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教育工作总结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式教育工作总结(共10篇)

形式教育工作总结 篇1

(开展反邪警示教育的)

活动总结

我校的反邪教形势教育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门的领导下,深入贯彻有关反邪教的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我校的反邪教形势教育得到深入的开展,为了使这项工作在今后能更上一层楼,现将本次活动中的得与失进行总结如下:

一、结合文件要求和学校实际,加强了组织和领导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

邪教问题是当代的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成当今社会的一大毒瘤,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校全体教职员工通过反邪教形势教育,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切实把反邪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和领导,及时成立了反邪教形势教育领导小组,并认真地对我校的反邪教工作进行了精密的部署和周密的安排,并指定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反邪教形势教育安排意见,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根据意见和计划认真推进反邪教形势教育工作。

二、认真开展反邪教形势教育工作,切实落实了上

级文件精神,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马党发(2006)6号文件,省委610办《反邪教形势教育宣传提纲》以及上级有关反邪教工作的政策、文件。在学习中,严格学习纪律,实行签到签离制,并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好讨论,每位教师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通过学习活动,全体教职员工对邪教的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共反华狰狞面目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更加认清了邪教的危害,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在新形势下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华反共的活动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更加认识到和“法轮功”及其它邪教作斗争工作的艰巨性,更加明白我们党和国家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方针政策,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思想认识,忧患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大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时刻保持与党高度一致。

三、认真做好反邪教形势教育的宣传工作。

根据学校实际拟定了洋合小学反邪教形势教育的提纲,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提纲内容;充分利用专刊墙报出示反邪教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情况,并在校外张贴宣传标语,通过家长会、法制教育等活动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反邪教的宣传工作,酿造浓厚的反邪教形势教育氛围。

四、各班班主任抓好了本班学生的反邪教形势教育工作。

在教师工作会上,明确了各班班主任及相关的科任教师利用班会课、法制课、思想品德课等对学生进行反邪教形势教育,使学生以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华反共的真正面目有了清楚的认识。

五、做好了反邪教形势教育工作的各类资料归档。对开展此项活动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装订归档,做到了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通过开展这次学习活动,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进行反邪教形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结合我们在开展工作中的经验,切实把反邪教工作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它抓紧抓好。

马蹄镇洋合小学

形式教育工作总结 篇2

面对新的严峻形势和党中央提出的高校党组织要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战略任务, 新时期的党建工作者应该按照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 结合当代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党员培养形式, 使学生自觉地将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植根于心中, 并外化为具体行动, 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对入党积极分子要做到早发现、早选苗、全面培养

1.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这个党课教育平台

在新生入学教育时, 有些系部只重视院系及专业情况介绍。其实, 新生入学教育也是一个党课教育的极佳平台。新生刚入学, 对党组织既向往, 又感觉很神秘。这时, 系 (部) 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为新生们讲解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学生党员发展程序等相关内容, 就可以使学生对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 使他们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地向党组织靠拢。

2.在各系 (部) 建立党支部联络员制度

由于辅导员 (班主任) 对各班级学生的情况最了解, 学生党支部把各位辅导员指定为党支部联络员将是最佳选择。在新生入学之初, 联络员可以尽快将入党申请书收集起来上交党支部, 方便党支部为各班级建立档案;平时, 联络员可以随时向党支部反映学生情况和推荐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做为党的培养对象。这样就能为“早发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为“早选苗”提供依据

学生党支部要通过抽取学生召开座谈会、班内民主评议等形式征求学生意见;同时, 要与学院团委、系 (部) 团总支、班级团支部沟通, 与辅导员 (班主任) 、任课教师沟通, 通过这些方式把大量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中思想端正、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筛选为重点培养对象, 并及时送到学院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进行党的理论知识系统培训, 以提高其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

4.党支部在各项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重点培养对象

重点培养对象不是党员, 但可以让他们参与学生党员的活动。尤其是在遇到一些涉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碰撞的时刻, 遇到一些急、难、险、重任务时, 党组织可以有意识地安排重点培养对象参与其中, 以考察他们的政治立场是否坚定, 入党动机是否端正。

