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观课报告(精选10篇)
经过学习李老师的教学录像和课堂教学实录,并认真观摩了课题组老师的评课,感受颇深。我觉得李老师的课真正把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只是引领点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我觉得精彩的课堂,得益于李老师精湛的提问。课堂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李老师提问贵在恰到好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就课堂提问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1、精心设计提问,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师生、生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引起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的意愿。这些问题的思考有价值,学生才愿意思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当然问题设计要恰当,难易适中。在不断的研磨中,李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是有变化的,课堂提问的质量及有效性一次比一次明显。比如: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李老师精心设计了二十多个问题,全部准确、有效,质量很高。比如“文中的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默读课文,看那些语句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这些问题的设计,准确清楚地提出了思考的导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提问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在过程中总结学习方法。
李老师设计的问题,准确性还体现在层次分明上。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李老师先是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看课文中的法布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回答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设计,由低到高,层层递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李老师没有前面的铺垫,直接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恐怕学生就无从入手了。在精读环节,李老师用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在这个过程当中,李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领悟,并学习做好批注。在完成这一步学习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为第二
课时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在第二课时,李老师又先和学生回顾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主学习第4——10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方法,还运用了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我在查阅文献时发现,虽然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很多,但结合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特点进行的课堂提问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对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策略。
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堂提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索现阶段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结合理论,初步形成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策略。
第三阶段:将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研究我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阶段:根据理论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最终制定出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策略。
三、研究过程概述
为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导学式”课堂提问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对全校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情况评价,以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态度和需求。
(一)考查学生对课堂教师提问的态度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并不是很热情,甚至有的学生从不愿意回答。而且看出教师的提问虽然能引起学生思考,但是深度不够,反映出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密,若提问能问到学生的疑难之处,学生是能够引起足够的注意的。
(二)考查提问对学生影响的广度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其他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师只考虑自己与回答问题学生间的交流,没有关注其他学生的发展和对问题的认知度,因此问题的有效范围较小。
(三)考查提问对学生影响的深度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提问的作用,学生愿意锻炼自己,但是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不够,导致学生畏惧回答问题。
(四)考查教师提问的方式
当问到“老师经常采用何种方式提问”,66%学生选择随机叫人回答,20%学生选择集体回答,学生集体回答会让一部分学生缺乏焦虑感,思维处于松散状态,出现人云亦云的局面,时间久了,这些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随机叫答又会增强学生的焦虑感,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方式。当问到“你认为化学老师提问后是否给了你足够的时间思考”,只有49%学生选择是,说明有时提问后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学生理解不够充分,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
根据我校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初步形成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策略。将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研究我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发现我在课堂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提问过后,总有几个学生能迅速的回应并大声回答,我便以为学生都理解了就一带而过了,没给其他学生足够时间思考,结果还有很多学生都没弄懂。
针对我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用理论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不断观察、反思、改进,最终制定出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策略。
四、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原则
1.课堂提问应具有有效性
课堂提问应有一定深度,但也不能过于深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才能有效。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抓住思维的发散点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堂提问应具有适度性
控制问题的数量:设计提问时要少而精,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控制问题的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提问的内容上,必须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
1.通过启发式提问提高学习效率
启发式提问不仅能够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促进课堂教学顺畅,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启发式提问,提出的问题也必须难易适中。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令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便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新知识。
3.选择最佳叫答方式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几个积极回应的学生。因此,对于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教师应控制自由发言的学生,给其他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考虑到提问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尽量让所有学生从中受益。
4.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反馈,可以是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教师在鼓励学生时,语言应丰富多样,具有针对性,同时激励性评价的语言还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阔他们的视野。
五、总结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我在查阅文献时发现,虽然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很多,但结合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特点进行的课堂提问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对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策略。
二、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堂提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索现阶段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结合理论,初步形成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策略。
第三阶段:将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研究我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阶段:根据理论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最终制定出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策略。
三、研究过程概述
为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导学式”课堂提问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对全校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情况评价,以便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态度和需求。
(一)考查学生对课堂教师提问的态度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并不是很热情,甚至有的学生从不愿意回答。而且看出教师的提问虽然能引起学生思考,但是深度不够,反映出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密,若提问能问到学生的疑难之处,学生是能够引起足够的注意的。
(二)考查提问对学生影响的广度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其他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师只考虑自己与回答问题学生间的交流,没有关注其他学生的发展和对问题的认知度,因此问题的有效范围较小。
