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找规律说课稿(精选11篇)
美的小学:贺梅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上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这一
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教材中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
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
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
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
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
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
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
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说学情
学生在四年级教材中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
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
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对于本单元的规律探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
础,在此基础上结合除法来分组大部分学生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有余数的情况的规律分析对基础较差的小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探索规律,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出事物的简单周期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营造合作学习的氛
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我分如
下七个主要环节完成本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三、自主
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六、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小结:
五、说媒体
静阅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 思绪飘至孩提时代, 偎在妈妈怀里听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觉得, 月中女神伫立桂树旁深情凝望后羿, 是一种让人想流泪的美, 是一种凄凉的美。现在, 当我用心灵再次阅读《嫦娥奔月》时, 心里流溢的不是同情, 而是敬意, 一份不竭奔涌的、深深的敬意!女英雄嫦娥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 是一种旷世持久的美, 是一种精神丰满的美。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故事集锦”, 其中有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课文以素朴而优美、准确而晓畅的语言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 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内容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感人, 插图美轮美奂, 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好教材。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受到神话故事的浸润, 使古代文化经典化作汩汩清泉, 进入学生的血液, 滋养学生的灵魂, 为学生注入一股神奇的生长力。
三维整合说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 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 学习5个生字, 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紧扣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品悟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高贵品质。
4.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情节、环境、人物, 是神话故事的三大要素, 而人物又处于三大要素的核心地位。吸纳文化精髓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所以上述目标3是教学重点, 也是难点。
提炼优化说教法
坚持“教为学服务”, 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紧密结合课文特点, 运用情境教育法、整体感悟法、读写结合法等, 让学生入情境、进角色, 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是“依‘标’扣‘本’学语言, 读思议练重实践, 蕴涵人文重融合”。
螺旋渐进说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顺序, 整体感知情节;接着师生在情节发展过程的具体语境中走进文字精妙处, 感悟人物形象, 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入境移情, 揭示主旨。
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 《嫦娥奔月》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设计为五个板块。
第一板块:创境赏月, 吟诗导入。
配乐《思乡曲》, 出示中秋月景图, 吟诗导入。教师边板书课题边指导写字, 强调“奔”的读音 (bēn) 。学生齐读课题。
【创境赏月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 是唤醒阅读期待的无形之“力”, 能使学生的心理与阅读产生契合, 为高效课堂打开一扇窗。】
第二板块:初读神话, 梳理文序。
通过读课题或课前预习, 学生质疑。教师及时点评梳理, 提高质疑水平, 并借此以学定教。 (我预设学生的问题: (1) 嫦娥为何奔月?如何奔月? (2) 人们为什么把八月十五这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3) 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
教师用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学生充分初读, 构筑体验。
按照初读要求, 先出示词串, 检查读词情况, 相机正音, 指导写字“奸”“丸”;再结合词串构建的语境, 进行说话训练,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生词,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文序,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体现学段特点。字词句段篇教学融会贯通, 大大提高了实效性。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再读课文, 试着解疑, 再存疑。对学生初读理解的层面不求全求深, 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
【让初读提效, 教学就要做到集“碎”为“整”, 让学生在读中质疑, 解疑, 再存疑, 使平实的初读环节蕴藏着巨大的思维张力。】
第三板块:烘云托月, 含英咀华。这是教学的主体, 分三部分进行。
其一是品味语言, 精读第一段。引导质疑, 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交流, 汇报读书收获时, 教师顺势而导, 采用追问策略, 扣读导悟后羿深受敬重的原因。 (预设:文中的“苦难”指的是什么?突出“直”“实在”“无法”等词语, 想象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及苦难程度;抓住“登上”“运足”“拉满”“射下”等有关动词, 感悟后羿的力大神勇。)
