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探析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探析(共8篇)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探析 篇1

论文http:///:本论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本站仅作合理转载,原作者可来邮要求删除论文。

[职称论文发表,][论文作者:吕文鹏][论文出处:今日湖北]

摘要

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村市场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村零售业担当着农村市场的重要角色。本文在对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对策,并提出在发展农村零售业的同时建立城镇级流通体制。

关键词

农村零售业 发展模式 发展对策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占全国人口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却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零售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将会使农村市场更加繁荣。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发展模式及创新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农村零售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原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将中国零售业商店分类确定为八类: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和购物中心。

(一)我国农村零售业现有模式。我国农村零售业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小型杂货店模式、流动商贩模式和定期集市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在繁荣农村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农民消费购物的主要平台。

1、小型杂货店模式。这类模式的运营形态主要为夫妻店、便利店、小卖部、地摊式,所销售的商品主要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及小孩喜欢吃的零食。这些小型杂货店大部分都不办理任何手续,只是进城采购一些相对廉价的商品,然后加价卖给村民。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商品质量无法保障;其次是无法保证商品的连续供应,经营者考虑到需求量和进货成本,往往在某种商品售完后不能及时充货;再次是商品种类很不齐全,经营者一般只会采购一些最为常用的日用品,以降低贮藏成本,提高经济利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邻里关系不协调,农村同组的人相互都比较熟悉,如果这个组有两家小型杂货店时,在选择购物地点时难免伤及邻里感情。

2、流动商贩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经营者用汽车或三轮车及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将商品运送到村里进行售卖。比如有些流动商贩会每天都推着车子在农村售卖蔬菜;还有卖油盐酱醋之类的,村民一般一次购买的可以食用一段时间,所以这类的流动商贩就会隔断时间来一趟;另外还有一些流动商贩几乎一年就来一趟,比如到了瓜果熟的季节,他们就会载着很多水果去村里流动售卖。这种流动模式虽然为村民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这种模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去哪售卖或者什么时间售卖流动商贩自己说了算,假如天天去村里卖

蔬菜的商贩突然有一天没来,那么这一天这个村里的某些农民就吃不上蔬菜了;其次,若发生了商品质量纠纷不好解决,因为流动商贩是流动的,这一刻在这里,下一刻就不知道在哪里了。最后,由于运输成本和经营成本的考虑,他们经营的商品种类有限,并且经常会因为价格问题产生恶性竞争。

3、定期集市模式。农民大部分购买需求是通过集市模式实现的。每个地方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都有集市,邻村的人都会纷至沓来进行商品交易。集市模式的商品比小型杂货店和流动商贩两种模式是齐全的,从饮食到衣物,从农用物资到各种服务,几乎应有尽有。但定期集市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是农村道路交通不便,给消费者带来购物成本,不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其次是恶劣天气将导致集市无法正常举行,农民无法及时出行,农民的购买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城市零售业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状况相比,农村零售业则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痼疾”而使其发展速度缓慢。

1、传统经营模式占有比例高、规模小、较分散。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小且分布广散,很多农村地域偏远。传统的经营模式像夫妻店、集市等在全国农村随处可见,一些新兴的专卖店、连锁店、综合购物超市等却很少甚至没有。

2、农村零售业经营成本高,利润率低。首先,农村零售业进入壁垒低,容易引起大量进入者之间激烈的竞争,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零售业主在无法改变商品其他属性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低价销

售战略,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其次,很多农村道路密度不够,甚至有些偏远农村连公路都没有,物流运输系统很落后,造成商品运输成本较高;最后,农村零售业赋税较高,造成经营成本高。

3、我国农村零售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从业人员多为当地的居民和农民,他们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习惯于传统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缺少必要的服务意识,更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和现代的零售方式和营销观念接轨,不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4、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农村零售网点缺乏规划,乡镇一级的零售网点普遍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商品陈列不规范,商家经营的商品随便堆砌;卫生条件差,即使春节期间,许多商品也是灰尘满面;副食品经营缺乏卫生保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假冒伪劣商品较多,如假酒、假烟、假名牌随时遇到,甚至出现假农药。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农村流传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显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的前提条件。目前农村地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例如电网陈旧,电压不稳,电价过高,电视通讯信号覆盖不足等等。而缺乏畅通的运输道路、快捷的

信息传输设备、宽敞便利的集贸市场等等设施,也限制了完善的商品零售网络的形成。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个人很难独自完成的投资项目,对此地方财政应加大投资力度。这几年为了更好地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国家相继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等工程。

(二)调整商品供给结构,提供与农村需求相适应的商品。农村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任何时候都存在市场机会,只要善于了解市场需求,及时捕捉市场机会,就会抓住商机,获得市场主动权。零售企业要根据农民的需求特点,调整产品结构,提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用适销对路的商品丰富农村市场。根据我国农业正向优质、高效和产业化方向迈进的趋势,向农民提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和抗灾能力的农机具以及优良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根据我国农村消费周期慢于城市的特点,以及农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状况,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家用电器将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为农民提供功能实用、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耐用消费品。此外,加强销售服务和技术服务,真正解决农村对大件耐用消费品购买难,出了故障维修更难的问题。

(三)不断进行创新,发展适合农村市场的零售业态。随着商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商业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业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的零售业态将形成多极并举的格局。市场每天都在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农村消费习惯,不断进行创新,适当改变经营模式,不能一味的坚

持原有的经营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的经营模式。如西方的连锁经营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固有规模经济效益、规范化经营、连锁组织化等优点,但其也有各种缺陷,如盟主缺乏足够的管理与控制能力,造成经营不统一,品牌定位模糊,特色被弱化。并且城市里的连锁店经营模式跟农村里的连锁店经营模式肯定不同,南北地区农村零售业态也不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发展什么样的零售业态。

今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廉价店、专卖店、专业商店、仓储式商店、邮购商店、自动售货商店、网上商店、购物中心等多种功能不同、类型各异灵活多样、互为补充的零售业态将会以特色化、层次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经营和服务来满足不同目标顾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适合各自品位的消费大餐。这些不同的业态形式若都能进入到农村,那么农村居民的各种需求也都将得到满足。

可以断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展新的零售业态还会应运而生,零售业态的种类还会更加丰富。多元化的零售业态将使国内市场在竞争剧烈的同时,更趋成熟,更为繁荣。

(四)改善农村物流系统,建立城镇等级的流通体制。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跟物流运输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周村的物流运输系统来满足农村零售业的发展需要

(如图1)。

如图所示,建立以乡镇为中心、以各村为枝干的城镇物流系统。这个系统有诸多优点:1.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解决农村物流运输问题,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2.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就业,进入物流行业,能够增加收入;3.镇村、村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种市场信息能够及时传播到各个零售业主;4.这种城镇物流体系在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的三农问题方面将会起很大作用;5.比乡镇更改等级的物流系统是城镇物流系统的强大后盾。但这种系统也有一些缺陷,首先,这种系统能够运行的首要条件是城镇与农村的道路交通要通畅无阻,没有公路或道路交通不太发达的地区实施起来就有点困难。其次,这种系统建立的成本较高,全国的城镇很多,分布很复杂,建立这种系统,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行的。