(三)考查提问对学生影响的深度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提问的作用,学生愿意锻炼自己,但是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不够,导致学生畏惧回答问题。
(四)考查教师提问的方式
当问到“老师经常采用何种方式提问”,66%学生选择随机叫人回答,20%学生选择集体回答,学生集体回答会让一部分学生缺乏焦虑感,思维处于松散状态,出现人云亦云的局面,时间久了,这些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随机叫答又会增强学生的焦虑感,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方式。当问到“你认为化学老师提问后是否给了你足够的时间思考”,只有49%学生选择是,说明有时提问后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学生理解不够充分,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
根据我校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初步形成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策略。将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研究我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我发现我在课堂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提问过后,总有几个学生能迅速的回应并大声回答,我便以为学生都理解了就一带而过了,没给其他学生足够时间思考,结果还有很多学生都没弄懂。
针对我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用理论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不断观察、反思、改进,最终制定出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策略。
四、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原则
1.课堂提问应具有有效性
课堂提问应有一定深度,但也不能过于深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才能有效。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抓住思维的发散点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堂提问应具有适度性
控制问题的数量:设计提问时要少而精,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控制问题的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提问的内容上,必须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
1.通过启发式提问提高学习效率
启发式提问不仅能够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促进课堂教学顺畅,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启发式提问,提出的问题也必须难易适中。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令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便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新知识。
3.选择最佳叫答方式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几个积极回应的学生。因此,对于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教师应控制自由发言的学生,给其他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考虑到提问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尽量让所有学生从中受益。
4.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反馈,可以是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教师在鼓励学生时,语言应丰富多样,具有针对性,同时激励性评价的语言还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阔他们的视野。
五、总结
通过几个月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综上所述的初中化学“导学式”课堂提问的策略,在近期教学中也逐渐利用这些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增强,注意力更加集中,回答问题时条理性更强,思维得到发散,视野得到开阔,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乐趣和知识,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好的提问设计能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切割,形不成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形不成认识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实效性、高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动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假设 1.主要概念的界定
所谓“技巧”主要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必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并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课堂”就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包括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人际关系。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交往与互动、借助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经验,推动各方面的发展。
“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来问学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训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技巧”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课堂问题设计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2.本课题的核心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就是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行为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是高效的,什么样的提问是低效的、无效的。3.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 《程标》(实验稿)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提问的心理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愿望,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故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始终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放在第一位,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研究在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前提下,将教师的课堂提问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有效行为。转变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分析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基本特征,探索出一种符合新课改精 1 神的、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提问的基本框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地得到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2、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兴趣,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本课题拟采用的主要方法
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集体讨论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6.集体讨论法。课题组进修多次集体讨论辩论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活动简介:本课题于2015年1月立项申报,从开题至今,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研究,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配合,团结协作,精心收集素材。开题以来,本学期进行课例研究2次,学校公开研究课1次,并撰写教学论文多篇,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教学成绩比较突出。
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大语文观,我们对于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技巧:
技巧一: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技巧二:把握时机,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 2 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 技巧三:端正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
在教学实践中,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就要寻求一种平衡,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又要注意适时引导,让独特体验与价值引导在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个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空间。在新课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正视“尊重”。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表现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的是一群阅历、学识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有的甚至在阅读面前还没有学会思考。如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那么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很可能是苍白的,所传达的思想也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
技巧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提问的时机很多: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思维训练时提问,突破疑难点时提问。课始,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发问,既可复习旧知识,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课中,围绕着课堂教学的重点进一步提问,可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课末,在巩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技巧五: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何谓立体性问题?它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效提问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大大促进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文本、把握新的理念,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让我们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充分,气氛活跃,迷津点窍,人人争先,真正建构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