其二是想象融境, 细琢第二段。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重点, 情境朗读是突破点的关键。
第一步, 学生把“心”放在故事里, 默读第二段, 边读边想:逢蒙、嫦娥分别是怎样的人?表现在哪些地方?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并批注。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让学生感受到后羿与嫦娥的感情非常深厚, 为帮助学生体会嫦娥抉择时的痛苦、矛盾与坚决作好铺垫。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嫦娥与逢蒙进行对比, 体会反衬的表达效果 (将嫦娥置于矛盾之中, 更显“至善”“大爱”的美德本色) 。同桌对比读, 师生入情入境合作读第5自然段。
第二步, 运用比较辨析法, 体会运用重叠词的妙处是能加强语气。如, 课件出示:“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和“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学生读中比较, 品味出“碧蓝碧蓝”更能强调夜空的美丽色彩, 衬托嫦娥美丽的心灵。配乐朗读第6自然段后, 导写:飞天的嫦娥在想些什么呢?适时练笔, 写下心灵的文字。
第三步, 自读自悟第7自然段, 学生从后羿的“连声呼唤”“不顾一切”以及嫦娥的“深情”中, 体会夫妻恩爱, 品悟其表达效果 (从侧面陪衬嫦娥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 。学生在读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浸润思想, 深悟第三段。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人们对嫦娥永远的思念, 并追根溯源:乡亲们为什么很想念嫦娥? (深悟美德:美丽、善良、正直、舍己为民) 。接着进一步追问: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说明了什么?这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 使嫦娥这位女英雄在众人的烘云托月中显得更加迷人。 (美丽的嫦娥影单心不孤:后羿对嫦娥的爱恋与不舍, 是一种美丽;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与祝福, 是一种幸福。)
【语文学习不仅要“意”“言”兼得, 还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 在学生心里生成一种积极的力量。】
第四板块:复述课文, 总结提升。
指导学生编列提纲或列标题, 梳理故事情节, 并相机完善板书, 为复述课文提供支持。学生通过自由练习、同桌互述、推荐展示等多种形式练习复述课文。随后,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 自我检查学习效果。
第五板块:内外链接, 适度延伸。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引导:这些物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摆放的。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个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初步淘汰画图,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列举的方法,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口答练习。)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比较例举和计算的方法,得出例举的方法有局限性。)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15÷3=5(组),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第五组的最后)
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7÷3=5(组)……2(个)
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这两个和每组的第1、2个相同。)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1、2是红旗。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五、练习纸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自由练习
3、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
排列在第19个的是(),第200个是()。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4、课本62页第2、3题。
六、数学活动,深化认识
拿出每组两种形状或两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各10个。
根据自己设计的规律摆一摆。
展示并提问,照这样摆下去,某一个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自己判断。
七、小组讨论思考
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课外拓展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有周期规律的?
(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数学分形等)
一、教材分析:
郭沫若先生的《石榴》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组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的抒情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助于自然万物,通过具体细致地描绘,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志趣和抱负表达出来。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学习本单元,以《石榴》一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领会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并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在写作中加以应用。
《石榴》一文短小精悍,寓意深远。作者用形象生动,准确凝炼的语言对石榴的枝叶、花朵、果实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含蓄地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石榴的外在形态美,到领会其内在精神美,从而深入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难点,即作者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训练下,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能力都比较强,这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技能基础。
同时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热衷于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外部信息,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比较强,这也为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主题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文本的解读大多浮于表面,不能很好的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来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在研讨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点拨。
三、设计意图:
围绕“托物言志”这一主题,我把本课的课型定为“表现手法鉴赏课”,由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指导同学们阅读《主题丛书》中的部分 篇章。第二课时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来解读《石榴》,深入理解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领会作者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厚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阅读兴趣,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同时,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由课内带动课外,通过报刊、网络、媒体等渠道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多途径、全方位的引发学生对主题学习的兴趣,充实学生的文学世界,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氛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学阅读课
推荐阅读篇目,提出阅读要求:1.推荐《主题丛书》“枝叶关情”中的十篇文章进行分层次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全部阅读十篇文章,中等同学阅读六至八篇,能力较弱的同学至少阅读五篇。2.采用现代文阅读的三步法进行阅读:一读字词,整体感知;二读重点,圈点批注;三读难点,攻关解疑。3.围绕“托物言志”这一教学目标,提出阅读要求,为下节课更好的解读文本做好准备。一是“画出文中作者所咏之物特征的语句”,二是“思考:从文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是“深入思考这些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对于第三个问题鼓励能力较强的同学加以研究,其他同学不作要求。
阅读之后,各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合作探究疑难,筛选优秀成果,准备在下节课交流。除此之外,鼓励同学们在课下围绕主题自选阅读篇目,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上网阅读老师博客中的几篇文章,如《守望天使》、《爸爸的花儿开了》、《石榴红了》、《又是桃花盛开时》、《好一朵茉莉花》等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如此设计,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分层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感悟力和阅读探究能力进行分层次阅读。2.开放式阅读教学策略。在阅读完老师所推荐的篇目之外,同学们也可围绕主题自选篇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目标阅读策略。主题学习并不完全等同于休闲式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之上,主题学习阅读的目的性应该是明确的。4.自我阅读反馈策略。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产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之后,以圈点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得到一种强化,进而生成一种群体性的个性化感悟。
第二课时:阅读鉴赏课
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搜集与石榴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组内交流,丰富对石榴的认识。也可将图片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加深同学们对石榴的形象认识。(因为教授此课时正值春节过后,若有石榴实物展示会更好。)
(一)、导入:由校园中的八棵石榴树引入话题,让同学们口头描绘一下石榴的特征,简单谈谈对陪伴自己成长的石榴树怀有怎样的情感,很自然的引入对文本的学习。这样导入,既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又直奔主题,充分调动起同学们的思想感情。
(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对石榴进行了描绘,找出表现其特征的语句,谈谈作者对石榴的感情。(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设计原则:本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在初步朗读中通过圈点勾划标志性语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但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通过初步解读,同学们会仅仅停留在“喜爱、赞美”等浅层次的理解上。这就需要教师从品析语言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下去。
2.品析语言,深入探究思想内涵。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在小组之内进行交流。在此个性解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来深入探究文本的思想内涵。例如:在描写枝叶时,应抓住“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在描写花朵时,应抓住“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夏季的心脏”、“奇迹”、“匀称”、“红玛瑙”、“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等语句;以及在描写果实时,抓住“忍俊不禁”、“破口大笑”“皓齿”等词语。(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品读这些明显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围绕石榴的外在形态美生发出对其内在精神美的个性解读。例如:有的同学从石榴身上体悟到“火一般的热情”,有的体悟到“旺盛的斗志”,有的体悟到“勃发的生命”,有的体悟到“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等等,这都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是特别值得我们珍视的。此时我适当的补充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引导同学们更深入的体会在那个特定时代郭沫若所赋予石榴的特殊情感。领悟力极强的张春潍同学给了我们一个绝妙的解读:“作者所歌颂的夏天,分明是华夏之天,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天;那‘夏天的心脏’分明是优秀的华夏儿女——中国共产党人。”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同学们的思维碰撞,大家对“夏天的心脏”这一词语有了各种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课堂效果的生成正是我所想要的。此时再引导同学们归纳总结,作者依托石榴这一具体事物,将自己的情感、志向、抱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很完美的结合起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三)、引进读本,解读文本。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认识和理解,我引导他们用自学阅读课中的阅读体验,来印证这一表现手法的特点。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其实在上节自学阅读课中大家读过的文章都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并通过关键语句找出了各篇文章中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是,在谈到茹志娟的《樟树赞》一文时,吴亮君小组仅仅说出了作者对樟树的赞美之情,但却没能深入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樟树的优点赞颂宋庆龄女士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精神。此时我引导同学们运用学习〈石榴〉时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结合宋庆龄女士的有关事迹,以及文中描写樟树的语句,找出物与人之间的关联,深入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本文既然是作者通过所托之物在喻人,那还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吗?”显然,同学们把“志”的概念理解的过于狭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引导同学们阅读了《闲读梧桐》一文,深入体会这篇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散文。引导大家注意,其实三篇文章都是作者依托具体的事物,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托物抒情、托物喻人、托物寓理,这是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三种不同形式。而此知识点的恰当补充,及时解除了学生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通过读本对所学文本的更深层次的解读。(此环节要特别注意掌控各小组发言的时间,大约需要15分钟。)
