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母亲河》说课稿(推荐12篇)
一、说教材:
《我们的“母亲河”》是未来出版社《思品与社会》五年级下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的第一课。学习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由此唤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长江、黄河的风采,用资料卡的形式介绍了母亲河的基本情况与意义,它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品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了将品德教育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相结合。
据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通过走近、赞美、保护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母亲河从了解到热爱,从热爱到能从实际出发参与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从多角度来了解、热爱母亲河、以多种形式感谢母亲河。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提高环保意识,并能用实际行动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的行动。
二、学情分析:
应该说学生对长江、黄河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和现状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母亲对人类的贡献和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也能让学生有忧患意识,激起他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谈话导入法、交流展示法、竞赛法、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也为本课增色不少。具体情况将在教学流程中作详细说明。
四、教学流程: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母亲河情感的生成过程。从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母亲河到热爱、赞美母亲河,再从发现母亲河的现实问题到呼吁保护母亲河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学生就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本课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现对活动设计意图进行简要的说明。
活动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从学生最亲近的人——妈妈谈起,因为她与孩子朝夕相处,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母亲”一词自然过渡到新知“母亲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初步理解“母亲河”的含义。
活动二:走近母亲河这一环节首先达成本课的知识性目标: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其次锻炼、培养学生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搜集资料,知识竞赛,阅读教材,汇报交流等手段达成。在呈现答案时,我力求形式多样,使母亲河的相关知识更具体化、深入人心。再通过长江、黄河图片的展示,三峡风光和壶口瀑布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到母亲河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欣赏到母亲河壮观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为下面看到母亲河的环境受到破坏感到可惜、愤怒打下情感基础。
活动三:赞美母亲河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片断亲眼目睹了母亲河的风采,并进一步认识到了母亲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母亲河赞美与感谢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通过这个环节把自己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激发出来,那么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这一目标也就自然达成了。这一环节通过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朗诵或演唱关于母亲河的诗、歌等形式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活动四:保护母亲河在对母亲河进行赞颂后,再通过初步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断流、洪水、污染……忧伤的音乐和一张张惨不忍睹的图片,让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灾难的原因与自己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这一环节通过抓住学生说的有利时机深入探讨,把保护母亲河的意识内化成学生的实际行动。当学生情感引起共鸣时,师生庄严宣誓,强化环保意识。
五、板书和作业设计: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 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 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 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动, 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 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人类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要让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 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故事梗概。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 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 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突现悲剧不同凡响的意义, 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 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 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 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品味关键词句, 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受人物心理, 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 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方面,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 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设计意图:以介绍南极, 介绍斯科特探险情况导入本课, 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师: (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片) 南极被叫做“难达之极”, 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 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但是, 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 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 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 (放映阿蒙森、斯科特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 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
(二) 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扫除阅读障碍, 积累运用。)
师:1.请大家默读课文, 找出描摹南极风雪的、南极雪原的、探险人的词语以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互动扫除阅读障碍。
3.学生用上找出的词语中的3至5个设置情境说一段话。
(三) 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 人物较多, 情节复杂, 学习概括课文,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 为下一步的品味研读打下基础, 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思维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 概括故事梗概。有同学会说, 这么长的课文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 就是抓住重点信息进行筛选, 对于记叙性的文章来说, 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 学以致用,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积累字词。
2.用本课积累的词语描述斯科特等人的探险概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酝酿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酝酿情感, 创设沉思、凝重的气氛, 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调动学生思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的故事。
(二) 直奔中心, 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遵循文本特点的变异导读法, 能有效避免串讲的枯燥,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又教给其阅读技巧, 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并为下一个环节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大凡传记文章, 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 茨威格在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三) 品读细节, 激情碰撞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 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 进一步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 通过品读、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师: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 但他们倒下的是肉体, 树起的是精神!他们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能让人感动、使人震撼、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故事中动人的细节, 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启发。请大家按照以下的要求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细节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四) 质疑讨论, 明确认识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 学习一篇课文, 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 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 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师: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在我们被感动、被震撼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 他们认为, 斯科特一行既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 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 他们的探险行为是无谓的牺牲, 没有任何意义, 你是怎样看的?