5.采取各种生动灵活的形式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党的理论教育

过去, 很多党支部进行理论教育采取的方式通常只是开会灌输。在当前形势下, 党支部应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教育。党支部可以采取如下形式: (1) 面对面交流形式。事先由党支部确定好交流主题, 在交流时尽量使每一个在座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先不要管对与错, 最后由党支部教师进行分析评论, 使学生明确是非; (2) 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选取一些经典的电影, 或者讲述我党的英雄人物, 或者描述我党某个历史事件, 利用多媒体教室为重点培养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放映, 使他们在岁月的光影中体会我党为历史和人民所做的贡献; (3) 读书读报活动。通过读党刊党报, 入党积极分子可以及时了解党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理论, 使学生们能够做到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4)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参观中, 可以请讲解员、当年的老红军等讲述当年的故事, 重温当年难忘的岁月, 使学生们油然而生爱党爱国之情; (5) 组织党的知识竞赛。在竞赛前、竞赛中及竞赛后, 学生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受到党的理论教育; (6) 其他形式的活动。党支部还可以组织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对预备党员做好继续教育, 严把“转正关”

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 我们发现, 个别学生在成为预备党员之后,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往往认为我已经入党了, 没必要再努力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党组织要对这类预备党员做好继续教育, 使他们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加以改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对比入党前后工作、学习、活动、获奖情况有很大差距的, 党组织要派专人与预备党员进行谈话, 要求其限期改正。在民主生活会上, 有针对性、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 对暂时还不完全具备转正条件的预备党员, 要果断做出延长预备期的决定。 (2) 重点培养的学生成为预备党员后, 继续给他们压担子, 给他们各种锻炼的机会。党支部可以让预备党员担任党小组的负责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人等工作, 使他们在教育辅导其他学生之前进行自我教育, 达到自我改进的效果; (3) 定期召开支部生活会, 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在支部生活会上, 党支部可以对党员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引导他们不仅从组织上入党, 更要从思想上入党, 真正做到“组织入党一生一次, 思想入党一生一世”。

总之, 学生党员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需要所有党建工作者共同努力, 不断根据学生实际创新工作方法, 努力达到每一个学生党员都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目标。

摘要:本文深刻分析了当前社会经济体制转变对人们思想方面带来的负面冲击, 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社会带来优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还带来了理想缺失等不良影响。面对如此严峻形势, 本文探讨新时期的党建工作者如何开展工作, 使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扎实开展起来。笔者结合党建工作经验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培养提出具体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教育形式,学生党员,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大连, 李杰, 杨玉芳.高校如何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J].职业时空, 2008, (5) .

感悟新形式教育 篇3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定位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个词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因而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种做法往往压抑了学生的发展。新形势的教育要求教师首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关注学生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种定位使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平等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作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要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师“参与”可以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教师参与活动必须要做到与学生真正平等。

首先,老师切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伤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斯腾伯格提出:“阻碍学生智力成功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权威人物的负面期望。”教师在活动中虽然与学生平等,但是学生还是比较崇拜老师,把老师当成权威人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角度。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老师,出现新颖而奇特的想法,有的学生的想法是出人意料甚至可笑的,但是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会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询问学生这样回答的原因,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这样的答案是不是最好的。如果不是,那能不能一起找出最好的答案来。

其次,教师参与活动过程,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只是参与者,不能把答案提示或暗示给学生,给学生一条捷径,削弱学生的研究意识。教师最好是鼓励学生自己研究并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疑难时给予适当的点拨。那么,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着重“提示点拨”呢?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学生不懂或忽略某个细节的时候进行点拨。教师的提示点拨还需要把握好“度”,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最后,教师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和及时反思的习惯。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如出现误差,要及时在课堂上纠正,不能因面子而固执己见。承认错误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

真正的教育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巧,还要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如诚实、坦率等。课堂上难免有一些学生上课不听讲,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对其批评、指责。其实这时候教师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教师真的控制不住,采取的方法不是很得当,要敢于进行自我批评,主动向学生道歉。教师敢于承认错误、过失,不仅给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还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灵沟通。

