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个案工作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暴力个案工作(精选8篇)

家庭暴力个案工作 篇1

一、基本资料

周*,女,1972年出生,初中,已婚,目前在家待业,接案社工:***

二、背景资料

案主周女士是一位42岁的已婚女士,****人,跟丈夫王先生结婚已经有19年了,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17岁,小女儿今年7岁。自7年前小女儿出生,她就时不时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起初一年家暴1,2次;近两年次数增多了,只要丈夫王先生喝多了,回家后就对周女士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

三、接案过程: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周女士头上围了一块纱巾,戴了一个很夸张的大墨镜来到社区,想找社区律师咨询一些事情。我告诉她当天并非律师进社区的工作日,要周五下午律师才来。她听了之后有些失望,转身就要走,此时我认出来这是我所负责片区的一位居民,虽然她刻意装扮过,不太想让人认出,但是语言和神态是遮掩不住的。我看出周女士比较着急,精神沮丧,连忙拦住了她,让她在小会议室坐一下,我把社区律师名片找出来给她,顺便想详细了解一下她有何困难。她刚开始有些抗拒,说周五再来找律师吧,名片暂时不要了,就想转身离开。我感觉她必定有什么难言之隐,所以又尝试挽留她,告诉她我们社区很希望帮助有需要的居民解决困难,而且我们会对居民的隐私保密,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好好谈谈。在我真诚邀请下,周女士情绪稍微和缓下来,跟我进了社区小会议室,我倒了杯水给她,让她慢慢讲述自己的故事。周女士将头纱和墨镜摘下,脸颊一侧和眼睛周边的乌青清晰可见。周女士说夫妻两人原本都在老家千岛湖工作,大女儿9岁时,丈夫先来到杭州做运输工作,又过一年她带着大女儿一起来杭州,因为换了新环境,工作一时半会也不好找,就暂时在家管孩子,好在丈夫的收入还不错,在九堡红苹果首付买了一套房子,一家三口也还是融洽的。来杭州半年后周女士再次怀孕,丈夫及其家人都希望她再生一个男孩,但是生下来后又是女孩。丈夫一家受农村风气影响,都对她很失望,婆婆更是找借口年纪大了,住杭州不习惯等,不来照顾自己和小女儿。周女士的母亲照顾自己做完月子,就回老家了。周女士自己一个人照顾小女儿,还要管大女儿和丈夫的饮食起居。同时供房、养小女儿、给大女儿报辅导班等各方经济压力也随之而来,丈夫的工作收益也不如以前,周女士很想出去工作帮丈夫分担一些经济压力,但是小女儿太小离不开人,也只能在家干着急。同时丈夫因为经济压力增大、脾气也变得有些暴躁,再加上对周女士没有生出儿子的事情有些耿耿于怀,在言语上也时常暴粗口,偶尔外面喝点小酒后,还会动手打人。最近两年,因为小女儿上了幼儿园,周女士白天稍微空闲了一些,想缓解一下家中的经济压力,想找一个合适的工作,但是一方面自己学历不高,又很多年没出去工作过了,合适的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丈夫和两个女儿的饮食起居不能耽误,早晚孩子去幼儿园也要接送,所以只能断断续续打零工,收入很微薄。在这期间丈夫还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喝醉了就埋怨她没本事,儿子生不出、工作找不好、家里照顾不好,骂她就是废人。周女士每次只能默默忍受,要是稍有言语上的反抗,丈夫就会以暴力来回应。周女士碍于面子,孩子和家庭等原因一只隐忍,从没有寻求过任何帮助,但这一次她下定决心要找律师咨询一下,她现在想结束这种家暴的生活,她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想自己有能力抚养两个小孩,为了两个女儿有个完整的家,她

还是不希望离婚的,只想夫妻过上正常的生活。

四、案主问题分析

通过周女士的诉说,我们可以明确地肯定周女士遭受了家庭暴力,而且情况越来越严重。

周女士一开始觉得丈夫打她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不愿意告诉亲人和朋友,所以就默默地忍受了,这也使其失去了寻求亲友帮助的机会。观念上认为离婚是丢人的事和出于对两个女儿的考虑使其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再继续忍受丈夫的暴力。这说明周女士的个人观念是有问题的,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所以不但要改变她的观念,使其认识到自我,还要帮助她保护自己,实现自我,提升自我。

周女士的老公埋怨周女士生不出儿子,不会赚钱,一方面是受家人和农村风气影响,另一方面有工作压力大,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一方面是他没有认识到周女士为这个家庭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只会一味的埋怨。所以转变周女士丈夫的思想观念,让他学会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妻子,改掉酗酒的恶习是维系家庭和睦的关键。

总结周女士的需求如下:

1、想结束家庭暴力,不想再隐忍。

2、想有自己的工作,稳定的收入

3、为了孩子和家庭完整,不希望离婚。

五、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获得周女士信任,缓解案主情绪,舒缓并减轻其心理压力;

2、协助周女士理清她目前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与案主丈夫沟通,从根源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

4、帮助案主再就职,必要时提供就职的路径

(二)服务策略

1、针对周女士情况,制定防家暴紧急介预案,建立防家暴庇护点。

2、为周女士提供法律咨询援助,给她提供心理和法律支持,从而使周女士免于受到再次伤害,通过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

3、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周女士进行心理疏导,采用支持、直接影响和探描宣泄的技巧,让她的情感有合适的宣泄,并输入希望。

4、通过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的方法,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帮助周女士的丈夫获得正确的认知来对其进行理性地指引,从而改善他的情绪和行为,让他回归正常家庭生活。

5、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周女士解决家庭问题

6、整合资源,为周女士寻找合适的工作,重塑其信心,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六、服务过程

1、第一次社区短暂的面谈后,跟周女士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安抚了她的情绪。并约好第二次面谈和社区律师一起上门服务。

2、第二次面谈,和社区江律师一起去了周女士的家。运用倾听的技巧让其尽情倾诉,减轻其心理压抑程度。然后根据周女士的情况进行了如下介入工作:首先

协助周女士学习在危急时候保护自己的能力,比如见到丈夫准备发脾气时,随时准备逃离,如果逃离失败,在遭到暴力时应该保护好重要部位或利用周围的环境分散丈夫的注意力然后再伺机逃离;同时教其学习评估自己或女儿的安全情况,并在需要时向社区民警或派出所或社工等求助。其次,当周女士身体出现伤痛时,建议其及时到所属区域的法医进行伤残鉴定,收集受暴证据;第三,鉴定完毕之后,如有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第四,评估周女士短期、长期的居住环境,如果原来的家庭不适宜继续居住,则建议其到亲戚或朋友家借住一段时间,社区也为其联系了一家酒店,以备不时之需。第五,江律师为其讲解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中有关遏制家庭暴力的相关条例,为周女士提供了相关的法律的援助,并鼓励她通过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以免再次受到伤害。