(五)普及法律知识,加大打假力度。为迎合农民的消费心理,农村零售业应以提供价廉物美大众化的商品作为立足之本与发展之道,然而却有很多业主由于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并抓住农民对合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认识不足这一弱点,长期从事贩卖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以牟取暴利,这种不正之风在有些农村地区甚至一度猖撅,坑害了无数消费者。所以,各地政府不仅要加强法制宣传,让消费者学会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且要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以保证农村零售业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村零售业正不断发展。农村零售业与城市零售业所面临的消费群体有很大差异,我们在发展农村零售业时

要根据农村特点来建立合适的发展模式,并在发展农村零售业的同时,建立城镇级流通体制。

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探析 篇2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开展连锁百强排名以来, 百强规模从2001年的1620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65亿元, 十年间持续高速增长, 翻了9倍多。然而, 2011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以及2013年前两个季度中,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出现了增幅下降的趋势, 同时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至此, 多家企业曝出盈利警告, 整个连锁零售业呈现“增速放缓、平均利润下滑”的趋势 (见表1) 。

资料来源: 中国连锁协会。

通过对2013年“中国连锁百强”数据分析, 可以从中归结出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特点。

1. 1 连锁企业增速放缓

根据中国连锁协会《2013年度行业发展状况调查》显示, 2013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达到2.04万亿元, 同比增长9.9%, 新增门店6600余个, 总数达到9.5万个, 同比增长7.6%。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凭借13800000万元销售收入名列连锁百强榜首, 国美, 华润万家分别位列亚、季军。另外, 2010年以来, 连锁百强的销售增幅持续回落, 从2010年的21%下滑至2013年的9. 9% , 先后回落9. 0个、1. 2个和0. 9个百分点。2013年, 销售增幅首次出现个位数, 是百强统计以来销售增幅最低的一年, 但与前两年相比, 回落幅度缩小, 行业进入整体放缓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1. 2 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在内的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是目前制约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 房租和人工成本上涨依然较快。百强企业房租支出增长11%, 人工成本增长18%, 与2012年涨幅相近, 继续处于快速上涨的状态, 但是在薪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连锁企业却依然面临着超高的失业率, “用工荒”成为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当前连锁零售企业不仅需要“节流”以控制成本, 更要“开源”来发掘新的市场机会和利润以此来进一步的应对挑战 (见表2) 。

1. 3 网络销售成为发展热点

资料来源: 中国连锁协会。

可以看出2013年中国连锁百强前十强中五家已经成功进入2013年连锁百强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前十强, 苏宁云商依然位列第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80后90后逐渐成为主要消费者, 众多连锁企业也开展网络零售业务,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 百强企业中共有67家开展了网络零售业务, 同时为提升客流, 改善顾客体验, 他们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在促销推广、商品查找、下单、在线支付等方面积极尝试。

2 我国企业连锁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 销售增幅持续回落, 为近年来新低, 并且销售出现负增长的企业也明显增加, 达到15家, 为历年最多, 其中连锁百强榜首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门店增长率为 - 4. 6% , 这无疑说明了我国连锁经营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见图1) 。

2. 1 地区分布不均, 网点布局不合理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1中可以看出, 我国零售连锁企业门店构成和销售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门店数量、营业面积、从业人数、商品销售额均具有明显优势, 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呈下降态势, 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发展。

同时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制约, 我国零售企业连锁经营的网点布局表现得极不合理, 一线城市网点过于集中, 二三四线城市网点还未完全形成, 就目前从各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 同一商业地段存在着多个差异不大的购物中心, 严重分散了客流和销量。

2. 2 市场定位模糊, 缺乏竞争力

中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发展速度极快, 但发展定位较为模糊。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缺乏经营特色, 经营趋于同质化。部分企业除经营者、营业员、色彩有所不同外, 其经营商品的品种、货架摆放以及服务内容等大同小异, 没有形成差异性特征。这就造成了在整个零售业市场中经营层次不分明、无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使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断加剧。这种恶性竞争在国内大部分连锁企在竞争中就表示为打价格战为主, 导致零售行业整体利润下降。据经营网综合报道, 2013年国有运动品牌巨人李宁亏损近20亿元, 门店减1821家。同时据腾讯网报道, 2012年除了特步收入微涨外, 安踏、361度、匹克分别下滑了14%、11%、37%, 与之相应的净利润则下滑1 ~6成, 关闭门店数合计超3800家。片面地追求量的增长结果导致同质化竞争、自身定位模糊、价格竞争激烈、市场供应过剩、企业缺乏竞争力 (见图2) 。

2. 3 网络销售给实体店带来一定的挑战与冲击

资料来源: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消费习惯的改变和电子商务的不断成熟, 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模式和营销方式, 消费者很乐意享受网购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由此拉近了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从而减少了部分连锁零售企业的客户, 2010年国内电子商务销售额为800亿美元, 京东商城副总裁张守川认为: “网络零售预计到2015年可增长到3000亿美元, 占比达到全国零售业总额的6% , 目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网购条件已具备, 网购销售的时代已经到来!”网购慢慢变为一种趋势。另外, 由于电子商务具有企业办公虚拟化, 工作人员不固定化, 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的优势, 对传统连锁实体店带来了巨大冲击。

2. 4 供应商与零售商关系紧张, 不利于行业健康稳定 发展

中国连锁协会进行的工商关系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消费品制造商对零售商的满意度只有33.3%, 国内零售商习惯一方面向供应商收取货物上架费, 另一方面又拖欠供应商的货款。供应商的利益侵占超过其忍耐限度时, 供应商就会通过中断货源, 使得这种供商关系更为紧张。2010年“家乐福、康师傅冲突事件”依然让消费者记忆犹新, 康师傅对家乐福全国的门店采取了断货对抗。康师傅直指自己除了要向家乐福交进场费外还必须向超市交纳管理费、销售额返点、服装费、促销费、陈列费、堆头费、海报费、卫生费, 甚至促销人员喝水费用, 涨价是迫不得已。家乐福则称涨价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虽然对于“断货”内幕, 双方各有不同论述, 但康师傅不进家乐福, 无论是对家乐福还是康师傅而言, 都是损失。

3 我国连锁企业经营发展对策研究

3. 1 系统规划, 合理布局

连锁零售企业以中心城市为基地, 借助其向四周扩散的交通网向城市周边地区发展, 从而发挥集聚效应, 避免因网点过于疏散而带来过高的运输管理费用。如江苏苏果、湖南步步高等, 这些地区连锁企业以一个城市为基地, 其经营效益比全国性布点的连锁公司效益要好一些。