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更多的学生推到这个舞台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

第一。活动内容要有新意。怀特海曾经说:“成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有某种创新。这种知识要么本身必须是新知识,要么必须是新时代,新世界里的某种创新的运用。”在选择内容时,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创设出富有童趣的、有新意的活动。“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有把知识与生活联系,把知识与孩子们关注的,想要探索的东西相联系,才能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选择好活动内容,教师还要设置有趣的导入活动引出主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学生的兴趣首先要靠有趣的导人来激发。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们总是表现得心灰意冷、毫无兴趣,而将那些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放在面前时,他们仍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导出主题以后,教师还要组织孩子们的操作、讨论、结论等环节,这就使得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专家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好的老师,并不见得能明察秋毫地预见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他能根据学生思维的逻辑规律,按照内容的要求走下去。”

第二,组织活动要注意语言的运用。高度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必须做到准确、清晰,简洁、生动、有启发性,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就易于接受。

组织活动还要对学生正确引导。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主体通过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信息的相互作用主动生成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反应在课堂隋境中,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教师及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彼此的理解,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正如郭沫若所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

第三,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群体。他们的思维不相同,想法也千奇百怪。教师要注意随时捕捉信息,处理课堂上的生成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教师必须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要学会接受学生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从而使一节普通的课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动态变化,使课堂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美国学者罗伯特·迈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只有创设这种和谐的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关怀、理解学生。对不同学生的表现都能透过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学生,而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自己独特的领域取得好的成绩。我们不能用大部分学生的标准去衡量小部分人,教师要信

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走向成功。一般来讲,越是容易被忽略的人,他的自尊心就越强。教师应谨慎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

全国优秀教师纪连海在专访中讲道:当上课时有学生睡觉,他是这样处理的,当他发现有个学生睡着了时,他很自然地边走边讲,走下讲台,当他绕到那个学生身后时,背对着他,用手从后面摸了一下那个学生的头,继续边走边讲,其他学生都没注意到。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动作,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更加尊重老师,以后,怎么还好意思上课时睡觉。

除了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包括和谐的教学情境,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教学情境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谐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频频的心理接触和思维共振。学习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但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肯定会有错误出现,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在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待学生,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鼓励学生重新探索,而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提议或看法。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指“做中学”,在“生活中学”,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在“生活中学”要求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堂紧密联系,设置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现在的学生接受的知识多是间接知识。间接知识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不尽如人意的一面,让学生接受这种枯燥的间接知识的有效办法就是让他们动手,通过实践获得。因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容易记忆的。新课程也提到“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精神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抓住学生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不只是教师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技巧,而提出一个问题则需要创造性地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特殊的学生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欣赏。欣赏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让学生觉醒、自信起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奖赏时,他们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相反,当他们的愿望和行为受到教师的否定和批评时,则有可能因此产生挫折感,引起消极情绪体验。欣赏学生、热爱学生、激励学生进步是尊重学生情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起师生情感的桥梁。

欣赏学生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倾听学生的一言一词。只有发现才能欣赏。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观察学生的举动,倾听学生的言辞,就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揣摩学生的知情意行。虽然课堂上学生比较多,但教师要做到既要照顾大多数,又要意识到少数人的存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也许正是这少数人使课堂添姿加彩,使老师与学生有意外的收获。

欣赏学生既要欣赏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又要欣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方面的独到之处,还要欣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即使学生有错误,教师也要换个角度去观察,也许这样看是错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亮点。

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所谓的“差生”,在学习方面或纪律方面稍微弱一点。但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弱,教师要学会欣赏。教师喜欢聪明、漂亮、乖巧的学生,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学生只是老师的几百分之一,可他却是他父母的全部。即使学生表现不好,也应当用善意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去激励学生,使各种水平的孩子都生活在希望之中。

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读书学习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教师才能以自己的风度、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正在成长的一代求知欲强,信息渠道广,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教师不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就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有位老师在讲“候鸟和留鸟”的时候,有个学生说:“鸽子也是候鸟”,老师否定了学生的说法。因为一般情况下鸽子是不会因气候的变化而迁徙的。但是如果教师了解这方面知识的话就应该知道:家鸽是不会迁徙的,但是野鸽却会因气候的变化而迁徙。