3、第二次面谈后,社工拜访了周女士的邻居,一进步了解周女士平时生活的状况及人际交往情况。从邻居口中得知,周女士平时言语不多,但是对大家都很和善,照顾两个女儿很细心,对老公的话言听计从。周女士楼上的苗女士跟她交流算比较多的了,因为苗女士的儿子和周女士的小女儿差不多大,偶尔接送孩子会碰在一起,苗女士说偶尔会看见周女士身上有淤青,听见周女士家里传出吵架和小孩哭闹的声音,有几次苗女士很想开口问,但碍于面子和害怕周女士反感,没好意思张口。周女士偶尔会对她抱怨说:“你也是在家管孩子没上班,我也是在家管孩子不上班,但是我觉得你的生活挺幸福的,老公不会说什么,我老公和他家人经常嫌弃我没用,生不出男孩,自己养不活自己。”

通过对邻居的调查,我们发现周女士长期有自卑心理。这种自卑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

传统的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女性完全置于男性的统治之下。以至到了现在,我国男性对女性的家庭暴力行为,依然深刻地反应着这种封建思想。周女士因为没能给丈夫家添孙子,而在家庭中没有地位。

2)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别 一般而言,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强势的支配地位,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往往在经济和生活中依赖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家庭矛盾,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通常会称谓男性的发泄对象,并且女性成员往往表现为逆来顺受。“家丑不可外扬”这种软弱的行为更加使得男性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的责任。这一点表现在周女士身上就是长期隐忍自己的家暴的事实,宁愿默默承受也不愿意向家人朋友倾诉。

3)缺乏必要的救助渠道,感觉自己有些无助

外界的社会环境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外界的支持足够时,意识醒觉的受虐妇女,才会更有勇气和信心去摆脱暴力阴影。周女士一直没有寻求过他人的帮助,外界得不到支持,内心的自卑心理也因此一步步加深。

针对上述调查情况及分析,我们邀请苗女士和我们一起协助周女士恢复自卑心理,重塑其自信心。苗女士答应平时会对她多加关心和鼓励,必要时给她提供相应帮助。

4、取得周女士的信任后,我们希望周女士能安排我们和其丈夫陈先生见面沟通,让陈先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我们没有让周女士告知其丈夫我们走访的真实意图,只是说社区工作人员正常的定期走访。在周女士的帮助下,我们在家中见到了其丈夫陈先生。沟通过程:看见周女士客厅的墙上贴了一些大女儿的奖状,和小女儿的绘画作

品,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先聊起了两个女儿的兴趣和学习。陈先生说,大女儿性格沉稳内向,学习成绩优秀,体育成绩也不错,小女儿性格外向比较活泼,喜欢绘画和音乐。我们在赞扬两个女儿优秀的同时,也夸了陈先生是个负责任、有福气的好爸爸,陈先生不好意思的告诉我们,其实他平时不怎么管两个女儿,都是周女士在管教。我们见陈先生主动谈到了周女士,就顺势夸奖起周女士,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两个女儿教育的也很好,看来是操了不少心。陈先生听了我们对周女士的评价,也没有表示肯定也没否定,只是象征性笑了笑。我们又谈了陈先生的工作,他告诉我们这两年运输业竞争比较激烈,加上生活成本增加,两个女儿的开销每年都在增长,老家父母那边时常也要给点生活费,周女士没有固定收入,他觉得自己压力比较大,偶尔会找些朋友喝点小酒,放松一下自己。我们以同理心来体谅陈先生,并说明社区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比如在不耽误照顾家庭的情况下帮周女士找个合适的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困难。陈先生一听要周女士工作,立刻就不屑地说:“她能照顾好家庭已经很好了,这么多年没正儿八经地工作过,老早就跟社会脱节了,就算勉强找个零工干干,也挣不了多少钱,对这个家也起不到任何帮助!”我们见陈先生情绪有些激动,就立马劝解道:“现在工作竞争是很激烈,好的工作是很难找到,大学生就业压力都一年比一年大,更不用说像周女士这样只有职高文凭的家庭妇女了,但是社区有很多免费的职业技能学习和培训机会,也会经常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我们相信只要周女士愿意走出家门,肯定有机会找到合适工作的,你说呢?”我们将问题抛给陈先生,想再了解一下他的态度,他听了我们的解释,态度稍微缓和一些,回应道:“只要不影响家庭,她能赚点钱回来也是好的。”介于时间原因,我们很快结束了这次面谈。

通过这次面谈,我们认为陈先生还是个顾家的人,脾气是有些暴躁,但是经过多次了解和耐心沟通过后,还是有希望转变的。

5、通过社工和苗女士的共同努力,周女士自信心逐渐增强。社区提供了一些免费技能培训让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有电脑培训技能、手工制作技能、烹饪培训技能、“SYB”培训(创办你的企业)等。苗女士说自己儿子上小学了也要出去工作的,所以愿意陪周女士一起参加技能培训,为今后做准备。有了苗女士的陪伴,周女士很快下定决心报了一个“SYB”培训班。

6、我们认为周女士的问题基本解决,现在需要跟他老公陈先生进一步沟通,取得陈先生的支持,周女士才能安心培训和工作,待周女士有稳定收入后,陈先生自身压力减轻,对其态度也会相应改变。于是让周女士安排了第二次与陈先生的会面,这次与我们一块家访的还有苗女士。

此次我们让苗女士描述了她的全职太太生活和她的一些想法,又让她描述了她心里的周女士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她对周女士的褒奖,我们又趁机表述了如今全身心投入家庭的全职太太其实都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值得尊敬的,不能否认她们对家庭的贡献,也不能因此觉得她们地位低下。然后我们又提到免费技能培训班的事情,苗女士说了参加培训班的好处,表明自己很想去学习,希望叫上周女士一起。我们也告诉陈先生培训班时间安排的比较好,不会耽误接送孩子的,如果真的家里有特殊情况,我们社区也可以提供相应帮助的。周女士自己也鼓足了勇气,当着我们的面对丈夫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就是希望能为这个家多做些什么,为丈夫多分担一点压力,让这个家庭更加幸福。在情与理,我们大家共同的说服下,陈先生愿意周女士去参加技能培训,走出找工作的第一步。

7、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社工不定期的对周女士家进行了电话沟通及走访。也

从苗女士那侧面了解周女士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时刻关注她的需求。

8、周女士在完成“SYB”培训班的课程后,又参加了免费的电脑培训班,然后决定自己开一个网店代理品牌童装,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另一方面做代理风险小,由厂家定点发货,不用在家堆积货物。社区也提供了相应的资源,帮其从四季青佳宝童装市场联系合适的商家。经过半年的努力,周女士的网店生意逐渐红火起来,收入稳步增长,同时陈先生对其态度也有所转变,出去喝酒的次数少了,言语上也没有原先那么粗暴了,偶尔还会关心一下周女士,家庭暴力事件也再没有出现了。