随着一、二线城市连锁零售企业数量趋于饱和、投资成本逐年加大, 同时“城市空心化”问题正在逐步加重, 连锁企业纷纷寻找新的扩张良方。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旺盛但供给相对缺乏, 所以率先下沉的企业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现阶段一些连锁领先企业已经迈出了进军三、四线城市。截至2011年中, 苏宁电器已经在55%的三级、14% 的四级市场开设了门店。国美在2011年新增的480家门店中, 有60%开在二、三级市场。连锁企业不仅要抢占先机更需要对自身能力市场制约因素进行评估后再做决策。

3. 2 找准企业市场定位, 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 选择恰当的经营业态, 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屈臣氏不管是其2004年推出的“买贵了差额双倍奉还”的策略还是2006年“买贵了, 半价退还”的策略都是为了令消费者去感受屈臣氏产品的独特性和优质性。目前的发展趋势, 连锁零售企业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在价格、促销、广告等方面, 服务也是消费者评价企业的重要方面, 屈臣氏为提供优质的服务, 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健康顾问队伍, 全职药剂师和“健康活力大使”均受过专业的培训并免费为顾客提供保持健康生活的咨询和建议。这些贴心的服务让顾客深深感受 到屈臣氏关心的不仅仅是商品的销售, 更注重对顾客体贴细致的关怀, 充分展现了其“个人护理”用品商店的特色服务。

3. 3 打造 O2O 的新型商业模式, 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 展的新目标

从图3可以看出, 艾瑞咨询研究公司的预测数据显示, 2011—2015年中国O2O市场规模逐年递增, 在2015年预计达到2211.6亿元的市场规模。O2O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线上用户引导到现实的实体商铺中, 并通过在线支付, 实体提供优质服务, 并实时统计消费数据提供给商家, 再把商家的商品信息准确推送给消费者。相对于B2C、C2C而言, 连锁零售实体店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网络有实体感受, 网上购物从“虚拟”回到“现实”, 购物由“无形”变成“有形”。也就是说连锁零售企业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形的舞台, 这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顾客的信任。连锁企业打造O2O新型模式, 线上与线下同时销售, 提高市场占有率, 增加企业竞争力。

3. 4 加强供应商管理, 建立合作型零商关系, 促进行业 健康发展

大型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 双方应该相互信任, 因为零售企业与供应商长期合作的基础是信任。其次, 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应该以合作为前提, 彼此间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建立双赢机制, 改善消极的竞争关系, 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当今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连锁零售企业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 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强供应商管理, 强化服务意识, 未来连锁零售业发展必将是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的跨界融合,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借助“移动终端”这个媒介推进“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的融合, 迈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移动互联”三位一体的O2O新模式, 融合线上和线下资源, 实现完美对接, 进一步提升零售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摘要:本文从2013年连锁百强名单入手, 对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阐述了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现状, 重点分析了连锁经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促进中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零售业,电子商务,供应商,O2O模式

参考文献

[1]吴立事.我国连锁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 2005.

[2]金玉清.浅析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的重要性[J].商业经济, 2009.

[3]桂琴.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6.

[4]王利平.连锁商店经营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3年中国百强名单[Z].2013年连锁百强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情况.

[6]周勇, 冯国珍.连锁经营管理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

[7]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09—2014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Z].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探析 篇3

摘要:从农村零售市场的现状、发展机遇及特点出发,探讨了限制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开拓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营销对策。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零售业态

中图分类号:F7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00(2009)02-0082-03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the Rural Retail Market in China

WANG Bing

(Zhu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Zhuzhou,Hunan 412001,China)

Abstract:The main factors 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retail market in China and the marketing countermeasures to exploit the rural retail market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cha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retail market.

Key words: country;retail;retail format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发布了多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说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与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1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1.1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现状

1.1.1农村零售市场消费增长快,潜力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吃、穿、住、用的商品在数量上增加很多。而由于农村市场发展落后,农村市场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2007年物价局统计资料显示,占全国人口73%的农民,其消费零售总额仅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市场规模与人口规模极不相称,如此多的农村人口代表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

1.1.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我国人口分布最大的特点是各地人口分布不均。与人口密集的城市相比,农村人口密度比较小,分布也比较分散。由于农村市场大多交通不便,消费水平较低,常常被许多零售企业所忽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或地方财政不足的原因,使得包括道路在内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完善,农村零售业很难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等基本的物流活动。

1.1.3经营形式单一,无差异化导致竞争激烈目前,大量的农村零售市场主体仍是个体商户,他们的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所以流通效率低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同时,农村零售业进入壁垒较低,易引起大量进入者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这都使得农村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而利润率水平却很低。

1.2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机遇

1.2.1国家政策不断偏向农村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2004年开始,重新将一号文件回归“三农”,其主题是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就制定了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和举措;2006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系列政策无疑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农村零售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1.2.2农村人口多,农民的购买力及购买欲望不断提高我国有l3亿多人口,农村人口为9.5亿,占总人口的73%,因此,农村人口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购买力的不足。虽然农民的低收入水平制约了消费的增长,限制了购买能力,但随着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农村税费的逐渐减免,以及农民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农民的购买力将逐渐上升。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已经出现积极变化,农民的需求不断增多。另外,外出务工、经商的一部分农民受到城市消费潮流的影响,也希望自己家庭的生活消费水平得到提高。

1.2.3目前农村零售市场尚无“领导者”在目前的农村市场上零售业态各种各样,呈多业态并存的现状。主要有:便利店、百货店、杂货摊位、超市等。不同的零售业态具有不同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与目标客户群体,呈现出不同零售业态竞争的局面。但是,在如此多的零售业态中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少之又少,各零售业态的经营企业太小,经营的商品种类雷同,商品无差异化,并且商品档次低,业态单一。这样就导致了农村零售市场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态龙头。

2制约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2.1农村消费者的差异性较大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水平差距巨大,地方消费观念不同。农村零售市场不管从地域范围还是人口数量来说差异化都比较大。因为农村的地理范围广阔,人口众多又地域分散,每个地区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农村消费者的需求因消费观念、现实购买能力、消费习惯和喜好以及周边消费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这些差异性也就决定了消费需求、消费标准的不同。

2.2流通网络不健全,流通渠道混乱

因为农村市场人多、面广,而且很分散,差异性大,农村商品流通无主要渠道,市场秩序混乱。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交易设施陈旧,管理方式落后,终端市场仍以小地摊、大集贸、便利店等为主。由于农村零售市场监管力度薄弱,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不规范现象严重,农村零售市场商品进货渠道繁杂,使农村市场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地,从日用消费品到农资产品,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给农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2.3缺乏发展农村零售商业的总体思路

农村零售商业的网点布局、规划滞后发展。比如,许多乡镇存在长期形成的邻近乡镇商贸组、群经营雷同的现象,而农村新型业态却未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农村零售商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阻碍了龙头企业进入农村市场。

2.4缺乏针对农村零售市场的有效促销手段

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企业在城市市场中的促销手段往往费尽心机,花样百出,比较而言,在农村市场的促销手段却显得相当贫乏。由于受市场分散性、差异性大、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怕上当受骗等因素的影响,人员推销是既不经济也没有实际效果的一种促销手段。而电视广告则受农民看电视的时间多集中在晚上7点到10点这一特殊时段的限制。此外,企业也常常忽视对农民消费者进行公关活动,缺乏感情沟通和交流,所以也很难在农村市场得到品牌认可,形成忠实的顾客群体。同时,受交通、基础设施、渠道网络、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营业推广方面也没有使自己的产品得到宣传。

