包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1~5学期教学周18周,周学时28,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约为1200~132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约为1800~198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分配和学期安排。集中实习实训不低于600学时。学校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可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主要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相关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如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实践)、大型作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前3年一般每周安排28学时,后2年一般每周安排24学时。1~9学期每学期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总学时数约为50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总学分为260~280。实验、实习、实训、公益劳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10学分。

公共课程总学时约为2000,学分约为11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包括:

专业课程总学时约为3000,学分约为16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分配和学期安排。专业实践课程的总学时不低于1200。学校要认真落实《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

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六、教学计划基本框架

1.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2.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3.培养目标与规格

4.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5.职业能力 6.课程结构

7.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目标要求 8.教学安排表 9.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10.实训(实验)条件

七、教学计划管理

省组织力量制定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方案。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适时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管理监督,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和各级职教教科研机构要加强指导工作。

绩效管理制度考核制定的原则 篇5

在企业的发展中,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低、企业管理层办事效率差等现象都表明企业需要绩效考核的实施,那么企业在制定绩效考核时需要遵守哪些原则呢?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

对绩效管理制度的成功实施进行衡量和跟踪

对流程的成功实施进行跟踪,采用正确的标准,这样就能够对绩效管理制度实践进行跟踪。可以通过考虑一些问题来评估流程的实施是否成功,比如:绩效管理制度流程是否如设计的那样在实际中展开?利益相关人对流程运行的质量满意吗?绩效检查在按时进行吗?绩效评价实践是否如预期的那样区分出绩效水平?有关奖励和晋升发展的决策准确地体现了绩效吗?

衡量业务影响,对业务影响进行评估有助于区分绩效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可以通过考虑一些问题来判定业务影响,比如:采取什么绩效措施来优化业务绩效?如何通过调整绩效管理实践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绩效?那些被确定为高绩效员工的能力和贡献是否符合未来业务需求?晋升发展计划对绩效有什么影响?

企业不但要分析员工所说的话,还要分析他们所做的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出绩效管理的最佳实践,这些最佳实践能使员工参与其中,创造经济价值。感性认识(员工所说的话)可以通过行政管理人员面试和员工感觉来判定。行为和企业实践(员工所做的事)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力动态统计学模型和绩效管理实践与业务成绩之间联系的统计学模型来体现。将实际措施(即实际的绩效管理实践及其影响)与这些措施的感性评估进行比较和对照,可以得出重要的观点。“真正的”绩效管理体系与我们所感觉的体系可能迥然不同。某大型制造商通过进行员工调查来获得有关绩效管理体系的反馈,员工们觉得绩效和绩效等级评定没有与加薪或者晋升的机会联系起来。在这个定性数据的基础之上,公司很有可能要做出努力,重新设计其绩效管理计划。但是恰恰相反,该公司却决定研究一下定量数据(数年时间以来公司员工雇用、晋升、加薪等等方面的实际数据),最后得出了另外一个不同的结论。数据表明,绩效等级评定实际上是与薪酬和晋升等决策相联系的。这个公司面临的是一个信息沟通的问题,而不是绩效管理问题,这表明,公司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全不同(成本也更低)的解决方案。

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提高

企业要根据业务情况做出改变,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流程,应当反映当前存在的和正在兴起的业务挑战,也要反映公司的绩效和事业价值。当业务和劳动力发生变化时,绩效管理制度流程也要随之改变。要确保绩效管理制度流程和手段与企业价值和优先考虑项保持一致。

实施重点性、针对性的干预,经常性地进行必要的评估和改进,但是要抵抗住诱惑,不可每年都全盘推翻重来。设计一个绩效管理计划没有任何单一的最佳途径,所以以上原则可以作为任何企业改进其方法和结果的基础。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这些用来提高员工绩效和增强与业务目标一致性的步骤将会为企业提供实现增长的机会和颇有价值的回报。

体现公司的绩效价值

确定内在的优先次序,这种优先次序应该指导与绩效相关的决策。明确公司对于各个优先次序对立项所持的立场,找出与公司战略、结构和文化相符的契合点。企业要向其员工传达有关企业业务、人才、绩效、奖励、发展和事业的各种信息,而绩效管理流程就应当强调这些信息,清楚地向员工传达你想创造什么样的绩效文化。要让公司价值成为公司员工的指导方针,就需要清楚地向他们传达,并且高层领导要在日常活动中以身作则。

有一家拥有团队精神和企业家文化的公司曾实施强迫排名制度,为此在绩效价值方面得到了一个重要教训。这种绩效管理制度手段也许对有些公司来说是适用的,但是它不适合这家公司的战略和文化。这种制度的结果是使得承受风险的精神日减,而患得患失的心态日盛——这已经完全背离了这家公司的初衷。