七、服务评估

本次个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案主周女士现在没有自卑感,对生活信心十足,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家庭照顾的更周到了。因为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丈夫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和态度,不再嫌弃她无用,酗酒次数减少,家暴现象没有再发生,家庭逐步回归正常轨道。

八、个案反思

家庭暴力个案工作 篇2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 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 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 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 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 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 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 本人情况。

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 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 不爱多说话, 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 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 除非有事, 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 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 事情的起因:

(1) 在学期伊始, 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 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听我说说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 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 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2) 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 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 母亲劝其学习不听, 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 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春节父亲回家, 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 被父亲吵了一顿, 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 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 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 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 家长辛苦为她操劳, 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 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 家长很伤心。 (3) 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 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 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 说不到点子上, 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 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 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 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 教育观念落后。

(1) 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 “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 (2) 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 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 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 教育方式不科学。

(1) 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 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又忙于工作, 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 没有实质的帮助。 (2) 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 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 (3) 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 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 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 您多费心, 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 您多说说他。”

3. 教育水平低下。

(1) 家长文化素质不高, 致使教育水平不高, 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 (2) 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 教育能力差。 (3) 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 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 家长层面:

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 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 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 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 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 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 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 家长对孩子要民主, 主动倾听他的意见, 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 学校层面:

(1) 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 (2) 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 以家长会等方式,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 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 从单一到多元, 从单向转向互动。

3. 政府层面:

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 应该加强政府领导, 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 改进了教育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 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方法失当, 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 本文通过对开心 (化名) 的个案分析, 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措施, 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中产家庭理财投资个案分析 篇3

家庭资产和投资情况:持有的单位股份对应的实际净资产约50万元,投资成本约20万元;定期存款8万元,活期存款1万元;持有股票一只,市值约5万元,成本约10万元;购买偏债平衡型开放基金1只,价值5万元;还有货币基金18万元。日常开销每月不超过2万元。

■理财分析

刘先生家庭的整体财务状况显示两个明显特点:结余比例高和零负债。说明该家庭有充分的投资配置管理余地,家庭资产负债状况极为安全。

由于无负债,且家庭年收入达28万元,刘先生一家是较为典型的中产家庭,且由于有充足的净现金流收入,近期财务目标可轻松达到。

家庭主要收入贡献者的风险保障严重不足。刘先生夫妇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支柱,应优先购买商业保障性保险。除为父母购买寿险外,还应补充意外和医疗保障性保险。

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比例配置尚可,仍存在大部分流动资产利用效率低的状况,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低收益资产过多,有必要进一步调整改善。目前持有的股票品种较差,亏损达50%,可考虑补仓或割肉。

■理财建议

目标是通过对家庭收支现金流、资产负债情况以及投资组合的调整,达到合理配置家庭资产结构,实现保值和增值,同时健全完善家庭的综合保障计划。在平稳实现近期自住房条件升级目标的前提下,逐步达到投资性资产不低于年平均5%的资产收益率水平,在较长期的阶段内超越通货膨胀水平。

经过与刘先生的交流沟通,对其资产和负债做如下合理调整,并对实现理财目标的资金运用及投资策略作如下安排:

现金等流动资金调整每个家庭都应准备足够的备用金以应对诸如突发事件等意外情况引发的现金需求。但预留过多的现金等流动性过高的资金,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减少投资收益。因此建议:家庭目前保持以1万元活期存款来应付日常生活开销是适当的,另保留2万元备用金在货币基金上,其余的16万元货币基金可转向更高收益的投资。

完善家庭综合保障计划除现有社保外,尽快为刘先生夫妇购置较充足的保障性商业补充保险(包括意外、医疗保障性保险)。刘先生本人总保额应不低于50万元,刘太太总保额应不低于10万元,预计年增加保费支出1.2万元左右。寿险品种则在利率水平上升后酌情考虑。对孩子的保险应看情况,但家庭计划的保费支出应由父母优先使用。对孩子可购买部分教育保险,但因收益率低,在家庭资产增值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可暂不考虑。父母因年岁渐高,除购买意外险外,其他保险已较难投保或成本过高,建议以家庭结余资金定期划出少部分,建立老人医疗储备基金。

家庭教育个案指导范文 篇4

——小兵家庭教育个案指导

一、个案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钱难挣已经成为众多外出务工人们的烦恼。尤其像我们这种民工子弟学校,每位家长外来打工,往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于奔跑,疏于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技巧的掌握。更有家长对孩子是放手不管,促使学校成了教育的承包机构,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也造成众多的孩子们输在家庭教育上。

二、家庭基本情况

个案姓名:小兵(化名),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

孩子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的溺爱宠坏了他,他有许多的坏毛病,如:不完成作业,偷东西,说脏话,爱打架„„爸爸工作繁忙,很少管教孩子,认为孩子还是顺其自然成长的好。妈妈对这个刚来到自己身边的儿子更是疼爱有加,不舍得打骂,导致小兵诸多的坏毛病无法得到改正。

三、个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校总是不合群,常和其他的同学闹矛盾,甚至是打架。对其他同学的学习用品感兴趣的偷去占为己有。不流利的普通话中还常带有脏话。

2、在家贪玩,或者说是个贪玩的勤奋小子。他很厌恶写作业,家庭作业总是很少见他完成。偶有偷零用钱的坏习惯。

3、也许是因为他从老家刚转来留级的缘故,他的年龄长与其他同学,他总认为自己是“大侠”。父母在他看来就是自己的保护神,无论做错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他是父母心目中宝贝儿子的事实。老师的话他似懂非懂,甚至是爱理不理。同学们在他的眼里只是受欺负的对象,他不懂团结、友爱,他甚至提出他只愿意一个人坐一桌。刚转入二(2)班的小兵,酷似世界“唯他独尊”。

四、造成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原因

1、由于爷爷奶奶的年纪大了,小兵的爸爸妈妈也认为孩子放自己身边的好,原本从老家安徽读了二年级的小兵转到我们学校继续读二年级。也许由于某些知识他已学过,对现在的学习不感兴趣了。再对这些陌生的同学,首先不太会普通话的小兵受到了同学的歧笑,也就造成了同学关系不和,他选择用打骂对付嘲笑他的同学。

2、父亲是工厂上班的工人,每天早晨7点上班,到晚上7点下班。夜班的话就是从晚上7点到早晨7点。工厂闲的时候上八个小时,为了多挣一些钱,利用下早班的时间在路边摆地摊。整天忙于工作无时间管教孩子。