设计原则:此环节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来解读《石榴》,深入理解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厚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阅读兴趣,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当然在解读过程中,还要本着以课本为主,读本为辅的原则,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大语文教学的目的。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选取时令水果(如圣女果、桔子、橙子、草莓等),分发给各小组,通过实物展示,让同学们观其形,赏其色,品其味,写一段托物抒情的话,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并寄寓自己的情感。
设计原则: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课堂小练笔,由学生的阅读体验最终落实到提高写作水平上来。通过实物展示,加深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及感悟,鼓励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枝枝叶叶总关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真正能够做到“用心品味,生活本来有滋有味。”
五、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中的竹子、石榴树、法桐树、白杨树等树木,以“校园有佳木”为话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2.结合学校的演讲课,承接第一个写作活动开展一次演讲比赛。
3.课下搜集整理托物言志的诗歌,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
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学习例五时,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⑴出示圆柱: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⑵出示圆锥: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教学例五
⑴引导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⑶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估计? ⑷分组验证;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⑸交流: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验证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⑹讨论:①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说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应该怎么说才准确?②那怎么算出这个圆锥的容积呢?③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师板书)。④如果已知r和h圆锥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已知d和h圆锥体积公式怎样计算? ⑺完成试一试。
3、巩固练习做练一练。
4、归纳总结
一、说教材
《家》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的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本文共六行两句话。课文后面田字格中的字是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
《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说话和表演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1、这样教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了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从而加强了学生间的学习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互助协作的学习伙伴。
2、这样教落实了以读为主,听、说、演为副线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读,读出感觉来,也可以加上一些动作,其余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听、说、读、演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刚刚学完拼音,因此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熟练拼读生字,学会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规定的小学低年级的阶段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熟练拼读生字和规范写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五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5.鼓励为主的原则。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诗歌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六、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演的方法学习。
七、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那么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的家是哪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家》
(1)请小朋友睁大小眼睛仔细看老师一笔一画把字写好了。
(2)指名读课题A、B 齐读
2、读词:检查预习情况,及时给予表扬。
(二)品读课文
1.师生品读第一句话
师:你们瞧,蓝天是——生:白云的家
练习说话,指导读词,这个字谁来读一读云?词连读谁会?白云。你平时见过什么样的白云?(龙、棉花、小鸟、牛)相机指导朗读,评价。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指导读句子(指名读,相机评价)齐读
2.师生品读第二句话
师:瞧,树林是——生:小鸟的家
指名读:这一行谁愿意读?(指名读,及时鼓励)齐读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3.问题引领品读第三句
师:我们一起到小河边去看一看,鸟儿们都在干什么呀?它们都在做什么?
指名说。游的怎么样?(指名说)是啊,这条鱼还冲着我们笑呢,你来给我们读一读。他们还在做什么啊?(吐泡泡)指名读。齐读:全班一起试试看。
过渡:很好,下面老师让大家看一个神奇的景象,你们看。
4.学习第四句话
看到这奇异的景象你们想到了诗中的哪一句话?(指名说:泥土是种子的家)这个词谁来领大家读?(泥土)小种子睡在地底下是泥土给了他营养,给了他温暖,春天它才可以发芽,长叶呢!指名读,评价。齐读:全班一起来。
过渡:刚才我们学的这四行它们是完整的一句话,你们能把它连起来读好吗?(能)那我们自己可以试试看,可以做一些动作。
5.表演
自由练习(大家练的真不错,谁愿意一边作动作,一边读给我们听。)指名表演读。齐读:起立,边做动作。
过渡:我们小朋友共同的家是哪里呢?