六、取得的成果:
(一)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还记得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还记得教师手拿教学参考,而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我们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老师不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把自己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实在在的引入课堂,积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呈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交往。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 3 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且在问题设计的语言上也让学生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态度亲切自然且富有激情,使得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改师道尊严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让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课程观念的变化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冲击,我们教师深刻地意识到教材给予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可以以此为载体,创造地使用教材。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设计时注意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再把数学课程只局限于数学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同时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得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更多的“精彩”回归课堂。
(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学生大都有着浓厚的探索新知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课堂内教师总是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努力养成了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质疑是思维能力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设计的问题、疑点点燃了他们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并探索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三)形成了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成果
半年来,我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多个案例的设计与反思,通过多堂教研课的展示和评析,结合最新教学理念的学习,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我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技巧,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提问为主,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精问巧问的实质,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语文学科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溯源,掌握知识的动力。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对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存在以下问题:
1、简单化提问。教师往往随意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难度的问题,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际上有效性不高。
2、惩罚式提问。在课堂上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等情况,这时如果老师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无有效性可言。
3、形式化提问。老师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往往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流于形式,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至于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二、研究对象
课堂提问形式分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我们这次研究将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为研究对象。
三、文献综述
1、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活跃了,探究问题的热情才会爆发出来。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一切探究和创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3、课堂教学论课堂教学论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兴奋点上提出问题四、研究内容
1、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现状。2、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的艺术。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4月-6月):(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及明确分工;(2)查看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6月-2月):(1)听课,记录教师课堂提问情况;(2)针对教师课堂提问情况,制定课堂提问策略;(3)再次听课,验证课堂提问策略。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3月--4月):(1)总结分析教师课堂提问现状;(2)形成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艺术;(3)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六、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为研究法、文献搜集法、经验总结法等。(1)行为研究法。选择试验班级,听课,并记录教师课堂提问情况。(2)文献搜集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不断完善研究。(3)经验总结法。深入分析,总结经验。七、人员分工
负责人:888制定计划,召开会议,分析总结,撰写论文等
成员:777指导计划,收集文献等
7777明确思路,进行实验等
7777收集资料,进行实验等
研修期间,我认真的观看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深深的为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所折服。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学生在探索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用华应龙老师的话来说:这堂课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特别是王雪峰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再认识》,学生们侃侃而谈,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陷入深度思考,然后提出有理有据的证明。感觉王老师把《乘法分配律再认识》这节课讲到“骨髓”里了。而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则用有趣的情景,吸引低年级学生们的全员参与,积极思考,让这节课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两节课都让我对数学的“核心素养”,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这几年我都在从事低年级的教学,下面我就王艳玲老师的《认识倍》这节课,谈谈我的观课感受:
一、选择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台
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注意力的持久性差,不能一味的说教。而“倍”作为一个概念的学习,也不适合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对于“倍”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但是王老师通过两个活动的情景,把“倍”的概念轻松的呈现。第一个活动,王老师通过两只大象与四只猴子拔河问同学们:谁会赢?引发学生兴趣。学生们都说大象会赢,然后老师说,再来两只小猴子呢?„„在学生的不断的思考中,明白了谁是谁的几倍?我注意观察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分神,都在积极的参与。而第二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的独立操作,穿插了对独立思考的提示,对思考结果的两人交流及全班交流订正。这样设计能关照学生的学习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二、运用情境中的变式,加深了学生对“倍”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就两个情景——“拔河比赛”“摆棋子”。但是王老师利用这两个情景的不断变化,让孩子加深对“倍”的理解。比如:拔河比赛:两只大象和四只猴子谁会赢?学生说大象会赢。老师说再加两只猴子,这个时候猴子是大象的2倍,谁会赢?大象会赢。老师又加了两只猴子谁会赢?„„这个环节中拔河双方小猴和小象的只数一共发生了五次变化,目的分别是明确标准、感知倍、理解描述倍的相互性、巩固倍的理解。在“摆棋子”活动中,王老师阶梯性的巩固了“倍”的概念。王老师通过三关,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关要求:有4个三角形,正方形的数量是三角形的3倍。第二关要求:有?个正方形,三角形是正方形的2倍。第三关要求:有8个三角,三角的个数正方形的2倍。三关摆棋子的要求,学生手、脑、语言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辨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三、抓住“倍”概念的关键点,巧妙的让学生理解了“倍”的意义
一、课堂提问现状种种误区
几年前,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研究员在分析课堂教学的特点时说:边问边讲正在取代灌输式的讲授.同时指出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一节课105个问题, 连老师自己都不敢相信.在上海青浦区调查的36节课中, 教师们平均1.85分钟提出一个问题, 调查数据也向我们反映了教师提问现状存在以下误区:
1. 课堂提问简单机械, 创新意识渐逝
许多教师把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 认为没有提问或少提问就是在灌, 就是注入式教学, 把是否提问及提问多少当作评价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满堂问”现象, 提问“只顾数量, 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 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 表面上很热闹, 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同时, 如果此种状况长期下去, 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 学生不愿意且无须去动脑筋, 最终会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
2. 课堂教学预设封闭, 教学质量低效
数学教学十分讲究“设问”的艺术, 但一些教师忽略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探究的细节, 过于看重预设, 忽略了生成.习惯于“设问”, 但急于推出自己的结论, 失去“设问”应有的价值.这种预设性的课堂教学, 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 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际上表面的有效掩盖了真正的低效和无效.