(五) 拓展延伸, 延续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英雄的伟大品质, 既巩固了情感,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苏教版七年级第六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属于“奇思妙想”主题中的一篇。
本单元编选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2.感受语言朴素、节奏和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2.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3.品味诗歌,感悟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思想感情。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设境。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诵读。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在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美。(3)感悟。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去搜索学过的诗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上的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5)拓展。通过学习郭沫若《静夜》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郭沫若式的想象,加深对想象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配乐朗读。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比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之间写法上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
1.导入语:
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一些女同学甚至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89年前的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去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天宇直接对话,借那幽幽的闪星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这位诗人就是郭沫若。
[出示郭沫若简介]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革命处于低潮,作者面对“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心中无比愤怒,思想上一度陷入了感伤和苦闷,他在《献诗》中这样写道:[出示投影片]
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
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
有的是净朗的泪晶——
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
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
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而是执著的追求,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他的一首抒情诗《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作者与星空的私语(对话)吧。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1.学生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介绍的背景,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这篇课文。
2.指名学生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并作点评。
3.听录音朗读
指出学生朗诵时在感情基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诵,拿起笔来,边听边勾画出诗歌的节奏、重音。
(重音就是突出句中主要思想,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的字词,要加重音,表强调突出。)
4.划出节奏、重音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的节奏、重音已标好,请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划分,看看有何不同,然后对照课件上的重音、节奏酝酿一下感情,自己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全诗。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美
诗是艺术,读诗同样是艺术。人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同身受郭沫若的脉搏,下面我们将通过文章的学习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学轻声朗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这首诗美在哪里?诗人有哪些奇思妙想?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街市——缥缈的、美丽的、陈列着、珍奇
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闲游,提着灯笼
2.诗人借助什么手法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美妙境界?
(1)点拨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2)思考什么地方用了联想?什么地方用了想象?完成板书
(3)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
联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想象:《桃花源记》高处不胜寒
《浪淘沙》刘禹锡(想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咏柳》贺知章(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朗月行》李白(想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夜宿山寺》李白(想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发挥联想和想象,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牛郎织女天上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自由,能够骑着牛儿,趟过不甚宽广的天河,时时来往,天天相见,他们白天男耕女织,夜幕降临,他们手提灯笼闲游天街,赏景购物,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美满幸福。
(四)品读诗歌,感悟情感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联想想象是可贵的,但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想象最高扬的时候也是情感最充沛的时候。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配乐),其他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诗中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有何不同?
在诗人想象中天河不再成为阻隔牛郎织女的障碍,他们自由来往,无拘无束,过着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
2.本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追求光明自由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齐把课文朗读一遍,用声音诠释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体会,我们的感悟。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郭沫若的诗歌以想象奇特诡异著称,甚至有人因此评论他是“文妖”。下面请同学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再次感受一下郭沫若式的想象。
[出示课件]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处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六)小结全文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自由,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展开双翼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七)布置作业
1.联想想象训练
初冬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起什么?