6.学习第五句
生齐读最后一句话。是啊,我们的祖国是中华民族共和国,它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又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同学们就是朵朵鲜花,在花园里幸福的成长,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一句话读一读。
7.总结
这一篇课文同学们已经学完了,你能完整的把它读好吗?给你们练习一下。(指名读)谁愿意一边做动作一边读给我们听。(相机评价)在课堂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始终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引导孩子去阅读,去理解,去感悟。在孩子思维遇到困难时,巧妙点拨、引导,重点体会。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老师请小朋友把我们刚才在课上说的诗句抽几句变成我们自己作的诗。写在我们的拼音小日记上,题目就叫《家》。
(四)字词巩固,认真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白、云
2、指名读准字音,组词。
3、学生自学笔顺。
4、做小老师说说如何写好这两个字。
5、师范写,生描红。
(五)看图试背课文
这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课文,对课文的背诵不能死记硬背,要适当的给予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去背诵课文而不是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这样教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落实了以读为主,想、说、做为副线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读,读出感觉来。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听、说、读以及动手的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练、重点突出、结构严谨、生动直观又新颖大方。
附 板书设计:
蓝天 树林 小河 泥土 祖国
家
《猜谜编谜》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练习5》中的处处留心。在此之前,学生们都有猜谜的经验,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但让学生直接创编谜语还是有难度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谜语谜面的表述特点,并会以此来创作谜语。
2.激发学生创作谜语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改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材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谜语谜面的表述特点,并会以此来创作谜语。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谜语特点创作谜语。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作了较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中穿插小游戏你比我来猜,激发创作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划一划、动眼看一看、动情演一演,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真切地感受体会。
五、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意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先以欣赏猜灯谜活动现场的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谜语。通过猜谜说谜,探究谜面特点简介谜面、谜底、谜目。谜语在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能说出来写出来、供人做猜测线索的话叫谜面,谜语的答案叫谜底。教师避免用术语表达,学生了解即可。接着,让学生分别读读题中的谜面和词典上的解释,讨论一下两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谜面的表述特点:语言简练、表述间接、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而词典中的解释,表述是定义性的,要严谨、科学、全面。
后用辣椒在词典中的解释和谜语进行对比,让学生交流讨论:读读想想,都是讲辣椒的,两者有什么不同?哪个好?好在哪里?
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赏谜编谜。其中穿插小游戏你比我来猜,激发创作兴趣,出示一组图片,请一个同学笔划,其他同学来猜。教师相机小结:同学们都是根据东西的特点来模仿的。出示老师写的谜语儿歌:要想谜面编得好,先把特点仔细找。善用比喻和拟人,节节押韵像童谣。在通过谜语对比赏析再次强调:谜面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最后让学生自主创编。
板书设计
谜面
谜语 谜底
《陈毅探母》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课文记叙陈毅在母亲床前的所言、
所行,反映了陈毅对母亲的无比敬爱之情,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全文共分3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
连忙赶回故乡探望。第二自然段写陈毅询问母亲病情,给母亲洗衣服。
第三自然段写陈毅母子之间的对话。课文语言质朴自然,浓浓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两幅插图紧扣课文内容,以片断特写的方式,
再次凸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理解内化。
二、说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互动,从而达
到感悟升情,实现阅读成功。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顺长辈,有一颗感恩的心。
4、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陈毅对母亲的孝顺,体会陈毅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故事导入:黄香温席扇枕的故事(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懂得孝敬老人的人。出示陈毅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回答,生不知道师说,师板书:陈毅)学生认读:陈毅。提示学生“陈”字是翘舌前鼻音。“陈”也是今天要学写的一个生字,师在田字格中板书“陈”字,提示:左边窄右边宽,双耳旁只占左上格,请学生书空并描红,师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2、那你们知道陈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师简介: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陈毅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走南闯北,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陈毅元帅的故事,叫“陈毅探母”(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好前鼻音“探”,写好“母”字。)
4、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说,师引导学生解题,质疑)
5、“探”在这里就是指“看望”,“母”就是母亲、妈妈。原来啊,陈毅元帅有一个疼爱自己的母亲,但自从他当上领导人后,有多事情要做,工作很忙,就不能常常回家看望自己的老母亲,只能在心里想着母亲,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陈毅:“陈毅陈毅,你的母亲生病了!”听到这样的消息,陈毅心情会怎么样呢?(生说,师:着急、难受、担心)。陈毅探母又做了那些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读读课文吧!