3. 提问对象层次单薄, 两极分化严重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主要表现在有的老师习惯追问优等生, 不管其他学生是否跟得上节奏, 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跟着思考.这种做法对优等生是一种鼓励, 可以激发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课堂生活, 而对于差生而言, 则是一种打击和排斥, 使得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 不愿参与课堂提问, 甚至脱离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提问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4. 提问形式策略单调, 学生兴趣不足
课堂提问中以推理性尤其记忆性问题为主, 提问技巧比较单一.教师的课堂提问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是单句直问, 学生齐答比率较高, 回答问题方式单一, 教师完全掌控课堂.单句直问目标指向清晰, 节奏简明, 能较快完成教学任务的切换;但往往由于没有铺垫, 没有变式, 没有思路启发与太过刚性而缺乏情趣味, 也容易造成氛围上不必要的紧张, 因而在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兴趣与启智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二、课堂有效提问若干方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使课堂提问达到有效性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呢?
1.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备课, 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 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必须深入实际, 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 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 使得提问更加有效.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要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的思维的翅膀舒展开来, 意志力得到磨砺.学生经过抓耳挠腮、呕心沥血得到的问题答案, 一定会记忆深刻.同时经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 一定能让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学生的赏识下留下长久愉快的体验.
2. 注重提问角色互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 其实, 应答还是被动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数学家康托尔曾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提出正确的问题, 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 自己发掘问题, 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 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问“大众性”和“多样性”, 关注全体学生发展
课堂提问应该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师应善于提出各种知识水平的问题和适合学生水平能力的问题.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 力争给每一名学生以均等的机会, 促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 基础稍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中等生可提一些理解型的问题,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解题思路加以叙述;对于优等生提出具有创造性思维性质的问题, 让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真伪, 找出原因, 并做创造性回答.有时, 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 要求学生留心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 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 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4. 体现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提问时除了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 还可以在组织的问题里面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或一些“见惯不怪”的现象, 在学生面前设置一些“悬念”, 来增强学生的好奇性.一般来说,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的问题, 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 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际、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矛盾, 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
小学数学课上,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不是“满堂问”,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厌倦,就是“高深莫测、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答起,不知所云,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更有甚者是以问代罚,使学生觉得难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等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应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自如地驾驭40分钟课堂?
一、提问既要抓点又要顾面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做到照顾全体学生,不要形成老师问,学生答,“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者只向学习好的几个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要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长此下去,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为了给大多数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节课结束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哪些同学发言了?请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请没发过言的王红(化名)同学来回答。
2.谁知道王红占她所在组同学的几分之几?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3.为什么同样是一位同学,他们说的分数却一直在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给坐了将近一节课冷板凳的学生一次表现的机会,又借机了解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而且还使全体学生对单位“1”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讲解中适当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灵活设计一些提问,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如,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96÷6=( )÷3=192÷( )=16/( )=( )/18
并提出了如下问题:
1.解答这道题的根据是什么?
2.怎样把这道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
3.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
4.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比值有没有变化?
5.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
6.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提问1、2,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会被除法算式怎样改写成比所吸引,新课便在学生对结果的好奇期待中展开。
通过提问3、4、5可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从而解惑,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通过问题6的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况以及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情况。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过于盲目,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及时提高并保持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使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提问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关于小数乘小数法则的推导过程,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这道题第一个因数和第二个因数各有几位小数?
2.怎样使两个因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3.要使积保持不变,小数点的位置应该怎样处理?
