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综述范文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情报综述范文(精选6篇)

情报综述范文 篇1

瞬时高效的收集竞争情报

——以铝材生产企业为例

摘要一个铝材生产企业要使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在现代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情报信息尤为重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竞争情报的搜集工作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企业初级情报人员,如何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收集到竞争对手有用的情报信息,本文以铝材生产企业为例从专利信息、论文信息、公司网站和行业网站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铝材网络竞争对手情报

Discussion on how to achieve th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rough the network in a short time

for an enterprise’s junior intelligence officers

——Taking the aluminum production enterprise as the example

AbstractAn aluminum production enterprise who want to make their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have advantages in the fierce domestic market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competition in curren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for the enterprise’s junior intelligence officers, how to achieve th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rough the network in a short time, taking the aluminum production enterprise as the example, this paper from patent information ,article information , enterprise website and industry website four aspects discussed.KeywordsAluminumNetworkCompetitorsIntelligence引言

竞争情报就是通过对特定竞争对手的经营策

略、销售趋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市场占有率

及资信状况等情报的收集、分析研究,为企业提供

竞争情报服务,协助企业拟定战胜竞争对手的策略,[1]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

社会竞争情报是企业以智取胜的重要战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竞争情报的搜集工作提供了广泛的信

息来源。在信息构成的世界里,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被生产并得到快速的传播,而有的信息在其利[2]用阶段只得到零星的关注,甚至无人问津,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并没有被转化为情报。以铝材生产企业为例,我国目前有铝材生产企业上百家,它们中有的以建筑铝材为主、有的以工业铝材和板带箔材为主,有的则已经进军全铝半挂车等高附加值的铝材深加工领域,近十年来,我国上马的大挤压机和大产能铝材项目几乎超过了同时期世界所有国家的总和,但有些企业上马项目时缺乏对主要对手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致使一个项

目还未投产就已经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一个铝材生产企业要使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在现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收集竞争对手的情报信息尤为重要。

2010年以来我国很多铝材生产企业开始意识到竞争对手情报信息的重要性,但却无心或没有精力引进、培养大批情报从业人员,企业所拥有的很多情况下是兼职的情报人员,如何让这些初级的情报人员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准确的、真实的竞争对手情报信息,本文从专利信息、论文信息、公司网站和行业网站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瞬时高效收集竞争企业情报

竞争情报是市场竞争激化和社会信息高度发展的产物,企业利用情报人员所提供的及时、准确、具有前瞻性的竞争情报,可正确识别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竞争力和

加强企业竞争优势[3]

。人是竞争情报的主体,初级情报人员不具备专业理论基础、系统工程方法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因此信息相对准确、集中的专利、论文、企业网站和行业网站是这些初级情报人员信息源的首选。2.1 专利信息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其广义还包括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和记载发明创造内容的专利文献,专利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情报和科技情报来源,有着重要的技术、经济价值[4]

。与此同时,为更好维护自身利益,各国知识产权保护也日益严密,如何高效快捷地跟踪、研究和分析竞争对手专利成果,已成为赶超对手的重要途径[5]

。我国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竞争企业被受理的专利信息可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和北京万方等数据知识服务平台(http://.cn)等。以北京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例,万方数据库为科技期刊论文的检索提供高级检索模式,竞争企业的论文信息可以通过在高级检索下通过“作者单位”进行检索获得。

虽然万方数据库等科技期刊论文搜索引擎并非免费提供论文信息,但打开论文还是可以看见论文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和基金项目等重要信息,通过摘要可以了解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而了解竞争企业的研究方向和手段,通过基金项目可以了解企业正在参与哪些重要的科研项目。

例如丛林集团论文“高速列车车体用A6N01铝合金超宽空心型材的研制”:作者郭雪艳等,作者单位丛林集团有限公司,摘要“介绍了高速列车车体用A6N01铝合金超宽空心型材的研制、生产过程。着重介绍了生产500 km/h高速列车车体用铝合金型材所需要的主辅设备、检测装置、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以及先进的熔铸、挤压工艺技术的要求。所生产的铝合金型材的组织、性能全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推断,丛林集团可能正在为时速500 km/h的高速列车项目研制合金牌号为A6N01的超宽铝合金空心型材,郭雪艳等可能是其主要或参与研发人员。2.3 公司网站

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公司网站的主页是企业在网上的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企业以文本、图像和视频等形式在因特网上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阵地,公司网站比其他任何网页更能提供更有效

和更有价值的竞争情报[6]

。一般铝材生产企业的网站都包括企业简介、新闻报道、企业荣誉、技术研

发、招聘信息和超链接等。通过搜索引擎进入某一企业网站,可以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通过对企业网站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可以了解铝材生产企业产品新产品的类型、人员的调动和企业进行的最新生产活动。另外,从竞争对手主页上提供的链接,我们可以了解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网站上有论坛,通过对论坛内容的跟踪,可以了解客户对企业的评价,找到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点击企业网站的“招聘专栏”,可以了解企业的招聘信息;企业的公开招聘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源,透过一个企业的招聘信息,我们能够分析出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人员变动情况、企业的战

略重点变化情况等重要信息[7]

。有的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可以通过查看其母公司的网站进行检索,如龙口市丛林铝材有限公司信息可以通过其母公司山东丛林集团网站进行收集。2.4 行业网站

专业的行业网站一般包含本行业重要的企业、政策和行情信息,对铝行业来说,主要有中铝网(http://)、中国铝业网(http://)和铝博士(http://)等网站。以中铝网为例,其网站主页包含产品、求购、公司、设备、行情、资讯、人才和展会等内容,打开资讯专栏,又有企业动态、行业聚焦、财经快讯、政策法规和会展报道等信息。中铝网网站的企业动态每天都会更新,一般报道铝材生产企业的重大项目、科技和产品信息,每周还会有一周要闻汇总,这对企业初级情报人员来说无非是获得情报的最方便快捷的信息来源。

例如中铝网网站2013年6月13日新闻“凤铝大桥正式通车” 显示:“凤铝大桥于2012年8月份动工,大桥通车后,可将高精深产品加工区、万吨挤压机厂房、凤铝码头和凤铝主工业园区融为一体”。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凤铝可能正在建设万吨挤压机项目,而广东凤铝主营产品以建筑铝材为主,建筑铝材又多采用4500吨以下挤压机生产,由凤铝建设万吨挤压机项目推断其可能正在筹备进军大型