3、小兵的妈妈对小兵特别溺爱,小兵每天的家庭作业都是她来负责检查。又因妈妈不识字,每次只是随口一问:“小兵,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吗?”“完成了”。小兵的回答始终是这三个字。

五、个案分析

造成小兵不良习惯的,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被爷爷奶奶宠坏了,不良习惯以及他的“唯我独尊”的种子是爷爷奶奶为其种植的。

2、小兵爸爸太忙于工作,没有给孩子留点时间。小兵爸爸更有不正确的观念:认为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给他吃饱穿暖就够了,不需家长的指导。

3、小兵妈妈的溺爱滋养了小兵从幼小时爷爷奶奶为其种下的种子,让它得以生根发芽。

六、个案指导

(一)学校教育

1、多交流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一刻也不能没有人情、人道和人性!”要想教育好小兵这个安徽老家刚转到上海的孩子,他对现在的学习环境充满了好奇,更多的是那份陌生。作为班主任,我带他熟悉校园环境,让自己成为他的第一个朋友。他常和我诉说遇到的困难,我用真诚去感动他,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平等,师生间的关系也因此而显得民主和谐。我对他说:“做个好孩子,千万不能去“欺负”不识字的妈妈,爸妈将你接到身边,就是希望你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望子成龙’,爸妈希望你比他们强。”之后,他能主动将自己写好的作业拿给妈妈看。从交流中我初步寻找到了开启小兵内心世界的“钥匙”。

2、多关心 多关心要从善观察入手,用“放大镜”观察小兵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小兵当然也不例外。之前说的他是个“贪玩”的勤奋小子,因为他是那么的爱劳动,他那份劳动的热情换来了劳动委员的职务,“英雄的用武之地”换来了一个快乐、有荣誉感的小兵。在学习上的脱节,与其他授课老师商量着为他补习,更是在班级安排了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与他“师徒结对”,使他在取得进步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他更强的上进心和自觉性。在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时,给小兵讲述李镇西老师对孩子们说的“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学们因小兵的热心的服务感到幸福。

3、多表扬

看着小兵一点一滴的进步,我总是在班上表扬他,让同学们的掌声给他更多的动力。并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上一行字:“小兵有进步了。”或电话联系小兵家长向他们报喜。看到小兵的进步,小兵的爸妈端正了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一致认为小孩子需要父母及老师正确的引导,他爸爸甚至还说:“他也知道没有船夫驾驶的船是出不了海的。”

(二)家庭教育

1、转变爸爸的教育观点

小兵的爸爸因工作忙碌,对孩子是放手不管。几次与小兵爸爸见面,跟他交流家庭教育问题,从典型的家庭教育的例子,让其知道孩子离不开父亲正确的指导。小兵的爸爸是个初中毕业生,若他来检查并指导小兵的作业那远比不识字的妈妈检查要好得多。结果小兵的爸爸同意了,每天的家校联系本上都能看到小兵爸爸的签名。偶尔还有一些留言,希望我们老师配合教育孩子。

2、妈妈不能太溺爱小兵

溺爱是一把利剑,它很容易伤到孩子,而且很可能葬送掉孩子的一生。爱,有时可以是批评和指责,于是过多的包容、宽恕就扭曲了爱的真谛。学会真正的去爱孩子,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小兵的妈妈明白了我的话,并几次来学校求助我帮他们一起改正小兵的不良习惯。总是说要对小兵严格些,我们总是一起商量着怎样更好的帮助小兵。

3、金钱不要随手放

由于小兵的爸爸偶尔摆地摊,赚来的零钱总是随手放。孩子的心灵本应是纯洁和善良的,只是外界总是制造太多的诱惑,而这诱惑正是父母给的。小兵在学校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无非是从家里随便拿钱养成的习惯。小兵的爸妈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

4、留点时间给孩子

父母挣再多的钱将来都是为了孩子。但若只望着树开出怎样绚丽的花朵,而不顾及树根汲取了多少营养,那这样的树木甚至不会有花蕊的时候,它终究会枯死。小兵的爸爸利用下早班的时间和妻子孩子一起忙碌一顿丰盛的晚餐,共同享受幸福时光。饭后一家人散散步,听听孩子讲讲他的趣事。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不要用金钱和物质,代替陪伴小孩的时间。抽点时间陪同孩子一起购物,共同分享其中的快乐。这才是给孩子的爱,一个完整家庭的爱。

七、个案指导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兵的家庭有了明显的转变。从爸爸的放手不管到每天细心的指导;从妈妈的溺爱到求助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特别是小兵,在学习上他积极多了,从入学来的52分到期末的76分,这是成绩上的一个较大的进步。在班级,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他更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力大无比的英雄”,每次教室的饮用水都是他从水房扛回来的,他真正做到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在家里,劳动积极的他,更是爸妈的好帮手,扫地、洗碗„„能做的事他都做,不会的学着做,逐步成长为父母心中懂事的好孩子。

八、反思和体会

像我们这样民工子弟的孩子,其家庭教育众多是失败的,父母没有文化,没有教育的意识、没有时间去过问孩子。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不能及时的得到父母给予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像小兵这样从小被爷爷奶奶惯坏了的孩子,“天下唯我独尊”的思想在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在爸爸妈妈如今正确的教育下,小兵在感受到这份无私的爱后,再把这份无私的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一切。小兵也终于是走上了健康成长之路,我们共同期待鲜花的盛开。

小兵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引起的,小兵的成长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成功。作为家长,应在孩子身上多花些时间与精力,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最后希望各位家长明白: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的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下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遍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而这里的“教育家”不仅指教师,更是指小兵的父母。

上海市闵行区民办塘湾小学

杨小华

缺乏耐性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个案 篇5

一、指导背景

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仅凭个人的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家长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个案主要问题

(一)在校表现出的问题:宁宁是我班的插班生,通过对孩子的各方面的了解,我发现宁宁活泼、好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遵守班级规则,常做一些影响别人的行为的事。上课插嘴想象严重,经常要老师提醒。为争玩具和小朋友吵架是常有的事。午睡也不能安静入睡,经常影响旁边的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常做一些令人担忧的动作,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同伴间也不能友好相处。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还特别爱管闲事。自我调控能力比较薄弱,不但表现在交往方面,而且在学习活动中也如此,他在活动中注意力容易分散,遵守规则意识薄弱,做任何事都没有长久性和耐性。

(二)在家表现出的问题:宁宁的父母来自安徽,在上海开了一家工厂,由于工作繁忙,宁宁小时侯都是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领。宁宁还有一个姐姐,在乡下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爷爷奶奶特别宠爱这个宝贝疙瘩。从而,使宁宁的身上产生了很多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在园个案实录