2.5服务不完善

农村零售市场从业人员多数为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他们的文化学历不高,对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是不懂,导致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于顾客的心理、顾客的需求、顾客的价值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等知之甚少,因此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他们习惯了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行为,只在乎赚取利润,不注重与顾客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联系,更不注重自身的公共关系和形象的建立,不能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

3开拓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营销策略

3.1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状况

企业要重视农村市场的调研工作,深入细致地研究农村市场及农村消费者。包括分析农村的人口数量、人口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等人口环境;分析农村的经济环境,主要是农民的收入、储蓄等方面;还需分析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等。其次,要着重调查了解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喜好,把握他们对产品的需求状况。这样才能够提供适合农村零售市场的产品,真正满足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3.2完善农村分销网络,发展零售连锁经营

要完善农村分销网络,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市场流通受交通条件、人口密度、消费习惯等的影响,选择灵活适用的业态,比如连锁廉价商店、专卖店、便利店等;而网点布局要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消费习惯、区位、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山区、平原、丘陵等不同地貌特点区别对待。从我国流通领域改革方向和农村零售商业自身特点和现状看,连锁经营将是我国农村零售商业的发展趋势,而这一业态模式也有利于保障农村市场的货源质量,杜绝假冒伪劣现象。

3.3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环境

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商贸流通的作用,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按照“先规范、后规模,先稳定、后发展”的原则进行农村商业网点扩张,并实现农村与城市流通网络的有效对接。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和市场方法,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向农村市场倾斜,包括鼓励有能力的农民从事商品流通。一是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资金支持、减免税费、减少审批程序等优惠政策,推动国内外大中型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二是整合农村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资源,加快整合各类农村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零售企业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三是在法制监管上支持。根据农村零售商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零售商业的运行,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4采用恰当的促销方式

由于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特征与城市消费者有很大不同,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一定要针对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制定相应的促销策略。(1)电视广告。电视是针对农村市场较为有效的媒体,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电视机的普及率已达95%以上,且收视率高。因此,广告投放时间应符合农民的收视习惯,同时广告语言应通俗易懂。(2)制作精致宣传单。相比城市,宣传单在农村要更受欢迎,很多农民都会把制作精美的宣传单当作装饰品收藏起来。宣传单的内容要突出产品的特点,语言简单明了,让农民容易认知和理解。(3)产品公开展示。农村消费者讲究实效,相信“眼见为实”,所以企业可以派促销人员直接向农民讲解、演示产品的功能与操作方法的方式进行促销,这既是一种说服工作,又是一种教育培训工作,尤其适于对新产品或较复杂产品的宣传。(4)促销所使用的赠品应尽可能实用,因为农村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实用性。

3.5增强服务理念

服务是目前农村市场营销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与城市市场相比,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不足,使农民的利益没有保障。针对农村零售市场我们应该做到服务农村化。一些偏远农村,交通不便,农民购物的交通成本较高,企业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免费提供车辆,组织农村顾客集体购物,通过“幸福快车”送货下乡,还可采用大篷车商店的方式,定期下乡,服务上门。节日消费在农民日常消费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春节时最旺。零售企业应把握机会,在这个重大节日的时候为广大顾客提供既实惠又优质的产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广大农民消费者需求的核心理念。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现有服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本企业的服务人员,把服务延伸到农村,解决农民购买的事前和事后之忧。

参考文献:

[1] 单丹,庞毅.中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5.

[2] 方光罗.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08 (13):14-16.

[3] 金薇.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及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1):14-15.

[4] 李果.开拓农村零售市场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师,2008 (6) :174.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探析 篇4

对中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观念落后、与供应商关系对立、物流系统效率低下、支撑技术应用不足”等缺陷,进而指出我国零售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从而提高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中国零售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运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曾对中国的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管理观念落后

所调查的零售企业中89.6%的企业不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80.6%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就不到20%的具有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企业而言,他们所理解的供应链管理部门即物流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而不具有统一协调整个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能力。

(二)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尚未建立

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供货商的供货准时情况反映良好,近一半的零售企业(44.8%)与供应商的合作时间在一年至两年。供应链结构趋于稳定,但是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尚未建立合作的战略伙伴管理,甚至双方处于利益对立状况。双方在价格上进行博弈,把渠道伙伴作为产生利润的来源,导致双方无法建立互相信赖的协作关系。

(三)物流系统效率低下

生产企业(供货商)和零售企业为了在与外部打交道中不至于陷入被动,都尽量完善自己的物流系统,这就导致两者的设备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重复,85.1%的零售企业以及65.2%的制造业企业自备运输工具,94%的零售企业以及97.2%的制造业企业自备仓库,很少利用第三方物流。

(四)支撑技术应用不足

61.2%的零售企业在零售终端对全部商品都采用条码标识,但在储运单元和货运单元,条码技术的运用却不够,74.6%的零售企业依然实行人工点货,极大地降低了仓库管理的效率,增加了出现差错的概率。

62.7%的零售企业建有企业内部局域网,在信息平台建设上超过了制造业和批发业,但是利用度却不够,只有38.8%的企业在网上公布商品信息,17.9%的零售企业提供网上购物方式,多数企业仅限于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业务相关信息,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电子数据交换。

二、中国零售业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强调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后者则重视系统的集成,不仅关注内部的资源,而且关注企业外部资源,突出一体化的整合思想。转变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涉及外部企业战略关系的系统变革,如果缺乏系统环境的支持很难取得成功。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系统设立中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进专业供应链管理人才,在企业内部宣传供应链管理思想,介绍国外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为变革奠定好思想基础。

(二)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

传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渠道成员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每一方都想尽量从其他方身上多拿些好处,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价格不稳定。信息彼此封闭。设施重复浪费,实际上对双方的共同利益造成了损害。零售企业不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竞争对象,而应该借助于自己和最终消费端最接近的优势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伙伴,建立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使得交易各方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实现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服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三)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进行创新,消除各部门、各职能以及各企业之间的隔阂,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管理及协调,即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这种重组包括三个方面。

1、企业部门内部的BPR。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中,存在很多重复或无效的业务处理环节,如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计算机完全可以取消这些业务而将中间层取消,使每项职能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职能管理机构,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

2、部门之间的BPR。企业应该根据供应链中的角色,重新设计和构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对原来的垂直型组织结构进行改变,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目前,比较盛行的方法是按照商品品类来设计部门,从而有利于零售企业对单品实行全面控制,使得商品经营和管理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3、企业与企业之间的BPR。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大增加,就要求企业之间必须保持业务过程的一致性,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BPR,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优化物流配送系统,加强库存管理

如何实现有效的商品配送,在特定的服务水平要求下降低库存成本是每个零售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可以采用的对策如下:

1、建立配送中心的中央管理运送模式。集中库存与分散库存相比,可以通过减少安全库存以及联合调剂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缺货情况,对于大型连锁集团而言优势极为明显。

配送中心是零售业统购分销这一竞争优势实现的中心环节。配送中心的根本作用在于扩大、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它可以从总体上布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作用。从布局、规模、功能、时机、批量上进行全盘考虑,实现高效、经济的集中物流配送。

2、JIT以及快速反应。零售企业应该采用ECR或QR等供应链管理手段,由过去的“预测推动型”订货策略转变为“需求拉动性”,缩短提前期,用大量的小额订单取代过去的大额订货,从而使得配送中心减少无效库存,并提高反应速度.