2.推荐阅读郭沫若的诗《夕暮》《海上》《新月》《白云》《偶成》等。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整体造型是一只展翅的鸟儿,它寓示着诗歌因想象而精彩。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母亲》《纸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程序和教学中使用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4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母亲》《纸船》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生文上册第一单元亲近文学,该单元以亲近文学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学生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刚深入初中的同学打开一扇文学之门。本篇课文题材为现代诗,作者通过《母亲》《纸船》两首诗,体现伟大的母爱和儿女对母亲深情的呼唤,也表明了冰心“爱”的哲学。
第二方面: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从学生情况来说,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由于文学作品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作为初中语文第三课的第一课时,为让学生体会现代诗奇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因此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体会《母亲》《纸船》中诗人对母亲爱的无比深厚。
2、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第三方面: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单元的总目标为亲近文学,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的第一课时,主要怎样去阅读现代诗,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并感悟冰心诗中“爱”的哲学。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和教学中使用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 :
创设情境: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个人,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师长,让学生依次划掉其中不太重要的,最后看看剩下的是哪个人?通过测验引导出我们的母亲。
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 此导语以活动的形式,借助心理学测试,让学生明白内心深处对母爱的渴望让学生带入情感,加强对本诗的理解。
环节2 明示并解读学习目标,预计2分钟 通过对学习目标的解读,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环节
3、检查学生预习稿的预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学情(3分钟)教师针对预习案中练习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及作者、作品有关文学常识进行指导,这样做,既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
4、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1、朗读训练(学法指导)(5分钟)
教师配乐范读(或放磁带),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全班齐读。
2、合作探究及展示(15分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针对教学稿上的4个问题,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答案。展示时重在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充分调动各层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学习小组考核评分标准,对各学习小组进行考核,对各优胜的小组给予加分表扬。
3、我的疑惑(3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自学稿中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惑,针对性的进行解答。
环节
5、当堂检测(10分钟)
本次检测主要加强学生对《母亲》这首诗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第二个题目对母亲这个话题自由练笔,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环节
6、课堂小结、点评(5分钟)
《荷叶母亲》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24课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母爱”为主题展开。
首先我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荷叶 母亲》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赞母的“散文”。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主要内容),表达了亲情是人间最美好二真挚的感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由于本课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感悟亲情,品读语言,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们对母亲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净。师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哪位诗人的名作,叫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答:是孟郊《游子吟》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师问: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 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并(bìng)蒂(dì) 姊(zǐ)妹 菡(hàn)萏(dàn)
徘(pái)徊(huái) 欹(qī)斜 荫(yīn)蔽(bì)
繁杂——繁密 荫蔽——遮蔽。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提出问题:
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 文中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三个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
1. 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情态和荷叶情态的动词,讨论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2. 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
环节5 拓展延伸
给学生推荐类似的文章如《繁星》《春水》。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环节6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课题是《观潮》,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大板块进行说课。首先、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选篇这篇课文,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而学习表达方法则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继续引领学生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综合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昂首东望、风平浪静、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说教法与学法(解析完教材,确定完目标及重难点,下面我将说说教法与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在学法上我将根据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指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朗读、思考、交流、练习,从而解读课文,感悟课文。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将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如,闷是多音字,文中读四声闷雷还可以读一声闷热,“薄”也是多音字,文中读bo薄雾 还能读bao 薄饼 bo薄荷 书写时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能丢,“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然后,让学生当堂练写三遍。而对于文中一些难解的字词,我会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如笼罩、人声鼎沸等。在疏通完文字之后,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之后,让学生交流读后感。通过这一环节的梳理,为下文细读文本奠定基础。环节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我们初读课文就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宏伟壮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大潮的壮美。让学生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潮的句子,读一读。读通,读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问一问其他同学。课件出示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非常壮观: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师:你可真会学习,用上了课文的小泡泡里的词语。)2)理解词意
齐头并进: 多方面同时前进。
浩浩荡荡: 水势壮阔貌。后多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巨大 山崩地裂: 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声势巨大
3)形成空间想象,理解“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形成的景象。(师: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怎样的景象啊?孩子们,现在我们先来改改课文,第一位学生读这一句时,千万匹换成一匹,第二位学生读这句话时,千万匹换成两匹······依此类推,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文中的句子。)(师:我仿佛看到千万匹白色战马,正朝我飞奔而来,真够壮观的。)4)理解潮来时声音的气势 A、句子比较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那声音好像大地裂开了,山倒了所发出的。
哪句好?为什么?(课文中的好,大地没有真的被震动起来,这里用了夸张,把潮来时的声音更加形象化。适当的用上修辞,可以让我们的文章不那么干巴巴。)
B、齐读这一句。5)学习“分号”的用法 A、为什么用分号?指名说
B、师讲解(分号一般用于叙述或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课文从声音和形状来写潮来时的壮观。在写作文时,当你碰到这样情况,可以用上这个标点符号。)6)男女生互读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1)理解横贯,比较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平躺江面。(横贯:横着穿过去。平躺:躺在江面上。气势上弱了很多。)2)男生读
3)理解此时的形状。
c、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理解“两丈”(一丈≈3.33米,有一层楼那么高,两丈就有两层楼那么高。)2)女生读
3)点明形状,教授修辞方法----比喻。
d、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理解水天相接
2)此时,潮来时的形状,教授修辞方法---比喻。3)小组读
e、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1)理解闷雷滚动。2)模仿闷雷滚动的声音 3)指名赛读)
3、教授写作方法
a、师:课文是按我们刚刚学习的顺序来写的么?当然不是,它有自己的写作顺序,快速阅读3-4自然段,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
(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马齐头并进,)(闷雷滚动—山崩地裂)
b、课文用了哪些连结词?