1、观察实录:今天区角活动时,我投放了孩子们自己带来的玩具-飞行棋。当孩子们路路续续来到教室里后。一会儿小飞机就在棋盘上飞了起来了。宁宁来得较晚,但他也想玩飞行棋,可是那儿已经有了4位小朋友了,他只能坐着旁边做个观众了。过了一会儿,他有点等不及了,就伸出手去抢骰子,东东等小朋友真玩在兴头上,一把夺过了骰子。可是在争抢中,棋盘给翻了,把好好的游戏搅了。东东气愤地骂他:“你干什么呀?我们不跟你玩。”又向我告状:“老师,宁宁在捣乱。”

●教育措施:活动结束后,我让幼儿来讨论:“你想小朋友一起游戏时该怎么办?”小朋友们说了很多,好多小朋友都在指责宁宁早上的行为。“宁宁也想玩,可以参加游戏吗?”“可以呀。要和别人商量,要遵守游戏规则。” “要早点来幼儿园。”我又对他说:“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飞行棋,就得跟他们做好朋友。捣乱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对吗?” 我知道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大班的孩子在一些活动中都有他们自己的活动规则,也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作为团体中每一员,我们都要遵守,我们要正确的引导,有效地教育,使宁宁宁也能成为一位受大家欢迎的游戏伙伴。

2、观察实录:早上,宁宁来到美工区,刚画了一笔,就急不可耐地拿给我看,为了鼓励他继续地画下去,我用欣赏地眼光对他说:画的真不错,好好画,涂上颜色一定好看。过了一会儿,旁边的几个小朋友拿着折好的小手工来向我展示,他看见了,于是很激动地说:我也会.一会儿我给你折一个!说着把他未完成的画丢到了一边,忘记了去收笔,忘记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一会儿,看到别的小朋友下棋发生争执,就又跑过去了,这样反反复复很多次,区角活动结束了,他的画还没有完成。

●教育措施:活动结束后,我编了一个和他类似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我问全班的小朋友:“你们喜欢故事中的小弟弟吗?”在全班小朋友的回答中,我看到宁宁的脸红了。我又接着问:“你又会怎么做呢?”在全班小朋友的回答中,宁宁明白了以后应该怎么做。幼儿园的教育最主要是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象宁宁这样做事情不专心,丢三落四的习惯要特别注意纠正,良好的习惯非一日养成,它需要日积月累。孩子这一时期正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从小养成一种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五、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宁宁从小由爷爷奶奶在乡下带领,比较溺爱孩子,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差。家长娇惯孩子,引起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不会忍让。

2、孩子喜欢依赖成人,在学习中更是养成了依赖的行为。

3、宁宁的家长缺乏文化,但是望子成龙的心态使他们热衷于让孩子学习知识,但又忽视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六、个案指导

分析了这些不足之处,我采取针对性措施,先从家长处入手。宁宁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爸爸在主导,爸爸在家庭是权威性的领导者,同时也有自己的教育见解,不太容易被他人左右。所以针对爸爸在理念上的某些偏差,我先推荐一些理论类的家庭教育文章(比较权威可信的)供他阅读。

●为了培养宝宝独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妈应掌握如下的招数。

1、爸妈言传身教

父母首先要学会忍耐等待,才能让孩子学会忍耐。爸妈性子急躁,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绪问题。

2、勿包办代替

对于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爱一切包办,这样一来孩子如果不喜欢时,父母便全权代劳,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谁都不喜欢困难的问题和费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题慢或不能做出来而将答案告诉孩子的办法是错误的。应当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4、重过程甚于重结果

刚会走的孩子是不可能会跑的,初学钢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孩子要经过爬、走的过程后才能学会跑;学习钢琴必须有一个反复熟悉琴键的过程。即使孩子着急,做父母的也不应当着急,应抱着相信孩子的态度,耐心等待。

5、别对孩子过分期望

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应当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对孩子给予关注和鼓励。

6、坚持有规则的运动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健康的心理。运动有无与伦比的功效。让孩子确立可行的目标,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运动锻炼,孩子会逐步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让孩子玩一些具有开发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积木类。一个个小木块堆积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纸同样也是一种培养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着画好的线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团体游戏 与单独玩相比,多玩一些团体游戏可以使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游戏等待的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耐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别人的孩子学钢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琴班;看到别人的孩子学围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围棋班。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当孩子对某种学习确实有兴趣时,给孩子创造机会,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0、从容易的教材入手

对于没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开始就接触较难的教材,会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如果从简单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时再稍增加难度,这样一来,孩子在一点点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便逐渐提高了耐性。

11、说出自己的目标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确定目标,并帮助他们最终实现。此时,孩子最好要反复用嘴说出自己的目标,因为通过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坚守承诺,从而产生坚强的意志。(选自: 3edu教育网)

七、指导成果

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宁宁有了很大的进步。能何同伴一起共同商讨游戏的规则并实施游戏行为;当活动中遇到了困难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并能够在班级中担任值日生等工作。在家里,宁宁也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而且对待爷爷奶奶等也变得有礼貌了。

八、结论与反思

从宁宁的个案可以看出,开展家教指导首先要充分分析家庭教育情况,找出问题症结,使家长认识到问题,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达成共识,取得积极配合。同时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技巧,根据幼儿的情况及时调整。

家庭暴力个案工作 篇6

摘要: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的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呼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犯罪学家在研究青少年不法行为及其增长原因时,常常都追溯到幼儿时期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行为 家庭成因

前言

为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笔者深入幼儿园、家庭进行观察和调研,选择两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老师,他是‘哑巴’,从来不说话的。”笔者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

笔者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笔者笑,但从来不与笔者说话。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由母亲带养。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他认为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父亲认为对孩子应该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误入歧途,而母亲却认为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对待孩子。

案例二

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见笔者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表现得很开心,就主动与笔者分享玩具,常常缠着笔者,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教师说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孩子较多(30多个),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与教师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已退休,现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管教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见到父母对其他孩子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他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

二、案例分析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个孩子的抚养者都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

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抚养,再由父亲抚养,最后又与母亲生活,由于祖父母、父亲、母亲的三个生活环境中的语言都不同,孩子不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过着动荡的生活,结果导致孩子语言障碍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语言障碍,使儿童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中产生自卑,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性行为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孩子畏缩。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造成自闭症。案例二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慈母爱,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绮、卢咏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与儿童被负提名、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等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被正提名。儿童的害羞等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儿童被负提名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3]天津社会学院的关颖等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我们的案例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案例二的第一个抚养人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过于严厉的管教,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因此不敢用纪律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轮到姑妈抚养时,姑妈意识到对孩子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控制、约束孩子,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纠正孩子的坏行为,反而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4]在案例一中,孩子的父母对管教孩子应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亲认为要严加管教,母亲则认为应宽容孩子。本来,由于父母两地分居,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加上语言障碍,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惧、犹豫、退缩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尝试过许多办法,也无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使父母产生绝望的情绪,从而放弃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闭程度。