工业铝材产业。结束语

专利信息和论文信息是重要的竞争情报来源,它们所体现的情报信息不但具有权威性、准确性,而且对于竞争企业来说更具有唯一性;公司网站能够全面直接的展现竞争企业的产品、技术、服务和人员等基本信息,网站内的新闻动态往往可以提供其最新的生产经营活动;行业网站可以提供诸多企业的实时动态信息,作为铝材生产企业的初级情报人员,通过关注竞争企业的专利、论文、企业网站以及中铝网等行业网站,可以瞬时高效的收集到竞争企业直接、准确的情报信息,为企业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烈,试论竞争情报特点及作用[J],商业经济

2012(13):81-82,114.[2]望俊成,信息老化的新认识——信息价值的产

生与衰减[J],情报学报2013,32(4):354-361.[3]史翠娟,竞争情报如何为企业服务[J],中小企

业管理与科技2012(1):5-6.[4]李静,苏益龙,杨刚.专利信息中蕴藏的竞争情报

价值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2(21):209-210.[5]武经宇,王强,王芳.竞争情报发展及概述[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10):24-26.[6王梨英,铁道竞争情报的网络来源——以轨道交

通装备制造业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3):86-87,104.[7]袁艳,试论网络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的获取途

情报综述范文 篇2

1989 年之后, 加速的全球化并没有带来普遍的民主和世界和平, 相反, 它催生了许多“窃盗统治”, 即“黑社会主义”, 导致加速产生了一系列的跨国威胁。在20 世纪90 年代初, 有组织的犯罪、军阀割据、核武器的扩散和“新恐怖主义”等活动急剧上升的时候, 美国和欧洲的政府却忙于降低其国家机构的预算, 并减少对其官僚的限制。这些因素都给恐怖主义在国际的猖獗间接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001年9 月11 日美国双子塔遭受的袭击是恐怖主义的一个里程碑, 它改变了人们使用“恐怖主义”这个词的方式, 导致了全球反恐的联合行动, 刺激了反恐运动的出现。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和平的背景下, 国际恐怖主义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继9. 11 事件发生后, 伦敦地铁爆炸案、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 昆明火车站严重暴力恐怖案和巴黎恐袭接连发生, 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 各个国家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恐怖主义, 如反恐立法; 进行反恐情报、反恐部队的建设等。情报反恐是指情报工作贯穿于反恐的全过程, 情报解释反恐环境、影响反恐决策、作用反恐效果。在如今大数据为背景的时代背景下, 准确有效地利用情报反恐则更加重要。

二、当前国际上的情报反恐形势

Velter和Perlstein指出, “大部分国家无法预测恐怖袭击的发生, 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地从恐怖袭击或者社会动荡之前的迹象中分析出有价值的结论”。只有当执法机关有能力辨识潜在的恐怖分子并且准确地衡量其将会在何时何地进行破坏, 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反恐政策, 才有可能行之有效。Kendall表示, “应对反恐的制定的战略情报重点应当放在新的威胁上, 通过分析得出恐怖分子有可能会采取袭击的环境条件, 而不是单纯地辨识恐怖分子的活动目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政府应对恐怖活动的主要措施是采取灵活和有效的预警措施。而如今, 政府同时使用军事和间谍卫星来追查恐怖分子。

虽然大多数恐怖袭击都是暗地里策划的, 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家安全机关无从获取情报。大多数恐怖分子都属于狂热的宗教教徒, 出于政治上的利益需求, 他们急迫地想要将其宗教思想传播给社会公众以寻求支持。恐怖组织目前将互联网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和进行网络攻击的主要途径。从近二十年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恐怖主义发展的态势来看, “大多数分析师和研究员认为恐怖主义在未来几十年内对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仍然是持续的严重威胁, 受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刺激, 很难在其中平衡权力和应对恐怖分子政治上的需求”。

由于恐怖分子缺乏理性, 生性狂热, 以及政治上的需求, 他们选择使用破坏性大, 易造成巨大伤亡和破坏的生化武器来制造袭击。因此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斗争中, 仅使用传统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国家需要通过使用先进的科技广泛地收集有关恐怖组织及个人的信息, 以及安排特情渗透进恐怖组织内部来获得有关恐怖组织的消息, 以最有效的方式预防恐怖袭击的发生。

三、各国情报反恐的简要情况

( 一) 美国反恐情报

在美国驻东非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大使馆发生爆炸之前, 美国调查局认为恐怖袭击不会发生在美国本土。直到9. 11 事件发生前一段时间, 联邦调查局才开始关注美国国内的反恐情报。“9. 11 事件之后, 大多数美国人呼吁美国政府对情报机构进行改革, 要求在联邦调查局内部建立情报分享机制, 同时建立机构之间的情报分享机制”。

21 世纪的前期, 美国国内呼吁进行情报改革的呼声尤为强烈, 尤其是联邦调查局内部的传统部门。他们的长期动力是尝试处理二战之后全球化迅速发展带来的琐碎的问题, 包括大量犯罪信息的处理和国家反犯罪的需求。“因为这些恐怖主义活动在美国的日益猖獗, 美国国内外反恐的需求急剧上升, 一个复杂的情报反恐模型逐渐建立”。美国拥有一个独立的情报机构联邦调查局专门处理国内的情报信息; 中央情报局专门处理其他国际情报活动; 国家安全局负责情报通讯工作; 以及美国国家情报局, 负责协调各组织情报活动。另一方面, 对于恐怖分子而言, 对抗美国情报机构和安全机关同样也需要“战略”, 他们在制定“战略”时强调分散和不可预测。这是目前为止, 除了“大肆攻击”之外, 以一种非对称的方式对抗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的统一战略。恐怖分子的这种“战略”需要美国军队时刻保持着高强度的警惕性。情报机构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并没有快速有效的“修复”办法。因此, 他们尽可能地选择在危险迫在眉睫的时候有效地防范风险。

( 二) 英国反恐情报

“英国国内外面临着空前规模的恐怖主义的威胁, 并且这些威胁都是动态的, 迎来了‘激进’的复杂问题”。英国国内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是圣战主义者在国际上煽动发起, 由基地组织拥护,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团体。基地组织对这些小团体进行技术性的引导和培训, 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爆炸物的制作方法、组织实现恐怖活动以及如何通过“圣战”造成最大的破坏。这些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恐怖分子的数量急剧扩大。英国国外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源于阿富汗的叛乱和伊拉克的战斗, 尽管伊拉克的战斗已经结束, 但其对英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仍不可小觑。英国安全部门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改革方案以应对来自多个国家性质不同的恐怖主义威胁。如今, 英国反恐的焦点集中于潜在恐怖群体, 英国安全局和情报中心也试图制定针对恐怖主义根源的长期持续的反恐政策。“英国政府不仅仅强调在恐怖袭击发生之前‘风险管理’, 而且致力于制定全局性的反恐战略。可以概括为Ps: 即预防 ( prevent) 、追究 ( pursue) 、保护 ( protect) 、做好准备 ( prepare) ”。