提供必要的沟通和培训

增强绩效管理制度的“技能”和“意志”。培训应当扩展必要的绩效管理制度技能的范围,包括绩效规划、反馈、评估和发展。许多经理拒绝承担全范围的绩效管理制度职责,因此,他们也有必要接受教育,理解其中的道理,做好绩效管理制度工作。要确保让经理理解高绩效管理制度实践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

为所有的利益相关人传授必要技能。绩效管理培训不仅仅是针对主管。为了有效地进行员工绩效管理,公司需要解决所有流程利益相关人的培训需求,包括员工、流程参与人员、推动流程运行的经理、检查其它经理绩效管理制度决策的领导以及为绩效管理制度流程提供支持的人力资源专家。

通过持续进行的信息沟通来支持流程的运行。有效的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流程,要求经理和员工们都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技能。企业要为所有利益相关人提供绩效管理方面的持续进行或更新的培训和信息沟通。

使行政管理人员承担义务并积极参与

企业绝对不可低估行政管理团队言行的力量。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在各级领导层做出表率,为高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奉献力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模范榜样,大力宣扬契合绩效文化的事迹。

跨文化沟通的目标制定原则 篇6

一、跨文化沟通失败案例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中午河南财专外经系教师甲把接外教时需要交付外籍教师的资料(课程表、学校班车时刻表、桃李园附近地图和新校区地图)交给教师乙,并嘱咐教师乙在经过老校区时让司机停下车把班车停车点指给外教看并嘱咐外教班车可能停在家属院门口也可能停在门后面的路上,也可能停在操场里,到宾馆后先要让外教把护照交给前台扫描后还给外教,跟前台要上网号,签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电话,要教外教开门、取电、开灯、用上网号上网,并记下房间号告诉教师甲。

2011年12月4日星期天,河南财专外经系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市场营销课外籍教师Clare Hawkins乘坐CZ3116航班于中午12:00抵达郑州。外经系派出教师乙与司机丙赶赴机场接机。14:43,教师乙给教师甲发短信:“一切都安排妥当!”教师甲回复:“好,辛苦了啊,在哪个房间?”教师乙回复:“407”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下午1点20分左右,河南财专外经系市场营销教师丁打电话给教师甲说在班车上没看到Clare。教师甲打电话给教师乙问是否按要求去做。教师乙说汽车没走农业路,走的丰产路,他给Clare说了一下出了桃李园往右拐,到路口再往右拐就到了。教师甲给教师戊打电话说明情况,教师戊碰巧带着维多利亚大学国际项目专业课协调员Rachel Simmons去看老校区和桃李园,正在桃李园呆着。教师甲嘱教师戊一会儿走农业路如果碰到Clare把她捎到新校区。过了一会儿教师戊看到有女外宾走进桃李园,便问了一下,果然是Clare。原来Clare不知道到底在哪等车,宾馆服务员出于好心,问了一下,认为Clare找公交车站,让她去了丰产路。Clare上了另一个学校的班车,却被人家给赶了下来。她只能又回到桃李园。

二、跨文化沟通目标的制定原则

结合以上案例,笔者认为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正确定位。

正确定位指的是正确的分析你是不是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最合适的制定者。如果你不是,谁是?你跟他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该由你提醒他来制定这个目标?如果不该你去提醒,该由谁去提醒?怎么样才能最终让他开始目标的制定?或者此事不重要,可以不去处理?或者,此事与你无关,可以置身事外?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又需要有人去进行解决,而你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你可以促成别人去解决的话,笔者认为,你有责任去促成事情的发生。

(二)足够重视。

对目标的制定是不是重视,直接影响目标的质量。很多时候,跨文化沟通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信息的发出者本来就不知道、没有考虑过自己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沟通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盲目的,不可能实现较好的结果。有的时候,信息发出者考虑了跨文化沟通的目标,但是缺乏认真考虑,仅仅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这样形成的目标对一些小事情来讲或许质量是可以的,但是对重要的事情来讲,可能会有失偏颇。所以,跨文化沟通发生之前,首先需要认真考虑好跨文化沟通的目标是什么,对目标的制定工作重视起来。

(三)小心谨慎。

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真正做到深思熟虑,三思再定。因为跨文化沟通的信息接收者与信息发出者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所以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可能会与信息发出者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所以,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

(四)换位思考。

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更需要换位思考。中国有句俗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也有“己所欲,施于人(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others do unto you)”这样的处世金箴。虽然是从相反的方面说的,但是这两句话的本意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学会换位思考。跨文化沟通更是这样,更需要沟通人员多了解对方文化,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五)顾全大局。