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母亲与子女的接触较多,关系也比父亲密切,对子女的影响比当父亲的大,若母亲有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是心理疾病,会对子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在案例一中,孩子的母亲患有轻微忧郁症,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必然比一般母亲给孩子的刺激少,而拒绝多,从而影响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的正常建立,扰乱子女的身心发展,导致孩子的行为偏差。在案例二中,孩子不愿依姑妈的期望、指示行事时,姑妈就会变得懊恼、生气。这些敌意感受,其主要隐含的目的是想控制子女。这种感受与目的,接着可能影响姑妈对孩子付诸行动,责骂或处罚孩子。孩子长期生活在姑妈这种暴躁的情绪氛围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姑妈的言行,慢慢也会变得性情激动、脾气暴躁,并把这些模仿习得的行为在幼儿园,在他人身上发泄出来。可见,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三、启示

通过本次个案研究,我们认为要防治幼儿产生行为问题,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打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

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认为,家长应在开发孩子智力的同时,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注意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上,及时地发现和校正孩子的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疾病,及早防止行为问题的发生。

4.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行为,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例如,父母在饭桌前、电视机前的种种谈论,对某些不正之风的痛心疾首,对周围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良行为的谴责,对邻居的热情帮助,待人谦虚礼让等,都会在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平时家庭中的琐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家长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打牌,玩麻将成瘾,切忌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为特征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5]综上所述,亲子关系,育儿方式,父母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行为有重大影响。我们的研究提示父母要尽可能亲自抚养孩子,对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状况,这些是预防孩子发生行为问题、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易杳、陈宝家。家庭教育在缔结中华民族的未来。嘹望,1995年第10期

[2][5]董群。重视家庭对幼儿性格的教育与培养。石油教育(京),第11期

[3]曾琦、卢咏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心理发展与教育(京),第2期

家庭暴力个案工作 篇7

郭婉莹, 女, 10岁, 生于单亲家庭, 非婚生孩子, 从出生之时就未曾享受过父爱。其母在无法排解各种压力的时候, 就将怨气、怒气撒在她身上, 使得婉莹自小就忧郁、自卑、不爱学习、自暴自弃, 平时不合群, 但只跟一个学习成绩也很差的男孩子很要好, 以致同学们都以为他俩有早恋的倾向。

二、案例分析

(一) 家庭成长背景

婉莹的家在范沙旧村的小山边, 这是一排出租屋, 家里一贫如洗。属于小女孩的花裙子、玩具、课外书, 她一样也没有。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张书桌, 昏暗的灯光衬托着小婉莹那孤零零的身影, 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父母之间的恩怨, 以及父亲的抛弃, 家庭的困苦, 母亲难以启齿, 让她也越来越感受来自邻居鄙夷的目光。于是她开始怀疑父母、怀疑身边的一切, 也害怕自己的父母, 害怕一切的伤害。从此, 她变得性格孤僻, 她的脸上本该属于孩子的那份童真和快乐也早已荡然无存。而学习更是成了她沉重的负担, 就像她的家一样, 令她非常厌恶。

(二) 个体心理因素

1.冷漠孤僻。婉莹由于父亲的不负责任, 其母迫于生计, 不得不经常搬家, 生活动荡不安。而她妈妈又经常对她非打即骂, 使她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在课堂上, 她经常表现出闷闷不乐, 情绪低沉, 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撒娇, 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 有时我还见到她在撕扯自己的衣服。在学校她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 怕人家知道自己是被人抛弃的孩子, 所以对同学十分冷漠。

2.逆反心理。在教育婉莹的过程当中, 我经常发现她跟老师、同学对着干, 你让她这样做, 她偏要那样做, 就是不合作。这往往是一种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 甚至对老师和同学有着莫名的抵触情绪。

3.有破坏行为。婉莹的妈妈把在婚姻中的失败归咎于婉莹, 把对孩子父亲的憎恨转嫁到婉莹身上, 把她当出气筒, 经常对她非打即骂, 对她的教育也丝毫没有耐心。所以婉莹也非常憎恨她的父母, 特别是当别的孩子可以买玩具、可以去旅游, 而她的爸爸却连抚养费也不原意付给她的时候, 她就非常憎恨她的爸爸, 我经常看到婉莹严重流露出那种与她年龄极不相称的仇视的目光。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 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对其他人甚至对社会的不满、冷淡, 所以对学习缺乏热情, 对学校、对集体的事表现冷淡, 有时还故意破坏纪律, 损坏公物, 她的书桌上就被她用戒尺刻下了几道深深的口子。

三、案例解决

根据这个孩子的特点, 我对她的教育采取了以情感为依托, 运用“四自四导”的教育理念,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 为她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使她发现自我的价值, 即由老师的“导定向”引导她“自定向”、由老师的“调节、激励”引导她自己“自调节、自激励”, 激发她内心要求的内驱力, 唤起她隐藏心底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恢复正常的心态, 摆脱自卑的心理障碍, 从而走向阳光健康的生活。

1.沟通, 缩短心理距离。我相信“亲其师, 信其道”。 针对婉莹的具体情况, 我主要采取了沟通的措施。我先与其家长沟通, 寻求帮助, 又经常创造机会与她交流, 课上、课下、寝室、操场……。我带着同学们和她一块儿跳绳、跳皮筋、玩“悠悠球”……。有人陪她玩了, 心情也就开朗。我还经常陪她聊天, 是朋友之间的谈天, 是大姐姐和小妹妹之间的聊天, 诱导她自我激励, 亲近老师和同学。由此, 孩子的心门打开了, 渐渐地, 话也多了起来, 心理的距离自然也就缩短了;距离短了, 心就拉得近了一点;心近了, 她自然就“亲其师而信其道”了。我很高兴地看到, 婉莹能够主动要求跟同学玩, 主动找老师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那属于孩子们特有的童真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小脸上。

婉莹日记:今天何老师又找我谈话了, 她还拉着我的手, 和我一起跳绳。慢慢地我很喜欢她来找我。上课的时候, 我总是看着何老师, 我很想她能看到我在认真听讲。我现在特别想跟老师说说话, 妈妈是不会听我说话的, 一看到她凶巴巴的眼睛, 我就害怕……。