综合对比美国和英国应对恐怖主义的方式可以发现两国的注意力仍然集中于在恐怖活动发生之后对恐怖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分析, 而不是去探究恐怖主义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在英国和美国, “救火”行动, 即在恐怖主义活动危害造成之后的处置安抚工作占用了大部分的预算。“但是从长远角度看, 应该将大部分预算拨给恐怖袭击的预防工作, 即为防止激进主义的产生而做的工作”。

( 三) 加拿大反恐情报

“2004 年之前, 加拿大制定的反恐政策过于宽泛”, 不过现在的政策已经变得更有针对性, 其部署的方式也更加合理。如今, 加拿大政府通过建设一些“社会工程”, 以将一些可以预见的恐怖活动扼杀在萌芽状态, 而不是等恐怖袭击发生后再去处理。恐怖主义产生于社会生活, 应当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 “加拿大对于本国采取的措施非常自信, 并能更好地以‘风险抢占’形式制定政策, 即以先发制人的方式提前制定预案”。“风险抢占”这种方法对于美国和英国来说, 有潜力减少他们未来在各自广泛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预防工作的需要。采用“风险先发制人”的重点在于降低风险, 使其在威慑的基础上得到处理, 而不是在事后的基础上挽回损失。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 在反对恐怖主义努力的方面, 情报和安全机构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先发制人, 而不是事后处置。

从今天加拿大的情报和国家安全的发展可以看出, 虽然同英美采用同一个情报和安全的视角, 但是加拿大拥有一个更加优化的“范围”, 其面临的恐怖威胁的性质即在该范围内。诚然, 加拿大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并不像英国和美国面临的那样尖锐, 但是其应对恐怖主义的方法中可取的地方仍然值得借鉴。为解决阿富汗恐怖主义和靠近巴勒斯坦边境地区的基地组织训练营的问题, 加拿大政府在其对外政策上选择对主要目标进行协同, 并通过开发署的具体工作来实现。为避免一直处于“事后处置的境地”, 加拿大在某些社会工程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处理方法, 并逐渐发展成为了“先发制人”来应对长期风险的理念。

( 四) 土耳其反恐情报

土耳其战略位置异常重要, 是恐怖主义在中东控制的重要结点。对于土耳其来说, 如今的恐怖主义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 科技的迅速发展, 信息大爆炸, 恐怖分子利用国际通讯网络将恐怖主义散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 没有绝对安全、绝对远离恐怖主义的地方。

9. 11 事件发生之后, 为了对抗某些国家在阿拉伯地区引起的恐怖威胁, 土耳其、以色列和印度结成了稳定、民主的三国联盟。自此之后, 土耳其在黑海附近地区反恐活动中扮演着更加活跃的角色。在土耳其的倡议下, 成立了以加强黑海附近地区安全为主要目标的“黑海和谐”活动。2004 年11 月4 日, 俄罗斯军事情报首脑Valentin Korabelnikov和土耳其情报机构总参谋长举行了高层绝密会议, 在土耳其和俄罗斯之间开创了一个情报共享的新时代。此外, 土耳其在与那些之前被视为与其不友好的中东国家之间重建外交关系上也表现得非常积极, 其国防预算已经增加到80 亿美元, 同比增长9. 6% 。

“土耳其没有本国独立的情报机构, 因此大部分情报活动是由受到过专门训练的警察在国外完成。其收集的所有情报都储存在一个数据库中, 可以辅助政府决策人员制定决策”。尽管土耳其信息技术水平不如美国发达, 但是却充分的利用了人力情报。土耳其大部分情报是由基层官员收集的原始情报, 可靠性较强。相比而言, 美国人很少有懂得中东国家语言的人, 缺乏对伊斯兰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敏感度, 因此很难成功渗透进恐怖组织。但是土耳其和美国的政治体制一样, 给予公民充分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因此其警方和情报委员会的打击恐怖犯罪的很多行动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搜查时要事先签发搜查令, 传讯前要事先警告, 防止出现侵犯公民自由和隐私的情形”。

四、总结

在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的今天, 情报信息的搜集和研判始终是各国反恐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新的国际环境, 利用情报反恐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国情报工作者和研究者正在不断地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发展理论。从恐怖分子的政治目的、实施恐怖活动采用的手段、恐怖活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情报机构和安全机关如何应对等方面, 各个理论都展开了详尽的论述。虽然当前利用情报进行反恐的理论还很难有效地防止恐怖袭击的发生, 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反恐中的主导地位和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我们在研究情报反恐机制的时候应当紧密结合我国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现状, 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与此同时, 国家安全机关也应当提高对有关恐怖主义活动方面情报搜集和研判工作的重视, 扼杀恐怖活动的苗头, 从根源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财产, 竭尽全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自反恐情报的价值被发现以来, 利用情报反恐日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面对恐怖主义的新发展, 情报反恐的发展略显滞后, 面临着技术上的严峻挑战。在各国反恐情报人员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 利用情报反恐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如反恐立法, 进行反恐情报、反恐部队的建设等。情报反恐在同其他技术方法的合作中仍然保持着毫无争议的优势地位。本文就几个情报技术较为领先的国家恐怖主义和情报反恐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梳理, 勾勒了情报反恐的大概脉络, 最后简要地归纳了情报反恐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情报综述范文 篇3

[关键词]竞争情报;情报服务;图书馆

1982年,我国情报研究专家孙学琛同志首次在文献上将“竞争情报”的概念引入中国,至今,对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在这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大部分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到图书馆领域,成果则为数不多。为了帮助图书馆界更加明确目前关于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前将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图书馆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找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使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更加明确。

一、我国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研究现状

在2016年6月30日,笔者借助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竞争情报”和“图书馆”为题名进行检索,时间设定为2014年到2016年,命中记录90条,其中2014年有23篇,2015年39篇,呈上升趋势,2016年虽只有28篇,但因目前只到2016年6月底,如果按照这上半年的趋势来看,2016年仍将保持上升趋势。最早把竞争情报与图书馆结合起来研究始于1997年,2010年以后的论文数量较之以前明显增多,说明图书馆界开始意识到图书馆原有单一的服务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此,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研究内容