四、小练笔
1、运用联结词,描写《公园的一角》
2、交流评价。
让学生及时运用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做到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从潮来时的景象,体会到它的壮观。潮来前、潮来后又有哪些壮观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环节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2、尝试背诵3、4自然段。
3、运用这节课所学修辞方法,每种修辞方法写3句 最后,说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潮来前② 潮来时③④ 潮来后⑤
声 形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主要再现了主要再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圆》这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中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 也是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 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教材呈现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子,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 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内化, 上升到教学层面认识圆, 体会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熟悉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 感受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采用尝试法、操作法、讨论法、引导质疑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把静态变为动态, 把抽象的数学方法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指导学生自由合作、展开讨论、积极探索, 探寻特征, 巧妙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玩中学, 动中思, 做中悟。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设疑激趣
游戏导入,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感受, 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初步孕伏“一中同长”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宝物就在老师的右脚5米处, “宝物”可能在哪里?做法是:用大吸铁石放在黑板上, 代表老师的右脚, 用一支笔的长代表5米的距离, 用一些小的吸铁石代表“宝物”。启发学生从不同方位摆“宝物”, 引导思考如果用一点代表宝物, 这样的点会有无数个, 轨迹会形成一个圆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想象。游戏中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对圆的平面轨迹形成建立感性认识。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说圆, 初步感知。让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例子, 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用多媒体展示向日葵、天坛、大炮、水滴、车轮、双人溜冰等等系列图片展, 从自然现象、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运动现象等各个方面带领学生走进圆的世界, 欣赏圆的美。
【设计意图】贯彻新课改提出的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引导学生在对圆形成初步表象的同时,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2) 画圆, 探索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画圆, 自己动手画一画。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画圆的想法, 鼓励创新。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圆规画圆。共安排了三次画圆:第一次学生自主画圆, 引导学生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总结自我画圆方法。第二次, 让学生自由汇报, 点名让学生板演画圆, 集体分析与评价。第三次学生画圆前设置疑问:如果方法正确, 会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图形?会不会出现椭圆呢?为什么?在画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会这些问题便可, 边画边感悟圆的特征。学生汇报画圆方法, 教师总结归纳:画圆的关键是针尖不动 (一中) 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同长) 。教师在黑板演示用圆规画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自我建构圆规画圆的认知,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
(3) 识圆, 探寻特征。认识圆主要是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由画圆引出了“不变的距离”, 让学生在圆上找出“不变的距离”, 教师顺势揭示了半径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半径的特性, 探究在画圆的过程中,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相当于半径, 引导学生发现半径长度相等。
让学生剪下圆, 拿圆片折一折, 反复折几次, 会出现几条折痕。教师讲解:这些折痕就是这个圆的直径。设问: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 直径交点是圆心。画圆时候, 针尖不动地方, 便是圆心。设问:圆的直径的有什么特征?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教师总结:对一个圆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 直径是半径的二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由导入游戏的笔摆的定长到画圆活动的不变距离, 始终贯彻半径定长的概念, 探寻出圆的特征, 并在操作中获得直观体验。
(4) 议圆, 对比理解。提出问题:圆之所以成圆, 这是与什么有关?如果它的半径或直径是不一样长, 会是什么图形?自己试一试, 画一画, 说一说。教师总结归纳:圆之所以成圆, 跟半径的长度有关。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多边形, 具备同样特征, 分析得出:圆是正无数边形。
【设计意图】提升“一中同长”的思想, 同时架起了圆与直线平面图形的联系。
五、拓展练习, 引发思维
(一) 必做题:
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练习第三题, 指明让学生板演, 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巡堂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 选做题:
出示3道比较每组中两个圆的大小练习题学生选做, 巩固圆的特征。
(三) 拓展题:
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车轴应装在哪里。
拓展题必做题与选做题设计旨在针对不同学情分层练习。拓展题设计意在培养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总结全课, 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以对话评价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布置课外练习:用同样长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找跟绳子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在初中数学中是继矩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已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讨论、引导、归纳等启发式教学。 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八个活动和让学生去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短边,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引入以后,我接着问:那怎样的图形是菱形呢?学生思考,老师再次给同学们更详细地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1.菱形定义:在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邻边相等。
2.图片欣赏,感受生活(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菱形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自然会想:这么美丽的图形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从而进入到下一活动中。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第一,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给出定义。第二,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形,从中抽象出 “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