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个人利益可能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此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能为个人私利做出有损集体声誉的事情来。而有时,个人可能会在沟通过程中与对方发生不愉快,此时对方带来的伤害未必出于本意,可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泄自己的不满,事后再调查对方的真正意图,再做处理。

(六)遵纪守法。

跨文化沟通的目标,不能违法乱纪。这里的法纪既有信息发出者所在国家的法纪,也有信息接收者所在国家的法纪,当然也含有国际上的公约。事实上,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必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不管行政级别有多高,组织规模有多大,总是有其生存的环境,总是受环境的制约,受事物发展规律的约束。所以,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的目标是跨文化沟通应该避免的。

(七)无害。

有人认为“无害(Above all,do no harm<Primum non nocere>)”是医德的一个首条原则。当然,跨文化沟通的目标也不能是给对方带来伤害的目标。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如果对方故意伤害你,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反击合适的话,还是要反击的。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当然,近来日本试图非法购买钓鱼岛,此举侵略了中国领土,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是不道德的。

(八)入乡问(随)俗。

跨文化沟通人员身处异质文化环境中时,需要了解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以免制定出不恰当的跨文化沟通目标,做出有违当地风俗习惯的事情来。一旦跨文化沟通人员做出有违当地风俗习惯的事情,不仅仅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会给当事人所属的群体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就是外事无小事的意思。当然,跨文化沟通人员在本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时,也需要了解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对方宾至如归的感觉。

(九)尊重对方。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尤其是制定跨文化沟通的目标的时候,不能做出不尊重对方的决定来。文化背景带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来自于某个群体的个体或群体的跨文化沟通目标如果对另一个群体中的某个个体或整体显示出不尊重的话,会带来群体间的冲突。尤其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即使是强势群体中的某个个体表现出来对弱势群体中的某个个体的不尊重,也会使得整个弱势群体对整个强势群体产生仇视情绪。

(十)清楚明确。

任何一个目标,如果不清楚不明确,就难以衡量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所以,清楚明确是目标应该具备的特征,也是制定目标时应该遵循的原则。跨文化沟通虽然不像商品生产那样可以明确地确定规格、型号和产量,而且沟通过程难以由其他人再行控制,但是沟通的结果是可以描述得清楚明确的,沟通的目标如果不能实现,后果也是很明显的。

(十一)客观理性。

跨文化沟通的目标应该是客观理性的,不能出于一时冲动,轻易而为。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目标的时候,首先应该客观地分析这个目标会给自己、给对方带来什么影响,会不会给双方带来伤害,是不是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是不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是不是有利于维持双方关系的长期发展,能不能给自己和对方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其次应该客观地分析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以及自己具备不具备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

(十二)时机恰当。

在SMART目标制定原则里,第五个原则是Timebound,意思是有时间限制。跨文化沟通不同于商品生产,有时候没有明确的完成时间要求,有时候在确定什么时间之前应该完成之外,还有一个时机的选择问题。例如:河南财专外经系接外教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任务:1、获取外教行程信息;2、准备交付外教的资料;3、提前一天联系司机;4、确定国内国际到达;5、机场见面;6、交付外教资料;7、告知外教资料内容;8、问外教是否需要进餐;9、请司机走农业路;10、经过老校区时停车;11、让外教看班车停车点;12、外教不就餐,送桃李园;13、把护照交给前台;14、把护照还给外教;15、签上自己的名字;16、留上自己的电话;17、记住房间号;18、向前台索要上网号;19、教外教开宾馆的门;20、教外教取电;21、教外教开灯;22、教外教用上网号上网;23、吃饭点,招待外教和司机。接外教任务的机场见面时间要求是明确的,以航班到达时间为准,接机人员需要提前在机场国内到达大厅或国际到达大厅等候,有的子任务是有先后顺序的,但是有的子任务的时间要求是不明确的,见面前的任务在见面前完成即可,见面后的任务在见面后接外教任务完成前完成即可。那么,以交付外教资料为例,是在机场给,在回市区的路上给,在饭店给还是在宾馆给?需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时机。

三、原则应用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制定出河南财专外经系外教接待工作的总体目标:让外教能够在郑州顺利开展工作,舒心生活,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具体可以细化为:在外教抵达当日,把外教从机场接到宾馆,让他们能够独立适应宾馆生活,熟悉宾馆环境,熟悉宾馆附近的道路、商场等,能够在上课的时候及时赶上学校班车,并且能够找到上课的教室,顺利上课,放学后能够顺利地坐上班车,赶回宾馆。另外,招待外教时,应尊重外教的饮食习惯。

四、结语

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上这些原则。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制定的跨文化沟通目标的质量才高,才能在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制定过程中起到应该起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跨文化沟通失败案例,提出并分析在制定跨文化沟通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即:正确定位、足够重视、小心谨慎、换位思考、顾全大局、遵纪守法、无害、入乡问(随)俗、尊重对方、清楚明确、客观理性、时机恰当等。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目标制定,原则

参考文献

[1]任满收.跨文化沟通与管理失败案例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3.