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学贵有疑,鼓励同学们善于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请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把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并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字音。
2、出示生字:
毅 探 帅 询 盆 替 该
(1)指名拼读生字词。
(2)学生相互正音,师提醒。
(3)去掉拼音,开火车认读。
3.出示生字词:
母亲 元帅 故乡 床前 询问
一盆水 替 多少 今天 应该
(1)指名拼读;(2)去拼音读;(3)师正音:
翘舌音:帅、床、少 前鼻音:盆、亲、今 整体认读:元、应
3、播放课文音频或师范读。
4、再读课文,要求: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把课文读流利,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明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明反馈。
陈毅五六十岁了,一听说母亲生病了,立即回去探望母亲,并帮母亲洗衣服。(陈毅多大了,为什么要探母,探母做了哪些事情)
3.师小结:陈毅同志五六十岁了,而且是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但是无论年龄多大,职位多高,他都没有忘记母亲的恩情,知道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即使工作繁忙,与母亲相隔很远,他还是不辞劳苦地回到故乡看望母亲,五十六岁了还亲自为母亲洗衣服,可见他多么孝敬自己的母亲啊!他和母亲的感情一定非常深厚。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去体会陈毅元帅和母亲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四、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师出示要求学写的生字:“元、亲、故、床、少、今、应”,学生拼读,巩固字音。
2.自主学习,看谁能够想到好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结合学生发言,归纳记忆字形方法。
(1)部件法:
元:二和儿,合成“元”。故:十、口、反文旁,“故乡”“故事”长。
(2)猜谜法:
少:“步”字去掉“止”,加上一点,不多。猜一个字:少。
应:“兴”字去掉“八”字底,走进“广”字里。猜一个字:应
2、指导写字
(1)自主学习,看看写这些字的特别注意点是什么。
(2)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特别提醒。
3、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工整、规范地描红,临写生字。
板书设计
12 陈毅探母
元 少 今 床 应 故 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终于有机会听到了这堂课,那是苏州市开展了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展示课。我欣喜万分。
在教学中庞丽君老师注重朗读。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然后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庞老师那声音是十分地有感染力。全课堂都有她独特的声音,对于课文的讲解就更有帮助了。课堂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变色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第3篇课文。课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本文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作者以趣味性的故事展开,巧妙的将他以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如何观察,并要保护大自然)。写得生动有趣,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同时也为本单元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受年龄限制,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仍有限,对变色龙缺乏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特点和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的方法。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是: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话题设置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大板块展开。分别是: 板块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以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大自然生物活动情景图,非常醒目。让学生通过找动物,发现有些动物与环境颜色一致,很难发现;而有些动物的体色却很鲜艳,一目了然,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初步感知保护色、警戒色等。
提出导语: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变色龙就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就如它的名字一样能随时变成不同的颜色。如此神奇,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
板块2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扫清文本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识记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比如“凶相毕露”一词中“露”是多音字,学生最易读错。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三题: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然后相互交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板块3 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教师出示主话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变色龙的哪些特点?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回答。
指名学生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他的印象最深,并说出原因。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让学生解释“端详”,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各有什么特点(怪、快、多)。
借助多媒体,出示变色龙捕食和变色的图片或短片,帮助学生理解变色龙的特点。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加深印象。
小组交流汇报:谈一谈观察小动物后获得的启发。教师指导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体会作者保护动物的情感意识。
板块4拓展延伸,活跃课堂
由于课前我安排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在这里,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老师同学共享,给学生创造了交流、获取新知的机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变色龙有多层面地了解,学习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板块5作业设计、面向全体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作业,第一个作业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设计的,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能掌握并完成,第二个作业是趣味性的对本课进行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用是多方面的。板书既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基础上编排。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本单元继续教学这样的分数,把若干个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进一步丰富对分数的理解、并为接下来认识小数以及今后抽象出分数概念提供支持。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分数含义的一次主要拓展。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发展心理。本人采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相似的设计思路,先集中力量引导学生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和,再启发他们利用学习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有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并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几分之一的相关知识,学生对几分之一这个概念不再陌生,而且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生活经验。再次学习几分之一,只是通过不同视野、角度来研究罢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孩子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感悟、理解,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在学习分数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认识将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与区分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与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教具学具
ppt、打印花盆的纸张60份、扑克牌、磁铁扣、白纸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时,通过复习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几分之一的回顾,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本节课通过其它角度继续研究几分之一作铺垫。本人利用本学校最近开展的活动创设情景,引发问题,自然和谐地引发问题,再借助集合圈,把若干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凸显几分之一的本质特征。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分数概念的一次重要发展。学生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不是太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一个物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很难用整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所用的分数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一个整体里总有若干个物体,把整体平均分,其中一份的物体个数往往是整数,这时用分数表示一份与整体的关系,显得有些抽象。学生习惯了整数范围内的计算与解决问题,把认数向新的领域扩展,需要有强烈的动机来支撑。
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类比教学法与极限思想。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可以利用上册书的几分之一相关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可以类比进一步学习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采用先独立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涂一涂,充分感受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最后利用、的学习经验,学生分组合作,自主独立研究、、、……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一)现场调查,激发学生的热情,自然地引出课题
调查学生最喜爱的水果,话题轻松,而且学生都争先恐后把话说,最后让学生猜猜老师喜欢什么水果,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ppt出示一个猕猴桃图片,分给今天上课表现最好的两位同学,然后让同学看看老师如何分猕猴桃,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吗?为什么这么设计?