1.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新形势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在已检索出的文章中,用“任意字段”字段查“新形势”或者“大数据”,共查出9篇文章,这些文章都阐述了图书馆即将开展新形势的竞争情报服务,并且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较有代表性的如陈峰等在《新形势下的竞争情报与国家战略》一文从4个方面,对2013竞争情报北京论坛的精要进行了归纳综述。黄秀满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发展竞争情报服务在应用对数据的集成化应用、新型数据资源的分析、新的工具平台的应用这几个方面的发展策略。张晓瑜等以CNKI数据库里“大数据”为主题,逐一进行解析,反映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进展。

2.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优势与现状

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优劣势以及该服务开展的现状是受到普遍关注的又一主题。图书馆相对其他情报机构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优势包括信息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成本价格优势及品牌优势等。劣势则有对竞争情报认识不足、信息咨询人员缺乏沟通能力、高校信息资源建设偏重科学研究等。目前国内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为服务手段落后、设备技术存在障碍、竞争情报意识不强、竞争情报服务人员知识结构缺陷及高校用户对图书馆的信任危机等。

3.专业高校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状况

另外,从题名来看,大部分论文都直接针对高校图书馆进行研究,这类论文有20篇之多。如在2015年,李会艳、周秀泉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意义所在,分析高校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竞争情报服务的策略。2016年李凤念分析企业因设备、技术、人才欠缺而存在的大数据利用困难,得出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可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结论。

4.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对策

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常见方式有:提供专题简报;利用互联网搜集专题信息;开展竞争情报知识技能培训;帮助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组织竞争情报研究;加强三次文献研究,撰寫调查报告等。

5.竞争情报服务系统及应用研究

图书馆要开展好竞争情报服务,就需要建立服务系统和应用科学的方法。张予涵介绍了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新定义,用户不再满足于图书馆单纯的借还书服务,转而需求图书馆能够直接为用户查找到其所需求的信息或关联情报。面对这种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有关竞争情报系统应用的讨论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类是图书馆开展的竞争情报服务细节,比如钱榕对将博客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的探索;刘宏军对跨界合作模式下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探讨;另一类是将图书馆作为对象进行竞争情报分析。

三、存在的问题

1.理论探讨多,实践经验少

国外关于竞争情报的研究,有很多的实践调查与案例分析,早在1998年,就有人以IBM公司为例,分析了商业情报与竞争情报活动在大型公司开展的经验。国内图书馆界也在探讨图书馆与企业合作,认为为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一条新路,但这些研究多在理论层而进行。

2.内容重复,缺乏新意

关于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优势、必要性等,探讨较多,内容大同小意,如优势都围绕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才、成本这几个方而展开论述,甚至有的文章大标题都一样,里而内容也很相似。

3.研究有局限性,引用外文文献少

在查阅这些文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文章引用外文文献的很少,有少数几篇引用的外文文献还是图书,基本没有引用外文期刊文章。这从一个层而反映了国内此研究领域相对封闭,对国外的研究进展了解不多。

四、结语

总之,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拥有具备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为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图书馆人已经意识到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加强竞争情报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由浅入深地用情报学的方法逐步开展竞争情报服务,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让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能切实开展起来,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凤念 高校图书馆协助企业利用大数据创新的路径研究[J].情报探索 2016年2月第二期.

[2]李会艳、周秀泉 高校图书馆提供竞争情报服务[J].兰台世界2015年2月中旬.

[3]陈峰、赵筱媛、刘志辉、戴侣红 新形势下的竞争情报与国家战略[J].情报杂志2014年8月第3卷第8期.

[4]黄秀满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16年第1期.

[5]张晓瑜、邹凯、毛太田 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大数据研究进展[J] .图书馆学研究2015.24.

[6]张予涵 竞争情报结合图书馆服务的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年5月第27卷第5期.

郑和下西洋研究综述范文 篇4

社会学院092邵雅琴09161205

摘要: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是空前绝后的。它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绝无仅有的。郑和下西洋充分展现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同时也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关键词:身世动因目的意义江苏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本文就郑和下西洋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郑和的身世及思想文化

云南晋宁昆阳是郑和出生和少年时期成长地。云南民族大学谢本书教授认为,郑和特定的家世、自然环境和少年的活动,对他后来的航海事业有相当影响。云南大学朱惠荣教授认为,郑和多种优秀品格的形成与其与家庭和故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云南昆明地方志办马颖生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郑和是赛典赤六世孙。南京郑自海先生以郑和后裔的独特身份和视角记述了云南、南京两地郑和家谱的流传、散落经过及重修《咸阳世家宗谱》主要内容。

云南民族大学王子华教授认为,郑和尊儒、信伊、奉佛、崇道和重海,其多元文化观是其创造出惊天动地伟绩的重要原因,儒家文化观是其多元文化观的核心。宁夏社会科学院薛正昌研究员认为,宗教文化是郑和下西洋的思想基础和航海业绩的文化内核。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伊斯教、佛教、道教文化思想,体现了他的宗教文化思想的成熟。中央民族大学陈楠教授以藏汉材料为依据,探讨了郑和崇信佛教的基本史实及郑和崇信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此外,南京静海寺博物馆杨波对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来的“水陆罗汉像”进行考证,阐述了水陆罗汉像的文化意义。福建莆田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周金琰、蒋维琰探讨了郑和远航与妈祖文化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周茹燕教授对明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一书的主要内容、版本及流传经过作了介绍。南通大学张祝平教授探讨了郑和下西洋与明代海洋文学的影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张燕波对明人小说《西洋记》写作的背景、郑和形象的塑造及校勘方面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二、郑和下西洋的动因和目的文物出版社毛佩琦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雄才大略及其理想世界的一部分。朱棣希望成为一个儒家学说理想中的天下共主,他不仅要统治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帝国,而且要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天下推行“天朝礼制体系”,建立一个儒家理想的天下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显清研究员认为,“踪迹建文”、“耀兵异域”说是对郑和远航历史动因的猜想和曲解。海军指挥学院张海松指出,郑和下西洋直接动因是“定西洋”,但到第四次下西洋时,明朝已经开始北征蒙古,西洋的局势已得到稳定,郑和下西洋动因开始转向以贡使贸易为主。第七次下西洋有着明显的中兴明朝的背景,郑和下西洋动因就变为以恢复明朝在西洋的政治影响为主要目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的萧弘德先生认为,郑和远航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与帖木儿帝国改善关系或建立军事同盟,以摧毁活跃于中国北方蒙古残余势力。金陵图书馆的许廷长认为,朱棣“壬午之难”的负罪感,急于解 1

