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推荐12篇)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篇1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来从事教学,以新的师生关系去适应课堂教学角色,从而建立起一种科学、高效的新型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在学校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教学中,如若我们对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理解得不够透彻,或是在做法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度”,就容易出现偏颇或是矫枉过正,比如:容易出现预习程度不充分、重视主体失主导、合作课堂教学提问、合作学习形式化等等诸多问题。目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评价体系未改变的情况下,相当多的老师不去注重教材的变化,不钻研在教法上的调整,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的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在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时,我们应科学理性,因地制宜地去落实。

一、自主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阵地,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文章,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有积极情绪的参与,情绪影响著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要创建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中能多一些合作,学习会更主动、更愉悦。新课改要求“数学生活化”即教有用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良好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情景创设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是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应多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如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和新问题、展示对问题的分析思维过程与精彩解法、交流对解法的认识与思考等等。课堂的展示是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示,它真正实现数学课堂是自主的、激情的、自信的、成功的、快乐的、课堂因展示而精彩。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理顺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杂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升思维品质

反思能引发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激发探究发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可促使学生对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查、分析和思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二、合作学习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数学教师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1,教师的组织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有关的组织工作。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分学习小组。在分组时,教师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水平接近,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心里素质当,让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组合,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选择组织能力强、会表达、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上课前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让小组长在活动中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组的交流学习,最后形成整组的统一意见,让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都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2、教师要注重学习任务的分配,注重全班交流。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同时,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使他们打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后,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

三、注重学生对数学精神的理解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开展数学文化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深化学生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很重要,数学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趣,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蕴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理性精神。对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指导性的意义。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篇2

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部分音乐教师对新教材的精神实质难以准确把握, 不太适应新教材状况。

音乐教学由老教材变到新教材,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教材自身不够完善, 编写质量参差不齐, 内容跨度大, 深浅安排不够合理。有很多教师反映面对新教材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有更多的教师反映, 第一次接触新教材, 没有经验, 心里没有底, 不知道怎么教。有教师说:“新课改后不知该怎么上课。”有的教师反映新教材内容简略, 学生基础差, 学生难以把握知识。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虽然体现了创新性更加人性化, 但是却缺乏严密性。

2. 部分音乐教师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很多音乐教师认为所谓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变而已, 对于整个课改的理念还是知之甚少。由于教育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所以在实际中, 教师还是沿用旧模式进行教学, 用旧的思维、旧的方式去适应新的大纲、新的教材, 致使教改出现“形式化”“公式化”“穿旧鞋, 走新路”的现象。

3. 音乐新课程教学培训效果不明显。

调查中虽然显示绝大部分的教师都参加了新课改的培训, 但是据教师的反映, 培训的效果对教学作用不大。有的教师认为:“专家们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 而对我们最想了解的操作中的问题却不置可否, 既说不上来, 又不愿深入讲, 这样的专家讲学对我们实在意义不大。”也有教师反映:“这种纯理论培训只是摆摆花架子而已, 根本谈不上对新课改实践的科学模式指导。”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面对新课改经验几乎为零的现状, 教学只能用老模式教新课程。

4. 对音乐新课程课堂的理解存在误区。

新课程课堂教学轰轰烈烈, 大家都在探索, 但随之也出现一些问题, 重形式、轻内容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只求热闹, 过于放任,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形式主义盛行, 滥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教学评价上充斥口头禅式的廉价的表扬、鼓励……片面认为只有用上信息技术, 让学生多讨论、多参与、多活动、多回答问题就是新课程了。

5. 对音乐课程的评价还需进一步探究。

新教材已经开始使用,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重视激励和改造的功能,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但是, 现在许多地方音乐教学评价跟不上。文化科目可以用教学成绩为主来进行评价, 但音乐课程如何进行评价?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大多也只停留在成绩考核上, 缺乏过程和发展性的评价。

二、做好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教学启示

1. 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贯彻新课改理念, 积极走进新课程。

高中音乐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接受。新课程和新教材是不可更改的现实, 每个教师都要接受并适应它, 努力提高自己, 消除抵触情绪,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主动地走进新课程。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 有机会就要学习、有意识就要贯彻、有能力就要落实, 一节课中哪怕只有一点突破。音乐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做到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从原来的不适应到努力去配合新课程改革, 不断地尝试着去认识每一个课程模块的功能定位和教材的风格特点, 努力把握新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了解该教材的编写原则, 遵循科学教育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学校要加强音乐教师培训, 提高音乐教师素质, 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互补。首先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让他们充分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从而促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从音乐教学转为音乐教育。其次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音乐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音乐老师要具有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最后, 音乐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模式, 如可以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交流辩论法等, 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 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3. 加强集体备课, 实现资源共享。