3、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管理库存实际上就是零售商的补货系统由供应商执行,零售商商品数据的任何变化随时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决定未来的货物需求数量并向零售商补货。这样可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提高产品的可获得性,从而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五)第三方物流管理

零售企业也可以将库存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而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核心业务,而不必建造新的仓储设施或者由于库存过高而花费过多资金。

(六)实现信息化管理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可靠支持。零售企业与供应商要共享需求情息、存货状况、生产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信息,并且在各企业间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三、结束语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篇5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遍布各行各业,农村电子商务也应运而生。在伴随着城市网购市场的逐渐饱和,竞争的激烈,农村电商市场已然成为电商巨头们争抢的下一片“蓝海”,所以电商的下一轮机会在农村市场。但就目前的形式来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着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脚步。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找到可行的且适合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以及对未来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作简要分析。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存在的问题

发展对策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农业电商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也逐步加快,农业网站数量倍增,农业企业开始入驻电商平台或自建电商。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电商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和其他国家成熟的农村电商还存在很大差距。而我国农村市场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农民没有获得市场上有效的信息。而农村这个大市场,能成为电子商务的又一个潜力市场,所以要对农村的生产模式进行改造,加强信息传递,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购物习惯难以改变

农民购物渠道主要有两个:乡间小卖部与传统的集市,对于大件商品可能是进城购买了。对于农民而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最保险的交易方式,但这个也是最传统的思想。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在线下进行购物,完成自己的购买需求。于是,如何改变农民的意识去进行上网购物,甚至是将自家的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这些习惯短期内难以改变。

2.农民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电脑的普及程度很差,甚至在一些贫困山区连电话都没有普及,这就给农村建立电子商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电子商务活动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具备一套健全的网络设施,普及和传播农业信息。由于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的人才缺乏、体系不健全,加上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知识了解很少,降低了农民对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3.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落后

我国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泛较偏僻,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大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范围只覆盖到县一级地区,没有延伸到乡镇,一些偏远的地区更是被排除在配送范围之外,即使这些地方的农民有电子商务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并且缺乏专业的农业物流公司。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我国虽然在建设信息化方面有所投入,但是在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上仍然缺乏资金支持。我国农村现有的网络通信设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定电子商务的要求,在农村电子商务的软件的建设方面,受制于经济文化的限制,使得一些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去,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5.农村电商方面缺乏人才 在农村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电脑操作能力的年轻人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和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去, 使得农业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 影响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

三、如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商平台的展开需要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较高的网络普及率的支撑。因此要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只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网络环境,并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为开展电商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所以必须普及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知识,提高因特网的宽带服务,加强网站建设,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引导农民积极踊跃的进入市场,主动地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亲自动手体验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在网上发布自己的农产品,与商家进行产品信息交流,吸取其它发展电子商务成功的商家经验,为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有力的基础条件。

2.优化物流配送

我国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单位较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配送需求属多点次,物流技术难度较高。因此,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建设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规划运输路线,缩短配送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使得农产品可以快速且低成本地流通出去。

3.加强农村文化教育

要加强农村教育,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使更多的人认识计算机、认识网络,另一方面教会农民如何使用电商平台,如何在网上搜寻信息、如何在网上进行交易、如何在网上进行结算,使得农民的生产科学化、规模化。在发展农村电商的工作中,要广泛宣传电商的优越性,要让农民看到电商的发展趋势,关键是要解决农民从事电商的内在积极性问题。要纠正农民对于电商的偏见,使农民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鼓励专业大学毕业生和高级人才到基层农村为广大农民提高农村电子商务运用指导,使农民积极主动地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网络交易,这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保障。

4.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单位应积极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完善的发展空间。面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制定健全有效的电子商务发展政策,加大在农村的教育资金的投入,正确的引导,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四、为什么一定要发展农村电商?

1、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农村交通、信息的闭塞,往往有丰富的产品卖不出去。这种现象说明了农村市场信息供给严重不足和信息沟通不畅。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大户等市场主体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有效的信息。因此, 加强商务信息服务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定要求。

2、解决农产品流通理由的需要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在正常的流通过程中存在这问题,而且功能也不完善, 更不能起到有效引导和组织生产的作用。农民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 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 不能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农产品的流通,改造在传统市场中的流通过程, 形成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流通流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通过信息服务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可以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网络实现农产品营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从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4、城镇化的新模式需要

我国正进入城镇化加速的时期,长期以来行政指令主导下的资源分配模式、以乡补城的发展策略,让公共投资的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少数大城市,倒逼城市面积扩张,公共资源配置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大城市病”日益严重。

五、未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1、农村电子商务领域未来会越来越广泛

在电商人才的引领下,利用电子商务的技术积极发展农业、建设美丽农村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电子商务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城市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已形成了网购习惯。随着农村电商人才的增加,农村网络及交通环境的改善,电子商务也将会在农村流行起来,并将为三农发展服务。

2、未来输入型发展会深入农村电子商务

农村目前是以农产品营销推广为主,以卖农产品为主,且针对性特强。准确的来说,目前是农业产品的电商,将来所有农产品均可以电商形式进行。现在的农村都是以输出产品为主,以获得经济收入,在未来农村不仅有输出,也会有输入型发展,实现农村与农村或城市的产品交换。

3、未来农村电商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电商人士

目前在做农业电商的基本以新进农业领域的少数企业在做,或一些热心爱好者在做。随着电商的大力发展,需大量的电商专业人才进入,因为目前电商还处于发展期,有诸如电商个体登记、电商经营税收、电商诚信、电商领域的法律问题、电商经营产品质量监督等都有待成熟正规化,均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进入为之服务导航。

4、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目前,农村电商涉及面小,且基本弱小。随着三农领域电商的全面开展,电商的广泛流行,许多配套设施及服务要完善起来,这必须有大量的投资保障。如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就需要产品保鲜、产品运输、产品质量监测等配套服务,这就需要不少投入。

.六、总结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篇6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 改革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农村金融市场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又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际上我国农村金融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机构、民间金融形式等。

然而,其远未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需求受到抑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制约。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许多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以这点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很长时期内,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全是失效的。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也在加剧。自1978年,为了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一直采取重工轻农,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农业和农村中提取金融资源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资本。同时,我国一直将金融看成是经济的附属,强制性地使农村金融服从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农村金融事实上成为工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剥夺经济剩余的工具。另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极不对称。在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受到政府限制,始终处于“黑市”状态,从而造成农村金融业务的“非农化”,导致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外流