教师学习,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理念知识和各方面的生活常识以及各种电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等。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在头脑中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不仅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新思想、新方法的提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使教师紧跟时代,并能在教学中用最新的知识教育引导学生。

形式教育工作总结 篇4

十年以前,我曾经在县市的一个党群部门工作。为了应对目不暇接的工作会议,而往往每个会议都是通知要求“一把手”局长参加。没有办法,局长每逢会议打架就安排副科级的司机老杨同志,代替出席开会。久而久之,老杨同志就被人戏称“杨开会”。虽有玩笑戏谑之意,实是痛苦无奈之言。有一副对联写得好,上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谁来落实”。这是对“文山会海”形式主义的极大讽刺。

用会议或文件的形式部署工作,历来是我们党重要执政手段,是一种有效的领导方式。该开的会一定要开,该发的文必须要发。但近年来,伴随着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文山会海日益猖獗,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认为只要会开了,文件发了,话讲了,就是重视了,就是落实了。有个别单位的局长经常找我们诉苦:有时仅一上午就接到5个以上的会议,而且每个会议都点名必须“一把手”参加,实在是分身乏术,逼于无奈有些会议只能请假让副职参加,但往往招致分管领导的不满。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有些会议本事就只是一个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工作我布置了,任务也安排了,落实不落实就看基层的了,与自己无关。完全背离了开会的目的,成为了个别单位、领导推卸责任的借口。有的单位大会套小会,层层开会,天天开会。不少干部成了“开会专家”,无暇顾及具体工作,更别提深入基层抓落实,为百姓办实事了。有的单位习惯开“八股会”、“克隆会”,这会那会一个模式,那会这会同样拖沓漫长。台上的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台下的麻木不仁听之任之;在翻来覆去的空话套话“熏陶”之下,令人昏昏欲睡。长此以往,不少人闻会则烦,但又不得不去。宝贵的时间就耗费在一个接一个的大小会议上。

“文山会海”表面上看是“机关病”、“慵懒症”,实际上是损害群众利益的沉疴痼疾。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会议开不完,文件发不停,事情没落实。在某些人眼中,工作就是开会,发文就是布置任务,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奉行的是“从会议中来,到文件中去”,而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衡量工作干得好不好、任务有没有落实,不是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而是看会议规模、文件数量、领导讲话的时间长短。

一些领导干部都在忙什么?时间都去哪儿了?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像跑龙套一样奔赴各种大小会场,在马不停蹄地“撰写”各种会议汇报材料。如此这般,哪里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基层搞调研、联系群众听民声?哪里有足够的时间为群众多办好事、把好事办实?久而久之,和会议文件亲了,和群众的关系疏了,矛盾逐渐累积,群众心生怨气。

怎样才能走出“文山会海“的怪圈?

可否尝试颁布“限会令”。今年,就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召开的第二天,新华社报道了湖南省长沙市为提高工作效能,纷纷出台措施为会议“瘦身”。辽宁省抚顺县、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等地也都出台了不同的“限会令”。 有的县市还发文规定,每周四、周五定为“无会日”。无疑,“限会令”可以让广大干部腾出更多时间深入基层,抓好具体工作落实。形式上的东西少了,实质性的内容就多了,行动就会利索了;官僚主义的“帽子”摘了,群众心里就暖和了。这种动真格出实招治理文山会海的做法,似可开清新文风会风之先河。

可否尝试来一场“瘦身”运动。正确对待开会,科学利用开会,直接检验着每一位领导者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坚持可合并开的会,坚决合并开,必须开的会则要明确主题,充分准备,务求实效。领导讲话要简洁明了,实话直说,不弯来绕去。提倡开短会,开小会,开解决问题的会,给抓具体落实留出足够的时间。切忌只说不做,有唱功而无做功。只有会风正、文风正、作风正,才能克服形式主义,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可否尝试严厉问责。要问责“文山会海”,其实也并非易事,因为任何一次大型的会议,都是领导干部召集的,而且说得出缘由、讲得通道理,不参会都会被扣以“不重视”的帽子,更别谈会议的可开性。但是如果任由领导干部把开会当工作、以会议落实会议,“文山会海”之风必然旧病复发、长盛不衰。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开会发文的督查力度,严厉处罚乱开会、乱发文的现象。只有逗真碰硬了,才能让喜欢开会的领导干部改变“喜好”,只有问责处罚了,才能让“文山会海”越来越少。