集体的力量远大于个人的力量。高中音乐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集中大家的智慧做好高中音乐教学。在集体备课时, 可以先由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 然后备课组集体研讨, 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实现资源共享。主备人在陈述时, 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说出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辅备人对主备人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 一般选择两三位教师, 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 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 也可结合学生情况, 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 重点突出、客观评价, 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 表明自己的观点。实现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备课组资源共享, 对于高一的内容, 高一教师主备, 高二、高三辅备, 以此类推, 使教师对教材的驾驭既立足当前, 又着眼未来;既有微观, 又有宏观。

摘要: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尝试与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尝试;反思

高中数学是一门很关键的课程,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下,数学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的发展。下面就谈谈对于数学改革的尝试和反思。

一、课改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数学尤其如此

在课改之前,数学课堂上,大多数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得比较死板,老师教的也比较死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课改以来,要求解放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老师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老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要指引学生自己去解决不会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要学生自己积极地思考,在数字中找到快乐。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具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数学课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采取不同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很多学校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大家讲课都是采用同一种方式。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学生。与以前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更加活泼好动,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别具一格。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采取一种适应学生的教课方式,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感觉到老师相信他能学好。对数学这门课程而言,很多学生比较害怕繁琐的计算,也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数学题中加入一些故事,例如“勾股定理”的出现以及延伸;老师还可以讲授一些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运用,这些东西都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对老师而言,课堂上要有润滑剂,要因材施教,这样课堂才有激情,学生才会深深地喜爱上课堂,当学生喜欢上课堂之后,数学的学习也就不再那么的枯燥了。

三、数学的学习应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以往,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老师讲课,然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去做,这样学生就慢慢地机械化,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学习的机器,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模式。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和书本,应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但是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去引导。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数学知识大赛或者数学能力大赛等,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可以让学生爱上数学。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生活中的很多建筑构架都是三角形的。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之后得出:因为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很多建筑和桥梁才是三角形构架。这样就会对为什么三角形有稳定性产生足够的好奇,然后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讲课了,随后再延伸到三角函数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总之,新课改之后,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为主动,学生慢慢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根据不同的方式授课,顾全不同水平的学习,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不断地深化高中数学的改革,不断地开拓新的教学方式,为高中数学提供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朱奭.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几年来的思考[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07).

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4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高中数学必修一首先接触了函数,那么首先增加函数定义的理解。在《求函数零点的近似解二分法》的情景引入上,我从举例我们乡镇通讯电路突然发生了故障,检修人员要快速查出故障所在并休好电路出发,请学生帮检修人员设计一个快速查出故障点的方案。学生如身临其境,积极动脑思考,纷纷想出方案,很自然引出二分法。所以:

一、情景引入既有现实意义,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主动学习,并使问题更简洁易。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比如《对数的运算法则》一课,通过几组特例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猜想出积的对数等于对数的和 即logaMN logaMlogaN

引导学生转化到指数运算去证明。然后分析公式 推广 1:n个正因数积的对数等于n个正因数对数的和。则n个正因数M的积的对数等于n个正因数M的对数的和。即n个正因数M的积的对数等于正因数M的对数的n倍

logaMnnlogaM

2:n为正数推广到n为实数。则logaMN1logaMlogaN1logaMlogaN 即logaM/N logaMlogaN,即商的对数等于对数差。

这样以积的对数等于对数和这一公式为跟,推广引申就得到了其它几个公式,形成网络使学生容易记忆,并好证明。不用再象书上那样独立证明那样繁琐麻烦,凌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 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但要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以上是我在新课该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还不成太熟。

小学数学十年课改的总结与反思 篇5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2011年教育部对原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通过对比学习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200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改革的实质理念体现出“以生为本”、“数学生活化”的思想。

一、以“生”为本,体现尊重“人性”。

(一)数学培养目标和评价理念体现尊重和欣赏学生。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不同。对此,教师不仅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在教学时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学生的所想、所说和所做,尊重和欣赏学生,承认学生间存在着的差异,学会尊重他们。

(二)“双基”变“四基”,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加强“双基”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标志。但这是不够的,必须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了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11版课程标准把“双基”增加为“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的经验)。