2.结对, 找准切入之口。

(1) 学习伙伴。纵观婉莹的成长历程, 孤独是困扰她情感的主要因素。在与她的接触中, 我发现她非常孤独, 几乎没有朋友。有几次我都看到其他同学大都在一起玩, 只有她孤独地站在教室门边, 远远地看着同学们玩。还有几次, 我也看到她到课间活动时间跟冯豪杰 (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个成绩很差的男生) 窃窃私语。同学们几乎一致认为:两个成绩差的孩子在一起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事!我觉得当务之急是马上给她安排互助的小对子, 让她有同伴一起学习, 一起玩。因为孤独会引发孩子多种情感障碍和智力缺陷, 更是损害孩子心理和心理健康双重杀手。所以, 我做通语文科代表赵慧的工作, 让她跟婉莹同桌, 专门负责帮扶婉莹, 不论是课堂上的作业练习、背书、听写, 还是课后的游戏、劳动、卫生都要在一起共同完成。我定期检查两人的结队学习情况。婉莹在学习上有了伴, 心情也就开朗多了。现在, 我时常看到她和赵慧有说有笑, 一起背书、听写生字词。她们在共同学习中结下了友谊, 而且在此过程中互相调整学习方法、互相鼓励达到共同进步。这样互调节和自调节、互激励和自激励相互融合, 也就达到了孩子“自育”的初步效果。

婉莹日记:我有朋友了!现在不只冯豪杰和我玩, 还有赵慧。赵慧成绩可好了, 每次测验都是全班最高分, 很多同学都想跟她玩呢。现在何老师让她跟我同桌, 我心里非常高兴, 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羡慕我呢!我现在不怕学习了, 不过我心里还是有点害怕, 我怕我太笨了, 赵慧不肯跟我同桌……

(2) 家庭伙伴。为了让婉莹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真情, 我决定优化她的家庭环境。走访了班上几个比较有爱心的学生家庭, 动员他们也参与到帮助婉莹的队伍里来。让他们加强同婉莹妈妈的联系, 周末或者节假日带婉莹到他们家一起生活、一起出去旅游, 让婉莹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记得那次赵慧和李端明俩家出去烧烤, 也向我申请带婉莹一起去。听他们回来向我报告, 婉莹在烧烤的时候非常活泼, 像小鸟一样飞来飞去, 洗盘子、切水果、烤食物, 忙个不停, 大人们都夸婉莹懂事、乖巧。可见, 孩子的天性都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是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这次烧烤回来以后, 婉莹对同学也没有那么冷淡了, 还经常帮同学搞卫生、收作业。这种结对子的办法对婉莹的促进作用真的很大, 效果是很明显的。

婉莹日记:昨天, 李端明爸妈来接我和他们家去烧烤, 一起去的还有赵慧一家。我太高兴了, 我还可以跟赵慧他们一家一起玩呢。赵慧她好幸福啊, 她又漂亮又聪明。烧烤的时候, 我抢着干活, 我就是想让对我好的人喜欢我, 不要讨厌我。

3.信心, 激我能行之情。为了更好地帮助婉莹, 我推荐她做班上的卫生委员, 并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同意。当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这件事是真的, 眼中露出惊异、不解、喜悦的神情。当我问她有没有信心做好时, 我第一次听到了她坚定而又充满自信的声音:“能”。 上学期, 我们每个月都能评上“卫生先进班”, 婉莹功不可没。我还在其他方面给婉莹机会, 让多为班集体做事, 并鼓励她努力做好。我要求她, 如果去同学家, 就要向叔叔阿姨汇报自己取得的成绩。帮扶家庭的父母听到婉莹的汇报也为婉莹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由此, 婉莹的自信心更强了, 眼神也变清澈了, 以前眼里的那丝冷漠和敌视也无影无踪了。看来, 自信是激发孩子上进的奠基石啊!

婉莹日记:何老师让我当卫生委员, 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老师她怎么会对我这么好呀!我从小到大, 大家都讨厌我, 小孩子也不和我玩。我要认真搞好卫生, 不能让班上扣分, 不然, 何老师就会失望了。她一失望, 就会撤掉我了, 同学们又会像以前一样, 对我……。所以, 我一定要做好卫——生——委——员。

4.欣赏, 彻底告别孤独。对于孤独的单亲孩子, 教师应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发挥他们的特长, 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 甚至可以“以其之长比人之短”, 让他们体验成功, 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我像欣赏一朵花骨朵一样欣赏她, 而且我坚信:这朵花蕾一定会开出灿烂美丽的花儿。我还利用一些活动, 使其有“用武之地”, 如在跳绳、投球、歌咏、讲故事比赛中, 让她登台亮相, 展示“一技之长”, 使她的才华被同学们认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她自强不息的斗志, 老师和同伴的欣赏也使她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欲望。我借机抓住她获得成功的契机, 引导她深信“我行”, 增强她的自信、自尊、自强意识, 使她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 充分肯定自我, 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四、案例反思

今天, 在纷繁快速的生活节奏下, 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人的离 (失) 婚率在逐年升高, 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孩子成长是家庭的责任, 是社会的责任, 也是学校的责任。

“四导四自”的教学理念旨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中, 学会思考、学会探究、要求进步。在转化婉莹的过程中, 我主要是根据她的特点, 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诱导她自定向, 产生“我要改变自己”的追求, 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帮助她“行动”, 即要“改变什么”、“怎么改变”, 实践“改变了什么”、“怎么改变”, 评价反思“改得怎么样”。在自我发展中习惯得到改变, 性格得到培养, 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实施“四导四自”的教育模式时, 要把“四导四自”各个环节有机融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 不断实践, 不断调节, 使学生在“定向”、“运作”、“调节”、“激励” 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享受快乐。

摘要:如何营造一个适合单亲家庭孩子学习成长的环境, 是个社会问题, 更是班主任工作中应该引以为重的问题。本文选取以郭婉莹同学为代表的单亲孩子进行研究, 根据她的成长背景, 以情感为依托, 运用“四自四导”的教育理念,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 为她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使她发现自我价值, 激发内心要求的内驱力, 唤起她隐藏心底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恢复正常的心态, 摆脱自卑的心理障碍, 从而走向阳光健康的生活。

家庭暴力个案工作 篇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发展,人们的婚姻观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追求幸福的婚姻生活。因此,不幸的婚姻家庭解体率居高不下,同时,离异再婚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据民证部统计,1979年我国的离婚率为4%,1999年就上升到了13.7%,2003年更是达到15%以上。随之而来的是再婚率的迅速上涨;我国1995年再婚人数为离婚人数的37.69%,2004年就达到45.65%。”这是十年前的统计数字,而近十年来,离婚率和再婚率有增无减。但是,人们对再婚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再婚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里有一部分学生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其中个别学生是离异再婚家庭孩子,笔者对他们给予了特别关注,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跟踪分析及心理教育辅导。下文选取其中一个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为例,探讨中职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个案学生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东东,男,17岁,中职一年级。