第二、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

首先,供给短缺。从农村吸收来的资金绝大部分被城市二、三产业吸走,农村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主要归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体制结构缺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以及民间金融构成。但是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31000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难以直接和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发生关系。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先天体制缺陷,不良贷款率高,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共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新 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时间短,数量少,对缓解整个农村金融问题作用有限。钱庄、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并未取得合法地位,使得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需求的作用大打折扣。二是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我国长期实行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把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邮政储蓄、小额贷款公司只存不贷,使得本就“缺水”的农业,成了城镇工商业的“供水源”,本应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变成了“抽水”机。农户以净存款人的身份为其他经济部门贡献了金融剩余。据统计,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贷款30339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629亿元,仅占5.8%,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严重不足。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及农村企业的需求,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民不仅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投资、保险、理财等产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措施,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

其次,需求旺盛,却难以满足。我国农户的数量极其庞大(约为2.2亿农户),相应地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非常庞大。而且当前大多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和配套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多层次的融资需要。最后,农户信贷需求的局限性也是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户信贷需求特征总的说来是散、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信息不对称、生产性借贷与消费性借贷在实际使用中很难区分,农村信贷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面对交易成本高和风险难以防控的问题,抑制了其放贷意愿。

第三,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功能薄弱。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稀少,主要经营“存贷汇”老三样,网点覆盖率低,缺乏ATM、POS机等基础设施。资本市场的触角尚未延伸到农村,证券公司营业网点集中大中城市。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没有发挥出避险作用。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仅70.03亿元,参保农户6152万户,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靠天吃饭的思想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少,业务规模小,险种少,承保范围狭窄,农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业务急剧萎缩。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持续干旱,农业产业受损严重,目前已造成4348.6千公顷的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为完善我国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必须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的后果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足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恶果,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居民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降低

我国农村将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需求量小且以自筹为主,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主体缺位。农村的金融服务已出现断层,形成农村地区市场的金融服务真空地带。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575亿元,贷款余额9093亿元;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300亿元,其中“三农”贷款490亿元;所有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总额55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6%。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其次,会导致农村信用状况恶化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农村信用恶化。各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债务人)考虑到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不会让农村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干预,政策贷款、关系贷款和裙带贷款盛行。这些都影响了农村金融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改善。另外,现行的农村金融和财税状况导致农业增长有限,农业比工业、商业的利润率低,资金不断流出农业和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状况的恶化,从而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近几年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进展情况(一)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发[2003]15号),正式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设计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为主,注重体现正视并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建立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走下坡路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原则。2003年8月,改革试点工作在江苏等8省(市)正式启动。2004年8月,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29个省(区、市)。通过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方式,大力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到2006年底,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的发行工作基本结束,共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此外,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支农再贷款目前限额为1279亿元,最长期限可达3年,有力地增强了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能力,各项经营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在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业务有所退出的情况下,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截至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2105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6%。2004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约为17.1%,比全部金融机构高3个百分点。

(二)调整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职能,适当拓宽业务范围。

2004年7月,国务院对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调整作出部署,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在深化改革和坚持做好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审慎调整业务范围。2004年9月,银监会会同人民银行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2006年7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在继续办好粮棉油产业龙头企业贷款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该项业务的贷款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范围内从事生产、流通和加工转化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2006年12月,批准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同时,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也适当拓宽。从2004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逐步摆脱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三年来,已累计发债筹资4410亿元,累计归还再贷款2637亿元。另外,还通过开办同业拆借、组织企业存款、与邮政储蓄办理协议存款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以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负债结构。(三)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1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区间扩大。近年来,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农村资金的供求关系,增加支农信贷投放。2004年1月1日起,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0月29日起,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下浮幅度均为10%;实行存款利率下浮制度。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扩大,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根据借款人的风险和效益状况等因素区别定价,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自1999年开办以来,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政策措施,对农村信用社增强支农资金实力、引导农村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都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9年至2006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1.1亿元。为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对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一方面通过地区之间的额度调剂,改善支农再贷款地区结构分布,重点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大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进对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允许周转使用支农再贷款额度,延长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使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尽量适应种养业生产周期。目前,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基本能满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种养业贷款的需要。

3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除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由6%提高到11.5%。为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9%,比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低2.5个百分点。

4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结合国际上扶贫帮困的经验,2005年,有关部门在江西、重庆、贵州和陕西4省(市),开展建立“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的试点,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有效机制。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6年5月底,发放到户贷款3109.1万元,覆盖贫困村399个,扶持贫困户4765户,到户贷款占当地扶贫贷款的比例比试点前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新增河北、湖南、云南、广西4省(区)为试点地,试点范围适当扩大至8个省(区、市)。

(四)邮政储蓄改革开始启动。通过人民银行等部门的不断推动,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转存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对2003年8月1日前的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存款,实行5年内按比例逐年转出的政策。目前,邮政储蓄7000亿元的转存款中,已有5000多亿元实现自主运用,其农村金融“抽水机”的作用已得到一定弱化。同时,经相关部门批准,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吸引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减少农村资金外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已批准建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并已开始办理相关业务。

(五)农业保险试点进展情况良好。农业保险试点运行良好。已有28个省(区、市)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农业保险。2006年全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46亿元,赔款支出5.84亿元,农业保险保额达733.21亿元,约为7300万亩农作物提供了农业保险的保障。初步扭转了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逐年萎缩的局面。试点区域和险种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农业保险防灾减灾功能得到发挥,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六)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探索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

从1999年起,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支持,在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大大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反响。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达到9197亿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1710亿元,农户联保贷款1001亿元,其他农户贷款6486亿元。我国约有2.3亿农户,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为1.2亿户,其中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服务的农户数达7072万户,占到全国农户总数的31.2%,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57.6%。实践证明,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目前,该工作正在山西、四川、贵州、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的5个试点县(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已成立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发起,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和“只贷不存”的原则和方向。小额贷款公司在试点县(区)政府牵头成立的试点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依《公司法》注册设立,建立完备的公司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在具体政策设计和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从试点情况看,到2006年10月,7家小额贷款公司运用自有资本金放贷,余额达5219万元,农户贷款约占贷款总量的80%,平均利率约18%,经营区域限于县域内或者县域内的几个乡镇。通过建立新的运作理念、经营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基本适应了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业经营分散、资金需求小等特点。目前,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放债人条例》,完善支持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人民银行批准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为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并支持成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清算中心,进一步畅通中小金融机构汇路,培育公平的支付服务竞争环境,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清算汇兑难问题。

进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是指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提取现金的一项专门为农民工设计的银行卡服务。2005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并首先在贵州省试点。2006年7月,人民银行在总结贵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6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在山东、福建、重庆、江苏、湖南、江西、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等11个省市分两批推广。为进一步体现出对农民工的优惠,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新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手续费标准,即对持卡人的每笔取款手续费由原来的按取款金额的1%收取降至0.8%,每笔最高收费限额由50元降至20元。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民工打工返乡携带大量现金的资金安全问题。