脱的心理,洗涮罪责的动机,转移国人视线的企盼,树立皇位正统继承人形象的主观需求等是他遣使下西洋的原动力和真正目的。贵州大学林振草、台湾中华郑和学会谢台喜、山西师大王承吉、四川达县师范高专潘良炽等都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动因及中断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南京大学的潘群教授通过对《明史•郑和传》中“耀兵异域”应为“耀威异域”的考证,认为虽一字之差,但意义别样。

三、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指出:“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壮举,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海洋活动的巍巍丰碑,又是15 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肇始,也是中华民族对外睦邻友好的具体体现。”大连海事大学孙光圻教授认为: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外航海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而且是一份珍贵的爱国主义精神遗产。但郑和下西洋违背了远洋航海活动内在应循的经济性发展规律,对明王朝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适时转型造成了负面影响,以致蓬勃发展的航海事业大好势头戛然而止,最终导致了中国海权的丧失。台湾新竹大华技术学院赖进义先生和台湾中华郑和学会的王桂岩先生从历史与战略等层面,探讨了郑和远航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影响与贡献,并指出中华民族只有面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

与西方早期航海探险活动相比,郑和下西洋具有鲜明的和平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郑一钧研究员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以自己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尝试建立一种和平、和谐的世界秩序而进行的一次和平实践,这种实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南京政治学院陈显泗教授认为,和谐与和平构成了郑和精神的精髓。华中师大杨昶教授则论述了传统“贵和”理念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江苏郑和研究会的孔令仁先生从《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探讨了郑和远航的和平、友好与宽容。中共黄山市委办公厅吴顺辉认为,郑和远航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中国崇尚和平、睦邻友好、互利发展的良好形象。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仲跻荣先生认为,郑和精神体现为忠于祖国、勇于献身、艰苦奋斗及“以和为贵”的思想,当代中国需要继承与发扬这种精神。江苏社会科学院刘振华女士认为,郑和远航以“共享太平之福”为宗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和为贵”精神,展现了一个和平友好使者形象。

四、郑和与江苏

郑和七下西洋,今天的江苏、福建等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江苏地区是大明帝国的政治中心地区,南京是大明帝国的京城所在,同时也是郑和远航决策地、郑和船队修缮及往返的集结地。南京博物馆华国荣先生大会所作的关于2003-2004年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六作塘考古发掘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一致认为这次考古发掘资料极具学术价值。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王亮功认为龙江船厂与宝船厂是两个厂,两者互不相统,各有厂址。

对于南京郑和墓真假问题,一些学者对传统说提出了不同看法。浙江平湖市志蒋苍先生根据2002年浙江省平湖市发现的一卷明代金书《妙法莲华经》,对传统“郑和卒于1433年”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是活着回来的,宣德九年秋冬病故南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季士家、江苏郑和研究会马光汝等先生也从不同角度赞同这一观点,认为位于南京南郊的郑和不是衣冠冢,是郑和本人真实墓葬地。

江苏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锚地和归舶港。郑和远航是以太仓为代表的江南经

济繁荣发展为依托的,同时影响了太仓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太仓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及文化的繁荣。江苏太仓博物馆朱巍研究了郑和下西洋与江南经济的关系。太仓政协陆静波探讨了太仓民俗对郑和船队饮食的影响。

福建是郑和下西洋重要基地。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的徐晓望通过明代工部尚书曹学文集一些与郑和有关的新史料,研究了福建卫所士兵在福建长乐太平港造船和郑和七次远航中所起了重要作用,郑和航海也对福建私人海上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福建漳平党史办黄文光先生、福州艺术研究院池敬嘉则通过研究王景弘、姚广孝等人物论述了福建民众对郑和下西洋的贡献。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成果还很丰富,比如郑和的航海技术、郑和远航地的考证、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文化交流等。

参考文献:

[1]时平、范金民:《纪念郑和下西洋5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2]王子华:《郑和的多元文化观及其形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毛佩琪:《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百家讲坛》 [4]范金民:《郑和下西洋动因初探》,《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二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6]刘振华:《“郑和下西洋”现象的文化解读》,《学海》,2005年第3期

情报综述范文 篇5

摘要

经过“洋为中用”和独自发展的阶段,现今我国职业教育正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一时期最为紧迫的重要任务。理清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本文在收集、阅读报刊、论文及书籍等的基础上,简述世界部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追溯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并简要概括研究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兴起。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更是发展迅速。在职业教育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现状、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等,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特别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努力构建适合本国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学者、专家也多次研讨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力求为本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明航在《五国职教体系的比较》[1]一文中对德国、加拿大等五个国家的职业 1

教育体系进行了相关比较。他提及,德国是“双元制”的典型代表,职业教育层次性、梯次性极强。“双元制”的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三方的密切合作,属于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徐志鹏在《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2]中对美国、日本等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简单阐述。他指出,日本的职业教育基本上由短期大学、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构成。整个职业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企业教育构成,三者联系紧密。白汉刚在《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3]一文中指出,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呈开放性,具有大众性的特征;职业教育主要由综合高中学校、社区学院等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的特征;重视普适性、宽泛的能力,培训的人才是“宽专多能型”。美国的职业教育跨越了中等教育、中等后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个阶段,是以课程和项目形式散落在单轨的教育系统中,并通过学分认可和转移来实现。

此外,一些专家、学者也对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探讨。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与培训并举的。高等教育不仅是指大学,而且还包括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可追溯到古代,但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却始于近代。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独立的体系,形成于1904年“癸卯学制”。在一百余年的发展中,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大致经历了借鉴与初创(1902-1912年)、承袭与探索(1912-1949年)、改造与受挫(1949-1978 年)和完善与创新(1978年至今)四个阶段。

借鉴与初创阶段是指实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鸦片战争后新式学堂的建立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2年,清政府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中将实业教育纳入到学制,但只在各级普通学堂章程中略微提及,以一种附属的形式存在于学制中,并未作独立表述。1904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癸卯学制”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主干的

国民教育体系,实业教育也第一次以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形态出现,在层次、阶段、形式上已基本齐全。在层次上,分为初、中、高三等,其中除高等实业学堂单设外,初中等实业学堂均附设于中等各实业学堂及普通中小学堂内。在阶段上,分为职业启蒙、职业准备和职业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在类型上,分为农、工、商、商船四种,其中又以初、中等工、农为主。形式上,分为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学徒制。在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及沿铁路线的发达地区或内陆发达地区。与此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律。