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一种自觉意识,并且能动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体现数学生活化

教学内容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新课程比旧的数学课程多设立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等栏目,引导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新的数学课程还设计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些阅读村料在旧课程体系中很少见到,只有在教师的教参中偶尔碰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生活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从而建构数学模型。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篇6

教学活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数学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数学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数学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受到数学教学理论、教学手段、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总结经验,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常见课型有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下面就这三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做简要说明。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

1.新授课中概念课常用的教学模式:导入→探究→归纳→形成结构→巩固练习。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主张知识结构网络化。即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索,找出共性,加以概括归纳,形成概念,并对知识结构网络化。这种方式对揭示知识规律,认识知识本质有很好的帮助。

新授课的导入要遵循简洁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原则。新授课的导入方式很多,如实例式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设疑式导入等。例如:在讲《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这一节时,运用新旧知识类比导入,依次引导如下:

(1)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2)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3)当直线与平面相交时会是怎样的情形?

这样学生的思维处于“问题情境”之中,在内在的驱动力下,就会积极思考、探索,教师再通过画图和学生共同探究归纳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并确定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最后举例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展现。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增强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不自觉地对知识体系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2.新授课中性质、定理课常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发现→归纳猜想→理论证明→知识应用→练习反馈。

二、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常用教学模式: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提高习题课质量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变式训练可采用如下方式:

(1)一题多问式,这种题型能使学生系统地对基本知识点做归纳,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2)一题多解式,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3)一题多变式,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尝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题、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形,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4)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复习课常用教学模式:复习→交流→概括→练习。

传统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新的教学模式强调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复习时重在类化、系统化、概括化,并且可以和前几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校正错误,写出归纳小结等,然后课上交流。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建构等。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己学会和悟会的,因此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自经历这些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体会 篇7

一、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反思, 学会如何进行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而对于教师来说, 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 他不仅要能“做”,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 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关系、辩证统一等方面去展开。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 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 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 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 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 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 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像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 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 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 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 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 让学生自己思考, 让学生自己表述, 让学生自己动手,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 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 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 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遇到了什么, 形成了怎样的能力, 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式、方法上反思。长期以来, 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 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 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 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 灌知识, 灌方法, 鲜有师生互动, 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关注每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上的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温课中的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温课中的反思, 课前温课中的反思主要是: (1) 对新的课程改革, 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 改进教法, 优化教法。 (2) 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 (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生活生产的实际等) , 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3) 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取其长处, 去其糟粕, 避免差错。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 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 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 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教后知不足,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一节课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课后可在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 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三、时常在进行数学探究中反思

数学实习、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在让学生动手实践, 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 体验创造的激情, 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重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 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合作地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

四、时常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

数学是一种思维的体操, 它的各种思维方法不仅存在于数学之中, 而且也存在于物理学、化学、甚至人文学科中, 都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弗赖登塔尔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类:思辨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思辨性知识适合“探究”方式学习。数学中经验的知识如:无理数、复数、函数、公理化方法等, 学生日常经验得不出这样的数学思想;像无理指数幂, 为什么要使用弧度, 线性规划求解等难以证明的知识, 以及对数运算、向量运算, 三角恒等变换这些主要是记忆的程序性知识不宜“探究”, 学生适用“接受性”学习方式。这类似于语言的学习, 方法是记单词, 熟语法, 多练习, 而数学的学习也要多注意数学符号语言的学习。数学中思辨性知识是指“怎么想”、“怎么做”的, 它的本质是指个人的理解力和领悟性, 存于个人经验的体验中, 又嵌入于实践活动中, 只能在探究活动中通过体验去意会升华, 对这种知识学生适用“探究”方式学习。如在《数学 (必修5) 》“正弦定理”的教学中, 学生对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 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 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数量化的表示呢”探究, 考虑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准确数量化关系, 后把任意三角形作“高”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从而得证。正弦定理的证明中蕴含将一般情形归结为特殊情形处理的思想方法和化归思想方法, 这些思辨性方法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到体验和意会升华, 和“接受性”的教师讲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个人程序性知识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就内化为方法性知识, 而方法性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又外化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的知识, 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

五、时常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和及时反思,才会不断成长。那么何为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可以理解为一种过程,它以自身教学活动全过程为反思对象,包括教学行为、观念、方法等。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可以清醒地发现教学中的长处与短处,以依据反思内容调整教学,取得长远发展。如果教师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其在教学上的实践也不会取得重大突破。这就说明反思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一)反思有助于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时期,所以教学反思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师通过反思,可以更加深刻认识新课改的理念,并促使教师重新审视数学教学,以更好定位自身在新课改后在教学中的地位,以更好实践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