第一:猕猴桃很容易实现平均分,没有核。第二:农村的孩子见过它的少,更不常吃,更能引起学生了解的兴趣,以及品尝的欲望。第三:学生看过ppt展示分猕猴桃的过程,更能让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首先是一个猕猴桃,被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猕猴桃的,为过渡到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做个启下预热的作用。
“大家一起说说这个分数”这个环节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是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有助于从“新整体”出发研究。“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以及你能想到的几分之一吗?说出你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和经验理解的由来,又能放手让孩子参与课堂实践中来。
(二)出示例1
例1是本校最近开展的学习雷锋,爱心传递活动,把六个桃平均分给两个小猴改成了六盆花被两位三(1)班的同学领养,问题的本质没有变,但是却增加人文主义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而且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符合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这一主旨。
学生在老师发下去的纸张上画一画、分一分,并让同学们当一回老师,讲授给大家听。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一启发式教学要求。
大多数孩子能分好,而且知道把六盆花圈好,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在接下来练习中,仍然用表示一部分花,不过有的是四盆,有的是八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组成整体的个体数量不一样的物体,以及每一份数量不同的情形下,为什么每一份都能用表示呢?引发学生质疑、思考,促使大家达到这样的共识:不管每组花有几盆,也不管每种分法下,每份有几盆,只要将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组花的。
(三)出示例2
在例1的基础又出现变动,其实与课本的例2本质一样,学习雷锋,爱心传递活动影响较大,很多学生参与其中,其中有一位同学也加入领养花儿的行列中了,同样是人文主义教育的继续渗透,德育的宣传。同时两个例题又有很好的衔接。
同学们在充分学习例1之后,在学习例2已经是很熟练了。学生可以在印有六盆花的纸上独立分一分,写一写了。此时着重孩子的自主探究方法的引领。
ppt回转到例1,同样平均分的六盆花,为什么每份用的分数表示的不一样呢?这样设计的目的还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达到这样一个共识:把有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份之一。不管这个整体有多少个物体组成的,也不管平均分成的每份有几个物体。
(四)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
“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这句话促进同学们的进一步思考,老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的学习上,好像学习任务已经结束了,其实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还研究什么?该怎么研究?有没有什么规律?
“、、、、、……像这样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还有很多,我们无法一一研究,但它的规律是一致的。那么是什么规律?先让孩子动手研究,再让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其规律。第一组研究,第二组研究,第三组研究,第四组研究”。这里既有极限思维方式,又有放手让孩子们分组研究,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问题的团体策略。在这里我特意透漏了数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
(五)闯关大游戏
孩子最喜欢做游戏了。很容易调动学生好玩、好胜的欲望。本人设计了三道关。
第一道关:填一填、说一说。此关最简单。本人让学生知道: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怎样分的,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可能是1个物体,也可能是几个物体。分数是表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具体的数量。
第二道关:分一分、涂一涂。此关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别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第三道关:想一想、摆一摆。与第二关考察目的相同,但难度较第二关稍微难了点。
(六)课堂总结
本总结联系了上册书,同是认识几分之一,有什么异同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孩子总结时任意选一项说一说。
(七)作业
由于知识容量较大,在四十分钟不能把所设计的知识点详细讲一遍,而且第三关有点难,而且知识点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人把课本78页第四题布置为家庭作业,以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研究。
说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
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
【苏教版五年级(下)找规律说课稿】推荐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找规律10-26
《爱如茉莉》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04
苏教版五年级作文范文06-05
苏教版五年级计算训练10-09
【DOC】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0-1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11-0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内阅读06-12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06-14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07-12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五六单元练习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