活动二是我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突破。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菱形的性质,二是探究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性质的研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一张矩形纸,引导学生将这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菱形,通过观察折叠等方法发现、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完成以下设置的问题。探究菱形的性质:
(1)边,角,对角线;
(2)你能自己完成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3)请找出菱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去完成,在学生折叠,观察,讨论探究中,老师要给他们以引导,鼓励方法的多样性,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
2.探究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探究菱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表示,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首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用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利用菱形独特的特征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性质;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化归、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学以致用
探究出性质以后,就要应用性质,于是在活动3中我设置了两道例题,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出规范解题格式。所以这一环节采用师生合作探究,老师质疑,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活动四: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设置了4道巩固提高题目,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归纳小结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归纳小结这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与交流,再次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活动六:当堂检测
为了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设计了当堂检测。这一活动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三个环节,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无论是练、批、讲、调整都以学生为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活动七:挑战自我,拓展提高
这是选做内容,老师、学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的机会,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活动八:作业布置,分层发展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学设想:
1.渗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2.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会知识和方法.
3.问题设置坡度化,知识的形成探究化,数学思想渗透化。
尊敬的各位评委,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家好。孟郊的一曲《游子吟》已然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让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们至亲至爱的人——母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与母亲有关——老舍的《我的母亲》。
本次说课分为六大环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大家介绍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它在中职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这篇文章是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整体阅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学会爱与感恩,老舍的这篇《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去世的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老家去世,作为母亲最疼爱的,也是最小的儿子老舍直到母亲去世一年后才得知这个消息,这种痛悔之情无以言表,于是,借文抒情,老舍用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平凡而孤苦的一生,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学生是16级平面设计、机器人、汽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了解,发现孩子们所学的专业不同,但性格大都活泼开朗,感情也很丰富,如果注意引导的话,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也很强烈,但是他们身上也体现出中职生普遍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和状态,在阅读鉴赏和口语组织表达上略有欠缺,另外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逆反心理较重,自私,不懂感恩,本文的任务是,唤起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帮助学生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
三、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重要作品。
2、把握双向线索的叙述方式,3、体悟母亲的形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情感目标:1.品味母爱并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2.珍视亲情,培养感恩意识。其中把握母亲形象,品味母爱,感悟深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理解水平,在语言品鉴方面需要训练和提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那么如何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呢,这需要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主要采用“问题引领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渲染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将在导语设计和解决重难点的时候有所体现。学生则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吟咏诵读法”来进行学习,自主学习法和小组讨论法,真正的课堂交付给学生,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学习者,而吟咏诵读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去阅读课文,通过重点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体悟发现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这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式散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深厚而真挚的感情尤为重要。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对此文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全部流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的,共分为五大部分;畅想母爱、解读母爱、品味母爱、吟咏母爱、抒写母爱。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下面,我讲依次对各环节进行解说。
(一)情境导入,畅想母爱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母亲身上,畅想母爱,我给学生播放了音乐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下,回忆了父母培育我们的点点滴滴,点燃了学生心里的情感火焰,快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二)品读经典,解读母爱
点燃阅读欲望后,现在所要做的是,让学生充分的去阅读,老师无需多讲,只设计几个主导问题去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在设计问题时,我坚持由浅入深,提纲挈领的原则,预设了两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快速默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情感体验,我让学生用这样的一句话说出来,读了老舍的《我的母亲》,我觉得„„,答案是随意的,可以是对本文情感的阐述,也可以是某个段落里的情景的感动了你,也可以是你读后想起了什么。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学生会从多个角度谈感受,从个性化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活动二:引领探究。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主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叙事,都写了母亲哪方面的事情呢?