(二)反思有助于数学教师自身的成长

从教师角度而言,反思对于自身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不断反思教学,才会明白教学实践上的点滴。因此,反思让数学教师跳出经验型教师的怪圈,而是不断与时俱进,把自己发展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教师。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反思内容

(一)反思数学教育教学观念

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自身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我国实行新课改以后,数学教师更应反思教学观念,如是否做到以生为本,有没有综合考虑教材、学生、课堂等多个因素,在课堂上是否突出新课改理念等。新课改的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研究,得出真知,体会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在课堂的角色是否到位,如是否在整个教学动态过程给予学生适时的帮助,是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依据学生需要给予不同的帮助,使学生深层次思考数学问题。

(二)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促使教学实践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发展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反思的核心部分,因为教学过程包括诸多方面,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有利于回顾教学全过程,找出整个过程的亮点和缺点,以及时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案。这对数学教师的教研方面的提高大有裨益。首先,应反思数学教学内容。新课改后数学课堂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与学的内容是什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反思教材安排的内容和融入自身思想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一致吗?重难点的突出合理吗?引进的内容和教材的内容有没有合理优化处理?传授内容的过程是不是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等。其次,应反思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推理性强等特点,所以教师应结合教材合理安排教法,以让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确定数学教法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情、学生数学水平等。依据数学本身的特点,教师应突出学生思考的过程,所以应多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挥,并感受数学知识和数学推理的全过程,以形成自身的知识。此外,教法并不是单一的,所以数学教师应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并反思教法的融合是否符合规律、符合学生发展、是否能将学生深层次的兴趣激发等。最后,应反思数学学习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反思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有收获、在活动中出现什么问题等。通过对活动反思,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问题,以促使学生反省与提高。

(三)反思数学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是课前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引出数学概念的方法、解析课堂知识点、突出重难点、联系旧知(或者是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巩固新知(练习)。在设计时,数学教师把学生各种因素考虑在内,但会预设在解析过程中会出现何种状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课堂状况,同时把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选好。因此,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实际上就是对比实际课堂和预设之间的差别,以寻找出教学设计的成功所在和失败所在,以促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反思数学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是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所在。反思数学教学效果,即对课堂结束后在课堂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判断,这包括学生和教师两者取得的成效。首先,对学生获得的发展进行反思。教师应反思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思维能力、数学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课堂上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收获、探究取得的成效等。综合而言,反思学生获得的发展就是反思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是否在原基础上得到有效提高,各种能力是否得到均衡发展。其次,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进行反思。教师可以从对比入手,如对比对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教学经验是否更加丰富、教学能力是否有所提升、课堂掌控能力是否更游刃有余等。在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环节,教师必须反思自身所教的知识学生是否能融会贯通。简而言之,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实际上就是对预期教学效果是否达到做一个评判,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教学应该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各种情况发生好的变化,教学效果才会愈加凸显。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数学教师只有勤于反思,教学观念、方法理论、行为等才会更加符合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标准。但是,数学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反思不只是一个形式,而应该真正落实到实处。只有落实反思工作,才会更加深刻体会反思的重要性,让自身在数学教学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反思 篇9

一、进行课堂改革是必须的。

无论从国家方针政策来讲,还是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课程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证明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存在弊端。从培养人的角度以及培养人的能力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改革都是先进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对于我校学生学习现状来讲,中下等的学苗已经经历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十年的灌输,证明是失败的教育,我们再抱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只能让他们更加反感,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正确的做法以及交给学生学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充分挖掘出他们的内在潜力,让他们无论从学习上,还是能力上,都有跨越性的进步,这样我们才能从学苗质量上提高成绩,树立我们学校的特色,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因为:不改革我们就是走老路子,时间长了,恶性循环,学校质量严重下降,教师也受到影响,学校发展更成问题。改革中,我们可以摸索,研究,共同创立适合我们学校的模式,我们才有可能取得阶段性进步,为学校发展做好奠基,为学生和教师的将来着想。