4.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1相对简单,比较适合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认真细心,就能轻松回答,问题2、3、4相对偏难,需要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方可找到答案。总之,这四个问题由易到难,有很强的逻辑性,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主要有:
1.单个提问法——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2.小组讨论法——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3.全班讨论法——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统一答案。如,学习了互质数的概念后,可设计出如下问题:3与5互质,5与7互质,3与7也互质。思考一下是否会有这样的规律:假设A与B互质,B与C互质,A与C也一定互质?这样的提问使得全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探索性。
总之,课堂提问要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才能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的弊端,才能使学生养成遇事肯动脑、会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6(07).
[2]曹庆红.浅谈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观课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我在每次观课时都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每堂课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思考其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程度;观察教学中学生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思考怎样通过优化过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
观看了几节课,发现授课教师们都能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创设了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们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激励性作用。老师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激励学生,呵护学生的表现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并且注重面向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生尽可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言需求,渴望在课中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因此,我想,我们应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并且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我选择了观察教师的教学方法:王老师执教的美术课《艳丽的大公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动手制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精心的组织,细心的引导,呈现了一节风格各异、质优、效高的教学课堂。
一、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自身存在的自发性和主动性,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结合的方法启迪学生通过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情境导入,营造故事情境,结合现代化多媒体电脑设备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情趣盎然的汲取知识,感知色彩的世界;
2.以观察、比较、欣赏、发现、分析、绘画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学始终注重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点拨;
3.教师示范,为了更加生动自然地表现色彩艳丽的画面,教师示范运用水粉进行接色的要点。通过示范,提高学生在掌握色彩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绘画技法表达色彩感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王老师将故事教学贯穿始终首先由故事情境1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故事设置完整而且有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故事激活课堂,使学生热烈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思维,高效的学习。然后利用故事情境2使学生了解冷暖色搭配可以使画面产生艳丽的色彩效果,利用故事情境3引导学生探究使画面更加艳丽的冷暖色搭配技巧。
四、知识引导
1、欣赏同学的作品,鼓励学生说一说哪些颜色用得有规律?哪些颜色用得随意性较强?把最喜欢的作品讲给好朋友听一听„„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颜色搭配的方法与画面整体的色彩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2、以冷暖色搭配方法创作的大公鸡色彩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学生们一次次得出新的结论:运用了接色技巧,在一个色块中出现了色彩的渐变,色彩变化更加丰富,所以特别艳丽。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感受着层层递进的“艳丽”效果。
五、教师示范
演示运用水粉进行接色的方法。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提示学生相同色可按深浅接色,不同色可按色环顺序接色,使学生能够运用更加丰富的绘画技法表现色彩艳丽的画面。
六、欣赏评议
在学生完成创作后,将自己创作的艳丽的大公鸡粘贴在展板上,比一比,看看谁画的公鸡更艳丽,说说其中的小秘密。学生们充分运用在学习中掌握的色彩搭配技巧进行课业评价。由于本节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将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通过几位同学的作业评价,大家的收获可管窥全豹,作业提示中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七、拓展延伸
最后以图片欣赏的形式进行课后拓展,使学生了解冷暖色巧妙搭配为生活带来了欢乐和喜庆,鼓励学生运用冷暖色知识为生活服务,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总之,本节课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学生通过看看、议议、画画等方法大胆、自由、夸张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现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前王老师做了大量的谁备。利用PPT、图片资料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作画时大胆地发挥自己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以丰富德美术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美术课堂中的乐趣。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艳丽的大公鸡》一课,我受益匪浅。