五、本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在这些金融组织里面,发挥农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增强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的功能。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在满足农民对资金需求的同时,维护信贷资金的安全。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

3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4、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因此,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利用这些人的闲置资金。

5、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二是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三是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结束语 农村金融市场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找到问题所在,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探析 篇7

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万亿元, 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仅有两万亿元。相比我国大中城市零售市场的高度开发水平, 广大农村零售市场还尚未开发, 农村市场蕴含了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及扩大内需的战略任务, 农村零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企业今后发展的重点, 而如何开拓和发展农村零售市场也将成为零售企业竞争的焦点。

1.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扶持。

我国政府为了健全农村流通网络,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满足农村消费需求, 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措施, 并给予了财政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2005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开展了“双百工程”;2008年金融危机后, 国家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相继开展了“汽车下乡”、“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的政策, 促进了农村零售市场的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 有效引导农村消费能力的释放。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无疑为农村零售市场的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 农村零售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 2011年的数据显示, 我国13亿人口中50%分布在农村地区, 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 农村人口规模与农村零售市场规模极不相称。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业税的免除和提高农民收入等一系列政策的促进下, 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 我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 比2009年实际增长10.9%。而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一直是抑制全国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扩大内需特别是拉动农民的消费需求已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3. 农村零售市场尚无“领导者”, 竞争阻力小。

入世以来的十年间, 国际零售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大中城市, 导致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超市饱和度较高, 甚至有些城市出现过剩的迹象。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与大城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竞争不足。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及自身管理水平的制约, 农村零售市场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目前在农村零售市场中并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导者”, 现有的零售业态各种各样, 因此农村零售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 竞争阻力较小。

二、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农村零售商规模偏小, 层次较低。

与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竞争激烈的城市零售业态相比, 农村零售市场仍以传统业态为主, 个体经营的杂货店、百货店、便民店占据了主导。虽然在一些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连锁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兴业态, 但他们还没有主宰农村零售业。由于传统业态的个体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分布零散, 造成目前农村零售市场的规模偏小、层次较低。

2. 农村零售市场规划布局散乱, 经营能力差。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较为偏远, 交通不便, 人口居住分散, 因而农村零售市场仍延续传统集市贸易的模式, “以街为市、以路为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随便摆摊设点, 缺乏规划的引导, 布局很不合理。即使是近年来新发展的小城镇, 也是沿街、沿路的小商铺, 而且在规模和式样上完全雷同。再加上农村市场零售业的进入门槛较低, 使得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以上。另外当前个体私营商户是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经营主体, 受其自身素质及店铺规模的限制, 经营条件简陋, 经营方式落后, 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办法, 专业化水平低。

3. 农村零售商物流成本高, 利润率水平低。

农村零售商受其规模的限制在采购商品的时候, 往往是小批量独立进货的方式, 并且进货渠道比较单一, 所以采购成本不具备优势, 进货价格相对较高。再加上没有完善的供应链系统, 物流配送能力不强, 高昂的运输成本进一步加剧了商品的物流成本。而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零售商更是要通过层层的流通环节, 造成农村零售商的利润率水平低下。

4. 农村零售市场商品质量差、商品结构不合理, 农民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农村零售市场商品质量差一方面是由于农村零售商从正规渠道进货的成本较高, 为了谋求高额利润, 农村零售商往往与一些不法商贩勾结, 导致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 大部分农村零售市场地处偏远、分布零散等原因往往导致工商行政、质检、卫生部门的基层监管大多处于“真空”状态。受经营条件的限制及农民“价廉”消费心理的影响, 以传统业态为主的农村零售商经营的商品都是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 商品品种单一、商品档次较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 及进城务工农民消费观念的提升, 目前农村零售市场提供的商品在质量档次和品种结构上不能满足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对策

1. 各级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积极的行政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

作为经济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的各级政府应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 充分重视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 整体规划并统筹考虑本地区的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首先应制定税收优惠、产业导向等政策鼓励城市中的大中型零售企业拓展农村市场, 把城市里的成功经验借鉴性地运用到农村零售市场, 从而加速农村零售市场发展的步伐, 构建农村零售市场的体系。其次需完善监管体系, 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零售市场的运行, 保护经营者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要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水、电、交通、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

2. 大力推进国内商业企业走农村连锁化发展之路。

对于农村零售市场高零散度的问题, 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城市商业企业采用直营或者特许加盟的办法积极发展连锁经营, 寻求规模效益。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农村零售商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降低了产品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较为健全的配送系统, 大大降低了农村市场的物流成本, 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另外连锁化经营还可以建立严格、统一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 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 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进而提升农村零售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在农村市场的连锁化经营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江苏苏果超市从1996年开始借助于本省各地的供销社系统的网络资源, 积极发展特许加盟, 有效推动连锁超市步入农村, 实现规模优势, 提高竞争力, 扩张了网点规模和品牌效应。2010年开始, 中国邮政集团配合商务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利用其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广大邮政网点率先在河南、山东、江西三省试点开办“百全”超市, 开拓农村零售市场,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 中央下达财政补贴15亿元, 用以支持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增加物流配送设施, 开展信息化改造试点, 目前全国连锁化农家店的数量已突破60万家。

3. 注重研究和开发农村零售市场, 满足农民消费需求。

多年来, 商业企业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城市中的商品生产、开发和销售, 偏重于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而忽略了农村市场的开发, 造成供给农村市场的商品生产结构不合理, 商品的功能和价格定位与农村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而价格适宜、经久耐用、功能简单等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商品货源相对不足。因此, 各商业企业应当深入农村, 对农村市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 了解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 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组织生产满足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商品。合理配置销售商品的种类、结构、档次、数量, 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另外切实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 保障农民的消费权益也应成为零售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工作。

4. 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兴业态形式, 满足农村市场的不同需求。

中国国土资源辽阔,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地理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较大, 使得各地农村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各地农村市场的需求, 积极推广适合农村发展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业态形式。一是发展廉价商店。目前农村中的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 农村消费群体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 这类人群的消费能力有限, 购买力低下。因此, 在农村建立以家庭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廉价商店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发展无店铺经营。目录邮购、电话电视销售、上门直销等方式大大地方便了地处偏远且交通不便的农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我国信息技术和物流业的发展, 农村网络购物用户的增长潜力也是巨大的。将来农民利用互联网购物也将逐渐普及, 网络商店必将成为农村零售市场的新兴业态形式。三是发展二手市场。城镇居民对耐用消费品和流行商品的更新速度很快, 淘汰下来的商品其实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而农村居民因为经济原因也希望买到家电、家具等二手商品。如果在农村地区开辟二手市场, 将城镇里的二手商品输往农村, 则既可以处置城镇的旧货又可以使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国国家统计局, 2010.

[2]黄漫宇.中国农村零售业态变革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9) :72-76.

[3]周栋良.流通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7 (5) :129-131.

[4]张晓霞.中西部农村零售业态发展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1 (3) :41-43.