二、本阶段课程改革的优点

自学校提出学习昌乐模式以来,我们认真制定导学案,分配学习小组,做好课改铺垫,这么长时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好处。学生们学习的增加了,问题的增加了,上课睡觉的少了,影响纪律少了,学生们每天针对导学案进行预习,使得上课效率提高了,讨论研究过程中,使得合作学习成了趋势,大部分学生可以去问老师或者问学生来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改变了以往很多学生上课睡觉溜号,作业不认真完成,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听课不集中,回去不预习不复习,学习兴趣低下,不爱学习,不学习的状况。小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学生在预习导学案过程中无形的学会了很多学习方法,多做了大量习题。同时在上课展示,讲题,点评过程中,又提升了能力,巩固了知识。从教学角度来讲,这些都是好的地方,学生只有想学习了,有学习兴趣了,才会更加的用功,用心的去学,才能弥补不足,提高成绩。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优点。

三、本阶段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虽然课程改革是好事情,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慢慢来解决。通过我的观察与分析,问题有一些。首先是学生时间长了,兴趣下降,恒心不够,后来不像开始阶段那样认真坚持了,懒惰现象严重,导学案完成的也有互相抄袭的,学生小组模式也有一些弊端,个别学生说话的也多了,随意了,讨论问题的时候说没用的也有,个别也有睡觉的。学生讲题不规范,不到位,使得很多问题讲不出来,课堂时间有限,使得教学任务达不到要求,使用导学案以来,明显课堂进度缓慢了,有时候显得效率不高,个别好学生吃不饱,并且总给别人讲题也不情愿。讨论问题的时候不积极,不知道思考。个别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强,使得课堂没有很好的调控,虽然一片热闹,但是学习效果根本没有。教师导学案做的不精练,没有指导性,时间性,错误出现,让学生没法好好去完成以及对学习有指导作用,并且导学案学生完成后没有认真总结以及保存,使得学习表面繁荣,过后不管了。学生每天完成大量导学案,使得时间很紧,但是没有了复习时间,一些教师还留大量作业以及利用自习时间讲课占用自习时间,使得导学案完成不好,学习效率低下。教师之间协调不够,各科任之间不沟通,不交流,都在争学生时间,松一点的学科完成的肯定不好,老师再不认真督促,就形式化了。有时候从一定程度上还不如以前能记点,学点。

四、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措施

1、专任领导挂帅,设立一个课改小组,全面监控课改。

课改是一件大事,全校上下不仅应该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关领导和管理措施。不仅要监督教师完成课改情况,还要随时督促课改进行,对出现问题及时提出,及时总结。不能让课改变成教师自己的事情,教师毕竟不是领导,觉悟不一定都那么高。同时也需要有一些课改理论和实际强的人给与指导。洋思和昌乐这些方面做的都很好,这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基础。我对洋思,安丘,昌乐的了解,他们成功的一方面原因就是制定详细的制度,以及合理的奖惩措施,同时有相关领导,坚定不移的监督,实施,督促。说好了就是逼着去做,去改,去完成,去实现,当一切都成习惯的时候,也就是出成绩的时候了。

2、对教师,对学生都要进行培训。

课改是有法可依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自己去探索,我们的课改要针对我们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然后对于教师以及学生都要进行培训,当教师还不知道导学案的时候,他能制定好导学案吗?当教师不知道怎么控制课堂的时候,他们能上好一堂课改课吗?当学生不知道老师要改什么做什么的时候,他们能配合好老师上好课吗?所以学生老师都要培训,出去学习室一个好方法,但是也要及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每科之间都要制定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针对本学科的导学案模式,不准备好就唐突的进行是没有好的效果的,否则只能是一片表面繁荣。定期进行阶段性的培训与总结,是课改必备的。对学生要进行展示,点评,讨论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批可以带动学生学习进步的拔尖人才。

3、积极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课改是一种探索,尤其是针对本学校的情况作的教学以及管理转变,要及时了解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看法和意见,以及针对本学科,本校学生情况作出的判断和意见,众人拾柴火焰高,完全靠一两个人去做好的不是课堂改革,是个人进步。学生也会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尤其意见,对老师来说很多都是有用的,我们教师有时候没有做到学生期待的,当然我们期待的他们也没有做到,但是做教师就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当我们都做好的时候,学生再做不好是他们的事情了,也许有可能做好呢。我们即使觉得希望是1%,也应该做99%的努力。