形式教育工作总结 篇5

一、形势分析:

多年来,我们成人的学历教育都是以自考助学的形式进行,尽管我们旅游生化自人在学校已上升为大板块,一幅蒸蒸日上的景象,但是在这幅景象的后面,潜复着生存的危险,因为:

1、多年来,自考助学的学费一直定位较低,没有涨过,而高昂的招生费用已让我们艰验证的维持;

2、自考助学的过考率依然困扰着我们,过考率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流失率,虽然这两年为之而奋斗,一直在摸索经验,但是验证以达到理想值;

3、我们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让绝大多数学生经历四年的本科学历教育中能手捧证书进入社会。但是半途而废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直接影响我们员工的生存的经济利益。当你还沉浸于沾沾自喜之际,全国的成人学历教育模式早已生了变革,(2010年)3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就业的意见》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就业。因此国家教育部提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二、办学模式:

1、多数形式的学历教育

(1)仍以自考助学为主。在本科段开发易考的或者要开发与行会结合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捆绑的学科。这类本科文凭相对易得,是市场紧缺人才专业。

A、采购与供应管理(中英)

B、物流专业;

C、人力资源(中美)(待广西引进);D、能源管理;

E、工程造价;(比房屋建筑相对而言易过考)

(2)专科段的学历教育双轨制学习的选择,其目的为保专科文凭,顺利进入本科阶段。

①自考专;②电大;③成高专;④远程专

3、多数形式的学历教育与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相结合。目前我校菜有房建、机电、电商、工商、旅商、市营、会计、物流、采购、室内设计、英语、工程造价12个专业。

学历目标——获得各类学习形工的专本学历文凭;

职业培训目标——1)针对所学专业对应的实操;

2)针对本人职业规划,对立的实操;

3)根据专业和本人职业规划选择并获得职业资格证;

极终目瞟——1)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的四年学习里,从根本上认识到“学有所值”。当进入社会工作时,不致于两手空空,在就业职得优势,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务和潜力,在职场上不感生疏,初步得心应手,有所发展、2)我们适应社会的办学理念,付之于行动,将给我们学校带来荣誉和效益。

三、行动计划

1、组建旅、化生自考办“培训研究中心”

本中心成员,应由三方组合;a、中心主任:①负责12学科四年培训内容的总策划;②制定培训的内容、时间段、形式、管理,要结合学历教学计划;③预算培训资金及经济利益;④开拓培训市场,发展校外资源。

b、教务主管参与:教务根据培训中心计划,制订学历教学计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C、中心主任助理

根据培训中心的总计划,安排分计划,做具体落实工作,作好监控,检查,反馈总结工作,获得使用办公室自动化软件使用,收集信息和数据工作,搞好内、外部关系。

2、“培训研究中心”服从于自考办最高领导,定时向赵主任汇报工作,接受检查,凡是由“培训研究中心”下达给各专业各班(包括电大)的培训计划及任务,各班主任一定要服从。积极完成任务,凡是不服从的讲怪话的,上报最高领导。

3、关于资金要掌握几个原则。

①学生所交培训费,首先要进入自考办财务,并列详细明细表,一式三份,一份交财务,一份交“培训研究中心”,自留一份;

②2012级由培训训费捆绑学费一起交,那么2009级2010级、2011级培训费要在自交学费的前提下,不得隐瞒。

4、员工培训:

学历教育结合职业培训的工作已是当务之急,虽然组建了“培训研究中心”,只性于管理层,具体的实施要靠全体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必须

要做到:

①懂得在你所带的学生进行培训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写作和演讲能力,并进行深度宣传,做思想工作。

②班主任一定要有敬业精神,要把赵主任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因为一切资源都是赵主任的,如果是做什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会得什么利益,有利的加油干,没利的就消极做,那么你再考虑还想在自考办呆下去吗?