[5]李双红.我国农村零售连锁经营的可行性探索[J].中国商贸, 2011 (2) :7-8.

我国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篇8

关键词:零售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激励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也为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使得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呈现白热化。因此,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下去,是绝大多数国内零售企业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对国内零售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是零售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也对零售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服务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零售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解决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1]。零售企业是指设有商品营业柜台、场所,并且不自产商品,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企业,包括直接从事综合商品销售的零售商店、百货商场、超级市场等[2]。而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对整个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以从事零售业的工作人员为主要分析对象,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招聘、录用,以及培训、开发等管理活动的过程。

二、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样性。零售企业与其他行业有一定的差异性,零售企业具有多种多样的业态形式。因此零售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人才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其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通过规划促进零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复杂。零售企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其所涉及的行业也是方方面面的,不仅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还要面对不同行业和政府部门等。由于其结构的复杂就需要各种不同的专业性人才,专业性不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也是不同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员其管理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这就增大了管理上的难度。

(三)人员招聘与培训的琐碎性。虽然零售企业的进入门槛不高,但是其工作的性质及环境却要求企业员工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在零售企业中接触顾客最多的就是员工,尤其是一线的销售人员,因此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顾客对企业的印象。只有具备良好素质的员工才能更好的服务顾客,才能提升企业形象,也才能为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拥有一支良好素质的员工队伍需要企业在招聘和培训中注重员工各方面的考察和培养,培养出对企业发展有用的员工。

(四)绩效评价系统的持续更新性。由于零售企业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员工,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更为复杂,而这种复杂性表现在绩效评价体系中需要对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不断更新。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员工的特点,考核标准也需要多样性,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发展阶段额员工的需求,保证绩效考核的有效性。

三、我国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商品的经营、企业规模的大小及效益的增收上面,而人力资源并不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零售企业只有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如果零售企业没有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将很难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战略地位上认识的不足,仅仅靠经验和感觉办事,对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吸收较慢,将使企业发展缺乏全局视野和战略目光,这些都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认识不清,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的表现。

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战略规划。企业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长远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就无法形成人才的积蓄与储备,尤其是在企业扩大规模或发展连锁店时将会出现人才的大量短缺现象。因此,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没有战略上的规划,则会出现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极度不匹配的现象,一方面会有企业业务和规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出现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使得我国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完整的人才结构体系,企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人力资源管理也无法适应企业扩张的需要,这终将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人才短缺和人员流失现象严重。零售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吸纳大量的低学历劳动力作为营业人员,依靠这些人员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在快速发展的零售企业中,大量营销人员可能仅经过几天或者简单的几个小时的培训便上岗,由于业绩不错,可能很快就会被提拔为管理层,成为销售主管。但这样的管理层对零售企业的认识是相当浅薄的。由于缺乏对零售企业的整体认知,这就导致零售卖场的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快速发展的零售业,使得企业管理层对人才极度渴望。而管理人才的培养又是极其缓慢的一个过程,这就导致在零售企业中挖业务骨干的现象十分盛行。一个企业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可能很快就会被其竞争对手以更高的薪水或职位挖过去。人才的流失将大大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零售企业人员流动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尤其是节假日的时候也正是零售企业员工最忙的时候,很多员工都没有休假的时间,时间较长就会出现怠工、抱怨的情绪,这些情况将直接体现在对待顾客上,导致企业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时间的增长,一些员工也会陆陆续续辞职去寻找更为轻松的工作,尤其是女性员工在结婚之后也会因为家庭的原因选择更好的工作以方便照顾家庭。

(三)企业招聘、培训与激励制度不够完善。我国零售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投入意识上观念比价淡薄,这就导致了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较少。很多零售企业往往都不注重人员的招聘选拔,而且认为零售业的门槛本身就很低,工作内容也很简单,所以很容易就能够招聘到人员。但是企业却忽视了招聘一个优秀员工的难度,光凭简单的面试选定的员工,企业和员工之间没有太多的了解,后续工作中,企业可能无法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从而产生高的离职率。

零售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对人才需求量,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零售企业的员工从招聘到上岗几乎没有经过正规化的培训,这使得多数国内零售企业的员工普遍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这些情况的产生都是由岗前培训不到位所引起的,顾客对企业服务质量不满意,不仅仅影响的是企业利润的下降,更可能对企业的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激励制度方面,大部分零售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主要体现在物质上,如奖金、销售提成等。这使大部分员工只注重自己的销售业绩,认为只要将物品销售出去,个人业绩提高了就达到目标了,而没有关注到顾客的需求或者说是企业产品质量、产品发展的问题。员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只是一味追求自身短期利益,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四、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实施

(一)制定科学的零售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能否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创造一个积极、团结与合作的团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为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制定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部门要明确企业的目标是什么,围绕这个目标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的方向问题;再次,依据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企业的强势与弱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评估分析,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使规划更切合企业目前的发展要求。

(二)完善招聘、培训体系。我国零售企业在员工招聘与培训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这就导致员工的素质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在企业员工的招聘上,尤其是对基层销售人员的招聘选拔上,学历和素质普遍偏低。在招聘完成之后没有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培训就上岗,导致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完善招聘和培训对零售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加强招聘的环节,企业让面试者提前报名,这样可以提前收集符合需要的人才信息,通过筛选留下的这部分面试者在质量上都较之前有很大的提高。再就是通过笔试环节,了解员工的心里和能力情况,了解到面试者真实水平。最后就是面试环节,通过对应试者一系列的观察和对应试者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的考察,最终确定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人员。通过这一系列的选拔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在培训方面,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企业通过设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自己制定自己的培养和发展计划,进一步了解到员工深层次的需求,把企业和员工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既保障了员工的需求,又使企业可以在更稳定的环境中发展下去。让培训不在是走走过场,而是真正结合到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规划上,为企业培养一批扎实、稳重、有认同感的员工。

(三)提高薪酬水平,强化激励机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员工薪酬水平的高低成为企业争取人才和稳定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零售企业大部分员工的工资采用的是以基本工资加奖金(提成)的形式。大部分零售企业的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基本工资都普遍较低,为了提高工资,员工就只注重产品销售拿提成,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和顾客需求,因此要适当提高员工的基本工资水平。同时在激励机制方面,如工龄满一年给员工买五险一金、健康体检补贴、交通补贴、餐费补贴等,对工作有重大贡献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如一次性奖金的发放、旅游或者授予荣誉称号、职位晋升等。通过这些形式的举措来激发不同层次的员工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懈追求,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结论:零售企业的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零售企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关注,建设强有力的人才发展队伍,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零售企业的现状,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较之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零售企业的招聘和培训体系,让员工经过系统和规范化的培训后进入工作岗位,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的素质。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对策,国内零售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才能与国外企业相抗衡。

参考文献:

[1] 王敏.零售连锁公司经营风险评价体系—以河南大张实业公司为例[J].市场论坛,2013,114(09):75-77.

上一篇:职业教育成果展方案下一篇:优秀主题班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