4、课改重点在成绩,奖励优秀。

说一千到一万,我们课程改革,为了学生将来也好,为了学生掌握方法也好,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所以课改的标准不是谁课上的好,谁能驾驭课堂,这些都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看成绩,对于成绩好的当然得奖励,对于平行班,成绩好,进步快当然要奖励,这本身也是一种鼓励,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对于学生也要进行奖励,而且要扩大奖学金标准,让学生以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学习标兵,优秀小组,点评之星,展示之星等那些昌乐的都可以让其上升到学校范围上来,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表扬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赏识教育还是可行的。学习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氛围,教学更是一种氛围。学校如果能营造出这种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对于我们的发展进步是很有作用的,当然,也不单单是只奖励能做到的。

5、用管理促进教学,教学和管理相辅相成。

管理是学校以及教学补课分割的一部分,只教学没有管理师不行的,我们学校常常各摊顾各摊,协调配合的少,什么事情有时候总是不能统一,使得很多事情不能达到最优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一直以来,我们的管理制度很多,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往往虎头蛇尾,而且不能坚持。其实制度本身需要健全,但是维护制度更加重要,就像,国家制定法律,是为了有法可依,但是如果执法不严,就让法律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管理人员的精心尽力更重要,从现实状况上看,我们似乎管理人员缺少匮乏,其实一点也不是。而是我们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徇私舞弊”“松懈管理”等现象依然存在,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学校管理也存在问题。大家有时候都心照不宣,就那么回事吧。另外我们学校根本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管理风气,班主任管的事情,科任不管,科任管的事情,班主任不好管,上级管的事情,下级不好说,有意见别提,提了谁都不愿意。其实我想,一个学校的管理是全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应该是管理者,而现在不是,管理者有时候不负责任,教师也不多管事情,比如上厕所抽烟的事情,学生甚至当着老师面大摇大摆,因为你不是我的老师,也不是领导。比如手机的事情。有时候老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为领导们有时候做的都不好,那么我们何苦呢?所以如何让全校教师形成管理集体,才会对学校的管理有个台阶上,那时候学生就会很多事情都遵守纪律的,因为他们看不到我们管理上的缝隙。管理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如果学生没有了“三闲”“缝隙”,那么想待在这里的就只能学习了,老师再认真教,成绩没有出不来的吧!

由于时间关系,以上是自己暂时想到的一些方面,以后若有其他再想到的及时补充反馈吧!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10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需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全面而细致地反思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的优化,达成有效教学目标。

关键字: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反思也是日常教学工作部分,是对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从中获得经验,吸取教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更需要以新课标理念来再次审视教学实践,探索更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反思教学理念,突显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与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首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发现滞后与不足之处,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行为,如此才能更好的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首先,由“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互动、探究式学习模式。因传统滞后的教育思想影响,不少高中英语教师以灌输教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而由新课程标准看,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者,而是情境设计者、教学引领者与合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由过去的以“教”为主转变成新以“导”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与学习潜能,构建师生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课堂,而不是包办代替或“满堂灌”。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们创造充足的自主探究机会,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如根据教学实际,灵活组织对话表演、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归纳、课前查阅资料等学习活动,给学生实践与运用机会,也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独霸课堂。

其次,由“课堂中学英语”转变成“生活中学英语”。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交际表达,而不是应付考试。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课本与课堂,还需要沟通生活,拓宽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活动中学习与运用英语,让英语学习变成一件更充满情趣、更快乐的学习,促使学生更主动而灵活的运用所学语言,提高学生交际表达能力。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3 Travel journal时,单元话题比较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实际,教师需要灵活唤醒学生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比如以“a trip experience”为话题的值日报告,引导学生以介绍与图片欣赏的方式说说自己的某次旅行,交流与分享,融入到新知学习活动。

二、反思教学过程,提高设计有效性

教学并不是对预设教案的僵硬执行,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适时调整,灵活调控,优化教学过程,打造更精彩的课堂。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可能与预设有出入,如有些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出现思维卡壳,交流中断;教学手段太过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反应冷淡;或者因所学知识的铺展,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常常会出现一些超出预设之外的情况,比如学生对问题出现争议;教师失误、学生错误以及偶发事件等,这些是教师需要记录与反思的,以便提高课堂应对能力,更敏锐的捕捉生成资源,优化教学过程。而且即便是曾获得成功的优秀教案,也不一定适合各班学生,还需要因材施教,适当调整,灵活变通。