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篇6

当代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学校必须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那么,学校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或家庭教育研究会

学校可结合学校实际,组织有关人员设立相应组织,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该组织可由学校领导挂帅,政教处牵头,年级组长、班主任参加,也可吸收部分有能力、有经验、有水平的家长参加。针对现实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定期研究制定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召开会议,搞好调查研究,开展家庭教育科研,探索家庭教育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及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二、开办家庭教育指导课堂

根据学校实际,家庭教育指导课时间以两周一次为宜,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由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向学生家长系统讲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集中培训,提高家教水平。

三、编辑《家庭教育信息》小报

有条件的单位,可面向家长编辑《家庭教育信息》、《家教指南》、《家教报》等小报,每两月一期,定期收集整理一些报刊发表的有关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或组织本校教师和家长撰写有关家庭教育经验文章,或针对某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用以指导家庭教育。这对于某些到校有困难,或因其它情况不能参加培训的家长更加适用。

四、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每个学校和班级都有一部分家庭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家长,学校和班级应充分挖掘这个资源,让其总结经验或帮助总结经验,每学期举办一次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现身说法,典型引路,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五、开好学生家长会议

学校或班级应充分利用学生家长会议之机,向家长宣讲党的教育方针和新的教育观念,宣讲新的育人观、人生观、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转变观念,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六、综合指导形式

以上为集中系统讲授或经验交流方式。对个别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障碍,缺乏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家长,还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其中主要有:

第一,设立家长咨询信箱或咨询电话,用书信和电话方式回答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第二,设立家长接待来访制度。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可每周轮流值日,负责接待家长来访,帮助家长排忧解难。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再论 篇7

一、形式教育

“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也称“产婆术”,是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它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该“问答法”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对话不断提问、与对方共同讨论,诱导对方自然而然地得出事物正确的结论[2]。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而非具体知识的获得,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形式教育思想,但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形式”的重要性。

古罗马时期的伟大教育家昆体良在其所著的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的《演说术原理》一书中指出,“学生将不仅获得某些理论家所严格规定的称之为艺术的各种事物的知识,不仅能够理解修辞的规律,而且也将获得那些东西,以增进他们演说的能力,并培育他们的口才。因为一般说来,在论修辞艺术上,枯燥的教科书的结果是竭力追求过多的技术,因而损害和削弱了可贵的风格的因素,耗尽了想像的活力,只剩下光秃秃的骨骼”[3]。他认为,为了达到培养演说家也即雄辩家的目的,教学应着力于对学生的“能力”、“口才”、“风格的因素”的培养,而非仅仅是对“各种事物的知识”、“修辞的规律”、“技术”的掌握。这最早明确表达了形式教育的思想。

形式教育正式形成理论是在18世纪,主要代表人物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被誉为“形式教育之父”。他组织贫苦儿童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不但教授他们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他们从事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技能,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具有天赋的潜能,教育的唯一真正的目的在于协调并发展人的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教育意味着发展“完人”。而且,教育当“顺乎人性的自然,合乎社会和时代的需要”。相对于书本知识,他更为重视学习者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确实比较明显地带有形式教育的烙印。

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主张以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为基础,将教学活动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即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该理论严格依照心理过程的规律,为了达到建立一种明确的、规范的教学模式的目的,而脱离任何具体的内容,“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2]。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赫尔巴特是形式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实质教育理论的代表,这一点,下文再议。

至此,不难发现,形式教育论主张教学应当主要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悟性或理性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等“形式”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多少事物的知识。能力重于知识,形式重于实质,这便是对其主张最简洁的表述。

二、实质教育

随着18世纪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发展,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逐步形成,资产阶级出于对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主张学校课程应教授自然科学、历史、数学以及所有对现实生产、生活有用的知识。上文提到,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思想代表了实质教育的立场。他首次提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但是他反对官能心理学,而提倡观念心理学,并且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看做是各种观念的活动,而观念则是人的大脑与外部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这种观念的统觉理论出发,他非常重视教师以及书本的作用,认为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这些观念,教育通过这些观念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并加强同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另外,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他认为应将历史和数学作为所有学科的中心[4]。