2、这些事件各自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性?通过问题一,学生了解了本文清晰的结构,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二学生解读了文本中母亲的形象。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表格,把问题化繁为简,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究文本。
问题三小组讨论,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看似孤立的两个问题,其实紧密相连,这也是隐含在文中的两条并驾齐驱的情感线索。
(三)感悟真情,品味母爱
这篇文章叙述的都是母亲生活中点滴的琐事,但是为何如此的感动我们,在简单朴实的文字下蕴藏着深厚真挚的情感,这正是老舍这位语言大家的一大特色,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是本文教学目标中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按)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我引导学生抓住“一双手”、“四滴泪”、“一声笑”的细节描写来把握母亲的形象,感悟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引导学生在文章找到相应的描写段落,先自我赏析,做文章旁批,再议论赏析,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接着重点赏析,把疑难点派小组代表展示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一双手”、“四滴泪”、“一声笑”浓浓的蕴涵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沉的爱,这一教学环节实现了本文的情感目标,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延伸提高,吟咏母爱 A、在故事中吟咏母爱。《一条短信》,地震救援现场,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救援人员发现时她已经死亡,正准备离开,可是却意外地发现,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尚有余温的孩子,大概有3、4个月大,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潸然泪下。
《三年针线》,为了给孩子励志,永清县一位普通的下岗职工杨文云用3年的时间绣成24米《清明上河图》
《十六年陪读》,孩子突然失聪,母亲没有放弃希望,而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B、在音乐中吟咏母爱 歌曲《天亮了》背后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可怜天下父母心》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开始入学到现在明白很多道理,一路走来,风雨无阻陪伴我们的是我们的父母,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的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取得了成功,能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人,还是父母,父母养育的恩情,我们回报不完,报答不尽,鸦知反哺,羊知跪乳,对父母,我们要永远心怀感恩。
一曲《懂你》唱出了我们的心酸,你何曾问过自己,你懂不懂你的母亲,你读懂她的爱与关怀了吗?你读懂她的殷殷期待了吗?你读懂她的孤独与愁苦了吗?由《懂你》改编的电视剧《九红》里面的主人公形象诠释了以为母亲对儿女深沉的爱。
C、讲述我的故事,倾听你的故事
在这一环节,完成了读文到读我的自然转化,由老舍的母亲,由其他人的母亲,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说出对母亲的爱与感恩,锻炼学生的口语组织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感恩意识,实现情感目标二,突破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抒写母爱
让学生把爱涌向笔端,倾诉对母亲的爱。
六、说教学反思
本课收获:既有知识学习,又有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师生的合作探究,课堂形式活泼,课堂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如果时间的分配再完善一些或许会更好。
五一小学 莽常燕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单元是以我国的文化遗产为主线,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表达的内涵,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
本课通过欣赏、感受、模仿等各种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珍视我国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二、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京剧最多只能做到“耳熟”而不“能详”,他们对京剧不了解,对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更难有深刻认识。京剧对他们而言是居庙堂之高的,与他们没有任何情感关联。从心理上来说,五年级学生已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本课重要的心理基础。
三、设计理念:
1、课前搜集资料,拓宽课堂。
2、建立资料袋。
3、课堂活动,体验京剧之美,建立情感联系。
4、多媒体辅助,提升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乐器、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技能目标: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京剧在世界上的影响,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乐器、脸谱艺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京剧;
难点:1.使学生初步对京剧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京剧的思想感情。2.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
六、教学准备:
1.学生按照学习小组收集京剧的文化交流、京剧的基本知识等
方面的资料,整理并练习向大家讲解;
2.学生搜集的相关京剧资料;
3.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我们的国粹──京剧》。
七、教学设计
围绕以上目标,我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
1、激趣导入,说说国粹
2、感受京剧,了解京剧
3、师生互动,体验京剧
4、欣赏片段,升华主题
第一板块 激趣导入,说说国粹
1、用流行歌曲《刀马旦》和京剧名段《苏三起解》选段导入 设计理念:用流行歌曲来导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苏三起解》也营造了浓郁的京剧气氛。
2、揭题、板书(京剧)
3、提问:你们了解京剧吗?