(二)家庭背景

东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在其七岁时离异,他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姐姐跟随母亲生活。不久后,父母分别重组家庭,他的继母带来两个女孩跟随他们一起生活。父亲现在A城市做家居装饰工作,继母随其父一起工作。平时,其父母为生计奔波,无暇照顾东东。由于从小继母对其各方面要求比较严格,他与继母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双方矛盾较深。在东东初一时全家搬到A城市,恰逢此时,东东的生母也来到A城市打工,于是,东东私自跑去跟其生母一起生活,这导致其与生父和继母之间的矛盾恶化。初三时,其生母离开A城市回老家,东东拒绝跟生父及继母一起生活,于是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外面租住出租屋。

二、个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为该生的班主任,笔者特别留意东东的日常表现,同时,笔者跟其父亲谈过几次,跟该生也有过多次交谈。通过这些素材的积累,基本了解了该生的基本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安全感

东东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比较消极,很难信任他人,总是怀疑一切;一旦相信他人,就会十分依赖,如重视友情,依赖、信任他认为可以信赖的朋友。

对于再婚家庭的子女来说,原有家庭一旦破裂,就会失去原来的温暖和关爱。所以,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父母一旦离婚,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从而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害怕失去。而当其进入父母新组建的家庭后,他们往往很难接受继父或继母,极易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继父或继母抢走了他们的亲生父亲或母亲的爱。同时,对他人产生怀疑,不易相信他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连自己最亲的父亲或母亲都抛弃了自己,还有谁可以相信呢?所以,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于是开始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寻求温暖和依靠,所以,他们更重视友情或师生情等家庭以外的情感。

(二)情绪不稳定

东东在家表现与在学校表现完全不同。据他父亲讲:“东东在家时沉默寡言,不说话,有事总是闷在心里,从来不跟父母谈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而且十分冲动、倔强、叛逆,每逢家长与其谈话就吵架,跟家长对着干,尤其讨厌继母,相互之间经常吵,根本无法沟通;任何事都很倔强、偏执,完全不考虑家长的意见。”而据笔者观察和接触了解到,东东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他是个积极勇敢的学生,课上喜欢发表独特的见解以引起老师的关注和表扬,课下同学关系良好,幽默风趣受同学欢迎。

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离异再婚家庭的儿童,当其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和自由,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和拘谨。”由此,我们了解到:再婚家庭的孩子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得到父母双重的爱,而是要分场合地享受爱和被爱,因此,再婚家庭孩子学会了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有的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谨慎,有的是用暴力、愤怒的方式反抗不满;同时,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友好,如同学、朋友等,而对自己不喜欢或讨厌的人表现出极端的愤怒或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如继父、继母。总之,情绪时好时坏。

三、个案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策略

根据以上问题,笔者作为该生的班主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辅导帮助计划,努力为其创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教师付出满满的爱,信任尊重学生

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没有得到父母充足的爱,造成安全感缺失,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对他人不信任,自闭等。所以,既然再婚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爱和温暖,那么,教师就应该伸出慈爱之手给予学生充足的关爱,同时,信任并尊重学生,保护其人格,鼓励其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逐渐建立自信心,增强安全感。

本案例中的东东,笔者在担任其班主任期间一直关心其生活、学习,经常找其谈心,甚至在得知东东生活费不够用时,为了保护其自尊心,拿出钱借给该生使用;笔者在得知刘东东有意在周末做兼职挣生活费的情况下,十分支持其勇敢自立的行为,并为其提供兼职信息,鼓励其参加课外生活实践;同时,鼓励其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他在班级的辩论赛和学校篮球赛、足球赛中都表现非常积极,并取得很好的成绩,只要看到他有一点点进步,笔者就及时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计划,鼓励其在学业上取得成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他已经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二)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关爱孩子

再婚家庭中,当孩子进入父母一方新组建的家庭时,再婚的亲生父母往往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而忽略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有些继父母不能像亲生父母那样无私地关爱继子女。更甚之,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是两人之间感情的障碍,因此,往往对孩子的管教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足,对孩子的爱也有限。很多再婚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关爱,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因此,在离异再婚家庭中如果注重家校沟通合作,教师主动了解情况,家长经常跟教师沟通,那么,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家长更多地关爱子女。

笔者根据东东家庭的基本情况,先后取得了其本人及其父亲的信任。笔者在确定了帮助计划之后,一直坚持与其父亲定期沟通,了解双方关系的进展,及东东在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教育建议,教会家长关爱子女,教会子女理解父母,使双方关系解冻,让东东重拾家庭温暖。

(三)激励学生努力自强

个别离异再婚家庭的中职学生会自卑,因此,对于自卑心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用补偿心理来增强其成功的欲望,鼓励其努力学习、自强、自立并获得成功。

在本案例中,东东对任何事都不自信,有自卑情绪。于是,笔者积极鼓励东东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辩论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他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取得成功,因此,在这一系列竞赛类活动中,他屡屡体会到追求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努力、越来越优秀。

四、个案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关爱辅导,东东变化很大。这些关爱使其渐渐对周围人产生信任,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也对学习、课外活动等方面产生兴趣,并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功。

(一)信任他人

一年以来的心理辅导使东东渐渐开始信任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他有了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且经常跟朋友一起出去玩;与同学友好相处,经常一起参加各类比赛;开始跟老师谈心;甚至在第二个学期末离开了独自租住的出租屋回到了父亲和继母身边生活……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说明他的安全感增强了,对他人有了信任感。

(二)活泼开朗

通过家校合作的心理疏通和辅导后,东东情绪相对稳定,回家后也有了笑容,能够主动做家务,帮助家长做事,并主动跟家长聊学校生活等;同时,在学校的表现更加积极主动,对同学热情友好,对老师有礼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业余爱好更加广泛。

五、启示

通过系统辅导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笔者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并得到一些启示。

(一)关爱学生,满足基本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属于低级需要,也称缺失性需要;后三种为高级需要,也称成长性需要。每一个需要都是在前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后发生的需要,因此,必须把低级需要满足了才能满足高级需要。在辅导离异再婚家庭学生过程中,始终坚持爱的教育,关爱学生的一切,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集体活动,即,首先满足其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基本需要。

(二)因材施教,激发成功动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个性,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学生也如此,其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家庭中,自然带有不同的“烙印”。因此,需要对每个离异再婚家庭的学生进行个别研究,了解其特殊情况,因材施教,探索其内在需要,激发其成功动力,促使其积极向上、自强不息。

(三)家校合作,辅助家长教育孩子

马忠虎教授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自古以来,家庭和学校就是教育的两大阵地,甚而家庭教育更早于学校教育,因此,早期的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让学生充分享受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关爱,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由于离异再婚家庭个体不同,其差异也不同,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合作,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2013—2015年度重点研究课题《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RZX201302,主持人:宋伟。]

上一篇:以后悔为题的演讲稿下一篇:第6课动荡的春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