实质教育论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在其教育代表作《教育论》一书中,他反对古典主义教育,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提倡科学教育。他认为,教育应当从古典主义的传统中解放出来,要适应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最终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这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实”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

实质教育论反对古典主义教育,认为对实际生产、生活有用的知识应当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主要掌握的东西。因此,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轻能力,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而着重强调知识的习得。

三、传统意义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关系

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之间的斗争从18世纪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各自正式形成理论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即使是赫尔巴特,他到底代表的是形式教育的思想,还是代表的是实质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学界也颇有争议。有教育家试图以“平衡”的观点来看待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最终仍免不了强调一方而相对轻视另一方,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在书中,他论述了教学的形式目的与实质目的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指出,“遵循形式教育目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并举,尽可能用学科来全面激发学生,做到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反复练习所学过的知识,直到移交给思维进程使用为止”[4]。他认为,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并非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只要教学活动组织正确、合理,两个目的都是可以达到的。

关于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间“水火不相容”的现象,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指出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培养目标和课程方面”、2.“偏重知识和偏重能力”、3.“哲学认识论上唯理论和经验论”、4.“心理学上官能派和联想派”,并就每个方面的分歧做了详细阐述[5]。在这儿,笔者主要从“知识和能力”角度进行相关阐释。形式教育强调能力重于知识,实质教育则强调知识重于能力,一直以来这两派所进行的尖锐斗争表明这两种理论是相互对立的,而他们的对立则表明知识和能力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对立思想。知识和能力真的就是相互对立的吗?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四、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新”关系

尽管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间的分歧如此之大,然而,通过系统深入地分析这些分歧不难发现,两者之争的焦点在于,知识与能力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因此,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自然成了探究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关系的重要突破口。

传统观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重视知识必然轻视能力,重视能力必然轻视知识,两者不能兼而有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例子。普遍认为,应试教育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其能力的培养。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照搬书本,而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此相反,素质教育则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主张培养人的各方面能力,是一种真正把人培养为“人”的教育。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思想开始盛行。这一思想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而现在的教学论已不再将知识与能力看作是绝对相互对立的关系。因此,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专门研究了此思想盛行的各方原因,最终指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在理论、实践、历史、逻辑上,都是经不住检验的,是错误的。它把很多的理论问题和人们的思想搞乱了,至今还在流行,并影响、干扰着现实的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其后果是堪忧的”,因此“必须坚决摒弃这一提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以及在课程改革中反对‘知识本位’的说法,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而“它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驳杂的思想来源、一定的现实基础、片面的道理”[6]。知识并不是作为能力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也有学者从能力的形成要素角度出发,指出“能力就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与心理品质、知识继承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在社会实践的整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了“就能力的形成要素及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提供一个大体的框架”,通过具体分析形成能力的各个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作用,最终指出,“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中”,应该是这样的,“天赋的智力品质是基础,社会实践是桥梁,知识的继承是推动力,但个性和意志品质也参与其中”[7]。

还有学者采取了一种折中主义的态度,认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用“中庸思想”加以协调。从“中庸的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经权损益’的权变原则以及‘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出发,可以发现“‘中庸’要解决的问题是来源于具体的实际情境中的问题或障碍,而不是人的脱离现实的想象或幻想”。那么,“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问题上”自然“要结合具体的、特定的情境,确定该强调知识还是能力”。其实知识和能力“本身并不矛盾”,“知识是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何谈能力,而能力又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活动中,所要注意的是“应该把握一个度,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以知识为基点发展学生的能力”[8]。

新的教育观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知识与能力是并重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简言之,习得知识和发展能力是和谐统一的。当然,这两者必须统一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之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矛盾的统一”。我国有些教学论工作者就指出了,“要在课程的内容性质、分量、结构上,还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乃至考试办法上多方创造条件”,知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统一起来[5]。