我会问学生“你们了解京剧吗?”在这个环节中,获取了很多京剧方面的知识。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好奇心,为后面教学内容打下了基础。
第二板块 感受京剧、了解京剧 A、感受京剧
在生活中感受京剧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提问:“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感受到京剧呢?”同学们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印象京剧。
设计理念:这里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回到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感受人们和京剧的关系,与今天的学习形成联系,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欣赏京剧,表演京剧等文化现象,让学生明白京剧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B、了解京剧
在这一环节我着重让孩子们了解京剧的行当、脸谱、乐器及京剧名家。
以上四个环节我准备采用随机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孩子们交流到京剧的那个方面时我会适时的展开这一环节的教学。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1、京剧乐器
京剧的乐器这个方面的教学,我会让孩子们通过观看相关的图片,对乐器有个大致的了解。(播放课件)
2、行当(播放课件)
3、脸谱的教学是我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因为脸谱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的京剧。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说脸谱、画脸谱。
说脸谱后,我播放京剧歌曲《说唱脸谱》,与此同时穿插了一个画脸谱的活动,使脸谱教学达到高潮。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体现了品德课程的开放性与生活型,重视课堂内外,不同学科相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身心发展。
第三板块 师生互动 体验京剧
为了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喜爱,在这一板块中,我设计了一个师生共同学唱《苏三起解》。学生通过模仿,以此来体验京剧的独特之美。
第四版块 欣赏片段 总结升华
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粹京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喜爱,纷纷学唱。体会书中一个外国人说的一句话“如果中国没有京剧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了”。激起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同学们,中国的京剧以独特的民族风格,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如今京剧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今天的京剧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随机板书(民族世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弘扬和传承这一民族瑰宝——中国京剧。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传播速度
二、教材的地位
这节课的内容是以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光世界,是学生学习几何光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的后继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贯穿本章的各节,对认识、解释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章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属于探究型课题。由于探究和实验贯穿全章,就为教学提出了相对应的问题,这一节课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相对简单,就是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及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光速,对学生来说,相对的会比较容易理解。
教材中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看到、碰到的现象。这就要求,通过本节的教学,能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表达出来。而且这节课能让学生感觉简单有趣的实验相对的会多一点,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观察。而且由于实验的成功率高,对于以后的实验就会有信心,会热衷于做实验,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
四、教学目标
(一)探究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充分贯彻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知识而非受迫性或任务式的学习。)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六、教法
主要运用多媒体观察,分析课本的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认识多彩的光和存在的一些自然现象,没办法当场演示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就可以找些有关的图片、动画放给学生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法
学生通过对生活、自然和实验的现象来提出、分析、总结问题。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要学生通过平常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然后见习来分析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出新的知识。由于这节做的实验简单有趣,学生很容易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找到乐趣。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的力量,可以用PPT课件中插入的flash课件“一只小动物在太阳光下移动”,让学生观察它影子的变化,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你能踩住它的影子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播放PPT中插入的影片“影子的形成”,同时和学生商量“你能应用我们身边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吗?”(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用电子白板的投影仪完成。)
2.学生做完实验后,提示学生分析影子形成的原因,同时用PPT课件演示说明。
3.PPT课件显示并提示学生“影子的形成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
4.PPT课件显示思考“有雾的天气,汽车头灯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手电在夜间发出的光线呢?”同时PPT课件显示汽车和电筒实物图,此时启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在PPT课件中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学生做完后我进行标记!