承袭与探索时期,我国实施了振兴民族实业的政策,并相继建立了一些新兴行业。同时,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受到了外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思潮异常活跃,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构建中。在层次上,以初、中等为主;在类别上,分农、工、商、商船、家事、师范等,但仍以农、工、商和商船为主;在阶段上,职业启蒙、职业准备和职业继续教育齐全;在形式上,有学校教育制和学徒制;在分布上,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有了很大改观;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结合方式有职业学校制、学徒制和综合中学制。

改造与受挫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除旧呈新的转变。职业教育体系性质上,逐步改造为民主的、大众的教育;层次上,分为初等和中等,以中等技术教育为主;类别上,分为工科、农林、医科、财经、政法、体育、文教、艺术、旅游服务等;阶段上,职业启蒙阶段仍在小学进行,职业准备阶段的教育主要在初高中进行,职业继续教育阶段在各类中高等院校、业余学校进行;形式上,分为学校教育和学徒制,企业、工厂、农场和军队等也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分布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但较解放前已有很大改进。

完善与创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系。徐志鹏的《国外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4],欧阳河、蒋莉、张燕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

形成和演进》[5]等文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

从层次上看,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已发展为三级: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均分为初、中、高三级。

从形式上看,职业教育形式有办学形式与教育形式两种。

(1)办学形式上,有公办与民办两种。但从整体说,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以公办为主,民办等其他形式并存。

(2)教育形式上,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民间学徒制三种。前者是学历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范畴,后两者是非学历教育,属于职业培训范畴。职业学校教育就目前而言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承担。初等职业学校仅有职业初中、初中毕业后3+1等;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以及技师学院。职业培训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培训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其它适应性培训。培训工作主要由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社会和各方面(包括个人)举办的培训机构承担。民间学徒制是以经验技术为主的生产劳动技术的传授方式。

从类型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已基本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多样化。

从分布看,我国初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布相对均衡,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但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反映是工业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是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呈现出诸多问题。欧阳育良、戴春桃的《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6]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比例失调,政出多门;功能定位不清,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职业培训薄弱,非学历教育未受到应有重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灵活性与开放性不足;农村职业教育薄弱等问题。吴基盛在《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性问题研究》[7]一文中,从职业教育结构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类型结构方面看,我国职业教育仍以发展正规的学历教育为主,而非正规的职业技术培训仍处于薄弱环节。从地域结构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存在区域的不平衡。从程度结构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主要是中职和高职层次,本科层次很少。从专业结构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文科类、管理类比重偏高,工科类比例偏低,而农科

[8]类比例更是偏低。马建富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忽视人作为主体的发展功能,忽视职业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功能的提高;过分强调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忽视职业培训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制度上存在缺陷,政策上不完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影响职业培训体系的构建等。马树超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缺乏开放性;资源投入少,缺乏协调性;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等问题。

综合多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从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课程教材、教育管理、科研及经费筹措等体系出发,归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杂乱,职业学校分类不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足,影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二是人才培养缺乏战略高度,与社会需求体系存在差异,专业设置量多,学生能力过于细化,综合素质不高。三是职业学校教师出现倦怠现象,教师专业化速度较慢,职业学校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四是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陈旧,教学缺乏系统性,职业教育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五是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分割,机制不灵活,既弱化了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也影响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六是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不完善,水平不高,成果缺乏民族性、独创性和实践性。此外,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培训力量较弱,职业培训机制不健全。

参考文献:

情报综述范文 篇6

明清时期,是中国和朝鲜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作为东亚地区山水相连的两个国家,虽然在各自王朝更迭之际因为相互关的重新调整而发生过矛盾或者武装冲突。但是,在两国人民的推动和制约下,和平交往,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始终在两国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不只两国政府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而且,而且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尤其值得大为赞扬的是为了维护两国独立,这一时期中朝两国政府合人民还并肩进行了两次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所有这些,不但对中朝两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对东亚地区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之一时期中朝两国之间历史关系的研究,可以使两国人民能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珍视两国传统友谊,增进感情,推动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及在世界事务中进一步加强合作。本文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朝关系研究的一个简单综述,由于有关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研究的成果浩如烟海,而且零碎分散,虽经竭力搜集,但条件与学识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敬请老师原谅

(一)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成果

我所了解的这一时期的中朝关系研究的成果中关于明清时期中朝关系有关的第一部著作就是王其榘对于古代史料加以搜集整理编纂的《明实录邻国朝鲜篇》这是一部资料整理的书。他把明实录中凡是与朝鲜有关的史料搜集起来,并且分门别类加以综合。使得本来分散的资料片断得以形成系统的中朝关系史料集。这本书的资料价值很高。所以王其榘又在该书完成4年后又出版了《清实录邻国朝鲜篇》。使得整个明清时期中国的最高层与朝鲜的往来最宝贵的史料得以便于发现和利用。也可以说它解决了明清中朝关系研究当中一个最基本的史料搜集的步骤。

也是在这一时期云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也出版了一本《朝鲜文献选辑清实录中朝关系史料摘编》但是属于选录其内容上不及王的著作。还有一本清代中朝关系的总体著作刘家驹的《清朝初期的中韩关系》。

论文方面我并没有搜集到什么相关文章,惟有杨昭全著《中朝关系史论文集》收集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可以说在80年代对于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研究略有不足。并我太多成果,且多数为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并无专门研究人员。