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式与手段运用效果如何,学生学习状态与情绪怎样,是如何应对课堂意外的等等,从而知道教学成功亮点,也发现教学不足,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1 cultural relics时,反思教学过程,教学亮点在于:采取任务型教学方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同时,通过师生问答、分组交流讨论、正误判断、陈述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深化文本理解。在教学手段方面,合理运用了多媒体设施,给学生呈现直观形象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们渴望了解更多的求知欲望。但在阅读部分中,未顾及阅读基础与能力稍差的同学,以wh-问题为主,本以为学生都能很快找出问题答案,但实际上不少中下层次的同学未能快速解决全部问题,这是需要注意与改进的,需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分环节精心设计梯度性、层次性任务与练习,让学生“吃得了、吃得饱”。

三、反思教学评价,实现评价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评价与判断,可以总结教学得失,可以测评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查漏补缺,也可以激励与鼓舞学生,开发与调动同学们的非智力因素。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过太过简单,侧重学生成绩与知识目标,而忽略了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方法、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评价,偏向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而在新课程中,倡导尊重与赞赏学生,让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评价中得以熠熠生辉,也使教学评价成为师生情感沟通与思维交流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反思教学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各教学环节,由单一的知识性测试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如日常即时性评价、学习档案袋、总结性测验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向学生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内容包括:通过预习,找出了哪些生词,哪些句子一知半解?哪些句子无法理解?文章的理解难度怎样?是否能找出问题的答案?还有哪些疑惑?等,形成教学前评价,并将其存入学习档案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比如课堂答问、课堂参与度、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等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或者组织学生交流,相互评价,或者进行小组反思,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

总之,教学是不断反思、改进与提高的过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若要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对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与优化,减少教学遗憾,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杜红梅.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2011年92期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设情境 优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55-001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根据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的一些实践体会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和提高数学思维。

一、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且没多大用处的,而是与生活的联系紧密。为此,可以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循环结构时引进电脑病毒事件“熊猫病毒”,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要回归认识的最初,也就是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严格控制教学内容,不增加难度,不降低要求,力求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而言,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例如,讲函数概念时,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利用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这节课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强,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又如求函数y=x+1/x的值域,对于这种常规题型,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

有些课题要数形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图形,用谈话式“依形探数”或“用数定形”,以使问题直观易懂,学生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

高中数学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篇12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由易到难, 由形象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来编写.例如, 2007年版代数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为“ (七年级上) 正负数、有理数、有理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 (七年级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八年级上) 一次函数、整式; (八年级下) 分式、反比例函数; (九年级上) 根式、一元二次方程; (九年级下) 二次函数 (这里省略了数据整理与概率的部分内容) ”.然而, 初中代数的内容构成大体为:数、式 (包括整式、分式、根式等) 、程 (方程与方程组)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 共有五个知识块, 每个知识块是它后面知识模块的前奏课, 每个后面的知识模块都是对前面知识模块的深化与扩展.它们互相联系, 组成了初中阶段独立而严密的代数体系.但是, 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教材编排不难发现, 有些内容的学习顺序被打乱了, 有些模块被拆散了, 在教学当中自然就会存在以下矛盾.

一、降低学科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的矛盾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 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支持.初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初二开始, 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直到高中转化才初步完成.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教材的编排自然而然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而忽略了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例如, 从内容编排看比较典型的有:把“式” (包括字母表示数、整式、分式、根式) 这一块知识放到了一次方程与方程组、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后面, 甚至还删掉了字母表示数、分解因式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内容;从时间安排上看是把“式”这块知识放在初二及以后学习.因此从内容上就打破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 这样就形成了降低难度与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 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遇到困难.很多教师在教学一次方程与不等式时感觉学生非常难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而这部分内容在课改前却是非常简单的、很基础的, 学生也掌握得很好.很多教师感到非常苦恼, 但找不出原因.其实, 归根结底是这对矛盾没有解决好, 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固然要遵循, 但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也不能颠倒.教材编排不能做到两方面兼顾, 在教学时就不应两面兼顾了.因此, 教学时可做适当的教材处理:在教学一次方程时必须先和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简单的整式及整式的简单运算等必要的前奏内容, 但不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只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即可, 然后再学习一次方程.这样, 学生对一次方程的理解、列式、解法及运算就变得简单与容易掌握很多.否则, 学生很难理解方程的列式及运算, 最终影响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当一次方程学好了, 一次不等式就不难学习与理解了, 因为在逻辑上方程是不等式的特解部分, 在解法上它们很相似.所以, 一步处理好则后面几个知识块的难点都解决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样处理教材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很受学生欢迎.