立足于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状况,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依据不同的心理学、哲学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后来出于不同的目的而相互斗争,在当时都是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的。而现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面对的情况也与以往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当代教学论看来,这两种教育理论都有失偏颇,都因过分偏重于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既然知识和能力可以统一起来,那么强调知识的实质教育与强调能力的形式教育自然也可以是和谐统一的。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角度来看,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并不一定非要斗争到“你死我活”,两者是可以和谐共生的。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加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思想,更加需要将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有效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任钟印主编.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王策三著.教学论稿(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7]刘武顺.试论能力的形成要素及知识与能力的关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国内糖尿病教育形式摘登 篇8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医院内外免费进行多种形式的糖尿病科普教育讲座,并成立了“糖尿病医疗教育中心”,组织及领导各级医师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培训班、研讨班,提高基层医生对糖尿病的诊治水平;定期针对病房和门诊的糖尿病患者举行各种形式的讲座,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编写有关糖尿病、血脂异常、骨质疏松等科普读物,供患者学习;创办《华西联谊》内部刊物,内容包括糖尿病防治知识、糖尿病病友经验交流。问题解答。生活小知识等,免费提供给患者及家属阅读。

浙江:杭州市“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

杭州市邀请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47名医务人员参加糖尿病教育培训。该培训是由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援助的“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内分泌专家义务为此项目提供教学服务。该项目以培训基地为中心,通过培养教员的形式,在医护人员中选拔和培养糖尿病教育人才,并以”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效应,传授糖尿病治疗、护理和防治知识。

江苏:中大医院办“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

南京中大医院借鉴德国糖尿病教育模式,创办了一所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培训内容是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由患者承担一定的预防性和治疗性保健、治疗任务,在自我管理技能指导下进行自我保健,具体内容包括心理调整、饮食控制、适度运动、合理用药、血糖监测等。除上课学习外,学员还可以享受住院病人的同等待遇,利用课余时间接受系统检查和治疗。另外,培训期间,中大医院还有专职的营养师传授糖尿病病人膳食及有关药膳的制作方法。

北京:同仁医院护士讲课,医生答疑

北京同仁医院每两周办一次大课堂,面向患者及家属,以护士讲课为主,内容多涉及患者关心的细节和具体操作的问题,如胰岛素怎么用,食品交换份怎么计算等,也有医生到场解答患者用药的问题。病房的患者是每周上一次课,每天晚上也可在病房里看糖尿病教育课程的光盘,学习糖尿病知识。

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篇9

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我校不断的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题,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活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使学生树立自主、自立、自强、自重的精神,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掌握创造的本领,树立服务他人、造福社会、报效民族、献身国家、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志向。

党员学习教育的主要形式 篇10

“吉林青年之声”是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的新媒体阵地之一。一年多来,共青团吉林省委积极搭建多种学习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利用“互联网+共青团”建设成果在全省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实践。

寓教于乐,将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建党95周年之际,共青团吉林省委微信公众账号“吉青飞扬”推出的视频短片《伟大事业薪火相传》和动漫短片《共产主义ABC》,在吉林各高校学生群体的朋友圈中引起频频刷屏。“这种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的小视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比死板的说教更易于年轻人接受。”长春大学学生高睿说。

提高思想认识,知行合一坚定理想信念。李茉是吉林省吉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干事,解答“青年之声”上的网友提问是她的工作之一。“只有自己学扎实了,才能更好地为他人解惑。”李茉所在的党支部定期邀请高校教授为全体党员开展党史党章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到长春市各社区和社工机构观摩党建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讲解与互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增强了年轻党员的政治定力和理想信念。

重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抓好“关键少数”。吉林大学团委针对学生干部党员这一群体开展了学生干部党员专题党课系列讲座,邀请校党委书记、校内专家学者集中授课20余次,覆盖校属学生组织全体党员。“讲座提升了学生干部党员的党性修养。”吉林大学学生刘皓帆说。

在学习中升华认识,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吉林共青团将学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八里庙村人口近3500人,青年人占三分之一以上。村党支部书记高大广告诉记者,县里和镇上定期派团干部到村里讲授党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在基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去做。”

上一篇:车间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建国大业观后感600字六年级