5.启用电子白板遮挡功能将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遮挡,并提示学生“这幅图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你能完成吗?”(让学生探讨后,主动走向电子白板,画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6.师生共同探讨“还有哪些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从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启用电子白板的播放功能,播放存放在桌面的flv网络视频“小孔成像”后,用PPT课件显示小孔成像的两幅图,并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像的形状与物相似还是与孔相似?”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8.关于日食、月食的形成,这时就要运用多媒体的能力,PPT中播放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的flash动画后定格日食、月食的图片,并简单指出日食、月食的光路。
9.此时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4个选择题两个填空题,及时巩固并突破“光的直线传播”这个难点。
10.PPT中播放闪电后播放雷声,同时伴有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由于声现象已学,学生很容易回答。从而引入“光速”的概念。
11.此时PPT显示“光速测量的历史”,(同时启用电子白板标注,)并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12.然后以生活化的语言给出真空中的光速,并对学生作如下比喻“光在1S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使学生对光速的大小有个感性的认识。
13.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激光测距的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
14.PPT课件显示“课堂训练1”,共有两题,巩固第二个知识点“光速”。
(三)小结
回顾整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对整节课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且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上过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
九、作业
巩固本节内容,并为下一节打下基础。(启用电子白板显示或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当堂完成。
十、板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2.解释现象。
(二)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0×108m/s。
中职机械专业使用的《公差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课本选用的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 高职课本选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在学习《公差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的过程中, 游标卡尺的使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测量手段, 它能够测量内外径尺寸、孔距、壁厚、沟槽及深度, 而且他的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游标卡尺的使用是本章的重要单元, 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和万能角度尺的刻数原理很相似, 如果能理解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对以后学习万能角度尺的刻数原理将会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游标卡尺的结构、刻数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了解其他类型的游标量具。
(2) 能力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 培养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 减少测量误差,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 思想目标
培养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成为一名有知识有能力的现代化技术工人。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 重点: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2) 难点: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
三、学情分析
当学生基础一般, 理解能力稍欠缺时, 教学中一定要讲细、讲透, 多练, 并利用直观教学。当学生理解能力较强时, 讲透刻数原理后, 多加练习读数即可。
四、教材处理
本节的内容按照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渐过渡。首先应讲清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 该原理较难理解, 是个难点问题。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主尺上每格为1毫米, 可是测量的精确度却可以达到0.02毫米、0.05毫米、0.1毫米呢?那么在讲述刻线原理时, 以精度为0.02毫米的游标卡尺为例 (见图1) , 应该首先告诉学生主尺上49毫米 (49格) 对应游标上50格 (也就是主尺上的每格与游标上的每格相差0.02毫米, 游标上的每格为0.98毫米) , 当不测量时, 主尺和游标上的零线会对齐, 此时游标上的第一格和主尺上的第一格是错开0.02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二格和主尺上的第二格是错开0.02*2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三格和主尺上的第三格是错开0.02*3毫米的……游标上的第49格和主尺上的第49格是错开0.02*49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50格则与主尺上的第49格是对齐的。假若测量尺寸为0.02毫米的零件, 则游标上的第一格和主尺上的第一格将会对齐, 假若测量尺寸为0.04毫米的零件, 则游标上的第二格和主尺上的第二格将会对齐……, 以此类推。那么, 反过来, 我们可以根据游标上第几格与主尺上的某格对齐来进行读数, 就可以读出精确到0.02毫米的小数部分。只要理解透彻刻线原理, 就能使读数方法问题迎刃而解了。然后, 依次讲解0.05的游标卡尺刻线原理。最后再讲述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等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讲授、练习法, 讲练结合, 把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 本节课可以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 容易理解。另外还需要分组 (每组4人, 一个工件、2把0.02的游标卡尺、2把0.05的游标卡尺) 测量工件尺寸, 反复用游标卡尺进行读数训练, 提高读数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 游标卡尺的结构、用途
(2) 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
(3)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4) 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 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3. 巩固练习
在讲透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的基础上:
(1)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数 (如图2) 。
(2) 分组测量零件。
4. 课堂总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游标卡尺的结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注意事项。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一定数量的讲解与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测量方法、读数方法。课后还要进行测量实际零件来巩固所学知识, 减少测量误差,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5. 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重难点, 分组测量零件, 使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方法,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七、学法指导
【《我们的母亲河》说课稿】推荐阅读:
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倡议书09-22
我们的地球母亲作文10-24
我们是怎么过母亲节的【作文】09-13
我们的田野说课稿07-08
我们的邻居说课稿09-24
走进我们的校园说课稿09-20
1.1我们身边的地理说课稿06-29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阅读答案11-11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说课稿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