[2]Business Management Student Manual[M].Victoria University,Australia,December,2011.

[3]Business Management Student Manual[M].Victoria University,Australia,December,2011.

工作计划制定的原则 篇7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各单位的具体体现,单位在制订、修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理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因此,在制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关键词: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0引言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各单位的具体体现,单位在制订、修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理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但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相同,不会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内部控制模式。因此,在制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法德法规的有关规定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原则

应该了解、分析各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对会计控制的影响。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设计的制度首先要适合经营目标,促进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其次要适合单位组织结构,有效的制度要使单位会计信息迅速地上传下达。保证联络渠道的畅通,要做到责权分明,对组织中每个部门、每个人实现有效会计控制,都需要组织结构来保证。任何一个单位总是处于一定的经营环境之中,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单位形成一定的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尽管外部机会与威胁不在单位内部控制范围之内,但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前对经营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设计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有效规避外部风险,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2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全面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触角渗透到单位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单位整个经济活动,是对单位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因此制定会计控制制度要求全面。二是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全体员工都有约束力,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也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吸取执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由于单位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制度设计要有系统论的观点,即把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照单位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同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与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相互衔接,形成目标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功能,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目标。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全面性、层次性、相关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征,设计出纵横交错的内部会计控制网络与点面结合的控制系统。

3体现内部牵制的原则

内部牵制是指在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及各岗位间所建立的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其主要性是将有关责任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上下两级,使下级受上级的监督,上级受下级的牵制,各有顾忌,不敢随意妄为;从横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两个互相不隶属的部门或岗位,使一个部门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个部门工作或记录的牵制,借以相互制约。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一项经济业务活动各项环节尽量由不同部门处理,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其比较客观、公正的作用。比如,在工程项目业务中,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专业能力的社会中介组织编报项目建议书等;在销售业务活动中发票的开具环节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处理而不是由销售部门的人员处理,目的在于增强牵制作用。坚持牵制制度,需要明确各单位和部门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赋予其相应的权限,职责与权力必须尽可能以规范文件的方式明确地授予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人员,以免发生越权或在出现错误或舞弊时相互推诿扯皮。

4讲究成本效益原则

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就是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降低成本和人为因素,最在限度地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如果实行这项制度所花费的成本大干其本身所能带来的效益,就不存在实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因此,对重要经济业务活动要进行重点控制,对一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关键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选择关键控制点,是实现少花费而高效率控制的重要途径。

对关键控制点的选择,应该统筹考虑如下三个方面:

4,1会影响整个会计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与事项。

4,2能在重要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差异的事项,有利于对问题作出及时、灵敏反应。

4,3若干能反映单位主要目标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目的在于实现全面控制。

5动态反馈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单位的会计机构要积极修订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始终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适应力和活力。同时,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和发展,但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又是相对稳定。为了既要符合现时需要,又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的适应力和活力,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6实用性原则

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不应过于强调其严密性和完整性。应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选择恰当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繁的手续和程序,避免重复劳动,使内部控制制度简化且高效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文字说明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使大家一看就懂,且容易记住、掌握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指导和帮助。因此,要求制度具体,可操作性强。

7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对经营活动过程的重要活动、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并采取内部稽核、审计和书面报告等方式进行检查。如在企业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可事先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及年度计划,提出项目建议,指定专门部门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报项目建议书,由会计部门对项目建议书中财务分析和预测结论的可靠性发表具体的局面意见。重大工程项目决策经董事会讨论决定。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编制工程概预算。会计部门对招标文件中关于审查投票人资格的财务标准和投票报价要求等内容进行审核。对潜在投票人的财务情况进行综合审查。会计部门审核标底计价内容,计价依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及标底价格是否在经批准的投资限额内。会计部门还可参与合同的签订、审核合同的金额、支付条件、结算方式、支付时间等内容。在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会计部门负责管理工程项目成本。如:正确核算工程成本、计算交付使用的财产价值和反映年度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促使工程项目按计划完成;控制预算执行情况,查究预算项目以外的支出等。在工程竣工后,会计部门及时开展各项清理工作。此时,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结算书进行审核,以审定金额作为工程款结算的依据,组织分析概算、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投入使用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啦督检查进程中发现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招聘笔试下一篇:中华魂美德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