(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研究成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大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社会科学的投入,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学术上的繁荣时期。1990年王政尧发表了《18世纪朝鲜“利用厚生”学说与清代中国──《热河日记》研究之一》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清代的中朝关系。随后中朝关系史专家杨昭全与韩俊光合著了一本《中朝关系简史》成为90年代第一本中朝关系史。1993年杨昭全又与孙玉梅合著了《中朝边界史》。这本书是我看到的第一本关于中朝边界问题的专著。究其出现的背景,从80年代末开始在三八线两侧的朝鲜人几乎同时掀起了一股中朝边境热。也许是为了反击一些朝鲜人不实的研究成果,才出现了这本著作。也是在这一年受到上一年中韩建交的影响,郑判龙主编了《朝鲜学-韩国学与中国学》。表明了中国的学术界开始承认了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的存在。1994年杨昭全又与孙玉梅合著了《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同年刘永智先生也出版了自己的《中朝关系史研究》到了1995年我校古籍所整理并出版了系列《廿六史中朝关系史料选编》、《研究系列中朝关系史研究论文集》这一年的显著特点是出现了一系列论丛如金龟春主编的系列丛书《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等。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朝关系史研究进入了活跃期。于是下一年出现了一批著作即包括史料整理也包括关系史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杨通方著《中韩古代关系史论》、徐万民著.《中韩关系史》.到了90年代后期我国的中朝关系研究更加活跃。相继出现了姜龙范、张士尊等一批专门研究明清时期中朝关系史的学者。延边大学姜龙范单独发表了论文《关于清季中朝边务交涉的研究》及与刘子敏合著了《明代中朝关系史》一书,两人还共同发表了《明太祖在为位时期大明与高丽的关系》、《李朝太祖在位时期中朝关系述论》两篇论文。同时还有王明星著《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 1861~1910》,张士尊《明初中朝关系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薛 篁《明洪武年间明朝与高丽王朝关系略论》张德信、松浦章《一部研究中朝关系的重要史料--<朝天录>评价之—<奉使录>》等明清时代中朝关系的研究成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推出了《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一书。总体来看90年代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且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人员不断出现,可以说在90年代对于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的研究已经从童年进入了青年时期,期待着在21世纪大干一场。

(三)2000年至今

2000年在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里,学者们把关注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了中朝历史上的边境问题上。其中上文提到的延边大学的学者姜龙范公开发表了他的著作《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通过对于清末中日朝三国关系的研究,用事实证明间岛问题的不合法性。作为一名中国的朝鲜族学者,他能够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统一服务,维护祖国领土的神圣和不可侵犯,值得我们去赞扬和钦佩。我校学者刁书仁同崔文植也共同在《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发表了论文《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变化》证明了历史上中朝边境的确定性。另外学者张存武和叶泉宏编著的《清入关前与朝鲜往来国书汇编 1619~1643》也从官方纪录方面间接证明了中朝边境的合法和不可变动。

2001年经过一次边境热以后学者们又把精力集中于大的中朝关系史的研究方面上.姜维公,高福顺合作译著了《中朝关系史译文集》,魏克成编成《中朝(韩)关系论著索引》,刁书仁也出版了:《明清中日朝关系史研究》,杨昭全与何彤梅和著《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在大的中朝关系史云集的年月里也不乏其他方面的精品学者高强的论文《清政府强化中朝宗藩关系原因探析》则是用对中国的研究侧面介绍了当时的中朝关系。

2002年上一年中朝(韩)关系的研究热依旧但是已经开始有所降温。但是一些好的作品也出现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白新良主编 王薇等著的《中朝关系史 明清时期》这本是使一部完完全全的中朝关系“断代史”。除此以外还有刘为著《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张峡编著《张保皋与中韩友好关系史》。论文方面,大多集中于多清代中朝关系的研究如孔繁敏《晚清对韩政策的演变与教训》,孙卫国《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刘为《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当然边境问题依旧是学者关注的,如孙春日:《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

2003年的研究热点是明代中朝关系,且集中于贸易关系。于浩选编了《使朝鲜录》王薇,林杰共同发表论文《论中朝两国间最早的谈判贸易——兼及明惠帝的对朝政策》,王 剑的论文《论明代中前期中朝时辰的走私贸易》此外,我校学者郑毅,赵兴元合编了《同文汇考(中朝关系史料汇编)》等。2004年的研究有些杂乱无章可循。有文化方面的如杨昭全著《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孙卫国的论文《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柳岳武,张庆峰的论文《清代朝鲜使节与圆明园》。也有政治方面的如刁书仁的论文《洪武时期高丽、李朝与明朝关系探析》,祁庆富 金成南的《清代北京的朝鲜使馆》。并无特别出众的成果和观点出现。

同商业规律一样紧接着低潮出现的就是一个高潮,经历了上一年的研究低潮后,2005年有一个广出成果的年头来到。这一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番体系方面的如王臻著《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刘菁华,许清玉,胡显慧选编《明实录朝鲜资料辑录》赵兴元《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封与贡》、孙昉:《晚清中国用条约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1876--1895)》、刁书仁《顺康时期李朝与清朝关系探析》柳岳武 张庆峰《朝鲜孝宗朝清朝、朝鲜危机初探》、万 明:《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史实见证———李朝档案《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管窥》、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还有一部分与中朝关系中的日本有关如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刘保全著《壬辰倭乱时期朝明关系史研究》、柳岳武 许文霞、《轻触朝鲜的“倭情报告”政策之研究》等。这可能与当时朝鲜半岛局势和中日关系恶化有一定的关系。

2006年到2007年上半年,在这短短的一年半之中出现了很多的新文章和专著中朝日关系研究方面的有我校教授刘国石的《中朝边疆与民族关系研究》,赵兴元的《清代中朝关系研究》。魏志江著《中韩关系史研究》,姜龙范等著《清代中朝日关系史》李宗勋主编《中朝韩日关系史论丛》孙卫国《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过程》张其卓《八旗官兵迎送朝鲜贡使团》。关于中朝宗番关系及中朝边界问题的有刁书仁,王崇时著《古代中朝宗藩关系与中朝边界历史研究》苑爽《试析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体系的解体》、李花子著《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 以越境交涉为中心》、宋慧娟著《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戚骥《试论清政府对朝鲜政策(1885—1894年)变化形成之背景》.涉及到中朝经贸关系的有:权赫秀《陈树棠在朝鲜的商务领事活动与近代中朝关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张君法,李健《清朝与〈朝美通商条约〉的签订》,费驰《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林金树《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政治游戏中的官方贸易》。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从司法制度研究中朝关系如宋慧娟《清代中朝关系中的司法制度》,柳岳武《清代中期以前中朝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研究》。

关于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研究,向来不乏新著问世,研究也比较深入,既有通史性的著作,也有断代史、专题史方面的著作,但总体说来,这些著作基本上都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考证与叙述,很少或缺乏归纳整理与理论分析,而且大量研究属于无用功。学者们研究态度值得商议,他们不关心对于先是以欧重要意义的课题,反而是对于某些热点一窝蜂,且研究水片不一。始终是三分钟热度。可是我相信给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上与历史叙述上的缺憾,将是学界同仁继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对于这个方向的研究找晚会达到学者和社会的正视.参考文献之著作:

1.王其榘编.《明实录邻国朝鲜篇》.【M】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1983.2.金渭显编著.《高丽史中中韩关系》【M】史料汇编.1983.3.朴真墹著.《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4.云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摘编.《朝鲜文献选辑清实录中朝关系史料摘编》.【M】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5.刘家驹著.《清朝初期的中韩关系》.【M】文史哲学出版社, 1986.6.王其榘编.《清实录 邻国朝鲜篇》.【M】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1987.7.杨昭全著.《中朝关系史论文集》.【C】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8 8.杨昭全,韩俊光著.《中朝关系简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2.9.杨昭全,孙玉梅著.《中朝边界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10.郑判龙主编.《朝鲜学-韩国学与中国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11.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2.杨昭全,孙玉梅[编].《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C】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4.13.刁书仁.整理系列《廿六史中朝关系史料选编》.【C】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14.刁书仁主编.《研究系列中朝关系史研究论文集》.【C】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15.金龟春主编.《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 1》.【C】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5.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C】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17.杨通方著.《中韩古代关系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8.徐万民著.《中韩关系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19.(韩)全海宗著 金善姬译.《中韩关系史论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20.陈尚胜著.《中韩交流三千年》.【M】 中华书局, 1997.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续编》.【M】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8.22.王明星著.《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 1861~191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23.姜龙范,刘子敏著.《明代中朝关系史》.【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99.24.姜龙范著.《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0.25.张存武,叶泉宏编.《清入关前与朝鲜往来国书汇编 1619~1643》.【C】 国史馆, 2000.26.姜维公,高福顺译著.《中朝关系史译文集》.【C】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27.魏克成...[等]编.《中朝(韩)关系论著索引》.【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28.刁书仁:《明清中日朝关系史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29.杨昭全,何彤梅著.《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30.刘为著.《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31.白新良主编 王薇等著.《中朝关系史 明清时期》.【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32.张峡编著.《张保皋与中韩友好关系史》.【M】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2.33.郑毅,赵兴元编.《同文汇考(中朝关系史料汇编)》.【C】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34.殷梦霞,于浩选编.《使朝鲜录》.【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35.杨昭全著.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昆仑出版社, 2004.36.王臻著.《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37.王臻著.《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38.刘保全著.《壬辰倭乱时期朝明关系史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5.39.刘菁华,许清玉,胡显慧选编.《明实录朝鲜资料辑录》.【C】巴蜀书社, 2005.40.刘国石:《中朝边疆与民族关系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41.赵兴元:《清代中朝关系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42.刁书仁,王崇时著.《古代中朝宗藩关系与中朝边界历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43.姜龙范等著.《清代中朝日关系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44.李花子著.《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 以越境交涉为中心》.【M】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6.45.魏志江著.《中韩关系史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46.宋慧娟著.《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47.李宗勋主编.《中朝韩日关系史论丛》.【C】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7.参考文献之期刊:

1.吴 越:《略论明初朝贡贸易与郑和下西洋》【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2.王政尧:《18世纪朝鲜“利用厚生”学说与清代中国──《热河日记》研究之一》【J】 《清史研究》1990年03期。

3.张士尊:《明初中朝关系中出现的几个问题》【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年第1期。

4.薛 篁:《明洪武年间明朝与高丽王朝关系略论》【J】 《科学社会战线》1997年第1期。

5.姜龙范:《关于清季中朝边务交涉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6.姜龙范 刘子敏:《明太祖在为位时期大明与高丽的关系》 【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7.姜龙范 刘子敏:《李朝太祖在位时期中朝关系述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8年第3期。

8.张德信 松浦章:《一部研究中朝关系的重要史料--<朝天录>评价之—<奉使录>》【J】 《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

9.刁书仁 崔文植:《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变化》【J】 《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

10.刘为:《清代中朝宗藩关系下的通使往来》【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11.刁书仁 卜照晶:《论元末明初中国与高丽、朝鲜的边界之争》【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2.苏苑:《清韩宗藩关系的解体及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J】 《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3.高强:《清政府强化中朝宗藩关系原因探析》【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4.孔繁敏:《晚清对韩政策的演变与教训》【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5.孙卫国:《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J】 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6.刘为:《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4期。

17.孙春日:《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4期。

18.王薇 林杰: 《论中朝两国间最早的谈判贸易——兼及明惠帝的对朝政策》【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9.蔡晓燕:《“朴定阳事件”与中朝宗藩关系的变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20.王 剑:《论明代中前期中朝时辰的走私贸易》【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1.刁书仁:《洪武时期高丽、李朝与明朝关系探析》【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一期。22.祁庆富 金成南:《清代北京的朝鲜使馆》【J】 《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3.孙卫国:,《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24.柳岳武 张庆峰:《清代朝鲜使节与圆明园》【J】 《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25.赵兴元:《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封与贡》【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6.刁书仁:《顺康时期李朝与清朝关系探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7.柳岳武 张庆峰《朝鲜孝宗朝清朝、朝鲜危机初探》【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5年第4期。

28.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鲜三国关系初探》【J】 《安徽史学》2005年第4期。

29.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J】 《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0.柳岳武 许文霞:《轻触朝鲜的“倭情报告”政策之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31.万 明:《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史实见证———李朝档案《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管窥》【J】 《学术月刊》2005年第9期

32.孙昉:《晚清中国用条约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1876--1895)》【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3.权赫秀:《陈树棠在朝鲜的商务领事活动与近代中朝关系(1883年10月—1885年10月》【J】 《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4.张君法李健:《清朝与〈朝美通商条约〉的签订》【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1期。

35.宋慧娟:《清代中朝关系中的司法制度》【J】 《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1期。

36.何瑜 田颖:《朝鲜大院君被囚事件考析》【J】 《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37.陈东辉《阮元在中朝关系史上的若干事迹考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年第2期。

38.戚骥:《试论清政府对朝鲜政策(1885—1894年)变化形成之背景》【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9.孙卫国:《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过程》【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

40.费驰《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J】 《东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6年第3期。

41.宋 卿:《渤海忽汗州都督府朝贡唐王朝述论》【J】 《史学集刊》2006年第05期。

42.苑爽:《试析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体系的解体》【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3.张其卓:《八旗官兵迎送朝鲜贡使团》【J】 《满族文学》2007年地01期。

44.林金树:《明代洪武年间中朝两国政治游戏中的官方贸易》【J】 《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5.柳岳武:《清代中期以前中朝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之学位论文:

.蔡 建: 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1897--1910【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4月

彭 晶: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对中朝贡道及朝贡使节的管理【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5月

上一篇:幼儿小班音乐欣赏教案下一篇:钻探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