王老师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更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王老师对教具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本课由一个美丽的故事引入,引导学生分析公鸡的外形特点,并通过改变关节处来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公鸡的不同姿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给与学生尝试绘画的时间,使学到的知识得到了迅速的验证。其次,教学中,她不仅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使用学生喜欢的语言,为每一类颜色都起了的名字“冰冰”、“阳阳”、“花花”,既有趣又意义深刻,王老师通过ppt的演示提问:如:冷画面、暖画面的不同感受,冷暖都存在的画面又是怎样的感受。在欣赏图片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就使得学生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渗入。在指导学生创作方法时,她创造性地从冷暖两幅作品上摘取部件拼组成一只艳丽的大公鸡,引导学生感受冷暖色在同一张作品中的应用方法及感受冷暖色搭配所产生的艳丽效果。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艳丽”的含义和对冷暖色的运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再次,在作品的评价过程中,王老师给以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互评,学生在她的引导下不仅能够说出“哪幅作品更加艳丽?你能找出它艳丽的小秘密吗?”,并能指出一些作品的不足之处。王老师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感觉的能力。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评价,让他们树立足够的信心,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王老师的这堂美术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其中的很多教学环节值得借鉴学习,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王老师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更富有活力。应该说这是一堂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为了突出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该老师进行了精心的研究与尝试。根据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将课程内容故事化,故事教学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融 入故事之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并由故事本身渗透出教育价值,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涵养人文精神。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乐趣。下面,我简单说几点我的看法。
首先
在指导学生创作方法时,王老师创造性地从冷暖两幅作品上提取部件拼成一只艳丽的大公鸡,引导学生感受冷暖色在同一张作品中的应用方法及感受冷暖色搭配所产生的艳丽效果。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艳丽”的含义和对冷暖色的运用。《艳丽的大公鸡》是以冷暖色相结合为主的课程,冷画面、暖画面的不同感受,冷暖都存在的画面又是怎样的感受。在欣赏图片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就使得学生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渗入。
其次
在本堂教学中运用了演示技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通过两条简单的线,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线表现公鸡的外形,然后装饰花纹,最后变成一只艳丽的大公鸡,形成农民画。在造型表现中,王老师引导学生大胆改画,首先请学生改变大公鸡的外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农民画和教师的作品后又进行改画。
再次
运用冷暖色彩关系表现大公鸡,对大公鸡的特点以及色彩的运用规律让同学们进行了观察和对比,找到了一些绘画思路,着手运用所思所想大胆的进行了创作,整个课程过程发挥出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效率以及课堂氛围大大地提高了。
我个人觉得,老师在引入色相环的时候,什么颜色与什么颜色搭配能调合出什么颜色,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实践探究。
再次
由于本节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将思维不断引向更深层面,所以,学生们在进行评价时并没有将自己束缚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上,而是继续深入思考,通过几位同学的作业评价,大家的收获颇丰,作业提示中的问题得最后以图片欣赏的形式进行课后拓展,使学生了解冷暖色巧妙搭配为生活带来了欢乐和喜庆,鼓励学生运用冷暖色知识为生活服务,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最后
这位老师的教学,在作品的评价过程中,采用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述作品的优缺点和需要改正的方法,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感受。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评价,让他们树立足够的信心,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艳丽的大公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作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画面,并通过所学的冷暖知识对其画面进行丰富、完善。
《艳丽的大公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范畴,本节课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学生通过看看、议议、画画等方法大胆、自由、夸张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现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前王老师做了大量的谁备。利用PPT、图片资料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作画时大胆地发挥自己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王老师的课堂语言非常丰富、自然、具有亲和力,适合小学的美术教学。阴阳顿挫、充满朝气、充满亲切感,有时和蔼有时严厉,对课堂的主要问题掌握的非常到位,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极强,也充分体现了王老师的教育机智。大公鸡的“五一劳动节”表彰大会故事也让学生在无意间得到了德育教育。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学生的实践时间不足,可以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也可将实践环节根据知识点打碎,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这也有利于学生专注力的提高。瑕不掩瑜,观评课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更富有活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艳丽的大公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范畴,本节课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学生通过看看、议议、画画等方法大胆、自由、夸张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现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前王老师做了大量的谁备。利用PPT、图片资料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作画时大胆地发挥自己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本课的亮点:
首先,王老师将故事教学贯穿始终首先由故事情境1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故事设置完整而且有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故事激活课堂,使学生热烈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思维,高效的学习。然后利用故事情境2使学生了解冷暖色搭配可以使画面产生艳丽的色彩效果,利用故事情境3引导学生探究使画面更加艳丽的冷暖色搭配技巧。
其次,王老师运用的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感受着层层递进的“艳丽”效果。
再次,王老师在作品的评价过程中,采用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述作品的优缺点和需要改正的方法,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色彩感受。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评价,让他们树立足够的信心,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艳丽的大公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作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
【课堂提问观课报告】推荐阅读:
优化课堂提问09-23
课堂提问有讲究09-07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06-07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07-13
中文课堂提问的反思09-12
对课堂提问的反思09-18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11-09
关于课堂提问的思考11-20
课堂教学提问问卷体会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