二、分散难点与综合记忆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认为, 记忆可分为多种, 其中按照记忆内容来分, 可分为部分记忆、整体记忆、综合记忆三种.这三种记忆的优劣根据学习材料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无意义联系的学习材料用部分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而且比较简短的学习材料用整体识记效果较好;有意义联系而且既长又抽象的学习材料宜进行综合识记.例如, 初中代数中方程与方程组、函数这两部分是初中数学中联系最密切, 分量最大, 最难、最抽象的内容, 最适宜用综合识记的记忆方法.但教材为了分散难点,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地学习, 把这两部分内容分成几块, 从初一到初三分跨三个年度六个学期学习.

具体如下表:

由此可见, 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了一年, 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学习时间也间隔一年,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学习时间间隔一个学期.这样安排难点是分散了, 但方程与函数这两块联系非常密切的知识却变得非常零碎, 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有学习前面的知识就不知有后面的知识, 学习后面的知识又忘了前面的知识的感觉, 很难掌握好这两部分知识, 更难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思想.由于这些知识前后衔接时间间隔太长, 因此, 要使学生学好这些内容, 要采用横向、纵向联想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来教学.每教学一个知识点都得先复习与之有联系的知识, 让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清晰的记忆, 然后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 联系记忆.虽然课本把这两块知识拆散来学习, 但是教师必须对这两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整体教学观念, 有意识地让学生把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 形成方程体系和函数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更有效地形成方程与函数的数学思想.

三、技能训练与减少习题之间的矛盾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最直接的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量, 因此, 新教材大量减少了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题, 同时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培养方面的习题.教育心理学认为, 基本技能是具有固定程序和步骤的方法, 一种熟练的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反复多次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体现, 所以, 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根本, 能力是学生运用双基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表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掌握好双基, 知识需要多次记忆、技能需要重复训练, 这与减轻课业负担是不矛盾的.可是, 新教材中技能训练的习题过少.例如, 八年级上册《因式分解》一节, 因式分解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两种, 其中公式法有两条乘法公式, 等于三种基本技能, 而课本中提供课后训练的习题总共才十八道小题.平均每种技能重复训练六次, 这样的训练次数对任何一种技能来说, 都是不够的, 学生是不能掌握好的.类似这种情况, 新教材中还有很多, 像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证明等, 它们的基本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怕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帽子, 要理直气壮地适当增加一些训练题, 直到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为止.我们这样做并非搞题海战术, 这是学科的客观规律要求;科学不是喊口号, 如果我们一味地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减少应有的习题量, 那么学生肯定不能熟练掌握好双基, 能力培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教好数学、学好数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内容编排欠科学与与相关学科脱节引发的思考

数学是一切运算的基础, 是学好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先决条件.新编教材对学科内容的调整, 很大程度上只是考虑到本学科, 而没有考虑应用学科, 表面看是给学生减负了, 但实际上非但没有减, 从某个角度说, 反而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一知半解, 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状态与信心.

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明显脱节的有:物理八年级上册用到负指数幂 (即科学记数法中, 幂指数n是负整数的情况) , 而数学八年级下册才介绍.与本学科内容脱节表现在与初中阶段内容及高中知识的脱节两方面.初中阶段, 前面几个矛盾中有些已经分析到, 有些没有提到.如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中提到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也用到这个知识点, 但中心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勾股定理是八年级学习时介绍的, 但所应用到的二次根式的运算是九年级才有, 内容编排顺序混乱,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作补充、说明或适当的调整, 没有经验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 导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以上种种往往会因为数学基础的欠缺或不牢固, 让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大打折扣.

为了降低初中数学的难度, 新编教材对一些内容一减再减.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方程中的根式方程、比例的性质、韦达定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弦切角定理、连心线的性质等.有些内容在高中教材中有补充学习, 更多的却是没有补充, 直接应用.像十字相乘法是解方程中非常常用和好用的方法, 因为初中删去了, 高中又直接用, 让初、高中的知识链出现了脱节现象.还有, 为了减负, 中考几乎是一年比一年容易, 为了响应号召, 一些初中教师也乐得只为中考服务, 而高考的难度从没减过不说, 还似乎有越来越难之势.初、高中对学科知识截然不同的要求, 让许多学生措手不及, 甚至晕头转向, 导致一些学生因为畏难而放弃学习, 非常可惜.学生的潜力没有在适当的阶段得到挖掘, 更没办法形成能力.这样的教改没有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不算, 有时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处理好以上几个矛盾, 寻找到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 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这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思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文龙, 冯忠汉, 廖时人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乒乓球场地管理规定下一篇:首件检验流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